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商周青铜器龙纹表现研究
餮 纹 等 想 象动 物 纹 样 , 还 未见 大 量 的纹 饰 以铸 造 的方 式 表 现
出来 。但此时 陶器上 已经开始装饰动物形纹饰 ,绿松石构图
的动物纹样也颇为多见。
2 . 2二 里 冈文化 下层 时期 至 殷墟 文化 前 期 此 期青 铜 器 已有 各 种 铸造 技 术 ,龙 纹体 现 出范 作 和 模 作
[ 4 】 冯友兰. 中国哲学简史[ M] . 赵复三译l j b 京: 新世 界出版社 , 2 0 0 4 [ 5 ] 王梦 欧注译. 礼记今注今译 上册 【 M] . 天津古籍出版社出版, 1 9 8 7 [ 6 ] 刘利 、 纪凌云译注 - 左传【 M】 . 北京中华书局 , 2 0 0 7 .
鸟纹主体纹饰 风格 。本文主要对商至西周前期这 一时段的青 铜器龙纹进行研究 , 通过解读青铜器龙纹及其 内涵 , 以增进对 商周主体文化内涵 的认识 以及青铜器艺术之美的体会 。
1龙纹 的表 现 形 式
2 . 1 二 里 冈上 层 时期 及 二 里 头文 化 时期 这 一 时期 的青 铜 器 表 上 的纹 饰 构 图 简 单 ,除 了简 单 的 饕
文献标识码 : A
关键词
中图 分 类 号 : J 5 2 2
龙 纹 是 商周 时 期 青 铜 器 装饰 艺 术 的一 大 主题 。殷 商 是 青 铜器 的铸 造 技 术 决 定 纹饰 类 型 与 形 式 ,在 此 本 文 将 先 说 明青 铜器龙纹发展的黄金时期 。西周初期 的青铜器纹饰沿袭商代 铜器装饰 艺术 的主要技术,就其装饰艺术和技术特征 以早期 风格, 仍 以龙 纹 为主 体 装 饰 纹样 , 发展 到 西 周 中 期 则演 变 为 凤 青铜器分为三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
商代青铜器纹饰解密
商代青铜器纹饰解密商代青铜器的器壁装饰第一部分:简介商代青铜史的分段早在十九世纪中叶,丹麦考古学家汤姆森就人类历史的发展,首先提出了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的分期方法。
这里所指的青铜时代显然指的是一段历史发展时期。
那这一时期究竟起于何时、终于何时呢?这一时期的世界怎样,中国又怎样呢?青铜时代在考古学上被认为是继红铜时代之后的一个时代,青铜是红铜和锡的合金,较红铜的熔点低、硬度高,便于铸造。
世界上最早进入青铜时代的是美索不大米亚和埃及等地,开始于公元前三千年。
在中国,也经历了青铜时代。
这一历史时期上可追溯到距今四千多年前的传说时代,下到战国中期,包括夏、商、西周、春秋及战国前期。
中国的青铜时代是奴隶制确立、发展、兴盛、衰落的历史时代,这个时代与青铜器是密不可分的。
而商代是中国青铜器的核心时期,是我国青铜器波澜壮阔、光彩夺目的时期。
根据商代青铜器的特点及其历史原因我们将其分为三个阶段:商代早期的青铜器一、商代疆域与二里冈期青铜器1.本期相当于商二里冈文化期。
1950年在郑州发现的二里冈遗存早于殷墟文化遗存,分为上下两层,延续时间很长,相当于公元前16世纪一15世纪中叶。
由于郑州是商代的重要都邑,所以这里出土的青铜器极具代表性。
2.以二里冈为代表的商文化,其影响北至北京附近,南至湖北黄陂(长江北岸)、江西清江、新干赣水流域,西至陕西扶风,东至山东曲阜的泗河流域。
铜器出土地点多:郑州为主(二里冈、南关外、铭功路、二七路、紫金山、白家庄、杜岭街),其次有河南密县、登封、荥阳、中牟、新郑、偃师、辉县等14县,及陕西铜川、子长、岐山、清涧、绥德,山西平陆、垣曲,山东济南,湖北黄陂,江西新干、清江。
二、商代早期青铜器的特点1.兵器、工具有明显改进,青铜容器种类增加幅度较大。
除了原有器种爵、斝、盉、圆鼎外,新出现方鼎、鬲、簋、甗、觚、尊、罍、卣、盘、盂等。
青铜礼器占主导地位,表明中国古代青铜礼器系统已基本形成,商代奴隶制确立。
青铜器系列——商周典型纹饰
青铜器系列——商周典型纹饰陶器、青铜器、⽟器、⾦银器、瓷器,都有着传承发展的关系,古瓷⼤观虽然以瓷器为主攻⽅向,但对于每个时代的其他产品、艺术品也尽量的学习,以便融会贯通。
本⽂转载商周时期典型青铜器纹饰,是不错的学习资料,供⼤家参考。
青铜器艺术所具有的强烈的感情因素主要来⾃那些为商周时代所特有的装饰纹饰。
从兽⾯、夔龙、凤鸟等纹饰可以见出它们与原始社会陶、⽟器纹饰的渊源关系。
在青铜器艺术中,它们被熔铸,重构成充分体现奴⾪制社会精神⾯貌的新形象,与造型结合,所产⽣出的精神威慑⼒度是早先的艺术所不能⽐拟的。
为了便于理解,分为形象纹饰(如夔龙纹、蟠龙纹、凤鸟纹、蝉纹、蚕纹等)和⼏何纹饰(圆涡纹、四瓣花纹、勾连雷纹、联珠纹等),但两者也有演变联系。
介绍⼏个主要纹饰:⼀、饕餮(tāotiè),也称兽⾯纹商代⼯匠艺术家成功地创造了⼀个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青铜器纹饰──饕餮纹。
在商代社会⽣活中,它⽆所不在。
饕餮纹名称出⾃《吕⽒春秋·先识览》:“周⿍著饕餮,有⾸⽆⾝,⾷⼈未咽,害及其⾝,以⾔报更也”。
主要特征是它的主体部分为正⾯的兽头形象,两眼⾮常突出,⼝裂很⼤,有⾓与⽿。
有的两侧连着⽖与尾,也有的两侧作长⾝卷尾之形,实际上是由两条夔龙纹以⿐梁为中⼼,侧⾝相对组成的,夔龙纹也是当时流⾏的⼀种纹饰,多⽤作辅助花纹。
饕餮纹的⿐、⾓、⼝部变化很多,从⾓、⽿的不同形态可以认出其⽣活原型多是⽜、⽺、虎等动物。
⽜、⽺是祭祀活动的主要“牺牲”。
饕餮纹多施加在器物的主要装饰部位,以柔韧的阴线刻出,或作阳线凸起。
构图丰满,主纹两侧以富于变化的云雷纹填充,具有阴阳互补之美。
饕餮纹主要流⾏于商代和西周前期,到东周以后再度流⾏,但已失去原先的主导地位和狞厉⾊彩,⽽成为华美的装饰。
⼆、夔龙纹夔龙纹通常指那种长⾝⼸起,头上有⾓的侧⾯龙形图像,有的腹下有鳍形⾜,有的没有。
其变化很多,使⽤灵活。
有时作饕餮纹两旁填充空⽩的辅助花纹。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器纹饰作者:何敏来源:《文艺生活·文海艺苑》2013年第01期摘要:本文从青铜器的神秘纹饰入手,致力于立体的观察和思维,分析了二里头文化,商代早晚期和西周时代青铜器纹饰的主要特点和造型,探索纹饰凝聚着是特定的含义。
关键词:纹饰;青铜器;文化;图案中图分类号:J5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3-0100-01中国早期青铜器时代诸实体从史前文化发展而来,自然继承或被赋予了包含不同民族、不同政体、不同文化的宗教信仰与风俗传统。
自史前晚期开始,对祖先和神灵崇拜祭祀的礼仪与宗教信仰变得越来越重要,在青铜时代甚至成为社社会与政体运转不可或缺的基础。
青铜时代早期的青铜器纹饰,从本质上说,是将史前至商代、西周初期延续崇拜的动物神灵整合、同化,进而高度概括化的凝聚众神于一体的物象形式。
青铜器纹饰的创作和发展始终与当时的政治需求同义同态、步调一致。
它将各种远古始祖,守护神灵,民间群体的膜拜对象,既整个社会的宗教信仰集大成,进而赋予具体的视觉形体。
作为中古最早的青铜文化,二里头文化代表了中国历史的一个转折点。
源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各种动物题材、礼器造型和艺术形式在这一时期汇聚到中原,礼制活动中充当中介的各种器具也正在经历从陶、木(漆木)、玉石器为主到以青铜器为核心的转变。
二里头文化的陶容器、漆融器和青铜容器的礼器组合再现了这个转变与创新过程的轨迹。
