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西方城市规划理论分析

西⽅城市规划理论分析 导语:城市的历史是城市的社会⽂化内涵,代表着城市居民社会⾏为习惯与⽂化价值观点,是城市居民的社会⽣活需求。
只有尊重历史,才能利⽤城市规划的⼿段使城市朝着居民理想的⽅向发展,才能营造建设充满⽂化内涵的及独具特⾊的城市。
1 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1.1近代西⽅城市规划思想的产⽣背景 ⼯业⾰命以后,西⽅普遍进⼊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期,产⽣了以系列的社会问题。
这⼀时期西⽅城市中的⼈⼝和⽤地急剧扩张,各种新的空间要素不断出现,城市的蔓延已⼤⼤超出了⼈们的预期,也超出了⼈们常规⼿段的驾驭能⼒。
城市形态呈现出⽝⽛交错的花边形态和明显的拼贴特征,城市环境的异质性增强,特⾊⽇渐消失,质量⽇渐下降。
这时⼈们强烈的认识到,有规划的设计对于⼀个城市的发展是⼗分必要的,只有通过整体的形态规划,才能摆脱城市发展现实中的困境。
1.2规划理论的来源和历史 ⼤多数学者都认为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是名元和复杂的,例如Camnbell将其归结到以下⼏个基本事件 (I)⽥园城市(Garden City, E. Howard) (2)城市美化运动(City Beautiful, Burnham) (3)公共卫⽣改⾰(Public Health Reform) 但也有学者认为霍华德的“⽥园城市”、柯布西埃的“当代城市”和赖特的“⼴亩城市”三者才是现代城市规划理论的起源。
⽽现代城市规划的思想根源,则应追溯到更早的欧⽂(Owen )、圣西门(Saint-Simon )、傅利叶(Fourier). Godin和Cabet等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 和社会平等等传统的思潮. 1.3规划理论发展历史的阶段划分 1.3.1三个阶段的划分 Donald Kruekeb将过去100多年城市规划发展历史划分为三阶 (1) 1880-1910,没有固定规划师的⾮职业时期; (2) 1910-1945,规划活动的机构化、职业化时期: (3)1945-2000,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多元化(Diversification)时期。
区域研究与规划中常用的理论

三、区域空间发展的空间组织与增长极核理论
(一)区域发展的空间组织
威廉逊的“倒U字形”观 点
区 域 发 展 不 平 衡 性
经济增长速度
(二)增长极核理论 1、提出者 2、主要观点 3、应用
P1 Pi q ri
Pi P 1 ri
q
式中:P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人口; P1——规模最 大的城市人口; ri——规模排序第i位城市的位序; q——常数 如果对上式作对数变换:
lg Pi lg P 1 q lg ri
以上两个式子在概括国家或区域的城市规模分布时具有相
当的普遍性。当q=1时就是Zipf模式描述的位序-规模分布 法则,实际上是帕累托分布的一种特例。
(二)区域空间结构演变阶段理论
重点:四个阶段及其每个阶段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特征
二、空间扩散理论和现代区域相互作作用理论
(一)空间引力理论和潜力理论 1、断裂点理论 2、模型及其应用 (二)核心边缘理论 1、理论的提出者:弗里德曼 2、主要思想
(三)空间扩散方式 六种扩散方式 (四)效应差异理论 1、回流效应 2、扩散效应
频 率 百 分 比
城市人口规模 区域城市网络的对数正态分布表现
1949年哲夫用指数关系综合奥埃贝奇和杰佛逊的法则,提出了一个修正后 的城市规模分布模式,其公式为:PiRiq=K。(2分) 这样在q=1时,为等级规模分布 q≥1为首位型分布,且q越大,反映首位城市特征突出 q≤1仍为等级规模分布,但中等城市较发育,且q越小,这一特征越明显 q=0时或趋向无穷大时,表示所有城市一般大或只有一个城市
一、区域空间结构理论
(一)三个理论
1、城市最佳规模理论
2、空间吸聚理论 3、城市网络结构形态理论 几个概念: ——城市网络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序列式分布和首位式分布两个经验 法则而展开的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汇总

第1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一、区域和区域划分(一)区域的概念区域首先是一个空间的概念,是地球表面上一定空间内一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二)区域的划分1.按区域属性分类1)行政区2)经济区3)自然区4)社会区2.按区域的功能分类1)部门区2)特殊区(三)区域的特征1.系统性2.结构性3.层次性二、区域研究与区域分析(一)区域研究的发展(二)区域分析据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破个自然及人文要素间的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区域分析的完善和系统化起源于区位论。
常见的去分析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进行分析,对区域经济状况和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等。
三、区域规划与区域空间规划(一)区域规划区域规划,顾名思义,就是区域二,层面的空间发展计划与行动,目前与未来的需要与资源状况,引导和协调区域的变化与发展。
(二)区域空间规划从城市规划专业从业和教学任务来说,本书所指的区域空间规划是指将时间发展序列投影在地域空间上的组织,以实现区域空间资源环境和人口的整合,所称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侧重于空间方面的区域空间规划,这主要基于下列原因:首先区域的空间资源以及资源的空间特征是区域规划和研究的重要内容。
其次,空间上整合多方面的发展需求是区域规划的核心任务。
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一、区域研究的意义(1)区域研究是区域和城市规划编制的前提和基础。
(2)区域研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政策拟定提供思路。
(3)区域研究是推动区域理论不断往前发展的利器。
二、区域研究的任务区域研究的任务包括:研究区位、聚落、城市化地区和全球性地域,对影响区域发展的各要素及其综合效益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各种社会经济现象的时空规律;也可以研究区域内人类居住方式、经济活动、资源有效利用在自然环境背景下所有活动的地域差异;对存在于区域内的各种行为单位里及价值观念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区域的社会、政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间的相互影响进行分析,并系统地探讨解决区域发展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的方法,提出区域发展的优化模式等。
1.4 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趋势展望

