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 MRI颅脑影像看片
合集下载
(优质医学)CT MRI颅脑影像看片

• 平片 蝶鞍扩大,骨质吸收、破坏 • CT
– 鞍内结节影,密度多均匀 – 增强瘤体均匀强化 – 坏死囊变区为低密度,不强化 – 冠状位肿瘤呈哑铃状(束腰征) – 垂体卒中(肿瘤出血) – 肿瘤突然膨胀、增大,呈高密度 – 微腺瘤(<1cm)
35
垂体瘤X线表现
• 平片和分层表现
– 蝶鞍扩大 – 鞍底凹陷 – 鞍背、后床突后移 – 骨质吸收、薄、破坏 – 分层摄影显示更清楚
• 检查方法 CT为主 • 颅脑损伤
–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 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 – 脑挫裂伤(laceration and contusion of brain) –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58
–新鲜血肿长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CT值 50-60HU,占位效应 –破入脑室,少至大量及脑室铸型 –血肿吸收,密度降低、周边开始 –环状强化,周围为低密度水肿 –第四周后,等密度至低密度、囊腔形成 –最后形成裂隙状残腔
54
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55
脑出血MRI表现
28
髓母细胞瘤MRI(接上)
T1WI
CE T1WI
四脑室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低 信号,于增强T1WI上病灶有强化。
29
脑膜瘤(meningioma)
• 脑外肿瘤
•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
• 好发部位依次为
– 矢状窦旁大脑凸面
– 鞍 小脑桥脑角
30
脑膜瘤X线表现
• 头颅平片
– 邻近颅骨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膨胀、吸收 – 有骨质增生、硬化 – 颅板增厚等改变
– 鞍内结节影,密度多均匀 – 增强瘤体均匀强化 – 坏死囊变区为低密度,不强化 – 冠状位肿瘤呈哑铃状(束腰征) – 垂体卒中(肿瘤出血) – 肿瘤突然膨胀、增大,呈高密度 – 微腺瘤(<1cm)
35
垂体瘤X线表现
• 平片和分层表现
– 蝶鞍扩大 – 鞍底凹陷 – 鞍背、后床突后移 – 骨质吸收、薄、破坏 – 分层摄影显示更清楚
• 检查方法 CT为主 • 颅脑损伤
– 硬膜外血肿(epidural hematoma)
– 硬膜下出血(subdural hematoma) – 脑挫裂伤(laceration and contusion of brain) – 弥漫性轴索损伤(diffuse axonal injury,DAI)
58
–新鲜血肿长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 –CT值 50-60HU,占位效应 –破入脑室,少至大量及脑室铸型 –血肿吸收,密度降低、周边开始 –环状强化,周围为低密度水肿 –第四周后,等密度至低密度、囊腔形成 –最后形成裂隙状残腔
54
脑出血(Intracranial hemorrhage)
55
脑出血MRI表现
28
髓母细胞瘤MRI(接上)
T1WI
CE T1WI
四脑室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低 信号,于增强T1WI上病灶有强化。
29
脑膜瘤(meningioma)
• 脑外肿瘤
•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
• 好发部位依次为
– 矢状窦旁大脑凸面
– 鞍 小脑桥脑角
30
脑膜瘤X线表现
• 头颅平片
– 邻近颅骨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膨胀、吸收 – 有骨质增生、硬化 – 颅板增厚等改变
头颅MRI超好读片(共110张PPT)精选全文

边缘区
细胞内 含铁血黄素 低信号 低信号
接受物体放出能量的装置——表面线圈
4、利用血红蛋白变化的规律,了解并判断出血时相;
A:质子弛豫增强:不成对电子引起局部磁场波动,使T1和T2弛豫时间缩短;
炎症、脱髓鞘病、变性病等疾病MRI诊断价值优于CT
T2图像—发现病变
脱氧血红蛋白-顺磁性物质
有钙化性病变优先选择CT
4mm2/S。
