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综述网络课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

合集下载

文献综述报告的内涵和要求

文献综述报告的内涵和要求

文献综述报告的内涵和要求
一、文献综述报告主要特点
1、综合叙述。

系统介绍国内外某一学科或某一专业的综合情况,以汇集文献资料为主,辅以注释,它与一般论文的最大区别是内容上没有首创性。

但它反映了某学科某一时期的发展演变规律和发展趋势报告。

2、述而不评。

只对原始文献、数据、观点作客观分析,不掺入编写者的观点,不作评论,更不作预测或建议。

但在材料的引用和观点的取舍上,体现自己的立场和见解。

因此综述报告看似资料的罗列,但它是有倾向的,是一种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一种有价值的信息。

二、综述报告包括内容
1. 标题:
根据所选题目确定
2. 前言:
简要说明该综述写作的目的、综述范围、介绍选题的历史背景及研究方向。

3. 正文:
综述报告的主体,由浅入深、广泛而系统地叙述选题的现状和发展历史。

可以按时间顺序排列撰写,也可以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

不管采用哪种方法,应特别注重对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的引用和综述。

在每一个引用处标注代码,如[1][2]等顺序号
4. 参考文献:
提供引用文献的依据,编排应条目清楚,内容准确无误。

网络教学设计内涵

网络教学设计内涵

网络教学设计内涵网络教学设计是指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网络,将师生之间的交流、学习资源的共享等教育教学活动进行虚拟化,实现教学的时空无限制,打破了传统教育的地理限制,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个性化地学习。

网络教学设计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教学目标明确:网络教学设计需要明确教学目标,根据学科性质和学生需求确定学习内容、学习目标和评价标准。

目标明确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学习的意义和方向,并更好地调动学习动机。

2. 教学内容丰富多样:网络教学设计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可以通过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展示教学内容,使学习更加生动有趣。

3.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网络教学设计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讲授、讨论、案例分析、实验等。

可以通过虚拟实验室、在线讨论、团队合作等方式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互动。

4. 学习评价全面科学:网络教学设计可以通过在线测验、作业提交、讨论参与等方式对学生进行学习评价,可以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反馈和指导,并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5. 学习管理规范高效:网络教学设计需要建立起完善的学习管理机制,包括教学计划、学习资源、作业管理、学习群体管理等。

通过有效的学习管理,可以提高学习效果,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持续学习。

6. 教学环境友好方便:网络教学设计通过网络平台和工具,提供了便捷的教学环境,学习者可以通过PC、手机、平板等终端随时随地进行学习。

同时,网络教学也打破了传统教室的时间、空间限制,学习者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进行学习。

7. 教育资源共享开放:网络教学设计可以通过教育资源的共享和开放,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教师可以共享自己的教学课件、习题等资源,学生也可以从开放式教育资源库中获取优质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

总的来说,网络教学设计利用网络技术和平台,实现教育教学的虚拟化,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习效果。

网络教学设计的内涵包括教学目标明确、教学内容丰富多样、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学习评价全面科学、学习管理规范高效、教学环境友好方便及教育资源共享开放等方面。

网络开放课程文献综述

网络开放课程文献综述

网络开放课程文献综述作者:殷慧霞刘晓丹来源:《文教资料》2017年第24期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人们学校进修的友好途径之一。

目前,网络课程的建设、开发及应用逐渐成熟。

根据网络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等限制的特征,基于网络的学习为开放学习提供了较好的支撑平台,即参与网络开放学习的人员逐渐增加,那么网络开放课程的建设就成了该学习方式的基础支撑。

关键词:网络课程开放课程内容与结构建设方式一、网络开放课程的定义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年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林君芬、余胜泉2001年在《关于我国网络课程现状与问题的思考》,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2004年在《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设计研究》,何克抗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分别对网络课程进行了界定;而贾义敏2008年在《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OCW于2009年,Pollak于2008年分别对开放课程进行了界定。

然而,对于网络课程与开放课程,目前都没有统一的界定。

经过对以上网络课程与开放课程的定义分析,本文认为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年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提出的网络课程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和贾义敏2008年在《国际高等教育开放课程的现状、问题与趋势》中提出的开放课程的定义(开放课程指在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创作共用)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总和的数字化教育资源)相对比较全面和规范。

本文认为网络开放课程即为开放的网络课程,结合以上网络课程和开放课程的定义,本文提出了网络开放课程的定义,即:在遵守知识共享许可协议(创作共用)的前提下,通过网络向社会免费开放的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网络课程相关知识点总结

网络课程相关知识点总结

网络课程相关知识点总结第一部分:网络课程概述网络课程,简称网课,是指通过互联网来进行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它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课程内容、教学资源、教学活动等教学要素通过网络传播、交流和使用,使学习者可以随时随地选择学习的时间和地点。

网络课程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以电子教学媒体为手段,以网络为平台的全新教学模式。

网络课程的特点是灵活、方便、互动性强。

第二部分:网络课程的设计1. 网络课程的目标和要求网络课程的设计首先要明确课程的目标和要求,也就是说,设计者要明确课程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教学资源等,以便更好地进行教学活动。

