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圈点勾画法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Word文档]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圈点勾画法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Word文档]](https://img.taocdn.com/s3/m/53e62efe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89.png)
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圈点勾画法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关键字:浅谈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运用圈点勾画法来提升学生学习效果本文为Word文档,感谢你的关注!摘要:传统教学强调以教师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
而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教师只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把提问的主动权与学习内容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有针对性的进行学习。
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法,才能更有效的阅读。
关键词:阅读教学;圈点勾画法;学习效果G633.3圈点勾画批注阅读法是一种边阅读、边勾画标记的阅读方法,教师只是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把提问的主动权与学习内容的选择权交给了学生。
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从不同角度,读出各自的理解。
指导学生掌握了批注阅读的方法,才是真正的学会阅读。
同时,教学中教师应毫不吝惜的赞美学生,即使他的观点并不能深入领会作者写作意图,但思考即是过程。
在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阅读教学占有极大比重。
语文教学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力,以促进其自主学习习惯的形成,从而使他们尽快达到"展卷自能通解,下笔自能合度"的自学水平。
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则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新课程标准关于阅读的目标,在理念上有较大的变化,认为"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
“阅读程度不够的原因,阅读太少是一个,阅读不得法,尤其是重要的一个。
” 叶圣陶先生说。
多读固然重要,但尤其重要的是怎样读。
中国有句古话叫“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说的是传授给人现成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使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际。
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以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就告诉我们充分教授学生阅读的方法在教学活动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https://img.taocdn.com/s3/m/dafa1fd7f18583d048645991.png)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宋代著名的理学大师朱熹在《读书之要》中有句“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的名言。
这句话精辟地阐述了读书的技巧,尽管历经千年沧桑,我觉得对我们新时代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仍然具有指导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那么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就必须指导学生“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正如阅读心理学家罗森布拉特所说:“读者不是单纯地追求作者在课文中所表达的意思,而是创造性地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思。
”那么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指导学生进行高效益的阅读呢?一、以读为本,激发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新课改倡导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蔡元培先生说过:“我们教书,是要引起学生的读书兴趣,做教员的不可一句一句或一字一字的都讲给学生听,最好使学生自己去研究,教员不讲也可以,等到学生实在不能用自己的力量去了解功课时,才去帮助他。
”在这一过程中我们要极大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
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
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如指导学生阅读毛泽东的《沁园春·雪》,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放眼祖国壮丽山河、心怀祖国前途命运的磅礴豪迈之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
二、精读文本,品嚼语言,让学生感悟审美情趣语文教师必须把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借助适当的教学方法,采用富有启发性的语言,有时可通过体态、眼神、手势等非语言手段,极力引导学生精读课文、品嚼语言,让学生感悟审美情趣。
如指导学生阅读新凤霞《傻二哥》的这段文字:“傻二哥串街走巷卖药糖,最使人注意的是他的吆喝,非常认真的。
浅谈如何让初中生爱上语文阅读
![浅谈如何让初中生爱上语文阅读](https://img.taocdn.com/s3/m/427b3788561252d381eb6e70.png)
浅谈如何让初中生爱上语文阅读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1创设良好的阅读氛围我所在的学校每天都安排有早读课(四十分钟)。
早读课上,我从不占用时间讲课,而是让每个学生成为阅读的主人,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自由阅读。
早读课成了学生的阅读天堂。
每节早读的最后五分钟,我都会安排学生(轮流)推荐一篇佳作(课本内外均可),并陈述推荐理由。
这是每天早读最令学生期盼和心动的时刻。
即使在课堂上,我也尽可能让学生多阅读。
很多教师在阅读课上喜欢喋喋不休的讲述课文背景、作者介绍、分析课文等等,把一个接一个的问题作为诱饵,让学生统一到教参的标准答案之中,教师的讲解完全代替了学生的自主活动,学生总是处于被动状态,一节课学生没多少时间去阅读。
其实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教学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
学生在良好的个性化阅读氛围中,会有“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感觉,于是才能积极的思考,去把握、分析和赏析课文,使阅读成为个人化的行为,只有学生主动、自由地个性化阅读,才能在其中形成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2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学生在充分的阅读中一旦形成了自己的阅读感受后,自然会提出很多问题。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https://img.taocdn.com/s3/m/d59e15a201f69e3142329468.png)
