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的监控量测设计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61c4702a160b4e767f5acfa1c7aa00b52a9d2d.png)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量测方案隧道监控是指通过对隧道结构及其周围环境的全面监测,及时发现和处理隧道运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安全风险。
目前,全球各地的隧道安全事故时有发生,因此,隧道监控已经成为保障隧道安全的重要技术手段。
本文旨在探讨隧道监控量测的方案。
1.隧道监控量测参数隧道监控量测参数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位移:隧道位移监测主要针对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的位移进行监测,以及隧道结构中的任何变形。
主要的监测参数包括滞后变形、收敛变形和开挖变形等。
(2)压力:隧道压力监测是指测量隧道内部和周围岩体以及隧道结构的压力。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围岩应力、锚杆力、压力管道内部压力等。
(3)温度:隧道温度监测是指监测隧道内部以及周围环境的温度。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隧道内部平均温度、温度梯度及各个节点温度。
(4)水位:隧道水位监测是指测量地下水位、坑内水位和排水系统中水位等。
主要监测参数包括水位高度、水位波动及水位变化速率等。
2.监测方法(1)传统测量仪器:传统测量仪器主要是指激光位移仪、全站仪、GPS、压力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等。
这些仪器的测量精度高,但是需要现场排线,测量工作量大,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
(2)遥感监测技术:遥感监测技术是指应用遥感卫星、航拍摄影等技术进行监测。
这种方法无需人员进入现场,可以实现对较大范围内的隧道进行监测,提高了监测效率。
遥感监测数据也可以用于验证传统仪器监测结果的正确性。
(3)传感器网络技术:传感器网络技术是指通过无线传感器网络进行实时监测。
这种方法可以实现实时监测,数据传输方便,具有低功耗、低成本、易维护等优点。
3.数据处理监测数据处理是实施隧道监测量测方案的重要环节。
数据处理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分析和数据存储等。
其中,重要的监测数据应当及时报警并进行应变措施,从而保持隧道安全运营。
4.安全管理隧道监测的安全管理也是隧道量测方案的重要部分。
安全管理应包括隧道安全预警、风险分析、隧道安全评估等方面。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e8cb48702d276a200292ec3.png)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一、概况本标段位于达州境内通川区蒲家镇,线路起于A隧道中部K100+080,止于B隧道出口K104+400,全长4.32公里。
本标段全线有A、B两座隧道,4个掘进口,共计3010m(分离式),其中Ⅴ级围岩419m,Ⅳ级围岩1940m,Ⅲ级围岩580m,明洞71m。
隧道单洞净宽为10.25m,净高为5.0m。
隧道洞口段结合地形、地质情况设置了长度不等的明洞,明洞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
魏家山隧道两隧间距由洞口3.5m加宽至31.6m,洞口段为小净距段。
隧道洞身段衬砌均按新奥法原理设计,采用柔性支护体系结构的复合式衬砌,即以系统锚杆、喷射混凝土、钢筋网、钢架等为初期支护,超前注浆小导管、超前锚管等为施工辅助措施,充分发挥围岩的自承能力,在监控量测信息的指导下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模筑衬砌。
二次衬砌采用钢筋混凝土或模筑素混凝土,二次衬砌抗渗等级不低于S6。
隧道衬砌类型见下表所示:二、监测目的本标段隧道采用新奥法设计施工,为了确保施工期间周围环境及结构自身的施工安全及监测各施工阶段施工动态,经对量测数据的分析处理与必要的计算和判断,掌握围岩动态,确保施工安全,并为调整初期支护参数、确定二次衬砌和仰拱的施作时间提供信息。
通过监控量测达到以下目的:1)监视围岩应力和变形情况,保证支护结构稳定、地表建筑和地下管线的安全。
2)提供判断围岩和初期支护基本稳定的依据。
3)通过监控量测,了解施工方法和施工手段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以便及时调整施工方法,保证施工安全。
4)通过量测数据的分析,掌握围岩稳定性的变化规律,为修改或确认支护结构设计参数提供依据,确定后续工序的安排。
三、编制依据1、《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072、《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G F60-20093、隧道施工监控量测设计图四、量测项目、方法及频率本隧道设计要求监测项目包括:洞内(外)地质及支护状态观测、周边位移量测、拱顶下沉量测、地表下沉量测、洞口小净距段监测5个必测项目。
隧道监控量测
![隧道监控量测](https://img.taocdn.com/s3/m/2e0963e94afe04a1b071de4e.png)
一、监控量测:1、监控量测步距,五级围岩和黄土隧道5米,四级围岩10米,三级围岩30米。
2、监控量测点埋设: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
拱顶下沉1个。
3、埋点要求:点的制作和埋设要按业主要求施做,每个断面5个监控点要埋在同一里程断面上,水平收敛2组。
水平收敛的每组2个点要在同一水平面上。
点不得焊在拱架上。
埋设的监控点不能露出太多,喷完混凝土整好露出整个三角就可以,每个监控点埋设完成后必须用油漆做好标识。
4、数据的采集及整理:点在埋设完12小时内(在断面开挖放炮前)进行初始读数采集。
