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23.《师说》教参(含“练习与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十三师说
课文分析
《师说》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全文分4段。
第1段,提出中心论题,并以教师的职能作用总论从师的重要性和择师的标准。开篇第一句“古之学者必有师”句首冠以“古之”二字,既说明古人重视师道,又针对现实,借古非今。“必有”二字,语气极为肯定。然后指出师的职能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从正面申述中心论点。接着紧扣“解惑”二字,以不从师的危害说明从师的重要,从反面申述中心论点。最后紧扣“传道"二字,阐明道之有无是择师的唯一标准,一反时俗,将贵、贱、长、少排出标准之外,为下文针砭时弊张本。
第2段,批判不重师道的错误态度和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这一段用对比的方法分三层论述。第一层,把“古之圣人”从师而问和“今之众人”耻学于师相对比,指出是否尊师重道,是圣愚分野的关键所在:第二层,以为子择师而自己不从师作对比,指出“小学而大遗”的谬误:第三层,以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作对比,批判当时社会上轻视师道的风气。这三层,层层深入地揭露和批判当时人们对待师道的错误态度。这三层文字,作者抓住本质,步步展开,如层层剥笋,越剥越深,越说越透,又如海涛激浪,起伏不断,直到最后把问题的本质核心完全揭露无遗。
第3段,以孔子为例,指出古代圣人重视师道的事迹,进-步阐明从师的必要性和以能者为师的道理。这一段开头先提出“圣人无常师”的论断,与第1段“古之学者必有师”呼应,并且往前推进一步,由“学者”推进到“圣人”,由“必有师”推进到“无常师"。举孔子为例加以论述,是因为孔子在人们心目中是至圣先师,举孔子为例就有代表性,能加强说服力。由此得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结论,这个结论显然是正确的。这种以能者为师的观点就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
第4段,赞扬李蟠“不拘于时”、“能行古道”,说明写作本文的缘由。“不拘于时”的“时”指“耻学于师”、“惑而不从师”的社会风气。“古道”指“从师而问”,以“闻道”在先者为师的优良学风。
本文开头第一段正面立论,阐述师道的重要性,并提出选择老师的标准,作为全篇文章的基本论题。第二段从反面对错误的态度和现象进行条分缕析、深入透彻地分析、批驳和论证。第三段,又以孔子的言论行动作为例子,从正面分析,强化文章的说服力量。整篇文章从正、反、合三个方面,有破有立,相互映衬,前后呼应,形成逻辑自足、说理严密的一个整体。
本文的表达技巧是:
这篇文章在写作上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首先,运用了多种议论方法和技巧。本文高度的说服力,固然与作者所提出的论点的正确性有关,但是也和作者采用了较好的说理方法也是分不开的。
1.事例论证
韩愈这篇文章的主要目的,在于论述师道的必要性,批判士大夫们不能尊师重道的不良风尚。整篇文章从立论、论证到结论,都紧紧扣住这一点,有的放矢,理论联系实际。第一段概括举例由人到己,将论点和事实紧密联系。第二段联系当时的社会实际连用三层笔墨,进行分类对比。第三段,又举孔子的例子从正面分析强化论点。谈理论,却不是空发议论;举事实,也不是现象罗列。因此文章不蔓不枝,很有说服力。
2.对比论证
本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对比的论证方法。所用的三组对比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经过双方的对比,造成了一种强烈的反差效果,都可以用“反而”承接上文,在语意上形成了一个逆接序列。如,“古之圣人”才智高,尚且从师学习:“今之众人”才智低,反而“耻学于师”。通过对比,揭示了“士大夫之族”不从师学习的违背常理,作者主张从师学习的观点则不言自明。
3.引用论证
引用是论说文中常用的论证方法。本文第三段,作者引述了孔子的言行来进一步阑明自己的观点,这就比前文笼统地说“古之圣人”更加切实可信,而且更增强了说服力。而在短短的几行字中,述事引言简洁明快,表现出作者非凡的语
第二,这篇文章写得非常有气势,体现了韩愈散文雄健明快、汪洋态肆的特色。这是古今研究韩愈散文的人所一致公认的。北宋的苏洵,评他的文章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这一点在《师说》一文中表现得很明显。形成韩愈散文这种风格的因素当然很多,但就《师说》来看,作者根据内容的需要,主要有以下几点值得学习体会。
1.在语言上善于创造性地运用排偶的句式
排偶句式就是把范围相同、性质相近的事物,采用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句式接连在一起来表达。这种句式如果运用得好,可以有助于增加文章的气势,使文章如波浪滚滚,汹涌不绝。《师说》里的排偶句式很多,例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平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这种排偶语句,使人读起来不仅感到气势很盛,而且有一种音节的美,在语气上很自然流畅,它跟骈体文雕琢堆砌的排偶不同,所以常为后来许多写散文的人所运用。
2.句式上骈散结合,错综变化
韩愈的散文素以气势充沛、笔力雄放著称,这体现在多用排比和对偶句式上。文章的第二段,一连用了三组对比揭示“耻学于师”的不明智,得出的结论是一样的,但语气却各不相同。“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是疑问语气;“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是判断语气:“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是感叹语气。“同”中有“变”,感情一层比一层强烈。又如“生乎吾前……”,“生乎吾后……”;“古圣人……”.“今之众人……”,这种句式的运用,形式整齐,气势飞动,增强了表现力。
作者还创造性地采用接句法(类似顶针的修辞手法)。如“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第二句句首的“师”字和第-句末尾的“师"字紧接着。往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第二个“惑”字也是紧接着前一句末尾的“惑”字而来。其他如“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也都是采用的接句法。这种句法,也有助于加强文章的气势,使文气急转直下,不可抑止。
3.结合丰富多变的句法,作者在语气语调的运用上也婉转多变,增强了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