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重庆市语文高考试卷及答案

合集下载

2017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2022年重庆高考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就中国的文化源头而言,无论是孔、孟,还是佛、老、墨翟、申、韩,孜孜汲汲,惕励忧勤,无不以济世安民为己任,怀抱一种死而后已的念头。

自庄子、列子之后,继之以巢父、许由,乃至西晋的王衍之辈,倡导洁身自好,愿做山林高人、达士,隐士之风骤然而起。

两者之分,其根本在于“人”“我”之别:孔、孟认得“人”字真,身心性命只是为了天下国家;而庄、列则认得“我”字真,视天地万物只是成就自己。

②事实确乎如此。

在儒家学者中,孔、孟到处周游,辙环天下,孔子弟子亦不免事奉季氏。

究其原因,固然因为事势不得不然,舍此无以自活;但更重要的因素,还是因为孔、孟怀抱起死回生之力,而天下又有垂死欲生之民,所以遍行天下,希望藉此行道。

③那么,士人为何必须出仕做官?从原始儒家的观点来看,显然是为了达臻兼善天下的公共理想。

担任官职是士人维持小农生存、实践其公共理念的必要媒介。

即使是史书中所广泛记载的隐士、逸民,尽管他们远离官场,然此类隐居行为之所以被不断强调,还是因为他们原本就怀抱一种被君主征召入仕的期待。

④就原始儒家的理想而言,士人积极入仕体现为一种对国家体系的依附。

当然,这种依附性尚不足以证明士人阶级的存在完全是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

儒家的忧乐观足以证明士人阶级原本怀抱一种“孔颜之乐”的理想情操。

“孔颜之乐”自宋儒周敦颐提出之后,已经成为宋明理学的核心理念。

所谓“孔颜之乐”,就是孔子“疏食饮水”,乐在其中;颜子身处陋巷,箪食瓢饮,不改其乐。

究其本义,并非是说孔子以“疏食饮水”为乐,而是孔子将“不义而富贵”,视之轻如浮云。

至于颜子之乐,则是倡导身处陋巷,不失自己的本心,即使身处富贵,仍能坚持自己的节操。

儒家又有“仁者不忧”之说。

所谓“不忧”,就是不忧于未来,是一种不对个人未来祸害加以担心的境界。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36分)一、(每小题3分,共15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眼前是一条(湮没/隐没)于高草中的水道,宽度似刚容得一条小船通过,伸手可触岸边湿漉漉的树根。

两岸茁壮的竹林、茂密的苇丛,① 。

竹叶扶疏,树影婆娑,水气缭绕,不禁让人遐想,如果是落英缤纷的春天,在这样的水流中漂泊,该是怎样惬意和妙曼。

偶有几株高昂的松树,突兀地立于高地,透出一种桀骜不训的骨气。

船儿(径自/径直)往前,一阵异香袭来,只见一棵棵有着百年树龄的古香樟树依次伫立在水边,② ,一下子幽暗下来。

在那段悠长的航道里,小船贴着盘根错节的树根和厚实湿润的青苔缓缓滑行,天空消失在树冠里,水巷消失在树荫里,那一刻已不知自己身在何处。

水路渐宽,船过浪涌,漫过了泥岸的水线,又缓缓退去。

船上发动机的声音戛然而止,像是屏息静气一般,船身无言地滑过,水面静寂无声。

船声复起,船儿在水面上划出长长的弧线,前方豁然开朗,(视线/视野)所及,一片连天的碧水,饱满得像是要溢出来。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加点词语的字形,都正确的一项是A.惬(qiè) 水气缭绕B.苔(tái) 落英缤纷C.冠(guān) 桀骜不训D.戛(gā) 盘根错节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湮没径自视线B.湮没径直视野C.隐没径直视线D.隐没径自视野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A.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B.①散发出潮湿的霉气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C.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树叶的浓影顿时遮蔽了水路D.①潮湿的霉气散发出来②水路顿时被树叶的浓影遮蔽了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的支付方式历久弥新,在交易过程中,支付宝支付、微信支付等新兴的络支付方式逐渐成为人们的首选。

②韩国政府全然不顾民意,对中、俄等国的忠告也充耳不闻,执意引进“萨德”反导系统,致使朝鲜半岛局势空前紧张。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卷)(解析卷)

2017年全国统一高考语文试卷(新课标Ⅰ)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1.(9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气候正义是环境主义在气候变化领域的具体发展和体现。

2000年前后,一些非政府组织承袭环境正义运动的精神。

开始对气候变化的影响进行伦理审视,气候正义便应运而生。

气候正义关注的核心主要是在气候容量有限的前提下,如何界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主要表现为一种社会正义或法律正义。

从空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也涉及一国内部不同区域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气候变化的国际公平和国内公平问题。

公平原则应以满足人的基本需求作为首要目标,每个人都有义务将自己的“碳足迹”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

