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八下第四章复习

合集下载

科学八下第四章复习

科学八下第四章复习

科学八下第四章复习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的成分(一)、实验1、用土壤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在有花卉和农林作物生长的土壤(存在的生物较多、便于寻找样本)中,用土壤取样器选取2-3个土壤样品(避免实验偶然性)。

2、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壤,取5*5*5的一块土壤,放入大烧杯中,体积记为V,沿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刚好全部浸没位置。

记录烧杯中所加水的体积,记作V1。

用与土壤等体积的铁块(没有空隙,水不易浸入)代替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记作加入水的体积,记作V2。

实验现象:在向土壤中加入水时,会看见土壤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

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且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100%。

再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15%-35%。

3、土壤中有水吗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架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试管壁上会有水珠。

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水。

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4、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吗取经充分干燥(避免土壤中水对实验的干扰)的土壤50克-100克(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有机物能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带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量,此时会发现土壤质量明显变小。

实验现象:土壤在加热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结论:土壤中含有有机物5、土壤里还有什么取新鲜的土壤50克-100克,放入大烧杯中,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固体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取10毫升的土壤浸出液,过滤收集滤液。

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是水分蒸发,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残留物。

实验结论:土壤中含有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二)、知识点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统称为土壤生物。

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有水、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其中,水是植物吸收最多的物质;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的来源;土壤中的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1-4节复习课件精品文档32页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1-4节复习课件精品文档32页
4、工作过程分解:
Abcd方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电流 dcba方向电流
五.例题分析
1.如图所示,甲、乙两线圈宽松地 套在光滑的玻璃棒上,可以自由移动,
当开关S闭合时,两个线圈将会 ( )
A.向左右分开 B.向中间靠拢 C.甲不动,乙向靠近 D.乙不动,甲向乙靠近
2.对图中甲、乙、丙、丁四幅图解释 A.甲:磁场能产生电流
磁极的性质是:同名磁极_互_相_排_斥, 异名磁极_互_相_吸_引。
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得到磁
性的过程。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铁棒,获得的磁
性会立即消失 被磁化的物体如果是钢棒,获得的磁性 就会保持较长的时间
二、磁场
1.概念: 2.基本性质 3、方向 4、磁感线 5、地磁场
二.磁场
磁体周围存在着_磁_场,磁场的方向可以通
过 对_ 其磁_ 中感_的线来磁形体象产描 生磁述 _。 _力磁 的场 作的 用。基本性质:
磁感线形状
地磁场:地球这个大磁体的北极在地理的 __附近,南极在地理的__附近。
二.电生磁
一、直线电流的磁场: 1、奥斯特实验 2、直导线电流的磁场 3、磁感线形状
一、电流的磁场
1.直线电流的磁场:这是奥_斯_特_最早发现的 电流磁效应:通_电_的_直_导_线_周_围_存_在_着_磁_场_. 磁场的方向与_电_流方向有关;磁场的磁感线分 布是一个个同_心_圆_。
3.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
磁性的强弱跟螺线管中 有无__、__的大小 和__有关。
三.电磁铁的应用
1.电磁铁:插入铁_芯_的通电螺线管。 磁性的有无可以通过电流的_通_断来控制, 磁性的强弱跟螺线管中有无铁_芯_、_电_流的 大小和_线_圈_的_匝_数有关。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四章复习

浙教版八下科学第四章复习

家庭电路图:
火线 零线
。。
2
1
火线 零线
6
..
3 4 5
典型例题
1、家庭电路中的两根电线,一根叫 零 线, 另一根叫 火 线。火线和零线之间有 220V 的电压,零线和地之间电压为 0 。
低压供电电源
火线 220V 接地 零线 用户
2、测电笔是用来辨别 线和 线 的,手应该接触 , 接触 一根导线,如果 ,表示 接触的是 线,否则是 线。
区别 项目 原 现 因 象 结 果 能量 转化 力的 性质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通电导体(线圈)在磁 场中
电磁感应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 在磁场中做切割磁感线 运动 产生感应电流 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导体受外力 因感应产生
受到力的作用(运动、 转动)
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磁 力 由外部电源供给
6、改变电动机转向的方法: ①改变线圈中的电流方向,如将电源正负极对调。 ②改变磁场方向,如将两个磁极对调。 7、增大电动机转速的方法: ①增大线圈中的电流②增强磁场,如换电磁铁 ③提高电源电压。④增加线圈的匝数⑤减小转轴处摩擦。 8、闭合开关后,电动机模型不转的原因: ①电刷与换向器接触不良(可压紧电刷与换向器) ②线圈正处于平衡位置(可用手将线圈转过平衡位置) ③磁体无磁性或磁性太弱(可换强磁体) ④电源电压太低,使通过线圈的电流太小。(换新电源)
导体 中的 电流
应用 实例
电动机
发电机
电动机和发电机
直流电动机
原理 通电线圈在磁场受力转动
交流发电机 电磁感应现象
构造
能量 转化
外电路 和线圈 内电流
电能→机械能 外电路:直流电 线圈内:交流电
机械能→电能 外电路:交流电 线圈内:交流电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四章植物与土壤复习