区域分析与规划平顶山学院旅游与规划学院主讲鲁迪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区域分析与规划相关概念第二节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第三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与趋势展望一、古代区域规划思想萌芽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三、中国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四、区域规划的趋势发展区域规划至今已有约百年历史,是工业化促进的结果,与现代城市规划学的发展紧密相连。
然而,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早期的古代社会。
1.《禹贡》(公元前300年左右):分九州,并论述了各个区域的水、土、物产,体现出古代以农业为核心的朴素的区域性发展意图。
2.《周礼.考工记》的营国制度思想:“唯王建国,辨方正位,体国经野,设官分职,以为民极。
”实质是建立一个以城镇为中心,包括其周围的田园阡陌的成、城邦国家的构想。
3.《管子》(春秋战国):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出发,分析城镇密度,即多少土地能养活多少人,宜设多少城镇。
“上地方八十里”、“中地方百里”“下地方百二十里”。
4.《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因素出发,考察了地区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颇有见地的论述。
5.国外工业革命前:古罗马引水自80公里以外;伦敦14世纪的煤是靠432公里以外的煤田供应的;17世纪伦敦用水从56公里以外引来。
这些现象说明,如果事先没有规划,这样的工程建设是不可能的。
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西方区域规划源于城市规划,是城市规划思想发展的必然结果,1898年的“田园城市”理论是西方区域规划思想萌芽的标志,自此,西方区域规划经历了一百多年跌宕沉浮,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二、西方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1.兴起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20年代)欧洲产业革命以后,霍华德《明日的花园城市》(1898 年),提出了卫星城的理论和“城市应与乡村相结合”的思想。
盖迪斯《演变中的城市》(1915 年),进一步发展了霍华德的理论,强调城市的发展要同周围地区的环境联系起来进行规划。
系统规划:区域发展导向下的规划理论创新框架

“ 田园城市”理论中就贯穿了系统思维 单一 的城市 空间合理布置发展到城
代城市 规 划体 系” ;盖 迪斯 (a r K P ti c 创 造 、人 类 和 谐社 会 生 活 的促 进 等 。
的精神,建立了 “ ~个 比较完整的现 市的可持续发展 、城市文脉 的延续和 批 、执行、检查到规划实施效果的反 G de ) “ e d s 的 调查—分析—规划”理 这些 目标涉及社会、经济 、文化 、历
来模拟城市某一 系统 或多个系统 的 以解决城市规划的科学 “ 量
化 ” 问题 。
种流动 、相互关联 、由经济和社会活 变化规
目涉及社会、经济和文化等各个领域, 也就是说参与城市建设活动的投资利 益主体是多元的,其预期效用也是多 元的。要把不同预期效用的投资利益
主体 的城市建设活动引导到建设高质 量的城市环境上来,就必须用系统 的 同时,城市规 划的实施过程本身 也具有系统性,城市规划从制定、审 省和评价是一个完整、循环往复并不
断提高和完善的过程,这本身就是~
论也体现 了比较 明确的系统规 划思 史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几乎囊括了人 个完整的系统。
想。毫无疑问,现代系统理论的建立、
类活动的方方面面,但这些 目标不是
发展和应用,使城市规划的系统思想 单一或互相割裂的,它们之间存在相 实现了由原先感性的、不 自觉的认识 互促进 、相互制约甚至相互阻碍的复 观向理性的、自觉的认识观的飞跃。
市是复杂的系统,是不同区域位置的 改变,城市被 当作包含一系列特殊空 功能活动相互联系和作用的系统。因 此,系统规划理论将重点放在 了功能 活动、城丁 力和变1 ,并 出需要 黼 扯 提
为 了一项 系统性 的规划 。
的。城市建设活动 涉及 国民经济 的 的功能 目标 ,但其 实现 的功能往往 是单一的,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其功 他设施 ,同时其又在不同程度上为
第03章 区位理论与区域空间结构理论050831

2、工业区位论 (1)影响生产成本费用的区位因素——运输费用、 劳动力费用和集聚因素。 (2)三因素分别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见图3-3): ①运输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②劳动力费用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③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选择的影响。 集聚因素可以产生“集聚效应”。集聚效应是指 某些工业部门向某地域集中所产生的一种大于所追加 的运费或劳动力费用从而使产品成本降低的效果。 韦伯在理论上的最大贡献是首次提出“区位因素” 概念,并对“集聚效应”进行了分析,这在当时是杰 出的,对后世也有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2、线及网络 (1)线路的内涵——主要包括交通线路、通讯线路、 能源供给系统、供排水系统等,其中交通线路最重要。 (2)网络的内涵——指节点和线路组成的结合体。 其中,节点是网络的核心,线路是构成节点之间、节 点与域面、域面与域面之间功能的联系通道。 3、域面 (1)域面的内涵——域面是区域空间结构的基础。 域面与区域不同,它不包括节点和网络。在实际经济 生活中,域面就是指广大农村。 (2)域面研究的意义——域面的发展水平越高,经 济规模越大,其节点就越多,网络就越密,空间结构 就相对合理,功能就越完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就 不发达。因此,研究域面对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 重大意义。
2、市场区位论 (1)市场最佳区位选择的假设条件及其目的。 (2)市场区位发展的三个阶段——①单个企业 的市场区形成;②潜在市场区的形成;③多个企 业的市场区即市场网络的形成。 (3)经济景观——市场网系统按照经济规律形 成的经济空间分布的等级序列。经济景观是廖什 的首创,后来被广泛应用于各国区域经济的实践。 廖什是寻求经济区域内经济系统平衡的第一 位学者,他的“市场区位论”开辟了近代区位理 论向现代区位理论过渡的通道。
区域规划理论与方法

