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说课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说课稿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深入探讨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和功能。
这部分内容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生物在自然界中的生存方式,还为后续学习生态平衡、环境保护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教材首先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然后详细阐述了陆地生态系统、水域生态系统等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和淡水生态系统等。
通过对这些生态系统的特点、生物组成和功能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中学生,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具体类型,可能还缺乏系统的认识。
初中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观察、讨论等方式获取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学生能够说出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学生能够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并描述其特点。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分析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增强学生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生命的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成分。
(2)常见生态系统的类型和特点。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
(2)理解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讲授法:通过简洁明了的讲解,让学生掌握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相关知识。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保护”中。
这一单元旨在让学生了解生物多样性的现状、意义以及保护措施,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则是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因素之一。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以及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学生能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认识到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破坏与保护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如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他们对自然界充满好奇,具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但对于抽象的概念和复杂的生态过程理解起来可能存在一定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运用直观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来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阐明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2)通过讨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提高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自我调节机制。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
2、教学难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2)分析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生态系统结构的关系。
《第4节 生态系统运行离不开信息传递》说课稿
《第4节生态系统运行离不开信息传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一、说教材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这一章节的内容在整个生态与环境的知识体系里是非常重要的一环。
生态系统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前面咱们已经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部分功能,而信息传递这个功能就像是把生态系统各个部分连接起来的“无形胶水”。
它能让学生更全面、深入地理解生态系统是如何稳定运行的,也为后面学习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知识奠定了基础。
2. 教材内容分析教材从多个方面阐述了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
首先介绍了什么是生态系统中的信息,像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不同类型的信息,每种类型都有它独特的产生、传递和接收方式。
然后讲解了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比如在生物的种群繁衍、调节种间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方面都有着不可或缺的意义。
而且教材里还穿插了很多有趣的实例,像蜜蜂跳舞传递蜜源信息(这是行为信息)、昆虫释放性外激素吸引异性(这是化学信息)等,这些实例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抽象的概念。
不过,教材里有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可能有点难以理解,比如化学信息中的一些特殊物质的传递过程等,这就需要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进行详细的解释和引导。
二、说学情1. 知识基础高中的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关于生态系统的基础知识,像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他们对于生态系统有了一个初步的整体概念,这就为学习信息传递这个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知识铺垫。
但是,他们对于生态系统内部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信息传递还缺乏深入的认识,对于信息传递如何具体影响生态系统的运行也不是很清楚。
2. 学习能力这个阶段的学生具备了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他们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内容,也能尝试去理解一些简单的概念。
但是,当遇到比较复杂的概念或者需要综合分析的问题时,可能就会遇到困难。
比如说在分析信息传递在调节种间关系中的具体作用时,需要他们综合考虑不同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对于他们来说是一个挑战。
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说课稿范例:第四节生态系统的类型
