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合集下载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朱钦士
【期刊名称】《大众科学》
【年(卷),期】2014(000)012
【摘要】中医在号脉时,是用三根手指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

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

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

"关"之前(朝向手掌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方向)为"尺"。

【总页数】2页(P32-33)
【作者】朱钦士
【作者单位】美国南加州大学医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66
【相关文献】
1.简述传统医学脉诊中寸关尺下脏腑的归类
2.寸关尺脉搏信息图像化检测装置
3.脏腑病变与寸关尺压力波的关系
4.脉诊寸关尺长度探讨
5.IgA肾病脾肾气虚型患者寸关尺三部脉图参数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

中医切脉方法左手右手寸口——心寸口——肺闭上——肝闭上——脾尺中——肾尺中——命门(右肾)左手脉象心脉:号脉时左手寸脉能摸到,代表心脉正常;摸不到说明心血不足。

肝脉:正常不弱不强,太强说明肝气太盛,太弱说明大多有胃炎之类的病。

尺脉:左手尺脉太弱,头上不是头晕就是头痛或头脑不清楚,有时分不清楚就是有痛病。

右手脉象右手寸脉:太弱为肺虚,一般有咳嗽现象,太强也不行。

右手关脉:太弱为脾虚,有便溏腹痛问题。

右手尺脉:太弱,大多腰痛,身上沉困。

实用脉诊分:大小、快慢、硬软、浮沉、匀乱。

1、脉大小:主管察气。

脉大气望,脉小气虚。

2、脉快慢:主管察精。

脉快精虚,脉慢精足。

3、脉硬软:主管察火。

脉硬火多,脉软火少。

4、脉浮沉:主管表里。

(亦可说阴阳)脉浮表症,脉沉里症。

5、脉匀乱:主管察安危。

脉匀则生命及心脏平安,脉乱则生命及心脏危险。

1、补气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西洋参:补气养阴,清火生津。

太子参:补气生津。

党参:益气,生津,养血。

白术:补气健脾,燥湿利水,止汗,安胎。

山药:益气养阴,补脾肺肾,固精止带。

甘草:益气补中,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

大枣:补充益气,养血安神,缓和药性。

白扁豆:健脾,化湿,消暑。

黄芪(qi):补气生阳,益卫固表,托疮生肌。

2、补阳药鹿茸:壮肾阳,益精血,强筋骨,调冲任,托疮毒。

巴戟(qi)天:补肾阳,强筋骨,祛风湿。

仙茅:温肾壮阳,强筋骨,祛寒湿。

补骨脂:补肾助阳,固精缩尿,暖脾止泻,纳气平喘。

益智仁:暖身固精缩尿,温脾止泻摄唾(tuo)。

肉苁蓉:补肾阳,益精血,润肠通便。

菟丝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止泻,安胎。

沙苑子:补肾固精,养肝明目。

杜仲:补肝肾,强筋骨,安胎。

续断:补肝肾,强筋骨,补血安胎,疗伤续折。

蛤(ge)蚧:助肾阳,益精血,补肺气,定喘嗽。

冬虫夏草:益肾壮阳,补肺平喘,止血化痰。

紫河车:温肾补精,益气养血。

淫羊藿:温肾壮阳,强筋骨,祛风湿。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收藏)左寸右关左关左尺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零基础学脉诊之一:认识寸口六部脉

零基础学脉诊之一:认识寸口六部脉

零基础学脉诊之一:认识寸口六部脉
寸口脉,是用食指、中指、无名指,这三指按切的两手寸、关、尺,共六部脉。

六部脉又各有沉、浮共十二侯。

以切脉者(如医生)的中指,寻找手腕内侧桡骨茎突高处,横摸到脉动处定关;然后自然落下食指和无名指于被切脉者(如患者)手腕;关前为寸,食指落处;关后为尺,无名指落处。

左手寸,食指轻触之脉动,反映小肠腑状况;食指重压之脉动,反映心脏状况。

左手关,中指轻触之脉动,反映胆腑状况;中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肝脏状况。

左手尺,无名指轻触之脉动,反映内分泌及植物神经系统系统状况;无名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肾阴状况。

右手寸,食指轻触之脉动,反映大肠腑状况;食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肺脏状况。

右手关,中指轻触之脉动,反映胃腑状况;中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脾脏状况。

右手尺,无名指轻触之脉动,反映膀胱腑状况;无名指重压之脉动,反映肾阳状况。

要点:学脉者,无惧零基础,只要是对中医爱好者皆可。

首要必须先熟记以上六部脉、十二侯各自对应的脏腑,方可进行下一步;记忆诀窍为:脏主里主沉、沉取方得,腑主外主浮、浮取即可。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

中医二十八脉及全部脉象(动态图解)收藏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1、浮脉【体象歌】浮在皮毛,如水漂木;举之有余,按之不足。

