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段的和与差 教学课件
教案-预初数学13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3、线段的大小比较的方法:①度量法,②叠合法。
4、中点:把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二、线段的和、差、倍、分计算1.线段上有1个点。
如线段AB 上有一点M和:AB= AM + MB差:AM= AB — MB BM= AB — AM 特别:当M 是线段的中点时。
倍:AB= 2 AM= 2 BM 分:AM=21 AB BM= 21AB 2.线段上有2个点。
如点M 、N 是线段AB 上的两个点。
和:AB= AM + MN + BN ;AN= AM + MN ; MB= MN + BN 差:AM=AB — BM ; AM=AN — MN ; MN=AB — AM — BN ; MN=AN — AM MN=MB — BN ; NB=AB — AN ; NB=MB — MN 。
【课前小测】一、判断题:1、A 、B 、C 是直线l 三个点,那么直线AB 、直线BC 和直线CA 表示的都是直线l 。
( )2、O 、A 、B 三点顺次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射线OA 和射线AB 是相同的射线。
( )3、线段AD 是A 、D 两点的距离。
( )4、若C 为线段AB 延长上一点,则AC>AB 。
( )5、经过三点中的每两个,共可以画三条直线。
( )6、射线AP 和射线P A 是同一条射线。
( )7、连结两点的线段,叫做这两点间的距离。
( )二、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直线上一点和这点一旁的部分叫做射线B. 直线是射线的2倍C. 射线AB 与射线BA 是同一条射线D. 过两点P Q 、可画出两条射线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两点之间的连线中,直线最短B.若P 是线段AB 的中点,则AP=BPC. 若AP=BP, 则P 是线段AB 的中点D. 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者两点之间的距离3、如果线段AB=5cm,线段BC=4cm,那么A,C 两点之间的距离是( ) A. 9cm B.1cm C.1cm 或9cm D.以上答案都不对4、在直线L 上依次取三点M,N,P, 已知MN=5,NP=3, Q 是线段MP 的中点,则线段QN 的长度是( ) A. 1 B. 1.5 C. 2.5 D. 45、已知点C 是线段AB 上的一点,M,N 分别是线段AC,BC 的中点,则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 A. MC=21AB B. NC=21AB C.MN=21AB D.AM=21AB 6、如图,B 、C 、D 是射线AM 上的一个点,则图中的射线有( )A.6条B.5条C.4条D.1条7、下列四组图形(其中AB 是直线,CD 是射线,MN 是线段)中,能相交的一组是( )A B C D8、如图,由AB =CD ,可得AC 与BD 的大小关系是( )A D BCA. AC >BDB. AC <BDC. AC =BDD.不能确定9、如图,M 是线段AB 的中点,N 是线段AB 上一点,AB =2a ,NB =b ,下列说法中 错误的是( )A B M NA. AM =aB. AN =2a -bC. MN =a -bD. MN =21a三、填空题1、过平面内的三个点中的每两个画直线,最少可画__ __条直线,最多可画__ _ __条直线.2、如图,线段AB 上有C 、D 、E 、F 四个点,则图中共有 条线段.3、线段AB =6 cm ,BC =4 cm ,则线段AC 的长是___ ___.4、点A 在直线l 上,我们也说直线_____过点A ,我们说连结AB ,就是画出_______。
2.4 线段的和与差(课件)-2024-2025-冀教版(2024)数学七年级上册
C.18 cm D.20 cm
感悟新知
解题秘方:把线段 CD 用其他线段的和差表示, 再把线段的长度代入计算即可.
知1-练
解:由线段的和差,得 AC=AB+BC=6+ 12× 6=9(cm). 因为 AD=AC,所以 AD=9 cm. 所以 CD=AD+AC=9+9=18(cm).
条线段.
3. 线段和、差作图,“内” “外”要分清:
“加”在外画(即在线段的延长线上),“减”
在内画(即在线段上),简记为“外加内减” .
感悟新知
(1) 如图 2.4-2 ①,在直线 l 上画线段 AB=a, BC=b,则 线段AC 就是线 段 a 与 b 的和,即 AC=a+b.
(2)如图 2.4-2 ②,在直线 l 上画线段 AB=a,在 AB 上截取线段 AD=b, 则线段 DB 就是线段 a 与 b 的差, 即 DB=a-b.
因为 M 是线段 AC 的中点,N 为线段 BC 的中点,
所以 MC=12AC=12×2=1, CN=12CB=12×6=3. 所以 MN=MC+CN=1+3=4.
感悟新知
知2-练
(2) 若 N 为线段 BC 的一个三等分点,求MN 的长度. 解:由(1)知 MC=1. 因为 N 为线段 BC 的一个三等分点, 所以 CN=13CB=13×6=2 或 CN=23CB=23×6=4. 所以 MN=MC+CN=1+2=3 或 MN=MC+CN= 1+4=5.
感悟新知
知2-练
例4 [母题 教材 P75 例 2 ]如图 2.4-9,已知点 C 为线段 AB 上一点,AC=12 cm, CB=8 cm, D, E 分别是 AC, AB 的中点 . 求: (1)线段 AD 的长; (2)线段 DE 的长 .
《线段的和与差》PPT课件
AE B
C
F
D
解:设AB=3x,BC=2x,CD=5x,
因为E、F分别是AB、CD的中点,
所以 BE 1 AB 3 x,
2
2
CF 1 CD 5 x,
2
2
所以EF=BE+BC+CF=
3 2
x
2x
5 2
x
6 x.
因为EF=24,所以6x=24,解得x=4.
所以AB=3x=12,BC=2x=8,CD=5x=20.
∴ MN=CM+CN=4+2=6(cm).
(2)猜测MN
=
1 2
a
cm.
