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侗族琵琶歌

合集下载

浅谈三宝侗族琵琶歌的语言艺术美

浅谈三宝侗族琵琶歌的语言艺术美

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琴弦构成。共鸣箱 公开发行;2004 年荣获 CCTV 西部民歌电视大
形似心脏图形,属于侗族琵琶中的中琵琶,其 赛银奖,2008 年荣获第十二届全国青年歌手电
音色明亮、甜美、柔和,主要与牛腿琴配合用 视大奖赛优秀奖,同年获得“多彩贵州”歌唱
于抒情琵琶歌伴奏,其演奏时既是主乐器,又 大赛原生态银奖……如今,当侗家甘醇香甜的
琵琶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流行于三 彩、丰富灿烂的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为中国乃
宝侗乡(现属古州镇、忠诚镇)一带及附近侗族 至世界文化艺术宝库增添了精彩的篇章。三宝
村寨使用侗族琵琶(四弦弹拨乐器,侗语叫“呗 侗寨,不仅是侗族语言标准音即侗语“普通话”
八”, 侗文写作“beic bac”或“bic bac”)和牛腿 的所在地,也是电影《秦娘美》的主人公珠
作和弦。牛腿琴的音色高亢清丽、声音悦耳, 糯米酒和着明亮高亢的侗族琵琶歌声滑入你的
是琵琶歌伴奏的协奏乐器,又兼演奏主旋律。 五脏六腑,定会让你如痴如醉。
二者共同作为三宝侗族琵琶歌的伴奏乐器,主
歌词这一特殊的语言符号具有诗的品质,
次分明,配合紧密,协调统一,刚柔相济,相 是一种诗化的语言。三宝侗族琵琶歌的语言艺

音,因而三宝侗族琵琵歌的歌词,自然而然也 国家为侗族新创制的,会使用的人极少),侗

就具备了“字正腔圆”的基本要素。人们都知 族歌曲要代代相传,只能依靠口传心记。为了

道,语言是生命存在的本质显现,歌词是从生 能够口口相传、人人能懂、个个会唱、理解得

活中提炼出来的诗化的语言。而诗化的语言本 了,歌师在编创歌词时,就需要把握好深奥与
录。三宝侗族琵琶歌是侗族琵琶
九夜,三条河的洪水灌进湖里,湖里水位增高,湖南端的马

卜宽侗族琵琶歌

卜宽侗族琵琶歌

卜宽侗族琵琶歌琵琶歌唱词体现了侗族诗歌的最高水平,是研究侗族社会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的重要资料。

它于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以下是店铺为大家精心准备的:卜宽侗族琵琶歌。

内容仅供参考,欢迎阅读!卜宽侗族琵琶歌欣赏:侗族琵琶歌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

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可分为抒情琵琶歌和叙事琵琶歌两大类。

其歌唱内容几乎涵盖了侗族历史、神话、传说、故事、古规古理、生产经验、婚恋情爱、风尚习俗、社会交往等各个方面,世代传承,歌脉悠远。

简介侗族中琵琶,是侗族弹拨弦鸣乐器。

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从江、黎平,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侗族琵琶是侗族人民所喜爱的一种弹拨乐器。

常用于侗歌的伴奏。

主要流行于贵州、广西、湖南的侗族居住地区。

侗家寨都有鼓楼,每逢节日和劳动之余,全寨的男女老少都会尽情的欢乐,弹起琵琶,传歌、对歌。

侗族歌手在唱琵琶歌时,也常常用它伴奏,自弹自唱。

历史传说说到侗族琵琶,在侗乡还有个神奇美丽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侗族人民本没有"侗歌",也没有侗族琵琶。

一天,七仙女下凡到侗乡的一条清澈明亮的河里洗澡。

她们看到侗家人个个都很朴实、善良勤劳,但不会唱歌,既爱慕,又同情。

她们回宫后,就把这事跟玉帝说了。

玉帝也深表同情,当即下令叫第七个仙女下凡,把仙歌撒到侗乡江河。

这年盛夏的一天中午,太阳火辣辣的。

侗族小伙子阿宝感到很闷热,就到离侗寨不远的河里洗澡。

当他洗完澡上岸正准备穿衣服时,河里掀起了巨浪,浪涛翻腾多时才平静下来,只见河中心飘浮上来一条大鲤鱼,游了几下就不动了。

阿宝赶忙纵身跃入河中,把这条很大的鲤鱼慢慢地拖到岸边。

这时,寨上有七八个小伙子向河边走来,看到阿宝在岸边正吃力地拖着一条大鱼,就去帮忙。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是黔东南一带侗族人民生产生活中的高度抽象的艺术表现形式。

它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民间音乐中的精华,也是中国民族音乐中的瑰宝之一。

黔东南侗族琵琶歌以其独特的音乐语言和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其分类和形制两方面探讨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特点和内涵。

一、分类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按照演唱场合和演唱方式,可分为节令性琵琶歌、婚丧嫁娶琵琶歌、宗教性琵琶歌、儿童性琵琶歌、卓奇性琵琶歌等。

(一)节令性琵琶歌节令性琵琶歌也称民俗性琵琶歌,主要是在农闲之余的各种集会、庆祝仪式、娱乐场合中演唱。

这类琵琶歌的表现内容丰富多彩,有一些是描写乡土生活、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的,其中多表达深厚的感情。

这类琵琶歌在形式上多为独唱,其伴奏多为群众拍掌,唱词多使用黔东南侗语,有时也会加入汉语。

节令性琵琶歌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侗族三月三和侗族八月十五的节日歌舞表演,如花山东耍、猫王歌、胆歌等。

(二)婚丧嫁娶琵琶歌婚丧嫁娶是侗族生活中最为重要的场合之一。

在黔东南,婚礼通常会持续三天,而随礼和取亲的队伍也需要伴以各种音乐,其中就包括婚丧嫁娶琵琶歌。

这类琵琶歌通常具有高度的祝福、祭祀性质,具有浓郁的时代气息和地方特色。

黔东南侗族的宗教信仰十分丰富,侗族琵琶歌也不例外。

侗族宗教性琵琶歌主要是在宗教仪式上演唱,其歌曲的歌词、歌曲的主题、歌唱方式等都与侗族宗教信仰密切相关。

以幼儿为主体的侗族儿童性琵琶歌,是黔东南侗族生活的重要方面。

这类琵琶歌在形式上多为合唱,歌曲的歌词、歌曲的主题、歌唱方式等都是符合侗族传统习惯和观念的。

这类琵琶歌可以增强侗族人民的乡土情感和文化自信心,缘化和发扬侗族音乐的传统文化。

卓奇性琵琶歌是黔东南侗族独有的一种音乐形式,它表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社会心态,富有极强的地方特色与民俗特点。