在正常脑组织中水分子的弥散方向是均匀的, 所表现的ADC值是相对稳定的;
脑梗死发生时,首先是细胞毒性水肿,细胞内 水份增加,水分子的弥散受限制,即ADC值降低,
故弥散加权成像上病灶表现为高信号,而ADC图上
表现为低信号。在脑梗死后期,细胞破裂和血管 源性水肿,水分子的弥散又恢复正常,表现为弥
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结构异常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 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脑组织界面破坏
脑内组织结构异常 脑组织界面破坏 中线结构移位
脑室形态改变
脑内异常信号
正常血管流动消失或 出现异常流空 颅骨改变 脑内异常强化
采用小反转角度,得到T2*WI图像; GRE序列对磁场均匀度的变化敏感; 在GRE序列上,出血、钙化等所引起的
磁场均匀度变化显示灵敏,表现为低信 号。
T2WI与GRE 海绵状血管瘤
结节性硬化
脑栓塞 丘脑急性出血
脂肪抑制
可以分别进行T1、T2脂肪抑制图象; 主要去除脂肪组织的干扰或鉴别病变组
T1WI高信号
脂肪瘤
亚急性期出血
黑色素瘤
T2WI信号异常表现
颅脑CT诊断读片

左额叶脑内血肿;左额顶部硬膜外血肿;左颞硬 膜下血肿;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额顶头皮下血肿
颅骨线性骨折
左额底外伤后脑出血 血肿吸收软化改变
右颞部、左额顶深部 脑脓肿,广泛脑水肿 (平扫)
右颞部、左额顶深部 脑脓肿,广泛脑水肿 (增强)
右额顶叶胶质 瘤(增强)
右颞叶胶质瘤 (平扫)
右颞叶胶质瘤 (增强)
左蝶骨嵴脑膜膜 (平扫)
左蝶骨嵴脑膜膜 (增强)
右侧脑室三角区 脑膜瘤(平扫)
右侧脑室三角区 脑膜瘤(增强)
垂体微腺瘤
垂体腺瘤 平扫 增强
颈5~6椎间盘膨隆
正常腰椎间盘
L4-5椎间盘突出
L4-5椎间盘突出;颅脑(平扫)
正常颅脑(增强)
脑萎缩
左基底节区脑梗塞
左枕叶脑梗塞
左颞大片脑梗塞
外伤后左侧基 底节区脑梗塞
左基底节区脑出血
右基底节区脑出血 破入侧脑室
左侧小脑半球出血
左额颞顶硬膜下 急、亚急、慢性 混合血肿
双额颞顶硬膜下积 液(平扫)
双额颞顶硬膜下积 液(增强)
《看颅脑CT和MRI》课件

常。
颅脑CT的病例分析
01
02
03
病例一
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就 诊,颅脑CT显示颅内出血 ,经紧急手术治疗后病情 好转。
病例二
患者因突发肢体无力就诊 ,颅脑CT显示脑梗死,经 溶栓治疗和康复训练后逐 渐恢复。
病例三
患者因长期头痛、视力下 降就诊,颅脑CT显示颅内 肿瘤,经手术和放化疗后 病情稳定。
病例二
患者女,45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 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 死。
04
CT与MRI的比较
CT与MRI的成像差异
成像原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 线穿透人体组织,而MRI(磁共 振成像)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 体内氢原子共振,从而产生图像
。
成像速度
CT扫描速度较快,MRI相对较慢 ,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颅脑MRI的成像原理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头部组织中的氢原子发生共振,通过检测共振信号的 强度和相位信息,再经过计算机重建算法将信号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像。
颅脑CT和MRI的优缺点
颅脑CT的优点
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对急 性卒中、颅骨骨折等疾病的诊断 价值高。缺点:存在辐射损伤的 风险,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
对人体的影响
CT的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 而MRI无辐射。
CT与MRI在诊断中的选择
颅脑外伤
