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专题练习(五)及答案
(2017届)全国卷历年高考古诗阅读题目及答案
• (2)下面是对作者在文中使用上述对联用意的分析, 正确的一项是(2分) 答案:C
• A.①用来指出知识分子要认真读书,更要关心国 事;②用来倡导实事求是的作风;③用来批判炫 耀财富的朱门大族。 • B.①用来赞扬旧社会正直的知识分子;②用来讽 刺徒有虚名的知识分子;③用来揭露富贵人家的 奢华。 • C.①用来说明我国知识分子有着既致力于学问又 关心政治的传统;②用来批评主观主义的作风; ③用来点染官宦人家的富贵气象。 • D.①用来歌颂既重视学问又重视品德修养的人; ②用来挖苦没有真才实学却好大吹大擂的人;③ 用来显示高贵门第的权势与财富。
答案:C
• 6.对李清照《如梦令》一词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1995 年全国高考题) 答案:D
•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 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 A.“不消”表面是指酒意未消,实际指的是消不 尽的伤感和烦闷情绪。 • B.“绿肥红瘦”中,“绿”“红”分别代替叶和 花,“肥”“瘦”分别形容叶的茂盛和花的凋零。 • C.这首词从一般叙述,转入到一问一答,然后是 设问和慨叹,层层拓展、深入。 • D.作者采用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春光留恋和 惜别的一种伤感情绪。
• 2、以下六首绝句分别描写了(a)春天、(b)夏天、(c)秋天、 (d)冬天四季的景物,分类正确的一组是(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
• ①六出飞花入户时,坐看青竹变琼枝。如今好上高楼望, 盖尽人间恶路歧。 • ②失群寒雁声可怜,夜半单飞在月边。无奈人心复有忆, 今暝将渠俱不眠。 • ③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 望湖楼下水如天。 • ④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日长睡起无情思, 闲看儿童捉柳花。 • ⑤胡鹰掣旋北风回,草尽平原使马开。臂上角弓如却月, 当场意气射生来。 • ⑥一树寒梅白玉条,迥临村里傍溪桥。不知近水花先发, 疑是经冬雪未消。
2017年语文真题及解析_浙江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参考答案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3分)D2.(3分)B3.(2分)B4.(3分)C5.(3分)示例: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6.(6分)示例: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10分)7.A 8.D9.(4分)①社会传播行为类型(A类传播行为与B类传播行为)。
②社会传播过程特点(传播至少两人,角色可以转换,循环往复)。
(二)(20分)10.(4分)(1)①与平时的不满和责备不同。
②表达了母亲的惊奇、赞赏与欣慰。
(2)①与平时家庭气氛苦涩沉闷不同。
②表达了对美好事物的期待与想象。
11.(5分)①“示意”“卸”等神态细节描写,包含对照意味,细致刻画出母亲嗔怪、不安、沉重等微妙的心理变化。
②“出神”两次出现,强调了母亲沉浸在茫然、忧心和无奈的心理状态中。
③“黑糊糊的夜空”,是实景的描写,也是母亲心境的形象写照——为未来生活负担加重而忧虑,因儿子不能均享读书机会而愧疚。
①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鱼汤”,或仅仅是对“鱼汤”的渴望,便成了满足口腹之欲的一种“美味”。
②围绕“鱼汤”的烹制,是一家人快乐、亲情和希望的酝酿,这种处于生活重负下的情感“美味”弥足珍贵。
③在此过程中,“他”由天真懵懂到初通人事,是自我的一次重要发现与成长,更是能够滋养一生的特殊“美味”。
13.(6分)①情节在结尾处突然逆转,在出人意料的戏剧性效果上,与“欧·亨利式”的结尾有暗合相通之处。
②因前文设置的伏笔若有若无(“掀锅盖”“不记得细节”“忘了味道”等),让结尾呈现出某种魔幻色彩。
③结尾情节安排表明“鱼未入汤”,诡异之处有深意,引发读者对美味意蕴作深度的思考与探究。
(浙江专用)高考语文二轮培优第三部分古代诗文阅读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技法提分点23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
专题五古代诗歌鉴赏【考情预览】技法提分点23 诗中有画境,意象寄深情三步骤鉴赏诗中形象读文支招三看初懂诗家语一看标题(初判题材)标题或标明写作对象、内容、重点,或表现感情基调。
也可能会提示题材(情感),如两诗都以猿声来写愁。
二看作者(初明情感)依据作者生平事迹、思想、写作风格、时代背景等信息来全盘考虑诗歌主旨。
如李白的豪放飘逸,诗中多流露出自信达观、傲视权贵、追寻精神自由之思想;而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多有忧患之思。
如李端和徐照,结合他们的时代,一唐一宋,可大概明确其区别是,一注重意趣,一注重理趣。
三看注释(初懂内容)诗歌后凡有注释一定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其注释多是作者、所写人物、写作背景或是难解词句的解释,有的是典故的出处与含义等。
