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合集下载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愚公移山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愚公移山是一则中国古代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实现自己移山的愿望而坚持不懈努力的故事。

以下是关于愚公移山的知识归纳与要点梳理。

1.故事梗概:愚公和他的家人住在两座大山的中间,因为山的阻挡无法通行,所以愚公决心移山。

尽管有人嘲笑他的愚蠢和不可能的目标,但愚公却深信只要坚持努力,就能够移山。

他每天和家人一起挖土、运石,坚持了几十年之久。

最后大地神仙感动,派天神二姚将山挪走。

2.主题与寓意:a.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向人们传达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价值观,即坚持不懈的精神。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坚持努力,相信自己的目标,就一定能够成功。

b.乐观态度:愚公身上还体现了一种乐观的生活态度。

无论他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和嘲笑,他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并且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信心。

c.集体行动:故事中愚公不是一个人孤军奋战,而是和家人一起共同努力。

这种集体行动的精神在中国文化中非常重要,强调了团队的力量和团结合作的价值。

3.历史背景:愚公移山故事是源于中国古代传说,虽然没有确切的历史依据,但它承载了中国人对于困难和挑战的态度和思考。

4.学习内容与启示:a.目标的重要性:愚公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就是要移山。

这个目标给了他坚持努力的动力,并最终实现了他的愿望。

我们在生活中也应该设定自己的目标,通过努力和行动去追求并实现它们。

b.努力与勤奋:愚公每天都很用心地挖土搬石头,从不怠慢。

这种勤奋与努力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

无论遇到多么困难的事情,只要我们勤奋努力,就能够逐渐接近成功。

c.乐观和希望:愚公面对困难时并没有放弃,他始终保持着乐观和希望的态度。

这种乐观和希望可以帮助我们战胜困难,不断向前,追求更好的未来。

d.团队合作:愚公与家人一起努力,他们相互帮助,共同为实现目标而奋斗。

团队合作的力量是十分强大的,只有团结合作,才能攻克难关,取得成功。

5.现实意义与运用:a.在工作中,我们可以学习愚公的坚持和勇气精神,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乐观和坚持努力,追求更好的成绩。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民间故事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给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

本文通过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归纳,详细阐述了其内涵、寓意以及与现实意义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一、内涵与寓意1. 故事背景描述:故事发生在远古时代,愚公家门外有两座庞大的山,深感山体的阻碍,他决定将之移走。

2. 愚公的坚持:愚公采取坚持不懈、努力奋斗的态度,跨越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3. 山神的考验与奖励:愚公的坚持引起了山神的注意,山神想要考验他,然而面对愚公的坚持不懈,山神以奖励的方式鼓励愚公实现愿望。

4. 内外因素对比:愚公代表了积极向上的人类,而山则象征了才华的那座桥梁,山体大小与问题的严重性成正比。

5. 故事的寓意:《愚公移山》寓意着要有坚定信念,不怕困难和外界压力,用持之以恒的努力去克服困难。

二、现实意义1. 创新精神:《愚公移山》唤起人们对创新思维的探讨,激发了对突破困难的动力。

2. 积极进取:《愚公移山》故事象征着积极进取的精神,启发人们在面对困难时要坚持不懈,追求目标。

3. 共同奋斗:愚公的故事也告诉人们集体能够战胜一切困难,通过合作、齐心协力取得胜利。

4. 人类环境改善意识:故事也让人们意识到,人类通过努力可以改变自己的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更好的生活条件。

5. 传承优秀品质:愚公故事中的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值得我们传承,激励着人们追求梦想和迎接挑战。

三、故事对社会的启示1. 个人进步与社会进步:愚公由个体到集体,最终实现移山的目标,体现了个人努力与社会进步的紧密联系。

2. 团队合作与协作:愚公不能独自完成移山的任务,需要集体合作与协作,体现了团队的力量。

3. 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愚公的故事告诉人们要有追求目标的勇气和坚持,不轻易放弃。

4. 环境保护与改善:故事的背景表明,人类应该重视环境问题,积极改善环境,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5. 面对困难,保持积极态度:愚公故事的积极向上的精神鼓舞着人们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乐观积极的态度。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

第24课《愚公移山》知识点梳理一、文学常识1、《愚公移山》选自《列子》(著作),列举两个出自其中的寓言故事《两小儿辩日》、《杞人忧天》。

2、关于古代年龄的说法:(1)始龀:刚刚换牙,指七八岁。

(2)丈夫之冠/加冠:古时男子二十岁行冠礼(束发戴帽),表示成年。

(3)而立:指三十岁。

(4)不惑:指四十岁。

(5)知天命:指五十岁。

(6) 花甲(耳顺):指六十岁。

(7)耄耋:指八、九十岁。

二、重点词语解释1.通假字(1)始一反焉_“反”同“返”,往返__(2)甚矣,汝之不惠“惠”同“慧”,聪明(3)无陇断焉“陇”同“垄”,高地2.词类活用(1)形容词作名词吾与汝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2)名词作状语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装土石(3)动词的被动用法帝感其诚:被……所感动3.重点实词(1)面山而居面:面对(2)惩山北之塞惩:苦于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人谋:商量(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你们。