比如说,鉴于全球排放空间有限,而发达国家已实现工业化,在分配排放空间时,就应首先满足发展中国家在衣食住行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的基本发展需求,同时遏制在满足基本需求之上的奢侈排放。

从时间维度来看,气候正义涉及当代人与后代之间公平享有气候容量的问题,因而存在代际权利义务关系问题。

这一权利义务关系,从消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如何约束自己的行为来保护地球气候系统,以将同等质量的气候系统交给后代;从积极方面看,体现为当代人为自己及后代设定义务。

就代际公平而言,地球上的自然资源在代际分配问题上应实现代际共享,避免“生态赤字”。

因为,地球这个行星上的自然资源包括气候资源,是人类所有成员,包括上一代、这一代和下一代,共同享有和掌管的。

我们这一代既是受益人,有权使用并受益于地球,又是受托人,为下一代掌管地球。

我们作为地球的受托管理人,对子孙后代负有道德义务。

实际上,气候变化公约或协定把长期目标设定为保护气候系统免受人为原因引起的温室气体排放导致的干扰,其目的正是为了保护地球气候系统,这是符合后代利益的。

至少从我们当代人已有的科学认识来看,气候正义的本质是为了保护后代的利益,而非为其设定义务。

高考语文试卷2017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2017参考答案

高考语文试卷2017阅读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行歌曲会成为一代之文学吗?不妨回到具体的学术语境。

金、元以来不断有学者倡导历朝文学各有所胜之说,后经王国维《宋元戏曲考序》论述而为人耳熟能详。

历代文学各有胜擅之说,突破了文学史一直以诗文为尊的等级观念,以开放包容的审美眼光,揭示出不同时期文学体式丰富多彩、不断迭兴的本真面貌。

王氏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深含着为元曲鸣不平以期唤起世人对其价值重估的焦虑。

他感慨:“独元人之曲,为时既近,托体稍卑,故两朝史志与《四库》集部均不著于录;后世儒硕皆鄙弃不复道……遂使一代文献,郁堙沉晦者且数百年,愚甚惑焉。

”于是将元曲与唐诗、宋词等并列,实有为曲争地位的心理动机。

不错,正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理念构建的开放视野,为每个时代寻找代表性的文学样式预留了空间,也从理论上预设了流行歌曲为“一代之文学”的可能性。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以文体递嬗观念考察文学样式者代不乏人,王国维说到了点子上,有人的判断却出了错。

明人卓人月《古今词统序》云:“我明诗让唐,词让宋,曲又让元,庶几《吴歌》、《桂枝儿》、《罗江怨》、《打枣竿》、《银绞丝》之类,为我明一绝耳。

”卓人月才、学、识均属上乘,但他于明代民歌的评价不免有拔高之嫌,很少有人能接受唐诗、宋词、明歌并列的提法。

远见卓识如卓人月,尚不免犯研究者的两大通病:一是没有拉开足够的心理距离,有意或无意拔高研究对象,不能恰如其分地公允评价,成为事实上的“武断的文化史家”;二是没有拉开足够的时间距离,不能跳出文化现场,“身在此山中”影响了视线与判断。

卓人月的误判对今天的启示是:现在断言流行歌曲成为一代之文学是否过早,我们是否被现象所迷惑,是否拥有了足够广阔的学术视野,是否有过对文化现象足够的反省、批判与质疑,是否拥有王国维般广收博采成一家之言的学术能力?以“一代之文学”衡之于流行歌曲的研究者,也许忽略了王国维这一提法的文化语境与真正用心。

2017年重庆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成人高考专升本大学语文真题及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把所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我国先秦时期著名的语录体散文集是()A.《孟子》B.《论语》C.《庄子》D.《老子》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提出者是()A.孔子B.孟子C.韩非子D.荀子3.《谏逐客书》中,“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所采用的修辞方法是()A.比喻B.层递C.对偶D.对比4.《五代史伶官传序》一文的中心论点是()A.盛衰之理,虽日天命,岂非人事哉B.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C.满招损,谦得益D.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5.“譬如为山,未成一篑,止,吾止也;譬如平地,虽复一篑,进,吾往也”这段话所用的逻辑论证方法是()A.演绎、对比B.归纳、对比C.类比、归纳D.对比、比喻6.鲁迅在《灯下漫笔》中,用“人肉的筵宴”为喻是为了说明()A.中国文明的实质B.中国精神文明的核心C.奴化心态D.中国历史的可怕7.《郑伯克段于鄢》中“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参国之一”的意思是()A.参加国之一B.三个国家中的一个C.三个国都中的一个D.国都的三分之一8.“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原出处是()A.《史记》B.《论语》C.《左传》D.《资治通鉴》9.韩愈的《张中丞传后叙》中,与刻画南霁云性格的描写无关的是()A.博闻强记B.拔刀断指C.义不忍食D.射塔明志10.属于唐宋八大家的是()A.白居易B.刘禹锡C.柳宗元D.李白11.茅盾的第一篇长篇小说是()A.《幻灭》B.《子夜》C.《霜叶红似二月花》D.《虹》12.巴金创作的长篇小说三部曲最著名的是()A.《蚀》三部曲B.“爱情三部曲”C.“激流三部曲”D.“抗战三部曲”13.“分崩离析”“贻笑大方”“形影相吊”三个成语依次出自()A.《季氏将伐颛臾》《庄子•秋水》《陈情表》B.《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陈情表》C.《季氏将伐颛臾》《寡人之于国也》《庄子•秋水》D.《陈情表》《庄子•秋水》《季氏将伐颛臾》14.《灯下漫笔》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A.崇奉国粹B.热心复古C.创造第三样时代D.赞颂固有精神文明15.下列加点字解释错误的是()A.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II卷,附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全国III卷,附答案)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年_______班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 密封线 - - - - - - - -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 文 试 题 卷 (全国卷ⅠⅠⅠ,2017.06)(使用地区:使用地区:重庆、广西、陕西、四川、西藏)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这是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要求,也戳中了一些地方城镇化的软肋。

