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四个历史时期
四个历史时期
答案:
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如下: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从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建立至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从1949年10月至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3、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从1978年12月至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至今,四个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历史内涵和时代特征。
四个历史时期与成就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
四个历史时期与成就中党的百年奋斗划分为四个历史时期,分别创造了四个伟大成就: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评课稿
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评课稿一、引言《三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阶段》是人民版高一历史必修二中的一篇重要文章。
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78年至2012年的三个历史阶段,即农村改革开放、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本文通过评价课文的内容、结构、知识点等多个方面来总体评价这篇文章。
二、课文内容分析1. 内容概述本文主要介绍了我国在1978年至2012年这段时间里的重要历史事件和发展阶段。
这三个历史阶段分别是农村改革开放、城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农村改革开放在农村改革开放阶段,文章首先描述了农村基本经济制度的改变,即取消了人民公社制度,引入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接着,文章描述了农村改革开放的成就,如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收入的增加等。
同时,也提到了农村改革开放中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并讨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3. 城市改革开放城市改革开放阶段主要描述了我国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所带来的机遇。
文章提到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城市建设的突破和城市化进程的推动等重要内容。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在城市改革开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如城市贫富差距的加大、环境问题的出现等,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路径。
4.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是指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的历史阶段。
本文中主要讨论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和重点,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
文章还分析了在这一时期中我国面临的挑战和困境,并提出了加强自主创新、改革开放不停顿等解决之道。
三、课文结构分析本文的结构清晰,内容扎实。
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分为三个部分进行阐述。
首先是农村改革开放,接着是城市改革开放,最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每个部分的内容都有清晰的开头、中间和结尾,逻辑严密,过渡自然。
这种结构安排既有助于读者对文章的整体把握,又能保证每个部分的信息完整和鲜明。
四、知识点评价本文涵盖了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阶段和关键节点,是必修二中的一篇精华课文。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新)
2、对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表述正确的是 ( ) ①改革的实质是调整生产关系 ②改革的前提是坚持公有制为主体 ③改革由农村向城市发展 ④改革的目的是解放和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A .①②③④B .①②③C .②③④D .①②④ 3、“大包干,大包干,直来直去不拐弯,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材料反映了 ( ) ①农村生产经营权发生变化 ②农民拥护联产承包责任制 ③农村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④土地所有权发生了变化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4、《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消失”的原因应是 ( ) A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B .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 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 D .土地归农民所有的实现 5、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 ) A .土地的使用权 B .土地的用途 C.土地的所用权 D .土地的规模 6、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后,安徽凤阳的粮食产量三年跨了三大步,这从根本上表明 ( ) A.这种责任制是中国农业现代化的惟一途径 B.这种责任制符合现代化农业的要求 C.这种责任制与当时生产力发展的状况相适应D.调动农民积极性就没有实现不了的计和设想 7、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
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