这种文化的大汇聚整合了不同地域的信仰、礼仪和美学观。
商代早期,各地出土的青铜器的器类、造型及其器表装饰都可以纳入郑州——安阳地区的青铜容器的器表。
其中最重要的图案是被习称为“饕餮”的造型规范的兽面,它们以浅雕、平雕或者浅浮雕的样式装饰于青铜容器的器表。
最初,青铜器上抽象的动物图案和几何图形案均以带状形式环绕青铜器的腹部,但到商代早期中期的时候纹饰开始便施于器物的整个腹部,主题图案逐渐形象化,相对易于辨认。
根据器形与部位,主题动物图像采用一至四个单元构图相同的形式,没有主次之分,与礼器造型天衣无缝地融为一体;虽然主题重复,使每一个单元的图像自成一个视觉中心,以便观众和使用者在不同的角度都可以看到和感受到以兽面形象为代表的高度浓缩和神话的物象。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综述
了7 7种 纹 饰 . 对 纹 饰 进 行 了 型 式 沿 比较 了 同种纹 饰 中的不 同形 式 。 9 8年 , 15 容庚 、 张
三、 青铜 器 纹饰 的宗 教与 美学 意义
2 0世 纪 5 0年 代 以后 , 着 田野 考 古 的 广 泛 开 展 . 掘 的 随 发
地 下 材 料 1益 丰 富 , 3 学者 们 的研 究方 法 更 加 细 腻 与 科 学 。如邹
衡 先 生 的 《 论 殷 墟 文 化 分 期 》 ]在 进 行 古 墓 分 期 时 , 取 2 试 0, 选 0 座 墓 。 据 墓 中所 出铜 器 的 组 合 及 形 制 花 纹 的 变 化 , 其 分 为 依 将 7组 . 通 过 比较 铜 器 组 合 的 变 化 规 律 及 花 纹 的 差 异 , 定 相 并 确 对 早 晚 关 系 . 后 将 7组 墓 归 为 4个 时 期 。在 总结 殷 墟 各 期 的 最
马 承源 先 生 在 《 国青 铜 器 研 究 》 书 中也 在形 制 与 纹 饰 部 分 中 一
专 章 中 , 纹 饰作 了综 述 , 讨 了纹 样 属 性 的 渊 源 。王 世 民 、 对 探 陈 公 柔 、 长 寿 先 生 等 人 对 西 周 青 铜 器 上 的 窃 曲 纹 、 纹 、 面 张 鸟 兽 纹 在 不 同时 代 的 特 点 作 了 比较 研 究 , 排 出 了演 变 序 列 。此 并 ] 外. 张婷 [、 淑 君 等 人 就 单 个 纹 饰 作 了研 究 。 6汤 ]
商周青铜器纹筛研 究综 述
张 凯
摘 要 : 绍 了 国 内在 商 周 青 铜 器 纹 饰 的 定 名 、 类 、 期及 其 宗教 与 美 学 意 义 方 面 的研 究成 果 。提 出 了对 青 铜 器纹 饰 的 介 分 分 研 究 存 在 的 薄 弱之 处 。
商周青铜器的研究
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商周时期是中国文明发展的重要时期,它是迄今为止被考古学家所发现的最早时期的朝代之一。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杰出产物之一,具有高超的技艺和精湛的艺术价值,人们从中看到了古代中国的文明和历史。
青铜器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礼器、乐器、武器等几类,而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作为文化遗产,其数量、品种和技术水平都十分丰富和高超,堪称中国青铜器艺术史上的巅峰之作。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生产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传,每一个青铜器上的纹饰都具有鲜明的地域风格。
在青铜器的制作技艺方面,商代铸造技艺中采用“骨铸法”和“胎铸法”,周代则多采用“鼻烟壶法”和“条纹钉法”等。
这些技法使得青铜器制作更为精湛,更具有美感和艺术价值。
商代青铜器根据用途和场合的不同,制成了大量不同种类的器物,如鼎、豆、爵、觥、卣、尊、俎、斝、鸟、兽等等。
这些器物形制和大小不同,纹饰也各具特色,其中鼎是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器型之一。
在商代青铜器的纹饰中,常采用浮雕、鎏金、贴金、铜银嵌、冷胎染色、铜铁合铸和多重饰纹等技法,使得器物富有生命力和动感,也显示出了人们对于生命和自然的热爱。
同时,在装饰和雕刻方面,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也有哥特式的风格,凸显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价值和美学。
商周青铜器不仅在造型和技术上具有独特的魅力,而且还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青铜器所呈现出来的文化和价值观念,能够反映出当时的社会生活和精神思想。
在青铜器的造型和纹饰中,常常描述的是某种祭祀或仪式,如十二生肖、龙纹、麟纹、凤凰纹等等。
这些图案和器物本身具有一定的信仰和精神符号的意义,也反映出了人们对于和谐、吉祥的向往和追求。
总之,商周青铜器作为中国文明的创造之一,具有丰富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其精湛的金属工艺和多变的纹饰特色,不仅代表着中国青铜器艺术的顶峰,也是中国古代文明和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未来,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历史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于商周青铜器的研究和保护也将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商周青铜器凤鸟纹饰探究
商周青銅器鳳鳥紋飾探究盧采婕傅榮珂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研究生國立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前所長現為南台科技大學通識中心教授摘 要鳳,是美麗而又神奇之巨鳥,儘管牠可能是某些禽獸的綜合構形,或為不存在之虛擬生物,卻一直是中國古代先民崇拜之對象。
人們以極其豐富想像力和藝術刻劃力,創造性地描繪出各式各樣、多姿多彩鳳鳥紋樣。
商周青銅器藝術,在紋飾上接受鳳鳥紋飾之啟發,寫下裝飾藝術史上輝煌燦爛的一頁。
本文擬以鳳鳥之源流傳說、鳳文字之辨別及考釋、鳳鳥紋之時代演變,探討其與商周時期的社會、文化及宗教之關係。
關鍵詞:鳳紋、鳥紋、鳳鳥紋、動物紋樣、鳳鳥紋樣。