浅谈在阅读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发表时间:2012-06-29T09:29:18.780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2年9月总第110期供稿作者:罗晓燕[导读] 在这种氛围中,学生就能敢想、敢说、敢做、勇于创新,还可以促进思维健康发展。
罗晓燕贵州省遵义市汇川区大坪小学563000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阅读教学所占的比重最大,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
在工作实践中,我试对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优化阅读教学过程进行了探索。
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是个性发展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致力于导,只有教师与学生协调一致,主体主导积极配合,形成合力和共振,才是主体参与阅读教学的理想境界。
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总结出了以下几点做法:一、创境激情,培养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积极性学习兴趣是学习积极性中很现实、很活跃的心理成分,它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所谓“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学习的最佳动力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
同时,兴趣又总是与情感密切联系着的,消极的情绪体验往往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
所以,许多教育家非常重视情绪体验在学习中的作用,主张教学要依靠和利用教学材料,培养和发展学生学习的充沛情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习。
小学语文教材中课文体裁多样,内容非常丰富。
教师可以激发学生兴趣为核心,从课文内容入手,通过各种途径,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教学设备,创设与教材有关的具体生动的情境,灵活设计教学过程,吸引学生,激发他们的情感,提高他们阅读的积极性。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童话故事,如《狼和小羊》、《狐狸和乌鸦》、《美丽的公鸡》等。
教学时,让学生扮演故事中的不同角色,或朗读、或表演,寓教学于活动中,学生很容易进入教学情境。
像《曹冲称象》、《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等课文则可以用实验演示法教学,把课文内容展示给学生看;《田忌赛马》、《新型玻璃》等课文教学时,可让学生上台来当解说员或推销员,这样,避免了教师一味静态地讲解,让学生在动手操作或动眼观察等主体性活动中学习课文,效率更高。
快乐读书吧六年级评课意见
![快乐读书吧六年级评课意见](https://img.taocdn.com/s3/m/06ea11ce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6.png)
快乐读书吧六年级评课意见
快乐读书吧优点点评如下: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领会文章内容和感情的主要方法。
让学生自读为主,在此环节中,教室把课堂还给了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老师只是起到一个引导和过渡的作用。
2、课前收集资料,学生在阅读中学会了提问题。
小组合作给学生快乐的学习体验,因为是学生自己想的,所以有趣,记忆也很深刻。
3、注重学生的思维参与,尊重了学生的阅读需要。
"没有学生的主动参与,就没有成功的课堂教学。
"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教室考虑到学生理解的需要,给学生自由支配的时间。
在读书时做记号,调动学生思维参与的积极性,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机会感受、体验文章蕴含的感情。
快乐读书吧缺点点评如下:
1、对学生放手学习和合作学习做得还不够,过分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对学生的主体作用的重视不够。
2、教学中对学生领读、多读重视不足,课堂气氛过于呆板,没有让学生放下包袱轻松学习。
3、语言表达不够精准到位,对学生的引导不够好。
面对聪明活泼的孩子,微笑和激励就是一种最好的方法,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既是对他们潜能的开发,又是对他们个性的张扬肯定,运用得法,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能,这一点本节课做的不够好。
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
![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https://img.taocdn.com/s3/m/c91e4e9f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b4.png)
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是每个家长的梦想和责任。
阅读是一种习惯,也是一种享受,它不仅能够开拓孩子的视野,丰富孩子的知识,更能够提高孩子的思维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下面就从家庭、学校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
家庭是孩子阅读兴趣的第一所学校。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他们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阅读习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父母应该成为孩子的第一位阅读引导者,为孩子树立一个良好的阅读榜样。
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给孩子讲述一些有趣的故事、引导孩子分享自己的阅读体验,这样可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兴趣。
父母还应该给孩子提供丰富的读物,有意识地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可以给孩子买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根据孩子的年龄和兴趣挑选一些生动有趣的绘本、寓言故事、科普读物等,让孩子在愉快的阅读体验中获得知识。
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读书,开展亲子阅读活动,这不仅可以增进亲子感情,还可以激发孩子对阅读的热情。
学校也是培养孩子成为终身阅读者的重要场所。
学校应该建立良好的阅读氛围,让阅读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
学校可以设置阅读角、图书角,提供丰富多样的图书资源,鼓励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书籍进行阅读。
学校还可以开展各种有趣的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读书比赛、主题阅读等,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也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导读、解读、分析等方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书籍,激发学生对书籍的兴趣。
社会也应该为孩子的阅读提供更多的支持。
社会资源要多渠道地服务于儿童阅读,如公共图书馆、书店、阅读活动等。
社会组织可以举办各种形式的阅读推广活动,如义务进校园、读书节、讲故事会等,给予孩子更多的阅读机会。
社会也应该鼓励出版单位多出版一些优质的儿童读物,提高儿童文学的质量和数量,为孩子提供更好的阅读选择。
家长和老师也可以利用社会资源,带孩子参加一些有意义的阅读活动,增加孩子的阅读体验和阅读乐趣。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https://img.taocdn.com/s3/m/2b38e9a14028915f804dc263.png)
