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学 06-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肿瘤浸润与转移机制
![肿瘤浸润与转移机制](https://img.taocdn.com/s3/m/f7efd0252cc58bd63086bd62.png)
③转 移 途 径
原发瘤
淋巴管 血管 种植
转移瘤
15
淋巴道转移
lymphatic metastasis
转移规律、转移灶 大小,常见部位
*①原发灶小,转移灶大, ②转移的淋巴结不一定肿大,肿大的淋巴结不一定有转移。
输入淋巴管
原发瘤
输出淋巴管
淋巴结
原发瘤
转移瘤
淋巴结 相互融合, 呈姜块状
淋巴结肿大
转移 metastasis
①.概念:瘤细胞从原发部位侵入淋巴管、血 管或体腔,迁徙到他处继续生长,形成与原发瘤 同类型的肿瘤的过程。
(2)恶瘤细胞转移的五个阶段:
恶瘤细胞离开母体
恶瘤细胞浸润周围组织、 管、腔、淋巴管、血管
瘤细胞穿出淋巴管、血管
瘤细胞在腔内 运行、滞留
瘤细胞在远处增殖,形成转移瘤
*转移瘤又可再浸润、再转移。上述各阶段发生的机制?
酶、多肽酶、透明质酸酶、胶原酶等
①降低细胞间粘着力,
*作用 ②分解周围组织,有利瘤细胞
的生长、浸润和转移。
5. 纤维粘连蛋白减少、层粘连蛋白增加
58
6. 恶瘤细胞产生一些毒性物质,破坏、对抗周围组 织。如:细胞毒性物质、 溶解酶等
7. 肿瘤血管形成因子 *①.纤维母C生长因子(FGF)
②.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 ③.血小板衍生的内皮C生长因子(PDECGF) ④.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⑤.血管内皮C生长因子(VEGF)
(二)目前主要研究目标 1.病因、发病机制; 2.浸润、转移机制; 3.治疗工程。 *目前治疗现状
(三)“机制”的复杂性 多因素、多基因、多阶段、多
步骤综合作用的复杂病理过程。
4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fac490e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1f.png)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1.肿瘤是一种机体细胞在长期致癌因素作用下,失去了正常调控而克隆性异常生长的新生物。
2.肿瘤组织在细胞形态和组织结构上与其起源的正常组织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称为异型性。
3.来源于上皮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癌。
4.来源于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统称为肉瘤。
5.同一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时称为癌肉瘤。
6.肿瘤细胞呈肉瘤样的梭形变异,称为肉瘤样癌,是癌细胞向肉瘤样方向分化。
7.错构瘤是一种非肿瘤性发育异常的病变,是局部组织过度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畸形,不是真性肿瘤。
8.畸胎瘤是一种生长发育异常的病变,具有不停的生长及增殖的特性,肿瘤细胞来源于胚胎时的多潜能细胞,具有分化成多种组织的潜能。
9.含有两种以上间胚叶肿瘤组织成分的肿瘤称为间叶瘤。
10.微小癌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11.增生是指细胞数量的增多,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来完成。
12.非典型增生是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细胞大小不一,但核分裂增多但呈正常核分裂像。
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中度在病因去处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常转变为癌。
13.分化是原始干细胞的发育中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细胞通过转录调控使基因型转为表型的过程,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14.化生是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一种组织变为另一种组织。
15.恶变是正常细胞或良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的过程。
16.同一肿瘤中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病变称为腺鳞癌。
17.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良、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18.瘤样病变是一种组织的畸形,组织的生长外表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19.肿瘤细胞与对应的分化成熟的细胞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称为间变。
20.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
35.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外源性功能基因导入患者细胞内,以纠正先天代谢异常、补偿基因缺失或提供新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的方法。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3373e976a20029bd642de8.png)
6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局 部 浸 润 的 机 制 示 意 图
