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合集下载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2)取得了丰富大赛成绩。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学创杯”全国大学 生创业综合模拟大赛等 16 项赛事上获得 30 多个奖项。
(3)形成了一批科研成果。完成了武汉市重点教研项目《职业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模式研究》;公开发表了《高职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等三篇研究论文。
(4)创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学校共举办创业和创新讲座 21 场,举办创新创业竞 赛活动 30 多次,校园网发表有关创新创业活动的报道 20 多篇。
三、取得了丰富的教学效果。项目实施以来,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 16 项赛事上获得 30 多个奖项。毕业生的自主创业率 4.6%,居全省第三名,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400 字以内)
(1)形成了完整的课程教学资源。制定了课程标准,出版了教材,形成了创新创业教 育课程体系,建立了一支专兼职教学团队,开辟了多元化实践平台。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教育学
申报等次:二等奖 成果名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开发的研究与实践
完成单康礼志 刘景军 金开银 吴吉瑞
专业技术 姓名
职称
游涛
教授
王雄 副教授
康礼志 刘景军 金开银 吴吉瑞
二、解决了教学中的实际问题。一是制定了课程标准,明确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课 程定位、课程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教学方法、教材和主要参考资料、评价方式等, 使得教学的组织实施有了依据;二是出版了《大学生创新与创业教育》(2016.8 华中科技大 学出版社),进一步细化了教学内容;三是设立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中心,教学的组织 实施和计划、管理、服务、考核、评价有了专业部门;四是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纳入了 人才培养方案,明确了创新创业素质是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必备素质;五是培养了一支专兼职 的教师队伍;六是形成了又公共必修课、公共选修课程、创业选修课、第二课堂等构成的创 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成果科类:管理科学-12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基于国家精品专题教育社区的创新创业与职业发展泛在教育体系的探索实践 完成单位: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成果主要完成人:李莉、刘励、邱惠芳、朱志红、刘雪春、许媛、蔡浩、彭文菁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李莉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450 总体框架设计、项目实施 刘励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项目组织协调,课程教学 邱惠芳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60 项目信息化教学组织与协调 朱志红 副教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00 教学资源设计刘雪春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120 课程实施、成果总结与推广 许媛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280 项目协调与实施蔡浩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项目平台技术架构设计实施 彭文菁 讲师 武汉铁路职业技术学院 300 资料整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提出了以泛在的网络资源建设为核心的R-PST理论。

本成果是对网络教学环境设计与评价 PST 理论的继承和创新,PST理论的三个要素:教学法(Pedagogical Affordance)、社会交互(Social Affordance)和技术支持(Technical Affordance)的核心是构建3A模型的泛在网络教学资源。

(二)创新了IMIE四维模型的网络学习空间组织策略。

I(融合)模型是指社区创建的蕴含“互联网思维”、“国际视野”、“创新”等鲜明特色的30多门创新创业系列课程体系,以及5500多个社区资源的生成和再利用。

M(激励)模型是在社区引入WISE倡导的严肃游戏学习理念,在教学法中借鉴阿里巴巴,逻辑思维等互联网企业采用的游戏化团队学习模式。

I(创新)模型贯穿于社区学习活动组织和学习交互的全过程。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湖北工业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类(教学管理)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校“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应佳教授湖北工业大学32 总体负责思路设计龚发云教授湖北工业大学128 方案论证,组织实施马丹教授湖北工业大学240 落实改革,负责课题研究李晓波助理研究员湖北工业大学32 落实实践教学、质量评价;撰写报告齐萍—湖北工业大学—落实培养方案、教学改革;整理汇总资料吕栋—湖北工业大学40 参与落实实践教学,撰写教研文章张友平—湖北工业大学—负责专业建设、质量工程项目建设崔锋泽—湖北工业大学—负责教学资源建设,推进教学方法改革邓绪水讲师湖北工业大学—实施校级教学评估,撰写教学质量报告孙云—湖北工业大学64 负责学分转换、主辅修融通的学籍管理任鲁倩—湖北工业大学—参与落实改革和制度建设刘欣—湖北工业大学—参与推进教研项目,撰写教研文章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721”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集成创新。

按“7-实、2-宽、1-深”的总体思路,针对70%左右的学生,突出实践环节,培养就业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20%左右的学生,重在交叉融合,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中坚人才;针对10%左右的学生,采取一制三化,培养高素质创新型的未来领军人物。

