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合集下载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贬黄州思想分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苏轼贬黄州思想分析
人的民族精神 : 两宋时代的文人挥之不去的民族意识是任何 一个时代都无法相比较的最耀眼的光环。
唱“ 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的人生之歌而豪迈自 这是何等 若,
的胸襟和气度? 此时“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 也无风雨也无
晴” 人生只要无所畏惧, 〔 、 坦坦荡荡, 强不息,一蓑烟雨” 自 “ 又
何惧哉!
山下兰芽短浸澳,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苏轼毕竟是一位胸怀大志的人 ,松间沙路”“ “ 、暮雨子规 啼” 是何等的凄冷与悲凉? 但在他看来, 兰芽虽短却生机勃勃, 眼前溪水尚能西流, 难道人生就不能“ 再少” 虽然身处逆境, ? 但报国大志仍将激励 自己奋勇前行。 二、 小舟从此逝 , 江海寄余生— 归隐 苏轼早年爱道, 在黄州期间, 前两年就住在定惠院, 潜心 修道, 因而, 道家思想在他的人生中有重要的位置。他在这段 时间里, 也确实有过羡陶的思想冲动 , 特别是1084年 , 躬耕东 坡且生活趋于安定、仕途已经无望的他已经开始安心仿效陶 渊明的生活。其实, 苏轼的从道意识始于少年 , 后来被贬杭州 时, 他就在《 新城道中》 的一首诗中写道 : “ 人间歧路知多少? 试 向桑田问祸耕。” 诗人借《 论语》 的典故, 以孔子问路于两位隐 士, 隐士劝其“ 岂若从避世之士哉? ” 来喻归隐之意。 最引人注 目的是他来黄州不久写下的一首词《 临江仙》 : 夜饮东坡醒复醉, 归来仿佛三更, 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 都不应, 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 何时忘却营营! 夜 阑风静毅纹平。小舟从此逝, 江海寄余生。 诗人酒醉而归, 倚杖倾听江流的水声, 突然冒出“ 长恨此 身非我有” 的感慨 , 不由得生出了一个念头 :何不就驾着一叶 小舟, 任意而行, 在江海中度过余生呢? 据说, 此词第二天传到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宋诗导读——苏轼黄州诗词浅析

苏轼黄州诗词浅析苏轼虽然少年天才,但究其一生来说,毕竟历经磨难,而贬谪黄州是苏轼仕途生涯的重大转折点,同时,在他的文学创作上也有重要的意义。

他前后共在黄州生活了四年零四个月。

此番贬谪使苏轼遭到严重的政治和人生打击,于是他开始思考和探索许多问题。

黄州是荒僻之地。

在此期间,鉴于混迹官场的诸多教训,苏轼不接人事,少作诗文,在同亲友通信以及赠和诗文时,他惟恐“言语之间,人情难测”,总是一再叮嘱对方“勿以示人”、“深藏不出”,深怕“好事者巧以酝酿,便生出无穷事也”。

可见苏轼当时已经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了。

虽然诗文创作已经不多,可是苏轼黄州词的创作却达到了一个巅峰的境界。

身为罪人的苏轼时常表现出对淡泊功名的想法,并且更多地关注于个体人生底蕴和价值,其作品也常常直接抒写对自然、社会和人生命运的思考和感悟。

回想自己的人生历程,苏轼深深地感到一种空漠、无聊、孤寂与忧郁。

然而,在黄州的生计、游历、与儒释道思想的接触,苏轼也表现了热爱生活、积极进取,与超然淡泊、旷达豪放的一面。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

在黄州期间,虽然有一些朋友来探望他,他也经常与朋友们游玩于黄州山水之间,并写下好些脍炙人口的豪放之作,但准确地说,他在黄州期间心情基调大部分是处于忧虑之中。

苏轼初到黄州,开始寄住在黄州东南的定慧院,生活十分寂寞。

这时的处境使得苏轼一下子跌入到了人生的低谷。

别说致君尧舜治国安邦的抱负化成了泡影,就连保全自身,养家糊口都很困难。

这个时期他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飘渺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醒。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在这首词中,苏轼托物抒情,抒发他初来黄州时的孤高、凄清、寂寞的情绪,是他贬谪生活中的苦闷、孤独心理的写照。

苏轼是在借“缺月挂疏桐”来表达自己生活清冷,借孤鸿状写自己的心境凄凉。

提起苏轼的中秋词,大家最易记起的是那首著名的《水调歌头》,但同是写于中秋的这首《西江月》,情绪却显得非常落寞。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

赤壁赋苏轼的情感综观《赤壁赋》全文,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三次变化:“乐——悲——乐”,作者的思想也经历了一个由平静到苦闷,再由苦闷而得到解脱的发展过程。

