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2018)要点汇总
体位引流技术规范
体位引流技术规范【名词定义】体位引流是指利用患者卧位变化,通过重力因素引流肺内分泌物的支气管净化治疗方法,一般应配合拍背、震颤等胸部治疗手法共同使用,多能获得显著的治疗效果。
【适应证】1.年老体弱、长期卧床患者,由于呈受限体位、自主咳痰能力下降等原因,气道分泌物清除能力障碍、黏液不易排出。
2.气道痰液过多、黏稠、咳痰无力患者,由于无法较好的自行清除气道内分泌物。
3.职业性肺部疾病患者,由于直接接触化学物质、尘埃和有机物所致的呼吸系统损害,以及其他职业性肺部疾病等所造成的肺功能退化。
4.外科大手术术后肺不张患者,由于未充分镇痛的疼痛、麻醉药物残留作用、镇静状态、呼吸肌肌力下降等原因导致咳嗽能力下降。
【禁忌证】1.循环极不稳定的患者,避免体位改变,可能引起休克发生。
2.严重咯血。
3.活动性肺结核,感染健侧胸腔。
4.脓胸患者未进行胸腔引流时,避免体位改变,因其可能引起脓液在胸腔扩散。
5.颅脑损伤患者及颅高压的患者,避免头低脚高位,因其可能引起头部静脉回流阻力增加,使颅内压增高。
【目的】1.改变肺容量,改善肺的通气/血流分布,提高氧含量水平。
6.平卧位时,膈肌背部受力大于前部;俯卧位时膈肌前部受力大于背部;侧卧位时膈肌受压部位的肺血流相对增加。
机械通气的患者,机械正压增强了膈肌的被动运动,肺容积增加,受压部位肺的血流增加、通气减少;所以对于持续低容量通气患者,较多的体位变化,可促进肺部达到最佳的通气/血流比例。
7.增加氧合水平和肺顺应性,达到最佳的引流效果。
8.对于慢性肺部疾患或肺部手术后的患者,侧卧位压迫患侧肺时,氧分压下降,需增加正压通气水平才能改变氧合;对于单侧肺病疾患的患者,压迫健侧肺时,氧分压相对增加,肺顺应性增加。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中国成人医院获得性肺炎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卧床患者常见并发症护理专家共识》《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急性加重(AECOPD)诊治中国专家共识》《呼吸泵衰竭监测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中国社区心肺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一、本文概述《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是由国内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权威专家团队共同撰写的一份重要文件。
该共识旨在总结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临床实践经验以及国际先进理念,为我国的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科学、规范、实用的指导建议。
随着神经重症患者的日益增多,如何有效地进行康复治疗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因此,制定一份适合我国国情的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具有重要意义。
本共识的内容涵盖了神经重症康复的定义、评估、治疗原则、康复措施、团队协作以及患者教育等多个方面。
通过深入剖析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核心问题,结合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本共识旨在为神经重症康复的医务人员提供一套全面、系统、实用的操作指南。
本共识也旨在推动神经重症康复领域的学术交流与合作,促进我国神经重症康复事业的健康发展。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的出台将为我国神经重症康复工作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对于提高神经重症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神经重症康复的基本原则神经重症康复是针对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功能障碍进行的专业化、系统化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其目的是帮助患者最大限度地恢复身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并回归社会。
在进行神经重症康复时,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个体化评估:针对每位患者的具体病情和功能障碍,进行全面、系统的评估。
评估内容应包括患者的身体功能、认知能力、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等方面。
多学科协作:神经重症康复需要多个学科的专业人员共同参与,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心理咨询师、营养师等。
通过多学科协作,确保患者得到全面、系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早期介入:神经重症康复应尽早开始,以减轻患者的残疾程度,提高康复效果。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早期的康复治疗和训练。
综合治疗:神经重症康复应采用多种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作业治疗、言语治疗、心理治疗等。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全文)
呼吸困难诊断、评估与处理的专家共识(全文)呼吸困难(dyspnea)是一种常见的临床表现。
国外文献报道,9%~13%社区成人有轻至中度的呼吸困难症状,≥40岁者中15%~18%、≥70岁者中25%~ 37%有呼吸困难症状。
美国每年因呼吸困难急诊就诊达300万~ 400万人次。
研究显示,呼吸困难为心肺疾病住院和死亡的原因之一,在某些疾病中与5年生存率密切相关,而且与心脏疾病死亡关系更明显。
呼吸困难的病因涉及呼吸、循环、消化、神经、血液、精神等多个系统,进行鉴别诊断需要系统和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因其在临床诊治中常发生误诊,故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十分重要。
1999年和2012年美国胸科协会( ATS)发表了关于呼吸困难的专家共识。
目前我国在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方面的研究尚有不足,尤其对呼吸困难的定义、语言表述及评估和诊断流程等方面尚无统一认识。
因此,中国医师协会北京医师分会组织有关专家,参照ATS相关文件及近年发表的有关呼吸困难的重要文献,经认真讨论撰写了本共识,希望在呼吸困难的定义、描述、评估及处理等方面进一步统一认识,提高呼吸困难诊断与处理水平。
一、呼吸困难的定义目前我国通用的教科书中对呼吸困难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指患者主观上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上表现为呼吸费力,严重时可出现张口呼吸、鼻翼扇动、端坐呼吸、甚至发绀、呼吸肌辅助参与呼吸运动,并可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2012年ATS呼吸困难共识中的定义为“呼吸困难是某种包括不同强度、不同性质的呼吸不适感的主观体验”(a subjective experience of breathing discomfort that consists ofqualitatively distinct sensations that vary in intensity)。
