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合集下载

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与评价

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与评价

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与评价药物制剂是指将药物与载体(如胶囊、片剂、注射剂等)相结合,形成适合于给药的制剂形式。

在药物上市前,需要进行临床前研究与评价,以确保药物制剂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就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与评价进行探讨。

一、药物制剂的研发背景药物制剂的研发背景包括药物的研究与开发以及制剂的研究与开发。

药物研究与开发是指对新药物进行分子结构研究、药理学研究、毒理学研究等,以确定其药效和安全性。

而制剂的研究与开发旨在将药物与载体相结合,形成适合于给药的制剂形式。

二、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1. 药物配方设计药物配方设计是药物制剂研究的重要环节。

通过合理选择各种成分,并控制其配比和制备工艺,可以确保制剂的稳定性、溶解度和生物利用度。

2. 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药物制剂的稳定性研究是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的重要指标。

通过对制剂在不同条件下的储存、运输和使用等方面进行研究,可以评估其稳定性,并制定相应的储存和使用条件。

3. 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评价是评估其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性能。

通过体内动力学研究和药物测定等方法,可以获得药物制剂的生物利用度数据,并优化其制剂设计。

三、药物制剂的临床前评价1. 体外释放研究药物制剂的体外释放研究是评估其给药速度和持续时间的重要手段。

通过体外释放试验,可以了解药物在制剂中的释放规律,并进行相应的优化。

2. 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是评价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方面的性能。

通过动物试验或体外实验,可以获得药物制剂在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并了解其在人体中的代谢和排泄途径。

3. 毒理学评价药物制剂的毒理学评价旨在评估其对人体的毒性作用和安全性。

通过动物试验和体外实验,可以评估药物制剂的急性毒性、亚慢性毒性、慢性毒性和致癌性等方面的风险。

四、结论药物制剂的临床前研究与评价是确保药物制剂质量和安全性的重要环节。

通过药物配方设计、稳定性研究、生物利用度评价、体外释放研究、药代动力学研究和毒理学评价等方面的工作,可以有效地评估药物制剂的质量和安全性,并为药物的临床应用提供有力的支持。

uaowuzhijijiangzuo第一章

uaowuzhijijiangzuo第一章


(二)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
1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
有效成分及其制剂。
2类:新发现的药材及其制剂。 3类:新的中药材代用品。 4类:药材新的药用部位及其制剂。
5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从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
有效部位及其制剂。
6类:未在国内上市销售的中药、天然药物复方制剂。
药物制剂前沿讲座
吴丽艳
第一章 药物制剂与剂型的设计及研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药物制剂和剂型选择的基本原则 第三节 药物制剂的设计理念和主要环节 第四节 药物制剂研究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技术
第一节 概述
一、药物制剂和剂型及其DDS的基本含义
1.药物剂型:简称剂型(dosage form),根据疾病的诊断、
元素),但不改变其药理作用的原料药及其制剂。
5类:改变国内已上市销售药品的剂型,但不改变给药途
径的制剂。
6类:已有国家药品标准的原料药或者制剂。
化学药品第1.1类新药——(5R)-5-羟基雷公藤内酯 醇获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2009年10月,由上海药物研究所和上海医药(集团)有限 公司联合申报的(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获得国家食品 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颁发的药物临床试验批件。 (5R)-5-羟基雷公藤内酯醇(简称LLDT-8),是上海药物 研究所从先导化合物雷公藤内酯醇经过结构修饰优化后得 到的一个全新化合物。非临床生物学研究显示LLDT-8具有 抗类风湿性关节炎作用,安全性较好,有望成为新的抗类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药物。
前体药物制剂 脂质体 控释剂

3.药物制剂
药物制剂:简称制剂(pharmaceutical preparations),各种剂型

药物处方前研究的详细讲解—制剂篇

药物处方前研究的详细讲解—制剂篇

药物处方前研究的详细讲解—制剂篇一、概述处方前研究在剂型与制剂的设计和改进工作中已逐步成为常规化的研究项目,为进一步设计剂型及优化制剂的处方工艺提供依据。

处方前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是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或进行实验研究,获得剂型与制剂设计所需的各种资料,包括药物的物理性状、熔点、粒子大小、溶解度、溶出速度、晶型、pKa、分配系数、表面特性等药物固有的物理化学性质,药物的稳定性,药物与辅料的相容性,药物的药理、毒副作用与刺激性,以及药物的体内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规律等。

二、药物的理化性质测定1、粒子大小与分布药物的某些理化性质(如药物的溶解度、溶出速度、稳定性等)以及制剂操作与质量( 如粉体流动性、含量均匀度、生物利用度等)常受粒径与粒径分布的影响。

多数固体制剂( 如散剂、颗粒剂、片剂、胶囊剂等)需要进行粒子加工以改善粉体性质来满足产品质量和粉体操作的需求。

颗粒大小显著影响某些药物的口服吸收,如灰黄霉素、螺内酯等。

因此,及早了解药物粒子大小对制剂处方和产品有效性的影响十分重要。

根据粒径不同,测定药物粒径及粒径分布可选用筛分法( 药典筛)、沉降法(库尔特计数器)显微镜法(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

2、溶解度药物的溶解性是药物剂型与制剂设计时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之一,药物无论通过何种途径给药,都必须具有一定的水溶性才能被机体吸收并产生治疗作用。

