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消渴病中医护理方案
1.2胃肠实热证。
1.3脾虚胃热证。
1.4上热下寒证。
1.5阴虚火旺证。
1.6气阴两虚证。
1.7阴阳两虚证。
2 对症施护
2.1口干多饮
(1)保持病室空气温湿度适宜。
(2)观察口干、口渴、每日饮水量。
(3)进食清热生津类食物。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渴点。
2.2多食易饥
(1)询问饮食习惯及饮食量,少食多餐,细嚼慢咽,个体化进餐次数。
(2)适当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以增加饱腹感。
(3)观察记录身高、体重、腰围、臀围。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饥点。
2.3尿量频多
(1)观察尿量、尿色及排尿次数。
(2)嘱患者睡前尽量少饮水。
(3)指导患者加强饮食调理。
(4)阴阳两虚证病人节制房事。
2.4脘腹胀满
(1)饮食有度,进食清淡易消化、少产气的食物,忌暴饮暴食。
(2)餐后1小时适当运动,操练八段锦“调理脾胃须单举”动作。
(3)顺时针按揉腹部以促进胃肠蠕动助脾胃之运化。
(4)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胃。
2.5大便秘结
(1)告知患者养成定时排便习惯,指导腹肌锻炼促进肠蠕动。
(2)宜食荞麦、玉米面、燕麦、菠菜、芹菜、韭菜等食物,必要时予大黄、玄参泡饮,禁食辛辣燥热之品如花椒、羊肉、狗肉等。
(3)指导患者顺时针按摩腹部,每日1-2次,每次10-20分钟。
(4)遵医嘱给予麻仁丸等润肠通便药。
(5)穴位贴敷天枢、脾俞、肾俞。
(6)耳穴埋豆:主穴: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三焦,配穴:大肠、直肠、肺、便秘点。
2.6虚烦不眠
(1)做好情志调适。
(2)避免饮用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睡前饮用热牛奶、温水泡足,可食用酸枣仁等安神之品。
(3)穴位按摩内关、神门穴,艾灸百会穴。
(4)操练八段锦“五劳七伤向后瞧”动作以健脑安神。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配穴:心、神门。
2.7倦怠乏力
(1)起居有常,避免劳累。
(2)进食补中益气类食材。
(3)病情平稳适量运动,循序渐进。
(4)艾灸足三里、关元、气海或穴位贴敷肾俞、脾俞、足三里提高免疫力。
2.8肢体麻木、疼痛、发凉
(1)进食活血化瘀食品。
(2)给予中药足部熏洗以祛风通络,活血通脉。
(3)双下肢穴位按摩,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涌泉穴。中药贴敷涌泉穴。
(4)做好足部护理。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配穴:腰、足、耳小神经。
2.9视物模糊
(1)注意视力变化,定期检查眼底,减少阅读及看电视,多闭目养神,饮用菊花茶或银杞明目汤。
(2)按摩睛明、四白、丝竹空等穴位以辅助明目。
(3)遵医嘱予珍珠明目液滴眼或中药眼部雾化以改善症状。
(4)评估跌倒分值,落实防跌倒措施。
2.10腰膝酸软
(1)适当食用枸杞、黑豆等固肾之品。
(2)操练八段锦“两手攀足固肾腰”动作。
(3)指导患者按摩腰肾部及气海、关元穴、涌泉穴。艾灸肾俞、关元、气海、三阴交等穴。(4)避免劳累及房劳。
(5)耳穴埋豆:主穴:皮质下、内分泌、糖尿病点、脾、胰,配穴:肾。
3 中药用药护理
3.1内服中药
常用院内制剂,饭后服,中西药间隔30min服用。
3.2静脉用药
(1)生脉注射液:孕妇及过敏体质者不宜使用。
(2)丹红注射液:有出血倾向者禁用,孕妇及哺乳期慎用。
(3)苦碟子注射液:滴速不宜过快,低血压患者慎用。
(4)舒血宁注射液:对银杏过敏者不建议使用此药。对乙醇过敏者慎用。不宜与盐酸普萘
洛尔、盐酸肾上腺素、阿昔洛韦同用,孕妇及心力衰竭者慎用。
(5)丹参注射液:不宜与维生素C、维生素B6、氯化钾、碳酸氢钠、硫酸阿米卡星、喹诺
酮类(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配伍。
3.3外用药
(1)中药足部熏洗:适用于下肢麻、凉、痛、肿者。
(2)中药保留灌肠:适用于消渴病合并肾脏损害者。
(3)穴位贴敷。
(4)艾灸。
(5)药枕。
4 健康指导
4.1生活起居指导。
4.2饮食指导。
4.3运动指导。
4.4情志调适。
4.5用药指导。
4.6低血糖及酮症酸中毒的预防与监测。
4.7自我监测。
5 护理效果评价
5.1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方法(1)临床痊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消失或基本消失,减分率≥90%;(2)显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明显改善,减分率≥70%;(3)有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均有好转,减分率<70%≥30%;(4)无效:中医临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减分率<30%。
5.2中医单项症状疗效评价方法
(1)消失:疗前患有的症状消失,积分为零。
(2)好转:疗前患有的症状减轻,积分降低,但不为零。
(3)无效:疗前患有的症状未减轻或加重,积分未降低。
5.3理化指标评定标准(略)。
5.4护理工作满意度(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