A Study of Phoenix Patterns onBronze Utensils Of Shang andChou DynastiesLu, Tsai-Chieh Fu, Rong-KoGraduate Student of Department of Formerly Chair of Department of Chinese Chinese Literature, National Chiayi Literature, National Chiayi University; University Currently Professor of General Education Center,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AbstractThe phoenix is a kind of gigantic, magnificent and mythic bird in oriental cultures. Despite its fictional nature, the phoenix has been adored, and even worshiped, by the Chinese people since the ancient time. The bird’s majestic beauty, as embodied by the colorful and rich patterns on its wings, has captivated the creative imaginations of artists of many generations, and a multitude of phoenix patterns have appeared on daily utensils and art works throughout the Chinese history. This paper is intended, on the one hand, to delineate the bird’s mythic origin, the etymological development of the written forms of the bird, and the changes in the phoenix curves in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s, and, on the other, to relate the above with the social, cultural and religious realities of the Shang and Chou dynasties.Key Terms:phoenix curves, phoenix patterns, bird curves, animal curve patterns商周青銅器鳳鳥紋飾探究一、前 言商周青銅器是中國古代青銅器的代表作品,以其高度的歷史、藝術價值和精湛的鑄作技術著稱於世。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简述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
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阶段:
1. 夏朝青铜艺术: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夏朝青铜艺术主要表现为青铜神像、兽面铜鼎、大型青铜器等。
夏朝青铜器造型简单朴实,器型多为玉形鼎、方形鼎和爵等,装饰图案主要采用神兽和凤纹等。
2. 商朝青铜艺术:商朝是中国青铜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商代青铜器呈现出较高的艺术水平。
商朝青铜器造型丰富多样,包括鼎、觚、罍、豆等多种器型。
装饰图案以神兽、凤纹、虎纹等为主,同时还有一些具有象形符号的铭文,成为重要的历史资料。
3. 西周青铜艺术:西周时期,青铜器逐渐成为贵族阶级的象征,青铜器的制作工艺和装饰技法得到进一步发展。
西周青铜器的造型更加复杂精细,装饰图案更加繁密,常见的器型包括方壶、圆壶、觚、籯等。
西周青铜器中的铭文数量明显增多,成为研究古代历史的重要资料。
4. 东周青铜艺术:东周时期,青铜器的制作逐渐衰落,艺术风格开始趋于低迷。
东周青铜器的造型和装饰相对简单,器形多为方形和圆形,装饰图案也较为简洁。
东周时期的青铜器大多用于祭祀活动,标志着青铜艺术发展的结束。
总的来说,夏商周青铜艺术的发展演变历程可以看出,从简单朴实到复杂精细再到低迷衰落的过程,反映了古代中国社会的
历史变迁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
这些青铜器不仅是古代生活和工艺技术的重要遗存,也是研究古代社会、历史和艺术的宝贵资料。
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
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商周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阶段,也是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
本文将简述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
一、商代青铜器的发展商代青铜器是中国青铜器的起源,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发展而来的。
商代青铜器的形制多为鼎、觚、爵等,主要用于祭祀活动。
商代青铜器的造型简洁,装饰性不强,主要以纹饰为主,其特点是纹饰线条流畅,构图严谨,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和锡,这种合金具有硬度高、延展性好、耐腐蚀等优点,成为青铜器的主要材料。
二、西周青铜器的发展西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制作技术的高峰时期,西周青铜器的形制多样,装饰性强,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
西周青铜器的主要形制有鼎、觚、爵、斝、壶等,其中鼎是最为重要的器型之一。
西周青铜器的纹饰丰富多样,主要以神话传说、动物、植物、人物等为主题,构图严谨、线条流畅,形象栩栩如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主要是铜和锡,制作工艺复杂,需要多道工序,包括铸造、打磨、雕刻、烧制等,制作周期长,成本高。
三、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形制多样,装饰性强,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主要形制有鼎、觚、爵、壶、盂、罍等,其中以盂、罍为主要器型。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纹饰更加丰富多彩,主题涉及到神话传说、历史事件、人物故事等,表现出了时代的特点。
春秋战国青铜器的制作材料依然是铜和锡,制作工艺更加精湛,技术更加成熟,制作周期更加短,成本更加低。
四、总结商周青铜器是中国古代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发展的黄金时期。
商代青铜器的制作技术是从石器时代的石制器具发展而来的,西周青铜器的制作技术达到了很高的水平,春秋战国青铜器更加丰富多彩。
商周青铜器的发展历程反映了中国古代文明和技术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商周青铜器神异动物纹饰刍议
物纹饰的主流。1141以夏代晚期的陶器和玉器来
看,装饰纹样的主体是动物纹.且重皿构架。
商周青铜器的早期装饰纹样承袭了彩陶图案.