全面设计人才培养体系、师生全员参与、全过程整体推进,校内外协同,促成了学生多途径发展、人人成才的格局。

2.地方高校供给侧改革的全面探索。

专业主动对接湖北经济社会发展需求,提高服务能力,着力解决“所办非所需”问题;实施“721”分类培养模式改革,促进学生多样化发展,着力解决“所授非所愿”问题;推进校企(地)等多种形式协同育人,强化创新创业和实践能力培养,着力解决“所学非所用”问题。

3.实践教育体系的系统重构。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工业大学 成果科类:其他(素质教育)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基于O*NET模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工业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夏星副教授招生与就业指导处56 系统规划、整体推进舒蕾讲师招生与就业指导处95 平台建设、教育与服务于姗姗讲师计算机学院102 论文撰写、教育与服务游怡副教授经济与管理学院360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李璟璐讲师计算机学院96 模型构建、论文撰写鲁一荻讲师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96 材料汇编与整理、教育与服务谭蔚讲师艺术设计学院96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吴婷婷讲师经济与管理学院102 论文撰写、教育与咨询涂军副教授计算机学院320 创业平台的设计与编程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2006年学校着手创新创业教育相关尝试工作,十年积淀,相关研究和实践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1、提出了具有地方工科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教育的“12345”工作思路和“11111”发展目标。

2、引入并优化O*NET职业信息网络模型,针对不同学科专业优势和不同性格特征,按四种创业教育模式需要进行分层分类,提高了分层分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3、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行深度融合,开创了“众创式”创业教育模式。

面向行业需求,多方协同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开创了“鹰才式”创业教育模式。

形成了完备的创业理论、创业实务、创业实践的全链条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为探索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规律,加强创新创业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取样湖北工业大学,建立基于O*NET模型的创新创业人才信息网络指标体系,并以此为基础,紧紧围绕“创业可不可以教”、“如何合理分流”、“教什么、怎么教”等三类问题展开研究,最终形成了一系列成果,包括相关学术论文15篇,学术会议6篇,编辑出版教材1部,获奖8项。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
申报材料:
1. 申请表:填写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表格,包括项目名称、申报人信息、申报类别等基本信息。

2. 申报说明:详细描述项目的基本情况、实施过程和取得的成果,包括项目的目标、内容、方法、成果及影响等方面的介绍。

3. 项目执行计划:列出项目的详细执行计划,包括项目的时间安排、活动内容、参与人员和资源等。

4. 教学教材或工具书:提供教学教材或工具书,包括教学大纲、讲义、试卷、教学PPT等。

5. 学生作品或实践报告:提供学生的作品或实践报告,展示项目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

6. 教学评估和反馈:提供对项目进行的教学评估和学生反馈的数据和分析报告,说明项目的教学效果和改进措施。

7. 教师资料:提供申报人的个人简历、教育经历、教学经验和教学成果等相关资料,证明申报人具备相关能力和经验。

8. 支撑材料:提供其他支撑材料,如项目的奖励证书、相关证明文件、合作单位的支持信函等。

9. 申报人签字:申报人需在申请表上签字确认申报材料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以上是一份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报材料的基本内容,在实际申报时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和完善。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武汉大学特色本科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武汉大学特色本科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成果科类:其他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武汉大学特色本科教学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完成单位:(1)武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周叶中、张绍东、黄明东、陈学敏、李晓锋、漆玲玲、肖安东、董甲庆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周叶中 教授 武汉大学 72学时/每年成果的规划、设计、组织实施等张绍东 教授 武汉大学 72学时/每年 组织成果的研究和协调等工作黄明东 教授 武汉大学 144学时/每年参加成果的研究、总结和组织等工作陈学敏 六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 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李晓锋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漆玲玲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肖安东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完成成果的文献搜集、实施、总结等工作 董甲庆 七级职员 武汉大学 管理工作良好参与成果的实施、建设、总结等工作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首次提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

课题组负责人早在2000年就在全国率先提出“人才培养为本、本科教育是根”的办学理念,此后一直在学校本科教育教学中予以实施。

2.首次确立了以“成人”教育统领“成才”教育的人才培养理念。

该理念的提出,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高等教育学理论,拓新了高等教育学理论视野。

3.首次倡导“厚基础、跨学科、鼓励创新与冒尖”的办学思想。

学校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在《人民日报》刊文首倡“尊重学生志趣、鼓励学生冒尖”的本科教育教学的改革战略思路,该思想在2016年的本科教学审核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组成员的一致肯定。

4.率先进行人才培养系列制度改革与建设,确保了本科教学的基石地位。

改革举措充分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5.建立了科学合理的本科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激发了“教”与“学”双重动力。

