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

合集下载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 水平岩层 水平岩层:岩层形成后,受构造运动影响轻微, 仍保持原始水平产状的岩层。
(1) 新岩层盖在老岩层之上。 (2) 水平岩层的地层界线(即岩 层面与地面的交线)与地形等高线 平行或重合。
a—露头宽度
h—岩层厚度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 (3) 水平岩层顶面与底面的高程差就是 岩层的厚度。 (4)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 层顶层和底面地层界线间的水平距离) 与地面坡度、岩层厚度有关。
2)岩浆岩与沉积岩层间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 侵入接触:指沉积 层形成在先,后来 火成岩侵入其中。
• 沉积接触:指侵入 岩先形成,之后地 壳上升受风化剥蚀, 然后地壳又下降接 受新的沉积。
侵入接触?
沉积接触?
三、岩层露头线特征
岩层层面与地面的交线。它的形态取决于岩层的产 状和地面起伏即地形状况
4.1 岩层产状与地层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产状要素 产状:岩层面在三维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斜程度。
走向 倾向 倾角
产状要素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叫走向线,走向线两 要素 垂直走向线、沿岩层面向下倾斜的直 线叫倾斜线(又称真倾斜线),
岩层的产状要素 真倾斜线与其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 线)的夹角叫倾角,又称真倾角。
(a) 立体图 (b) 平面图 水平岩层的出露特征
• 倾斜岩层
倾斜岩层:岩层层序正常,
上层为新岩层,下层为老岩 层,层面与水平有一交角的 岩层。
地层界线的分布特征 “V”字形法则。
(1)当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 与地形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岩层界线弯曲 程度较小,等高线弯曲 程度较大。
岩 层 产 状 的 测 量
表示方法:文字和符号两种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 (1)方位角表示法 一般只记倾向和倾角,如2050∠250。 (2)象限角表示法 一般记走向、倾角和倾向象限。如 N650W∠250SW。 符号表示: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2 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 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中间缺失地层(有沉积间断),称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下降接收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相邻地层产状一致,但缺失地层,存在一个风化剥蚀面(有冲刷现象、底砾岩、古风化壳、沉积岩脉、风化矿产等);
2、岩性、岩相不连续;
3、古生物不连续;
4、变形特征一致,变质相带连续变化,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

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

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岩层产状是指岩石在地质中的分布和特征,通过对岩层产状的观察和研究,可以了解岩石的形成过程、地层的变化以及地质历史的演化。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以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

一、岩石的颜色和纹理岩石的颜色和纹理是最直观的观察指标之一。

不同的岩石具有不同的颜色,如黑色的玄武岩、灰白色的石灰岩、红色的砂岩等。

同时,岩石的纹理也可以反映其产状特征,如层状结构、颗粒状结构、块状结构等。

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和纹理,可以初步判断岩层的性质和产状。

二、岩层的倾角和倾向岩层的倾角和倾向是描述岩层分布和变化的重要参数。

倾角指的是岩层与水平面的夹角,倾向指的是岩层的倾斜方向。

通过对不同岩层的倾角和倾向进行测量和记录,可以绘制出岩层产状图,进而了解岩层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三、岩层的层序和层理岩层的层序是指岩层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次序,层理是指岩层平面上的分层结构。

岩层的层序和层理可以通过观察岩石的颜色、纹理和结构特征来判断。

在岩层产状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各个岩层的层序和层理关系,进而推断出岩层的沉积环境和地质历史。

四、岩层的断层和褶皱岩层的断层和褶皱是地壳运动造成的结果。

断层是指岩层断裂和错动形成的地质构造,褶皱是指岩层的弯曲和变形。

通过观察岩层产状图中的断层和褶皱,可以了解地壳的运动过程和构造变形的特点。

五、岩层的接触关系岩层的接触关系是指不同岩层之间的接触方式和关系。

常见的接触关系有侵入关系、剥蚀关系和变质关系等。

通过观察岩层产状图中岩层的接触关系,可以推断出岩层的形成顺序和演化过程。

岩层产状的观察和研究对于地质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岩层产状的分析,可以推断出地层的演化历史、地质构造的发展过程以及地质资源的分布情况。

因此,岩层产状的研究对于地质勘查、矿产资源开发和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总结起来,岩层产状表示的方法主要包括岩石的颜色和纹理、岩层的倾角和倾向、岩层的层序和层理、岩层的断层和褶皱以及岩层的接触关系等。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