多用于称同辈或后辈毕:尽、全平:铲除(6)指通豫南指:直(7)达于汉阴阴:指山的北面、水的南面(8)杂然相许杂然:纷纷地许:赞同(9)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10)且焉置土石置:放置、安放(11)投诸渤海之尾诸:相当于“之于”(12)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肩负、扛(13)叩石垦壤叩:敲、打(14)始龀,跳往助之始:__才、刚__龀:_换牙___(15)寒暑易节易:___更替_____节:_季节___ (16)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_阻止___(17)甚矣,汝之不惠甚:严重,很(18)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指草木(19)北山愚公长息曰长息:长叹(20)固不可彻固:顽固彻:通达,这里指改变(21)曾不若孀妻弱子不若:不如,比不上弱子:幼儿,小孩(22)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匮:穷尽(23)何苦而不平苦:愁苦。

这里指担心(24)河曲智叟亡以应亡:没有应:回答(25)操蛇之神闻之闻:听说(26)惧其不已也已:停止(27)帝感其诚诚:___诚心______ (28)一厝朔东厝:__放置、安放__(29)无陇断焉断:___隔绝________4.重点虚词(1)且:①年且九十将近_ ②且焉置土石况且(2)而:①面山而居___表修饰____②聚室而谋曰__表顺承__③而山不加增__表转折_____(3)其:①其妻献疑曰代词,他的②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4)焉:①且焉置土石_哪里_______ ②始一反焉语气词__________(5)之:①以君之力__助词,的___②跳往助之__代词,他们___③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6)虽:虽我之死表假设,即使(7)曾:曾不能毁山之一毛用在“不”前面,加强否定语气,“连……都……”三、翻译句子1、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一则寓意深远的中国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为了达成自己的志向,毅然决定移山。

虽然面临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但愚公坚持不懈,最终通过坚定的信念和持久的努力实现了目标。

愚公移山涵盖了许多重要的知识点,包括毅力与信念、自我超越、合作与团队精神等。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的知识点进行归纳和阐述。

正文内容:一、毅力与信念1.目标设定与追求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和追求,很难取得真正的成功。

愚公坚信只要不断努力,就能实现移山的目标。

对于个人或团队来说,设定明确的目标是极为重要的。

它能够激励和指导努力,使人们保持积极的动力和决心。

2.持之以恒愚公移山耗时耗力,但愚公没有放弃,他坚信只要继续努力,最终目标就能实现。

对于个人来说,持之以恒是成功的关键,尤其是在面对挑战和困难时。

只有坚持不懈,才能克服困难并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果。

3.信念的力量愚公移山的故事体现了信念的力量。

愚公的坚定信念支撑他面对重重困难时不动摇。

信念是人们心中的一种强大力量,它可以克服疲惫和困难,给人带来无限的勇气和动力,帮助个人或团队实现目标。

二、自我超越1.个人成长与发展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通过持续不断的努力,个人能够不断超越自我,实现个人成长与发展。

个人成长是一个人不断进步和提升自我的过程,需要不断学习新知识、不断挑战自己的舒适区,才能实现自身的最大潜力。

2.克服内在困难愚公移山故事中的困难不仅有外在的山体,还有个人内心的疲惫和动摇。

愚公通过克服自身的内在困难,最终成功地移走了两座山。

个人要想实现自我超越,除了对外在困难的克服,还要面对和克服自己内心的障碍,比如缺乏自信、焦虑等。

3.持续学习与成长愚公移山的故事也体现了学习与成长的重要性。

愚公不断进取,不断学习,才能有能力以及智慧去应对山体的种种困难。

个人在实现自我超越的过程中,持续学习和自我提升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不断学习新知识、发展新技能,能够拓宽个人的视野并提升个人的竞争力。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大全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 万仞(rèn) 惩(chéng) 塞(sè) 汝(rǔ) 曾(céng)诸(zhū) 箕(jī)畚(běn) 荷(hè) 孀(shuāng) 龀(chèn) 叟(sǒu)匮(kuì) 亡(wú)以应厝(cuò) 雍(yōng) 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陇断焉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义:怎么会,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六、词类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动词的使动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词用作动词,面向,面对着3、吾与汝毕力平险毕:形容词用作动词,用尽险:形容词用作名词,险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词用作状语,用箕畚装(土石)5、惩山北之塞惩: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苦6、聚室而谋曰聚:动词的使动用法,使……聚集七、一词多义1、方:(1)方七百理(古代称面积用语,纵横)(2)今方来,吾欲辱之(将要)2、固:(1)汝心之固,固不可彻(顽固)(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汤(坚固)3、穷:(1)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穷尽)(2)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穷困)(3)蝉则千转不穷(尽)(4)非咨询不穷其致(追究到底)(5)穷凶极恶(极端)4、如:(1)其如土石何(如……何:把……怎么样)(2)闻水声,如鸣佩环(好像)(3)孰视之,自以为不如(及)(4)如法炮制(依照)(5)如意算盘(符合)5、通:(1)指通豫南(通向)(2)初极狭,才通人(通过) (3)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相通)(4)政通人和(顺利)(5)通计一舟(全,整个)八、重点词语解释1、年且九十且:将近2、惩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绕远4、聚室而谋曰室:家5、吾与汝毕力平险汝:你6、杂然相许许:赞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问8、以君之力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副词,用来加强语气,可译为“连……都” 损: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 如……何:把……怎么样11、且焉置土石且:连词,况且焉:疑问代词,哪里12、投诸渤海之尾诸:之于13、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垦壤扣:敲,凿15、始龀龀:换牙16、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引言概述: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则寓言故事,讲述了愚公为了改善子孙后代生活而决心移山的故事。