2. 网络课程的组织结构网络课程的组织结构是指课程的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组织形式。

要设计一个合理的组织结构,可以根据课程内容和学习者的需求来确定课程的模块结构、课程目标和任务的分解、学习资源的组织和教学活动的安排等。

3. 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网络课程的内容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设计者要根据学习者的需求和课程的目标,明确课程的教学内容和学习任务,选择合适的教学资源,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确保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和完整性。

4. 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网络课程的学习资源包括教学视频、教学文档、网上课件、互动工具等。

设计者要根据课程目标和学习者的需求来选择合适的学习资源,确保学习资源的品质和有效性。

第三部分:网络课程的实施1. 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网络课程的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和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进行的教学活动。

设计者要确定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确保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有效性。

2. 网络课程的评价网络课程的评价是指针对课程的目标和要求进行的各种评价活动。

设计者可以采用测验、问卷调查、作品评定等方式来对课程进行评价,并根据评价结果进行课程改进和提高。

3. 网络课程的管理网络课程的管理是指对课程的组织、实施和评价进行的各种管理活动。

设计者要根据课程的需求和情况做好课程的组织、计划、协调和管理,确保网络课程的顺利实施。

文献综述课程设计

文献综述课程设计

文献综述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献综述的基本概念、结构和写作流程;2. 使学生了解所学学科领域的主要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3. 帮助学生掌握查找、筛选、整理和归纳相关文献资料的方法。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独立进行文献检索、阅读和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献进行评价和整合的能力;3. 培养学生撰写结构清晰、逻辑严谨的文献综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激发学生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培养主动探究和学术热情;2.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分享学术成果的良好品质;3.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术道德观念,尊重他人知识产权。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学科研究方法类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文献综述写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学术素养。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学科基础知识,具备初步的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但对文献综述写作尚缺乏系统训练。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本课程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使学生掌握文献综述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文献综述概念与作用- 文献综述的定义、功能与价值- 文献综述在学术研究中的应用2. 文献检索与筛选- 文献检索方法与技巧- 文献筛选标准与原则- 常用文献数据库介绍3. 文献阅读与分析- 文献阅读策略与方法- 文献分析方法与技巧- 批判性思维在文献分析中的应用4. 文献综述结构框架- 文献综述的组成部分- 各部分之间的逻辑关系- 撰写文献综述的基本步骤5. 文献综述写作技巧- 语言表达与逻辑结构- 引用格式与学术规范- 文献综述修改与完善6. 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 分析优秀文献综述案例- 模拟撰写文献综述- 互评与修改,提高写作质量教学内容安排与进度:第一周:文献综述概念与作用、文献检索与筛选第二周:文献阅读与分析、文献综述结构框架第三周:文献综述写作技巧、案例分析与实践操作第四周:课程总结与评价教材章节关联:《研究方法论》第四章:文献综述《学术写作指南》第五章:文献综述的写作技巧《文献检索与利用》全章节:文献检索与筛选方法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教师通过系统讲解,向学生传授文献综述的基本概念、写作流程和关键技巧。

探讨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

探讨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

探讨网络课程内涵及其建设的核心要素作者:黄丹怡来源:《科技风》2017年第17期摘要:对于网络课程,在理解时,要从教学过程出发,不能局限于资源的建设。

本文介绍了网络课程的内涵,在网络课程的建设过程中,应该具备的6个核心要素,通过本文的探讨,希望对网络教育者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网络课程;内涵;建设;核心要素网络教育依靠网络教学系统,学习者可拥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对于网络课程来说,不仅是网络教学系统的核心,也为网络的学习环境打下了基础。

虽然,人们在理解网络课程内涵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是,在实际的建设中,核心要素是大同小异的,贯穿于网络课程的全过程。

一、网络课程的内涵网络课程,主要通过网络,将某学科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表现出来,是二者的集合。

从大课程观的角度来说,网络课程是一个大的概念,网络教学则是一个小的概念。

教学与课程的实施环节相对应。

在网络教育中,常常将网络课程当作是有机组成部分来设计的,并且,网络课程除了明确了教学内容,还规定了实施网络课程的形态,在很大的程度上,对网络教育的质量具有决定性作用。

二、网络课程建设的核心要素(一)课程资源课程资源,即:学习内容的物化产物,是学生主要学习的对象。

从狭义上来说,课程资源的表现就是固化的网络学习内容、教材、教学参考书等。

从广义来讲,教师对网络内容进行补充,网上进行师生互动、辅导,通过网络,查找所需内容,这些都代表了课程资源的形式,通过网络资源,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知识,也能激发学生的热情。

(二)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种工作思路,建设网络课程时,教学设计实施后,也不一定能开发出高品质的网络课程。