∵ M,N分别是AC,BC的中点,∴ CM=
1AC,CN= 1BC,
2
2
∴
MN=CM+CN=
12(AC+BC)=
1 2
a
cm.
随堂训练
1. A,B,C三点在同一直线上,线段AB=5cm,BC=4cm,那么
A,C两点的距离是(C)
B
几何语言:∵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 AM = MB = 1 AB , ( 或 AB = 2 AM = 2 MB ).
2
反之也成立:∵
AM
=
MB
=
1 2
AB(
或
AB
=
2
AM
=
2
AB
),
∴ M 是线段 AB 的中点.
点 M , N 是线段 AB 的三等分点: A
M
N
B
1
AM = MN = NB = _3__ AB (或 AB = _3__AM = __3_ MN = __3_NB)
2_4 线段的和与差 教案
2.4 线段的和与差教学目标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并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2.理解线段的中点的意义,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相应的计算.3.经历动手操作,自主探究的过程,再次感悟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4.积极参与数学动手实践活动,增强学习数学重在应用的意识,激发学习兴趣,发展乐于探索的精神.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作图,线段中点的概念及表示方法.【教学难点】线段中点的应用.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观察图中的信息,完成下列问题:(1)线段AM、MB、AB之间有怎样的关系?(2)线段AB、NB、AN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学生结合实际情境思考并回答,最后教师汇总并补充.并展示答案:(1)AM+MB=AB(2)AB-NB=AN设计意图:从学生比较常见的路程问题入手,让学生结合实际问题进行思考,为引出本节课的内容作铺垫.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两条线段不仅可以比较长短,还可以求出它们的和与差.二、新课讲解1.合作探究问题1.1 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点C,使BC=1.5cm.你认为线段AC和AB,BC有怎样的关系?1.2 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 = 2cm.你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关系?师生活动:教师提出问题,先让学生自己动手画图,在此基础上,充分让学生自己观察、自己发现、自己描述,教师适当提醒.最终教师PPT展示结果.AB+BC=AC MN-MP=PN设计意图:通过画图、观察、归纳等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理解,从直观上感知线段的和与差.如图,已知两条线段a和b,且a>b.在直线l上画线段AB = a,BC=b,则线段AC就是线段a与b 的和,即AC=a+b.如图,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AB上画线段AD = b,则线段DB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DB=a-b.师生活动:先让学生试着把刚才得出的结论一般化,小组讨论后选代表发言,教师汇总补充,并PPT展示相关内容.设计意图:对知识进行由特殊到一般的转化,使学生从直观感知上升到理性思考.2.例题讲解例1 已知线段AB=5 cm,在直线AB上截取BC=3 cm,则线段AC的长为___________.【解析】先确定点C的位置,再分析线段的和差关系,求出线段AC的长.当点C在线段AB上时,如图(1),此时AC=AB-BC=5-3=2 (cm);当点C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时,如图(2),此时AC=AB+BC=5+3=8 (cm).例2 如图,已知线段a,b.(1)画出线段AB,使AB=a+2b.(2)画出线段MN,使MN=3a-b.解:(1)如图,线段AB=a+2b.(2)如图,线段MN=3a-b.师生活动:学生尝试独立完成,若有困难,再小组讨论解答,教师巡视并检查,展示解答过程,根据解答过程,学生尝试对解题方法进行归纳,教师做总结.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4.合作探究问题2 如图,已知线段a和直线l.(1)在直线l上依次画出线段AB=a,BC=a,CD=a,DE=a.(2)根据上述画法填空:AC=____AB,AD=____AB,AE=____AB;AB=12_____,AB=13_____,AB=14_____.解:(1)如图所示:(2)2、3、4、AC、AD、AE.师生活动:学生观察,画图、思考后并举手回答,教师出示问题,展示结论. 设计意图:进一步理解线段之间的关系,引出线段的中点的概念.定义:如图,线段AB上的一点M,把线段AB 分成两条线段AM与MB.如果AM=MB,那么M就叫做线段AB的中点.此时,有AM=MB=12AB,AB=2AM=2MB.5.例题讲解例3 如图,如果AB=CD,试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关系?解:因为AB=CD,所以AB + BC=CD+BC,所以AC=BD.师生活动:由学生自主完成解答,教师展示给出解答示范.设计意图:巩固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三、课堂练习1.如果点B在线段AC上,有下列各式:①AB=0.5AC;②AB=BC;③AC=2AB;④AB+BC=AC.其中,能表示点B是线段AC的中点的有( )A.1个B.2个C.3个D.4个答:C2.下列关系式中与图不相符的是()A.AC+CD=AB-BDB.AB-CB=AD-BCC.AB-CD=AC+BDD.AD-AC=CB-DB答:B3.如图所示,P是线段EF上的一点,若EF=10 cm,PF=2.5 cm,则下列结论中不正确的是()A.EF=4PFB.EP=3PFC.EF=3EPD.PF=13 EP答:C4.根据下图填空:(1)MN=AN-_______;(2)AM=AB-MN-_______ ;(3)AB=AM+MN+_______ =_______ +MB.答:(1)AM、(2)NB、(3)NB、AM5.M,N两点之间的距离是20厘米,有一点P,如果PM+PN=30厘米,那么下列结论正确的是( )A.点P必在线段MN上B.点P必在线段MN的延长线上C.点P必在直线MN上D.点P可能在直线MN上,也可能在直线MN外答:D师生活动:学生解答,教师展示答案,给出解释.设计意图:通过本环节的学习,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四、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学习了:线段的和与差师生活动:让学生试着总结本节课的内容,梳理思路,教师补充并PPT展示知识图.设计意图:通过小结,使学生梳理本节课所学内容,掌握本节课的核心内容.。