这里的“松绑”主要指 ( ) A. 允许企业实行公私合营 B. 承认企业所有权和经营权完全分离C. 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D. 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8、改革开放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上出现了根本性突破,其表现是( )A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 .创建经济特区发展外向型经济11、下表为某生编制的《中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表》。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2013年)云南砚山县第一中学査佩良三、伟大的历史性转折(1978—现在)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底、北京)背景:全球化正在兴起,和平发展成为时代主流,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在扩大。
十年文革使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偏离了正确轨道。
文革结束,特别是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使党和人民的思想逐步解放。
内容:①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方针。
②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③提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改变同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改变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管理方式、活动方式、思想方式。
④肯定了在经济体制中权力下放的原则,要精简经济行政机构、按经济规律办事。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辟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目的: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社会主义生产力。
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和非农产业。
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当今农村改革向专业化、商品化、社会化发展;鼓励并保护农村土地流转,适度集中,扩大农业规模;完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鼓励农民采用现代机械和现代科技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
在城市: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变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利用国家资本主义发展经济);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对外开放对外开放是十一届三中全会确立的一项基本国策,它首先从设立经济特区开始,逐步形成经济特区(深珠汕,厦海南)-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区-内地的格局。
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地区;当今积极开发开放天津新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8年—现在)一、世界历史背景经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资本主义世界的“黄金时代”后,在70年代初出现了战后最严重的经济危机,在美国等国还出现了“滞胀”现象。
随后,各国进行了改革,并向国际联合方向发展,90年代兴起了一种新的经济──知识经济。
社会主义苏联改革陷入困境;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经济特别是亚洲经济的发展引人注目,使亚洲成为最具活力的地区。
政治:随着中苏关系的破裂,社会主义阵营瓦解。
美苏争霸成为世界不稳定的根源,第三世界在国际政治舞台的影响力越来越大。
且随着经济的多极化,政治多极化趋势加强。
一体化:苏联的解体宣告美苏两极格局的结束,使世界政治出现了一超多强的局面,且向多极化方向发展。
二、外国势力的影响美苏争霸第三阶段在哪一时期,争霸的优劣状况如何?(P87)何时出现苏东剧变?剧变的实质是什么,对世界格局有何影响?(P101-106)此后,国际政治、经济发展趋势如何?(P106-114)三、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现代化进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一)政治①阶段划分、主要矛盾、革命任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何事为开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什么,党和国家工作的重心、根本任务是什么?(P126、P133)?②民主建设:在何时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P126)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把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作为建设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之一?(P134)新时期平反冤假错案的思想基础是什么?产生了哪些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何时在哪次会议上怎样对建国以来党走过的历史道路进行了科学的总结?(P127)但平反的过程中也出现了怎样的错误思潮?(P134)其出现的国际、国内原因有哪些?(P101-106)中国共产党是怎样进行斗争的?(P134)③祖国统一:中国共产党首次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何时的什么文件上?(P137)首次阐明统一后对台湾基本政策是何时的什么文件?在此基础上,邓小平提出了怎样的构想?并在何时的哪次会议上获得通过?(P138)在此指导下,首先解决了香港问题:香港回归的有利条件是什么?经过了哪三个阶段?意义如何(P139)?然后解决了澳门问题:经历了哪两个阶段?在台湾问题上,是哪些因素严重阻碍着和平统一进程?(P141)④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建设目标是什么?为此,在兵种、兵役制、军衔制、高尖国防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怎样的建设?(P152)(二)经济①作出改革开放决策的是哪次会议?(P126)此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展开。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对我国人民 生活产生的重大影响?
广州三件宝的重大变化: 传统三件宝:陈皮老姜禾秆草 50年代三件宝:司机医生猪肉佬
80年代三件宝:电视冰箱洗衣机
90年代三件宝:买楼买车买电脑
•建国后经济体制的重大调整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成份并存 三大改造完成1956 单一的公有制经济 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 以公有制为主体的 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 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 计划经济体制
思考:我国的对外开放首先从哪里开始呢?