CT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更为敏感 ,可以快速发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症状。
脑部肿瘤、炎症等
MRI对于脑部肿瘤、炎症等疾病 的诊断更为准确,可以清晰显示 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紧急情况
对于紧急情况,如卒中、颅脑外 伤等,CT可以迅速提供诊断信息
颅脑CT的病例分析
01
02
03
病例一
患者因头痛、恶心呕吐就 诊,颅脑CT显示颅内出血 ,经紧急手术治疗后病情 好转。
病例二
患者因突发肢体无力就诊 ,颅脑CT显示脑梗死,经 溶栓治疗和康复训练后逐 渐恢复。
病例三
患者因长期头痛、视力下 降就诊,颅脑CT显示颅内 肿瘤,经手术和放化疗后 病情稳定。
病例二
患者女,45岁,突发右侧肢体无力, MRI显示左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 死。
04
CT与MRI的比较
CT与MRI的成像差异
成像原理
CT(计算机断层扫描)利用X射 线穿透人体组织,而MRI(磁共 振成像)利用磁场和射频脉冲使 体内氢原子共振,从而产生图像
。
成像速度
CT扫描速度较快,MRI相对较慢 ,需要几分钟到十几分钟。
颅脑MRI的成像原理
利用强磁场和射频脉冲使头部组织中的氢原子发生共振,通过检测共振信号的 强度和相位信息,再经过计算机重建算法将信号转化为二维或三维图像。
颅脑CT和MRI的优缺点
颅脑CT的优点
扫描速度快,成像质量高,对急 性卒中、颅骨骨折等疾病的诊断 价值高。缺点:存在辐射损伤的 风险,对软组织分辨率较低。
对人体的影响
CT的X射线对人体有一定的辐射, 而MRI无辐射。
CT与MRI在诊断中的选择
颅脑外伤
CT对于颅脑外伤的诊断更为敏感 ,可以快速发现颅骨骨折、颅内
出血等症状。
脑部肿瘤、炎症等
MRI对于脑部肿瘤、炎症等疾病 的诊断更为准确,可以清晰显示 肿瘤的位置、大小以及与周围组
织的关系。
紧急情况
对于紧急情况,如卒中、颅脑外 伤等,CT可以迅速提供诊断信息
头颅CT与MRI的正常图像

颈髓
第2页/共22页
延髓 小脑半球
第3页/共22页
椎动脉
第4页/共22页
内耳 延髓 小脑蚓部
颞极 前庭蜗神经
第四脑室
桥脑 桥臂(小脑中脚)
第5页/共22页
颞叶 基底动脉
枕叶
第6页/共22页
垂体 桥脑
视束 大脑脚
第7页/共22页
额叶 大脑中动脉 海马
上矢状窦
尾状核头 外侧裂 内囊 第三脑室
颞叶 桥脑 小脑蚓部
颞叶 第四脑室
第16页/共22页
垂体 桥脑
颞叶
第17页/共22页
额叶 大脑脚
枕叶
额叶 岛叶 外侧裂 苍白球 内囊后肢
第三脑室
第18页/共22页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 壳核 丘脑
顶叶
侧脑室
第19页/共22页
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压部
额叶 顶叶
放射冠
第20页/共22页
纵裂
半卵圆中心
第21页/共22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22页/共22页
丘脑
第8页/共22页
额叶 岛叶 壳核 苍白球
胼胝体压部
பைடு நூலகம்
额叶
顶叶
第9页/共22页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
放射冠
第10页/共22页
半卵圆中心
第11页/共22页
垂体
第12页/共22页
胼胝体 顶盖 中脑 小脑半球 桥脑 延髓
颈髓
正常头颅CT
第13页/共22页
小脑半球
第14页/共22页
延髓
桥臂
第15页/共22页
第2页/共22页
延髓 小脑半球
第3页/共22页
椎动脉
第4页/共22页
内耳 延髓 小脑蚓部
颞极 前庭蜗神经
第四脑室
桥脑 桥臂(小脑中脚)
第5页/共22页
颞叶 基底动脉
枕叶
第6页/共22页
垂体 桥脑
视束 大脑脚
第7页/共22页
额叶 大脑中动脉 海马
上矢状窦
尾状核头 外侧裂 内囊 第三脑室
颞叶 桥脑 小脑蚓部
颞叶 第四脑室
第16页/共22页
垂体 桥脑
颞叶
第17页/共22页
额叶 大脑脚
枕叶
额叶 岛叶 外侧裂 苍白球 内囊后肢
第三脑室
第18页/共22页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 壳核 丘脑
顶叶
侧脑室
第19页/共22页
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压部
额叶 顶叶
放射冠
第20页/共22页
纵裂
半卵圆中心
第21页/共22页
谢谢您的观看!
