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闻失实的成因与对策

真实,是新闻的生命。然而,新闻报道失实的现象屡见不鲜。问题就在于一些新闻工作者的工作态度极不严肃,或随意杜撰,或道听途说。新闻工作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本源观,严格尊重事实,既不可为了某种目的任意颠倒事实,也不能道听途说,不加调查研究,随声附和。

一、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及成因

1.新闻失实的具体表现

一是夸大成绩、任意拔高。一些通讯员为了使自己的稿子能够引起编辑的重视,总是想方设法把成绩说的突出一点。于是就不从实际出发,把成绩夸大到不真实的程度。有些通讯员认为,在典型报道中,没有高尚的、闪光的、尖端的思想境界,人物就树立不起来。于是动脑筋想花样,把一般的事实写与众不同,超人一等。但是这种人为拔高的作法,常常是弄巧成拙,事与愿违。有一则报道说:“某独生子每天上幼儿园都大哭大闹,学了某先进人物后, 不等父母送,自己就跑到幼儿园。”如此立竿见影,只会使人啼笑皆非。人物的思想境界是要通过事实反映出来的,但必须实事求是,用词要准确、适当,如果读者看到你写的事不合情理,怎么能相信是真的呢?

二是谎报数字、夸大事实。为了使稿件生动,往往借助于数字,但有些数字经不起推敲。有一篇报道节油的稿子,说某司机一年节油超百吨,实际上一台车全年耗油才几吨、十几吨, 岂不怪事,令人莫名其妙。

数字不是新闻,但许多新闻离不开数字。在运用数字时,注意准确性,要注意数字产生的条件及前后的逻辑性。比较数字,还要注意它们之间的可比性。巧妙地、真实地运用数字会使报道增强说服力的,但有意夸大数字,不仅不能增强新闻报道的影响力,而且有损党报的形象,进而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

三是情节离奇、弄虚作假。写通讯、小故事,是需要一些生动的情节和细节描写。但不能违背真实去追求生动,而违背人之常情。如一篇反映劳模的报道,说某劳模和妻子结婚数年没要孩子。当采访到他妻子时,妻子却说怕影响她的工作,难道有了孩子就能影响她的工作,想干好工作的人都不能要孩子?类似的文章太不近人情了。写通讯必须要生动,但有一条原则必须遵循,那就要具实合理。

2.报道中失实的成因

一是思想认识不足。一些通讯员对于新闻真实的原则缺乏了解,没有从思想上真正认识到新闻工作的严肃性,缺乏政治责任感,凭想象妙笔生“花”。这样写出的稿子难免不失实。思想认识不足,是报道失实的首要原因。

二是偏听偏言。有些通讯员在采访中,往往只听一面之词,既不向有关组织了

解,也不听当事人意见,更不听群众的反映,结果写出的稿子和实际差距甚远。

三是作风不深入。有些通讯员采访作风轻浮,没有把事情的来龙去脉搞清楚就下笔,结果陷入了“捕风捉影”的泥潭。中国有句古话“做文先做人”,讲的就是“为文”与“为人”的关系,对于新闻工作者来说,就是既重“文品”更重“人品”,要做到江泽民同志提出的“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目前在新闻界中,有些记者或是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述失方向或在工作中以文谋私,搞有偿新闻,而且渲染的比事实还“真实”。

二、防止新闻失实的对策

一是坚持“三不”原则。不到现场不写稿;到了现场采访,调查不细不写稿;不占有第一手材料不写稿。如果不能坚持“三不”原则,即使你的立场,观点是正确的,也难以做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写出有内容、有分析的具实可靠的文章来。

二是不要把假相当真相,把支流当主流,把局部当全部来报道。无论是记者还是通讯员,不必要也不可能做到“有闻必录”,必然要对事物加以选择和剪裁。因此应该有一说一,有二说二。

三是以对党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政治责任感,搞清楚要写事物、事件的每一个情节,每个数字,做到字斟句酌。凡是涉及到时间、地点、单位、人名、术语、过程,要认真核对。

新闻工作是党、政府和人民群众的喉舌,是社会的窗口,因此新闻工作者要实事求是,切莫笔下生“花”,切莫点“石”成“金”,要写出完全真实、准确的新闻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