根毛区
伸长区 分生区 根冠
液泡较大
细胞壁较厚 液泡较小
细胞壁较薄 没有液泡 细胞核
C.根尖结构的细胞特点及主要作用
根冠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疏松, 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
保护作用
分生区 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
(生长点)
质浓,没有液泡,细胞排列紧 密,细胞具分裂能力。
停止分裂,体积增大变长,能
伸长区 较快生长。
土壤中有空气,水进入土壤后将空气排出 。 同样体积、同样形状的铁块和土壤,浸没 时加入的水量不同的原因 是 土壤颗粒间有较大空隙。,水容易浸入,而
铁块几乎没有空隙,水不易浸入铁块内。
小结: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
气体
空气
(1)种子发芽 (2)根系发育 (3)微生物活动
(4)养分转化
呼吸作用 氧气来源
液体
思考
1.最有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是_壤土_类_土壤, 因为这种土壤__通气_、_透_水_,_保_水_、_保肥_ 。
2.土壤的通气透水,保水保肥能力主要与 _ 土壤_中_3_种土_壤_颗_粒_比_例_ 有关。
土壤的性状
疏松,不易黏结,通气、 不宜植物生长, 透水性能强,易干旱。 可能导致缺水、 有机质分解快,易流失。 少肥
2、棉花的作用:防止颗粒 物进入锥形瓶 3、现象:能渗出更多水分 的是放砂粒的漏斗
结论:砂粒的渗水性比粘粒强。
土壤渗水的多少与通气性、保水性关系
渗水量 保水性 通气性 透水性
砂粒

差强

粉砂粒 较多 较好 较强 较强
黏粒

好弱 弱
砂粒空隙大,通气性和透水性强,但保水 性差。黏粒空隙小 ,通气性和透水性差,而保 水性好。粉砂粒介于二者之间。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复习知识点提要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复习知识点提要

第四章复习知识点提要1.土壤生物有哪些?2.土壤中非生命物质有哪些?(四个实验请看书)3.土壤中有机物来源于哪儿?无机物怎样形成?4.土壤如何形成?土壤的组成成分?5.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6.矿物质颗粒的种类?7.土壤分类及质地特点?8.土壤性状?9.土壤的保水、保肥、通气、透水能力主要与何有关?10.植物的根系;11.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何因素有关?(探究植物根系的分布与地下水位高低的关系)12.根吸水主要部位;13.根尖结构;14.细胞的失水与吸水条件;(看植物细胞失水实验)15.植物缺少氮、磷、钾各表现出的症状;16.水华与赤潮;(水体富营养化过程)17.茎的分类与举例;18.茎横切面各结构名称及功能;19.哪类植物茎不能加粗?为什么?举例20.水、无机盐、有机物的运输(两个实验P116,P117)22.蒸腾作用的意义;23.叶的结构两个实验(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水从叶片上下表面散发;现象、结论等)24.保卫细胞的特点及作用;25.植物体内水的运输路径;26.土壤资源的最大威胁来自于哪儿?27.会引起土壤污染的污染物有哪些?28.影响土壤资源开发和利用的因素有哪些?一、选择题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B、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和气体两大类。

C、土壤中不存在微生物。

D、土壤中的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95%左右。

2.根尖结构中许多小而排列整齐且多呈方形的细胞,能不断分裂,使根生长的这部()A、根冠 B、分生区C 、伸长区 D、根毛区3.植物吸收水分最主要的部位是……………………………()A.分生区 B.伸长区C.根冠D.根毛区4.把新鲜萝卜放在浓盐水里,萝卜的质量变化是……………………………………()A、减少B、增加C、不变D、先增加后减少5.水和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基本路径是…………………………………………()A、叶的筛管→茎的筛管→根的筛管B、根的筛管→茎的筛管→叶的筛管C、叶的导管→茎的导管→根的导管D、根的导管→茎的导管→叶的导管6.温带地区的松树年轮第一年秋材与下列哪项之间界限最明显:……………()A、第一年春材B、第一年秋材C、第二年春材D、第二年秋材7.某些植物的茎,如玉米、小麦等,一旦长成就不能加粗,原因是…………()A.不再获得营养 B.没有形成层C.植物已经停止生长 D.形成层受到破坏8.夏秋季节,木本植物茎中形成层向内分裂出的细胞可形成:……………()A 、髓B、韧皮部 C、木质部D、树皮9.无土栽培就是用人工配制的营养液培育植物的方法。

初二下册科学第四章复习总结

初二下册科学第四章复习总结

________来控制,磁极由________来控制,磁性强弱由________________来控制。

____控制的自动开关,________________,进行远距离操作和自动控制。

工作原理:通过通断电流控制电磁铁磁性________ 来工作的。





3、左手定则:用来判断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力方向的。

它反映了受力方向、电流方向及磁感线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

其内容为:伸出左手,让大拇指与四指垂直并与掌心在同一平面内,让手心对准N极,四指指向导体中的电流方向,则大拇指指向导体的运动方向。

4、换向器的作用:使电流始终从一个方向进入线圈
5、定子:磁铁;转子:线圈。

_____________有关。

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大,转子的转速越大;磁场越强,转
、直流电与交流电
直流电:电流的方向不变,叫做直流电。

交流电:家庭电路中的电流是交流电,周期是0.02s,频率是50Hz,即1s
)改变电流方向:导体运动方向和磁极方向
)改变电流大小:导体运动速度和磁场强度
、在楼梯中间安装的电灯,需要在楼梯的上、下两头都能控制它:当上楼梯时,能用下面的开关K1开灯,人上了楼【解析】开关应接在电灯和火线之间。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总复习

八年级下册科学第四章总复习

• 16、奥斯特实验结论:①通电直导线 周围存在磁场②磁场方向与电流方向有 关。 • 17、直线电流磁场的特点:磁感线是 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 • 18、直流电分布规律:磁感线是以导 线上各点为圆心的一系列同心圆.右手 直握直导线,拇指指向电流方向,四指 环指磁感线。
• 19、研究通电螺线管磁性强弱与线圈匝数 的关系结论:①当电流一定时,电磁铁线 圈的匝数越多,磁性越强。②通过通电螺线 管的电流越大,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性越强。 • 20、电磁铁的优点:①磁性的有无可以控 制②磁性的强弱可以控制③磁场的方向可 以控制 • 21、怎样来控制电磁铁磁性的有无——可 通过电流的通断来控制 磁性的强弱如何控 制——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大小或线圈的 匝数多少来控制 如何来改变其磁极的极 性——可以通过改变电流的方向来改变其 磁极的极性。

