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SOP)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项目组的相关要求和我院的具体情况,特制定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措施如下: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一)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二)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四)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五)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一)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1.置管时(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
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操作规程PPT
定义与术语
01 0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
指留置血管内导管的患者出现菌血症,其临床表现出现发热、寒战、低 血压等,且至少有一个阳性血培养结果,与导管插入部位相关的局部感 染表现。
血管内导管
留置在血管内的导管,用于治疗、监测或输液等目的。
03
预防控制
采取一系列措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
改进措施
根据数据分析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改进措施,包括加强培训、规范操作流程、改 善环境卫生等,以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05
培训与教育
对医护人员的培训要求
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医护人员应接受培训,了解并掌握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包括但不限于插管 操作、导管维护、感染监测等。
开展多学科协作
加强与其他相关科室的协作, 共同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 预防控制工作,形成工作合力 。
监测与评估
持续监测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 发生情况,定期评估预防控制 措施的效果,及时调整工作策
略。
THANKS
感谢观看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 防控制操作规程
汇报人:可编辑
xx年xx月xx日
• 引言 •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因素 • 预防控制措施 • 监测与报告 • 培训与教育 • 总结与展望
目录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01
提高医护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 染预防控制的认识,降低感染发 生率。
02
规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 操作,保障患者安全。
02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风险 因素
患者因素
01
02
03
免疫功能低下
患者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感 染。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
XXXX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SOP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三、其他预防措施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
CRBSI是医疗机构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预后和医疗质量。
为了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确保医疗安全,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
一、目的和适用范围1.1 目的(1)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保障患者医疗安全。
(2)提高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水平,提升医疗质量。
1.2 适用范围(1)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开展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医疗机构。
(2)适用于临床科室、麻醉科、新生儿重症监护室等涉及留置血管内导管操作的科室。
二、依据和原则2.1 依据(1)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控制工作的通知(国卫办医涵〔2019〕480号)。
(2)中国心胸血管麻醉学会围术期感染控制分会发布的《麻醉科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专家共识》。
(3)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印发的《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年版)》。
2.2 原则(1)预防为主,综合管理。
(2)规范操作,提高依从性。
(3)多学科合作,共同管理。
三、预防与控制措施3.1 直管前的准备工作(1)严格执行留置血管内导管的适应症,只有在必须时才能使用,并尽早拔除。
(2)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必要时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巾,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
(4)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和手消毒。
(5)选择合适的置管穿刺点,成人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6)严格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共2次,消毒范围直径应15cm,待干后(2分钟)或遵循产品的使用说明,再置管操作。
(7)患感染性疾病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宜进行置管操作。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
因导管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亡。
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CRBSI,特订本措施: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消毒;(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局部皮肤清洁;(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戴手套不能替代手卫生。
连接口的消毒和输液接头的更换。
1.使用氯已定-乙醇、聚维酮碘、含醇的碘伏或70%乙醇消毒接口。
2.消毒时,采取机械擦拭消毒,至少机械擦拭至少5秒以上。
3.每72小时更换输液管和连接部件。在更换输液管时根据说明书要求更换无针部件。
对于使用肠外营养专用输液管无建议。
2.患者静脉通路有限,有复发CLABSI的病史。
3.患者如患CLABSI,导致严重后遗症的风险增高。
采用氯已定海绵敷料
1.仅适用于已经采用预防CLABSI集束化措施,感染率仍居高不下时。
2.患者年龄应大于2个月。
实行结果和过程监测
包括CLABSI发病率监测和各项核心措施依从性的监测,根据监测结果不断完善预防措施。
导管维护
正确更换敷料
1.如置管后出现出血、渗漏,或患者持续出汗,宜选用纱布敷料。
2.如导管部位有引流,宜选择纱布敷料。
3.透明和半透明敷料应每5~7天更换一次。
4.湿、松动或可见污渍,应立即更换。
6.在沐浴或擦浴时,注意保护导管,避免导管淋。
1.置管部位可选择灭菌纱布或透明、半透明的敷料覆盖。
如对氯已定过敏, 可选用碘酊、碘伏或70%乙醇。
置管操作
最大无菌屏障
1.置管时医务人员应戴圆帽、医用外科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或无菌隔离衣。
2.遮盖患者全身的大无菌单。
1.肺动脉导管插管时采用无菌袖套保护导管。
2.使用导丝更换导管时也应遵循最大无菌屏原则。
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导管维护
每日评估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以下情况可考虑抗菌药物封管
1.长期血透患者。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3
宜采用2%氯已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 肤。
置 管
4
宜选用内层含有抗菌成分的导管。
时
患有#、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
5
疾病,感染或携带MRSA(耐甲氧西林金