地质学基础-第七章 岩层产状及接触关系改

(一)倾斜岩层的水平投影特征:V字形法则
相反相同;相同相同;相同相反
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的弯曲方向
相反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反。 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同,但曲率较小。
相同相反:岩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角大 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相反。
相同相同:地层倾向与地形坡度方向相同,倾 角小于地形坡度,地质界线与等高线弯曲方向 相同,但曲率较大
倾角:
真倾角:岩层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视倾角:视倾斜线与水平投影间夹角
真倾角永远大于视倾角
tanβ=tanα.cosω
倾斜岩层
亮甲山
2、产状要素的测定和表示方法 (1)产状要素的测定
用地质罗盘直接测量 根据钻井资料、地形地质图等资料间接求取。
(2)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文字表示法 方位角: 倾向+倾角 走向=倾角±90° 130°∠30°
(二)不整合的类型
1.平行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基本一致
2.角度不整合 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产状不同,呈角度相交
平行不整合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中断并遭受剥蚀——再下降、再沉积 由平行不整合推知:在上下地层生成年代之间,该区地 壳运动表现为大幅度的上升,尔后又转为缓慢岩层的产状类型:
水平岩层 倾斜岩层 直立岩层 倒转岩层
岩层的产状——产出状态 产状三要素:
走向: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走向线)的方向。 (岩层在水平地表的延伸方向)
倾向:在层面上与走向线垂直的射线(倾斜线), 该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线(倾向线)方向(朝向)。
倾角:倾斜线与倾向线的夹角
记录格式: 倾向 倾角
研究意义:追索地壳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演化历史;确定构造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构造地质学_戴俊生_层状岩石的产状和接触关系

2、掌握潜山的概念。
3、掌握披覆构造的基本特征。 4、了解不整合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及与不整合 有关的油气圈闭。 5、掌握不整合存在的标志。
S16 G074 L055 L056 G075
G063
G072
B'
Z2d 40
G087
清虚洞组
L042 G076
高台组 三合 村庄 S0 1 沉积描述 点含沥青
娄山关群
地质点
灯影组 沥青点
陡山沱组 沥青点 40
L081 L082
L075

G090 380 L083
L074
Pt bnw 3 Z1
栗子溃
南山坪
GO37 C1q C1p S01 L023 G038 G039
C1q L021
GO36
45
L019 700
C Z2dn - 1 n
G034 G033 G035
南山坪东北部地区地质图
35 0 G029
G030
双湖
S03 L027 G043 L020 - 1n C G032
A
G046 L016 L018 L032 L015 L008 L009 L014
0
作业 完成实习一作业的第1、2、3题 思考题 1、岩层,地层、层理三者有何区别? 2、在垂向剖面中和地质图上海侵层位与海 退层位有何表现? 3、什么是原始倾斜? 4、何为穿时现象? 5、水平岩层有何特征?
第二节 倾斜岩层
一、主要内容
倾斜岩层的产状要素,“V”字形法则。 二、基本要求 1、学会用地质罗盘测量岩层产状及用几何 作图法求岩层产状。 2、记牢岩层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3、熟练掌握并运用“V”字形法则。 4、会求岩层的露头宽度。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

地质学基础07地质构造
• 压性构造面:垂直挤压应力的方向。 (通常为褶皱轴面、压性节理面或断裂 面。) • 张性构造面:平行挤压应力方向。(通 常为张性节理面或断裂面。) • 剪切构造面:斜交挤压应力方向。(通 常为剪切节理面或断裂面。)
压应力形 成两组共 扼剪节理。
张应力形 成一组张 节理。
褶皱轴面表现为压性构造面
褶皱的横剖面形态
直立褶皱 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平卧褶
直立褶皱
斜歪褶皱
倒转褶皱
挠曲
褶皱的纵剖面形态
根据纵剖面上枢纽的产状将褶皱分为: • 水平褶皱:枢纽近于水平的褶皱。 • 倾伏褶皱:枢纽倾伏的褶皱。 • 倾竖褶皱:枢纽近于直立的褶皱。
a 水平褶皱 b倾伏褶皱 c倾竖褶皱
• • • • •
海 蚀 部 分
意大利古罗马塞拉比斯古庙石柱
挤压作用形 成褶皱山脉
• 挤压
挤压
岩石圈板块的运动
第二节 岩层产状和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二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 岩层的产状
岩层: 组成地壳的层状岩石。上下层面之 间的垂直距离叫岩层厚度。 岩层的产状: 指岩层的空间分布状态,由 走向、倾向、倾角三要素组成。
擦痕:断层两盘相对错动在断层面上刻划出的 一些平行排列的滑动痕迹。
擦痕
阶步:断面上留下的与擦痕近于直交的阶梯状小陡坎
环状断层和放射状断层
a 环状断层
b 放射状断层
隐伏断层
隐伏断裂
4. 断层的观察和研究
• • • • 断层识别标志 断层面产状的测定 断层两盘运动方向的确定 断层形成时代的确定
断层识别标志
• • • • • 断层崖和断层三角面 湖泊洼地和泉水的带状分布 山脉的错开和水系的转向 地层的重复和缺失 断层面(带)特征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

