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编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习资料整理
中国近代文学史复制资料整理目录第一章清末文学 (2)一、曾国藩和湘乡派: (2)二、梁启超和新民体: (2)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 (2)第二章新民主主义文学 (2)一、“五四”新文学运动: (2)二、白话文学: (3)三、乡土文学: (3)四、延安文艺座谈会: (3)五、解放区文学: (3)六、上海“孤岛”文学: (4)第三章文学团体 (4)第四章文学家 (5)一、鲁迅: (5)二、其他文学家: (6)第五章少数民族文学 (6)第一章清末文学一、曾国藩和湘乡派:曾国藩,晚清军政大臣、近代作家、湘乡派古文的创立者。
借鼓吹桐城派发展自己创立的湘乡派。
在桐城派主张的义理、考据、词章外补充强调了经济的重要性,同时改进了桐城派的文风,是古文舒展有气势,雄厚有内容。
但在思想方面,湘乡派成为宣传封建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因而得到了封建统治阶级的信任和支持。
二、梁启超和新民体:梁启超,近代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戊戌变法领袖之一。
新民体是梁启超在报章杂志上创立的新的散文题材,因发表于早期《新民丛报》而得名。
新民体是中国传统文言文的一次解放,在文坛上取代了桐城派的统治地位。
新民体是文言文变革为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是最早的新体散文。
特点是:1、内容包容了世界范围内的新事物、新思想、新名词;2、文字通俗流畅,说理透彻;3、结构严密,逻辑清晰;4、感情充沛,具有强大的冲击力。
但新民体的缺点是粗率浅薄。
梁启超作为新民体的主要作者,代表作有:《少年中国说》、《新民说》、《说希望》等。
新民体的精华在白话文运动中得到了继承。
三、清末四大谴责小说:刘鹗《老残游记》、曾朴《孽海花》、吴沃尧《二十年目睹只怪现状》、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二章新民主主义文学一、“五四”新文学运动:从1917年初到1919年五四运动后一段时期里发生的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文学变革运动。
“五四”新文学运动是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重要的一翼。
1917年初陈独秀主办的《新青年》杂志首先发起。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资料 1
欢迎阅读一、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额开端?1.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签订了第一批不平等条约,使独立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殖民地的中国,封建的中国开始逐步变为半封建的中国。
2.近代中国阶级关系的变化。
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在原有的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外,又先后出现了产业无产阶级、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
3.近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
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开始变为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4.1.2.1.2.3.4.1.三种政治力量,三种建国方案三种政治力量:一是地主阶级和买办性的大资产阶级,他们是反动势力、民主革命的对象;二是民族资产阶级,他们是中间势力、民主革命的力量之一;是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进步势力、民主革命的主要力量。
三种政治力量提出了三种不同的建国方案:第一种是地主阶级与买办性的大阶级的方案;第二种是民族资产阶级的方案;第三种是工人阶级和其他进步势力的方案。
2.两种基本的选择,两个中国之命运两个基本的选择:或者是继续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或者是创建新民主主义的新中国。
两个中国之命运:帝国主义列强不会让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富强的资本主义国家;民族资产阶级力量过于软弱,中国无法通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
五、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以后社会阶级发生了那些变动?★随着近代中国从封建社会逐步演变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阶级关系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动,不仅旧的阶级发生了变化,还有新的阶级产生出来。
1.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占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
不过,2.3.4.另资本-1.金融事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立资本-帝国主义列强在中国进行经济掠夺的基地。
2.掠夺中国的关税自主权。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1.符号表达的转变:近代文学中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从传统文学的象征、隐语、修辞转向符号的表达方式。
这一转变源于现代性的冲击和对西
方文化的接触,使作家开始将社会现象、个人情感转化为新的符号语言,
并通过短篇小说、白话小说等文体来呈现。
4.文艺革命:五四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次重大转折,涌现着一大
批重要作家如郁达夫、冰心、巴金等。
他们与时代同行,用文学批判封建
主义、资本主义和帝国主义的文化侵略,同时倡导文艺的独立性和进步性。
5.抗战文学: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作家们
关注并表达了人民的抗战情绪和民族精神。
徐志摩、郭沫若、朱自清等作
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支持国家的抗战事业,同时也抒发自己的个人情感。
6.革命文学:解放战争时期,中国文学以革命为主题,作家们推崇工
农兵群众的英雄主义,弘扬社会主义思想。
战斗文学、农民文学、工人文
学等成为主流。
代表作家有王朔、文化协会成员等。
7.现代文学: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作家
们开始关注社会发展、人类矛盾和人性探索等议题,出现了形形色色的文
学流派和思潮。
莫言、史铁生等作家精心描绘着中国社会的多样性,展现
了中国近代文学的成熟和多元。
总体而言,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由维新到现代,由主题单一到
多元并存的历程。
在这个历程中,作家们不仅表达着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也呈现了中国社会的变革和发展。
通过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了解,我
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学的演变和变革,并体会到人类精神和文化的跨越。
中国近现代史考试、考研复习资料
材料1:1841年12月,曾担任过美国总统的亚当斯在马萨诸塞州历史协会发表演说,为英国挑起侵华战争辩解,称“战争的原因是叩头”,即“中国妄自尊大”,不愿与西方国家平等交往。
材料2:“英国的大炮破坏了皇帝的权威,迫使天朝帝国与地上的世界接触。