溶解度差的药物(水中溶解度<10mg/ml)往往表现为不完全或不稳定的吸收。

如果药物的溶解度低于期望值,则需要考虑采用适宜的方法增加其溶解度。

药物溶解度的测定常采用摇瓶法。

一般是将过量药物置于欲测定的溶剂内,在一定温度下振摇,测定达到平衡后的药物浓度即为其溶解度。

通常需振摇60-72 小时才能达到平衡。

在处方前研究中,常需要测定药物在多种溶剂中的溶解度,如水,0.9%NaCl溶液、稀盐酸溶液(O.1mol/L HCI)、稀碱溶液(0.1mol/L NaOH)pH6.8磷酸盐缓冲液和乙醇、甲醇等某些特定溶剂。

第一章 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第一章 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第一章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pharmaceuticaI prefomulation studies) 是指在设计制剂处方前对药物的一系列基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剂性质的了解、分析、利用或改进。

其目的是使药物稳定、有效,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中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的要求。

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熔点、晶型、溶解度、溶出速率、分配系数、酸碱性、盐型及光谱特征等;药物的制剂性质包括粒子大小、结晶形状、结晶度、纯度、吸湿性、流动性、压缩性以及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性质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从药物的化学合成阶段得到有关的资料,如药物的化学结构、熔点、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纯度等;而另一些则要求制剂者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以取得有关数据,如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晶型等。

制剂处方前研究是制剂开发的基础,它要求制剂者具有一定的收集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药物剂型,制剂者应对该剂型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有选择地了解和研究药物的相关性质。

例如,对于某一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固体剂型,溶解度、溶出速率和晶型可能是很重要的性质之一;而对于溶液型注射剂,除溶解度外,药物的稳定性及其分析方法都是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制剂处方前研究一般是在已知药物的来源、药物的药理和药效作用以及治疗对象和治疗剂量后进行的,所以,有经验的制剂者能够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节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一、溶出速率及其测定1.Noyes—Whitney方程对于口服药物制剂,大多数药物只有在胃液或肠液中形成分子状态才能通过胃肠粘膜壁并被吸收至血液循环发生治疗作用。

因此,如果药物溶解至胃液或肠液中的速度小于胃肠吸收速度,则药物的溶出过程即成为吸收的限制步骤。

物质的溶解过程是物质分子在液体介质中由于本身的自由运动而发生的顺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根据Fick's扩散第一定律,物质扩散速度与扩散过程中的浓度梯度有如下关系:式中,J为扩散速度mg(cm2·s);D为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cm2 /s;C为浓度,mg/cm3;X为扩散距离,cm;dC/dX即为浓度梯度。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硫酸氢氯吡格雷片

中国药科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论文题目复方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研制英文题目Preparation of Compound Aspirin-Clopidogrel bisulphate tablets专业药物制剂院部药学院学号 0742020 姓名刘蕾指导教师吴琼珠课题完成场所江宁校区G132室论文工作时间: 2010 年 12 月至 2011 年 6 月复方硫酸氢氯吡格雷缓释片的研制目录摘要: (5)A BSTRACT: (6)前言 (8)第一章复方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缓释片的处方前研究10 1材料和仪器 (10)1.1材料 (10)1.2仪器 (11)2.硫酸氢氯吡格雷单层片的处方前研究 (11)2.1速释层辅料的稳定性 (11)2.2辅料配伍稳定性 (12)3.阿司匹林缓释层的处方前研究 (13)3.1缓释层主辅料 (13)4速释层硫酸氢氯吡格雷的方法学建立 (13)4.1CPB单层片的有关物质测定 (13)4.1.1仪器和材料........................ 错误!未定义书签。

4.1.2色谱条件 (13)4.1.3溶液的配制 (13)4.1.4过程及结果讨论 (14)4.1.5小结 (15)4.2CPB标准曲线的制备 (16)4.3稳定性试验 (16)4.4CPB的体外溶出度测定 (16)4.4.1 P H=2盐酸缓冲液的配制 (16)4.4.2对照液的配制 (17)4.4.3溶出度的测定 (17)5阿司匹林的方法学建立 (18)5.1阿司匹林标准曲线的制备 (18)5.2稳定性试验 (18)5.3阿司匹林的体外释放度测定 (19)6.本章小结 (19)第二章复方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处方筛选 (20)1.方法与结果 (21)1.1硫酸氢氯吡格雷的处方筛选 (21)1.1.1处方分析 (21)1.1.2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制备工艺 (21)1.1.3主辅料的筛选 (21)1.1.4乳糖和甘露醇的选择 (23)1.2阿司匹林的处方筛选 (24)1.2.1阿司匹林缓释层的处方优化 (24)2.小结: (29)第三章复方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片的研究 (30)1复方双层片的最终处方 (30)2复方双层片的制备...................... 错误!未定义书签。