赤壁赋里苏轼的感情是怎么变化?苏轼与众友人观月色下江景,这时心胸开阔,舒畅,无拘无束.饮酒乐极,扣舷而歌,以抒发其思“美人”而不得见的怅惘、失意的胸怀.想望美人而不得见,加之客吹洞箫,依其歌而和之,一曲洞箫,凄切婉转,致使作者的感情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悲凉,对人生短促无常的感叹.感叹自己生命的短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是作者继而思辨道: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这表现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天地间万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最终表现了作者忘怀得失,胸襟坦荡.心情是一波三折,哲理是步步深入.由《赤壁赋》品苏轼人生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

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

从苏轼的《赤壁赋》中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

浅谈苏轼豪放词豪中见悲的情感江民周江西省鄱阳县银宝湖乡第二中学333116;陈丽萍江西省武宁县鲁溪镇中心学校332301苏轼词的创作高峰是在被贬黄州期间,“乌台诗案”后,苏轼跌到了人生的低谷,仕途上的不得意和暂时无法排除的忧郁,使得苏轼开始更加真切而深刻地体会到人生的艰难和命运的变幻不定,个人的命运开始更多地融入词作,其悲剧性也因此在词作中有明显的加深。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众所周知,苏轼这首词是首豪放词的代表作。

据说苏东坡有一次问一个善歌的人:“我词何如柳七(柳永)?”那人回答:“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需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可见这首词代表了豪放派词的创作特色。

全词的第一句一开始就在千古年间展开,在浩渺的时空中联想,发出了人生短暂的悲叹,功名虚空,消极避世的感叹。

他把人生中的坎坷和暂时无法排除的苦闷引向“大江”,引向“千古”,把自己的理想寄希望于浩渺的千古时空中的风流人物,对自己的人生命运缺乏抗争力量,他将自己的哀婉紧缩集中在“三国风流人物”身上,他向往周瑜的将领形象,向往周瑜为国杀敌的英雄气概。

试问苏轼为何如此的向往周瑜而不是三国的其他风流人物呢?词人开始以美人相衬,更显出周瑜的风姿潇洒,年轻有为;以儒雅束装,更显示他的雄姿英发,运筹帷幄,以轻松表情来显示他的足智多谋,从容自如。

在这里词人表现了自己对周瑜的羡慕之情,同时也间接地表达了自己的人生不如意,功业无成的无奈与悲愤。

因为词人写这首词时已经45岁,又因为乌台诗案而被贬黄州。

此时词人的思想再也没有原来那样的激情,相反所透露的是一种悲壮,凄凉,哀婉,甚至有一点点“消极避世”的悲情,这种情感的转变使他词的创作也由原来“纯粹的豪放”到“豪中见悲”。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

苏轼在被贬黄州时作的诗引言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在宋代被誉为文学家中的巨擘。

然而,他的一生并不平坦,面临过许多挫折和逆境。

其中,被流放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市)是苏轼生命中一个重要的节点。

在这段时间里,苏轼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以表达他对命运的反抗和对人生的思考。

本文将探讨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探讨其中的含义和思想。

诗歌传达的情感苏轼在被贬黄州时所作的诗,表达了他对命运的愤怒、思乡之情以及对人生的深刻思考。

这些诗作充满了独特的情感,直接触动人们的内心。

1. 愤怒与无奈苏轼在诗中常常表达对自己命运的不满和对官场的不屑。

他用激昂而又愤怒的词句,表达出他对贬斥的愤怒和对官场黑暗的批判。

例如在《黄州快哉亭记》中,他写道:“吾居正虽贱,而心行则愈良。

眼力不行,然世态犹存其始者也。

从来司马青衫湿,朝罢曾无东坡醉。

”从这段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苏轼内心的愤怒和对命运的无奈。

他明明才华横溢,却只能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正是这种憋屈的感觉让他在诗中宣泄了自己的情绪。

2. 怀旧与思乡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始终怀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他通过诗歌来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之情,以及对家人的关怀和牵挂。

例如在《临江仙·横塘》中,他写道:“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这段诗描绘了苏轼眺望着江边的景色,回忆起故乡的美景。

他对春归的无奈和对与亲人分别的心痛在诗中得到了充分的表达。

3. 对人生的思考苏轼在被贬黄州的岁月中,对人生进行了深入的思索。

他用诗歌来表达他对生命的理解和对人生价值的思考。

例如在《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中,他写到:“生涯岂料承优诏,世事如棋久已料。

悲夫!”这段诗中,苏轼表达了对命运的颠沛流离的无奈,也对人生中飘摇不定的变数有所认识。

他对人生的思考深邃而感人,触动了读者的心弦。

诗歌背后的思想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所作的诗不仅仅是情感宣泄,也是对命运和人生的思考。

他的诗歌背后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

别黄州苏轼诗歌鉴赏《别黄州》是苏轼在被贬黄州时写的一首诗,这首诗的情感真挚,语言也很有趣,读起来就像是苏轼在跟朋友谈心,既有悲伤又有一些豁达,甚至还有点儿调侃的味道。