与外界完全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而当这种隔绝状态通过英国而为暴力所打破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必然是解体的过程,正如小心保存在密闭棺材里的木乃伊一接触新鲜空气便必然要解体一样。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92页。
材料3:“帝国主义列强侵略中国,在一方面促使中国封建社会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把一个封建社会变成了一个半封建的社会;但是在另一方面,它们又残酷地统治了中国,把一个独立的中国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
”——《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30页。
材料4:美国总统顾问亨利·亚当姆斯:为保障列强国内的经济秩序和安全,“必须征服亚洲”,“决不能容许中国和亚洲实现工业化和政治上的独立”,“如果容许中国和亚洲独立自主地开发自己的资源”,“如果容许在太平洋彼岸⋯⋯以无尽藏的黄河流域的生产资料为供应的民族工业的体系成功地组织起来,对西方文明来说,将是不可思议的罪行。
”请根据以上材料思考下列问题:(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是否符合历史事实?这种论调说明了什么问题?(2)请根据材料2、材料3及所学知识,说明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对中国的影响。
(3)有一种观点是“鸦片战争给中国送来了近代文明”,根据材料3、材料4及所学知识,试分析“侵略有功论”。
答案: (1)材料1中亚当斯的论调并不符合历史事实,这是在寻找借口,为英国发动侵华战争开脱罪责。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是蓄谋已久的,是资本主义发展和殖民扩张的需要。
该论调说明西方列强在对华政策方面是一致的。
(2)资本—帝国主义的入侵,打破了清朝闭关锁国的状态,客观上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解体,促使中国发生了资本主义因素,这是列强侵华的客观后果,决不是主观愿望,列强的最终目的是要瓜分中国,灭亡中国。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历史纲要》重点简答、论述题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近代中国资产阶级的产生及其两部分答:资产阶级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中国资产阶级分为官僚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两部分。
官僚买办资产阶级是大官僚与大买办的结合。
民族资产阶级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加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引起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的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近代中国工人阶级的形成及其特点答: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
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
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其革命性最强。
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
第三,它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
近代中国社会两大主要矛盾及其相互关系答: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两对主要矛盾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中国内部各阶级,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
近代中国的民族主义革命,就是在这些主要矛盾及其激化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中国近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复习纲要综述1、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两大前提,即一方面少数人积累大量的货币财富,另一方面劳动者丧失生产资料变成自由出卖劳动力的生产者。
2、1840年,英国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
中国历史的发展发生重大转折。
3、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中国的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开始发生质的变化。
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逐渐开始了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革命。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有哪些?(1)资本帝国主义掌控中国经济和政治命脉,决定并支配中国。
(2)中国封建势力已经与侵略者勾结一体,是列强压迫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3)自然经济虽遭破坏,但地主土地所有制仍存。
(4)中国资本主义虽然产生并有一定发展,但始终软弱,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
(5)中国的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中国部不统一。
这与资本—帝国主义争斗和间接控制、与中国地方性农业经济基础上的地方割据、中国地域广大等有关。
(6)中国人民政治权力和生活极端贫困化。
5、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这两对主要矛盾及其斗争贯穿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6、近代中国的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历史任务: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关系:这两个历史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第一,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制度,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近代以来的历史表明,争得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必须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
第二,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是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和必然要求。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1、三元里人民抗英斗争1841年5月,英军在三元里的暴行,激起民愤,奋起反抗。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复习资料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一、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1.龚自珍从这种“变”的观点出发,对封建末世的种种黑暗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2.人心思变,要求“以变应变”成为近代中国人的心理特征之一。