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结题报告一、简介部分1.标题:《语文教学中阅读能力培养的研究》2.摘要探索语文主题学习阅读的种种误区根源,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协调师生、学习同伴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让学生爱上阅读,自主阅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总目标”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
采用文献分析法,采用观察研究法,调查分析法,课内外阅读的意识与能力情况。
问卷法,经验总结法。
二、主体部分(一)研究问题:1.课题研究的目的本课题研究的近程目标是使阅读的重心不仅仅放在获取知识上,而是转向学会阅读,利用语文主题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和培养能力。
(1)开展阅读活动,把学生由课堂引入广阔的“生活海洋”。
创建书香校园,、海量阅读,让学生在阅读中去感悟,从而得到语言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
语文主题学习1+X 阅读课改革阅读课的教法,开创阅读教学的新局面。
语文主题学习阅读转变思想,更新观念,强化高效的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能力,树立与新课程相适应的阅读观,从而提高学生学业成绩(2)探索语文阅读的种种误区根源,提高学生阅读水平,协调师生、学习同伴之间的关系,积极寻找解决对策。
让学生爱上阅读,自主阅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并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本课题研究结合农村实际,来探讨语文阅读教学的操作过程以及实施策略等,为本地区农村初中语文教师开展主题阅读教学时提供一些有益的参考,推动主题阅读教学更好的走入农村初中课堂。
2.课题研究的意义当前农村中学阅读材料较少,学生阅读水平较低,阅读兴趣不浓,语文主题学习就是要关注学生学习状态,研究语文阅读学法指导,总结有效经验,引导学生掌握系统阅读方法。
语文主题丛书学习就是简简单单学语文,快快乐乐读丛书。
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充分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因此语文主题学习1+X阅读形式将成为课堂阅读的交流常态,有利于大面积提高学生阅读效率,通过语文主题丛书的使用,更好地提高农村薄弱学校学生的阅读水平,缩小学生阅读之间的差距,阅读素质可以得到显著提高,让学生真正享受到阅读的快乐。
《水浒传》教学反思
![《水浒传》教学反思](https://img.taocdn.com/s3/m/120bb3a9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30.png)
《水浒传》教学反思《水浒传》教学反思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怎样写教学反思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水浒传》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浒传》教学反思1《童年读<水浒传>》这篇课文,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作者是想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告诉同学们课外阅读对语文学习的促进作用,是激发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培养课外阅读习惯的好素材。
教学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我没有怎么做过多的讲解,只是由课题导入,作者是怎样读《水浒传》的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默读课文,在文中寻找答案,要求勾画词句,写上批注,再做交流。
学生先是很快找到了描写“爱读”的段落,我启发他们再细细地读,找出“爱读”的句子和词语,把学生引导到揣摩语言文字上来,抓住“迫不及待”“津津有味”“早上在晨曦中看,晚上在煤油灯下看,放学回来的路上还坐在草地上看个没完”“不到一星期就读完了”等词句来体会作者的痴迷。
学生先交流找到的句子,我再引导他们说出从哪些词语感受到“我”爱读《水浒传》的,然后让他们带着自己的体会进行个性化的朗读,用朗读来再现“我”的痴迷与喜爱,在读中让学生评价,再比赛读,读得好的,给予肯定,再让学生跟着齐读,让孩子们感受阅读的快乐。
最后以作者读《水浒传》的收获作总结,让孩子们说说阅读的作用并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发言踊跃,纷纷说了自己的阅读收获,有的结合“亲子阅读”谈了自己从中受益匪浅,有的结合自己的写作提高了,以示感谢阅读的好处,有的通过自己读的书籍感觉很实用,而推荐其他同学读的……总之,在整节课上我始终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学得轻松,表现积极,学习效果好。
尽管如此,但我发现还是有些学生行动不起来,放不开,有的无精打采,有的心不在焉,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其中,配合默契,少数学生主动性仍然不够,我想以后还要更多的鼓励和引导他们,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帮他们树立信心,激发他们的学习欲望,争取人人参与学习活动中来,真正让课堂成为他们人人展示的舞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https://img.taocdn.com/s3/m/91aed0f952d380eb63946daa.png)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
语文《新课程标准》主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现代教育理论也认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角色与行为的定位不应是传授,而是基于学生
已有的学习程度给予其与自身发展水平和需要相应的指导,推动其学习方式、认知结构的健康发展。
事实上,初中现在不少所谓新课改的课堂教学中少有分析,浅显无聊的讨论和言说充斥着课堂。
“满
堂说”“满堂问”“满堂讨论”,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要么是“好”“不错”(因为要鼓励!)要么是不置可否不过问。
他们认为这样就体现了“学生是主体”的新课改理念。
从学生发展规律来说,学生是一个逐步成熟、发展的人,学生心理、生理以及语言实际能力都具有阶段性特征,而教师的专业地位具备指导学生学习的能力,师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于专业地位的
平等。
所以,教师责无旁贷地应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启动者、引导者和组织者。
学生需要在教师的引导下逐步发展成熟。
如果我们不正视广大农村学生的现状,为课改批上华而不实的外衣,为了强调学生
的自主而使教学流于空洞的形式,只会耽误学生!教师应是开启学生愉悦的课堂学习活动大门的那把金钥匙;应是为了学生顺利学习作出示范,提供帮助的引路人;应是高屋建瓴,无疑处生疑,有疑处
点拨,平淡处升华的指引者。
因此,教师应该积极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既要实行教学民主,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又要严格要求学生,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加以引导,使学生的学习“高效低耗”。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https://img.taocdn.com/s3/m/6fd68c679b6648d7c1c7460f.png)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重视学生的阅读主体地位,主要是指:把阅读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自己去发现、甚至创造文本的意义,即在阅读教学中首先要安排学生自主阅读;其次,把发表见解的机会和权利还给学生,允许学生说出自己的看法和理解,提出自己的疑问,让学生自由理解和评价作品,即在自主阅读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平等对话、合作交流。