9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14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钙粘蛋白选择性地与同种分子亲和性结合,这种粘 附反应是利用其细胞外结构中“组-丙-颉”(HAV) 序列来识别和介导的,钙粘蛋白的功能依赖于胞浆内 结构与细胞骨架元件之间的作用。但这种作用是间接 的与三种胞浆连锁蛋白(catenin)α、β、γ结合, 这些分子与钙粘蛋白一起位于细胞的粘附小带(zonule adherin)上,参与连接的形成与稳定。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2. 瘤细胞异质型粘附的增加
异质型(heterotypic)粘附是指瘤细胞与宿主细胞、 或宿主基质的粘附。瘤细胞脱离瘤体,浸润到基底 膜或穿过基底膜遭遇宿主基质和宿主细胞,这一过 程就是异质型粘附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利于瘤细胞 穿过基质、血管壁的基底膜,有利于瘤细胞在血管 内聚积。
分裂信号。
25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
2019/12/25
肿瘤的侵袭与转移
Culty等进行细胞培养实验表明,乳癌细胞CD44 表达与其浸润能力呈正相关,只有CD44高表达的细 胞株才有结合降解透明质酸盐的能力,[H3]标记的透 明质酸盐降解率与CD44含量和细胞浸润生物学潜能 密切相关,CD44结合降解透明质酸盐能力可被抗 CD44抗体Hermes-1阻断。介导降解透明质酸盐是CD44 在肿瘤细胞浸润过程中主要功能之一。
肿瘤的转移和浸润演示文稿
![肿瘤的转移和浸润演示文稿](https://img.taocdn.com/s3/m/5e995f7ace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e2.png)
• 效应蛋白:IV型胶原酶、组织蛋白酶和与细胞运动相关的细
胞因子
现在是24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日
CD44v:肿瘤转移促进基因
• CD44是广泛分布跨膜糖蛋白分子 ,能与细胞外基质中透明质酸结合、参 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
• CD44V1-10,分子量约85-160KD,目前研究较多的是CD44v6。 • 其正常功能是作为受体识别透明质酸(HA)和胶原蛋白Ⅰ、Ⅳ等,主要参
Biawy报道67%舌鳞癌E-Cad表达下降。E-Cad(-)者淋
巴结转移发生率远高于E-Cad(+)者。以携带E-Cad mRNA
的质粒转染高侵袭性的癌细胞,可使其侵袭性消失。因 此认为E-Cad是一种抑制侵袭转移的因子。
然而并非所有肿瘤的转移都与E-Cad表达呈负相关。
Gunji N等报道E-Cad表达与原发性胰腺癌肝转移不存在显著 关系。
• 侵入肺静脉的肿瘤细胞或肺内转移瘤通过肺毛细血管进 入肺静脉,经左心随主动脉血流播散至全身各器官(脑、 骨、肾、肾上腺 )
现在是19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日
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和肺循环:
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各级动脉--身体各处的毛细血管网--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体静脉)--右心房 肺循环:右心室--肺动脉--肺中的毛细血管网--肺静脉--左心房
• 参与基质胶原酶的代谢,使其失活。
• 对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主要在侵袭阶段。
• 还具有抑制血管增生的作用。
Kiss-1基因:编码产物为G蛋白偶联受体的内源性配体,
能使胞内Ca2+浓度增加,同时能明显抑制肿瘤细胞的 迁移和侵袭。
现在是28页\一共有75页\编辑于星期日
(二)粘附分子与肿瘤转移
肿瘤的扩散
![肿瘤的扩散](https://img.taocdn.com/s3/m/22449fd1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25.png)
肿瘤的扩散
●肿瘤的扩散是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位,这是恶性肿瘤最重要的生物学特点
●肿瘤扩散的途径包括直接蔓延、转移
直接蔓延是指肿瘤细胞沿着组织间隙或神经束衣连续的浸润生长,破坏邻近组织或器官,直接蔓延的机制有:
●癌细胞表面粘附分子的减少。
粘附分子的减少,使细胞彼此分离
●癌细胞与基底膜的黏着增加。
正常上皮细胞与基底膜的黏着是通过上皮细胞基底面的一些分子介导的,如层粘蛋白受体。
癌细胞表达更多的层粘蛋白受体,并分布于癌细胞的整个表面,使癌细胞与基底膜的黏着增加
●细胞外基质的降解。
癌细胞产生蛋白酶(如Ⅳ型胶原酶),溶解细胞外基质成分(如Ⅳ型胶原),使基底膜局部产生破损有助于癌细胞的通过
●癌细胞的迁移。
癌细胞借阿米巴运动通过基底膜缺损处游出
转移是指恶性肿瘤从原发部位经过一定的渠道迁移到其他部位继续生长,形成同样类型肿瘤的过程,具体转移途径包括:
●淋巴道转移: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管引流到局部淋巴结,先聚集于边缘窦然后累及整个淋巴结。
最后可经过胸导管入血,继发血道转移。
胃肠道等消化道肿瘤可经胸导管转移至左锁骨上淋巴结中的Virchow淋巴结。
●血道转移:肿瘤细胞多经静脉系统入血;肿瘤细胞最常侵入肺、肝;侵入胸、腰、骨盆静脉的肿瘤可通过吻合支进入椎静脉丛;肺癌易转移到肾上腺和脑,甲状腺癌、肾癌、前列腺癌易转移到骨,乳腺癌易转移到肺、肝、骨、卵巢和肾上腺。
●种植性转移:发生于胸腹腔等体腔内器官的恶性肿瘤,侵及器官表面时肿瘤细胞可脱落种植到体腔其它器官表面。
例如胃肠道黏液癌(尤其是胃印戒细胞癌)侵及浆膜后脱落到卵巢表面生长,形成krukenberg瘤。
肿瘤侵袭转移技术ppt(划痕实验,transwell,裸鼠尾静脉)
![肿瘤侵袭转移技术ppt(划痕实验,transwell,裸鼠尾静脉)](https://img.taocdn.com/s3/m/6272d6c8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c.png)