如右侧注释对《三峡吟》中诗句典故的解释,暗示情感的忧伤。
典题文本(2014·浙江)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熙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①。
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
【注】①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
【译文】溪行逢雨与柳中庸日暮时分,群山淹没在昏暗之中,接着,又有一阵密集的暮雨袭来。
今夜,你我怎能忍受宿于两地却听着同样凄厉的猿鸣。
三峡吟长江三峡丽山秀水连绵七百里,两岸广泛地生长着深幽的青枫林。
林中的猿啼声本身没有愁苦之情,愁苦的其实是行人自己的心情。
对点解题1.这两首诗都以________来写愁。
解题指导本题赏析事物形象。
明确物象特征,对接诗人品性两首诗都写到的意象,当为猿的啼叫声,这是事物形象。
“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不堪听”写猿啼的哀戚使诗人愁苦不堪;“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写猿啼的哀戚使行人忧愁。
鉴赏表达效果李诗中的“共听一声猿”,是用分隔两地的人“共听猿声”来间接“写愁”,表达与朋友的分离之愁;徐诗是反写,啼猿自己不愁,但内心有愁的人听了猿啼更觉心愁,借猿声抒写游子思乡之愁。
2020年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必考专题六: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含解析)
专题06 赏析诗歌的表达技巧(修辞方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等)★★考点解读★★表达技巧既包括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结构技巧的使用。
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等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
考查时,可以就其中的一个方面进行,也可以综合在一起进行。
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是高考的高频考点。
★★技巧点拨★★❖常见表达技巧(1)表达方式:包括记叙、议论、说明、描写、抒情。
诗歌鉴赏通常涉及抒情(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此外还有记叙(多用于叙事诗)和议论(多用于点明诗歌主旨)等。
(2)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对偶、夸张、借代、设问、反问等,其特点和用法跟现代文学作品中的修辞手法大致相同。
(3)谋篇布局:主要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铺垫、层层渲染、先总后分、过渡、先景后情、卒章显志、伏笔、欲抑先扬或欲扬先抑等。
(4)其他常见表现手法: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借物抒情(托物言志、象征)、借事抒情、寓理于景、借古讽今、虚实相生、动静结合、对比、反衬(以动衬静、以乐景衬哀情、以哀景衬乐情)、白描等。
❖答题步骤第一步:准确地指出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或何种技巧。
第二步:结合诗句说说这个手法的内容。
第三步:指出运用该手法的作用(这种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传达了怎样的旨趣,产生了怎样的效果等。
)★★经典例题★★一、【2019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学诸进士作精卫衔石填海韩愈鸟有偿冤者,终年抱寸诚。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
渺渺功难见,区区命已轻。
人皆讥造次,我独赏专精。
岂计休无日,惟应尽此生。
何惭刺客传,不著报雠名。
9.本诗前六句是怎样运用对比手法勾勒精卫形象的?请简要分析。
(6分)【答案】9.“终年”与“寸诚”对比,表现了决心之坚;细石与大海对比,表现了抱负之大;任务重与性命轻对比,表现了命运之悲。
浙江省高考语文(2010-2017)诗歌鉴赏高考题汇编
浙江高考真题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班级:姓名:一、2010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分)二、2011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2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浙江高考语文总复习:(古代诗歌鉴赏)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精品备考资料)
古代诗歌鉴赏浙江卷高考真题剖析(一).(2019.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9—20题。