在演唱方式上,卓奇性琵琶歌不仅要求声音柔美、悠扬,还杂用侗族一些特制乐器演奏,如竹笛、簧箫等。

行歌坐夜歌为媒——浅谈三宝侗族琵琶歌在侗族婚恋中的功能作用

行歌坐夜歌为媒——浅谈三宝侗族琵琶歌在侗族婚恋中的功能作用
由于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侗歌的传 承自古是靠口传心授。清雍正八年(1730 年),清政府改土归流,开辟古州,三宝 隶属古州厅,贵州巡府张广泗开始在三宝 章鲁等地兴办义学。后贵东道余克襄、同
音 乐 世 界
87
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摘 要〕通过三宝侗族 琵琶歌演变、传承、发展 的历史,探析三宝侗族琵 琶歌在青年男女相恋至婚 姻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 〔关键词〕三宝侗族;琵 琶歌;婚恋习俗
——
/

歌浅 谈
坐三 宝
夜侗 族
歌琵 琶 歌
为在 侗
媒族 婚 恋







远 松




一、三宝侗族琵琶歌的来龙去脉

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 三宝侗族地区,自古被侗族称为“故秀三 宝 ”( 古 州 三 宝 ) ① 。 其 因 历 史 悠 久 、 侗 族文化底蕴深厚、自然条件好,而成为周 边侗族同胞向往的地方。三宝侗族同胞酷 爱琵琶歌,平常是琴不离手、曲不离口, 走村串寨背琵琶,婚庆节日和好友相聚都 要来一首。一曲《心心相印》早已成为经 典,广传国内外,至今仍然魅力无限。
的殿堂。
是用歌来表达爱慕心意。男生唱道:“白天我上
山,不听什么,单听布谷鸟在催种,让我心忧
二、以歌为媒的行歌坐夜
愁,如今我单身干活,不知去哪里找人陪伴。” 姑娘会对答唱道:“我家菜园荒,没有哪个一起
三宝侗族的婚恋习俗优雅而文明,谈恋爱 围菜园,就算我一人引水进渠,也难让它开花
以集体交往形式呈现。行歌坐夜,侗语叫“鸟 坞”或“鸟堂坞”②,“鸟”是“在”或“坐”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

论黔东南侗族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黔东南侗族是中国侗族的一个重要支系,其地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的东南部。

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传统的民族,其中琵琶歌作为侗族传统音乐的一种形式,在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它融合了侗族语言、音乐、舞蹈、服饰等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在侗族的聚居地区,琵琶歌被广泛传唱,并在各种日常和宗教仪式中扮演重要角色。

对于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侗族文化的内涵和特点。

琵琶歌的分类主要是根据歌曲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来进行区分。

根据内容的不同,琵琶歌可以分为生活琵琶歌和宗教琵琶歌。

生活琵琶歌是描述侗族人民日常生活的歌曲,内容包括农耕、生育、婚嫁、生死等各个方面,反映了侗族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宗教琵琶歌则是描述侗族宗教信仰和祭祀活动的歌曲,内容包括祭祀神灵、祈福祈愿等,反映了侗族人民对神灵的崇敬和敬畏。

根据表现形式的不同,琵琶歌可以分为独唱琵琶歌和合唱琵琶歌。

独唱琵琶歌是由一位歌者独自演唱,展现个人的情感和表达方式;合唱琵琶歌则是由多位歌者共同演唱,展现了集体的力量和和谐的美感。

琵琶歌的形制主要是指歌曲的结构和演唱方式。

从结构上看,琵琶歌通常包括前奏、主歌和尾声三个部分。

前奏是为了引入歌曲的基本旋律和情感,为主歌的演唱做准备;主歌是歌曲的主要内容,是歌者展现情感和表达意境的关键部分;尾声是为了给歌曲一个完美的结束,使整个歌曲更加富有层次感和感染力。

从演唱方式上看,琵琶歌有慢板和快板之分。

慢板琵琶歌节奏缓慢、情感深沉,常用于表达细腻的情感和情绪,如思乡、思亲、思恋等;快板琵琶歌节奏明快、欢快,常用于庆祝和欢乐的场合,如丰收节、婚庆等。

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是侗族人民日常娱乐的重要方式,也是他们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琵琶歌的分类与形制进行深入的研究,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侗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和多样形式,有利于传承和发扬侗族传统文化。

试论侗族琵琶歌的美学价值

试论侗族琵琶歌的美学价值

试论侗族琵琶歌的美学价值侗族是一个热爱唱歌的民族。

唱歌是侗族人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方式和娱乐形式。

“饭养身,歌养心”成为侗族人民的座右铭。

走进侗乡,随处都能听到优美的侗歌,且不说侗族大歌具有怎样的国际声誉,光是侗族琵琶歌就已经让世人心旷神怡。

侗族琵琶歌是侗歌海洋中的一朵美丽浪花、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

无论是在思想内容上还是在艺术形式上都具有不朽的生命力。

在实施民族文化进校园的过程中,侗歌是一门主课,而侗族琵琶歌更是首当其中,本文试就其思想内容所具有的美学价值进行探讨,以供民族文化进校园教学参考。

一、侗族男女青年的爱情是建立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以爱劳动、勤劳动作为追求标准。

这是侗族琵琶歌在思想内容上的一大美学价值。

劳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社会得以全面进步的社会活动。

爱劳动、勤劳动的人才能成为生活的强者,才有资格获得爱情。

侗族是一个农耕的民族,农耕是一项繁重的体力劳动,如果指导思想不端正,无法爱上这一体力劳动。

侗族琵琶歌里有很多篇目都反映了男女青年对劳动的正确认识、所持态度以及在劳动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爱情。

认为只有在共同劳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爱情才经得起考验,才能迸射幸福的火花。

美丽的爱情激起人们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如《这句话》中的“……明年这时候,/我们同背蓑衣斗蓬,/春风细雨中,/共一块田把秧插。