结合教材回答: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是如何一 步一步形成的呢
经济特区
沿海开放城市
沿海开放区
内地
对外开放
环渤海地区
特点
多层次
长三角
闽三角
有重点
珠三角
浦东
点线面结合
珠海 海南
厦门
深圳
汕 头
深 圳
珠 海
汕头
厦门
海南
上 海 浦 东 金 融 贸 易 区
上海,作为中国长江三角 洲城市带的中心城市,是20 世纪的一个奇迹。大规模的 城市扩张,有步骤的城市改 造,高起点的城市建设,犹 如“法术”一样,呼唤出一 个日新月异的上海。今天的 上海,不仅处在中西文化的 交汇点上,而且处在中国古 代传统和现代传统的交汇点 上。面对国际化、全球化趋 势,上海继续保持开阔、雅 致、精明、沉稳的城市品格, 永远向世界一流看齐,真正 成为世界的上海。
新版近现代史纲要第十讲 _改革开放与社会建设新时期
• (二)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及其作用 • (1)开放的格局 •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在东南沿海一带创办了 五个经济特区,开放了十四个港口城市,逐步形 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发 区—内地”这样的多层次、有重点、点面结合的 对外开放格局,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 (2)开放的特点 • A平等互利 ; • B政治经济分开 ; • C博采众长。 • (3)开放的作用
(二)主要内容 第一,全会实现了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二,全会实现了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三,全会实现了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 第四,全会开始了系统地清理重大历史是非的拨 乱反正。 第五,全会恢复了党的民主集中制的传统。 第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启动 了农村改革的新进程。
( 三 ) 意 义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 “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在思想上、政 冶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 义的正确路线。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 的重大决策。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揭开了党和国家历史 的新篇章,是建国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 远意义的伟大转折。
党史
党的历史分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年五四运动~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1949年10月~1976年10月)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976年10月~至今)一第一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成立于1921年,至今已走过80多年的历程。
在这80多年中,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党史上被称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中国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从1919年五四运动开始,中间经过中国共产党创立时期(1919年9月~1923年5月)、大革命时期(1923年6月~1927年7月)、土地革命时期(1927年8月~1937年7月)、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1945年8月)和全国解放战争时期(1945年8月~1949年10月)五个历史时期。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和根据地从无到有,从小到大,走过了曲折发展的道路。
期间经历了从大革命的失败到土地革命的兴起、从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到抗日战争的兴起两次大的历史性转变。
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了全国性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同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和把马克思主义教条化的错误倾向进行了斗争,并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形成和发展了毛泽东思想。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取得的。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波澜壮阔的。
这场伟大的革命,为中国社会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铺平了道路,奠定了基础。
一、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社会和辛亥革命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革命纲领的制定三、1、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2、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3.推动国共合作和投身大革命的洪流四、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的统治1、南昌起义到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创建2、革命运动的复兴和红军反“围剿”的胜利3、王明“左”倾错误和革命运动的挫折4、遵义会议的伟大转折和红军长征的胜利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精)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姓名学号一、选择题1.邓小平说:“一九七七年和一九七八年,中国还处于徘徊状态。
”其主要原因是A、“两个凡是”的方针仍占主导地位B、“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未得平反C、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被压制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没有完全恢复领导职务2.70年代末,我国思想理论界开展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其主要内容是关于A.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B."两个凡是"的问题C.平反冤假错案的问题D.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问题3、改革开放初期,“真理标准”讨论所否定的错误观点是A、“两个凡是”论B、“党内新生资产阶级”论C、“以阶级斗争为纲”论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论4.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为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因为它A.全面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B.打破了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思想束缚C.提出要完整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D.提出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思想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开始形成的,因为这次会议A、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B、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方针C、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D、审查和解决了一批重大冤假错案。
6、四川广安邓小平故居有一副楹联:“扶大厦之将倾……安邦柱国,万民额手寿巨擘;挽狂澜于既倒……兴工扶农,千载接踵颂广安”。
此联创作当不早于A、1949年B、1956年C、1966年D、1978年7.1985年邓小平说”改革是中国的第二次革命”。