区域规划评估理论与方法一、区域规划评估理论1、区域规划评估理论的来源顾名思义,区域规划评估理论是针对区域规划而进行评估的理论。
广义的区域规划指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进行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前者主要解决区域之间的发展不平衡或区际分工协作问题,后者系对一定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和建设布局进行全面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则主要指一定区域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
从层次上来讲,区域规划高于城市规划,而低于全国性规划。
区域规划评估理论与其他规划评估理论不同的地方就是评估的对象不同,但是其理论框架均来源于城市规划评估理论。
W.C.Baer(1997)以规划方案(plan)为核心,总结了5种规划方案评估的类型:规划方案评估(plan critique)、规划方案分析评估(plan testing and evaluation)、规划方案比较评估(comparative research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规划影响后期评估(evaluating post hoc plan outcomes)和规划过程动态评估(plan assessment)。
他认为评估的内容大致有以下3个方面:1)各种规划选择方案的主要内容;2)规划作为一揽子计划在文件中表达的内容,其中包括目标、需求、问题假设和推理方法、具体建议和实施措施(法规、条例、预算等);3)规划实施后的影响。
上述关于规划评估的不同分类结果,都是基于一种“分析思想”将规划评估依据不同阶段(规划编制、审批、实施、反馈、调整等)和不同层次(规划前评估、规划过程评估、规划结果评估)进行。
本世纪初,国内有学者在借鉴西方的政策评估框架,并将城市规划评估的时间纬度纳入其中,形成网状的城市规划评估矩阵。
在上述理论框架基础上如果再增加一块内容——规划主体价值评估,就成为四维度城市规划评估理论框架了。
换句话说,四维度城市规划评估理论框架包括规划方案的技术评估、规划主体的价值评估、规划实施过程的效能评估和规划结果的绩效评估。
第7章第2节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演进理论

(资料来源: Bergman E F, Renwick W H .Introduction to Geography: Pe3o2ple, Places, and Environ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Inc,1999.447)
(二) 区域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图 区域产业结构示意图
4
一、区域产业分类
(一)三次产业分类法(克拉克(C.G.Clark)产业分类)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
(二)产业功能分类
根据各个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和相互之间的联系,分为主导产业、关 联产业、基础产业
(三)要素集约度产业分类
根据产业对自然资源、资本、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的依赖程度划分的产业类型。 例如资源密集型产业、资本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
支柱产业—延长其生命力
➢ 给予必要的支持和保护。同时,要积极采用新的技术改造 支柱产业,使它能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防止它过早地出 现衰退而限制了区域经济增长。
22
三、区域产业结构演变理论
(一)区域产业结构演进机制 ➢ 1、市场机制 ➢ 2、政府干预
市场机制与政府干预相互补充、相互制约,引导和 推动着区域产业结构不断地发生变化。
环保产业,重点产业等
14
二、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区域产业结构模式代表了区域内各产业之间的典型 组合方式。
此处主要介绍以主导产业、关联产业和基础 性产业所构建的区域产业结构模式。
15
以主导产业为核心的区域产业结构
主导产业是区域经济的组织核心。 关联产业的配套就是根据主导产业来合理规划、促进其相关产
(2)重要性——这类产业有可能在不远的将来发展 为新的主导产业。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

