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

合集下载

听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范文5篇

听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范文5篇

听李镇西讲座心得领会范文 5 篇心得领会是指一种念书、实践后所写的感觉性文字。

是指将学习的东西运用到实践中去,经过实践反省学习内容并记录下来的文字,近似于经验总结。

下边是收集的听李镇西讲座心得领会范文5 篇,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听李镇西讲座心得领会 (1)3月 1 日至 3 月 2 日,我们一行八人在乡中心李英会主任的率领下参加了在保定美术中学举行的”李镇西教育思想专题报告会”。

李镇西,一个教育界响当当的名字。

一个被称为”中国的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全国有名的优异语文教师和典范班主任。

在两天保定之行的学习中,我实实在在地感觉到李老师的教育魅力,我感觉我的心忧如经过了一次浸礼。

我真实地感觉到了一位教育者对事业的忠诚与执著,对学生的关爱,对同行的真挚引领。

李老师说”教师应当有童心、爱心、责任心。

”是啊 ! 没有童心的老师怎能理解孩子的初衷,没有爱心的老师如何懂得保护天真的心灵,没有责任心的老师如何既教书又育人 ?自然,要拥有这样三心情怀也不是件简单的事。

李老师还告诉我们,要说”走进孩子的心灵”有什么捷径,那就是:用孩子的眼睛去察看,用孩子的耳朵去倾听,用孩子的大脑去思虑,用孩子的兴趣去探访,用孩子的感情去热爱。

我们教师要有一双赏识孩子的眼睛 ; 要永久保持最初的童真。

只需我们放下架子,蹲下身子,真挚地走进孩子们的世界,踊跃地融入孩子们的生活,与他们一起欢笑,一起悲伤,一起爬摸滚打,一齐感同身受,他们就会把我们看作”大孩子”和气朋友,一旦获取他们的认可,他们就会对我们敞高兴扉无所不谈 , 真实做到心与心的交流。

而要达到这类境地,有时甚至只需我们以同等的心态,静心倾听他们的诉说就足够了。

李老师给我们做了很好的楷模,你很难想象,作为一名老师,李老师曾与学生趴在地上比学狗叫 ; 在操场上与孩子们一起摔交,在雪地里与学生打雪仗、滚雪球李老师说:”我有一颗童心,所以我快乐、高兴、浪漫。

”李老师那颗童心不时洗浴在爱的阳光之中。

听李镇西报告有感

听李镇西报告有感

“教师的人文追求”--听李镇西报告有感今天上午我们学校组织全体老师聆听了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李镇西的报告,享受了一次听觉盛宴。

听完他的讲座,我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李老师从四个方面谈了教师的追求:风骨与良知。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作为教师要有知识分子的自觉意识和尊严。

不跪着教书,不人云亦云,不为教参是从!在权贵面前,早家长面前,在优生面前,挺起我们的脊梁!教育是一种悲壮的坚守。

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

教育不要放过每一个细节,拒绝社会的污染,做一个有见识、胆识、敢于尝试的教师理想与责任。

教育的四种情怀:应付、饭碗、事业?教师如果把教育看做饭碗,就应该珍惜、敬畏、善待它。

如果把教育当作一种宗教信仰,那是最高境界,它没有功利,没有逼迫。

教育者有这种情怀真是了不起,她视教育为宗教,视学生为上帝,为自己的工作愉快。

教师应有一种特别的幸福感,教师应有一种庄严的使命感。

理想和责任不是抽象的,它体现于对每一个学生的爱,和每一天的教育智慧。

在孩子看来,只要老师爱他,而且课上得很好,这个老师就是好老师。

理想和责任体现于为共和国培养现代公民,而不是臣民。

怀善良心,做幸福人。

视野与思考。

教师不仅要有专业视野,要不断学习教育教学著作、专业杂志,还要有人文视野,对于国际国内富有影响的人的著作,对于二十世纪的历史、知识分子的命运阅读。

这样教师才有厚实的思想视野,宽阔的人文背景,有深沉的思索,才能担负起历史的使命,不让历史的悲剧重演。

学识与胸襟。

我们要做学者型教师,要有阅读与写作的习惯,做一个平凡而不普通的老师。

在听报告时,最让我感动的是李镇西老师描述第一线老师特别是他的老丈人的场景,能感受到他对同行的尊重,对学生的依恋,对前辈的那种浓浓的崇敬之情……李老师是幸福的,他用他的智慧、爱心、责任心、童心浇灌学生的心灵,他是当之无愧的心理学家、思想家、语文教学的专家。

李镇西不愧被人们誉为“中国苏霍姆林斯基式的教师”。

他肩负民族的希望,胸怀祖国的未来,时刻从学生发展的根本出发,把心灵献给学生,用人格引领人格,让智慧点燃智慧,这是我最敬佩他的地方,也是我今后工作的目标。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真善美”永远是教育的追求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真善美”永远是教育的追求