其本质含义是A.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B.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C.改变陈旧落后的思想观念D.改革不适应经济发展的管理体制8、下列关于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A、农产品全部由农民自行处理B、改变了以往分配中的平均主义C、以土地公有制为基础D、有利于农村经济向专业化、商品化发展9、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发展方向是①专业化②商品化③集体化④社会化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10、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包括①集体经济②个体经济③私营经济④外资经济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1、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实行对外开放的根本目的是A、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B、扩大对外贸易,吸引外资C、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D、尽快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1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提出是在A.中共十二大B.中共十三大C.中共十四大D.中共十五大13、中共十三大制定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规定A、到20世纪末,使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B、到21世纪中叶,人民生活比较富裕,基本实现现代化C、建立完整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4、中共十三大提出了“三步走”的现代化发展战略,其中第二步所要达到的目标是A、人民生活摆脱贫困B、人民生活实现温饱C、人民生活达到小康D、人民生活比较富裕15.中国共产党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B.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加强国营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C.巩固和完善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力发展乡镇企业D.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长期共同发展16、按照“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作为特别行政区,可以拥有比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更大的自治权,这主要是指A、保持资本主义制度不变B、中央政府不干涉台湾地方事务C、外国资本不动D、可以保留自己的军队17、我国少数民族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主要是通过①民主改革②土地改革③习俗改革④民族区域自治A①②B③④C①④D②③18.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是A.1949年《共同纲领》中宣布的原则B. 1953年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C. 1955年提出的”求同存异”方针D. 70年代形成的关于三个世界划分的理论19.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20.新中国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国之一地位参加的国际会议是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C.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D.第六届联大特别会议21、1955年,周恩来总理在万隆会议上说,中国代表团不是来吵架的,“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
专题十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1
1958
提高、扩大公有 化程度和规模
严重挫伤了生产 者的积极性
1978---今
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 以公有制为前提,改变 极性,推动了农业生产 经营管理方式,实行分 的发展,也为城市经济 户经营、自负盈亏等 体制改革创造了条件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几次重要会议的核心内容及其关系
十一届三 中全会
(1978) 十二大 (1982) 作出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 放的伟大决策。由此新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思想开始形成。 邓小平提出“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 基本理论成为整个新时期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系统阐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 基本路线。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一 步完善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括为邓小平理论,并确定为 党的指导思想。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材料三
凤阳三大步
年度 1980年 1981年 1982年
产量(亿公斤) 5.02 6.70 7.15
• (2)材料三反映了怎样的经济现象?(2分)该现象产生的 原因是什么?(2分)说明了什么问题?(2分) • 现象:凤阳粮食产量连续大幅度增长,三年跨了三大步。 (2分)原因:凤阳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说 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适合我 国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是富有生命力的。(2分)
• • • •
•
• • • •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1)内容: (第一阶段)核心内容是增强企业活力。 管理体制方面: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政企分开,扩大企业的自 主权。 所有制改革方面: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 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分配制度: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阶段)1992年,中共十四大后,实行以产权制度为主要内 容的制度创新阶段,实行以股份制的现代企业制度。 (2)作用:增强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一批有实力和活力 的大企业集团,国有资产大幅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 康的发展。 3、改革与发展的关系:经济体制改革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 极大地解放了社会生产力,推动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改革也是 社会发展的推动力。
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历程
知识梳理——现代中国(1949~1956)
4、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 到1957年,一五计划的工业指标超额完成。①全国工业 总产值大增。②新建了一批大型工业项目,初步建立了 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③我国 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 步基础。 5、两大阵营对立中的中国外交:新中国建立初期,奉行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建国初,中国与苏联等17个 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标 志中国外交走向成熟。1954年 参加日内瓦会议,这是新 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地位参加的重要会议。在亚 非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 为会议的成功做出了巨大贡献。