四种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及其研究方法岩层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为整合接触、平行不整合接触和角度不整合接触;岩体和围岩的接触关系可划分侵入接触关系和沉积接触关系。

一、岩层的接触关系(一)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当某一地区在某一地质历史时期内是处于连续沉降的地壳运动作用下,或虽处于上升,但未超过水下侵蚀基准面,或地壳升降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时,这个地区的沉积作用是连续进行的,这种环境下形成的地层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

整合接触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岩层层面相互平行排列;2、上、下岩层的时代是连续的;3、在海相沉积中,上、下岩层的岩性往往是递变的,例如华北地区的寒武系及奥陶系地层,均以灰岩为主的连续沉积,两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二)假整合(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点若两套地层外表虽呈平行排列,貌似整合,但实际上两者并不是在同一环境下连续沉积的,它们之间显示一个较长时期的沉积间断,这种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为假整合接触关系。

假整合形成过程可简单表示为:下降接受沉积→上升遭受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假整合接触关系有如下特征:1、假整合面上、下两套岩层的产状,在大范围内彼此平行排列;2、缺失部分地层有两种情况,其一是缺失地层根本就没有沉积,其二是缺失的地层沉积了,后经地壳上升被剥蚀掉了;3、不整合面上、下地层之间有古生物间断;4、在不整合面之上地层的底部常存在有由下部老地层成分组成的底砾岩;5、在起伏不5、平的风化壳上,往往有特殊的风化残余矿产。

我国华北地台奥陶系与中石炭系之间是一个典型的假整合接触关系。

(三)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及其特征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简称不整合,又叫斜交不整合。

一组较新地层呈角度接触覆盖在不同时代较老地层之上,它们之间有明显的古风化剥蚀面,这种地层接触关系称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可简单表示为: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在地壳运动的影响下发生褶皱、断裂,往往有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相伴生,同时隆起上升遭受风化剥蚀→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之间产状不同,中间缺失某一时代的地层,称为角度不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盆地下降接受沉积→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甚至变质作用,同时上升遭受风化→再下降接受新的沉积
1、不整合面上下岩层产状明显不同;
2、不整合面上下缺失地层;
3、古生物不连续;
4、岩性、岩相突变;
5、构造强度、样式不一致;
2岩体内定向排列的原生构造或岩脉、矿脉被截切;
3在岩体顶部有风化剥蚀面和古风化壳,同时在上覆岩层的底部含有岩体成分的碎屑和砾石。
6、构造上不连续;
7、变质相带不连续;
8、岩浆活动不一致;
9、同一时代的新地层与不同时代的老地层接触。
表2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侵入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关系
概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岩浆岩侵入到围岩之中,岩体与围岩的接触关系为亲人接触关系。
岩体形成后经过地壳运动露出地表,再经风化剥蚀作用后,又被新的沉积物所覆盖,这种接触关系为沉积接触关系。
岩层岩体的接触关系
表1地层接触关系
概念
形成过程
特征
整合接触关系
两套岩层之间产状一致,中间不缺失地层,这种接触关系为整合接触关系。
沉积作用连续进行
1、上下岩层产状一致;
2、不缺失地层;
3、古生物连续;
4、岩性、岩相连续;
5、构造变形(强度、样式)一致;
6、变质程度、变质相带渐变过度;
7、具有统一的岩浆活动模式。


1.岩体穿切围岩,沿内接触带可见冷凝边(结晶快粒度细形成隐晶质或玻璃质)外接触带有烘烤边(岩石受热变质,颜色变浅)和接触变质带、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和矿化蚀变现象;
2.岩体内往往有捕虏体;