这其中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学会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果这样,我们的教学才真正达到了新课程设定的目标。
在阅读教学中,老师要学会尝试运用“随机点拨,因文入理”的方法,来提高学生“品味语言”的能力。
记得有一次,我在教《世说新语》两则课文时,当我讲到《穷人》一文中,用“贤惠”和“贤慧”来说明主人公桑娜那个更为贴切?你还能举出其他词来刻画主人公桑娜吗?结果同学们纷纷举手发言,有的说,用“贤惠”好,因为桑娜办事稳重,持家有道。
有的说,用“贤慧”好,因为桑娜的五个孩子都很小桑娜按年龄算也30岁不到,不仅形似而且神似。
还有的学生说,“贤慧”和“贤惠”都只说她在家里片面,从整体上说她善良、品质高尚、坚强、勤劳……许许多多的答案。
学生们的精彩讨论,让我感到非常满意。
我赞扬了同学们开动脑筋、思考问题、想象力丰富。
希望同学们掌握阅读方法,善于抓住课文中的一些关键字词和句子进行分析,从而提高“品味语言”的阅读能力。
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它的教学说大点关系到我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传承,说小点在各种各样的考试中,文言文的考察必不可少,所以呢!如何提高文言文教学有效性值得探讨.余文森教授(教育部课程改革专家组核心成员)从专业的角度回答了什么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他认为:从专业角度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获得发展.首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指的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通俗地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收获,有提高,有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而对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有哪些标准是否有公认的标准"问题,余教授认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特征(或表现)可以列举很多,但最核心的一点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主动学以及怎么学,会不会学和学的怎么样".那么在进行文言文教学时,会遇到哪些制约教学有效性的问题,在最近几年的教学中有两点问题很突出,一是现代我们用的是规范的普通话教学和生活,缺少使用文言文的语言环境,二是学生对刚接触的事物的不自信,这种态度在诵读,背诵,翻译中经常出现;比如我们班有个学生在朗读《陌上桑》这首乐府诗歌的时候,已经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他的嘴角不自觉露出了笑容,我觉得他这是会心一笑,所以我立即请他来讲讲这首诗歌说个什么故事,他依然还是笑了笑,可是说了不知道,当然这个学生平时的学习并不是很优秀,但是他很快拒绝了他本来已经得到的最初体验,或许有一些深层次原因,但我觉得只要以接触到文言文,或许他们就自动关上了一扇自信的大门.因此我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是语境,我想我是否可以运用数学英语的方式,通过多练多背达到目的呢那么怎样在学生的头脑中形成印象,不增加他们背诵的负担呢有时候笨办法也是好办法也不一定,就用小测试看看吧.从中一篇文言文中挑选重要的实词和虚词,分阶段分次进行测验.在上课的时候,对我预测容易错的字词在课堂中不断地重复,例如《卖炭翁》中"尝射于家圃"的"尝"字,这个字的意思在我们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曾经"的意思了,而学生会有一种思维习惯,把"尝"字的意思归结为"经常".讲完立刻进行小测,只有10个学生能准确地把尝字的意思写出来,其余的就是写"经常,常常".这样的效果当然不能称之为教学有效性,因此,我把小测卷发下去,让学生自己订正,然后复习十分钟,再考相同的内容,结果多了五六个学生把"尝"字意思写对.第三次小测前,我进行了讲评,有意把"尝"字的意思强调了几遍,这一次小测中上的同学都写对了,到现在为止才算完成教学有效性的第一个目标:有效地掌握知识.同样的方法我也运用在《三峡》等课中,效果不错,这种通过不断小测提高学生掌握程度,我把它称为用理科的方法解决文科问题.用古代文言文遗留下来的痕迹来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词语,那就是成语,比如"就"字,它有完成,按照等古义,现在在现代汉语的一些词语和成语中仍有出现,让学生通过记住耳熟能详的成语来记住文言字词也是一个好方法.。
评课《爱在细微处》
![评课《爱在细微处》](https://img.taocdn.com/s3/m/4386aa592e3f5727a5e962c3.png)
群文阅读,我们望城还没有老师上过这样的教研课,杨老师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首先,让我们为杨老师的这份勇于探索的勇气点赞;仔细听了杨老师的课,我觉得她上出了群文阅读的味道和特色,我们更要为她的这份成功点赞。
我认为杨老师的群文阅读《爱在细微处》有三个方面可圈可点:一、整堂课呈现螺旋式上升,彰显阅读梯度。
A、选材的梯度呈现:围绕“母爱”这个核心主题来选材是有难度的,因为古今中外写母爱的文章多得像海洋一样,杨老师选的这三篇文章按由易到难的顺序依次呈现:《母亲的纯净水》以语言描写为主,学生可以只从母亲的语言去体会、读懂母亲的爱;《慈母情深》刻画了一位含辛茹苦的母亲,描写的种类相较于第一篇更丰富,多是描写母亲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的语句;而《秋天的怀念》不仅有着对母亲的回忆与怀念,还有作者最真切的挣扎以及对生命的思索、探寻。
B、教学过程的梯度呈现:第一步带读一篇,教给方法。
第一篇文章《母亲的纯净水》浅显易懂,多为语言描写。
我先带学生快速浏览,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再带学生跳读语言描写,学习做批注。
第二步细读一篇,掌握方法。
第三步自读一篇,品悟细节。
如果说第一步是方法的习得,那第二步就是方法的尝试练习。
如果说第二步是扶着走,那第三步就是放开手让学生自己走。
正是通过这样的阶梯选材和阶梯阅读,学生有了一个螺旋式的提升,从而达到一个质的提高。
二、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
A、给足阅读时间。
一堂课,三篇有一定长度的课文,好像任务有点紧。
但是在教学的时候,我们杨老师始终不急不躁,让学生真正做到了沉下心阅读,我认为真正的阅读是宁静的,这样才能引领学生走向文本的深处,宁静致远,杨老师做到了。
B、给足阅读的空间。
杨老师在阅读的时候给了学生充分的自由,尤其在第一篇阅读以后,学生边思考边做批注,老师并没有硬性规定批注的内容啊、字数啊,而是让学生自由发挥,展现阅读的个性。
C、鼓励学生质疑。
杨老师一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表述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同学进行讨论。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四步曲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四步曲](https://img.taocdn.com/s3/m/bad56e6425c52cc58bd6beb3.png)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的四步曲南京市江宁区竹山小学王德红关键词:以读为主、感悟、积累、迁移、内化训练主要论点概述: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精髓,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学生在主体阅读体验中获得经历,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情感,发展人格与个性;学生在以读为主的学习中,通过感悟、积累、迁移,实现语言文字的内化训练,真正达到“正确理解和应用祖国语言文字”,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
内容提要:《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读”是我国传统阅读教学的精髓,也是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