3.鸦片战争后,作为“汉宋之学”的对立物而崛起的“经世致用”之学,标志着传统文化中重视致用的传统在近代文化中得以恢复4.和发扬。
二、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1.1895 年,严复在天津的《直报》上发表了著名论文《原强》。
文中引述了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在《物种起源》一书中提出生物进2.化论学说,着重阐述“自然选择”的思想。
3.西方近代文化的科学与民主精神的传播,影响了中国文化深层结构,部分地改变了近代中国人心理素质,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性格特征。
三、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1.在中国近代史上最先提出文学与时代关系是龚自珍和魏源。
2.3、进化的文学发展观表达最为明确系统,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最末一位杰出学者和文艺批评家王国维。
四、爱国主义伟大主题1.爱国主义在近代文学史中,是一个超越文学流派界限的普遍主题。
第二章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阶段及其特点1.梁启超继《新民说》发表后,1902年又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关系》,提出“小说界革命”。
2.梁启超于1902 年在日本东京创办了我国第一个小说刊物——《新小说》,大量发表翻译与创作的新小说,他自己也创作了《新中国未来记》。
3.反殖、反帝、反封建是近代文学的主流,是近代文学最重要、最基本主题。
4.梁启超提倡文学革新,其理论核心是他的“新民说”5.梁启超继续发扬在“戊戌政变”前创学会办刊物的进取精神,先后在日本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丛报》、《新小说》、《政论》、《国风》等报刊推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新运动。
6.1868年黄遵宪就对诗坛的崇古卑今创作倾向提出批评,主张“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提倡以“流俗语”入诗,要求对诗歌进行革新(参阅黄遵宪《杂感》)。
7.在近代,较早起来批判桐城派并进行散文改革实践的是冯桂芬,他的政论著作《校邠庐抗议》,见解大胆、新颖、文笔通俗、流畅,成为近代新体政议文先例。
中国近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文学辅导大纲第一章近代中国社会与中国近代文化1.中国近代社会的性质。
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指出:“自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一步一步地变成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
”这是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恰切概括。
近代社会的80年,是中国二千余年的封建政治制度动摇山崩溃和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形态解体的时期,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和新兴资产阶级领导的旨在反抗外来侵略、反对封建专制的民族民主革命运动高涨的时期。
2.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动荡与危机。
近代80年,中国社会一直处于前所未有的动荡与危机之中,这突出地表现在政治和经济方面,也表现为近代社会严重的阶级对立。
民族忧患意识与探索。
鸦片战争以后,由于帝国主义的侵入,西方列强与封建中国的强弱之势表现得日益明显。
“天朝大国”夜郎自大的迷梦被残酷的现实所粉碎,有识之士纷纷起而探求中国的出路。
一部中国近代史,就是一部先进的中国人怀着深刻的忧患意识探寻民族出路的历史。
从封闭到开放,向西方学习。
中国近代社会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也可以看作是中国社会由长期的封建闭关到走向开放的历史,是向西方学习的历史。
这种开放,是由不自觉、被迫走向自觉、主动的,这种学习,也经历了一个逐渐明确、深化的认识过程。
3.中国近代文化精神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求变,民族进取精神的复苏。
致用,知识阶层的求实之风。
科学与民主精神的发扬。
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精神的恢宏。
4.近代文化精神对近代文学产生的影响。
文学进化思想的确立。
文学观念和文学格局的变化。
爱国主义的伟大主题。
语言与文字合一,文学的通俗化倾向。
5.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与以前有何不同?中国文学本来就有爱国主义的优良传统。
近代社会矛盾的特殊性,使近代文学的爱国主义精神具有与前不同的时代内容。
由于封建制度已进入末也,加以外国列强侵略,阶级矛盾与民族矛盾交织,所谓内不强则贼入,木朽蠹生,社会危机与民族危机相互激荡,因而,爱国主义在近代,表现为两个互相联系的大方面:一是揭露和批判封建末世的黑暗和腐败,呼吁社会变革,从唱出封建社会的挽歌,到写出否定封建制度的檄文。
中国近代史文学2013年自学考试复习资料
第一章 1917—1949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1.晚清时期,维新派思想家、文学家视“开民智”为改革社会、振兴国家的关键,在文学界掀起了以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为主要内容的文学改良运动。
2.“小说界革命”重视小说的社会地位和社会作用,改变小说是“小道”、“闲书”的传统观念。
倡导者梁启超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阐述了小说的社会作用。
3.1915年9月陈独秀主编的《新青年》创刊,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
4.1917年1月,《新青年》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这是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提出“以今世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为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5.1917年2月,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旗帜鲜明地提出文学革命的“三大主义”6.周作人与1918年发表了《人的文学》的重要文章。
他解释“人的文学”,是以合乎人性的人的灵肉一致的生活为是的文学。
《平民文学》7.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的文学研究会,是文学革命后出现的第一个新文学团体,作为发起人署名的有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文学研究会有刊物《小说月报》和《文学旬刊》,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
8.被称为“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成立于1927年2月,发起人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有《创造季刊》和《创造月刊》,他们尊自我,重主观,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他们是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9.1923年成立的新月社,主要成员有胡适、闻一多、徐志摩。
1925年10月徐志摩主编《晨报副刊》上编《诗镌》周刊,提倡新格律诗。
以闻一多、徐志摩为首,以《诗镌》为阵地,进行新格律诗的创作,称为“新月诗派”10.1907年,一批爱好戏剧的留日学生李叔同、欧阳予倩等,在欧美、日本话剧运动影响下,组织话剧团体春柳社。
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话剧团体。