第22页/共22页
丘脑
第8页/共22页
额叶 岛叶 壳核 苍白球
胼胝体压部
பைடு நூலகம்
额叶
顶叶
第9页/共22页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
放射冠
第10页/共22页
半卵圆中心
第11页/共22页
垂体
第12页/共22页
胼胝体 顶盖 中脑 小脑半球 桥脑 延髓
颈髓
正常头颅CT
第13页/共22页
小脑半球
第14页/共22页
延髓
桥臂
第15页/共22页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中脑上部层面
中脑前方为一对大脑脚,脚间池分开左右大脑脚;视束在视交叉后与大脑脚前散开; 导水管穿过中脑;背侧是中脑顶盖(四叠体板),四叠体板从背侧看为两排突起, 上面一对为上丘,下面一对为下丘;中脑前方为脚间池,两侧为环池,后方为四叠 体池。
1-额叶,2-颞叶,3-大脑脚 , 4-下丘,5-枕叶 , 6-外侧裂,7-视交叉 ,8-视 束,9-环池 ,10-四叠体池
侧脑室中部层面
此层面见侧脑室的额角、三角部;基底节的组成与CT相应层面相似,但 结构显示更清晰;外侧裂前是额叶,包括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外 侧裂后是颞叶,包括颞上回、颞中回、颞下回,再后是枕叶,前纵裂两 侧是额上回和扣带回,后纵裂两侧是枕叶。 1-额叶, 2-尾状核头部,3-内囊前肢, 4-内囊膝部,5-豆状核, 6-内囊后肢,7-外 囊 , 8-岛叶,9-脑, 10-颞叶,11-枕叶 , 12-前纵裂,13-侧脑室额角 ,14-透明 隔,15-外侧裂 , 16-三脑室,17侧脑室三角部,18-大脑内静脉
颅脑正常MRI表现阅片
颅脑的应用解剖
(一)颅骨:颅顶骨和颅底骨 (二)脑:大脑、间脑、小脑、中脑、脑桥、 和延髓 (三)脑的被膜:硬脑膜、蛛网膜、软脑膜 (四)脑室系统:侧脑室、第三脑室、第四脑 室 (五)脑的血管:脑动脉系统、脑静脉
延髓层面
脑干从下到上分别是延髓、桥脑和中脑,通过小脑下脚(绳状体)、 小脑中脚(桥臂)、和小脑上脚(结合臂)与小脑相连。延髓的前 部为椎体束和橄榄核,前方是椎动脉。 1-延髓,2-小脑半球,3-枕大池 ,4-鼻甲,5-鼻中隔,6-上颌 窦,7-鼻咽顶后壁,8-枕骨髁突,9-斜坡,10-乳突,11-椎动脉
侧脑室上部层面
半球的外侧面从前到后是额叶、中央前回、中央后回、缘上回与顶下小叶 的角回,内侧从前到后是额上回、扣带回、胼胝体、扣带回峡、顶叶的楔 前回、顶枕裂、枕叶的楔回;尾状核体部和尾部紧贴侧 4-胼胝体膝部,5-尾状核体部, 6-侧脑室体部,7 -胼胝体压部
正常头颅CT、MRI图解

颅缝
颅骨之间的连接处,CT上 表现为锯齿状的高密度影。
颅底孔道
颅底存在多个孔道,如圆 孔、卵圆孔、棘孔等,CT 上可以观察到这些孔道的 正常形态和大小。
脑组织在CT上的表现
灰质和白质
CT上灰质呈稍高密度影,白质呈 稍低密度影,两者之间的密度差
异较小。
基底节和丘脑
基底节和丘脑是大脑深部的重要结 构,CT上表现为对称性的稍高密 度影。
CT成像利用X射线穿透人体组织后的 衰减程度不同,通过探测器接收并转 化为可见图像。
通过调整窗宽和窗位,可以更好地显 示不同密度的组织结构和病变。
数据采集与处理
通过滑环技术连续旋转扫描,获取多 个层面的数据,经计算机重建处理形 成三维图像。
MRI成像原理及技术应用
01
02
03
核磁共振现象
MRI利用人体内的氢质子 在强磁场中发生核磁共振 现象,产生信号经接收线 圈接收并转化为图像。
高血压性脑出血
CT平扫可见脑内圆形或不规则高密度影,边界清楚,周围可见低密度水肿带, MRI对急性期脑出血不敏感,T1WI呈等信号,T2WI呈低信号。
蛛网膜下腔出血
CT平扫可见脑沟、脑裂、脑池内高密度影,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 号。
脑肿瘤
胶质瘤
CT平扫表现为低密度或等密度病灶,边界不清,增强扫描可 见不同程度强化,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增强后明显强化。
颅缝和囟门
颅缝为颅骨之间的连接 处,呈锯齿状低信号影。 囟门为婴幼儿颅骨未闭 合的部分,MRI上显示 为软组织信号。
脑组织在MRI上的表现
1 2 3
灰质和白质
灰质在T1WI上呈稍低信号,在T2WI上呈稍高信 号。白质在T1WI上呈稍高信号,在T2WI上呈稍 低信号。
头颅CT及MRI读片技巧

小脑蚓:为小脑中间狭窄的部分 小脑扁桃体:位于蚓垂两旁、延脑背侧面,
靠近枕骨大孔
十、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 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 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靠近枕骨大孔