我们立足于科学而前瞻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以读为主,构建了阅读教学的四步曲。
一、初步感知重点引导学生正确的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本阶段操作步骤是:审题激趣——生疑求索——读准字词——读通课文——感知梗概。
这一阶段主要把握好两个操作要点:1.抓住文眼,激发学生兴趣;2.正确、流利地读通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二、精读感悟这是阅读教学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环节,本阶段操作步骤是:选读重点——体验词句——读中悟法——自学用法。
精读感悟要体现两个特色:1.突出“读中感悟”;2.突出重点,培养自学能力。
三、美读入情声情并茂的美读使学生个人感情与作者感情产生共鸣,有效地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熏陶情感。
其操作步骤是:赏析词句——读中悟情——美读入情。
美读要走出两个误区:1.忌为读而读;2.忌机械单调地读。
四、熟读迁移熟读成诵是积累语言材料,积淀语感,规范语言文字的有效方法。
“用得出”是“读书内化”的终极目标,要紧扣课文,设计实践练习,实现理解吸收向表达倾吐的迁移。
其操作步骤是:熟读成诵——读写练习——延伸实践。
这一阶段要做好两个结合:1.读写结合;2.课内外结合。
构建“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四步曲《全日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
![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2b30fd10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8d.png)
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相关推荐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精选6篇)为了确保活动科学有序进行,常常要根据具体情况预先制定活动方案,活动方案具有内容条理清楚,步骤清晰的特点。
活动方案要怎么制定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精选6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1一、活动的理念与主旨阅读在语文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早读是阅读的主阵地,为了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打造我新兴中心小学崇尚学习和阅读的文化氛围,开展了以“让阅读成为习惯,享受读书的快乐”为主题的读书活动。
本次活动选定《陕西精神》、《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语文阅读》四本图书以及课外拓展这些内容。
读书活动要求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并做好读书笔记,最后将适时开展读书交流活动,写一份读后感。
二、活动的时间:20xx年9月----20xx年1月三、活动对象:三、四、五、六年级学生四、活动项目(一)宣传发动(4月中旬)1.印发《早读课的重要作用》,向语文教师和学生宣传阅读以及读书活动。
2.教师利用班会时间,向学生发出“让阅读成为习惯,享受读书的快乐”的活动倡议。
3.阅读书籍推荐(书目附后)(二)组织阅读(4月下旬——12月)“学生自主阅读”与“教师指导读书”活动的开展有机结合。
(三)“读书体会”习作活动广泛开展“读书体会”习作活动,要求结合个人读书内容,读后感受为主题的习作,从读书中体验,在书香中成长。
各班级按要求组织选拔,推荐优秀习作进行展示。
展示时间:12月30日。
五、其他1、“兴趣”是本次读书活动开展的前提条件,学校不得出现任何形式的组织学生统一购书的行为(学校出资购书除外)。
2、学校要充分利用宣传活动号召学生积极参加本次活动,但在宣传时,要注意方式方法。
同时,教师在向学生发出的倡议这些方面的言语措辞上,要认真斟酌,切不可含有硬性规定或强制推行的意思,容易令人误解的话语也应尽量避免。
未成年人读书会活动方案2一、活动目的:书是人类的朋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通过开展“让书香飘逸校园”系列读书活动,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让每一个学生都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并在读书实践活动中陶冶情操,获取真知,树立理想!二、活动目标:1、组织学生开展课外阅读,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发展智力,陶冶情操,充实学生文化底蕴,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小主人》优秀教案
![《小主人》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d89b4f77c66137ee06eff9aef8941ea76e4b3a.png)
《小主人》优秀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培养阅读习惯,通过朗读文章,学习丰富准确的词汇,培养辨别真伪精神;
2、通过阅读《小主人》,让学生学习遇到不幸困难时,仍然能够勇敢的担当责任、乐观向上,尊重家庭和人们之间的爱;
3、通过阅读《小主人》,使学生明白家庭爱的重要性,珍惜家中宝贵的关系,热爱生活,通过尊重帮助他人来改变自己的人生。
二、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阅读《小主人》,学习其中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正义;
2、学习《小主人》中描述的勇敢和坚持的精神;
3、了解作品中描述的爱和尊重的意义。
三、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通过讨论、案例分析等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让学生思考作品中的道理;
2、采用对比法,让学生了解作品中的不同角色所表达的不同看法;
3、采用回顾总结的方法,分析作品中出现的事物、情节的影响力、给人们的教育意义和社会正义;
4、采用辩论法,让学生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道德教育和社会公正,并且在互相辩论中,活跃课堂气氛。
四、教学步骤:
1、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了解《小主人》作者的背景信息,
为本节课的学习做准备;
2、让学生朗读《小主人》中的主要内容,并且对所读内容进行总结,朗读过程中让学生了解词汇;。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https://img.taocdn.com/s3/m/f5067dd1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63.png)
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阅读是人类获取知识、获得乐趣的一种重要方式,对于小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来说,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鼓励自主阅读以及引导深度阅读等方面,探讨如何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
一、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一个良好的阅读氛围对于激发小学生的阅读热情至关重要。
学校和家庭应共同努力,为小学生打造一个鼓励阅读的环境。
在学校,可以建立舒适的阅读角落,配备丰富的书籍,定期组织阅读活动,如读书分享会、诗歌朗诵等。
在家庭,家长可以与孩子一起读书,鼓励他们参加文学活动,例如参观图书馆、参加书展等。
通过创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孩子们会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选择适合的阅读材料小学生的阅读材料应该根据他们的年龄、兴趣和阅读水平来选择。
对于初读者,可以提供一些简单的绘本、图画书,让他们通过图像来理解和理解故事的内容。