11.倡导物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是创造社和太阳社。
中国近代文学史 复习笔记
绵延最久的诗歌流派,也是最后一个退出历史舞20世纪30年代。
宋诗派的特点是以学问入诗,以散文为诗,合诗人之言与学人之言为一,、同光体是一个有着大致相同诗学价值取向的诗歌流派。
他们在“不墨守盛继承宋诗派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合一的传统。
代表人物是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陈衍。
2、同光体者,苏堪(郑孝胥)与余戏称同光以来诗人不墨守盛唐者。
——陈衍《沈乙庵诗序》情感世界、师承学养、艺术宗尚各自价值取向大致如下:1、不墨守盛唐,力破余地。
2、诗为写忧之具,体当变风变雅。
、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也。
——唐朝开元年间,李、杜、王、孟、高、岑诸大家并起,开启了唐诗的规模传统,史称盛唐;唐元和年间,元、白继往开来,形成了“诗到元和体变新”的局面,史谓中唐。
宋元祐年间,苏轼、黄庭坚推尚杜甫、韩愈,用以文为诗,脱胎、吾尝谓诗有元佑、元和、元嘉三关。
——沈曾植《与金蓉镜元嘉三关”,通此三关,始可名家。
“三关说”将学诗途径由宋唐而推至六朝。
、《石遗室诗话》最初发表于1912年梁启超主编的《庸言》杂、《青鹤》两杂志上连载,共32卷。
1934年前后又有《续编》6卷问世。
2、《石遗室诗话》篇幅浩繁,作者以品评道咸以来诗人诗作为主,显示出极富个性特色的诗学观念和审美取向。
、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
2、樊增祥、19世纪末20世纪初年,声气相求,切磋唱和,称盛一时的清季四大词人,即王鹏运、况周颐、朱在意蕴。
况周颐的“重、拙、大”之说,旨在追求一种情真理足的词境,凝重沉着的词风和自然真率的表现,因而强调性情修养与学问积累的重要性,发展了常州词派固、《新小说》等诸杂清廷虽严禁不能遏。
每一册出,内地翻刻本辄十数。
二十年来学子之思想,颇蒙其影响。
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汉魏晋,颇尚矜炼。
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
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
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川教版)考点6 列强的侵略和中国人民的抗争一林则徐虎门销烟1.禁烟的代表人物:林则徐身份:钦差大臣禁烟地点:广东支持者:道光帝2、禁烟目的:维护清朝统治。
3.1839年6月林则徐将缴获鸦片在虎门海滩当众销毁,史称虎门销烟。
4.意义:沉重打击了英国侵略者,振奋了民族精神,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壮举,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
二鸦片战争(1840年6月——1842年8月)1.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维护鸦片贸易;根本原因是打开中国市场。
2.1840年6月,英军封锁珠江口。
战争开始。
3.战争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定中英《南京条约》4.失败原因:清政府政治腐败,经济和军事落后5.中英《南京条约》(1842年8月)——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内容:①赔款2100万银元;②割香港岛给英国;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个通商口岸;④英商货物进出口关税应由两国协商。
6.南京条约的附件: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从这两个条约中英国又获得三项特权:领事裁判权.片面最惠国待遇.在通商口岸建立租界.7鸦片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为什么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①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主权遭到践踏;②中国封建自然经济趋于解体;③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④外国侵略者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成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⑤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三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1.根本原因: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因此它是鸦片战争的扩大和继续。
2.1856年10月,英军炮轰广州,战争开始。
第二年法国加入,组成英法联军。
3.1860年10月,英法联军攻入北京,火烧圆明园(西方人称夏宫)。
4.战争结果:清朝战败,被迫签定《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5. 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150多万平方千米),是近代史上侵占中国领土最多的国家.6.太平军抗击洋枪队:①太平天国运动的兴起时间:1851年领导人:洪秀全都城:天京(南京)②中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组成洋枪队对抗太平军,其头目先为美国人华尔,后为英国人戈登③太平军大败洋枪队:1860年青浦之战,击伤头目华尔;1862年慈溪之战,华尔重伤死去;1864年金坛之战,击伤戈登腿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全版)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完全版)上篇: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前夜综述风云变幻的八十年1、为什么说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答: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社会性质发生变化,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的主要矛盾发生变化,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中国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新的阶级和新的思想。
因此,鸦片战争就成为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答:(1)在错综复杂的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两大主要矛盾是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而前一个是主要矛盾。
(2)在两种矛盾的作用下,中国的社会性质由封建社会转变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
(3)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有一下一些基本特征:①、资本----帝国主义势力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控制了中国的政治②、中国封建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压迫奴役中国人民。
③、中国自然经济遭到破坏,但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阻碍着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
④、所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已经存在,但势力很弱。