区域发展规划理论在农村的应用本文概述了区域发展规划理论,介绍了吕梁市岚县概况,分析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岚县马铃薯产业发展规划中的实际运用,探讨了依据区域规划理论应采取的运行机制和具体措施。
要采取“政府扶持+企业主导+专业合作组织辅助+农户参与执行受益”的运作模式,在政府和部门的引导下将基地、园区和农户紧密联结。
同时,要做好政策保障、资金保障和技术与人才保障工作,确保农村区域发展规划得到有效实施。
标签:区域发展规划理论;规划方法;农村发展规划;应用一、区域发展规划理论概述区域发展规划(regional development plan简写为RDP)是区域生产力和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所做的总体部署。
它标志着人类在能动地改造自然,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关系方面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尤其是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形成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整个国民经济管理朝着加强宏观调控、微观放开搞活的方向发展,各级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获得了更多的自主权,对其管理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对作为宏观调控与管理有效手段的区域发展规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赋予其新的内涵。
本文依据吕梁市岚县的区位发展优势,结合区域规划理论制定出可行性的岚县马铃薯发展规划,并阐述了区域规划理论在实际规划当中的应用。
二、吕梁市岚县概况1、人口情况岚县辖4镇8乡1个城区管委会,167个行政村、336个自然村。
岚县常住人口177278人,城镇人口53481人,乡村人口123797人。
2、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岚县经济增长较快,但是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够合理,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
岚县既是国务院批准的吕梁山连片特困区扶贫开发重点县之一,也是国家级贫困县。
据统计资料,2015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亿元,公共财政收入完成3.8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9.9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10.2亿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6987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70元。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_方法与实践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毛汉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100101)摘要:文章根据新时期中国区域规划的特点,从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政府职能转变与加强空间调控、完善国家规划体系等方面,阐明了加强区域规划的迫切性;探讨了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基础;并根据作者近3年来的实践,对新时期区域规划的内容提出了有益的建议。
关 键 词:区域规划;理论;方法;实践中图分类号:T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Ο2363(2005)06Ο0001Ο06收稿日期:2005-09-30;修回日期:2005-10-1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40335049)作者简介:毛汉英(1938-),男,江苏江阴人,研究员,博导,主要从事人文地理与区域发展和区域规划研究,(E -mail )songjt.04b@ 。
区域规划是地理工作者长期致力于推动区域发展的一项重要研究工作,也是地理学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推动学科基础理论研究和实现学科应用价值的重要实践领域。
同时,区域规划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利用可调控资源进行宏观调控,特别是空间调控的重要手段,因而越来越得到学术界和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1 新时期加强区域规划的背景1.1 区域规划的定义广义的区域规划是指对未来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所做的总体部署,包括区际规划和区内规划。
狭义的区域规划主要是指一定地区范围内与国土开发整治有关的建设布局总体规划[1]。
在我国,区域规划实质是由大规模资源开发和工业基地建设所提出的综合布局问题[2]。
区域规划按其性质属于空间规划范畴。
区域规划是编制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重要科学依据。
区域规划同国土规划,在规划的目的、任务和编制方法上具有较多的相似性。
前者更多地强调各项建设布局的空间协调,后者则侧重对国土开发、利用、治理和保护进行全面规划[1]。
在实际工作中两者可以结合起来。
1.2 新时期区域规划的特点我国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和80~90年代初曾开展了两次大规模的区域规划和国土规划工作。
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教学大纲-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课程教学大纲(Regional Analysis and Planning)一、课程基本情况开课单位:设计系课程代码:082033课程学时:96课程学分:6考核方式:考试先修课程:经济学基础、城市地理学、环境规划学适用专业:城乡规划专业教材与教学参考书:1.《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杨培峰、甄峰、王兴平、江苏,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1.22.《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彭震伟,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出版社,1998.83.《区域分析与规划》,吴殿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4.《区域规划原理与方法》,魏清泉,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19945.《城市社会学》,顾朝林,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2二、课程的性质、任务和目的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是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一门应用性理论课程。
是在学习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经济地理学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
通过该课程的教学,为今后学习有关专项规划等方面的后继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有关区域发展、区域规划方面的基本知识,为从事人口、资源、环境等方面的教学和研究打下基础,也可提高学生的地理素养。
三、课程内容、基本要求和学时(一)课程内容和基本要求第一章绪论(14课时)第一节区域及相关概念(2课时)1.掌握区域的概念划分及特性2.了解区域研究的发展第二节区域研究及区域规划的任务(4课时)1.掌握区域研究的意义、任务,区域规划的任务,区域研究与区域规划的关系第三节区域规划与其他层次规划的关系(4课时)1.理解区域规划与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国土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城市规划的关系,区域规划与其他规划的关系第四节区域规划的发展回顾及展望(4课时)1.了解区域规划的演变历程,区域规划的趋势及展望第二章区域规划理论(16课时)第一节区域规划理论的框架及演进(4课时)1.理解区域规划理论特征,结构框架及演进特征第二节区域规划理论体系(6时)1.理解区位论的发展阶段及各阶段特征2.理解区域发展理论,区域规划程序理论第三节区域规划理论新发展6课时)1.理解信息化、全球化及其他重要因素对区域规划理论发展的影响2.理解及掌握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态势第三章区域研究及区域分析( 18课时)第一节区域系统及其发展要素(2课时)1.理解区域系统及发展要素第二节区域经济发展分析(4课时)1理解按不同的标准对社会各行各业进行归并分类方法2.理解围绕产业结构合理性为中心的,对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产业结构合理化的条件、产业结构演化的趋势等问题的分析第三节区域社会发展分析(4课时)1.掌握人口结构的概念、分类及城市化的定义、类型与测度2.掌握劳动力的概念及其构成3.掌握社区的概念、类型、分类及社区的发展分析第四节区域发展支撑系统分析(4课时)1.掌握对区域发展各支撑系统的分析第五节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4课时)1.掌握区域研究的主要方法第四章区域规划编制内容与程序( 18课时)第一节概述(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编制的内容、重要性、区域规划编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区域规划编制的重点第二节主要内容(6课时)1.理解区域发展的SWOT分析2.掌握区域发展的战略定位、发展目标、发展战略、总体布局、整成系统、空间管制、及规划实施第三节工作程序(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编制的工作程序及其内容第四节成果表达(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的成果表达第五章区域规划主要类型与案例( 20课时)第一节区域规划类型(4课时)1.掌握区域规划按照不同的规划区域和规划主体划分的类型第二节综合规划(8课时)1.掌握国土规划的概念、发展及演变1.掌握我国国土规划的编制内容和程序1.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概念、发展、地位与作用及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内容1.掌握当前的区域规划的特点、编制内容及程序第三节专项规划(8课时)1.掌握产业及产业规划的概念、区域产业结构的演变、产业规划的性质与地位与其他规划的关系及目前存在的问题2.掌握产业规划编制的原则、程序、主要内容及其发展趋势3.掌握不同尺度的空间发展规划的内容4.掌握我国空间发展规划的内容和方法5.掌握土地利用规划的概念、分类和原则,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原则及内容6.掌握区域交通规划的概念、构成要素及各子规划的规划内容和原则7.掌握人力资源规划的内容第六章区域规划管理与法规( 10课时)第一节区域规划法制建设(2课时)1.理解国外区域规划法制建设过程第二节我国区域规划相关法律法规(4课时)1.理解我国城乡规划法制建设过程2.理解我国城乡规划法和区域规划法制建设的关系第三节区域规划管理(4课时)1.理解区域规划管理的程序(二)学时分配四、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由于在教学内容上,区域分析与规划突出区域经济学、地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区域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课程的理论新、信息量大,有利于学生基本理论学习的提高。
阶段、思潮与行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