对于逐渐提高阅读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一些适合他们年龄段的儿童文学作品,如经典童话故事、儿童小说等。
此外,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资源,如有声读物、电子书等,吸引小学生的阅读兴趣。
关键是通过适合的阅读材料,让小学生体验到阅读的乐趣和益处。
三、鼓励自主阅读自主阅读是培养小学生阅读兴趣的重要方法。
学校和家庭应该鼓励小学生主动选择自己喜欢的书籍,并给予他们足够的自由。
学校可以设立阅读奖励制度,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多读书,并给予他们适当的奖励和认可。
家庭可以为孩子提供书籍,引导他们制定阅读计划,或者和他们一起制作读书笔记,分享阅读体验。
通过鼓励自主阅读,小学生可以培养对阅读的兴趣,并逐渐形成自觉的阅读习惯。
四、引导深度阅读阅读不仅仅是读懂一篇文章的表面意思,更重要的是理解其中的深层内容。
为了培养小学生的深度阅读能力,学校和家庭可以采取一些方法。
学校可以通过教学引导学生进行文学鉴赏、文本解析等活动,培养他们对于文字的理解能力,让他们善于思考和表达。
家庭可以与孩子讨论阅读内容,引导他们思考作者的意图、人物的性格变化、情节的发展等。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66d629bfd5b9f3f90f76c66137ee06eff94ef4.png)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从某件事情上得到收获以后,不妨将其写成一篇心得体会,让自己铭记于心,如此就可以提升我们写作能力了。
怎样写好心得体会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精选5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语文阅读教学心得体会1通过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我深深地体会到:阅读能力,对一个学生来说,是一种十分重要的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应该具备的一个重要素质。
阅读能力的强弱,与学生获取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长见识,以及培养自学能力等方面都有密切联系。
小学生阅读能力提高了不但能够加强小学生在阅读中的情感体验,而且可以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文知识,形成良好的语感;能让小学生去理解、鉴赏文学作品,从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同时也能发展他们的个性,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
我认为必须加强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提高小学生的课外阅读的能力。
一、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学生对某件事产生兴趣,可以孜孜不倦地学习,兴趣更浓者,能达到废寝忘食的境界。
因此教师可运用多媒体课件,精心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课堂教学情境,从最佳的角度切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为整堂课的教学设下很好的铺垫。
比如《草原》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
但学生对草原非常陌生,对生活在草原上的蒙古族牧民了解得就更少了。
如何让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激发起学生对草原的向往呢?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开始,我首先让学生自由谈谈对草原的印象,然后出示一幅草原风光图,同时播放了跟草原相关的歌曲。
图画、音乐以及师生生动的描述,一下子就把大家吸引了,学生们都陶醉在美好的想象当中……这时,我充满激情地问道“:草原这么美,你们想到草原去看看吗?”学生们异口同声地答道“:想!”学生已经完全被引入课堂的情境当中,在无意中形成了一种内在的学习动力,积极参与学习。
由此可见,运用多媒课件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能营造宽松愉悦的心理环境,激起学生的“兴奋点”,诱发学习热情,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浅谈课外延伸阅读的好处
![浅谈课外延伸阅读的好处](https://img.taocdn.com/s3/m/6e3b7831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375c7ab.png)
1、提升人生境界,强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广植人心。
课外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强化了人文精神。
在学生评价课外阅读的好处和价值时,学生认为“有书相伴,人生不寂寞”、“在阅读品味人生,提升了人生境界”,这也是课外阅读的一种必然收获和最大收获。
当代著名教育家魏树生,在这方面为我们做出了榜样。
他要求新生入学第一课每人要有一本伟人传记,一本名著。
可见他十分注重透过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人生境界。
2、有利于语文课程构成开放性的学习领域。
课外阅读是开放的,使学生的思维向课外延伸,潜力和视野向课外发展,拓展学生理解和运用文学语言的机会和实践领域。
透过阅读,提高学生的礼貌素养,已成为当今世界全球教育的一个基本共识。
3、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变“苦学”为“乐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有利于养成学生的研究素质.,以学生自己“最喜欢”和“最欣赏”为标准,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老师在学生面前敞开道路,让书籍学生的挚友。
自主性不但使学生有了做学生主人的强烈优越感,也为语文学习带来了极大的空间。
4、课外阅读对于学习汉字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学生在阅读中巩固了课堂中所掌握的生字,又会碰到一些不认识的字。
我向学生提出了要求,碰到不认识的字要透过查字典来掌握这个字的读音,了解这个字的意思。
平时要求学生小组间互相说说学会了哪些字,同学间透过相互交流,从而拓宽了学生识字的渠道。
5、许多文字上有造诣的作家、学者总结自己成长经历时,总少不了青少年时期博览群书。
班级上语文成绩较好的同学也常常是对课外书刊情有独钟。
许多同学在写作时总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
如果让学生多读课外书,多积累些,天长日久,写作时就会呼之即出,信手拈来。
所谓“熟读唐书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6、课外阅读能够让学生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只有博览群书才能博识。
阅读是一种巩固学习成果,丰富知识的有效手段。
学生阅读课外书的过程便是巩固、积累知识的过程。
透过阅读,学生认识了更多有名的人物;对大自然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激发了他们探索自然的欲望;同学们被各种童话故事深深地吸引住了,有的同学还编起了新的童话故事。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https://img.taocdn.com/s3/m/7ea7c54d3968011ca2009113.png)
阅读教学的基本原则
1.要充分发挥师生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阅读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方式。
2.在教学中努力体现语文的实践性和综合性。
努力改进课堂教学,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情感与态度、过程与方法的综合,提倡启发式、讨论式教学。
在当前班级授课制下,课堂教学仍然是阅读教学的主阵地,因此,课堂教学策略设计是阅读教学设计的重点。
阅读教学要努力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家庭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阅读空间,增加阅读实践的机会。
