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合集下载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中 图分 类 号 :C9 1 2 文 献 标 识 码 :A
径 、评 价 指标 、实践 探 索等 方面 的研 究 ,概 括 起来 主 要
集 中在 以下几 点 :
文章编号 :1 6 7 4 4 1 4 4( 2 0 1 4 )一 0 6 — 2 6( 6 )
1 . 1 对 新 型城镇 化概 念的 解析
引擎 、厘 清新型城镇化 的相关研 究现 状与成 果,对于更加 系统 、科 学地深入认 识新型城镇化 的理论与 实践 发展 ,推
动 新 型 城 镇 化 进 程 有 着 重要 意 义 。
关 键 词 :新型城 镇化 ;研 究综述
新型城 镇 化 的内涵 、特 征 、动 力机 制 、发展 路径 与模 式

( 1 2 C J Y { 1 2 6 );教育部人 文社科青年基金 项 目 “ 基于新制度 经济 学视 角的长株 潭同城 化 研 究” ( 1 l Y J C Z H 2 2 2 )
C h i n a A n c i e n t C i t y f R e s e a r c h o n U r b a n i z a t i o n
城 镇化 经验 的 总结 与创 新 ,指 在科 学发 展观 的 指导下 ,
以全面 提升 城镇 化质 量 和水 平 为 目标 ,强调 以人为 本 、
城 乡统 筹 、集 约发 展 、规模 结 构合 理 、环境 友 好 、社 会
作者 简 介
曾群 华 ,湖南科技 大学建 筑与城 乡 规 划 学 院讲 师 ,湖 南省社 会
中国名城 I 城镇化研究
新~ 一 m ~ ㈣ 一 一 ~ . 坩 一


曾群 华
徐 长乐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报告引言:城镇化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而新型城镇化则是在保持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的同时,解决人民群众的住房、环境等问题。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分析新型城镇化的发展策略,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第一部分:城镇化的现状与挑战1. 城镇化背景随着我国经济迅猛发展,人口流动和城乡差距逐渐加大,城镇化成为社会的新趋势。

2015年,我国城市化率达到56.1%,但相较于发达国家仍有差距。

2. 城镇化带来的挑战城镇化带来了许多挑战,如城市扩张导致的资源环境压力、超大城市的社会问题、农村空心化等。

这些问题是新型城镇化需要解决的关键。

第二部分:新型城镇化发展的指导思想1. 合理规划和布局城镇化发展需要合理规划和布局,避免资源过度集中和城市失衡。

应制定具有可持续发展意识的城市规划,注重城乡统筹发展。

2.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与增强城市竞争力新型城镇化需要依靠产业结构调整来推动城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注重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新兴产业,提高城市竞争力。

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应加大对城市交通、水电气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城市运行效率。

第三部分: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和方案1. 建立健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制度建立健全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的制度,确保城市居民享有公民权益和公共服务,促进城市化的有效推进。

2. 发展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目前我国城镇化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也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路径。

应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小城镇和县域经济的发展。

第四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时空格局与发展模式1. 推进东中西部地区协调发展新型城镇化需要促进东中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避免资源环境过度集中在东部地区,加大对中西部地区的支持和扶持力度。

2. 探索城市群发展模式新型城镇化应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推动城市间的协同发展,形成更加有机的城市群,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五部分:新型城镇化的民生保障1. 改善住房条件新型城镇化需要加大对住房保障工作的力度,确保居民的基本居住需求,充分发挥住房金融市场的作用,多渠道解决住房问题。

基于公共品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

基于公共品视角下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一个文献综述的视角

的供给问题 。吴永健主要研究 了农村公共 品 的供 给 , 他 首先对 农 村公共 品进行 了分类 , 将农村公共 品分为农村 纯公共 品和 准公共 品。同时 , 结合西方公共选择理论 、 公共管理学和政策科学 等相关 思想 和理论 , 他提出了运用市场 机制供 给农 村公 共品 的观点 。国 内学 者关 于公共 品理论 的研究文献很 多 , 但 专门研究某个 区域或 某省 区公共 品供给 的文 献稀少 。而且 , 在提 出的解决 城乡公 共 品 供给差异 的政策措施上 , 带有一些理想化 的成分 , 没有提出特别具 体 的、 可 以直接操 作的措施 。
体界定及城乡财政支 出结 构优化 等方式方法 。笔者认 为 , 仅 依靠 经济发展和制度变革来实现城镇化 , 短期难 以奏效 , 容易导致城镇
化建设 的虚假繁荣 , 无 法真正缩 小城 乡差距 。因此需 要将城 乡差 距、 乡村公共品的供给 、 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与新型城镇化纳入一个 分析框架 , 从 公共 品的供给人手探索城 乡公共资源 的均衡 配置 , 缩 小 城 乡差 距 、 推进 城镇 化建 设 。
就地城镇化。仇保 兴认 为 中国城 镇化发展必 须坚持 生态优 先 , 以 人为本 , 对环境负责 的原则 , 同时又有较高竞争力的城镇化模式。
二、 有 关 公 共 品 理 论 的 研 究 ( 一) 国外公共 品的研究进展 与述评 。有关公 共品 的界 定 、 分 类及提供方式品这一
存在很多的弊端 , 在新科 技革 命 和信息 化 的时代 背景下 , 王 勇认 为, 我 国应该走城乡共同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他指 出 , 要实现 新型城镇化 , 应该建立城乡居 民公共服务均等化体 制 , 切实有效推 动人的城镇化 ; 通过工业化 、 农业现代化 , 因地 制宜 , 实现农村人 口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新疆昭苏县城镇化现状的文献综述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大力改造提升城镇老旧小区,改善居民居住条件,推动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体系,让各族群众生活更方便、更舒心、更美好。