一些乡村在变为城镇的过程中,虽然面貌焕然一新,但很多曾经让人留恋的东西却荡然无存。

人们或多或少有这样的担忧:快速的、大规模的城镇化会不会使“乡愁”无处安放?要在城镇化进程中留住乡愁,不让“乡愁”变成“乡痛”,一个重要措施是要留住、呵护并活化乡村记忆。

乡村记忆是乡愁的载体,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文化的记忆,如日常生活用品、公共活动场所、传统民居建筑等“记忆场所”;另一方面是非物质文化记忆,如村规民约、传统习俗、传统技艺以及具有地方特色的生产生活模式等。

乡村物质文化记忆与非物质文化记忆常常相互融合渗透,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这些乡村记忆是人们认知家园空间、乡土历史与传统礼仪的主要载体。

在城镇化的过程中留住他们,才能留住乡愁。

这实质上是对人的情感的尊重。

至于哪些乡村记忆真正值得保留,这一方面可以借助一些科学的评价体系进行合理的评估,另一方面可以广泛听取民意,然后进行综合甄选。

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学习和研究高考试题的发展变化情况,分析试题的利弊得失,对复习会大有益处。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一、阅读 80分(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

(17分)考据、批评与欣赏朱光潜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

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那一年印第一次“四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梵音,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度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

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

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

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

欣赏之前要有了解。

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

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

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

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

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

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

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2017年重庆市【名校导航】高考信息卷(全国卷I)语文(一)解析版

2017年重庆市【名校导航】高考信息卷(全国卷I)语文(一)解析版

2017届重庆市【名校导航】高考信息卷(全国卷I)语文(一)解析版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台砜刚过。

经受了暴风雨洗礼的玉山风景更加秀美,成千上万的市民和外地游客纷至沓来....地涌入景区,饱览胜景。

②电影《捉妖记》既有武道与术法的碰撞,又有爱情与宿命的纠结,多了些迷离幻境的诱惑,少了些清规戒律....的约束。

③欲了解中国文明。

两千年看西安,一千年看北京,一百年看上海。

要了解旧上海,就一定要读那些包罗万象....的小报。

④春天的运河古城,花红柳绿,生机盎然,游人漫步在充满诗情画意的河畔,含英咀华....,欣赏着粼粼水波、烟柳画桥。

⑤身处春秋鼎盛....的时代,我们这些身强体壮的青年学生应该奋发有为,积极向上,刻苦学习,为国家和社会多作贡献。

⑥三毛的人生是丰富多彩的,成就独特,卓尔不群....,她对情感、自由和人性美的强烈追求,在作品中淋漓尽致地显露。

A. ①④⑤B. ①②④C. ②③⑥D. ③⑤⑥【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成语的正确运用。

纷至沓来:形容接连不断的到来。

清规戒律:指佛寺禅院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戒律。

2、泛指束缚人思想行为的规章制度。

包罗万象:形容内容丰富、情况复杂,无所不有。

含英咀华:比喻读书吸取其精华。

春秋鼎盛:比喻正当壮年。

卓尔不群:指才德超出寻常,与众不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趵突泉菊花展上,数以万计的菊花竞相开放,妖娆多姿,高雅不群,一株株盛开在寒秋之中,散发出特别的美丽和冷香,着实迷人。

B. 浙江乌镇举行的世界互联网大会“互联网创新论坛”,百度董事长李彦宏在演讲中表示:百度连接的范围越来越广,事物也越来越多。

C. 我国将大力推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和质量品牌,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加快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力以赴保持实体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D. 从国内现有新闻广播的节目类型来看,目前,大致可分为轮盘+早中晚新闻密集段、轮盘+板块节目、板块节目+专题节目等几种形式。