(8分)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唐)王建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兼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客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不如。
19.诗题中“过”字的意思是。
首联中“”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2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借助诗歌的词、句理解诗句大意,然后才能准确作答。
题目的意思是,早秋时节去到龙武李将军书斋去拜访他,“过”的意思为“拜访”。
首联的意思是,蝉声从树梢传来,深巷中的红漆大门前如此的冷清,好像主人在闲居之中。
“朱门”指贵族豪富之家,这一词点出了李将军的地位。
【答案】造访朱门20.全诗是如何运用多种手法塑造李将军的独特形象的?请结合诗句分析。
(6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作品文学形象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应先明确人物描写手法——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然后结合相关诗句,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特点。
诗歌前两联属于环境描写,首联描写了李将军宅院的外部环境,“蝉声”“秋巷”“冷静”渲染了清幽宁谧的氛围,从而烘托出宅院主人的闲适高雅;颔联描写室内家居布置,“数茎竹”“一架书”表现了室主人的高雅意趣;而颈联第一句描写有礼节的侍从,是为了衬托李将军的知礼有涵养。
这些诗句都属于侧面描写。
最后三句则是对李将军的直接描写,“吟哦”“任狂疏”这些动作描写写出了李将军的洒脱豪放,“爱读英雄传”“欲立功勋恐”写出了李将军的远大理想和追求。
总之,这首诗通过直接描写和侧面烘托两种手法,塑造了一位情趣高雅、知礼有涵养、洒脱豪放、心怀远大理想和追求的将军形象,据此组织答案即可。
答案:①通过环境描写,如“高树蝉声”“冷静似闲居”和“重装墨画”“香兼一架书”,分别写出了将军住处的清幽安静和书斋的素净雅致,表现了将军的文人趣味。
②运用衬托,用“侍儿知礼数”衬托将军的文化修养。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答案
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试卷语文答案解析一、语言文字运用1.【答案】D【解析】A.风靡(mí)—风靡(mǐ);B.密决—秘诀;C.装钉—装订,不禁(jìn)—不禁(jīn)。
2.【答案】B【解析】B项,付与:交给。
一般指交给别人某具体事物。
这里应用“赋予”,“赋予”也是交给的意思,但一般是指交给重大任务、使命等。
A项,开启:打开;开创。
用于此处正确。
C项,不管:连词,不论。
表示在任何条件或情况下结果都不会改变,后面常有副词“都”“总”“也”等与之呼应。
用于此处正确。
D项,独一无二:没有相同的,没有可以相比的。
用于此处正确。
3.【答案】B【解析】“想象与思考”和“理性与善良”之间的逗号应改成顿号,因为二者是并列的关系,同作“升华”的宾语。
4.【答案】C【解析】A项,搭配不当。
“大型客机”与“工程”不搭配,应将“工程”改成“运输工具”。
B项,不合逻辑。
“留学生吟诵社”不是朗读爱好者,可在“留学生吟诵社”后加“的学生”。
D项,成分残缺。
“按照”缺少宾语中心语,可在“生态乡”后加“的构想”。
5.【答案】如果语言是生产工具,能够生产出物质资料,那么夸夸其谈的人就可以是百万富翁了。
【解析】题干要求非常明确,即用归谬法仿照示例写一句话来反驳生活中的错误看法或观点。
解答时需先假设生活中人们常提到的某一错误观点,然后依据此观点推导出一个荒谬的结论即可。
句式上可采用“如果……那么……”的模式。
6.【答案】沿着小路,他拾级而上。
坐在十八级台阶上,四顾茫然,未来的路在哪里?成人仪式后,他的心空荡荡的,没了着落。
月色溶溶,树影婆娑。
他瞥见一排蚂蚁慢慢往上爬,俯下身,细细数着这些负重前行的“勇士”,久违的感奋漫过全身,他仿佛又回到了多梦的童年。
【解析】本题用一首小诗设置了一个情境,要求按此情境用第三人称的方式描写一个不少于100字的场景,并且要有人物“他”的心理描写。
小诗中提到的场景要素:小路、十八台阶、月光、蚂蚁;人物是“我”,但在描写场景的时候需要转换成“他”;人物的活动是:坐在台阶上数蚂蚁;人物的心理主要是“数回一个童年”。
浙江省高考语文(2010-2019)诗歌鉴赏高考题汇编
浙江高考真题诗歌鉴赏专题训练班级:姓名:一、2010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2~23题。
(6分)定林①〔宋〕王安石漱甘凉病齿,坐旷息烦襟。
因脱水边屦,就敷岩上衾。
但留云对宿,仍②值月相寻。
真乐非无寄,悲虫亦好音。
[注]①定林:寺原名,位于金陵(今南京)。
作者罢官后常到此游憩。
②仍:又。
22.简析第三联中诗人表现情感的手法。
(3分)23.诗人为什么认为“悲虫”也会有“好音”?结合全诗简要解析。
(3分)二、2011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蝶恋花•出塞 [清]纳兰性德今古河山无定拒,画角声中,牧马频来去。
满目荒凉谁可语?西风吹老丹枫树。
从前幽怨应无数,铁马金戈,青冢黄昏路。
一往情深深几许,深山夕照深秋雨。
