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

合集下载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科举制的创立》学教案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史料解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培养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其影响。

2.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同学们,大家好!我们先来回顾一下上一节课的内容,我们学习了什么?对了,是“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经济发展”。

今天我们要学习一个新的内容——《科举制的创立》。

在此之前,我想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在古代,人们是如何选拔官员的呢?2.探究一:科举制的创立背景(1)同学们,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科举制的创立背景。

请大家翻到教材第4页,阅读“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部分。

请一位同学分享一下你的阅读心得。

3.探究二:科举制的创立过程(2)根据同学们的回答,我们得知: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在隋朝大业三年(605年)创立的。

4.探究三:科举制的影响5.课堂小结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了科举制的创立背景、过程及其影响。

请大家回顾一下,我们学到了什么?对了,我们学到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杨坚创立的,它选拔了大量真才实学的人才,促进了社会进步和文化教育的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课后作业(2)查阅资料,了解科举制在我国历史上的地位和作用。

四、板书设计1.科举制的创立背景:隋朝统一全国,士族衰落,庶族兴起2.科举制的创立过程:隋文帝杨坚,大业三年(605年)3.科举制的影响:选拔人才,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化教育发展,形成重视读书的风气,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五、教学反思重难点补充:1.教学难点:科举制对古代社会的影响(1)师:同学们,你们认为科举制对古代社会最大的影响是什么?生:可能是选拔出了很多有才能的人。

师:非常好,那么这样的选拔对当时的社会有哪些具体的好处呢?(2)师:科举制让很多出身平民的人也有了做官的机会,你们觉得这对社会有什么影响?生:可能让社会更加公平。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模板(4-6课)1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模板(4-6课)1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模板(4-6课)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模板〔4-6课〕历史是客观存在的,无论文学家们如何书写历史,历史都以自己的方式存在,不行变更。

我打算了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模板〔4-6课〕,盼望对你有协助!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设计: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篇一】【教学目标】1、学问与实力⑴驾驭科举制度创立和完善的过程;⑴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学问点。

⑴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探讨归纳,使学生相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心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沟通学习心得,造就合作意识。

⑴通过角色扮演,借助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协助,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缔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楚,使学生真正走进课堂,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欢乐。

3、情感看法与价值观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相识到科举制的创立有利于加强封建统治,对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教育事业产生了深远影响。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渐渐完善。

2、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教学方法】1、角色扮演,分组探讨。

2、师生互动,让学生参加历史教学,造就学生共同学习、合作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古人云:人生有四大喜事。

那么是什么呢?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金榜题名时、洞房花烛夜。

我们今日就谈谈其中的一件喜事那就是金榜题名时,提到金榜题名时,我们立马就会想到考试,我们每个同学可谓是久经沙场的老将,我们知道考试是今日社会对人才的一种较为公允选拔方式。

那我们知不知道在古代社会是如何选拔人才的呢?由此导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诞生1、诞生的背景:魏晋时期按门第出身的九品中正制〔科举制创立前,土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高官的根本条件。

也就是说要做高官必需同时具备①本人要出自高门权贵家庭。

②还必需有地方官员和高门权贵引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一单元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2、提出:文帝为什么废除旧制给学生考虑?
【实践应用】
分析:
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科举考试的最大的收益者是封建最高统治者
【检测反馈】
1、讨论:科举制
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回答。都分为那几科?(明经科和进士)
解释:
三十老明经,四十少进士的说法
2、理解
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3、指导学生进行推理:
高官权贵失去了什么?地方官失去了什么?出身低的人得到什么?朝廷得到什么?
4、进行分组讨论:
可联系现在社会的一些现象。
【交流反思】
唐朝繁荣与科举制度的关系。
巩固本节知识。反馈学生情况。
【课后作业】
填充图册《第4课》完成
1、总结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分析当时的选官制度的利弊。
2、讲解科举制度的诞生,分析科举制度的利弊
3、分析科举制的影响
1、多媒体课件
2、科举考试应考的相关图片
3、唐太宗对于人才的重视
板书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课后反思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题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
课型
新授课
总节时
4




知识目标:了解科举制隋唐产生完善,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能力目标:通过讨论隋朝科举制度的原因,培养学生从具体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目标: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答发展的时期,科举制度是我国选拔官吏基本制度。