这个寓言传递了坚持不懈、勇往直前的精神,同时也蕴含着一定的知识点。

本文将对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的知识点进行整理,包括地理知识、心理学、土木工程等方面,旨在深入探讨这个古老故事背后的意义,并结合现实生活和职场实践进行解读。

正文内容:一、地理知识1. 地貌与山地: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山地的特征,如悬崖峭壁和陡坡等。

这部分的知识点涉及到地质构造、水体侵蚀、气候变化等因素,通过学习这些地理知识,可以深入了解山地形成的原因和山水相互作用的关系。

2. 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愚公为了移山,不仅仅是为了当时的需要,更是为了改善后代子孙的生活。

这引发了人们对地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我们可以从环境科学、生态学等方面的知识入手,探讨如何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保护好地球的资源。

二、心理学1. 动机与目标设定: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坚持了20年,这背后蕴含着他强大的动机和明确的目标设定。

学习心理学的相关知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动机是如何影响一个人的行为,并学会设定有效的目标,从而坚持不懈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2. 抗逆心理与困境处理:愚公移山故事中,愚公面对被人嘲笑和困境时,没有放弃,而是坚定地做出了持久的努力。

这部分的知识点可以涉及到心理韧性、抗逆性以及面对挫折和困境时的心理调适方法等,帮助我们在生活和工作中更好地应对困难。

三、土木工程1. 勘测与设计:愚公移山故事中涉及到了规划、勘测和设计的环节。

学习土木工程的知识,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当时土木工程规划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如何进行现实情况的勘测和分析。

2. 施工与工程管理: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亲自参与到了山体的移动中。

这提醒我们在施工过程中的工作原则和工程管理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土木工程管理的相关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工程施工的流程,提高工程质量和效率。

四、谋略与决策1. 协作与合作: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一家通过协作和合作,最终实现了目标。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

愚公移山文言知识点一、文学常识。

1. 出处。

2. 体裁。

- 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寓言是一种文学体裁,通常用简短的故事来寄托意味深长的道理,给人以启示。

二、字词解释。

1. 通假字。

- “始一反焉”中的“反”通“返”,返回。

- “甚矣,汝之不惠”中的“惠”通“慧”,聪明。

- “河曲智叟亡以应”中的“亡”通“无”,没有。

- “一厝朔东”中的“厝”通“措”,放置。

2. 古今异义。

- 阳。

- 古义:山之南,水之北。

例句:“河阳之北”(黄河的北面)。

- 今义:太阳。

- 阴。

- 古义:山之北,水之南。

例句:“达于汉阴”(到达汉水的南面)。

- 今义:阴天。

- 指。

- 古义:直,一直。

例句:“指通豫南”(一直通向豫州南部)。

- 今义:手指。

- 曾。

- 古义:连……都。

例句:“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

- 今义:曾经。

- 诸。

- 古义:之于。

例句:“投诸渤海之尾”(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

- 今义:各个、许多。

3. 一词多义。

- 方。

- “方七百里”(面积),这里表示纵横,方圆。

- 且。

- “年且九十”(将近)。

- “且焉置土石”(况且)。

- 焉。

- “且焉置土石”(疑问代词,哪里)。

- “始一反焉”(语气助词,无实义)。

- 之。

- “惩山北之塞”(结构助词,的)。

- “汝之不惠”(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 “跳往助之”(代词,代愚公)。

- 其。

- “其土石何”(加强反问语气,可译为“又”)。

- “惧其不已也”(代词,他,指愚公)。

- “其如土石何”(用在“如……何”前面加强反问语气)。

三、句子翻译。

1.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 北山有个叫愚公的人,年纪将近九十岁了,面对着山居住。

2.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 (他)苦于山北道路的阻塞,出去进来都要绕远路。

3. 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您的力气,连魁父这样的小山丘都不能削减,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4.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愚公移山考点整理

愚公移山考点整理

《愚公移山》重点内容一、理解:愚公移山的原因:面山面居,惩山北之塞 , 出入之迂也。

愚公移山的目的: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从侧面突出愚公移山的艰难的句子:寒暑易节 ,始一反焉愚公移山受到广泛支持句子: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始龀,跳往助之表明愚公移山决心的句子: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二、重点句子翻译:(1)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2)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1)凭你现在的力气 ,连魁父这座小山也难平 ,能把太行山、王屋山怎么样呢 ?(2)你的思想顽固,顽固得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连孤儿寡妇都比不上。

三、课文理解:1课文题目是“愚公移山”,为什么文章一开头不落笔愚公身上,而是先写“太行、王屋二山”?文章一开头写两座山的广度、高度和所处位置等情况,实际上是交代故事的背景,预示愚公出入之迂和移山的艰难,为写愚公作了铺垫。

2愚公决心移山要克服哪些困难?两座山非常大、高;年老力衰,人员少;工具简陋,运土路途远。

妻子的怀疑、外人的讥讽。

3、对于愚公移山,其他人的态度如何?4、写愚公及其子孙们移山,为什么要穿插京城氏之子“跳往助之”的情节?一方面说明“遗男”是得到了母亲的同意,是出自真心,高高兴兴去的。

从表达上看,增加了文章的生动性,避免了单调,把孩子的神态写出来了。

另一方面和下文的智叟形成对比,增强讽刺的艺术效果。

5、“笑而止之”,你是怎样理解河曲智叟的这一举动的?传神地写出了智叟对愚公的讥笑嘲讽和自作聪明之态。

6、有人说这个故事最后还是靠神仙的力量把两座大山搬走的,这样看来,愚公还是无能的,你同意吗?你是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呢?愚公挖山不止的精神,使山神害怕,天帝感动,文章这样写,正表现了愚公移山的精神感人至深,其移山之举有不可抗拒的力量。