⑤、政治势力不统一,各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不平衡。
⑥、在资本----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中国的广大人民过着饥寒交迫,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
3、如何理解近代中国的两大任务及其相互关系?答: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解放这两个任务,是互相区别又互相紧密联系的。
由于腐朽的社会制度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阻碍着经济技术的进步,必须首先改变这种社会制度,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为实现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创造前提开辟道路。
因为不经过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争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就不可能推翻帝国主义对中国的反动统治,改变它们控制中国经济财政命脉,利用特权向中国大量倾销商品和资本输出,压迫中国民族工商业发展的局面,就不可能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和专制政治制度,解放农村生产力,改善农民的生活,扩大民族工商业的国内市场;就不可能达到民族的团结,社会的稳定,从而集中力量进行经济、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以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富裕幸福。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是一个丰富多样的领域,涵盖了从清朝末年到当代的文学作品和文学思潮。
它反映了中国社会、政治、文化的变迁,揭示了一系列独特的文学风格和思想。
本文将介绍一些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的重要知识点。
1. 文言与白话文中国近代文学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白话文运动”。
在这一时期,一些作家开始使用白话文(现代汉语)写作,代替了传统的文言文。
这一变革对于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使文学更加贴近人民群众,表达方式更加直接。
2. 戏剧革新20世纪初,中国戏剧经历了一次重要的变革,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在此期间,戏剧开始关注社会现实和个人命运,反映社会问题和个人内心世界。
新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戏剧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并且催生了一批优秀的戏剧作品和演员。
3. 文学杂志的兴起20世纪初,随着报刊业的发展,文学杂志成为了传播文学作品和思想的重要平台。
一些著名的文学杂志如《新青年》和《小说月报》等,为许多新兴作家提供了发表作品的机会,并且促进了不同文学流派的交流与碰撞。
4. 文艺复兴运动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是中国文艺复兴运动的高峰期。
这一时期,一系列新的文学思潮和文学流派兴起,如“现代派”、“新感觉派”和“现实主义文学”。
作家们开始探索个体的内心世界和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学表达方式。
5. 文学在抗战中的作用中国近代文学承载着中国人民在抗战期间的信仰和精神力量。
许多文学作品在抗战期间涌现,以战争为背景,表达抗日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这些作品激发了民众的爱国热情,并为抗战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6. 社会主义文学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文学成为官方鼓励和推崇的文学流派。
社会主义文学强调塑造积极向上的社会形象,宣传社会主义价值观,反映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和困难。
7. 文化大革命对文学的影响1966年至1976年的文化大革命是中国近代文学史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
自考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1.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其关系是: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中华民族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险时,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二是外国侵略者同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尤其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阶级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三是国内战争威胁到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站在同一战线上。
近代中国民族民主革命,就是在这些矛盾及其激发的基础上发生和发展起来的。
8..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手段:①军事侵略:②政治控制:③经济掠夺:④文化渗透。
12. 帝国主义对中国文化渗透的手段有:宗教渗透和侵略;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大肆宣扬“种族优劣论”13.民族资产阶级的特点:(1)民族资产阶级上层资本雄厚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系紧密,中下层规模较小,资本较少,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联系较少且矛盾较大。
(2)民族资产阶级在其生存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受到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参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或在斗争中保持中立;另一方面因其力量薄弱,又与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斗争中缺乏彻底的革命性。
中国资产阶级的两重特点和双重性格,决定它不可能引导中国民主革命走向胜利。
14.中国无产阶级的特点:A.深受三层压迫,革命性最强;B.人数虽少,但集中,便于组织形成革命力量和传播先进思想;C.与农民有天然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
23.清末“新政”的内容。
改革管制,整顿吏制,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设立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改革兵制,训练新军;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1906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给予奖励。
35.戊戌维新运动的地位(历史意义和影响)。
第一,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第二,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第三,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四,在改革社会风气方面也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中国近代史复习提纲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40年——19世纪60年代初〖阶段特征〗鸦片战争标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