课题申报范本:3978-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课题申报范本:3978-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一)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1.问题的提出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背景下,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已成为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议题。

教育部从2012年起颁布了一系列文件,重点强调高校要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把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党的十八大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也做出了重要部署,对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

这些政策文件引导着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方向,敦促高等学校采取强有力的措施,深化改革,推进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

然而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如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相对滞后,与专业教育结合不紧,教师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意识和能力欠缺,实践平台短缺,教育资源整合协同不力等,无法满足新时期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因此,积极探索建立四创协同(创新、创意、创造、创业)与开放共享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新理念、新机制与新平台,健全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强化创新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亟待深入实践探索。

2.课题界定随着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十分迫切。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就业质量倍受关注,而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提高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目前很多高校都已经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了人才培养方案。

众多实践者们不断吸收、探索先进的办学理念和模式,初步形成了一些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

本研究重点梳理我国现有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我国高校创新创业的基本经验和主要问题,从四创协同和开放共享视角下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是,从人才培养规律和发展规律视角探寻“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引领创新创业能力的理论依据,凝练纵横交织的理念体系,努力构建多方协同的培养机制和培养体系。

这种模式,有利于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有利于资源的开放共享,有利于深化教学改革。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学科专业 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学科专业 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果科类: 其他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的学科专业制度建设研究与实践完成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郭华桥男副研究员成果主要执笔卢现祥男教授153(本科)指导学科专业制度建设高利红女教授304(本科)辅助学科制度改革实践李志生男教授177(本科)指导专业制度制度建设王良圣男副研究辅助专业制度改革实践雷磊男助理研究员辅助学科建设、规划编制胡瑜芩女助理研究员参与学科制度建设实践李奕女助理研究员参与专业制度建设实践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突出促进大学“双主体”(教师、学生)的发展“教师”和“学生”是学校的双主体。

教师作为知识的提供者、引导者,学科治理需以促进教师发展为中心;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探究者,专业、学习治理需以促进学生发展、提升教学效果为中心。

我校学科专业制度建设围绕促进“双主体”的发展展开,取得了较好效果。

(二)探索现代大学资源治理的“制度德性”提高教学质量需要财务资源做强有力的支撑,资源分配、人事制度规则的导向性很重要。

(1)“分类支持”、“分类发展”获得学科专业、教师高度认同。

巩固了优势学科、保留了弱势学科发展生机、扶持了潜力学科;教师分类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相关岗位聘任制度正式出台。

(2)“零基预算”用不完的学科经费直接收回,“跑”经费失去意义。

由于我们学科专业制度建设获得共同认知,所以适应了“双一流”建设。

因此,现代大学资源治理的“制度德性”应包括:(1)照顾大多数的分类支持、分类发展,鼓励适当竞争的全员参与;(2)既有保障性投入,又有竞争性投入;(2)经费执行情况在一定范围公开;(3)动态调整经费额度。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近年,学校学科办、教务部打破部门界限,深度协同合作,并确定学科专业制度建设的重点必须是以提高教学质量为中心,通过一系列规章制度的建设,采取多种措施,相对客观公正的分配办学资源,以营造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模式、以促进教师职业发展、发挥研究型大学思想库作用为路径,迅速提高学科专业建设水平。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仙桃职业学院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名称:依托省级实训基地开展“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仙桃职业学院(2)富士和机械工业(湖北)有限公司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胡华文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256 主持项目研究,负责项目顶层设计、方案制定、实施、总结、评价及成果推广应用。

徐国洪教授仙桃职业学院192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技术指导、政策咨询, “双导师”教学团队建设冯邦军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384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1+4”模块化课程体系建设张汉飞讲师仙桃职业学院384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四融合”教学资源及其信息化平台开发、建设工作付晓军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512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学徒四级递进”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徐聪明高级工程师富士和机械工业(湖北)有限公司192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企业政策支持、生产资源、企业工程师队伍保障工作胡进德副教授仙桃职业学院 384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生产性教学基地建设工作黎万平讲师仙桃职业学院 512 全面参与研究工作,负责“双考核双评价”构建及组织实施工作一、成果主要创新点(一)形成了以“四双四级”为特征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双主体”、教师和师傅“双导师”、学生与学徒“双身份”、课堂与园区“双环境”育人机制,建立了四级学徒岗位标准和晋级标准,形成了“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四双四级”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确保了富士和公司全方位参与招生录取、人才培养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培养目标清晰、教学针对性强,校企分工明确,企业参与的主动性高,有效推动了校企的深度融合。

