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六.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平收七绝】

七.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律】

八.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平收七律】

(二)首句入韵格谱(8 种)

在上述8 种首句不入韵格谱的基础上,将每种的首句,倒数第1(平)与第3(仄)两个平仄对调,上述8种格谱,就都变成首句押仄韵了。于是就又形成8 种首句入韵的仄韵格谱。仅举 2 种格谱:

格谱九,即变成

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仄收首句入韵五绝】

格谱十六,即变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起仄收首句入韵七律】

其余 6 种,读者可以自己尝试着推导。

首句押韵的仄韵诗,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特点,绝句的第一句与第四句的平仄格谱是一致的;律诗的第一句、第四句、第八句的平仄格谱是一致的。

有关“一三五不论”、避“孤平”、“三平尾”(“三仄尾”)等,也依照平韵诗规则。

仄韵诗16 种格谱,和我以前总结的平声韵16 种平仄格

谱,“推导法”比‘尝试法’好记得多

格律诗,是中华古典文化之瑰宝。学生语文课必讲。写文章加一点古诗名句,格外提高档次;外国首脑来访,倘若在讲话中吟上一句中国古诗名句,听众肯定立感亲近并报以热烈掌声。中华古典诗歌乃世界文化之精品,一定要代代传承下去。

现代人讲普通话,必须有一套与现代普通话相适应的诗法。作格律诗要押普通话韵,韵要谐和,规则适当宽松,大众才能欣然接受,才愿意学习。掌握的人多了,才能继承、发展、繁荣。

根据古代格律诗的若干规定和历代格律诗的不断改进,并与当代语音、语法相结合。遵照“律循古律,韵从新韵”、“师古而不泥古”和“求正容变”的原则,特制订本诗法。

一、平仄格律(平韵)

1、格律诗以五言、七言为主要形式,其次是六言诗。

2、格律诗形式为三种:绝句(4句)、律诗(8句)、长律(10句及以上的偶数句)。

3、平声包括:一声(阴平),二声(阳平);仄声包括:三声(上声)、四声(去声)。简称“平、扬、上、去”,或称为“平、扬、拐、落”)。

4、原始的平仄句式有两种:五言的是,仄仄平平仄和平平仄仄平;七言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和仄仄平平仄仄平。其特点是,两两平仄相间(或叫相替)。

5、五言诗标准律句为一个仄起仄收五绝的四句: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标准律句为一个平起仄收七绝的四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七言诗,相当于在五言标准律句仄仄前加平平;平平前加仄仄)

六言诗标准律句为一个仄起仄收六绝,按其相粘形式可分为:

①句脚本位异变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②句脚隔位对换式——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

说明:

①律诗为上述绝句格式加倍,四句变八句(律诗由绝句发展生成,而非绝句由律诗分割截就)。

②首句入韵。把首句的句脚的仄声与倒数第3字的平声对调。即平平仄,换成仄平平;平仄仄换成仄仄平。

③首句第2字叫“起”,末尾字叫“收”。绝句、律诗,都可分为“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4种正体平仄谱形式。五言绝句律诗、七言绝句律诗,都各有8种标准平仄谱。六言绝句律诗,两种体式,也同样各有8种平仄谱。

④诗的偶数句必须押韵(不许平仄韵混押),首句也可以押韵。五言诗,首句不押韵为正格谱;七言诗,首句押韵为正格谱。

⑤1、2句,3、4句,5、6句,7、8句,每两句叫一联。前一句

叫出句,后一句叫对句。

⑥五言诗,每五个字叫一句;七言诗,每七个字叫一句(古时没有标点符号——逗号、句号)。

⑦每句内,须平仄“相间”(主要指第2、4、6字);每联对句与出句的平仄关系叫“相对”(平仄相反);相邻两联的上联下句与下联出句的平仄关系叫“相粘”(在平仄一致的基础上,把句脚变仄声,倒数第3字变平声)。平脚变仄脚、仄脚变平脚,就是把原始句式的句脚与倒数第3个字,平仄互换。

⑧平仄谱记忆方法(以第5条五言绝句为例):

方法一(推导法)——首联与第二联调换,即成又一绝句(平起仄收,依然符合対粘关系)。两个绝句加倍,即成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两个律诗。这2首绝句、2首律诗均为仄收(首句不入韵)。把这4首的首句仄收句脚与倒数第3字的平声兑换,即成4首首句入韵的五言绝句律诗。这样,五言的8种平仄谱,就形成了。同样可以推导出七言、六言的每式8种平仄谱。

方法二(尝试法)——已经有了“仄仄平平仄”为首句的一首仄起仄收绝句。下一个,以平起仄收“平平平仄仄”为首句,第2句与其相对(平仄相反),即为“仄仄仄平平”;第3句与上句相粘,而且必须是仄脚,必选“仄仄平平仄”。最后只剩一句作为第4句(肯定与上句相对,平仄相反)“平平仄仄平”。

首句为平收(入韵)时:末尾是“仄仄平”的,第2句对末尾选“仄平平”的那句;末尾是“仄平平”的,第2句对末尾是“仄仄平”的那句;第3

句找相粘的那句(五言1、2、4字平仄相同;第2、4字平仄相反。七言1、2、3、4、6字平仄相同;第4、6字平仄相反);第4句,和首句平仄格式完全相同。首句入韵绝句平仄谱,4句标准律句只用了3句。

⑨长律,就是在律诗的基础上,继续“粘、对”。

6、“一三五不论”,但要避免“三平脚”和“孤平”,尽量避免“三仄脚”。

①孤平定义是:平声全部孤立存在(没有平声相连)的平收句式。仄收句式允许孤平存在。

②三平脚定义为:句末尾三个字都是平声。三仄脚定义为:句末尾三个字都是仄声。

7、三平脚中,阴平声、阳平声兼有,算作合格,不算优秀。三仄脚中,允许上声、去声兼有。“上上上”相连音,因有音变,不算三仄脚。

8、“一、不”发生音变时,在诗中按“平仄两读”对待。孤平句“仄平仄仄平”,孤平后面的仄声字是“一、不”时,不视为孤平。同音平仄双音字,比如“看、教、磨、冠、空;分、和、创、数、中”,也按“平仄两读”对待。

9、标准律句“平平平仄仄”可变成“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仄”式,属特定律句,不属拗救。

10、标准律句“仄仄仄平平”可变成“仄仄平仄平”。“仄仄平仄平”式,属拗句,不算孤平。

二、普通话新韵

当代普通话新韵:

1、19工韵( 阿a,鹅e,喔o,椰ie,埃ai,欸ei,熬ao,欧ou,

安an,恩en,昂ang,英eng,雍ong,鱼i、ü,屋u,知--i [实际为r 韵],丝-i [韵],儿er ) 。合并其中的三对共鸣音,就变成:

2、16谐韵(1.发花 a / ia ua,2.国歌e、o / uo ,3.协约ie / ue ,4.徘徊ai / uai ,5.玫瑰ei / uei ,6.遥

条ao / iao ,7.秋收ou / iou,8.田

园an / ian uan üan,9.人云en / in un ün ,10.汪洋ang / iang uang ,11.灯笼eng / ing ueng ,

ong / iong,12.崎岖i 、ü,13.姑苏u,14.支持--i [r韵],15.词丝-i [韵],16.儿而er ) 。16谐韵为最谐和的韵部划分。

3、14通韵:考虑后三个窄韵(14支持、15词丝、16儿而)语音相近,一共就8个字音节,不少地区又平卷舌不分,分开就更不好作诗,暂时合并为14“诗词(--i、-i、er)韵”。当前,暂以14通韵为诗韵。

三、拗救

拗救歌:“本句后位救孤平,小拗下句对平声;大拗对句前位变,最佳一字救多宗。”

1、本句后位救孤平。指“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当第3字变仄,成“仄仄仄平仄仄平”时,就出现孤平。应该把第4字孤“平”后边第5字的“仄”改成“平”,变成“仄仄仄平平仄平”,使两平相连,就避免孤平了。

2、小拗下句对平声。当出句第1、

3、5字平(仄)违律时,可在对句中,将相对应的1、3、5字以仄(平)相救。

如:平平仄仄仄平仄,(出句第5字违律)

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第5字相救,小拗可以不救)

3、大拗对句前位变。当第

4、6字平变仄违律时,可在对句中,将相对应4、6前一位的3、5字以仄变平相救。

如:平平仄仄平仄仄,(出句第6字违律)

仄仄平平平仄平。(对句第5字相救,大拗必须相救)

4、最佳一字救多宗。有时,改变一个字(如对句的第5字,仄变平,救了出句第6字的平变仄的大拗,也救了出句第5字平变仄的小拗,还可以救本句第4字的孤平。

如:平平仄仄仄仄仄

仄仄仄平平仄平

说明:1、3、5 字平仄异变,属小拗;2、4、6字(诗句节奏点)平仄异变,属大拗(倒数第2、3字平仄互换除外)。

四、仄韵诗格谱

1、仄韵格谱的标准律句,与平韵格谱一样,只是顺序有变更:

五言诗: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

平,平平平仄仄。

七言诗: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

2、每句都可以为首句,产生仄起仄收、平起仄收、仄起平收、平起平收四种格谱。上下句的关系,同平韵一样,也是联内相对,联间相粘。

3、仄韵诗,可以绝对“一三五不论”,不避孤平、三平脚、三仄脚。

五、其它技巧

1、对仗:指出句和对句对偶,像对联似的,词义、词性工整相对。对仗分:正对、反对。律诗一般要求中两联(二、三联)对仗,也可只第三联对仗。对仗不是律诗的必要条件。

2、避合掌。合掌的概念是:对仗联的两句意思相同或相近。主要看主谓宾部分。定语、状语、补语、虚词,不在此列。

3、避上尾。上尾的概念是:一联之中,出句句尾,不要同是上声,或同是去声,更不要同韵仄声。

4、重字问题。尽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字。诗意好、内容需要,可以不避重字。

六、律句诗分类:

1、除了粘式绝句外,律绝诗的其它形式有——对对对(对式律绝)、对对粘、对粘粘、粘粘对、粘对对、粘对粘、粘粘粘等。由律句组成的8句诗,可称为律句诗。

2、原则:①格律:格局均由标准律句组成;②诗韵:偶句押韵,首句也可以押韵;③符合其他要求。

管理∮逍遥卧龙(283297224) 12:00:15

《巧记绝句律诗平仄谱》

——破译格律诗平仄句式推导秘诀

【记住以下规律,就可以在几分钟之内,记住全部16 种格律诗的平仄格谱】

(一)首句不入韵(8种)

1.五言绝句

“仄仄平平仄,对句颠个过;粘须三五变,末句再掉过。”

注:第一句起句;第二句对句(与首句平仄相反);第三句粘句(先照抄上句平仄,然后把第三、第五(倒数第一、第三)两字,平仄互换);第四句对句(与前句平仄相反)。即:

■五绝①(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2.五言绝句

“绝句变平起,次联上首格;起联往下降,重新来组合。”

注:指,将绝句①的首联(第一、二句)和次联(第三、四句)对调,将①的第三句变起句。即:

■五绝②(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

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

3.五言律诗

“五绝双复制,就是五律歌;首句不入韵,全都是正格。”

a.复制五绝①演变成:

〓五律③(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b.复制五绝②演变成:

〓五律④(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4.七言绝句、律诗

“五言加两字,七言就变妥;仄前加两平,平前加两仄。

七绝即形成,又有七律歌;七言仄收尾,全部是偏格。”

a.五绝①演变成:

■七绝⑤(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b.五绝②演变成:

■七绝⑥(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c.五律③演变成:

〓七律⑦(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d.五律④演变成:

〓七律⑧(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二)首句入韵(8种)

“上述八类诗,收尾全是仄;起句要入韵,仄音往前挪。

倒一仄变平,倒三平变仄;你再仔细看,首末句吻合。

七绝七律诗,首句入韵多;起句就入韵,那才算正格。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必合;孤平不得有,平尾莫三个。

开门就押韵,偶句必合辙;次三联对仗,定是好诗歌。”

注:上述4种绝句■、4种律诗〓,若使首句押韵,须将首句倒数第一、第三,俩字的平仄对调,恰巧首句和末句的平仄完全一致,即成为:

■⑨【仄起平收五绝】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⑩【平起平收五绝】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⑾【仄起平收五律】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⑿【平起平收五律】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⒀【平起平收七绝】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⒁【仄起平收七绝】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⒂【平起平收七律】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⒃【仄起平收七律】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整个演变推导过程,就是1变2;2变4;4变8;8变16的过程——

一句导两句,两句变三句,四句形成后,即成一绝句。(起始一句,变一个绝句)绝句两联倒,就是新绝句,绝句一复制,就是俩律诗。(两个绝句,变两个律诗)五言变七言,前头加两字,仄前加两平,平前加两仄。(四个五言,变四个七言)首句要入韵,末尾平替仄,头尾两句诗,平仄相吻合。(八个首句不入韵,变八个入韵)