”又如《歌声变成云彩》这样唱道:“情妹啊!/巴望着你嫁给我,/下田同做活,/上山同砍柴。

/就算没有饭吃,/我们好比画眉双双,/一声声唱得和谐,/歌声飞到天上,/也会变成云彩。

”劳动是幸福的源泉,永远滋润着爱情的肤色。

如果靠父母荫庇,爱情就会流产。

“靠父母的家财吃不长,/靠自己的双手苦尽甘来。

”有一些歌在表达这一思想内容时很含蓄,耐人寻味。

如《过了季节静悄悄》是这样唱的:“想吃杨梅哟,/你快爬上树,/想吃那红透的杨梅,/你要攀上树梢。

”表达了要想得到纯真的爱情、幸福的生活,得亲手去劳动,用勤劳的双手去采摘对方的芳心。

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及其文化阐释

黔东南侗族琵琶歌核腔及其文化阐释
民族 出 版 社 , 2 0 0 3年 , 第 1 2页 。
201 7年 第 9卷
第 2期
J ou r na l o f Or i g i na l Ec o l o g i c a l Na t i 0 1 1 a l Cu l t u r e

族 音 乐学重 要概 念 。 核 腔概 念 一 出 , 引起 音 乐 学 界 广 泛 关 注 和 争
貌 民 间歌 曲 的 主 要 入 手 点 , 也 必 然 成 为 民 族 民
间音 乐 研 究 的利 器 与 主 要理 论 基 础 之 一 。 ( 一) 黔 东南侗 族 琵琶 歌核 腔 特 点
是侗 民族在 长 期 的集 体 生 活 、 劳 动 中创 造 的 民 间
歌种 , 其 演 唱 内容 包 括 神 话 传 说 、 族群历史、 条 约
理规 、 男女情 爱 等 。歌 手 演 唱 时 , 用 自制 乐 器——
于 民间歌 曲 中的基础 结 构 , 称 为核 腔 , 并创 造 性 地 将 其定 义 为 : “ 民歌 音 乐结 构 中 , 由 三 个 左 右 的 音
构成 的具 有典 型 性 的 核心 歌 腔 。 ” …其后 , 蒲 氏分
琵 琶进 行伴 奏 , 有些地区 ( 榕江县三宝侗寨 ) 还 加
入 另一 种 形 似 牛 腿 的 乐 器—— 牛 腿 琴 , 以 增 加 歌 曲的表 现 力和感 染 力 , 演 唱形 式 有 男弦 女 歌 、 男 弦
男女 同歌 、 女 弦 女歌 等 。侗 族 琵 琶 歌 传 唱 于 侗 族 南部 方言 区 , 在黔 东南 境 内 , 其 主要 流 传 于榕 江 、
传 于湖 北省英 山县 的长 篇叙 事 民歌 《 贤文调 》 全 曲

侗族琵琶歌探析

侗族琵琶歌探析

12侗族琵琶歌探析蔡君绮贵州师范大学摘要:侗族琵琶歌是侗族人民喜闻乐见的一种艺术形式,它集弹与唱为一体,曲调婉转而富即兴性,歌词押韵并蕴含着浓厚的生活气息。

侗族琵琶歌的表达形式丰富多彩,在侗族的民族悠久的历史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

本文将主要从琵琶歌的音乐形态和功能意义上来分析侗族琵琶歌。

关键词:功能;侗族;琵琶歌引言:流行在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的侗族琵琶歌,不仅具有独特的演唱形式和清新优美的旋律,同时也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以民族音乐学、美学理论为指导,探讨侗族琵琶歌功能的多形态、多层次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其主要审美文化特征加以论述,即歌、乐结合的艺术形式;真、善、和谐为美的内容。

侗族琵琶歌是一种民族文化产品,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展现出了许多时代的风采。

一、侗族琵琶歌概述(一)琵琶歌的类别通常来说,琵琶歌分为两种,一种是男的自弹自唱,一种是男的弹奏,女的演唱,还有一种是两者都自弹自唱。

再在后来,演变成了由多人演唱,同时多人伴奏的形式。

Dong族琵琶歌广泛流传。

琵琶歌的歌词内容也是涵盖各个方面,从侗族的人文历史,到日常劳作,到爱情,再到社会文化。

可以说,侗族琵琶歌就是侗族的“活历史书”。

根据歌词长度来分类,琵琶歌可分为长歌和短歌。

根据演唱的形式来分类,则可分为“嘎锦”和“嘎常”。

“嘎锦”整体的篇幅较长,唱法不同于通常的民歌唱法,它的表演中包含了“说、演、弹、唱”;而“嘎常”的篇幅就比较短,表演中只唱而不说。

根据演唱的内容来看,可以把琵琶歌分为“坐夜歌”和“叙事歌”。

对于“坐夜歌”来说,它最大的特点是旋律以及歌词时常是即兴创作。

通常用小琵琶来伴奏演唱,它主要是在青年男女在月堂坐夜的时候唱,所以它用来传递男女之间的情愫。

演唱时,配合着月堂中的夜色,和男女互相爱慕的氛围,再在小琵琶的伴奏下,男女之间细腻而又羞涩的情感也就传达出来了。

而后者演唱的地点则是在鼓楼内,由老人或者有技艺的演唱者表演。

侗族琵琶歌研究

侗族琵琶歌研究

侗族琵琶歌研究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民间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代表了侗族的文学造诣,揭示了侗族的文化特质和精神境界。

鉴于现今以文字形式公开出版的琵琶歌中情歌占到绝大部分的实际情况,加之已有研究成果还没有涉及其特色内容、择偶功能、艺术特征的实际,本文决定从情歌的角度对琵琶歌进行一番梳理和研究,以丰富和完善现有的研究成果。

本文通过梳理和分析,揭示了琵琶歌的特色内容;挖掘了琵琶歌的择偶功能;阐述了琵琶歌的艺术特征。

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简要叙述了琵琶歌的由来;概述了目前琵琶歌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现有研究成果存在的问题,阐明了本文选题的理由和角度。

第二部分,从琵琶歌中的情歌着眼,通过挖掘侗族青年的恋爱方式、订情方式,以及结合方式,揭示了琵琶歌承载着民族婚姻文化的特色内容;从个体和群体两个层面,挖掘了琵琶歌的择偶功能,以及它的如何实现;通过挖掘侗族青年面对失败时的昂扬、面对困难时的刚毅以及面对爱人选择时的豁达,揭示了琵琶歌在内容上所蕴含的民族个性。