坚持以人为本,把握改造重点。

充分征求居民意见,合理确定改造内容,重点改造完善小区配套和市政基础设施,提升社区养老、托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建设安全健康、设施完善、管理有序、服务到位的完整居住社区。

坚持因地制宜,做到精准施策。

科学确定改造目标,既尽力而为又量力而行,不搞“一刀切”;合理制定改造方案,体现小区特点,杜绝政绩工程、形象工程、面子工程。

坚持居民自愿,调动各方参与。

开展“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共同缔造”活动,激发居民参与改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小区关联单位和社会力量支持,实现决策共谋、发展共建、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

坚持保护优先,注重历史传承。

兼顾完善功能和传承历史,落实历史建筑保护修缮要求,保护历史文化街区,在改善居住条件、提高环境品质的同时,展现城镇特色,延续历史文脉。

坚持建管并重,加强长效管理。

以加强基层党建为引领,将社区治理能力建设融入改造过程,促进小区治理模式创新,推动社会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完善小区长效管理机制。

坚持和谐共建,促进交流交融。

广泛宣传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在社会管理“最后一公里”搭建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形成嵌入式居住环境,建设和谐安定、安全保障、环境宜居的住宅小区。

我们将在2023年底基本完成我县2000年以前的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3年底基本完成2000—2005年建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2024年底基本完成2005年以后建成老旧小区改造项目。

计划于2025年初步判定老旧小区五年工作考核细则,巩固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建设目标。

对功能完善的老旧小区,实现基本补齐居住社区短板的建设目标。

最终对改造成果明显的城镇居住社区进行整体验收,基本形成老旧小区运营管理机制,制定物业托管方案,健全改造完成老旧小区共建共治共享机制。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Forum学术论坛 2018年5月173DOI:10.19699/ki.issn2096-0298.2018.15.173新型城镇化研究—— 一个文献综述①贵州师范大学喀斯特生态文明研究中心 张杰摘 要:从城镇化的一般理论、新型城镇化的特征、面临的问题及解决途径等诸多方面综述了近几十年,尤其是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为新型城镇化,尤其是西南地区新型城镇化研究做好理论铺垫。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综述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0298(2018)05(c)-173-03新型城镇化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也是扩大内需的最大动力引擎。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城镇化得到快速发展。

据统计数据显示,1978—2013年,城镇化率从17.9%提升到53.7%,年均提高1.02个百分点;城市数量从193个增加到658个,建制镇数量从2173个增加到20113个;城市群的经济辐射效应明显,京津冀、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三大城市群,以2.8%的国土面积集聚了18%的人口,创造了36%的国内生产总值。

但伴随着传统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一些矛盾和问题逐渐凸显。

如有“城”无“市”的过度城镇化,部分地区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片面追求“量”的扩大,而没有重视城镇化“质”的提高,“空城”的现象已有发生;有关研究表明,截至2015年年底,我国商品住房总库存预计达到39.96亿平方米,已有住房去库存化大约需要6.5年,大量的住房库存与“半城镇化”状态导致“伪城镇化”的出现;此外,土地利用效率低、公共服务不均等、农民工社会融入难等都是当前新型城镇化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已成为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是我国一个重大的社会热点问题。

1 城镇化的一般理论研究国外学者对城镇化一般理论的研究涉及多学科领域,涵盖内容广泛,其理论研究主要包括区位理论(J ·H ·Thünen ,1986;A ·Losch ,1995;W ·Christaller,2010)、城乡结构理论(W ·A ·Lewis ,1954;M ·P ·Tordaro,1969)、非均衡增长理论(F ·Perroux ,1950;A ·D ·Hirsthman ,1958)、人口迁移理论(Colin ·Clark ,1940)。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

关于城市化问题的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近几年来最具代表性的20篇经济类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所有有关区域经济学关于城市化的学术论文进行总结,并对这些理论观点进行了归纳与分析,从而进一步的探究了城市化理论的发展方向,以及城市化与其它社会进程现象之间的相互关系,尤其在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这个研究方向上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城市化、城市集中度一、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城市化和城市集中度是城市化过程的两个方面。

在这些论文中发现更多在关注城市化程度本身,以及对于我国城市化水平与工业化水平的关系、我国城市化率是否滞后等问题进行了十分深入的探讨,但是对于城市集中度问题的研究上所提比较少了。