——共16个绝句律诗平仄谱】

律诗的平仄

【第四节律诗】 一、律诗的平仄 平仄,这是律诗中最重要的因素。律诗有一套固定的平仄格式,八句的每一句的每一个字,该平该仄,都必须逐字讲究。用字不合平仄格式,就不是律诗。这种规则,一直应用到后代的词曲。我们讲诗词的格律,主要就是讲平仄。五言律诗只有四种平仄格式,七言律诗也只有四种平仄格式。 (一)五律的平仄 五言的平仄,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仄仄平平仄(2)平平仄仄平 (3)平平平仄仄(4)仄仄仄平平 (二)七言的平仄 和五言一样,七言也只有四种句型,如下: (1)平平仄仄平平仄(2)仄仄平平仄仄平 (3)仄仄平平平仄仄(4)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七律的平仄 (1)仄起不入韵式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十六唐) 仄仄平平平仄仄,剑外忽传收蓟北,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初闻涕泪满衣裳。chá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却看妻子愁何在,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漫卷诗书喜欲狂。ku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白日放歌须纵酒,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青春作伴好还乡。xi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即从巴峡穿巫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便下襄阳向洛阳。yáng * “看”在这里作平声。 (2)平起不入韵式 野望杜甫(十三豪) 平平仄仄平平仄,西山白雪三城戍,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南浦清江万里桥。qi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海内风尘诸弟隔,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天涯涕泪一身遥。yáo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惟将迟暮供多病,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未有涓埃答圣朝。cháo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跨马出郊时极目,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不堪人事日萧条。tiáo (3)仄起入韵式 书愤陆游(十四寒) 仄仄平平仄仄平,早岁那知世事艰?jiān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中原北望气如山。sh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楼船夜雪瓜州渡,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铁马秋风大散关。guān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塞上长城空自许,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镜中衰鬓已先斑。bān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师一表真名世,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千载谁堪伯仲间?jiān (4)平起入韵式 贫女秦韬玉(十六唐) 平平仄仄仄平平,蓬门未识绮罗香,xiāng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拟托良媒益自伤。shā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谁爱风流高格调,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共怜时世俭梳妆。zhuāng │ 粘 平平仄仄平平仄,敢将十指夸针巧, │ 对 仄仄平平仄仄平。不把双眉斗画长。cháng │ 粘 仄仄平平平仄仄,苦恨年年压金线, │ 对 平平仄仄仄平平。为他人作嫁衣裳。sháng 三、律诗平仄的变通 律诗的平仄格式要求严格,但也有灵活性,在一定条件下,有的地方也可以变通。细心的朋友也许不难发现,在前面所举的例子中,平仄关系都与要求不一致,难

[VIP专享]格律诗的平仄押韵讲义

盐井乡初级中学教师培训 讲义 培训人: 时间:

格律诗的平仄与对仗 概念: 格律诗: 指形式有一定规格、音韵有一定规律的诗歌。中国古典格律诗有五言、七言的绝句和律诗。词、曲每调的字数、句式、押韵都有一定的规格,也可称为格律诗。 近体诗: 唐代形成的律诗和绝句的通称近体诗,和古体诗相对,句数、字数和平仄、用韵等都有比较严格的规定。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也被称今体诗,古人这么叫,我们现在也跟着这么叫,其实它是很古的,在南北朝的齐梁时期就已发端,到唐初成熟。唐以前的诗,除了所谓“齐梁体”,就被称为古体。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 古体和近体在句法、用韵、平仄上都有区别: 句法:古体每句字数不定,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乃至杂言(句子参差不齐)都有,每首的句数也不定,少则两句,多则几十、几百句。近体只有五言、七言两种,律诗规定为八句,绝句规定为四句,多于八句的为排律,也叫长律。 律诗: 近体诗的一种。源于南北朝,成熟于唐代初期。八句,四韵或五韵。中间两联必须对仗。双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通常押平声。五言、七言两体较常见,简称五律、七律。偶有六言体,简称

六律。每首十句以上的,称为排律。 “同句相对,邻句相粘”。 《寓舍书怀》陆游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书生莫倚身常健,未画凌烟鬓已凋。 “同句相对” 这里的同句相对,指一个句号之内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先看首对: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通]仄[平]平。 依照前次我所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可见这句中的两个分句的平仄是相对的。 那么再看其它句子是不是也相对呢? “春[从]豆[蔻]梢[头]老,日[向]樗[蒱]齿[上]消。” “丛[竹]晓[兼]风[力]横,高[梧]夜[挟]雨[声]骄。” 观察方括号里面的字,都是合乎“对”的规则的。 “邻句相粘” 邻句相粘,指不同句的相邻两分句,平仄相同。 借得茅斋近筰桥,羁怀病思两无聊。春从豆蔻梢头老,[此两句

格律诗的变体

五种特殊平仄变体 格律诗在四种基本平仄谱式和三种基本拗救方式以外,还有五种定型的平仄变体,即特殊律诗体式。 (一)丁卯体 此体为唐代诗人许浑所创,因他晚年定居丁卯桥,故得此句。它固定用在七律中的首句仄起入韵式的颔联,将“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这两句的第五字平仄互换,变成“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我认为,这本是一种对句相救的拗救方式,如果故意把它搞成固定体式,拟有点舍本求末,自缚手脚,实无必要。 (二)折腰体 这种体式首见于绝句,如王维的《渭城曲》。上下联中的出句与对句,均能平仄相对;但下联的出句与上联的对句,却平仄失粘。这使上下两联如同中腰折断了一般,故名折腰体。 折腰体的七绝扩充为七律,仍存在颔联与首联失粘的问题,则称之为八句折腰体。如杜甫《咏怀古迹五首》其二。 (三)顺风体 这种体式,全诗各联重复使用相同的平仄对立句型,比如每联均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像顺风吹过一样,故名顺风格,又叫顺风调,如岑参的《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得时字》。 若全诗前三联平仄重复,联间失粘,而尾联与前联能用平仄粘对形式,这是一种半对半不对的顺风体,是介于古风与律体之间的一种体式。如李白的《登金陵凤凰台》。 (四)古律诗 这是押韵、对仗同律诗,而平仄似古风,不尽合律的诗体。如崔颢的《黄鹤楼》。 (五)吴体 出句与对句平仄大体相对,唯平仄不依定式,粘连不守规矩。此体原是仿效民间歌谣,文人一般不屑为之。但杜甫曾写此体,如《》愁注明“强戏为吴体”。皮日体、陆龟蒙诗集中亦偶见,其他诗人集中则罕见,唐以后少有人提及。 以上五种变体,非律诗之常体、正体,知道即可,不必仿效。 七、对仗位置的六种变格 律诗通常在中间两联即含联和颈联上用对仗,这是对仗的正格。除此之外,对仗可以用在任何一联、两联、三联直至全诗四联上,或者全诗四联都不用对仗,这就是对仗的变格。 古人给出名称的对仗变格有六种。 (一)蜂腰体 颔联不用对仗,只在颈联上用对仗,古人称为蜂腰体或蜂腰格。 (二)偷春体 把本该用在颔联的对仗,挪用到首联上,就构成偷春体,又叫换柱对。 (三)贫对仗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解读