黄色葡萄球菌)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
应进行插管操作。
插管后
应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
01 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 渗血名现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目录
CONTENTS
1 置管时 2 插管后 3 培训与管理 4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置管时
1、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 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 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认真 执行手消毒程序,戴外科手套,置管过程
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2
权衡利弊后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应首
2、定期公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 生率。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01
常规对拔出导管尖端进行 细菌培养。
02
在穿刺部位局部涂抗菌 药物的药膏。
03
常规使用抗感染药物封管 来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04
全身用抗菌药物预防导 管相关血流感染。
05
为了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 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05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
入血及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 06 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
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 07 刺点。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
08 拔掉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 而定期更换导管。
09
应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 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BSI)是指患者在留置血管内导管期间或拔除血管内导管后48小时内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伴随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症状。
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医院感染的重要组成部分,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增加患者痛苦及医疗负担。
为了降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提高医疗质量,保障患者安全,医疗机构应制定并落实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加强医务人员培训和教育1. 医务人员应熟练掌握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
2. 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培训课程,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
3. 加强跨学科合作,提高医务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认知和处理能力。
二、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1.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工作规范,包括置管、维护、拔管等环节的操作规程。
3. 制定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应急预案,提高医疗机构对感染事件的应对能力。
三、提高静脉置管专业护理质量1. 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护理人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能力。
2. 加强护理人员对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的培训,确保护理人员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 建立静脉置管质量控制体系,定期对置管操作进行质量评估和改进。
四、严格无菌技术操作1. 置管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防止细菌传播。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严格执行手消毒程序。
3. 皮肤消毒程序:使用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防范和掌控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在医院范围内订立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院内全部科室、病区和相关医疗服务单位。
第三条导管包含但不限于静脉导管、动脉导管、导尿管、气管插管等,本制度将针对不同导管进行相应防备掌控措施。
第四条医院将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备掌控的意识、知识和本领。
第二章导管前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供应规范的导管操作和穿刺培训,确保医务人员具备正确的操作技巧。
第六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七条在植入导管前,医务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彻底的皮肤消毒,使用适当的消毒剂,并确保消毒时间符合操作规范。
对于不同类型的导管,医务人员应依据患者情况选择合适的导管尺寸,并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插入。
第九条植入导管时,医务人员应确保导管与四周环境和其他导管有充分的分别距离,避开导管的交叉感染。
第十条患者在导管植入后,医务人员应定期检查导管是否松动或有其他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以保证导管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第三章导管使用期间防备措施第十一条医务人员应定期更换导管固定设备,确保导管稳定固定。
第十二条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医院将订立相应的计划,定期更换导管并对患者进行评估,降低感染风险。
第十三条医务人员应注意导管的引流管路,保持通畅,并避开倒抽现象的发生。
第十四条在接触导管时,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包含正确洗手和戴手套。
第十五条医务人员应遵从全身清洁原则,定期清洗患者的口腔、皮肤和泌尿道,减少细菌繁殖和感染的机会。
医务人员在接触导管时应避开不必需的操作,减少导管的滑动、拔出和调整的次数,以降低感染的风险。
第十七条导管使用期间,医务人员应及时处理导管四周局部感染的症状和体征,如红肿、渗液、疼痛等,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第四章导管拔除后防备措施第十八条医务人员应严格依照操作规范进行导管的拔除,并及时处理导管拔除后的伤口,做好伤口的消毒和处理。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制度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2、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3、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4、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6、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做好导管的护理。
7、做好导管的护理:
1).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0.5%碘伏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2).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3).外周静脉导管:每间隔72-96小时更换导管,并改变穿刺部位;
中心静脉导管,无须常规更换导管,通常置管不超过30天为宜。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