要是你有过被逼到“黄州”那种困境,可能会觉得这诗就是在写自己的心情。

你看,苏轼明明是个风华正茂的大才子,满腹经纶,结果却被贬到一个偏远的地方,这种境遇能不让人感叹一番?不过,苏轼也不是那种会死守自己悲伤的人,倒是那种在困境中能笑看风云的人。

于是,他在《别黄州》这首诗里,把不如意的心情写得直白,却又不失风度,仿佛还在给自己打气。

咱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开头:“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一句话就能把你带入情境,读得人心头一紧。

十年,生死,茫茫,这三个词一放在一起就特别有份量,不说话,光是读这几个字就能让人感受到那种漫长的离别和无尽的思念。

十年,苏轼和黄州之间的日子,也许是他一生中最难忘的一段。

别看他写得那么潇洒,其实他心里也是满满的感慨,不然怎么会有这么深情的表达呢?但他接下来又说:“不思量,自难忘。

”哎呀,这不是说他有多痴心不忘,而是说,哪怕他想不去想,也做不到。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一样,越是想忘记的事,越是没法忘,心里那个“念”就像个魔咒,怎么甩都甩不掉。

然后,诗句的转折来了:“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这句就像是在诉说无奈,千里之外的坟墓,连个地方可以倾诉伤感的地方都没有,心里的那种孤寂,简直可以用“寂寞如雪”来形容。

你想想啊,黄州这么远,一切都显得那么孤单,连个能够诉说心情的地方都没有。

就算是站在墓前,连一块可以倾诉的石碑都没有,什么都不能说,内心的寂寞只有自己知道。

这就是苏轼的心境:表面上是洒脱,内心却是波涛汹涌。

但我们再来看苏轼怎么给自己找乐子吧:“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哎,这就是苏轼的高明之处,心情不好时,他不会一直把自己埋在黑暗里,反而会时不时地提起过去的辉煌,想想当年那个风头正劲、气吞万里的自己。

就算是被贬到黄州,他也能靠这段记忆找到些许安慰,不至于让自己完全沉沦。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请结合苏轼黄州词具体诗作,阐述苏轼诗歌的思想内涵
苏轼的《黄州词》是一首记录了故乡黄州的悲凉景象的诗歌,其中抒发了苏轼对故乡的思
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切感受。

诗中,苏轼以抒情的手法描绘了黄州的萧索景象:“烟萝连城萧萧,离家千里梦断。

江山
改变犹未极,灯影夜夜梦里来”。

这里的“江山改变”暗指当时社会的动荡,以及苏轼对家乡
的思念。

此外,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愤怒,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于“江
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不满:“谁家新燕啄春泥,故园旧柳烟笼细。

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

这里的“芳草天地外,落花风雨里”,暗指苏轼对当时社会腐朽的指责,他认
为社会的腐朽,正如风雨中的落花一样,无处可寻。

总之,苏轼的《黄州词》以抒情的手法,表达了苏轼对故乡的思念及对当时社会矛盾的深
切感受。

诗中的“江山改变”,也暗示了苏轼对当时社会的不满,他把当时的社会矛盾归咎
于“江山改变”,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指责。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

苏轼三次贬谪所写的名诗标题:苏轼三次贬谪所作名诗苏轼,北宋文学巨匠,以其豪放、清新的文学风格而著称。

然而,他的一生并非一帆风顺,曾三次经历贬谪之痛。

在这些颠沛流离的岁月中,苏轼用他独特的文学天赋,创作了许多传世之作。

以下将分别介绍他在三次贬谪中所作的名诗,探寻其诗篇背后的故事和情感。

### 第一次贬谪:黄州苏轼的第一次贬谪发生在黄州,这一时期,他通过《黄州快哉亭记》表达了对流亡生活的感慨。

他写道:“落魄江湖,羁旅穷通,居然如风尘之在空虚。

”这篇记述黄州岁月的文章中,既有对逆境的深切体验,也表达了对自由、豁达的向往。

这段经历激发了苏轼内心深处的坚韧和豁达,使他不仅在政治层面上受挫,更在文学上迸发出不可阻挡的创作力。

### 第二次贬谪:婺州婺州之谪,苏轼作《赤壁赋》。

这篇赋以纪念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为契机,通过描绘历史英雄豪杰的形象,表达了苏轼对自身遭遇的坎坷境遇的豁达与坚韧。

赋中有“英雄不问出路,激烈何须多情”之句,透露出苏轼对逆境生活的一种豁达态度,仿佛在告诉读者,正如历史英雄般,他也能豁然面对人生的波折。

### 第三次贬谪:岳州苏轼的第三次贬谪发生在岳州,这段时间他写下了《江城子》。

这首词以描绘江城风光为背景,通过对景物的描绘,表达了他对逝去的往事和流逝的光阴的感伤。

其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等婉转悠扬的句子,透露着苏轼对流年逝水的深切感慨。

与前两次贬谪相比,此时的苏轼更显得沧桑而深沉,但仍以豁达的心态面对岁月的流转。

### 总结苏轼三次贬谪,虽然身临逆境,但他用诗篇表达了对自由、坚韧和豁达的追求,成就了许多流传千古的佳作。

这些名诗如同他的人生经历一样,深刻而感人,为后人留下了一幅幅充满智慧与哲理的文学画卷。

苏轼三次贬谪所作名诗,既是他个人情感的宣泄,也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不可忽视的珍贵财富。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凄凉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凄凉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人生最凄凉的一首词《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将孤独写得淋漓尽致当人遭遇挫折,特别是重大挫折后,会倍感孤独无助,苏轼也不例外。