肿瘤侵袭转移技术ppt(划痕实验,transwell,裸鼠尾静脉)展开全文取之于园,回馈于园。
先贴上ppt的图,一共有28张ppt,ppt里也有一些动图,需要讲相关课程可以下载ppt,不要叮当内容都是取自园子里前辈们的,图之后我会贴上当时我讲的逐字稿,欢迎大家指正错误,共同学习。
大家好,今天我和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肿瘤的侵袭和转移相关实验技术我们将从这四方面来看首先是概述:实验探究细胞的侵袭转移可以分为体内和体外两个方面在体外实验现在我们常用的是细胞划痕实验和transwell,在体内实验我们可以使用的技术为裸鼠尾静脉注射以上为现在在国际上较为通用和认可的探究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技术首先是细胞划痕实验,细胞划痕实验是一种简单易行的检测细胞运动的方法,实验成本低,可以用来检测贴壁生长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通俗的理解一下,就是用东西在一个铺满细胞的板子或培养基上用画一条线,线上的细胞被机械力去除掉了,通过一段时间的培养,我们可以观察细胞向无细胞区域迁移的情况,体现了细胞的一种迁移能力。
该实验优点:1.在一定程度上模拟了体内细胞迁移的过程。
2.适合研究细胞与胞外基质(ECM)、细胞与细胞之间相互作用引起的细胞迁移。
3.与包括活细胞成像在内的显微镜系统兼容,可用于分析细胞间的相互作用。
4.研究细胞迁移的体外实验中最简单的方法。
我们所需的实验材料有以下:细胞样品仪器、耗材:6孔板 marker笔直尺枪头试剂、试剂盒:无血清培养基、PBS首先,1.所有能灭菌的器械都要灭菌在超净工作台,就是这个,将所有器材紫外线消毒30min,需要消毒灭菌器材包括——离心管、吸管筒、移液枪、枪头、直尺、marker笔等在6孔板背面画线5-6条,这个就是6孔板,有的人也会用更多孔的板子,在板子的背面,我们用直尺和marker笔画出间距均匀平行的线,这个不行哈。
在每孔加入5X105个细胞,这里数量不同细胞可能不一,原则把握为1.数量以过夜贴壁能铺满为宜,适当调整 2.数量少时可培养一段时间至铺满板底5.用1ml枪头垂直于孔板和画的线,制造细胞划痕,尽量保证各个划痕宽度一致这里要注意:人工枪头制造划痕难以保证划痕宽度的一致性,影响实验结果,这也是该方法最大的缺陷,后面提到的一种新技术可以避免这一问题6.吸掉旧培养基,用无菌PBS冲洗细胞3次,去除划下的细胞注:冲洗时温柔,贴壁加入,避免冲掉单层细胞7.加入无血清培养基,并根据需要设加实验组、对照组8.放入37度5%CO2培养箱,培养。
肿瘤学基础知识
![肿瘤学基础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919fc4ee48649b6648d7c1c708a1284ac8500509.png)
肿瘤学基础知识肿瘤学是研究肿瘤的发生、发展、转移及其机制的学科,是现代医学中非常重要的领域之一。
在本篇文章中,我们将介绍肿瘤学的基础知识,包括肿瘤的定义、分类、发病机制以及常见的治疗方法。
1. 肿瘤的定义肿瘤是指在机体组织中异常增生的细胞群,它们不受正常细胞生长调控机制的控制,无法维持组织结构和功能的稳定。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种类型。
- 良性肿瘤:良性肿瘤生长缓慢,细胞具有较高的分化程度,不会侵犯周围组织和蔓延至其他部位。
大多数良性肿瘤可以通过手术完全切除,并且不会复发或转移到远处器官。
- 恶性肿瘤:恶性肿瘤生长较快,细胞分化程度低,有侵袭性生长和转移的倾向。
恶性肿瘤可以通过局部扩散侵犯周围组织,也可以通过血液循环和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远处器官,导致转移性肿瘤。
2. 肿瘤的分类肿瘤根据其组织来源和组织特性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其中最常见的是以下几类。
- 上皮组织源性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上皮组织,如乳腺癌、肺癌、结直肠癌等。
- 间叶组织源性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间叶组织,如肉瘤、淋巴瘤等。
- 神经组织源性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神经组织,如神经母细胞瘤、脑胶质瘤等。
- 结缔组织源性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结缔组织,如骨肉瘤、纤维肉瘤等。
- 血管源性肿瘤:这类肿瘤起源于血管组织,如血管瘤、血管肉瘤等。
3. 肿瘤的发病机制肿瘤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目前尚无确切的答案,但一般认为以下几个因素参与了肿瘤的发生和发展。
- 遗传因素:遗传突变和染色体异常是肿瘤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某些遗传突变会导致细胞分裂和生长的异常,从而使正常细胞逐渐转变为癌细胞。
- 环境因素:环境中的致癌物质,如化学物质、病毒感染、放射线等,可以引起DNA损伤和细胞突变,从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 免疫因素:身体的免疫系统可以识别和清除异常细胞,从而起到抗肿瘤作用。
但当免疫系统功能低下时,异常细胞可能逃避免疫监视,继而导致肿瘤的发展。
4. 常见的治疗方法肿瘤的治疗方法多样,通常根据肿瘤的类型、分期和患者的整体情况而定。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
![肿瘤转移的概念类型机理转移的病理过程转移的规律与诊断(特征)等](https://img.taocdn.com/s3/m/2adbe00b1eb91a37f0115c04.png)
侵袭和转移是同一过程中的两个不同阶段,侵袭是转移的前奏,转移是侵袭的结果。
二、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基本过程包含有转化细胞的生长、实体癌的细胞解离、周围组织侵袭、穿入脉管进入循环、循环中存活并聚集、毛细血管床处停留、穿出血管壁、进入周围组织以及新病灶处生长,最后形成转移癌。
(1)原发肿瘤(和转移瘤)既包含有肿瘤细胞成分,也包含有宿主其它细胞成分。