【主病歌】浮脉为阳,其病在表。

寸浮伤风,头疼鼻塞;左关浮者,风在中焦;右关浮者,风痰在膈;尺脉得之,下焦风客,小便不利,大便秘涩。

【兼脉歌】无力表虚,有力表实。

浮紧风寒,浮迟中风;浮数风热,浮缓风湿。

浮芤失血,浮短气病;浮洪虚热,浮虚暑惫;浮涩血伤,浮濡气败。

2、沉脉【体象歌】沉行筋骨,如水投石;按之有余,举之不足。

【主病歌】沉脉为阴,其病在里。

寸沉短气,胸痛引胁;或为痰饮。

或水与血。

关主中寒,因而痛结;或为满闷,吞酸筋急。

尺主背痛,亦主腰膝;阴下湿痒。

淋浊痢泄。

【兼脉歌】无力里虚,有力里实。

沉迟痼冷,沉数内热;沉滑痰饮,沉涩血结;沉弱虚衰,沉牢坚积;沉紧冷疼,沉缓寒湿。

3、迟脉【体象歌】迟脉属阴,象为不及;往来迟慢,三至一息。

【主病歌】迟脉主脏,其病为寒。

寸迟上寒,心痛停凝;关迟中寒,癥结挛筋;尺迟火衰,溲便不禁,或病腰足,疝痛牵阴。

【兼脉歌】有力积冷,无力虚寒。

中医切诊方法

中医切诊方法

中医切诊方法是指医生用手指触按病人的动脉搏动,以探查脉象,从而了解病情的一种诊断方法。

切脉的部位可分为遍诊法、三部诊法、寸口诊法三种,其中常用的是寸口诊法和。

寸口位于两手腕后桡动脉搏起动处,分为寸、关、尺三部。

掌后高骨处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口脉可分候脏腑之气,左寸候心,小肠;左关候肝、胆;左尺候肾、膀胱;右寸候肺,右关候脾、胃;右尺候肾。

切脉应注意时间、姿势、指法。

时间应选在清晨病人未活动时,若病人活动,应休息15分钟左右再进行脉诊。

病人可坐位或卧位,手臂伸平,手心向上,使手臂与心脏接近于同一水平。

切诊时,三指要同时切脉,用力要平衡,由轻到重,分为浮取、中取、沉取三种指力。

诊脉时间应不少于1分钟。

健康人脉象应为一次呼吸跳4次,寸关尺三部有脉,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尺脉沉取应有力。

常见病脉有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滑脉、洪脉、细脉、弦脉等。

浮脉:轻按可得,重按则减。

主病:表证由于外感病邪停留于表时,卫气抗邪,脉气鼓动于外,故脉位浅显。

浮而有力为表实;浮而无力为表虚。

内伤久病因阴血衰少,阳气不足,虚阳外浮,脉浮大无力为危证。

沉脉:轻按不得,重按乃得。

主病:里证。

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

邪郁于里,气血阻滞阳气不畅,脉沉有力为里实;脏腑虚弱,阳虚气陷,脉气鼓动无力,则脉沉无力。

迟脉:脉搏缓慢,(每分钟脉搏在60次以下)。

主病:寒证。

有力为实寒,无力为虚寒。

寒则凝滞,气血运行缓慢,脉迟而有力为实寒证。

阳气虚损,无力运行气血,脉迟而无力,为虚寒证。

数脉:脉搏急促,(每分钟脉搏在90次以上)。

主病:热证。

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

外感热病初起,脏腑热盛,邪热鼓动,血行加速,脉快有力为实热。

阴虚火旺,津血不足,虚热内生,脉快而无力为虚热。

虚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无力。

重按空虚。

主病:虚证:多为气血两虚,气血不足,难以鼓动脉搏,故按之空虚。

实脉:寸关尺三部脉皆有力。

主病:实证:邪气亢盛而正气充足,正邪相搏,气血充盈脉道,搏动有力。

寸、关、尺?

寸、关、尺?

寸、关、尺?
把脉尺寸解:
来源:《三指禅》
作者:周学霆
朝代:清
年份:公元1872年
注:《三指禅》脉学著作。

三卷。

清·周学霆撰于1827年。

周氏信仰佛道,尝谓:“医理无穷,脉学难晓。

会心人一旦豁然,全凭禅悟。

”并认为:“全身脉症,于瞬息间尽归三指之下”,故名《三指禅》。

尺寸解
属性:高骨为关,从关至鱼际得一寸(脉浮九分),而寸以名;
从关至尺泽得一尺(脉见一寸),而尺以名。

以关为间隔,而尺寸不得混为一家。

合寸、关、尺为三部,其解最为直捷,不得曲为分晰。

把脉,就是把寸关尺的脉象。

把脉的位置,在手腕高骨向内侧推,在筋骨之间,为关脉,我们用中指按住,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就是寸,无名指的位置。

左手寸关尺[心肝肾]右手寸关尺[肺脾肾]。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寸关尺部位图。

寸关尺是脉学术语。

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别为6分、2分、12分。

脏腑定位,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

脉诊的操作方法口诀脉诊是传统中医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在中医临床诊疗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脉诊的操作方法主要包括摸寸口、摸脉搏与辩脉象。

下面将详细介绍每个操作方法及其口诀。

1. 摸寸口(左、右手指动静法)摸寸口是指在人体两手掌手掌根部向尺侧推进到手腕处,寻找脉搏的位置。

摸寸口的操作方法有左、右手指动法和静法。

左、右手指动法的口诀:“尺寸之脉,问候宜尽重拜托,眼目心头,小指为宜胜于手中指;身百脉绝,指上先为正尺寸。

”左、右手指动法具体操作流程:1)身体放松,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顺着掌骨纵隔线推进到手腕处,留心触诊。