关于我国城市化是否滞后的问题,比较主流的观点是,我国城市化水平严重滞后于工业化水平,也滞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郭克莎,2002;安虎森、陈明,2005)。

由此引出的我国城市化发展应该因循何种道路,同样也是存在着颇多的争论(温铁军,2000;赵新平、周一星,2002).同时,许多学者通过实证分析,论述了在我国提高城市化率具有许多积极影响,比如对于促进社会商品流通(晏维龙等,2004),对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路铭,2000)等均存在十分显著的正面效应。

洪银兴和陈雯(2000)指出我国存在严重的“城市供给不足”的问题,严重制约了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一个国家或者区域的城市化水平,无疑对促进其经济增长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Malpezzi,2006;Henderson,2005)。

对于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而言,提高城市集中度与提高城市化率在一定程度上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人口向着某些重要城市集中,会降低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的非农业人口比例,从而提高城市化水平。

而人口的集中会促进知识的传播与应用,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率(Black and Henderson,1999)。

城市化率和城市集中度是两个不同的问题,比如对于区域或者国家内部的城市而言就是这样。

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区域中每一城市城市化率的提高,并不伴随着国家或者区域城市集中度的提高,这是不一定的。

新型城镇化综述

新型城镇化综述
发展战略l D E V E L O P ME N T S T R A T E G Y
新型城镇化综述
雷聪仪 河北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信息 系统专业
0 7 1 0 0 2
【 摘要] 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 色社会 的基本国情提 出的特殊要求 ,
是未来较长时期 国内城乡发展 建设的关键指导 战略。 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 济工作会 议上 强调 , 有序推 进城镇化 , 是中国现 代建设的重要任 务, 也 是
解决城 镇化 发展过 程 中的诸多矛盾, 解决 人 口转移、 资 源合理配 置等 问
题。
4 . 新型城镇化的路径
关于如何 选择 新型城镇 化 的道 路 问题 , 一度 出现优 先发 展大 城市
的观 点, 但 随着大城 市 问题 愈发严重 , 又 出现 了 小 城镇发展 观 点。 通 过 分析 、 探 索后 , 关于道 路 选择 问题 现 已形成 了较 为成熟 的 的核心内涵、 主导 因素以及实施 路径 , 是实现新型城镇 化这一美好愿景 反复 的争论 、 观 点, 即新型 城镇化建设 道 路应该是 : 因地制宜 地发展 城镇化 , 各地 从 的基 本前紧 缺问题并存 , 亟待解 决 ; 传统 资源被 过度依
赖和消耗 , 致使 能源 、 材料濒临 枯竭 , 缺乏环 境保 护 意识和环 境监管力
度, 致使 “ 三高”问题长期存在 。 2 0 1 4 年爆 发的雾霾天使全 国半 数省区、
中国经济发展 和扩大内需最 主要 的潜力所在 。 本文对新型城镇化 的概念、 3 0 余个城 市深 受迫害, 严重 影响了人民群 众的安 全健 康。 为此 , 新型城 核心内涵、 主导与路径 、 存在 问 题 等方面 进行了 综合阐述 , 以期更加清晰深 镇化必 须以质量效 益型为主 , 必须 坚持健 康城镇化 , 坚 持走绿 色低碳 、 刻地 了 解新 型城镇化, 为今后 的深入研 究作参考。 [ 关键 词】 新型城镇化; 核心内 涵; 主导路径

关于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

关于近年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研究综述【摘要】当前,我国城市化水平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

城镇化有利于拉动国内的内需,缓解产能过剩带来的问题,同时推进工业化、信息化与农业现代化的良性发展,此外改善农村居民的生活。

本文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与扩大内需、四化推进、人口城镇化角度,对近期新型城镇化建设研究成果进展进行整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扩大内需;四化同步;土地改革1、引言2012年2月开始,李克强总理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强调推进新型城镇化的重要性。

新型城镇化建设已取得试点性成果,如成都模式、温州模式、广大模式与苏南模式。

但是,针对不同区域的资源组合不同,应采取因地制宜的推进城镇化,因此,不同行业,不同领域人员对新型城镇化建设作了不同的研究。

2、关于新型城镇化与扩大内需、四化同步等研究新型城镇化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

出口、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方辉振(2010)认为面对当前国内产能过剩、地方财政赤字、劳动力转移困难的情况下,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创造城镇居民的投资需求、消费需求以及农村的市场需求[1]。

潘峰(2011)认为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低并且存在着不完全城镇化,建设新型城镇化可以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拉动农业产品和工业产品的消费、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以及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因此,务必完善分配体制改革,消除体制障碍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2]。

马荣成(2013)从扩大消费需求角度认为当前农民增收困难、农村消息闭塞、经济落后,新型城镇化建设可以引导资本投入农村的各项设施建设,增加农民的收入水平,改善农村消费市场,实现农民居民“网络化”,促进农业、农村与农民的和谐发展[3]。