读李镇西《教有所思》有感: "真善美"永远是教育的追求今年暑假,朋友看见我在拜读李镇西的《教有所思》,说: "暑假了,还在读教育专著?""我喜欢."我毫不掩饰地说.我真的喜欢李老师娓娓述说的语言,叹服李老师的教育思想,欣赏李老师的为人之道,更让我喜欢的是李老师说出了我心底里想说的话.读着李老师的书,仿佛遇到了知己般的兴奋,仿佛在和老朋友进行心灵的交流,更坚定着我的教育信念--"真善美" 永远是教育的追求.一、求真--教育的本质真的教育,真的生活,真的随想,真的反思是李老师《教有所思》这本书给我最深的印象,也强烈地碰撞着我的心灵.我深深地被李老师敢说真话的勇敢所打动,惊叹李老师的"尖锐",敢于直面教育现状实话实说,也看到了他对教育事业的一颗炽热之心.他在《反思"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一文中说:"'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这个命题至少包含三点谬误:第一,教师的灵魂肯定比学生高尚(否则怎么可能当"灵魂工程师"呢?); 第二,学生的灵魂肯定不如教师(否则干嘛还需要"灵魂工程师" 呢?);第三,学生的"灵魂"是可以被"工程师"随心所欲地"塑造"的."难道教师的灵魂真的比学生高尚?难道教师真的能够塑造学生的灵魂?李老师在《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一文有力地证实着他的质疑:"今天居然有用胶布封学生嘴巴的老师;有强迫学生吃苍蝇的老师;有在学生脸上刻字的老师;有撕裂学生耳朵的老师;有命令学生互打耳光的老师有的老师教育学生'读书是为自己,长大挣大把的钱,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有的老师随意撕碎学生的纸飞机, 收缴学生的随身听,漠视学生的童趣,斥责孩子的顽皮" 看着看着,我心中涌起阵阵酸痛:这样的老师能塑造出学生怎样的灵魂呢?在我的教学生涯中,虽然没有上述的行为,但我也曾经为自己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而自豪,面对李老师对"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剖析,心中不免有点愧疚,因为我知道了:什么都是可以塑造的,惟有人的灵魂--即人的精神和个性是不能"塑造"的!我也终于从心底里明白"教师和学生共同成长"理念的真正含义--平等、民主、科学、求真!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而教育的本质就在于求真!在《教有所思》这本专著中让我真正看到了一个以一线教师为立场的追求真教育、追求真科学的教育专家风采.二、求善--教育的价值在读《教有所思》的第三辑--"师恩难忘"和第四辑心动时刻",我沉浸在李镇西老师怀念曾经帮助、指导、支持、鞭策、成就过他的老师们的浓浓师情中;享受着"似梦非梦的童年往事"大哥哥大姐姐春雨夜送幼小作者的纯真中;感动在艰苦岁月中他姨妈用卖小菜换的钱给他买《智取威虎山》小人书的亲情温暖里;亲切在学生请他吃火锅的师生水乳交融的情感间从真挚朴实的文字里,也勾起我对以往生活的美好回忆,更让我感受到善良和感恩应是一个人最基本的素养和美德.纵观学生现状:自私、没有礼貌;自我为中心,不会体谅和理解他人;怕苦怕累,责任心不强;卫生意识差,自理能力弱; 只会索取,不会感恩等等普遍行为让人蹙眉和忧心:今天孩子的素质关乎到未来的国民素质,关乎到国家的兴衰命运!在全社会呼吁提高国民素质的当下,我更感到教育工作者应有责任把提高学生的素质放在当下教育的首位."做人以善为本."这是中国人历代传承的最基本的做人原则,也是最基本的做人素质.因此我们的教育就应从"善"入手.如何让学生存善心,行善举、会善言,我认为这是需要教育和培养的,需要传承的.曾记得我给学校的师生做过一个《感恩与责任》的讲座,我讲了古人孝亲的故事,讲了陈毅元帅为妈妈洗脚,洗尿裤的故事,讲了台湾杰出青年赖进东的故事,讲了全国道德模范孝子刘霆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感恩父母,以孝为责;讲了毛泽东与徐特立的故事让学生知道感恩老师,进步为责;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告诉学生人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是大自然的主宰者,要感恩自然,保护为责.在讲座中我还对如何感恩父母, 感恩老师,感恩自然提出了可操作的具体举措.师生听后都很有感触,有学生深情地告诉我,这样的讲座很有启发,希望老师们多对他们说说,他们爱听.又如我的一个外甥读书时住在我家, 进进出出都不吭声.我问他是否不知道说什么,他肯定地回答了我.于是我就告诉他该怎么说,怎么做.很快地,他就融进了我们家,和谐地生活在一起,而且学习进步特快.我碰到过很多孩子,也调查交流过,他们确实在待人处事方面很茫然,确实需要在如何做人方面的指导.现行的学校、家庭、、社会都忽视这方面的教育,这值得我们的关注和重视."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大家都懂,但如何化之为学生的具体行动,成为善良的,有爱心的,会感恩的, 有责任心的一代公民,这难道不应是教育的责任和追求的价值吗?三、求美--教育的理想陶行知先生是李镇西老师崇拜的教育家,也是我最崇拜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我一生信奉的教育理念;他的民主教育思想是我一生教育行为的指导;他的"生活即教育,教育即生活"创造了我一生教育教学中无数美好和精彩的回忆:在春暖花开的日子里,我带着学生走进大自然,认识花草,挖掘野菜,采摘桑果包馄饨,烧野餐做风筝、放风筝在大自然中洒下了孩子们最纯真的歌声,最欢快的笑声,那歌声在春风和阳光之中流淌,那笑声在蓝天和白云之间飘荡,好美好美;在收获的季节,我带领学生到田间捡稻穗,体会颗粒归仓的含义,懂得一切劳动成果都应珍惜;冬天,我带孩子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打扫卫生,表演节目, 赠送用零花钱买的小礼物,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善良"的种子学雷锋的日子,我们上街做好事;六一节那天,我们畅谈理想,憧憬未来;双休日,我们组织小分队进行规范、净化语言文字的活动;毕业那天,我们进行"难忘师生情"的萤火晚会我班学生在运动会上包揽了所有项目的冠军;我班学生互帮互学合作精神特强,成绩名列前茅;我班学生爱探索,敢于向权威挑战,为教材纠了错那一个个场景经常幻化成一幅幅美丽的画卷在我眼前呈现,让我童心不泯;那种人与人,人与自然间和谐的情感常在我心中流淌,让我青春不老.能创造出这样美好的教育境界,我要感谢陶行知先生,因为是他的教育思想让我努力实践着给孩子们享受"六大解放"--"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 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中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 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知识,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陶行知语) 今天重温先生的"六大解放",我觉得还应是现行教育的企盼和追求.真生活才能创造真教育,真教育才能创造美的教育,美的教育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教育境界,美好的教育境界才是我们教育追求的理想境界.。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