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遭遇了人生中最大的挫折。

被贬到黄州的苏轼,官职低微,没有实权不说,还要受到当地官员的监视。

经此一役,苏轼心灰意冷。

因为收入低微,为了让全家都能吃饱饭,苏轼带领一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补贴生计。

从此,苏轼有了一个别号——东坡居士。

虽然生计解决了,可他内心深处的幽独和寂寞是他人无法理解。

从汴京到黄州,从一个人人敬重的朝廷官员,到生计都成问题的贬官,苏轼内心落差极大。

小编可以猜想苏轼心中的无助与孤独。

又一个孤独的夜晚,苏轼望着月亮,写下了一首凄凉的诗,这就是苏轼的名篇——《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在漏壶水尽,更深人静的时候,苏轼步出庭院,抬头望月,这是一个非常孤寂的夜晚。

月儿似乎也知趣,从稀疏的桐树间透出清晖,像是挂在枝桠间。

这两句出笔不凡,渲染出一种孤高出生的境界。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周围是那么宁静幽寂,在万物入梦的此刻,没有谁像自己这样在月光下孤寂地徘徊,就像是一只孤单飞过天穹的凄清的大雁。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这是直写自己孤寂的心境。

人孤独的时候,总会四顾,回头的寻觅,找到的是更多的孤独,“有恨无人省”,没有谁能理解自己孤独的心。

世无知音,孤苦难耐,情何以堪?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鸿遭遇不幸,心怀幽恨,惊恐不已,在寒枝间飞来飞去,拣尽寒枝不肯栖息,只好落宿于寂寞荒冷的沙洲,度过这样寒冷的夜晚。

这是一首妙词,写景兴怀,托物咏人,物我交融,含蕴深广,风格清奇。

“缺月”、“疏桐”、“幽人”、“孤鸿”、“寒枝”、“沙洲”,六个意象,将孤独表现得淋漓尽致,可谓是苏轼最孤独的一首词了。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

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思想感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什么思想感情《念奴娇·赤壁怀古》表达了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了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作之一。

《念奴娇赤壁怀古》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滔滔江水向东流去,那些昔日的英雄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老基地以西,人文荟萃:周郎赤壁,三国鼎立。

陡峭的岩壁,如惊雷般的海浪拍打着河岸,浪花像卷起千万条雪。

气势磅礴的河山气如画,多少豪杰豪杰一次涌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⒀,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翻译大江东去,冲刷出那些千古风流人物。

古战场之西,传说三国周瑜破曹军赤壁,四面石山高,两边峭壁如云。

惊涛骇浪在对岸猛烈地拍打着,卷起的波浪像冬天的千万堆雪。

江山如此美丽如画,一时间涌现出多少英雄。

回想当年有名的余。

小乔刚刚嫁给他为妻,英姿飒爽。

手里执着羽扇,头上戴着黑色丝巾,从容潇洒地谈笑风生,八十万曹骏如灰。

现在沉浸在古战场,徘徊在过去。

可笑的是,我对过去有如此多的怀旧之情,我的太阳穴像老年一样花白。

人生就像一场朦胧的梦。

举杯为永恒的明月干杯。

《念奴娇赤壁怀古》注释念奴娇:词牌名。

又名“百字令”“酹江月”等。

赤壁:此指黄州赤壁,一名“赤鼻矶”,在今湖北黄冈西。

而三国古战场的赤壁,文化界认为在今湖北赤壁市蒲圻县西北。

大江:指长江。

淘:冲洗,冲刷。

浪漫人物:指杰出的历史名人。

故垒:过去遗留下来的营垒。

周郎:指三国时吴国名将周瑜,字公瑾,少年得志,二十四为中郎将,掌管东吴重兵,吴中皆呼为“周郎”。

下文中的“公瑾”,即指周瑜。

雪:比喻浪花。

遥想:形容想得很远;回忆。

雄姿英发(fā):谓周瑜体貌不凡,言谈卓绝。

英发,谈吐不凡,见识卓越。

羽扇纶(guān)巾:古代儒将的便装打扮。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范本模板】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范本模板】

浅谈苏轼被贬黄州时的诗词风格【摘要】苏轼的诗感情奔放,胸襟洒脱,善于抒发个人感情,并将儒释道的思想融合到他的诗词当中;但是苏轼的仕途却是异常坎坷,屡遭贬谪的,本文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中分析他的诗词的风格。

【关键词】贬谪诗词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是宋代文学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散文、画、书等方面获得了显著成就.其诗题材广阔,风格别具一格,善于应用比喻夸张等手法,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豪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虽然苏轼在诗词方面成就非凡,但是仕途却异常坎坷。