采集完的初始读数要上报现场监理工程师或在采集数据时与现场监理工程师一起。
现场要随时观测温度以便数据处理改正。
以后的观测按监控量测规范施做,到收敛沉降速率达到0.1~0.15毫米、平均变形达到85%或在二衬挂防水板前停止观测。
上下导开挖时观测时间拱顶下沉和水平收敛一线时间基本一致,三导坑开挖时拱顶下沉、水平收敛1、2线时间均不同。
不管是上下导还是三导坑施工结束时间在同一天。
5、资料整理:每天观测的数据要及时整理分析,对于没天变形量大于5毫米的和累计变形达到100毫米的要停止施工,将数据和资料上报项目部和监理,等待处理意见后在施工。
对于观测次数未能达到要求的,比如1天1次,观测是由于施工或时间的愿因中间可采用内插法。
每个断面观测完,变形稳定后将资料整理好报现场监理和监理站签字后归档。
资料不得做假资料或不测数据在家编资料。
6、监控量测牌:个分部都有统一的监控量测牌是业主下发的,没个断面要挂四个,水平收敛的四个点,牌上要标明里程,埋设时间,人员,初始读数等。
初始读数为你观测的尺的读数加电子显示的读数,尺为12.35,电子显示为2.356,牌上就写12.3756,不是温度改正后的数。
牌要挂整齐。
牌有顺坏的和不干净的要及时更换。
必须保证检查是完好无缺,干净整洁。
7、对于监控点损坏的或埋设不标准的要重新埋设重新测量数据。
损坏的要及时布设及测量。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
![公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4c39e6c0a4c2e3f5727a5e9856a561253d32167.png)
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目录一、工作目标和范围 (1)1.1概述 (1)1.2监测工作目标 (1)1.3监测工作范围 (2)二、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2)2.1设计思路 (2)2.1.1第三方监控量测的依据 (3)2.1.2第三方监控量测的重点 (3)2.1.3第三方监控量测的实施 (4)2.2隧道隧址区工程概况 (4)2.3隧道施工第三方监控量测方案设计 (7)2.3.1隧道监控量测设计原则 (8)2.3.2监控量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8)2.3.3监测原理及方法 (47)2.3.4监测频率 (52)2.3.5测读技术要求 (52)2.3.6监测项目的控制基准及管理基准 (53)2.3.7监测结果的处理 (55)2.3.8监测过程组织管理 (56)三、主要分项监控量测工艺框图 (57)四、监控量测总体计划 (59)4.1监控量测工作的进度计划 (59)4.2质量保证措施 (60)隧道监控量测技术方案一、工作目标和范围1.1概述隧道起点位于北碚区静观镇西山村,终点位于合川区清平镇桃李园村。
隧道沿线存有煤矿采空区、瓦斯、瓦斯段落的腐蚀性地下水、岩溶及断层破碎带等不良地质,因此为确保隧道安全施工,有必要在施工过程中实施监控量测措施。
隧道的施工过程具有工序多、内容复杂、相互交叉、隐蔽性强等特点,所以如何加强现场监控量测,确保隧道施工安全,已成为隧道施工过程中的一个突出问题。
由此,施工各阶段的监控量测也就成为了隧道施工过程的核心问题。
从设计思路上讲,在隧道施工过程中,应坚持把“对存在的安全隐患具有前瞻性和预见性,及时发现隐患,预测和防止安全事故的发生”作为主线,从监测围岩与支护的变形和应力、了解隧道围岩与支护的受力状态与变形特征、判断围岩的稳定性、判断支护结构的合理性与稳定性这四方面着手,从而确保整个施工过程安全。
1.2监测工作目标通过施工现场巡查和监控量测,迅速准确地获得第一手实际观察和量测资料,在对这些数据资料处理分析和对现场施工观测分析的基础上,实现对隧道第三方监控量测和施工技术咨询,提供可靠、准确的安全控制、进度控制和投资控制在内的“三控”技术咨询服务。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608aff4d852458fb770b5664.png)
下浦隧道监控量测方案1、编制依据(1)下浦隧道相关设计资料。
(2)现场踏勘所掌握的情况资料。
(3)使用于本工程量测标准、规范、规程:《建筑基坑支护技术规程》(JCJ120-99)《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客运专线隧道施工技术指南》(TZ214-2005)《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TB10108-2002 J159-2002)《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新建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101-2003)《铁路工程物理勘察规程》(TB10013)《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2、工程概况2.1 工程概况下浦隧道起讫里程从DK741+910至DK742+290,全长380米,隧道进出口里程分别为:DK741+910、DK742+290,隧道分界里程分别为DK741+910、DK742+290。
其中暗挖段320米,明挖段60米。
DK741+910~DK741+929、DK742+275~DK742+290分别为进出口洞门,采用斜切式缓冲结构、倒斜切式缓冲结构。
暗挖段隧道开挖断面达152.4m2,其中分别采用三台阶七步法及中隔壁法(CD法)施工。
初期支护部分采用洞口φ108长管棚+3m径向注浆、洞身φ89长管棚+单层超前小导管、双层超前小导管超前支护+工字钢。
明挖段采用放坡开挖,边仰坡采用喷锚网或骨架护坡。
2.2 周围环境2.2.1邻近建筑物本管段工程位于丘陵区,地面高程130~188m之间,相对高差30~50m,山体自然坡度8~23,最高点高程197.8m,隧区地表植被发育,杂草灌木丛生。
周边影响范围内无高层建筑。
2.2.2地下管线本管段隧道范围内无重要管线须拆迁及特殊处理。
2.3 工程地质情况根据勘察揭示,下浦隧道隧区地层特性为表层覆盖第四系残坡粉质粘土夹细角砾,下伏基岩为二叠系小江边组(P1x)灰岩夹炭质页岩。
2.4 量测工期安排工程总工期计划约为24个月。
隧道监控测量方案