第三讲--线段的和差倍分问题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B+∠D=180°,CB=CD,∠BCD=140°,以C为顶点作一个70°角,角的两边分别交AB,AD于E、F两点,连接EF,探索线段BE,DF,EF之间的数量关系,并加以证明.(3)解:BE+DF=EF;理由如下:延长AB至点N,使BN=DF,连接CN,如图3所示:∵∠ABC+∠D=180°,∠NBC+∠ABC=180°,∴∠NBC=∠D,在△NBC和△FDC中,,∴△NBC≌△FDC(SAS),∴CN=CF,∠NCB=∠FCD,∵∠BCD=140°,∠ECF=70°,∴∠BCE+∠FCD=70°,∴∠ECN=70°=∠ECF,在△NCE和△FCE中,,∴△NCE≌△FCE(SAS),∴EN=EF,∵BE+BN=EN,∴BE+DF=EF.26.已知:点P是平行四边形ABCD对角线AC所在直线上的一个动点(点P不与点A、C重合),分别过点A、C 向直线BP作垂线,垂足分别为点E、F,点O为AC的中点.(1)当点P与点O重合时如图1,易证OE=OF(不需证明)(2)直线BP绕点B逆时针方向旋转,当∠OFE=30°时,如图2、图3的位置,猜想线段CF、AE、OE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请写出你对图2、图3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考点】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由△AOE≌△COF即可得出结论.(2)图2中的结论为:CF=OE+AE,延长EO交CF于点G,只要证明△EOA≌△GOC,△OFG是等边三角形,即可解决问题.图3中的结论为:CF=OE﹣AE,延长EO交FC的延长线于点G,证明方法类似.【解答】解:(1)∵AE⊥PB,CF⊥BP,∴∠AEO=∠CFO=90°,在△AEO和△CFO中,,∴△AOE≌△COF,∴OE=OF.(2)图2中的结论为:CF=OE+AE.图3中的结论为:CF=OE﹣AE.选图2中的结论证明如下:延长EO交CF于点G,∵AE⊥BP,CF⊥BP,∴AE∥CF,∴∠EAO=∠GCO,在△EOA和△GOC中,,∴△EOA≌△GOC,∴EO=GO,AE=CG,在RT△EFG中,∵EO=OG,∴OE=OF=GO,∵∠OFE=30°,∴∠OFG=90°﹣30°=60°,∴△OFG是等边三角形,∴OF=GF,∵OE=OF,∴OE=FG,∵CF=FG+CG,∴CF=OE+AE.选图3的结论证明如下:延长EO交FC的延长线于点G,∵AE⊥BP,CF⊥BP,∴AE∥CF,∴∠AEO=∠G,在△AOE和△COG中,,∴△AOE≌△COG,∴OE=OG,AE=CG,在RT△EFG中,∵OE=OG,∴OE=OF=OG,∵∠OFE=30°,∴∠OFG=90°﹣30°=60°,∴△OFG是等边三角形,∴OF=FG,∵OE=OF,∴OE=FG,∵CF=FG﹣CG,∴CF=OE﹣AE.26.如图,在正方形ABCD内作∠EAF=45°,AE交BC于点E,AF交CD于点F,连接EF,过点A作AH⊥EF,垂足为H.连接BD交AE于点M,交AF于点N.请探究并猜想:线段BM,MN,ND之间有什么数量关系?并说明理由.【解答】解:(1)①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F=AG,∠DAF=∠BAG.∵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BAD=90°.又∵∠EAF=45°,∴∠BAE+∠DAF=45°.∴∠BAG+∠BAE=45°.∴∠GAE=∠FAE.在△GAE和△FAE中,∴△GAE≌△FAE.②∵△GAE≌△FAE,AB⊥GE,AH⊥EF,∴AB=AH,GE=EF=5.设正方形的边长为x,则EC=x﹣2,FC=x﹣3.在Rt△EFC中,由勾股定理得:EF2=FC2+EC2,即(x﹣2)2+(x﹣3)2=25.解得:x=6.∴AB=6.∴AH=6.(3)如图所示:将△ABM逆时针旋转90°得△ADM′.∵四边形ABCD为正方形,∴∠ABD=∠ADB=45°.由旋转的性质可知:∠ABM=∠ADM′=45°,BE=DM′.∴∠NDM′=90°.∴NM′2=ND2+DM′2.∵∠EAM′=90°,∠EAF=45°,∴∠EAF=∠FAM′=45°.在△AMN和△ANM′中,,∴△AMN≌△ANM′.∴MN=NM′.又∵BM=DM′,∴MN2=ND2+BM2.25.已知在矩形ABCD中,∠ADC的平分线DE与BC边所在的直线交于点E,点P是线段DE上一定点(其中EP<PD)(1)如图1,若点F在CD边上(不与D重合),将∠DPF绕点P逆时针旋转90°后,角的两边PD、PF分别交射线DA于点H、G.①求证:PG=PF;②探究:DF、DG、DP之间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并证明你的结论.(2)拓展:如图2,若点F在CD的延长线上(不与D重合),过点P作PG⊥PF,交射线DA于点G,你认为(1)中DE、DG、DP之间的数量关系是否仍然成立?若成立,给出证明;若不成立,请写出它们所满足的数量关系式,并说明理由.【考点】四边形综合题.【分析】(1)①若证PG=PF,可证△HPG≌△DPF,已知∠DPH=∠HPG,由旋转可知∠GPF=∠HPD=90°及DE平分∠ADC 得△H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即∠DHP=∠PDF=45°、PD=PH,即可得证;②由△H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HPG≌△DPF知HD=DP,HG=DF,根据DG+DF=DG+GH=DH即可得;(2)过点P作PH⊥PD交射线DA于点H,先证△H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可得PH=PD,HD=DP,再证△HPG≌△DPF 可得HG=DF,根据DH=DG﹣HG=DG﹣DF可得DG﹣DF=DP.