这也已映射在了青铜器上。
动物纹是中国青铜器纹饰的主体.它们在
青铜艺术中占有大致一千五百多年的统治地
位。。,在中原地区,商周青铜器动物纹饰是以
早期:豫西和晋南的二里头文化。刁一、二期
或夏代时期。中期:商到西周早期。鼎盛期又
可分两段:商代早期、商代晚期到周前期;晚
期:西周晚期到春秋战国时期。到了战国晚期
冶铁工业的突飞猛进取而代之了青铜铸造业。
李学勤先生又提出了两个高峰说:商后期到周
初为一个高峰春秋中期到战国中期为第二个
高峰。青铜器断代分期与青铜艺术分期大体是
《金陵学报》第六卷)。它的构成法则始终是对
称上下排列。总之无论学者怎么说.赞咨纹
或兽面纹为铜器的主体纹饰是普遍认可的
局部形象的夸张与程式化是兽面纹的主要
构成方法t其特点是以鼻梁为中线分割.两侧
作对称排列上端是角角下有目.有些还有
眉及耳‘又有曲张的爪.左右两侧有张扬的体
躯或兽尾简练概括的没有下半部或尾部兽
时候就象语言、感情一样会相互交流.被公
认为是中国的民族形式。它装饰在适合图案、
带状图案的商周铜器上又作为地纹.在光线的
映射下.特别好看其中可能有光学、物理学
的道理存在值得我们进一步研究。’‘
结语
总之.以兽面纹、龙纹和凤鸟纹而构成的
神异动物纹饰为代表的商周青铜器.是历史
着中国文字进入成熟阶段.这一时期以上帝为
至上神的一元神宗代替了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
论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
论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论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作者:董亚巍商以前的青铜器纹饰几乎都是些几何纹,如齐家文化期的铜镜等。
这些青铜器往往是一件一个样,没有统一的纹饰形象,其唯一的规律性即所有的纹饰都是高出器物的基体面呈凸线状。
在商以前的青铜器中,有纹饰的亦不多,属于凸起的几何纹。
如二里头出土的铜鼎(目前仅一例),其纹饰只是简单的网格纹。
而铜斝数量稍多,除了凸起的简单线条外,就是简单的乳钉纹。
由此看来,青铜器纹饰在进入商之前基本处在摸索阶段,没有形成统一的纹饰制作思想。
从商早期的青铜器来看,其纹饰制作技术已经成熟,可以制作出规整的纹饰带。
如郑州二里岗文化及黄陂盘龙城二里岗文化出土的斝虽隔两地,但其纹饰的制作却如同出自一人。
这说明,此时已经有了统一的纹饰形象。
从二里头纹饰技术的不成熟到二里岗纹饰技术的成熟,显然制作技术的进步应是在夏商之际的一百年中完成的。
虽然商早期纹饰技术已经成熟,但还是处在一个相对原始的阶段。
本文从商以前的纹饰制作技术开始,研究到春秋以后止。
下面就各个历史时期青铜器的纹饰技术发展,作比较及研究。
1、商以前纹饰特征在没有进入商代以前的地层中,也出土有一定数量的青铜器,这些铜器多为素面,即使在铸有纹饰的铜器表面,其纹饰也显得朴素单纯。
如齐家文化中出土的青铜器,其器形简单,多是采用了单合范、双合范铸造而成,基本没有多合范的产品,但却铸有纹饰。
从齐家文化早期到先商,虽然多合范的青铜器也被铸造出来,但纹饰技术却没有明显的进步。
图1的上半部分是二里头出土铜鼎的腹部纹饰,下半部分是二里头出土铜斝的腹部纹饰。
从二里头出土鼎的网格纹及斝的凸弦纹、乳钉纹看,并不比齐家文化期中铜镜的纹饰复杂。
在其他同时期的青铜器表面,凡铸有纹饰,都与这两件类似。
宏观看,从齐家文化到先商,青铜器的纹饰技术基本没有发展。
但从制作技术层面看,对于处在摸索阶段的工匠而言,在平的范面制作纹饰最适合于初级阶段的人们动手,容易操作。
从出土实物和模拟实验看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
从出土实物和模拟实验看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的发展脉络摘要:通过对出土实物的观察和做模拟实验的发现,笔者认为,商周青铜器的纹饰技术伴随其范铸分型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发展,同时它也引起铭文技术随之变化。
商周青铜器纹饰技术具体的发展脉络为:夏代青铜器制模、制范技术不规范,纹饰技术处于摸索阶段。
商早期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已具成熟的工艺设计思想,在素范面压塑纹饰的“纹饰压塑技术”出现;商中期青铜器纹饰技术有了划时代的进步,出现了“纹饰堆塑技术”,且与“纹饰压塑技术”兼容并用;商晚期青铜器纹饰技术达到顶峰。
西周青铜器范铸分型技术无明显进步,纹饰制作技术显示退化趋势;春秋中期以后,青铜器范铸工艺分型增多,纹饰技术发生改革,发明了单元纹饰范拚兑技术。
关键词:青铜器;纹饰压塑技术;纹饰堆塑技术;单元纹饰范Abstract:According to observing the unearthed archeological materials and carrying out the piece-mould casting simulation experiment, we found that the technology of ornament-making on surface of bronze developed with the advance of piece-mould making technology in period of Shang and Zhou, which simultaneously caused the change of epigraph-making technology. The detailed process of ornament-making technology is as follows: it was still at the exploratory stage in period of Xia,while,the technology of model-making and that of mould-making were not standardized; The technology of pressing ornament on surface of mould appeared in early period of Shang,meanwhile,the piece-mould casting technology had specification;In middle period of Shang, it had great progress and appeared the technology of pasting ornament;In late period of Shang, it reached the peak,in contrast,which began to simplifiedin period of East-Zhou;The piece-mould casting technology in early period of Chun-Qiu inherited that in period of East-Zhou; With the number of piece-mould became to more,there appeared the unit-ornament making technology.Key words:bronze;the technology of pressing ornament; the technology of pasting ornament; unit-ornament mould中国青铜时代延绵发展了数千年,这一时代的代表作品是青铜器。