21.这首词开篇有何特点?(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简析画线句的表现手法。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2012年浙江高考卷: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21-22题。
(7分)未展芭蕉同儿辈赋未开海棠(其一)(唐)钱珝(金)元好问冷烛无烟绿蜡干,芳心犹卷怯春寒。
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
2017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2017年全国一卷语文高考试题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①文字的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主要标志。
对于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来说,古文字的研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在历史上,释读古文字可以追溯到汉代,宋代以后已经成为一种学问,但一直被视作从属于经学的“小学”。
到了近代,古文字学逐渐独立,但仍只有少数学者从事研究,因而有“绝学”之称。
只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这一学科才得到空前发展,研究队伍逐步扩大,成为介于考古学、历史学和语言文字学之间的一个学术领域。
目前,古文字学已有四个学科分支,即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简帛学及战国文字研究。
古文字学的繁荣发展,对探索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做出了重大贡献。
②相关基础性的研究工作已取得重要进展。
古文字学的发展过去之所以受到限制,一个重要原因是这门学科的研究对象大都属于珍贵文物,流散秘藏于众多藏家,学者不易接触。
甚至著录有关材料的书籍也多价格昂贵,不是一般读者所能问津的。
③为了克服成为学科发展障碍的这种材料困难,在新中国成立伊始的20世纪50年代,就有古文字学专家提出建议,由新成立的国家科研机构组织编纂甲骨文、金文的著录汇编。
《甲骨文合集》《殷周金文集成》这两部大书,加上后来编著的《甲骨文合集补编》《近出殷周金文集录》等补充性的著录,以及种种新出土的材料,为全面整理甲骨文、金文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在材料汇集的基础上,古文字学者还编纂了许多工具性书籍。
④古文字学进步显著,与中国考古学工作的开展是密切相关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随着国家建设的全面展开,田野考古事业在全国范围内铺开,于是古文字文物不断涌现。
这些古文字文物许多是前所未见的,迫切需要释读,这就促进了古文字学的发展,也使古文字研究从以传世流散材料为主转变为以有科学记录的考古出土材料为主。
更为重要的是,考古学的科学研究方法被引入了古文字学。
⑤学科新分支已经逐渐建立起来。
与甲骨学、青铜器(金文)研究不同,简帛学和战国文字研究是新中国成立后才兴起的学科分支。
2017年高考语文浙江卷及答案解析
绝密★启用前浙江省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一、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风靡.(m í)各大城市的共享单车给大众出行带来了便利,但乱停乱放,妨碍交通,成为城市“烂疮.(chu āng )疤”,则与共享的初衷背道而驰。
B .某某快递公司陷入“自噬.(sh ì)”的困境,背后是快速扩张带来的后遗症;加盟模式曾是其业绩突飞猛进的密诀,但也是动摇其大厦基石的蚁穴.(xu é)。
C .近日,《我是范雨素》一文在网上刷屏,开篇一句“我的生命是一本不忍卒.(z ú)读的书,命运把我装订得极为拙劣”,便让很多人不禁.(j ìn )潸然泪下。
D .作为一部主旋律片,《湄公河行动》真实再现了那场发生在金三角的缉.(j ī)毒战役,片中抓捕过程之惊险,战斗场面之惨烈,令人咋.(z é)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有人曾将人工智能与人类之间存在的微妙关系,称为“智慧争夺战”。
[甲]也是在这个意义上,欧洲开启..了“人脑项目”,集神经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等多领域为一体,试图从科学高地上把握技术。
这种“智慧竞争”不只是人类脑科学研究的自我赶超,更包括心理与情绪在内的自我认知。
让这场智能革命惠及所有的人群,使得人人可以享受智能的红利,这是时代付与..我们的使命。
[乙]不管..达到临界值,超过人类智能总和的“奇点时刻”能否到来,我们都应当从智慧的延伸中,努力升华那独一无二....的想象与思考,理性与善良。
[丙]这或许才是人类认识自己、激发潜力的关键所在。
2.文段中加点的词,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开启B .付与C .不管D .独一无二3.文段中画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 A .甲B .乙C .丙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 .国产大飞机C919首飞成功后,各参研参试单位纷纷表示,要发奋努力把大型客机打造成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制造强国的标志性工程。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诗歌鉴赏及答案