全国政协委员刘永好(2010)提出以扩大内需为内核的方法,可以抵御国际金融环境不稳定带来的冲击,推进中小城镇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现代化、农村居民市民化与农业发展产业化、规模化[4]。

工业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良性互动推进新型城镇化。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

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_文献综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随着中国的快速经济发展,城市化进程也迅速推进。

然而,中国城市化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

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对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首先,中国城市化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城市规模扩大过快。

过快的 urbanization rate 带来的是城市规模的快速增长,这会导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公共设施和服务跟不上,社会问题增多等一系列问题。

城市人口的快速增长使得城市交通拥堵问题愈发严重,空气质量下降,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愈发突出。

因此,我们需要建立更加合理的城市发展理念,控制城市规模的过快扩张。

其次,人口流动与城市问题紧密相关。

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

这一方面加剧了城市人口负荷的压力,另一方面也给城市管理带来很多挑战。

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成为重要的考虑因素。

同时,农村的人口减少会导致农田的撂荒,农民收入减少,农村经济面临较大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城乡经济协调发展,提高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减少农村人口外流。

再次,城市的社会问题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挑战。

城市化进程中,社会问题如贫富差距扩大、居民收入分配不均等日益突出。

城市贫困人口数量增加,为城市管理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很大压力。

同时,城市化还导致了社会犯罪、堕落和社会安全问题的增加。

因此,我们要以人为本,通过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教育和就业机会等手段,解决城市社会问题,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最后,可持续发展也是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城市化进程中,资源能源消耗增加,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城市化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矛盾突出。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我们需采取一系列措施,推动可持续城市的发展,如推动低碳城市、加强环境保护、节约能源等。

只有实现可持续城市的发展,才能保证城市的长期繁荣。

综上所述,中国城市化面临着城市规模过快扩张、人口流动、社会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现代经济信息16中国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韩文艺 武汉轻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大战略和历史性任务,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本综述通过对近年来研究新型城镇化的论文进行总结,梳理了中国学界对新型城镇化的认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城镇体系;综述中图分类号:F291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8)004-00016-01中国城镇化率突破50%大关,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

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弊端,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扩大内需的长期动力和推动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火车头”,为我国赢得后发优势,是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从经济大国向经济强国迈进的“王牌”引擎。

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梳理学者们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定义、内涵和着重点,促进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

一、对“新型城镇化”的定义研究张占仓(2010)认为新型城镇化是相对传统城镇化而言,是指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社会和谐、城乡相互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个性鲜明的城镇化。

单卓然,黄亚平(2013)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以追求平等、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

鉴于此,可以说新型城镇化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更集约、更高效、更绿色、更以人为本的城镇化过程。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研究新型城镇化和传统的城镇化有本质区别。

单卓然、黄亚平(2013)简明扼要地提出三个内涵,分别是民生的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城镇化、质量的城镇化,笔者也比较赞同此看法。

张占斌(2013)认为有四个内涵,一是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互动;二是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倡导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发展方式;三是构建科学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于小城镇协调发展;四是实现人的发展,致力于和谐社会与和谐中国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综述作者:曾群华徐长乐来源:《中国名城》2014年第06期摘要:新型城镇化是推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强大引擎。

厘清新型城镇化的相关研究现状与成果,对于更加系统、科学地深入认识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发展,推动新型城镇化进程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研究综述Abstract:The new urbanization is a powerful engine for promoting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and social. Clarifying the related research status and achieve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 is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 more systematic and scientific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development of the new urbanization,and promoting the new urbanization.Key words:the new urbanization;review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4)-06-26(6)城镇化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课题。

相对于传统城镇化,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提出不仅在各地区域实践中得到了全面应用,也在理论界引起了广泛的共鸣。

近年来,诸多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尤其在新型城镇化的内涵、特征、动力机制、发展路径与模式等方面推出了一大批相关研究成果。

本文试图梳理新型城镇化现有研究成果,以期为新型城镇化的深化研究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新型城镇化的研究现状纵观新型城镇化的理论与实践,国内学者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对新型城镇化的概念界定、发展阶段与特征分析、动力机制、发展模式、推进路径、评价指标、实践探索等方面的研究,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1.1 对新型城镇化概念的解析尽管各界对新型城镇化的理解众说纷纭,但目前新型城镇化的概念尚无一致的界定,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表1)。

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综述 (2)

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综述 (2)

沈阳大学研究生课程论文课程名称:中国城镇化与小城镇发展教师姓名:李向辉学生姓名:王俊华学生学号:120202020125学生专业:区域经济学日期: 2013 年 6 月30 日我国城镇化战略研究综述摘要:我国城市化发展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在不同的发展时期有不同的城市化战略与之适应。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转折时期,也是城镇化的快速发展阶段。

本文从总结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相关观点开始,分析了不同学者的研究成果。

接着梳理了中央城镇化战略的演变历程,说明在不同时期我国的城镇化战略。

最后,总结并分析国内学者对城镇化战略研究的成果。

城镇化战略演变研究综述关键词:城镇化战略;演变;研究;综述1 我国城市规模发展战略的讨论1.1以规模决定城镇化战略的理论观点1.1.1 以小城镇为重点,推动城市化发展社会学家费孝通(1996)认为我国小城镇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是从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开始,这标志了人民公社时期的结束。