7、怎样理解文章的结尾?采用神话结尾,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变革大自然的雄伟气魄。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完整版)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一、字词补充注释1、吾与汝毕力平险2、毕:竭尽险:形-名,险峻大山3、以君之力以:凭杂曰纷纷说道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遂:于是夫:成年男子5、叩石垦壤叩:凿垦:挖6、箕畚运于渤海之尾于:到7、而山不加增加:副词,更加增:增高二、通假字1、指通豫南指:直2、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反:返(往返)3、甚矣,汝之不惠惠:慧(聪明)4、一厝朔东厝: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垄三、“之”的用法1.结构助词,“的”:冀州之南,河阳之北以君之力渤海之尾,隐土之北京城氏之孀妻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操蛇之神2.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汝之不惠虽我之死汝心之固3.指示代词,“这”:曾不能损魁父之丘“这件事”:操蛇之神闻之,告之于帝4.人称代词,“他们”:跳往助之“他”: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四、“而”的用法1、连词,表修饰:面山而居笑而止之2、表顺承:聚室而谋何苦而不平?3、表转折: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五、“其”的用法1.代词,“他的”:其妻献疑曰帝感其诚;“他”:惧其不已也2.副词,加强反问语气:其如土石何?六、“且”的用法1.副词,“将”:年且九十2.连词,“况且”:且焉置土石?七、“于”的用法介词,“到”:达于汉阴;“向”:告之于帝八、词类活用形容词活用作为名词:毕力平险:险峻的大山九、特殊句式1.被动句帝感其诚(天帝被他的诚心感动了)2.倒装句①、主谓倒装:甚矣,(谓)汝之不惠(主)②、宾语前置:何(宾)苦而不平?③、定语后置:遂率子孙(荷担者)(定语)三夫3.省略句①、省略主语:(愚公)聚室而谋曰(室人)杂然相许②、省略介词:帝感(于)其诚一厝(于)朔东二、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一厝(于)雍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连-----都------- ,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10、惧其不已也11、无陇断焉12、何苦而不平三、词性活用: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已:古义:止,今义:已经陇断:古义:山川阻隔,今义:把持独占何苦:古义:愁什么,哪怕今义:不值得做,犯不着险:形容词活用为名词,险峻的大山。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专题20《愚公移山》(知识梳理)-2024年中考语文课内39篇文言文阅读
3.何苦而不平?疑问代词“何”充当“苦”的宾语,前置。
白话释义:还怕挖不平吗?
4.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定语后置的句子,应为“遂率荷担之子孙三夫”。“荷担”本来是“子孙”的定语,为了突出中心词“子孙”,而把它的定语“荷担”移到后面,并用语助词“者”字煞尾,把它与其它的词语隔开,这是古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句式。
6、“无陇断焉。”中“陇”通“垄”,高地。
古今异义
(1)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
(2)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
(3)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
(4)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
(5)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
(6)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
(7)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
出 处:清·黄宗羲《张苍水墓志铭》:“愚公移山;精卫填海;常人藐为说铃;贤圣指为血路也。”
例 句:我们要用~的精神治脏治乱治差,不达目的决不罢休。
译文
太行、王屋两座山,方圆七百里,高七八千丈,本来在冀州南边,黄河北岸的北边。
北山下面有个名叫愚公的人,年纪快到90岁了,在山的正对面居住。他苦于山区北部的阻塞,出来进去都要绕道,就召集全家人商量说:“我跟你们尽力挖平险峻的大山,使道路一直通到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好吗?”大家纷纷表示赞同。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说:“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怎么样呢?再说,往哪儿搁挖下来的土和石头?”众人说:“把它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边。”于是愚公率领儿孙中能挑担子的三个人上了山,凿石头,挖土,用箕畚运到渤海边上。邻居京城氏的寡妇有个孤儿,刚七八岁,蹦蹦跳跳地去帮助他们。冬夏换季,才能往返一次。
《列子》
《列子》又名《冲虚真经》,相传战国列御寇所著,后被尊为《冲虚真经》,其学说被古人誉为常胜之道。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归纳整理愚公移山是一则流传广泛的中国寓言故事,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带领家人和邻居们,坚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移山的故事。

通过愚公的奋斗精神,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本文将分为三个部分来介绍愚公移山的知识点。

第一部分:愚公移山的故事愚公移山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寓言故事,起源于中国古代。

根据传说,愚公家里靠近两座大山,妨碍了他和家人的生活,于是他决定拿锄头移山。

第二部分:知识点的归纳2.1 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教导我们,“只要有恒心,齐心协力、努力拼搏,就能够战胜一切困难”。

2.2 团结协作愚公的家人和邻居们看到愚公疯狂的举动并不理解,但他们还是选择了加入愚公的行动并且积极助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团结就是力量”,只有大家齐心协力,才能克服困难。

2.3 可行性问题愚公移山的故事有一定的夸张成分,实际上移山不可能单凭几个人的力量就能完成。

然而,这个故事通过夸张的手法,向人们传达了不畏艰难,永不放弃的精神。

第三部分:故事的启示与应用3.1 面对困难要坚持不懈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生活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努力奋斗,就能够克服困难,实现目标。