十、脑室系统
侧脑室:双侧额角(前角)、体部、三角区(房部)、 枕角(后角)及颞角(下角)
第Ⅲ脑室:位于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为一狭窄的 空腔,经室间孔与侧脑室相通,经导水管与第Ⅳ脑室 相通。室间孔位于前连合上方几毫米处。第Ⅲ脑室前 壁为前连合和终板,底为下丘脑和丘脑下部组成(矢 状面可见视交叉上隐窝和漏斗隐窝),顶为中间帆, 后壁为后连合及松果体隐窝
基底节
尾状核 丘脑
内囊
外囊
豆状核
尾状核
三、胼胝体
胼胝体:连接两侧大脑半球的巨大白质联 合,构成侧脑室体部和额角的顶
由前向后分为四部分:前下细薄的嘴部、前面 弯曲的膝部、较长且平直的体部和后端膨大的 压部。嘴部向下延伸与终板相连
胼胝体辐射:经过胼胝体的纤维束呈扇形向两 侧半球投射
胼胝体膝部
大脑镰:为硬脑膜返折形成,前窄后宽,内有 上、下矢状窦,后方与小脑幕相延续
大脑前动脉:由前向后走行于纵裂内
中央沟
将额叶和顶叶分开。是大脑凸面最深的一 条脑沟
前方:额叶中央前回——运动皮层 后方:顶叶中央后回——感觉皮层 额叶前下方(由内向外):直回、内侧眶回、
外侧眶回 额叶外侧面(由上而下):额上回、额中回、
通过松果体柄连于第Ⅲ脑室顶的后部,柄分为上脚和下脚, 中间夹着松果体隐窝。上脚连于缰连合,下脚连于后连合, 其内均含有神经纤维
5%的正常人松果体为囊性
上方与大脑大静脉相邻,前下方为四叠体板及中脑导 水管
被膜及来自被膜并深入腺体的小隔内均有丰富的微血管→正 常松果体增强明显
松果体
六、垂体
正常垂体前叶为均匀等信号,其上缘平直或略凹 陷,正常垂体的最大高度根据不同的人群有不同 的标准,称之为“6(儿童), 8(男性、绝经后女性), 10(年轻女性), 12(妊娠、哺乳女性)”(mm)原则
核磁共振头部阅片方法

核磁共振头部阅片方法
1. 观察整体结构:首先,观察大脑的整体结构,包括脑室、脑沟、脑回等的形态和位置是否正常。
2. 对比两侧对称性:比较大脑两侧的结构是否对称,包括灰白质的对比、脑室的大小和形状等。
3. 分析灰白质信号:观察灰白质的信号强度是否均匀,有无异常信号或病灶。
4. 检查脑室系统:仔细观察脑室的大小、形态和位置,以及脑脊液流通情况。
5. 观察脑实质:注意脑实质内有无异常信号、占位性病变或水肿。
6. 识别血管结构:查看大脑的血管结构,如脑动脉和静脉,有无异常或动脉瘤等。
7. 检查脑膜:观察脑膜有无增厚、强化或异常信号。
8. 结合临床信息:将核磁共振影像结果与患者的临床症状、病史等相结合,进行综合分析和诊断。
需要注意的是,核磁共振头部阅片需要专业的医学知识和经验。
如果你对核磁共振头部阅片的结果有疑问或需要进一步的解释,建议咨询专业的神经科医生或影像学专家。
他们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详细的分析和诊断,并提供准确的解释和建议。
头颅CT和MRI的正常图像课件

正常头颅CT与MRI
颈髓
延髓 小脑半球
椎动脉
颞极 前庭蜗神经 第四脑室
内耳 延髓 小脑蚓部
桥脑 桥臂(小脑中脚)Βιβλιοθήκη 颞叶 基底动脉枕叶
视束 大脑脚
垂体 桥脑
额叶 大脑中动脉 海马
上矢状窦
尾状核头 外侧裂 内囊
第三脑室 丘脑
额叶
顶叶
额叶 岛叶 壳核 苍白球 胼胝体压部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
放射冠 半卵圆中心
垂体
胼胝体 顶盖 中脑 小脑半球 桥脑 延髓
颈髓
小脑半球
延髓
桥臂
颞叶 桥脑 小脑蚓部
颞叶 第四脑室
垂体 桥脑
颞叶
额叶 大脑脚 枕叶
额叶 岛叶 外侧裂 苍白球 内囊后肢 第三脑室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 壳核 丘脑
顶叶
侧脑室
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压部
额叶 顶叶
放射冠
纵裂
半卵圆中心
颈髓
延髓 小脑半球
椎动脉
颞极 前庭蜗神经 第四脑室
内耳 延髓 小脑蚓部
桥脑 桥臂(小脑中脚)Βιβλιοθήκη 颞叶 基底动脉枕叶
视束 大脑脚
垂体 桥脑
额叶 大脑中动脉 海马
上矢状窦
尾状核头 外侧裂 内囊
第三脑室 丘脑
额叶
顶叶
额叶 岛叶 壳核 苍白球 胼胝体压部
胼胝体膝部 侧脑室
放射冠 半卵圆中心
垂体
胼胝体 顶盖 中脑 小脑半球 桥脑 延髓
颈髓
小脑半球
延髓
桥臂
颞叶 桥脑 小脑蚓部
颞叶 第四脑室
垂体 桥脑
颞叶
额叶 大脑脚 枕叶
额叶 岛叶 外侧裂 苍白球 内囊后肢 第三脑室
胼胝体膝部 尾状核头 壳核 丘脑
顶叶
侧脑室
胼胝体膝部 胼胝体压部
额叶 顶叶
放射冠
纵裂
半卵圆中心
颅脑MRI读片入门ppt课件

标志 • 含量多少反映神经元的功能状况,
降低的程度反映了其受损的大小
.