![隧道监控测量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738daac846a561252d380eb6294dd88d0d23d35.png)
隧道监控测量方案1. 引言隧道是一个封闭的道路系统,通常位于地下或山脉中,连接两个地点。
由于隧道的特殊性,其监控和测量是非常重要的。
监控隧道可以帮助确保隧道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并提供实时的数据以便进行维护和改进。
本文档提出了一个隧道监控测量方案,旨在提供一种有效的方法来监控和测量隧道的关键参数。
2. 监控设备2.1 摄像头为了实现对隧道的实时监控,我们建议安装摄像头。
摄像头可以用于监测隧道的交通状况和行人活动。
建议在出入口和重要位置安装摄像头以获得最佳监控效果。
摄像头应具备高分辨率和低光照下的良好表现,以确保清晰的图像质量。
2.2 温度传感器温度是隧道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参数。
安装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隧道内的温度变化。
这对于检测火灾或其他温度异常非常有用。
温度传感器应该具有高精度和可靠性,并能够与监控系统实时通信。
2.3 烟雾传感器烟雾是隧道内部可能发生的火灾的一个重要指标。
安装烟雾传感器可以及时检测到隧道内的烟雾,并发出警报。
烟雾传感器应具有高度敏感性和可靠性,以确保在火灾发生之前及时发出警报。
2.4 气体传感器隧道中的气体浓度是另一个需要监控的重要参数。
高浓度的有害气体会对隧道使用者的健康产生危害。
安装气体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隧道中气体浓度的变化,并及时采取措施。
气体传感器应具有高灵敏度和稳定性,能够准确地测量各种气体。
3. 数据采集和存储为了实现对隧道的监控和测量,采集和存储数据是至关重要的。
采集传感器数据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
建议使用无线传感器网络来收集传感器数据,并配备数据收集节点。
数据收集节点可以将采集到的数据传输到中央服务器进行存储和分析。
4. 数据分析和展示隧道监控数据的分析和展示对于及时发现问题和做出决策非常重要。
建议使用数据分析和可视化工具来对采集到的传感器数据进行处理。
通过分析数据,可以识别出潜在的问题和异常,并通过可视化界面向用户呈现。
5. 报警系统隧道监控中的报警系统是一项关键功能。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
![隧道控制测量和监控量测](https://img.taocdn.com/s3/m/0fd81dbefbb069dc5022aaea998fcc22bcd143ab.png)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按《工程测量规范》要求,隧道施工独立控制网旳边长投影变形值 要不大于2.5cm/km。从上表能够看出该隧道控制网达不到精度要求,为 了减小投影需建立独立网。
该隧道独立网采用既变化投影面又变化投影带旳措施。该独立网是 在北京54椭球下,以勘测网中隧道进口GPS9201点作为约束点起算,以 GPS9201-GPS9209方向作为约束方向,中央子午线 ,投影面高程H=332.10m。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以某一长大隧道为例,该隧道东西走向,长约8km,中间设一斜井。该 区布设了勘测网(北京54参照椭球,0米投影面,中央子午线经度为 1 1 8 ° 1 5 ′ ) , 在测区共加密12个点GPS9201-GPS9212.
一、洞内外控制测量
2、隧道洞外控制测量
二、隧道监控量测
5、监测资料整顿及数据分析
回归分析是量测数据数学处理旳主要措施,经过对量测数据回归分 析预测最终位移值和各阶段旳位移速率。详细措施如下: 1 将量测统计及时输入计算机系统,根据统计绘制纵横断面地表下 沉曲线和洞内各测点旳位移u-时间t 旳关系曲线。 2 若位移-时间关系曲线出现反常,表白围岩和支护已呈不稳定状态, 加强监控量测频率,必要时将暂停开挖并进行加强支护处理。 3 当位移-时间关系曲线趋于平缓时,进行数据处理或回归分析,从 而推算最终位移值和掌握位移变化规律。 4 各测试项目旳位移速率明显收敛,围岩基本稳定后,进行二次衬 砌旳施作。
从上表能够看出,地面全站仪旳测量数据与独立网 GPS 坐标反算旳 数据吻合程度很好,能够验证独立网测量成果旳精度和可靠性,用该独 立网能够到达该隧道贯穿误差精度旳要求,所以该平面独立网能够作为 该隧道施工测量控制旳基准。
隧道的监控量测设计说明
![隧道的监控量测设计说明](https://img.taocdn.com/s3/m/e6da760ec77da26925c5b0cb.png)
监控量测一、采用新奥法修建的隧道,应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中,并作为施工工序中不可缺少容认真实施。
监控量测不仅检测施工各阶段围岩和支护动态,确保施工安全,而且可为调整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工时机,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既有构筑物的影响,提供反馈,并作为信息化设计的依据;同时积累资料,为以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二、监控量测计划与容1、监控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开挖方式及机械设备等因素制定,并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进行,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下图(图1)所示进行:监控量测计划的容包括:两侧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施工过程中,当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修订监控量测计划。