(二)构建了与“四级学徒”对应的能力培养体系、“1+4”模块化课程体系和教学平台构建了“学徒四级递进”能力培养体系,丰富了学生的企业岗位经历,拓展了学徒成长空间,提升了学徒技术层次,强化了每级学徒岗位核心能力培养。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docx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docx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构建科教协同育人模式,培养材料学科创新人才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王世敏董兵海王国成赵丽曹万强章天金郑克玉陈琴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王世敏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08 负责人,方案设计与实施董兵海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58 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王国成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60 课程方案设计、教学组织赵丽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20 实习实训方案设计与实施曹万强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64 课程与教材建设、教学模式研究章天金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98 教学管理、推广应用郑克玉副教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186 精品课程和开发课程建设陈琴讲师湖北大学材料学院80 学生管理,教学评价与反馈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科教协同,构建“三类三结合”材料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基于“以学生为中心,个性化培养”的教育理念,本科生按照学生兴趣和职业发展方向分三类,即学术类、就业类和创业类,实行导师制,进入科研团队,按照“三结合”教育模式分类培养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学术类:基础知识—学科前沿—科学研究相结合;就业类:企业需求—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相结合;创业类:市场需求—技术开发—创业实践相结合。

2.产教融合、资源共享,实施“三四五”立体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开放科研资源,共享科研成果、发挥校企合作研发平台优势,实现研发基地、实习基地和就业基地的共建,创建本科创新人才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三类实验实践教学点——建立校内实验、园区实训、企业实习实践教学点;四个层次的实践教学——专业认识、课程实践、专业实习、创业演练;五种实践能力的培养——实验操作能力、科学研究能力、社会适应能力、开拓创新能力、自主创业能力。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材料学科是现代产业的基础学科,社会产业经济发展需要大量的材料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强化专业联盟合作办学,实现省内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共同提高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强化专业联盟合作办学,实现省内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共同提高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大学成果类别:其他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强化专业联盟合作办学,实现省内高校计算机类专业建设水平的共同提高完成单位:(1)武汉工程大学、(2)湖北工业大学、(3)湖北第二师范学院(4)武汉纺织大学、(5)武汉轻工大学、(6)湖北经济学院(7)湖北大学、(8)中南民族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王海晖、叶志伟、雷建军、胡新荣、阮灵、汪波、王时绘、李子茂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王海晖教授武汉工程大学360 课题总负责。

负责专业联盟运行;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核心课程制定、培养方案研究与设计工作。

叶志伟副教授湖北工业大学41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协调组织专业联盟教研项目申请、成果总结与统计工作。

雷建军教授湖北第二师范学院47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组织协调专业联盟精品课程申报与建设。

胡新荣教授武汉纺织大学38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专业联盟毕业论文联合答辩和评审工作。

阮灵实验师武汉轻工大学32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专业联盟实习基地建设、实习单位调配。

汪波副教授湖北经济学院45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专业联盟专业建设、组织教材编写工作。

王时绘教授湖北大学37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专业联盟MOOC课程资源开发、联盟网站建设。

李子茂副教授中南民族大学480 负责完成本单位所承担的工作。

负责专业联盟教师相互听课与交流工作,协调组织联盟单位参加学科竞赛活动。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由省内开设有计算机类专业且办学层次相同、办学实力相近的多所高校共同组建了“湖北省计算机类专业人才培养合作联盟”,并以该专业联盟为依托,开展计算机类专业的共同建设工作。

专业联盟通过日常协调机制,制定共同发展的计划,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的优势,同时取长补短、相互学习借鉴,使联盟在资源整合方面发挥出更大的集群效应。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 吴谨+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申请简表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 吴谨+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申请简表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科技大学 成果科类: 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 创新创业导向的多元深度融合信息类专业综合改革与实践 完成单位: (1)武汉科技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吴谨 杨永立 程磊 朱磊 邓慧萍 郑庆庆 张涛 吴雪垠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吴 谨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573 主持项目研究与规划实施杨永立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557 电子信息相关内容研究与实施程 磊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769 自动化相关内容研究与实施朱 磊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391 教学设计研究与实践邓慧萍 讲师 武汉科技大学 418 教学模式研究与实践郑庆庆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531 课程体系研究与实践张 涛 教 授 武汉科技大学 637 创新创业特区研究与实施吴雪垠 助 工 武汉科技大学 263 参与研究协调及材料收集与整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提出了“面向全体、分类施教、强化实践、提升素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构建并实施了“知行融合”的“卓越计划+产业计划+香涛计划+中外合作办学+创新创业特区”五元化信息类人才培养模式,因材施教,多种模式协同推进。

