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必修4示范课教案
新课标-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精选
,
那么有( D A.
) . B. C. ( ) D.
例 2 用集合表示: (1)各象限的角组成的集合.
o
(2)终边落在
o o
轴右侧的角的集合.
解:(1) 第一象限角: {α|k360 π<α<k360 +90 ,k∈ Z} o o o o 第二象限角: {α|k360 +90 <α<k360 +180 ,k∈ Z} o o o o 第三象限角: {α|k360 +180 <α<k360 +270 ,k∈ Z} o o o 第四象限角:{α|k360 +270o<α<k360 +360 ,k∈Z} (2)在 ~ 中, 轴右侧的角可记为 ,同样把该范围“旋转” 后,得
1
1.定义中说:角的始边与 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如果改为与 x 轴的正半轴重合行不行,为什么? 2.定义中有个小括号,内容是:除端点外,请问课本为什么要加这四个字? 3.是不是任意角都可以归结为是象限角,为什么? 处理:学生思考片刻后回答,教师适时予以纠正。 答:1.不行,始边包括端点(原点) ; 2.端点在原点上; 3.不是,一些特殊角终边可能落在坐标轴上;如果角的终边落在坐标轴上,就认为这个角不属于任一象限。 师:同学们一定要学会看数学书,特别是一些重要的概念、定理、性质要斟字酌句,每个字都要弄清楚,这样的 预习才是有效果的。 0 0 0 0 0 师生讨论:好,按照象限角定义,图中的 30 ,390 ,-330 角,都是第一象限角;300 ,-60 角,都是第四象限 0 角;585 角是第三象限角。 师:很好,不过老师还有几事不明,要请教大家: (1)锐角是第一象限角吗?第一象限角是锐角吗?为什么? 生:锐角是第一象限角,第一象限角不一定是锐角; 0 师: (2)锐角就是小于 90 的角吗? 0 生:小于 90 的角可能是零角或负角,故它不一定是锐角; 0 0 师: (3)锐角就是 0 ~90 的角吗? 0 0 0 0 0 0 生:锐角:{θ|0 <θ<90 };0 ~90 的角:{θ|0 ≤θ<90 }. 学生练习(口答) 已知角的顶点与坐标系原点重合,始边落在 x 轴的非负半轴上,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 它们是哪个象限的角? 0 0 0 0 (1)420 ; (2)-75 ; (3)855 ; (4)-510 . 答: (1)第一象限角; (2)第四象限角; (3)第二象限角; (4)第三象限角. 5.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师:观察下列角你有什么发现? 390 330 30 1470 1770 生:终边重合. 0 师:请同学们思考为什么?能否再举三个与 30 角同终边的角? 0 0 0 0 0 0 0 0 0 0 0 生:图中发现 390 ,-330 与 30 相差 360 的整数倍,例如,390 =360 +30 ,-330 =-360 +30 ;与 30 角同终边的 0 0 角还有 750 ,-690 等。 0 0 0 0 师:好!这位同学发现了两个同终边角的特征,即:终边相同的角相差 360 的整数倍。例如:750 =2×360 +30 ; 0 0 0 0 -690 =-2×360 +30 。那么除了这些角之外,与 30 角终边相同的角还有: 0 0 0 0 3×360 +30 -3×360 +30 0 0 0 0 4×360 +30 -4×360 +30 ……, ……, 0 0 0 由此,我们可以用 S={β|β=k×360 +30 ,k∈Z}来表示所有与 30 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 师:那好,对于任意一个角α,与它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应如何表示? 0 生:S={β|β=α+k×360 ,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6.例题讲评 例 1 设 E {小于90 的角} F {锐角},G={第一象限的角} ,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1.4.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学案)
§1.4.2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教材分析】《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4中的内容,是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图像的继续,本课是根据正弦曲线余弦曲线这两种曲线的特点得出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目标】1. 会根据图象观察得出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性质;会求含有x x cos ,sin 的三角式的性质;会应用正、余弦的值域来求函数)0(sin ≠+=a b x a y 和函数c x b x a y ++=cos cos 2)0(≠a 的值域2. 在探究正切函数基本性质和图像的过程中,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形成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3.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喜悦.【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
教学难点:应用正、余弦的定义域、值域来求含有x x cos ,sin 的函数的值域【学情分析】知识结构:在函数中我们学习了如何研究函数,对于正弦函数余弦函数图像的学习使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绘图技能,类比推理画出图象,并通过观察图象,总结性质的能力。
心理特征:高一普通班学生已掌握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并了解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但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还不强;能够通过讨论、合作交流、辩论得到正确的知识。
但在处理问题时学生考虑问题不深入,往往会造成错误的结果。
【教学方法】1.学案导学:见后面的学案。
2.新授课教学基本环节: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情境导入、展示目标→合作探究、精讲点拨→反思总结、当堂检测→发导学案、布置预习【课前准备】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正弦函数和余弦函数的性质”,初步把握性质的推导。
2.教师的教学准备: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预习检查、总结疑惑检查落实了学生的预习情况并了解了学生的疑惑,使教学具有了针对性。
二、复 习导入、展示目标。
高中数学人教版必修4教案
1.1.1 任意角教学目标(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任意角的概念(包括正角、负角、零角) 与区间角的概念. (二) 过程与能力目标会建立直角坐标系讨论任意角,能判断象限角,会书写终边相同角的集合;掌握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三) 情感与态度目标1. 提高学生的推理能力; 2.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任意角概念的理解;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难点终边相同角的集合的表示;区间角的集合的书写. 教学过程 一、引入:1.回顾角的定义①角的第一种定义是有公共端点的两条射线组成的图形叫做角.②角的第二种定义是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二、新课:1.角的有关概念: ①角的定义:角可以看成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 ②角的名称:③角的分类: ④注意: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角α ”或“∠α ”可以简化成“α ”; ⑵零角的终边与始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α =0°; ⑶角的概念经过推广后,已包括正角、负角和零角. ⑤练习:请说出角α、β、γ各是多少度? 2.象限角的概念:①定义:若将角顶点与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 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端点除外)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 例1.如图⑴⑵中的角分别属于第几象限角?例2.在直角坐标系中,作出下列各角,并指出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⑴ 60°; ⑵ 120°; ⑶ 240°; ⑷ 300°; ⑸ 420°; ⑹ 480°;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顶点AO答:分别为1、2、3、4、1、2象限角. 3.探究:教材P3面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所有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α在内,可构成一个集合S ={ β | β = α + k ·360° ,k ∈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角α与整个周角的和. 注意: ⑴ k ∈Z⑵ α是任一角;⑶ 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但相等的角终边一定相同.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⑷ 角α + k ·720°与角α终边相同,但不能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所有角.例3.在0°到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等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角.⑴-120°;⑵640°;⑶-950°12'.答:⑴240°,第三象限角;⑵280°,第四象限角;⑶129°48',第二象限角; 例4.写出终边在y 轴上的角的集合(用0°到360°的角表示) . 解:{α | α = 90°+ n ·180°,n ∈Z}. 例5.写出终边在x y =上的角的集合S,并把S 中适合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 4.课堂小结 ①角的定义; ②角的分类:③象限角;④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法. 5.课后作业:①阅读教材P 2-P 5; ②教材P 5练习第1-5题; ③教材P.9习题1.1第1、2、3题 思考题:已知α角是第三象限角,则2α,2α各是第几象限角? 解:α 角属于第三象限,∴ k ·360°+180°<α<k ·360°+270°(k ∈Z)因此,2k ·360°+360°<2α<2k ·360°+540°(k ∈Z) 即(2k +1)360°<2α<(2k +1)360°+180°(k ∈Z)故2α是第一、二象限或终边在y 轴的非负半轴上的角. 又k ·180°+90°<2α<k ·180°+135°(k ∈Z) . 当k 为偶数时,令k=2n(n ∈Z),则n ·360°+90°<2α<n ·360°+135°(n ∈Z) , 此时,2α属于第二象限角 当k 为奇数时,令k=2n+1 (n ∈Z),则n ·360°+270°<2α<n ·360°+315°(n ∈Z) , 此时,2α属于第四象限角 正角: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 零角:射线没有任何旋转形成的角负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因此2α属于第二或第四象限角.1.1.2弧度制(一)教学目标(四) 知识与技能目标理解弧度的意义;了解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 之间的可建立起一一对应的关系;熟记特殊角的弧度数.(五) 过程与能力目标能正确地进行弧度与角度之间的换算,能推导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六) 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新的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的引进,培养学生求异创新的精神;通过对弧度制与角度制下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的对比,让学生感受弧长及扇形面积公式在弧度制下的简洁美. 教学重点弧度的概念.弧长公式及扇形的面积公式的推导与证明. 