这个阶段大大解放了农村的闲余劳动力,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大发展。

第二阶段是从乡镇企业的兴起开始,它标志着中国农村工业化的起点。

尽管乡镇企业的发展因各地的机遇和条件不同,起步有先后,效果有差别,但是今天来看,可以说除了十分偏僻和条件特差的少数地区外,乡镇企业已经遍及了全国。

以苏南为例,使得这些地区农民富裕起来的原因在于农村经济结构发生变化,乡镇工业的产值大幅度增长。

乡镇工业不会损害作为农民基础的农副业,而且能为国家财政收入作一定的贡献,同时主动地承担起支农、补农和养农的责任,实现几亿农民离土不离乡。

积极发展企业,是符合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第三阶段是新型小城镇的形成和发展,它标志着农村城市化的开始。

新型小城镇的发展,发挥了人口“蓄水池”的有效作用,缓解了大量人口蜂拥入城市的巨大压力。

因此,要以小城镇为重点,推动城市化发展。

1.1.2以大城市为重点,推动城市化发展长期以来我国的城市发展政策是“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小城市,积极发展小城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

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_哲学论文本篇论文目录导航:【题目】新型城镇化发展相关制度创新探析【第一章】影响我国新型城镇化制度的因素研究绪论【第二章】新型城镇化相关问题概述【】当前城镇化存在的主要问题【】城镇化问题的制度根源【】创新城乡土地制度与城镇化融资机制【】构建政府与市场共同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机制【第五章】创新新型城镇化的社会管理、生态制度【结语/参考文献】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问题研究结语与参考文献结语我国城镇化进程被认为是 21 世纪影响世界进程和改变世界面貌的事件之一,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不仅是缩小与发达国家差距的要求,更是扩大国内需求,破解社会发展难题的最有效手段。

我国城镇化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产生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已经严重制约了新型城镇化的推进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本文针对城镇化产生的问题着力进行制度根源分析,究其原因在于土地制度的不完善、户籍制度的制约、社会公共服务制度的滞后、财税制度的不合理以及政绩考核制度的扭曲。

因此现阶段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必须对以上制度进行战略反思与调整,认为必须做到以下几点:完善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明晰农村集体土地的产权主体与产权关系;改革土地征用制度,打破政府垄断土地市场的局面,实现土地的合理配置;改革城镇化融资体制,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城镇化建设,逐步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供给;正确划分中央与地方财税比例与责任范围,实现中央与地方政府积极共推城镇化建设;改革地方政府政绩考核制度,规范地方政府征地行为;正确处理城镇化进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共同发挥政府与市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作用;改革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实现人口的自由流动,消除城镇化进程的户籍壁垒,实现城乡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建设生态文明制度,实现人口、经济、环境全面可持续发展。

虽然本文力图全面探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制度创新空间,但由于城镇化是一个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管理、生态建设等多方面复杂的系统工程,鉴于篇幅以及构思上的局限,本文从生态领域认识当前城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探析不全面,而且全文暂时没有从文化体制进行相关理论探讨,文化作为我国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镇化建设影响是不可忽视的,这既是本文理论研究的一个欠缺也是未来的研究空间,相信未来我国城镇化理论研究会更加丰富多彩,城镇化建设会不断健康、有序发展。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

中国城镇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本文通过对中国城镇化的推动机制、与产业转移及经济增长的关系、可持续发展等四个方面的文献进行梳理,可以看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影响着我国经济转型发展的道路,现我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处理好城镇化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稳步发展的重要途径。

中国自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以来,城镇化进入快速发展期,同时带动了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也带动了人类历史上罕见的大规模人口流动。

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曾预言:美国的高科技发展与中国的城镇化将是深刻影响21世纪人类发展进程的两大课题。

可见城镇化的研究对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来说是一个重要课题,众多学者从各个角度对城镇化进行了许多有影响的研究。

城镇经济学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70年代研究城镇化的基本学科,以城镇化建设问题为研究重点,国外学者从区位理论方面开展;对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的研究,所涉及的学科广泛理论众多。

国外的大多数学者认为,人口从城市向乡村的流动就是城镇化过程,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唯有城市化才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城镇化是一个次要因素。

但对于我国这个以农业为主的国家来说,基于我们的社会实践,提出以城镇化城乡缩小城乡差距的理论,确定了解决我国城乡二元化的主要途径是农村城镇化(费孝通,1986;辜胜阻,李正友,1998)。

这些文献成果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一、城镇化的推动机制。

中国的城镇化之所以与欧美国家相比存在很大的差异,是因为我国的城镇化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尤其表现在城镇化的推进模式方面。

对于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国内学者已有一些研究成果,对于城镇化动力机制的研究,大多数学者都从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个角度进行梳理。