阶段、思潮与行动:国际视野下现代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作者:罗震东崔功豪乔艺波来源:《国际城市规划》 2019年第4期罗震东崔功豪乔艺波摘要:中国区域规划是世界区域规划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演进需要在更广阔的国际视野中发掘、比较。
区域规划作为国家进行区域治理的重要工具,必然具有鲜明的国家特色和时代特征。
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必然是与具体国家、地区的特定发展阶段相匹配的结果。
建国70 年来,中国区域规划在接受国际规划理论与实践影响的过程中,存在着发展阶段与规划思潮、行动选择之间的持续调整过程。
伴随着中国现代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发展,阶段认知不断清晰,利益博弈日益激烈,行动选择更加多元,中国区域规划的演进趋势和规律也逐渐清晰。
尝试识别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城镇化进程在全球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发展阶段中的对应区段,为分析70 年来中国区域规划思潮和行动选择的适当性确定参照体系。
进而针对中国不同阶段的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剖析不同规划思潮在中国的响应程度,构建发展阶段与规划思潮、行动选择之间的对应关系。
结合对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趋势判断,提出中国区域规划理论与实践创新的可能方向。
Abstract: Regional planning in China constitute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global history of regional planning. The evolution of Chinese regional planningtheoriesand practices should be understood, interpreted, and compared in a broader, international context. As an important tool for regional governance, the approach toregional planning will inevitably bear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distinctive to a specific country and time; whereas the dynamics in the evolution of regional planningtheories and practices also comes from adapting to specific development stages in certain countries and regions. Over the last 70 years since the founding of the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while being exposed to the influence of global theories and practices, China has seen its regional planning in constant adjustmentsto seek better alignment between the development stage, planning thought, and practical actions. Along with the continuous advancing of China’s modernizationand urbanization, the understanding of development stage gets clearer, the competition among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 becomes increasingly tough, and thepractical actions get more diversified. With that, China’s grasp of trends and patterns in regional planning has been gradually improved. This paper aims tofigure out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urbanization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especially in Western developed countries, to relate different stages to one another.Therefore, Chinese planning thought and practical actions over the past seven decades can be reviewed with a frame of reference, with which China’s responseto internati onal trends in various stages can be evaluated. As conclusions, this paper establishes 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development stages, planning thoughts,and practical actions. Furthermore, based on the judgment on China’s urbanization trends, this paper ident ifies the directions for innovation on China’s regionalplanning.关键词:区域规划;发展阶段;规划思潮;实践;中国Keywords: Regional Planning; Development Stage; Planning Thought; Practical Action; China国家自然科学基金(51878329, 51478216)引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区域思维和相应的筹划与行动,近代以来更有张謇、孙中山等先驱的区域规划探索[1],但真正全国层面大范围的区域规划实践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开始的。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

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包括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社会生态学理论、系统科学理论和区域管治理论一、区域(空间)经济学理论基础☐空间经济研究:关于资源在空间的配置和经济活动的空间区位问题☐空间经济的核心问题:解释地理空间中经济活动的集聚现象。
解释经济活动地理结构和空间分布式怎样在集聚的向心力和分散的离心力这两股力量的相互作用下形成的☐空间经济学的基本模型:⏹区域模型:中心-外围模式(CP Model)⏹城市模型:城市层级体系的演化⏹国际模型:产业集聚与国际贸易☐克鲁格曼的经济地理:生产的空间区位⏹理论渊源:19世纪初开始创立的区位理论;30年代,特别是二战后,研究对象:单个厂商区位选择发展成宏观区域决策的理论☐1、区位论研究⏹(1)古典的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农业区位论,6个同心农业圈韦伯:工业区位论,基本决定因素:运费+劳动力克里斯泰勒:中心地理论,六边形的中心地网络体系☐(2)战后区位论的发展⏹从单个厂商区位的区位决策发展到地区总体经济结构及其模型的研究⏹从抽象的纯理论模型的推导,变为力求作接近区域实际的、具有应用性的区域模型⏹区位决策客体,从工业、农业、市场,增加到第三产业(运输,商业,服务业,银行,保险,旅游,度假等)⏹区位决策不仅考虑节约生产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目标,同时也考虑人们的居住、采购、出行、游乐等行为效用最大化目标。
⏹贡献最大的是美国、挪威、瑞典和德国学者☐1936年,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面对二、三十年代英国(包括卷入三十年代大经济危机的其它国家)经济困境,明确地承认经济运行存在大量的问题,认为不能再放任自流,必须运用市场机制以外的力量,进行调节和干预,才能恢复经济的均衡发展。
☐西方国家区域经济活动实践证明,在完全竞争条件下以具体微观的区位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显然不能适应制订中观或宏观的国家区域发展计划和区域经济政策的需要。
☐为了解决区域问题,跳出区位论的理论限制,根据凯恩斯的理论,开始用宏观经济学的分析方法来研究区域问题。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研究综述内容摘要:“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形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经济发展推动区域空间结构的演进与成长。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区域空间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以期对我国区域空间结构转型和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有所启示。
关键词:区域空间理论空间结构是人类各种经济活动在特定经济区域内的空间分布状态及空间组合形式,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产、自然条件、工程技术和建筑空间的综合反映(肯堂、戴士根,2004)。
空间结构状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
对于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德国,之后这项研究在美国、瑞典、联邦德国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
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发展阶段,经济活动空间加快集聚。
通过对空间结构演进理论的梳理,了解区域空间结构演变的规律、机制与手段,可以更好地促进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段禄峰、张沛,2009)。
区域空间结构演进理论(一)古典区位理论古典区位理论以农业区位论、工业区位论、中心地理论(城市区位论)和市场区位论为代表,萌芽于资本主义商业、运输业大发展的18世纪,到20世纪上半期初步形成完整体系。
古典区位理论认为规模经济、运输成本和集聚效益是促进经济要素集聚的决定因素,产业、企业区位的选择过程和结果促进了空间结构的演变(张沛,2006)。
1.农业区位论。
1826年德国农业地理学家杜能(J.H.Thunen)出版了《孤立国对于农业及国民经济之关系》一书,提出了著名的农业区位论。
杜能通过分析农产品运输成本与利润的相关关系发现,农业土地利用类型和农业土地经营集约化程度,不仅取决于土地的天然特征,而且更重要的是依赖于其经济状况,其中特别取决于它到农产品消费地的距离。
他以城市为中心,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同心环带,从内向外依次的土地利用方式为精细城郊农业、林业、集约种植业、栅栏农业、粗放的三年轮作、牧业与粗放种植业,被称为“杜能环”(见图1)。
区域规划原理第3章