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说课稿范例:第四节生态系统的
类型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的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初中频道为大家提供了八年级生物第六单元说课稿,供大家做完之后参考。
一、说教材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是初二第七单元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
本章则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食物链和食物网以及生物圈的知识。
本节在引言中介绍了生态系统的概念,之后安排学生进行生态系统的调查,目的是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组成的,来达到调查的目的,和合理。
本节是这一章的一个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这部分知识与下一节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内容有密切的联系,为下一节的学习提供一个平台。
二、说学情
在前面的知识学习中,已经学习了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而本节已经把它提升到生态因素的高度,这是很必要的。
在生物因素中,提到了三个重要的名词概念: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代替了前面所讲的生物因素是环境中的生物的说法,让学生更加明确了生物因素的概念,这样更加的清楚、更科学。
由于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生物和非生物因素的概念,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的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所以本。
621生态系统的组成说课稿济南版生物八年级下册
(二)学习障碍
学生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已经掌握了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生态学概念。然而,可能存在以下学习障碍:
五、板书设计与教学反思
(一)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设计将采用中心辐射式布局,以生态系统的核心概念为中心,向外扩展出各个知识点。主要内容将包括生态系统的定义、组成成分、食物链与食物网、生态平衡等。风格上,我将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用不同颜色和符号来区分和强调重点信息。
板书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是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结构,突出教学重点,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确保板书清晰、简洁且有助于学生把握知识结构,我会:
2.生活实例:分享一个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生态系统实例,如学校附近的公园、湖泊等。通过讨论这些实例中的生物和生态环境,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3.头脑风暴:邀请学生列举他们所了解的生态系统,如森林、草原、湿地等。在黑板上记录学生们的答案,为后续教学奠定基础。
(二)新知讲授
在新知讲授阶段,我将逐步呈现知识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激发学生对生物学研究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三)教学重难点
根据对学生的了解和教学内容的分析,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如下:
1.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成分;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构建;
(3)生态平衡的概念及维持条件。
2.教学难点:
(1)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流动;
(2)食物链和食物网中各生物之间的相互关系;
4.联系实际:将生态系统的知识与学生生活实际相结合,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性,从而提高学习责任感。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说课稿
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生物学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二章的第二节。
本节课是在学生学习了生物与环境的关系之后,进一步探讨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及其特点,为后续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以及生态平衡等知识奠定基础。
教材首先通过图片和文字介绍了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和城市生态系统等。
然后,分别阐述了这些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特点和作用,强调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二、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知识基础和观察能力,对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有了初步的认识。
但是,他们对于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还比较模糊,缺乏系统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可能会感到抽象和难以理解,需要通过具体的实例和直观的教学手段来帮助他们建立清晰的概念。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列举常见的生态系统类型。
(2)描述不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特点和作用。
(3)阐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分析和比较不同生态系统的图片和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1)增强学生对生态环境的保护意识,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2)培养学生关注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常见生态系统的类型、组成成分、特点和作用。
(2)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2、教学难点(1)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整体性。