格律诗的平仄声律要求 格律诗根据声律上追求的不同一类应是普通的律体,另一类当是“前格律诗”永明体,又称齐梁体、拗体。 普通律体讲究粘对,尽量使用律句,确因表达需要出现拗句原则上要进行相“救”,而拗体则讲究不粘,讲究不对,尽量使用拗句。因次,区别普律与拗体最显著的标志就是看是否粘对。粘与不粘,对与不对,代表作者不同的追求。 下面就普通律体的平仄声律要求作如下说明: 一、句内要平仄相间 句内平仄相间,不是要一个字一个字的平仄相间,而是以一定的单位相间,这也就决定着句子的意义结构和节奏结构。例如七言句的平仄相间,前四个字要每两个字为一个单位,后三个字可分为5与67相间或56与7相间,在拗句中后三字也可单字相间。 说具体点: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身无彩凤双飞翼轻烟散入五侯家 但是在具体写作中,也不要求我们像这样按标准格律来写,我们可遵“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理论(当然这说话不是绝对的,有道理,但说来有毛病)来进行常用格律模式的创作。 如: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可怜九月初三夜一行白鹭上青天 二、联内平仄相对 即要求每联内上下两句平仄必须相对。亦即相反。 如: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 对: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但是实际中一三五不论的情况下,只要做到二、四、六分明即二四六平仄必须相反。如果二四六平仄不相反即为“失对”。“失对”是大毛病,不能违反。 如:郎在溪西妾岸东诗中二四六几字平仄一定是相反的。 双眸寄恨托溪风 平仄不相反的一定是永明体(拗体) 如:昔时无偶去仄平平仄仄(“昔”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 今春犹独归平平平仄平(“独”在过去是入声字作仄)此句是拗句。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 诗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中国古代诗词格律常识(格律诗) 一、格律诗的基本知识 格律诗就是按照一定的格律所作的诗。什么是格律呢就是格式和规律的意思,也就是规格和程式。 掌握诗的格律,首先应该了解我国古典诗歌的发展概况。这里我们不是我们从文学史的角度,而是从诗歌形式(也包括诗歌规律)的角度简单作些介绍。 我国最早的两部诗集是《诗经》和《楚辞》。《诗经》是以四言为主,《楚辞》是以六言为主(加上"兮"就是七言)。 汉代是辞赋创作的繁荣时期,文人创作的诗歌不太多。汉乐府中有思想性和艺术性都很高的的作品。从体裁上讲,乐府主要的特点是配乐诗歌。乐府本是汉代设置的官署的名称,它负责收集民歌并把她们配上乐谱。后来就把这些配乐的歌词也称为"乐府"。南北朝也有乐府诗。魏晋南北朝时,有一些文人用乐府题目写诗,如曹操写过《短歌行》,鲍照写过《拟行路难》等。宋代郭茂倩选编的《乐府诗集》,是民间和文人创作的乐府诗的总集。 汉朝还产生了两种新的诗体:五言诗和七言诗。五言诗起源于西汉民谣,《古诗十九首》就是很成熟的五言诗。最早的七言诗是《柏梁台诗》。三国曹丕的《燕歌行》是第一首完整的七言诗,但它还是句句押韵的,隔句押韵的七言诗最早的是鲍照的《拟行路难》之一和之三。 从齐梁时期开始,诗歌在形式上逐渐发生了变化,这变化主要是随着四声的发现而在诗歌中开始讲究平仄,注意用平仄来造成诗歌的音乐美。当时有所谓的"永明体"(永明是齐武帝的年号),它的特点是讲究声律,沈约和谢眺是永明体的代表作家。齐梁时期写文章也注重骈偶,骈体文正是那个时期形成的。这种风气也影响到律诗创作,在诗歌创作中也逐渐注意对仗。这种趋势发展的结果,在唐代初年就正式形成了一种以讲究平仄、对仗为特点的格律诗。在唐人看来,这是一种新的诗体,称之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形式上看,"近体诗"不同于古诗(汉魏六朝的古诗),区别就在于近体诗是有严密的格律的。古诗不十分讲究格律,但不是说古诗没有格律,比如五言诗限定每句五个字,七言诗限定每句七个字,这也是一种格律。 唐代产生了近体诗以后,有的作家也时常按照古诗的写法写诗,这种不讲平仄和对仗的诗叫"古体诗",也叫"古风",如李白的《古风》,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等。 唐以及唐以后的诗分为两种,一种叫"近体诗"(今体诗),是讲究平仄对仗的格律诗,包括律诗和绝句;一种叫"古体诗",是不讲平仄对仗的。今体诗和古

律诗的格律

第三章、律诗的格律 第一节律诗之平仄 律诗是针对古体诗而言的,所谓律诗,顾名思义,其创作是有规律的。作为近体诗的一种,它格律严密。本章节主要研究格律诗之“律”。 其发源于南朝齐永明时沈约等讲究声律、对偶的新体诗,至初唐时期、宋之问时正式定型,而成熟于盛唐时期。 律诗的格律要求是多方面的。首先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每首分别为五言句、六言句或七言句,简称五律、六律、七律,其中六律较少见。其次对诗句数量有不同限制,通常的律诗规定每首八句。如果仅六句,则称为小律或三韵律诗;超过八句,即在十句以上的律诗,称排律或长律。第三是特定的对偶要求。通常以八句完篇的律诗,每两句成一联,计四联。按照旧时律诗写作的起承转合结构,习惯上称第一联为破题,第二联为颔联,第三联为颈联,第四联为结句。每首的中间两联,即颔联、颈联的上下句都必须是对偶句。排律则除首末两联不对外,中间各联都必须上下句对偶。小律对偶要求较宽,或一二两联,或二三两联,或仅二联要求上下句对偶。第四便是声韵格律的严密要求。 以常用的五律、七律为例,首先是押韵,律诗要求全首通押一韵,限平声韵;第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五律首句多数不押韵,七律首句多数押韵。也有押仄声韵的,有人认为押仄韵的应属古体。其次是声调。古代汉语分平上去入四声。诗歌声律以平声字为一类,以上去入三声字为一类,称"仄声"。律诗每句中用字平仄相间,上下句中的平仄相对,有"仄起"与"平起"两式。 五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五律平起式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仄起式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七律平起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试论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刘志纲 (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广东广州510303) 摘要: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学界迄今很少有人专题论及。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式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略作比较,我们可以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与平声韵诗不同的只是出句末字不入韵的字可用平声也可用仄声,且平仄格式更灵活多变。 关键词:仄声韵;格律诗;平仄格式;句式 中图分类号:H 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8)02-0037-06 收稿日期:2008-03-05 作者简介:刘志纲(1949-),男,江西南昌人,广东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文学硕士。 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王力《汉语诗律学》曾作过一些论述,但却未能细论其平仄的格式。对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的分析,也主要是对仄声韵诗五律的分析,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则很少分析。关于仄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韩成武《仄韵五律之 声律和韵律研究》[1] 一文对仄韵五律的格式作了一 番推断,但也未能论及五律以外的其它格律诗。文中对五律仄韵诗平仄的分析,与王力的分析基本一致,用王力的话说,就是“在五律仄韵诗里,各联出句 的末字须平仄相间。”[2]81笔者近些年来对全唐诗中 的所有仄声韵诗,包括在一首诗中平声韵仄声韵相间的,都作了分析,发现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律,有不少与平声韵诗的平仄格式一样,无论是五言还是七言的诗,也都有四种基本句式和四种基本格式,平仄变化的规律性也很强。将仄声韵的平仄格律与平声韵的平仄格律略作比较,更能清楚地了解仄声韵诗的平仄格式。 一、平声韵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我们知道,平声韵的格律诗有四种基本句式,每一句式都可以作为一首律诗或绝句的第一句,然后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格式。为什么只能演变出四种格式?因为平声韵的格律诗要求一联诗中上下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对,尤其是第二个字;上一联的对句与下一联的出句逢双的字平仄要相粘,特别是第 二个字;而且凡是逢双的句子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 平声(入韵字),逢单的句子(除第一句外)的最后一个字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由于有这许多限制,所以就只能产生四种格式。比如一首七绝,第一句诗用“平平仄仄平平仄”开头,第二句就必须用第二个字是仄声,最后一字是平声的句子才能和这一句组成一联。第三句属下一联的出句,它的第二个字必须和第二句的第二个字一样是仄声,同时最后一个字又必须是仄声(非入韵字)。第四句的第二个字又必须是平声(与第三句第二个字相对),最后一个字为平声(入韵字)。按这样的平仄要求将四句诗连接起来,就成了一首七绝: ①平平仄仄平平仄②仄仄平平仄仄平③仄仄平平平仄仄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这是平声韵七言绝句的一种格式,同时又是七言格律诗的四种基本句式。由这四种基本句式,又可演变出四种不同的七绝或七律格式。用上面的①②③④四个数字分别代表这四个基本句式,其演变出的七绝(前四句)或是七律(前四句+后四句)的四种基本格式如下: 第一种基本格式:①②③④+①②③④第二种基本格式:②④①②+③④①②第三种基本格式:③④①②+③④①② 第28卷 第2期广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8年4月Vol.28 No.2Journal of Guangdong Educatio n Instit ute Apr.2008