重读陶行知读后感篇一:重读陶行知读后感仁者,深谙仁德可带来人生最大的乐趣。

智者,知道仁的好处,处事能够知行合一践行仁德。

陶行知先生毕生在教育领域践行王阳明先生的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思想,李镇西老师则是始终以陶行知先生为榜样。

《重读陶行知》是李镇西老师的读陶思陶随笔,阅读本书的过程中,读者不仅感悟到了李镇西老师的师者仁爱之心,也沁润了陶行知先生的教育智慧。

大道至简,李镇西老师的教育理念与毕生追求诠释了这个亘古不变的真理。

“让我最得意的是,从我身边走出了数以千计善良、正直、勤劳、睿智的合格公民。

”“我的教育理念:朴素最美,关注人性做真教育;幸福至上,享受童心当好老师。

”“我和学生共同追求的境界:让人们因为有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李镇西老师是陶行知教育智慧的忠诚追随者与践行者。

陶行知的创造教育思想是其教育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其思想体系的主旨。

我们可以从陶行知的教育思想与教育实践中汲取丰富的养料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服务。

一、仁爱教育“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先生毕生从事教育事业的真实写照。

爱的教育是教育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陶行知先生的“爱满天下”更把爱的教育发扬光大。

教师对学生的爱在教育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教师对后进生应有要有一颗爱心,它不埋在胸膛里,而应擎在手上,高高举起,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时时感觉到。

老师对后进生更要倾注真诚的爱心,使学生感到老师的亲切、集体的温暖,从而树起生活的信心,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在爱的教育中,培养学生爱的情感,用充满爱的情感帮助学生塑造人格。

如开展“我对父母知多少”活动,使学生们感受父母的爱,从而培养学生爱父母、爱他人的情感。

情感是理智的基础,善良的心和爱他人、爱祖国的情操也是创新智慧的心理基础。

二、生活即教育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内涵十分深广,而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主线和重要基石。

陶行知提倡生活就是教育,就是教育的内容。

他的生活教育从内容上看是动态的,随环境和不同受教育者的变化而变化。

《教有所思》读书心得

《教有所思》读书心得

《教有所思》读书心得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使教师向业务型和专家型教师开展,我校开展了教师寒假读书活动。

在这个活动中我有幸拜读了李镇西所著的《教有所思》,读后颇有感受,受益非浅。

现将近期的收获和体会与大家分享。

当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被深深的吸引住了。

李老师在书中用纯朴的文字讲述着他进行教育的点滴故事,向我们传达着他的教育思想和理念,反思着自己在教学、生活、为人处事中的一言一行。

我一边读一边细细的感知、品味、思考,仿佛李老师正在向我娓娓道着一个师者的责任与使命。

李镇西老师这本著作共分六个篇章,第一篇章:边教边想。

诵读李镇西老师的篇篇文章,可以说篇篇蕴含着他先进的教育思想与理念。

第一篇也是本章节的首篇——《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摘录一点如下:“……愧对您啊,先生!‘真教育’是您的理想,您一生都以‘追求真理,贯穿真理,为真理而战’鼓励自己,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因而热切呼唤教育的真挚、真诚、真实。

……您的教育目的是‘追求真理做真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然而,如果您知道了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重’迎检作假,‘普九’验收作假,教育科研作假,职称评定作假,教师论文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班会课作假,三好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实际在当今社会里,造假是流行的,各级各类“文件”、“意见”铺天盖地,“检查”、“评比”推波助澜,“打假”的呼声一阵高过一阵,但社会上假的东西却一天多于一天。

像李镇西这样有知名度的老师敢说真话的不多,能说真话的更少,说真话被视作“背时”之举,怎不令“全国十杰教师”李镇西痛心!怎不令所有教育工作者寒心!我深深为李老师敢说真话的勇敢所打动,惊叹李老师的“锋利”,敢于直面教育现状。

最让人深思的是第三篇,谈童心的文章——《童心万岁:写给我永远的儿童节》,摘录如下:“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人民的善良之心。

保持童心,就是保持对邪恶的正直之心。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

走在路上—读《我的教育行走》有感李镇西老师名字如雷贯耳,但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对李镇西老师了解不是很多,寒假期间读了李镇西老师的《我的教育行走》,可以看出李老师是热爱教育的人,正如李老师所说:“小时候的梦想是当作家,后来当了教师,就把文学这种业余爱好融进我的专业,于是我有了一点成功的感觉和许多职业的幸福”。

“教育其实有着至少不亚于文学的魅力!”文学与教育齐飞,青春与童心为伴,李老师收获了双重幸福。

《我的教育行走》是李老师在国内外行走与思考时所撰写的文化散文,字里行间包含着深切的民族和教育的忧患意识。

一读到这本书,想起曾经读过的余秋雨的《文化苦旅》,都是这种游记散文的形式,且行且思,将历史、文化融入旅行当中。

但和余秋雨的《文化苦旅》不同的是,李老师的足迹是和教育分不开的,面对自然,面对历史,面对哲人,他谨记自己作为教育者的责任,做一个永不止步的思想者。

打开书,李老师引领我去踏遍祖国的大江南北,领略着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他是一名幸福的旅行者。

有着厚重历史的皖南古村落,如梦如幻的海滨城市,独具特色的名山。

李老师笔下的自然风景跳动着灵动的光芒,折射着历史的痕迹。

武夷山曹墩村,这个富足、宁静的村庄。

读着书中的文字,自己仿佛置身其中,更是唤起了对儿时的记忆,“村口,水车的影子隐隐约约,哗哗的水声表明它依旧在执着而又孤芳自赏地悠悠转动着。

一条小溪在每一户人家的门前默默流过,偶尔从门里透出的灯光直射溪底。

”“老宅门前,三三两两地坐着或蹲着些长者,嘴上的烟卷忽闪忽闪的,映出一张张纯朴的脸庞,而一群一群农家孩子则不时在村子里追逐着,打闹着。

星光下的村子生动而安详,此起彼伏的,是三两声慵懒的狗吠和英气风发的蛙鸣……”久居城市,对这样的情景是多么的向往,向往那份祥和,向往那份宁静。

在李老师的书中很多这样的情景,骑着自行车,带上喜欢读的书,依山傍水,陶醉其中是多么惬意!“成都今天的美丽,每天都让我沉醉其中”,面对自己的故乡,李老师毫不掩饰自己的骄傲。