(2) 打造了“中外融合-校企融合”的教学团队,构建了“跨界融合”信息类交叉课程体系,丰富了优质师资资源和课程资源。

探索建立了跨国别(中美合作)、跨学科(科学人文综合)、跨专业交叉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新机制。

(3) 强化了“学工融合”的实践教学,建立了国家、地方、企业、学校四级创新创业基地实践教学体系,实施了基于课内外学习的学分互换及奖励加分等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推动机制。

(4) 培育了一批优质教学成果:建成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2门;获得教育部“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创新基地首批试点;已通过教育部中外合作办学合格评估的电子信息工程项目1个;获教育部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获自动化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1项、电子信息工程省级荆楚卓越人才协同育人计划项目1项,大学生科技竞赛奖励54项等。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师范大学成果科类:理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本科院校生物专业基于协同创新的实践育人体系的构建完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潘继承王友如王卫东汪劲松张新潮李运涛胡远亮张润锋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潘继承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00 项目总负责人王友如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50 组织实施实验教学体系王卫东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80 项目分管副院长/副主任汪劲松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00 学研教协同机制运行张新潮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50 教学评价体系建立李运涛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40 参与实验教学体系建立胡远亮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420 组织协调经费支持张润锋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350 参与实验教学体系建立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 创建了“4×2”(4层次实验×2个结合)实验教学体系。

2. 构建了基于学研教协同、多元化、分类别、分层次的实践能力培养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 创新实践教学理念以协同创新思想为指导,将“学研教”的协同教学理念融入生物学实验和实践教学,实行导师制下的开放式组织教学形式、以教师的科学研究为载体、以本科生实验综合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为落脚点。

探索一条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科研为载体,建立基于教学、科研、学习(“学研教”)协同的分层次、分类别、多元化的“4×2”生物学实践育人新体系,培养“双能”(创新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应用创新型人才。

2. 重构实践育人方案不断完善实践育人体系,2006年实现了实验课与理论课剥离、单独计算学分基础上,加大实践环节学时比例,实验实践课时约占理论课时的50 %。

3. 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构建了“一条主线、二大体系、三个阶段、四个层次”的地方高校实践育人体系。

即以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为一条主线;以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保障体系为支撑;以基础、提高、创新三个递进式阶段、四个层次实验(模块化基础性验证实验、项目化合设计型实验、基于科研训练和科研立项的研究创新型实验、多元化的专业素质拓展实践)实施教学。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分阶分层”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docx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基于“分阶分层”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docx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武汉纺织大学申报等次:二等奖成果科类:教育学-04成果名称:基于“分阶分层”的独立学院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1)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2)武汉纺织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占明珍、谢少安、范学谦、杨卫丰、彭荣、瞿翔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占明珍副教授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500 主持及培养模式谢少安教授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400 教学方法创新范学谦副教授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700 课程体系设计杨卫丰教授武汉纺织大学400 实践教学设计彭荣副教授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500 考评制度改革瞿翔讲师武汉纺织大学外经贸学院600 教学质量监控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 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分阶分层”培养模式本成果提出适应独立学院特点的“分阶分层”培养模式:大学一年级注重普适性教育,主要培养创新创业意识;二年级注重专业素养培养,主要学习创新创业专业知识;三、四年级演进到能力培养,侧重创新创业模拟和全真实践,不断演进,最终融入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考评制度等。

2. 实践路径创新:提出“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本成果针对性提出“三位一体”实践路径:意识培养阶段主要构建专业协会,老师设置普适性创新创业任务;素质培养阶段主要通过协会组织并参与省级相关竞赛,并获批各级大创项目9 项;在能力培养阶段,通过协会参与全国相关竞赛,获批省级以上大创项目 4 项。

3. 教学方法创新:推行“STAR互动教学法”和“实践考评法”本成果在外经贸学院推行“STAR互动教学”,让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组建团队并实践,然后互动讨论,最后课堂成果展示,充分挖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还推行“实践考评法”,效果显著。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 构建“分阶分层”培养模式“分阶分层”培养模式,即在不同学习阶段有不同层次的创新创业培养任务和课程,逐步推进,贯彻始终。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大学 成果科类:工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武汉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陈小桥、倪彬彬、周立青、黄根春、何楚、谢银波、杨文、杨光义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陈小桥 教授级高工 武汉大学 180 总体规划、设计与实施倪彬彬 教授 武汉大学 108 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科研 周立青 高级实验师 武汉大学 216 实验课程、学科竞赛指导 黄根春 副教授 武汉大学 180 理论课、学科竞赛指导何楚 教授 武汉大学 72 专业课程、创新实践指导 谢银波 实验师 武汉大学 216 实验课程、嵌入式竞赛指导 杨文 教授 武汉大学 72 专业课程、指导学生科研 杨光义 实验师 武汉大学 144 实验课程、实验室开放管理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1.研究了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验课程、自主式学习、科学研究、学科竞赛”四部分既相对独立又相互作用的特性与共性,以及队伍建设、平台建设、科研反哺教学等关联因素,构建了适合学生自身发展、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四位一体式大学生创新实践体系,并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实践证明效果显著,2.采取跨专业、跨学科“点、线、面”即“班级、专业、学院”的实践模式,将学生理论知识学习、综合知识运用、自主创新能力、综合素质教育融为一体,较好解决了因实践环节薄弱影响教育质量结症,探讨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工程实践能力新机制。