第三部分,从构思、语言、修辞三个点切入,论述了琵琶歌的艺术特征。

首先,通过琵琶歌与土家族情歌的对比举例和数字统计,揭示了琵琶歌构思的别致,以及这种构思—借物写实的特点。

其次,通过对琵琶歌的举例概括和数字统计,揭示出琵琶歌所具有的以“水”为中心的修辞运用特点。

最后,通过琵琶歌与汉族情歌的举例对比,揭示了琵琶歌在语言使用上的特点,即人称指代的“你我化”,从而彰显出其相较其他民歌更为强烈的口语化色彩。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琵琶歌,作为侗族传统音乐的代表之一,是广西侗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琵琶歌既是侗族人民在演唱和欣赏中表达情感和传递信息的媒介,也是传承和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

本文旨在对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进行研究,探讨其特点、发展历程及对侗族社会的影响。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起源于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的劳动、生产和娱乐活动,是他们表达喜怒哀乐、赞美神明和讴歌英雄的手段。

在演唱形式上,琵琶歌多呈现为独唱或对唱形式,音调柔和、婉转动听。

琵琶歌往往通过歌词来叙述侗族人民的生活经历、传承古代传说和记录历史事件。

在演唱技巧上,琵琶歌艺人特别注重声音的抑扬顿挫、音乐节奏的变化以及表演者的舞姿和抒情动作,以营造出独特的琵琶歌曲风。

琵琶歌虽然在传统上是由男性演唱,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女性琵琶歌艺人也逐渐涌现出来,为琵琶歌的发展增添了新鲜血液。

尤其是现代琵琶歌艺人们不断创新,将琵琶歌与其他音乐形式结合,以适应现代社会对音乐艺术的需求。

这使得琵琶歌不仅在侗族地区得到了广泛传播,也在全国范围内赢得了更多的关注。

琵琶歌的发展历程正是侗族人民与音乐文化的交流融合和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侗族琵琶歌作为一种传统形式,在侗族社会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且具有历史的传承性。

尽管在现代社会中,受到电视、网络和其他新媒体的冲击,传统音乐正在逐渐消失,但广西不少侗族地区的琵琶歌仍然保持着较高的生命力,它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的研究不仅涉及到音乐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还需要关注其对侗族社会的影响。

琵琶歌作为一种传统文化形式,不仅丰富了侗族人民的精神生活,也加强了族群之间的交流与认同。

琵琶歌还是侗族社会传统道德、价值观念和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研究琵琶歌的音乐文化,可以更好地了解侗族社会的发展历史、文化传统和社会变迁。

总之,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是独具魅力且具有重要意义的民族音乐形式。

侗族琵琶歌传承分析

侗族琵琶歌传承分析

侗族琵琶歌传承分析侗族琵琶歌传承分析侗族琵琶歌是中国侗族民歌的一种形式,是侗族文化瑰宝之一。

作为一种口头传统的表达方式,琵琶歌反映了侗族人民的生活、思想和情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本文将通过对侗族琵琶歌传承的分析,探讨这一传统艺术的传承与发展,以及对侗族文化的重要作用。

首先,侗族琵琶歌的传承方式多样。

侗族传统社会中,琵琶歌传承主要通过口头传统的方式进行,母亲经常在家庭中传唱琵琶歌给孩子,从小培养他们对这一艺术的兴趣和理解。

同时,在侗族社区中,琵琶歌也是社交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人们经常在村落广场、聚会地点聆听与演唱琵琶歌。

因此,社区和家庭的环境为琵琶歌的传承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场景。

其次,琵琶歌传承具有一定的区域性特点。

由于侗族分布在中国的湖南、贵州、广西等地区,不同地域的侗族琵琶歌在传承上存在一定的差异。

尽管歌曲的主题和表达的情感大致相似,但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歌曲风格和表演技巧。

例如,在湖南的凤凰县,琵琶歌以快速、激情四溢的演唱方式为特色;而在贵州的侗族地区,琵琶歌则偏向悠扬、婉转的演唱风格。

这种区域性的差异不仅体现了地方文化的多样性,也丰富了琵琶歌的艺术魅力。

琵琶歌传承还受到社会变迁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科技的飞速发展使得信息传递速度更快,但也对传统文化的传承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年轻一代更多地接触到流行音乐和电子娱乐,琵琶歌逐渐淡出了年轻人的视野。

为了保护和传承琵琶歌的传统,侗族地区开始举办琵琶歌比赛、音乐节等活动,以吸引年轻人对琵琶歌的关注。

此外,侗族地区还鼓励学校开设琵琶歌的课程,以培养下一代对这一传统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琵琶歌的传承对侗族文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侗族琵琶歌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艺术魅力,成为了侗族人民自豪的象征。

通过琵琶歌的传唱,侗族人民能够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文化传统,并将其代代相传。

琵琶歌不仅反映了侗族人民的情感和智慧,还记录了历史的变迁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琵琶歌的传承不仅对侗族人民具有重要意义,也对整个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繁荣起到了推动作用。

论侗族琵琶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功能

论侗族琵琶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功能

论侗族琵琶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功能论侗族琵琶歌的文化意蕴与审美功能一、琵琶歌的起源与传承侗族是中国55个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和云南等地,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艺术表达方式。

其中,侗族琵琶歌作为其传统音乐形式之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意蕴和审美功能。

琵琶歌,顾名思义,是以琵琶为主要乐器的歌曲形式。

琵琶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自古以来就在中国音乐范畴中占有重要地位。

而侗族琵琶歌则是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代代相传,流传至今。

二、琵琶歌的文化意蕴1. 表达生活真实与情感体验:侗族琵琶歌通常描绘的是质朴的乡村生活、爱情故事、家庭关系等,通过歌词和音乐表达出人们对真实生活的思考和感悟。

这种真实与情感体验的表达,使得琵琶歌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经验,引发共鸣。

2. 弘扬侗族优秀传统文化: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通过它可以传承和弘扬侗族的优秀传统文化。

从歌词中我们可以体味到侗族人民对祖先智慧的礼赞,对自然万物的崇敬,体会到侗族传统价值观的独特魅力。

3. 增进族群凝聚力与身份认同:侗族琵琶歌是侗族人民共同的文化符号,是族群凝聚力与身份认同的重要载体。

当人们在歌唱琵琶歌时,会产生一种亲近感和归属感,加深了侗族人民之间的联系和情感纽带。

三、琵琶歌的审美功能1. 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侗族琵琶歌的曲调委婉优美,音乐旋律流畅而多变,节奏感明确而丰富。