3.2 团结合作是成功的关键团结协作是愚公移山故事的核心价值观。

在现实生活中,也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够克服困难,实现自身发展。

当我们面对困难时,应该寻找到合适的伙伴一起努力,共同面对挑战。

3.3 明辨虚实,不可过度夸张愚公移山的故事是一个夸张的描写,目的是向人们传递励志的信息。

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要明辨虚实,不要过度夸大,以免对实际问题产生误导。

总结:愚公移山是一则寓言故事,通过愚公的奋斗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努力,向我们传递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

团结协作和坚持不懈是愚公移山故事的核心要义。

在面对困难时,我们应该学会坚持不懈,寻找合适的伙伴,共同面对挑战。

同时,我们也要明辨虚实,不要过度夸张,以免对实际问题产生误导。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愚公移山是一则深受人们喜爱的寓言故事,它传递了坚定的决心和不屈的精神。

以下是对愚公移山故事中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整理:故事背景和主要人物愚公移山的故事源自中国民间传说,讲述了愚公为了创造更好的生活环境而决心移山的故事。

故事中的主要人物是愚公和他的家人。

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愚公家住在山的北面,他的家人不堪忍受山峰的阻挡,决定把两座大山移走。

尽管遇到了其他人的嘲笑和质疑,愚公仍然坚定地追求自己的目标,一家人开始每天辛勤地运输山石,希望能够移走大山。

天上的神仙被愚公的毅力所感动,命令他们的弟子将大山化为平原,从而帮助愚公实现了目标。

故事主要教导的道理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蕴含了许多重要的教训,其中最重要的有以下几点:1. 坚定的意志和毅力是成功的关键。

尽管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反对声音,他从未放弃。

这告诉我们在实现目标时,我们需要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2. 合作是成功的基础。

愚公在移山的过程中得到了家人的全力支持和帮助。

这显示出合作是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

3. 不管其他人怎么说,相信自己的能力。

愚公从不在意其他人的嘲笑和质疑,而是坚信自己能够实现目标。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告诉我们在面对挑战时,我们应该相信自己的能力。

4. 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

愚公不畏困难,勇敢地努力奋斗,最终取得了成功。

这提示我们需要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并了解只有努力工作才能克服困难。

愚公移山的寓意愚公移山这个故事的背后还有更深层的寓意,它向我们传达了一系列重要的价值观:1. 坚守信念。

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只要我们坚守信念并为之奋斗,就能获得成功。

2. 为了共同的利益而努力。

愚公移山的故事强调了合作和团结的力量,在社会中,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实现更大的目标。

3. 不断进取和改变。

愚公移山使我们明白,只要我们不断努力,克服困难,我们就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总结愚公移山故事以其积极的寓意和深刻的哲理深受人们喜爱,它让我们明白了为了实现目标必须要有毅力和决心,同时在面对困难时要勇往直前。

《愚公移山》 知识清单

《愚公移山》 知识清单

《愚公移山》知识清单一、作品简介《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一则著名的寓言故事,最早出自《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讲述了愚公不畏艰难,坚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二、主要人物1、愚公愚公是故事的核心人物,他年且九十,却有着坚定的移山决心。

他目光长远,不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坚信通过子孙后代持续不断的努力,一定能够移除大山,为家人和乡亲们开辟出一条通畅的道路。

2、智叟智叟是与愚公形成鲜明对比的人物。

他目光短浅,只看到眼前的困难和艰辛,嘲笑愚公移山的行为,认为这是愚蠢和不可能实现的。

三、故事情节愚公居住在山北,出入都要绕很远的路,于是他决定带领全家挖掉门前的两座大山——太行和王屋。

尽管遭到了智叟的嘲笑,但愚公不为所动,坚信只要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总有一天能够成功。

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派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两座山。

四、主题思想1、坚持不懈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行为,强调了坚持不懈的精神力量。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只要有恒心、有毅力,持续不断地努力,就有可能实现目标。

2、目光长远愚公能够看到移山之后带来的长远利益,而智叟却只关注眼前的困境。

这启示我们要有长远的目光,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为了更美好的未来而努力。

3、人定胜天尽管大自然的力量看似强大,但人的意志和努力可以战胜自然的障碍。

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屈不挠的精神,人类可以改变自己的生存环境。

五、写作特色1、对比手法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话和态度对比,鲜明地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愚公的坚定与智叟的短视形成强烈反差,突出了愚公精神的可贵。

2、神话结尾故事以天帝派神移走大山作为结尾,增添了神秘色彩,也从侧面反映了人们对愚公精神的赞美和肯定,以及对美好愿望能够实现的向往。

六、文学价值1、传承精神《愚公移山》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传承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质,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在面对困难时勇往直前。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