47
磁共振波普分析(MRS)
肌酸(Creatine) • 正常脑组织1H MRS中的第二大峰,位于3.03ppm附近,有时
在3.94ppm 处可见其附加峰(PCr) • 此代谢物是脑细胞能量依赖系统的标志 • 能量代谢的提示物,在低代谢状态下增加,在高代谢状态
.
20
ADC图及DWI
.
21
ADC图及DWI
弥散(Diffusion)是描述水和其他小分子随 机热运动(布朗运动)的术语。
宏观看,水分子的净移动可通过表观弥散 系数(ADC)描述
.
22
ADC图及DWI
D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
微量 • 此峰出现说明细胞内有氧呼吸被抑制,糖酵解过程加强 • 脑肿瘤中,Lac出现提示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中 • Lac也可以积聚于无代谢的囊肿
和坏死区内 • 脑肿瘤、脓肿及梗塞时
会出现乳酸峰。
.
50
磁共振波普分析(MRS)
星形细胞瘤
异常增生星形细胞侵犯正常神经元,典型表现 Cho显著升高,NAA显著下降,Cr中等下降 NAA/Cr比值下降和Cho/Cr比值升高 LAC峰可出现,LAC峰的存在不能反映肿瘤的良恶性,但其浓度的增加 反映肿瘤的缺氧程度 利用NAA/Cr,NAA/Cho,Cho/Cr及LAC/Cr比值可对肿瘤进行分级,但 以NAA/Cho及Cho/Cr反映肿瘤级别比较稳定。 可判断肿瘤复发,残存与术后瘢痕及放疗改变
.
36
磁敏感成像(SWI)
原始数据有两组,同时得到强度图像 ( Magnitude image ) 和 相 位 图 像 (Phase image) 在强度图像的后处理中使用相位蒙掩 (phase mask)技术提高对磁敏感效应物质的 显示,使其在SWI图像相位对比明显增强
降低的程度反映了其受损的大小
.
47
磁共振波普分析(MRS)
肌酸(Creatine) • 正常脑组织1H MRS中的第二大峰,位于3.03ppm附近,有时
在3.94ppm 处可见其附加峰(PCr) • 此代谢物是脑细胞能量依赖系统的标志 • 能量代谢的提示物,在低代谢状态下增加,在高代谢状态
.
20
ADC图及DWI
.
21
ADC图及DWI
弥散(Diffusion)是描述水和其他小分子随 机热运动(布朗运动)的术语。
宏观看,水分子的净移动可通过表观弥散 系数(ADC)描述
.
22
ADC图及DWI
DWI: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weighted)
水分子扩散加权成像(DWI)技术
微量 • 此峰出现说明细胞内有氧呼吸被抑制,糖酵解过程加强 • 脑肿瘤中,Lac出现提示恶性程度较高,常见于多形胶质母细胞瘤中 • Lac也可以积聚于无代谢的囊肿
和坏死区内 • 脑肿瘤、脓肿及梗塞时
会出现乳酸峰。
.
50
磁共振波普分析(MRS)
星形细胞瘤
异常增生星形细胞侵犯正常神经元,典型表现 Cho显著升高,NAA显著下降,Cr中等下降 NAA/Cr比值下降和Cho/Cr比值升高 LAC峰可出现,LAC峰的存在不能反映肿瘤的良恶性,但其浓度的增加 反映肿瘤的缺氧程度 利用NAA/Cr,NAA/Cho,Cho/Cr及LAC/Cr比值可对肿瘤进行分级,但 以NAA/Cho及Cho/Cr反映肿瘤级别比较稳定。 可判断肿瘤复发,残存与术后瘢痕及放疗改变
.