这种独特的旋律与节奏使得琵琶歌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给人们带来美的享受。

2. 深情的歌词与情感表达:侗族琵琶歌的歌词多情感真挚、深沉细腻,往往表达出人们对亲情、爱情、友情等复杂情感的思考和感悟。

通过音乐的表达,琵琶歌展现了侗族人民的生活哲学和情感世界,使人们在听歌的同时产生共鸣与共情。

3. 独特的演唱技巧与声腔韵律:琵琶的演奏技巧和琵琶歌的唱法,都需要高超的技巧和经验。

侗族琵琶歌常常以“快板”形式演唱,既有热烈欢快的节奏,又有高亢激越的声腔,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听觉享受。

侗族琵琶歌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侗族琵琶歌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的思考

侗族琵琶歌传承现状与创新发展的思考琵琶歌是中国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之一,而在中国众多民族当中,侗族的琵琶歌独具特色。

侗族琵琶歌以其深沉的情感和独特的音乐风格,成为了传承千年的宝贵艺术遗产。

然而,随着现代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新兴文化的冲击,侗族琵琶歌的传承面临着许多挑战。

在此背景下,如何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侗族琵琶歌,成为了我们的重要课题。

首先,侗族琵琶歌传承的现状需要关注。

作为一种口传、心传的艺术形式,侗族琵琶歌主要依靠师徒传承和家族内部传承,代代相传。

然而,随着经济发展、教育机会的扩大以及城市化的进程,许多年轻人离开家乡,远离琵琶歌的传统环境,导致传承面临断层。

此外,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也使得人们缺乏时间和耐心来学习、欣赏琵琶歌,导致对这一传统艺术的逐渐淡忘。

为了保护和传承侗族琵琶歌,一方面必须在教育方面下功夫。

学校应该将琵琶歌作为一门艺术课程纳入到教学计划中,让更多的年轻人接触、了解和学习琵琶歌。

同时,政府可以组织琵琶歌比赛、音乐会等活动,激发社会对琵琶歌的关注,提高其存在感和影响力。

另一方面,需要加强对琵琶歌传承人的培养和支持。

政府可以设立专项基金,用于资助琵琶歌传承人的学习和演出活动,同时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人了解和尊重琵琶歌传承人的重要贡献。

除了传承的保护,侗族琵琶歌还需要进行创新发展。

传统音乐的创新,既要保留其深厚的历史积淀,又要与时俱进、与现代社会相结合。

首先,可以探索其他音乐风格和元素的融入,例如结合流行音乐元素,使琵琶歌更具现代感,吸引年轻人的关注。

其次,可以将传统歌曲的歌词和故事改编为更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形式,使之更好地传达侗族文化和情感。

此外,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录音、视频等,将琵琶歌的演出和表达更广泛地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认识和欣赏琵琶歌。

尽管侗族琵琶歌目前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我们有信心通过多方合作和努力,能够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这一独具魅力的民间艺术形式。

侗族琵琶歌作为侗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

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

25SONG OF YELLOW RIVER 2021/ 05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伍蜜娜摘 要:侗族琵琶歌是将说唱集为一体、以侗琵琶作为伴奏的一种独特艺术形式。

侗族琵琶歌在侗族地区当中广为流传、源远流长、历史悠久,且受到侗族人民的深度喜爱。

侗族琵琶歌以其十分鲜明的音乐特点表现出了独特风采。

本文将从侗族琵琶歌的音乐特征、文化价值、传承保护方面来进行论述及分析。

关键词: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文化价值;文化传承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作者简介:伍蜜娜(1985-),女,硕士研究生,助理研究员,广西师范大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广西高校中青年教师基础能力提升项目《广西侗族琵琶歌音乐文化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8KY0064)。

侗族民间一项广为流传的传统艺术瑰宝就是琵琶歌,其主要在湖南、贵州及广西等不同省份的侗族地区当中流行。

广西侗族琵琶歌的分布地区主要包括龙胜、融水及三江侗族自治县等[1]。

广西侗族琵琶歌相比湖南及贵州的侗族琵琶歌来说,其拥有自身独特的文化价值及艺术特色,是所有全体广西侗族人民的集体智慧结晶,能够对广西侗族民俗风情、喜好审美、艺术追求、心理性格、伦理道德、民族文化及历史传统进行充分的反映等,是我国十分重要的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从侗族琵琶歌的表演特征、文化价值、传承保护方面来进行论述及分析。

一、侗族琵琶歌的音乐特征(一)音调特征琵琶歌在主要发源及流传地为南侗地区,所以,歌唱琵琶歌是主要使用的为南侗方言。

而广西的所有侗族地区都使用南侗方言,其他使用南侗方言的地区包括湖南通道自治县、贵州榕江、从江及黎平等[2]。

侗语方言主要包括不同调值的声调15个、韵母56个及声母32个,在说话语调时会表现出十分显著的音乐性特点,动听悦耳,而因为其无固定音律及音高,从一定程度的上制约了音调旋律。

琵琶歌不仅在音调方面充分的借鉴参考了侗语音调,其规整节奏方面也跟侗语的节律性息息相关。

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原理研究——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半坡村为例

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原理研究——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半坡村为例

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原理研究——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半坡村为例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原理研究——以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半坡村为例近年来,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坪坦乡半坡村以其丰富的侗族文化资源和深厚的抒情性琵琶歌传统闻名于世。

而琵琶歌的即兴演唱更是该地区文化的一大特色。

本文将以半坡村为例,对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的原理进行研究。

侗族抒情性琵琶歌是一种流传已久的民间音乐形式,其歌曲以表达个人的思想感情为主题,常常从生活的点滴中汲取灵感,描绘出深沉内敛的意境。

而琵琶歌的即兴演唱,则是歌手们在演唱过程中根据心情的不同,即时创作,添加个人情感和技巧,使得演唱更具个性化和艺术性。

首先,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演唱的原理是基于歌手的情感传递。

歌手通过琵琶的演奏和歌声的发声,将自己的情感表达出来。

可以说,琵琶歌即兴演唱是歌手心灵与琵琶的交流,是情感的流露和情绪的抒发。

在演唱过程中,歌手会根据自己的情感状态和内心体验,通过音色的变化、音乐节奏的掌握以及歌词的旋律延展等手法,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思念等情感。

其次,琵琶歌即兴演唱的原理还在于琵琶演奏技巧的运用。

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以琵琶为主要乐器,歌手在演唱过程中通过琵琶的演奏技巧来丰富歌曲的表现效果。