自上而的下模式的角度研究城镇化动力机制一般是从国家投资、政策、国家大型企业、重点项目带动以及大中型城市扩张等方面(薛凤旋,杨春,1995;刘红星,1987;齐康,夏宗玕,1985;张庭伟,1983);自下而上模式从农村富余的农副产品交换、乡镇企业、家庭企业和专业市场推进城镇化发展(刘传江,1999;费孝通,1984);李强等(2012)从动力机制和空间模式两个视角理解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的特征,将我国的城镇化推进模式归纳为以下七类:建立开发区、建设新区和新城、城市扩展、旧城改造、建设中央商务区、乡镇产业化和村庄产业化;边雪等(2013)从人口城镇化、产业非农化、用地城镇化进程的相对关系角度,在三角模型中将城镇化的协调关系模式划分为六种类型。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

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的加速推进,中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的进程中。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对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优化资源配置、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城乡发展不平衡、土地资源紧张、生态环境压力增大等。

因此,本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探讨如何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为中国城镇化进程提供理论支持和政策建议。

文章首先对中国新型城镇化的背景、定义和内涵进行了阐述,明确了研究范围和对象。

接着,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和理论,分析了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历程、主要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探讨了新型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内容,并提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本文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文献研究、案例分析、定量分析和模型构建等。

通过综合运用这些方法,文章力求全面、深入地揭示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内在规律和发展趋势,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科学、可行的参考依据。

文章总结了中国新型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成果和经验教训,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前景进行了展望。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为推动中国新型城镇化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新型城镇化的历史与现状中国的新型城镇化进程可以追溯到改革开放初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城镇化步伐明显加快。

这一过程中,中国政府逐步认识到传统的城镇化模式存在的问题,如“土地城镇化”快于“人口城镇化”、城市功能不完善、城乡发展不平衡等,因此开始探索新型城镇化的道路。

历史上,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从起步、加速到质量提升的不同阶段。

起步阶段主要集中在改革开放初期,大量农民涌入城市,城市规模迅速扩大。

加速阶段则是在上世纪90年代至本世纪初,伴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城市经济快速发展,城镇人口比例大幅提升。

新型城镇化研究文献综述

新型城镇化研究文献综述
域城市化的作用大小又各不一样 , 可 以归纳为行政力 、 外 向力 、 市 场 力 和 内源 力 等 四个 方 面 。其 中 , 行 政 力 对 区 域 城 市 化 的作 用 主 要 表 现 在 地 域 景观 和 人 口城 市 化 方 面 ; 市场力 、 外 向力 和
文明及综合素质、 受教育能力与水平、 食品安全、 市民健康 门槛调整 准入制度、 监管制度

速度与质量、 土地节约集约、 空气及水环境质量、 公共服务便捷程度、 品质生活
表 2 城镇化模式
模式
典型代表 特征
最大 的优 点在于能通过强制力整合 、 协 调各 方面的资源推进城镇化建设 , 城镇化 具有 目的性、 前瞻性和 可控性 , 同时 政府掌握 了资源配置及收益分配的话语权, 一定程度 上弥补了城镇建 设资金 的短缺 , 客观上加快 了城镇化建设进程 。
文化事业、 社会网络、 非政府团体机构 服务型政府、 民营发展、 民间投资、 政务以及财产公开
低碳理念、 自然环境、 历史文脉、 绿色建筑 、 垃圾循环 、 新能源 、 新材料 区域协调与一体化、 低污染、 低耗 能、 低排放


框 架
内涵三

质量 的城镇化
社会层面 体制制度 层面 城镇建设层面
问影 响垦 区城镇化 的主要动力依次 是市场力 、 内源 力、 行 政力
和 外 向力 。黑 龙 江 垦 区 远 离 大 都 市 和 经 济 发 达 地 区 , 城 镇 化 动 力 表 现 为 典 型 的“ 内 生性 增 长 , 4 寺点 , 垦 区 农 业 发 展 模 式 和 经 济 增长方式 , 可 为 我 国新 农 村 建 设 , 尤 其 是 中西 部 农 村 发 展 提 供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

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报告近年来,我国城镇化进程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新型城镇化作为城镇化发展的重要方向,逐渐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热点。

本文从多个角度,对新型城镇化的发展进行分析和研究。

一、背景介绍我国处于快速城镇化发展阶段,城镇人口不断增加。

同时,城市化进程也面临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新型城镇化作为破解这些问题的重要途径,成为各地政府推动城镇化发展的主要方向。

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注重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追求城市与乡村的统筹发展。

它包括城镇化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改革、社会保障完善、城市管理创新等多个方面。

三、新型城镇化的目标新型城镇化的目标主要包括实现城镇化进程的科学规划、促进城市化进程质量的提升、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等。

四、新型城镇化的推动因素新型城镇化的推动有多个方面的因素。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需要城市化进程的支撑。

另一方面,人口流动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推动了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五、新型城镇化的阻碍因素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面临一些阻碍因素。

首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城市规模扩大可能带来一系列的问题。

其次,乡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较低,需要加大投入力度。

六、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新型城镇化的路径选择需要科学规划和差异化发展。

在不同地区,根据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要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注重提升城乡一体化发展水平。