平仄韵律

平仄韵律 平仄,是中国诗词中用字的声调。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据隋朝至宋朝时期修订的韵书,如《切韵》、《广韵》等,中古汉语有四种声调,称为平、上、去、入。除了平声,其余三种声调有高低的变化,故统称为仄声。 诗词中平仄的运用有一定格式,称为格律。平声和仄声,泛指诗文的韵律。 按传统的说法,平声是平调,上声是升调,去声是降调,入声是短调,明朝释真空的《玉钥匙歌诀》曰: 平声平道莫低昂, 上声高呼猛烈强, 去声分明哀远道, 入声短促急收藏。 简单来说,区别平仄的要诀是“不平就是仄”。 古代汉语也有四个声调,但是和今天普通话的声调种类不完全一样。古代的四声是: ⑴平声。这个声调到后代分化为阴平和阳平。 ⑵上声。这个声调到后代有一部分变为去声。 ⑶去声。这个声调到后代仍是去声。 ⑷入声。这个声调是一个短促的调子。现代江浙、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处都还保存着入声。北方也有不少地方(如山西、内蒙古)保存着入声。 在普通话四声中,分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 古代“平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分化为阴平及阳平,即所谓第一声、第二声。 古代“上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一部分变为去声,一部分仍是上声。上声是现代汉语拼音的第三声。 古代“去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仍是去声,即第四声。 古代“入声”这个声调在普通话中已经不存在;变为阴平、阳平、上声及去声里去了。 普通话四声声调表为:阴平(第一声)、阳平(第二声)、上声(第三声)、去声(第四声)。 不想太过受限于平仄的其实知道这些就够了,但如果像我一样的考据癖……你就只能把平水韵背下来了,因为古今很多字音真的是不同的。 接下来是韵律。 谈到诗词的韵律,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平仄,由南北朝时期的沈约等首先提出,在盛唐以后的格律诗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是讲究平声和仄声的协调。 二是对偶,在韵文特别是格律诗中,对对偶的工巧是要求比较严的,诗词中一般是句对,在赋和八股文中还有多句对和段对。 三是押韵,指同韵的字在适当的地方(一般是停顿的地方),有规律地重复出现。这三个方面都来自于汉语语音的特点,就是单音节语素占优势,有声调。 在诗词写作特别是格律诗写作时平仄、对偶和押韵运用的好,运用的自然,可以使诗作增强音乐感,呈现韵律美;运用的不好,用得过多过滥,就会给人以生拼硬凑之感,甚至以文害义,六朝到初唐的骈体就是一个明显的例证。这是每一个诗词爱好者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

中华仄韵格律诗平仄谱□陈宗显 传统观点,格律诗应为平韵。也就是韵脚为一声(阴平)或二声(阳平),而且有一套平仄谱。凡离谱的诗,今人出于对那些著名诗人的尊敬,又多归纳为十几种变体律诗,而予以合法化。对于仄韵诗,有很多人,干脆不承认这是律诗,统纳入古风。 汉语中,仄声字比平声字还多,将这么多仄韵字统统打入另册,不予作格律诗韵,一是可惜,二是不公平。平韵是为律诗,仄韵不成其为律诗,实在没有客观公道的理由。有人说平声字发音长,那上声字比平声字短吗?况且,在比如词、曲、二人转等一些文学、文艺作品中,已经广泛使用仄韵,有的还平仄韵混用。 从古到今,押仄韵的绝句律诗层出不穷,而且不乏好诗佳句。但是,仄韵诗失对、失粘、违律的较多,好像没“谱”。为了加以规范,亦然按平韵律诗的平仄格谱“推导法”,推导出仄韵格律诗的16个格谱,并理顺如下: (一)首句不入韵格谱(8 种) 一.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对);仄仄仄平平(粘*),平平平仄仄(对)。【平起平收五绝】 (* 注:粘,就是本句与上句在平仄相同的基础上,将倒数第1、第3两字的平仄对调) 将一的1、2句和3、4句对调就变成—— 二.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对);平平仄仄平(粘),仄仄平平仄(对)。【仄起平收五绝】 将一.二的五言四句,加倍,即变成五律三和四 三.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起平收五律】 四.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仄平平,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起平收五律】 以上一、二、三、四的句首,平平前加仄仄,仄仄前加平平,即成如下 4 首平仄谱—— 五.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起平收七绝】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升级版)

格律诗的基本格式【陈林·湄潭求是高中语文高级教师】 注:加()的字表示可平可仄,平[韵]表示押韵的字。出句是起句;对句指双句对单句,“对”指的是这两句的平仄相反,即第二句对第一句,第四句对第三句,第六句对第五句,第八句对第七句,;粘句指除第一句以外的单句粘双句,“粘”指这两句处在二、四、六位置的字的平仄相同,即第三句粘第二句,第五句粘第四句,第七句粘第六句。 一、五言绝句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仄,——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仄起平收 (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平)平平仄仄,——粘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仄收 (平)平平仄仄,——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仄,——粘句 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二、七言绝句 在上述五言绝句的四种格式的每句前加上两字,则为七绝。平前加仄仄,仄前加平平。则变为: 1、仄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三句相同) 第一种:仄起平收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第一种:仄起仄收 (仄)仄(平)平平仄仄,——出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平)平(仄)仄(平)平仄,——粘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2、平起式 第一种:平起平收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第二种:平起仄收 (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 (仄)仄平平(仄)仄平[韵]。——对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粘句 (平)平(仄)仄仄平平[韵]。——对句 三、五言律诗 1、平起式(分首句用韵和不用韵两类,两类第一句不同,后七句相同)