目标,是教学设计的思想导向,在评判课程设计方案时,实现的学习目标是标准。

然而,受诸多的因素影响,对于课程的实施效果、教学设计来说,很难推断出它们之间的联系程度。

根据相关研究,教学设计的精度和教学效果是正相关的,这里的精度反映在课程的设计环节中,针对不同的知识,提供了相应的教学方法、学习资源。

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

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

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和基本功能教育技术学111班王玉珏11140125网络课程作为一种全新的课程教学,其教学内容的呈现,教学活动的开展都是依托网络实现的,整个网络课程是一个由知识点跳转,导航策略和交互界面组成的教学系统。

网络课程是在现今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的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网络课程结构基本构成要素主要有:教学内容的组织模块,学习支持模块,导航模块,监控管理模块,教学评价模块。

网络课程中,各学习活动以模块形式呈现,分别承担一定的教学功能,同时各模块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

网络课程具有如下三方面的目的意义:1、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学习体系是教育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

教育部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决定,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通过该工程的实施,可以有效地发挥现有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符合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而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需要开发大量的网络课程。

2、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需要。

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形势,我国的教育观念、教育体制、教育结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相对滞后,因此,必须改革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借助多媒体技术和网络通讯技术等,探索新型的课程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3、创新人才培养的需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点,创新人才具有创新意识、具有创造性思维、具有创造能力。

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依靠现代技术手段的应用,而网上教学具有学习资源丰富、学生兴趣浓厚、操作使用方面、交互性强等特点,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网络是一种通讯工具,处于一地的师生利用网络可以实现同步的或异步的交流。

学生通过网络可进行一系列的学习活动,如自学,讨论,实践活动,作业提交,考试等;还可以进行网上资源搜索,资料查询等活动。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