洪武二十年(139应7年了)商中品禁经人济民发无展得的出要海求与。外国互
市。
实行“海禁”不利于开拓海外
市场,—阻—碍张了晋社藩会《经中济国的法发制展通史》
(2)材料二反映了明初法律的哪些内容? (4分)这 些法律对当时的社会经济有何影响? (4分)
在历史进程中,法制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 关材第料8法私系条三律有。面财阅前产所读有人;材法人契国料平约人,等 具都; 有回享保 法有答护 律民问事题权。利。 第5效37力条 除法律规定的限英制国外颁,布私人《得权自利由处法分案属》于其 所有维的护财了产资。产阶级革命确成立果了;君主立宪政体; 第1成13为4条资本依法主成义立世的界契的约美法,国律在通缔结过契1约7当8事7 人年间宪有法相当 于法法律经响律规典的定;效的对力 原世。 因界前 取产项消契之生约。广确法,泛立国影仅了通得联依过当邦—1事8制—人7《共相5拿互年和破的宪政仑同法体法意典或;》
A A.1951年,推行了农业集体化政策
历史指导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九单元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一、考点聚焦二、重点解析1、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
全会坚决批判了“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高度评价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
全会果断地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决定把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并作出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这次会议实际上还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党的历史上具有重要的转折意义,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全面恢复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路线。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2、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致富和实现现代化开辟了一条新路。
改革同时,我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3、1982年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思想。
1987年中共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阐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并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同时作出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部署。
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高度评价了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确立了它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1997年中共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
4、20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台湾、香港、澳门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一国两制”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并在香港、澳门成功实践。
5、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最新6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A 知识重组思想准备: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时间地点:1978年底,北京内容: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政治上,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把党的工作中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政策。
组织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
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组织路线和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对内改革:在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
对外开放:四个步骤: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十二大: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十三大:指出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并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十四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改革目标十五大:邓小平理论、党的基本纲领学习本单元要理清中国三代领导集体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探索。
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对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进行了不懈的探索。
①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中国力图摆脱苏联模式的影响,召开了“八大”,提出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上和社会主义建设重点等方面,积累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取得成就,但也屡遭挫折,出现过重大失误。
②邓小平为代表的第二代领导人的探索:“文革”结束后,进行了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定了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
十一届三中全会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开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邓小平理论。
③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探索:坚持邓小平理论,进行更大规模的改革开放,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转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中国现代史4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1
内 陆 省 会 城 市
沿 海 经 济 开 放 区
4+1
沿 海 港 口 城 市
经 济 特 区
4+1
14
经济技术开发区
特点: 全方位 、多层次、 宽领域
。
全方位:是指对所有国家,所有类型的国 家开放。 多层次:根据各地区的实际和特点,通过 经济特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沿海经济开 放区、内陆省区等不同开放程度的各种形 式,逐步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开放。 宽领域:对外开放不仅限于经济领域,还 包括文化、科技、教育等多领域的开放。
6、意义:极大地促进了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极大 地促进了我们国家的进步。
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是指借助于市场交换 关系,以市场为基础手段,依靠供求、竞争、 价格机制组织社会经济运行、调节社会资源 配置的经济形式。简单地说,市场经济就是 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作用的一种社 会经济运行方式,是社会化商品经济社会中 的一种经济体制”。 ——刘宗绪《历史学科专题讲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勾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体制的基本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十五大: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 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理论完善 1997年