静法的口诀:“寸口动静两相夹,明寸声音是重大;寸口中心把握好,感寸脉象定方太。

”静法具体操作流程:1)将左手放置在右手手腕处,掌心与手背相对,用右手的两指触诊左手尺脉。

2)用两指轻轻按压寸口,留心把握脉象,并注意观察脉搏的大小、形态、快慢和畅缓度。

2. 摸脉搏(左、右侧,寸、关、尺)摸脉搏是指通过触诊不同部位的脉搏,了解脉象的情况。

摸脉搏的操作方法包括左右手摸脉搏和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

左、右手摸脉搏的口诀:“尺脉手摸从左按,关脉心前约半寸;寸脉手摸正中间,脉点应在掌根基。

”左、右手摸脉搏具体操作流程:1)左手摸尺脉,右手摸关脉。

2)左手摸关脉,右手摸寸脉。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口诀:“手尺脉行从骨上,中指放在手腕下;两副关脉见动静,两侧平齐偏心心。

”摸尺、关、寸三个脉搏点的具体操作流程:1)摸尺脉:用中指按压腕横纹上面一横指的位置。

2)摸关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中间位置。

3)摸寸脉:同时用中、无名指按压腕横纹下面一横指的位置。

3. 辩脉象辨脉象是指根据摸寸口和摸脉搏所获取的脉象信息,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对脉象特点和可能病因的判断。

辩脉象主要有“脉诊四要素”即脉搏的浮、沉、细、数这四种特征,以及脉搏的宽、滑、长、急、洪等。

精切脉入门口诀

精切脉入门口诀

★精★切脉入门口诀切脉入门口诀汪老师切脉入门口诀切脉独取寸独取寸口由手太阴肺经肺主一身气肺司朝百脉五十大会寸实操切脉步高骨先定关中指落关部食指落寸部无名落尺部手之寸关尺人为六部脉诊断知身内气血和脏腑左手对应血右手对应气左寸心小肠左关肝和胆左尺肾膀胱右寸肺大肠右关脾和胃右尺命三焦脉有三十种浮沉数迟纲轻按可得浮重按可得沉数迟在心率正常之心率成人儿童分成人正常率一息为四至儿童正常率一息为六至正常之太过一息若六至成人即为数一息若三至成人即为迟一息若八至儿童即为数一息若四至儿童即为迟心率测定后再断浮和沉沉浮即阴阳之后测脏腑脏腑正常脉心小肠洪脉脾胃为缓脉肺大肠涩脉肾膀胱沉脉肝胆为弦脉命门三焦沉考虑四时脉春季为弦脉夏季为洪脉长夏为缓脉秋季为涩脉冬季为沉脉诊脉之过程实测之脉象去除四时脉剩余之脉象对照正常脉定位单脏态再测五行态断生克异常子病及母一母病及子二过克则为三反克则为四探阴阳之偏究五行失常综合求病理归病于证候病因病机明以平和为期按纠偏复正形调平思路发明脉,是先贤,去芜存精几度研,纲举目张明如镜,此篇执简可御繁。

切脉法,有真传,二十八脉不一般,浮沉迟数四纲脉,各脉分属要精研。

有些脉,浮沉兼,浮统五脉(濡、革、洪、微、散)要明勘沉含四脉(伏、细、牢、弱)重方得,浮中沉里四脉焉。

(虚、实、芤、长)(郭按焉字在这里是其中的意思)浮脉浮轻取,重按无,浮如木在水中浮,浮而有力多风热,浮而无力是血虚。

沉脉沉重按,脉才显,如石投水必下潜,沉而有力为冷痛,沉而无力是虚寒。

迟脉迟脉来,一息三,脉来极慢记心间,迟司脏病或多寒,虚实之间仔细研。

数脉数脉来,息六至,脉来快速用心记,浮沉虚实须分别,君相之火不同治。

虚脉虚脉形,皆无力,浮大而软无根砥,脉虚身热为中署,气虚正亏身无力。

实脉实脉形,大而长,三候充实力最强,新病见实邪气盛,久病见之病主殃。

滑脉滑脉状,颇费猜,如盘走珠应指来,宿食痰热胸中满,女脉调时应有胎。

涩脉涩脉状,刮竹形,细迟短滞似欲停,血少津枯气血痹,女人非孕即无经。

中医切脉寸关尺

中医切脉寸关尺

中医切脉分“寸、关、尺”有根据吗?中医在号脉时,不是用一根手指头来感觉手腕处桡动脉的跳动情形,而是用三根手指头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

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

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的位置。

“关”之前(朝向手掌的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的方向)为“尺”。

三部的总长度约为2寸,大约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时的宽度,所以这三根手指头就可以同时接触这三个位置。

按照中医的理论,“寸、关、尺”的脉象各自对应体内不同的器官,而且左手和右手对应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这些脏腑在身体中有不同的位置,和“寸、关、尺”的相对位置相对应。

“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进而与四诊(望、闻、问、切)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这三个部分与脏腑之间的对应机械地看待。

对于中医把手腕处的脉象分为“寸脉”、“关脉”、和“尺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

他们的疑问是: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而且彼此相同。

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怎么会不一样呢?如果中医号脉的地方是附近没有分支或交汇的动脉,例如颈动脉和肘动脉,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