11219.2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11219.2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药物稳定性研究包括:原料药和制剂的稳定性。 稳定性研究对处方组成、制备工艺、辅料和稳定 性附加剂的选用及包装设计起重要指导作用。
18
2. 药物与辅料的配伍研究
选择合适的辅料对设计优质的药品至关重要。 药物与辅料相互作用研究有助于处方设计时选 择适宜辅料,使药物有恒定的释放速率和生物 利用度,提高药物稳定性。
logP>1,亲脂性药物, 意义: logP<1,亲水性药物,
logP>4,水溶性太小。
9
3. 药物的溶出速率
溶出速率:指单位时间药物溶解进入溶液主体的量。它 反映了药物溶出的快慢程度。
固有溶出速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溶出药物的量。
10
固体制剂吸收的限速步骤
崩解
溶出
溶解
11
(三)原料药的固态性质
1. 盐型 ➢ 有机化合物可通过成盐的方法增大溶解度。 ➢ 化合物成盐也会影响其他理化性质,如吸湿性、化学稳定
性、晶型及机械性能。
12
2.多晶型
• 多晶型(polymorphism):化学结构相同的药物,结晶 条件不同,可得到数种晶格排列不同的晶型。
• 基本分类:稳定性、亚稳定型、无定形。 • 晶型能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
万方、维普等。
5
(二)药物理化性质测定
1. 溶解度与解离常数pKa 平衡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过量药物与特
定溶剂混合,测定达到饱和后的药物的浓度, 也称饱和溶解度。 溶解度决定药物能否制成注射剂和溶液剂。
6
1. 溶解度与解离常数pKa 药物溶解后的存在形式:解离型、非解离型。
(解离型难通过生物膜,非解离型易通过生物膜) 解离常数直接关系到药物的溶解性和吸收性。
开发风险较小,可开 发为各种控释制剂

处方前研究医学知识课件

处方前研究医学知识课件
恒定表面法,1.3cm片,50rpm,500ml,固有溶出速度 常数(intrinsic dissolution rate constants, Kint)。
Noyes-Whitney公式:
dc/dt=SD/Vh(Cs-C)
式中S小片表面积,D药物扩散系数,V溶出介质体积, h扩散层厚度,Cs饱和溶液浓度,C时间t时药物浓度。
第一节 概 述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一、定义:
药物制剂设计:是根据临床用药需要、药物理化和
生物学性质,进行药物剂型设计和处方工艺优化的研
究工作。
目的:药物制成适合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产品。
安全、有效、稳定、方便、质量可控 二、制剂设计主要内容: 处方前研究 选择合适的给药途径 选择合适的剂型 选择合适的辅料和工艺 优化处方和制备工艺
Hasselbach公式计算。 非解离溶解度:固有溶解度
S:表观溶解度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二)油水分配系数
油相中的药物浓度Co
P= ______________________
水相中的药物浓度Cw
例如辛醇/水,氯仿/水.
Co,Cw:非解离型药物溶解度。
(design space )
对原料和工 艺流程进行 在线质控
图: 基于QbD理念的制剂设计和研究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本人改正。
第二节 处方前研究 一、药物主要理化性质的测定
(一)溶解度和pKa
1. Handerson-Hasselbach公式:pKa和pH的关系
(4)热台显微镜:当加热到相变点时,晶体出现双折射现象和 (或)外表变化。多晶型是化学药物的普遍现象;

药剂学考试资料整理

药剂学考试资料整理
药物与药品的区别:药物是指可用于诊断、治疗、预防各种疾病的活性物质,但不能直接用于患者;药品是指经国家批准的具有药理活性的原料药和制剂产品,有国家药品标准。
工业药剂学是药剂学的核心,以剂型为中心研究其制备理论与实践,提供用于诊断、治疗、预防疾病的各种制剂产品。
药物制剂的重要性:1.不同剂型可能产生不同的治疗效果
任何抑制或阻止微生物在有机质中的生长、繁殖,避免引起变质的处置叫防腐。
湿热灭菌法:在高温高湿环境中灭菌的方法。由于蒸汽潜热大,穿透力强,容易使蛋白变性,同时还有作用可靠,操作简便等优点,湿热灭菌法是应用最广泛的一种灭菌方法。
热压灭菌法:利用高压饱和水蒸汽加热法杀死微生物的方法。本法一般公认为最可靠的湿热灭菌法
2. 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作用速度
3. 不同剂型产生不同的毒副作用
4.有些剂型可产生靶向作用
药物剂型的分类:一、按给药途径分类:口服给药剂型(片剂、胶囊剂、颗粒剂、散剂、口服液)
影响药物制剂稳定性的外界因素:温度、光线、空气(氧)、金属离子、湿度和水分、包装材料
稳定性试验:1、原料药的稳定性试验2、药物制剂处方与工艺研究中的稳定性试验3、包装材料稳定性与选择4、药物制剂的加速试验与长期试验5、药物制剂产品上市后的稳定性考察6、药物制剂处方或生产工艺、包装材料改变后的稳定性研究
(3)转相:系指O/W型乳剂转成W/0型乳剂或出现相反的变化称为转相(又称转型)。
(4)破裂:指分散相乳滴合并且与连续相分离成不相混溶的两层液体的现象。
(5)酸败:指乳剂受外界因素(光、热、空气等)及微生物作用,使体系中油或乳化剂发生变质的现象。
乳剂中药物的加入方法:1、若药物溶解于油相,可先将药物溶于油相再制成乳剂

药剂学重点整理

药剂学重点整理

药剂学重点整理第一篇总论第一章绪论1.何为药剂学?制剂学和调剂学?①药剂学是研究剂型和制剂的处方设计、配置理论、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等的综合性应用技术的科学。