基本建立
21世纪初:社会主义商品市场体系基本建立
市场经济下 自主选择
计划经济下凭 票购物
⑶影响
①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排头兵。
②对沿海地区实行外向型经济战略,具有探索
和示范的作用。 ③特区的改革,为全国提供了宝贵经验。 ⒉开放沿海港口城市 1984年国家决定开放天津、上海、福州、广州 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1)范围: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东 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等。 (2)作用:进一步深化了对外开放。促进本地 区经济的迅速发展,带动内地开发。 ⒋建立经济技术开发区 (1)目的:引进外资、生产高新技术产品或 加工出口产品。 (2)作用:汇集了优秀人才和先进技术,具有 知识密集的特点;是学习先进管理经验,提高管 理水平的重要场所和了解国际行情的重要窗口。
新时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发展
重难点突破
4、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四届三中全会: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既是社会主义的,又是市场经济的 必须坚持以公 有制为主体
•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
•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具体化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思 邓小平南巡讲话(92年) 想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解 放 中共十四大召开 和 认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识 深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 化 使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具体化 的 过 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 程 中共十五大召开 现形式问题作出指导
考点细化 三、经济上 1、对内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土地公有制基础上把土地包给农民使用 ,农民分户经营,自负盈亏。)(必修二P53-2—4) A、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为什么首先在农村兴起?①中国是农业大国,农民 多,农村和农业的落后影响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社会不安定。②人民公 社化体制压抑了农民生产的积极性,造成农业生产发展缓慢,农民生活贫困。 B、过程:①尝试:1978年12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②中央支持:1980年 中央肯定了“包产到户” ;③全面推广:1983年。 C、意义: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根本上改变了农村的经济形 式和社会面貌;有力地推动了城市的经济体制改革。 (2)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必修二P53-5、6) A、国有企业的情况如何?政企不分,企业没有自主权;忽视市场、价值规 律的作用;职工缺乏生产积极性。 B、改革内容:管理体制: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政企分开,扩大企业自主 权;分配体制:以按劳分配为主的多种分配制度;所有制:公有制为主体的多 种所有制形式。 C、城市改革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怎么改才能增强企业活力?政企 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适当分离,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在企业内部实 行厂长(经理)负责制。)
11专题十一:现代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历程
材料二:在农业合作化的过程中,一些干部滋长了急于求 成的情绪,在合作社的发展上盲目求多求快,强迫农民 入社。结果出现了一些农民杀猪砍树、卖羊卖牛、不积 极生产,甚至破坏农具的现象。 材料三:1953年,中共中央决定推进手工业合作社运动, 开始从供销方面入手,逐步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 造,后来改变为一次性合作化的方法,实现了手工业的 社会主义改造。 问题:材料二、三反映出社会主义改造存在什么问题?你 认为生产关系调整应当遵循什么样的原则? 要求过多、工作过粗、改造过快等缺陷;变革生产 关系应注意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不能急于求成。
知识梳理
教育文化科技: 1.1956年提出“双百”方针(背景、内涵、意义) 1.1958年“教育大跃进”(特点、危害) 3.两弹一星、杂交水稻 外交方面 1.50年代末至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两个“拳 头”出击 2.70年代外交突破:联合国合法席位恢复、中美关 系正常化(结合国际背景,分析原因)、中日邦 交正常化
重点突破:关于“一五计划”
重点突破:关于“一五计划”
材料三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 级。这是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 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坚持扩大国内需求 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 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有主 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 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 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中国共产党 十七大报告 (4)根据以上材料,我们可以得出什么经验与教训?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发展,搞好综合平衡; 生产关系的调整必须适应生产力的实际水平,反对冒进, 稳步发展;
4.与《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 人民共和国宪法》突出社会主义原则,这 反映了我国 C A.新民主主义社会已经结束 B.社会主义社会已经建立 C.逐步向社会主义过渡 D.开始向社会主义过渡
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PPT
识深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形成过程
1984年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
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 体制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 指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从思想上打开突破口
中共十四大
计 划 经 济 时 代
80年代的布票、料票(上) 70年代的豆腐票、粉票和粮票(左)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企业缺乏自主权,不能发 挥创造性.积极性,造成大量的浪费,影响发展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步入一个新的阶段
十四届三中全会
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
• 时间: 1993年1月 • 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历史性的跨越
4特区,14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 开放区,海南特区,开发开放浦东
92南方谈话;确立社会主义 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建成小康社会
十二届三中全会
南
方谈话
十四大
十四届三中全会
十
五大
十六大 八大
十七大 十
谢 谢!