【解答】解:(1)①∵∠GPF=∠HPD=90°,∠ADC=90°,∴∠GPH=∠FPD,∵DE平分∠ADC,∴∠PDF=∠ADP=45°,∴△H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HP=∠PDF=45°,在△HPG和△DPF中,∵,∴△HPG≌△DPF(ASA),∴PG=PF;②结论:DG+DF=DP,由①知,△H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HPG≌△DPF,∴HD=DP,HG=DF,∴HD=HG+DG=DF+DG,∴DG+DF=DP;(2)不成立,数量关系式应为:DG﹣DF=DP,如图,过点P作PH⊥PD交射线DA于点H,∵PF⊥PG,∴∠GPF=∠HPD=90°,∴∠GPH=∠FPD,∵DE平分∠ADC,且在矩形ABCD中,∠ADC=90°,∴∠HDP=∠EDC=45°,得到△HPD为等腰直角三角形,∴∠DHP=∠EDC=45°,且PH=PD,HD=DP,∴∠GHP=∠FDP=180°﹣45°=135°,在△HPG和△DPF中,∵∴△HPG≌△DPF,∴HG=DF,∴DH=DG﹣HG=DG﹣DF,∴DG﹣DF=DP.【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矩形的性质的综合运用,灵活运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将待求证线段关系转移至其他两线段间关系是解题的关键.例4 (2013•黑龙江)正方形ABCD的顶点A在直线MN上,点O是对角线AC、BD的交点,过点O作OE⊥MN于点E,过点B作BF⊥MN于点F.(1)如图1,当O、B两点均在直线MN上方时,易证:AF+BF=2OE(不需证明)(2)当正方形ABCD绕点A顺时针旋转至图2、图3的位置时,线段AF、BF、OE之间又有怎样的关系?请直接写出你的猜想,并选择一种情况给予证明.思路分析:(1)过点B 作BG ⊥OE 于G ,可得四边形BGEF 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EF=BG ,BF=GE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可得OA=OB ,∠AOB=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OE=∠OBG ,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E 和△OBG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G=AE ,OE=BG ,再根据AF-EF=AE ,整理即可得证;(2)选择图2,过点B 作BG ⊥OE 交OE 的延长线于G ,可得四边形BGEF 是矩形,根据矩形的对边相等可得EF=BG ,BF=GE ,根据正方形的对角线相等且互相垂直平分可得OA=OB ,∠AOB=90°,再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求出∠AOE=∠OBG ,然后利用“角角边”证明△AOE 和△OBG 全等,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OG=AE ,OE=BG ,再根据AF-EF=AE ,整理即可得证;选择图3同理可证.解:(1)证明:如图,过点B 作BG ⊥OE 于G ,则四边形BGEF 是矩形,∴EF=BG ,BF=GE ,在正方形ABCD 中,OA=OB ,∠AOB=90°,∵BG ⊥OE ,∴∠OBG+∠BOE=90°,又∵∠AOE+∠BOE=90°,∴∠AOE=∠OBG ,∵在△AOE 和△OBG 中,90AOE OBG AEO OGB OA OB ∠=∠⎧⎪∠=∠=︒⎨⎪=⎩,∴△AOE ≌△OBG (AAS ),∴OG=AE ,OE=BG ,∵AF-EF=AE ,EF=BG=OE ,AE=OG=OE-GE=OE-BF ,∴AF-OE=OE-BF ,∴AF+BF=2OE ;(2)图2结论:AF-BF=2OE ,图3结论:AF-BF=2OE .对图2证明:过点B 作BG ⊥OE 交OE 的延长线于G ,则四边形BGEF 是矩形,∴EF=BG ,BF=GE ,在正方形ABCD 中,OA=OB ,∠AOB=90°,∵BG ⊥OE ,∴∠OBG+∠BOE=90°,又∵∠AOE+∠BOE=90°,∴∠AOE=∠OBG ,∵在△AOE 和△OBG 中,90AOE OBG AEO OGB OA OB ∠=∠⎧⎪∠=∠=︒⎨⎪=⎩,∴△AOE ≌△OBG (AAS ),∴OG=AE ,OE=BG ,∵AF-EF=AE ,EF=BG=OE ,AE=OG=OE+GE=OE+BF ,∴AF-OE=OE+BF ,∴AF-BF=2OE ;若选图3,其证明方法同上.点评:本题考查了正方形的性质,矩形的判定与性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作辅助线构造出全等三角形与矩形是解题的关键,也是本题的难点.2.(2015•随州)问题:如图(1),点E 、F 分别在正方形ABCD 的边BC 、CD 上,∠EAF=45°,试判断BE 、EF 、FD 之间的数量关系.【类比引申】如图(2),四边形ABCD 中,∠BAD ≠90°,AB=AD ,∠B+∠D=180°,点E 、F 分别在边BC 、CD 上,则当∠EAF 与∠BAD 满足 关系时,仍有EF=BE+FD .26.已知二次函数y=x 2﹣(2k +1)x +k 2+k (k >0),若该二次函数与x 轴交于A 、B 两点(A 点在B 点的左侧),与y 轴交于C 点,P 是y 轴负半轴上一点,且OP=1,直线AP 交BC 于点Q ,求证:.(3)由题意可得:点P的坐标为(0,1),则0=x2﹣(2k+1)x+k2+k0=(x﹣k﹣1)(x﹣k),故A(k,0),B(k+1,0),当x=0,则y=k2+k,故C(0,k2+k)则AB=k+1﹣k=1,OA=k,可得,y BC=﹣kx+k2+k,当x﹣1=﹣kx+k2+k,解得:x=k+,则代入原式可得:y=,则点Q坐标为运用距离公式得:AQ2=()2+()2=,则OA2=k2,AB2=1,故+=+1==,则.。
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
线段的相等与和、差、倍1. 线段的相等在线段的基本几何概念中,相等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之一。
相等的意思是指两条线段长度相等,当两条线段的长度相等时,我们可以说这两条线段是相等的。
在数学中,我们使用符号“=”来表示线段的相等关系。
如果线段AB与线段CD相等,可以写作AB = CD。
线段的相等有以下几个基本性质:•自反性:对于任意线段AB,都有AB = AB,即一条线段与自身相等。