3.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既是语文各模块教学的共同任务,更是阅读内容的特殊任务。
4.正确处理基本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关系。
阅读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体现实效,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持续发展。
5.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的规律。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阅读策
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教师应中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应中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https://img.taocdn.com/s3/m/d6a55f6fa45177232f60a290.png)
教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答:阅读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之一,它不但要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而且要发展智力,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
目前,随着素质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阅读教学改革也生机勃勃。
但是,我们仍经常看到,课上要么教师从头串讲到尾,要么被个别能力强的学生占领,对于绝大多数学生来说,他们长期处于被动、陪衬的局面,久而久之,也就失去了学习的兴趣、信心,失去了主动学习的意识,他们习惯于听他人发言,习惯于教师“一口一口地喂馍”,学习的依赖性越来越严重,主动创造的火花逐渐熄灭。
阅读教学,这一本来丰富多彩的教学内容,却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失去兴趣。
究其原因,阅读教学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轻视学生学的活动过程,由此导致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质疑问难的机会与时间减少,学生大多处于被动状态,参与意识不强。
一句话,学生在阅读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没有被真正确立。
因此,要想在阅读教学中体现素质教育思想,就要提高阅读课堂教学效率,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那么怎样才能在阅读教学中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呢?一、教师真正摆正教与学的关系,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建立平等、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
1、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
教师就要进一步明确: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任务主要是激励与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体性,完成特殊的认知过程。
换句话说,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的一切工作,都应当为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服务。
教师要把学生作为一个个活生生的人来看待,承认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及个性差异,诚心诚意地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
教师只有真正树立了为学生服务的思想,树立了学生是学习主人的观念,在备课中才能关注学生的实际情况,只有根据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案,在课堂上才能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学生的认知过程,全身心地投入到教学之中,使阅读教学的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发展能力的课堂,成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新课标背景下关于阅读教学的反思反思,是一个痛苦的过程。
一个人跌倒了,应该爬起来,但在重新出发之前,别忘了想想跌倒的原因,这样才会避免类似的错误,扫清前进的障碍。
“老师,这下可完了,语文阅读题,好像和知识点没什么关系。
我努力往知识点上去扣,也觉得扣不上。
我都蒙了!”一位刚从语文考场上下来的同学见到我急得嚷嚷。
我连忙安慰“没关系,凭你的语文功底错不了,准备下场考试吧!”可说完这句话,我自己的心里却一阵发虚。
难道试题题型有所变化?考前我们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三种文体的攻关战术没有奏效?为了解开心中的疑团,考试结束后我赶紧语文考试卷子,仔细一看,自己担心的问题果然出现了,语文阅读部分更注重测试学生对文本的把握,对信息的提取能力,更注重让学生展示自己与文本对话,进行思维碰撞、情感交流的过程,就像我那位走下考场的学生所说的那样,丝毫没有涉及所谓“知识点”的考查。
对语文卷有了这样的认识之后,我开始反思自己以往的阅读教学中的失误:1、硬塞知识、凝固僵化、降低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在教研组的带领下,我对阅读按文体进行专项训练,即记叙文专项训练,议论文专项训练,说明文专项训练。
并在每一个文体的专项训练之后给学生印发这个文体答题的若干技巧,即前面提到的“知识点”。
比如说明文要求学生牢记五种基本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答法。
像举例子的作用一定要答“具体说明了……”;列数字的作用一定要答“准确说明了……”;议论文也要学生背住诸如“比喻论证的作用是形象生动的论证了……的观点,使所论述道理通俗易懂,深入浅出”。
等论证方法的作用;记叙文也要学生在答某一段作用时,必须从结构、内容两方面去分析,等等所谓的答题知识点。
而所做的专项训练,实际上就是以同一文本的不同文章对我们总结的所谓知识点的多次重复演练。
甚至每一个专项训练之后都要求学生将所谓的关于答题规律的知识背到脑里,以便应考。
这便是以往我们在阅读教学这一阵地的做法之一。
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
阅读教学的过程本应是每个学生潜心读书,获得个体体验和独特感受的过程,应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可是我们的做法都使个性化变为模式化。
我们将自己所认为准确的一些阅读分析的知识,细细地嚼碎了喂给学生,虽可谓是“苦心孤诣”却没有看到学生的“心领神会”。
记得著名的英国教育家斯宾塞曾说过“硬塞知识的办法引起人对书籍的厌恶,这样做无法使人得到合理的教育所培养的那种自学能力,反而会使这种能力不断的退步”。
无怪乎学生走下考场说不会答题了,就是因为我们的模式化阅读非但没有提高他的阅读能力,反使其降低。
不光如此,学生还在琐琐碎碎、反反复复的专项训练下丧失了学语文的兴趣。
我清楚地记得在课堂上学生们面对阅读试卷唉声叹气地说“又上阅读分析课!”想起来真是惭愧呀,这样的阅读教学真所谓是“门窗紧闭,春风不度。
”2, 过分应试,忽视主体,不利于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
记得在做一篇名为《一颗图钉》的记叙文阅读时,有一道考查插叙知识的问题,问题是“请说出插叙主人公来深圳前的内容对表达中心的好处”,那篇文章是讲主人公来到深圳后找不到工作花光了身上所有积蓄,颓唐沮丧时以插叙方式回想了“来深圳前内地原本有稳定工作,自己却因不安现状不顾家人阻挠来闯深圳”的内容。
后来又讲主人公鼓起勇气再去应聘因捡起了应聘场上一颗图钉的善举而成功。
针对这样的内容有同学提出“插叙一段与表达中心无关,这篇文章只是想弘扬主人公在困难时还能想着他人的品质,插叙一段完全可以去掉。
”当时这个学生的回答便让我一愣,我便引导学生对这一问题做了讨论,虽然觉得学生说的有一定道理,但因为那是各省中考汇编所选文章,有标准答案,最后我还是这样引导“请答出插叙内容对表达中心的好处,这一问法表明出题者是认为这部分内容有好处的,而没有问这段对表达中心有好处吗,说说你的看法?所以答这道题我们不应该视为开放性试题来答。