• 意义:勾画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使中共十四大提出 的经济体制改革目标和基本原则具体化
中共十五大
• 时间:1997年9月 • 地点:北京 • 主要内容: 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使市场在 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转换国有企业经营机制,建立现代企 业制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意义:
是一项大胆的、创造性的战略构想,是邓小平理论的的重 要组成部分,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指导方针。
香港问题的由来
‧ 1842年的中英《南京 条约》中规定:割让香 港岛给英国。 ‧ 1860年的中英《北京 条约》规定:割九龙司 地方一区给英国。
‧ 1898年,英国强租新 界,租期为99年。
“英国是根据过去签订的条约管治香港的,这 些条约是有效的。”“如果中国收回香港,就会给 香港带来灾难性的影响。要想继续维持香港的繁荣, 就必须由英国来管治。”
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改变经营管理方式,实 ⑴特点: 行分户经营、自负盈亏 ⑵试点: ①时间,地点:1978年 安徽、四川的一些农村 包产到组、包产到户的农业生产责任制。 ②内容: 使农民对生产和分配有了自主权,克服了平均主义的 ③作用: 弊端,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⑶推广: ①范围:在全国普遍实行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 ②主要形式: 全国农业得到大发展,农村开始了历史性的变革。 ③作用:
1、积极参与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活动 2、领导创立“上海合作组织” ⑴目的: 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邻友好关系,以建设和平的周边环境。 ⑵过程: ①成立: 2001年,上海 ②发展:合作领域从军事、政治领域到更广泛领域 ⑶意义: 上海合作组织是一个以互信求安全、以互利求合作的新型 区域合作组织。对加强中国与俄罗斯及中亚各国的政治和经济合 作,起到重要作用。
社会主义制 度
港澳 台
资本主义制 度
补充
不会动摇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港人治港有个界线和标准,就是必须由以爱国 者为主体的港人来治理香港。未来香港特区政 府的主要成分是爱国者,当然也要容纳别的人, 还可以聘请外国人当顾问。什么叫爱国者?爱 国者的标准是,尊重自己民族,诚心诚意拥护 祖国恢复行使对香港的主权,不损害香港的繁 荣和稳定。只要具备这些条件,不管他们相信 资本主义,还是相信封建主义,甚至相信奴隶 主义,都是爱国者。我们不要求他们都赞成中 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只要求他们爱祖国,爱香 港。
香港和澳门为什么能回归祖国?
1、改革开放后,祖国国力的增强。 2、“一国两制”的方案。 3、中国坚决不妥协的态度。 4、中英双方的共同努力。 5、港澳同胞企盼回归祖国的爱国之心。
台湾问题的由来
‧ 1949年,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成为中国的唯 一合法政府。国民党集团 的部分军政人员退据台湾。 他们在当时美国政府的支 持下,造成了台湾海峡两 岸隔绝的状态。
—邓小平1984年6月会见香港工商界访京团 的讲话
“一国两制”针对港澳和台湾的不同点
•港澳问题是国与国之间的谈判;台湾问题属于 国家内部事务 •国家在港澳驻军,外国军队撤走,表明中国对 港澳恢复行使主权;而台湾和祖国大陆同属于 一个中国,所以台湾可以保留军队,但不应对 大陆构成威胁。 •港澳原有的殖民政府被特别行政区政府取代; 中国政府领导人曾表示,两岸统一后,台湾可 以保留原有的政府构架。
3、历史意义 ——伟大的转折
(1)新领导: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二代领导集体。 (2)新起点: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 (3)新时期:开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
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一、新时期的民主与法制建设:
(一)法制建设的主要成就: 1、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2、平反冤假错案 3、1982年,通过了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是对建国三十多年历史经验教训的总结,是社会 主义建设时期比较完善的宪法。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 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3、不断完善社会主义的法律体系。 ——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 法律体系。初步实现了有法可依的局面,为依法治国奠 定了重要的基础。
第一部分: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二)实践: 2、海峡两岸关系: (1)两岸关系的发展: ①七九停炮(1979年)——三十年来真正停火 ②八七开放(中央政府提出“三通”台湾政府允许探亲、经济 文化交流)——两岸关系历史性变化; ③两会成立(1990年台湾“海基会”1991年大陆“海协会”); ④九二共识——一个中国; ⑤汪辜会谈(1993年)——两岸关系发展的历史性突破; (2)中国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针对“台独”,决不承诺“不使 用武力”,不允许任何人以任何方式把台湾从中国分离出去 (3)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 某些外国反华势力、台独势力。
我国经济改革为什么首先从农村开始?