03格律诗的平仄格式

格律诗的四种平仄格式 (2008年11月1日) 一、五言(七言)都有四种基本平仄格式 五言七言 ①○仄仄○平平仄①(○平平)○仄仄○平平仄 ②平平○仄仄平②(○仄仄)平平○仄仄平 ③○平平○平仄仄③(○仄仄)○平平○平仄仄 ④○仄仄仄平平④(○平平)○仄仄仄平平 说明:第三种“平平平仄仄”,第一和第三字不能同时变仄声,第三字变则第一字应保留平声。 四种平仄格式的来源:五言的四种句式也可以看作是“平平仄仄”和“仄仄平平”这两种四言式增加一字而形成,构成的办法是“前加相同後加相反”。即 (平)平平仄仄——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平 (仄)仄仄平平——前面加一个平仄相同的字:仄 或者: 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仄)----在后面加就要加一个平仄相反的字 二、在什么地方加圈?有无规律可循? 上面列出的加圈位置的字所表示的是可平也可仄的地方,这种做法实际上有限地放宽了平仄限制。前人用不太准确的口诀来总结这种做法,叫做“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即在五言的一、三或七言的一、三、五字的位置上有时允许灵活变通,可平可仄。但二、四、六字则一般不能通融,该平就必平,该仄就要仄。 但是,“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的口诀是不完全准确的。它固然指出了格律诗的一三(五)字位置允许平仄灵活,但未强调不得出现“三平调”和不许犯“孤平”这两个问题。当然,作为口诀,往往要求越简单越好,就不可能照顾到那么全面。 三、什么是“三平调”? 诗中句末三字如果为“平仄平”、“仄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就都叫做拗句。前三种可以有条件地出现在律诗中,而最后一种(末位三个字全是平声字)是绝对不允许出现的。这种句子就是三平调。在古风中诗人往往故意多出现这种句子。例如: 岁晏行杜甫 岁云暮矣多北风,潇湘洞庭白雪中。 渔父天寒网罟冻,莫徭射雁鸣桑弓。 去年米贵阙军食,今年米贱大伤农。 高马达官厌酒肉,此辈杼柚茅茨空。 楚人重鱼不重鸟,汝休枉杀南飞鸿。 况闻处处鬻男女,割慈忍爱还租庸。 往日用钱捉私铸,今许铅锡和青铜。 刻泥为之最易得,好恶不合长相蒙。 万国城头吹画角,此曲哀怨何时终?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 写格律诗38句口诀写格律诗38句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绝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 本句对句两类型。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救五字,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

唐宋诗词传千载,万户千家魂系萦。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 律诗口诀38句解释写格律诗三十八句基本口诀格律诗中平仄明,声律关系要弄清。 佩文古韵为依据,平上去入在其中。 句内平仄相间错,联内平仄要对应。 两联之间粘相处,一韵到底应平声。 律诗起承接转合,中间两联对仗行。 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 基本句式仅四种,举一反三功倍成。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格律虽严可拗救,孤平犯忌错不轻。 两仄一平夹中间,一定要救按律行。 孤平拗救共两种,本句对句两类型。 本句自救仄平脚,三拗五救很轻松。 上句如是平仄尾,对句必为仄平声。 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 仄平韵脚五字救,本上两句全救清。 特殊句式仄仄脚,五六互换三应平。 律诗基本四要素,韵声粘对必须明。

精通基本规则后,可学李杜进诗城!注:1、本口诀以七言为例,同样适合五言。如“小拗五字可不救,大拗六仄下五平”就变成“小拗三字可不救,大拗四仄下三平”。2、关于“一三五可约不论,二四六字声分明。”虽不严谨,但对初学者还是应熟记的。3、本口诀遵古韵。 浅解一下:小拗五字可不救,意思是说,如果第五字的平仄有误,不造成三平调(即尾三字都是平声),或三仄尾的现象,就可以不要去管它,例如: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等。 大拗六仄下五平,意思是说,如果第六字当用平声的,而用了仄声,如平平仄仄平仄仄,遇到这种现象,可以在下一句的第五字用平声来相救,即下句用仄仄平平平仄平。这样,就不算是出律,而是成功的拗救形式。如果用于首句的“平平仄仄平仄平”,也可以如此,但这种大拗句,一般用于第七句,拗句,一般指出句,而对句没有拗句之说(当然,孤平自救式除外)。 仄平韵脚救五字,就是接着上一句来说的,即尾三字为平仄平的形式,不但可以救出句的大拗,即“大拗六仄下五平”所说的,也可以救本句的孤平自救,也就是说,本句第三字用了仄声,那也是能救的,即仄仄仄平平仄平,这就是孤平自救。综合起来,就是说“本上两句全救清。”(即本句,和上一句,都成功救拗了。)特殊句式仄仄脚,互换五六两字通。即是说,有一种特殊的句式“仄仄平平仄平仄”,它就相当于正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看上去就是将第五六字,换了个位而已。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

古诗词韵律中的平仄知识古人们把四声分为平仄两大类。平,就是平声(普通话分为阴平、阳平),仄就是上去入三声(普通话归为上声、去声,入声分别归入各声)。所谓“仄”,就是“侧”,也就是不平的意思。如果让平仄这两类声调在诗词中交错使用,就能使声调多样化,而不至于单调。古人所说的“抑扬顿挫”、“声调铿锵”,虽然还有其他讲究,但是平仄和谐确实其中的一个重要因素。平仄在诗词中究竟是怎样交错着的呢?概括为两句话就是:⑴在同一句中,平仄是交替的;⑵律诗的一、三、五、七句叫出句,二、四、六、八句叫对句。在对句中,平仄是与上句相对的。这种平仄规律在律诗中表现得特别明显。例如温庭筠《七律.题李处士幽居》诗的第三、四两句:浓阴似帐红薇晚,细雨如烟碧草新。这两句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字又是仄。这就是交替。就对句来说,“细雨”对“浓阴”,是仄仄对平平;“如烟”对“似帐”,是平平对仄仄;“碧草”对“红薇”,又是仄仄对平平,“新”对“晚”是平对仄。这就是相对。本来只用普通话去辨别平仄是很方便的,可是古音里还有一种入声,它的发音独特,这就给现代人带来了一些麻烦。如果你的方言里是有入声的(如江浙人或山西人、湖南人、华南人),那么这个问题就很容易解决了。如果你是湖北、四川、云南、贵州和广西北部的人,那么入声字在这些方言里都归入了普通话的阳平。那么,只要遇到阳平字就应该特别注意辨别,必要时只能查字典或韵书了。如果你是北方人,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我们辨别平仄(也都属于仄声),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阴平、阳平)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我们遇到诗词格律上规定用仄声的地方,而诗人却用了一个今天读起来是平声的字,就应该引起我们的怀疑,可以查字典或韵书来解决。注意:凡韵尾是-ng的字,就不会是入声字。入声问题是辨别平仄的唯一障碍。这个障碍是查字典、韵书或多练习才能消除的;但是,平仄的道理是很好懂的。而且,中国大约还有一半的地方仍然保留着入声的,在那些地方的人们,辨别平仄更是没有问题了。