《愚公移山》复习要点最新整理一、故事梗概愚公愤恨巍巍,大山挡住去家门。

愚公决心移山,由于山势巍峨,他没有动力也没有机械的帮助,于是只能自己动手。

愚公努力地挖土搬石,不论白天黑夜,四季更替,始终坚持下来。

儿子劝他放弃,愚公说:“不论愚公与我子,还有学生至始至终坚持下来。

”智者闻讯,不以为然地前来。

他告诉愚公:“你已经老了,何必费力去移山”。

愚公回答:“我虽然老了,我的儿子还年轻,我的孙子还小,他们后代还会继续移山。

”智者惊叹愚公的坚持不懈和毅力,决定帮助愚公。

另一天,智者遇到了神仙,把两座山移到了别处。

愚公感到非常高兴。

二、主要人物形象1.愚公:一个老实的农民,天不怕地不怕,有坚定的信念。

他努力移山,不计较付出。

愚公坚信只要我们有坚持的毅力,就能战胜一切困难。

2.智者:一个有学识的人,他默不作声地看到愚公后生气地走过去告诉愚公不可能移山。

然而,愚公的毅力感动了智者,给了他鼓舞和帮助。

3.儿子:愚公的儿子劝他放弃,但受到愚公的影响,逐渐理解和支持愚公坚持下来。

4.孙子:愚公的孙子年纪小,虽然不理解愚公的行为,但在愚公坚持下来的故事中,得到了很多教育。

三、寓意与教育意义1.坚持不懈:愚公展现了坚持不懈的精神,无论哪一个阶段都需要坚持不懈。

这是成功的关键之一2.力量来自内心:尽管愚公在外界看来是愚蠢的,但他内心有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他不为困难所动摇,不畏惧失败和挫折,最终战胜了困难。

3.同理心和帮助别人:智者看到了愚公坚持不懈的精神,被他的毅力所感动,进而帮助愚公移山。

这个寓言故事提醒人们应该秉持同理心,关心并帮助别人。

4.传承与激励的重要性:愚公相信自己的后代会继续移山。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我们的努力和坚持不仅仅是为了自己,还有为了后代传承的责任。

四、适用范围和教育价值《愚公移山》是一篇非常有影响力和寓意深远的寓言故事,适用范围广泛。

它可以被用于教育儿童和青少年要有坚持不懈和毅力的品质;它可以被用于激励人们面对困难时要保持勇气和决心;它还可以用来教育人们要有同理心和乐于助人的精神,互相帮助。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

愚公移山知识点整理愚公移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老人愚公为了解决身边山体的问题,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坚持的故事。

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有意义的知识点,下面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整理。

1. 勤劳与坚持愚公移山的故事告诉我们,勤劳和坚持是取得成功的关键。

愚公为了解决山体问题,不计较自己的年龄和体力,坚持不懈地努力着。

这种勤劳和坚持的精神对于我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都具有重要意义。

2. 毅力与毅然决然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面对巨大的困难和挑战,仍然坚定地下决心要移山。

这种毅力和毅然决然的态度,鼓舞人们勇往直前,不畏困难,勇于追求理想。

3. 合作与团结在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的儿子虽然年幼,但他们仍然全力支持父亲的决定,积极参与到移山的行动中。

这展示了合作和团结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团结合作,我们才能超越个人的力量,达到更远大的目标。

4. 希望与信念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一代代地继续努力,无论面对多么艰巨的任务,都怀抱着希望和信念。

这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告诉我们,只要有信念和希望,就能够战胜困难,实现自己的理想。

5. 理性思考与智慧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发现问题后,并没有盲目地去挖山,而是仔细地进行理性思考。

经过智慧的思考,他找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目标。

这表明理性思考和智慧在解决问题中的重要性。

6. 影响力与教育愚公移山的故事通过愚公的行动,对他的儿子和周围人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这告诉我们,个人的行为和努力可以对他人产生积极的影响,起到教育和启发的作用。

每一个人都有能力成为身边人的榜样,通过自己的行动,影响他人的思想和行为。

7. 乐观与积极心态愚公移山的故事中,愚公在面对巨大的困难时,并没有灰心丧气,而是保持着乐观和积极的心态。

这种积极心态帮助他坚持下去,最终取得了成功。

乐观和积极的心态可以使我们面对困难时更加坚强和勇敢。

总之,愚公移山这个故事蕴含着许多有关勤劳、毅力、合作、希望、智慧、教育、乐观等方面的知识点。

《愚公移山》 知识清单

《愚公移山》 知识清单

《愚公移山》知识清单一、作品简介《愚公移山》是中国古代的一则寓言故事,最早见于《列子·汤问》。

这个故事讲述了年近九十的愚公,面对家门前的太行、王屋两座大山,决心带领子孙们将其挖平,最终感动天帝而将山挪走的故事。

二、故事内容愚公住在山的北面,出入都要绕很远的路,十分不便。

于是,愚公召集全家人商量要把山挖平,直通豫州南部,到达汉水南岸。

他的妻子提出疑问,认为凭他们的力量难以挖平这么大的山,而且挖下来的土石放到哪里去呢?愚公表示可以把土石扔到渤海的边上,隐土的北面。

愚公的决心感动了邻居家的孤儿,这个孩子才七八岁,也蹦蹦跳跳地来帮忙。

河曲智叟嘲笑愚公,认为他太愚蠢,以他们残年余力,连山上的一棵草都毁不了,更别说挖山了。

愚公长叹说,他的子子孙孙无穷无尽,而山不会增高加大,总有一天会挖平的。

智叟无言以对。

最终,愚公的精神感动了天帝,天帝命令大力神夸娥氏的两个儿子背走了那两座山,一座放在朔方的东部,一座放在雍州的南部。

从此,冀州的南部,直到汉水南岸,再也没有高山阻隔了。

三、人物形象1、愚公愚公是故事的主人公,他具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力。

尽管面临诸多困难和质疑,他依然坚信只要坚持不懈,就能够移走大山,为子孙后代创造更好的生活条件。

他的决心和勇气展现了人类不屈不挠的精神。

2、智叟智叟则代表了那些目光短浅、只看眼前利益、缺乏长远眼光和坚定信念的人。

他嘲笑愚公的行为,认为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反映了他的消极和保守。

四、主题思想1、坚持不懈故事通过愚公移山的行为,强调了坚持不懈的重要性。

无论面对多大的困难和挑战,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持之以恒的努力,就有可能实现目标。