浙江省2004至2017高考诗歌鉴赏1、(04年浙江卷)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6分)菩萨蛮唐·李白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
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玉阶空伫立,宿鸟归飞急。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1)古典诗词特别讲究炼字。
请简要分析“空”字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2)关于这首词表达的内容,有人认为是“游子思归乡”,有人认为是“思妇盼归人”,也有人认为二者兼有。
你的看法如何?请简要说明理由。
(4分)考点:语言炼字内容选材(唐曲)答:①“空'字表达了苦苦等待而没有结果的孤寂、惆怅,增添了全词的“愁”味,使主题更加鲜明。
②游子思归乡:一、二句是游子眼前所见之景;三至六句是游子触景生情,设想家人盼望自己归去的情景;最后两句游子感叹旅途漫漫,归乡无期,更添愁苦。
思妇盼归人:上片写思妇见晚景而生愁情;五、六句写思妇伫立玉阶,见鸟归而怀念游子;最后两句写思妇设想游人归途艰难,感叹相逢无期。
二者兼有:全词以游子思归乡和思妇盼归人相互渲染,传达了“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情思2、(05年浙江卷)阅读下面两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6分)齐安郡中偶题(唐·杜牧)暮热游荷池上(宋·杨万里)两竿落日溪桥上,半缕轻烟柳影中。
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
多少绿荷相倚恨,一时回首背西风。
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时刻的景色,均以荷与______________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分)(2)这两首诗都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刻画“荷”的形象?请指出两首诗中“荷”所表现出来的不同情感特点,并作简要分析。
(4分)考点:意象表达技巧情感选材(唐诗宋诗)答:(1)傍晚西风(2)拟人表现手法。
前一首的“绿荷”有“恨”而“背西风”,含有诗人之恨,表露了伤感不平之情,基调凄怨低沉。
后一首的“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露了作者的怜爱喜悦之情,基调活泼有趣。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5古诗歌鉴赏试题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真题分项汇编05古诗歌鉴赏试题一、【2017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晓行巴峡王维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
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
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
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16.“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
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
(王昌龄《古意》)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晁补之《吴松道中》)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
(张耒《感春》)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
(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17.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杜甫《秋兴八首》)二、【2017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0~11题。
秋兴陆游白发萧萧欲满头,归来三见故山秋。
醉凭高阁乾坤迮,病入中年日月遒。
百战铁衣空许国,五更画角只生愁。
明朝烟雨桐江岸,且占丹枫系钓舟。
【注】①迮:狭窄。
10.根据中间两联,概括作者“愁”的原因。
(6分)11.简要赏析尾联的表达效果。
(5分)三、【2017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唐诗,回答问题。
(8分)早上五盘岭①岑参平旦驱驷马,旷然出五盘②。
江回两崖斗,日隐群峰攒。
苍翠烟景曙,森沉云树寒。
松疏露孤驿,花密藏回滩。
栈道溪雨滑,畬田原草干。
此行为知己,不觉蜀道难。
(完整版)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