ATS的定义是狭义呼吸困难的定义,仅将呼吸困难作为患者主诉,从而将呼吸困难定义为患者的一种主观感受。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摘要】呼吸康复作为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已证实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其他各类存在呼吸功能障碍的患者中可延缓疾病进展、减轻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由于呼吸功能障碍患者的疾病特点,其在呼吸康复中普遍存在运动耐量减低以及气道黏液清除障碍等问题。
吸入疗法在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与呼吸康复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合理应用吸入疗法可有效预防和治疗呼吸康复中的运动耐量减低、提高气道廓清效果;而呼吸康复技术亦有助于提升吸气肌力量、改善患者自我管理水平等,从而提高吸入疗法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但因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不同,临床应用仍存在问题。
为推动两者有机融合,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组织呼吸病学、康复学相关专家共同制订了《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应用的中国专家共识》,旨在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呼吸康复是基于全面评估,制定并实施个体化综合干预措施,以改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身心健康,促进其长期坚持健康行为[1],迄今已成为多种疾病管理的重要组成[2]。
吸入疗法因其特殊的给药途径,使药物直达肺部,快速起效,且全身副作用小,可取得疗效和安全的理想平衡,在疾病治疗中具有独特而重要的地位。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具有重要意义,可改善运动耐量、提高气道廓清效果。
而联合多种呼吸康复技术也有助于提高吸入疗法有效性。
然而,由于临床医学、康复医学学科知识体系不同,学科之间的分工侧重和实践技能存在差异,且各类新型吸入装置、呼吸康复技术与理念的发展日新月异,也对呼吸康复和吸入疗法两者的有机融合提出了更多挑战。
基于此,中国老年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疗机构联盟组织呼吸病学、康复学相关专家共同参与,历经数次讨论,共同制订此共识,旨在规范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中的应用,为临床医师、康复医师、治疗师和护士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促进技术的跨学科应用,最终提升呼吸康复效果及疾病综合管理水平。
吸入疗法在呼吸康复应用中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版精选全文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2023年9月
前言
慢阻肺——一种未得到关注和重视的慢性病 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第三大“杀手”,仅次于缺血性心脏病和中风
目前我国COPD患者的治疗方式,主要采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肺功能康复治疗,主要内容包括运动训练、呼吸肌 训练、排痰训练、无创通气治疗、中医肺康复、健康教育、营养支持及社会心理支持等。
③ 不良反应 ● 头痛、恶心、口干、心动过速、心悸、眼部调节障碍、胃肠动力障碍和尿潴留等。 ● 偶有变态反应如皮疹、舌、唇、和面部血管性水肿、荨麻疹、喉痉挛和过敏反应等。 ● 对于合并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使用SAMA过程中可能导致原患疾病的加重,注意识别并更换药
呼吸康复中常用吸入药物及吸入装置
治疗慢性气道炎症安全有效的药物。由于雾化吸入的激素直接作用于病变部位,与全身激素相比具有用药剂量小、 见效快、作用强而副反应少,使用方便等优点。
作用机制 ● 减少炎性细胞如巨噬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淋巴 细胞的数量,进而减少IL-8、TNF-α等细胞因子的分泌。 ● 使炎症部位血管通透性降低,减少炎性细胞和体液的渗出。 ● 阻断花生四烯酸代谢,减少前列腺素和白三烯的合成等。
吸入疗法提 高运动耐量
慢阻肺患者使用LABA或LAMA单药治疗6~8 周以上,有助于延长运动耐受时间、增加运 动时深吸气量、改善呼吸困难、提高运动耐 量 。ICS/LABA吸入60 min可快速改善慢阻肺 患者肺静态过度充气,提高静息最大摄氧量、 潮气量及分钟通气量
吸入疗法降低运动 中气道高反应性
在运动前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可减轻 运动中气道阻力、降低气道高反应性,但 不能改善运动耐量 。支气管哮喘患者运 动前吸入ICS/LABA可预防EIA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
中国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管理指南(2021年)2017年全球慢性呼吸道疾病(chronic respiratory diseases,CRD)的患病率约为7.1%,总患病人数达5.449亿[1],我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患病人数约1亿[2],CRD成为致残、致死的主要疾病负担[1]。
呼吸康复对CRD患者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治疗方法,是CRD长期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它是基于全面患者评估的为患者量身定制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但不局限于运动训练、患者教育和行为改变,旨在改善CRD患者的身心状况,促进其对增进健康行为的长期依从性。
呼吸康复能够提高运动能力、减轻呼吸困难症状、提高与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和减少住院率。
近年来,呼吸康复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同行的重视,但是其可及性、接受度和完成程度均很差,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中低收入国家,呼吸康复远未得到充分的利用。
基于此,由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国康复医学会呼吸康复专业委员会、《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编辑委员会组织相关专家,基于当前的循证医学证据,制定了《慢性呼吸道疾病呼吸康复与管理指南》,旨在规范CRD管理,更好地发挥呼吸康复在CRD管理中的作用。