中医在颈动脉和肘动脉上用三根手指按压,也感觉不到像手腕处那样三段动脉跳动的差别。

但是手腕处动脉的情形却不同。

手腕处有两根主要的动脉,分别是尺动脉和桡动脉。

它们在手肘靠下处分支,分别在前臂的左右两边到达腕部。

在那里尺动脉埋藏较深,不容易摸到,而桡动脉在腕部埋藏较浅,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来诊病。

更重要的是,这两根动脉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而是在手掌心处交汇,连成环状,就像一根回形针的弯曲部分,从这里再发出到手指的动脉。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

切脉“寸关尺”有何依据?作者:朱钦士来源:《大众科学》2014年第12期中医在号脉时,是用三根手指的指尖按压桡动脉上相邻的三个地方,分别叫做“寸、关、尺”。

桡骨靠近手腕处有一个突起,叫做“桡骨茎突”。

它正对的桡动脉就是“关”。

“关”之前(朝向手掌方向)为“寸”,“关”之后(朝向手肘方向)为“尺”。

三处的总长度约为2寸,大约是三根手指(食指、中指和无名指)并在一起时的宽度,所以用三根手指就可以同时接触这三个位置。

按照中医理论,“寸、关、尺”的脉象各自对应体内不同器官,而且左右手对应的器官不同,“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进而将望、闻、问、切四诊结合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

“寸关尺”中血液流动为何不同对于中医把手腕处的脉象分为寸脉、关脉和尺脉,一些人表示不理解。

他们的疑问是:寸、关、尺是桡动脉上紧挨着的三小段血管的位置,它们的跳动状态应该和桡动脉总体的跳动情形一致且彼此相同。

这就像一截水管上三段紧挨着的部位,水在这三个部位的流动情形又怎么会不同?如果中医号脉的地方是附近没有分支或交汇的动脉,例如颈动脉和肘动脉,这个疑问是有道理的。

但是手腕处动脉的情形却不同,手腕处有两根主要动脉:尺动脉和桡动脉。

它们在手肘靠下处分支,分别在前臂的左右两边到达腕部。

在那里尺动脉埋藏较深,不容易摸到,而桡动脉在腕部埋藏较浅,很容易摸到,所以被用来诊病。

更重要的是,这两根动脉不是彼此独立无关的,而是在手掌心处交汇并连成环状,就像一根回形针的弯曲部分,从这里再发出到手指的动脉。

所以在手掌中,是尺动脉和桡动脉的交汇血流供应手指。

既然桡动脉和尺动脉在手掌心处连成环状,桡动脉在手腕处感受到的压力就不只是来自“上游”的桡动脉,而且也有来自通过环形血管来的尺动脉的反向压力。

按压“尺”段,相当于给来自上游的桡动脉的血流增加阻力,在“尺”的下游处(寸和关)所感受到的来自尺动脉的压力就必然相对增加。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

中医脉诊:寸关尺对应脏腑1、寸关尺与脏腑对应关系双手寸关尺三个位置,分别对应五脏六腑及相关部位。

目前,一般认为对应关系如下:左手寸脉:心、心胞络关脉:肝、胆尺脉:肾、膀脘。

(阴血)右手寸脉:肺、胸中关脉:脾、胃尺脉:肾(命门)、大肠。

(阳气)2、仲景三部诊法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中常用寸口、趺阳、太溪三部诊法。

三部诊法是以诊寸口脉候脏腑病变,诊趺阳脉候胃气,诊太溪脉候肾气。

附:按脉方法:在找准脉的位置后,医生运用指力的轻重、挪移以体察脉象。

常用的指法有举、按、寻、总按和单诊等。

1、举法:指医生的手指较轻地按在寸口脉搏跳动部位以体察脉象。

用举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浮取”。

2、按法:指医熟手指用力较重,以至按到筋骨以体察脉象。

用按的指法取脉又称为“沉取”。

3、寻法:觅即寻觅的意义,指医生手指用力不轻不重,按至肌肉,以细细体察脉象。

又称为“中取”。

4、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巨细相称的指力诊脉的圆法,从整体上分辨寸关尺三部和摆布两手脉象的形状、脉位、脉力等。

5、单诊:用一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次、形、势等变化特征。

临床时一般三指平均用力,但亦可三指用力不一,总按和单诊共同运用,以求周全捕捉脉象信息。

寸关尺是寸口脉诊法中三个诊脉部位:桡骨茎突内侧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左右手的寸、关、尺各代表一定的脏腑,即左寸可候心与膻中,关可候肝(胆)与膈,尺可候肾与小腹;右寸可候肺与胸中,关可候脾与胃,尺可候肾与小腹。

总的来说,两寸部诊察人体上部,两关部诊察人体中部,两尺部诊察人体的下部。

此外,寸、关、尺各部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诊法,进行分析比较,才能得出正确脉象,提供临床诊断参考。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把脉不是随便把手指往手腕上一搭就可以,找对位置很关键!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手腕突出位置的内侧(中医叫作“关”),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按在关前定寸,和中指紧紧并排在一起,最后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中指和无名指不要并紧,稍稍留一条小缝隙,这样就能摸到脉了。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要点
中医脉诊是中医望闻问切中的一个环节,有利于医生更好地了解患者身体状况,作出疾病的诊断。