从对话理论看李镇西“随意”

从对话理论看李镇西“随意”

从对话理论看李镇西的“随意”摘要:对话理论对新课改影响巨大。

李镇西老师的课看似随意,却处处充满对话。

他通过“戴着镣铐跳舞”的有限性对话,改变传统课堂中“辅导员”的作用,达到了师生的共赢。

关键词:对话李镇西随意“对话”在轰轰烈烈的新课程改革中,声名鹊起。

从发生学角度讲,孔子、苏格拉底时已经开始运用对话进行教学。

但大多数人认为,最早提出对话概念的是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

巴西教育家保罗·弗莱雷则把对话从哲学领域导向了教育,打破原有思维假定,从主体与客体的“我——他”到主体间的“我——你”的双向交流。

也就是倡导从“师→生”到“师生”,从“师/生→本”到“师/生本”。

李镇西老师的课以举重若轻、行云流水、不见雕琢,浑然天成著称。

在语文课,尤其是语文公开课,越来越热闹,越来越花哨,登峰造极的手段遮蔽了内容的时候,李老师的课堂中的“随意”熠熠生辉。

有模仿其“随”,而不得其“意”,终至发疯者。

李老师的“随意”可谓深之又深。

随学生课堂表现之意,即是“生成”而非“预设”;主要问题由学生提出,主要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暗合了“学生为主体”;家国大事信手拈来,课堂骋驰、铁马冰河暗合了“语文生活化,生活语文化”……仰之弥坚,钻之弥高。

这里仅从对话理论的角度作简单分析。

一.带着镣铐跳舞教学中的对话,是戴维·伯母在《论对话》中所说的有限性对话,也就是预先有一相对的范围、目的,不是天马行空,而是带着镣铐跳舞。

李老师的“随意”,不是随心所欲地放任。

他有一个大体的教学设想,在这个前提下,根据学生的接受与反应,时时调整,灵活应对,不做教学步骤的精确设定,不会步步为营。

“我从来没有见过李老师的备课本,或许没有罢。

他的教案总是写在书上的,往往只有两三行,记录几个问题,即使电教馆要为他录像,即使外出讲课,也从未见过他有板有眼地书写教学流程。

”[1]李老师每堂课只会设定一两个核心的问题,例如《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为什么别里科夫能辖制全市人?”《孔乙己》中“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的确已经死了?”这既是他的教学目标、又是他的教学任务,还是他的重难点。

小学教师演讲—纪念陶行知先生

小学教师演讲—纪念陶行知先生

在陶行知墓前今年是陶行知先生诞辰120周年,生活在行知先生奋斗一生和最后安息的地方,从小便听说过很多关于行知先生的献身教育、无怨无悔的感人事迹。

如今我也有幸以一名教育工作者的身份站在陶行知先行知先生的墓前,回想起先生的生平事迹,感慨无限,陶行知先生是我国现代教育史上伟大的人民教育家,他竭尽全力,全身心奉献给人民教育事业,他的一生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无私奉献的一生,他的崇高师德和无私精神,堪称“万世师表”。

作为一名刚进入学校从事教育的新人,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满意的教育工作者,我想行陶知先生便是我学习的最好榜样,陶行知精神便是我不懈追求的目标。

学习陶行知精神,就要学习陶行知先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的崇高理想;学习陶行知先生“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献身于教育的精神;学习陶行知先生所提出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育人目标和治学做人标准;学习陶行知先生改革创新的精神;学习陶行知先生“以教人者教己”的言传身教思想;学习陶行知先生热爱学生,尊重学生,“爱满天下”的教育思想。

我想以下几个方面是我应该认真思考并努力做到的。

一、爱岗敬业、无怨无悔。

陶行知之所以强调师德的作用,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看到确有一些教育工作者对师德“不够讲究,不够坚定”,有的甚至“违背和践踏”。

他深入分析,在这些人当中,有“不信仰这事”的,认为当老师是不得而为之,认为“教育工作者薪水少,功课多,辛苦得很,哪有快乐?”陶行知认为当教育工作者最重要的是“要有信仰心”,应坚信“教育是有大可为的事,而且不是一时的,是永久有益于世的。

”坚定的职业信念,是职业道德的基础,是教育工作者积极性与创造性的源泉。

作为教育者,要有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尽管在工作中遇到挫折,遭到嘲讽,也不怨天尤人,相反要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总结经验教训,继续进取,以获得理想的成绩。

二、无私奉献、乐此不疲。

爱岗是师德的基础,爱生则是师德的核心。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

作者: 李镇西
出版物刊名: 同舟共进
页码: 11-13页
主题词: 陶行知 学生 教育思想 纪念馆 风景名胜 育才学校 追求真理 南京 照片 民主
摘要: 先生,我终于走近了您。

这是我多年的夙愿。

这次,从扬州返回成都的途中,我特意在南京停留了一天,南京的朋友想陪我多游览些风景名胜,我说:"我哪儿都不去,只想去看看陶行知先生。

"今日的晓庄已属于市区而不是郊外,但一走进晓庄遗址,我仍然感到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座崭新的"犁宫"坐落在山坡上,其外观完全依照您和您的学生当年用双手筑成的犁宫造型。

这座新犁宫,就是现在的"陶行知纪念馆"。

尽管这犁宫是新建的,但当我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仍然止不住剧烈地跳动,特别是大厅里您那正发表演说的塑像,使我好像听到了您那激越而赤诚的声音。

纪。

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

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

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心得一: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前几天听了李镇西老师的精彩的讲座,我感触颇深,思考了很久,也思考了很多。