第一部分指南编写方法指南的设计和制订步骤遵循世界卫生组织2014年发布的《世界卫生组织指南制订手册》[3]及2016年中华医学会发布的《制订/修订<临床诊疗指南>的基本方法及程序》[4]。
本指南的报告和撰写参考卫生保健实践指南的报告条目(Reporting Items for Practice Guidelines in Healthcare,RIGHT)[5]。
证据和推荐意见的评价方法采用推荐分级的评估、制定与评价(Grading of Recommendations Assessment,Development and Evaluation,GRADE)分级系统(表1、2)[6]。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1.1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1.2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意识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
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意识障碍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摘要: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意识康复技术部分中提到正中神经电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可以促进患者意识神经网络恢复重建,目前对于经颅直流电刺激结合正中神经电刺激的研究较少,本文通过对经颅直流电刺激和正中神经电刺激在意识障碍方面的应用进行讨论,希望能够为意识障碍患者的康复治疗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意识障碍;经颅直流电刺激;正中神经电刺激1.介绍意识障碍是指人对周围环境及自身状态的识别和觉察能力出现障碍,多由高级神经功能受损所致。
意识障碍的病因较多,常见的病因有脑血管意外、创伤等引起的颅脑损伤、其他缺血缺氧脑病导致的非创伤性损伤等。
随着现代医学水平的飞速发展,尤其是呼吸机的普遍应用,患者的存活率大大提升,即使患者存活下来,这些患者也可能还会患上轻重程度不同的意识障碍。
意识障碍分为昏迷(coma)、植物状态(vegetative state,VS)和最小意识状态(minimally conscious state,MCS)等[1]。
昏迷、植物状态、最小意识状态均属于严重意识障碍。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导致我国目前存在不少的意识障碍的患者,严重意识障碍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及生活质量,还给患者家属的心理和经济方面带来了沉重的负担。
对患者进行催眠药、中医针灸、神经电刺激治疗是目前临床上所采用的昏迷促苏醒主要方法[2]。
在2018年发布的《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中)》意识康复技术部分中提到正中神经电刺激与经颅直流电刺激均可以促进患者意识神经网络恢复重建[3]。
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是一种非侵入性脑电刺激技术,可利用恒定、低强度直流电来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性。
有研究证实,对左侧前额叶背外侧区域的多次重复刺激可改善最小意识状态患者的行为学表现[4]。
正中神经电刺激(MNES)是一种新型的神经调控促醒技术,研究表明MNS对TBI后昏迷患者具有促醒作用[5]。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
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编写说明为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和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根据《“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0号)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7〕32号)有关要求,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制定了《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以下简称《指南》),进一步明确不同级别医疗机构呼吸学科的功能定位,指导各地加强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各有关医院要按照《指南》要求,科学、规范地加强呼吸学科内涵建设,开展与自身功能定位相适应的诊疗服务,不断提升医疗服务能力,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提高医院管理水平。
同时,充分发挥技术辐射和带动作用,通过对口帮扶、医联体等多种方式,促进医疗资源纵向整合,引导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提升基层医疗机构能力,推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
本指南提及的医疗服务能力是指符合医院(不含中医院)功能定位的综合能力,包含医院资源配置、技术人员、工作效率与效果、医疗服务能力与技术水平等。
基本标准为学科应当达到的基础能力要求;推荐标准是指在达到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进一步应当实现的能力要求。
第一部分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医疗服务能力指南(2018年版)三级医院呼吸学科主要任务是提供呼吸专科医疗服务,解决危重疑难病症,接受下级医疗机构转诊,对下级医疗机构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承担培养医疗专业人才的教学任务和科研项目;参与和指导下级医疗机构预防保健工作。
1.基本设置应当具有与三级医院相适应的基本设置,满足三级医院服务功能、技术水平及管理要求。
三级医院呼吸学科应当设置门诊、病房和呼吸相关功能检查室。
门诊设置应当设置呼吸专科普通门诊、专家门诊,有条件的可设置专病/专项门诊(如哮喘、慢阻肺、戒烟等)、呼吸门诊综合诊疗室。
床位规模(1)基本标准。
三级医院呼吸专科住院床位设置应当与其功能定位、服务能力和患者就医需求相适应。
呼吸康复治疗研究进展
呼吸康复治疗研究进展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呼吸康复治疗作为一种有效的干预手段,在帮助患者恢复呼吸功能、改善生活质量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定义、历史、技术、应用和未来趋势等方面,对呼吸康复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一、呼吸康复治疗的定义和概念呼吸康复治疗是一种针对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综合性康复干预措施,主要通过物理疗法、运动疗法、心理疗法等多种手段,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