教学难点“角度制”与“弧度制”的区别与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角度制:初中所学的角度制是怎样规定角的度量的? 规定把周角的3601作为1度的角,用度做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角度制. 二、新课: 1.引 入:由角度制的定义我们知道,角度是用来度量角的, 角度制的度量是60进制的,运用起来不太方便.在数学和其他许多科学研究中还要经常用到另一种度量角的制度—弧度制,它是如何定义呢? 2.定 义我们规定,长度等于半径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用弧度来度量角的单位制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 1弧度记做1rad .在实际运算中,常常将rad 单位省略. 3.思考:(1)一定大小的圆心角α所对应的弧长与半径的比值是否是确定的?与圆的半径大小有关吗?(2)引导学生完成P6的探究并归纳: 弧度制的性质: ①半圆所对的圆心角为;ππ=rr②整圆所对的圆心角为.22ππ=rr③正角的弧度数是一个正数. ④负角的弧度数是一个负数. ⑤零角的弧度数是零. ⑥角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α|=. rl 4.角度与弧度之间的转换: ①将角度化为弧度:π2360=︒; π=︒180;rad 01745.01801≈=︒π;rad n n 180π=︒. ②将弧度化为角度:︒=3602π;︒=180π;815730.57)180(1'︒=︒≈︒=πrad ;︒=) 180 (πn n . 5.常规写法:① 用弧度数表示角时,常常把弧度数写成多少π 的形式, 不必写成小数. ② 弧度与角度不能混用.αα⋅=⇒=r l rl弧长等于弧所对应的圆心角(的弧度数)的绝对值与半径的积. 例1.把67°30'化成弧度. 例2.把rad 53π化成度. 例3.计算:4sin)1(π;5.1tan )2(.例4.将下列各角化成0到2π的角加上2k π(k ∈Z )的形式:319)1(π;︒-315)2(. 例5.将下列各角化成2k π + α(k ∈Z,0≤α<2π)的形式,并确定其所在的象限.319)1(π;631)2(π-. 解: (1),672319πππ+=而67π是第三象限的角,319π∴是第三象限角.(2) 631,656631ππππ-∴+-=- 是第二象限角. .,,216. 是圆的半径是扇形弧长其中积公式利用弧度制证明扇形面例R l lR S =证法一:∵圆的面积为2R π,∴圆心角为1rad 的扇形面积为221R ππ,又扇形弧长为l,半径为R,∴扇形的圆心角大小为Rlrad, ∴扇形面积lR R R l S 21212=⋅=.证法二:设圆心角的度数为n ,则在角度制下的扇形面积公式为3602R n S π⋅=,又此时弧长180R n l π=,∴R l R R n S ⋅=⋅⋅=2118021π. 可看出弧度制与角度制下的扇形面积公式可以互化,而弧度制下的扇形面积公式显然要简洁得多.O R l22121:R lR S α==扇形面积公式7.课堂小结①什么叫1弧度角? ②任意角的弧度的定义③“角度制”与“弧度制”的联系与区别.8.课后作业:①阅读教材P 6 –P 8;②教材P 9练习第1、2、3、6题; ③教材P10面7、8题及B2、3题.4-1.2.1任意角的三角函数(三)教学目的:知识目标:1.复习三角函数的定义、定义域与值域、符号、及诱导公式; 2.利用三角函数线表示正弦、余弦、正切的三角函数值;3.利用三角函数线比较两个同名三角函数值的大小及表示角的范围。
高中数学必修4《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
课题: 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材:人教A版高中数学必修4§3.1.3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以两角和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为基础,推导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掌握二倍角公式,运用二倍角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2.能力目标:灵活运用二倍角公式,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寻找数学规律的能力,同时注意渗透由一般到特殊的化归的数学思想及问题转化的数学思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德育目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认真参与、积极交流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创新意识,提高数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掌握二倍角公式,灵活运用二倍角公式解决有关问题。
难点:二倍角公式的灵活运用,培养学生的转化、化归的数学思想。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教学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并通过多媒体辅助教学。
四、教学过程二倍角的正弦、余弦、正切公式教案说明在教学中,我遵循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采用启发式教学,逐步设疑、诱导、解疑,指导学生去“发现”。
整个教学过程的设计主要体现以下五点:第一、提出问题,纠正学生常犯直觉性错误,激发学生新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倍角公式,让学生亲身经历公式的“发现”过程。
这样设计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能够让学生明白知识的来龙去脉,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丰富的联想能力。
第二、在学生推导出二倍角公式后,立即让学生做些简单练习,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运用和记忆二倍角公式,以及让学生感到找出C公式变形的必要性。
2第三、在解题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先分析条件与求解目标之间的差异,然后选择适当的公式,明确解题思路,最后严格规范解答过程,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一题多解训练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第四、为巩固所学知识,本设计通过设置多重练习,让学生能更深刻的认识公式特点,感受公式的各种形式运用,提高灵活运用公式的能力。
高中数学人教新课标必修四B版教案高中数学必修4全部教案
人教B版数学必修4 第一章基本初等函数(Ⅱ)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单元教学内容的范围1.1 任意角的概念与弧度制1.1.1 角的概念的推广1.1.2 弧度制和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1.2 任意角的三角函数1.2.1 三角函数的定义1.2.2 单位圆与三角函数线1.2.3 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1.2.4 诱导公式1.3 三角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1 正弦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2 余弦函数、正切函数的图象与性质1.3.3 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本章知识结构如下:2、本单元教学内容在模块内容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1)三角函数是一类十分重要的初等函数,它与本模块第三章“三角恒等变换”构成了高中“三角”知识的主体,是中学数学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学习后继内容和高等数学的基础。
(2)三角函数是数学中重要的数学模型之一,是研究度量几何的基础,又是研究自然界周期变化规律最强有力的数学工具。
(3)三角函数作为描述周期现象的重要数学模型,与其它学科如天文学、物理学等联系非常紧密。
因此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4)三角函数的基础知识,主要是平面几何中的相似形和圆。
研究三角函数的方法,主要是在必修1中建立的研究初等函数的方法。
因此,通过对三角函数的学习,可以初步地把“数”与“形”联系起来。
(5)通过对三角函数的学习,不仅能使学生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而且可以培养学生的辨证唯物主义观点,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单元教学内容总体教学目标 (1)任意角的概念、弧度制了解任意角的概念.了解弧度制的概念,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互化. (2)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理解任意角的正弦、余弦、正切的定义;了解任意角的余切、正割、余割的定义;并会利用单位圆中的有向线段表示正弦、余弦和正切,并理解其原理。
理解同角三角函数的基本关系式: 22sin cos 1x x +=,sin tan cos xx x=;借助单位圆的直观性探索正弦、余弦、正切的诱导公式,能进行同角三角函数之间的变换,会求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值,并记住某些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
高中数学必修四详细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四详细教案教学主题: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运算教学目标:1. 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2. 熟练掌握平面向量的加减法和数量积的运算方法;3. 能够运用平面向量进行简单的几何问题求解。
教学重点:1. 平面向量的基本概念;2. 平面向量的加减法;3. 平面向量的数量积。
教学难点:1. 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表示方法;2. 掌握平面向量的加减法和数量积的运算方法。
教学准备:1. 教材《高中数学必修四》;2. 手写板或投影仪;3. 练习题册。
教学步骤:一、导入(5分钟)1. 引入平面向量的概念,引出本节课的主题;2. 复习前几节课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30分钟)1. 讲解平面向量的定义和表示方法;2. 分别介绍平面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量积的定义和运算规则;3. 通过实例演示不同类型的向量运算,让学生理解运算方法。
三、练习(15分钟)1. 给学生分发练习题册,让他们进行练习;2. 在学生练习的同时,巡视课堂,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四、讲评(10分钟)1. 收集学生的练习题,讲解解题方法;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澄清疑惑。
五、拓展(10分钟)1. 给学生提供更复杂的问题,让他们尝试运用向量解决几何问题;2. 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讨论,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总结(5分钟)1.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难点;2. 鼓励学生在课后多加练习,加深对平面向量的理解。
七、作业布置1. 布置练习题册相关内容的作业,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完成。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平面向量及其运算方法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但在实际运用中还存在一定困难。
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多的实例演练和综合应用,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
新课程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新课程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
教案范本
第一课时
主题:集合与命题
教学目标:学生将能够理解集合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及性质,了解命题的基本结构和逻辑运算。
教学内容:
1. 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表示方法
2. 集合的运算:并集、交集、差集、补集