科举制度是我国选拔官吏基本制度。
教学过程
差异个性设计
教学资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和武举
唐玄宗: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方法:可以按照隋文帝、隋炀帝、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的人物顺序,根据贡献,列举表格巩固学习。
人物
贡献
隋文帝
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法选拔官员
隋炀帝
正式设置进士科,科举制正式诞生
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考试的人数
武则天
增设殿试、武举
唐玄宗
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学生观察
观察课本《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结合课文旁边小字中唐太宗的话,和课文中所引唐朝赵嘏的诗“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认识到科举考试把读书、应考、做官连为一体。从政治角度、思想角度分析,让学生认识到唐太宗对人才的培养和选拔,科举制度笼络和控制了读书人,科举考试的最大效益着是封建最高统治者——皇帝。
三科举制的影响
教师提问
科举制度在我国古代乃至世界产生什么影响?(学生回答)
多媒体出示科举制度的影响,除了让学生掌握课本上的内容以外,还引导学生从政治、思想、文化、社会矛盾、社会风气与习俗等方面分析,以及从国内到国外、从古至今的角度分析,从科举制度与唐朝繁荣的角度分析其影响。
教师总结
1、改善了用人制度,使得有才识的读书人有机会进入各级政府任职,扩大了封建统治的基础。
材料二:英国大百科全书中写道:“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三:伟大的某某革命先行者孙某某说:“现在各国的考试制度,差不多都是学英国的,穷流溯源,英国的考试制度,原来是从我们中国学过去的。”
阅读材料请回答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各采取了什么措施?
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四课重点讲解《科举制的创立》,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中国科举制度最早起源于隋代,隋朝统一全国后,隋文帝为了适应封建经济和政治关系的发展变化,加强中央集权,于是把选拔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从隋朝开始,废除了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它从隋朝开始创立,到唐朝逐渐完善,再到清朝末年(1905年)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课科举制的创立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以及世界的影响。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材在学生基本掌握了隋唐时期政治经济繁荣的基础上,安排学习这一专题课,不但能使学生了解这一制度诞生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课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初中历史_《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历史_《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复习提问导入新课:列举隋唐几个盛世局面的名称及在位的皇帝?他们有什么共同特征?师“这几位皇帝积极进取,政绩卓越,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繁荣,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他们不断改革用人制度,善于用人。

他们是怎样改革选拔官员的方法呢?(引入新课课题)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板书》师:首先了解一下魏晋以来朝廷是怎样选拔人才的?这种选拔人才的方法好吗?师:隋文帝巩固他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他决定进行改革。

他想出了什么办法?(生答:分科考试)师:隋文帝采取的这一措施,是对以往我国选官制度的一次彻底的挑战,是我国科举制度的“雏形”。

师:但科举制是由隋文帝创立的吗?他是怎样做的?(阅读课本,答)。

总结: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创立了科举制,为大隋江山选拔了许多有学识的治世之才,这也是他继大运河的开凿之外对我国的又一项影响极大的举措。

师:“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为题,我们进行推理分析.1,高门权贵的子弟失去了什么?2、原来把持选官实权的地方官和高门权贵失去了什么?3、出身低微的读书人得到了什么?4朝廷得到什么?总结:隋的科举制度虽然不完善,但却有着重要的意义,起了很大的作用,: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可以凭才学做官,选官权由地方到中央。

师:科举制诞生了,从此这项制度开始影响了中国长达一千三百多年。

科举考试考什么呢?(课件了解)。

过渡:科举制“创立”于隋朝,从“创立”到“完善”是一个很长的过程。

而其中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却是唐时几位皇帝。

《板书》二、科举制的完善。

请同学们阅读课本18页,了解唐时完善科举制的几位皇帝及其采取的有力措施,把表格完善。

(生读书,讨论,填表)师:对照表格指出:1、唐时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

2、太宗时大大扩充了国学的规模。

看课件"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及左侧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诗句“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师:科举制度对谁最有利。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知道科举制创立的时间和目的,了解科举制的主要内容。

2、过程方法与能力:通过分析魏晋的选官方式,使学生理解科举制产生的历史原因,培养学生的认识能力和理解能力;归纳科举制创立的简单过程,培养学生的归纳、整理能力;组织学生讨论科举制创立的历史意义,认识科举制的创立在当时社会的进步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科举制对社会进步,让学生认识制度的改进与社会进步的关系;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认识文化知识学习与自身素质提高的关系,培养热爱学习的精神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科举制的创立及其历史意义是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

教学难点科举制创立的历史原因和历史意义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时间分配教师的教学行为(讲解、提问、板书等)教学技能要素学生学习行为从踏入校门开始,课室测验就一直伴随着我们。

那同学们知道,在我国历史上,考试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吗,古代的考试与今天我们学校的考试又有什么不同呢?首先,我们一起来看看什么是科举制?科举制是用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的制度。

她初创于隋朝,完善于唐朝,清末废除。

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知道,考试在我国古代的隋朝就有了,是用来选拔官员的,而今天我们的学校的考试主要是考查我们对所学知识的掌握,两者的目的和作用是大不同的。