其目标是通过全面的评估和治疗,使患者能够最大限度地恢复呼吸功能,减轻疾病症状,重返社会生活。
二、呼吸康复治疗的历史和发展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开始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中的应用。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呼吸康复治疗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推广。
特别是在20世纪后期,随着全球老年化趋势的加剧,多种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如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发病率不断上升,呼吸康复治疗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三、呼吸康复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呼吸康复治疗的技术和方法包括有氧运动、呼吸肌训练、教育和管理、心理干预等。
其中,有氧运动主要是通过提高患者的心肺功能,增加机体对氧气的利用能力;呼吸肌训练则通过加强呼吸肌的力量和耐力,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教育和管理则对患者进行疾病知识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和自我管理能力;心理干预则针对患者的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进行心理疏导和干预,帮助患者建立积极的治疗态度和生活信心。
四、呼吸康复治疗的应用和效果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大量研究表明,呼吸康复治疗可以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减少急性发作次数,缩短住院时间。
例如,一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进行为期12周的呼吸康复治疗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治疗组在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呼吸困难程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且急性发作次数和住院时间也明显减少。
此外,呼吸康复治疗在慢性咳嗽、哮喘、肺纤维化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应用中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干货分享)
神经重症康复中国专家共识前言随着危重症抢救成功率的提高,重症康复开始成为关注的热点。
如何界定重症康复的内涵、其工作模式是什么?目前尚无统一认识。
在此背景下,我们启动了中国神经重症康复专家共识的编写.旨在明确基本思路,为规范神经重症康复医疗行为提供参照。
本共识由国内康复、重症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讨论,以循证医学研究为证据;历时10个月,经过多次分组座谈讨论和互审修改,最终完稿。
本共识围绕重症患者功能及相关临床问题,将神经重症患者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以实现重症救治、并发症处置及康复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幸存者的远期生活质量。
本共识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概述、神经重症康复管理、影响神经重症康复的临床常见问题及处理原则。
第一部分概述1概念神经重症康复是一个超早期介入的综合康复治疗体系。
是在早期康复理念基础上,进一步突出“神经重症”康复特点,在充分评估患者病情,有效控制原发病及并发症,保证医疗安全前提下,尽早选用适宜的康复技术进行康复治疗,从而达到减少并发症,激发康复潜能,促进快速康复的目的....感谢聆听...2目标加快神经重症患者功能恢复进程,降低病残率,缩短住院时间,减少医疗费用,促进患者尽早回归家庭和社会。
3原则3.1加强监护,保障康复技术操作的标准化和安全性。
3.2 具备条件者,尽早离床,避免长期卧床导致的一系列并发症.3.3 在评定基础上,确定阶段性康复目标.3.4 确定超早期标准化ABCDE组合康复程序[1]A唤醒,B呼吸训练,C适度镇静,D谵妄的监控,E早期移动和\或运动练习.3.5可以选用针对性物理因子治疗及中医药辩证施治.3。
6 营养支持,循序渐进恢复患者耐力。
3.7强调多学科合作,关注整体康复。
3.8 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支持、宣教应列入康复计划.4 介入及暂停时机4。
1 康复介入时机4.1.1 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4。
1。
2入ICU/NICU 24—48h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P〉40次/分或P<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呼气末正压】(PEEP)≤10cmH2O;在延续生命支持阶段,小剂量血管活性药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2],【多巴胺≤10ug/kg/min 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u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儿童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临床诊治中国专家共识》要点梳理PPT课件
X线胸片
可显示肺部纹理增粗、模糊、斑 片状阴影等征象,有助于诊断肺 炎。
CT检查
能更清晰地显示肺部病变,对于 病情较重或X线胸片难以诊断的患 者具有重要价值。
严重程度评估指标和方法
临床症状和体征
观察患者发热、咳嗽、喘息等症状的严重程度,以 及肺部啰音等体征的变化。
实验室检查指标
结合血常规、病毒抗原检测等结果,综合评估患者 病情。
对免疫功能低下患儿,应采取更严格的预防措施,如使用RSV预防性药物、加强呼 吸道防护等。
免疫功能低下患儿感染RSV后,病情可能更重、病程更长,需积极治疗和加强护理 。
重复感染风险评估和预防措施
儿童RSV感染后,可产生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但仍有重复感染的风险。
重复感染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季节、地域、生活习惯等。
学校或幼儿园回归准备
了解学校或幼儿园的卫生状况和防控措施
与学校或幼儿园沟通,了解其卫生状况和针对呼吸道合胞病毒的防控 措施。
评估患儿的康复情况和传染性
在确保患儿已完全康复且不具有传染性的情况下,方可考虑回归学校 或幼儿园。
制定个性化的回归计划
根据患儿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回归计划,包括逐步适应集体生 活、避免剧烈运动等。
流行病学特点
RSV感染呈世界性分布,全年均可发病,但以冬春季为多。 在儿童中,RSV是引起急性下呼吸道感染的主要病原体之一 。
临床表现与分型
临床表现