2017年全国各地高考语文真题之诗歌鉴赏题所考查的情况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6分)【答案解析】14.BE【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
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
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注意易错点:意象错误+情感错误+手法错误。
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2分)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2分)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2分)【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
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答题重点:诗句翻译+情感主旨。
2017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真题汇编(含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真题汇编之诗歌鉴赏专题一、【新课标I卷】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阅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欧阳修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又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5.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参考答案14.BE15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14.试题分析:B项说法错误。
E项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选出真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15.试题分析:先点出其修辞手法,再表述其作用、效果。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二、【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2017年高考语文高频考点穿透卷专题24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五含解析
专题24 古诗文阅读+语言文字运用(五)一、古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的文字,完成各题。
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
高祖翔,为蜀新井令,因家焉,遂为阆州阆中人。
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
以试秘书省校书郎知朝邑县,会其兄尧叟使陕西,发中人方保吉罪,保吉怨之,诬尧佐以事,降本县主簿。
徙下邦,迁秘书郎、知真源县,开封府司录参军事,迁府推官。
坐言事忤旨,降通判潮州。
修孔子庙,作韩吏部祠,以风示潮人。
民张氏子与其母濯于江,鳄鱼尾而食之,母弗能救。
尧佐闻而伤之命二吏孥小舟操网往捕鳄至暴非可网得至是鳄弭受网作文示诸市而烹之人皆惊异。
召还,直史馆、知寿州。
岁大饥,出奉米为糜粥食饿者,吏人悉献米至,振数万人。
后为两浙转运副使。
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
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
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
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
徙河北,母老祈就养,召纠察在京刑狱,为御试编排官,坐置等误降官,监鄂州茶场。
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
进枢密直学士、知河南府,徙并州。
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
祥符知县陈诂治严急,吏欲罪诂,乃空县逃去,太后果怒。
而诂连吕夷简亲,执政以嫌不敢辨。
事下枢密院,尧佐独曰:“罪诂则奸吏得计,后谁敢复绳吏者?”诂由是得免。
以给事中参知政事,迁尚书吏部侍郎。
太后崩,执政多罢,以户部侍郎知永兴军。
过郑,为郡人王文吉以变事告,下御史中丞范讽劾治,而事乃辨。
改知庐州,徙同州,复徙永兴军。
初,太后遣宦者起浮图京兆城中,前守姜遵尽毁古碑碣充砖甓用,尧佐奏曰:“唐贤臣墓石,今十亡七八矣。
子孙深刻大书,欲传之千载,乃一旦与瓦砾等,诚可惜也。
其未毁者,愿敕州县完护之。
”徙郑州。
既而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以灾异数见,罢为淮康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郑州。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天再热,热但是心;有信心,一切皆有可能。
