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农业循环经济理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大农业观的提出
美国著名的未来学家阿尔温·托夫勒最近在其专著中指出:21 世纪是世界农业大变革的时代,将出现全球范围的“第三次浪潮农业”。
按照托夫勒的解释,第一次浪潮农业是手工作业的小农经济;第二次浪潮农业是在蒸汽机和电气化时代后,人类大规模地采用机械化方式实现了农业生产率的极大提高;第三次浪潮农业是在人类从工业经济走向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利用高科技成果和手段,使农业生产进入产业化发展的新时期。托夫勒认为,面对“第三次浪潮农业”的到来,为了加速推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发展,许多国家和企业正在加紧策划,而财大气粗的投资家已经做好新一轮资本转移的准备。
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将迄今为止人类社会的产业革命划分为五次,第一次是原始农业革命,第二次是手工业革命,第三次是大工业革命,第四次是商品国际化革命,第五次是现在尚在进行的信息革命。钱学森认为大农业理论一旦付诸实践,将是第六次产业革命的开始,并明确提出“ 21 世纪30 年代,人类社会将进入第六次产业革命,即现代生物科学技术革命,主战场在大农业”。并先后于1991 年10 月21 日、1994 年1 月28 日、1994 年报1 月给我国海洋经济学家、战略学家张海峰三封亲笔信,共同商榷提出发展“大农业”的观点,即农业、海业、林业、草业、沙业等 5 业并举,以高新技术改造装备农业,从根本上提高农业生产力,富裕农民,推动我国加速实现现代化。
钱老的“大农业观”也得到了我国著名经济学家、马克思主义理论家于光远等老一辈科学家、社会活动家的关心和支持,经过几年来的科学运作现已正式被中国太平洋学会执行会长张海峰推出,并充分分析了当代世界农业经济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结合我国实际,站在国家发展总体战略的高度,提出中国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五个统筹,实行“海陆统筹、兴海强国”的战略。以创新产业和良性循环经济为指导,开辟农业产业化新思路、新方法、新道路、新体制,寻找发展农村经济新突破口,以山东农业大学著名昆虫学家刘玉升教授培育的优质黄粉虫和世界领先技术为先导,由中国大农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孙以川和招贤镇党委书记来永超等将黄粉虫养殖上升为产业化,并创建了黄粉虫招贤养殖示范推广基地,基地的建立和发展已初露现代化大农业发展的模式。几千年来,我国农业已有很大发展,现已形成以粮油棉为主体的种植业,以猪牛羊为主体的禽畜养殖业,由这两大产业形成传统农业。如果把以黄粉虫为主体的昆虫养殖业做好、做大、做强发展为现代的第三大类产业,由此引发一些新的产业,从根本上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突破传统农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型现代大农业。
循环经济的概念是相对传统经济而言的一种新的经济形态,代表了一个新的发展趋势,是人类对难以为继的传统发展模式反思后的创新和社会进步的必然产物;是废弃物管理战略转变的需要和产业链的有机延伸。其基本含义是指:通过废弃物或废旧物资的循环再生发展经济,使生产和消费过程中投入的自然资源最少,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最少,对环境的危害或破坏最小,即实现低投入、高效率和低排放的经济发展。
循环经济的理念核心是把传统“ 资源一产品一污染排放” 的“ 单向单环式” 的线性经济,改造成“ 资源一产品一再生资源一产品;再生资源” 的“ 多向多环式” 与“ 多向循环式” 相结合的反馈经济及循环经济综合模式。
循环经济倡导以生态学理论和生态规律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模式,对人类经济活动与生态环境的融合起到了指导作用。循环经济理论是经济发展与生态环保“ 双赢” 的理论,它改变了经济增长只能靠消耗和枯竭生态环境资源和资源、能源不间断地变成废物来换经济发展的传统模式,提出了一个资源和生态环境融合发展的新经济模式。
大农业循环经济就是将循环经济的理念引入大农业生产领域中,全面开发生食食物链和腐屑食物链,使大农业资源体系中提供经济产品的每一环节所辅产的非经济产品均成为下一环节的利用“ 原料” ,形成范围大小不同、层次高低不同的循环利用途径,最大限度地获取符合人类利益要求的经济产品,将排除“ 废弃物” 所导致的“ 环境污染” ,促进农业生产与生态环保的融合,优化农业生态环境,真正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大农业循环经济的理论是建立在生态学基础上的。从生态学角度分析,自然界生态系统中包含一个循环原则,两条食物链,三大生物资源。一个循环原则就是自然界中的各类生物依据生产功能——利用功能——转化功能之间的关系,生生不息,无限循环。生态学上将来自植物的食物能转化为一连串重复取食与被取食的有机体,称作食物链,每一次转化,大部分的潜能(80 %一90 %) 化为热消失了。因此,在这个顺序中的梯级或环节的数目是有限度的,通常为4—5 级。食物链越短( 或有机体越靠近链的开端) ,可用的能量就越大。
食物链分为两种基本类型,放牧( 生食) 食物链(qrazingfoodChain) ,以绿色植物为基础到食草动物( 即以活的植物为食的动物) 进而到食肉动物( 即以动物为食) ,这条食物链是人们获取蛋白质的传统途径;腐屑食物链(detritus foodChain) ,从死的有机物到微生物,接着到摄食腐屑生物及它们的捕食者。在成熟的生态系统中,缓慢地消耗腐屑是异氧生物利用初级生产的主要途径。因此,人类通过开发腐屑食物链,能够从自然系统中获取相当可观的收获,应视之为与生食食物链相并的农业生产途径,这样做对生态系统的改变并不大,而且具有补充和调节的价值。构建腐屑生态系统,开发腐屑食物链,开辟各种废弃物资源化的技术途径,是促进大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理论与技术领域。我国古代对食物链的认识以及在农业上的应用已有相当高的水平。
地球生物界由三大类生物组成:动物、植物和微生物。动、植物资源的部分种类已被人类开发转化为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中心内容的传统农业。地球上三大类生物资源之一的微生物资源是至今尚未被人类充分开发利用的生物资源宝库,微生物的生态转化功能具有比资源价值本身更重要的作用,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工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废弃物的形成是一个必然的结果,关键在于寻求开发和利用腐屑资源的理论与技术。循环经济理论的发展与产业化推进是一个重要的途径。
四、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支撑
依据环境科学循环经济理论的理念,大农业循环经济的技术途径应是农业的清洁生产和绿色制造。清洁生产是将污染预防战略持续地应用于生产过程、产品和服务之中,通过技术进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及其对环境和人类的危害。所谓绿色制造是指综合考虑资源的优化利用和环境影响的加工系统,使农业产品从生产设计、生产过程、制造( 采获、加工) 、包装、运输、使用到废弃处理的整个生命周期对环境影响最小,不损害人体健康与环境,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清洁生产适用于所有的产业。
“ 工业型农业” 的含义是指在现代农业生产条件下,推进农业产业化,采取工业生产或工程管理的办法来组织引导并协调农业生产和经营;或者把农业作为一个工程,借鉴运用工程项目论证、立项、设计、施工、评估等办法,以市场为导向,优化资源配制,保证农业生产增产增效。
“ 工业型农业” 从管理上把农业当作工商企业一样的产业来对待,是对农业产业本质的一种认识论上的升华。正在兴起的农业生态科技园区应该是“ 工业型农业” 的集中体现。
五、大农业循环经济体系的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