其中,琵琶的弹奏技巧包括指法、音程、音色等方面的掌握。

歌手们可以根据歌曲的旋律以及演唱时的情感需求,使用各种琵琶技巧进行演奏,如滑音、颤音、拨弦等,使得琵琶的音色更加生动,旋律更加丰富多样。

最后,琵琶歌即兴演唱的原理还在于音乐的自由创作。

即兴演唱是歌手根据自己的创作能力和经验,结合琵琶的演奏技巧和个人情感,根据歌曲的整体结构和旋律体系,在演唱过程中即兴创作歌词和旋律。

这种自由创作的方式可以使演唱更具有个人特色和艺术创作的独立性。

同时,即兴演唱也可以适应不同场合和不同听众的需求,使得演唱更加灵活多变。

总之,湖南侗族抒情性琵琶歌即兴演唱是一门富有个人情感和艺术创作的表演艺术形式。

车江侗族琵琶歌艺术特征研究

车江侗族琵琶歌艺术特征研究

车江侗族琵琶歌艺术特征研究
车江侗族琵琶歌是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榕江县车江乡侗族人民日常生活中一个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常常通过琵琶歌的弹唱来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通过这种独特的音乐形式把侗族人民的生活表现得较为完整。

本文根据笔者大量的田野工作,获取的第一手资料,从车江侗族人民的民族风俗、节日习俗、传统礼仪等方面着手,对车江侗族琵琶歌的歌词、曲调演唱方法等艺术特征进行分析和总结。

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车江侗族琵琶歌目前所处的不利现状以及存在的原因,针对如何保护车江侗族琵琶歌,提出自己的见解。

笔者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让读者比较全面了解车江侗族琵琶歌,特别是对于车江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征,从而引起整个社会对车江侗族琵琶歌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加强对车江侗族琵琶歌传承和保护。

同时,也希望能为未来从事侗族琵琶歌研究工作者提供参考资料。

本文正文共分四章,全文共计三万字左右。

第一章是车江侗族琵琶歌的生存环境,从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历史环境论述车江侗族琵琶歌生存环境;第二章是车江侗族琵琶歌的演唱曲目和伴奏乐器;第三章是车江侗族琵琶歌的音乐特征,是本文的重要论述部分;第四章是车江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与思考。

浅谈侗族琵琶歌

浅谈侗族琵琶歌

作者: 吴永勋
出版物刊名: 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28-30页
主题词: 侗族;琵琶;艺术形式;历史悠久;民族文化艺术;侗乡;韵律;口头文学;起源;意译
摘要: <正> 侗族人民,不仅勤劳朴实,而且能歌善舞。

侗乡素有“耶乡歌海”之称。

侗族文化艺术,历史悠久,光辉灿烂。

琵琶歌,便是侗族文艺百花园中最为鲜艳夺目的一朵。

它是侗乡人民最为喜闻乐见的一种文化艺术形式。

本文仅就侗族琵琶歌这种民族文化艺术的起源、分类和韵律,作些粗浅探讨。

一、侗族琵琶与琵琶歌的起源侗族琶琵与琵琶歌,源远流长。

由于无文字记载,其产生的年代,难以作出较为准确的考究。

但从侗族民间流传的口头文学中,可以初探其来历。

侗族款词《斗萨更》(侗语,即。

歌唱与生活:侗族琵琶歌研究

歌唱与生活:侗族琵琶歌研究

歌唱与生活:侗族琵琶歌研究侗族琵琶歌是中国传统民歌的瑰宝之一,也是中国著名的五大民歌之一。

在侗族传统文化中,歌唱是一种重要的表达和传承方式,它不仅在表达情感、展现生活,而且承载着一种文化记忆和民族精神。

本报告将从三个方面介绍侗族琵琶歌。

一、侗族琵琶歌的起源和发展侗族琵琶歌起源于侗族狩猎时代,是侗族人民在狩猎出行、生产劳动、社会交往等各种场合中所创作和演唱的歌曲。

侗族琵琶歌最早以“央歌”之名在侗族传统文化中被记录,央歌具有循环歌曲的特点,歌词虽少,却清晰地表达了侗族百姓在农耕生活中的生产状况、社会风貌和自然景观等。

随着时代的发展,侗族琵琶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多样化的艺术形式。

经过数百年的变革和演化,侗族琵琶歌逐渐形成了以弦、管、鼓、板等多种乐器为伴奏的“十二半”琵琶歌,这种琵琶歌旋律优美、节奏明快,流传至今仍深受全国各地民众的喜爱。

二、侗族琵琶歌的艺术特点侗族琵琶歌非常注重节奏、速度和旋律的配合,使得听者能够感受到奔放亢奋的气氛,非常具有感染力。

琵琶歌的演唱要求高昂而放松的嗓音,而且要有音准感和音乐表现力。

侗族琵琶歌的歌词是由吟唱家所创作,常常是以自然景色、人情风貌、传说故事为题材,在歌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民族风情。

三、侗族琵琶歌在生活中的影响侗族琵琶歌不仅是侗族文化的代表,也是当代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位置。

同时,侗族琵琶歌通过歌颂美好的家园和人民,弘扬了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使人们更加热爱自己的家乡和祖国。

侗族琵琶歌在带给人们欢乐与舒适的同时,也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它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和精神的结晶,有着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

综上所述,侗族琵琶歌以其独特的艺术形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成为了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重要文化遗产。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侗族琵琶歌,让其在现代中华文化中继续发扬光大。

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探讨

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探讨

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探讨摘要:南侗琵琶歌艺术是侗族人民最喜欢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它是弹唱为一体的综合性比较强的艺术载体,曲调均已委婉为主旋律,歌词以押韵为基础,并且歌词的内容均有浓厚的生活气息。

南洞的琵琶歌表达形式多种多样,在侗族的民族的历史中,它是最具有生命力的一种艺术。

所以本文对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进行了分析,首先本文对南侗琵琶歌进行了介绍,其次对阐述了南侗琵琶歌的艺术特征,最后对阐明南侗琵琶歌的艺术价值。

关键词:南侗;琵琶歌;艺术特征引言:南侗琵琶歌广泛流传于贵州黎平、榕江、从江一带,它在演唱形式上别具一格,旋律清新优美,这其中的文化内涵也极为丰富。

南侗琵琶歌整体的艺术特征以民族音乐、美学理论为指导,逐渐拓展了南侗琵琶歌的特点,多形态多层次,南侗琵琶歌的审美特征比较特殊,有自己的一套审美理论,它是一种歌舞共同的载体,结合了歌与乐的艺术形式,并且以真、善、和谐为美。