地质结构

地质结构
微小的错移,可以借助这种错确定岩石被剪切的方向 。 ④一般剪切理发育较密集,相邻两节理之间的距离较小,常具有
等距性分布特点;有时则密集成带。 ⑤在由压应力诱导产生的剪应力作用下形成的剪节理,常发育成
两组构造X型剪节理。 ⑥共轭X型剪节理常呈羽列现象 。
2. 节理的产状分类
根据节理产状与岩层产状的关系,分为四种: 1)走向节理:节理走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平行。 2)倾向节理:节理走向大致与岩层走向垂直,与岩层 倾向大致平行。 3)斜向节理:节理走向与岩层走向斜交。 4)顺层节理:节理面与岩层面大致平行。
4. 水平岩层露头的水平宽度是随岩层的厚度和地面坡度 的变化而变化的。
水平岩层
(二)直立岩层
岩层面与 水平面垂直,在地质 图上,其露头宽度与 真厚度相等,岩层界 线为一直线,其延伸 方向不受地形影响, 与地形等高线斜交。
(三)倾斜岩层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岩层改变了原始的水平状态并
发生倾斜,称为倾斜岩层。
①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
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即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
形尖端指向沟谷上游方向;而在穿过山脊时,“V”字形尖
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相反相同”
②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 坡向相同且岩层倾角大 于地面坡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呈相反 的方向弯曲:
在河谷处,岩层界 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 河谷下游;
(二)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是指岩层的空间位置。用于描
述岩层的空间展布特征。
二、产状要素
一般岩层的产状用走向、倾向、倾角表 示。走向、倾向、倾角称为岩层产状的三要素。
1 走向:指岩层面 与水平面的交线
走向是直线,有 两个方向,方向用 方位角表示。如走 向的一个方位角是 30°,可称岩层的 走向是30°,也可 称岩层的走向为 210°。

产状和接触关系

产状和接触关系
1. 图示倾斜岩层分布区岩层界线的“V”字型法则的基本规律。 2. 试述倾斜岩层的出露宽度与哪些因素有关(作图说明)。 3. 简述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与主要标志。 4. 试述侵入接触与沉积接触的标志与原因。
2020/12/16
地基
12
第二讲
面面状状构构造造产产状状示示意意图图
B
0 a D’
A
D
A-B为走向线,走向有两 个:OA、OB
“V”字型法则不仅适用于倾斜岩层,也适用于倾斜的其它构造面,如倾斜 的
断层面等。
2. 倾斜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
(1) 倾斜岩层的厚度分类
岩层的真厚度—岩层顶底面之间的垂直距离。
岩层的铅直地层厚度—岩层顶底沿铅直方向上的距离。
真厚度(h)=铅直厚度(H)×COSα( α为岩层真倾角)
倾斜岩层的真厚度小于或等于岩层的铅直地层厚度
捕虏体
e
d
岩体
c
b
II I a
围岩
f
c
b
岩体
a
2. 沉积接触—侵入岩侵侵入入接触后因遭受风化侵蚀,在风化侵蚀面上沉形积成接新触的沉积物, 此时岩体与新的沉积物之间的接触关系称之为沉积接触。如上右图中f 与岩体。
2020/12/16地基10第二讲第十五章
第三节地层的接触关系
产状和接触关系
沉积接触通常具有以下特点: (1)岩体边界无冷凝边,围岩边界无烘拷边。(2)岩体边缘无上覆新岩层的 捕虏体,围岩中无岩枝或岩脉穿插,但有下伏岩体的岩屑。(3)岩体边缘的流 动构造(流面、流线等)到接触面终止。(3) 围岩无热接触变质现象,岩体上 覆岩层可覆盖于不同的岩相带上(边缘相、过度相和中央相)。 3. 断层接触—岩体与围岩因断层的错动而造成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称断层接触。 断层接触可发生于岩层与岩层之间、岩体与岩体之间及岩体与岩层之间,见下 图。