(2)转移过程对肿瘤细胞而言是具有选择性的,要经历侵袭、栓塞、循环中存活、远距离毛细血管停留、从血管穿出并在器官中生长等过程。
(3)转移瘤仅发生在特定器官,不同器官的微环境(土壤)可能具有生物学独特性。
另一个与肿瘤转移密切相关的概念:肿瘤侵袭
5.癌栓形成:进入血循环的肿瘤细胞大多数被杀死破坏;极少数转移倾向极高的细胞相互聚集形成微小癌栓并在循环系统中存活下来。
6.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
癌细胞到达特定的继发组织或器官时,通过粘附作用特异性地锚定在毛细血管壁上,并穿透管壁逸出血管进入周围组织。这些肿瘤细胞逃避宿主的局部非特异免疫杀伤作用,在各类生长因子的作用下增殖生长,最终形成转移。
3.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
部分肿瘤细胞分泌一种物质,使粘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增加肿瘤细胞的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上脱离形成游离细胞。脱落细胞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如纤维蛋白溶解酶、丝氨酸蛋白酶等,破坏细胞外基质,突破结缔组织构成的屏障。
4.进入脉管系统:肿瘤细胞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为其侵入基质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本条件。
2.血道转移:是肉瘤最常见的转移途径,如骨肉瘤很早就可以出现肺转移。原因是肿瘤血管很丰富,且多数血窦之壁本身就是瘤细胞构成的,很容易脱落进入血流,发生转移;其次还有低分化肿瘤、癌症中晚期及肿瘤局部受挤压后(如按摩时常有发生)均可出现血道转移。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72b2735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73.png)
《临床肿瘤学》名词解释答案1肿瘤(tumor):是机体细胞在不同致癌因素长期作用下,在基因水平上失去了对其生长的正常调控而致的克隆性异常,所形成的新生物叫肿瘤。
5癌肉瘤:同一肿瘤中既有癌的成分,又有肉瘤成分时称为癌肉瘤。
6肉瘤样癌:肿瘤的细胞呈肉瘤样的梭形变异,称为肉瘤样癌,细胞本质还是癌细胞,是癌细胞向肉瘤样方向分化。
7错构瘤:错构瘤是一种非肿瘤性发育异常的病变,是以该组织或器官固有组织的异常混合与增生。
其本质是出生后局部组织过度生长而形成的一种畸形,它并非真性肿瘤,肿物一般不会持续生长下去。
10微小癌:是指体积很小的癌,各种器官的微小癌的标准不一。
11增生:指细胞数量的增多,通过细胞的有丝分裂和无丝分裂来完成。
12非典型增生:上皮细胞异乎常态的增生,细胞大小不一,但核分裂增多但呈正常核分裂像。
可分为轻、中、重三度。
轻中度在病因去处后可恢复正常,而重度常转变为癌。
13分化:是原始干细胞的发育中渐趋成熟的过程,是细胞通过转录调控使基因型转为表型的过程。
通过分化,细胞在形态、功能、代谢、行为等方面各具功能,从而形成不同的组织和器官。
14化生:一种细胞或组织,在某些因素的作用下,由一种组织变为另一种组织。
如宫颈糜烂时,宫颈管被覆的柱状上皮或腺上皮可转变为鳞状上皮,称鳞状上皮化生。
15恶变:也称癌变。
是正常细胞或良性肿瘤细胞转变为恶性肿瘤细胞的过程。
16腺鳞癌:同一肿瘤中具有腺癌和鳞癌的病变。
17交界性肿瘤:肿瘤的组织形态介乎良、恶性之间,称为交界性肿瘤。
18瘤样病变:是貌似肿瘤的增生性病变。
本身是一种组织的畸形,组织的生长外表类似肿瘤,但并不具备真性肿瘤的基本特征。
19间变:是指肿瘤细胞与对应的分化成熟的细胞在功能和形态上都具有明显的差异,并具有恶性的生物学行为。
20癌前病变:癌前病变是指某些具有癌变的潜在可能性的病变,如长期存在有可能转变为癌21粘膜白斑:发生在食管、口腔、子宫颈及外阴等处粘膜。
主要病理改变是粘膜的鳞状上皮过度增生和过度角化,并出现一定的异型性。
肿瘤转移ppt
![肿瘤转移ppt](https://img.taocdn.com/s3/m/5b994372aeaad1f346933fe3.png)
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
部分肿瘤细胞能分泌一种物质,使 黏附因子的表达受到抑制,从而增加肿 瘤细胞运动能力,使其从原发肿瘤病灶 上脱离形成游离细胞。这些脱落细胞通 过分泌各种蛋白溶解酶,可以破坏细胞 外基质,从而导致肿瘤细胞突破结缔组 织构成的屏障。
进入脉管系统
肿瘤诱导形成的毛细血管网不仅与 原发肿瘤生长有关,而且也为侵入基质 的游离肿瘤细胞进入循环系统提供了基 本条件。
转移癌继续扩散
当转移灶直径超过1—2mm时,新 生毛细血管形成并与肿瘤连通。肿瘤细 胞通过上述相同机制,可以形成新的转 移癌灶。
二、肿瘤侵袭—肿瘤细胞从原发癌 进入循环系统
(一)肿瘤细胞的增殖与扩散 (二)肿瘤细胞的分离脱落 (三)恶性肿瘤细胞的运动性与趋化性 (四)血管形成与肿瘤侵袭
(一)肿瘤细胞的增殖和扩展
第一节
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一、肿瘤多步骤转移机制
1.早期原发癌生长 2.肿瘤血管形成 3.肿瘤细胞脱落并侵入基质 4.进入脉管系统 5.癌栓形成 6.继发组织器官定位生长 7.转移癌继续扩散
早期原发癌生长
在原发肿瘤生长早期,肿瘤细胞生 长所需的养料是通过临近组织器官微环 境渗透提供,这足以使微小原发肿瘤生 长和扩展。
肿瘤血管形成
当肿瘤直径达到或超过1—2mm时, 经微环境渗透提供的营养物质已不能保证 肿瘤细胞的生长。此时,向肿瘤提供养料 的血管逐步形成。这种由宿主组织血循环 形成的毛细血管网最终进入肿瘤组织,整 个形成过程是在各种血管形成因子和相应 的抑制因子相互作用共同调控进行的,其 中包括各类血管生长因子加速合成分泌和 血管形成抑制因子分泌减少。
汤钊猷主编
讲课内容
第一节:肿瘤转移的基本过程 第二节:肿瘤转移的分子生物学基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
![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https://img.taocdn.com/s3/m/7a4f1a106137ee06eef91813.png)
