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编复习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编(1895-1905)

第一章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

第一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

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

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的三阶段:

酝酿发动期(1894-1898)

发展高潮期(1898-1907)

衰落尾声期(1907-1911)

第二节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

一、运动的目标:1905年由蒋智由在《新民丛报》中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目标。

“自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面旗帜、一种思想武器。文学改良运动在反对封建旧文学以革新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以建设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文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运动的纲领:主要是由梁启超制定提出,包括: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这一纲领是紧紧围绕着其目标服务的。

三、文学改良运动的内容

1.“新派诗”:主要追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新派诗”与旧体诗的不同。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这样,“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2.“新文体”:继承经世派的新体散文,尔后又有所发展的一种新式散文文体。它从旧体文言散文的束缚中“至是自解放”,文笔“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捡来”,因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但这种“新文体”仍是从古文、骈文和时文中兼取句式格调,又杂以俚语和外国语法,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较适于表达新生活和新思想。它的开创者是康有为,继而成为“新文体”代表作家的是梁启超。

3.“新小说”: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盛行的“政治小说”模式,认为“于日本维新之运有大功者,小说亦其一端” ,要求借鉴日本“政治小说”的体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及清末许多长篇社会小说,既是效法这种小说体制与格调的产物。

4. “新戏剧”:提出以西方戏剧大师为法,莎士比亚、伏尔泰之风为中国剧坛之革命军。蒋智由更提出戏剧改良要多演“悲剧”,少演或不演“喜剧”:“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而沙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欲有益于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

其时,有志于戏曲改良的作家与艺人,不仅要求效法欧美悲剧大师,改良中国戏剧,并且输入话剧形式,演“文明戏”(一种穿时装、表演现实题材的戏剧形式),改良京剧等,蔚成风气。

第三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

一、宣传并树立了文学进化观。

二、宣传并树立了新的文学价值观。

三、为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开山引路。

四、推动文学批评与论争的进程。

五、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的整理研究蔚成风气。

六、在创作上,文学各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进步意义的作家和作品。

第八章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

第一节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

一、揭起“诗界革命”的大旗,奠定其理论基础。《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变革旧诗,形成具有“三长”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新诗。

二、“文界革命”与新文体。新文体是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的一种明白晓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通俗文体。

◆新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古文的一种通俗文体。这种文体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这种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三、“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

1.求新:新小说的政治功能。《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2. 小说的四种力量:“熏”:熏陶、感染。“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刺”:刺激,“顿”,突发而“骤觉”。“提”:指主体与客体感情的融合。

四、戏剧改良

宗旨:以西方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以西方戏剧为榜样。

模式:以中国传奇演绎外国故事。如“比武招亲”、“包公断案故事”等传统模式的运用。

五、“新文体”的特色

1.鲜明的政治倾向。例如《变法通议》。

2.真挚而强烈的感情。例如《少年中国说》。

3.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例如《过渡时代论》。

4.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例如《少年中国说》。

第四节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

一、发动并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

二、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成就为文学革新运动增添了光辉;

三、介绍引进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革新运动指明了方向;

四、对“五四”文学革命,以及许多现代作家均有影响。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

一、诗歌理论

1.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诗外有事”是指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诗中有人”是指诗作中要有诗人自己的艺术个性。

诗人既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真实地描写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又能以真实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来艺术地把握这一切。

2.诗论主体:追求“新派诗”的理想境界。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阐述了对新派诗的诗境的追求:

第一,复古人比兴之体。

第二,以散文的手法写诗。

第三,选择新题材、创造新意境。

3.主张“我手写我口”的言文合一

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这是我国语言文学史上关于“言文合一”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4.提出名曰“杂歌谣”的新体诗

杂歌谣是一种篇幅长短不一,句式、字数多少不等,艺术风格多样的新体诗。

二、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

一)诗歌创作:《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

1.反映反帝爱国精神的“中日战纪”。《哀旅顺》、《冯将军歌》

2.记录五彩缤纷的域外生活。描写西方自然科学新成就。《今别离》四首。描写异国风光、民俗人情。《樱花歌》

3.反映民生疾苦。《邻妇叹》

二)艺术成就

1.黄诗长于叙事描写,出色地刻画艺术形象;

2.以文以诗,又力求诗与音乐的结合;

3.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造成清新活泼的诗歌气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