文献综述范文3000字摘要:本文在梳理国内有关公民网络参与文献的基础上,从概念界定、理论研究领域、实证研究领域三方面对公民网络参与进行总结与探讨.从现有研究成果中发现,有关网络参与的系统性研究和实证研究不足,对今后的研究提出几点建议.关键词:公民网络参与;理论研究;实证研究近年来,公民网络参与得到学术界与政界的广泛关注,有关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众多.梳理网络参与的研究文献,掌握目前国内公民网络参与研究现状,以期进一步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实现对网络参与的全面科学论证.一、网络参与内涵目前学术界对网络参与的概念界定尚未达成一致,但包含的范围相互趋近.通过参考研究文献,并结合政治参与的概念,可将公民网络参与定义为:公民以信息作媒介,以网络为基本载体所进行的以期影响或改变政府公共决策的一种政治行为.陈东明和陈明明认为公民网络参与的定义可从参与主体、参与客体和参与结构三个方面来理解.其中,参与途径趋于一致,即通过通讯设备、计算机、互联网等多种技术方法,而参与主体和参与客体不尽相同.1.网络参与主体网络参与主体可分为一般群体与特殊群体.对于一般群体,有些学者认为是公民,如尹冬华认为网络参与即公民借助互联网等技术手段所进行的有关公共事务的表达与讨论、网络结社或因网络动员而引发的集体行动,主要包括舆论生成与政治影响这两个环节.而李斌认为网络参与的主体除网民外,还应包括网络上的虚拟团体,他认为网络参政是指网民或虚拟团体利用网络平台这一空间载体,表达自身意愿并影响政治决策过程的政治行为.特殊群体这里指有针对性研究的群体,如新生代农民.李奋生认为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是新生代农民工借助虚拟的网民身份或在网络社交平台发表政治主张与政治意愿,影响或改变政治决策、参与行政管理的活动,是能够直接或间接影响政府决策和政府运行的参政行为.2.网络参与客体网络参与客体是指网络参与主体所针对的对象或目标,一般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网络参与客体仅指政治领域,黄婷认为,公民网络参与是公民以网络作为平台,表达政治诉求,参与制定、修改、评论政府决策与公共事务的政治行为.胡宗仁认为网络政治参与是通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等多种途径,利用互联网这一空间载体来参与制定、通过或执行政治决策的行为过程.广义的网络参与客体除政治领域外,还包括公共政策等行政领域.邹军认为,目前来看,互联网的网民舆论或者网络参与的指向“对内表现为对个体权利受侵犯的******,以及对权力的监督、对真相的追寻、对权威的消解等;对外则表现出愤激的民族主义情绪.”乔成邦认为,网络参与是公民通过电子邮件、网络社交论坛等多种形式,参与政府公共政策制定或影响公共事务执行的行为过程.二、网络参与的理论研究1.网络参与对******政治的作用互联网这把“双刃剑”为******发展创造机遇的同时,也产生了消极影响.例如,杨蔚琪认为互联网拉近了政府与公民的距离,使二者自由交流,有利于观点达成一致;趙银红则认为网络参与因受制于种种霸权,很难反映公民的真实意愿;主流政治文化也将遭受冲击等.2.网络政治参与的特点与困境学术界认为网络政治参与具有快捷性、开放性与超时空性等特点.但是,由于数字鸿沟、网民素质参差不齐等原因,公民网络政治参与存在许多困境.刘文从参与的规范性、信息的客观性等角度分析;朱坤则指出网络政治参与面临的非规范性、群体极化、非理性和法律监管缺位现实困境.3.政府对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回应性政府鼓励和引导公民有序进行网络政治参与,有助于实现政府、公民对社会的共同治理.例如,李斌指出构建“回应政府”、累积信任资本、规范网络参与、改革政治体制四个层面的应对措施;郝丽指出网络政治参与使政府部门的一举一动都处在公众监督下,从而对政府回应力带来挑战;郭旭认为,网络参与存在政府回应力不强等问题;邵杰从人员、制度、观念、沟通渠道四方面提出政府应对网络舆论危机的具体措施.三、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与理论研究相比,有关公民网络参与的实证研究略显不足.研究群体多为一般公民和在校大(转46页)(接56页)学生.翁士洪构建了“参与――回应”模型对公共工程项目展开实证研究,并发现网民和政府互动不平衡模式是我国网络参与背景下公共工程项目的主要回应模式,该发现有利于政府决策回应机制的研究与改善.赵轩通过对海南师范大学、海南大学、琼州学院3所高校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调研发现,尽管高校大学生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热情较高,但是在实际网络参与中仍出现盲目冲动、知行不一等突出问题.等通过对北京5所高校469名学生开展网络政治参与统计调查,分析得出当前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现状;基于此进一步分析了互联网环境对大学生政治参与产生的影响,并针对网络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提出有助于改善网络政治参与的对策与措施.四、国内研究现状评述目前学术界在网络参与上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总体来看,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系统性研究网络政治参与的文章并不多见.今后的网络参与研究要不断拓展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网络参与是实践性很强的活动,网络参与理论离不开实践的支持;注重研究方法与研究路径的多元化,这也正是网络参政研究的突破口.参考文献1.杨三涛.电子政务中公众参与的法律问题研究.西南政法大学,2021.2.张新慧.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引发的现实思考.忻州师范学院学报,2021(4).3.尹冬华.公民网络参与:新政治系统理论的分析框架.******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21(02).4.李斌.网络政治学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1(148).5.李奋生.新生代农民工网络政治参与研究.农业经济,2021(02).6.黄婷.政府治理中公民网络参与的路径选择.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04).7.胡宗仁.网络政治参与背景下的政府行政改革之道.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21(6).8.邹军.看得见的“声音”――解码网络舆论.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21(37).9.乔成邦.公民网络参与的意义、障碍及发展路径.许昌学院学报,2021(03).10.赵银红.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两重性”分析.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21(3).