南侗琵琶歌是一种民族文化艺术产品,不仅受到当地人民的喜爱,而且展现出了许多时代的风采。

1.南侗琵琶歌简介侗族自治县是湖南省境内最典型的侗族聚居区,位于湖南省西南边陲,地处怀化市最南端,北接湖南靖县,南毗广西的三江龙胜,西连贵州的黎平,为湘、黔、桂三省、六县交界之地。

南侗琵琶歌,侗语称之为“嘎背巴”,主要流传于我国南侗地区,它是一种以自弹自唱为基础的器乐与声乐一体化的说唱艺术。

南侗琵琶歌深受侗族群众的喜爱,也是一种广为人知的民间音乐。

以自然和谐的音律,引起听众情感上的共鸣。

侗族琵琶的构造主要是由琴头、琴杆、弦轴、共鸣箱和弦等零部件构成,外形精美工艺精湛[1]。

侗族的历史文化悠久,但是并没有自己民族的文字,民间文化和艺术需要进一步进行探究。

侗族琵琶歌是整个南侗民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民间也流行着美丽的传说。

根据作者的说法,侗族琵琶歌的历史从宋朝开始有记载,也是从那个时候出现了说唱文学的艺术形式,这种形式均已宋朝流行文化有关。

在这种影响下,侗族艺术民族形式形成了独立的派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侗族琵琶歌作者:熊然来源:《音乐时空》2011年第07期摘要:侗族是一個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古老民族,也是能歌善舞的民族,特别是侗族音乐,流传广泛。

侗族琵琶歌由于地域的差异,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特点。

如果侗族大歌是少数民族无伴奏音乐的典范,那么以多种琵琶伴奏及多种演唱形式为其特点的侗族琵琶歌,足以与侗族大歌媲美,它不仅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文化宝贵的遗产。

关键词:侗族琵琶歌传承与发展一、侗族琵琶歌简介侗族是一个崇尚歌舞的古老民族,拥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

从古至今,他们以歌代言、以歌传情、以歌记事。

侗歌内容有神话传说、历史故事、道德规范、天文地理、生产知识、生活礼仪、人情世故等。

侗族音乐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大致分为无伴奏和有伴奏两大类。

如:侗族大歌是一种无指挥、无伴奏的多声部音乐,以丰富的和声、独特的合唱形式闻名遐迩。

侗族琵琶歌,是以侗族琵琶伴奏演唱而得名。

侗语称嘎黑元、嘎琵琶、嘎弹。

流行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黎平、从江、榕江,广西壮族自治区三江、融水和湖南省通道侗族自治县等地。

由于地域的差异,各地的侗族琵琶歌都具有各自独特的音乐特点。

各个地区琵琶歌除了叙事琵琶歌和自弹自唱演唱形式外,大多都是侗族青年男女行歌坐月时演唱。

如果侗族大歌是少数民族无伴奏音乐的典范,那么以多种琵琶伴奏,多样的演唱形式为特点的侗族琵琶歌,足以与侗族大歌媲美,两者都被列入国家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各地侗族琵琶歌1.洪州琵琶歌:洪州琵琶歌流行于贵州黎平县洪州镇的平架和仰冲及附近的侗寨。

洪州平架琵琶歌是唯一的男女以假嗓高音演唱为特点的琵琶歌,由于侗族人民以歌传情,男女相互交流情感,都是用歌声来表达。

当在女方的堂屋行歌坐月时,由于堂屋是木制结构,没有隔音效果,为了不让父母听到歌声表达的意思,因此将琵琶音调提高,并用假嗓高音进行演唱。

洪州琵琶歌其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独唱,均以男生用琵琶伴奏,采用小琵琶,有三根弦,定弦为(so la mi),音域为(so—mi),音色轻柔细腻。

洪州琵琶歌曲调音域较高,节奏轻快,旋律流畅,优美悦耳。

代表曲目有:《晚辈要把老人敬》,以男女对唱形式演唱。

歌里写到:晚辈要把老人敬,好菜好饭老人吃,摘到野果先敬老,莫让老人受挨饿。

这体现出侗族人民朴实、善良,孝敬老人的美好品德。

2.尚重琵琶歌:尚重琵琶歌流传于黎平县尚重镇盖宝村育洞河流域地区。

其演唱形式有:男女对唱、男女自弹自唱,都用真嗓演唱并用中琵琶伴奏。

中琵琶有五根弦,定弦(so la la mi mi),音域为(so—la),音质柔和、厚重。

尚重琵琶歌,音域较宽广,节奏缓慢,曲调悠扬婉转,给人以犹如涓涓流水沁入心田的感觉。

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有唱人类繁衍、民族迁徙的历史古歌,也有相互挖苦的嬉戏歌,最为流行的是情歌。

代表曲目有:《丢久不见长相思》,以一个女生或几个女生自弹自唱的形式演唱。

歌词大意为:丢久不见长相思,我的情意就像河里的鱼儿一样,留念着河中的岩石,记得当初分手的时候,我俩的情意分成两半,我的这一半仍然鲜活着,你的那一半呢?是否还装在心里。

歌曲表达了侗族青年男女思念对方的情怀,歌颂侗族人民对爱情的忠贞不渝。

3.六洞琵琶歌:六洞琵琶歌主要流行在黎平、从江两县泛称为“六洞”、“千五”和“十洞”的地区。

其演唱形式有:男弹男唱或男弹女唱,男女均用真嗓或假嗓进行演唱,用四弦小琵琶伴奏,定弦(so la la mi),音域为(so—mi),比较三弦小琵琶,音色变化更为丰富,音色明亮中带着优雅。