2、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围岩和支护状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或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3)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将监控量测结构反馈与设计及施工中;(5)掌握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图1 监控量测反馈程序图框3、监控量测项目(1)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2)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1。
(3)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2。
表1 必测项目表2 选测项目(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力学实验。
(5)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
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
(6)对软岩大变形可能发生时可对围岩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力、锚杆拉拔试验等进行量测。
(7)对围岩为土砂质时可对围岩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力、锚杆拉拔试验等进行量测。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98bab714bf23482fb4daa58da0116c175f0e1ee1.png)
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一、工程概况本方案针对某隧道工程项目制定,该隧道全长XX米,地质条件复杂,为确保施工安全与工程质量,特编制此隧道监控量测施工方案。
二、监控量测内容1.拱顶沉降量测:在隧道开挖后,定期监测拱顶的垂直位移变化,以评估围岩稳定性及支护效果。
2.周边收敛量测:对隧道开挖面周边的围岩变形进行连续监测,防止因收敛过大导致的安全风险。
3.地表沉降观测:通过布设地表沉降观测点,实时掌握隧道施工对地表的影响情况。
4.锚杆(索)应力监测:监测锚杆(索)受力状况,确保其工作性能满足设计要求。
5.洞内环境监测:包括通风、排水、瓦斯、地下水位等参数的监测,保障施工环境安全。
三、监控量测方法与设备选择根据上述监测内容,采用全站仪、收敛计、多点位移计、应力传感器等专业设备进行量测。
同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隧道施工自动化监控系统,实现数据实时采集、传输和分析。
四、监控量测实施步骤1.量测点布置:根据隧道断面结构、地质条件等因素合理布置量测点,并做好标识。
2.初始值测定:在施工前先测定各量测点的初始值,作为后续对比分析的基础。
3.施工过程中的动态监测:按照预定频率进行持续监测,及时记录并分析数据,发现异常立即报告,并采取相应措施。
4.数据处理与预警机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设置合理的预警阈值,当达到预警条件时,启动应急预案。
五、安全保障与质量控制所有监控量测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同时,与施工进度紧密配合,将监控量测结果作为调整施工方法、优化支护参数的重要依据,确保隧道施工的安全与质量。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d657d9c23186bceb19e8bba2.png)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1、监控量测依据1.1 交通部《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004),人民交通出版社;1.2 交通部《公路隧道施工技术规范》(JTJ042-94),人民交通出版社;1.3 《公路工程质量检验评定标准》(JTG F80/1-2004);1.4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JB50021-2001);1.5 《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J064-98);1.6 《锚杆喷射砼支护技术规范》(GB50086-2001);1.7隧道施工设计图;1.8隧道土建工程施工招标文件技术规范等;2、监控量测目的和要求2.1 监控量测主要目的(1)根据对地表和围岩变形的监测数据对围岩稳定性和支护系统的安全性及时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有针对性地改进施工工艺、优化支护参数,有效地控制地表和围岩变形,确保施工安全和工程质量,保护地表环境;(2)预测施工引起地表和围岩变形,根据地表变形发展趋势,决定是否需要采取保护措施,并为确定经济、合理的保护措施提供依据,确保地表构筑物及地下管线的安全;(3)为研究地表沉降与围岩变形的分析预测方法等积累资料,并为改进设计和调整施工参数提供依据;(4)优化设计与施工,为后续工程提供技术依据。
2.2 监控量测应满足的要求加强工程安全质量管理、防止重大事故发生的有力措施。
根据相关要求,监测主要应满足以下几方面的要求:(1)监测的数据和资料完整、客观、真实地反映工程安全状态和质量情况;(2)监测数据和资料可以按照安全预警位发出报警信息,既可以对安全和质量事故做到防患于未然,又可以对各种潜在的安全和质量隐患做到心中有数;(3)监测应满足作为设计变更的重要信息和各项要求。
3、监控量测主要内容3.1 监控量测项目、断面及测点数量根据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范,确定了隧道施工过程中监测的项目、断面数量及测点数量。
不同级别围岩段内布设初期支护变形测试断面的间距:Ⅴ级围岩地段的断面间距为5~10m,Ⅳ级围岩地段的断面间距为10~20m,Ⅱ~Ⅲ级围岩地段的断面间距为20~30m。