(二)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它又可分为两类:过度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过度区域又可以分为两类:
1.上过渡区域。这是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是处在核心区域外围,与核 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就业机会增加,具有资源集约利 用和经济持续增长等特征。该区域有新城市、附属的或次级中心形成的可能。
(二)空间结构的物质内容
1. 地域空间核心。地域空间核心即经济地域的中心城市(或首位城市) 2.空间网络系统。空间网络系统是指经济地域内各种交通运输线路与通讯信息 线路的地域分布体系,网络在空间结构中发挥着联接区域核心与外围地域及 城市系统的纽带和桥梁,也是与其它经济地域进行联系的纽带。 3.外围空间。外围空间是指地域空间结构内除去区域核心与网络之外的所有地 域空间,包括核心以外的所有城镇,也包括广大的农村和工矿区。
快速工业化阶段,工业产值在经济中懂得比重在25%—50%。核心区发展很快,核心区 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存在不平衡关系。
(四)空间相对均衡阶段
后工业化阶段,出现资金、技术、信息等从核心区域向边缘区域流动加强。整个区域成 为一个功能上相互以来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连的平衡发展。
三、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形态
3、区位势能的动态变化
区位势能是一个动态的概念,它形成之后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相反,它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区域经济空间的发展而演变。 (1)区位势能的“点状”变化 表现为大型的矿产地、交通运输枢纽,从而导致节点城市和城 镇的兴起。 (2)区位势能的“线状”变化 表现为交通线、河流、海岸线、大型矿脉等线型体。“线状” 区位势能常常发展成城镇,人口和经济、技术的相对密集,形成区域 经济带。 (3)区位势能的“面状”变化 主要表现为大面积的矿产、农产品基地、工业密集区等,它形 成了城市带、经济重心区和经济密集区。 上述点、线、面上区位经济发展的兴衰,都和区位势能作用及 其变化息息相关。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集大全者)

1.史密斯的收益性空间界限分析
史密斯认为把韦伯的空间费用曲线和廖什的空间收入曲线结合起来,就能够画出收入的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间界限,通过收入的空间边界分析就可以找到“最佳区位”、“次最佳区位”。
其基本原理是能够获得的最大利润的区位是总收入超过总费用金额最大的地点。
2.普雷德的行为矩阵
普雷德运用行为矩阵来研究区位理论。行为矩阵由拥有信息水平和利用信息能力构成,各个决策者均可在位于这一行为矩阵中表示出来。
钻石模型四区位理论的实践案例对于案例的选择本人筛选了时下比较热门的话题一是区位理论对旧城改造的引导二是区位理论对城市空间设计的引导探究城市空间案例主要是以营利空间商业综合体和非营利空间社区为区分分别列举一典型案例
区位理论的前世今生与案例实践
摘要:区位理论(Location Theory)是研究经济行为的空间选择及空间内经济活动的组合理论。简单地说就是研究经济活动最优的空间理论,即研究经济行为与空间关系问题的理论。此为本人在研究生期间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课程的研究课题,文章主要阐述古今中外区位理论的演进与发展,列举数个区位理论发展实践中的具体案例,并结合理论知识给出自己的感想。
向心力与离心力:上述的正面的外部性显然还产生对相关企业的吸引力(或叫做向心力、集中力),使产业集聚地点吸引更多的相关企业进入。进入的企业越多,规模经济就越大、效率就越高。但事物的发展就离不开一个“度”的问题,企业过密、过多,就会使投资环境恶化,产生诸如交通、污染、噪音等等问题,使产业集群的规模经济效益下降,于是吸引力变成了离心力、分散力,使相关企业向产业集聚地点的外围边缘扩散,直到两种力量相对平衡为止。
一、以成本为导向的区位理论
成本派是最早的区位论学派,其理论核心是根据企业生产成本最低,确定企业的最优区位。代表理论就是杜能的农业区位,再到最早的成本学派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龙哈特提出“区位三角形”,后由韦伯发展成系统学说。他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区位理论的成本学派。他吸收了龙氏最小费用区位的概念,予以补充和修正,并加以数学推导,形成一定的体系,创立了工业区位伦。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

区域规划思想理论综述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可以追溯到1898年霍华德的“田园城市”,到今天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了。
在百年的演变过程中,区域规划经历了萌芽-兴起-繁荣-衰落-复兴等阶段。
像任何知识一样,区域规划的理论也经历着一个螺旋上升,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在这样此起彼伏中,各中规划理论和社会思潮都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大影响,相应的区域规划理论也层出不穷。
下面已时间为轴线,对区域规划的理论进行总体的回顾和论述。
一、霍华德的“田园城市”思想霍华德在1898年出版了以《明天:通往真正改革的平和之路》(T omorrow:APeacefulPathtoRealReform)为题的论著,提出了田园城市(GardenCity)的理论。
这一理论是针对工业革命以后大城市所面临的拥挤、卫生等问题而提出的。
霍华德明确的田园城市的概念是:田园城市是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它的规模能足以提供丰富的社会生活,但不应该超过这一程度:四周要有永久性农业地带围绕,城市的土地归公众所有,由委员会受托管理。
他主张田园城市应该兼有城市和乡村各自优点,城乡交融和群体组合型城市。
“田园城市”设想了一种先驱性的模式,实际上是一种城镇群体组合发展的城市群体概念,闪烁着现代区域规划的思想光辉,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也就在此产生。
二、格迪斯的区域规划学说规划界公认格迪斯为西方区域综合研究和区域规划的创始人,是使西方城市研究由分散走向综合的第一人。
格迪斯是一名生物学家,他通过对城市进行生态学的研究,强调人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将城市和乡村的规划纳入到同一的体系中,使规划包括若干个城市以及它们周围所影响的整个区域。
格迪斯于1915年出版了《进化中的城市:城市规划运动和文明之研究导论》(CitiesinEvolution:AnintroductiontothePlanningMovement andtheStudyofCities)一书,他把对城市的研究建立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之上,通过周密分析地域环境的潜力和限度对于居住地布局形式与地方经济体系的影响关系,突破了当时常规的城市概念,提出把自然地区作为规划研究的基本框架。
区域规划 点轴理论