”听了我的话,学生便给出了较统一的答案。
现在想想,自己的那种作法不是扼杀了学生大胆怀疑的精神,打击了学生自我发现的热情和智慧吗?也曾经读过一些文章,论的都是语文教学中的诗意和人文关怀的问题。
自己在读的时候也产生过“于我心有戚戚焉”之感。
可实际操作起来我却抱着教材,把着参考答案,不敢越雷池半步。
这样的阅读教学,教师放不开手脚,学生也放不开手脚,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另外在阅读文本的选择上有时也忽视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承受力。
如一些中年者发出的人生感慨之作并不利于生活阅历较少的中学生去阅读,可因为对学生主体的忽视也被引入到了阅读教学中。
还有在阅读教学中拘谨有余、洒脱不足;“牵牛式”的微观提问有余,“开放式”的宏观设计不足;“自以为是”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不足等等问题。
在回眸反思的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阅读教学并没有使学生养成“钻”进书本的习惯,没有养成学生与文本对话,进行思想交流的习惯,更没养成生疑解疑的习惯。
阅读伴随着人的终身,在阅读中能美化人的心灵,提高人的素养,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因此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新课程标准对阅读有这样的阐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情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这就要求阅读教学要改变原有的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方式,以及“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阅读教学,建立起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
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以及自己对以往阅读教学不断反思的情况下,我设想着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阅读教学改革:1、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巴尔扎克说过:“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毫无疑问地是问号”。
问题是思维的向导,当一个人有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就会激起求知的冲动性和思维的活跃性。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我将改掉以解决阅读卷上关于文本的几个问题或老师提的问题为主的教学过程,重视引导学生学会质疑问难,鼓励他们大胆提问。
同时注意引导他们由提一些不着边际、鸡毛蒜皮的问题过渡到围绕文章主要内容提一些有价值的问题。
有了问题,学生自然会急于寻求问题的答案,这就充分调动了学生探求真知,继续学习的积极性。
对于问题,不急于分析、解答,也不马上进入讨论中,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再进行阅读,“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当然,由于学生的个性特征、情感体验、家庭社会背景的不同,对同一事物自然会有不同的感受,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让学生能够尽情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可让学生在文中深有感触的地方作旁注,写上自己读后的感受、想法,或是发表议论。
著名人本主义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的、有用的知识。
”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不会再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变模式化阅读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变硬塞知识为自我发现探索知识。
2、因生、因文制宜,变凝固僵化为灵活多样。
《语文课程标准》还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法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确实如课标中所说得那样,我们面对的学生存在很大的差异。
有的学生基础太差,字认不全,句读不懂,更不用说理解文意了;有的学生可能读完文本之后就能从文中提取信息,从整体上感知文意;更可能有一些能力超强者能从语言、内容、结构、写法上赏析评价文章,取其精华,取其糟粕,指导自己的写作。
所以我们在阅读教学中不应忽视学生的这种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要因生制宜。
让能力较差不知从何读起的同学,能做到对文本进行以认读为起点的理解性阅读;能捕捉信息、整体感知的同学做到以质疑为核心的研究性阅读;能赏析评价的同学做到以借鉴为目的的欣赏性阅读。
当然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还应做到因文制宜。
首先我们要注意选择那些有思想性、文学性,并适合学生阅读的美文。
之后还要根据文本特点区别对待,一定要改掉以应试为目的的架空分析式阅读模式。
只适合读后作为材料积累的文章就坚决不能做无味的问题分析,可让学生多读几遍,整理记忆;思想深刻,理解较难的文章就要引导学生“钻”进文本,汲取精华;行文规范性强的文章就不要忽视阅读与写作的结合……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一定要改变教学过程凝固、教学方法僵化的现状,要因生制宜,让每个学生都有收获;因文制宜,让学生读每篇文章都有收获。
创造灵活多样,不拘一格,讲究实效的阅读教学过程与方法。
3、着眼学生未来,培养良好阅读习惯。
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积三十年的经验,我确信学生的智力取决于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在反思中发现由于过分的注重应试,强求答案统一,我们的阅读教学快成了一种模具,不管你多棱多角,都被熔化,铸成一种模型;我们的教师也真正成了“园丁”为了整齐划一,不管你多绿多嫩,都叫你在“咔嚓”的铁剪下丧生。
这样的阅读教学会使学生对语文生厌,不利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更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我想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忽视对“答”的培养,重视对“读”的培养。
培养学生朗读和默读的习惯。
义务大纲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集中注意力、不动唇、不指读的默读课文”。
注重对学生进行包括重音、停顿、语调和语速等朗读技能及提高默读速度和理解率等默读技能的训练,不仅可从“读”中判断学生认读的正误、理解的深浅、欣赏品位的高下、探究研讨的精粗,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眼、脑、口、耳协同动作的良好阅读习惯。
培养精读和略读的习惯。
要让学生精读时能有圈点、有批注、做摘录、制卡片和写心得;略读则一遍就能理解大意。
经过长期的良好习惯的培养,学生们定能做到精读则咬文嚼字,“纤屑不遗”;略读则能观其大略,善于“提纲挈领”。
培养爱读和多读的习惯。
在以后的阅读教学中我们应通过灵活多样、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让学生们爱上读书,养成自己找书读,多读书的习惯。
我想我们的阅读训练如能抓住上述三个重点,阅读教学效率当会显著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
”这就决定了学习语文的过程是自主学习的过程,教师则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那么,阅读就应成为学生的自主性阅读。
这是我在新课标背景下反思自己的阅读教学时最大的一点收获,我定会把阅读的阵地还给学生,让学生做阅读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