36
磁敏感成像(SWI)
原始数据有两组,同时得到强度图像 ( Magnitude image ) 和 相 位 图 像 (Phase image) 在强度图像的后处理中使用相位蒙掩 (phase mask)技术提高对磁敏感效应物质的 显示,使其在SWI图像相位对比明显增强
头颅CT MRI的影像学诊断示例

中枢神经系统
正常头颅正位平片正常头颅侧位平片硬
硬膜下血肿CT-左侧额颞部颅内板下见新月形高
密度影硬膜下血肿MRI-左侧额颞部颅内板下见新月形短
T1信号影
硬膜
脑膜瘤CT-左额部大脑镰旁见类圆形高密度影脑膜瘤CT-左额部大脑镰旁肿瘤明显均匀强化脑膜
脑膜瘤MRI-左顶部大脑凸面见类圆形稍长T2信号
影
脑膜瘤MRI-左顶部大脑凸面病灶呈明显均匀强化脑
脑梗死CT表现脑梗死CT表现
腔隙性脑梗死CT-左侧基底节去见斑片状低密度
脑动脉瘤CTA-前交通动脉处见类圆形强化影影
脑动脉瘤DSA 脑脓肿MRI-右顶叶见环形强化灶。
头颅CT及MRI读片知识ppt课件

骨窗和软组织窗的观察
骨窗
主要用于观察颅骨、颞骨、枕骨等骨 性结构,观察骨折、骨质增生、颅内 钙化等病变。
软组织窗
主要用于观察脑实质、脑室、脑池等 软组织结构,观察脑水肿、脑出血、 脑梗死等病变。
常见病变的识别
脑出血
脑梗死
颅内肿瘤
颅骨骨折
CT表现为高密度影,周 围脑组织受压,脑室受
累变形。
CT表现为低密度影,病 灶部位脑组织肿胀,脑
数据安全与隐私保护
随着医学影像数据的不断增加,如何确保 数据安全与患者隐私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
THANK YOU
感谢观看
头颅CT及MRI读片 知识PPT课件
汇报人:可编辑 2024-01-11
目录
•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 头颅CT读片技巧 • 头颅MRI读片技巧 • 病例分享与讨论 • 总结与展望
01
头颅CT及MRI基础知识
头颅CT简介
头颅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一种无创的影像学检查技术,通过X射线扫描头部, 生成脑组织的二维图像。
灌注加权像(PWI)
用于评估脑组织的血流灌注情况,可帮助判断是否存在缺血半暗带 。
磁敏感加权像(SWI)
用于显示微出血灶和静脉血管结构,对脑肿瘤和脑血管疾病的诊断 有重要价值。
04
病例分享与讨论
病例一:脑出血的诊断
总结词
脑出血是一种常见的脑血管疾病,CT和MRI是常用的诊断工具。
详细描述
脑出血的CT表现通常为高密度影,而MRI可以更准确地判断出血量和位置。在诊 断过程中,医生需要仔细查看患者的病史和症状,结合影像学检查结果,做出准 确的诊断。
01
02
03
诊断准确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CT
密度不均匀 分叶、水肿 坏死、出血 "囊状"、钙化
增强CT
弧形、轮状 不规则厚环 坏死、出血 中心不增强 18
胶质瘤(Glioma)
左额叶团片状 低密度影,周 围见低密度水 肿带,增强后 呈环形强化
C+
19
星形细胞瘤的多形性
C+ C+
C+
C+
C+
CT上显示星形细胞瘤多种表现 20
良性星形细胞瘤 (29-year-old female)
三脑室前部层面
5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三脑室后部层面
侧脑室体部层面
6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侧脑室顶部层面
脑室上层面
7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骨
窗
8
正常脑MRI表现
• 横断位、矢状位、冠状位MRI像
– 清晰而逼真地显示 – 脑皮质、髓质、脑脊液 – 颅神经和脂肪 – 无骨骼伪影的干拢
• MRI矢状位
–脑干、中脑、桥脑、延髓
T1WI
T2WI
CE T1WI
右侧额部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强化,邻近脑膜可见强化。
34
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
• 良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均匀
• 无水肿 无强化
• CT 低密度 • MRI T1低信号 T2高信号
16
胶质瘤(Glioma)
• 恶性星形细胞瘤
–影像学表现
• 不均匀性
• 血管源性水肿
• 增强 • 不规则血管
17
胶质瘤(Glioma)
• 恶性星形细胞瘤(Ⅳ级)
–特点
• 三带-低密度中心、环形增强、水肿
T1WI
T2WI
CE T1WI
右侧丘脑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灶,T1WI上呈低信号,T2WI 呈高信号,于CE T1WI未见明显强化。周围水肿不明显。
21