3.结合当前电子技术迅猛发展趋势,深入研究电子信息大类专业人才培养中理科、工科相互渗透及相互融合以及“新工科发展趋势”等有关问题,以综合素质培养为核心,研究了培养大学生创造意识、提高大学生创新精神、锻炼大学生创业能力的关联因素及创新机制,探索了综合型大学背景下的电子信息类创新型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1.提出以构建“融合式实践创新课程群”为主要内容的实践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新建《电工电子实训》、《电子系统设计与制作》等5门实践类课程,按照教育部关于理工科专业实验环节不少于教学总量25%的要求,将原先的35门实践类课程优化、整合为22门,选课人数增加18%。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一体两翼 四轮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一体两翼 四轮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大学成果科类:教育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一体两翼四轮驱动”——地方综合性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完成单位:湖北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杨鲜兰靖国平秦明君李中伟李木洲高天琼李兆华徐祖顺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杨鲜兰 教授 马克思主义学院 102 主持与设计靖国平 教授 教育学院 116.6 设计与教研实践 秦明君 副研究员 楚才学院 / 管理实践与数据分析 李中伟 / 教务处 / 管理实践与数据分析 李木洲 副教授 教育学院 383 报告撰写与教研实践高天琼博士、博士后(不参评职称)通识教育学院 335 管理实践与数据分析李兆华 教授 资源环境学院 376 教研实践与数据分析徐祖顺 教授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426 教研实践与数据分析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形成“一体两翼、四轮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湖北大学长期坚持本科教育的中心地位,注重提高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积极改革探索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形成了以“一流本科教育”为主体,以“通识教育和英才教育”为两翼,以“择优选拔、个性化培养、协同保障、多元评价”为四轮驱动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2.构建“分段式、模块型、个性化”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个性化专业教育,将人才培养分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两个阶段,构建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艺术体育相渗透,学科基础、专业必修、专业方向相结合的模块型课程体系,实行“一生一导师、一生一方案”的个性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等培养方式来实现学生个性化培养,在塑造创新型人才的同时推动成果的市场化转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湖北大学作为省部共建的地方综合性大学,长期注重培养各级各类拔尖创新人才。

自上世纪90年代学校先后获批2个国家基础学科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基地,到2006年实施“一流本科教育”计划,到2008年和2011年先后成立楚才学院和通识教育学院,再到2016年学校入选全国首批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校。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 成果科类: 0402 申报等次:三等奖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提出以学生为中心,学生个性发展和创新能力培养主导的教学模式;以课堂讨论、专题研讨以及撰写专题论文相结合教学方法,实现了将课上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实时互动以及网络资源共享等功能。

培养学生参加科学研究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创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1000字以内)本成果系2014年全国体育教育专业基本功大赛、2013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湖北省高校体育院(系)教学团队建设现状与对策研究” [2013355]、校重点项成果名称: “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的体育教育应用性人才培养 完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周曙 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周 曙 副教授 湖北师范大学 326 负责总体方案的设计 朱施成 副教授 湖北师范大学 440 课题总体设计 凡 新 副教授 湖北师范大学 386 人才培养方案修改 冷显志 教授 湖北师范大学 300 课程安排,组织协调 胡安义 副教授 湖北师范大学 326 体育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潘 燕 讲师 湖北师范大学 300 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工作 江 奔 讲师 湖北师范大学 388 体育技术课程教学工作 吴 瑕讲师湖北师范大学280体育理论课程教学工作目“地方本科院校体育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 [XJZD201415]、2015年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知识-能力-素质”教学模式下湖北省本科院校体育学专业学生就业能力培养与提升研究” [2015378]、2015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高校转型发展背景下卓越教师岗位模型构建与培养体育教育人才耦合机制研究[15YJA890031]等课题的核心成。