中医脉诊的要点主要包括选择合适的体位、定位布指以及掌握脉象特征等方面。

1. 选择合适的体位:患者应该采取坐位或仰卧位,手前臂与心脏近于同一水平,手掌向上,前臂平放,以使血流通顺。

不正确的体位可能会影响局部气血的运行,从而影响脉象。

2. 定位布指:医生需要确定关脉、寸脉、尺脉的位置。

关脉位于桡骨茎突处,关脉上面一点就是寸脉的位置,关脉下面一点就是尺脉的位置。

然后用右手的中指放在患者左手的关脉上,食指按于左手的寸脉部位,无名指按于尺脉部位。

三个手指呈弓形,指头平齐,手指腹按触在三个部位上。

3. 掌握脉象特征:医生通过按压患者的脉搏,需要了解脉象的深浅、速率、强度、节律和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例如,脉象有根主要表现为沉取应指有力,尺部尤显。

病虽重,但尺脉尚滑实有力,则提示肾气犹存,还有生机。

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脉诊应由专业中医师操作,非专业人员的脉诊结果不可作为诊断依据。

同时,脉诊前患者应先休息片刻,调整呼吸,放松心情,以免影响脉诊结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有需要,建议咨询专业中医师。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脉诊的部位和方法
• 1 脉诊的部分 现在的临床运用“寸口诊脉法”。寸 口在病人桡动脉的腕后浅表部分。古人根据经络循行, 认为全身脏腑气血的情况都可以从寸口反映出来。因 为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肺经 起于中焦,寸口可反映胃气的强弱:肺朝百脉,脏腑 气血的变化都能通过肺经反映于寸口,且寸口部位固 定,诊脉方便,所以诊脉独取寸口。
病人取坐位或仰卧位,手与心脏要在同一水平面上,平臂直腕仰 掌,腕下垫脉枕,使气血流通。布指时,医生用中指定在关部, 食指按寸部,无名指按尺部,三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接 触脉体,三指布指疏密,因根据病人身材和医生手指大小适当调 整。
• 切脉时医生常用三种力体察脉象,用较轻的指力切按 在寸口脉皮肤上谓之“举”,称为浮取或轻取:用较 重胡指力切按在寸口脉筋骨间谓之“按”,称为沉取 或重取:手指用力从轻到重,从重到轻,左右推寻, 谓之“寻”,称为中取。寸,关,尺三部,每部都有 浮,中,沉三候,合称三部九候。
• 切脉时,应保持环境,医生的呼吸要自然均匀,态度 认真,把注意力集中于指下,诊脉时间不应少于一分 钟,着重体察脉象,包括频率、节律、充盈度、显现 的部位、指(拇指)定关法”,而不分三部。3 岁以下的小儿,可用望指纹代替切脉。
• 3正常脉象正常脉象又称“平脉”或“常脉”。其基本
• 平脉反映了机体气血充盈,脏腑功能健旺,阴平阳和, 精神安详的生理状态,是健康的标志。脉象与人体内 外环境的关系非常密切,正常脉象可由于人体内外诸 多因素的影响而发, 生相应的生理性变化,如年龄、
性别、体质、情志、饮食、季节、气候、地理、环境 等均能影响脉象,但只要有胃、有神、有根,均属平 脉范围。
• 此外,有的人脉搏不在寸口处,而由尺部斜向 手背,称为“斜飞脉”;也有脉象出现于腕部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的位置与操作方法
把脉是一种中医诊断方法,根据脉搏的形态和特点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

下面是把脉的位置和操作方法:
1. 脉搏位置:通常把脉的位置主要分为两部分,即寸关和尺泽。

其中,寸关包括寸口、关元、曲池、尺泽包括尺位、泽尺、孔最。

寸关主要反映手部经络的情况,尺泽主要反映手臂经络的情况。

2. 把脉的操作方法:通常是用三指法把脉。

具体方法如下:
- 使用三指,即食指、中指、无名指,平行并且紧贴患者的手腕内侧,根据不同的位置选择寸关或尺泽。

- 轻轻按压手腕内侧的相应位置,感受脉搏的跳动和特征,有的时候还需用旁观法观察舌苔、面色等其他体征。

- 把脉的时候要注意用指尖而不是指腹进行触诊,力度要适中,过轻或过重都会影响脉象的准确性。

需要注意的是,把脉需要经过长期的专业学习和实践才能掌握,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不建议随意进行把脉诊断,以免误判病情。

如果需要进行脉搏诊断,建议咨询专业的中医医生。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

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中医脉诊寸关尺分属脏器理论从手掌鱼际穴到手臂桡动脉一寸许能反映人的气血情况,故称气口或脉口,亦称寸口,是中医脉诊部位。

在这小段寸口脉上分寸关尺三部,寸在远心端,尺在近心端,关居中。

该处皮肤肌肉又是中医望诊之一,称尺肤诊。

寸尺脉中间部分名关,即分界之意。

左右寸关尺各代表不同脏器,即右寸肺,右关脾,左寸心,左关肝,左右尺为肾。

1 尺脉的研究《难经十四难》说:“上部无脉,下部有脉,虽困无能为害,所以然者,人之有尺,比如树之有根,枝叶虽枯槁,根本将自生。

”《脉经》也说:“寸关虽无,尺犹不绝,如此之流,何忧殒灭。

”以后学者都强调尺脉的重要性,认为尺脉侯肾和命门,为人的元气所在,生命攸关。

如人无二尺,多预后不良。

对健康人和患者左右寸关尺脉象进行描记,结果显示关脉最显著,幅度最大;尺脉最小,肾虚者更甚。

笔者认为这与解剖学有关:寸口脉即桡动脉的一小段,该动脉在肱桡肌深面,后经肱桡肌腱和桡侧腕屈肌腱之间至桡骨下端,经桡骨颈突至手背,其中关脉紧贴桡骨茎突,而尺脉在桡骨下端前面凹陷处且藏在两侧肌健之间,未能贴近骨面,根据“取脉压阻效应”,故关脉处反弹最强,尺脉最弱,寸脉居中。