②研究药物制剂生产工艺理论的科学为制剂学;研究方剂的配置技术和理论的科学为调剂学。

2.何为药物制剂和药物制剂、给药系统?任何一种药物,在供临床应用前,都须制成适合于治疗或预防应用的、与一定给药途径相适应的给药形式,这种给药形式称为药物剂型。

药物制剂是指具体药物按某一种剂型,根据药典或国家标准制成的供临床应用的药品。

给药系统是新剂型、新制剂的总称。

3.药物剂型的分类?①按物理外观形态分:液体剂型、固体剂型、半固体剂型、气态剂型。

②按分散系统分:溶液型、胶体溶液型、乳状液型、混悬液型、气态分散型、固体分散型、微粒型。

③按给药途径分:胃肠道给药剂型、注射给药剂型、呼吸道给药、皮肤给药、黏膜给药。

4.现代药剂学的进展?①第一代为简单加工供口服与外用的汤剂、酒剂、灸剂、条剂、膏剂、丹剂、丸剂、散剂。

②第二代为片剂、注射剂、胶囊剂与气雾剂等。

③第三代为缓释、控释给药系统。

④靶向给药系统。

⑤自调式或脉冲式给药系统。

5.何为药典?及药典基本情况?①药典是国家记载药品规格和标准的法典,是一个国家药品生产、检验与使用的依据。

②中国药典(Ch.P.),为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其中自1963版分两部,自2005版分为三部,一部收载中药及中成药,二部收载化学药,三部收载生物技术药物③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日本药局方JP;欧洲药典EP;国际药典6.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与药品安全试验规范包括?①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②药品安全试验规范(GLP),③药物临床试验管理规范(GCP),④药物供应管理规范(GSP)7.何为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凡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配置、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处方药;患者不需要凭执业医师处方即可自行判断、购买和使用的药品称为非处方药。

药物制剂开发研究流程

药物制剂开发研究流程

---------------------------------------------------------------最新资料推荐------------------------------------------------------药物制剂开发研究流程药物制剂开发研究流程 (1)前期准备工作(处方前研宄):a:文献检索,如果是三类 or 四类,通过文献检索查询国外处方构成,有那些成分如稀释剂是什么,润湿剂,黏合剂是什么等等,常用的文献检索工具有各国家药典,Merck 索引,FDA,EMEA,Drugfuture,百度,Google (千万不要小看百度和 google,这两个异常强大)等网络工具。

通过这些资料的收集,能对原料药和其制剂的专利家族信息,原料药测试方法,药物杂质,溶出方法等进行充分的了解,对后续的工作有指导意义。

b:参比制剂的购买,必须是原研厂家可做参比药物的规格,本品种为 300mg,最好能每个规格选择至少 3 批不同批号的产品用于对照制剂研宄。

评价的项目有片形,颜色,刻字,包装规格,包装材质,密封系统,棉花和干燥剂,片重,厚度,硬度,水分含量,脆碎度,崩解时限,含量,杂质等。

c:辅料采购,对原研药处方组成进行分析后确定使用了的辅料,同时采购可能需要用到的辅料。

d:包装材料的采购,参照原研厂家的包装,并结合目前国内及公司本身情况,拟定包材种类,进行米购。

e: API 的采购,同时进一步了解原料药理化性质,如结构式,1 / 7分子量,晶型,结晶习惯,溶解度,稳定性,LogP,PKa,熔点,粒径分布,堆/实密度,可压缩性,流动性,吸湿性,比表面积等一列的数据。

评价原料药稳定性数据,残留溶剂,原料药的质量标准,原料药的含量,杂质等。

注意化学纯度和光学纯度,可以以先采购小样,然后检测择优选择。

f: API 原料采购回后:测定其物理化学性质后,重点考察其稳定性及与辅料的配伍研宄。

药剂8-药物制剂的处方前设计

药剂8-药物制剂的处方前设计
Film-Coated Ibuprofen Sodium Caplets
(二)多晶型 ➢ 多晶型(polymorphism):同一化合物在固态时,晶格
内分子排列形式不同。 ➢ 晶癖(或晶形):外观形态 ➢ 晶型基本分类:稳定型、亚稳定型和无定形
能态:从低→高;稳定性:从高→低 溶解度:从低→高;吸收性:从低→高
无味氯霉素多晶型转换示意图
多晶型测定方法: (1)溶出速度法:亚稳态 > 稳态; (2)差示热分析法(DTA)和差示扫描量热法(DSC)
根据吸(放)热峰大小、位置的差异分析; (3)热重法(TG):以加热过程中的重量变化情况分析; (4)X-衍射法:衍射谱差异(晶格能差异造成); (5)IR光谱法:晶格能差异造成; (6)热台显微观察法:外观、折射的变化。
粉体密度、附着性、流动性、润湿性等。
3. 确定给药途径和剂型后,进一步设计和筛选合理的处方 和工艺,是经典药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
4. 对于已上市的药物,基于更为安全和有效的目标而开展 的新制剂研究,也是制剂设计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第二节 制剂设计的基础
一、制剂设计的目的
➢ 药物制剂的设计目的——根据疾病的性质、临床用药的 需要以及药物的理化性质,确定适宜的给药途径和剂型, 选择合适的辅料、制备工艺,筛选制剂的最佳处方和工艺 条件,确定包装,最终形成适合于生产和临床应用的制剂 产品。
➢ 从方程中可大致认为,pH每改变1个单位,药物溶解度 将有10倍的改变。
增加药物溶解度的方法 : (1)调节pH (成盐) (2)潜溶(混合溶剂) (3)助溶(形成可溶性络合、复合物) (4)增溶(表面活性剂、胶束) (5)固体分散物和包合物等
浓度极稀
低浓度
高于CMC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设计工作