2、人定胜天愚公移山的成功,体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

只要人们团结一心,发挥智慧和力量,就能够战胜自然的障碍。

3、目光长远愚公能够看到移山之后为子孙后代带来的好处,而智叟只看到眼前的困难,这启示我们要有长远的眼光,不能被眼前的困难所吓倒。

五、文学特色1、对比手法故事中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和智叟的短视。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docx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docx

《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docx《愚公移山》知识点总结一、文章内容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

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如太行、王屋何 ?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

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子又生孙,孙又生子 ;子又有子,子又有孙 ;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

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

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二、文学常识1、本文选自《列子• 汤问》。

2、《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了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3、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比较完整的故事情节,又带有神话色彩,历来脍炙人口。

4、列子,名寇,又名御寇,郑国人,战国前期道家代表人物之一。

三、语音太行(háng)万仞(rèn)惩(chéng)塞(sè)汝(r ǔ曾)(céng)诸(zh ū)箕(j ī)畚(b ěn)荷(hè)孀(shu ā ng)龀(chèn)叟(s ǒ u)匮(kuì)亡(wú)以应厝(cuò)雍(y ōng)冀(jì)四、通假字1、甚矣,汝之不惠惠通慧,聪明2、始一反焉反通返,往返3、河曲智叟亡以应亡通无,没有4、一厝朔东,一厝雍南厝通措,放置5、无陇断焉陇通垄,高山6、指通豫南指通直,一直五、古今异义词1、河阳之北河:古义:黄河,今义:泛指一般河流阳:古义:山之南,水之北今义:太阳2、达于汉阴阴:古义:山之北,水之南今义:阴天3、指通豫南指:古义:直,一直,今义:手指4、曾不能损魁父之丘曾:古义:乃,并今义:曾经5、投诸渤海之尾诸:古义:之于,今义:各个,许多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荷:古义:负荷,今义:荷花7、曾不能毁山之一毛毛;古义:草木,今义:毛发8、北山愚公长息曰息:古义:叹气,今义:休息9、虽我之死虽;古义:即使,今义:表示转折关系的连词,虽然10、惧其不已也已:古义:止,今义:已经11、无断焉断:古:山川阻隔,今:把持独占12、何苦而不平何苦:古:怎么会,哪怕今:不得做,犯不着六、活用1、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止:的使用法,阻止,使??停下2、面山而居面:名用作,面向,面着3、吾与汝力平:形容用作,用尽:形容用作名,峻的大山4、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箕畚:名用作状,用箕畚装(土石 )5、山北之塞:形容意用法,以??苦6、聚室而曰聚:的使用法,使??聚集七、一多1、方: (1)方七百理 (古代称面用,横 )(2)今方来,吾欲辱之 (将要 )2、固: (1)汝心之固,固不可 (固 )(2)固国不以山溪之 (巩固 )(3)得腹中,固以怪之矣(本来)(4)固若金(固)3、:(1)子子无也(尽 )(2)今所乏者得我而之 (困 )(3)蝉千不 (尽)(4)非咨不其致 (追究到底 )(5)凶极 (极端 )4、如: (1)其如土石何 (如??何:把??怎么 )(2)水声,如佩 (好像 )(3)孰之,自以不如 (及)(4)如法炮制 (依照 )(5)如意算 (符合 )5、通: (1)指通豫南 (通向 )(2)初极狭,才通人 (通 )(3)阡陌交通,犬相(相通 )(4)政通人和 (利 )(5)通一舟 (全,整个 )八、重点解1、年且九十且:将近2、山北之塞塞:阻塞3、出入之迂也迂:曲折,4、聚室而曰室:家5、吾与汝力平汝:你6、然相:同7、其妻献疑曰献疑:提出疑8、以君之力君:方的尊称,相当于“您”9、曾不能魁父之丘曾:副,用来加气,可“ ??都” :削减丘:小山10、如太行、王屋何?如??何:把??怎么11、且焉置土石且:,况且焉:疑代,哪里 12、投渤海之尾:之于13、遂率子荷担者三夫荷:挑夫:成年男子14、叩石壤扣:敲,15、始:牙16、寒暑易,始一反焉。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

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八年级上册《愚公移山》知识点《愚公移山》是一篇著名的寓言故事,通过一个老人和他的家人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移山的故事,寓意人们只要有毅力和勇气,就能迎难而上,克服困难,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