【参考文档】生态系评课稿-范文模板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生态系评课稿篇一:组内听评课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耿芬荣 201X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3. 尝试建构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2.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2.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导入:复习种群、群落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新授:一、生态系统范围:(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3.举例: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一根朽木、一块培养基等都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各有什么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如何呢?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问题:1.池塘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指什么?2.作为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3.作为异养型的生物有哪些?4.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哪里去了?如果没有了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会怎样?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分、矿物质等。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此外还有化能合成细菌、光合细菌、蓝藻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此外还有某些寄生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真菌,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1、动物都是消费者()2、植物都是生产者()3、生产者都是植物()4、细菌就是分解者()提出问题: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关系如何?(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食物链: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如: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2.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环节或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说课稿各位领导,各位评委:大家好!我叫日孜也·麦合木提,来自洛浦镇一贯制学校,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本次说课包括五个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和说板书设计。
一、说教材(一)教材分析新教材,打破了学科体系,构建了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体系,所以把生物圈作为第一单元,把“了解生物圈”作为第二章,把“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作为第二节,说明了本节课在教材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只有了解了什么生物圈,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才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学打下坚实的基础,并以此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3)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2、能力目标(1)通过思考课件中的问题,培养学生观察和思考的能力。
(2)通过学习本节课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意识。
3、情感目标让学生懂得爱护各种生物,保护环境,使学生形成保护环境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意识。
(三)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3、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四)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概念。
2、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五)突破重点和难点的关键:可以播放以下多媒体课件:连线回顾试题(生物与环境的关系)通过播放这些多媒体课件,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并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归纳、总结出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其二者不可分割,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个整体就叫做生态系统。
来突破重点和难点。
二、说教法教学方式的改变是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改变了过去单纯的教师讲授、学生接受的教学方式,变为师生互动式教学,本课堂上创设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加强与学生的合作。
因此本节课以讨论为主,在充分准备实物、图片和各种有关资料的情况下,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
初中生物生态系统教学设计教学目标:通过生态系统的教学,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和组成部分,了解不同生态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意识。
教学内容与步骤:一、导入(10分钟)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回顾上节课讲的内容,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可以通过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风景图片,让学生感受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二、概念讲解(15分钟)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其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相互作用的系统。
2. 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因素组成。
生物群落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等,非生物因素包括土壤、水、气候等。
3. 生态系统的层次:生态系统可以分为生物群落、生物圈、生物个体等不同的层次。
4.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具有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生境稳定等功能。
三、案例分析(20分钟)教师可以选择一个具体的生态系统作为案例,例如森林生态系统或湿地生态系统,向学生介绍该生态系统的特点和组成部分。
可以通过图片、视频或模型展示,让学生对这个生态系统有更直观的了解。
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个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是如何进行的。
四、小组探究(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不同的生态系统进行研究。
学生可以通过图书馆、互联网等途径收集有关该生态系统的信息,了解该生态系统的特点、组成和功能,并形成小组报告。
在小组探究过程中,教师可以给予指导和帮助。