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发展及成因
浅谈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发展及成因相较于西方设计史,史论中考察中国工艺美术史部分往往并不算多,但在这一小部分里,青铜器占据了一个不容忽视的版块。
中国青铜器制作精美,在世界青铜器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和艺术价值,代表着中国在先秦时期高超的技术与文化,是中国工艺美术史中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也使得我们在复习时不得不重点关注,而青铜器的纹饰样式极多,极具考究,是学习青铜器中不可或缺的部分。
今天小理就来讲讲青铜器的纹饰发展,希望大家看完后能对其发展有一个更加清晰的脉络。
青铜器纹饰发展青铜器纹饰的渊源,可以上溯到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纹饰。
奴隶社会的夏代开始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到春秋时代结束,每一时期都有着前后承袭的发展演变系统。
青铜器经过不断的演变与发展,在提高生产力和改善人们生活方面发挥过非常重要的作用。
尤其是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更是直观地记载并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历史人文和审美趋向,同时也反映出人类早先的物质及精神活动,为学界探究这一时期的历史原貌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源。
在青铜艺术中,装饰纹样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青铜器装饰展现了它在艺术的造型及结构上的仿生、夸张、变形和想象的创造性,以高度的“程式化”显现了其艺术样式的成熟、严谨和完美,也对后来的中国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时代的成熟期,这一时期青铜器制作工艺精湛,种类繁多,在数量上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使我国青铜器艺术达到了空前繁荣。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纹样也经过了育成期、鼎盛期、转变期这三个阶段的发展。
下面对商周时期青铜器纹样的发展历史分别加以介绍并加以梳理和回顾。
育成期大约从夏代开始,中国进入青铜时代。
我们通常指的夏代青铜器,具体指夏代晚期的青铜器,从考古文化来说,是指二里头文化期的青铜器。
其时间在前1900-1600年之间。
育成期一般指公元前16世纪到公元前13世纪,主要是商代中前期。
从夏代至商代晚期,—个显著特点是青铜器的器壁较薄,青铜器器壁的演化规模大致是由薄到厚,越早越薄。
商周时期青铜器装饰风格及其形成分析
成熟到鼎盛的重要时期。商代青铜器前期的制作轻薄,纹 饰比较简单,后期的制作厚重、华丽。它的名称范围主要
(3)早期装饰方法脱胎于陶器的拍印,后期则运用刻 花的方法,且在主纹和地纹之外,再勾刻以细线,形成三层
有:烹饪器、食器、酒器、水器、杂器、兵器、乐器、工具等八 花纹,增加了层次感。商代多采用主纹和地纹的结合。西
类。商代的青铜器主要是作为祭祀用的,因此装饰多与祭 周很少采用地纹。西周初期继承商晚期的雕刻技法,在泥
祀有关。西周是中国奴隶社会的鼎盛时期,来自中国西部 模上另加薄泥片再进行雕刻。一般以云雷纹为底,主纹凸
的周人,在前期,大约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西周青铜工艺基 起,细部在加以刻画线条,产生浮雕的效果,成为“三层
也成为统治者内部划定每一分子所应占据的政治台阶的 器装饰艺术中,以象征权力的宏伟博大、威严不可触犯的
工具。在精神领域,通过大量祭祀活动,向他人强化由自 形象示人,以规则有序、等级严格的形象示人。我们还能
己统治的必然性的观念,鼎在这种强化过程中获得了非同 从中体会出一种模糊的、巫的天人感应的神秘气氛,实在
本上沿袭商代的艺术风格;,中期以后,礼制化的特色日益 花”。西周以后技法仍沿用雕纹的手法,但风格渐趋简洁,
鲜明,神秘的色彩逐渐淡薄;后期则很快就显示出其独特 “三层花”少有出现。质朴洗练,富于韵律感,有节奏美。
气质,形成自己的特点,装饰趋向规格简单。
从以上特点可以看出,形式美的规律“多样统一”,在
(1)青铜器装饰艺术具有奴隶制专制色彩的纹样。商、 商周青铜器装饰形式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青铜器装饰
寻常的意义。在对鼎表面的饕餮纹饰进行解释的过程中, 又空灵,给人心理以压力,思想以牵制。因此,它更具有宏
形成了几种较有影响的观点:“有人认为这些怪兽是商人 伟博大、弥漫着神秘之美的商、周青铜器装饰艺术风格。
简述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及装饰工艺
简述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特点及装饰工艺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夏商周青铜器的纹饰艺术与装饰工艺探析在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宝库中,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的一颗明珠。