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标准操作程序(SOP)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entral line-associ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CLABSI)是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 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T>38T)、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内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实验室微生物检查至少还需要具备以下两项中的一项:1.导管半定量细菌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5cfu)或者定量培养阳性(每导管段>103cfu),同时从导管培养出的细菌与外周血培养结果一致(种属和药敏结果)。
2.分别从中心静脉导管、外周静脉抽血送细菌定量培养,检验结果中心静脉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倍以上;中心静脉导管血样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2h以上。
血管内导管包括:输液泵、经皮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CVC)、隧道型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穿刺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脐静脉导管、胳动脉导管、血液透析导管等。
一、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目的1.采取有效的预防与监控方案,预防发生CLABSI,保障患者静脉治疗安全,减少并发症,降低患者死亡率。
2.降低CLABSI的发生率,避免增加患者住院费用和延长住院日。
二、预防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管理制度1.医院制定预防与控制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与操作规程,明确相关职责。
2.医护人员定期接受血管内导管置管、维护和CLABSI预防与控制措施等相关知识的培训。
3.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理队伍,设立置管护士准人机制,提高静脉置管患者的管理质量。
4.严格掌握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置管。
患者留置静脉导管期间,每日评估导管功能状态;尽早拔除不必要的导管。
5.在满足患者治疗需要的前提下,中心_脉导管的端口或者腔道应尽减少。
6.医护人员评估CLABSI的危险因素,实k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一、导管的选择与置入1、评估患者需求在决定为患者置入导管之前,医护人员应仔细评估患者的病情和治疗需求,确定导管置入的必要性和合适类型。
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导管使用,降低感染风险。
2、选择合适的导管根据治疗目的、预计使用时间、患者血管条件等因素,选择合适材质、管径和长度的导管。
一般来说,聚氨酯或硅胶材质的导管感染发生率相对较低。
3、置入部位的选择优先选择非股静脉部位进行置入,如锁骨下静脉或颈内静脉。
这是因为股静脉部位的感染风险相对较高。
同时,要避免在有皮肤破损、感染或其他病变的部位进行置入。
4、无菌操作置入导管时,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
医护人员应洗手、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并使用无菌手术衣和铺巾。
对穿刺部位进行彻底的消毒,范围应足够大,以确保无菌区域。
二、导管的维护与管理1、敷料的更换定期检查和更换敷料,保持穿刺部位的清洁和干燥。
透明敷料每 5 7 天更换一次,纱布敷料每 2 天更换一次。
如果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污染等情况,应及时更换。
2、导管的固定确保导管固定妥当,避免导管移动和脱出。
同时,要注意避免导管对血管壁的过度刺激和损伤。
3、冲管与封管在每次使用导管前后,应进行正确的冲管和封管操作。
使用适当的冲管液和封管液,按照规范的操作方法进行,以防止血液反流和血栓形成。
4、监测与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如发热、寒战、穿刺部位红肿、疼痛等,及时发现可能的感染迹象。
定期进行导管相关的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培养等。
三、手卫生与环境清洁1、手卫生医护人员在接触导管和患者前后,必须严格执行手卫生。
正确的洗手方法包括使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或者使用含酒精的手消毒剂进行消毒。
2、环境清洁保持患者周围环境的清洁和卫生,定期对病房进行清洁和消毒。
特别要注意对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床栏、床头柜等进行消毒。
四、教育培训1、医护人员培训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的培训,使其掌握正确的操作技术和感染预防知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院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1.目的:降低动、静脉置管而导致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发病率。
2.范围:医院员工、医学学员、外包人员、患者/家属。
3.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排除血管导管以外其他的感染来源。
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4.权责
4.1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负责制度的修订、完善。
4.2医院感染管理办公室:负责制度的培训、执行及督查。
4.3 各部门负责人监督制度落实。
5.作业内容
5.1置管时
5.1.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5.1.2严格按照《手卫生管理制度》,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
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5.1.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
水平。
5.1.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5.1.5建议使用0.1%碘伏消毒穿刺点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符合置管要求。
消毒后皮肤穿刺点避免再次接触。
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5.1.6 患疗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5.2置管后
5.2.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5.2.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
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2.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5.2.4 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0.1%碘伏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
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2.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5.2.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
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
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5.2.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5.2.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5.2.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
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5.2.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5.2.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5.3培训与管理
5.3.1定期对医护人员进行相关培训。
5.3.2相对固定的专业人员进行操作与管理,可降低感染的发生率。
5.3.3定期公布CR-BSI的发生率。
5.4监测方法与反馈
5.4.1每月对病区所有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监测。
目前重点对ICU深静脉置管患者进行目标性监测,统计感染发生率,每季度进行反馈,超过目标值进行质量持续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