(责任编辑:兰卡)【摘要】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主要有:利用虚假信息的操纵;进行真实交易的操纵,如连续或联合买卖类型的操縱等;通过交易影响特定时段证券价格的操纵;通过洗售或对敲进行虚假******易;等等.当前我国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监管,主要以行政监管为主,刑事处罚为辅,民事诉讼存在严重不足.因此,亟待完善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监管的法律法规,引入集体诉讼和举证倒置措施,改进民事诉讼机制,同时引入******奖励措施,提高发现概率,加大行政处罚和刑事力度.【关键词】股票市场操纵; 行政责任; 民事责任; 刑事责任【中图分类号】 F830.9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5937(2021)03-0073-05一、引言随着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扩容,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也越来越频繁.2021年的股灾让很多股民心有余悸.2021年证监会又开出两张高额罚单,1月23日徐翔等人被罚110亿元,3月30日鲜言被罚34.7亿元.这些高额罚单的出现,一方面表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非常严重,另一方面说明政府监管部门正在加大打击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力度.当股票市场的监管缺位或失灵时,公司大股东和高管可能与机构投资者或投资大户联合起来,同时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来操纵股价,以牟取暴利.无论是私募大佬徐翔的市场操纵,还是公司大股东及高管鲜言的市场操纵,都是同时利用了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这表现为公司信息披露的内容和形式都完美对接了股票市场的炒作行为.这种利用信息优势和资金优势操纵股票市场的行为如果得不到有效遏制,将会导致股票市场的价格信号被严重扭曲,不仅降低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更严重损害处于信息劣势和资金劣势的中小投资者,最终导致股票市场的崩溃.随着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出现,股票市场的电子化交易日益超越地理和时间限制,同时也带来股票市场操纵的智能化和隐蔽化,由此引发的“蝴蝶效应”和“多米诺骨牌效应”也日益严重,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促进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成为全球各国面临的挑战.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学者关于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类型、动机和后果及监管手段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从中探讨识别和监管股票市场操纵行为的方法,以期为改进股票市场的监管实务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二、文献综述(一)国外有关股票市场操纵研究的文献综述1.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识别和分类Kyle A S,Viswanathan S[ 1 ]指出市场操纵是故意损害经济效益的活动,包括扭曲价格以及降低市场流动性.非法价格操纵只有在金融市场的基本作用被扭曲时才会发生.Allen,Gale(1992)提出股票市场操纵行为方式分为三种,即基于交易的操纵、基于行动的操纵和基于信息的操纵.作者在理性预期的框架下研究操纵行为,认为操纵者通过影响市价引起其他投资者的反馈效应是基于交易操纵的普遍做法.2.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途径Benabou R,Laroque G(1988)很早就研究了使用特权信息来操纵市场的行为,指出操纵者通过扭曲发布信息的真实性来刺激和操纵资本市场.Wirama D G等(2021)以印度尼西亚的市场传言为样本,也证实谣言会操纵股价.Bagnoli M,Lipman B L(1996)研究发现投标人可以仅通过收购出价操纵目标公司的股票价格来赚取利润,他们证明股价操纵行为降低了预售股票的价格.Lee E J,Eom K S,Park K S[ 2 ]研究了欺诈订单这种操纵方式,该种方式多发生在开市后的一段时间及收盘前一段时间,操纵者获得额外利润.作者指出波动较高的、市价较低的、管理信息公开度低的股票,更可能被操纵.Comertonforde C,Putni?諪?觢 T J[ 3 ]研究了收盘价的操纵问题,使用来自美国和加拿大四家证券交易所发生的被起诉案例,采用检测控制估计(DCE)方法,发现较高信息不对称水平和中低流动性水平的股票最有可能被操纵,且在期末发生操纵的可能性更高.Saif Ullah,Nadia Massoud,Barry Scholnick[ 4 ]研究了利用并购方式进行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行为.Liu Zheng,Zhou Xianming[ 5 ]构建模型对另一种类型的行为型股价操纵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操纵可以利用拉升倒货的交易策略,先大量买入并囤积股票,同时推动其价格上升,然后以更高价格出售,以此从中获利.Qiu Junfeng,Zhang Yongli[ 6 ]检验了股市操纵行为的影响,发现尾市操纵对价格的准确性有明显的不利影响.EvaLomnicka[ 7 ]利用诉讼行为案例探讨了在新兴的巴基斯坦股票市场上的股价操纵行为,研究了市场交易行为主体之间串通的操纵行为.3.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动因国外学者发现操纵者的动因是多样的.Khwaja A I,Mian A[ 8 ]研究了新兴市场的股票价格操纵,发现经纪人有操纵的动机.经纪人自己进行交易时,年收益率高于外部投资者很多.大多数经纪人都赚取重大的操纵租金,保守估计表明,这些操纵租金可能占总经纪业务收入的近一半.Vanden Joel M[ 9 ]认为持有特定类型衍生产品的公司内部人士有动机进行股票价格操纵.4.关于股票市场操纵的后果国外学者发现操纵有不同的影响后果.Aggarwal,Wu研究发现股票市场操纵可能对市场效率有重要影响,被操纵股票在股价波动性、股票活跃度方面都有明显变化,结果表明流动性较差的股票更有可能受到操纵,而且操纵会增加股票的流动性与价格波动.股票在操纵期间表现为高流动性,操纵前、操作期之后表现为低流动性[ 10 ].Aggarwal R,Wu G J[ 11 ]研究了信息型操纵行为,提出股价操纵行为增加了股价的波动性和股票的流动性,也增加了收益,股票价格在操纵期间上升和操纵后期下跌.Goldstein I,Guembel A(2021)发现操纵使得被操纵公司的价值减少.由于从金融市场到实体经济的反馈效应,当投机者进行操纵时,公司的价值减少,交易者从中获利.BEN-D**ID ITZH**[ 12 ]则证明存在一种机制能操纵对冲基金的回报.