夏商周青铜器造型及纹饰变化
一、人类艺术的启蒙早期人类社会,动物对人具有神奇力量,而人则是被动的。
对自然的无奈、恐惧与敬畏,使人们期盼神力的庇护,甚至把自己想象成某种猛兽,刻画半人半兽的形制、纹饰。
用青铜器上更为狞厉怪异的纹饰辟邪免灾,增强自身的安全感。
这时青铜器纹饰饕餮面常常构成全部纹饰的中心,令人望而生畏。
狰狞恐怖的纹饰是对命运的恐怖心理在器物装饰上的投射,对异族是恐怖的化身,对自己氏族则是战胜恐惧的符号。
我国的青铜时代开始于夏代。
夏代青铜器以二里头文化遗址为代表的夏代文明,出土的青铜器主要有礼器中的酒器爵、斝、角、盉,饪食器鼎,兵器中的戈、钺、镞,乐器中的铃,以及镶嵌绿松石兽面纹铜牌饰和残存的圈足器等,从而奠定了中国青铜器以礼器和兵器为主要形制的造型格局。
夏代青铜制品的器类很少,主要以小件的工具和兵器为主。
夏代早期的青铜器形制主要受同时期的各类陶器的影响,充满着浓厚的原始初创气息,仅就青铜爵而言,大体上有两种造型,一类是原始型的,样式基本上是模仿陶爵,它的外形和二里头遗址中出土的手制陶爵有着相似的特征,细腰、平底、短足,呈荷叶状的边口部和流从口部的延伸不甚规整,外观颇像用手捏成的陶器。
另一类造型是比较精致型的,器壁匀薄流狭长而线条优美精细,虽然同是细腰平底,显然是在陶范上事先作过细致修整的,三足细长而微呈曲线形。
这种从原始型到精致型的变化体现了从早期到晚期夏代青铜器造型由简单向复杂多样,由粗放向精致演变的审美历程,为商代青铜器物新颖造型的设计开创了先河。
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一般没有纹饰,但有些爵的杯体正面有一排或两排圆钉状纹饰,一些器物上也出现了简朴的云纹、弦纹和网纹。
除此以外,值得重视的就是镶嵌绿松石的牌饰了,牌上的兽面纹除两眼之外,其他部分都是抽象而不写实的。
它也是目前已知的青铜器上最早的兽面纹。
虽然二里头文化青铜礼器上没有见到动物形纹饰,但是二里头出土的青铜戈内部已经有变形的动物纹饰,因此不能排除此时青铜礼器上出现动物纹的可能。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格式演变研究
商周时期青铜器的格式演变研究商周时期是中国青铜器最为繁荣的时期之一,也是青铜器格式演变的重要阶段。
商与周的青铜器虽然制作方式、外观形态、纹饰图案等方面有一定的不同,但是整体而言,商周时期的青铜器在格式演变方面呈现出较为显著的特点。
一、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格式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格式主要分为“尊”、“散、杯”和“鼎”三大类。
其中,“尊”类又包括“豆、簋、觚、爵、壶”等多种不同的器型。
尊类的青铜器制作精美,形态丰富多变。
在商代初期,尊类青铜器多呈现出高颈、窄腰的瓶形。
到商代晚期,青铜器的形态发生了较大变化,出现了高颈、宽腹、饱满的瓶型和敞口、细腰、心形底的壶型。
散、杯类的青铜器制作相对简单,主要用于饮酒。
在商周时期,散、杯类青铜器常常与尊类一并出现,作为配套使用的器具。
鼎是商周时期的一种特殊型号的青铜器。
它往往比其他青铜器更为宏大,内壁有三条垂直的横向装饰,并且有三条侧柄,用于搬运和摆放。
二、商周时期青铜器格式演变的原因商周时期青铜器格式演变的原因有多方面的因素。
其中,社会政治因素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
在商周时期,尊类青铜器被视作贵族身份的象征,是社会地位和权力的象征。
这就是为什么商周时期尊类青铜器的制作质量非常高,形态复杂多变。
另外,当时发明和运用的冶炼技术、铸造技术、焊接技术等也对青铜器的格式演变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能够呈现出如此多样化的格式,也与这些新技术的应用密切相关。
此外,地域、文化、民族等因素也对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格式演变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在商周时期,各个地区的青铜器在格式上都有所不同。
根据考古发现,商代晚期的青铜器格式在华南地区比在华北地区更为夸张。
这与当地的文化背景、生活环境等因素有关。
三、商周时期青铜器格式的意义商周时期青铜器格式的演变不仅仅是为了 satisfy 实用要求,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文化和政治方面。
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是当时社会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青铜器是贵族地位和权力的象征,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格式演变不仅符合尊贵、高贵的文化气息,也代表着影响深远的社会变迁。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就一件青铜器而言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综合地观察探讨。
” [1]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背后隐喻涵义极其玄奥之故,并且青铜器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连的, 这就要求从多重视野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张光直先生指出:“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代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
”[2]因此探讨青铜器的隐含意义就需要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这无疑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但从古至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特别20世纪更是成绩斐然。