• 36、安全电压:一般情况下:36 伏以下潮湿环境:24伏甚至于12 伏以下 • 37、家庭电路触电:人直接或间 接与火线接触而造成 • 38、高压触电:即使不接触,但只 要靠近高压带电体也可以触电
• 39、安全用电原则:A、不接 触低压带电体(安全电压的带 电体除外)B、不靠近高压带 电体 • 40、触电的形式:“低压触 电”:单线触电、双线触电 “高压触电”
八年级下册科学 第四章总复习
• 1、磁铁具有吸引铁、钴、镍 等物质的性质叫磁性。 • 2、具有磁性的物体叫磁体。 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分叫磁 极。 • 3、磁铁两端磁性最强,中部最 弱。
• 4、任何磁体都有两个磁极,即N 极和S极;指南的叫南极(S极)、 指北的叫北极(N极) • 5、同名磁极互相排斥,异名磁 极互相吸引。 • 6、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获得 磁性的过程叫磁化。
• 13、磁感线的疏密可以用来表示磁 场的强弱。磁感线的越密的地方, 磁场越强;磁感线的越疏的地方, 磁场越弱。 • 14、地球产生的磁场叫做地磁场。 地球是一个磁体。 • 15、地磁北极在地理南极附近,地 磁南极在地理北极附近。地球南北 极与地磁的南北极并不重合,它们 之间存在的一个夹角叫磁偏角。

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doc

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doc

电与磁知识点一、电路的组成电源:能够持续供电的装置,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用电器:将电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量导线:连接电路,输送电能; 开关:控制电路的通断。

会画电路图二、 路的三种状态:通路:处处连通的电路开路:断开的电路短路:1)电源被短路:电流不经过用电器,导线直接连在电源两端。

这绝不允许!2)用电器被短路:用电器两端被导线直接连通,此时用电器不工作。

三、电流强度 符号:I1、 电荷:物体能够吸引轻小物体,这个物体带了电。

摩擦起电的实质:电子的转移2、 两种电荷:正电荷: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带正电负电荷:用毛皮摩擦过的橡胶棒带负电3、 电荷间相互作用:同种电荷相互排斥,异种电荷相互吸引4、 导体与绝缘体:常见的导体:各种金属,石墨,人体,大地,酸、碱、盐的水溶液; 绝缘体:橡胶、塑料、陶瓷、油、干燥的空气、干木材等5、 电流: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

在电源外部,电流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出的。

方向:规定正电荷的定向移动方向为电流方向电流的方向跟自由电子定向移动的方向相反 单位;安培 (A )产生持续电流的条件:有电源、通路 换算关系:1A =1000mA=106uA6、电流的测量: 1)仪器:电流表 符号:2)连接方法:串联、“+”进“—”出、量程。

3)读数:四、电压 符号:U 单位:伏特 (V )测量仪器:电压表 符号连接方法:并联、“+”进“—”出、量程。

读数:五、电阻 符号:R导体对电流的阻碍作用的大小。

单位:欧姆 ( Ω )影响电阻大小的因素:材料,长度,横截面积,温度(温度越高导体的电阻越大) 滑动变阻器:作用:改变电路中的电阻,从而改变电流和部分电路的电压原理:通过改变电阻丝的长度改变电路的电阻连接:一上一下;六、电路的两种连接方法:串联:用导线把电路元件逐个顺次连接起来的电路。

特点:I= I 1 =I 2 U=U 1+U 2 R=R 1+R 2 P=P 1+P 2 U 1:U 2=R 1:R 2 P 1:P 2= R 1:R 2 特点:I= I 1 +I 2 U=U 1=U 2 1/R=1/R 1+1/R 2 (21R R R +=), P=P 1+P 2 P 1:P 2= R 2:R 1 n 个电阻并联 n R 并 七、欧姆定律表达式:RU I 伏安法测电阻。

浙江版科学八下第四章按章节知识点详细总结

浙江版科学八下第四章按章节知识点详细总结

第4章植物与土壤第1节土壤的成分第1课时土壤中的生命与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的生命——土壤生物土壤生物是指__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__,包括__动物__、__植物__、__细菌__、__真菌__等。

2.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1)土壤中的空气土壤中的空气基本上来自于大气,但也有一部分气体是由土壤生物的生命活动产生的,所以土壤中空气的成分和大气成分不完全相同。

土壤中的空气是植物的__根呼吸__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气的来源。

(2)土壤中的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来自降雨、降雪和灌溉;此外,若地下水位较高,地下水也可上升补充土壤水分;地表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也可转变成土壤水分。

土壤中的水分是植物生长的必要条件。

(3)土壤中的有机物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__排泄物__和死亡的生物体。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形成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的__腐殖质__。

有机物含量的多少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第2课时土壤中的无机盐以及土壤的形成1.土壤浸出液在培养皿中经过加热蒸发后,发现蒸发皿内有残留物,这证明土壤中有__无机盐__。

2.构成土壤的物质有__固体__、__液体__和__气体__三类。

土壤的固体部分主要由__矿物质颗粒__和__腐殖质__组成,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部分的__95%__左右。

3.岩石在长期的__风吹雨打__、__冷热交替__和__生物__的作用下,逐渐风化变成了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后经各种生物和气候的长期作用才形成了土壤。