3. 集合的性质:幂集、空集、全集
4. 命题及逻辑运算:与、或、非、等价、蕴含
教学活动:
1. 引导学生思考日常生活中的集合问题,如班级里喜欢看电影的同学的集合是什么等
2. 讲解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并进行相关例题讲解
3. 设计讨论题,让学生解答关于集合的问题,巩固学习成果
4. 引导学生掌握命题的基本结构和逻辑运算,进行适当的练习
作业安排:
1. 完成课后习题,复习集合的概念和运算
2. 思考并总结日常生活中的命题,写出具体例子
评价标准:
1. 熟练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和运算
2. 能够准确运用命题的逻辑运算,理解命题间的关系
拓展延伸:
学生可以通过实际场景中的案例,更好地理解集合和命题的应用,同时可以深入学习集合的进阶内容和更复杂的逻辑运算。
高中数学必修4弧度值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弧度值教案
课题:弧度值
目标:学生能够掌握弧度值的概念,能够转换角度和弧度的关系
教学重点:弧度的定义,角度和弧度的转换
教学难点:角度和弧度的转换
教学准备:教材、黑板、粉笔、教学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老师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角度的概念,让学生思考什么是角度,并与圆相关联。
二、讲解(15分钟)
1. 弧度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圆周角的度量方式,并介绍弧度的定义为圆周的长度等于半径的角。
2. 角度和弧度的关系:通过示意图和实际问题,让学生理解角度与弧度的转换关系。
三、练习(25分钟)
1. 让学生完成几道简单的练习题,巩固弧度的概念及与角度的转换。
2. 让学生通过实际问题应用角度和弧度的计算方法。
四、总结(5分钟)
老师带领学生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点,并强调弧度值在数学中的重要性。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弧度值的理解和运用。
板书设计:
1. 弧度的定义:圆周的长度等于半径的角
2. 角度和弧度的关系:1弧度=180°
3. 角度和弧度的转换公式:θ(弧度)=θ(角度) × π/180
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弧度值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能够灵活运用角度和弧度的转换公式进行计算。
同时,本节课难度适中,但为了更好地巩固和理解弧度值的知识,可以设计更多场景化的问题,提高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6篇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6篇教学目标1、把握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及其几何意义;2、把握平面对量数量积的重要性质及运算律;3、了解用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可以处理有关长度、角度和垂直的问题;4、把握向量垂直的条件。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平面对量的数量积定义教学难点: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定义及运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对量数量积的应用教学工具投影仪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1、向量共线定理向量与非零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λ五,课堂小结(1)请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学问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教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六、课后作业P107习题2.4A组2、7题课后小结(1)请学生回忆本节课所学过的学问内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数学思想方法有那些?(2)在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中,还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请向教师提出。
(3)你在这节课中的表现怎样?你的体会是什么?课后习题作业P107习题2.4A组2、7题高中数学必修4优秀教案篇二教学预备教学目标一、学问与技能(1)理解并把握弧度制的定义;(2)领悟弧度制定义的合理性;(3)把握并运用弧度制表示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4)娴熟地进展角度制与弧度制的换算;(5)角的集合与实数集之间建立的一一对应关系。
(6) 使学生通过弧度制的学习,理解并熟悉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二、过程与方法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把握弧度制的定义,领悟定义的合理性。
依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式和扇形面积公式。
以详细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确使用计算器。
三、情态与价值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把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制,理解并熟悉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证统一的,而不是孤立、割裂的关系。
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
高中数学必修4《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向量的加、减、数乘运算及其物理意义。
2.掌握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方法。
3.能够应用向量的线性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平面向量的线性运算。
三、教学难点向量线性运算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示范法,练习法,问题解决法。
五、教学工具黑板、多媒体投影仪等。
六、教学过程1.引入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已学过的向量概念以及向量的模、方向和共面等概念。
2.新课讲解(1)向量加法。
如果 $\vec {AB}$ 和 $\vec {BC}$ 表示两个向量,那么它们的和为 $\vec {AB} + \vec {BC} = \vec {AC}$,如图所示:向量和的性质:①结合律:$(\vec a+\vec b)+\vec c=\vec a+(\vec b+\vec c)$②交换律:$\vec a+\vec b=\vec b+\vec a$③零向量的性质:$\vec a+\vec 0=\vec a$(2)向量减法。
如果 $\vec {AB}$ 和 $\vec {AC}$ 表示两个向量,那么它们的差为 $\vec {AB}-\vec {AC} = \vec {CB}$,如图所示:向量差的性质:$\vec{a}-\vec{b}=\vec{a}+(-\vec{b})$(3)向量数乘。
如果 $\vec a$ 表示一个向量,$\lambda$ 表示一个标量,那么$\vec a$ 与 $\lambda$ 的积为 $\lambda \vec a$,如图所示:向量数乘的性质:①交换律:$\lambda \vec a=\vec a \lambda$②系数倍数的分配律:$(k+l)\vec a=k\vec a+l\vec a$③数乘的分配律:$k(\vec a+\vec b)=k\vec a+k\vec b$(4)向量共线和平行。
向量 $\vec a$ 和 $\vec b$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 $\vec a = \lambda \vec b (\lambda \in R)$;向量 $\vec a$ 和 $\vec b$ 平行的充要条件是 $\vec a \times \vec b =\vec 0$(叉乘得到的是一个向量,如果结果为 $\vec 0$ 说明它们是平行的),或者 $\vec a\cdot\vec b=|\vec a|\cdot|\vec b|$。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pdf
高中数学必修4教案pdf 第一课: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一、教学目标:
1. 理解函数的定义和基本性质;
2. 掌握函数的表示方法和性质;
3. 能够解决函数相关的问题。
二、教学重点:
1. 理解函数的概念;
2. 掌握函数的性质;
3. 解决函数相关的问题。
三、教学内容:
1. 函数的定义;
2. 函数的图像;
3. 函数的性质;
4. 函数的应用。
四、教学过程:
1. 引入:通过实际例子引入函数的概念;
2. 教学重点:讲解函数的定义和性质;
3. 练习:做一些相关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函数的应用;
5.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五、教学反馈:
1. 检查学生的作业情况;
2. 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3. 提出下节课的预习内容。
六、教学资源:
1. PowerPoint课件;
2. 教科书;
3. 作业练习册。
七、教学评价:
1. 学生课堂表现;
2. 学生作业完成情况;
3. 学生对函数的理解程度。
以上为本课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函数的概念和性质。
愿我们共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优秀10篇
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优秀10篇高一数学必修四教案篇一教学准备教学目标o了解向量的实际背景,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掌握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等概念;并会区分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o通过对向量的学习,使学生初步认识现实生活中的向量和数量的本质区别·o通过学生对向量与数量的识别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认识客观事物的数学本质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向量、零向量、单位向量、相等向量、共线向量的概念,会表示向量·教学难点:平行向量、相等向量和共线向量的区别和联系·教学过程(一)向量的概念:我们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向量。
(二)(教材P74面的四个图制作成幻灯片)请同学阅读课本后回答:(7个问题一次出现)1、数量与向量有何区别?(数量没有方向而向量有方向)2、如何表示向量?3、有向线段和线段有何区别和联系?分别可以表示向量的什么?4、长度为零的向量叫什么向量?长度为1的向量叫什么向量?5、满足什么条件的两个向量是相等向量?单位向量是相等向量吗?6、有一组向量,它们的方向相同或相反,这组向量有什么关系?7、如果把一组平行向量的起点全部移到一点O,这是它们是不是平行向量?这时各向量的终点之间有什么关系?课后小结1、描述向量的两个指标:模和方向·2、平面向量的概念和向量的几何表示;3、向量的模、零向量、单位向量、平行向量等概念。
反思教学方式及能力培养篇二为了强调学生的主体性,把时间还给学生,有的教师上课便叫学生自己看书,教师指导性差、没有提示和具体要求,看得如何没有检查也没有反馈等等。
一些课堂上教师片面追求小组合作这一学习形式,对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时机及过程没有进行认真设计。
这些学习方式,学生表面上获得了自主的权利,可实际上并没有做到真正的自主。
课堂教学是开展反思性学习的主渠道。
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进行反思性的学习;要引导学生自然地合理地提出问题、自然地合理地解决问题、自然地合理地拓展问题,从而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四教案(可打印修改)
一般地,我们有:所有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 在内,可构 成一个集合 S { | k 360, k Z} ,即任一与角 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 角 与整数个周角的和.