药物制剂的处方前设计工作
36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一些药物的多晶型现象
奥沙尼奎 醋酸可的松 甲苯咪唑 无味氯霉素 黄体酮 头孢呋新酯 那格列奈
37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2、晶形
晶形是指结晶的外部形态,受结晶条件和结晶 环境的影响发生变化 晶型与晶形相互的关联性质
38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34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 分配系数(Partition Coefficient ) 1、定义 油水分配系数P(如辛醇/水,氯仿/水)是分子亲脂性的量 度,代表药物分配在油相与水相中的比例。 Po/w=(Coil/C water )equilibrium 2、分配系数测定 Po/w=(Coil×V oil /C water ×V water )equilibrium 查阅P值时,应注意测定数据的来源,因测定方法或溶剂 不同,P值差别很大。
⑥增溶
表面活性剂在水溶液中达到临界胶束浓度(critical micelle concentration, CMC)后,一些水不溶性或微溶性物质在胶束溶液中的溶解解度可显著 增加并形成透明胶体溶液,这种作用称为增溶(solubilization) 。 凡能使液体表面张力下降的物质都是表面活性剂(surface active agent, surfactant )。 使液体表面张力降低的性质则称为表面活性。
制备方法:熔融法、溶剂挥发法、溶剂共沉淀法、溶剂-熔融
法、溶剂-喷雾(冷冻)干燥法、研磨法等。
载体材料:
水溶性如PEG、PVP、poloxamer188、胆酸、半乳糖、甘露醇等。 难溶性如乙基纤维素EC、聚丙烯酸树脂Eudragit、胆固醇等。 肠溶性如醋酸纤维素酞酸酯CAP、羟丙甲纤维素酞酸酯HPMCP、 羧甲乙纤维素CMEC、聚丙烯酸树脂Ⅰ号及Ⅱ号等。

新药开发中的处方前和制剂研究

新药开发中的处方前和制剂研究

10
5
0 2 3 4 5 6 7 8 9 10
pH
7
Lab Testing Division
渗透性
Caco-2是一种克隆结肠腺癌细胞,结构和功能类似于分化的小肠上皮细胞
存在于正常小肠上皮中的各种转运系统,代谢酶等在Caco-2细胞中也有相 同的表达
Caco-2细胞模型是近来广泛采用的一种研究药物吸收的体外模型
26
Lab Testing Division
Lab Testing Division
Lab Testing Division
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
Amidon et al, 1995
5
Lab Testing Division
BCS “高”标准
High Solubility高溶解度
the highest dose strength is soluble in <250 mL aqueous buffers over pH range of 1-6.8
常用剂量 mg 0.5 -200 灵活
0.1-200 0.1-600 根据ASD比例 根据ASD比例
灵活
17
Lab Testing Division
处方研究
辅料的选择和与原料药的相容性考察 处方设计(DOE, QBD)、处方筛选和优化 处方研究与制剂质量研究、稳定性实验密切相关 处方研究结果为制剂质量标准的设定和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16
Lab Testing Division
早期临床常用的固体剂型
剂型 1. API in Capsule原料药装胶囊 2. API in Bottle原料药装瓶 3. Powder in Capsule粉末装胶囊 4. Tablets片剂 5. Spray Drying喷雾干燥 6. Hot Melt Extrusion热熔挤出 7 混悬液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制剂处方前研究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制剂处方前研究

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的制剂处方前研究处方前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处方前研究的目的是提供处方工艺设计的依据,并对处方工艺研究中出现的问题提供机理明确的针对性的解决方案。

1.制剂终产品的质量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原料药的性质决定的:尽管也有很多手段来改善制剂的质量特性和工艺可靠性, 但这些手段的有效性往往不如对原料药的特性进行控制;2.现代产品开发的趋势是把控制点前移;3.在QbD研发要求里,处方前研究的另一重要目的是为制剂研究提供初步风险评估的依据,确定制剂研究的方向和范处方前研究的主要内容处方前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搞清楚原料药和辅料的理化,生物学,和机械性质。

原料药的物理性质:溶解度,晶型,粒径,晶癖等•原料药的化学性质:稳定性,辅料相容性等•原料药的生物学性质:渗透性,BCS分类,酶代谢稳定性•原料药的机械性质:流动性,可压性(塑性和弹性),密度等处方前研究还需要与制剂研究相结合,由此确定原料药的关键属性CQA:原料药性质对制剂的影响既是制剂研究的工作,也是处方前研究的工作一般NDA申报的原料药理化性质1.SOLID?STATEPROPERTIES2.m.p., pKa , logD3.POLYMORPHS4.SOLUBILITYAND PERMEABILITY5.WATERCONTENT (hygroscopicity)6.CHEMICALAND PHYSICAL STABILITY7.PARTICLE SIZE, SURFACE AREA, AND DENSITY8.MECHANICALPROPERTIES:9.PLASTICITY, ELASTICITY,PRESSIBILITY, FLOWABILITY考察的项目需要考虑一般性质和与该原料和制剂相关的性质。