项目编号:2002CB513100项目名称:恶性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机理及分子阻遏起止年月:2002年12月-2007年8月项目首席科学家:马丁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研究所依托部门:教育部、卫生部经费预算:3000万元一、研究内容恶性肿瘤正在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
据最新流行病学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现有癌症病人300多万人,每年死于恶性肿瘤的患者约为130万人,每年有160万到200万新发的恶性肿瘤病例,并以3%的速度递增,给我国人民的生活和健康造成巨大威胁,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压力,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确切证据表明,90%以上的恶性肿瘤患者最终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
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是恶性肿瘤的顽固性和难治性的根本原因。
就目前人类对肿瘤的认识水平和常规治疗手段尚无法从根本上清除恶性肿瘤,因此,阐明恶性肿瘤侵袭转移发生的关键机制,建立相应的阻断途径,尤其是在临床上去除原发肿瘤后到转移复发前的有限时限内,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针对性阻断遏制手段尤为重要,也是根治肿瘤的希望所在。
既往肿瘤项目研究多侧重于肿瘤的发病学和病因学,这些探索固然重要,但忽略了恶性肿瘤危害人体健康的具体表现。
因此,通过研究恶性肿瘤发展过程中的恶性行为,特别是侵袭和转移的基本生物特征,建立有效的阻遏手段或许更有实用价值。
本项目的研究思路是:依据国家控制重大疾病对人类危害的基本国策,选择研究恶性肿瘤恶性表型的生物学特征,探索恶性肿瘤侵袭性生长和转移潜能的分子机理,着重确定肿瘤侵袭、转移的关键调节靶点,从相关基因、功能蛋白及活化因子等层次建立行之有效的分子阻遏手段,在遏制肿瘤危害性方面有所突破。
本项目将注重研究恶性肿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分析决定肿瘤侵袭和转移的关键要素,并设计针对性阻断手段加以遏制。
主要研究内容阐述如下:1.细胞周期调控与肿瘤恶性增殖的关系及机理研究肿瘤侵袭性生长的最根本原因之一是细胞周期调控机制的破坏。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
![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https://img.taocdn.com/s3/m/391782f8f61fb7360b4c65db.png)
项目名称:肿瘤侵袭和转移的恶性生物行为及分子干预首席科学家:詹启敏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研究所起止年限:2009.1至2013.8依托部门:教育部一、研究内容1.细胞周期调控异常与肿瘤恶性增殖、侵袭相关分子机理肿瘤是一种“细胞转导通路异常”性疾病,我们将通过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和动物模型相结合的研究技术,重点研究抑癌基因p53、BRCA1、Gadd45介导的信号通路与细胞周期蛋白Aurora-A、Cyclin B1、Plk1的相互作用,以及在细胞周期调控和肿瘤恶性表型形成中的生物学功能和分子机制。
从而揭示细胞增殖失调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内在联系。
2.细胞凋亡和分化异常与肿瘤侵袭性生长的关系细胞凋亡调控机制的异常与侵袭特性生长密切相关。
促进细胞死亡的机制失活和抑制凋亡的分子的大量表达使癌症细胞存活延长,使基因突变的积累和癌变机会的增加,同时凋亡机制的异常导致肿瘤细胞具有抗药性。
通过对细胞死亡新机制、肿瘤干细胞凋亡相关研究、细胞信号转导与凋亡调控等研究,深入探讨侵袭性生长的机制。
3.肿瘤干细胞和肿瘤微环境与肿瘤转移的内在关系以恶性肿瘤干细胞特异性表型为突破口,从白血病干细胞延伸至实体瘤干细胞,研究其自我更新和分化的特性,探讨肿瘤转移的起始因素和关键分子生物学性质,认别恶性肿瘤干细胞与微环境或肿瘤“基质”间的相互作用机制,从而为特异性打击肿瘤干细胞作为彻底消除肿瘤转移潜能的一种新策略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
4. 肿瘤血管和淋巴管新生介导的肿瘤转移机制已鉴定肿瘤组织中血管表达Tim-3和淋巴管表达Sema4c等是沉默抗肿瘤免疫的重要活性分子,能通过与淋巴细胞的对话,诱导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耐受,是新发现的肿瘤免疫逃避机制。
在本项目中我们拟进一步研究血管和淋巴管促肿瘤转移的动力学,应用切片流式细胞仪等最新一代高通量组织和细胞分析平台,确定血管和淋巴管中预示早期肿瘤转移的始动免疫分子和对其进行靶向干预策略的有效性。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2625afbb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13.png)
肿瘤转移名词解释肿瘤转移是指原发肿瘤细胞经血管、淋巴管或直接侵入周围组织,进而向身体其他部位扩散的过程。
转移是肿瘤恶性进展的重要特征,也是导致恶性肿瘤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下面对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一些名词进行解释。
1. 原发肿瘤(primary tumor):指肿瘤最初发生的部位,通常是局限于一个器官或组织的肿瘤。
2. 癌细胞(cancer cells):指具有恶性特征的细胞,具有增殖、浸润性和转移性等能力。
3. 循环转移(hematogenous metastasis):指肿瘤细胞通过血液系统进行转移,进入远处器官或组织,形成转移灶。
4. 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指肿瘤细胞通过淋巴系统进行转移,侵入邻近或远离原发肿瘤的淋巴结,形成转移灶。