导入提问讲解引入、板书产生好奇心理,引起求知欲望。

阅读教材、思考听讲、做笔记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想想:在隋朝创立科举制之前,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呢,隋建立后又为什么废除以前的选官方式而创立科举制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魏晋时期是采取怎样的方式选拔官员的?请同学们讨论一下:这样的选官方式合理吗?为什么?老师概述同学们的回答:魏晋以来,选官是由地方豪门贵族品评推荐的,标准是门第的高低。

这样,豪门子弟只凭出身就可做官,往往是不学无术之人,而真正富有才华却贫寒之人报国无门,埋没了人才。

而且,选官的权利掌握在豪门贵族手中,对皇帝的权利不利。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1 新人教版-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历史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的社会原因,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和完善的情况和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认识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3.知道科举制是隋唐繁荣的重要因素,理解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处理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把握故事情节,结合老师呈现的表格讨论、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并通过表格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唐朝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

2.教学难点: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人教版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点拨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能够全面辩证的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策略“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教学法。

课前下发预习提纲,以故事“祖孙三代赶考记”为主线,将教材整合为为三个教学篇章,完成本课教学。

在此过程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演绎历史过程;展示资料,呈现历史现象;联系现实,培养以古鉴今的能力;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体验,升华历史情感。

四、教学准备1.教师:收集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预习提纲;学唱《女驸马》选段,整合教材,设计主要环节。

2.学生: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查找“状元”“进士科”“明经”“殿试”“武举”等历史专有名词,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设计思路】教师才艺展示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戏剧的选取紧扣“状元”一词,通过同学们对“状元”的解释导入课题,水到渠成。

师:演唱《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引出“状元”一词,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解释。

从而引出科举制度,导入课题。

2.合作探究,学习新课(1)分组展示,检查预习【设计思路】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分组展示。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导入新课】高考制度是我国现在选拔人才的主要制度,这种通过考试选拔人才的制度是什么时候诞生的?谁对它的完善做出了重要贡献?它有什么影响?今天就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回到隋唐,看看当时是通过什么制度选拔人才的?学生活动预期效果:学生结合现实、教材和导学案中的内容,预习、讨论后回答。

学生应该能够回答出来。

教师总结:高考作为今天我们国家选拔人才的一项基本制度,直接关系到国家的人才选拔。

因此,对于高考,国家是非常重视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高考制度,或者说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400 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中间断裂,现在又重新实行,可谓千年大轮回。

当然,是更高一级的轮回。

设计意图:通过问题导学,问题的设计与学生现实生活密切联系在一起,用高考这一话题导入新课,自然而有效,既能烘托课堂气氛,更能与本堂课的教学内容巧妙衔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由今及古,明确古代是如何选拔官员的?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讲授新课】一、科举制的诞生[资料展示] 多媒体展示科举制的背景。

魏晋的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一种重要的官吏选拔制度,又名九品官人法。

先在各郡设置中正,稍后又在各州设置大中正。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道德﹑才能。

中正根据家世、才德的评论,对人物作出高下的品定,称为“品”。

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但由于魏晋时充当中正者一般是二品,二品又有参预中正推举之权,而获得二品者几乎全部是门阀世族,故门阀世族就完全把持了官吏选拔之权。

于是在中正品第过程中,才德标准逐渐被忽视,家世则越来越重要,甚至成为唯一的标准,到西晋时终于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的局面。

[提出问题]隋朝之前,我国怎样选拔官吏呢?你认为这种选官方式科学吗?为什么?学生活动预期效果:生1: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有机会做官。

出身低微、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老百姓更没有机会做官。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3、从科举制对隋唐繁荣的影响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科举制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四、教学方法:启发式的谈话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创设情景,导入新课(2分钟)朗读“导入框”内容,唐太宗是一位虚心纳谏的开明君主。

那么他统治时期历史是怎样的一种局面?第二步:自主学习,建构知识(用15分钟时间依据下列表格自读课文,注意观察图片,填写重点知识,也可以尝试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列出知识结构,并将自学中发现的疑难点记录下来以备交流。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完成填充:1、科举制的诞生: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进士的录取率只有百分之一二)⑵武则天: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①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1300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第三步:合作探究,释疑解惑:1、结合魏晋南北朝选官的制度,讨论“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会给各种人带来什么变化”。