02、0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2012-2

02、03沉积岩层的原生构造及其产状、地层的接触关系-2012-2

3.层理的基本类型
层理按其形态的不同 可分为三种基本类型:
平 行 层 理
平行层理
波状层理
斜 层 理
斜层理
波状层理
细层可与层面平行
交错层理(多向浅水流)
波状层理 特点:1)呈对称或不对称的波状 2)总的方向平行于层面
4.层理的识别
如何识别岩层的层理?
成 分 结 构 颜 色
生层 构面 造原
系波痕、泥裂、雨痕、 生物遗迹及其印模等
水平岩层、倾斜岩层、直立岩层、倒转岩层
●岩层基本产状类型及其基本特征简表
类型
水平岩层
直立岩层
构造复杂区
倾斜岩层
中等复杂区
分布区 构造简单区
倾角
厚度h
0,或小于5
铅直厚度H
90
露头宽度L
0~90
h=H×cos
地质图 平行于等高线
直线
V字形法则
◆补充知识---与课程相关有关几个概念:
●露头:指地层裸露地表,未被第四系松散堆积层
覆盖的部分.
●地层露头线:地层露头与地理地表自然形态的交
线(层面与地面的交线).
●露头线形态:是指岩层露头线在地面和地图上弯
曲形态.
●露头宽度:在垂直岩层走向的剖面上,岩层出露
地表的水平投影宽度.
◆等高线
等高线是地面上高程相等的相邻各点所连的闭合曲线.
上层面
H
下层面
岩层、地层与层理的概念
灰岩岩层
砂岩岩层
泥岩岩层
必须理解清楚岩层、地层与层理的概念,区分三者的关系
岩层:由两个平行或近于平行的界面(层面)所限制的岩性 基本一致的层状地质体叫作岩层。 地层:是指同一地质历史时期形成的各种岩层的总和。 换言之,一系列的岩层组成了地层。 地层具有时代的概念(即指特定某一时代的地层)。 岩层是地层的最小单位。 层理:是岩石性质(包括颜色、成分、结构等)在剖面 上突变或渐变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层状构造。是一种原生构 造,在沉积过程中形成。

岩浆岩侵入岩的接触关系

岩浆岩侵入岩的接触关系

立志当早,存高远
岩浆岩侵入岩的接触关系
一、侵入岩与围岩(包括沉积、变质岩和另一个岩体)的接触关系
1、侵入接触:反映岩体侵入时代晚于围岩。

侵入主要标志:
①岩体切穿围岩,在主要岩体附近有岩枝伸入围岩之中;
②岩体边部常有较细粒的冷凝边(或边缘带) ;
③岩体边部原生流动构造比较发育;
④岩体中有大量的围岩捕虏体和同化混染现象;
⑤围岩受岩体的影响出现变质矿物,发现在接触变质晕(带) ,常伴随有矿化(或矿体出现)。

变质晕的宽窄主要与岩体的成分、大小、侵入深度、接触面的陡缓和围岩成分有关。

2、沉积接触:岩体遭受风化剥蚀后,为沉积岩层所复盖的接触关系。

主要标志有:
①在侵入体的顶部与其接触的沉积岩中,没有发现任何变质现象;
②在上覆沉积岩底部的沉积物中,常有被剥蚀的侵入体砾石或砂砾;
③在接触面上,岩体表面发育有不平整的侵蚀面或风化壳;
④岩体顶部的岩脉或矿除有被切断现象;
呈沉积接触关系的岩体,其形成时代早于上覆沉积岩层的时代。

3、断层接触:侵入体与围岩之间呈断层关系,在接触带上有断裂现象,如擦痕、碎裂岩甚至糜棱岩带等。

二、侵入接触的类型
1、急变接触:是指侵入体与围岩有明显界线,说明岩浆凝固快,岩石粒度小,边缘相较狭。

2、渐变接触:侵入体与用岩界线为逐渐过度,表明岩浆缓慢凝固而发生了。

岩层产状

岩层产状
246-70
张节理——
由张应力产生 的破裂面。
246-71
张节理特征
1.裂口是张开的,剖面呈上宽下窄的楔形, 常被后期物质或岩脉填充; 2.节理面粗糙不平,一般无滑动擦痕和磨擦 镜面; 3.产状不稳定,沿其走向和倾向都延伸不远 即行尖灭,尾端尖灭处常呈树枝分叉状; 4.在砾岩或砂岩中发育的张节理常常绕过砾 石、结核或粗砂粒,其张裂面明显凹凸不平 或弯曲;
246-12
视倾角<真倾角
注意!
真倾角 —— 真倾斜线 HG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影线 OG的夹角 视倾角 —— 视倾斜线 HD、HC 与其在水平面上投 影线OD、OC的夹角。
246-13
246-14
产状要素的表示方法
方位角法 象限角法
文字表示法
野外记录和文字 报告
符号表示法
地质图件
246-15
文字表示法
246-23
倾向与坡向关系
露 头 线 口诀 与 等 高 线关系 相同
备注
相反 相 同
相 反 相 同 常见 宽图4.4 相同相反 图4.5 常见
倾角>坡角 相反
倾角<坡角 相同
相 同 相 同 少见 窄图4.6(a)
246-24
四、地层的接触关系
地层 —— 在一定地质时代内形成的一套岩 层统称为那个时代的地层。
A——穹窿构造 B——构造盆地
246-55
(四)根据褶皱的组合形式-复背斜和复向斜
复背斜
复向斜
246-56
五、褶皱构造的辨认
向斜成山、背斜成谷
246-57
(一)褶曲的野外观察法
1. 通过横向、纵向的观察(追索法、穿越 法),找地层界线、化石等,观察岩层 是否有对称重复出现的现象; 2. 比较核部与两翼岩层的新老关系,比较 两翼岩层的走向和倾斜; 3. 研究两翼相当层的平面形态。