嘉佑元年(1056年),二十一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参加礼部的考试,因一篇《刑赏忠厚之之论》获得欧阳修的赏识,嘉佑六年(1061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京考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签书凤翔府判官,后因其父病故,服丧归里.熙宁二年(1069年)服满还朝,自此之后,苏轼的坎坷仕途已拉开帷幕。

以下,将从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分析其诗歌的风格变化.元丰二年,(1079年),因以诗文诽谤朝廷的罪行从湖州知州任上被解压进京下狱,侥幸释放后,贬谪黄州。

苏轼被贬黄州后所作的诗文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黄州快哉亭赠张偓佺》、《满庭芳》、《满庭芳》、《满江红。

寄鄂州朱使君寿昌》、《西江月》、《卜算子.黄州定惠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定风波》、《浣溪沙》等,每首诗分别作于不同时期,抒发了苏轼当时的心态与心境.念奴娇。

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

《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

《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赤壁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赤壁赋》一笑解千愁赏析,希望大家喜欢!赏析《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一篇赋,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作者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东坡被贬黄州,人生自此断裂为二。

春风得意,逞才使气,心浮气躁的苏东坡隐退了,一个饱经忧患,屡陷困顿而终于突破人生困境的旷达的东坡先生缓缓的走进了历史的画卷。

从乌台诗案中侥幸拣回一条命的苏东坡,在流放黄州的路上,恐怕一路的颠簸伴随一路的思虑吧。

成也诗名,祸也诗名,经历如此恐怖境遇,面对匪夷所思的文字狱,戴罪之身,何敢多言,又何许多言呢?可令人不解的是苏东坡不但没有谨小慎言,反而是其生命激情的爆发期,才情才性与生命之思浑然一体,留下了千古绝唱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等。

是什么促使他做出如此有违初衷的举动呢,是什么促使他如此不顾的唱出生命的悲歌呢?作为团练副使的苏东坡,因其戴罪之身并无俸禄,一切皆需自食其力。

物质的艰辛并不能让热爱生活的苏东坡趴下,但致命的打击很快临到了。

团练使蒋运看中了苏东坡的小妾春娘,欲用白马交换,虽说是交换苏东坡却没得选择,因为团练使负有监督苏东坡的朝廷使命,也就是说苏东坡的生死就操纵在他手上。

苏东坡除了同意还能有什么选择呢?然而那被用来交换的女人却自杀了,在尊严与生存之间,她选择了尊严。

女人生命的消逝犹如在苏东坡的精神世界中投下了一颗原子弹,让他再也无法继续原来的生活了,他必须作出回答,由他最心爱女人抛给他的天问,他无法注视那来自天国美丽而哀伤的眼睛的注视,除非他给出了答案。

就象史铁生把自己交给了地坛,从而看见了自己的心魂,苏东坡面对赤壁,直面惨淡的人生,追问生命的根基,他终于在历史中获得了超越,超越这滚滚的万丈红尘,获得生命的彻悟。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

苏轼被贬黄州,写下《卜算子》,营造了一个凄神彻骨的悲凉境界苏轼于元丰二年八月入狱,同年十二月获得释放,即被谪贬黄州,“充团练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署公事,令御史台差人转押前去。

”(《苏东坡年谱》)实际还是一名监外执行的“罪人”。

“乌台诗案”株连甚广,凡与苏轼有过交往、承受过诗文的文武官吏如曾巩、李清臣、张云平、黄庭坚、晃补之、范缜、司马光等,均受到滴贬和罚铜。

其胞弟苏辙,还被远滴到江西瑞州。

面对这种豺狼当道,回天无力的残酷现实,词人只能保持一种近于冷冻的绒默。

寓居黄州定慧院写的《卜算子》词就象是在风雪凌压下绽开的一树灿烂冰花。

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此前苏轼曾入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词人勾勒的这个环境,从视觉感到:伦寒萧疏的梧桐,冷挂着一瓣残月,愈显得深夜的索漠,是凉透了的颜色;从听觉上感到:铜壶滴漏,单调重复,终于滴穿了漫漫长夜,使整个院字沉入了梦的寂灭,是凉透了的声音。

在这纵横渲染的寥廓环境里,竟还有一个夜行者在踯圈徘徊!残月“谁见幽人独往来,缥渺孤鸿影。

”词的三、四句点出:夜行者踏出的足音虽然很轻,不眠人透露的心事却是很重。

随着笔势的转拨,就把开头已经导入寂静的感情搅动起来,而使词的意境沉入一个错综复杂的精神世界。

“幽人”本为幽居者或隐居之士的简称,但还有别的含意。

荀子《王霸》篇说:“公侯失礼则幽”。

故又有“因禁”之义。

此处“幽人”的确指,毋宁还是后者。

“鸿”,雁之最大者。

刘邦《鸿鸽歌》有“鸿鹊高飞,一举千里。

”(《史记·高祖本记》)陈涉为人佣耕时说:“嗟呼,燕雀安知鸿鹊之志哉!”(《史记·陈涉世家》)荀子都是把这种大鸟比作奋发有为的俊杰之士。

鸿雁的高飞远翔,本应是成群结队,在万里长空布成阵势,可其中一只无端受创,中途跌闪下来,变成落伍者,使远大的理想堕入了缥渺、迷茫。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