五、报告展示(15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报告展示,向全班学生介绍他们所研究的生态系统。
其他学生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与报告的学生进行互动,加深对不同生态系统的理解。
六、总结与评价(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进行本节课的总结,回顾生态系统的重要概念和组成部分,并与学生一起评价整个教学过程。
教师可以邀请学生提出改进建议,以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学评价方式:1. 学生小组报告的内容和表达;2. 学生在小组探究过程中的参与程度;3. 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理解程度;4. 学生参与互动的积极性。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二学情分析三课程标准四教学目标五教学策略六教学过程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2、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能力目标通过对“池塘生态系统”、“陆地态系统的食物网”示意图的分析理解,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通过对生态瓶稳定性的探究,发展学生的探究分析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形成生态系统整体性的观点;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依据教材内容及课标)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整体(这一结论隐含在相互作用当中);突破难点策略:课堂教学的关键是通过一系列的的问题讨论,让学生寻找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联系,在讨论中体验物质与能量这一纽带的存在,从而认同生态系统是一个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相互作用的统一整体;六教学过程导入播放几张本班学生出游的照片,教师引导学生关注学生自身与所处的自然环境;(从学生熟悉的场景过渡到新知识,活跃气氛,有利于新课开展)开展新课生态系统概念教师给定学生话题“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根据所学知识列举出实例,列出判断要点;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换意见;学生发表小组意见,阐述各组的判断要点,教师予以评价、总结概念;生态系统范围教师列举“池塘、公园草坪、河流、生物圈”等事例,引导学生进行判断,学生明确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教师课前提前制作若干控制不同条件的人工生态瓶,课堂展示(学生认识到这个生态瓶也可以成为一个生态系统);采取任务探究活动引导学生探究缺少不同成分对生态系统稳定性影响,预测结果;生态瓶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如果发现生态缸中的生物已经全部死亡,说明此时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已被破坏,记录下发现的时间。
控制不同条件:1号瓶:提供光照、黑藻、河沙、金鱼2号瓶:无光照、黑藻、河沙、金鱼3号瓶:提供光照、黑藻、无河沙、金鱼4号瓶:提供光照、无黑藻、河沙、金鱼5号瓶:提供光照、黑藻、河沙、无金鱼学生观察分析各个实验处理,思考讨论;教师预设问题:生态瓶中都有哪些生物?按着不同种类生物的营养方式和他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生物进行归类;教师引导下,以该生态瓶为例,学生分析总结出该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学生观察讨论,总结出生态瓶中组成成分包括: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教师引导学生对生态瓶的稳定性进行预测,学生分析讨论,预测各条件下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总结得出:生态瓶中缺少任何一种组分都不可或缺;教师预设问题:生态瓶中,每一个生物的生存都离不开物质和能量,这些生物都是怎样获得物质和能量的?学生讨论分析,在教师引导下,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教师展示池塘自然生态系统图片,学生根据对生态瓶的探究,总结出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无机环境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师生共同尝试构建生态系统结构模型;食物链、食物网教师展示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常见食物链,引导学生认识到是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和消费者;引导学生分析食物链中的捕食关系,以及捕食的原因,学生归纳到各生物之间存在着营养联系,引出营养级的概念;以草原生态系统中的一条常见食物链为例,引导学生分析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生物属于哪一个营养级,同时对比消费级,学生对此形成直观的认识;之后教师引导学生归纳出食物网的概念;课堂小结根据本节课的重难点做出总结,强化学生认识;板书设计。
《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态系统》说课稿《生态系统》说课稿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
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生态系统》说课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生态系统》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1、教材地位“生态系统”是人教版生物新教材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的第四节内容。
课时安排:2课时。
本节课从宏观的生态学角度展示生物与环境、生物与生物之间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了解生态系统的组成,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点。
通过生态系统自动调节能力的学习,学生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本节课是在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第三节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的基础上的提升与总结,第五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也是本节课的延伸与补充。
本节课也为初二《生物》“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高中《生物》必修三中“生态系统”的学习奠定必要的基础,因此本节课是本章乃至本学期的重点。
2、教学目标据以上分析及生物课标确立,如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概述生态系统的组成。
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解释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
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图片分析,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发展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思维迁移能力。
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通过讨论,角色扮演,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目标:增强学生保护环境的意识,产生热爱环境、热爱生命的美好情感。