一些对冲基金在关键报告日期操纵股票价格.比如,操纵者可能扭曲月底价格,操纵者取得的大部分回报是在交易的最后几分钟内赚取的.一、情绪管理的理论内涵(一)组织行为学等领域的研究情绪管理的概念最初却并非来源于心理学领域,对其的描述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初期的组织行为学研究.1975年,美国社会学家阿莉·R·霍赫希尔德在《感受和情绪的社会学:选择的可能性》一文中说到,在解释人们为何有所行动、有所思考的这个过程中,社会学家们逐渐涉及到“情感”和“情绪”的概念,并在此文中提出“情感规则”和“情绪工作”的概念.情感规则是我们在多种情境下“should feel”,通过指出什么是适当的、合人意的表达,给出了感情表达的标准,而情绪工作则是衡量社会成员在情绪管理中所付出的努力,会受到情境的影响,尤其是文化背景(Hochschild ,1975).work这个词倾向于指,在社会领域中,所有的情绪管理表现都需要有意识的努力,“情绪工作”概念的提出曾引起过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相关学术界的广泛关注(马向真,王章莹,2021).1979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工作、情感规则、和社会结构》一文中提出了“情绪管理”的概念,她认为情绪管理是一种在遵循情感规则和结合所处情境情况下,个人“努力”去改变“内在体验”和“外在表现”的程度和质量的过程(Hochschild,1979).在直接经验“外交官的微笑”和间接经验“销售品质”的双重启发下,1983年,霍赫希尔德在《情绪管理探索》一文中提出了她之后全力研究的“情绪劳动”这一概念,并将其界定为“个人致力于情感的管理,以便在公众面前,创造一个大家可以看到的脸部表情或身体动作”.最初她认为“情绪工作”、“情绪管理”、“情绪劳动”这三个术语是可以交互使用的,后来,她对情绪工作和情绪劳动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且对情绪劳动做了大量跟进研究,但是对“情绪管理”却没有做出进一步的区分和说明(王丽霞,2021).事实上,发生在工作场所中的情绪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现象.组织行为领域的情绪管理在当今企业EAP计划(员工帮助计划)中产生了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重视员工的绪管理,旨在帮助员工缓解工作压力、改善工作情绪.EAP划是科学管理员工情绪的工具,是“企业的情绪按摩剂”(马向真,王章莹,2021).随着社会对情绪认识程度的加深,人们开始热衷于情绪相关研究,特别是风靡全球的情商(EQ)应运而生,管理学视角也意识到了“情绪需要管理,人类需要情绪管理”,以以人为本为理念,以和谐管理为最终追求,管理学领域研究者也为“在管理中做到人和人的和谐——人际和谐,人和社会的谐——群己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天人和谐”而不断地努力着.二、心理学领域的研究由于研究者理解力、研究角度和关注点的各不相同,情绪管理的概念在每个专家学者看来也是各执一词、意见不能统一,虽然现行当下的研究中已经有大量的关于情绪管理内涵的研究,但尚未有确定的统一的关于情绪管理的概念(孟佳,2021).笔者从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来综述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理论内涵研究.1.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的发展史心理学家们对“智力”研究的着迷,启蒙了“情绪管理相似内涵”相关研究.笔者将心理学领域情绪管理概念发展分为五个阶段:第一阶段,混沌期(1920~1960)虽然一开始心理学家们探索和记录智力相关知识时,将注意力固着在诸如记忆、解决问题等认知方面,但是研究者们知道智力中非认知的方面也同样重要,因而他们对同样重要的“non-cognitive aspects in intelligence”也产生了极大的兴趣.1920年,爱德华桑代克,使用“社会智力”一词来描述“认识管理他人的技巧”,换而言之,他认为人类拥有不止一种智力,而众多智力中,“认识管理他人,且在人和人之间的关系方面有非凡表现的能力,就是社会智力”;1940年,大卫韦克斯勒作为韦克斯勒量表的创制者,倾向于“智力包含智力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的观点,并着重描述了智能促使下的非智力因素的影响.他认为,非智力因素又可以分为情感因素、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第二阶段,萌芽期(1960~1989)这個时间段,研究者们将目光到了“情绪智力”一词的创作中.1964年,情绪智力一词,就已经出现在贝尔德克发表的学术论文《Sensivity to Emotional expression in three modes of communication》中;1966年,德国人Barbara Leuner以情绪智力一词命名其论文《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Emancipation 》;1983年,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多元智力理论》一书中写到,智力可分为人际智能和自省智能.他进一步得出结论,传统智力比如IQ,已经无法完整地解释认知方面的能力了.自此以后,研究者们达成了共识,那就是智力的传统内容已经不能完整地解读“绩效”了;1986年,柏尼在博士论文《情绪研究:发展情绪智力,自我整合,和恐惧,伤害和的相关性》中明确探讨了发展情绪智力的问题;1987年,英国人基思·比斯利,作为英国门萨俱乐部的成员,最早将“情商”这个术语公布在英国门萨俱乐部杂志上,但是似乎并没有在国际上带来多大影响;此外以色列著名心理学家巴昂1988年在其博士论文中首创了情商EQ概念.第三阶段,破土期(1989~1995)1989年, 斯坦利·格林斯潘曾提出了一个模型来描述“情绪智力”,这个模型并未引起学界的大的反响;紧接着1989~1900年,美国心理学家Mayer和Salovey(1990)连续发了两篇论文,认为情绪是整合生理反应、认知和意识觉察的内部运行的活动总和,并首次介绍了“情绪智力”的概念和理论.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意识到他们所描述的就是“监察自身和他人的感情和情绪的能力,区分情绪之间差别的能力,以及运用这种信息以指导个人思维和行动的能力”.在论文中,他们还将其划分为为情绪的评估和表达、情绪的调整和情绪的运用三个主要维度,这可被认为是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模型的雏形.1997年他们将情绪智力模型修正并发展为五个维度.从各学派的研究成果上看,Mayer和Salovey情绪智力学派已经基本达成共识:情绪智力是加工情绪信息的独立的智力成分,包括情绪感知、情绪运用、情绪理解和情绪管理四个维度,这种对情绪智力的定义一直沿用至今,广为大众所接受.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浅谈网络课程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浅谈网络课程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