RSV感染的潜伏期通常为2-8天。儿童感染后主要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 炎和肺炎等。典型症状包括发热、咳嗽、喘息、气促和呼吸困难等。部分患儿可 伴有鼻塞、流涕、咽痛等。
慢性疾病患儿管理策略调整
慢性疾病患儿(如先天性心脏 病、慢性肺疾病、神经系统疾 病等)感染RSV后,疾病可能 加重或复杂化。
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PPT课件
营养支持治疗过程监测与调整
营养状况监测
代谢指标监测
定期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包括体重、体 质指数、血清白蛋白等指标,以便及时调 整营养支持治疗方案。
定期监测患者的血糖、电解质、肝肾功能 等指标,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代谢性并发 症。
提供指导建议
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提供了具 体的营养支持治疗建议,有助 于医生更好地制定治疗方案。
促进学科发展
专家共识的制定促进了呼吸危 重症营养支持治疗领域的发展 ,为相关学科的进步提供了有 力支持。
02
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评估
营养风险评估方法
02
01
03
营养风险筛查工具
如NRS-2002,用于快速识别存在营养风险的与禁忌症
适应症
肠功能障碍或衰竭、肠内营养无法满 足机体需要量、严重营养不良等患者 可考虑肠外营养支持。
禁忌症
肠道功能正常或适应肠内营养的患者 、严重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未纠 正、严重肝功能衰竭等患者应禁用或 慎用肠外营养支持。
肠外营养支持途径选择
免疫功能指标
如淋巴细胞计数、免疫球蛋白水平 等,反映患者的免疫功能状况。
营养需求与摄入量评估
01
02
03
04
能量需求评估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体重、 年龄等因素,计算每日所需能 量。
蛋白质需求评估
根据患者的疾病状况和蛋白质 代谢情况,确定每日所需蛋白 质摄入量。
其他营养素需求评估
包括维生素、矿物质等,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评 估。
对于部分危重症患者,可能需要同时 采用肠内和肠外营养支持,以满足患 者的能量和营养素需求。
中国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解读护理课件
管饲
口服营养
对于无法经口进食的呼吸危重症病人, 可以通过鼻饲或胃管等方式进行管饲, 提供营养物质。
对于能够经口进食的呼吸危重症病人, 应该尽可能地鼓励他们自主进食,选 择高营养的食物,以满足他们的营养 需求。
静脉营养
对于严重营养不良或消化吸收障碍的 呼吸危重症病人,可以给予静脉营养, 通过静脉输液的方式提供必要的营养 物质。
通过解读专家共识,提高护理人员对 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的认识 和应用水平,促进病人康复。
中国呼吸危重症病人营养支持治疗专 家共识概述
共识的形成与内容
形成背景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呼吸危重 症病人的治疗需求日益增长,营 养支持治疗成为重要的辅助治疗 手段。
主要内容
该共识详细介绍了呼吸危重症病 人营养支持治疗的原则、方法、 监测与评估等方面的指导建议。
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评估
1 2 3
观察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 通过观察病人的症状改善情况,如呼吸困难、食 欲减退等,可以评估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
监测病人的营养指标 通过监测病人的营养指标,如体重、血浆蛋白、 血红蛋白等,可以了解病人的营养状况和营养支 持治疗的效果。
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生活质量 通过比较治疗前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如日常生活 能力、心理状态等,可以全面评估营养支持治疗 对病人的影响。
共识的重要性和影响
临床指导意义
为医护人员在呼吸危重症病人的营养 支持治疗方面提供了明确、实用的指 导,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
推动行业进步
该共识的发布促进了呼吸危重症病人 营养支持治疗领域的研究与实践,推 动了中国在这一领域的进步。
共识的未来发展方向
继续研究与实践
鼓励医护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呼吸危重症病 人营养支持治疗的方法和策略。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前言:随着呼吸系统疾病的不断增加,重症呼吸系统疾病也随之增加。
这些疾病会对气体吸入、肺部气体交换和气体转运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导致心肺功能障碍,增加死亡率或延长住院时间。
因此,呼吸重症康复显得尤为重要,旨在提高患者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
1.概述1.1 概念:呼吸重症康复是基于全面评估的个性化治疗方案,包括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等,旨在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促进健康行为。
1.2 流行病学:急慢性呼吸衰竭是呼吸重症和重症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问题。
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是老年患者主要死因之一。
长期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3 目标:1.3.1 改善通气状况和维护现有功能:呼吸功能训练、呼吸肌有氧训练和整体运动康复训练是改善肺功能的关键。
早期采取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咳嗽训练、放松训练、体位引流等方法,有利于改善肺功能。
此外,重症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患者的常见疾病或并发症,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痰液排出和肺部炎症控制,有利于预防VAP的发生。
1.3.2 早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不能进行有效锻炼的患者,可使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骨骼肌生长、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这种方法适用于短期内改善重症患者骨骼肌代谢、保持肌肉功能的COPD和充血性心衰患者。
心肺康复是以功能恢复为基础。
1.3.3 预防并发症:①严重的肌萎缩和肌无力。
②关节僵直、挛缩。
③内分泌系统改变。
④深静脉血栓(DVT)。
⑤预防肺炎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