第二次鸦片战争使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主要事件和问题〗鸦片战争(原因、禁烟、南京条约)、第二次鸦片战争(原因、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沙俄侵占领土)、太平天国运动(洋枪队,失败原因)【2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发展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19世纪60年代—1901年〖阶段特征〗基本特征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马关条约》—大大加深《辛丑条约》—完全形成〖主要事件与问题〗洋务运动(原因、代表、四个主要内容、结果、失败原因、评价)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甲午中日战争、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狂潮、中国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3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0世纪初——1919年〖阶段特征〗1、资产阶级革命和民主共和是历史主流。
2、辛亥革命上中国近现代史上的第一次历史巨变。
3、广大人民群众同清朝统治集团和北洋军阀统治的两大主要矛盾趋于汇流〖主要事件和问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兴起和发展、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成立、北洋军阀统治的建立、民族工业的短暂春天、新文化运动【4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和国民革命运动】1919年5月——1927年7月〖阶段特征〗1、1919年5月——1923年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始。
(标志:五四运动)2、1924年1月——1924年7月,国民革命时期。
(突出特点——国共合作主要成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主要事件和问题〗五四运动和马克思主义传播、中国共产党的成立、第一次国共合作和国民革命运动的兴起、北伐战争的胜利进军和大革命的失败、国民革命的性质、特点、主要成果和失败的经验教训【5国共十年对峙】1927年8月——1937年7月〖阶段特征〗1、国共两党、两个政权的对峙是重要特征。
2、中共开始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探索,从幼稚走向成熟。
中国近代史纲要中编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中国革命呈现出 新面貌
中国共产党一经成立,中国革命就展现了新的面貌:
第一,第一次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 人民指出了明确的斗争目标。
第二,发动工农群众开展革命斗争,在中国掀起了第一次 工人运动高潮,同时,中国共产党也开始从事发动 农民的工作,农民的运动蓬勃发展。 第三,实行国共合作,并在合作中发挥主导作用,掀起大革命 高潮,并为大革命的发展做出独特的、重大的贡献。
标志: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 主要内容:
宣传民主与科学 前期: 批判封建的儒家学说。 提倡文学革命。
后期
宣传十月革命,宣传社会主义。 五四以后,马克思主 义反对专 制和愚昧、迷信
代表作
《敬告青年》
《狂人日记》 《文学改良刍议》
作者
陈独秀
鲁迅 胡适 陈独秀
二、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
早期马克思主义思想运动的特点: 1、重视对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的学习,明确 地同第二国际的社会民主主义划清界限。 2、注意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学习和运用马克 思主义理论。 3、开始提出知识分子应当同劳动群众相结合 的思想。
中国先进分子为什么和怎样 选择了马克思主义
1、为了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必须运用新的思想 武器。中国封建社会思想、资产阶级民主思想均不
提倡新道德,反对 (1915 —1917) 旧道德
提倡新文学,反对 《文学革命论》 旧文学 后期 宣传十月革命, (1917 宣传马克思主义 —1919)
《狂人日记》《孔乙己》 鲁迅 《布尔什维主义的胜利》 《法俄革命之比较观》 李大钊 《庶民的胜利》
第四章: 开天辟地的大事变
(一)、新文化运动
(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四)、中国共产党诞生与中国革命新局面
中国近代史重点复习详解
中国近代史重点复习1 中国封建社会的特点?1.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2.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3.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4.在社会结构上,是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2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及其特征有哪些?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基本特征:⑴政治:中国闭关锁国政策⑵经济:小农经济,列强入侵疯狂掠夺原材料和进行商品倾销⑶军事:列强入侵,实行不抵抗政策,设备陈旧3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及其关系是什么?最主要的两大矛盾:①外国侵略者和中华民族的矛盾;②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
关系:这两对主要矛盾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
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
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同镇压中国革命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封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
三是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往往直接出兵,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同一条战线上。
4社会阶级发生了哪些变动?1、近代中国诞生的新兴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2、中国资产阶级也是近代中国新产生的阶级。
5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1首先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腐败社会制度决定的2国家经济特别是经济技术和作战能力的落后。
6近代中国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1.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是: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
2中国近代两大历史任务的相互关系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大历史任务,既是互相区别,又是互相紧密联系的。