近体诗的平仄规律规则

【近体诗平仄规则】 -------------------------------------------------------------------------------- 〖简介〗 没有平仄限制的诗不能称做近体诗或格律诗,平仄是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分辨一首诗是古风还是近体诗,最主要的标志就是该诗是否区分平仄。我们对平仄的要求可以不如古人那么严格,但不能完全丢弃。 -------------------------------------------------------------------------------- 〖规则〗 近体诗平仄组合的规律主要又三条: 1、同句交替: 以五言为例,凡第一个节奏用“平平”,则第二个节奏必须用“仄仄”,第三个节奏又要用“平”,反之,第一个节奏用“仄仄”第二个节奏必须用“平平”,第三个节奏就要用“仄”。七言诗则依此类推。是为组句规则。 2、上下句相对: 如出句为“平平仄仄平”,对句就要为“仄仄平平仄”,出句为“仄仄平平仄”对句就要为“平平仄仄平”,七言依此类推。是为组联规则。 3、上下联之间平仄要相“粘”,即相同,是为组篇规则。何谓上下联? 近体诗中绝句只有四句,不存在上下联。律诗八句,每两句为一联,每诗四联。例如:春望(杜甫) 国破山河在,仄仄平平仄, 城春草木深。平平仄仄平。 感时花溅泪,平平平仄仄,

恨别鸟惊心。仄仄仄平平。 烽火连三月,仄仄平平仄, 家书抵万金。平平仄仄平。 白头搔更短,平平平仄仄, 浑欲不胜簪。仄仄仄平平。 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颌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为“尾联”。每联之内,平仄相对,上下联之间,平仄相粘(即相同),这就是一首格律诗的平仄排列规则。平白了这三个规则,一首诗的平仄格式就很容易推算出来了。也许你一时还难以明白,那就先别理这些,西风已经将常见的集中格式排列出来放在下面供您直接套用即可。 另外,如果你已经能分辨平仄,会发现上面所列的平仄格式与例子中的平仄不完全符合,在仔细看看,原来粗体字的位置的平仄有所出入,如第三句“感时花溅泪”,按规则应为“平平平仄仄”,但首字“感”是个仄声字,这不是没有依照格律吗?不是的,这里涉及了近体诗的另一个重要规则: “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 实际就是说,每句诗的单数位置的字可以平仄不拘,双数位置的字就要严格使用了。正如例子中所见,凡平仄“不拘”的字都出现在单数的位置。那么第五个字(七言的第七个字)呢?由于近体诗只能押“平”声韵,故凡要押韵的位置(五言的第五字、七言的第七字)只能用平声字,这是指偶数句而言,根据上下句要平仄相对的规则,奇数句(第一三五七句)末字就要用仄声字。 近体诗另有一个可以变通的地方是第一句的末字,前面说过,首句可以押韵,也可以不押,如果押韵的话,则首句末字也要使用“平”声字。 至此,近体诗的格律规则基本已经讲完,下面归纳出集中最常见的格式供大家创作时参考。 传统标记平仄的方式很多,根据实践,我采用下面这种平仄标记法来标明每种格式的平仄,这种方法在古籍中最常见,十分简洁易记。 标记方法:应该押韵的位置用“红色”表示。 -------------------------------------------------------------------------------- 〖五绝〗

格律诗练习

练习 1、下面两首诗歌,哪一首是古体诗,哪一首是律诗?为什么?分析律诗的用韵、对仗、平仄(包括有无拗救和失粘对之处)。 前出塞 杜甫 从军十年馀,能无分寸功。 众人贵苟得,欲语羞雷同。 中原有斗争,况在狄与戎。 丈夫四方志,安可辞固穷。 答:古体诗。平仄:第一联失对,第一二联失粘,第三句出现三仄尾,第四句出现三平调;对仗:中间两联未形成对仗。这些都是格律诗所不允许的,因而是一首古体诗。 人定 白居易 人定月胧明,香消枕簟清。 翠屏遮烛影,红袖下帘声。 坐久吟方罢,眠初梦未成。 谁家教鹦鹉,故故语相惊。 答:格律诗。因为: 其用韵、平仄、对仗都符合格律诗的基本要求。用韵:首句入韵。第一二四六八句用韵,韵脚分别是“明清声成惊”,属于平水韵中的庚韵。 对仗:首联颔联颈联都对仗,只有尾联不对仗。 平仄:类型是仄起首句入韵类型五言律诗。平仄格式为: ○仄仄仄平平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注:烛:入声沃韵。教:平声肴韵(使也);去声效韵(教训)。语:上声语韵(语言);去声御韵(告也)。 此诗符合格律诗的“对”和“粘”的规则,无失对失粘之处。拗救情况:其不符合平仄的“人”“翠”“红”等字都出现在可平可仄的位置。有一处拗救,即“谁家教鹦鹉”一句,其中第三字应用平声字,这里用了仄声字“教”拗,然后将本该用仄声字的第四字用了平声字“鹦”救。 2、判断下面诗的平仄类型,写出它的格式,并将拗救的情况加以说明。 晚晴李商隐

深居府夹城,春去夏犹清。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越鸟巢干後,归飞体更轻。 注:夹,入声洽韵。阁,入药韵。 答:类型:平起式首句入韵类型的五言律诗。平仄格式为: 平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这首诗无拗救情况。因为不符合平仄的“春、天、并、微”等字都出现在可平可仄的位置。 夜泊水村陆游 腰间羽箭久凋零,太息燕然未勒铭。 老子犹堪绝大漠,诸君何至泣新亭。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 记取江湖泊船处,卧闻新雁落寒汀。 注:息,入声职韵。一,入声质韵。国,入声职韵。泊,入声药韵。 答:类型:平起式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平仄格式为: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拗救情况是,(1)第五句“一身报国有万死”根据格式要求应该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实际上使用的平仄格式是“仄平仄仄仄仄仄”,第六字应用平声却用了仄声“万”字拗,可以通过改变对句即第六句“双鬓向人无再青”的第五字平仄来救,根据格式要求第六句应该是“仄仄平平仄仄平”,第五字应仄声,改用平声“无”字,完成了对第五句的拗救。同时,对第六句而言,第三字本应使用平声字(免犯孤平),实际上用了仄声“向”字,也属于拗了,可以通过改变本句第五字平仄来就。 第六句一个“无”字,既救了第五句第六字拗,又救了本句第三字拗。 (2)第七句“记取江湖泊船处” 3、分析下面两首诗的粘对 使君席夜送严河南赴长水岑参 娇歌急管杂青丝,银烛金杯映翠眉。 使君地主能相送,河尹天明坐莫辞。

格律诗之平仄基本格式

格律诗之平仄基本格式

格律诗之平仄基本格式,押调、对仗之简要常识——听课笔记,初学入门 第一课:格律诗的平仄规则: 平仄规则格式变化多端,但有它的基本格式。这基本格式就是“两则”。所谓变化多端的平仄规则,其实就是这“两则”的彼此相互交替使用,“两则”相对位置,用字的声调彼此平仄顶换,和“两则”有规律的“加宽、扩展”而已矣!“两则“适用于所有的绝句和所有的律诗。“两则”:其实就是五言绝句制作,声调的两个基本平仄格式。 第一则,声调规则就是“仄、仄、平、平、仄。第二则,声调规则就是“平、平、平、仄、仄”。因为第一个是“仄”字起头,习惯就叫“仄字头”。因为第二个是“平”字起头,习惯就叫“平字头”。那么,怎样运用“两则”进行格律诗制作,声调的制控呢? 要遵从以下两个声调使用原则。 第一:“平字头”和“仄字头”彼此相互交替使用原则: 如果第一句用的是“仄字头”,第三句就用“平字头”;如果第一句用的是“平字头”,第三句就

