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整体性探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整体性探析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因主体的层次性而相互区别。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对于正确理解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不仅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逻辑视角,更要立足于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中华民族辉煌、曲折和复兴的历史主线,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之上来系统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在整体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内在整体性

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不断推进,人们对“三个倡导”已经耳熟能详。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内容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分别从国家、社会和个人层面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基本遵循。在学习宣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人们往往偏重于解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12个词”的内涵,或者倾向于对“三个层面”做出相对独立的阐述。如何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当前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回应的问题。

一、把握“三个层面”之间内在整体性的现实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学术界在认识上并没有太多的分歧和争议。问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宣传、解读“三个倡导”时,人们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片面强调从不同层面来理解,忽视从整体上把握“三个层面”之间的统一关系,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支离破碎。二是对于“三个层面”统一关系内涵的解读还比较浅显,论证比较简单。多数是从“三个层面”自身的结构或内容上来分析它们之间的统一性,较少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从中华民族历史长河的视野、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等角度,揭示“三个层面”统一关系的深刻内涵和坚实基础。三是有的学者仅仅进行“三个层面”的纯粹语义解读,试图用抽象的概念来模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属性,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政治特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世界各国优秀文化成果的吸收,歪曲为“进入西方文化主流”,“将普世价值列入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范畴”[1],认为是西方所谓“普世价值”的胜利。因此,通过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整体性,既有利于从

更高的视野、更深的学理上对整体性做出有说服力的阐释,也有利于澄清一些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准确、不科学、甚至故意歪曲的认识。

二、“三个层面”因主体的层次性而相互区别

“‘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2]任何价值观都是一定主体的价值观,价值观也就因主体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层面的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践行的主体划分为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不同层次,与之相对应,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内容因主体的层次性而相互区别。“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要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要求,“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每一个层面所追求的价值目标、所蕴含的价值取向及所树立的价值准则具有层次上的区别,表现出各自不同的价值承担。

为什么要以“三个倡导”从不同层面提出价值要求?价值观不是一个抽象的范畴,而是具有特定的社会属性。一切价值观归根到底都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划分,就是对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的反映和适应。在传统农业社会中,国家、社会、个人三者处于尚未分离的一体状态,家国同构,国家即社会,社会即国家,个人依附于国家或社会。因此,在价值体系中的主体基本是“同体”的,没有区分价值主体的现实可能和必要。在我国计划经济时代,经济基础依然与传统农业保持着天然联系,具有相对的封闭性和保守性,家国同构的社会结构特征也没有因为经济基础的变革得到根本改变,依然可以保持一元化的“整体本位”价值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体制的深刻变革,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的深刻调整,国家、社会、个人三个主体开始呈现出明显的分离轨迹。因此,从“三个层面”来分别阐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就成为一种现实的要求。这是我们理解“三个层面”之间相互区别的现实基础。当然,从根本上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根本利益的一致性,决定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之间仅存在侧重点的区别,而不是一种对抗性的价值矛盾。这是我们把握“三个层面”内在整体性的坚实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国家制度建构的原则,体现在国家的顶层设计和基本制度中,体现在方针政策的制定中,也体现在体制机制的运行中,体现在社会管理活动中;同时,也就必然地要求体现在每一个公民的思想和言行之中。

三、“三个层面”之间的内在统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折射出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相互支持、相互渗透的关系,共同构成一套价值体系。

(一)立足于一个基本原理之上: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界定坚持了马克思主义指导,遵循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马克思主义究其本质是立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为无产阶级及广大人民群众谋解放的学说。从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基本范畴所构成的两类社会基本矛盾——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及趋势。马克思指出,有阶级、有剥削的社会只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其必将随着人类社会发展而最终消灭,未来的人类社会将是原始无阶级、无剥削社会的更高程度的回归,这样的社会将是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3]随着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政治上争得民主,经济上将资本收归社会所有,大力发展生产力,造福社会大众,按照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要求组织社会生产,处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改变了以往社会里国家、社会与个人之间的对抗性关系,在新的经济社会基础上确立了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国家成为为人民谋求公共福祉的工具。“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 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自由的人。”[4]可以说,马克思主义深刻揭示了国家、社会与个人从对立、对抗到互为条件、前提的历史进程和基本条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整体性统一,首先就是扎根在科学的理论之上,有着深刻的理论基础。因此,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就是要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力量;就是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引领社会全面进步。

(二)贯穿于一条历史主线之上:中华民族辉煌、曲折和复兴

一个国家的强盛,离不开精神的支撑;一个民族的进步,有赖于文明的成长。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灿烂的文明。从西周的成康之治开始,历经两汉的文治武功,到唐宋时期,达到了空前的繁荣盛世。“如果从明朝中叶算起,到鸦片战争,有三百多年的闭关自守,如果从康熙算起,也有近二百年。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5]由此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积贫积弱,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人也成了列强眼中麻木不仁的“东亚病夫”。可以说,1840年爆发的第一次鸦片战争,打碎了一个“天朝之梦”,却唤醒了另一个“中国梦”——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国家富强、人民富裕。为了这个梦想,无数矢志于民族复兴的仁人志士经历了百年的辛苦求索、艰难追寻。从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到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再到社会主义改造和改革开放,百余年的努力和尝试,就是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国家面貌、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以及落后的国民精神状态。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扎根在中华民族辉煌、曲折的历史脉络之中,“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这一目标”。[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