4.引起岩石风化的因素主要有__风__、__流水__、__温度__。

5.土壤的形成过程是十分__缓慢__的。

形成1cm厚的表土,一般情况下大约需要__100~400__年,在极其寒冷的环境中,大约需要__1000__年。

第2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土壤的结构和类型(1)土壤主要是由__矿物质__、__腐殖质__、__水__和__空气__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知识点第四章:生命的进化自地球上生命诞生以来,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不断地适应环境,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生命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过程,甚至有些生物已经发展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形态。

本章内容主要介绍了生命的进化及其相关知识点,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什么是生命的进化?生命的进化是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发生的遗传变异,并以此为基础产生新物种的过程。

此种遗传变异是由于自然选择而发生的,比如淘汰掉不适应环境的生物,同时促进那些适应环境的生物进化。

二、生物的进化历程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

从单细胞生物到多细胞生物,再到拥有两栖和爬行等型态的生物,最终进化为哺乳动物和人类。

这个进化的过程被分为了四个阶段:原核生物、变形虫生物、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

三、生命的起源生命的起源是指生命从何处来的问题。

最初的生命形式是单细胞生物,然而如何形成单细胞生物仍然未知。

一种理论是原始的生物体来自于化学元素的自组装,形成了有机物,从而产生了元生物体。

然而这个理论还未被证实。

四、如何研究生命的进化如何研究生命的进化呢?主要是通过化石领域的发现和比较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

化石领域的发现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古生物的结构和特征,而比较现代生物之间的关系则可以为我们提供关于生物进化方面的更多信息。

五、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是什么?生物进化的最终目的是让生物适应环境,以生存和繁殖后代。

如果能够适应环境,生物体的生存能力会更强,也能更好地繁殖下一代,从而保证其种族的延续。

总结生物的进化是一个漫长而神奇的过程,一个物种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进化适应着环境。

最终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各种生物类型。

通过本章的学习,相信大家已经对生命的进化和相关知识有了较为深入地了解,可以更加深入地探索生命的神奇之处。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章《电与磁》知识梳理(填空题)(复习专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册第4章《电与磁》知识梳理(填空题)(复习专用)

科学八下第四章知识梳理第一节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1、水平面自由转动的磁体(小磁针或悬挂起来能自由转动的条形磁铁),指南的磁极叫,指北的磁极叫2、磁性:能够吸引等物质的性质3、磁体:具有的物体4、磁极:叫磁极。

(磁体两端磁性中间)作用规律:同名磁极,异名磁极。

一个永磁体分成多部分后,每一部分仍存在个磁极。

5、磁化:使原来没有磁性的物体。

6、磁场:磁体周围存在。

磁场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的作用。

磁极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而发生的。

在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磁场的方向。

7、任何一点的磁感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所指的方向一致。

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的出来,回到磁体的。

是虚拟的。

但客观存在。

8、在地球周围的空间里存在,磁针指南北是因为受到的作用。

地磁场的北极在地理的附近,地磁场的南极在地理的附近。

科学方法说明爱因斯坦说过:“磁场在物理学家看来正如他坐的椅子一样实在。

”磁场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它对小磁针的作用来认识它。

这就是转换法——科学中对于一些看不见、摸不着的现象或不易直接测量的物理量,通常从一些非常直接的现象去间接认识,或用易测量的的物理量直接测量。

如:通过力的作用效果认识力;通过电流的效应认识电流;通过墨水的扩散现象认识分子的运动。

再如:一些物理量不能直接测量如电阻R、密度ρ,可根据其定义式R=U/I、ρ=m/V转换为可直接测量的U、I、m、V,然后通过计算求出。

很多仪器的制造也利用了转换法,如:将温度转换成液柱的升降制成温度计;将液体压强转换成两液面的高度差制成压强计。

用磁感线描述磁场的方法叫模型法。

模型法是指用理想化的方法将现实中的事物简化(忽略次要因素、突出主要矛盾)而建立事物的科学模型而加以研究的科学方法。

如光线、光的直线传播、匀速直线运动、等高线地形图等。

第二节电生磁9、丹麦的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的周围存在磁场,称为电流的磁效应。

说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存在,且磁场方向与的方向有关。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复习课件

浙教版八年级科学下册第四章复习课件

磁的南极在地理的 北极 附近。
磁带、磁盘、磁卡等。
六、磁性材料的应用
例题1、有一条形铁块,上面的字样已模糊不清,试 用多种方法判定它是否具有磁性。 [答]方法1:根据磁体的吸铁性来判断。取一些磁性物 质(如少量铁粉),如条形铁块能吸引铁粉,就说明 它有磁性,是磁体。 方法2:把条形铁块用细线系住中间,悬吊起来。 如果它具有磁性,它将会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只在 南北方向停下来。如果该铁块不具有磁性,就会在任 意方向停下来。 方法3:另取一根条形磁铁,用其两端分别先后 去靠近条形铁块的某一端,如果两次都能吸引,说明 它是铁块,无磁性;如果一次吸引,一次排斥,说明 它有磁性,是磁铁。
8. 磁感线“北出南回”是指:在磁体的 周围存在磁场 北极 _________,磁感线从磁体_________出发, 南极 回到磁体的_________。
9. 关于磁感线,正确的说法是 (
A.磁感线是磁场中实际存在的曲线
D )
B.磁铁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铁的南极出来, 回到北极
C.小磁针南极在某点所受的磁力方向,跟该点 磁感线的方向相同 D.小磁针北极在某点所受的磁力方向,跟该点 磁感线的方向相同
安培定则 为圆心的同心圆 其方向可用_____判断。
条形磁铁 3.通电螺线管周围的磁场与____ 相似,两端的极性跟 电流方向 有关. 可以用 安培定则 来判断. 电流大小 通电螺线管的磁性强弱与____、 ____、___ 线圈匝数 是否带铁芯 _有关。
4.应用:电铃 、电磁起重机 电磁继电器、电话等 、 电磁选矿 、
四 、 磁 感 线 : 五 、 地 磁 场
1.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 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 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八下科学第四章_电与磁知识点全面扫描(有答案)