隧道施工洞内施工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施工洞内施工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3ef7489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517c677.png)
隧道施工洞内施工监控量测方案施工监控量测是在隧道开挖过程中,使用各种量测仪表和工具对围岩变化情况和支护结构的工作状态进行量测,及时提供围岩稳定程度和支护结构可靠性的安全信息,预见事故和险情,作为调整和修改支护设计的依据,并在复合式衬砌中,依据量测结果确定两次衬砌施做时间。
根据隧道围岩的多样性及不良地质地段多的特点,为加强施工过程的监控量测,确保施工安全,我们拟采用信息化施工监控量测技术和实用的量测围岩应力-应变方法,控制围岩变形,掌握准确的数据,修正参数,指导施工。
1. 各类围岩量测项目监测项目分必测项目(A 类)和选测项目(B 类)。
必测项目是用以判断围岩的变化情况和支护结构工作状态的经常性量测。
选测项目是用以判断隧道围岩松动状态、喷锚支护效果和积累资料为目的的量测。
各类围岩量测项目见表7-12. (表略)2. 运用隧道三维非接触量测新技术方法在隧道工程中,工程测试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围岩净空位移量测基本上还是沿用20 世纪60~70 年代的量测方法,一般采用钢尺式收敛计,挂钢尺抄平等接触方式进行。
这种方法具有成本低、简便可靠、能适应恶劣环境等优点,但采用此种方法有以下几点不利因素:该法对施工干扰大;由于人为因素对测量精度影响较大,测量质量不稳定,容易产生人为错误,不能保证施工安全;测速慢,从而更加大了对施工的干扰;当跨度大于15m 时,由于钢尺的抖动、拉伸、温差等因素及工作条件恶化使测量无法进行。
以上这些都使钢尺式收敛计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隧道快速、大跨、安全施工的技术要求,因此,在施工中我们从高精度、简单实用、快速准确的原则出发采用非接触观测。
(1)非接触观测原理非接触观测是以光学/电磁方式远距离测定结构上点位的三维坐标。
由于无须接近测点,该法避免了传统接触式观测必须触及测点才能观测的缺点,是隧道变形观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在施工中我们采用全站仪自由设站,全站仪自由设站是仪器从任一未知点上设站观测若干已知点的方向和距离,通过坐标变换求得该测站上仪器中心的坐标,然后以此测出其余新点的坐标。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5ee3636f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25.png)
施工监控量测方案1监测目的 (2)2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 (2)2.1监测控制标准 (3)2.2监测频率 (7)3监测方法 (7)3.1地表沉降 (7)3.2地面建筑沉降与倾斜 (8)3.3桩(坡)顶水平位移 (9)3.4桩体变形 (10)3.5土体侧向位移 (10)3.6钻孔桩内力 (11)3.7土压力 (11)3.8孔隙水压力 (12)3.9锚索(土钉)内力 (12)3.10地下水位 (13)3.11地下管线沉降与位移 (14)3.12拱顶下沉 (14)3.13隧道周边位移 (15)3.14围岩压力 (16)3.15钢支撑内力 (17)4监测反馈程序 (17)4.1监测数据的处理及反馈 (17)4.2监测管理体系 (18)4.3提交的监测成果 (19)1 监测目的为确保XX隧道施工的安全以及施工过程的顺利进行,必须在施工的全过程中进行全面、系统的监测工作。
我们将按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建立专门组织机构开展监测工作,并将其作为一道重要工序纳入施工组织设计中去。
监控量测的目的主要有:1、掌握围岩和支护的动态信息并及时反馈,指导施工作业。
2、通过对围岩和支护的变位、应力量测,修改支护系统设计。
3、检验设计所采取的各种假设和参数的正确性,指导基坑开挖和支护结构的施工,确保基坑支护结构的安全。
4、通过监控量测,收集数据,为以后的工程设计、施工及规范修改提供参考和积累经验,并可以和计算结果比较,完善计算理论。
2 监测项目与测点布置为全面掌握暗挖隧道和明挖基坑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范围及程度,围护及支护结构的受力与变形状况,并结合本工程的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施工方法等特征选择监测项目,具体监测项目、测点布置原则及要求、仪器设备、监测频率见表1。
明挖段测点布置见图1、图2、图3、图4,暗挖段测点布置见图5。
2.1 监测控制标准在信息化施工中,监测后应及时对各种监测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判断其稳定性,并及时反馈到施工中去指导施工。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工程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1ad611f6aef8941ea76e05e5.png)
武都西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武都西隧道位于武都区黑坝里北侧上没水山山体内,该隧道设计为分离式岩质隧道。
CW18标右线起点里程桩号为YK85+720,武都西隧道终点桩号YK87+612,隧道洞长1892m。
CW18标武都西隧道右线平面线型为半径R=2800的圆曲线,右线设计纵坡坡率-2.22%。
CW18标武都西隧道左线起点里程桩号为ZK85+690,武都西隧道终点里程桩号为ZK87+573,隧道洞长1883m,左线平面线形为半径R=2800m的圆曲线,左线设计纵坡坡率-2.27%。
二、成立监控量测小组为了贯彻新奥法的施工精神,确保施工监测质量,真正做到信息化指导施工,确保隧道施工安全,顺利进行,特成立CW18标武都西隧道监控量测小组,实行监测质量专人负责制。
组长:张平武副组长:杨黎明成员:王龙、李明明、程富元、惠鹏嘉分工情况:王龙、李明明、程富元、惠鹏嘉负责布点、测量、资料整理汇总,慧鹏嘉负责审核把关,张平武负责数据回归分析。