祝高考顺利,前程似锦。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浙江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筷子漫谈①概览大千世界,综观天下苍生,其进餐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
欧美人惯用刀、叉、匙,一餐而三器并用,考究而繁琐;非洲、中东、印尼及印度次大陆居民,至今仍以手抓食,古朴而粗犷;而中国、日本等亚洲国家则使用筷子,简易而便捷。
对自己祖先所发明并沿用至今的筷子,国人情有独钟。
②中华大地是筷子的故乡,先人用筷子进餐,已有数千年的历史。
从外观上看,筷子由两根同等粗细长短的小棒组成,十分简陋,但经国人巧手掌控,则夹、挑、拨、拌、扒、戳等无所不能。
锋之所指,美味尽收;取舍自如,纵横桌上。
堪称使用方便,价廉物美。
③可以想像,远古时期洪荒满目,文明未启。
人们采摘渔猎,以生食过活。
我们的祖先肯定也经历过用手抓、捧而食的阶段。
但懂得用火后,开始享用熟食,吃热烫的食物时,再直接用手取之,则不美也。
于是自然就会想到用木棍儿夹之,以为佐助。
天长日久,人们便练就了用木棍儿取食的本领,这就是人们使用筷子的由来。
④制作筷子的材料,最主流者为木材和竹子。
当年处于荒野的环境中,人类生活在森林、草丛、洞穴里,最方便的材料莫过于树木、竹枝。
于是先民就随手采摘细竹和树枝来捞取熟食。
正因如此,细棍儿、修竹等,经过先民烤物时的拨弄,急取烫食时的捞夹,蒸煮谷黍时的搅拌等,筷子的雏形已呼之欲出。
从当今筷子的形体考察,仍带有原始竹木棍棒的特征。
诚“大朴胜华”之典型也。
⑤筷子古名曰“箸”。
《韩非子·喻老》中,有“昔者纣为象著而箕子怖”之语。
由此可见,筷子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商纣时期。
⑥著之易名为筷,亦有成说。
明陆容于其所撰《菽园杂记》卷一中有云:民间讳俗,各处有之,而吴中为甚。
201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全国卷word版
2017年浙江省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全国卷word版D来不及细细回味了,豆腐一下锅,屋子里顿时鲜香扑鼻。
他是第一次知道,鱼的味道原来是这样的,新鲜的让人稍稍发晕。
在鱼汤从锅里到上桌之间,他拼命地翕动鼻翼,贪婪地往肺里装这些味道。
他相信装得越多,回味的时间就越长。
至于那锅鱼汤具体是什么滋味,他倒完全不记得哪怕一点儿细节。
因为全家吃饭喝鱼汤的状态都有些鲁莽,只有嘴唇和汤接触的呼呼声,一碗接一碗时勺子与锅碰撞的叮当声,还有一口与另一口之间换气时隐约的急促。
那天饭桌上的气氛也不一样,一家人习惯的默不作声完全没了踪影,父亲开口谈天气了,两个哥哥则说了今年可能的收成。
而母亲,只是嘴含笑意,一遍又一遍地给大家盛汤。
最后,父亲说了一句有点儿没头没脑的话,父亲说,三子该上学了。
他就叫三子。
如今回想起来,对鱼汤食不知味的原因应该就是这句话。
两个哥哥没进过一天学校的大门。
现在到了他三子,父亲说他该上学了。
该,就是要,快要的意思。
他忘了两个哥哥投过来的眼神的内容,他忘了鱼汤是什么味道,他忘了那个晚上的一切细节。
美味?美味是什么味呢?当他终于能背着书包从村头墙角中出来,扭捏地走进学校的大门,他离美味的书面意思越来越近。
但是,他知道美味的真正意思并不是之后的上学,仍然是有鱼的那天晚上——两个哥哥忽然就饱了,先后离开桌子回屋睡觉,可是鱼汤每个人起码还可以盛两碗。
他们没解释为什么,也不用解释,地里的活要起早贪黑,否则这种鱼加豆腐的美味只能还是好多年享受一次。
父亲愣了愣,恢复了以往不苟言笑的表情。
母亲端着碗,出神,她似乎用眼神示意过父亲别口不择言,但是现在她卸去了笑容,朝着屋外黑糊糊的夜空,一直出神。
可是羊要进圈,牛要喂草,猪还要吃食。
都这么愣着不能解决一点儿问题。
他起身去做,也只有他还有心情做。
坐在灶前添柴火煮猪食时,已经是最后一件事了。
把火点着,添第二把柴火的时候,他就抓着了一个黏黏软软的东西,凑到灶前的火光里一看,是那条鱼!从锅里蹦到地面,它显然已经超越了极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
一、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忆旧游·别黄淡翁①
吴文英
送人犹未苦,苦送春、随人去天涯。
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暗里啼鸦。
赋情顿雪双鬓,飞梦逐尘沙②。
叹病渴③凄凉,分香瘦减,两地看花。
西湖断桥路,想系马垂杨。
依旧欹斜。
葵麦迷烟处④,问离巢孤燕,飞过谁家。
故人为写深怨,空壁扫秋蛇⑤。
但醉上吴台,残阳草色归思赊。
【注】①这首诗是作者在苏州留别友人所作。
②尘沙:指旅途上的灰尘、风沙。
③病渴:指消渴之疾。
④葵麦:刘禹锡《再游玄都观绝句》“重游兹观,当然无复一树,唯兔葵燕麦动摇于春风耳”。
⑤秋蛇:指文字。
1.“片红都飞尽,正阴阴润绿”两句与李清照《如梦令》中一句所描绘的景致相似。
2.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作者如何渲染离情的。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论诗(五首选二)
【清】赵翼
(三)
只眼须凭自主张,纷纷艺菀漫雌黄。
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
(四)
少时学语苦难圆,只道工夫半未全。
到老始知非力取,三分人事七分天。
3.这两首诗讨论了诗歌的评论与创作问题,作者分别得出了怎样的观点?