而病重时元气微弱,心力不足,脉象细弱,尺脉原本沉弱,故反映更弱,使指感最易辨出。

因尺脉能首先反映元气的变化,故属肾,但当病情危重、血压下降甚至心力衰竭时,尺脉反而最后消失。

52 例休克患者血压回升前后脉象图参数比较发现随着休克的加重,先是寸脉减弱以至消失,然后关脉、尺脉依次减弱和消失。

因寸、关脉处于心脏的远端,比尺脉距心远,管径也稍细,故寸关脉处压力强度较弱,其消失要比尺脉早些。

另外,当按压寸口脉时,寸、关脉下垫物质较硬,管腔易被压瘪使管腔缩小,而尺脉较深不易被压瘪,管腔变化不大。

根据柏努利和罗丝定理(Rouse):“管腔狭窄处其压力下降,但在狭窄部位靠近其上游地方,压力反而升高"。

今尺脉正是靠近寸关脉上游,故当重按时,寸关处压强小而尺脉处反而大,因而量后消失。

寸关尺切脉位置图

寸关尺切脉位置图

寸关尺切脉位置图切脉辨证、凭脉用药切脉辨证、凭脉用药经方缘中医专家闲谈凭脉用药切脉用药辨证2010-12-29 10:57唐代孙思邈说:'夫脉者,医之大业也。

既不深究其道,何认为医者哉!'明代徐春甫进一步剖析说:'脉为医之重点,医不察脉,则无以别证;证不别,则无能够措治。

医惟明脉,则诚为神医;诊候不明,则为庸妄。

'清代吴鞠通更是刀刀见血:'四诊之法,惟脉最难,亦惟脉最可凭也。

'笔者行医几十年,只有面临病人亲身诊脉,不管其余三诊得来多少症象,只有脉诊清晰了,才觉目前一亮,处方用药也才有了针对性,应手取效者不知凡几。

今不揣陋昧,略举凭脉用药数例以解释之。

症同脉不同凭脉用药临床上遭到最多的是病相像,或许症雷同,而脉不同,此刻应凭脉用药,能力获得疗效,而不致陷入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窠臼。

有两位男性脑血栓患者,一为卢姓,一为李姓,年皆80多岁。

皆为舌僵直、说话不清、右侧身不必,叠经西医输溶栓药月余,皆不效。

诊卢姓左寸关脉浮而略数,浮者风也,师小续命汤意,以风药为主,慢慢以进,3剂而愈,观摩1年多未复发。

而诊李姓患者脉沉弱,右手脉尤甚,此气虚重症,治以补阳还五汤,黄芪用至150g,亦3剂而效,又服3剂以稳固,察看2年未复发。

若遇脑血栓患者,只知用活血化瘀套方,不知凭脉用药,取效殊难。

又有李姓患者,男,60岁。

去年夏季因食不洁之物,患上吐下泻,诊之右手关脉濡稍数大,知为内伤湿浊,令服藿香浩气散,一日病退,二日而愈。

今夏此人又因食不洁之物,上吐下泻之症复作,依据去年的体验,自服藿香浩气散及西药氟哌酸等消炎药,连服4日无效,每日呕吐、腹泻七八次,胃中疼痛难受,随时讨厌,身疲惫力,卧床难起,家人虑其脱水,欲送其去医院输液,患者执意邀我诊治。

观其面色惨白、瘦削,声低息微,诊其脉右关沉缓而虚。

证属虚寒,遂令其立服附子理中汤(加减)1剂,患者胃痛安,厌恶除,面色转亮,2剂起床运动已照常人,上吐下泻之证顿除。

健康之谜:中医脉诊基础

健康之谜:中医脉诊基础

健康之谜:中医脉诊基础
脉诊对于不懂中医的人来说可能会感觉很神奇,其实也没有大家想的那样,脉诊只是一个参考,今天小编就带大家看看买真是怎么看病的;
首先脉诊需要两个手的位置如下图:
左手的寸关尺部位
寸代表人的心和小肠
关代表肝和胆
尺代表人的肾和膀胱
他们分别是分为轻按是小肠胆膀胱重按是心肝肾又分浮沉实虚
右手的寸关尺部位
寸代表人的肺和大肠
关代表脾和胃
尺代表人的肾和三焦
他们分别是分为轻按是大肠胃三焦重按是肺脾肾又分浮沉实虚
另外一个就是经验了,还有季节,气候等再配合面诊,舌诊来找对疾病,对症下药了。

有需要了解更细的可以留言哦!。

如何确定尺、寸、关的位置

如何确定尺、寸、关的位置

如何确定尺、寸、关的位置?怎么把脉才能感觉脉象?如何把脉为什么现在人把脉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答案是没有学习经典。

