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起源与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國古代書院起源與發展

一、研究動機

中國古代書院始名於唐,經唐末五代,至宋初,逐步發展成以私人創建為主,聚書研修,講學授徒的獨特教育組織形式。不同學術流派相互爭鳴,各展所長,同場講授,書院師生自願聽講,獨立思考,遂成為書院最典型的獨特學風,也是書院最有代表性的優良傳統。因此,或許能夠藉由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書院的起源與發展,來反觀現今大學林立,以致大學教學品質低落等現象做一番探討。

二、研究資料

研究資料

(1)主要資料:《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

月第1版

(2)參考資料:《元代書院研究》,徐梓著,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0

年1月第1版

三、形式分析

表1:兩書基本介紹

表2:書籍章節介紹

表3:各省(區)歷代書院統計表1

1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1998年11月第1版之附錄,第202頁至

四、內容分析

表4:宋初的著名書院2

宋初書院大多是由私人隱居讀書講學發展而起的,也有一部份由世家大族的家塾發展而成的。宋初書院發展的直接動因是“補官學之不足”,因此多得到朝廷和官府的支持、褒獎和資助,在宋初教育發展上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宋初的書院一般說來規模都不大,組織機構也很簡單,尚無完善的制度和規程,活動內容也比較單一,穩定性也較差,但在教育發展史上卻表現了極強的生命力。

此外,北宋為了貫徹“興文教,抑武事”的基本國策,在文教建設上重點實施兩項方針和措施:一是強化科舉考試制度;二是鼓勵和支持民間或私人辦學。

(1)強化科舉考試制度:提倡“學而優則仕”、“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

高”的思想;此外,宋真宗亦有一首“勸學詩3”很有代表性。

2事實上,宋初的書院還不限於上述數所,只是根據過去人們大體公認,近代學人新的研究所得,選擇了較有代表性的書院略做介紹,以其展示宋初書院發展的盛況和基本特點(引述自第53頁)

(表格整理by江政融) 3〈勸學詩〉: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房不用架高粱,書中自有黃金屋。

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有女顏如玉。出門莫愁無隨人,書中車馬多如簇。

(2)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4

圖1:宋代科舉登第名額人數變化圖

由圖1可看出,宋初科舉及第者人數大增,此舉的確調動了讀書士人的積極性,促進了讀書風氣的興盛,也確實解決了大部分用人之急需。然而取額過多過濫,讀書士子為逐功名,埋頭讀經,不務實學,且作弊流行,毒化了社會風氣,難得有用之才。

表5:北宋的三次興學及對書院發展的影響5

4數值來源於《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55頁至第56頁。繪圖:江政融

5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59頁至第70頁

6規定所有參加科舉考試者,必須在官學讀書三百日,曾經應試的士子也必須在官學讀書百日,不入官學者不得應舉

表6:南宋書院勃興的原因8

南宋書院的勃興是多方面因素促成的。概括起來有四個方面的原因:

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服從和服務於元代的“漢化”文教方針的。因此,元代的書院政策是“漢化”文教方針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漢化”文教方針的具體體現和實際內容,也是“漢化”文教方針得以順利持續推行的制度保證。

元代對書院採取積極創辦,鼓勵發展的政策,並非放任自流,而是逐步加強控制,一方面反映了元代統治者對書院的重視;另一方面也限制了書院講學自主靈活等特色的發揮。

元代書院不僅數量大增,而且書院的地域分布與宋代相比,也有很大變化,如下圖9所示,仍以江南為最多,且大部份集中在長江流域。和宋代相比,珠江流域由第二位降為第三位,而黃河流域則由第三位升為第二位。特別是黃河以北地區的書院都是元代以後才興建的,這對於由元代開始的“南學北移”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圖2:古代書院在三個流域的分布圓餅圖

8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77頁至第85頁

元代各級官府更加強由官方援資興建或修復書院。元代以前的書院幾乎全由私人或民間創辦,朝廷或官府只是予以承認,支持或部分資助,元代則由官府直接創辦或修復書院,據統計,元代官辦書院戰書院總數的52.49%,其中有7.8%的書院是由朝廷直接主辦的,民辦書院只佔總數的47.51%。實際上,即使是私人或民辦的書院,朝廷和各級官府也逐步加強了控制。從而造成了元代書院發展的一個最顯著的特點,就是書院逐步官學化。10

表7:元代書院官學化的主要措施11

明代初年,在結束了元末以來社會動盪不安的混亂局面,經過近百年的努力,經濟得以復甦和發展,政治和社會相對穩定,出現所謂的“洪永”盛世。在此期間,朝廷堅持“世治宜用文”的文教政策,集中精力發展官學和強化科舉考試。中央官學規模擴大,設施充備,制度完善,待遇優厚。然而,在明代朝廷全力發展官學與強化科舉考試的文教政策導引下,造成了明初近百年書院備受冷落,陷入沉寂狀態。12

然而,正德、嘉靖兩朝對書院發展採取支持,鼓勵的方針,促使書院蓬勃發展,結果發展規模擴大,書院數量猛增,書院講學的宗旨和內容也出現不合官方意圖的趨勢。朝廷感到有失控的危險,尤其是不少書院被捲入朝野政治鬥爭的風浪中,引起朝廷的警覺。但是,書院具有強大的社會影響力和生命力,事實上是禁而不止,毀而難廢的。13

講會(或稱會講)是明代書院的一大特點,也是書院興盛的一個重要標誌,請參見表8。

表8:明代書院的講會14

10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40頁

11整理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40頁至第142頁

12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54頁至第155頁

13摘錄自《中國古代書院》,王炳照著,商務印書館,第159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