六洞琵琶歌,节奏中速,旋律以抒情性风格为主。

一般是在行歌坐月男女谈情说爱时演唱的音乐。

其代表歌曲有:《妹好人才让我陪你坐一晚》,以一男一女对唱的形式。

歌词大意为:妹好人才让我陪你坐一晚,人家盼你结为夫妻,我盼你陪我坐一刻。

人家要你同生共死,我只要你陪我坐一会,我人穷命苦没人可怜,没人愿来和我把那夫妻结。

人穷命苦没人可怜,没人愿来和我成双对,今晚忍饥挨饿特意跑来看你一眼也值得。

歌词体现出侗族男女对爱情的渴望与追求,呈现出行歌坐月时浪漫的场景。

4.榕江三宝(车江)琵琶歌:在三宝地区,琵琶歌是当地最具代表性的歌种,主要流传于榕江县三宝千户侗寨。

相对于其他地区而言,男系真嗓,女系假嗓便是三宝侗族琵琶的特殊之处。

三宝侗族琵琶歌演唱时,一般伴奏乐器都是由男生弹奏,用琵琶和牛腿琴伴奏,是它与其他地区琵琶歌伴奏方式不同的一大特点。

琵琶采用中型琵琶,定弦(so la la mi),音域为(sol—la),音质明亮清澈。

牛腿琴只有两条弦,纯五度(so—rel)定弦,音量不大,音色非常轻柔。

三宝侗族琵琶歌的歌词,多以七言句,或九言句为主。

每句歌词的字数只能为单数。

歌词一般都为即兴创作。

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比兴句式在三宝侗族琵琶歌中最为常见。

日月星辰、江河湖海、花草树木、历史典故等种类事物,经常成为三宝侗族琵琶歌中的比兴事物,比兴句给歌曲供起式和押韵的作用。

由于侗族人民比较委婉含蓄,谈恋爱时不好意思直言,所以采取比兴、比关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在多数情况下,乐器伴奏声部主要重复旋律,或者是旋律简化,歌唱者唱到每句尾腔时,伴奏与唱腔在节奏上形成对比,有时也出现一些即兴的旋律加花、变奏,形成一定音程结合。

伴奏声部不仅丰富了唱腔,使得音乐更加华丽完美,还突出了音乐的民族特色,加强了乐曲的表现力。

三宝侗族琵琶歌以五声音阶为基础,羽音为主音,音域不宽,音程的跳动不大,多用小三度、纯四度,给人以流畅、抒情、柔和的感觉。

曲调的色彩风格主要通过装饰音和衬词衬腔等手段来表现。

通过这些手段美化曲调,刻画形象,表现侗族青年男女悲欢离合的思想感情。

代表歌曲有:《心心相印》,男女对唱、男生伴奏真声、女生用假声演唱。

歌词大意:弹琴唱歌串寨我把情妹来寻觅,姑娘群里我没见过哪人比你美丽,今晚约会有幸让我和你相遇,希望让我陪你同坐火塘话情谊。

不谈不坐人生疏,只有时常陪坐相互谈心才能成夫妻。

表达了侗族男女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及向往。

5.叙事琵琶歌:叙事琵琶歌,侗话称为“君(jun)”,是由大琵琶或牛腿琴伴奏的民间叙事歌曲,大琵琶,共鸣箱呈倒桃形,琴头上部较大,有四根弦,中间两弦同度,定弦(so la la mi),音域为(so—mi),音色柔和低沉。

叙事琵琶歌音乐曲调忧伤,抑扬顿挫,节奏的变化时而缓慢时而轻快,多由经验丰富和艺术修养较高的老师自弹自唱,结构完整,故事性强,叙事内容丰富。

有传统的苦歌、劝歌、抒情长歌、神话故事、爱情故事;有侗族重大的历史事件;有歌师们根据某些史实创编的歌曲;还有移植汉族和其他民族的民间故事和戏曲剧目等。

最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有《珠郎娘美》叙事歌。

描述的是清代雍正年间,在贵州省黎平府古州厅“三宝”地区的车江寨(今榕江县辖)有一位貌美善良的侗族姑娘叫娘美,她强烈反抗“姑表亲”的婚姻习俗,为了摆脱不情愿的包办婚姻,与彼此深爱着的邻寨一苗族青年男子珠郎私奔的爱情故事。

三、侗族琵琶歌的传承与发展1.现状随着历史的变迁和社会和发展,侗族文化受到汉文化以及科学进步、市场经济的不断影响。

近一二十年,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并开始了解侗族文化,侗族琵琶歌也因此走向市场化,其赖以生存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土壤遭受到前所未有的破坏,生态环境正急速发生变异。

现实中,大量人员外出,年轻人分散,严重影响侗族琵琶歌传承与发展,过去小孩学歌、青年唱歌、老年教歌的情景难以再现,人们对待侗族琵琶歌的态度也逐渐失去了往昔的那份敬重和珍惜。

侗族大歌、琵琶歌都面临着弱化变异、后继无人、濒临失传的问题。

2.传承为了传承贵州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及教育部门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

现今在贵州各大高校及艺术院校,如:贵州大学艺术学院、贵州民族学院、贵州师范大学都设有少数民族特色专业。

至今,为国家培养出许多优秀的少数民族学生。

为把少数民族文化推向更高的平台做出了一定的成绩。

各级文化部门或县市、乡镇、村寨行政机构还出台了相关的鼓励政策和措施。

多次举办“多彩贵州”及各地区少数民族等歌唱比赛活动,以荣誉称号、奖励的方式来推动传承与弘扬贵州少数民族文化的目的。

3.发展首先,要进一步加强侗族琵琶歌的宣传力度。

提高侗族琵琶歌在社会上的影响力。

其次,侗族琵琶歌应根据听众的需求,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改革与创新。

增强音乐表演形式的多样性、歌曲音调及音色的对比,结合现代伴奏元素,使得古老的侗族琵琶歌更加丰富多彩。

第三,围绕开发旅游业,挖掘侗族音乐文化。

第四,利用现代手段通过因特网、手机彩铃等宣传侗族音乐。

如百度、《侗人网》上设“侗族音乐”专栏,通过音频、视频、图片文字等手段向国内外传播侗族音乐,让更多人领略侗族音乐的艺术魅力。

侗族琵琶歌是侗族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宝贵的遗产。

侗族青年男女们自弹自唱,边唱边叙,“行歌坐月”的歌声伴以铮铮的琴声,曲调柔舒婉约,不急不缓,像江南细雨,悠悠地渗入听者的心灵。

侗族琵琶歌不仅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还随着文艺活动的开展和新闻媒体的介入走向了全国,走向了世界。

参考文献:1.罗廷华、张中笑,《贵州少数民族音乐》,贵州民族出版社,1989年成月第一版2.欧潮泉、姜大谦,《侗族文化辞典》,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年11月第一版3.冯祖贻,《侗族文化研究》,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第一版4.吴洁,《侗族琵琶歌》,三江侗族自治县资料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