虽然前辈大家对纹饰多有论述,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
但纵观历代有关青铜器研究著述,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史的总结都还不够。
囿于篇幅,本文只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史做简要的论述,提及的文献也只是纹饰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不免漏薄,撰此小文以乞正于方家。
一、宋代以前商周纹饰研究最早对青铜器纹饰做出明确记载且资料丰富的著作是《吕氏春秋》。
其中有记载如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
理通,君道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
《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
以见极之败也。
《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周鼎著鼠,令马履之。
不阳者,忘国之俗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已经把青铜器纹饰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文中涉及到了饕餮纹、窃曲纹、象纹、鼠纹等纹饰的名称,并对它们的形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但是对此类纹饰的描绘还是语焉不详,仅从文献中还难以窥见当时青铜器纹饰的整体风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商周青铜器纹饰研究史述要李学勤先生曾指出:“就一件青铜器而言要从形制、纹饰、铭文、功能和工艺五个方面,综合地观察探讨。
” [1]但青铜器纹饰的研究较之于器型、铭文、铸造的研究相对滞后,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背后隐喻涵义极其玄奥之故,并且青铜器不是单纯的装饰艺术,而是同古人的文化观念、意识形态、宗教信仰、政治意识紧密相连的, 这就要求从多重视野下对其进行系统研究。
张光直先生指出:“政治、宗教与艺术的紧密结合在古代世界是一个普遍现象,而在中国,这种结合就集中体现在青铜器纹饰上。
”[2]因此探讨青铜器的隐含意义就需要美学、哲学、艺术、文学、宗教等各方面的知识和修养,这无疑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
但从古至今也取得了一定实绩,特别20世纪更是成绩斐然。
虽然前辈大家对纹饰多有论述,如容庚先生所著《商周彝器通考》。
但纵观历代有关青铜器研究著述,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史的总结都还不够。
囿于篇幅,本文只对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史做简要的论述,提及的文献也只是纹饰研究史上有重要影响的著作,不免漏薄,撰此小文以乞正于方家。
一、宋代以前商周纹饰研究最早对青铜器纹饰做出明确记载且资料丰富的著作是《吕氏春秋》。
其中有记载如下:周鼎著饕餮,有首无身,食人未咽,害及其身,以言报更也。
为不善亦然。
《吕氏春秋·先识览·先识》周鼎著象,为其理之通也。
理通,君道也。
《吕氏春秋·审分览·慎势》周鼎著倕而龁其指,先王有以见大巧之不可为也。
《吕氏春秋·审应览·离谓》周鼎有窃曲,状甚长,上下皆曲。
以见极之败也。
《吕氏春秋·离俗览·适威》周鼎著鼠,令马履之。
不阳者,忘国之俗也。
《吕氏春秋·恃君览·达郁》我们可以看出《吕氏春秋》已经把青铜器纹饰作为独立研究的对象,文中涉及到了饕餮纹、窃曲纹、象纹、鼠纹等纹饰的名称,并对它们的形状做了生动形象的描绘。
但是对此类纹饰的描绘还是语焉不详,仅从文献中还难以窥见当时青铜器纹饰的整体风貌。
《春秋左氏传》中也有关于纹饰的记载:缙云氏有不才子,贪于饮食,冒于货贿,天下之民谓之饕餮。
古者铸鼎象物,以知神奸。
鼎有此象,盖示饮食之戒。
宋代以前其他文献中也有关于青铜器纹饰的零星记载,摘录如下:十八年,秦武王与孟说举龙纹赤鼎,绝膑而死。
《史记·赵世家》宝鼎见兮色纷缊,焕其炳兮被龙纹。
班固《宝鼎诗》枭养豺狼,猰貐驱象,鸟菟之族,犀兕之党,钩牙锯齿,自成锋颖,精若耀星,声若震霆,名载于《山经》,行镂于夏鼎。
左思《吴都赋》罢官无物唯古鼎,雕螭刻篆相错螭。
唐·韦述《信州录事参军常曾古鼎歌》上述文献中对龙纹、螭纹都有记载,但是可以看出宋代以前的纹饰记载大多零星散落,且不成系统,另外这时的记载有些只是传说而不是历史史实,比如上面左思的《吴都赋》关于夏鼎的记载,其可信度值得商榷,并且宋代以前不是从自觉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研究纹饰,尚未出现真正意义的有关青铜器纹饰的学术著作。
二、两宋青铜器纹饰研究宋代是我国文化发展的高峰期,在中国文化史上地位举足轻重,宋代青铜器研究也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
宋代的青铜器研究是真正从学术的角度而出发的,真正走向了自觉研究的道路,出现了不少对后世极有影响的青铜器研究著作。
重要著作主要有:薛尚功的《历代钟鼎彝器款识法帖》、吕大临的《考古图》、王黼《宣和博古图》、赵明诚的《金石录》等,其中对青铜器纹饰有专门研究的主要是《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两种。
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对纹饰的分类和定名是最基础性的工作,从上面的叙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宋代以前的文献已经有零星的记载,但大多不详细且未为形成系统。
对其进行较详细论述是上面提到的《考古图》和《宣和博古图》。
下面简要论之。
吕大临《考古图》约成书于宋哲宗元祐七年,即公元1092年,其一共收录青铜器及玉器共224件,其中青铜器148件。
每件青铜器都描绘了其图形,并作说明,《考古图》在青铜器纹饰研究方面的重要贡献集中体现在以下二点:第一:为纹饰定名。
如《考古图》卷一:五癸鼎曰:鼎文作龙虎,中有兽面,盖饕餮之象。
书中有关纹饰的名称还有云气、牛首、篆带、方乳曲,环、兽首、蚩尤、螭、龟、象、虎首、龙等。
同时该书在描摹器形的同时也描绘了青铜器上的纹饰,使之形象化和直观化,这也成为后世青铜器著录的通用范例。