2、假设你自己是一个准备参加进士科考试的举人,得知唐玄宗规定诗赋作为今年考试的内容后,你会怎样做?第四步:拓展延伸学习了科举制后,想一想,你对现在学校的考试制度和考试形式满意吗?你有什么好的意见或建议?第五步:达标检测(10分钟)1、魏晋时期,选拔官员依据的主要标准是()A.才能和学识B.门第和出身 C.民族和地域 D.等级和财产2、为改变许多出身地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的弊端,采取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开始于()A.隋文帝时B.唐太宗时C.隋炀帝时D.武则天时3、下列关联错误的一项是()A.隋炀帝——分科考试B.唐太宗——扩充国学增加学员C.武则天——殿试、武举D.唐玄宗——诗赋为进士科主要内容4、“武状元”这个词最早可能出现于:()A.唐太宗时期B.唐高宗时期C.武则天时期D.唐玄宗时期5、下列诗句中涉及到科举制的有()①皇榜尽处是孙山,贤郎更在孙山外。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水平:1、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及其影响。

2、通过探究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使用历史知识分析问题的水平。

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师讲解、学生分组讨论与合作探究等多种方式学习本课内容。

通过对比现实考试制度,启发学生思考我国教育现状的不足,提出自己的看法和改进建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理解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用人制度的巨大进步,是隋唐兴盛的原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历史发展的需要,从而使学生理解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2、通过了解科举制度的长远影响,使学生理解到科举制度也是中国对世界人才选拔制度的突出贡献,从而鼓励学生努力学习,持续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难点:科举制的影响【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多媒体展示长沙市明德中学2014年贴着高考迎考对联的校门图片和安乡一中2014年高考状元喜报图片。

师:每年六月份的时候,我们明德中学高三学子们最关心的是什么?生:高考。

师:非常对。

那么高考结束后大家谈论最多的又是什么呢?生:高考成绩,特别是谁是高考状元。

师:是的,这个时候高考状元就成为各大媒体集中采访报道的焦点,各种与高考状元相关的活动也层出不穷,状元成为大家仰慕的对象。

那么你知道我国最早的状元出现在什么时候吗?这与我国古代的什么制度相关?今天我们就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创立》一课来了解这些问题。

【新课讲授】一背景篇活动一:请你当伯乐负责选官。

师:假如赋予你国家官员的选拔权,面对以下两份简历,你会选择哪一位?说一说你的选择标准?生:选张有才,因为他的学历更高,一般来说水平会更强一些。

师:假如你是魏晋时期为朝廷选官的主要负责人,你会选谁去做官?说说你的理由。

生:选李富贵,因为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李出身名门,又有地方最高长官的推荐。

师:是的,这个时期选官的主要标准是看门第(教师补充材料,加深学生的理解:自昔以来,州郡大吏,但取门资。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科举制的创立》,我将从以下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第4课的教学内容。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的时期,此时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沿用了1300多年,影响至为深远;有的学者从“封建文化”的广义角度看待科举制度,认为它是中华文化中“最显凸的创新”。

本册教材特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顺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

2、教学目标:依据新课标,我对本课"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进行了整合,力争构建体现素质教育要求的课堂教学目标体系。

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通过讨论隋朝创立科举制度的原因、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带来的变化、科举制度的影响等问题,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共同学习、互相促进的能力。

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对图片、历史文献进行展示,既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拓宽知识面,又为学生创造了生动的历史学习情境,体验历史学习的快乐。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3、教学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逐渐完善。

4、教学难点:科举制度的影响。

二、说教法:始终以学生为中心,树立师生互动、交往的平等观。

1、采用尝试教学法:在课堂教学中把目标教学理论与尝试教学理论进行整合,借助多媒体向学生演示科举制度的诞生、完善,激发学习兴趣,改善教学环境,优化教学环节,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从而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提高尝试教学的效率。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人教版七下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课题: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一、教材分析本课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一课,学习时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后来的历朝历代加以沿用、改革,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二、课程标准了解科举制的创建。

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完善难点:科举制度的作用及影响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展示:公务员考试现场照片教师:公务员的职业在就业难的今天更显出其夺目的光环。

公务员作为行使国家行政权力、执行公务的人员,其个人素质和水平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整个国家行政系统的运转。

对于公务员的选拔,各国都是非常重视的。

官吏考试选拔制度,其雏形是1400多年前的中国科举制度,那么科举制度,究竟是如何诞生的,今天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去感知科举制度。