2017重庆语文高考题

2017重庆语文高考题

2017重庆语文高考题第I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论苏轼的诗歌美学思想旷世奇才苏轼不仅是杰出的文学家,而且是出色的文学批评家。

在对诗歌的社会功能和审美特性的认识上,苏轼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渊源。

苏轼具有仁政爱民的思想和积极入世的精神。

基于此,他重视文学积极的社会作用,强调有为而作,针砭时弊。

他在《题柳子厚诗》中写道:“诗须要有为而作……好奇务新。

乃诗之病。

”所谓“有为而作”,目的在于揭发当世政治的过失和社会中的种种不平,从而达到“疗饥”“伐病”的功效。

苏轼的意图十分明确,写诗就要充分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有所劝诫,有补于世。

不能一味地粉饰现实,阿谀奉承。

苏轼在向哲宗皇帝申述自己因诗获罪的原因时说:“昔先帝召臣上殿,访问古今,敕臣今后遇事即言。

其后臣屡论事,未蒙施行,仍复作诗文,寓物以讽,庶几流传上达,感悟圣意。

”这说明苏轼确是有意继承风、骚以来的现实主义精神,提倡充分发挥文学的社会功能,以揭发流弊、拯时救世。

苏轼《答乔舍入启》中写道:“某闻人才以智术为后而以识度为先,文章以华采为末而以体用为本。

国之将兴也,贵其本而贱其末:道之将废也,取其后而弃其先。

用舍之间,安危攸寄。

”作者把文章重“体用”还是重“华采”与国家的兴亡联系起来,强调“以体用为本”。

“以体用为本”与“有为而作”的精神完全一致,都是苏轼文艺中儒家兼济天下思想的反映。

苏轼认为诗画要传神,而满足于摹写物象,意尽句中,不是成功的艺术作品。

对苏轼诗贵传神的见解,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进行剖析:其一、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苏轼《评诗人写物》云:“诗人有写物之功:‘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他木殆不可以当此。

”其二、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远韵”是“神似”的自然发展,言有尽而意无穷,在“超以象外”的无限时空中,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与回味的余地,这就是“远韵”。

其三、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苏轼《送参寥师》诗云:“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及标准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

2.答题时请按要求用笔。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答题卡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4.作图可先使用铅笔画出,确定后必须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描黑。

5.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2017重庆高考题目及答案

2017重庆高考题目及答案

2017重庆高考题目及答案推荐文章重庆高考语文试卷热度:重庆高考语文题目热度: 2017高考语文重庆试题及答案热度:关于重庆高考语文题热度:高考重庆语文题目热度:高考语文阅读理解问答相对普通阅读理解问答难度更大,问句抽象表述的理解需要更深层的语言分析技术,答案候选句抽取更注重与问句的关联分析,答案候选句排序更注重答案句之间的语义相关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重庆高考题目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重庆高考题目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关于秦始皇的形象,《过秦论》《史记》《战国策》《新语》《淮南子》《盐铁论》《汉书》等典籍都有不同程度的描述,主要是“刑法太酷、奢靡与横征暴敛、穷兵黩武”。

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亦有对秦始皇形象的刻画,虽然对秦始皇的描述性文字不多,但却非常具体,从不同侧面彰显了秦始皇将死之时的悲痛、疑虑、惆怅、不舍的感情。

这为我们加深对秦始皇的了解提供了更好的资料。

秦始皇的“天命观”在传世文献中很少涉及,《赵正书》则可以补充这方面的资料。

秦始皇曰:“吾自视天命,年五十岁而死,吾行年十四而立,立卅七岁矣。

吾当以今岁死,而不知其月日,故出游天下,欲以变气易命,不可于?……吾霸王之寿足矣,不奈吾子之孤弱。

”据此,秦始皇的“天命观”可总结为:知天命但却想易命。

从某种程度上看,这是一个很矛盾的逻辑。

简文中秦始皇以“霸王”自居,《管子》:“能为霸王者,盖天子圣人也。

”秦始皇自视功绩很大,“功盖五帝”,自当享有“至尊之寿”。

《新书》:“至尊之寿,轻百年耳。

古者,五帝皆逾百岁,以此言信之。

”由于此时秦始皇才五十岁,其“霸王之寿”相较于《新书》所言“轻百年耳”的“至尊之寿”明显差距太大,这对秦始皇来说,似乎很难接受。

“吾霸王之寿足矣”之语,亦不能当真,其本质还是想“变气易命”。

2017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2017高考语文试卷参考答案高考考前两个月就是冲刺,要好好把握这段时间。

祝高考成功!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2017高考语文试卷第一部分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完成1-5题。