3、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生态系统的组成。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教学难点: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
食物链和食物网的书写。
二、教法与学法设计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法:采用课件以增大教学容量,用实物投影仪投影学生所画的食物链。
2、启发式教学法:学生自学、阅读、讨论与教师的点拨、启发、引领相结合,使课堂气氛活跃,体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2018-2019-生态系评课稿-优秀word范文 (17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生态系评课稿篇一:组内听评课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耿芬荣 201X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教学目标:1. 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
2. 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
3. 尝试建构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及各成分之间的关系2.食物链和食物网教学难点1.食物链和食物网2.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教学过程:导入:复习种群、群落从而引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新授:一、生态系统范围:(一)生态系统的概念1.概念: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2.范围:有大有小3.举例:一片森林、一块草地、一个池塘、一块农田、一条河流、一根朽木、一块培养基等都可看做一个生态系统。
(二)生态系统的类型提出问题:生态系统中有大量的植物、动物、微生物,它们各有什么重要的作用,相互之间关系如何呢?二、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一)、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以池塘生态系统为例)问题:1.池塘生态系统中非生物、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分别指什么?2.作为自养型的生物有哪些?3.作为异养型的生物有哪些?4.池塘中各种动植物的尸体粪便、残枝败叶到哪里去了?如果没有了分解者,该生态系统会怎样?1.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阳光、空气、水分、矿物质等。
2.生产者:主要是绿色植物,此外还有化能合成细菌、光合细菌、蓝藻3.消费者:主要是动物,此外还有某些寄生生物4.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真菌,腐生动物如蚯蚓、蜣螂等。
练习:【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举例说明。
1、动物都是消费者()2、植物都是生产者()3、生产者都是植物()4、细菌就是分解者()提出问题:生态系统四种成分的关系如何?(二)食物链食物网(营养结构)1.食物链:各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如:浮游植物→虾→小鱼→大鱼2.营养级:食物链上每个环节或食物网中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
高中生物课《生态系统的结构》
《高中生物学案应用的实践研究》课题研讨课《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大庆一中高中部李岩尊敬的各位专家、老师、同学:大家好。
我叫李岩,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作业布置五个方面对该科进行剖析。
接下来我就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这一节课。
一、说教材1、教材地位。
《生态系统的结构》是人教版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的第一节。
本章内容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位于第4、6章内容之间,处于承上启下的作用,继于第四章生态系统中生物群体的研究,继续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的关系,并且也要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研究。
本节课是在学生已学习了个体、种群、群落这几个生命系统层次的基础上对生命系统结构层次中更高层次的剖析。
这节课生态系统的组分和营养结构的分析,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生物科学素养和科学探究能力,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念的很好素材,是本章的重点。
食物链的写法和条数更是历年高考的热点。
2、学情分析。
由于本节内容在初中就有所涉及,高二的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基本内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但对于生态系统的判别依据与结构组成的还缺乏深思。
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知识,学生应该比较轻松,但也容易产生轻视的念头,因此,创设情境和引发学生深层次思考便显得尤为重要。
3、课标考纲要求及教材内容安排。
课标和11年考纲都是一类要求。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包括两方面: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其中生态系统的成分是重点,食物链条数的确定、营养级的确定是难点。
二、说教法、学法教法:1、场景导入法、小组讨论教学法、课件展示直观教学法、联系实际的谈话法。
2、教学用具:多媒体设备及相关图片。
学法:自学探究法、归纳分析方法等。
三、说教学设计思路联系生活实际设置情境,并以提问的方式导出新课题→学生观察湿地生态系统图解,具体分析讨论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学生根据所学设计生态缸,经过小组讨论得出各成分的功能及它们之间的联系→得出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的结论→通过视频分析讨论食物链与食物网的功能、特点→再次证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
初中生态系统结构教案
初中生态系统结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掌握生态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功能;3. 能够运用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1. 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1. 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2. 生态系统的实际应用。
教学准备:1. PPT课件;2. 生态系统模型或图片;3. 实际案例资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思考:什么是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由哪些部分组成?2. 学生回答后,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
二、新课讲解(20分钟)1. 讲解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稳定整体。
2. 讲解生态系统的组成:生物群落、生物栖息地、生态位、生态过程等。