仿制药的晶型选择:理解原研药的晶型(物理状态)的选择原则一般情况下原研药品已经做了晶型的筛选。

•原研药的多晶型筛选的基本目的是确定并选择最稳态晶型,以降低晶型突变的风险,而不是改善原料药性质;•结晶优于无定型,热力学最稳定晶型优于亚稳态晶型势能态越低越稳定;高势能态有转化为低势能态的趋势,尽管动力学速率可能很慢。

药物制剂研究 流程

药物制剂研究 流程

药物制剂研究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药物制剂研究流程一、项目启动阶段。

在开始药物制剂研究之前,首先要明确研究目标和任务。

总论-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

总论-药物剂型和制剂的设计
溶液剂、混悬剂、乳剂 注射液、注射用无菌粉末、 注射用浓溶液、埋植剂 软膏剂、凝胶剂、贴剂、溶液 剂、喷雾剂及气雾剂、硬膏剂 溶液剂、吸入粉雾剂及气雾剂 栓剂、片剂、软膏剂及凝胶剂
(二) 药物的理化性质及给药途径和剂型的确定
• 溶解度 • 稳定性
青霉素对热很不稳定,水溶液也不稳定
二、药物制剂设计的基本原则
(1)样品的批次和规模 (2)包装及放置条件 (3)考察时间点 (4)考察项目 (5)分析方法和质量标准 (6)显著变化
(三)稳定性研究的主要方法与重点考察项目
1.影响因素试验
影响因素及试验条件
因素 试验条件
取样时间
主要检查指标
光 >4500Lx
温度 40℃和60℃
湿度 空气
75%RH, 92.5%RH
USP、BP规定药用玻璃分为四类
Ⅰ类为中性玻璃,含氧化硼(B2O3)10%的硼硅酸盐玻璃。 具有优异的化学稳定性(我国目前无这种玻璃制造的输 液瓶)
Ⅱ类为经过内表面处理的钠-钙硅酸盐玻璃, Ⅱ型玻璃仅适 用于一次性使用的输液瓶
Ⅲ类为未经表面处理的钠-钙玻璃,不能用作注射剂容器。
Ⅳ类为普通的钠-钙玻璃,只用来包装口服与外用制剂。 具 有轻微的碱性,在高压灭菌条件下,玻璃表面往往 出现脱片现象。
4) CRH的测定
6.00%
4.00%
吸湿率
2.00%
0.00% 0%
-2.00%
20%
40%
60%
80% 100% 120%
相对湿度
5.药物的粉体学性
(二)药物的生物学特征
1.药物的吸收、分布和消除 2.药物的生物利用度和体内动力学参数
药物的半衰期 长短 首过作用的强弱

药物制剂辅料处方前研究

药物制剂辅料处方前研究

辅料相容性实验
取一定量,照药物稳定性指导原则中影响因素的
试验方法,分别在强光(4 500±500 Lux)、高温
(60℃)、高湿(相对湿度90±5%)条件下,放置10
天,用HPLC法检查含量及有关物质放置前后有无变
化。
必要时,可用原料药和辅料分别作平行对照实验
,以判断是原料药本身的变化还是辅料的影响。
2.只是在药品生产过程中与药品有过直接接触
目的 有利于制剂形态的形成
使制备过程顺利进行 提高药物的稳定性
调节有效成份的作用或改善生理要 求
辅料的使用规定
辅料选择的一般原则:


辅料可根据剂型的特点及药品给药途径的需要进行选择
所用辅料不应与主药发生不良相互作用 不影响制剂的含量测定及有关物质检查 生产药品所需的辅料必须符合药用要求

半固体制剂的常用辅料
软膏剂常用基质 常用的润滑剂、助流剂、抗黏着剂

栓剂常用辅料
常用薄膜包衣材料 药物制剂辅料全.doc
膜剂的成膜材料
2015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第四部.pdf
维生素C注射液 维生素C 104g 依地酸二钠 0.05g 碳酸氢钠 49g 亚硫酸氢钠 2g
主药 螯合剂 pH调节剂 抗氧剂
药物制剂辅料
—处方前研究
王利利
主要内容
辅料的定义及使用目的 辅料使用的一般原则 不同剂型常用的辅料 常见辅料的配伍禁忌 辅料相容性实验
药物辅料
定义:辅料是制剂中除主药外其他物料的总称,是药物制剂 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品管理法》第十章附则第一百条明确给出了辅料的概念 , 是指生产药品和调配处方时所用的赋形剂和附加剂。 按照辅料是否存在于最终成品中,药用辅料简单分为两类: 1. 附于制剂一定的形式,为便于使用,其作为药品的组成部 分存在于最终成品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药物制剂处方前研究 (pharmaceuticaI prefomulation studies) 是指在设计制剂处方前对药物的一系列基本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制剂性质的了解、分析、利用或改进。

其目的是使药物稳定、有效,并适合工业化生产中制剂处方和制剂工艺的要求。

药物的基本理化性质包括化学结构、熔点、晶型、溶解度、溶出速率、分配系数、酸碱性、盐型及光谱特征等;药物的制剂性质包括粒子大小、结晶形状、结晶度、纯度、吸湿性、流动性、压缩性以及与辅料的相互作用等。

这些性质中的一部分可以直接从药物的化学合成阶段得到有关的资料,如药物的化学结构、熔点、红外吸收光谱和紫外吸收光谱、纯度等;而另一些则要求制剂者进行必要的实验研究以取得有关数据,如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晶型等。