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本文解析了苏轼流放黄州的几首词作,阐释了苏轼的人品:“绚烂之极,复归平淡”,以儒家入世之精神,合佛道清旷达观之襟怀,超世而入世,执著人生,无论发达与穷困,都能在精神领域保持人格独立和思想自由。

黄州是他人生遭际的主要一站,其间的过程应该可以说是漫长而痛苦的,是他自己灵魂的挣扎和煎熬,正是这种由年少轻狂到老来复归平淡成就了他的多彩与旷达。

标签:苏轼;乌台诗案;黄州诗词;黄州思想一、“乌台诗案”与贬谪黄州苏轼,少有的文学天才,可他的一生充满了挫折,这些人生阅历,成就了苏轼的崇高和不朽。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湖州任通判还不到三个月,因做诗讽刺新法,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他作《湖州谢上表》,只是例行公事,但在后又夹上几句牢骚话,结果被小人断章取义,导致朝廷震怒,苏轼坐牢103天,几乎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后,苏轼被降成为黄州团练副使,职位低微,几乎成了被流放的罪人。

由于政治上的迫害,苏轼到了黄州后很少写诗文,生怕再惹祸端。

他在刚到黄州后给一同遭罪的友人王定国写的信中说:“某寓一僧舍,随僧蔬食,甚幸也。

感恩念咎之外,灰心杜口,不曾看谒人。

所去出入,盖往村外沐浴,及寻溪旁谷钓鱼采药,聊以自娱耳。

……文字与诗,皆不得作。

”[1]然而,苏轼旷达豁朗,不是一个随便失意的文人。

在黄州六年,很多诗词都能看出他在这一时期形成的特殊的精神品格。

二、黄州诗词与苏轼品格黄州,是他原本春风得意的人生遭挫的第一站,表面上看来嘻笑如常,可是他心上的负担却是极其沉重的,他在痛苦和寂寞里徘徊了较长时间,才达到超脱和旷达。

1、嫣然一笑竹篱间——超脱苏轼到了黄州,生活闲淡,偶散步逍遥于海棠树下,作柯丘海棠诗共二十八句,按内容可分为前后关联的两大段,现在且看前半段:江城地瘴蕃草木,只有名花苦幽独。

嫣然一笑竹篱间,桃李漫山总粗俗。

也知造物有深意,故遣佳人在空谷。

苏轼在黄州写的这首词,人物心境和自然情景融合,读来浸润人心

苏轼在黄州写的这首词,人物心境和自然情景融合,读来浸润人心

苏轼在黄州写的这首词,人物心境和自然情景融合,读来浸润人心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

——苏轼《初到黄州》元丰三年2月,45岁的苏轼到达黄州。

此时的苏轼刚刚经历了“乌台诗案”,他的处境艰难窘迫,过着困顿迷茫的生活,刚到黄州,他就写下这首诗。

这首诗还带有些许自嘲的意味,他在赞美黄州的自然风景的同时,表达了热衷国事的决心,但另一方面又流露出对现实的困惑和疑虑。

也正如诗中所写,苏轼在黄州的实际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苏轼到黄州后寄居在定惠院,黄州知州徐君猷对他厚待有加,但他还没有从“乌台诗案”的阴影中走出来。

在定惠院时,苏轼写下了著名的《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一向洒脱乐观的苏轼在经历了这场宦海风波后,又处于如此尴尬的境地,内心自是十分痛苦,思想一度变得悲观消沉。

为避免非议,减少不必要的麻烦,苏轼谨言慎行、处处小心,常常是闭门深居,过着孤寂凄清的生活,心境颇为灰暗、落寞。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道出了苏轼在患难之中的情绪和惊悸不定的生活现状。

失意还独语,多愁只自知。

这首词将苏轼内心孤独,犹如失群孤雁的忧愤孤寂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出来,这首词也可以说是苏轼初到黄州的精神状态的写照。

过了一段时间,苏轼由定惠院搬迁到长江边上的临皋亭,逐渐开始适应黄州的贬谪生活。

到黄州的第二年,苏轼在老友马正卿帮助下向黄州府求得黄州城东门外故营地59亩,苏轼亲自劳作,躬耕田间地头。

苏轼将这块地取名东坡,他还在田地周围种上树木,修筑了几座简陋的房屋,取名雪堂。

这样一来,苏轼不仅不用再为生计犯愁,还有了一处可以饮酒谈天、消愁解闷的绝好地方。

黄州是苏轼人生之旅中的一个驿站,他在这里度过了五年的时光,这五年不但是仕宦旅程中跌宕无尽的晦涩期,也是他人生中的低潮期,而且是经济上为解决衣食而躬耕农田,节俭持家的时期。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黄州三绝”中苏轼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文学家。