恶性星形细胞瘤瘤 (45-year-old female)
T1WI
T2WI
CE T1WI
左额叶可见一类圆形异常信号灶,于T1WI上呈低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周围可见大片状水肿高信号,增强后病灶呈环形 强化。
颅脑影像
颅 脑 检 查 技 术
•头颅平片(诊断价值很有限)
•脑血管造影
– 采用DSA技术 – 用于诊断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 – 血管闭塞和了解脑瘤供血情况
•脑CT
– 平扫;增强;CTA
•脑MRI
2
头颅平片
脑血管造影
CT
MRI
MRI
3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颅底层面
蝶鞍层面
4
正常脑CT横断位图像
鞍上池层面
MRI
T1WI呈低或等信号 T2WI呈等或高信号 信号强度不均匀 肿瘤周围轻度水肿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 四脑室受压、脑积水
25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male)
CT平扫:小脑蚓部可见一类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密度均匀, 边界清晰。呈等稍高密度影,第四脑室受压。
26
髓母细胞瘤(14-years- old
T1WI
T2WI
CE T1WI
右额叶可见一团片状异常信号灶,于T1WI上呈等信号,T2WI 上呈高信号,周围水肿不明显,增强后病灶未见明显强化。
24
髓母细胞瘤
(medulloblastoma)
CT
小脑蚓部 高密度或等密度肿块 密度不均 钙化、囊变、坏死、出 血 增强为不均匀强化 四脑室受压、脑积水
22
少突胶质细胞瘤
(Oligodendroglioma) CT
等、低、高密度 轻或中度强化 占位效应相对轻 水肿轻微 钙化(70%) 囊变少见
MRI
T1等、低 轻或中度强化 占位效应相对轻 水肿轻微 T2高、低信号 囊变少见
颅内最易发生钙化的肿瘤
23
少突胶质细胞瘤
(Oligodendroglioma)
• 垂体柄和垂体
–垂体正常高度为2-8mm
9
正常脑MRI表现
T1WI
T1WI
T1WI
T2WI
T2WI
T2WI 10
正常脑MRI表现
矢状位
冠状位
11
颅脑基本病变影像表现
• 平片(颅内肿瘤定位征、颅高压征)
• 脑血管造影(颅内占位病变使脑血管受压移位、 聚集或者分离,牵直或者扭曲) • CT and MRI
29
脑膜瘤(meningioma)
• 脑外肿瘤
• 脑膜瘤起源于蛛网膜粒细胞
• 好发部位依次为
– 矢状窦旁大脑凸面 – 鞍结节 – 小脑幕 蝶骨嵴 斜坡 大脑镰 嗅沟 小脑桥脑角
30
脑膜瘤X线表现
• 头颅平片
– 邻近颅骨可见颅骨内外板变薄、膨胀、吸收 – 有骨质增生、硬化 – 颅板增厚等改变
• 血管造影
male)
CT增强:小脑蚓部圆形软组织肿块影,增强后病灶明显均匀, 边界清晰,第四脑室受压。 27
髓母细胞瘤MRI
T1WI
CE T1WI
四脑室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低信号, T2WI上呈稍高信号,四脑室不清。 28
髓母细胞区可见类圆形异常信号影,于T1WI上呈低 信号,于增强T1WI上病灶有强化。
– 血供丰富 – 肿瘤均匀一致和持续强化 – 即为“肿瘤染色”
31
脑膜瘤CT表现
• 平扫
– 多表现为均匀略高密度或低密度 – 结节或肿块影 – 肿瘤钙化发生率约为15%
• 增强
– 肿瘤常明显均匀强化 – 轮廓光滑整齐 – 瘤周低密度区 ,边界清楚
• 脑外起源征象
– 白质坍陷征、脑膜强化 – 颅骨增生、硬化,破坏或变薄
• (一)星形细胞瘤(astrocytoma)
– Ⅰ级 分化良好,良性 – Ⅱ级 良恶性交界性肿瘤 – Ⅲ -Ⅳ级 分化不良,恶性
14
胶质瘤的MRI和CT表现
CT MRI 病理
坏死 多血管性 血管源性水 肿
15
中心低密度 T1低 T2高 环形增强 周围水肿 环形增强 T1T2延长
胶质瘤(Glioma)
32
脑膜瘤MRI表现
• T1WI上等信号 • T2WI上多为等、低信号,少数高信号 • 钙化、囊变和砂粒体和纤维分隔成份 • 肿瘤信号可不均匀 • 血供丰富者可见点、条状扭曲流空血管影 • 增强明显强化
• 肿瘤包膜呈低信号环影
• 脑膜强化,脑膜尾征(dural tail sigh)
33
脑膜瘤(50-year-old female)
– – – – – – 病灶显示 CT异常密度或MRI异常信号 病灶的强化表现 脑水肿(brain edema) 占位效应(space occuping effect) 脑积水(hydrocephalus) 脑萎缩(brain atrophy)
12
颅内肿瘤
13
胶质瘤(Glioma)
• 起源于神经胶质细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