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曲》课堂实录及反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导读启思联想创造
——《月光曲》课堂实录及反思
教学设计理念:现代教育思想理念落实到语文课堂教学中,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老师要充分调动学生读书思考的积极性,质疑为难的主动性,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来主动地发展。同时,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合理的想象,可以使学生深刻地领会课文中人物思想感情,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对象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初步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能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他们的思维正处在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阶段,能在具体的情境中感悟语感,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分析:
《月光曲》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教材小学语文教科书第十一册第26课,是关于德国着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传说,这个传说生动地记叙了贝多芬谱写《月光曲》的经过。本课在着重写贝多芬《月光曲》的经过中,反映了他思想感情的发展和变化,这种感情的发展与盲姑娘对音乐的喜爱交织在一起的,在贝多芬的感情发展到了高潮的时候,便创作了《月光曲》。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14个生字及相关生词,理解课文中的重点词句。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
3、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力,想象力及音乐的鉴赏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入情境,自主合作探究,激活思维,发挥想象,引发创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善良,美好的心灵;并通过欣赏《月光曲》,让学生感受音乐之美,意境之美,陶冶爱美的情趣。
教学策略:
1、围绕重点段和重点词句,反复读、思、议、穿插老师的点拨。
2、倾听《月光曲》,感受曲子的情绪变化,想象其意境。
教学媒体:
钢琴奏鸣曲《月光曲》录音磁带,朗读课文磁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论导入,引入情境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音乐吗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钢琴曲。
生:(齐答)喜欢!(打开录音机,播放《月光曲》)
师:一首钢琴曲我们欣赏完了,此时你听后有什么感受把它说给大家听听。
师: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它是世界名曲,它的作者是世界闻名的作曲家——德国的贝多芬。(利用多媒体课件放映贝多芬的图像,配乐介绍)。他一生作品很多,而《月光曲》是最着名的。
[点评:应用多媒体教学手段,以趣激学。用优美的乐曲和形象的图像,把学生带入无穷无尽的情趣中,这样学生感到有趣、爱学]
师:你想了解关于这首曲子的美的传说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月光曲》这篇课文(板书课题)。请同学们读课题(生齐读课题)。
师:贝多芬曾经这样说:“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这篇文章写的就是他与一对穷兄妹之间的故事,描述了他创作《月光曲》的经过。请同学们想一想,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着重思考什么问题
生1:文章写了他与穷兄妹俩的一件什么事
生2:是什么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
生3:贝多芬在这首曲子里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感受
生4:他的这种感受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产生的
生5: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点评:老师与学生共同是课程的开发者,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我建构。学生是充满好奇的,老师为了满足学生的需要,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创设问题情境,符合以学定教的新理念。老师角色的改变,激发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必定能促进了学生的自我发展。]
二、整体感知,畅谈所得
师:同学们很善于动脑筋,下面请大家认真听录音朗读课文,一边听一边用心体会看看自己能体会到什么,有什么疑问
生自由读。
师:听了文章之后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谈一谈
生1:姑娘很喜欢贝多芬的曲子,很崇拜他。
生2:盲姑娘家很穷,她买不起音乐会的入场券。
生3:贝多芬是一位很善良的人,他对穷人有同情心。
生4:贝多芬演奏的曲子太好了,兄妹俩都陶醉了。
生5:我有个问题:“弹得多纯熟呀!感情多深哪!您,您就是贝多芬先生吧贝多芬为什么不回答姑娘的话,而却要再为她弹一曲呀
师:问得好,真会动脑筋!
生6:我也有个问题,贝多芬为什么连招呼也不打,就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
子记录下来
生7:老师,我知道为什么
师:请讲。
生7:这首曲子是他现想出来的。
师:这叫即兴创作。
生7:对,他即兴创作,害怕忘了,所以才飞奔回客店连夜把刚才弹的曲子记录下来。
生8:他为什么能够即兴创作
师:也就是说是什么触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呢问得太好了,抓住了最关键的问题,现在咱们就一起解决这个问题。
[点评:在学生整体感知前提下,关注学生的自我感受和体验,这体现了对学生生命的尊重。阅读是老师、文本、学生的对话。这种生命与生命的交流、情感与情感的沟通,知识与知识的互补,凸现了现代课程的新理念——在互动合作中学习。问题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学生不断的生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问题,才构成了有生命的教学。]
三、分节细读,探究贝多芬创作灵感的产生
师:请同学们先读一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仔细体会一下贝多芬的心情。
生读。
师:从“幽静”一词能想象到什么
生:光线不明亮,只有淡淡的月光,周围很安静。
师:对,这样的环境就叫“幽静”,能体会到贝多芬的心情吗
生1: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他肯定很愉快。
生2:听到有人弹他的曲子,他肯定很惊讶,很好奇。这么一个小镇上有人在弹我的曲子,他是谁呀
生3:弹得断断续续的,肯定不熟悉,有没有人教他
师:体会得好,所以他就——
生:走近茅屋。
师:接下去读第三自然段,继续体会他的感情。
生读。
师:从兄妹俩的对话中你能体会到什么
生1:姑娘渴望能亲耳听一听贝多芬是怎么弹的。
生2:兄妹俩相互体贴。从哥哥的话中我体会到他很伤心,因为他不能满足妹妹的心愿。妹妹感觉到了,就连忙安慰他,说自己不过是随便说说罢了。实际上她非常渴望能听到贝多芬的演奏。
生3:盲姑娘很善良。
[引导学生正确的理解教材,挖掘教材的内涵,老师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关键是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