七、新型城镇化的经验借鉴国内外的城镇化发展经验对我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具有借鉴意义。

例如,德国的乡村再生计划和英国的城乡统筹发展经验,都可以为我国城镇化提供有益的参考。

八、新型城镇化的政策措施政府在推动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

包括完善城镇化规划体系、改革土地制度、调整产业结构和加大投资力度等。

九、新型城镇化的社会影响新型城镇化不仅对经济带来影响,也对社会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会带来人口流动、社会结构变动、文化融合等多个方面的影响。

近五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综述

近五年我国新型城镇化理论研究综述

和建设重点等 问题进行 了深入的分析和讨论 。其研 究结果有助于我们对新型城镇化展 开进一 步的研 究, 也有助 于
推 动 新 型城 镇 化 更 好 更 快 的 发 展 。
关键 词 t 新 型城 镇 化 ; 理论研 究: 研 究 综 述
中图分类号 : I ) 6 1
文献标志码 : A
工业革命以来 ,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生活水平 的提高 , 城市化速度不断加快 , 城市化水平也不断提 高。西方发达国家利用 自身优势使其城市化发展逐
渐 进入 成熟 阶段 , 对 于发展 中国家 而言 , 城镇 化水 平 仍 然在 缓 慢 推 进 。与 西 方 古 典 式 呈 现 出其 独 特 的特 征 。我
No v e mb e r 2 0 1 6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i s s n . 1 6 7 1— 7 8 6 4 . 2 0 1 6 . 0 6 . 0 2 0
近 五 年 我 国新 型 城 镇 化 理 论 研 究 综 述
程 茜
( 河 南大 学 哲 学与公共 管理 学院 , 河 南 开封 4 7 5 0 0 0 )
国过去走的是传统的城市化道路 , 城市化 的发展和 工业 化 发展 并不 协 调 , 城 乡 户籍 制 度 的缺 陷 也 限 制
了农 民工 的流动 , 甚 至 出现 城 市化 和工 业 化 脱 节 的 现 象 。同时 城镇 化进 程导 致资 源与 环境 的矛盾 日益
显 现 。环 境恶 化 , 人地 矛 盾 突 出 , 城 乡差 距 扩 大 , 对

要: 近五年 来, 我 国新型城镇化 的发展取得 了显著的成绩 , 对 于新型城镇 化发展 的理论研 究 已成为 当前 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型城镇化研究的文献综述
作者:丁雨佳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4年第36期
摘要:新型城镇化是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国情提出的特殊要求,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从新型城镇化的水平衡量、面临问题和经济影响三方面综述新型城镇化的研究,以期对新型城镇化的研究有更深入的理解。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水平;衡量;面临问题;经济影响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4)36-0174-02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

在中国,长期存在着城乡结构二元、经济结构不合理和内需不足的问题,阻碍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学者们普遍认为,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紧密的联系。

新型城镇化是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情提出的要求,是深刻而长期的社会变革,是包括经济发展、环境保护、公共建设和人民生活等全面转变的过程。

本文对国内外学者地研究进行梳理和回顾,并做出简要评述。

一、新型城镇化水平的衡量
要研究新型城镇化的经济价值,首先要对其水平进行衡量。

在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概念之前,国内外都用城镇化率,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衡量城镇化的水平。

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提出新型城镇化这一概念之后,国内学者们认为传统的单一衡量指标,过于强调城镇人口的比重,已经不能全面地衡量新型城镇化的真实水平,纷纷寻找新的衡量指标。

简新华、黄锟(2010)针对城镇化发展快慢问题,分别用同一收入水平下的常态城镇化水平、工业化水平以及非农化水平等几个指标进行比较,比较结果认为中国的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滞后状态。

杜帼男、蔡继明(2013)将中国衡量城镇化的主要方法:单一指标法和综合指标法进行了比较,并发现单一指标法过于单一和偏颇,不能反映真实的城镇化水平;而综合指标法虽然可以从多方位、多角度测量城镇化,但是应用性较弱,不具有普适性;因此文章提出用“市民化程度”指标,计算城镇人口享受包括绿化、科技、文化等市民待遇的程度,以一标多维地来衡量城镇化水平。

张丽琴、陈烈(2013)以河北省为例,构建了新型城镇化衡量因素的指标体系,从经济发展、产业发展、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建设、科技创新以及制度安排角度分,多层次全方位衡量新型城镇化的水平。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2014)具体结合中国城镇化的进程,系统整理了1980—2010年三十年间中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变化,并指出其范围
界定、指标选取、静态性等不足,认为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意见和一套新的城镇化的评价体系。

二、新型城镇化的过程与问题
中国的传统城镇化过程出现过许多问题:李强、陈宇琳、刘精明(2012)分析了中国城镇化的基础和条件,认为政府主导机制是中国城镇化推进模式及动力机制中最突出的特征,是与欧美国家城镇化最主要的区别,并认为,自上而下的主导力量拥有创新性、集中资源和良好监督等优势,但也应遵循经济发展的规律,充分有效的发挥市场的作用。