(设计意图:公务员考试与中国古代科举制有许多相同点,并且家喻户晓。

)(二)教师引领,合作探究一、春的萌芽---科举制的诞生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两份简历:王有富的简历出身:高门权贵的子弟学识:写文章一塌糊涂,平庸之极李学才的简历出身:一贫如洗,草根阶层学识:出口成章,真才实学讨论:他们两人谁能做官呢?为什么?学生:王有富。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出身低微的人,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设计意图:用当时社会的两种阶层人作对比,更加直观,学生更易理解。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新人教版
2. 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为增强学生的参与和互动,本节课将设计一些具体的教学活动。例如,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古代的考生和考官,亲身体验科举考试的过程;开展实验活动,如模拟古代的科举考试环境,让学生亲身感受科举制的氛围;进行游戏设计,如制作科举制知识问答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巩固所学知识。
3. 确定教学媒体使用:为辅助教学,本节课将使用多媒体教学资源。例如,播放与科举制相关的视频资料,帮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科举制的实际情况;展示科举制的图片和图表,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科举制的发展历程和考试内容;利用电子白板等设备,展示学生的讨论成果和答案,促进学生的互动和思考。
九.教学反思与改进
首先,我觉得导入部分很成功,通过展示古代科举考试的画卷,引起了学生的兴趣。但我也意识到,对于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对科举制的理解可能还不够深入。在未来的教学中,我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来帮助学生建立坚实的基础。
在讲授新课的过程中,我尽力突出重点,讲解清晰。但我也注意到,部分学生在课堂上显得有些被动。我意识到,我需要更多的互动来激发他们的兴趣。也许,我可以通过小组讨论或角色扮演等方式,让他们更积极参与进来。
1. 作业布置
本节课的作业布置将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和目标,旨在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能力。具体作业布置如下:
(1)阅读作业:要求学生阅读教材中关于科举制的相关章节,加深对科举制起源、发展和影响的理解。
(2)思考题:布置一些与科举制相关的思考题,如“科举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什么?”,“你认为科举制对现代考试制度有何启示?”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 表达能力:在课堂讨论和发言环节,学生的表达能力得到提高。他们能够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用合适的词汇和句式进行描述和论证。
4. 历史思维能力:通过学习科举制的历史背景和发展过程,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得到培养。他们能够从历史的角度看待问题,分析问题的原因和影响,并能够将历史知识与现实生活相联系。

历史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历史七年级下人教新课标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学习方法1、教师引导学生讨论“科举制度的影响”一目时,注意提示学生运用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方法,言之有据地分析问题。

2、指导学生按人物顺序编制“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大事记”。

板书设计板书设计:第3课科举制度的创立和发展一、科举制度的创立1、科举制度产生的背景2、科举制度正式创立的标志:隋炀帝时增设进士科3、科举制度创立的意义二、科举制度的发展唐朝科举制度常科明经:重在考查儒家经书的记忆与理解“省试”合格后录取进士:重在考核诗赋、时务策写作科举:为皇帝选拔“非常之人”而设,科目繁多三、科举制度的影响教学反思通过让学生自己上网查找有关科举制的有关内容,可以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开阔知识面。

教学过程及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一)导入新课:讨论:如果你是皇帝,你将如何选拔人才为你所用?(二)课件演示学习目标、导读提纲1、科举制是在哪个朝代诞生的?2、科举制在隋朝的诞生与哪两位皇帝相关?3、文帝和炀帝分别为科举制诞生做了哪些工作?4、唐时科举考试的科目,以哪两科最重要?5、唐朝科举制的完善与哪些皇帝有关?6、科举制的影响(三)组织学生自学:(学生标注知识要素)(四)检测:1.基础知识: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进行汇报,中上生评判、更正。

(1)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2)隋文帝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员;(3)隋炀帝时正式设置,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

从此,门第不高的,可以凭才学作官;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集中到;(4)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以、两科最重要。

(5)唐太宗即位后,扩充了的规模。

进士科考中第一名的,称为;(6)武则天时,开始了,并增设了;(7)唐玄宗时,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促进了唐诗的繁荣;(8)科举制度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才被废止。

2、找出在科举制度的产生过程中有哪几件重要事情(五)探究新课:1、看p16页《唐太宗时新科进士鱼贯而出》图及太宗语:“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组织学生讨论:科举考试最大的获益者是谁?2、看p16页“动脑筋”组织学生讨论: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似的题型吗?你喜欢这种题型吗?3、我们现在学习了这么多,请大家讨论一下科举制对当时和后世及对整个世界文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阅读下列材料:“英国大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初中历史(人教版)七下第一单元第四课《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教材分析课题是七年级历史下册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中的第四课,所以,学习中要把科举制的创立放到这一时期的繁荣开放的大背景中去处理。

隋唐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政治制度大发展以及政治经济文化大繁荣的时期,这一时期开创并完善的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人才和各级官吏的一项基本制度,它使得中央对人才的掌控以及对人们的思想控制都进一步加强,影响至为深远。