(完整版)地层接触关系基本知识

(完整版)地层接触关系基本知识
4 ) 与花岗岩γ之间是什么接触关系?
5)O与C是什么接触关系?
6)C与P是什么接触关系?(
7)简要分析图中所示地区地质发展简史。
1)两期岩浆岩γ、δ是侵入接触,γ侵入到δ中。
2)岩浆岩δ形成于变质岩A之后、寒武纪之前,γ形成于奥陶纪之后、石炭
3)岩浆岩γ与变质岩A是侵入接触, A先形成。
然后该地区再次遭受构造运动,岩浆侵入形成花岗岩γ,地壳上
缺失泥盆系地层;到石炭纪时该地区又下降接受沉积并持续到二
4 ) 与花岗岩γ之间是沉积接触。
5)O与C是平行不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接触(假整合)。
6)C与P是整合接触干洗。
7)该地区首先发生大规模变质作用,形成大范围的变质岩A;之后发生岩浆
花岗岩浆向上侵入到变质岩A中形成花岗岩δ;之后该地区整体上升遭受
然后到寒武纪时又整体下降接受沉积并持续到奥陶纪,期间形成寒武系和
4)沉积接触:是沉积岩与岩浆岩或变质岩之间一种接触关系。是
5)侵入接触:是岩浆岩与围岩(可以是岩浆岩、变质岩或沉积岩)
岩浆侵入到先期形成的围岩中经冷凝结晶而形
1)两期岩浆岩γ、δ是什么接触关系?
2)两期岩浆岩γ、δ各形成于什么时代?
3)岩浆岩γ与变质岩A是什么接触关系?γ和A哪个先形成
1)平行整合接触(也称整合接触):两地层之间产状一致,时间连
两个地层之间是连续接受沉积形成的沉积岩,中间未发生明显的
2)平行不整合接触(也称假整合接触):两地层之间产状一致,但
两个地层之间沉积是不连续的,因中间发生了地壳的均
3)角度不整合接触(也称不整合接触):两地层之间产状不一致,
中间不仅缺失地层,还由于构造运动使得岩层产状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根据不整合面上、下地层的产状及其反映的地 壳运动特征,不整合可分为两种主要类型,即 平行不整合(也称假整合)和角度不整合(即 狭义的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
平行不整合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的产状彼 此平行,但在两套地层之间缺失了一些时代 的地层
表明在这段时期发生过沉积间断,这两套地 层之间的接触面——不整合面就代表这个没 有沉积的侵蚀时期
构造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产状不一致,构造变形强弱程 度不同,因而两套地层的褶皱型式、断裂情况 也各异,这是角度不整合的构造标志
下伏老地层遭受构造变形的期次总是多于上覆 新地层,因而其构造变形相对要强烈和复杂
下伏老地层中某些断层、节理或其它构造面 (如侵入岩体与围岩的接触面),可伸延至不 整面而被截断
相同相反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且岩 层倾角大于地面坡度角时,岩层界 线与地形等高线成相反方向弯曲
在沟谷中,界线“V”字形的尖端 指向下游
在山脊上,则指向山脊上坡
相同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同,岩层倾角小于 地面坡度角时,岩层露头界线与地形等高线 的弯曲方向也是相同的
在沟谷中,“V”字形尖端指向上游 在山脊上,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
地壳重新下降到海面以下,接受沉积。原来堆积 在剥蚀面上的砾石,被盖在新沉积层的底部。由 于大规模上升及下降运动是均匀的,所以上、下 两套沉积层的层面相互平行,呈平行的接触关系, 但上、下岩层的时代是不连续的
下降沉积→上升、沉积间断和遭受剥蚀→ 再下降、再沉积
角度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又简称不整合 主要表现为上、下两套地层之间既缺失部
2)露头界线在地质图上表现为沿岩层走向延 伸的直线,不随地形等高线弯曲而弯曲
3)直立岩层的露头宽度与真厚度相等,不受 地形的影响。厚度(指真厚度)就是其在地 表的出露宽度
地层的接触关系
一个地区的地层之间的接触关系,从一个 侧面记录了该地区地壳运动的演化历史。 因此,通过地层接触关系的研究,可以追 索地壳运动的性质、特点和演化历史,确 定地质构造的形成时期和岩浆活动时期