5. 转移灶(metastatic focus):指原发肿瘤细胞的转移部位,可以是其他器官、淋巴结或骨骼等。
6. 转移途径(metastatic pathway):指肿瘤细胞从原发部位进入其他组织或器官的通路,包括血管、淋巴管等。
7. 靶器官(target organ):指肿瘤细胞转移的特定器官或组织,通常与原发肿瘤的类型和部位相关。
8. 微转移(micrometastasis):指肉眼不可见的转移灶,仅能通过组织学或分子学方法检测到的微小病灶。
9. 广泛转移(widespread metastasis):指肿瘤细胞在身体多个器官或组织中大面积扩散的转移状态,预示着晚期或极具侵袭性的肿瘤。
10. 静止转移(dormant metastasis):指原发肿瘤后续阶段,肿瘤细胞处于休眠状态,没有继续生长和扩散的现象。
静止转移细胞在适当的微环境刺激下可能重新活化,形成新的转移灶。
11. 抗转移治疗(anti-metastatic treatment):指通过药物、放射治疗、免疫疗法等手段,针对肿瘤的转移能力进行干预和抑制的治疗措施。
12. 早期诊断(early diagnosis):指在肿瘤转移尚未发生或初期阶段,通过临床和影像学等手段及时发现、明确诊断肿瘤的过程。
肿瘤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
![肿瘤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f99af31d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868f57e.png)
肿瘤学简答题论述题汇总1. 什么是肿瘤?肿瘤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指的是在机体组织中异常增生的细胞群。
肿瘤可以分为良性肿瘤和恶性肿瘤两类。
良性肿瘤指的是细胞生长受限,不会向周围组织扩散或转移至其他部位,通常不会对机体造成严重损害。
恶性肿瘤则指的是细胞生长失控,可侵犯周围组织,甚至转移到其他器官,对机体造成重要威胁。
2. 请简述癌症的发病机制。
癌症的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因素。
一般来说,癌症的发生可以通过以下几个步骤来理解:- 基因突变:癌症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机体细胞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可以是基因组的DNA序列发生变化,或者是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这些突变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例如辐射、化学物质),或者是细胞自身的复制错误造成的。
基因突变:癌症发生最重要的原因是机体细胞的基因突变。
这些突变可以是基因组的DNA序列发生变化,或者是染色体结构发生改变。
这些突变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例如辐射、化学物质),或者是细胞自身的复制错误造成的。
- 异常细胞生长和分化:基因突变导致了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使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受到改变。
正常细胞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有序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但癌细胞失去了这种调控机制,导致异常细胞的无限制增殖。
异常细胞生长和分化:基因突变导致了肿瘤相关基因的异常表达,从而使细胞的生长和分化过程受到改变。
正常细胞会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有序的增殖、分化和凋亡,但癌细胞失去了这种调控机制,导致异常细胞的无限制增殖。
- 侵袭和转移:恶性肿瘤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侵犯周围组织,并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形成远处转移灶。
这是癌症的最危险的特性之一,也是治疗的难点所在。
侵袭和转移:恶性肿瘤的特点之一就是能够侵犯周围组织,并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转移到其他部位,形成远处转移灶。
这是癌症的最危险的特性之一,也是治疗的难点所在。
3. 请简述免疫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免疫治疗是近年来癌症治疗领域的一项重要进展。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0db526148d7c1c708a145c2.png)
肿瘤浸润与转移的临床规律肿瘤的浸润和转移是指恶性细胞从原发部位脱离,侵犯列邻近正常组织,并进而转移到远处部位,并在他处形成继发瘤的过程。
它是恶性肿瘤的生物学特征之一,也是直接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的主要原因。
肿瘤细胞具有许多特性,如自主性、可移植性、浸润和转移性,以及去分化或异常分化等。
它的最关键特征就是浸润和转移性。
临床上常见某一部位的恶性肿瘤在手术切除或放、化疗后,其周围残存的瘤细胞增殖到一定的程度则发生浸润及转移,继而形成转移灶。
转移灶一旦出现,则意味着肿瘤已进入晚期,对常规治疗手段常不敏感,因此而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命。
掌握肿瘤的浸润及转移规律,对成都西部肿瘤研究所(扣扣:610581651)临床诊断与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一、肿瘤浸润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和细胞外基质在宿主多种因素调节下相互作用,从而异常地分布于组织间隙的现象,是肿瘤转移的前奏。
肿瘤的浸润和转移共同构成肿瘤的播散。
1.肿瘤浸润的过程和机理:肿瘤浸润是肿瘤细胞粘连、酶降解、移动、基质内增殖等一系列过程的表现。