计算机教学119浅谈网络课程系统开发的理论与技术基础◆施金妹0 引言网络课程系统作为远程教育学习中的重要平台,它的设计与实现决定着学习者学习效果的高低。

为了更好地优化教学效果,系统的设计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技术基础为依托,为网络课程设计的完整性奠定基础[4]。

在系统开发过程中,以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为指导,以网络技术作为主导,制定教学策略,选择多媒体及构建评价体系,组织教学设计,梳理教学内容,以提高学习绩效为目标实现网络课堂教学。

1 网络课程概述1.1 网络课程的内涵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对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1]。

1.2网络课程系统设计基本原则为能够给学习者营造一个良好的网络学习环境,培养学生在浩瀚的网络环境中自主获取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网络课程系统中的一般遵循教学设计与软件工程相结合、教学单元化信息与目标相结合、易操作性和可扩充性相结合、个别化学习与协作化学习相结合、共享性与开放性相结合、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等6个原则。

2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2.1 建构主义及其应用的要素建构主义是指学习者必须有选择有意义地去建构自己的知识,强调学习者知识的获得,并非直接来源于教师的讲授,而是学习者在自己需要的前提下,组织内部经验,通过意义建构过程获得。

基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理解,在网络课程系统建设中,应用建构主义理论的基本要素有构建真实的学习情境、注重学习者的协作回话、体现学习者的主体作用三大要素。

2.2 基于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 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网络课程系统中主要采取讲授型模式、个别化学习模式、讨论学习模式、协作学习模式、探索学习模等5种教学模式。

2.3 基于建构主义网络课程的设计步骤 基于对建构主义理论的深入学习与探究,可得出的网络课程教学系统的设计应包含的因素有8个:学习需要、教学内容、学习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情境、媒体选取、教学效果。

文献综述要求

文献综述要求

我最最最爱的老公文献综述主题:E-learningE-learning,就是网络化学习,数字化学习的意思。

查找文献的时候只要是关于这几个关键词(我已标注下划线)的内容都行,但以E-learning为主。

关于如何写文献综述,我已经准备了另一个文档发给了你。

(ps:文献综述以后大有用处,就当老婆提前训练你了,肯定对你有益无害,么么~~)完成之后好处大大的,我随便你使唤~~老婆的需要是我不竭的动力,嘻嘻。

E-learning研究综述E-learning是现代教学理论与信息技术共同发展的产物,是一种以互联网为主要媒介,以具有完善的交流机制和丰富的数字化资源的学习环境为依托的全新教学方式,可分为自主独立式学习、非同步互动学习、同步学习等三类①。

中文译为“数字化学习”或“网络化学习”;我国台湾地区译作“数位学习”。

早期的E-learning以构建教学内容为主要目标,强调人机交互,由教学机构对教学资源进行统一发布、管理。

E-learning的出现虽然极大地推进了远程教育的发展,但也存在师生间缺少互动、教师无法接收学生的反馈、可供学生选择的教学资源有限等缺陷。

随着Web2.0时代的到来,E-learning迈入E-learning2.0时代②,最大的特点在于注重人际协作与资源共享,知识传播多向化③。

一、E-learning的定义及其特征1. E-learning 的相关概念首先讨论学习是什么。

"詹姆斯·博特金(James w. Botkin)④认为学习问题是我们一切问题的问题;赵鸣九老师⑤认为学习是指个体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或与他人交往而发生的经验的获得和行为的变化,是掌握知识、技能,发展能力,形成一定的价值观念和个性品质的过程;莫雷老师⑥认为是指有机体在后天生活中获得个体经验的过程,是有机体的心理形成、变化与发展的过程。

由此可见,学习是个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心理得到发展。

网络课程知识点

网络课程知识点

⽹络课程知识点第⼀章⽹络课程设计与开发概述1.课程定义a:课程是指为达到⼀定的培养⽬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和教学计划。

(何克抗)教学内容:主要指教材(⽂字或电⼦)及相关的教学资源。

教学计划:包括讲课、⾃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课程定义b: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括教育⽬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评价⽅法在内的⼴泛概念。

2.课程四要素:课程⽬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课程评价。

3.⽹络课程定义a:⽹络课程是通过⽹络表现某种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络课程定义b:⽹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络实施的以异步⾃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的课程⽬标⽽设计的⽹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4.⽹络课程六要素:学习资源、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教学策略、学习⽀持、学习评价5.⽹络课程与⽹络教学系统的关系:⽹络课程在⽹络教学系统中扮演资源核⼼的⾓⾊。

6.⽹络课件:基于⽹络环境开发和运⾏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7.⽹络课程与⽹络课件的关系:⽹络课程=⽹络课件+教学活动8.⽹络课程设计的原理:课程设计(课程⽬标、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教学设计(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设计:课程的形成教什么内容、资源、结构和活动教学设计:课程的实施如何教过程和⼿段课程设计阶段课程⽬标导向的教学设计阶段教学⽬标导向的⽹络课程设计“课程⽬标”——“教学⽬标”导向的⽹络课程设计⽬标导向的⽬标课程学习观教学观学习资源教学内容学习⽀持教学策略学习评价教学活动⽹络课程设计的原理:⽹络课程是⽬标导向的,包括课程设计和教学设计两个阶段,⽹络课程的⽬标是“课程⽬标——教学⽬标”的内在逻辑统⼀。

⽬标导向的⽹络课程设计具有理论基础的统⼀性,⽹络课程的6个要素依据课程⽬标,在具有相同认识论和价值观的理论指导下设计和展开。

9.⽹络课程的课程⽬标:⾏为⽬标——结构主义课程观结构主义课程观:即学科中⼼课程观,认为课程的⽬标在于为学⽣未来⽣活提供充⾜的结构化的知识准备。

论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及要素构成

论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及要素构成

论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与特征及要素构成摘要: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本文在探讨了网络学习方式内涵的基础上,分析了网络学习方式的特征以及网络学习方式的基本要素构成。