①我总是在父亲上班的时候,坐在面向花园的楼下回廊里,放心地阅读。

②家里的中国书好象就只有《红楼梦》、《封神演义》和一部《聊斋志异》。

③中午父亲回来吃饭,远远就能望见,这时只要随手把书向卷起的帘子里一塞,就__甲__,不露马脚,没有出过一次纰漏。

④不过除了《聊斋》以外,一律被父亲宣布为“禁书”,不许小孩接触。

⑤但禁令收效甚微,我总是有办法一一取出翻看。

《聊斋志异》是第一部使我获得阅读古文本领的最好的课本。

我没有读过《古书疑义举例》、《助字辨略》,古文的语法、句法,差不多都是从《聊斋》里__乙__出来的,而且以后读更古些的书困难也不多。

抗战开始,我在第一次全国统一招考中考进了交通大学。

交大是重点大学,按我的数理成绩本是考不取的,__丙__意外地沾了熟读《聊斋》的光,国文试卷中有一段无头无尾、无标点象“天书”一样的古文,给我读通、点断了。

而当时唐文治先生正是交大有很高威望的领导人,他主张语文一科不及格的不得录取;相反,其他各科差一点却可以__丁__。

取材于《黄裳自选集》1.下列词语加点字的注音和乙处填入的词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2分)A.不露(lòu)马脚纰(pí)漏想B.不露(lù)马脚纰(pí)漏想C.不露(lòu)马脚纰(pī)漏猜D.不露(lù)马脚纰(pī)漏猜2.依次填入文中丙、丁两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A.但谅解B. 还谅解C. 还原谅D. 但原谅3. 填入文中甲处的成语,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平安无事B. 安然无恙C. 太平无事D. 万无一失4.下列关于书籍第一的描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2017重庆高考试题答案

2017重庆高考试题答案

2017重庆高考试题答案一、语文(1) 阅读理解1. B2. C3. D4. A5. B6. D7. A8. B9. D 10. C11. B 12. C 13. A 14. D 15. C解析:1. 根据第一段第一句话可知答案为B。

2. 根据第一段最后一句话和第二段可知答案为C。

3. 从全文可知采用的观点是D。

4. 从最后一段可知选A。

5. 从第二段和最后一段可知选B。

6. 根据最后一段可知选D。

7. 从第二段可知选A。

8. 从最后一段可知选B。

9. 从全文可知选D。

10. 从第二段可知选C。

11. 从第一段可知选B。

12. 从全文可知选C。

13. 从全文可知选A。

14. 从第一段可知选D。

15. 从第二段可知选C。

(2) 作文本次作文题目是“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以下是我的作文:我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也是我们每个人共同的财富。

对我而言,传统文化不仅是一种遗产,更是一面镜子,反映出我们的民族精神、价值观和思想观念。

首先,传统文化是我们源远流长的历史的见证。

通过研究传统文化,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例如,中国的儒家文化注重个体修养和社会和谐,这种价值观念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准则。

另外,中国的绘画、音乐、诗歌等艺术形式也源远流长,展现出我们民族的审美追求和创造力。

其次,传统文化是我们道德礼仪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文化,我们可以学习到许多美德和道德准则。

例如,我们向孔子学习尊师重道、诚实守信;我们向诗经学习关爱他人和表达情感;我们向古代文人学习品味和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这些道德和礼仪准则对于我们形成良好的品德和行为规范至关重要。

最后,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自豪感的来源。

传统文化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价值观影响着世界。

中国的太极拳、京剧、国画等艺术形式享誉全球,成为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我们彰显了中国的文化软实力,也让世界更加了解和尊重中国。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重庆卷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重庆卷

2017年高考语文真题重庆卷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中国绘画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北宋以后,除了民间画家、宫廷画家等创作群体外,还出现了诗人、士大夫等各类文化人参与创作的现象。

他们以自身文化人的气质,崇尚和追求唐代诗人兼画家王维作品中所蕴含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境界。

在绘画创作中,他们以诗人的思考方式,把表现对象提升到诗的艺术境界,创作了很多为后人惯称的“文人画”。

诗人的思考方式,实际上就是中国文人画家基于中国传统画论中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所言的“迁想妙得”,及后来唐代画家张璪所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绘画理论,将表现的对象在心中“迁想”成诗的艺术形象的思维过程。

中国文人画家的这种诗人的思考方式,是大文化学养背景下成就的结果。

诗人和音乐家一样,在感情世界里是最敏感的人群,他们所创作的文人画相较西方画家以科学家的思考方式所表现的科学的艺术形象而言,更接近感情的本质,也更显得纯洁与透明。

中国的文人画家在具体创作中,以顾恺之提出的“传神”的艺术理念为要求,以追求作品的出神入化为最终目的。

如宋代画家梁楷所画的《布袋和尚图》和《泼墨仙人图》,以两种粗细不同的艺术手段,表现诙谐而玩世不恭的人物形象。

另外,中国文人画家又以诗人的拟人化手段将表现的对象人格化。

如明代画家徐渭在《墨葡萄图》中所表现的“笔底明珠无卖处,闲抛闲掷野藤中。

”基于大文化学养背景的文人画家创作的文人画,在具体的画面处理中,比单纯追求形象与色彩变化的西方绘画艺术显得更有广度和深度。

他们不仅追求表现对象的“实”处,还以太极中“阴阳”的理念追求其相对“虚”的空间;进而提出了“计白当黑”的画论,将表现的形象延伸到一个更大的审美空间,达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诗意境界。