•对称性:如果线段AB = CD,则有CD = AB,即如果两条线段相等,它们可以互相替换位置。
•传递性:如果线段AB = CD,且线段CD = EF,则有AB = EF,即如果两条线段分别与一条线段相等,那么它们之间也相等。
线段的相等可以通过测量线段长度来确定。
我们可以使用直尺或其他测量工具来测量线段的长度,然后将它们进行比较以确定线段是否相等。
2. 线段的和线段的和是指将两条线段放在一起,形成一条新的线段。
线段的和可以通过将两条线段的端点连接起来来确定。
如果有一条线段AB和一条线段CD,线段的和可以表示为AB + CD。
线段的和的长度等于两条线段长度之和。
线段的和具有以下性质:•结合律:对于任意线段AB、CD和EF,有(AB + CD) + EF = AB + (CD + EF)。
即线段的和满足结合律。
•交换律:对于任意线段AB和CD,有AB + CD = CD + AB。
即线段的和满足交换律。
当我们计算线段的和时,可以使用测量工具测量出各个线段的长度,然后将它们相加得到线段的和的长度。
3. 线段的差线段的差是指从一条线段中减去另一条线段所得到的新线段。
线段的差可以表示为AB - CD。
要计算线段的差,我们需要先测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然后将被减去的线段的长度从原线段的长度中减去。
差的长度可能是正数、零或负数,取决于被减去的线段的长度与原线段的长度的大小关系。
线段的差没有交换律,即AB - CD 不等于 CD - AB。
4. 线段的倍数线段的倍数是指将一条线段的长度扩大或缩小n倍所得到的新线段。
2.4线段的和与差(课件)-七年级数学上册考试满分全攻略备课备考系列(冀教版2024)
此很轻松地求得 CD =2.你知道小明是怎样求出来的吗?
【解】因为 C , D 分别是线段 OA , OB 的中点,
所以 OC = OA , OD = OB ,
所以 CD = OC + OD = OA +
OB = ( OA + OB ).
③画射线 MP ,在射线上取点 N ,使得 MN =4 cm,则线
段 MN 即为所作,如图所示.
易错点 考虑问题不全面导致漏解
9. [新考法·分类讨论法]已知线段 AB =4,在直线 AB 上作线
段 BC ,使得 BC =2,若 D 是线段 AC 的中点,则线段 AD
的长为(
)
A. 1
B. 3
C. 1或3
解:因为是的中点,是的中点,
1
1
所以 = , = .
2
2
将这两个等式左右两边分别相加,得
1
1
+ = �� + ,
2
2
1
1
即 = + = .
2
2
1
1
因为 = 8,所以 = = × 8 = 4 .
2
2
课堂练习
1. 如图,C是线段AB的中点,D是线段CB的中点,DB与AC有怎样
因为 OA + OB = AB =4,所以 CD = ×4=2.
(2)小明在思考过程中突发奇想:当点 O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
时,原有的结论“ CD =2”是否仍然成立?请帮小明画出图
形并说明理由.
2.4线段的和与差-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
2.4 线段的和与差-冀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能够认识和理解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并通过练习求解线段的和与差问题;•能力目标:能够运用线段的和与差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勇于思考、认真负责的学习习惯。
2.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线段的和与差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教学难点:线段和差问题的实际应用。
3. 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用一张图片展示两个长度不同的线段,询问学生二者的长度差是否很大?引导学生思考刚才观察到的现象,并总结出线段的差的概念。
•再用两张图片展示两段长度相等的线段,让学生估算两条线段的长度和是否相同,引导学生思考出线段和的概念。
3.2 讲解新知•师生共同阅读教材第28页内容,让学生对线段和、线段差的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
•通过多组示例,讲解线段和与差的计算方法,例如:–锻炼场地长100米,在上午和下午分别使用了一段长度为65米、一段长度为45米的线段,请问今天共使用了多少米的线段?–爸爸买了150米绳子,他要把这条绳子分成两段,其中一段长度是75米,请问另外一段绳子的长度是多少?•强调学生在计算时需要注意单位的统一,例如在上述第一个例子中,如果上午使用的线段长度以千米计,下午使用的线段长度以米计,学生需要将单位统一为米再进行计算。
3.3 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第29页的基础习题,巩固练习线段和、差的计算方法。
•在学生有一定掌握后,出示一组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并让学生尝试运用线段和、差的知识解决问题,例如:–一条细铁丝长150厘米,如果要把它分成两段,其中一段长90厘米,请问另外一段的长度是多少?–某城市公交线路规划报告称,由A地到B地的线路长度是12公里,由B地到C地的线路长度是7公里,那么由A地到C地的公交线路长度是多少公里?•鼓励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积极思考、勇于尝试,并及时纠正自己的错误。
3.4 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的解题情况进行回顾,总结出线段和差问题的解题方法,并强调在实际问题中,需要认真分析、细心处理,才能得到正确的答案。
初中数学线段的和差教学PPT课件
反思
解题时要看清题意,当题目中的条件不能确切判断是哪一 种位置关系时,要灵活应用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对所有 可能的位置关系进行考虑.
【例 3】 在一条数轴上有 A,B 两点,点 A 表示数 6, 点 B 表示数-4.P 是该数轴上的一个动点(不与点 A,B 重合),表示数 x,M,N 分别是线段 AP,BP 的中点. (1)若点 P 在线段 AB 上,则点 M 表示的数是 ________, 点 N 表示的数是________(用含 x 的代数式表示). (2)若点 P 在点 B 的右侧,请你计算线段 MN 的长. (3)若点 P 在点 A 的左侧,则线段 MN 的长会变吗?如 果改变,请说明理由;如果不变,请直接写出结果.