3. 讲解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a. 生物群落:生物群落是生态系统中的生物组成部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
b. 生物栖息地:生物栖息地是生物群落的生活环境,为生物提供食物、水源、庇护所等。
c. 生态位:生态位是生物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地位和角色,包括食物链、食物网等。
d. 生态过程:生态过程是生物群落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能量和物质交换的过程,包括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等。
4. 通过PPT课件和模型展示,帮助学生直观理解生态系统的结构。
三、案例分析(15分钟)1. 给出一个实际案例,让学生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分析结果。
四、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2. 强调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和功能。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生态系统的结构图;2. 选择一个实际案例,运用生态系统的知识进行分析。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案例分析,使学生了解了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掌握了生态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考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 3 第五章第五节的内容。
本节内容在前几章学习了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稳定性的类型和影响因素,是对生态系统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同时,也为后面学习生态环境的保护奠定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等知识,具备了一定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是,对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和稳定性的概念理解可能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此外,学生对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际应用和环境保护的意识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2、能力目标(1)通过分析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能力,以及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形成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
(2)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2、教学难点(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机制。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自我调节能力等基础知识。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实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3、探究法: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亲身体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过程。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课的内容来自生物必修模块三,第5章第1节。
教材第五章是以生态系统为框架,主要讲述了生态系统的类型、结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稳定性等知识,主要体现宏观的生态学的内容。
本节课内容是第五章的一个重点,是衔接生态系统类型与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并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物质基础提供了一个平台,埋下了一个伏笔。
二、说教学目标:鉴于对教材的上述理解,根据新课标对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要求及本课特点,我在知识、情感和技能三方面都确立了具体的目标,同时突出重点.1.知识目标:1.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2。
理解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环环相扣、链链相交”的复杂网络体系.2.能力目标:1、概括出生态系统的成分,讲解各成分之间的联系与制约关系,发展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
2、学会分析一些生物的食物关系,从而建立食物链、营养级和食物网的概念。
进而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和思维能力。
3、研究生态系统的规律,明确每一环节由哪些生物占据.当系统运行发生障碍时,找出问题可能发生在哪一环节,培养学生耐心细致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带领学生做食物链和食物网的模拟游戏,培养学生遵循生态学原理去对待自然界的一草一木,同时培养一定的团队意识。
4、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成分.(2)食物链和食物网。
5、教学难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初级消费者和次级消费者的概念。
(3)第一营养级、第二营养级等概念。
三、说教法:教学重点的落实方案:1、利用身边的场景导入法.2、课件展示的直观教学法。
3、联系实际的谈话法.教学难点的突破策略:1、学生模拟实验法。
2、讨论教学法。
3、图形直观教学法.四、说学法1、构建发现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思维迁移。
3、联系实际法。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场景导入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大家身边最熟悉的环境和生物,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的与我们有着联系,本着注重与现实生活中的联系的指导思想,所以我在这里用学生熟悉的场景引入,提高学生的兴趣。
生态系统说课稿
《生态系统的结构》说课稿新疆喀什二中吴琳琳说课提纲一、教材分析二、教法分析三、学法分析四、教学过程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本节课是《稳态与环境》第五章第一节内容,本节课主要学习生态系统的结构并让学生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
以第四章《种群和群落》为基础,也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作了铺垫。
二) 学情分析在知识方面,第四章《种群和群落》学生已经理解统中生物个体构成种群,在同一地点的相互之间有直接或间接联系的种群构成群落,了解了在种群和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知识储备。
在能力方面,高中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并能尝试建构相关的模型,对新的知识有探究的欲望。
并且,本节课和学生的生活经验联系紧密,能引起学生的共鸣。