1、从国情来看,农民是人口主体,农业 是整个国民经济的基础,农村和农业的 状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关系极大。 2、从经济体制来看,农村人民公社体制 严重压抑了广大农民生产的积极性。 3、从现代化角度来看,要实现四个现代 化的宏伟目标,农业现代化是最薄弱的 环节。农村改革的成功可以促进城市的 改革,推动我国的现代化进程。
•也提供了解决国际争端的新思路,对人类历 史和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
澳门问题的由来
‧1553年,葡萄牙人借口 曝晒水浸货物,强行进 入澳门。 ‧ 1887年,葡萄牙政府 与清政府签定《中葡和 好通商条约》,正式强 占了澳门地区。
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二)实践: 1、香港、澳门的回归: (1)时间: (2)意义: ①它标志在中国国土上彻底结束外国列强的占领; ②标志中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重要一步; ③并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历史遗留问题提 供新的范例。中国人民为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事业作出 新贡献。
二、经济体制改革
1、根本目的:解放生产力 2、目 标: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3、前 提: 坚持社会主义制度 4、实 质: 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发展和完善 5、过程 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城市——国有企业改革 6、意义: 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推动经济高速发 展,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二、经济体制改革 1、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1978——
)
真理标准问题讨论
①“两个凡是”严重禁锢头脑
②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极大解放思想
开端:十一届三中全会
1、召开: 1978年12月 北京 2、主要内容:
⑴思想路线: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 ⑵政治路线:停止使用“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工作 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⑶组织路线:形成以邓小平以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⑷法制建设方针: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 严,违法必究”的法制建设方针
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二、“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一)“一国两制”的构想: 1、提出:
(1)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 标志对台政策 发表《告台湾同胞书》 的重大发展 (2)同年,邓小平访美讲话 (3)20世纪80年代初,邓小平提出,并全面阐述。
2、内容: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港、澳、 台实行资本主义制度。
—— 撒切尔夫人 主权问题是不能够谈判的……(我们)应该明 确肯定:1997年中国将收回香港。如果不收回,就 意味着中国政府是晚清政府,中国领导人是李鸿 章! ……人民就没有理由信任我们,任何中国政府 都应该下野,自动退出政治舞台。 ——邓小平
“一国两制”的构想
一国 两制
中华人民共和 国 大 陆 前提和核 心 主体
政治建设、国家统一与外交关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重大外交活动
1、在联合国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⑴谋求重大国际问题和地区热点问题合理、公正地解决。(两伊战 争问题、柬埔寨问题); ⑵积极参与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⑶积极倡导和实行裁军; ⑷作为发展中国家为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而斗争
2、在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大外交活动
会作出了将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中国积极参与地区性国际组织的活动,有利于我国
经济建设事业的开展。有利于发展与周边国家的睦
邻友好关系,为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安 定和平的环境。 (2)提高中国的国际地位,扩大中国国际影响 的需要。
如何认识中国外交政策的“变”与“不变”?
1.维护中国核心利益的根本目的不变。就是始终维护国家 主权和领土完整,保障国家的发展。但侧重点随着国内外 形势的变化有所改变,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在维护国家 主权的前提下,“经济外交”的比重明显增加,保障国家 的发展,为经济建设服务,成为新时期中国外交的重要内 容。 2.独立自主的根本原则没有变,但独立自主的表现形式随 着国际形势的变化在变。具体表现为从一边倒联苏抗美, 到一条线联美抗苏,发展到新时期的不结盟。 3.和平共处的基本准则没有变。加强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团 结与合作的政策没有变。在这些“变”与“不变”中,进 一步领略新中国外交的原则性、灵活性和务实性。
对“一国两制”构想的评价 •“一国两制”构想是根据我国国情,实事求 是地、科学地、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统一问 题的成功尝试,以维护国家主权、统一和领 土完整为最高原则。 •在具体政策和措施上充分照顾实际情况和各 方面的利益,完全符合港澳台地区和全国人 民的根本利益,体现了很大的灵活性。
•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所谓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有两层意思, 一是土地这一农业的基本生产资料仍然归 集体所有,性质不变;二是把土地的经营 权、管理权包给农民家庭,由集体与农民 签订合同,约定多少年不变,承包期间, 由农民给国家交税,给集体交提留,余下 的归农民自己支配。
中国的多边外交以联合国为中心来展开的原因
一、联合国的宗旨、基本原则与中国和平共处 外交政策相一致
二、有助于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负责任大 国的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一贯主持公道、伸张正义) 三、有助于稳定国际和地区形势,维护联合 国权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