制剂处方前研究是制剂开发的基础,它要求制剂者具有一定的收集资料、从事科学研究和分析实验结果的能力。

对于不同的药物剂型,制剂者应对该剂型的特点有充分的了解,从而能够有选择地了解和研究药物的相关性质。

例如,对于某一难溶性药物的口服固体剂型,溶解度、溶出速率和晶型可能是很重要的性质之一;而对于溶液型注射剂,除溶解度外,药物的稳定性及其分析方法都是需要掌握的重要内容。

制剂处方前研究一般是在已知药物的来源、药物的药理和药效作用以及治疗对象和治疗剂量后进行的,所以,有经验的制剂者能够在已有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研究内容,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一节药物的溶出速率和溶解度一、溶出速率及其测定1.Noyes—Whitney方程对于口服药物制剂,大多数药物只有在胃液或肠液中形成分子状态才能通过胃肠粘膜壁并被吸收至血液循环发生治疗作用。

因此,如果药物溶解至胃液或肠液中的速度小于胃肠吸收速度,则药物的溶出过程即成为吸收的限制步骤。

物质的溶解过程是物质分子在液体介质中由于本身的自由运动而发生的顺浓度梯度扩散的过程,根据Fick's扩散第一定律,物质扩散速度与扩散过程中的浓度梯度有如下关系:式中,J为扩散速度mg(cm2·s);D为扩散系数(diffusion coefficient.),cm2 /s;C为浓度,mg/cm3;X为扩散距离,cm;dC/dX即为浓度梯度。

等式右边的负号表示扩散速度随扩散进行而逐渐减小。

根据扩散速度的量纲,扩散速度可以定义为在单位时间t内通过单位面积A的物质量M,用式(1—2)表示:结合式(1—1)和式(1—2),有在含有固体药物粒子的溶出体系中,若体系中药物粒子的表面积为A,扩散层厚度为h,扩散层内药物的浓度为C s,溶出介质中药物的浓度为C,则式(1—3)可以写为:如果用体系中药物浓度的变化表示药物量的变化,上式可改写为:式中,V为溶出介质的体积。

该式即为表达固体药物溶出速率的经典公式——Noyes—Whitne y方程,它指出,在单位时间内药物浓度的变化即溶出速率与药物的扩散面积、扩散系数、浓度差成正比,而与扩散层厚度及溶出介质的体积成反比。

2.特性溶出速率从Noyes—Whitney方程可以看出,如果体系中药物溶出表面积保持不变,在扩散层中药物浓度正比于药物溶解度,溶出介质中药物浓度与C s相比可以忽略不计(即符合漏槽条件,sink c ondition)时,则等式右边项为常数,有:式中,K为特性溶出速率常数,mg/(min·cm2)。

所以,特性溶出速率(intrinsic dissolut ion rate)可以定义为固体药物在单位时间内从单位表面积溶出的量。

一般地说,当固体药物的特性溶出速率大于1mg/(min·cm2)时(pH1~8,37℃,转速50r/min),该药物的口服固体制剂可以不规定药物的溶出度限度标准,即此时药物的溶出过程不成为吸收的限速过程;但如果固体药物的特性溶出速率小于0.1mg/(min·cm2)时,就要考虑对其口服固体制剂规定一个溶出度限度标准,以保证药物的体内吸收。

对于特性溶出速率介于二者之间的药物则需要参考其他辅助资料决定。

特性溶出速率也常用于表示一个化合物的溶出特征以筛选新药、判断药物适合制备的剂型或判断该化合物是否应改变某些理化特征以便适合制剂要求。

例如,磺胺噻唑在0.1mol/L盐酸溶液中的特性溶出速率小于0.1mg/(min·cm2)制备成固体口服制剂可能出现吸收问题,通过微粉化或固态分散方法则可能改进之;将磺胺噻唑制备成其钠盐,特性溶出速率增加至550mg/(min·c m2),已经适合制备溶液型注射剂的要求。

特性溶出速率是药物固有的物理特性,虽然对它的测定有多种方法,但利用法定的溶出度测定仪即可完成实验,重要的是如何保证恒定的溶出表面积。

一种简单的方法是使用油压机和相应的压片模具,在大约10吨的压力下,将200mg左右药物粉末直接压制成直径约13mm、释放面积约为1.33 cm2的药片。

模具可以用含5%硬脂酸的氯仿溶液润滑.压缩过程和松弛过程宜缓慢,以使药片的孔隙率为零并具有完好的片形。

药片密封在石蜡或其它水不溶的聚合物中,仅暴露出释药面,仔细除去释药面附着的石蜡或硬脂酸,然后按溶出度常规测定方法操作。

注意应保证溶出介质仅与释药面接触而不应渗人药片内部。

3.表观溶出速率如果将药物粉末直接进行溶出度测定并假设溶出过程中药物的表面积不变,则式(1—6)可以写为:式中,k为表观溶出速率常数,该值可以看成是单位时间、单位体积内药物的溶出量。

在一定时间内的溶出总量则称为溶出度。

如果测定的对象是药物制剂,k即为该制剂的溶出速率。

很显然,在用药物粉末直接测定溶出速率时,粒子大小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一般地,粒子愈小,溶出速率愈大,所以,在进行某一药物的不同晶型、不同盐基或异构体等的溶出速率比较时,应当预先统一过筛至同等大小。