三、仪器配置情况四、隧道监控量测的目的在隧道工程施工中对围岩实行监控量测,其目的在于掌握围岩动态,对围岩稳定性作出评价;为确定支护结构形式、支护参数和支护时间提供依据;了解支护结构的受力大小和应力分布;评价支护结构的合理性及其安全性,为施工提供指导,以确保施工和运营的安全并防止地表下沉。
五、施工监控量测的任务1、确保安全。
为此需要掌握围岩和支护状态,进行动态管理,根据量测信息,预见事故和险情,以便及时采取措施,防患于未然。
2、指导施工。
量测数据经过分析处理,预测和确认隧道围岩最终稳定时间,指导施工顺序和施作二次衬砌时间。
3、修正设计。
根据隧道开挖后所获得的量测信息,进行综合分析,修正支护参数和检验施工与设计。
4、积累资料。
已有工程的量测结果可以直接应用到后续同类围岩中或者间接地应用到其他类似工程中,作为设计和施工的参考资料。
六、量测要求1、能快速埋设测点。
隧道在开挖过程中,开挖工作面四周两倍洞径范围内受开挖影响最大。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3a30bfafb0717fd5360cdcd8.png)
一、工程概况1.隧道概况本标段共有隧道10座,总长度11.017Km。
隧道全部位于山东省烟台市境内,地貌形态为剥蚀丘陵,地形高低起伏,部分地段冲沟发育,基岩大部分裸露。
隧道穿越的地层岩性多为片岩、花岗岩、变质岩等,岩性变化较大。
隧道概况表见下页。
2.施工存在的风险根据设计图纸提供的地质资料,不难发现,本标段隧道施工中存在坍塌、冒顶、突水、突泥等风险。
二、监控量测目的(1)通过监控量测了解各施工阶段地层与支护结构的动态变化,把握施工过程中结构所处的安全状态,判断围岩稳定性,支护、衬砌可靠性。
(2)用现场实测的结果弥补理论分析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并把监测结果反馈设计、指导施工,为修改施工方法、调整围岩级别、变更支护设计参数提供依据。
(3)通过监控量测对施工可能产生的环境影响进行全面监控。
(4)通过监控量测进行隧道日常的施工管理,确保施工安全和施工质量。
(5)通过施工现场的监控量测,确定二次衬砌合理施作时间。
(6)通过监控量测了解该工程条件下所表现、反映出来的一些地下工程规律和特点,为今后类似工程或该工法本身的发展提供借鉴、依据和指导作用。
三、编制依据1.青荣城际铁路招标文件及新建青岛至荣城铁路工程施工图;2.青荣城际铁路Ⅳ标段指导性施工组织设计;3.铁道部颁发的规范、规程、标准:(1)《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TZ204-2008);(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10601-2009);(4)《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4)《铁路工程设计防火规范》(TB10063-2007 J774-2008);(5)《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指南》(铁建设[2008]105号)。
4.青荣城际铁路建设指挥部有关要求。
四、监控量测点布置及方法根据设计提供地勘资料,本标段隧道进出口偏压、浅埋较多,部分地段线路地表有水塘,隧址区域节理裂隙发育,部分隧道内有断层、岩溶,部分地段有突水突泥隐患。
隧道监测方案
![隧道监测方案](https://img.taocdn.com/s3/m/445cdcd6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f7.png)
隧道监控量测方案一、工程概况工程名称:建立单位:设计单位:地理位置:工程概况:拟建隧道位于,走向根本呈东南~西北西向,为单洞隧道。
隧道起讫桩号为K1+870~K2+150,全长280m,设计纵坡为3.0%隧道进口端位于半径R=1500m圆曲线上,出口位于直线上。
二、地质条件本工程隧道开挖影响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分布及主要物理力学指标详见本工程勘察报告1、地形地貌隧道位于新安江北岸,工程拟建处钟潭岭属于千里岗系中低山丘陵区,总体地势西北高,东南稍低。
地表植被比拟发育,基岩露头零星可见。
隧道进口原地面高程在~55.0m左右,隧道出口原地面高程~72.0m左右。
2、工程地质条件〔1〕A区段(K1+730~K1+895m):本区段地势较平坦,地面高程一般54.54~,覆盖层厚6.75~,拟建隧道洞身及洞顶以上大局部为覆盖层。
表层耕填土厚度1.1~,下部以②4碎砾石混亚粘土为主,局部夹有亚粘土。
②4层以中密状为主,碎砾石主要成分为凝灰岩,粒径1~3cm,偶有大者达20cm,渗透性一般,工程性质一般。
基岩岩性主要为弱风化蚀变晶屑玻屑凝灰岩,浅青灰色,紫红色,岩体较破碎,夹有较多破碎夹层。
岩芯以碎块状为主,少量柱状、短柱状,为硬质岩。
按?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 D70-2004〕对隧道围岩级别进展划分,围岩级别属Ⅴ级;建议采用明挖成明洞,边开挖边支护,早成拱。
施工应避开雨季,应及时衬砌。
〔2〕B区段〔K1+895~1+915m〕:大致为暗洞进口段,隧道浅埋,节理及破碎带较发育。
按?公路隧道设计标准?〔JTG D70-2004〕对隧道围岩级别进展划分,围岩级别属Ⅳ级;建议采用边开挖边支护,早成拱。
施工应避开雨季,应及时衬砌。
〔3〕C区段〔K1+915~2+020m〕:该段为山体主要局部,段内跨山脊。
南坡坡度28~40°,北坡坡度30°。
覆盖土层厚1~,山脊处基岩裸露。
围岩岩性主要为弱~微风化蚀变晶屑玻屑凝灰岩夹弱风化〔粉砂质〕泥岩段。
隧道群监控量测技术方案设计
![隧道群监控量测技术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07418653a3567ec102de2bd960590c69ec3d829.png)
隧道群监控量测技术方案设计隧道作为交通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环,随着交通流量和车辆种类不断增加,隧道安全成为了一项非常重要的任务。
为了确保隧道的安全,隧道群监控量测技术方案是非常必要的。
本文将从技术方案设计的角度,分析隧道群监控量测技术方案的设计。