【解析】 (1)∵M 是 AP 的中点,N 是 BP 的中点,点 A 表示数 6,点 B 表示数-4,点 P 表示数 x, ∴点 M 表示的数为6+2 x,点 N 表示的数为x-2 4.
(2)①当点 P 在 A,B 两点之间运动时,如解图①.
(例 3 解①) MN=PN+PM=12BP+12AP=12AB=线段的中点是指把一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的 点.线段的中点一定在线段上,且只有一个.
重要提示
1.线段中点的三种不同的表示方法:如图 6-4-1,若 O 是 AB 的中点,则 AB=2AO=2BO 或 AO=BO 或 AO= BO=12AB.
图 6-4-1
2.把一条线段分成三条相等的线段的点,叫做线段的三 等分点,线段的三等分点有两个,每条线段的长度都
(例 2 解) 当点 C 在线段 AB 的延长线上时,如解图②, AC=AB+BC,AB=8 cm,BC=4 cm. ∵M 是 AC 的中点,∴AM=12AC, ∴AM=12(AB+BC)=12(8+4)=6(cm). 综上所述,线段 AM 的长为 2 cm 或 6 cm. 【答案】 2 cm 或 6 cm
2024年秋季新冀教版七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课件2.4 线段的和与差
解:作图如下:
可知:AB+BC=1 cm+1.5 cm=2.5 cm=AC 所以线段是可以相加
2.画线段MN=3 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 cm,你 认为线段PN和MN,MP有怎样的关系? 解:作图如下:
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AB上画线段AD=b,则线段DB 就是线段a与b的差,即DB=a-b.
学生活动二【线段的倍分】
已知线段a和直线l.
解:如图所示.
观察:线段AC上,点B把线段AC分成相等的两条线段, 那么点C就叫做线段AC的中点.
学生活动三【线段的中点】 (文字语言)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图形语言)
第二章 几何图形的初步认识
2.4 线段的和与差
1.理解两条线段的和与差,会作出两条线段的和与差. 2.理解线段的中点,会用数量关系表示中点及进行计算. 初步发展合情推理与演绎推理的能力.
学习重点:线段中的和差倍分运算. 学习难点:用符号语言进行规范的演绎推理.
学生活动一 【线段的和与差】 先自己画图,猜想线段之间的关系,再小组讨论得结论
2.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M是线段AC的中点,
若AB=8 cm,BC=2 cm,则MC的长是( B )
A. 2 cm C. 4 cm
B. 3 cm D. 6 cm
3.已知线段AB=10cm,点C是直线AB上一点,BC=4cm,若
M是AC的中点,N是BC的中点,则线段MN的长度是( D )
A. 7cm
例2 如图,如果AB=CD,试说明线段AC和BD有怎样的关系?
例2
解: 因为 AB=CD. 所以 AB+BC=CD+BC. 所以 AC=BD .
线段的和与差-课件
A
C PD
B
2、如图,点C在线段上,线段AC=6㎝ ,BC=4㎝,M、N分别是线段AC,BC的 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 5㎝
C
A
B
M
N
3、已知线段AB=AC,请判断点A是否为线段BC的
中点?
B
C
B
A
C
所以点A不一定是线段BC的中点 A
4、如图,B、C为线段AD上的两点,C 为线段AD的中点,AC=5厘米,BD=6 厘米,求线段AB的长.
思维测评
选择题 已知线段AB上有点C,使AC∶CB=2∶3,
且AB=20cm,点M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M= ( B ).
A、2cm B、4cm C、6cm D、8cm
思维测评
如图,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线
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1.5cm,求线段
AB的长等于__9_c_m__.
解:BC=BD-CD A
B·
·
C
D
= BD-AC
=6-5
=1(厘米)
AB=AC- BC=5-1=4(厘米
)
所以线段AB的长是4厘米
5、 如果点P在线段AB上,那么下列各等式
AP=BP;BP= 1AB ;AB =2AP;
2
AP+BP=AB,其中,能判断P是线段AB的中点的 有 3个
A
P
B
通过今天的学习 我学到了…… 我体会到了…… 我认为今天谁表现的最好……
反过来,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
有AM=BM= 1 AB。 2
思维测评
根据图形填空:
AB D
C
1、AC= _A__B__ + __B_C___ 2、(如图)增加一个D点,则,
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六章几何图形初步第2课时《线段的比较与运算(线段的运算)》PPT模版
复习导入
已知线段a,请用尺规作图的方法作一条线段AB 等于线段a.
a
步骤:①作直线l; ②在直线l上截取AB=a.
l
A
B
02
进行新课
进行新课
知识点一 线段的和、差
探究1:线段a和线段b的大小关系是怎样的?
a
b
a>b
探究2:怎样通过尺规作图得到线段a和线段b的和、 差关系?
a
b
线段a与线段b的和
已知AD, 可以求出
AD、DB、 已知AB, 之间的数量 可以求出 关系
CD
AD或BD
A CD
B
例2 如图,点D是线段AB的中点,点C是线段AD 的中点,若AB=4cm,求线段CD的长度.
A CD
B
解:因为AB=4cm,且点D是线段AB的中点,
所以AD= 1 AB = 1×4=2cm,
2
2
因为点C是线段AD的中点,
4.点M,N,P,在同一直线上,MN=3cm, NP=1cm.求线段MP的长.
解:当点 P在线段 MN 的延长线上时,如 图①,MP=MN+NP=3+1=4(cm); 当点P在线段MN上时,如图②,
MP=MN-NP=3-1=2(cm). 综上所述,线段 MP 的长为 4 cm 或2 cm.