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包括:培养模式创新——学生在一、二年级修读由公共课、专业基础课构成的基础平台课程;三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方向,并修读相应专业模块课程;四年级由学生自主选择专业延伸课程模块,在专业知识与能力的深度和广度上进一步拓展;课程体系的创新——根据体育学专业人才的培养规格,创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行业大学“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行业大学“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武汉工程大学 成果科类:教育学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行业大学“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完成单位:武汉工程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韩高军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332 总体设计,研究框架拟定雷家彬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336 方案设计、实施,资源调度 凃朝莲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488 文件制度制定,质量监测评估 李琼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276 复合型、国际化平台管理金明浩 副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310 复合型、国际化改革研究 王凯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416 创新型、工程化平台管理刘治田 教授 武汉工程大学 348 创新型、工程化改革研究付艳锋 副研究员 武汉工程大学 280 辅助项目实施一、成果主要创新点1.提出了“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地方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理念面对国家经济社会转型对人才需求以及学生成长成才需求的多样化,坚持多元的高等教育质量观,提出“全面成才,追求卓越”的培养理念,既应对人才培养的实用需求,也满足人才市场及人才本身成长的高端化、多元化。

2.构建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两型两化”人才培养改革模式提出实验、实习、实训、创新四位一体的实践环节是工程能力培养的关键因素和主要途径,进一步丰富了工程教育和实践育人的内涵。

厘定了“复合型、创新型、国际化、工程化”四类高素质人才及其培养规格,探索了四类人才的培养途径。

3.实施了以“减时保量、提速增质”为目标的学期制度改革为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率先实施了以“减时保量、提速增质”为目标的学期制度改革,将一学年、两个学期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学季,并统筹设置了文体活动周、学术活动周、入学季、毕业季、工程实践季等环节。

并按照学期制度改革方案修订了人才培养方案。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一)背景及解决的问题本成果重点关注国家经济社会转型背景下,学校作为一所传统行业院校如何拓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问题。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师化学专业分类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师化学专业分类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

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表-地方高师化学专业分类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推荐学校(盖章):湖北师范大学成果科类:理学-07申报等次:一等奖成果名称:地方高师化学专业分类培养方案的构建和培养模式研究完成单位:湖北师范大学成果主要完成人:杨水金王冬明吕宝兰余新武胡艳军吕银华瞿佳廷罗四清姓名专业技术职称所在单位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杨水金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368 负责构建分类培养方案并全面组织方案的实施王冬明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320 组织卓越教师培养方案实施吕宝兰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480 协助课题负责人全面组织分类方案的实施余新武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352 协助课题负责人全面组织卓越教师班培养方案的实施胡艳军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358 协助课题负责人全面组织英才班培养方案实施吕银华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320 协助组织卓越教师班学生实习、见习工作开展瞿佳廷特级教师黄石二中 356协助课题负责人组织卓越教师班学生实习、见习工作开展罗四清副教授湖北师范大学 305 协助课题负责人指导学生制定人生规划及落实导师制一、成果主要创新点(400字以内)一项教学研究成果的意义与价值就在于它的研究特色以及为师生所带来的创新性和实用性,本成果主要创新点如下:(1)针对目前我国高师教育现状与发展趋势,引导学生做好人生发展规划,构建了地方高师本科生“2.5+1.5”化学专业分类培养模式和与之适应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施了本科生学业导师制及分类培养;(2)构建并完善了基于“面向课改+突出能力+学生为本+实践取向”的地方高师院校化学专业“211”卓越中学化学教师“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达到了适应化学专业学生多元化发展的人才培养需求目标;(3)建立了“专业基础实验+综合、设计性实验+业余科研+毕业论文”多层次实验与科学研究相结合的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实施了化学专业英才计划,增强了学生创新能力和就业竞争力;(4)实施卓越中学化学教师培养的“六个一”计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八届湖北省高等学校教学成果奖申请简表
推荐单位(盖章):长江大学成果类别:管理学
申报等次:一等奖
成果名称: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理念下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体系创新研究
完成单位:长江大学
成果主要完成人:裴潇 郑军 孟魁 覃发兵 陈承 李洪文 李成标 刘新卫姓名 专业技术职称 所在单位 近三年年均教学工作量 在该成果中承担的工作 裴 潇 教授 长江大学 420 项目全面运行与管理 郑 军 教授 长江大学 242 项目总体规划设计
孟 魁 副教授 长江大学 560 项目组织与实施
覃发兵 讲师 长江大学 480 云平台的开放共享
陈 承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10 “四创”活动开展
李洪文 副教授 长江大学 420 创新创业课程管理
李成标 教授 长江大学 408 创新创业中心管理和运行 刘新卫 教授 长江大学 316 创新创业平台管理
一、成果主要创新点
1.确立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新理念。