一、需求分析设计前首先要对技术方案的需求进行分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视野问题:隧道群有很多隧道,每一个隧道覆盖的范围和拍摄角度都不一样,因此摄像头要具有较广的拍摄视野。
(2)环境问题:由于隧道内环境不同,例如光线、温度、湿度等,因此监控摄像头应具有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环境下正常运作。
(3)物体检测问题:隧道内不仅有车辆,还有人群,甚至可能有拆卸团伙等。
因此,监控系统要能够识别并检测出不同的物体。
(4)能源问题:隧道群面积较大,如果每个监控摄像头都需要单独接电源的话,将会造成很大的能源浪费。
因此我们需要一个能节省能源的方案。
二、技术方案设计针对以上需求分析,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1)摄像头应该使用高清晰度,广角度的智能摄像头,这样可以在不同的隧道环境下,记录车辆和行人的信息,并且可以通过视频传输,实现隧道内的实时监控。
(2)在摄像头上安装温度、湿度、光线等相关传感器,以便监控隧道环境的变化,及时采取措施。
(3)通过人工智能和视频分析技术实现物体检测。
通过机器学习,可以根据预测的情况对不同的物体进行分类和识别。
同时,可以将检测到的物体信息发送到后台服务器进行进一步的处理分析,以获得更准确的结果。
(4)监控系统应该配备太阳能电池板和备用电源,以确保连续的记录和监测。
在未检测到障碍物时,系统可自动进入休眠状态,只有当出现异常情况时才启动系统。
三、技术方案实施在实施监测技术方案之前,需要做好一些准备工作:(1)确定监控范围及设备数量,根据需求确定设备的数量、摆放位置,及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传输。
(2)进行系统集成调试。
在设置电源、网络、通信时,应进行数据的联通调试和稳定性测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监控量测一、采用新奥法修建的隧道,应将现场监控量测项目列入施工组织中,并作为施工工序中不可缺少内容认真实施。
监控量测不仅检测施工各阶段围岩和支护动态,确保施工安全,而且可为调整初期支护设计参数、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工时机,了解隧道施工对附近既有构筑物的影响,提供反馈,并作为信息化设计的依据;同时积累资料,为以后的设计、施工提供参考。
二、监控量测计划与内容1、监控量测计划应根据隧道的规模、地形地质条件、支护类型和参数、开挖方式及机械设备等因素制定,并根据《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进行,监控量测作业应根据下图(图1)所示进行:监控量测计划的内容包括:两侧项目及方法、量测仪器的选择、测点布置、量测频率、数据处理及量测作业人员的组织等。
施工过程中,当地质条件发生显著变化时,应及时修订监控量测计划。
2、监控量测应达到以下目的:(1)掌握围岩和支护状态,进行日常施工管理;(2)验证支护结构效果,确认或调整支护参数和施工方法;(3)确保隧道工程的安全性、经济性及结构的长期稳定性,确定二次衬砌施做时间;(4)将监控量测结构反馈与设计及施工中;(5)掌握隧道施工对周围环境的影响;(6)积累量测数据,为信息化设计与施工提供依据。
图1 监控量测反馈程序图框3、监控量测项目(1)监控量测项目分为必测项目和选测项目(2)必测项目是隧道工程应进行的日常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1。
(3)选测项目是为满足隧道设计与施工的特殊要求进行的监控量测项目,具体监控量测项目见表2。
表1 必测项目表2 选测项目(4)隧道开挖后应及时进行地质素描及数码成像,必要时应进行物理力学实验。
(5)初期支护完成后应进行喷层表面裂缝及其发展。
渗水、变形观察和记录。
(6)对软岩大变形可能发生时可对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内力、锚杆拉拔试验等进行量测。
(7)对围岩为土砂质时可对围岩内部位移、锚杆轴力、初期支护内力、锚杆拉拔试验等进行量测。
(8)对地下水发育断层破碎带等地质构造带可进行水量、孔隙压力等进行量测。
(9)对隧道附近存在隧道施工爆破影响的构筑物时,可进行隧道振动监控量测。
(10)对于一般硬质岩、软岩认为可以优化设计,减少支护结构数量时,必要时可对锚杆轴力、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等进行量测。
三、监控量测作业1、洞内观察可分为开挖工作观察和已施工区段观察两部分。
开挖工作观察应在每次开挖后进行一次,观察后应绘制开挖工作面略图(地址素描),填写工作面状态记录表及围岩级别判定卡。
在观察中如发现地质条件恶化,应立即通知施工负责人采取紧急措施。
对已施工区段的观察也应每天至少进行一次,观察内容包括喷射混凝土、锚杆、钢架的状况。
洞外观察包括对洞口及浅埋段地表情况、地表沉陷、边仰坡的稳定、地表水渗漏的观察。
2、净空变形量测断面的间距应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尺寸、埋置深度及工程重要性等因素确定。
在Ⅱ级围岩地段可根据需要酌情设置测点。
监控量测断面间距可参考下表3进行:表3 必测项目监控量测断面间距3、净空变形量测应在每次开挖后尽早进行,初始读数应在开挖后12h 内读取,最迟不得超过24h,而且在下一循环开挖前,必须完成变形量的读取。
4、测点应牢固可靠,易于识别并妥善保护。
拱顶量测后视测点必须埋设在稳定岩面上并和洞内水准点建立关联。
5、量测应选用精度适当、性能可靠、使用及携带方便的仪器。
如拱顶沉降量测,应采用水准仪、水准尺和挂钩钢尺等,有条件时周边位移宜采用非接触量测仪器进行量测。
锚杆或围岩内部变形量测可采用单点或多点式锚头和传递杆,配以机械式或分表式点测位移计。
变形量测可选用电阻或电感式仪器,一般使用前必须经过严格标定。
6、水平相对净空变化量测线的布置应根据施工方法、地质条件、量测断面所在位置、隧道埋置深度等条件确定。
在地质条件良好、采用全断面开挖方式时,可设一条水平测线。
当采用台阶开挖方式时,可在拱腰和边墙位置各设一条水平测线。
7、拱顶下沉量测应与水平相对净空量测在同一量测断面内进行,可采用水准仪等测定下沉量。
当地质条件复杂,下沉量大或偏压明显时,除量测拱顶下沉外,尚应量测拱腰下沉及基地隆起量。