先说把脉的位置,在手腕高骨向侧推,在筋骨之间,为关脉,我们用中指按住,然后把食指和无名指落下,食指的位置就是寸,无名指的位置就是尺。

把脉要三部九侯,三部指的是寸关尺,这三部脉。

第二,就是九侯,什么叫九侯呢,就是脉的趋势。

分浮取、中取、沉取。

三部脉都分,浮、中、沉的话不就是九部脉了吗?两只手不就是十八种脉象了吗?然后把这十八种脉象,错综分析,就可以直接分析出病人的气机再在哪里。

下边,教给大家一个把脉的要领,也是前提。

一要平淡,什么叫平淡,就是没有任何环境、心情干扰的因素。

最好是早起刚起床的时候。

所以,如果病人来了,就要让他先坐坐,或者先唠家常,等病人心情平静了,这个平静就会很像刚起床的那个状态。

在唠家常的时候,不也就可以望、闻、问了吗。

绝对不能在病人心情变化很大的时候、或者还没有把气喘匀的时候,就给病人把脉,这样把出来的脉,是很不准的。

把脉之前,我们要说说脉枕。

用脉枕的目的是做什么呢?这是用毛巾卷成的脉枕,方便实用。

最主要的目的,就是把脉展开,这样把出来的脉才准。

怎么叫展开呢?请看图一定要把脉枕放在手腕部位,这样脉才可以完全的打开,把脉也很准,这是基础,基础的东西要是不定好,很容易出现,一个人,不同的医生把出不同的脉。

下面是两种错误的,请大家注意。

过于靠手是不可以的,因为脉就会别窝在里面,过于靠臂也不可以,因为活动的围比较大,很容易出现不同。

由于人的手指,中间三根,中指比较长,很容易翘起,如果中指翘起,角度就容易过大,角度过大脉就不准,所以医生要有意识的把自己的中指向下,不要翘起。

看正确的图再看看错误的以上说的都是把脉最最基础的部分医生的手指要和病人的脉,呈现45度角。

角度过大,脉过不去,角度过小,沉脉把不到。

知道这些基础知识了,想学好脉,就一定要知道有多少种脉。

推荐大家看《频湖脉学》时珍的最好是能背下来,因为把脉的时候容不得再看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切脉之寸关尺的位置
图3寸关尺部位图
寸关尺部位图。

寸关尺是脉学术语。

指寸口脉分三部的名称。

桡骨茎突处为关,关之前(腕端)为寸,关之后(肘端)为尺。

寸关尺三部的脉搏,分别称寸脉、关脉、尺脉。

《脉经》:从鱼际至高骨,却行一寸,其中名曰寸口,从寸至尺,名曰尺泽,故曰尺寸,寸后尺前名
曰关。

阳出阴入,以关为界。


关于三部脉候脏腑的问题,历代论说颇多,但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即以临床常用的划分方法为代表:左手寸脉候心,关脉候肝,尺脉候肾;右手寸脉侯肺,关脉候脾胃,尺脉候命门。

总的来说是上寸脉以候上(躯体上部),下尺脉以侯下(躯体下部)”的原则。

此外,还要结合浮、中、沉等不同的切按方法,从各个方面比较以求诊得正确的脉象,进而与四诊结合
分析,才能得出比较正确的诊断,既不能单凭脉诊,也不能把三部候脏腑的方法机械地看待。

历代医家对寸关尺各部的长度有着不同的见解,其中以脉取三寸,三部各为一寸”的观点得到了多数医家的认同。

研究认为,三部总长度应根据人腕部桡动脉比较浅露肤表的一段长度来确定,在前臂中所占长度比例应与前臂在人身长中所占长度比例相适应;而各部的长度应按寸关尺分别反映人体上、中、下三段的身长比例来确定。