他22岁考取进士,名动天下。

然其仕途坎坷,大起大落,一生之中屡次遭遇贬谪,尤以元丰二年(1079)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为人生转折点。

此次贬谪是苏轼仕途和人生的低谷,却也成了他文学创作的顶峰。

在黄州5年间他写下了许多彪炳千秋的作品,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当为被称作“黄州三绝〞的3篇作品,即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黄州三绝〞是苏轼黄州时期思想嬗变、情感变迁的见证。

本文从“三绝〞出发,拟探究其谪居黄州时期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情怀。

一、前?赤壁赋?中道释思想的旷达元丰五年七月十六日夜,苏轼与友人泛舟夜游赤壁。

江面清风习习,波澜不兴,明月从东山之上缓缓升起,江面辽阔无边,仿佛与天相接一线。

东坡居士于月下舟中扣弦而歌,客人以洞箫相和,箫声凄切,余音绵长不绝,令人落泪。

客之伤感缘由,可归结于“哀吾生之须臾〞,回想一世之雄的曹孟德,如今也消逝于历史长河,更何况自身,面对无穷的天地、长江,真渺小如朝生暮死的蜉蝣。

想永恒不灭是不可能的,所以只能借箫声表达自己的伤感。

苏轼以江水的昼夜流逝、月的阴晴圆缺及天地的变与不变对客人加以劝慰,以此种眼光来看待世间万物,那么物与我皆是永恒不灭的。

人生在世,不如尽情享用造物主的恩赐,与山间明月、林间清风共逍遥。

?赤壁赋?中的主客对话,实际上是苏轼与自己内心的对话,代表着苏轼对自己的认知,随着谈话的深入,可看出苏轼对自我的逐渐超越。

赋中客所奏悲凉箫声,实际是苏轼内心孤苦、愁闷的外化,以音乐的形式散发开来。

可知在此情此景中,苏轼仍不能忘怀内心的伤痛。

苏轼少年便有报国之志,他在?答李端叔书中?说:“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

〞然而满腹才华被贬黄州,满腔报国之志却是壮志难酬、理想落空。

所以越是在这样的夜晚,面对这样的美景,他越是难以抑制内心的伤感,这表达了苏轼思想中儒家积极出世的影响。

回首自己大起大落的仕途、坎坷不平的政治生涯,他不禁想到枭雄曹操,思考人在短暂的一生中建功立业,却又转瞬消逝于历史的长河之中,那么历史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究竟何在?这种失落和痛苦,苏轼通过道释思想来加以化解。

苏轼的黄州突围心得体会

苏轼的黄州突围心得体会

苏轼的黄州突围心得体会篇一:苏轼的黄州突围心得体会说道《苏东坡突围》一文,毫无疑问,大家先是想到苏东坡,即苏轼本人啦!苏东坡乃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当时宋朝名声赫赫的大诗人。

《苏东坡突围》写的是苏东坡的才学出众,惹来朝中和小人的妒忌而遭到战战克克的不幸,进而是坎坷的一生。

在全文中,无不流露出作者对苏东坡遭奸人迫害而被贬至黄州的惋惜之情。

最令我感触内心的是当时官场的腐败黑暗,嫉妒成风,如此阔大的朝廷竟容不下一个有才能的人,君主昏庸无能。

面对众人对苏东坡的质疑,宋神宗竟叫李定去查清事实真相,叫这个也有份诋毁苏东坡的人去调查苏东坡,不觉令人可笑,当这又是铁一般的事实,可笑之余有乏起对那些小人的痛恨之情。

当苏东坡被抓,面对阵阵令人毛骨悚然的严刑,他尚且能暂时坚守自己的操洁,但古代的封建制度容不下他这份执着,面对永无止境的严刑拷打,苏东坡他倒下了,他的意志倒在那些含沙射影的笑声中,含着泪承认那些虚无飘渺的罪名,但他并不颓废,以诗歌来缓解自己的愁绪,将自己的忧与愁,寄托在这字字诛之的诗词上面。

而在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苏东坡已绝望地写给弟弟一首道别诗,但柳暗花明又一村,苏东坡平时的为人赢得许人的尊敬与爱戴,杭州的百姓站出来了,他平时的官友站出来的,连病得奄奄一息的太皇太后也站出来了,为这个不可多得的大文豪求情,为这个社会的发展前程求情。

皇上终究抵不过众人的祈求,心一软,命人把苏东坡放了,但又没那么顺畅,不是会苏州,是被贬至黄州,远离生活数年的故土,来到这个陌生而荒僻之地,对苏东坡而言,又何曾比困狱之刑要好多少呢?时光的脚步渐渐地挪移,苏东坡带着惆怅消逝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接着是接二连三的泣声,留下的,只有他那充满忧愁与无奈的诗词,镶嵌在人们脑海的深处。