看到李镇西老师将几十年前的老照片一张张呈现出来,将二十年前的教学资料还完完整整的保存着,看到上了大学的孩子们现在还在惦记着他们的李老师,我最大的感触是:教育是用心去做的,只有充满爱心,才能做好教育,教育也会因爱心而变得更加美好。

我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教师,教学上这辈子是无法与窦桂梅比了,就是比起学校里那许多素质优秀的青年教师,我的不足也许是永远弥补不了的。

曾为自已的不足而找不到方向,曾为自已的落后而徘徊。

但听了李镇西的报告后,我终于知道,我也可以做得更好,我应用心走进孩子中去,用我的爱给孩子们以呵护,给孩子们以关怀,当我真心的走进孩子,孩子们将用成长给我带来无比的幸福与欣慰。

心得二:李镇西讲座心得体会“爱同样可以伤害学生。

”“最不能原谅的教育失误,便是对学生心灵的伤害。

”“研究后进生是最好的教育。

”“语文教学技巧永远是第二位的,第一位的是真情实感。

”这些都是李镇西老师的教育名言,听完他的讲座对我的启发很大,所以记录下来与各位共勉!李老师谈吐风趣幽默、博学多才。

他经常利用空余时间给学生读一些文章,向学生推荐名著,要学生摘抄,可以想像,他读过多少教育专著,他平时有多爱好读书。

我也是一个爱读书的人,可是和李老师比起来还是自叹不如。

从选择师范的那天起,我的理想便是当最好的老师。

有句广告词说道“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与做最好的老师是否自相矛盾,我认为并不矛盾,“最好”是相对的,因为这是永远没有止境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最好”其实就是“更好”,但是,理直气壮地提出“做最好的自己”,则表明了一种更高的人生和事业的标杆,虽然这个“最好”永远达不到,但一个比一个的“更好”便汇成了一个人一生的“最好”!李老师说,作为一名教师每天要完成“五个一工程”,即每天上好一节课、找一个学生谈心或书面交流、读书不少于一万字、思考一个教育问题或社会问题,写一篇教育日记,可以是教育教学反思也可以是教学小故事,反正要笔耕不辍。

陶墓旁的沉思——深切地怀念陶行知先生

陶墓旁的沉思——深切地怀念陶行知先生

教 育 问 题 ” 向教 育 部 党 组 “ 而 再 、 再 而 三 地 提 出 建 一
议 ” , 多 方 面 提 出 了精 辟 论 述 和 独 到 见 解 , 在 “文 革 ” 中 , 被 广 东 民族 学 院 专 案 组 诬 为 “ 反 ” 言 论 印 三 发 和 批 判 。此 时 ,任 职 ,‘ 民 族 学 院 副 院 长 、 党 委 书 东 记 的 达 之 先 生 惨 遭 迫 害 , 更 令 人 痛 心 的 是 ,他 视 为 比 自 己 生 命 更 重 要 的 “新 旅 ” 团 员 , 有 的 成 为 “胡 风 分 子 ” ( 高 ) 、 有 的 成 为 “右 派 分 子 ” ( 杰 、 严 杜 郝
骄 傲 地 坚 守 在 三 尺 讲 台上 ,
守 住 大 山 里 那 些 渴 望 幸 福 的 目光 。
敬爱 的陶先生,
敬 爱的陶先生, 请 允许 我 传 承 您 圣 洁 的 爱 ,
让我一一
请 允 许 我在 您 的坟 墓 前 高 声 地 呐 喊 吧 !

声 有 力 的铿 锵 ,
关 心 下 ,1 4 年 2 ,新 旅 卖 掉 电影 放 映 机 等 家 当做 路 91 月 费 ,经 香 港 、 上 海 ,秘 密 转 到 苏 北 抗 日根 据 地 , 受 到 刘 少 奇 、 陈 毅 等 领 导 同 志 的 热 情 接 待 。在 各 级 党 委 的 领 导 下 , “ 旅 ” 组 织 了 1万 少 年 儿 童 , 为 宣 传 抗 日 新 8 救 国 做 出 了 重 大 贡 献 。 达 之 先 生 则 先 后 任 盐 埠 区 行 署
想 受 到 批 判 。 自此 , 达 之 先 生 心 情 十 分 痛 苦 。 这 时 , 达 之 先 生 的 学 生 常 去 看 望 他 , 达 之 先 生 感 到 无 限 欣 慰 。然 而 , 不 幸 的 是 , 1 5 年 ,他 “就 我 国 综 合 技 术 93

遗爱在人间——追思陶行知先生

遗爱在人间——追思陶行知先生

真善美的活人 , 真善美 的活人是我们 的神 , 我们 的石 像, 我们的爱人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 自己崇拜
的人 。先 生 之最 大快 乐 , 是创 造 出值得 自己崇拜 的学
她去 , 上船下船要当心。她按公费生待遇 , 免学费和
膳费 。” 说罢 , 了张字条 , 写 交给表姐。 我那颗悬着的心, 一下子踏实了。 我感到 , 这房间 顿时充满 了和煦的阳光。我从事文字工作之路 , 正是 从这间阳光普照的小屋子伸延 出去的, 而领我上路 的
炯炯 有 神 的 目光 , 透过 黑 边 眼镜 , 量 着 我这 个 陌生 打 的孩 子 , 方 的脸 上 , 端 挂着 慈祥 的笑容 。 表姐 牵着 我 的手 , 上前 去 。先生 让 我们 坐在 他 走
身边。表姐述说我独 自来渝求学的经过 , 他一直很 留 心听。末了 , 又亲切地问道 :你在学校喜欢什么科 目 “
歌》 是这样的 :人生两个宝 , “ 双手与大脑 , 用脑不用
手 , 要被 打倒 , 手不 用脑 , 快 用 饭也 吃不 饱 。手脑 都会
用, 才算是开天辟地的大好佬 。” 他把培养一代新人
的深 邃含 义寓 于歌 中 , 人 至今难 忘 。 令
我 第 一 次 见 到 陶行 知 先 生 是 一 九 四 五年 初 。那 时, 国民党 军 队 在湘 桂 前 线全 面溃 退 , 我就 读 的一 所
的。
陶先生一 向靠穷办法办学 , 办育才也不例外。他 找到北碚草街子乡凤凰山上 明代的“ 古圣寺” 和附近 的“ 回龙寺” 作校舍 。伙食是早晚各一顿稀饭 , 中午一
立 者 。他 与美 国实 用主 义教 育 家杜威 提 出 的“ 校 即 学 社 会 , 育 即 生活 ” “ 教 的 生活 教 育 ” 本 质 的不 同 。后 有 者 把学 生关 在 校 内 , 陶先 生 主张学 校教 育 与社 会实 而 践 相结 合 , 学 生到 社会 生活 中去观察 、 炼 与创 造 。 让 锻 我们 不仅 到 民间去 采 风 , 且 天 天定 时到 农 村 、 山 而 矿 去 做 “ 先 生 ” 教 农 民 、 工 和 穷 孩 子 识 字 , 解 人 小 , 矿 了 民 , 而获 得 不竭 的创作 之 源 。育才师 生 当年 创 作 了 从 许 多 以反 映坚持 抗 日、 对 内 战 , 反 争取 民主 、 对独 裁 反 为题材 的诗 歌 、 戏剧 、 音乐 节 目 , 有一 些 具有 民族 风 还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本站论坛稿)