1.4 基本原则:①多学科合作,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②保证管线正常运转,注意输液管、导管的放置、呼吸机管道管理、关注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患者反应。
③治疗方案要循序渐进。
④保护自己及患者,防止传染。
⑤关节活动训练与肌力训练。
⑥呼吸康复与心脏康复并重。
1.5 康复介入及暂停时机:1.5.1 康复介入时机:康复介入应该在血流动力学和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振动排痰机使用技术规范
振动排痰机使用技术规范【名词定义】振动排痰是根据胸部物理治疗的原理,在患者身体表面产生特定方向周期变化的治疗力。
帮助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方向(如:细支气管-支气管-气管)排出体外的过程。
【适应证】1.外科术后患者(排除禁忌证)。
2.由于感染、过敏、化学物质、尘埃等各种因素所导致气道分泌物清除能力下降,肺泡失去弹性造成黏液排出障碍的呼吸疾病的患者。
3.气管切开术后患者。
4.术前气道清洁。
5.昏迷患者。
6.烧伤引起的气道损伤的患者。
7.咳嗽无力的老年患者。
8.新生儿肺炎【禁忌证】1.胸部接触部位有皮肤及皮下感染。
2.肺部肿瘤(包括肋骨及脊柱的肿瘤)及血管畸形。
3.肺结核、气胸、胸腔积液及胸壁疾病。
4.未局限的肺脓肿。
5.出血性疾病或凝血机制异常有出血倾向。
6.肺部有血栓。
7.肺出血及咯血。
8.急性心肌梗塞、心脏房颤、室颤、心脏内附壁血栓等心脏功能异常的患者。
9.不能耐受震动的患者。
【目的】1.促进肺部分泌物及痰液的排出。
2.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增加呼吸道通透性,改善肺通气状况。
3.消除水肿,减轻阻塞,减少分泌物,使肺通气阻力减小。
4.提高血氧浓度,促进血液循环,增加气体交换。
【制度与依据】1.本规范理论部分主要依据:2018年中国康复医学会重症康复专业委员会编写的《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中推荐使用机械排痰的方式促进有效排痰,其中振动排痰仪的使用可以对支气管黏膜表面黏液及代谢物起松弛作用,帮助支气管内液化的黏液及代谢物起松弛的作用,帮助支气管内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出(I级推荐)。
2.本规范操作部分主要依据:2017年10月出版的中华护理学会专科护士培训教材《重症专科护理》中《振动排痰的使用技术和操作指南》。
该规范由中华医学会重症监护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由来自全国30余家医疗机构的医疗、护理、康复等不同领域的权威专家参与组织编写,是囊括了各专业重症领域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技术操作以及标准、指南或专家共识。
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
中国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专家共识主要内容(全文)近年来,针对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的临床实施,美国危重症协会(SCCM)与美国肠外肠内营养协会(ASPEN,2016),欧洲肠外肠内营养协会(ESPEN,2018)等制定的国际指南已发布了明确的推荐意见。
而呼吸危重症患者有其疾病代谢和治疗方式的特殊性,有关呼吸危重症的营养支持治疗策略尚无统一的共识和指南推荐。
随着临床营养学的快速发展,关于呼吸危重症患者是否可以通过营养支持治疗提高生存率、缩短ICU 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日益增多。
为求规范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国内呼吸危重症和营养学的专家们对相关的循证医学证据进行了系统地检索、筛选、评价,包括高质量的系统回顾、荟萃分析和相关的RCT研究。
对呼吸危重症患者营养支持治疗实施过程中医务人员最为关注的22个问题进行了多轮讨论,经过专家投票计分最终确定24条推荐意见。
本共识推荐意见根据循证医学证据,采用GRADE分级原则[1]对共识每条意见的推荐强度进行计分评价。
综合推荐强度分0~9分共10个等级,0分为不推荐,9分为强力推荐,分数由低到高表示推荐强度逐渐增强。
每条意见的推荐强度数值以均数±标准差(±s)格式表示。
对于本共识中涉及的一些特殊名词,我们在此给予注解,以便于理解:营养风险:因营养有关因素对患者临床结局(包括感染相关并发症、住院日等)发生不利影响的风险。
理想体重(IBW):男性:IBW(kg)=52+1.9×[身高(cm)/2.54-60];女性:IBW(kg)=49+1.7×[身高(cm)/2.54-60]。
间接测热法(IC):通过代谢监测系统测定人体消耗的氧气量、生成的二氧化碳量和排出的尿氮量并计算出人体所生成热能的方法。
过度喂养:实际能量摄入大于目标能量的110%。
低热量喂养:实际能量摄入低于目标能量的70%。
滋养型肠内营养:维持机体功能的最低喂养量,其目的是保护小肠上皮细胞、刺激十二指肠纹状缘分泌酶类、增强免疫功能、保护上皮细胞间的紧密连接以及防止菌群移位。
撤机困难病人吸气肌训练的最佳证据总结
撤机困难病人吸气肌训练的最佳证据总结杨荟晶1,吕慧颐2*,杜婧2,吴亚文2,杨萍2,米同舟1,薛俊玲11.山西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山西 030001;2.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Best evidence summary for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weaningYANG Huijing, LYU Huiyi, DU Jing, WU Yawen, YANG Ping, MI Tongzhou, XUE JunlingNursing College of Shanxi Medical University, Shanxi 03000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LYUHuiyi,E⁃mail:*********************Abstract Objective:To select, evaluate, and summarize the best evidence for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weaning. Methods:Relevant content on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weaning was systematically searched from March 31,2010 to March 31,2023.Evidence extraction and integration were carried out after evaluating the quality of literature.Results:A total of 11 articles were included,including 3 clinical decisions,1 guideline,4 expert consensuses,1 systematic evaluation,and 2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Finally,the best evidence summary for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weaning was formed,including 8 aspects (training