八下科学第四章_电与磁知识点全面扫描(有答案)

§1-1指南针为什么能指方向1.世界上最早的指南工具叫做司南,其勺尾相当于磁体的S 极。

(记忆:司南→指南)2.下列物质能被磁体吸引的是: C D A铜块;B铝块;C钢块;D钴、镍材料(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的性质)★3.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

)4.下列物质能被磁体永久磁化的是: C A铜块;B铝块;C钢块;D铁块。

(铁棒磁化获得的磁性会很快消失,钢棒保持较长时间;人造磁体:能永久保持磁性的磁体)★5.下列有关磁体说法正确的是: F 。

(C:强烈振荡或加热能使磁体失去磁性E: 不是纯铁,是一种氧化铁)A磁体的中间部位磁性最强;B磁体的两极可以分离;C具有磁性的物体不可能再失去磁性;E人造永磁体的材料是铁做的;F地理北极相当于地磁南极。

(地理北极为地磁南极,因此指南针N极指北方)★6.磁场的基本性质是: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磁力作用,在磁场中小磁针N 极的指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7.下列有关磁感线说法正确的是: AA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表示磁场而建立的一种模型;B磁感线密处说明磁场要弱;C磁感线总是从S极流出,流回N极;D某点磁感线的方向和该处小磁针的S极指向一致;E磁感线的方向不可能相交,即磁场中不可能有相同的磁场方向。

(前半句对,后半句解释错误,正确解释为:如果相交,则交点处磁场方向为两个,而磁场中任一点的磁场方向是唯一确定的,因此假设不成立)★8.请标出磁感线方向、磁体的磁极:(小磁针的黑色端为N极)(方法一:利用小磁针N极指向为该点磁场方向,先确定磁感线方向,再得出磁极)(方法二:应用同极相吸,异极相斥,即小磁针N极指向磁体S极直接确定磁极,再得出磁感线方向)A:同为S B:同为N C:左N右S D:左S右N§1-2电生磁1.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的磁现象。

★2.实验表明:通电导线的周围和磁铁一样存在磁场;而且磁场的方向与电流方向有关;直线电流的磁场分布特点是是以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而且离导线越近,同心圆分布越密集。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植物与土壤 知识点归纳

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第4章。

植物与土壤知识点归纳根不断向下延伸分化区:根尖的最上方,细胞不再生长,而是分化成各种根的组织结构,如表皮细胞、木质部细胞等2.根的吸水和失水根毛区的细胞壁薄,液泡较大,内涵丰富的细胞液,使根毛区成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同时,根的表皮细胞有一层叫做根压的层,能限制水分向外散失,保持植物的水分平衡。

土壤是由各种生命和非生命物质构成的。

其中,生物成分包括植物、动物、细菌、真菌等,而非生命成分则包括矿物质颗粒、腐殖质、液体和气体。

岩石在长期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的作用下,逐渐风化成石砾和砂粒等矿物质颗粒,最终形成土壤。

土壤的结构主要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这些成分之间相互影响,使土壤形成一定的结构。

土壤的类型可分为砂土类、黏土类和壤土类。

植物的根系可分为主根、侧根和不定根。

根毛区是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而根压层则起到限制水分向外散失的作用。

不同类型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着不同的影响,壤土类土壤的矿物质颗粒、空气、水和有机质等组成比例合理,土壤黏性适度,通气、透水、保水和保肥能力强,是适合大部分植物生长的土壤。

总的来说,土壤的成分和结构对植物的生长至关重要,而植物的根系则是吸收土壤中养分和水分的关键。

因此,了解土壤和植物的根系对于农业和生态环境的保护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根的生长是不断伸长的过程。

在分生区,细胞壁薄,细胞核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外观呈黄色。

而在根冠,细胞壁薄,外层排列比较疏松,内部细胞小,排列紧密,主要起保护作用。

根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是根据液体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来决定的。

当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会吸水;当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小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会失水。

土壤中的水分进入根部后,会依次通过根毛细胞、皮层细胞、木质部细胞,最终到达植物体的各个部分。

植物生长需要无机盐,其中含氮的无机盐可以促进细胞的分裂和生长,使枝叶繁茂。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知识点

八年级科学下第四章知识点在八年级科学下的第四章中,我们需要学习并掌握许多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选择和进化等内容。

如何正确理解和应用这些知识点,将是我们在科学学习中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

一、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我们学习生物学的一个基础概念,这个概念包括了从微生物到高等动物的各种生物。

当我们谈论生物多样性时,我们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物种数量以及它们的地理分布、行为、生存能力等等。

生物多样性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主题,因为它与许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功能密切相关。

如果某一个生物物种在某个地区消失了,那么这个地区的生态平衡可能会受到破坏,对整个生态系统都可能会产生影响。

二、自然选择自然选择是进化理论的核心内容,是描述生物演化史的重要理论,而这也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

自然选择是一种优胜劣汰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个体的适应性特征会被保留和传递给下一代,而不适应的特征则会被淘汰。