在个别情况下,药物粒子可能不被溶出介质所润湿而凝聚成团,可在介质中加入少量表面活性剂予以克服。

当表观溶出速率很小时,制剂的溶出度或胃肠吸收也可能发生问题,应进行处理以改善药物固有的溶出特征。

例如,可采用微粉化、固体分散、共研、用极性微粉硅胶吸附等方法。

假设药物固体粉末为球形粒子,在限定溶出条件下。

可以对表观溶出速率(apparentdissol ution rate)进行预测。

多数微溶性药物的扩散系数D=9.0×10-6 cm2/s,在以500ml水为溶出介质、搅拌速度为50r/min时,扩散层厚度h=5.0×10-3cm。

利用这些参数就能计算出已知溶解度的任意药物的k值。

这种预测对于一些受到条件限制不能进行溶出试验的药物具有实际意义。

例如,氢化可的松的溶解度C s=0.28mg/ml,密度ρ=1.25g/cm3,在样品重量M=22mg、粒径为60~80目时,该药的表面积A为:式中,r为粒子半径,cm;N为粒子个数。

对于粒径在60~80目的粉末,半径约为2.12×1 0-2cm,粒子个数可由下式计算:代入式(1—8)有:由此可计算得A=2.49 cm2。

根据Noyes—Whitney方程,假设溶液浓度C可以忽略不计,代入有关参数D、C s、h、V,氢化可的松的表观溶出速率常数k=2.51×10-8mg/(s·cm3)。

4.Hixson—Crowell方程实际上,在溶出过程中药物粒子的大小或者说粒子的表面积随溶出时间延长而不断减小,溶出速率也随之发生变化。

如果仍然假设粒子为球形,其半径为r,在溶出过程中,粒子总体积的变化可表示为:其中4Nлr2。

即为总面积A。

从式(1—4)可知在溶出过程中粒子总重量的变化:或设药物的密度为ρ,在漏槽条件下C与C s相比较可以忽略,令:则有:代人式(1—11)及式(1—8)得:简化为:对式(1—16)积分有:在这里r和,r0分别是t时间和零时间粒子的半径。

因为:所以,代入式(1—17)得:或写为Hixson—Crowell方程:也可以表示为:Hixson—Crowell方程表示了药物粒子溶解规律,反映了药物的溶出速率与药物的粒径、密度及溶解度等因素之间的关系。

因为Hixson—Crowell方程表明溶出速率与药物量的立方根有关,故又称为溶出立方根定律。

二、溶解度及其测定1.特性溶解度特性溶解度(intrinsic solubility)是指不含任何杂质的药物在溶剂中不发生解离也不发生相互作用时的溶解度。

特性溶解度是药物重要的物理参数之一,尤其是对于一个新化合物而言更为有意义。

从制剂角度出发,一个新药的特性溶解度是首先应该测定的参数,因为在了解该参数后,可以对制剂剂型的选择以及对处方、工艺、药物的晶型、粒子大小等作出适当的考虑。

在很多情况下,如果口服药物的特性溶解度小于1mg/ml就可能出现吸收问题,显然,这一指标与溶出速率具有一定相关性并具有等同的意义。

若药物的特性溶解度小于1mg/ml,应选择其溶解度更大的盐;在药物不能成盐时,例如某些甾体药物或糖甙类药物,则可以从选择剂型等方面考虑,制备成软胶囊或乳剂、减少粒径、改变晶型等以图提高生物利用度。

但是一些剂量较小的难溶性药物在体内也有很好的吸收,而一些溶解度很大的药物,如果在酸性或碱性条件下不稳定则反而会使生物利用度下降,或在制粒时导致颗粒硬结,或在颗粒干燥、包衣制剂干燥时,药物可能迁移至表面而改变制剂均匀性或溶出性质等。

另外,特性溶解度的测定也有助于溶出介质的选择使之合乎漏槽条件,并有助于制剂溶剂2.特性溶解度的测定在现有的药物中,大约有75%以上是弱酸性化合物,20%以上是弱碱性化合物,非解离性化合物不足5%。

欲测得准确的特性溶解度数值,对于弱酸或弱碱性药物应分别在酸性或碱性溶液中测定,但即使如此,在实验中要完全排除药物解离和溶剂成分的影响以及取得不含杂质的纯品仍非易事。

所以,在一般情况下测定的溶解度往往是平衡溶解度(equilibrium solubility)或称表观溶解度(apparent solubility)。

测定平衡溶解度的方法是,取数份药物,配制成从不饱和到过饱和的系列溶液,置恒温条件下振荡至达平衡,取滤液分析,以实际测得浓度S对配制浓度C作图(图1—1),图中曲线的转折点(A点)所对应的溶解度,即为平衡溶解度S0,如果药物不解离或没有相互作用发生,则曲线斜率应该等于1,在转折点后的线段应与横轴平行。

在测定数份不同程度过饱和溶液的情况下,图1—2中正偏差表明在该溶液中药物发生解离,或者杂质成分或溶剂对药物有复合及增溶作用等(曲线1);负偏差则表明发生抑制溶解的同离子效应(曲线3)。

两条曲线外推与纵轴的交点所示溶解度即为特性溶解度S0。

无论是测定平衡溶解度或者是测定特性溶解度,一般都需要在低温(4~5℃)和体温(37℃)两种条件下进行,以便对药物及其制剂的贮存和使用情况作出考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