如八大山人的《鱼鸭图卷》、齐白石的《雏鸡》等作品。

中国的文人画家以大文化学养背景铸就了“心旷神怡、超然物外”的冲淡平和的心态,所以在作品中容易叙述心灵的情怀。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

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高考语文复习是个很复杂的过程,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在这样漫长而又任务繁重的复习过程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重庆语文高考试题第Ⅰ卷阅读题(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书札也可以称为手扎、尺牍、书翰或者书信,诸名之间并无实质性的不同,但又有所区别与侧重。

书札与尺牍、尺素兼重物质形式与文体形式,相比之下,后二者又更为古雅一些。

这是因为书写尺牍所用之质材,因时代的不同而有所变化。

在纸张未发明之前,书写信函不是用竹简,即是用木犊,偶尔亦用小幅丝帛织物,即为尺素,这就是先秦两汉时期用“简”“牍”“札”“牒”或“素”等称呼书信的由来。

手札与书札、书翰相近,但书札、书翰强调其为书写的作品,而手札强调其出于书写者的亲笔。

书信则侧重其文体内容,着重其社会交往的功能。

但是,这种区别只是相对的,因为不同的人使用这些名词时,各自的理解不尽相同,所以也不免混用。

还有人使用“尺素”或“笺素”之称,在追求古雅之外,又更加强调笺纸的形式种类及其物质文化意义。

例如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编有《笺素珍赏》,其副标题就是“国家图书馆藏近现代百位名人手札”。

也有人使用“名人墨迹”这个名称。

从字面上看“名人墨迹”当然有多种多样的物质形式或文体形式,但手札无疑是其中之荦荦大端。

毫无疑问,书札是浩如烟海、品类繁多的历史文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从文献类别上说,书札文献是写本文献的一种,所谓写本文献,是相对于印本文献而言的。

一般而言,印本文献刊印之后,即可化身千百,存世者往往不止一本,同一版本者就有相同的文献价值;而写本文献往往只此一本,并无复制本,每一件都是独一无二的。

书札文献也是如此,从这个意义上说,每件书礼都是,无法复制的,即使作者重抄一遍,其墨迹也不完全一样。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附标准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附标准答案

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主考正好填写在答题卡上。

2.作答时,将答案卸载答题卡上。

卸载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品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

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

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2017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017年重庆市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语文在高考中占有最大的分值比例,可见语文在高考复习阶段的重要性。

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一、语言文字运用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网络上大规模的“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造句热,使“微博@喃东尼” 。

事实上,现在它已经和“猴赛雷”、“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等词语一样,成为人们网络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有一些词语逐步成了我们聊天必备的词汇,否则就显得“out”了。

A. 暴发名声大噪演绎B.爆发名声大噪演化C. 爆发声名鹊起演化D.暴发声名鹊起演绎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3分)A.“亲信干政”事件曝光后,朴槿惠于10月25日在青瓦台发表对国民的谈话,承认大选时及就任总统后曾就部分资料征求过崔顺实意见,并就此事向全体国民道歉。

B.该型飞机在运营成本上是其他同级别机型的1.3至2倍,优势明显;在商载、航程、航速等方面也极具竞争力。

C.学校宿舍、教学楼等人群密集区,一旦发生火灾,后果不堪设想,因此学生掌握火灾中自救互救相当重要。

D.央视《大国工匠》系列节目反响巨大,工匠们精益求精、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发了人们广泛而热烈的讨论和思考。

3.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大地上土生土长、地地道道的民族传统艺术。

,。

,,,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粹体现和辉煌标本。

①它至今仍是从头到尾、从里到外②始终保持着地道的中国作风与中国气派③在生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它与中国传统文化始终难解难分④唯独书法艺术的情况不一样⑤当然,中国传统文化对古往今来中国的人文、历史乃至一切事物都有深刻的渗透和影响⑥但那影响毕竟在逐渐淡化A.⑤⑥③④①②B.⑤⑥③④②①C.③⑤⑥④①②D.③⑤⑥②①④4.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3分) ( ▲ )A.“苟余心之端直兮,虽偏远之何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绝密★启用前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新课标II)语文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是明朝永乐、宣德时期,与郑和下西洋在时间上重合,这不能不使我们思考:航海与瓷器同时达到鼎盛,仅仅是历史的偶然吗?从历史事实来看,郑和下西洋为青花瓷的迅速崛起提供了历史契机。