三) 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要求和学生情况分析以及本节课的特点,教学目标确定为三方面)1、知识目标1)举例说明什么是生态系统2)讨论莫以生态系统的结构3)尝试建构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2、能力目标(在新课程要求中更注重对学生能力和情感价值观的培养,所以我把能力和情感目标作为本节的重点目标)1)通过对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培养学生应用系统分析的方法2)通过尝试建立生态系统的结构模型,提高学生建模的能力3、情感价值观目标1)认同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2)进一步树立同一性的生物学观点3)确立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和科学的世界观四)重难点1、重点:讨论某一生态系统的结构(确立原因:生态系统的结构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2、难点:说明生态系统是一个整体(确立原因: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不是毫无联系的,而是通过物质和能量的联系形成了一定的结构,学生不易理解)二、教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主要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系统分析,通过设置疑问→观察分析→共同交流→总结归纳的教学方法。
变传统的知识中心教学模式为能力中心教学模式,把知识的建构过程融合到能力的提升之中。
三、学法分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分析和讨论,以自主探究为主、合作学习、共同交流,达到预定的目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态系统的结构”一节的说课瑞昌二中李军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我叫李军,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生态系统的结构》,希望能得到各位领导和专家的指导。
一.教材与学情分析:本小节是高中生物必修三教材的一个重点章节,同时也是历年高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还是后面学习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基础。
本节重点是生态系统的成分和营养结构,在学习中可采用“理论联系实际”和“联想分析”等方法。
例如教材中“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和“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就是一种具体的学生能够看到或完全能接受的实际生态系统的模式图,对其进行很透彻的分析,学生完全能很好地掌握生态系统的成分和结构。
“联想分析法”主要表现在对一些熟悉现象的分析,例如“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谚语的联想分析中。
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可为我们后面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一)知识技能目标:1、掌握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2、掌握生态系统四种组成成分的功能地位及相互关系;3、掌握营养结构与功能的关系;4、掌握营养级的概念以及营养级与食物链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对“池塘生态系统图解”和“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分析理解,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识图能力;2、通过对“池塘生态系统图解”中各种成分的分析归纳,发展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3、通过学习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特别是对“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分析综合, 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整合能力和知识的迁移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通过理解生态系统各组分的相互关系及食物网,渗透普遍联系的辨证观点的教育;2、通过对“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的分析理解和扩展,对学生进行相关生态观点的教育。
三.教学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各成分间的关系2.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分析四.教学难点:消费者与分解者、食物链与食物网、营养级的级别与消费者的级别这三对相关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五.施教方法:启发、谈话、直观、讨论、比较、归纳、联想分析六.教学过程分析:[启发诱导]:多媒体展示四种类型生态系统的图片,让学生辨认后据此设问: 这几种生态系统的共性(即生态系统的概念)是什么?进而过渡引入本节课的学习。
这样的导入,可以利用图片的直观性,有效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授新]:首先多媒体展示教材P89的图5—1“池塘生态系统图解”,然后引领学生结合“池塘生态系统图解”,逐个分析该生态系统中的各种无机环境要素和生物组成,列举出这些成分;再进一步引领学生从各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功能的角度对这些成分进行分类,给出生产者、消费者及分解者的名称并举出实例。
师问: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到底有哪些呢?学生观察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无机环境有太阳光,池塘中有水,水中又有溶解在其中的空气和矿物质等无机物,另外还有沉积在水底的糖类、蛋白质等有机物。
我们往往把这里的无机环境特称为“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又分为物质和能量两方面:物质有空气、水分、无机盐、糖类等,能量包括光能、热能、化学能等,其中光能是各种生物生命活动的最终能量来源。
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师问:我们再来观察池塘生态系统,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到底有哪些生物?自养型的生物又有哪些呢?学生观察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自养型的生物不仅有硅藻、栅藻和团藻等浮游的藻类,而且还有浅水区的香蒲、莲和浮萍等绿色植物。
这些植物能利用太阳能,通过光合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储藏化学能的有机物,所以把它们叫做生产者。
生产者的同化作用类型属于自养型,而我们在前面已学过,自养型又分为光能自养型和化能自养型,其中光能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各类绿色植物,另外,那些能进行光合作用的蓝藻和红硫细菌、绿硫细菌等也是;化能自养型生物主要是指硝化细菌等能进行化能合成作用的细菌,当然也包括铁细菌、硫细菌等。
总之,生产者都属于自养型生物,是指那些能够进行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把无机物转变成储藏化学能的有机物的一类生物, 是生态系统的最主要成分。
师问: 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除了自养型的生物外,还有哪些异养型的生物?学生观察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异养型的生物主要是一些水生动物,如水蚤、水生昆虫和各种鱼类等。