李镇西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实录及评论)
(本站论坛稿)
我教《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李镇西
教师:成都石室中学李镇西
学生:天津大港二中高一(5)班
时间:1998 年5 月5 日
教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板书课题)。

听说同学们已经学过这篇文章了,那幺,重新学习你们有没有新的发现呢?我建议我们今天以一种新的方式来学习这篇课文,争取又新的发现和新的收获。

用什幺“新方法”呢?用马克思的精神来学习有关马克思的这篇文章。

(板书:“您的座右铭?思考一切。

”)
马克思的战友威廉·李卜克内西曾这样评价马克思:“他是一个彻底正直的人,除了崇拜真理之外他不知道还要崇拜别的,他可以毫不犹豫地抛弃他辛辛苦苦得到的他所珍爱的理论,只要他确认这些理论是错误的。

”作为跨世纪的当代中学生,我们理应具备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考精神。

所以今天我和同学们就以马克思的独立思考的精神来学习,好不好?
学生:好!
教师:说到“独立思考”,对于阅读来说,首先是质疑。

“于不疑出有疑”,。

《重读陶行知》个人读书感想

《重读陶行知》个人读书感想

《重读陶行知》个人读书感想《重读陶行知》一书,是著名教育专家李镇西重读了陶行知的文章、诗歌、小说、书信、便条等,把陶行知思想与当代教育的实际问题相联系所著。

全书以73篇教育随笔的形式,展示了他对陶行知思想的认识和践行,重溯了陶行知教育思想精髓,字里行间充满对大先生的尊崇、对教育的关切,引领每一个教师要追寻陶行知教育的初心,做有良知、有智慧、有担当的中国教师。

读完整本书深深觉得,李镇西老师不仅仅是在解读陶行知,也是在读今天中国的教育,更是用行动在向我们诠释该如何学习陶行知。

一.学陶要有真心记得李镇西在《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中,六次发出了愧对您呀,先生!的愧叹。

这六次愧叹饱含了他对真教育的追求,体现出了他对陶行知先生的无比崇敬和真挚信仰。

陶行知在新教育中对新教员的第一条要求就是要有信仰心。

《重读陶行知》中的《看他开花,看他成熟》就专门叙述了教师要有信仰心。

学习陶行知就要信仰陶行知,崇敬陶行知的伟大人格和教育思想,才有学陶的真心。

心中有信仰,手上才有原则,脚下才有底线,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

行有行规,业有业忌,各行各业都会有自己的规矩和禁忌。

同样,我们的教育,也应当要有我们的规矩和禁忌,应该要有所拒绝有所坚持。

拒绝是对学生生命成长的保护,坚持是对教育规律的尊重。

就拿校园比赛活动来说。

曾组织班级学生参加校园解说员比赛,经过学生自主备赛后,班长、副班长和其他两位同学进入了班级决赛。

另外两位同学,一位是现场紧张型的,每次课堂表现很好,一到考试就会因为紧张而砸场;另一位是长年的作业困难户,单亲且父亲长年不回家的,个人卫生、学习习惯都很糟糕的一位女生。

按常规套路,这次的校级参赛选手肯定是班长和副班长。

但从他们的备赛情况看另外两位同学也是很认真的,而且也很希望能够争取到这次展示的机会。

再三斟酌,最后决定让班长和副班长辅导另外那两位同学参加校级比赛。

参赛名单报到学校后,领导看了很生气,还说我对待学校工作态度很敷衍。

在陶行知先生墓前

在陶行知先生墓前

在陶行知先生墓前
李建华
【期刊名称】《爱满天下》
【年(卷),期】2005(000)004
【摘要】<正>夕阳西下,带着崇敬,怀着真情,疾步走进行知园,朝圣先生之墓。

穿过幽静的石径,登上十四台阶。

两旁苍松挺拔,如先生求真做人桃树茂盛,似先生桃李满天。

井形的墓匾,横写先生手迹"爱满天下",朱红生辉,直耀中天,两侧竖写对联"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先生遗教,弘扬真理。

【总页数】1页(P34-34)
【作者】李建华
【作者单位】吴江市实验小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67
【相关文献】
1.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 [J], 李镇西
2.陶墓旁的沉思——深切地怀念陶行知先生 [J], 杨昌洪
3.站在陶行知墓前 [J], 花海霞
4.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 [J], 李镇西
5.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 [J], 李镇西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愧对先生――陶行知墓前的随想(李镇西)先生,我终于走近了您。