自然选择是生物进化的驱动力,因为通过这个过程,某些有利于生存的特征就会不断被筛选出来并继续传递下去,最终形成了现代世界上我们看到的各种生物物种。

三、进化进化是生物学最基本的概念之一,指的是生物物种逐渐演变的过程。

进化是一种长期的过程,可能经历了数百万、数千万甚至是数亿年的时间。

进化的过程是非常缓慢的,因为需要经历大量的复杂变异过程。

这个过程中,适应力强的特征会得到保留,而不适应的特征则会逐渐被淘汰。

总结八年级科学下的第四章我们需要学习和了解的许多知识点,包括生物多样性、自然选择和进化等内容。

这些知识点都是我们理解和掌握生物学的基础,在以后的学习和实践中将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浙教版科学八年级(下)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的成分1、土壤中的土壤生物有、、、。

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种类有、、、。

思考:土壤样本如何取样??土壤中的非生命物质如何证明??在证明过程中分别能观察到什么现象??2、书本P129页图4-3测量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实验:若所取用的土壤体积为V0;此块土壤放入烧杯后缓慢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土壤,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1;取与土壤相同体积的铁块放入同样大小的烧杯中加水,直至液面恰好浸没铁块,用去的水的体积为V2。

(1V1 V2(大于,小于或等于,因为土壤间隙中有。

(2这种情况下这块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的算式为:。

3、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自生物的和。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为绿色植物提供;将土壤浸出液过滤、蒸发、结晶,最终在坩锅内得到的物质是(有机物或无机盐或矿物质颗粒。

4、下列事例与岩石发展成土壤没有直接关系的是 A、岩石风化; B、水流碎石;C、冷热聚变破石;D、水结冰能裂石;E、动植物在地表上活动,死亡;F、大气中氧气含量缓慢减少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1、是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之一,因此,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的重要因素。

土壤的矿物质颗粒有粗有细,从粗到细分为。

若有砂粒、粉砂粒、黏粒分别堆积成一堆,那么雨后堆中空气含量最多,堆中水分含量最多。

可见,土壤的渗水性(即透水性与保水性成关系,渗水性与通气性成关系。

2、土壤种类中砂粒、黏粒和粉砂粒大致等量,质地最均匀的是:,保水、保肥性最好的是;通气、透水性最好的是;黏性较差的土壤,土壤中空隙,渗水性,保水保肥性;其中最适合大多数植物生长的土壤种类是。

右边土壤模型中属于最适合植物生长的模型的是: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1、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都是通过这一器官吸收进入植物体中。

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状况与土壤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研究发现地下水位越高,植物根系的平均长度就越(长或短。

一株植物所有的根合在一起叫做,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没有明显主侧根之分的根系叫做。

八(下)科学第4章 期末复习提纲

八(下)科学第4章 期末复习提纲

一、磁体:1、磁性:具有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

2、磁体:具有磁性的物体,磁体分为永磁体和电磁体。

3、磁极(磁场最强):每个磁体都有2个磁极,分别叫南极(S )和北极(N )4、磁体间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5、磁化:使原来不显磁性的物体(铁)带了磁性的过程。

(课本2个实验不同) 二、磁场:磁体周围存在的一种特殊物质叫磁场。

1、基本性质:对放入其中的磁体产生力的作用;2、方向(规定):磁场中的某一点小磁针静止时北极所指的方向就是该点的磁场方向。

小磁针N 极的指向与磁场(磁感线)方向相同。

三、磁感线:为了描述磁场的方向,在磁场中画一些有方向的曲线,任何一点的曲线方向都跟放在该点的磁针北极所指的方向一致。

(也是该点的磁场方向)方向:磁体周围的磁感线都是从磁体北极出来,回到磁体的南极,简称“北出南归”。

(磁体内部相反)强弱:磁感线越密表示该处磁场越强,反之越弱四、地磁场:地球是一个具大的磁体,地球周围空间存在着磁场。

1、特点:地磁场与条形磁铁磁场相似,地磁的N 极在地理S 极附近,但并不完全重合。

2、磁偏角:地理的南北极与地磁的南北极之间的夹角。

(宋代沈括第一个发现) 五、电流的磁场:1、奥斯特实验证明了: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磁场;2、通电直导线磁场的特点:以通电直导线上各点为圆心的同心圆;这些同心圆在与直导线垂直的平面上;越靠近通电导线,磁场越强。

3、通电螺线管磁场:磁场的方向与与电流方向有关。

用右手螺旋定则(安培定则)判断。

4、通电螺线管磁场:(1)磁性有无可以通过通断电来控制;(2)磁场方向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 (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控制(线圈匝数、有无铁芯)。

(通电螺线管的线圈匝数越多,通过线圈的电流越强,有铁芯,那通电螺线管的磁性越强)学会画小磁针在磁场中北极的指向,并能通过小磁针的北极指向判断磁感线方向注意:通电螺线管的的磁场第四章 电和磁复习提纲5、电磁铁:带铁芯的通电锣线管;优点:(1)磁性有无可以通过通断电来控制;(2)极性可以由电流方向控制;(3)磁性强弱可以由电流大小控制(线圈匝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植物与土壤第一节、土壤的成分(一)、实验1、用土壤取样器取土壤样本在有花卉和农林作物生长的土壤(存在的生物较多、便于寻找样本)中,用土壤取样器选取2-3个土壤样品(避免实验偶然性)。

2、测量土壤空气的体积分数在校园中选择一块干燥的土壤,取5*5*5的一块土壤,放入大烧杯中,体积记为V,沿杯壁缓慢向烧杯内注水,直到水面把土壤刚好全部浸没位置。

记录烧杯中所加水的体积,记作V1。

用与土壤等体积的铁块(没有空隙,水不易浸入)代替土壤,重复上述实验。

记作加入水的体积,记作V2。

实验现象:在向土壤中加入水时,会看见土壤表面产生了许多气泡。

结论:土壤中含有空气,且空气的体积分数约为(V1-V2)/V*100%。

再适合植物生长的土壤中,空气的体积分数为15%-35%。

3、土壤中有水吗取少许土壤放入试管中,用试管架夹住试管在酒精灯上加热。

试管壁上会有水珠。

说明了土壤中含有水。

注意: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4、土壤中存在有机物吗取经充分干燥(避免土壤中水对实验的干扰)的土壤50克-100克(土壤中有机物含量较少),把它们放在细密的铁丝网上,用酒精灯加热(有机物能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等无机物)。