因为它们的生存都必须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绿色植物,所以把它们叫做消费者,如鱼类、鸟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等。
在消费者中,我们往往把那些直接以植物为食的草食动物 (即植食性动物),如鲢鱼、草鱼、兔子、牛、羊等,叫做初级消费者;把以草食动物为食的小型肉食动物如鳙鱼、狐等,叫做次级消费者;把以小型肉食动物为食的大型肉食动物,如乌鳢、虎、豹、狼等叫做三级消费者。
由此可见,消费者都属于异养型生物。
师问: 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团藻、浮萍等植物的枯枝败叶到哪去了?鱼在生活过程中所拉的粪便到哪去了?鱼死以后它的尸体又到哪去了?学生观察后思考回答,教师点拨: 在这个池塘生态系统中,团藻、浮萍等植物的枯枝败叶、鱼在生活过程中所拉的粪便以及鱼的尸体都被我们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菌和真菌分解掉了。
这些细菌和真菌能将动植物的遗体、排出物和残落物中所含的有机物逐渐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被绿色植物再度利用,我们把这类生物称为分解者。
分解者主要有腐生细菌(如枯草杆菌等)、真菌(如霉菌、蘑菇等),另外还包括蚯蚓、蜣螂、苍蝇等腐食性动物。
由此可见,分解者也都属于异养型生物。
然后再设问提请学生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1、动物都是消费者吗?2、微生物都是分解者吗?3、禽流感病毒是消费者还是分解者?如何区分消费者和分解者?学生就这三个问题逐一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再纠正、点拨并指导。
在这里结合图解并用连续设问的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培养了学生观察能力、识图能力以及分析归纳的能力,同时也就很好地突破了本节的第一个重点和难点。
最后多媒体展示教材P90的图5—2“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进一步引领学生结合“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和多媒体展示的“生态系统各成分之间的关系”图解,逐一探讨生态系统各成分间的关系,分析三类生物成分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是由两部分 (无机环境和生物群落) 、四种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组成。
其中,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生产者是一切消费者和分解者物质和能量的源泉,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消费者的活动则有助于生产者的传粉、受精和种子传播等;分解者能够将生产者的残枝败叶,消费者的尸体、粪便中的有机物分解为无机物,归还到无机环境中。
如果没有分解者,动植物残骸就会堆积如山,生态系统就会崩溃,生产者也不会长久地生存下去。
由此可见,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是紧密联系、缺一不可的。
这种探讨和分析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第一个重点和难点的理解。
接着教师引领学生结合图5—2 “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的关系”间的营养联系,引出食物链的概念,阐明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食物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系。
然后以一条“草→兔→狐→老虎”的食物链为例,逐步分析该食物链上各个环节的生物分别属于何种成分、哪一营养级。
对于营养级的教学内容,教师引领学生注意生态系统的每一条食物链都包括几个环节,同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的总和,可作为一个营养级。
(注意适时启发引导,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和主人,实现探究式教学。
)老虎三级消费者第四营养级狐次级消费者第三营养级然后教师再提醒学生注意:1、每条食物链均以生产者为起点,以不被其他动物所食的动物为终点。
2、食物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分解者不参与其构成。
3、食物链中的营养级是从食物链的起点(生产者)数起的,即生产者永远是第一营养级;消费者是从第二营养级(既植食性动物)开始的。
接着引领学生分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泥巴”等谚语中所包含的生物学含义。
通过以上的大量分析和探讨以及这种对谚语的联想分析,可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第二个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为本节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打下牢固的基础。
然后教师再进一步由上述食物链引出食物网的概念:食物网是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的营养关系。
接着多媒体展示教材P91的图5—5“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引领学生仔细观察图5—5,一方面观察食物网中各食物链之间彼此相互交错连接的复杂营养关系,另一方面让学生观察、思考并回答以下四个问题:1、该食物网中共有多少条食物链?(9条)2、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哪些?(狐、猫头鹰、蛇、吃虫的鸟、蜘蛛、青蛙)3、猫头鹰是第几营养级,几级消费者?(第三、第四、第五、第六营养级,次级、三级、四级、五级消费者)4、吃虫的鸟和蜘蛛间的关系是什么?(捕食和竞争)食物链 兔 初级消费者 第二营养级 草 生产者 第一营养级生物 成分 营养级最后教师进一步结合“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强化点评, 由此来深化对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及其相关知识的理解:1、有些生物(如杂食、肉食性动物等)在不同的食物链中,可以占有几个不同的营养级;2、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不超过五个(为下一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教学埋下一个伏笔);3、在食物网中,两种生物之间的关系可能出现不同概念上的重合(如捕食和竞争);4、在生态系统中,生物的种类越复杂,个体数量越庞大,其中的食物链就越多, 食物网也就越复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就越强。
5、食物网中,某一生物的增加或减少都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的种群变化,如“某陆地生态系统的食物网”中的狐若被我们人类大量捕杀了,则兔和鼠的数量将大量增多,而大增的兔和鼠又要吃大量的草,从而导致整个草原生态系统的破坏。
由此就提示我们人类,在日常生活和生产中,不要任意地、肆无忌惮地破坏食物网中的某种生物,以免破坏生态平衡,遭到大自然对我们的惩罚和报复。
[课堂小结]: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本节课的关键内容吧!(多媒体展示)课堂小结物质:能量:生物群落生产者光能自养型:消费者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分解者主要是腐生细菌、真菌、放线菌营养结构食物链:吃与被吃关系食物网:多条食物链交错连成网化能自养型:三级消费者:大型肉食动物还有腐食性动物,如蚯蚓、蜣螂、苍蝇等次级消费者:小型肉食动物空气、水分、无机盐、糖类‥光能、热能‥绿色植物、蓝藻、红硫细菌、绿硫细菌等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态系统成分此过程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以加深对本节知识的理解和深化,从而实现了重、难点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