教学用具:电脑、投影机、三角板 四、教学设想
【创设情境】
思考:你的手表慢了 5 分钟,你是怎样将它校准的?假如你的手
表快了 1.25
小时,你应当如何将它校准?当时间校准以后,分针转了多少度?
[取出一个钟表,实际操作]我们发现,校正过程中分针需要正向
或反向旋转,有时转不到一周,有时转一周以上,这就是说角已不仅
2.弧度制的定义 [展示投影]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 1 弧度角, 记作 1 rad ,或 1 弧度,或 1(单位可以省略不写). 3.探究:如图,半径为 r 的圆的圆心与原点重合,角 的终边与 x 轴的正半轴重合,交圆于点 A ,终边与圆交于点 B .请完成表格.
弧 AB 的 OB 旋转的方 AOB 的弧度 AOB 的度
立、割裂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引入弧度制度量角的大小,通过探究理解并掌握弧度
制的定义,领会定义的合理性.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推导并运用弧长公
式和扇形面积公式.以具体的实例学习角度制与弧度制的互化,能正
确使用计算器.
3、情态与价值
通过本节的学习,使同学们掌握另一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弧度
制,理解并认识到角度制与弧度制都是对角度量的方法,二者是辨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第一章任意角和弧度制》示范教案(第2课时)
第一章第一节任意角和弧度制第二课时作者:房增凤整体设计教学分析在物理学和日常生活中,一个量常常需要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度量,不同的度量方法可以满足我们不同的需要.现实生活中有许多计量单位,如度量长度可以用米、厘米、尺、码等不同的单位制,度量重量可以用千克、斤、吨、磅等不同的单位制,度量角的大小可以用度为单位进行度量,并且一度的角等于周角的1360,记作1°.通过类比引出弧度制,给出1弧度的定义,然后通过探究得到弧度数的绝对值公式,并得出角度和弧度的换算方法.在此基础上,通过具体的例子,巩固所学概念和公式,进一步认识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这样可以尽量自然地引入弧度制,并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更好地形成弧度的概念,建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的一一对应,为学习任意角的三角函数奠定基础.通过探究讨论,关键弄清1弧度角的定义,使学生建立弧度的概念,理解弧度制的定义,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通过电教手段的直观性,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弧度作为角的度量单位的可靠性、可行性.通过周角的两种单位制的度量,得到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使学生认识到角度制、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二者虽单位不同,但却是互相联系、辩证统一的.进一步加强对辩证统一思想的理解,渗透数学中普遍存在、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观点.三维目标1.通过类比长度、重量的不同度量制,使学生体会一个量可以用不同的单位制来度量,从而引出弧度制.2.通过探究使学生认识到角度制和弧度制都是度量角的制度,通过总结引入弧度制的好处,学会归纳整理并认识到任何新知识的学习,都会为解决实际问题带来方便,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重点难点教学重点:理解弧度制的意义,并能进行角度和弧度的换算.教学难点:弧度的概念及其与角度的关系.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 1.(类比导入)测量人的身高常用米、厘米为单位进行度量,这两种度量单位是怎样换算的?家庭购买水果常用千克、斤为单位进行度量,这两种度量单位是怎样换算的?度量角的大小除了以度为单位度量外,还可采用哪种度量角的单位制?它们是怎样换算的?思路2.(情境导入)利用古代度量时间的一种仪器——日晷,或者利用普遍使用的钟表.实际上我们使用的钟表是用时针、分针和秒针角度的变化来确定时间的.无论采用哪一种方法,度量一个确定的量所得到的量数必须是唯一确定的.在初中,已学过利用角度来度量角的大小,现在来学习角的另一种度量方法——弧度制.要使学生真正了解弧度制,首先要弄清1弧度的含义,并能进行弧度与角度换算的关键.在引入弧度制后,可以引导学生建立弧与圆心角的联系——弧的度数等于圆心角的度数.随着角的概念的推广,圆心角和弧的概念也随之推广:从“形”上说,圆心角有正角、零角、负角,相应的,弧也就有正弧、零弧、负弧;从“数”上讲,圆心角与弧的度数有正数、0、负数.圆心角和弧的正负实际上表示了“角的不同方向”,就像三角函数值的正负可以用三角函数线(有向线段)的方向来表示一样.每一个圆心角都有一条弧与它对应,并且不同的圆心角对应着不同的弧,反之亦然.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问题①:在初中几何里,我们学习过角的度量,1°的角是怎样定义的呢?问题②:我们从度量长度和重量上知道,不同的单位制能给我们解决问题带来方便.那么角的度量是否也能用不同的单位制呢?活动:教师先让学生思考或讨论问题,并让学生回忆初中有关角度的知识,提出这是认识弧度制的关键,为更好地理解角度弧度的关系奠定基础.讨论后教师提问学生,并对回答好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关键.教师板书弧度制的定义:规定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圆弧所对的圆心角叫做1弧度的角.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制度叫做弧度制;在弧度制下,1弧度记作1 rad.如图1中,的长等于半径r ,AB 所对的圆心角∠AOB 就是1弧度的角,即l r=1.图1讨论结果:①1°的角可以理解为将圆周角分成360等份,每一等份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就是1°.它是一个定值,与所取圆的半径大小无关.②能,用弧度制.提出问题问题①:作半径不等的甲、乙两圆,在每个圆上作出等于其半径的弧长,连接圆心与弧的两个端点,得到两个角,将乙图移到甲图上,两个角有什么样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一个半径为r 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是l ,那么α的弧度数是多少?既然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那么它们之间如何换算?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和归纳角度制和弧度制的关系,提问学生归纳的情况,让学生找出区别和联系.教师给予补充和提示,对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和鼓励.引入弧度之后,应与角度进行对比,使学生明确:第一,弧度制是以“弧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角度制是以“度”为单位来度量角的单位制;第二,1弧度是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或这条弧)的大小,而1°的角是周角的1360;第三,无论是以“弧度”还是以“度”为单位,角的大小都是一个与半径大小无关的定值.教师要强调为了让学生习惯使用弧度制,本教科书在后续的内容中尽量采用弧度制.讨论结果:①完全重合,因为都是1弧度的角.②α=l r ;将角度化为弧度:360°=2π rad,1°=π180rad ≈0.017 45 rad ,将弧度化为角度:2π rad =360°,1 rad =(180π)°≈57.30°=57°18′.弧度制与角度制的换算公式:设一个角的弧度数为α rad =(180απ)°,n °=n π180(rad). 提出问题问题①:引入弧度之后,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终边相同的角应该怎么用弧度来表示?扇形的面积与弧长公式用弧度怎么表示?问题②:填写下列的表格,找出某种规律.的长对一些特殊角填表,然后概括出一般情况.教师让学生互动起来,讨论并总结出规律,提问学生的总结情况,让学生板书,教师对做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对没有总结完全的学生进行简单的提示.检查完毕后,教师做个总结.由上表可知,如果一个半径为r 的圆的圆心角α所对的弧长是l ,那么α的弧度数的绝对值是l α.这里,应当注意从数学思想的高度引导学生认识“换算”问题,即角度制、弧度制都是角的度量制,那么它们一定可以换算.推而广之,同一个数学对象用不同方式表示时,它们之间一定有内在联系,认识这种联系性也是数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教师给学生指出,角的概念推广后,在弧度制下,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 之间建立起一一对应关系:每一个角都有唯一的一个实数(即这个角的弧度数)与它对应;反过来,每一个实数也都有唯一的一个角(即弧度数等于这个实数的角)与它对应.值得注意的是:今后在表示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时,有弧度制与角度制两种单位制,要根据角α的单位来决定另一项的单位,即两项所用的单位制必须一致,绝对不能出现k ·360°+π3或者2k π+60°一类的写法.在弧度制中,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写成β=α+2k π(k ∈Z )的形式.如图2为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 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图2讨论结果:①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写成β=α+2k π(k ∈Z )的形式.