带土壤冷却后再用天平称量,此时会发现土壤质量明显变小。

实验现象:土壤在加热时颜色发生明显变化。

结论:土壤中含有有机物5、土壤里还有什么取新鲜的土壤50克-100克,放入大烧杯中,向大烧杯中倒入足量的蒸馏水先用玻璃棒充分搅拌一会,再静置一段时间让土壤固体颗粒沉淀下来,得到的上部溶液就是土壤浸出液。

取10毫升的土壤浸出液,过滤收集滤液。

然后将滤液放入蒸发皿中,用酒精灯加热,是水分蒸发,当水分蒸发完后,蒸发皿中有残留物。

实验结论:土壤中含有无机盐(能溶于水但不能燃烧)。

(二)、知识点我们把生活在土壤中的各类生物统称为土壤生物。

构成土壤的非生命物质有水、空气、矿物质和有机物。

其中,水是植物吸收最多的物质;空气是植物根呼吸和微生物生命活动所需氧的来源;土壤中的腐殖质可以为土壤动物提供食物,也可以为绿色植物提供养分。

土壤中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生物的排泄物和死亡的生物体。

这些有机物在土壤微生物的作用下,可以形成腐殖质。

土壤形成的顺序:岩石风化——岩石进一步分化,有最低等的生物出现——形成原始土壤,有地衣、苔藓植物出现——出现森林和草原,土壤最终形成。

构成土壤的物质有固体、液体、气体三类。

固体部分:矿物质颗粒和腐殖质,其中矿物质颗粒占固体颗粒的95%左右。

岩石风化因素:风、流水、温度的剧烈变化。

各种生物作用也能促进岩石风化,各种生物的活动加速了有机物在地表的积累。

地衣的作用促进岩石风化。

第二节、各种各样的土壤(一)、知识点土壤主要是由矿物质、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以及多种生物组成的。

矿物质颗粒是组成土壤的主要物质之一,粗的叫做砂粒,细的叫做黏粒,介于两者之间的叫做粉砂粒。

砂土类土壤:沙粒多(粗)疏松,通气、透水性强,保水、保肥性弱黏土类土壤:黏粒、粉砂多(细)通气、透水性弱,保水、保肥性强壤土类土壤:大致等量,均匀通气、透水,能保水保肥,宜于耕种第三节、植物的根与物质的吸收(一)、实验1、植物的吸水部位在哪里选取4株生长旺盛、带有绿叶和根系的右面,随机分为A、B两组。

将A组的2株小麦植株所有根的前端剪去3-5毫米(即根尖),并在切口处涂上石蜡;B组不做处理。

结果:A组幼苗开始出现萎蔫现象。

结论:根尖是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分2、植物失水实验选取4株生长旺盛的同种植物幼苗,随机分为两组。

将2组植物的根部西进,分别放入盛有清水和浓盐水的2只锥形瓶。

结果:在浓盐水中的植物萎蔫,在清水中的植物正常生长。

结论:当植物根毛细胞细胞液的溶液质量分数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时,细胞就吸水;反之,则失水。

3、生长在营养液中的植物选取生长旺盛的植物幼苗,小心洗去其根部附着物,最后用蒸馏水将其洗净,并将它们种植在4只锥形瓶中(正常、缺氮、缺磷、缺钾)结果:标准培养液中,植株正常生长;缺氮,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磷,植株矮小、叶色发红;缺钾,植株矮小,叶片边缘有褐斑,易倒伏。

(二)、知识点植物通过根来吸收土壤中各种营养物质,且根对植物起固定作用,能吸收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侧根,大多数为双子叶植物(大豆、青菜、萝卜)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侧根,大多数为单子叶植物(葱、蒜、小麦、水稻)植物的根在土壤中的分布与植物的种类和外界环境如土壤的结构、肥力、通气情况和水分情况。

(缺水地区的植物根更发达)根尖是指从根的顶端到着生根毛的部分,它是根生长、分化、吸收养料最活跃的部分。

依次可分成根冠、分生区、伸长区、根毛区。

根冠:根尖顶端的帽状结构。

细胞壁薄,外层细胞排列疏松,起保护作用。

分生区:根冠内侧,细胞壁薄,细胞核较大,细胞质浓,细胞排列紧密,具有很强的分裂能力(分生作用)伸长区:逐渐停止分裂,但能较快生长,使根不断的伸长生长。

根毛区:表皮细胞向外突起,出现细胞分化,形成不同长度的根毛,增大了根的吸收面积,是根尖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细胞壁极薄,液泡大,含丰富的细胞液。

土壤颗粒之间含有无机盐和水分,称为土壤溶液。

植物吸水:根毛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总是大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反之则吸水。

(低浓度向高浓度扩散)水分由一个皮层细胞进入另一个皮层细胞,然后进入根的木质部导管,最后上升到植物体的各结构。

缺氮,植株矮小、叶色发黄;缺磷,植株矮小、叶色发红;缺钾,植株矮小,叶片边缘有褐斑,易倒伏。

无土栽培原理:根只是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无机盐,土壤只对植物体起固定作用。

第四节、植物的茎与物质的运输(一)、实验1、茎运输水分和无机盐的部位取粗细大小相似、叶片数相同的同种木本植物枝条3根,将每根枝条的下端用刀片削成面积相似的斜面,A组不作处理,B剥去下半部树皮的带叶枝条,C组除去木质部和髓的带叶枝条,只留下树皮。