objectives,respiratory assessment,training team,training population,training methods,training intensity,frequency and time,pause indicators and monitoring) with 22 recommended opinions.Conclusions:The best evidence summary for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in patients with difficult weaning summarized in this study can be applied individually and in a targeted manner by healthcare professionals in relation to clinical scenarios and patients' wishes,thus improving the success rate of weaning.Keywords difficult weaning; inspiratory muscle training; evidence summary; evidence⁃based nursing摘要目的:遴选、评价并归纳撤机困难病人吸气肌训练的最佳证据。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
《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要点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是中国医学界专家针对呼吸重症患者的康复治疗制定的一系列指导原则和技术要点。
该共识的主要目的是为呼吸重症患者提供科学、规范、有效的康复治疗,促进其恢复和提高生活质量。
以下是该共识的要点:1.康复治疗的目标:呼吸重症康复治疗的目标是促进患者身体机能的恢复和提高,改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地减少并发症和残疾。
2.康复团队的组成:康复治疗需要一个多学科的专业团队,包括呼吸科医生、康复医学专家、护理人员、物理治疗师、职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等。
3.康复评估:康复治疗应该从入院时开始进行评估,包括患者的肺功能检测、心肺功能评估、肌力和关节活动度评估等,以确定康复治疗的个体化方案。
4.呼吸肌训练:呼吸肌训练是康复治疗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自主锻炼和辅助训练,提高患者的呼吸肌力量和耐力,改善呼吸功能。
5.活动训练:康复治疗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适当的活动训练方案,包括体位调整、平衡训练、步态训练等,以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和活动水平。
6.营养支持:呼吸重症患者常常存在营养不良问题,康复治疗应及时评估患者的营养状况,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营养补充,达到维持和改善患者营养状态的目标。
7.心理支持:康复治疗不仅要关注患者的身体恢复,还要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
康复治疗团队应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干预,帮助患者积极面对疾病和康复过程中的困难和挑战。
8.康复评估与效果监测:康复治疗团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康复评估,评估患者的康复进展和效果,并根据评估结果调整康复治疗方案。
9.康复宣教和指导:康复治疗应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宣教和康复指导,提供康复知识和技能,帮助患者和家属积极参与康复治疗。
10.康复出院和转入社区:康复治疗不仅限于住院期间,出院后的康复持续性非常重要。
康复治疗团队应与社区康复机构合作,确保患者顺利转入社区康复。
以上是《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的要点。
该共识的制定旨在提供呼吸重症患者康复治疗的全方位指导和规范,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生活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34.《中国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技术专家共识》(2018)要点前言呼吸系统疾病的患病率不断增高,重症呼吸系统疾病随之增加。
由于疾病或外伤等因素,气体吸入、肺部气体交换、气体转运会受到不同程度影响,导致心肺功能障碍,增加死亡率或延长住院时间。
为提高呼吸重症的患者的存活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呼吸重症康复尤为重要。
国内呼吸、重症、康复等领域资深专家共同从康复医学、康复治疗、康复护理三个主要方面系统地介绍重症呼吸系统疾病的诊治和康复流程及具体治疗方法,致力减轻呼吸重症患者的生理、心理等方面的功能障碍,对呼吸功能进行早期维持和康复,减缓病情的进展和恶化,为患者病情好转后进一步的康复打下良好基础。
1.概述1.1概念呼吸重症康复是基于全面评估、制定个性治疗方案,包括但不限于锻炼、教育和行为改变,旨在改善呼吸道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况,并促进健康的行为。
1.2流行病学各种原因所致的急慢性呼吸衰竭是呼吸重症和重症医学中最常见、最重要的问题。
在众多疾病中,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呼吸衰竭、肺性脑病是老年患者主要死因之一。
长期呼吸机辅助机械通气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死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1.3目标1.3.1改善通气状况维护现存功能:呼吸功能训练与呼吸肌有氧训练和整体运动康复训练关系密切。
早期可通过腹式呼吸训练、呼吸肌训练、缩唇呼吸训练、咳嗽训练、放松训练、体位引流等改善肺功能。
另外,重症肺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是ICU患者的常见疾病或并发症,严重影响着患者预后。
早期康复治疗有利于痰液排出和肺部炎症控制。
改善通气状况、维护现存功能有利于VAP的预防。
1.3.2早日促进身体功能恢复:不能进行有效锻炼的患者,可使用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促进骨骼肌生长、增强肌肉力量和耐力。
短期内改善重症患者骨骼肌代谢、保持肌肉功能,适用于COPD和充血性心衰患者。
心肺康复是以功能恢复为基础。
1.3.3预防并发症:严重的肌萎缩和肌无力。
关节僵直、挛缩。
内分泌系统改变。
深静脉血栓(DVT)。
肺炎控制和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
1.4基本原则多学科合作,进行心肺功能评估。
保证管线正常运转,注意输液管、导管的放置、呼吸机管道管理、关注心率、血压、氧饱和度及患者反应。
治疗方案要循序渐进。
保护自己及患者,防止传染。
关节活动训练与肌力训练。
呼吸康复与心脏康复并重。
1.5康复介入及暂停时机1.5.1康复介入时机:血流动力学及呼吸功能稳定后,立即开始。