本册教材以一课的篇幅让学生了解科举制度,按序介绍了五位隋唐帝王在科举制度形成和完善过程中发挥的关键作用及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本课对了解隋唐时期的历史具有重要作用。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历史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一方面带有儿童的特点,希望老师讲课内容新鲜、充实、饶有趣味,最怕空洞的说教;另一方面已具有接受较系统的知识,理解一些问题的能力,但看问题不深刻,不全面。

这就需要教师趣味教学并加以讲解引导,从感性认识升华到理性认识。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层层探究,使学生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和完善的主要情况,了解它给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科举制的影响,培养学生从具体历史事实引出结论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引导学生认识科举制度的出现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是隋唐繁荣的因素之一,符合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从而使学生认识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以及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难点科举制度与以往选官制度的本质区别,科举制度的影响。

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多媒体教学手段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提问导入:中国古代说法中的人生四大喜事,具体指什么?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久旱逢甘霖,他乡遇故知,同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继续提问:中国古代书生是如何金榜题名的?今天的人们习惯把考上大学称作“登龙门”,也常常把当年本地高考文理科的第一名分别称为“文科状元”、“理科状元”。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中学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4课 科举制的创立教案 新人教版

科举制的创立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⑴了解科举制度在隋唐时期产生的社会原因,培养学生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⑵了解与科举制有关的进士、明经、殿试、状元等相关历史名称和知识点。

⑶了解科举制的创立对隋唐社会带来的影响及对后世中国产生的巨大影响,使学生的思维不断延伸,综合分析和判断能力得到提升。

⑷了解科举制度对世界文明社会的影响,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

2、过程与方法:⑴通过小组讨论归纳,使学生认识到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中央政权选拔各级官吏的一项重要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从而引导学生不断探究,交流学习心得,培养合作意识。

⑵通过分组收集资料,整理相关信息,或编讲历史故事,让学生参与教学过程,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⑶ 通过图片、图表、历史文献等展示,再现历史情景使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发挥,线索更加清晰。

从而产生历史认同感,体验学习的快乐。

⑷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图文声像并茂,增加学生的感性知识,拓宽知识面。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科举制的学习,引导学生进一步认识到科举制的诞生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是隋唐社会繁荣和文化绚丽的因素之一,是符合当时社会发展需要的,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组成部分。

二、教学思路重点、难点及处理方法1、重点:科举制创立和逐渐完善。

处理方法:通过层层设疑、讨论、归纳,使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即隋朝的历史任务主要是破旧立新,确立科举制。

将选官、用人权力从地方收归中央,突破了门第限制,按考试成绩择优选才。

唐朝历史任务是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扩大国学规模,扩大生源,增加科目,丰富考试内容,严格考试制度。

2、难点:科举制的作用和影响,并对科举制进行客观评价。

处理方法: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隋唐扩展到后世,从中国扩展到世界,从而能够全面辨证的分析和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方法四、课前导学1.查找相关资料,如明经、进士、状元、榜眼、探花等内容。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设计

第4课 《科举制度的创立》教学设计

第4课《科举制的创立》教学设计山东省潍坊市经济开发区锦程中学杨俊【课型】新知探索【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历史【内容分析】主要讲述了科举制度的创立、建全和完善。

科举制是我国古代封建社会选拔官吏的基本制度,它从创立到清末废除经历了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课主要介绍了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隋朝产生的背景和创立的过程及作用,第二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在唐朝逐渐完善的过程,第三个子目介绍科举制度对中国及世界的影响。

本单元的主题是“繁荣与开放的社会”,本课放在隋唐政治经济繁荣的内容之后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也为后面学习辉煌的隋唐文化奠定了基础。

可以说本课在教材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学情分析】一提到科举,学生们会联想到“状元”“榜眼”“探花”这些词,大部分学生知道科举制度,但只停留在知道它是选拔官员的制度这个层面,对于科举制度产生的时间、产生的原因以及科举考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学生知道不多。

同时对隋唐以前我国采取什么选官办法也不太了解,本课内容对于初一学生来讲有点难度,但是也有他们感兴趣的切入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他们深入去探究科举制的创立过程及影响,以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

【学习目标】1.通过了解科举考试制度是促进唐朝繁荣兴盛的原因之一,体会当时科举考试制度的进步性,从而正确认识我国当今考试制度的科学性和正确性。

2.学习方法上突出寻找、发现问题并讨论、解决问题,体现探究性学习的思想。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设置问题和情境,从教材拓展到学生的生活实际,实现教学的生活化和实用化,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进行小组协作活动,充分运用教学媒体,增加课堂容量增强本课的趣味性和直观性。