成果提出了“四创协同”和“开
放共享”两大理念,并以此来引领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四创协同”是“创新、创意、
创造和创业”能力的协同,体现对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纵向发展演变规律的深刻认识和理解,“开放共享”则着眼于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横向整合多元化异质性资源的
需要。

这一新理念通过纵向递进和横向互补形成了“纵横一体”的创新创业人才培
养体系,促进了教育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不断提升。

2.形成了“1+4”星型协同培养新机制。

依据“云”技术“有限空间、无限应用”的特点,结合两大理念,学校围绕“四创”能力的“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形成了基于“云”技术+“意识-知识-能力-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简称为“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并深度融合到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构
建过程之中,形成了“云中四创课堂”、“云中实验室”、“云中创意实训”、“云中模
拟创业”等特色化协同培养体系。

3.建立了“服务社会”的大学生创意转化新平台。

以促进高校人才培养、科
学研究和社会服务三大职能协调发展为目标,成立大学生智库中心,通过智库火花
征集、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参与教师调研课题等活动形式,强化学生创新意识和创
意潜力的培养,促进创意成果转化,为区域经济发展建言献策。

二、成果主要内容概述
该成果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以学校创新创业教育、创新创业
平台以及开放实验室建设和相关12项省级本科质量工程、22项省级教改项目研究
与探索为依托,通过凝练“四创协同”与“开放共享”两大理念,形成“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五大培养体系和五大实践平台,走出了一条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特色之路。

1.凝练两大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四创协同”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发展规律与高校培养体系建设的内在关系;“开放共享”理念则突显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面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依赖于社会各方资源的重要特点。

2.探索“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

在两大理念的引导下,将“云”技术与“四创”能力层级递进式培养过程相结合,形成基于“云”技术的意识、知识、能力和行为的协同培养机制,指引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课程体系和实践体系的方向。

3.构建五大培养体系。

主要包括:①确立“树状结构”的目标体系,将“创新、创意、创造和创业”能力培养视为一个有机整体,促进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全面发展;②形成“交叉融合”的课程体系,采用“创新创业与专业、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相融合的方式,形成通用型、专用型以及应用型三类创新创业课程模块,实现了跨专业、跨学校课程体系的交叉融合和开放共享;
③构建“层级递进”的实践体系,通过“云”技术整合分散的创新创业实践资源,从“意识—知识—能力—行为”四维度,渐进式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④重构“统筹协同”的管理体系,通过优化运行机制、建设师资队伍和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的多方协同;⑤打造“彰显特色”的服务体系,结合学校“石油地质、湿地农业、荆楚文化和区域经济”四大行业的办学特色,从公共服务、投融资、项目对接、培训、导师、基金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服务。

4.构筑五大实践平台。

在两大理念和“1+4”星型协同培养机制的指引下,将分散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进行整合,形成“引领平台、创新平台、创意平台、创造平台和创业平台”五大实践平台。

三、成果应用推广情况
1.校内应用推广。

成果在学校得到全面推广应用,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创业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高。

学生发表论文、专利以及初次就业率等指标大幅度提升;省级优秀学位论文在省属高校名列前茅;省级、国家级学科竞赛获奖人次大幅度增加;双创计划数量质量明显进步,涌现出一批创新创业典型个人;学校荣获全国双创工作“先进单位”,是我省唯一获奖省属高校。

2.校外辐射强。

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引起社会较大关注,吸引了天瑞华商等众多风险投资机构前来考察,产生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扩大了学校的影响力和辐射力,如白芨项目获风险投资3500万元,无人机项目获无息贷款10万元;也吸引了北京航天航空大学、湖北民族学院等省内外高校考察、交流;同时我校在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年会等重要会议中作了典型发言,获得一致好评。

3.社会评价高。

学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研究和实践得到多家权威媒体的认可和好评。

2017年1月18日,我校在全国率先成立“大学生智库”,新闻在中国教育报刊出后,随即被多家媒体转载;此外,我校开设的创新创业课程“财经素养教育系列课程”等也被《中国教育报》、《新华网》、《中国社会科学网》等多家媒体报道并给予了高度评价。

不仅如此,湖北省教育厅厅长刘传铁、副厅长张金元以及荆州市市长杨智等各级领导视察工作,也充分肯定了我校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工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