弧度制下关于扇形的公式为l =αR ,S =12αR 2,S =12lR . 的长例1下列命题中,真命题是( )A .一弧度是一度的圆心角所对的弧B .一弧度是长度为半径的弧C .一弧度是一度的弧与一度的角之和D .一弧度是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所对的圆心角,它是角的一种度量单位活动:本例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理解弧度制与角度制的联系与区别,以达到熟练掌握定义.从实际教学上看,弧度制不难理解,学生结合角度制很容易记住.根据弧度制的定义:我们把长度等于半径长的弧和所对的圆心角叫做一弧度的角.对照各项,可知D 为真命题.答案:D例2象限:①-15π4;②32π3;③-20;④-2 3. 活动:本题的目的是让学生理解什么是终边相同的角,教师给予指导并讨论归纳出一般规律.即终边在x 轴、y 轴上的角的集合分别是:{β|β=k π,k ∈Z },{β|β=π2+k π,k ∈Z }.第一、二、三、四象限角的集合分别为:{β|2k π<β<2k π+π2,k ∈Z }, {β|2k π+π2<β<2k π+π,k ∈Z }, {β|2k π+π<β<2k π+3π2,k ∈Z }, {β|2k π+3π2<β<2k π+2π,k ∈Z }. 解:①-15π4=-4π+π4,是第一象限角. ②32π3=10π+2π3,是第二象限角. ③-20=-3×6.28-1.16,是第四象限角.④-23≈-3.464,是第二象限角.点评:在这类题中对于含有π的弧度数表示的角,我们先将它化为2k π+α(k ∈Z ,α∈[0,2π))的形式,再根据α角终边所在的位置进行判断,对于不含有π的弧度数表示的角,取π=3.14,化为k ×6.28+α,k ∈Z ,|α|∈[0,6.28)的形式,通过α与π2,π,3π2比较大小,估计出角所在的象限活动:本例目的是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会用弧度制求终边相同的角,并通过独立完成课后练习真正领悟弧度制的要领,最终达到熟练掌握.从实际教学来看,用弧度制解决角的问题很容易但却难掌握,很有可能记错或者混淆或者化简错误,学生需多做些这方面的题来练基本功.可先让学生多做相应的随堂练习,在黑板上当场演练,教师给予批改指导,对易出错的地方特别强调.对学生出现的种种失误,教师不要着急,在学生的练习操作中一一纠正,这对以后学习大有好处.解:由已知,得7θ=2k π+θ,k ∈Z ,即6θ=2k π.∴θ=k 3π. 又∵0<θ<2π,∴0<k 3π<2π.∵k ∈Z ,当k =1、2、3、4、5时,θ=π3、2π3、π、4π3、5π3. 点评:本题是在一定的约束条件下,求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一般地,首先将这样的角表示为2k π+α(k ∈Z ,α∈[0,2π))的形式,然后在约束条件下确定k 的值,进而求适合条件的角.例4已知一个扇形的周长为a ,求当扇形的圆心角多大时,扇形的面积最大,并求这个最大值.活动:这是一道应用题,并且考查了函数思想,教师提示学生回顾一下用函数法求最值的思路与步骤,教师提问学生对已学知识的掌握和巩固,并对回答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对回答不全面的学生给予一定的提示和鼓励.教师补充,函数法求最值所包括的五个基本环节:(1)选取自变量;(2)建立目标函数;(3)指出函数的定义域;(4)求函数的最值;(5)作出相应结论.其中自变量的选取不唯一,建立目标函数结合有关公式进行,函数定义域要根据题意确定,有些函数是结构确定求最值的方法,并确保在定义域内能取到最值.解:设扇形的弧长为l ,半径为r ,圆心角为α,面积为S .由已知,2r +l =a ,即l =a -2r .∴S =12l ·r =12(a -2r )·r =-r 2+a 2r =-(r -a 4)2+a 216. ∵r >0,l =a -2r >0,∴0<r <a 2. ∴当r =a 4时,S max =a 216.此时,l =a -2·a 4=a 2,∴α=l r=2. 故当扇形的圆心角为2 rad 时,扇形的面积取最大值a 216. 点评:这是一个最大值问题,可用函数法求解,即将扇形的面积S 表示成某个变量的函课本本节练习.解答:1.(1)π8;(2)-7π6;(3)20π3. 点评:能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2.(1)15°;(2)-240°;(3)54°.点评:能进行弧度与角度的换算.3.(1){α|α=k π,k ∈Z };(2){α|α=π2+k π,k ∈Z }.点评:用弧度制表示终边分别在x 轴和y 轴上的角的集合.4.(1)cos0.75°>cos0.75;(2)tan1.2°<tan1.2.点评:体会同数值不同单位的角对应的三角函数值可能不同,并进一步认识两种单位制.注意在用计算器求三角函数值之前,要先对计算器中角的模式进行设置.如求cos0.75°之前,要将角模式设置为DEG(角度制);求cos0.75之前,要将角模式设置为RAD(弧度制).5.π3m. 点评:通过分别运用角度制和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体会引入弧度制的必要性.6.弧度数为1.2.点评:进一步认识弧度数的绝对值公式.课堂小结由学生总结弧度制的定义,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公式与方法.教师强调角度制与弧度制是度量角的两种不同的单位制,它们是互相联系的,辩证统一的;角度与弧度的换算,关键要理解并牢记180°=π rad 这一关系式,由此可以很方便地进行角度与弧度的换算;三个注意的问题,同学们要切记;特殊角的弧度数,同学们要熟记.重要的一点是,同学们自己找到了角的集合与实数集R 的一一对应关系,对弧度制下的弧长公式、扇形面积公式有了深刻的理解,要把这两个公式记下来,并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灵活运用,表扬学生能总结出引入弧度制的好处,这种不断总结,不断归纳,梳理知识,编织知识的网络,特别是同学们善于联想、积极探索的学习品质,会使我们终生受用,这样持之以恒地坚持下去,你会发现数学王国的许多宝藏,以服务于社会,造福于人类.作业①课本习题1.1 A 组6、8、10.②课后探究训练:课本习题1.1 B 组题.设计感想本节课的设计思想是:在学生的探究活动中通过类比引入弧度制这个概念并突破这个难点.因此一开始要让学生从图形、代数两方面深入探究,不要让开始的探究成为一种摆设.如果学生一开始没有很好的理解,那么以后有些题怎么做就怎么难受.通过探究让学生明确知识依附于问题而存在,方法为解决问题的需要而产生.将弧度制的概念的形成过程自然地贯彻到教学活动中去,由此把学生的思维推到更宽的广度.本节设计的特点是由特殊到一般、由易到难,这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让学生在探究中积累知识,发展能力,对形成科学的探究未知世界的严谨作风有着良好的启迪.但由于学生知识水平的限制,本节不能扩展太多,建议让学有余力的学生继续总结归纳用弧度来计量角的好处并为后续三角函数的学习奠定基础.根据本节特点可考虑分层推进、照顾全体.对优等生,重在引导他们变式思维的训练,培养他们求同思维、求异思维的能力,以及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与创造性.鼓励他们独立思考,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对正确的要予以肯定,对暴露出来的问题要及时引导、剖析纠正,使课堂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备课资料一、密位制度量角度量角的单位制,除了角度制、弧度制外,军事上还常用密位制.密位制的单位是“密位”.1密位就是圆的16 000所对的圆心角(或这条弧)的大小.因为360°=6 000密位,所以 1°=6 000密位360≈16.7密位,1密位=360°6 000=0.06°=3.6′≈216″. 密位的写法是在百位上的数与十位上的数之间画一条短线,例如7密位写成0—07,读作“零,零七”,478密位写成4—78,读作“四,七八”.二、备用习题1.一条弦的长度等于圆的半径,则这条弦所对的圆心角的弧度数是( )A.π3B.π6C .1D .π 答案:A2.圆的半径变为原来的2倍,而弧长也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 )A .扇形的面积不变B .扇形的圆心角不变C .扇形的面积增大到原来的2倍D .扇形的圆心角增大到原来的2倍答案:B3.下列表示的为终边相同的角的是( )A .k π+π4与2k π+π4(k ∈Z ) B.k π2与k π+π2(k ∈Z ) C .k π-2π3与k π+π3(k ∈Z ) D .(2k +1)π与3k π(k ∈Z ) 答案:C三、钟表的分针与时针的重合问题弧度制、角度制以及有关弧度的概念,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平时所见到的时钟上的时针、分针的转动,其实质都反映了角的变化.时间的度量单位时、分、秒分别与角2π(rad),π30(rad),π1 800(rad)相对应,只是出于方便的原因,才用时、分、秒.时钟上的数学问题比较丰富,下面我们就时针与分针重合的问题加以研讨.例题 在一般的时钟上,自零时开始到分针与时针再一次重合,分针所转过的角的弧度数是多少(在不考虑角度方向的情况下)?甲生:自零时(此时时针与分针重合,均指向12)开始到分针与时针再一次重合,设时针转过了x 弧度,则分针转过了2π+x 弧度,而时针走1弧度相当于经过6π h =360πmin ,分针走1弧度相当于经过30π min ,故有360πx =30π(2π+x ),得x =2π11, ∴到分针与时针再一次重合时,分针转过的弧度数是2π11+2π=24π11(rad). 乙生:设再一次重合时,分针转过弧度数为α,则α=12(α-2π)(因为再一次重合时,时针比分针少转了一周,且分针的旋转速度是时针的12倍),得α=24π11, ∴到分针与时针再一次重合时,分针转过的弧度数是24π11(rad). 点评:两名同学得出的结果相同,其解答过程都是正确的,只不过解题的角度不同而已.甲同学是从时针与分针所走的时间相等方面列出方程求解,而乙同学则从时针与分针所转过的弧度数入手,当分针与时针再次重合时,分针所转过的弧度数α-2π与时针所转过的弧度数相等,利用弧度数之间的关系列出方程求解.。
高中必修四数学教案
高中必修四数学教案
教学内容:高中必修四数学课程
目标:帮助学生掌握高中必修四数学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解题能力