应 用 研 究
上海、苏州、无锡、杭州、南京、宁波等城市既位于交通干线的端点和枢纽位置, 又具有 较大的引力, 在产业带中的分工处于高级状态, 因此, 它们可作为点轴开发的一级增长极, 其
余可作为二级增长极。
11
发展轴的选择
❖轴带可以理解为依托沿轴各级城镇的产业开发带 ❖它不是孤立的一个生产流通基地, 而是若干不同层次的资源开发, 产品和劳务生 产流通基地;
❖边缘地区的“ 空洞” 和“ 飞地” 现象:由于公路分布的不均匀, 交通衔接不畅, 致
使在产业带的边缘和结合部出现了覆盖空洞;而无出入口的地区集聚和扩散等点轴开发效 应必然受到很大限制, 与产业带易产生分离, 形成“ 飞地” 现象。
❖点轴开发空间结构的动态变化
❖交通轴线的复合型特征:有利于开发的进行。多样的交通运输方式利于发展多种产业 ❖中心城市的双重或多重属性
中心地理论
• 德国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和经济学家廖士分别于 1933年和 1940年提出
• 论述一定区域内(国家)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关系及其空间结构的规律性,为了寻求支配城市分布及城 市规模等级的规律,按照演绎推理特点,从提出假设出发,通过逻辑推理,用正六边形形象地概括区域城 市等级与城市规模关系。
❖2沪杭线:是长三角最短的一 条轴线 ❖3沿江轴线:主要以黄金水道 长江和沿江高速公路为依托。
应 用 研 究
13
二级轴线的选择
应
用
研
究
14
长三角点轴开发的特征
❖自然因素产生的断裂:长三角的交通在遇到较大规模水域时会出现断裂现象, 其中以 长江、太湖和杭州湾的影响最大,阻碍地区的点轴集聚和点轴扩散。
应 用 研 究
1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2006-08-11;修订日期:2006-12-03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06&Z D038)资助。
作者简介:方中权(1966-),男,湖北云梦人,副教授,博士研究生,国家注册规划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发展与规划。
Email:fang 2zhongquan@t 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方中权1,2,陈 烈2(1.广州大学旅游学院,广东广州510091;2.中山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广东广州510275)摘要: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未来区域规划理论在坚持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同时,将在动态性、创新性及区域调控等方面得到发展。
关 键 词:区域规划;区域规划理论;演进中图分类号:T U9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4-0480-06 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国民经济建设和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1,2]。
它以跨行政区的经济联系紧密地区为对象,目的是为了发挥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形成分工合理、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区域格局。
区域规划不同于经济区划和城市规划。
它是以经济区范围为主体的规划,因此,经济区划是区域规划的依据和基础,而区域规划又是城市规划的前提和依据。
区域规划是编制国民经济中长期计划的重要基础和组成部分,也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和中国经济管理体制的基础部分,中国要促进地区间协调发展,提高区域经济竞争力,就必须强化区域规划。
特别是从“条块分割”的计划经济向市场配置资源的市场经济转变,使区域间突破行政区界限而合作加强,客观上要求通过区域规划进行整合。
而政府经济职能的重大转变,使区域规划由指令性较强的刚性规划向指导性为主的柔性转变,也要求规划理论有新的发展[3~5]。
中国发改委主任马凯在“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会上表示,长期以来作为中国规划工作中亟待增强之薄弱环节的区域规划,将在“十一五”规划中被放在突出重要的位置。
因此,有必要对区域规划理论进行系统的梳理,这对于编制区域规划,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根据区域规划理论的形成、产生和发展及不同时期理论指导意义的不同,将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大体划分为三个阶段:①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阶段。
指二战前的时期,这一时期还没有形成系统的区域规划理论;②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阶段。
指二战到20世纪60年代,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主要着眼于经济的增长;③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阶段。
指70年代至今,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理论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
1 早期区域规划思想的形成虽然区域规划理论的大量运用源于二战后区域规划在世界各国的广泛开展,但区域规划的思想萌芽则可追溯到人类文明的古代社会。
中国古代名著《禹贡》就将黄河、长江流域划分为九大区域并论述了各区的水、土及物产,体现了以农业生产为核心的区域发展意图。
春秋战国时期的《管子》,从区域经济的承载力去分析城镇的密度;西汉时的《史记・货殖列传》从农林水产、采矿、手工业和交通等因素,考察了区域经济的差别和城镇的分布,提出了许多关于城市和区域经济相互关系的论述。
这些描述和分析,是朴素的区域规划思想的反映[6]。
在资本主义早期,曾先后出现了托马斯・摩尔的“乌托邦”、康帕内拉的“太阳城”、傅立叶的“法郎基”和欧文的“新协和村”等空想社会主义的城第27卷第4期2007年08月 地 理 科 学SC I E NTI A GE OGRAPH I C A SI N I C A Vol.27 No.4Aug .,2007市[7]。
这些设想和理论,对当时的城市建设并没有产生什么实际的影响,但他们的学说中,把城市作为一个经济社会的范畴,避免把城市和乡村脱离和对立的思想是值得肯定的,体现了从“区域”整体上统筹考虑的早期区域规划思想。
同时他们的一些理论也成为后来霍华德“田园城市”等规划理论的渊源。
霍华德在1898年发表的《明日的田园城市》中,提出了在工业化条件下,城市与适宜的居住条件之间的矛盾、大城市与自然隔离产生的矛盾,强调城市应该与乡村结合,其规划思想比傅立叶、欧文等人的空想进了一步。
随后苏格兰的P格迪斯在1915年发表了《进化中的城市》,提出城市规划应与乡村规划结合在一起,他的思想较霍华德又进了一步。