这是我多年的夙愿。

从刚参加工作起,每当我读您的书,我总是被您那颗赤诚的爱心多打动,甚至不止一次痴痴地想:如果您还健在,哪怕是远隔千山万水,我也一定要投奔您,亲耳聆听您的教诲。

这当然是永远不可能成为现实的幻想,于是我盼着有机会拜谒您的墓地。

然而尽管我曾三次到南京,却因为来去匆匆我都没能如愿,每次离开南京时都留下遗憾和愧疚。

这次,我从扬州返回成都的途中,我特意在南京停留了一天,南京的朋友想陪我多转些风景名胜,我说:“我哪儿都不去,只想去看看陶行知先生。

”于是,2001年10月15日那天,我来到了晓庄。

今日的晓庄已属于市区而不是郊外,但一走进晓庄遗址,我仍然感到一种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

一座崭新的“犁宫”在山坡上,其外观完全依照您和您的学生当年用双手筑成的犁宫造型。

这座新犁宫,就是现在的“陶行知纪念馆”。

这座新的纪念馆是为纪念您110周年诞辰而建的,按理要在您生日――10月18日那一天才正式对外开放。

但也许是我的诚意打动了馆长,他特意接待了我,让我有幸成为新纪念馆的第一个参观者。

尽管这犁宫是新建的,但当我跨进去的一瞬间,我的心仍然止不住剧烈地跳动,特别是大厅里您那正发表演说的塑像,使我好像听到了您那激越而赤诚的声音。

纪念馆主要是以图片的形式介绍您伟大的一生。

面对一幅幅老照片,我仿佛置身于历史。

照片上,无论是少年的您还是青年的您乃至中年的您,总是那么睿气逼人而又朴实和蔼,您那闪烁着诚挚的目光的眼睛,永远注视着昨天、今天乃至未来每一个到您身边来的人。

在这晓庄山坡上,迎着您的目光,我听到了当年晓庄那摇落晨星的钟声,那激荡天幕的歌声,那在山坳间久久飞扬的读书声……这是一张您年轻时候的照片。

您西装革履站在异国他乡的土地上,眼睛中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这是您师从杜威时的留影吧?谁能从这张照片中看到日后您那挥锄办教育的影子?其实,您1914年以名列第一的优异成绩在南京金陵大学文科毕业后,远渡重洋赴美国留学之初攻读的是市政学,后来觉得没有真正的大众教育,就不能有真正的新共和,于是便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主攻教育,期望通过教育来救国救民。

作为一个留洋归国的学生,您本来已经已是一位大学教授、教务主任,如果按照现在一些人的观念,您完全可以坐在大学的象牙塔里面一直做一个“学者”“教授”。

但为了要改造中国的教育,为了“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您毅然脱下西装革履,抛弃大学教授的优裕生活,穿上布衣草履,奔赴乡村,与您的学生一起“和马牛羊鸡犬豕做朋友,对稻粱菽麦黍稷下功夫”。

这是您和山海工学团孩子们在一起的照片。

那民族危亡的1932年9月,您在上海与宝山交界的孟家木桥创办了“山海工学团”。

这个名字可真有意思更意义:“山海”表明上海与宝山之间,又寓意九一八以后日本不但侵占了东北,而且一二八又打到了上海,而山海关早已丢失,所以取名“山海”语意双关,志在对孩子们实施国难教育;“工学团”的寓意是“工以养生,学以明志,团以保生”,把社会、学校、工场打成一片。

在这照片上,簇拥在您身旁的“山海工学团”的孩子们笑得多欢快啊!这幅照片可真有意思,是您与夫人吴树青女士的合影。

我感到“有意思”的不是照片本身,而是照片旁边您和吴树青女士的结婚证原件。

这张结婚证上的全部内容均是您亲手写成的,您这样写道――天也欢喜,地也欢喜,人也欢喜。

欢喜我遇到了我,我遇到了你。

当时是你心里有了一个我,我心里有了一个你。

从今后是朝朝暮暮在一起,地久天长,同心比翼,相敬相爱相扶持,偶然发点小脾气也要规劝勉励,在工作中学习,在服务上努力,追求真理抗战到底,为着大我,忘却小己,直等到最后胜利再从容生一两个孩子,一半儿像我,一半儿像你。

结婚人:陶行知吴树青民国二十八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凤凰山育才学校馆长告诉我,您这张结婚证以前一直没有展出过,怕影响您的形象。

但在我看来,这张结婚证恰恰让我们看到了您在家庭生活方面同样富有童心富有情趣。

是的,一个真正有爱心和童心的人,无论对亲人对同志还是对素不相识的朋友都是那样温馨!这张照片令人揪心。

照片所展示的是您最后的遗容,坚毅而安详。

您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也是一名伟大的民主斗士。

1946年4月,您来到上海,继续奋不顾身地进行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不久,著名民主战士李公朴、闻一多被国民党特务暗杀的消息传来,您异常激愤,到处演讲,发出了“和平最急,民主第一”的呼号。

后来您听说国民党特务已经把您列为下一个暗杀对象,却无所畏惧,作好了“我等着第三枪”的准备,仍然一次次发出正义的呐喊,始终站在民主运动的最前列。

7月25日,您因为劳累过度和受刺激过深,突发脑溢血不幸逝世。

民主与专制殊死决战的时刻您倒下了,而您的人格与思想却成为一座伟岸的丰碑!………从纪念馆出来,我朝山坡上您的墓地走去。

远远地就看见墓地前矗立着一座的高大雄伟的牌坊,左右两边的石柱上,是由郭沫若书写的您的名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横梁石碑上刻写着您手书的四个大字:“爱满天下”。

走过牌坊,便是您的墓。

墓基由水泥浇筑而成,呈圆形。

虽然此刻是秋天,但墓上仍然芳草萋萋,这是您生命化成的永不熄灭的绿色的火焰呀!我静静地静静地绕着您的墓地走了一圈。

这一圈并不长,我却走了很久很久。

微风吹过,墓头上的小草絮絮低语,这分明是您的呼吸之声。

听到这声音,一时间,我的心又剧烈跳动起来。

因为第一次真切地感到先生您就在我身边呀!虽然您在里面我在外面,但我听得见您深深的气息,您也听得见我缓缓的足音。

此刻,我感到时间停止了,一切都消失了,整个天地之间只有我和您……愧对您呀,先生!在您的心目中,对教育来说,师爱是至高无上的。

1928年在纪念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建校一周年的演说中,您大声疾呼:“乡村教育之能改造,最要紧的是要问我们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儿童。