该书首次将纹饰的名称和纹饰形象建立起了对应关系,对后世影响深远。
第二:利用纹饰给青铜器命名。
青铜器的定名主要是才用器皿铸造者的名字命名,例如《利簋》、《天王簋》、《大克鼎》等名称皆采用此法。
但青铜器也有大量的没有铭文的,为之定名则成一问题。
吕大临第一次大量采用根据青铜器纹饰来给青铜器命名的方法。
例如:云鼎、饕餮鼎、象尊、牛鼎、虎彝。
这就大大凸显了纹饰在青铜器上诸要素中的重要作用。
王黻《宣和博古图》约成书于宋徽宗宣和五年,即公元1123年。
共收器839件,绝大多数为先秦时期的青铜器。
该书继承了《考古图》对于青铜器纹饰研究的重要成果,并进一步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博古图》较之于《考古图》规模更大,体例更完备。
其主要贡献有以下几点:第一:对纹饰的描绘更加细化。
例如其对夔纹的描绘:夔,一足,山林之异兽,又名神魖。
古人作字以象其首、足、盖防其为害。
又如卷二《周文王鼎》关于蜼纹的记载:足象蜼形,上为鼻,下为尾,高而且长;其两耳亦镂蜼。
关于蜼,《尔雅·释兽》载:蜼,卬鼻而长尾。
郭璞注:蜼,似猕猴而大。
黄黑色,尾长数尺,似獭,尾末有歧。
鼻露向上,雨即自县于树,以尾塞鼻,或以两指。
江东人亦取养之。
为物健捷。
该书对纹饰的描绘对后人研究提供了更为直观有效的条件,为后来了纹饰研究提供了便利。
第二:对纹饰工艺美术的研究对纹饰的工艺前人记之甚少,该书的记载却较为详细,如卷六关于“周召公尊”的记载:此尊有五指痕,执之而不坠失,以示其谨于礼。
今此五指痕以蜡为模,以指按蜡所成也。
上述的记载使我们对青铜器纹饰的工艺可以窥视一二,使对青铜器的了解更为深刻全面。
第三:对于纹饰含义的研究青铜器纹饰背后所隐藏的含义是以往青铜器纹饰研究所缺乏的,纹饰只是一个表象,对其含义的挖掘从某种意义上说更为重要,因为我们可以通过对纹饰含义的研究,来挖掘古代人的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化心理等深层次的东西。
该书对纹饰的含义研究甚多,诸如:“以蟠虬为之饰,亦以示其不可妄动之意;”;“禅又取其趋高洁而不沉于卑秽”;“山以取其仁之静,花以取其礼之纹”;“象饕餮以戒之其贪,象蜼形以寓其智,作云雷以象泽物之功,著夔龙以象不测之变。
至于牛鼎、羊鼎、豕鼎,又各取其象而饰焉”。
以上分别阐明了蟠虬纹、禅纹、山纹、花纹、饕餮纹、蜼纹、云雷纹、夔龙纹、牛纹、羊纹、豕纹等纹饰所隐藏的含义,并说明了古人以不同动物作为纹饰的原因和目的。
这说明古人对于纹饰的选取不是任意而为而是有深刻的目的指向性的。
比如饕餮纹的选取便是以之戒贪之意。
这些记载对后人深入研究青铜器纹饰的文化深义提供了线索。
吕大临《考古图》和王黼《宣和博古图》是现存的最早系统研究青铜器纹饰的著作,它们不仅保存了青铜器纹饰的形象,而且还有详细的文字描述材料,不仅是对宋代以前青铜器纹饰记载的总结,也开启了自觉研究青铜器纹饰的先河,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两部著作。
毋庸置疑,宋代的青铜器研究还是以铭文为主,对纹饰的研究也是基于对铭文研究的需要,通过对铭文的研究来补经正史。
正如《考古图》后记所言:“观其器,诵其言,形容仿佛,以追三代之遗风,如见其人矣。
以意逆志或探其制作之原,以补经传之阙亡,正诸儒之谬误。
”[3]三、元明清青铜纹饰研究整个元明清的纹饰研究是处于一个低潮期,正如朱剑心先生所说:“吉金之学,自宋人《考古》、《博古》、《钟鼎款识》以后,久无嗣响。
”[4]元代的纹饰研究几近空白,只是有十多种青铜器铭文的著录,主要有:梁有《文海英渊》、潘昂霄《金石例》等。
究其原因最主要的是由于元代统治者对中原文化采取的是一种相对疏离的文化政策,这造成了元代文化的没落。
尽管元代也取得了一定的文化实绩,但就整体而言,成就不高。
明代关于金石学的著作大约有三十余种,其中有关青铜器的著录也不过几种。
例如:曹昭《格古要论》。
有关青铜器纹饰的研究几成空白之势。
清代学术以乾嘉学派的考据学为代表,清代小学研究也极为兴盛,青铜器研究也进入了一个高潮。
但更多的还是有关青铜器铭文、器型的研究,纹饰方面的研究还是成果甚微,但也不是毫无可取之处。
值得一提的是《西清古鉴》,该书共四十卷,其中关于一些纹饰名称的著录是前代未曾有过的,譬如:盘云、云龙、云螭等纹饰。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吴云的《两罍轩彝器图释》,该书写于同治十二年,即公元1873年,著录青铜器110余件,其中商周青铜器59件,该书虽无单独纹饰图,但将部分纹饰摹绘下来,也为后世的纹饰研究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材料。
总之,元明清时代纹饰研究成绩甚微,可取之处不是很多。
四、20世纪青铜纹饰研究随着近代西方考古学传入中国,以及考古学理论在中国的运用,青铜器纹饰研究取得很大的成绩。
通过对某一时代青铜器类型学的分析,归纳出某一时代青铜器纹饰的典型特征和流行时间,来判定青铜器年代,这成为青铜器断代研究的重要方法。
因此随着青铜器研究的不断深入,纹饰研究也向着理论化、系统化、深度化方向发展,取得了很大成绩。
罗振玉作为甲骨学大师,对青铜器研究也做出了贡献。
他于1917年编录了《梦帏草堂吉金图录》。
该书对一些青铜器进行了全方位的脱拓,当然其中也有关于纹饰的拓本。
使青铜器纹饰研究真正走向系统化、标准化研究道路的是著名的古文字学家容庚先生。
容庚先生是最早系统专门著录纹饰拓本的。
这方面的成果主要包括:《颂斋吉金图录》(1933年)、《武英殿彝器图录》(1934年)、《颂斋吉金续录》(1936年)。
这些著作关于纹饰的拓本,极大地提高了纹饰研究的自觉性,使纹饰研究也愈加受重视。
真正体现容庚先生青铜器研究成就的是他于1941年出版的《商周彝器通考》一书,该书在青铜器研究史上具有里程碑似的意义。
该书共分上、下两册。
上册是研究专著,下册是青铜器图录。
特别是该书对于纹饰的研究更是具有开创性意义。
该书专门设立了一章(第六章)对纹饰进行了专门细致的研究,该书专用一章篇幅列举了77种纹饰,首次系统地对青铜器纹饰作了分类,具体地列举了诸类纹饰中所包含的不同纹饰,并对每种纹饰名称的来源、沿革,及同种纹饰中的不同形式,及每种纹饰主要流行时代做了较为详尽的论述。
1958年10月,容庚、张维持著《殷周青铜器通论》一书,此书是在《商周彝器通考》基础上编写而成的,该书在纹饰研究方面更加系统、科学,该书将原来的77种纹饰分类进行合并,将纹饰总体分为几何形、动物形和叙事画三类,比原来的分法更加简洁。
另外,对青铜器纹饰研究做出卓越贡献的还有郭沫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