7帝国主义不能灭亡和瓜分中国的原因是什么?根本的原因,是中华民族进行的不屈不挠的反侵略斗争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互相制约,也是列强不能瓜分中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知识点
3.新诗运动:新诗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另一个重要的文学运动。
新诗
运动主要由胡适、郭沫若、徐志摩等人发起,他们主张以自由形式抒发内
心情感,反对古文诗的陈旧模式。
新诗运动的代表作品有徐志摩的《再别
康桥》和郭沫若的《七律·长征》等。
5.抗日战争文学:抗日战争期间,中国文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文学艺术在这个特殊时期里不仅承担着抗战宣传的任务,更是为广大民众
提供精神慰藉和感受人民抗战意志的重要工具。
抗日战争文学的代表作品
有巴金的小说《家》和郭沫若的长诗《走向共和》等。
6.乡土文学:一战后,中国社会经历了长时间的动荡和内战,许多作
家开始关注农民和山民的生活与命运,他们以乡土为背景,写作描绘一些
社会基层群体,展现了他们的苦难与希望。
乡土文学的代表作品有杨沫的
小说《红灯记》和陈忠实的小说《白鹿原》等。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
1、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原因有四: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2、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第三,中国的自然经济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成为中国走向近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
第四,中国新兴的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虽然已经产生,但是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且大部分与外国资本——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资本——帝国主义列强的争夺和间接统治之下,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是极不平衡的,中国长期处于不统一状态。
中国近代文学史 中编复习资料
中编(1895-1905)第一章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第一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的三阶段:酝酿发动期(1894-1898)发展高潮期(1898-1907)衰落尾声期(1907-1911)第二节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一、运动的目标:1905年由蒋智由在《新民丛报》中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目标。
“自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面旗帜、一种思想武器。
文学改良运动在反对封建旧文学以革新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以建设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文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运动的纲领:主要是由梁启超制定提出,包括: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这一纲领是紧紧围绕着其目标服务的。
三、文学改良运动的内容1.“新派诗”:主要追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新派诗”与旧体诗的不同。
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这样,“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2.“新文体”:继承经世派的新体散文,尔后又有所发展的一种新式散文文体。
它从旧体文言散文的束缚中“至是自解放”,文笔“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捡来”,因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
但这种“新文体”仍是从古文、骈文和时文中兼取句式格调,又杂以俚语和外国语法,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较适于表达新生活和新思想。
它的开创者是康有为,继而成为“新文体”代表作家的是梁启超。
3.“新小说”: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盛行的“政治小说”模式,认为“于日本维新之运有大功者,小说亦其一端” ,要求借鉴日本“政治小说”的体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及清末许多长篇社会小说,既是效法这种小说体制与格调的产物。
4. “新戏剧”:提出以西方戏剧大师为法,莎士比亚、伏尔泰之风为中国剧坛之革命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编(1895-1905)第一章资产阶级文学改良运动第一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进程一、文学改良运动兴起的原因:1.近代资产阶级作为新的社会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2.政治、经济的变法维新运动和思潮对文学领域的影响。
二、文学改良运动的三阶段:酝酿发动期(1894-1898)发展高潮期(1898-1907)衰落尾声期(1907-1911)第二节文学改良运动的目标与内容一、运动的目标:1905年由蒋智由在《新民丛报》中提出,以建立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目标。
“自由”是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主义的一面旗帜、一种思想武器。
文学改良运动在反对封建旧文学以革新中国文学的过程中,必然要求以建设资产阶级自由文学为文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二、运动的纲领:主要是由梁启超制定提出,包括:文界革命、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戏曲改良,这一纲领是紧紧围绕着其目标服务的。
三、文学改良运动的内容1.“新派诗”:主要追求在思想内容上反映出“新派诗”与旧体诗的不同。
主张“以旧风格含新意境”、“能熔铸新理想入旧风格”,这样,“虽间杂一二新名词亦不为病”。
2.“新文体”:继承经世派的新体散文,尔后又有所发展的一种新式散文文体。
它从旧体文言散文的束缚中“至是自解放”,文笔“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捡来”,因而“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具一种魔力”。
但这种“新文体”仍是从古文、骈文和时文中兼取句式格调,又杂以俚语和外国语法,是一种半文半白的浅近文言,较适于表达新生活和新思想。
它的开创者是康有为,继而成为“新文体”代表作家的是梁启超。
3.“新小说”:取自日本明治维新时期盛行的“政治小说”模式,认为“于日本维新之运有大功者,小说亦其一端” ,要求借鉴日本“政治小说”的体制,“寄托书中之人物,以写自己之政见”。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及清末许多长篇社会小说,既是效法这种小说体制与格调的产物。
4. “新戏剧”:提出以西方戏剧大师为法,莎士比亚、伏尔泰之风为中国剧坛之革命军。
蒋智由更提出戏剧改良要多演“悲剧”,少演或不演“喜剧”:“剧界多悲剧,故能为社会造福”,“多喜剧,故能为社会种孽”;“而沙翁著名之曲,皆悲剧也”;“欲有益于人心,必以有悲剧为主”。
其时,有志于戏曲改良的作家与艺人,不仅要求效法欧美悲剧大师,改良中国戏剧,并且输入话剧形式,演“文明戏”(一种穿时装、表演现实题材的戏剧形式),改良京剧等,蔚成风气。