按照上述原则计算,三部总长度以2寸最合理,寸关尺长度分
别为6分、2分、12分。

脏腑定位,
左心小肠肝胆肾,右肺大肠脾胃命。

心与小肠居左寸,肝胆同归左关定。

肾脉元在左尺申,膀胱是腑常相应。

肺与大肠居右寸,脾胃脉从右关认。

左心主血,肝胆肾膀胱皆精血之隧道,故次附之;右肺主气,脾胃命门三焦各以气为运化,故次附之。

分之日气、日血、曰脉,总之惟脉运行气血而已。

是以气血盛脉盛,气血衰脉衰,气血和脉平,气血乱脉病。

由此知脉乃气血之体,气血乃脉之用也。

心与小肠为表里,旺于夏,而位左寸,沉取候心,浮候小肠。

肝与胆为表里,旺于春,而位左关,沉取候肝,浮候胆。

肾与膀胱为表里,旺于冬,而位左尺,沉取候肾,浮候膀胱。

肺与大肠为表里,旺于秋,而位右寸,沉取候肺,浮候大肠。

脾与胃为表里,旺于四季,而位右关,沉取候脾,浮候胃。

命门与三焦为表里,寄旺于夏,而位右尺,沉取候命门,浮候三焦。

然以循环之序言之,则左尺水生左关木,左关木生左寸火,左寸火接右尺火,右尺火生右关土,右关土生右寸金,右寸金生左尺水,生生之意不绝,有子母之亲也。

若以对待之位言之,则左寸火克右寸金,左关木克右关土,左尺水克右尺火,左刚右柔,有夫妇之别也。

然左手属阳,右手属阴,左寸君火以尊而在上,右尺相火以卑而在下,有君臣之道也。

三部之中有此自然之理,是以善诊者,诊父而知其子也。

把脉的正确方法
分步阅读
把脉又称为切脉,是中医师用手按病人的动脉,根据脉象,以了解疾病内在变化的诊断方法。

切脉具有悠久的历史,它反映了中医学诊断疾病的特点和经验。

脉象,可以理解为脉搏的形象。

把脉是由动脉搏动的显现部位(深、浅)、速率(快、慢)、强度(有力、无力)、节律(整齐与否、有无歇止)和形态等方面组成的。

脉象是中医辨证的一个重要依据,对分辨疾病的原因,推断疾病的变化,识别病情的真假,判断疾病的预后等,都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由于脉为血之府,贯通全身,所以体脏腑发生病变,往往反映于脉,有时在症状还未充分显露之前,脉象已经发生了改变。

所以,把脉作为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至今。

把脉的部位
1. 1
临床主要运用寸口诊法”即切病人桡动脉的腕后部分。

《内经》中曾有遍诊法”和三部诊法”的记载,近代临床很少运用,故不介绍。

脉诊独取寸口的理论根据有二:一是肺朝百脉,脉会太渊。

即人体各经脉均会集于肺,而寸口为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其上之太渊穴,是脉会之处,所以有脉会太渊”之说。

二是脾胃为各脏腑气血之源,各脏腑气血之盛衰,与脾胃功能之强弱有着密切
的关系,而手太阴肺经亦起于中焦睥功能之状况。

因此,全身脏腑经络气血之盛衰,都可以从寸口脉上反映出来。

寸口以及脏腑在寸口上的分布规律
1. 1
寸口又称气口或脉口。

寸口脉又可以分为寸、关、尺三部。

通常以腕后桡骨茎突为标记,其内侧部为关,关前为寸,关后为尺。

寸关尺三部又可施行浮、中、沉三候。

这就是寸口诊法的的三部九候。

2.2
脏腑在寸关尺上的分布,文献记载有许多不同的说法,现在临床上一般是根据《内经》上竟上” 下竟下”的原则,来划分寸口三部所分候的脏腑:左寸候
心,右寸候肺,并统括胸以上及头部的疾病;左关候肝胆,右关候脾胃,统括膈以下至脐以上部位的疾病;两尺候肾,并包括脐以下至足部疾病。

诊脉的时间
1. 1
《黄帝内经》中记载诊脉以平旦为佳,也就是说诊脉最理想时间是清晨。

但一般很难做到,一般要求诊脉时保持诊室安静,且应让病人候诊,在比较安静的环境中休息片刻,尽量减少干扰因素,以达到平旦诊脉的同样效果。

尤其对一些危重病人更不必拘泥于候诊而耽误救治时间。

诊脉的体位
1. 1
诊脉时病人的正确体位是正坐或仰卧,前臂自然向前平展,与心脏置于同一水平,手腕伸直,手掌向上,手指微微弯曲,在腕关节下面垫一松软的脉枕,使寸口部充分暴露伸展,气血畅通,以便诊察脉象。

2. 2
如果侧卧、上臂扭转,均可能导致脉管受压,脉气不能畅通;手臂过高或过低,都可以影响气血的运行,使脉象失真。

诊脉的手法
1. 1
诊脉常用的指法,可概括为选指、布指和运指等。

2. 2
1.选指
医者在诊脉时用左手诊病人的右手,用右手诊病人的左手,三指指端平齐,手指略呈弓形倾斜,与受诊者体表约呈45度角为宜,这样的角度可以使指目紧贴于脉搏搏动处以便于诊脉。

3.3
2.布指
医生下指时,先以中指按在桡骨茎突内侧动脉处,称为中指定关,然后用食指
按在关前定寸,用无名指按在关后定尺,布指疏密适当
4.4
3.运指
医生运指概括为7种。

(1 )举法:指医生用较轻的力量按在皮肤上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浮取”轻取”
(2 )按法:指医生用较重的力量按至筋骨体察脉的方法。

又称为沉取”重取”
(3)寻法:有两层意思:其一,寻即寻找,指医生手指用力可轻可重,左右推按,仔细体察脉象,寻找脉搏跳动最明显的部位。

其二,是指用力不轻不重, 按至肌肉取脉的方法,即中取为寻”
(4 )循法:指用指目沿着脉道的轴上下移动来取脉的一种方法,主要是体察脉搏的长短。

(5)推法:指指目对准脉脊后,顺应脉搏的动势,左右内外推动以体察脉象快慢、力量、趋势的一种方法。

(6 )总按:即三指同时用大小相等的指力诊脉的方法。

(7)单按:用单个手指诊察一部脉象的方法。

主要用于分别了解寸、关、尺各部脉象的位、数、形、势等变化特征。

END
诊脉平息
1. 1
平息的息”指一呼一吸。

平息是指医者在诊脉时要保持呼吸调匀,清心宁神。

平息的意义有二:一方面医生以自己的一次正常呼吸为时间单位,来检测病人的脉搏搏动次数。

正常人呼吸每分钟16~18次,脉搏每分钟72~80次,以此推算每次呼吸脉动大约为4-5次。

另一方面,平息有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以仔细地辨别脉象。

END
五十动
1. 1
五十动”指医生对病人诊脉的时间一般不应少于50次脉跳的时间。

即每次诊脉,每手应不少于1分钟,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