8、必测项目的监控量测频率应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及位移速度分别按下表4、表5确定。
由位移速度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和由距开挖面的距离决定的监控量测频率之中,原则上采用较高的频率值。
出现异常情况或不良地质时,应增大监控量测频率。
表4 按距开挖面距离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注:B为隧道开挖宽度。
表5 按位移速度确定的监控量测频率9、地表沉降量测应根据隧道埋置深度、地质条件、地表有无构筑物、所采用的开挖方式等因素确定。
地表沉降量测的测点应与水平净空相对变化和拱顶下沉量测的测点在同一横断面内,沿隧道中线地表下沉两侧缎面的距离可按下表6采用:表6 地表下沉量测测点纵向距离注:1、无地表构筑物时取表中上限值。
2、H0为隧道埋深,B为隧道开挖宽度。
横断面方向地表沉降量测测点横向间距2~5m,在一个量测断面内应设7~11个测点;在隧道中线附件测点应适当加密。
隧道中线两侧两侧范围应不小于H0+B,地表有控制性建(构)筑物时,量测范围应适当加宽。
地表沉降量应在开挖工作面前方H0+B处开始,直至衬砌结构封闭、沉降基本停止为止。
地表沉降的量测频率应和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的量测频率相同。
10、锚杆轴力、围岩压力、衬砌应力等的量测,开始时应和同一断面的变形量测频率相同,当量测值变化不大时,可降低量测频率,从每周一次到每月一次,直至无变化为止。
11、各项量测作业均应持续到变形基本稳定后的1~3周。
四、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及位移管理等级监控量测控制基准应根据地质条件、隧道施工安全性、隧道结构的长期稳定性及周围建(构)筑物特点和重要性等因素制定,包括隧道内位移、地表沉降、爆破振动等。
位移控制基准根据测点距开挖面的距离,由初期支护极限相对位移按下表7要求确定:表7 位移控制基准注:1、B为隧道开挖宽度。
2、U0为极限相对位移值。
在缺乏实测资料时,可参照相关规范在施工加以调整。
根据位移控制基准,位移管理分为三个等级,根据将监控量测数据分析结果,对工程安全性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工程对策建议,以此作为设计施工变更最重要的依据,做到信息化设计与施工。
根据位移管理等级,将工程安全性评价相应分为三级进行,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具体位移管理等级及应对措施见表8。
表8 位移管理等级注:U为实际位移值。
工程安全性评价可按流程图进行:图2 工程安全性评价流程地表沉降控制基准根据地层稳定性、周围建(构)筑物的安全要求分别确定,取最小值。
钢架内力、喷射混凝土内力、二次衬砌内力、围岩压力(换算成内力)。
初期支护与二次衬砌间接触压力(换算成内力)、锚杆轴力等控制基准应满足《铁路隧道设计规范》(TB10003-2005)相关规定。
1、根据控制基准,结合时态曲线形态判定围岩与支护结构稳定性。
2、一般情况下二次衬砌的施做应在满足下列要求时进行:1)隧道周边水平收敛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2)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3)对浅埋、软弱围岩等特殊地段,应视现场具体情况确定二次衬砌的施做时机。
五、监控量测资料的整理与反馈1、掌子面的地质状况表、周边收敛、拱顶下沉测试数据按《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附表A、B、C格式记录。
2、应及时根据量测数据绘制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时时态曲线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拱顶下沉与据开挖工作面的关系图等。
根据现场量测数据绘制位移——时间曲线图或散点图,在位移——时间曲线趋平缓时进行回归分析,选择与实测数据拟合好的函数进行回归,预测可能出现的最大拱顶下沉及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并推算最终位移和掌握位移变化频率。
当位移——时间曲线出现反弯点,即位移出现反常的急骤增加现象,表明围岩和支护已呈现不稳定状态,应及时加强支护必要时应停止掘进,采取必要的安全措施。
3、根据位移变化速率判定围岩稳定状态,变形基本稳定应符合下列条件:隧道水平净空变化速度及拱顶或底板垂直位移速度明显下降;隧道位移相对值已达到总相对位移量的90%以上。
4、围岩及支护的稳定性应根据开挖工作面的状态,净空水平收敛值及拱顶下沉量的大小和速率综合判断,并及时反馈于设计和施工中,根据水平相对净空变化值进行判断时,应符合现行《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21-2007)的有关规定,并结合隧道跨度修正考虑。
5、设计单位可根据施工单位所提供的监控量测数据反分析求算初始应力、岩体似弹簧、塑性区范围、作用在二次衬砌上的荷载及岩体流变参数等,为动态设计提供信息和资料。
6、测量过程中如发现异常现象或与设计不符时,应及时提出,以便修改支护参数。
7、根据量测结果及《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的有关规定、可按表8“位移管理等级”指导施工。
六、根据监控量测结果所反映的不同情况及其对应的工程管理等级,可采取加强超前预支护、喷射混凝土稳定开挖面、调整施工方法、调整初期支护强度和刚度并及时支护、降低爆破振动影响、围岩与支护结构间回填注浆等应对措施,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
七、测点埋设情况和量测资料应纳入竣工文件,以备运营中查考或继续观察。
八、本设计未详事项,请参照《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TB10121-2007 J721-2007)中规定办理。
净空收敛量测测线布置拱顶测点和一条水平测线示意图拱顶测点和两条水平测线示意图二条斜测线示意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