3. 能够较为具体的说出科举制度的基本内容,并能用自己的理解谈谈科举制在隋唐时期所产生的影响。

【评价设计】一、.通过“自学释疑、印象科举”环节,完成学习目标3.二、通过“图说历史、感知科举”提供相关图片和史料,组织学生进一步探究科举制度,同时对科举的现实意义有一定的了解,进而完成学习目标1、2、3.三、通过“你说我说,体悟科举”让学生时行思想的升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举制的创立》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的社会原因,提高分析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了解科举制在隋唐时产生和完善的情况和影响。

2.通过小组讨论归纳,认识科举制度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重要选官制度,影响极为深远。

3.知道科举制是隋唐繁荣的重要因素,理解制度创新的重要作用。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科举制度创立和逐渐完善的过程。

处理方法:通过自主阅读教材,把握故事情节,结合老师呈现的表格讨论、归纳,在学生头脑中形成清晰思路,并通过表格进行展示,使学生认识到隋炀帝设立进士科正式确立了科举制,唐朝继承发展,健全科举制度。

2.教学难点:科举制的进步意义。

人教版的内容中没有介绍士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因此学生难以理解隋唐时期选官方式变化的进步意义。

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讨论及教师的点拨讲解,使学生对科举制的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从而能够全面辩证的评价科举制。

三、教学策略
“课前预习—课中自主合作探究—课后拓展提升”教学法。

课前下发预习提纲,以故事“祖孙三代赶考记”为主线,将教材整合为为三个教学篇章,完成本课教学。

在此过程中,教师创设历史情境,演绎历史过程;展示资料,呈现历史现象;联系现实,培养以古鉴今的能力;学生合作参与、主动探究、交流体验,升华历史情感。

四、教学准备
1.教师:收集图片、视频、文字材料等资料,制作多媒体课件;设计预习提纲;学唱《女驸马》选段,整合教材,设计主要环节。

2.学生:根据教材的导学问题自学课文,查找“状元”“进士科”“明经”“殿试”“武举”等历史专有名词,查找与科举制有关的相关材料。

五、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教师才艺展示能调动学生的热情,戏剧的选取紧扣“状元”一词,通过同学们对“状元”的解释导入课题,水到渠成。

师:演唱《女驸马》选段:“谁料皇榜中状元”,引出“状元”一词,并要求学生结合课前查阅的资料解释。

从而引出科举制度,导入课题。

2.合作探究,学习新课
(1)分组展示,检查预习
【设计思路】出示预习提纲,要求学生分组展示。

既是对课前预习效果的检查,又能为接下来的问题探究提供知识依据。

生:分组展示预习成果。

师:对学生的预习进行评价。

引出《祖孙三代赶考记》的故事,并出示故事背景。

背景:隋唐时期,在洛阳有一小门小户的刘姓家族,靠祖上留下二亩薄田过日子。

到了刘进这一代他就想着能通过赶考进入仕途来改变家族的贫穷局面,于是刘进和他的儿子、孙子都为赶考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最终刘进的孙子功成名就,跨进了官府的大门。

(2)故事引领,板块学习
第一板块结合材料寻原因
【设计意图】以刘进父亲的故事设问题情境,结合材料让学生认识到魏晋时按门第选官不利于选拔人才,不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也有利于锻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师:为什么要创立科举制呢?出示刘进父亲的故事。

(出示:故事1──刘进父亲怀才不遇。

刘进的父亲是541年生人,从小聪明伶俐,勤奋好学,学会了许多治国之道。

但是他却怀才不遇,一辈子都没能为国家效力。


师:像刘进的父亲这样的人才为什么不能为国家效力呢?请同学们看材料──
(出示:魏晋时期实行的选官制度是九品中正制,在这种制度下,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在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

)(生结合材料回答)
师:你认为隋文帝还会继续用这种办法选官吗?为什么?(生回答)
师:如果你是隋文帝,你会用什么办法选官?(生回答)
师:隋文帝为改变这种弊端,他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拔官员,这为科举制的诞生奠定了
基础。

那科举制是怎样诞生的?又是怎样完善的?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刘进和他儿子的故事。

第二板块填充表格看过程
【设计意图】以刘进赶考名落孙山和刘进子孙光宗耀祖的故事创设问题情境,结合教材和表格梳理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有利于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

师:请大家继续看故事(出示:故事2──刘进赶考名落孙山。

刘进575年生人,从小跟着父亲学习,是十里八乡有名的大才子。

他20岁的时候,隋文帝分科考试选官他去考了,但没有考中。

后来隋炀帝设置了进士科,他又去参加,依然名落孙山。

)请根据刘进赶考的故事和教材17页回答,科举制诞生于哪个朝代?科举制正式诞生的标志是什么?(生回答)
师:科举制诞生后,门第不高的读书人就可以凭才学做官了,选拔官吏的权力也从地方集中到了中央。