处理好后将每组枝条分别插入盛有等量红墨水的烧杯中,并用3个夹子将各组枝条分别固定,置于温暖、光照充足的地方(进行蒸腾作用),10分钟后取出枝条。

结论:水分和无机盐通过木质部运输的。

现象:越靠近顶端,颜色越浅,说明水分和无机盐是由下而上运输的。

2、枝瘤在一株木本植物上选取一个枝条,用解剖刀在枝条上取一圈树皮,露出木质部结果:经过一两个月后,切口上方的树皮将膨大形成枝瘤。

结论:有机物通过筛管自上而下运输。

(二)、知识点茎按形态分分为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缠绕茎,按组成分为木质茎、草质茎直立茎:直立生长,一般较硬。

(樟树、月季、玉米)攀缘茎:借助茎或叶的变态结构,附着在其他物体上上升(黄瓜、丝瓜)匍匐茎:比较软,不能直立生长,只能匍匐生长。

(甘薯、草莓)缠绕茎:茎本身缠绕其他物体上升(牵牛花、菜豆、常春藤)木质茎一般具有:树皮、形成层、木质部和髓等结构。

树皮包在茎的外层,对茎起保护作用。

韧皮部位于树皮靠近木质部的部位,韧皮部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筛管(有孔)。

木质部(制作家具)中含有起输导作用的导管(无孔),木纤维具有很强的支持力。

髓位于茎的中央,细胞体积较大,具有储藏营养的作用。

在韧皮部与木质部之间有形成层,它能不断进行细胞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使茎加粗。

(水稻、小麦、毛竹等没有形成层)生长在温带地区的木本植物,在外界气候因素的影响下,木质茎的横切面上呈现出年轮现象,据此可以判断树的年龄。

1)年轮疏松朝南,密集朝北2)年轮较疏松、颜色较浅是春材,环境好,反之则是秋材水分和无机盐在茎木质部的导管中自下而上地向枝端运输叶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向下运输。

第五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一)、实验1、蒸腾作用散失什么选取一盆正处于生长旺盛期的阔叶植物(蒸腾作用更快),用一透明塑料袋把几片邻近的叶片包扎起来,浇水后置于阳光下,塑料袋内有水珠。

结论:植物蒸腾作用散失水分2、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在液体压强计的U形玻璃管内灌满稀释的红墨水,左边用橡皮管将木本植物枝条与U形管左侧连通,在室内放置约5分钟,右侧水柱下降。

结论:植物蒸腾作用吸收水分。

3、氯化钴试纸(有水会变成红色)选取一片生长旺盛的蚕豆叶,用滤纸把它上下表皮上的水分吸干。

将A、B两张浸有氯化钴溶液的蓝色试纸相对应的贴在叶片上下表皮的表面,过一段时间,先变色、深一点的是下表皮上的试纸。

结论:下表皮气孔数多于上表皮。

且下表皮散发出来的水分要多于上表皮。

4、气孔数哪一面多在载玻片上滴一滴清水,用镊子撕去蚕豆叶片的下表皮,把它们放在载波片上,用解剖针把它们展平,加盖盖玻片。

在低倍显微镜下观察叶片的表皮细胞,它们呈半月形(保卫细胞)且里面有叶绿体。

再取一片叶子,把它放进盛有热水(60摄氏度)的烧杯中,下表皮的气孔数多。

(二)、知识点生活在潮湿、阴暗环境下的植物,一般叶片较大且叶表面无角质层,以增加换气面积(增加蒸腾作用)。

生活在干旱环境下的植物一般叶片较小甚至退化成针刺状或小鳞片状,也表面多覆盖蜡质和不易透水的角质层。

叶是由叶柄和叶片组成的,叶片是由表皮(上、下表皮,起保护作用,由大量无色透明的表皮细胞组成,有利于光线的透过和叶内结构的保护)、叶肉(叶肉细胞内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叶脉(内含疏导组织)。

蒸腾作用是指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根吸收的水99%通过蒸腾作用的方式散发出去。

蒸腾作用的益处:1)可以在温度偏高的情况下有效的降低叶片温度2)是根部吸收水分的主要动力3)利于溶解在水中的无机盐在植物体内的运输影响蒸腾作用的因素:温度高、气流速度快、湿度小、光照强,则蒸腾作用强下表皮的气孔数多于上表皮的益处:上表皮易接受光照进行光合作用,避免蒸腾作用散失过多的水分。

但水生植物由于不会缺水,且为了利于透气,所以上表皮气孔数多于下表皮。

半月形细胞是保卫细胞,两个保卫细胞之间的小孔是气孔,是植物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二氧化碳、氧气、水蒸气)交换的窗口,也是散失体内水分的门户。

水分多,膨胀;水分少,合拢。

温度过高时,蒸腾作用停止。

第六节、保护土壤(一)、知识点由于土层太浅、土壤污染、永久冻土和含水量过高或过低等原因,陆地面积89%的土地不适宜农业生产。

土壤资源最大的威胁来自于土壤的污染和过度开发。

工农业生产和生活废水,固体废物的任意排放,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都可能导致化学污染,从而破坏土壤结构;某些细菌、寄生虫、病毒也会对土壤产生生物污染。

(还有白色污染、重金属污染等)耕地被蚕食、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和盐渍化等都会造成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是我国甚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每年冲杀走了大量的氮、磷、钾元素。

我国沙漠化现象严重,土壤盐渍化是指易溶性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的现象或过程。

影响了耕地质量,导致农业减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