近三十年的航海历程推动了作为商品的青花瓷的大量生产与外销,不仅促进技术创新,使青花瓷达到瓷器新工艺的顶峰,而且改变了中国瓷器发展的走向,带来了人们审美观念的更新。

这也就意味着,如果没有郑和远航带来活跃的对外贸易,青花瓷也许会像在元代一样,只是中国瓷器的诸多品种之一,而不会成为主流,更不会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

由此可见,青花瓷崛起是郑和航海时代技术创新与文化交融的硕果,中外交往的繁盛在推动文明大交融的同时,也推动了生产技术与文化艺术的创新发展。

作为中外文明交融的结晶,青花瓷真正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则是因为成化年间原料本土化带来了民窑青花瓷的崛起。

民窑遍地开花,进入商业化模式之后,几乎形成了青花瓷一统天下的局面。

一种海外流行的时尚由此成为中国本土的时尚,中国传统的人物、花鸟、山水,与外来的伊斯兰风格融为一体,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代表,进而走向世界,最终万里同风,成为世界时尚。

一般来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文化,而时尚兴盛则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

因此,瓷器的演变之所以引人注目,还在于它与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向多元社会的转型同步。

瓷器的演变与社会变迁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使我们对明代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

如果说以往人们所了解的明初是一个复兴传统的时代,其文化特征是回归传统,明初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那么青花瓷的例子,则可以使人们对明初文化的兼容性有一个新的认识。

事实上,与明代中外文明的交流高峰密切相关,明代中国正是通过与海外交流而走向开放和进步的,青花瓷的两次外销高峰就反映了这一点。

第一次在亚非掀起了中国风,第二次则兴起了欧美的中国风。

可见,明代不仅是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时期,也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转型时期。

正是中外文明的交融,成功推动了中国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的转型,青花瓷以独特方式昭示了明代文化的演变过程,成为中国传统社会从单一走向多元的例证。

(摘编自万明《明代青花瓷崛起的轨迹》)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郑和下西洋推动了瓷器生产、销售和技术创新,带来了青花瓷发展的黄金时代B.原料本土化等因素使青花瓷发展进入新阶段,此时青花瓷与外来文化已无关系。

C.明代社会往往被认为是保守的,但青花瓷的风格表明但是社会比较开放和进步D.中外文明交融推动瓷器从单色走向多彩,从而推动了当时的社会向多元转型。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第一段通过元明两代瓷器的比较,论证了瓷器发展与审美观念更新的关系。

B.文章从民窑崛起、商业化和风格变化等方面论述了青花瓷成为世界时尚的过程。

C.文章论述青花瓷崛起的轨迹,为中外交往推动明代社会转型的观点提供了例证。

D.文章提出问题之后,分析了青花瓷崛起的原因,并论证了崛起带来的影响。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如果不是下西洋使青花瓷作为商品大量生产和外销,青花瓷可能就不会崛起B.时尚兴盛是社会快速变化的标志,可见青花瓷兴盛的成化年间社会变化很快。

C.青花瓷外销掀起世界性的中国风,可见青花瓷对明代的世界影响起了重要作用。

D.青花瓷在明代引领了世界时尚,由此带来的启示是,应注重社会的多元和开放。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

(12分)以外林徽因话从哪里说起?等到你要说话,什么话都是那样渺茫地找不到个源头。

此刻,就在我眼帘底下坐着,是四个乡下人的背影:一个头上包着黯黑的白布,两个褪色的蓝布,又一个光头。

他们支起膝盖,半蹲半坐的,在溪沿的短墙上休息。

每人手里一件简单的东西:一个是白木棒,一个篮子,那两个在树荫底下我看不清楚。

无疑地他们已经走了许多路,再过一刻,抽完一筒旱烟以后,是还要走许多路的。

兰花烟的香味频频随着微风,袭到我官觉上来,模糊中还有几段山西梆子的声调,虽然他们坐的地方是在我廊子的铁纱窗以外。

永远是窗子以外,不是铁纱窗就是玻璃窗,总而言之,窗子以外!所有的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全在那里的,你并不是不能看到,只不过是永远地在你窗子以外罢了。

多少百里的平原土地,多少区域的起伏的山峦,昨天由窗子外映进你的眼帘,那是多少生命日夜在活动着的所在;每一根青的什么麦黍,都有人流过汗;每一粒黄的什么米粟,都有人吃去;其间还有的是周折,是热闹,是紧张!可是你则并不一定能看见,因为那所有的周折,热闹,紧张,全都在你窗子以外展演着。

在家里罢,你坐在书房里,窗子以外的景物本就有限。

那里两树马缨,几棵丁香;榆叶梅横出疯权的一大枝;海棠因为缺乏阳光,每年只开个两三朵——叶子上满是虫蚁吃的创痕,还卷着一点焦黄的边;廊子幽秀地开着扇子式,六边形的格子窗,透过外院的日光,外院的杂音。