1930年,美国著名学者路易斯・芒福德提出了区域整体发展理论,使区域规划的理念逐渐清晰化。
到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提出城市要与其周围影响地区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将城市规划与区域规划工作结合起来。
至此,区域规划的思想才为全世界所接受。
在这种以城市为核心,融合周边地区进行整体规划思想的影响下,德国于1920年开创了区域规划的先河,编制了鲁尔区《区域居民点总体规划》;美国于1921年开始编制纽约大都市地区规划;英国于1922年编制了煤矿区的区域规划。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前苏联早期的区域规划。
十月革命胜利后到“二战”前,苏联在全俄电气化计划和经济区划的基础上开展了西部重点建设区的区域规划,并对后来世界范围内区域规划的开展起到很大的推动作用。
2 传统区域规划理论的产生区域规划是在工业革命以后为了解决工业的发展、城市的扩大而引发的一系列经济社会问题而产生的。
但较为大量进行的,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
二战后,世界各国,尤其是受战争破坏严重的国家,都迫切希望经济快速发展。
受发展经济学主流思想的影响,此时期的区域发展观视发展为经济增长,认为只要实现了经济增长,其他如文化发展、政治民主、社会公平等问题,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解决。
当时区域规划的重点就是在资源开发的基础上,实现新的生产力布局,区域规划理论着眼于地区开发和经济增长,并十分强调在区域优先建立和发展制造业,推进社会城市化和经济工业化。
在这一阶段,区域规划的理论研究得到广泛深入的发展,劳动地域分工、区位论、地域生产综合体、增长极、核心-边缘等理论被广泛运用于区域规划中。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主要包括18世纪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19世纪中叶约翰・穆勒的相互需求论、赫克歇尔-俄林的资源禀赋论及巴朗斯基的地理分工论等理论。
这些理论产生的时期虽早,但“二战”后才作为区域规划理论广泛运用。
劳动地域分工理论是区域规划的理论基础,由于地区条件的差异,在不同地域以相同的劳动耗费,发展同一种生产,其经济效果会不同,因此需要进行区域规划,对整个区域全盘考虑。
通过规划,使生产地域分工更合理,资源得到合理配置和利用,促进整个区域的发展。
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对于确定区域发展的方向及合理的产业结构等方面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中国在解放后几十年来,运用这一理论对生产地区布局进行了调整,改变了生产力地区布局不合理的局面。
由前苏联地理学家科洛索夫斯基于20世纪40年代提出,后又经萨乌什金等人完善和提高的“地域生产综合体”是地域分工发展的新形式[8],是在经济区划和区域规划过程中提出的[9]。
地域生产综合体是指能有效地利用地区各种自然资源,充分发挥生产联合化优越性的一定地域的、在结构上相互联系的生产企业的总体[10]。
该理论在区域规划中的科学意义在于促进资源综合利用、加强产业协作和延伸产业链及区域综合管理。
前苏联运用这一理论在区域规划方面取得巨大成功,它是指导二战后苏联经济恢复重建和20世纪60~80年代国土开发与经济布局的主要理论。
该理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区域规划中的生产力布局也有着深刻影响,但在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却暴露出一定的不足。
区位论是研究人类活动区位选择,分析其形成原因与条件,并预测其发展规律的理论。
包括19世纪初杜能(T H Von.Thinen)的农业区位论,20世纪初韦伯(A W eber)的工业区位论, 30年代克里斯塔勒(W Christaller)的中心地理论及40年代廖什(A Losch)的市场区位论[8~11]。
在1844期 方中权等:区域规划理论的演进 区位论产生以前,无论是地理学还是经济学对区域的研究都主要停留在观察、记录和统计描述上,区位论的产生及其发展,使区域分析开始运用数学方法对区域要素进行统计、归纳、演绎。
区位论进入地理学后,加强了空间相互作用模式、各种规划模式的应用以及网络和扩散理论。
区位论被用于区域规划中进行规划、设计和优化工作,其重点是地理现象的空间关系以及与其他经济因素的联系和以定量的数学方法提出空间的、分析的、抽象的定量模型。
以“中心地理论”为基础,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 Perr oux)于20世纪50年代提出了增长极理论,对区域规划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先后在法国、英国、意大利、巴西、刚果等国的区域规划中得到了广泛应用,也是中国区域规划实践中的重要理论。
中国现阶段强调要素的集聚式发展,在大区域范围内强化中心城市的功能及在县域发展中强调中心镇的发展,打造区域发展的核心等,都是增长极思想的体现。
以此理论为基础,波兰的萨伦巴和马利士提出了据点和轴线开发理论[1],80年代初,中国学者陆大道又以“中心地理论”为理论基础,提出了“点-轴系统”理论[12],并将其运用到中国的国土规划中。
点-轴理论在区域规划中主要用于空间结构的分析,确定区域发展的极核、发展轴或发展带。
至20世纪60年代,W W罗斯托的经济发展阶段论(1960年)、J G威廉逊的倒U字型发展规律(1965年)、J R弗里德曼的核心-边缘理论(1966年)等相继产生并应用于区域规划。
经济发展阶段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经济发展方向、近期战略重点时具有参考价值;倒U字型理论能在区域规划中通过有效地组织产业部门间及地理空间上的不平衡发展,促进整个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核心-边缘理论可在核心区、边缘区及过渡区制定不同的规划发展方案,提出不同的发展策略。
此外,平衡发展、不平衡发展、梯度推移等理论在制定区域发展战略方面均得到了很好的运用,圈层结构理论则在用于指导卫星城镇的规划、建设,以解决大城市过分拥挤的弊端等方面体现了它的实际价值。
综观上述传统的区域规划理论,可以看出,它们在区域规划中的运用主要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增长为目的,探讨如何从空间结构、产业布局、发展战略模式等方面去实现要素的优化整合,从而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
3 现代区域规划理论的发展由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发展模式,造成了对自然界的侵蚀和破坏,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开始对传统的区域发展理论进行反思,区域发展的理论内涵及研究视点均发生了根本变化。
人们抛弃了把经济增长率作为发展目的的传统发展观,认为发展应该是整体的、综合的、内在的,不仅包括经济的增长,还包括社会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