教学重点: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的掌握
教学难点:数学理解和运用的能力提升
教学方法:综合应用教学法、问题解决教学法
教学步骤:
一、引入(5分钟)
1.和学生一起回顾上节课的内容,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介绍本节课要学习的知识点和目标
二、讲解(30分钟)
1.讲解高中必修四数学课程中的基本知识和概念,包括整数、有理数、无理数、代数运算等内容
2.通过案例分析和实例演练,让学生掌握数学运算规则和方法
三、练习(20分钟)
1.布置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提高解题能力
2.辅导和指导学生解决问题,解答疑惑和困惑
4.让学生互相讨论交流,提高合作学习能力
四、总结(5分钟)
1.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复习本节课的内容
2.鼓励学生勤勉学习,提高数学思维和解题能力
教学反思: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及时反馈学生学习情况,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和提高能力。
最新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4第一章《角的概念的推广》示范教案
示范教案整体设计教学分析教材分三段编写,首先复习初中学过的角的概念,然后设置“观览车”问题情境,推广角的概念,最后研究象限角的性质及表达式.这样可以使学生在已有经验(生活经验、数学学习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认识任意角、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等概念.让学生体会到把角推广到任意角的必要性,引出角的概念的推广问题.本节充分结合角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关系,建立了象限角的概念,使得任意角的讨论有一个统一的载体.教学中要特别注意这种利用几何的直观性来研究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善于利用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来认识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初步学会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讨论任意角.能熟练写出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是本节的一个重要任务.学生的活动过程决定着课堂教学的成败,教学中应反复挖掘“探究”栏目及“探究”示图的过程功能,在这个过程上要不惜多花些时间,让学生进行操作与思考,自然地、更好地归纳出终边相同的角的一般形式,也就自然地理解了集合S={β|β=α+k·360°,k∈Z}的含义.如能借助信息技术,则可以动态表现角的终边旋转的过程,更有利于学生观察角的变化与终边位置的关系,让学生在动态的过程中体会,既要知道旋转量,又要知道旋转方向,才能准确刻画角的形成过程的道理,更好地了解任意角的深刻涵义.与以往教材不同的是,把旋转的合成与角度的加法运算对应起来,使数与形紧密结合,以加深学生对角度运算的直观认识.书中通过4个例题,要求学生能熟练地掌握旋转与角度的加法运算关系象限角的概念、象限角和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的代数表示.要求练习A、B组习题全做,但B组5题为扩展题,可让学生选做.三维目标1.通过实例的展示,使学生理解角的概念推广的必要性,理解并掌握正角、负角、零角、象限角、终边相同角的概念及表示,树立运动变化的观点,并由此深刻理解推广之后的角的概念.2.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认识集合S中k、α的准确含义,明确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终边相同的角有无限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3.通过类比正、负数的规定,让学生认识正角、负角并体会类比、数形结合等思想方法的运用,为今后的学习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将0°~360°范围的角推广到任意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教学难点:用集合来表示终边相同的角.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思路1.(情境导入)如图1,在许多学校的门口都有摆设的一些游戏机,只要指针旋转到阴影部分即可获得高额奖品.由此提问:指针怎样旋转,旋转多少度才能赢?还有我们所熟悉的体操运动员旋转的角度;自行车车轮旋转的角度;螺丝扳手的旋转角度,这些角度都怎样解释?在学生急切想知道的渴望中引入角的概念的推广.图1思路2.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又勤于思考,就会发现许多与数学有关的事情.游乐园是人们爱去的地方,各种神奇的游戏器械吸引着人们去玩耍,那高大的观览车绕轴转动着,边缘上悬挂的座椅,带着游人在空中旋转,给游人带来乐趣!你想过吗?图2从你的座位开始转动的时刻到某个时刻,你的座位转了多少角度?由此让学生展开讨论,进而引入角的概念的推广问题.推进新课新知探究提出问题(1)你的手表慢了5分钟,你将怎样把它调整准确?假如你的手表快了1.25小时,你应当怎样将它调整准确?当时间调整准确后,分针转过了多少度角?(2)体操运动中有转体两周,在这个动作中,运动员转体多少度?(3)请两名男生(或女生、或多名男女学生)起立,做由“面向黑板转体背向黑板”的动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各转体了多少度?活动:让学生到讲台利用准备好的教具——钟表,实地演示拨表的过程;让学生站立原地做转体动作.教师强调学生观察旋转方向和旋转量,并思考怎样表示旋转方向.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给予鼓励、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角可以看作是平面内一条射线绕着端点从一个位置旋转到另一个位置所形成的图形,设一条射线的端点是O,它从起始位置O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终止位置OB,则形成了一个角α,点O是角的顶点,射线OA、OB分别是角α的始边和终边.我们规定:一条射线绕着它的端点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正角;按顺时针方向旋转形成的角叫做负角.钟表的时针和分针在旋转过程中所形成的角总是负角,为了简便起见,在不引起混淆的前提下,“角α”或“∠α”可以简记作“α”.如果一条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我们称它形成了一个零角,零角的始边和终边重合,如果α是零角,那么α=0°.讨论结果:(1)顺时针方向旋转了30°;逆时针方向旋转了450°.(2)顺时针方向旋转了720°或逆时针方向旋转了720°.(3)-180°或+180°或-540°或+540°或900°……提出问题(1)能否以同一条射线为始边作出下列角:210°,-45°,45°,-315°,124°,405°.(2)如何在坐标系中作出这些角,象限角是什么意思?0°角又是什么意思?活动:先让学生看书、思考、并讨论这些问题,教师提示、点拨,并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及时表扬,对回答不准确的学生,教师提示、引导考虑问题的思路.学生作这样的角,使用一条射线作为始边,没有固定的参照,所以会作出很多形式不同的角.教师可以适时地提醒学生:如果将角放到平面直角坐标系中,问题会怎样呢?并让学生思考讨论在直角坐标系内讨论角的好处:使角的讨论得到简化,还能有效地表现出角的终边“周而复始”的现象.今后我们通常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研究和讨论角.平面内任意一个角都可以通过移动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那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要特别强调角与直角坐标系的关系——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讨论结果:(1)能.如图3中的(1)、(2).图3(2)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角的终边在第几象限,我们就说这个角是第几象限角.这样:上图(1)中的45°,-315°,405°角都是第一象限角.(2)中的124°角是第二象限的角,210°角是第三象限的角,-45°角是第四象限的角.特别地,终边落在坐标轴上的角不属于任何一个象限,比如0°角.可以借此进一步设问:锐角是第几象限角?钝角是第几象限角?直角是第几象限角?反之如何?将角按照上述方法放在直角坐标系中,给定一个角,就有唯一一条终边与之对应,反之,对于直角坐标系中的任意一条射线OB,以它为终边的角是否唯一?如果不唯一,那么终边相同的角有什么关系?提出问题(1)在直角坐标系中标出210°,-150°的角的终边,你有什么发现?它们有怎样的数量关系?328°,-32°,-392°角的终边及数量关系是怎样的?终边相同的角有什么关系?(2)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怎样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活动:让学生从具体问题入手,探索终边相同的角的关系,再用所准备的教具或是多媒体给学生演示:演示象限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及时地引导终边相同的一系列角与0°到360°间的某一角有什么关系,从而为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作好准备.为了使学生明确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还可以用教具作一个32°角,放在直角坐标系内,使角的顶点与坐标原点重合,角的始边与x轴的非负半轴重合,形成-32°角后提问学生这是第几象限角?