4.比较这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上的异同。
三、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各题。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
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
共赏金尊沈绿蚁①,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清平乐
李清照
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挼②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
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
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
【注】①绿蚁:指浮在新酿的没有过滤的米酒上的绿色泡沫。
②挼(ruó):揉搓。
5.这两首李清照的词都以为题材,《渔家傲》也可以看作是对《清平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句的注释。
6.阅读《清平乐》,说说这首词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来表现词人的人生感受,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杂诗
西晋左思
秋风何冽冽,白露为朝霜。
柔条旦夕劲,绿叶日夜黄。
明月出山崖,皦皦流素光。
披轩临前庭,嗷嗷晨雁翔。
高志局四海,块然守空堂。
壮齿不恒居,岁暮常慨慷。
7.这首诗在写法上有何特色?试作简要分析。
8.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试作简要分析。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桂州腊夜
戎昱
坐到三更尽,归仍万里赊①。
雪声偏傍竹,寒梦不离家。
晓角分残漏,孤灯落碎花。
二年随骠骑,辛苦向天涯。
【注】①赊:长、远。
9.请简要分析颈联中“分”和“孤”的内涵。
10.鉴赏颔联的艺术手法?请列举两点并加以解说。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五)答案
一、
1.应是绿肥红瘦
2.①以春归之时序相渲染,以伤春之情突显伤别之情,渲染离愁别绪;
②环境的烘托,通过环境描写如片红飞尽、啼鸦之声、残阳草色烘托渲染离情;
③夸张渲染,用夸张的手法表示自己因离别而一下子白了双鬓来渲染情绪;
④想象,通过想象别离双方将因病、旅途劳顿而日渐消瘦,又将为友人不再身边而备感凄凉,以此突出渲染离情;
⑤虚实结合、对比,通过回想当日虚写西湖旧游场景,如今垂杨依旧,渲染物如昨日而人将别去的感伤;
⑥化用典故,以葵麦、离巢孤燕表明自己将像离巢的孤雁,无固定的依宿,来表明漂泊伤感情绪;
⑦结尾以景结情,在友人题壁后,自己带醉走上吴台眺望,看见夕阳青草的郊野,引起长远的归思,渲染了伤感情绪。
二、
3.前诗表明评论诗歌要有主见,不要人云亦云。
后诗表明诗歌创作要放松心态,灵感自会从天而降。
4.同:以议论为主。
异:前诗以议论开篇,“只眼须凭自主张”亮明观点。
然后用比喻手法,将见识低下而评诗比作矮人看戏,生动地再现了因见识浅陋而没有定数,人云亦云的情况,从而表明诗歌评论要有自己的主张的观点。
后诗以记叙开篇,用对比手法,将少时与老时对诗歌创作的不同感受进行对比,突出诗歌创作心态应该放松的观点。
三、
5.咏梅(梅花)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
6.采用了对比的手法。
把早年因生活的欢乐闲适而陶醉于赏梅、中年因生活的幽怨而在赏梅时伤心流泪以及晚年因生活的沦落飘零而没有心思赏梅这三个不同阶段的不同感受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词人生活的巨大变化和飘零沦落饱经磨难的忧郁心情。
四、
(1)借景抒情,秋的萧瑟唤起了诗人的感伤。
(2)叠词运用。
“冽冽”“皦皦”“嗷嗷”等叠词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音乐性。
(3)化用诗句(典故)。
“白露为朝霜”化用《诗经》“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
前四句描写时节变换引发了诗人对生命流逝的感伤,秋的物象凋零与诗人生命的凋零相对应。
中四句写诗人因人老志不达的失落而愁肠百结,夜不能寐。
后四句通过“局四海”“守空堂”“岁暮”等词语抒发了对生命流逝的感伤和志不得伸的感慨。
五、
9.“分”指诗人在清晨听到号角以前,一直静听着更漏声,诗人对这两种声音变更的界限分辨的非常清楚,足见其彻夜未眠的凄苦。
“孤”字既表现了客观环境的冷清,也反映了诗人主观感受上的寂寞。
10.①以动衬静。
深夜雪落在竹子上的声音十分清晰,反衬环境的寂静,表现诗人的孤独。
②虚实结合。
上句实写醒时所听之境,下句虚写梦中回到家乡。
③寓情于景。
用雪声、悲凉的梦境表现远离家乡的孤寂凄清。
浙江省2017年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古代诗歌阅读解析一、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一般
二、
【解析】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较易
三、
【题型】诗歌鉴赏
【难度】容易
四、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易五、
【题型】诗歌鉴赏【难度】较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