用“仄字头”。 “平字头”和“仄字头”的使用彼此互相交替的原则,就是“仄字头”和“平字头”,在第一句和第三句之间彼此交替使用,非此即彼。 第二:“平顶仄,仄顶平”的声调顶换原则: 如果“仄字头”做第一句,第二句声调就与其调调相反,就是“平顶仄,仄顶平”。这样顶换后,“仄字头”“仄、仄、平、平、仄”的格式,就成了“平、平、仄、仄、平”的格式了。 如果第三句是“平字头”,即“平、平、平、仄、仄”格式,第四句的声调格式的确定也是顶换,和第一句顶换声调得到第二句一样,即,声调相对顶换,把“平字头”“平、平、平、仄、仄”基本格式顶换成了“仄、仄、仄、平、平”的格式了。 第一句和第二句的声调相对顶换,第三句和第四句的声调相对顶换。这就是“平顶仄,仄顶平”的顶换原则。 这个绝句的四句声调格式就是: 第一句和第三句分别是“两则”格式,第二句和第四句分别是从第一句和第三句的声调顶换来的。

格律诗平仄规则

格律诗平仄口诀 其一 七律论平仄,(七律的平仄格式,七绝与之相同,五律就砍去开头两个字) 骨架立在先。(首先建立节奏点,也即每句二四六字的平仄格式) 首句找四字,(先确定第一句第四字的平仄) 错综节奏点。(再在本句中按照交错的原则处理二四六的平仄) 两句要相对,(两句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反) 两联要相黏。(两联之间的二四六平仄相同) 确定二四六,(确定了每句的二四六的平仄) 一三推向前。(再仿照二四的平仄处理一三的平仄) 其二 后半最关键,(后半句的平仄要求比前半句严格) 四七定正格。(第四字和第七字的平仄可以决定本句的平仄的基本格式) 同仄夹两平,(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仄声,则五六字都是平声,即“――||――|”句式)同平夹两仄。(如果四字和七字都是平声,则五六字都是仄声,即“||――||―”句式) 平仄要不同,(如果四字和七字的平仄不同) 里外得套着。(那么五六字的平仄格式与四七相同,形成大平仄套小平仄的形式,即“||―――||”和“――|||――”句式) 格律诗拗救口诀 拗救有规律, 关键看四七。(关键看七言诗的第四个字和第七个字的组合方式,如是五言诗则本规则所有数字均减二。) 同平看老三,(如果两个字都是平声) 用仄老五扳。(则看第三个字也应是平声,该字如果用仄声则需用本句第五个字改为平声,是为本句自救,目的是为防“孤平”,如“溪柳自摇沙水清”) 同仄看六五,(如果两个字都是仄声) 有仄对句补。(仄第五六两个字都应是平声,如果其中有一个字是仄声,则应在对句第五字使用平声,此为出句拗,对句救。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另,如果前两条同时符合就是双救。如“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又如“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前平后又仄,(如果四字平声七字仄声) 中间能调个。(则中间五六两个字的平仄顺序可以是相反,也就是五字仄六字平,此即为特拗特救。如“记取江湖泊船处”) 前仄后又平,(如果四字仄声七字平声) 想动都不行。(则该字四至七字的平仄格式是不能变化的,因为要防三平尾的原则。) 分析格律诗的平仄要分三步走,使用“抓”、“排”、“比”三字法。 第一步:“抓”,先抓第四字,用口诀一以此确立平仄骨架 第二步:“排”,加上第七字,用口诀二决定排好对应的基本格式 第三部:“比”,用将基本格式与要分析的作品对比,检查有没有不合的地方,这时可以运用口诀三考察是否有拗救。

怎样写格律诗---平仄

平仄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这首诗,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唐代诗人岑参的《逢入京使》。诗中的“漫漫”是连绵字,要念成mánmán,属于上平声十四寒韵的字。但是网红教授戴建业先生却念成了mànmàn,一下子暴露出他不懂诗的声律不辨字的平仄的真相。有一位诗友评论说:“不写诗、不在实践中体会平仄声律的人,可能就算知道是平声也读成仄声。对于他们,平仄只是冷冰冰的、需要死记硬背的东西。”这位诗友指出的问题很有普遍性。大学中文系有《古代汉语》课程,这门课照例都是要讲平仄和近体诗的声律的,但很多中文系古代文学、古代汉语专业的教授,都不能正确分辨平仄,便是因为他们在学习时,只把平仄当作了声音的符号,却没有形成以平仄对汉字排兵布阵的习惯。光是记得阴平阳平属平声,上去入三声属仄声,光是记住近体诗的十六种声律,并不能帮助他们正确分辨平仄。南开大学张毅教授在《文学评论》杂志上讨论黄庭坚的拗体诗与其书法风格的关系,所举的“拗体诗”例,好几句都有问题。“诸生赓载笔纵横”“胸次不使俗尘生”“江触石矶砧杵鸣”,这三句都不是拗体的诗句。所谓的“拗”,是指不合近体诗的平仄要求的句子,却出现在了近体诗当中,是诗人故意模仿古体诗的音调,以产生奇崛古拙之效的一种尝试。但这三句的平仄分别是平平[〇][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〇][平]仄[〇][仄]平平仄平,每一句都符合近体诗的平仄,根本不拗。张教授不知纵横之纵,古音子容切,即读zōng的音;胸次的次,有上平声四支韵的平声读法,读如咨;俗、石都是入声字,砧是平声而非去声,他把这几个字的平仄都标错了,所以就得出错误的结论来。 那么,如何去记平仄,才不会犯类似错误呢?方法很简单,就是从读写的实践中去记平仄,这样才会形成平仄的语感,临到用时,方不会捉襟见肘。 首先可以从喻守真先生的《唐诗三百首详析》中的律诗部分读起。像杜审言的《和晋陵丞早春游望》,末句“归思欲沾襟”,喻先生标为平仄仄平平,骆宾王的《在狱咏蝉》,第二句“南冠客思深”,喻先生标为平平仄仄平,你就该知道“思”字念仄声,再去查韵书,知道归思、客思的思是名词,念sì;李商隐的《筹笔驿》,第三句“徒令上将挥神笔”,喻先生标为平平仄仄平平仄,你该知道表示使令之意的令,念作líng;王湾的《次北固山下》,“风正一帆悬”,喻先生标为平仄仄平平,“乡书何处达”,喻先生标为平平平仄仄,你就该知道“一”“达”二字不念平声,查韵书知道它们都是入声字。在掌握了诗的声律之后,每读一诗,都要先默想诗中每一字的平仄,并与诗律相对照,尤其是多读近体诗,如果出现古人近体诗的平仄与你所默想的不一致,一般来说都是你搞错了字的平仄,日积月累,自能了如指掌。龚自珍的诗:“荒村有客抱蠹鱼。万一谈经引到渠。终胜秋燐亡姓氏,沙涡门外五尚书。”你在明了诗律之后,会疑惑最后一句的平仄怎么会是平平[〇][平]仄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