它与肿瘤细胞本身的生物学特性、周围间质的作用以及局部免疫等多种因素有关。
(1)肿瘤细胞的增生和运动:肿瘤细胞的不断增生是肿瘤浸润的前提。
增生导致肿瘤组织内部压力增高,细胞趋向于向周围扩展,肿瘤细胞同时能够移动,并具有与细胞浆内微管系统有关的阿米巴运功。
移动的潜力与癌基因的表达有关。
(2)肿瘤细胞的分离:其分离倾向与细胞结构的变化和粘附力的下降有密切关系。
肿瘤细胞表面存在的多数微绒毛和足突能影响细胞的彼此接触。
重要的生化成分即糖蛋白在细胞恶变过程中发生糖基化,尤其是唾液酸化,从而导致糖蛋白分子增大,糖链分支增加,减少了10nA的甘露糖特异结合位点,影响细胞间的识别、联系和粘附力。
此外,肿瘤细胞表面负电荷高、与钙离子结合能力差、部分上皮性肿瘸的细胞桥粒体发育不全等,均促使细胞的彼此排斥和分离。
(3)肿瘤细胞产物及其他有关成分的作用:肿瘤细胞能产生多种分解酶,包括纤溶酶、组织蛋白酶B、透明质酸酶、Ⅳ型胶原酶等,分解基跃和纤维。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
![肿瘤的浸润与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e0f389e9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e7.png)
第三节 癌细胞侵袭和转移的分子生物学
自80年代后,提出了肿瘤转移机制的全新理论:
基因调控下多元体系肿瘤的转移是癌基因与抑癌基因参与调 节的复杂过程,通过肿瘤转移相关基因的过度表达,以及一 系列基因产物的参与,对肿瘤转移整个过程进行调控。
它涉及到:
肿瘤细胞遗传密码、表面结构、抗原性、侵袭力、粘附能力、 产生局部血凝因子或血管生成的能力、分泌代谢功能、肿瘤 细胞与宿主、肿瘤细胞与间质之间相互关系
用特异抗体或反义mRNA处理后,可恢复其 侵袭性。
3、肿瘤细胞E-钙粘连素基因突变——非侵袭性肿瘤变为 高侵袭性肿瘤。
(三)瘤细胞向周围组织侵袭
1、瘤细胞的运动: 原位运动:瘤组织侵袭时,瘤组织外层的瘤细胞向周围微环境伸出伪足 瘤细胞与靶组织接触和进入周围组织的细胞间隙时
伪足可牢固的粘附于靶组织或细胞
二、肿瘤转移
肿瘤细胞侵入血管和淋巴管是其 脱离原发瘤到转移的开始阶段。
(一) 瘤细胞在脉管中的锚定粘附
少数在循环中运行并存活下来的瘤 细胞常相互集聚形成微小肿瘤栓子,当 到达特定继发脏器时肿瘤牢固地附着在 脉管内皮层。肿瘤细胞锚定粘附过程受 多种因素调节。在脉管内皮细胞表面有 选择素系列粘附因子。
肿瘤转移的研究历史
第一节 侵袭和转移的概念
癌细胞侵袭: 癌细胞离开其原瘤灶组织 侵犯了邻近组织, 并在该处继续繁殖生长, 这个过程称之为侵袭。
转移:
癌细胞由原发瘤部位脱离,侵犯周围组织, 进而侵入淋巴管、血管或体腔,部分瘤细 胞被淋巴流、血流带到另一远离部位或器官, 在该处与宿主组织相互作用后,继续存活和 繁殖生长,形成与原发瘤同样类型的继发瘤。
1)粘附能力:高转移瘤细胞与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与非靶器官实质细胞粘附力
肿瘤侵袭及转移
![肿瘤侵袭及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796fed4bdd3383c4bb4cd2f6.png)
肿瘤侵袭及转移北京大学医学部病理学系方伟岗良性肿瘤仅在原发部位生长扩大,而具有浸润性生长的恶性肿瘤,不仅可以在原发部位继续生长、蔓延(直接蔓延),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途径扩散到身体其他部位(转移)。
肿瘤转移是恶性肿瘤最显著的生物学特性之一, 是临床肿瘤病人的主要死因.一. 转移的基本概念:肿瘤转移 (tumor metastasis) 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生长部位, 通过各种途径的转运, 在机体内远离原发部位的器官 / 组织继续增殖生长, 形成同样性质肿瘤 (转移瘤) 的过程. 在原发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原发瘤(primary tumor),在远隔部位生长的肿瘤称为转移瘤(metastatic tumor).恶性肿瘤中,只有少数肿瘤不发生或很少发生转移,如皮肤的基底细胞癌、脑的恶性胶质细胞瘤。
肿瘤演进 (progression) 是经常遇到的一个概念, 它是指从良性肿瘤转变成恶性肿瘤所必须发生的一系列事件的综合, 至少包括: 失控性生长, 血管化, 抗药性, 浸润, 转移等. 浸润和转移是肿瘤演进的最后阶段.二. 转移的基本过程:肿瘤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连续过程, 其中至少包含以下步骤: 原发部位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 穿越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壁进入管腔, 与血小板聚集或形成小瘤栓, 随血液 / 淋巴液运输到达靶器官毛细血管床, 与该部位的血管 / 淋巴管内皮细胞发生粘附, 穿越管壁和基底膜进入周围间质, 不断增殖形成转移瘤(图1).肿瘤细胞的浸润 (invasion)是指肿瘤细胞脱离原发瘤, 侵袭穿越基底膜并向周围间质浸润性生长,但尚未进入局部毛细血管 / 淋巴管的阶段,和转移是相互联系的病理过程. 浸润是转移的前提, 但不一定发生转移; 而转移必定包括浸润过程.三. 肿瘤转移的主要途径:1.淋巴道转移:淋巴道转移是癌转移的重要途径,少数肉瘤如滑膜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也可发生淋巴道转移。
肿瘤侵袭和转移
![肿瘤侵袭和转移](https://img.taocdn.com/s3/m/5226b3d4de80d4d8d05a4f49.png)
2、 Biochemical functions
nm23 proteins posses multiple biochemical functions
① Interaction with numerous proteins ② A NDPKinase activity ③ DNA nuclease ④ Serine or histidine protein kinase
The ping pong mechanism involves a conserved histidine, namely histidene118 in human enzymes, as a phosphorylated intermediate.