课堂小结
20XX/01/01
线段AD就是a与b的
差
记
作
AD = ab
动画展示
例1 如图,已知线段a,b,作一条线段,使它等 于2a-b.
解:①在直线上作线段AB=a;
a
②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作线段BC=a,
则线段AC=2a;
b
③在线段AC上作线段CD=b,则线段
线段的和差(53张PPT)数学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CD
CB
解析 由题图可知:BD=BC+CD,AD=AC+BD-CB.
(2)如果CD=4 cm,BD=7 cm,B是AC的中点,那么AB的长为_____cm.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3
解析 如果CD=4 cm,BD=7 cm,B是AC的中点,则BC=BD-CD=7-4=3 cm,∴AB=BC=3 cm.
∴点O是线段AB的中点;∵AB=2OB,∴点O是线段AB的中点.故选C.
答案
解析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4.如图,C是线段AB上的一点,点D是线段BC的中点,若AB=10,AC=6,则AD等于( )A.4 B.6 C.7.5 D.8
D
解析 ∵BC=AB-AC=4,点D是线段BC的中点,∴CD=DB= BC=2,∴AD=AC+CD=6+2=8.故选D.
中点
知识点2 与中点有关的计算
答案
自我检测2.点C是线段AB的中点,则下列结论不成立的是( )A.AC=BC B.AC= ABC.AB=2AC D.BC= AB
B
答案
返回
2024年新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 6.2.2 线段的比较与运算(课件)
3.线段的长短比较: (1)线段长短比较的实质是线段的长度的比较. (2)线段长短的比较方法:
①度量法(数):用刻度尺量出线段的长度,根据长度大小来比较, 长度大的线段较长,长度相等时两线段相等. ②叠合法(形):比较两条线段AB与CD的长短,可以把线段AB移 到线段CD上,使点A与点C重合,点B与点D在重合点的同一侧.
3.(1)两点的所有连线中,__线__段_最__短______.简单说成: __两__点__之_间__,__线__段__最_短____________.
(2)连接两点的线段的长度,叫作这两点间的___距__离____.
例1.如图,已知线段a、b,尺规作图:
(1)画一条线段AC=a+b;(根据下列作法画出图形)
知识点4:线段的中点及等分点(难点)
1.线段的中点:如图,点M在线段AB上,AM=BM,点M叫作线 段AB的中点.
应用:因为点M是线段AB的中点,所以AM=BM=
1 2
AB,
AB=2AM=2BM.
2.线段的等分点:
如图①所示,B,C是线段AD上的两点,
且AB=BC=CD=
1 3
AD或AD=3AB=3BC=3CD,
活动导入
同学们,请你在草稿纸上画一条线段AB. 你能在草稿纸上作出一条同样大小的线段吗? 你是怎么做的?
情境导入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这三组图形,你能比较出每组图形中线段a和b 的长短吗?
a b
事实上,这三组图形中,线段a和b的长度是相等的. 很多时候,眼见未必为实,准确比较线段的长短还 需要更加严谨的办法.
小组展示
越展越优秀
提疑惑:你有什么疑惑?
知识点1:线段的画法及长短比较(重点)
1.尺规作图:在数学中,我们常限定用无刻度的直尺和圆规作图, 这就是尺规作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A、AC>BD B、AC<BD C、AC=BD D、不能确定
A
B
C
D
3、已知AB=6cm,AD=4cm,BC=5cm,则CD= 。
AC
D
B
4.已知线段AB=5,AC=3,你能求出线段BC的长度吗?
一起画一画
在一条直线上顺次取A、B、C三点,使AB=5cm, BC=2cm,并且取线段AC的中点O,求线段OB的长。
结论 不能
少
a
b
AB
C
l
线段AC的长度是线段a,b的长度的
和,我们就说线段AC是线段a,b的
和,记做AC=a+b,即AC=AB+BC
线段AC就是所求的线段
2.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AB上画线段AD=b, 则线段BD=_________
画法: 1).画直线l,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A; 2).在直线l,以点A为圆心,线段 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于点B;
中点应用
1. 在下图中,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如果AB=4cm,那么AC=
,
BC=
。
AC=CB=2cm A
C
B
AC+CB=AB=4cm
中点应用
2. 如图,AB=6cm,点C是线段AB的
中点,点D是线段CB的中点,那么AD有
多长呢?
A
CDB
解: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所以AC=CB= 1 AB 3cm
最新冀教版七年级上册
课前热身
1.画线段AB=1cm,延长AB到C,使BC=1.5cm。 2. 画线段MN=3cm,在MN上截取线段MP=2cm。
考考你:在画图时,你可曾发现 线段AB+和BBCC=、ACAC有怎样的关系? 线段MN-和MMP=PP、NPN有怎样的关系?
一起画一画
如图,已知线段a,b且a>b。
线段的中点
文字语言
如图,点M为线段AB的中点,则线段AM、 BM、AB间有哪些等量关系成立?
A
MB
因为 M为线段AB的中点
几何语言
所以
AM
=
MB
=
1 2
AB,
AB=2AM=2MB
判断:
❖若AM=BM,则M为线段AB的中点。
M
线段中点的条件: A
B
1、在已知线段上。
2、把已知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线段的点
解: A
OB
C
AC=AB+BC=5+2=7cm
AO=OC= 1 AC=3.5cm 2
OB=AB-AO=5-3.5=1.5cm(或OB=OC-BC=3.5-2=1.5cm)
答:线段OB的长等于1.5cm.
谢谢!再见!