……倘使我们肯把整个的心捧出来献给乡村儿童,那末,无论如何困难,必有达到目的一日。

否则天天背诵教学做合一,也是空的。

我今天要代表乡村儿童向全国乡村小学教师及师范生上一个总请愿:‘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然而,如果您知道在今天居然有用胶布封学生嘴巴的老师,有强迫学生吃苍蝇的老师,有在学生脸上刻字的老师,有撕裂学生耳朵的老师,有踢破孩子脾脏的老师,有命令学生互打耳光的老师……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愧对您呀,先生!当年,您在《育才学校创办旨趣》中明确地说:“有人误会以为我们要在这里造就一些人出来升官发财,跨在他人之上。

这是不对的。

我们的孩子都从老百姓中来,他们还是要回到老百姓中去,以他们所学得东西贡献给老百姓。

”您无情抨击中国旧教育是“走错了路”,因为这种教育不是教学生“给”而是教学生“拿”,您进而把这种教育抨击为“吃人的教育”:“传统教育,他教人劳心而不劳力,他不教劳力者劳心。

他说:‘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说得明白一点,他就是教人升官发财。

发谁的财呢?就是发农人、工人的财,因为只有农人、工人才是最大多数的生产者。

他们吃农人、工人的血汗,生产品使农人、工人自己不够吃,就叫做吃人的教育。

”然而,如果您知道今天居然有老师公开在新生入学的第一课向对学生说:“读书考大学,是为自己,不是为了别人。

读书增强了自己的本领,提高了自己的资本,挣下大把的钱,从而有一个美好的个人生活,甚至找一个漂亮的老婆,生一个聪明的儿子。

所以我强调,读书应该是为了自己!”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愧对你呀,先生!您曾呼吁给孩子们以“六大解放”:“一、解放他的头脑,使他能想;二、解放他的双手,使他能干;三、解放他的眼睛,使他能看;四,解放他的嘴,使他能谈;五、解放他的空间,使他能到大自然大社会去取得更丰富的学问;六、解放他的时间,不把他的功课表填满,不逼迫他赶考,不和家长联合起来在功课上夹攻,要给他一些空闲时间消化所学,并且学一点他自己渴望要学的学问,干一点他自己高兴干的事情。

”然而,如果您知道现在的中学生早已没有了星期天更难得有机会走向大自然,甚至有学生因为学生压力太重而自杀乃至向母亲举起了榔头,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愧对您呀,先生!您曾对教师们说过一段十分感人的话:“您不可轻视小孩子的情感!他给您一块糖吃,是有汽车大王捐助一万万元的慷慨。

他做了一个纸鸢飞不上去,是有齐柏林飞船造不成功一样的踌躇。

他失手打破了一个泥娃娃,是有一个寡妇死了独生子那么悲哀。

他没有打着他所讨厌的人,便好像是罗斯福讨不着机会带兵去打德国一般的怄气。

他受了你盛怒之下的鞭挞,连在梦里也觉得有法国革命模样的恐怖。

他写字想得双圈没得着,仿佛是候选总统落了选一样的失意。

他想你抱他一忽儿而您偏去抱了别的孩子,好比是一个爱人被夺去一般的伤心。

”然而,如果您知道现在的“应试教育”已使孩子过早失去了童年而教师也不得不狠着心肠撕碎了学生的纸飞机、收缴了学生的随身听、漠视孩子的童趣、斥责孩子的顽皮……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愧对您呀,先生!你曾身体力行师生平等共同进步:“我们最注重师生接近,人格要互相感化,习惯要互相锻炼。

人们只晓得先生感化学生锻炼学生,而不知学生彼此感化锻炼和感化锻炼先生力量之大。

先生与青年相处,不知不觉的,精神要年轻几岁,这是先生受学生的感化。

学生质疑问难,先生学业片刻不能懈怠,是先生受学生的锻炼。

”然而,如果您知道现在一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或以“道德圣人”自居,居高临下地去“塑造”学生的“灵魂”,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愧对您呀,先生!“真教育”是您的理想。

您一生都以“追求真理,贯通真理,为真理而战”激励自己,对一切形式的虚假教育充满了厌恶,因而热切呼唤教育的真挚、真诚、真实。

您大声疾呼:“为人须为真人,毋为假人。

”“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

惟独从心里发出来的,才能打到心的深处。

”您的教育目的是:“追求真理做真人。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然而,如果您知道了现在的教育几乎无处不假:“创重”迎检作假、“普九”验收作假、教育科研作假、职称评定作假、教师论文作假、学生作文作假、公开课作假、班会课作假、三好生作假、保送生作假……先生,九泉之下,您能够安息吗?…………我把您教育思想的精髓概括为“民主教育”,并曾在一篇文章中这样写道:“都说中国传统教育中缺乏民主的思想养料,但因为有了陶行知,中国教育史便洗刷了这个耻辱!――20世纪的中国,也因为有了陶行知,便燃起了一把民主教育的思想火炬!”而且,这火炬至今还在燃烧并照耀着我们今天的教育——您当年那些充满炽热情感和思想锋芒的话,仿佛就是针对今天的教育现实所说,因而今天听来,我们还觉得是那么振聋发聩。

对照当代中国教育的种种教育弊端,我们不是可以感受到您那穿越世纪的深邃目光吗?遥望新世纪的教育曙光,我们不是仿佛听到了您民主教育思想的回声吗?这究竟是因为先生的教育思想具有深远的历史穿透力呢,还是中国教育改革的步履太缓慢也太沉重了呢?――离开您的墓地时,我这样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