是多少度角?讨论结果:(1)210°与-150°角的终边相同;328°,-32°,-392°角的终边相同.终边相同的角相差360°的整数倍.设S={β|β=-32°+k·360°,k∈Z},则328°,-392°角都是S的元素,-32°角也是S 的元素(此时k=0).因此,所有与-32°角的终边相同的角,连同-32°在内,都是集合S的元素;反过来,集合S的任何一个元素与-32°角终边相同.(2)所有与α终边相同的角,连同角α在内,可以构成一个集合S={β|β=k·360°+α,k∈Z}.即任一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都可以表示成α与整数个周角的和.适时引导学生认识:①k∈Z;②α是任意角;③终边相同的角不一定相等,终边相同的角有无数多个,它们相差360°的整数倍.应用示例例1射线OA绕端点O顺时针旋转80°到OB位置,接着逆时针旋转250°到OC位置,然后再顺时针旋转270°到OD位置,求∠AOD的大小.活动:这是本节教材安排的例1,目的在于巩固刚推广的正、负角概念,教师不要讲解,由学生自己探究完成,对有困难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点拨.解:由题意知∠AOB=-80°,∠BOC=250°,∠COD=-270°,因此∠AOD=∠AOB +∠BOC+∠COD=-80°+250°-270°=-100°.点评: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通过作图来验证运算结果.例2在0°~360°范围内,找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并判断它们是第几象限的角.(1)-150°;(2)650°;(3)-950°15′.解:(1)因为-150°=-360°+210°,所以在0°~360°范围内,与-150°终边相同的角是210°角,它是第三象限的角;(2)因为650°=360°+290°,所以在0°~360°范围内,与650°终边相同的角是290°角,它是第四象限的角;(3)因为-950°15′=-3×360°+129°45′,所以在0°~360°范围内,与-950°15′终边相同的角是129°45′,它是第二象限的角.例3写出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活动:终边落在x轴上,应分x轴的正方向与x轴的负方向两个.学生很容易分别写出所有与0°,180°的终边相同的角构成的集合,这时应启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能否化简这两个式子,用一个式子表示出来.让学生观察、讨论、思考,并逐渐形成共识,教师再规范地板书出来.并强调数学的简洁性.在数学表达式子不唯一的情况下,注意采用简约的形式.解:在0°~360°范围内,终边在x轴上的角有两个,即0°和180°,与这两个角终边相同的角组成的集合依次为S1={β|β=k·360°,k∈Z},S2={β|β=180°+k·360°,k∈Z}.为简便起见,我们把集合S1和S2的表示方法作如下变化S1={β|β=2k·180°,k∈Z},S2={β|β=(2k+1)180°,k∈Z}.因为{m|m=2k,k∈Z}∪{m|m=2k+1,k∈Z}=Z,所以S=S1∪S2={β|β=m·180°,m∈Z},即集合S是终边在x轴上的角的集合.点评:本例是让学生理解终边在坐标轴上的角的表示.教学中,应引导学生体会用集合例4分别写出与下列各角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S,并把S中满足不等式-360°≤β<720°的元素β写出来.(1)60°;(2)-21°;(3)363°14′.解:(1)S={β|β=k·360°+60°,k∈Z}.S中满足-360°≤β<720°的元素是(-1)×360°+60°=-300°,0×360°+60°=60°,1×360°+60°=420°.(2)S={β|β=k·360°-21°,k∈Z}.S中满足-360°≤β<720°的元素是0×360°-21°=-21°,1×360°-21°=339°,2×360°-21°=699°.(3)S={β|β=k·360°+363°14′,k∈Z}.S中满足-360°≤β<720°的元素是(-2)×360°+363°14′=-356°46′,(-1)×360°+363°14′=3°14′,0×360°+363°14′=363°14′.点评:本例是让学生用集合表示出终边相同角,这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接着找出某一范围的所有的角,即按一定顺序取k的值,应训练学生掌握这一方法.图4{β|β=225°+k·360°,k∈的元素是:例5写出在下列象限的角的集合:(1)第一象限;(2)第二象限;(3)第三象限;(4)第四象限.活动:本题关键是写出第一象限的角的集合,其他象限的角的集合依此类推即可,如果学生阅读例题后没有解题思路,或者把(1)中的范围写成0°~90°,可引导学生分析360°~450°范围的角是不是第一象限的角呢?进而引导学生写出所有终边相同的角.解:(1)终边在第一象限的角的集合:{β|n·360°<β<n·360°+90°,n∈Z}.(2)终边在第二象限的角的集合:{β|n·360°+90°<β<n·360°+180°,n∈Z}.(3)终边在第三象限的角的集合:{β|n·360°+180°<β<n·360°+270°,n∈Z}.(4)终边在第四象限的角的集合:{β|n·360°+270°<β<n·360°+360°,n∈Z}.点评:教师给出以上解答后可进一步提问:以上的解答形式是唯一的吗?充分让学生思考、讨论后形成共识,并进一步深刻理解终边相同角的意义.课堂小结本节课推广了角的概念;学习了正角、负角、零角的定义,象限角的概念以及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方法;零角是射线没有作任何旋转.一个角是第几象限的角,关键是看这个角的终边落在第几象限,终边相同的角的表示有两方面的内容:(1)与角α终边相同的角,这些角的集合为S={β|β=k·360°+α,k∈Z};(2)在0°~360°内找与已知角终边相同的角α,其方法是用所给的角除以360°,所得的商为k,余数为α(α必须是正数),α即为所找的角.数形结合思想、运动变化观点都是学习本课内容的重要思想方法.作业课本本节练习B 1、2、3、4.设计感想1.本节课设计的容量较大,学生的活动量也较大,若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效果会很好.教师可充分利用多媒体,在课堂上演示给学生,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让学生利用计算机或计算器进行探究,让学生在动态中掌握知识、提炼方法.2.本节课设计的指导思想是加强教学的直观性,充分利用几何直观有利于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在学生得出象限角的概念后,可以让学生讨论在直角坐标系中研究角的好处,引导学生体会:在直角坐标系中角的“周而复始”的变化规律,为研究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奠定基础.3.几点说明:(1)列举不在0°~360°的角时,应注意所有的角在同一个平面内,且终边在旋转的过程中,角的顶点不动.(2)在研究终边相同的两个角的关系时,k的正确取值是关键,应让学生独立思考领悟.(3)在写出终边相同的角的集合时,可根据具体问题,对相应的集合内容进行复习.备课资料备用习题1.若角α与β终边相同,则一定有()A.α+β=180°B.α+β=0°C.α-β=k·360°(k∈Z) D.α+β=k·360°(k∈Z)2.集合A={α|α=k·90°-36°,k∈Z},B={β|-180°<β<180°},则A∩B等于() A.{-36°,54°} B.{-126°,144°}C.{-126°,-36°,54°,144°} D.{-126°,54°}3.在直角坐标系中,若角α与角β的终边互相垂直,则角α与角β的关系是( )A .β=α+90°B .β=α±90°C .β=α+90°+k·360°(k ∈Z )D .β=α±90°+k·360°(k ∈Z )4.已知角θ的终边与168°角的终边相同,则在(0°,360°)范围内终边与θ3角的终边相同的角是__________.5.若集合A ={α|k·180°+30°<α<k·180°+90°,k ∈Z },集合B ={β|k·360°+315°<β<k·360°+405°,k ∈Z },求A ∩B.参考答案:1.C 2.C3.D 点拨:将角的终边按逆(或顺)时针旋转90°后,知α±90°与角β的终边重合.4.56°,176°,296° 点拨:根据已知条件有θ=k·360°+168°,k ∈Z ,θ3=k·120°+56°,k ∈Z .又0≤k·120°+56°<360°,满足条件的k 为0,1,2.5.解:B ={β|k·360°-45°<β<k·360°+45°,k ∈Z }.采用数形结合法,在直角坐标系内,分别寻找集合A 和集合B 中的角的终边所在的区域,终边在这两个区域的公共部分内的角的集合就是A ∩B ,可以求得A ∩B ={x|30°+k·360°<x<45°+k·360°,k ∈Z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必修4示范课教案
课题:1.4.2(2)正弦、余弦函数的性质(二)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要求学生能理解三角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能力目标:掌握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的判断,并能求出正、余弦函数的单调区间。
德育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
意志, 实事求是的科学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教学重点:正、余弦函数的奇、偶性和单调性;
教学难点:正、余弦函数奇、偶性和单调性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学模式:启发、诱导发现教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二、讲解新课:
1. 奇偶性
请同学们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形,说出函数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其特点是什么?