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董事会办公室(2013)比较分析各国的城镇化进程,并结合中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提出,要规划城市群规模加快改革户籍制度。

李佐军、盛三化(2014)认为,城镇化造成城镇的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固体废物污染加重,导致污染企业向农村转移,并引发污染物向农村转移与扩散、农村水环境、植被环境破坏加大。

杨迎春、刘江华(2014)认为中国城镇化发展理念一直片面追求做大做强,忽视能源利用问题,用能源粗放型经济推动城镇化。

辜胜阻、刘江日、曹誉波(2014)认为中国的城镇化需要民间资本的参与,这不仅能提高城镇化水平,也能提高自身运作效率,而以GDP为导向的城镇化进程,通过加剧城乡资源的配置失衡,使农业资源过度流失,降低了农业经营规模,使得农业转移人口边缘化,结果强化了城乡二元结构。

研究上述问题,有利于在中国贯彻新型城镇化发展的过程中,避免重走老路,更加顺利地达到新型城镇化的目标。

三、新型城镇化的经济影响
国外学者方面:可能由于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的进程远远早于中国,所以相关文献并不是很多。

James C.Davis and J.Vernon Henderson(2003)选取了来自联合国、世界银行等1960—1995年的面板数据,进行OLS回归,研究城镇化与经济活动之间的关系。

文章认为,虽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城镇化往往是随着农业转移而产生发展的,当城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它受到经济政策和贸易的影响会更大。

但也有学者肯定了城镇化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联系,Ronald L.Moomaw(1996)运用面板数据,从城市个数比例、城市集中程度以及城市主导地位三个方面衡量城镇化,研究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结果发现,城市的人口比例随着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工业化以及出口倾向的增加而增加。

但是对于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工业化和农业的重要性对城市人口的集中有相同的正影响。

国内学者方面:覃丽平(2013)从理论的角度,坚定的认为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

彭翀、常黎丽(2013)利用湖南省2001—2010年城镇化率数据,通过实证分析发现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在经济发达区域,经济对城镇化的带动作用比较明显;而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则不然,并利用CEG模型模拟城镇化过程中财政科技投入的影响,结果发现科技投入对劳动收入有正影响,但这种影响在第三产业表现得最为明显。

王江涛(2013)以湖北省为例,采用非参数方法,发现城镇化率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存在递增的趋势。

在对居民收
入消费方面:程斌开、林毅夫(2013)利用1978—200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发现旨在鼓励资本密集型部门优先发展的政府战略,反而导致了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

章元、万广华(2013)基于亚洲发展中国家1993—2012年的面板数据研究发现,谷物贸易与城镇化水平正相关,而非谷物贸易与城镇化水平负相关,说明城镇化的进程更加促进了农业消费。

宋汉光(201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城镇化对居民消费增长具有促进作用,对消费结构的影响趋势一致但程度不尽相同,并通过VAR模型得出工业化、城镇化对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有正向促进的结论。

四、结论
从以上的文献概述中可以看出,国内外的文献对于城镇化在各方面做了充分的研究,成果显著,为综述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总结来看,目前,关于城镇化的研究主要有以下几个趋势:第一,将城镇化的研究与资源环境结合起来,提倡以人文本的城镇化。

第二,在城镇化水平的衡量上,开始从单一指标向综合体系过度。

中国的新型城镇化发展,需要明确合理的衡量体系,避免之前城镇化过程中问题的重现,才能做到民生福利与经济发展的兼顾。

参考文献:
[1] Ronald L.Moomaw.Urbaniz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A Bias toward Large Cities?[J].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 [J].1996,
40,13-37.
[2] James C.Davis and,J.Vernon Henderson.Evidence on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Journal of Urban Economics[J].
2003,53:98-125.
[3] 简新华,黄锟.中国城镇化水平和速度的实证分析与前景预测[J].经济研究,2010,(3):28-39.
[4] 程斌开,林毅夫.发展战略、城市化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社会科学,2013,(4):81-206.
[5] 覃丽平.城镇化是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引擎[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3,(4):18.
[6] 宋汉光.城镇化与居民消费——基于新供给经济学视角的实证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3,(9):147-158.
[7] 杜帼男,蔡继明.城市化测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J].当代经济研究,2013,(10):31-40.
[8] 章元,万广华.国际贸易与发展中国家的城市化——来自亚洲的证据[J].中国社会科学,2013,(11):65-84.
[9] 刘洪,王江涛.基于非参数方法的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分析[J].统计与决策,2013,(22):92-94.
[10] 李佐军,盛三化.建立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推进绿色城镇化进程[J].经济纵横,2014,(1):39-43.
[11] 戚晓旭,杨雅维,杨智尤.新型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宏观经济管理,2014,(2):51-54.
[12] 辜胜阻,刘江日,曹誉波.民间资本推进城镇化建设的问题与对策[J].当代财经,2014,(2):5-11.
[责任编辑吴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