下面,本文将根据这个寓言故事的内容整理出相关知识点,以供学习参考。

一、词语解析1. 愚公:愚蠢的老人的意思。

2. 移山:将山移动的意思,也代表克服困难。

3. 岳父大人:岳父的尊称。

4. 过不去:不能通行。

5. 震惊:受到极大的震动和惊讶。

6. 困难:困难和障碍。

7. 独自:独自一人。

8. 彻夜难眠:整夜难以入眠。

9. 睡意全无:没有睡意。

二、文化常识1. 山崩:山体发生碎裂、滑坡等现象,导致山体部分或全部下滑或坍塌的自然现象。

2. 杠杆:机械原理上将向一个方向用力的力量,通过撬棍等器具的辅助,集中加大了对物体的推力,使物体更容易被推动。

3. 宏伟:规模巨大,气势宏大。

4. 掘地三尺:形容极其刻苦的劳动。

5. 果断:做事果决,毫不犹豫。

6. 信念:坚定不移的信仰或信心。

7. 不懈:不停息,不放弃。

三、故事情节简介《愚公移山》的故事情节简述为:在古代有个老人名叫愚公,他家门口的山太高了,不能通行。

愚公决定用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把这座山挖平。

他为此和家人一起开挖,焚香拜祭神明,哀求神灵减少山体,虽然遇到了强烈的困难和反对,但是愚公和家人始终没有放弃。

终于,在他们不懈的努力下,山体慢慢地消融,愚公的信念获得了神明的认可与祝福,最终目标达成。

四、寓意《愚公移山》的寓意是故事中的老人本来只是一个十分普通的老人,他拥有的唯一的东西就是他坚定的信念。

这种信念使他一直坚持下去,只要他有信心和毅力,就可以让一座他认为自己需要的山峰移动起来。

这个故事在传递一种人生的信念,只要我们有目标和坚定的信念,我们就可以想办法克服各种难题,去实现自己的目标。

五、重点句子1. 山不是越来越老,而是越来越高。

2. 我们有信心、有毅力,一定可以完成任务。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 文言句式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 文言句式

八上语文愚公移山知识点文言句式
以下是八年级上册语文《愚公移山》中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文言句式:
1. 重要字词:
- 通假字:反、惠、亡、厝等字在文中的通假用法。

- 古今异义:妻子、河阳、指等词语在古今的不同含义。

- 一词多义:如“且”、“之”、“其”等词语在不同语境下的多种意思。

2. 文言句式:
- 倒装句:如“甚矣,汝之不惠”,正确语序为“汝之不惠,甚矣”。

- 省略句:如“(愚公)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省略了主语愚公。

- 被动句:“帝感其诚”,意思是天帝被他的诚心所感动。

3. 文章主旨:
- 本文通过讲述愚公坚持不懈地移山的故事,强调了毅力和决心的重要性。

- 同时也反映了道家“道法自然”的思想,即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规律。

4. 人物形象:
- 愚公:具有坚定的信念和毅力,不畏艰难险阻,坚持不懈地追求目标。

- 智叟:目光短浅,对愚公的行为持怀疑和嘲笑的态度。

5. 写作手法:
- 对比手法:通过愚公和智叟的对比,突出了愚公的坚定和智叟的短视。

- 象征意义:愚公移山的行为象征着人类与自然的抗争,以及人类改造自然的决心。

以上是《愚公移山》的一些重要知识点和文言句式,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在学习过程中,要注重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提高自己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愚公移山
一、 理解性默写本文重点词句
1. 侧面表明路途遥远,往返时间长,且移山十分艰难的句子是: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 ★表明愚公有着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子子孙孙绵延不绝的道理)的名句是: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

3. 愚公移山的原因是: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

二、 翻译本文重点词句★
1.年且九十(将近)
2.惩山北之塞(苦于)(阻塞)
3.出入之迂也(曲折、迂回)
4.投诸渤海之尾(边际、边界) ★
5.箕畚运于渤海之尾(用箕畚)
6.始一反焉(通“返”,返回)
7.汝之不惠(通“慧”,智慧) ★
8.穷匮(穷匮,穷尽)(匮,竭尽)
9.无以应(通“亡”,没有) 10一厝雍南(通“措”,放置) 11.无陇断焉(通“垄”,高地)
1.以君之力,曾不能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
凭你的力气,连魁父这座小山丘都不能削平,能把太行、王屋两座山怎么样呢? ★2.甚矣,汝之不惠!
你太不聪明了!
3.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可改变的地步。

三、 感知并赏识本文相关知识点
1. 愚公的夫人和智叟都对愚公是否能够移山而提出了疑问,并且意思都相似。

但细细斟酌,却又大有不同,请谈谈你对此的认识。

他们的目的完全不同。

愚公之妻是从献疑的角度说的,对愚公是出于关心的角度。

但是智叟显然是讥笑和责难愚公,阻止愚公移山,有意挖苦,嘲笑愚公。

2. 文中写到邻居的小孩“跳往助之”的用意是什么?
① 说明愚公行为得人心;②与智叟的言行形成鲜明对比,讽刺智叟的见识不如京城氏之子。

3. 愚公所遇的艰难有哪些?
① 山高而且大;②运土石的工具简陋浅小;③运土石的距离远、时间长。

5. 结合全文,说说愚公移山的精神实质是什么?
不怕吃苦,不惧怕任何困难的精神; 敢于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精神; 敢于斗争、争取胜利的精神
6. 本文以神话结尾,有什么作用?(神话故事万能答案) 借助神的力量来实现愚公的宏伟抱负,是在生产力及不发达的条件解决人的自然矛盾的方式,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的美好愿望。

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

7. 我们通过愚公移山学习到了什么?
要克服困难就必须下定决心,坚持不懈进行奋斗。

在当今社会,充满了机遇与挑战,我们必须继承和发扬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在当代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8.下列句子中划线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C )
A .以君之力/无以应 B.笑而止之曰/岳阳楼之大观也
C .而山不加增/义不杀少而杀众 D.告之于帝/皆以美于徐公
四、本文文学常识
本文是古代寓言中的名篇,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又富有神话色彩,读来脍炙人口。

列子,战国前期到家代表人物之一。

今本《列子》是东晋人搜集有关的古代资料编写而成,里面保存了不少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

九年级下学期语文科复习资料提纲(2012-20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