第三节文学改良运动的历史意义一、宣传并树立了文学进化观。
二、宣传并树立了新的文学价值观。
三、为中国近代文艺理论开山引路。
四、推动文学批评与论争的进程。
五、古典文学和文学史的整理研究蔚成风气。
六、在创作上,文学各领域都产生了一批有进步意义的作家和作品。
第八章近代文学革新运动主将梁启超第一节梁启超的文学改良论一、揭起“诗界革命”的大旗,奠定其理论基础。
《夏威夷游记》中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主张变革旧诗,形成具有“三长”即新意境、新语句和“古人之风格”的新诗。
二、“文界革命”与新文体。
新文体是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的一种明白晓畅、富有感情色彩和鼓动性的通俗文体。
◆新文体:是指出现在报刊上,不同于古文的一种通俗文体。
这种文体为适应维新变法的宣传和思想文化启蒙而产生,半文半白,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富有鼓动性,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
这种新的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运用得最好,故被人们称为“时务文体”;后来,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运用得更加成熟,又被称为“新民文体”。
这种文体成为文言文与白话文的一种过渡文体,为“五四”时期的白话文运动开了先河。
三、“小说界革命”与新小说1.求新:新小说的政治功能。
《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故欲新道德,必新小说;欲新宗教,必新小说;欲新政治,必新小说;欲新风俗,必新小说;欲新学艺,必新小说;乃至欲新人心,欲新人格,必新小说。
何以故?小说有不可思议之力支配人道故。
”2. 小说的四种力量:“熏”:熏陶、感染。
“浸”:浸也者,入而与之俱化也。
“刺”:刺激,“顿”,突发而“骤觉”。
“提”:指主体与客体感情的融合。
四、戏剧改良宗旨:以西方历史故事为创作题材,以西方戏剧为榜样。
模式:以中国传奇演绎外国故事。
如“比武招亲”、“包公断案故事”等传统模式的运用。
五、“新文体”的特色1.鲜明的政治倾向。
例如《变法通议》。
2.真挚而强烈的感情。
例如《少年中国说》。
3.中西交融的语言特色。
例如《过渡时代论》。
4.比喻、对偶、排比的修辞手法。
例如《少年中国说》。
第四节梁启超在近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与贡献一、发动并领导了近代资产阶级的文学革新运动;二、以他的理论和创作成就为文学革新运动增添了光辉;三、介绍引进西方文化和新的文学观念,为文学革新运动指明了方向;四、对“五四”文学革命,以及许多现代作家均有影响。
第九章走向世界的诗人:黄遵宪一、诗歌理论1.诗论纲领:“诗之外有事,诗之中有人”。
“诗外有事”是指诗歌要反映现实生活;“诗中有人”是指诗作中要有诗人自己的艺术个性。
诗人既能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真实地描写时代风云和现实生活,又能以真实的感情和独特的审美感受来艺术地把握这一切。
2.诗论主体:追求“新派诗”的理想境界。
《人境庐诗草?自序》中阐述了对新派诗的诗境的追求:第一,复古人比兴之体。
第二,以散文的手法写诗。
第三,选择新题材、创造新意境。
3.主张“我手写我口”的言文合一1868年黄遵宪在《杂感》诗中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口号,这是我国语言文学史上关于“言文合一”第一次明确的表述。
4.提出名曰“杂歌谣”的新体诗杂歌谣是一种篇幅长短不一,句式、字数多少不等,艺术风格多样的新体诗。
二、诗歌创作和艺术成就一)诗歌创作:《人境庐诗草》、《人境庐集外诗辑》1.反映反帝爱国精神的“中日战纪”。
《哀旅顺》、《冯将军歌》2.记录五彩缤纷的域外生活。
描写西方自然科学新成就。
《今别离》四首。
描写异国风光、民俗人情。
《樱花歌》3.反映民生疾苦。
《邻妇叹》二)艺术成就1.黄诗长于叙事描写,出色地刻画艺术形象;2.以文以诗,又力求诗与音乐的结合;3.汲取民间文学的养分,造成清新活泼的诗歌气息。
第四章康有为及其他维新派作家的创作一、谭嗣同1.谭嗣同诗歌创作——《莽苍苍斋诗》1.描写自然风光的山水诗。
如《潼关》:2.抒发凌云壮志的爱国心。
《狱中题壁》:“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2.艺术个性:诗风恢宏豪迈,壮丽遒劲,带有浓郁的浪漫主义特色。
第五章“同光体”及其他诗歌流派第一节“同光体”诗歌及其诗歌理论一、何谓“同光体”1.“同光体”是近代宋诗运动发展到同光时代的一个诗歌流派。
它最早是由陈衍在《沈乙庵诗序》中提出,以宗宋为主,不墨守盛唐。
◆同光体:指清光绪、宣统至民国后的宋诗派,是晚清宋诗运动的第三期。
同光体之名源于陈衍的诗论,不明言宗宋而称“不墨守盛唐”,即以学宋为主,而不以此自限。
称“同光”乃出于标榜,以上承道、咸以来的宋诗传统自居,其实“同”字所指的同治并无着落,故改称“光宣”更符实际。
这一派诗人创作多始于光绪中叶以后,以陈三立成就最高。
其它主要成员有沈曾植、郑孝胥、陈衍等。
2.“同光体”前后历经四十年,流派纷呈,主要有:江西派、浙派、闽派代表诗人有:陈三立、沈曾植、郑孝胥。
其理论家是陈衍,诗论代表作是陈衍的《石遗室诗话》。
二、“同光体”的诗风1.学古风气比较浓重。
“同光体”诗人多推崇黄庭坚的“点石成金”、“脱胎换骨”说,从古书中寻找创作灵感和源泉,这种陈陈相因,最终导致“同光体”拟古主义和形式主义的弊病。
2.语言佶屈聱牙,艰涩难懂。
3.追求字句上的新巧。
三、“同光体”的诗评家陈衍一)标举“三元”说。
“三元”说是“同光体”的理论核心,也是陈衍的论诗重心。
他在《石遗室诗话》中说:盖余谓诗莫盛于三元:上元开元,中元元和,下元元佑。
余言今人强分唐诗宋诗,宋人皆推本唐人诗法,力破余地耳。
”所谓“三元”,即唐宋三位诗人(杜甫、韩愈和黄庭坚)所代表的三个时期。
“三元”说为“同光体”宗宋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主张“合学人、诗人之诗二而一之” 。
这是对何绍基所提出的“学人之诗与诗人之诗的结合”的发展。
陈衍为标举这一主张,批判了严羽的“诗有别才,非关学也”的说法。
三)风格的多样性与时代因素。
第三节王闿运与汉魏六朝诗派一、诗歌理论1.主张诗贵性情,写诗要形象含蓄,重视诗的艺术性。
2.强调“摹拟”,这是王闿运诗文理论的核心。
3.汉魏六朝五言顶峰论。
王闿运认为五言诗是诗歌的顶峰,其他诗歌形式都以五言诗马首是瞻,同时他认为汉魏六朝的五言诗成就最高,而唐代没有五言诗。
这些论断是错误和偏颇的。
◆汉魏六朝诗派: 中国近代以汉魏六朝诗为标榜的拟古诗歌流派。
代表人物为王闿运、邓辅纶。
王闿运提倡“摹拟”,平生创作都是致力于追摹汉魏六朝的诗篇。
他墨守古法,不能把诗歌创作同时代进步联系起来,表现出因循守旧的倾向。
汉魏六朝派诗人,一般都功力较深,不仅能摹六朝诗形貌,而且得其神理,故在诗界颇有影响。
第六章清末常州词派一、何谓“常州词派”?1.“常州词派”:是清中叶产生的一个以常州籍词人为基干的影响词坛百年之久的词学流派。
其创始人是张惠言。
2.常州词派的发展轨迹:1)最初是在反对江西词派萎靡的词风下产生的,张惠言是始作俑者,为常州词派奠定理论础。
继张惠言之后,周济又发展了常州词派理论,巩固其推崇周邦彦的主张倾向。
2)谭献在理论和创作上对常州词派门庭又有所扩展,他以精绝凄婉的小词著名。
和谭献一样,近代四大词人上承常州词派而下开清末词家之风气,特别是近代四大词人之冠的王鹏运,扩大了常州词派的格局和境界。
3)由于常州词派偏于形式和旧的风格,几乎不出拟古一途,在20世纪20年代走向终结,中国古典词体的发展道路,至此终于走到了尽头。
二、常州词派的特点1.推崇周邦彦,重视比兴手法的运用,词的立意和格调较高,尤擅长写托物寄意的咏物词。
2.创作上不脱拟古之病,又把比兴手法绝对化,片面追求词境的浑化,致使词旨隐晦,令人如索枯谜。
第一节谭献、庄棫一、谭献:以词近变雅说与柔厚说为基石。
著有《复堂类稿》,其弟子徐珂将他词论辑为《复堂词话》。
1.变雅说。
谭献提出词近变雅的用意:一是要使词托体更尊,以更为高雅的词面表达深广的忧愤。
二是强调词近“变”雅,它应托微物以极时变,讽政教以谏得失,但又须不失雅诗怨悱不乱的风度。
2.柔厚说。
谭献用“柔厚”二字作为他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概括。
所谓“柔”,就是要运用深微婉约,委曲以致其情的手法,去表现优美、软美的形象和意境。
所谓“厚”,一方面指蕴藉深厚,重立意,求寄托。
另一方面,指语言庄雅、敦厚,而不流于雕琢曼词、破碎尖新。
二、庄棫:强调词寓意的模糊性,使词所表现的意绪、心态具有更普遍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