这与相反相同所表现的形态不同之处在于
其露头界线的“V”字形弯曲度大于地形等高 线的弯曲度
倾斜岩层的露头宽度主要取决于岩层的厚 度和倾角,还受地面坡角、坡向与岩层的 倾角、倾向之间关系的影响
当岩层倾向与坡向相反时,一般是地面坡 度缓,岩层露头就宽,坡度陡,露头就窄
岩层出露在陡崖峭壁上,则岩层顶、底面 的界线在平面上的投影重合成一条线,造 成在平面图上岩层“尖灭”的假象
在陡崖处,岩层上、下层面界线的投影线重合, 即露头宽度为零,以致在地质图上呈现出岩层尖 灭的假象
倾斜岩层
岩层面与水平面呈一定交角,其倾角介于 0o~90 o之间
岩层层序正常时,地面出露的的岩层顺倾 斜方向依次变新
天山脚下的倾斜岩层
火焰山的倾斜岩层
在不同方向的剖面上测量 的倾斜岩层的厚度不同
即当其横过沟谷或山脊时,均呈“V”字形态, 根据岩层产状、地面坡向及坡度不同,“V”字 形形态也有所不同,这种规律称为“V”字形法 则
相反相同
相同相反
相反相同
当岩层倾向与地面坡向相反时,岩层界线与地 形等高线的弯曲方向一致
在沟谷处,岩层界线的“V”字形尖端指向沟谷 的上游
穿越山脊时,“V”字形尖端则指向山脊的下坡 但岩层界线的弯曲度总是比等高线弯曲度小
水平岩层的厚度就是该岩层顶底面高程差
水平岩层的露头宽度(即岩层上、下层面在地面 上的出露界线之间的水平距离)随岩层的厚度和 地面坡度的变化而变化
当地面坡度相同时,厚度大的岩层露头宽度宽, 厚度小的岩层露头宽度窄
当岩层的厚度相等时,地面坡度缓,露头宽度宽; 地面坡度陡,岩层露头宽度窄
倾向
层面上与走向线相垂直并 沿斜面向下所指的射线叫 倾斜线
倾斜线在水平面上的投影 所指层面向下倾斜的方向 就是岩层的真倾向,简称 倾向
在岩层面上凡与走向线不 直交的任一直线均为视倾 斜线,其在水平面上投影 线所指的倾斜方向,叫视 倾向或假倾向
图12-6岩层的产状要素
A0B一走向线;OD一倾斜线;OD’一倾斜线的水下投影,箭头方向为倾向;α 一倾角
斜程度来确定的,即采用岩层面的走向、 倾向和倾角三个要素的数值来表示
任何面状构造或地质体界面的产状, 都可用上述产状要素来表示
走向
岩层面与水平面的交线 叫走向线
走向线两端所指的方向即为 岩层的走向
走向都有两个方位角数值, 如NE30o和SW210o。二 者相差180 o
岩层的走向表示岩层在空间 的水平延伸方向
c)上升的同时地壳遭受风化剥蚀作用并形成了 剥蚀面,与此同时可在剥蚀面上形成残积矿产及 底砾岩
d)地壳重新下降,侵蚀面上又沉积了新岩层。 就造成了在时代上有间断的两套地层之间呈一定 角度相交的角度不整合,缺失的地层部分是被侵 蚀掉了,部分是本来就没有沉积
下降、接受沉 积→地壳发生 水平运动,褶 皱上升(常伴 有断裂变动、 岩浆活动、区 域变质等)、 沉积间断、遭 受剥蚀→再次 下降、再沉积
当岩层面与倾斜地面直交时,露头宽度小 于岩层厚
岩层倾角达90o时,露头宽度等于岩层厚度, 且不受地形影响
当岩层面与地面之间的交角(指相交锐夹 角)向大变小,则露头宽度由窄变宽
直立岩层
岩层层面与水平面相垂直的岩层称直立岩层。 倾角等于90o。特点:
1)通常不能通过岩层间的叠置关系判断直立 岩层的相对新老关系
上、下层面之分。即顶面和底面
岩层顶底面间的垂直距离是岩层的真厚度。 同一岩层的厚度通常是一致的
如果同一层中厚度发生变化时,岩层面也就 不平行了。当岩层向某一方向逐渐变薄并消
失时,叫岩层的尖灭
岩层的产状要素
岩层的产状系指在产出地点的岩层面在三 维空间的方位
是以岩层面在三度空间的延伸方位及其倾
岩层产状及沉积岩,它最重 要的特征是具层理,其基本单位是岩层
岩层由成分大致一致的物质组成。其上、下 有两个平行的或大致平行的分界面,与其相 邻的岩层分隔开来,这种岩层间的分界面叫
层面
太 湖 边 的 岩 层