(1)余弦函数的图形
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函数y 取同一值。
例如:
f (-3π)=21,f (3π)=21 ,即f (-3π)=f (3
π);…… 由于cos(-x)=cosx ∴f (-x)= f (x).
以上情况反映在图象上就是:如果点(x,y )是函数y=cosx 的图象上的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y 轴的对称点(-x,y)也在函数y=cosx 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cosx 是偶函数。
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 (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f (-x)= f (x),那么函数f (x)就叫做偶函数。
例如:函数f (x)=x 2+1, f (x)=x 4
-2等都是偶函数。
(2)正弦函数的图形
观察函数y=sinx 的图象,当自变量取一对相反数时,它们对应的函数值有什么关系? 这个事实反映在图象上,说明函数的图象有怎样的对称性呢?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也就是说,如果点(x,y )是函数y=sinx 的图象上任一点,那么与它关于原点对称的点(-x,-y )也在函数y=sinx 的图象上,这时,我们说函数y=sinx 是奇函数。
定义:一般地,如果对于函数f (x)的定义域内任意一个x ,都有 f(-x)=-f(x) ,那么函数f (x)就叫做奇函数。
例如:函数y=x, y=x
1 都是奇函数。
如果函数f (x)是奇函数或偶函数,那么我们就说函数f (x)具有奇偶性。
注意:从函数奇偶性的定义可以看出,具有奇偶性的函数:
(1)其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
(2)f (-x)= f (x)或f (-x)=- f (x)必有一成立。
因此,判断某一函数的奇偶性时。
首先看其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对称,再计算f (-x),看是等于f (x)还是等于- f (x),然后下结论;若定义域关于原点不对称,则函数没有奇偶性。
2.单调性
从y =sin x ,x ∈[-
23,2ππ]的图象上可看出: 当x ∈[-2π,2
π]时,曲线逐渐上升,sin x 的值由-1增大到1. 当x ∈[2
π,23π]时,曲线逐渐下降,sin x 的值由1减小到-1. 结合上述周期性可知: 正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
2π+2k π,2
π+2k π](k ∈Z )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增大到1;在每一个闭区间[2π+2k π,23π+2k π](k ∈Z )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小到-1.
余弦函数在每一个闭区间[(2k -1)π,2k π](k ∈Z )上都是增函数,其值从-1增加到1;在每一个闭区间[2k π,(2k +1)π](k ∈Z )上都是减函数,其值从1减小到-1.
3.有关对称轴
观察正、余弦函数的图形,可知
y=sinx 的对称轴为x=2π
π+k k ∈Z
y=cosx 的对称轴为x=πk k ∈Z
(1)写出函数x y 2sin 3=的对称轴;
(2))4sin(π
+=x y 的一条对称轴是( C )
(A) x 轴, (B) y 轴, (C) 直线4π=
x , (D) 直线4π-=x 4.例题讲解
例1 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 (1)1sin cos ();1sin cos x x f x x x
+-=++ (2)f(x)=sin 4x-cos 4x+cos2x;
(3)()lg(sin f x x =
(4)2
|2|)1lg()(2---=x x x f (5)⎪⎩⎪⎨⎧>+-<+=)0(
)0( )(22x x x x x x x f ; 例2 (1)函数f (x )=sin x 图象的对称轴是 ;对称中心是 .
(2)
函数()cos f x x x =+图象的对称轴是 ;对称中心是 . 例3 已知f(x)=ax+bsin 3x+1(a 、b 为常数),且f(5)=7,求f(-5).
例4 已知121sin ()log .1sin x f x x
-=+已知
(1) 求f(x)的定义域和值域;
(2) 判断它的奇偶性、周期性;
(3) 判断f(x)的单调性.
例5 (1)θ是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且关于x 的函数f(x)=sain(x+θ)+cos(x-θ)是偶函数,求
θ的值.
(2)若函数f(x)=sin2x+bcos2x 的图象关于直线8x π=-
对称,求b 的值. 例6 已知24()log (sin
sin )(0,1)22a x x f x a a =->≠,试确定函数的奇偶性、单调性. 1. 有关奇偶性
(1)|sin |||sin )(x x x f +=
(2)x
x x x x cos sin 1cos sin 1)(++-+= 有关单调性
(1)利用公式2sin 2cos 2sin sin β
αβ
αβα-+=-,求证x x f sin )(=在]2
,2[ππ-上是增函数;
(2)不通过求值,指出下列各式大于0还是小于0; ①)10
sin()18sin(ππ---; ②)4
17cos()523cos(ππ--- (3)比较3sin ,2sin ,1sin 大小;)2sin(1sin )3sin(-<<-ππ
(4)求函数)43sin(2π+
=x y 的单调递增区间;
三、巩固与练习
练习讲评
(1)化简:4cos 2sin 22+-
(2)已知非零常数b a ,满足158tan 5sin 5cos 5cos 5sin
ππππ
π=-+b a b a ,求a b 的值; (3)已知35sin 10cos 8,5cos 10sin 8=+=+βαβα
求值:(1))sin(βα+;(2))3sin(
απ+
解:
(1)4cos 2sin 22+- 2cos 3|2cos |32cos 3)2sin 1(32sin 212sin 22222-===-=-+-=
(2)
33tan )5
158cos()5158sin(5sin 158sin 5cos 158cos 5sin 158cos 5cos 158sin 158cos 15
8sin 5sin 5cos 5cos 5sin ==--=+-=⇒=-+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πb a b a b a (3)两式平方相加得⇒=++100)sin(160164βα5
2)sin(=+βα; αβα
βcos 835sin 10sin 85cos 10-=-= 两式平方相加得ααcos 380sin 80164100--= 即5
2)3sin(,52cos 23sin 21=+∴=+απαα 四、小 结:本节课学习了以下内容:
1.
2.
3.
五、课后作业:见教材
六、板书设计:
七、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