All the eucaryotic NDPKs are hexamers (trimers of parallel dimers).
(1) Interaction with numerous protein
Tiam1(a specific GEF for Rac1) NDPKA is able to regulate the activity of Rac1 ➢ NDPKA suppresses the activity of Tiam1 ➢ V-Src interacts with the N-terminal region of
1、肿瘤细胞血管内锚定黏附 当癌细胞聚集体,淋巴细胞和血小板复合物黏附到毛
细血管内皮细胞上时,锚定在内皮细胞表面 血小板与内皮细胞表面的纤维蛋白原相互作用,并 通过P-选择素与内皮聚糖蛋白相互作用 内皮E-选择素结合到癌细胞的聚糖蛋白上 肿瘤细胞和淋巴细胞上的α4β1整合素,有利于癌细 胞聚集体运动的停止,及与内皮的连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胞黏附分子(CAM):均为跨膜糖 蛋白,均具有细胞外连接区和胞浆内 功能区。通常由胞浆内功能区启动, 通过胞浆外连接区与相应的配体结合, 介导细胞与细胞或细胞外基质发生相 互作用。
A large number of CAMs fall into five major families: the cadherins, immunoglobulin (Ig) superfamily, integrins, selectins, and CD44.
微小转移灶及克隆形成
微小转移灶检测
抗角蛋白抗体---骨髓和血液中微小转移灶 抗上皮细胞粘附分子抗体---淋巴结中微小
转移灶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肿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
器官微环境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肿瘤 细胞的生长状态取决于微环境自分泌、旁 分泌和内分泌产生的正性和负性生长信号 间的综合平衡。
cadherin-mediated adhesion. The
cytoplasmic tail interacts with the
actin cytoskeleton via a number of
intracellular attachment proteins,
including three catenin proteins.
上皮间叶转变(EMT):肿瘤细胞丢失
上皮细胞表型,获运动和侵袭能力。
E-Cad 被N-Cad取代,可逆性
E-Cad的去调节与侵袭性相关联
抗E-Cad抗体使细胞获侵袭性 E-Cad表达缺失使肿瘤向侵袭性癌转化 与多种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期相关联 某些药物抗肿瘤转移的作用机理 E-Cad蛋白的减少并不是黏附作用丧失的唯
肿瘤的侵袭和转移
原发肿瘤的大小与转移风险
转移的形成
恶性优势克隆形成:肿瘤细胞基因组不稳 定导致某些具有生长优势和侵袭性生长表 型的恶性细胞克隆群体产生。
进入脉管系统:一旦进入血液或淋巴管, 肿瘤细胞必须面对血流动力学及机体免疫 系统的攻击。
肿瘤细胞的定位 肿瘤细胞的游出及继发性生长 转移灶中的血管生成
器官微环境内转移介质分子的影响:与肿 瘤转移的器官选择性有关的介质分子主要 包括三类:生长因子、黏附因子、化学趋 化因子
EGF是肿瘤细胞侵袭的主要诱导因子
参与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
细胞黏附分子 蛋白水解酶 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一、肿瘤侵袭转移的分子机制
1.细胞黏附分子
钙粘素、整合素、选择素、免疫球蛋白超家族、透 明质酸受体类
一原因
The extracellular part of the
protein is folded into five similar
domains, three of which contain
Ca2+-binding
sites.
The
extracellular domain farthest from
2.蛋白水解酶 3.血管生成相关因子
二、肿瘤侵袭与转移的相关基因
1.肿瘤转移相关基因 2.肿瘤转移抑制相关基因
黏附
肿瘤细胞黏附其他肿瘤细胞、宿主细胞或 ECM成分的能力影响其侵袭和转移。
黏附在侵袭过程中起双重作用,侵袭和转 移的过程首先是黏附和去黏附的交替过程。
分为细胞与细胞和细胞与基质黏附两大类。 前者又分为同型细胞黏附以及异型细胞黏 附。
与肿瘤转移相关的主要是E-cad
细胞-细胞接触主要是通过E-Cad介导 的。E-Cad的细胞外部分负责与相邻细 胞的钙依赖性的同嗜性相互作用,而 其胞质部分通过-链蛋白、-链蛋白、 -链蛋白与肌动蛋白细胞骨架相互连接。
பைடு நூலகம்
E-Cad可介导同型细胞间的黏附,使肿 瘤细胞间保持密切接触,难以脱离原 发肿瘤进入周围组织或血管,从而抑 制肿瘤的转移。
钙黏附素(cadherin)
Ca2+-Dependent Adhesion
Homophilic
Cell–Cell
Adherens Junctions and Desmosomes are Mediated by Cadherins
Cadherins are key molecules in cell–cell adhesion and cell signaling, and they play a critical role during tissue differentiation. The “classical” E-, P-, and N-cadherins are the most widely expressed, particularly during early differentiation. The brain expresses the largest number of different cadherins, presumably owing to the necessity of forming many very specific cell–cell contacts to help establish its complex wiring diagram.
整合素(integrins)
是一组由和亚单位通过二硫键非共价结 合而成的异二聚体细胞表面糖蛋白,他们 有广泛的特异性,并在细胞与细胞基质相 互作用中起重要作用。
In vertebrates, at least 24 integrin heterodimers, composed of 18 types of subunits and 9 types of subunits in various combinations, are known.
the membrane is thought to
mediate cell-cell adhesion; the
sequence His-Ala-Val in this
domain seems to be involved, as
peptides with this sequence inhibit
Ligand binding to integrins also requires the simultaneous binding of divalent cation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