然而,读完这篇__,我们又不得不反思现代的社会,坏人仍然放纵,鱼肉百姓。

嫉妒的浪潮也难以避免,才华出众者往往还是遭小人迫害,得不偿失,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社会,有些事不可避免,正如像苏东坡那样的人,在他那个社会乃至现在,总有些东西不能很好地掌握在手中,应学会适当鄙弃。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一些情感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一些情感

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一些情感
1.孤独感,苏轼被贬黄州后,感到周围的人陌生和冷漠,孤独感难以避免。

2.失落感,苏轼被贬黄州后,离开了自己热爱和习惯的京城,许多友人和亲属也离他远去,让他感到失落和孤独。

3.思乡情怀,黄州地处偏远,苏轼在这片陌生的土地上,总会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属,渴望回到故乡。

4.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即便身居囹圄,苏轼依旧能保持沉着冷静,毫不气馁,保持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5.创作热情,苏轼在黄州期间写下了大量的诗歌和文集,这些作品记录了他的心路历程和对黄州生活的感悟,也成为了一部珍贵的文化遗产。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从贬谪黄州后的创作看苏轼思想变化和人生态度的转变

2019年第09期学术专业人文茶趣(5)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以重庆第二师范学院为例)对于担任多学科教学的压力属于中等水平。

很多受调查采访的老师认为小学全科教师面临的瓶颈表现在社会认可度有待提高、职后发展平台拓宽、人事招聘需更加明细、社会认可度有待提升。

3建议与措施3.1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中明确提出要把乡村教师队伍建设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实践证明,小学全科教师的出现给农村基础教育带来了新的活力,给当地的教育带来积极影响。

通过调研也可以看出小学全科教师培养对于缓解农村师资问题有极大的帮助,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对职业价值有着极高的认同。

因此,重庆市应该根据相关国家政策继续加大对小学全科教师师资培养的重视力度,强化与高校和当地小学形成了“三位一体”的培养策略,各区县教委也更应该依据当地小学的实际现状反映教师需求情况,与高校招生形成有效的对接,例如当今乡村小学中男女教师比例悬殊,高校在招生环节即可采取适当措施调整人数比例;高校在培养教师时,与地方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师范生可获得实践的机会;当地小学管理者根据小学全科教师具备的多学科教学优势安排恰当的教学任务,从而能够向教委进行及时的教学反馈,从而实现三者结合,促进全科教师专业持续发展。

3.2强化小学全科教师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通过调研和数据分析可以看出,“一专多能、博闻通达”是重庆市首届小学全科教师最认可的自身品质。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也强调小学课程应当以综合课程为主,因此小学全科教师需充分发挥“一专多能”的优势。

应强化各高校积极构建综合性全科教师课程体系,加强全科教师的综合素养和创新能力。

继续强化对于小学全科教师培养的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的全面掌握,同时,还要侧重培养学生广阔的通识知识和个性发展。

通过工作室、项目参与、社团等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一专多能、博闻通达的优势培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苏东坡被贬黄州创作的诗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由于“乌台诗案”,苏轼干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被贬谪到湖北黄州,苏轼被贬的主要看原因在余秋雨先生看来就是文化群小的围攻和苏轼独以名太高造成的。

从被贬黄州以后苏轼的诗词中,可以看到他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的精神与佛家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

反映在艺术上,则表现为其诗歌艺术日臻圆熟,并追求淡雅高远的风格。

在黄州期间,苏轼曾三游赤壁,在《念奴姣•赤壁怀古》中作者面对图画一般雄奇壮丽的山川景物,不禁引人追怀历史往事,“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在三国赤壁古战场,苏轼观赏江山风景,怀念英雄业绩,但望着滚滚东去的流水,作者建功立业的报复也付之流水,不禁黯然伤神,发出“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的感慨。

整首词感情内涵十分丰富,既有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情礼赞,对树功建业的英雄人物的忠心倾慕;又有人生如梦的消沉感喟,在上下几千年,绵亘数千里的宏大境界上,在浩渺的时空框架中发出功名虚幻的感叹,把人生挫折的懊恼引向高远之处。

整首词的基调是积极的,追求理想的精神胜过了消极思想,却也反映了苏轼不甘沉沦的高傲性格。

在黄州期间,他亲自耕种,自号东坡居士,意味着苏轼对白居易晚年“知足保和”思想作风的仰慕,意味着他思想上的一个重要变化:佛老思想成为他在政治逆境中的主要处世哲学。

一方面他把生死、是非、贵贱、毁誉得失视作毫无区别的东西,有逃避现实的消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帮助他观察问题比较通达,在一种旷达态度背后,坚持对人生,
对美好事物的执着和追求。

《定风波》既是写雨后之实景,作者由此情此景中超然物外而对人生前程所作的一种展望与设想,又将立身意志与超然处之圆满地融合为一处,用儒家用世之旨意与佛老旷达之精神圆满融合自己为一人,表现出在逆境中洒脱的人生态度和至高的精神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