车 溪 溶 洞 内 的 岩 层
原始产状的单一岩层,两个层面的位置,有
不整合面也就是古剥蚀面,在这个面上常有 底砾岩(其砾石为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 有时还保存着古风化壳或古土壤层
不整合面有平整的,也有高低起伏的,它反 映了上覆新地层沉积前的古地貌形态
平行不整合的形成过程为:
地壳稳定下降,接受较厚沉积
地壳上升,原来的海盆变为陆地,此后的一段 时期地壳一直处于隆起状态,缺失这个时期的沉 积,并经历了长期风化剥蚀作用,地面上形成凹 凸不平的剥蚀面(不整合面)
沉积和间断标志
上、下两套地层在岩性和岩相上截然不同,其 间存在沉积间断(地层的缺失),这一间断以 两套地层之间的较平整或起伏不平的古侵蚀面 为标志,古侵蚀面上可能保存着古风化层、古 土壤层或与之有关的残积型矿床如铁、锰、磷、 镍、稀土或铝土矿等
上覆地层的底层常有由下伏地层的岩石碎块、 砾石组成的底砾岩。如果不整合的下伏地层为 碳酸岩盐,则在不整合面上可见古岩溶现象
产状要素的测定与记录
产状要素通常是用地质罗 盘直接在岩层面上测得
方位角表示法:一般只测 记倾向和倾角
SW205o∠25o(也可书 写为205o∠25o),前面 是倾向方位角,后面指倾 角,即倾向为南西205o, 倾角25o
图上的表示
在地质图上,岩层产状要素是用符号来表示。 常用符号如下: 30 o
由于地壳运动很复杂,因而反映地壳运动 的地层接触关系也多种多样,错综复杂。 但基本上可分为整合和不整合两种类型
上、下地层在沉积层序上没有间断,岩性或所 含化石都是一致的或递变的,其产状基本一致, 它们是连续沉积形成的。这种上、下地层之间
的接触关系,称为整合接触
地层的整合接触反映了在形成这两套地层的地 质时期该地区地壳处于持续地缓慢下降状态, 或虽有短期上升,但是沉积作用从未间断,或 者地壳运动与沉积作用处于相对平衡状态,沉 积物一层层地连续沉积,这样就形成了两套地 层的整合接触关系
上、下两套地层中的化石所代表的地质时代 相差较远
或二者的化石反映出在生物演化过程中存在 不连续现象(包括种、属的突变)
或二者的生物群迥然不同
这些都反映了该区在下伏地层沉积之后,由 于地壳运动引起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根本变化。 根据化石和区域地层对比,确定两套地层之 间存在某些居位的缺失,而又证明它不是断 层造成的,则说明有不整合存在
分地层,产状又不相同 在不整合面上常有底砾岩、古风化壳、古
土壤层等 上覆的较新地层的底面通常与不整合面基
本平行,而下伏的较老地层层面与不整合 面则相截交
角度不整合的形成过程可概括为
a)沉积盆地在地壳稳定下降的情况下形成了一 定厚度的沉积岩,即原始水平岩层
b)地壳水平运动,使岩石遭受挤压,褶皱。在 这一过程中可以伴有断裂的形成及岩浆的侵人, 在褶皱的同时地壳不断上升
不整合的识别
不整合是地壳运动的产物
地壳运动往往引起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变 化,从而影响到沉积、成岩作用的变化和 生物界的演化
同时,地壳运动与岩石变形、岩浆活动及 区域变质等地质作用又有着密切的关系
以上这些与地壳运动有关的地质作用所产 生的现象都可作为确定不整合的直接或间 接的标志
地层古生物标志
长线表示走向,短线表示倾向,数字表示倾 角。长、短线必须按实际方位标绘在图上
岩层产状是水平的 岩层直立,箭头指向新岩层 岩层倒转,箭头指向倒转后的倾向,即
指向老岩层,数字是倾角度数
地球表面的岩层的产出状态有三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