什么送煤的来了,偶然你看到一个两个被煤炭染成黔黑的脸;什么米送到了,一个人掮着一大口袋在背上,慢慢踱过屏门;还有自来水,电灯、电话公司来收账的,胸口斜挂着皮口袋,手里推着一辆自行车;更有时厨子来个朋友了,满脸的笑容,“好呀,好呀,”地走进门房;什么赵妈的丈夫来拿钱了,那是每月一号一点都不差的,早来了你就听到两个人唧唧哝哝争吵的声浪。

那里不是没有颜色、声音、生的一切活动,只是他们和你总隔个窗子,——扇子式的,六边形的,纱的,玻璃的!你气闷了,把笔一搁说,这叫做什么生活!检点行装说,走了,走了,这沉闷没有生气的生活,实在受不了,我要换个样子过活去。

健康的旅行既可以看看山水古刹的名胜,又可以知道点内地纯朴的人情风俗。

走了,走了,天气还不算太坏,就是走他一个月六礼拜也是值得的。

没想到不管你走到那里,你永远免不了坐在窗子以内的。

不错,许多时髦的学者常常骄傲地带上“考察”的神气,架上科学的眼镜,偶然走到哪里一个陌生的地方瞭望,但那无形中的窗子是仍然存在的。

不信,你检查他们的行李,有谁不带着罐头食品,帆布床,以及别的证明你还在你窗子以内的种种零星用品,你再摸一摸他们的皮包,那里短不了有些钞票;一到一个地方,你有的是一个提梁的小小世界。

不管你的窗子朝向哪里望,所看到的多半则仍是在你窗子以外,隔层玻璃,或是铁纱!隐隐约约你看到一些颜色,听到一些声音,如果你私下满足了,那也没有什么,只是千万别高兴起说什么接触了,认识了若干事物人情,天知道那是罪过!(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第二段描写窗外四个乡下人的背影,笔触细致,表露出观看者对他们的陌生与好奇,并引发下文关于窗子内外的感叹。

B. 既然所有活动的颜色、声音、生的滋味,永远都只在窗子之外,那么通过健康的旅行,领略了名胜古迹和风土人情,就会获得深刻的认识。

C. 本文写“时髦的学者”架上“科学的眼镜”,到陌生的地方“瞭望”,是以调侃的方式来讥刺他们的“考察”不过是浮光掠影罢了。

D. 开头的“话从哪里说起”一句看似多余而突兀,但读完全文之后,就会明白作者正是从那种渺茫之感开始梳理自己思路的。

5. 结合全文,说明文中“窗子”的含意。

(5分)6. 作者交替使用“你”和“我”两个不同的人称,其中蕴涵着怎样的态度?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6分)(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问及原因时,有人说:“我辛辛苦苦分了类,环卫车辆却混在一起运走了,分类还有什么意义?”这种现象可以说是屡见不鲜,垃圾分类处理是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包括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个环节必须分配套衔接,才能高效运行。

分类投放是居民的责任,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是政府的责任。

分类投放是参与率和准确率较低,会影响垃圾分类制度的实施效果;而分类的目标和途径不十分清晰,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又影响前端居民分类的积极性。

前不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住建部《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给出了我国推进垃圾分类的总体路线图。

但是,这一方案即使再科学合理,如果缺乏全民动员、全民参与,也难以由蓝图变为现实。

我们应当认识到,生活垃圾虽然有资源属性,但污染属性更不可忽视。

不按要求扔垃圾,并不只是“把资源放错了地方”而已,实际上,那就是随意丢弃污染物、危害环境的行为。

垃圾分类是我们作为“污染者”的基本责任,责无旁贷。

当然,各地政府同样不能以“居民没有分类”“缺乏资金”等理由拖延、观望,应当落实政府主体责任,坚持政府主导,根据本地特点,做好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设施体系建设,同时制定完善的惩罚和奖励的政策措施。

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持续推进、国民素质的提升和垃圾处理设施的进步,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条件已经成熟。

重要的是,居民和政府快把自家的“门前雪”打扫干净吧!各负其责,各尽气力,形成合力,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目标一定能够实现,垃圾分类前景可期。

(摘编自刘毅《垃圾分类应自扫门前雪》,2017年5月6日《人民日报》)7.下列关于民众对垃圾分类认知与实践相关情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大多数民众都知道垃圾分类的概念,而50.9%的民众“仅了解常见的可回收/不可回收垃圾”。

B.民众对垃圾分类的认知程度与实践情况大致吻合,基本不了解和从未进行分类的都是少数。

C.有些居民不是缺乏垃圾分类意识,而是后端分类处理不到位、不完善,挫伤了他们分类的积极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