1、.如图,已知点C是线段AB的中点,点D是线段AC的中点, (1)AB= BC (2)BC= AD (3)BD=_____AD
2、下列四个语句中正确的是 A、如果AP=BP,那么点P是AB的中点; B、两点间的距离就是两点间的线段 C、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比较线段的长短只能用度量法
()
2、线段AB=6cm,延长线段AB到C,使 BC=3厘米,则AC是BC的 倍. 3、已知线段AB=4厘米,延长AB到点C, 使BC=1/2AB,则AC= 厘米,如果点M 为AC的中点,则AM= 厘米. 4、作线段AB,在线段AB的延长线上取点 C,使得BC=2AB,P是AC的中点,若AB =30厘米,求BP的长.
C
A
B
M
N
3、已知线段AB=AC,请判断点A是否为线段BC的
中点?
B
C
B
A
C
所以点A不一定是线段BC的中点 A
4、如图,B、C为线段AD上的两点,C为 线段AD的中点,AC=5厘米,BD=6厘米, 求线段AB的长.
解:BC=BD-CD A
B·
·
C
D
= BD-AC
=6-5
=1(厘米)
AB=AC- BC=5-1=4(厘米)
例1、如图,已知线段a、b。 (1)画出线段AB,使AB=a+2b (2)画出线段MN,使MN=3a-b
a
b
例2.如图,如果AB=CD,试说明线段 AC和BD有怎样的关系?
A
B
C
解:因为AB=CD 所以AB+BC=CD+BC 所以AC=BD
D
等式的两边同时 加上一个相同的 数,等式仍然 成立
实战演练:
且AB=20cm,点M是线段AC的中点那么线段AM= ( B ).
A、2cm B、4cm C、6cm D、8cm
随堂演练
1.如图,点P是线段AB的中点,点C、D把
线段AB三等分。已知线段CP=1.5cm,求线
段AB的长等于9_c_m____.
A
C PD
B
2、如图,点C在线段上,线段AC=6 ㎝,BC=4㎝,M、N分别是线段AC,BC 的中点,线段MN的长度是 5㎝
B
l
a
b
想一想
问题三:已知线段a,b(b>a)画一条线段
AC,使AC=b-a。
a
b
画法:①先用直尺画一条直线l;
②在直线l上截取AD = b;
在线段AD上截取DC=a。
所以AC=b-a。
AC
D
l
ba
试一试
已知线段a、b,画线段AB,使AB=2a-b.
解:(1)画一条直线l.
(2)在直线l上顺序截取
3).在直线l,以A点为圆心,线段 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于点D;
A
D
B
线段BD就是所求做的线段BD=a-b
a
b
l
一看起点, 二看方向, 三看落点。
注意:
尺规做图的问题,
1.直尺只能用来画线,不能量距.
2.尺规作图要求作出图形,说明结果,并 保留作图痕迹。
例1 画一条线段等于已知线段 解:已知线段a,画线段AB,使AB=a.
所以CD
1
2
CB
1.5cm
2
所以AD AC CD 4.5cm
A
CDB
解法二:因为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所以AC=CB= 1 AB 3cm 2
所以BD 1 CB 1.5cm 2
所以AD AB BD 4.5cm
例题分析
如图,点C是线段AB上任意一点,点D是线段AC
a
b
1.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BC=b, 则线段AC=_________
2. 在直线l上画线段AB=a,在AB上画线段AD=b, 则线段BD=_________
1.画法:
1).画直线l,在直线l上确定一点A;
2).在直线l,以点A为圆心,线段 a的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于点B; 3).在直线l,以B点为圆心,线段 b的长为半径画弧,交直线l于点C;
画 法:(1) 画射线AC ;
a
(2) 在射线AC上截取AB=a.
所以 AB=a.
A
B
C
注意:不要求写画法,但一定要标清
字母,写出有结论.
想一想 问题二:已知线段a、b,画一条线段AB,
a
使AB=a+b.
b 画法:①先画一条直线l;
②在直线 l上依次截取 AC = a ,CB=b。
AC
所以AB=a+b.
的中点,点E是线段BC的中点,则线段DE和线段
AB有怎样的关系?说明理由.
.. .
.
.
AD
C
E
B
1. 已知如图,点C是线段AB的中点, AB=4cm,BD=1cm,则CD的长度为多 少?
A
C
BD
2. 如图,B、C为线段AD上的两 点,点C为线段AD的中点, AC=5cm,BD=6cm,求线段AB的 长度?
所以线段AB的长是4厘米
5、 如果点P在线段AB上,那么下列各等式
AP=BP;BP= 1AB ;AB =2AP;
2
AP+BP=AB,其中,能判断P是线段AB的中点的 有 3个
A
P
B
线段的三等分点,四等分点怎样 理解呢
A
B
C
D
AB
C DE
2、如图,AB=CD,则AC与BD的大小关系是( )
A
BC
D
思维测评
根据图形填空:
AB D
C
1、AC= _A__B__ + __B_C___ 2、(如图)增加一个D点,则,
AC= _A_B___+ _B__D__+ _D__C__
3、已知线段AB=12cm,点M是它的一个 三等分点, 则AM=_____4_或_8____cm.
思维测评
选择题 已知线段AB上有点C,使AC∶CB=2∶3,
a
b
AC=a,CD=a.
(3)在线段AD上截取BD=b.
A BC
D
l
a b a 所以线段AB=2a-b.
观察思考
A
M
B
点M把线段AB分成_相_等_的两条线段AM和BM,
点M叫做线段AB的_中_点_。
若AM= MB = 1 AB,则有点M是线段AB的中点 2
反过来,若点M是线段AB的中点,则
有AM=BM= 1 AB。 2
1、如图,点A、点B、点C、点D和点E五点
在同一直线上
若AB=BC=CD,你
能找出哪些等量关
A
B
C
D 系?
AB+BC=__
AD-CD=__
BC= -AB=BD -
。
线段的中点
观察图形,请你试着用自己的语言描述 此几何图形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