入重症医学科24~48小时后,符合以下标准:心率>40次/分或<120次/分;收缩压(SBP)≥90或≤180mmHg,或/和舒张压(DBP)≤110mmHg,平均动脉压(MBP)≥65mmHg或≤110mmHg;呼吸频率≤2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吸入氧浓度(FIO2)≤60%,呼末正压(PEEP)≤10cmH2O;使用小剂量血管活性药物支持,多巴胺≤10m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mg/(kg·min),即可实施康复介入。
生命体征稳定的患者,可逐渐过渡到每天选择适当时间作离床、坐位、站位、躯干控制、移动活动、耐力训练及适宜的物理治疗等。
1.5.2康复暂停时机:生命体征明显波动,有可能进一步恶化危及生命时宜暂停康复治疗。
具体指标:心率:心率不低于年龄最高心率预计值的70%;静息心率的基础上下降>20%;心率<40次/分或>130次/分;出现新的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急性心衰。
血压:SDP>180mmHg或DBP>110mmHg或有直立性低血压;MAP<65mmHg;新使用血管活性药或使用血管活性药物剂量增加。
呼吸频率:呼吸频率<5次/分或>30次/分或出现呼吸困难,SpO2<88%,FiO2≥60%,PEEP≥10cmH2O;人机对抗;镇静或昏迷;患者明显躁动,需要加强镇静剂量,RASS>2分;患者不能耐受活动方案;患者拒绝活动;存在其他预后险恶的因素;或有明显胸闷痛、气急、眩晕、显著乏力等不适症状;或有未经处理的不稳定性骨折等,亦应暂时中止康复技术操作。
1.6康复模式采取“多学科协作临床康复一体化”康复模式,形成重症医学科医师或呼吸科医师、康复医师、物理治疗师、作业治疗师、言语治疗师、康复护士、临床营养师、心理医师、社会工作者等多学科专业人员组成的康复医疗团队。
2.呼吸重症康复2.1康复医学2.1.1常见呼吸重症疾病:重症肺炎、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肺栓塞症、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心肺功能失代偿期、气胸、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发作)、气管扩张、原发性支气管肺癌、呼吸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2.1.2临床诊断2.1.2.1临床表现:2.1.2.2辅助检查:2.1.3临床治疗2.1.3.1药物治疗:总体治疗原则为依据临床症状、体征、辅助检查等治疗原发疾病。
2.1.3.2机械通气:(1)机械通气的应用指征:(2)无创机械通气(NPPV):(3)有创机械通气:(4)不同呼吸重症疾病患者的机械通气:2.1.3.3氧疗:(1)氧疗的适应症:(2)氧疗的原则和方式:(3)给氧方法:(4)氧疗中的注意事项:2.2康复治疗2.2.1呼吸重症分期2.2.1.1早期:早期开展康复治疗有助于缩短病程、减少ICU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改善预后。
2.2.1.2极期:多数患者需在RICU接受加强治疗和护理,除原发病的治疗外,还需采取呼吸支持、循环支持或血液净化等治疗。
2.2.1.3恢复期:症状好转,生命体征平稳,咳嗽、咳痰减轻,呼吸困难缓解,意识逐渐转清,脱机等,可转入普通病房治疗。
2.2.2康复评定2.2.2.1一般状况评估:2.2.2.2运动感觉评估:2.2.2.3意识障碍评估:2.2.2.4吞咽障碍评估:2.2.2.5肺功能评估:2.2.2.6呼吸肌评估:2.2.2.7心功能评估:2.2.2.8呼吸困难评估:2.2.2.9疼痛评估:2.2.2.10营养状态评估:2.2.2.11心理状态及睡眠评估:2.2.3康复治疗技术2.2.3.1常规康复治疗:(1)当患者不能进行主动运动时可采用被动运动。
(2)当患者无意识障碍时,康复治疗以被动运动与辅助运动相结合的方式向主动运动为主的方式转变。
2.2.3.2物理因子疗法:2.2.3.3中医传统康复疗法:(1)中医辨证治疗:(2)针灸治疗:2.2.3.4呼吸肌训练:集中在力量与耐力两方面,以吸气肌训练更常见。
(1)训练处方的制定原则:(2)呼吸肌训练内容:2.2.3.5胸廓放松训练:2.2.3.6保持呼吸道通畅:根据患者情况,灵活选择:(1)咳嗽:(2)体位引流:(3)主动循环呼吸技术:(4)振动排痰:2.2.3.7运动训练:早期训练可缩短重症监护和住院时间,减少再入院次数、机械通气时间、有害卧床天数和不良事件。
2.2.3.8吞咽训练:吞咽训练包括基础训练和治疗性进食训练。
(1)基础训练,是针对与摄食-吞咽活动有关的器官进行训练,适用于从轻到重度的吞咽困难患者。
(2)治疗性进食训练,是摄食-吞咽训练的最后程序。
(3)其他配合吞咽训练治疗:2.2.3.9脱机训练:早期脱机训练可增加脱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
2.2.3.10心理治疗:2.2.3.11音乐治疗:2.2.4呼吸重症的适应症和禁忌症2.2.4.1适应症:入住ICU24~48小时后,符合以下标准:对刺激有反应;心率40~130次/分;收缩压90~180mmHg,舒张压60~110mmHg;呼吸频率5~35次/分;血氧饱和度≥90%,机械通气FiO2≤60%,呼气末正压≤8cmH2O;多巴胺≤10μg/(kg·min)或去甲肾上腺素/肾上腺素≤0.1μg/(kg·min),即可实时康复治疗。
2.2.4.2禁忌症:患者生命体征不稳定;新出现急性冠脉综合征、致命性心律失常、急性左心衰、急性心肌炎/心包炎、肥厚梗阻型心肌病;近期心内/静脉血栓;急性脑血管病变,颅内损伤;不稳定的颈椎骨折和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恶化,需颅内压监测及脑室引流;昏迷或躁动(RASS≤-3或RASS>2分);人机不同步,人工气道难以固定维持。
2.2.5紧急事件的处理2.2.5.1处理原则:2.2.5.2常见紧急事件的处理:2.2.5.3紧急事件抢救流程2.3康复护理2.3.1常规护理2.3.1.1护理评估:2.3.1.2护理措施:2.3.2机械通气及氧疗护理2.3.3.气管插管护理2.3.3.1气囊管理:2.3.3.2声门下分泌物吸引:2.3.3.3气道湿化:2.3.3.4口腔护理;2.3.3.5体位管理:2.3.4饮食和二便管理2.3.4.1饮食护理:2.3.4.2膀胱管理:2.3.4.3排便管理:2.3.5排痰2.3.5.1咳嗽:2.3.5.2叩击:2.3.5.3体位引流:2.3.5.4机械排痰:2.3.5.5负压吸痰:2.3.6心理护理:2.3.7健康宣教:2.3.8应急措施:2.3.9注意事项:3.呼吸重症常见并发症及处理3.1常见并发症较为常见的呼吸重症并发症有:气道/气管导管堵塞、肺部感染/VAP的发生、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静脉血栓栓塞症(VTE)、应激性溃疡、水电解质紊乱、特定环境对患者的身心损害等。
3.2常见并发症处理3.2.1气道/气管导管堵塞:3.2.2肺部感染/VAP:3.2.3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3.2.4静脉血栓栓塞症(VTE):3.2.5应激性溃疡:3.2.6水电解质紊乱:3.2.7特定环境对患者的身心损害:4.呼吸重症康复质量管理4.1建立档案4.2建立质量监管体系4.3康复相关化规范化培训课程4.4疗效评估与康复治疗师职责4.5转到普通病房跟踪治疗4.6满意度调查5.展望呼吸重症康复治疗是一门多学科与个体化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措施,存在并贯穿于整个呼吸疾病患者的治疗与恢复的过程中,患者需要科学、系统及持久的康复治疗。
随着康复理念的下沉和普及,必将为广大呼吸道疾病患者带来福祉,减轻社会和家庭的经济负担,助力我国大健本word文档可编辑可修改康事业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