这种制度在隋朝灭亡之后还会继续被后继的统治者沿用吗?为什么?(生回答)
师:科举制在唐朝时逐渐完善,考试科目增加,其中进士和明经最为重要。

哪位同学查阅到了有关进士和明经的知识,请说一说?(生展示资料)
师:唐朝完善科举的人物都有谁?他们怎么做的呢?请大家继续看故事(出示故事3──刘进儿孙光宗耀祖:刘进的小儿子刘小进出生于625年,他在10岁的时候就与大哥一起去国学读书,国学的学员特别多,每年都有上千人参加科举考试,但是考中的只有数十人,他亲眼看着大哥从少年考到老年也未能如愿。

645年刘小进幸运考中进士,并在后来生下了三个儿子。

他的大儿子有一年被武则天亲自出题面试;他的二儿子不爱读书,却爱好骑射练武,武则天在位时也参加了骑射项目的考试被选中;他老来得子的最小儿子特别会吟诗作赋,唐玄宗时期也考中了进士。

)请同学们根据以上故事和教材18页完成下面的表格(出示表格),有难度的地方可以找同桌商量。

生:思考、交流,并填表。

展示所填内容。

第三板块反思故事论影响
【设计意图】反思故事,结合材料让学生认识科举制的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有利于锻炼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和一分为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

师:从《祖孙三代赶考记》这个故事中我们了解了科举制创立和完善的过程。

现在大家来反思一下这个故事,然后结合以下几则材料,讨论一下科举制有何影响呢?(出示材料)
材料一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唐太宗
材料二科举制改善了用人制度,做到了不论出身、贫富皆可参加。

这样不但大大扩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

这对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起了相当的作用。

材料三科举对于教育事业和民间的读书风气,亦起了相当的推动作用。

客观上由于科举入士成为了风尚,中国的文学艺术普遍得到了提高。

材料四由明代开始,科举的考试内容陷入僵化,大部分读书人为应科考,思想被四书五经、八股文所朿;无论是眼界、创造能力、独立思考都被限制。

读书变成只为做官,光宗耀祖。

生:反思故事,并结合材料合作探究、讨论交流(在此过程中师也参与讨论,与小组互动)
然后分组说出本组的观点。

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评价。

并指出看待历史事件的时候,要用一分为二的眼光来辩证的看待,既要看到积极作用,又要看到消极作用。

要求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评价科举制。

(生评价)
(3)资料分享,知识拓展
【设计意图】让学生以资料分享的方式对科举制的发展进行拓展延伸,这要比老师干巴巴的讲述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点,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师:科举制在后来的朝代有何变化?何时被废除的呢?它对后世有没有影响呢?哪位同学能把你查阅到的资料给大家分享一下。

(生展示资料)
3.小结升华,巩固新课
【设计意图】以学生的知识分享和教师的综合点拨,有利于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巩固。

生:自由发言,交流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师:展示知识框架,根据框架综合所学知识。

4.图片解说,结束新课(播放一组关于古代科举制和今天考试的图片)
【设计意图】以展示图片为主,教师语言解说为辅,让学生认识科举制对后世的影响,从而提高学生以史为鉴的意识)
漫长的1300多年如过眼云烟,但科举制绝不是昙花一现,它发挥过积极地作用,也阻碍过历史的发展,但是我们学习历史的立足点就是以史为鉴,今天的各种考试也是对科举制更深刻的发展和完善,人才流动机制、人才激励机制和客观公平理念才是历史的必然,亲爱的同学们请珍惜时光,好好学习吧,我坚信──你一定也会有功成名就的那一天!
5.课堂检测,验收新课
师精选本课的检测题,题型包括选择和非选择,限制在10题左右,要求学生当堂完成。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以故事为主线,采取自主合作的探究方式进行教学。

成功之处有:
(1)用教师演唱《女驸马》选段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本课有一个良好的开端。

(2)通过学生自主预习、学生查阅资料、预习效果验收、小组讨论、填表等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通过学生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小组讨论得出答案,而不是把答案强加给学生。

(3)设计故事情节、选取各种材料、重难点问题的启发引导能体现教师的主导地位。

(4)注重知识的前后联系,进行知识的拓展延伸,挖掘整合教材。

(5)注重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注意以史为鉴的历史教学意识。

不足之处:
(1)因为故事是虚拟的,人物是虚拟的,有些地方不够严谨,需要进一步推敲。

(2)选择的历史材料有的太长,增加了学生阅读的难度,个人认为需要进一步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