关键词:网络学习方式;内涵;特征;要素构成人类的学习活动在现代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愈来愈重要。

学习在一定意义上已经成为决定一个国家和民族兴衰存亡的主要因素之一。

而直接影响学习的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学习方式。

有学者认为“学习方式就是人的存在方式”,当今信息时代网络学习方式已经成为了人们一种非常重要的学习方式,因此,在这里我们深入探讨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特征及要素构成对我们正确认识网络学习方式是很有必要的。

一、网络学习方式的内涵传统的学习理论关于学习概念的定义可以分为三种基本类型:结果论、过程论和活动论。

然而学习活动的多层次性、多侧面性、对环境的适应性以及心理机制等决定了我们必须对学习活动进行系统的分析。

随着网络学习环境由学习终端时代、微机时代向多媒体和网络时代发展,网络学习已经绝不只是所谓的“机器学习”。

一方面网络学习是一种基于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工具性学习,具有较强的工具特性;另一方面,由于网络学习的本质内涵的改变,它又表现出非工具性的一面,即追求自身的学习特性和文化内涵,而这一发展趋势正是网络学习成为未来的人的新型学习方式的特征体现。

学习方式不同于具体的学习方法。

现代汉语词典把方法解释为“关于解放思想、说话、行动等问题的门路、程序等。

” 学习方法是指“在学习过程中,一切为达到学习目的、掌握学习内容而采取的手段、方式、途径,以及学习所应遵循的一些操作性原则。

”而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基本的行为、态度、意识、习惯品质和认知的取向。

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学习方式较之于学习方法是更为上位的东西。

“研究者往往把学习方式作为一个组合概念,看做是行为参与、情感参与或认知参与方式及社会化参与的有机结合,其中学生的行为方式是载体,认知和情感因素表达了学习方式的实质内涵。

第1章 网络课程概述

第1章 网络课程概述

第1章网络课程概述本章学习要点:1.理解网络课程的定义、特点与类型2.了解网络课程的现状分析与发展研究3.掌握网络课程的开发流程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网络为基础的现代教育手段将得到广泛应用,这对培养21世纪的新型人才和大规模进行劳动力培训将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使教育信息的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而促使教育理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发生极大的改变。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便捷的学习机会、丰富的教学环境和教学资源,而且使学习活动更加自主化、个性化。

网络应用于教育领域,传统的教学时空观将被打破,教学内容和教学体系的更新步伐将日益加快。

一个开放的、多元的国际性互联网络,将不断地给各学科体系带来新的发展,教师和学生将随时获取学科前沿及其发展的最新知识信息和学术动态,教学内容的时代性、现实性、针对性将越来越强,教学体系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整合性和生命活力,它将有助于拓宽师生的学术视野,迅速提高教学和科研的质量、水准和效率。

因此,利用目前高等学校拥有的网络教室、校园网和Internet等环境,开展基于网络课程的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

根据教育部“关于启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精品课程建设工作的通知”(教高[2003]1号)的精神,精品课程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精品课程是具有一流教师队伍、一流教学内容、一流教学方法、一流教材、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示范性课程。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学校要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对人才培养质量重要性的认识,加大教学过程中使用信息技术的力度,加强科研与教学的紧密结合,大力提倡和促进学生主动、自主学习,改革阻碍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不合理机制与制度,建立各门类、专业的校、省、国家三级精晶课程体系。

精品课程建设的基础就是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因此,开展网络课程的开发与应用,将为高校培育一大批国家级和省级的精品课程。

网络课程内涵及构成要素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内涵及构成要素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内涵及构成要素文献综述一、网络课程内涵的理解(一)国外学者对网络课程内涵的理解美国新教育百科辞典“课程”条目说:“所谓课程是指在学校的教师指导下出现的学习者学习活动的总体,其中包含了教育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乃至评价方法在内的广泛的概念。

”1、按照表象的理解,网络课程就是通过互联网来实现课程的功能。

金伯格(Ginsburg,1998)等人对网络课程进行了划分。

金伯格认为网络课程可以分为三代:第一代是通过网页给学习者提供教学材料和有关资料,以及与其他的有关教育网连接;第二代是除了在网上提供学习材料外,还要求学习者通过电子邮件、电子公告栏、网上练习和测量进行异步双向交流;第三代是除了第一代、第二代外,还要求通过网上交谈室、电话会议、视频会议或MUDs(Moos)系统进行同步双向交流。

与其说金伯格的划分是概括的不同时期的网络课程的概念,不如说他谈的是网络教育或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阶段。

网络教育和网络课程有着紧密的联系,但它们是不同层面的事物。

网络教育是指通过网络手段实现教育的全过程或主要过程,而网络课程只是这中间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阶段。

(二)国内学者对网络课程内涵的理解教育部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给出了网络课程的具体的定义: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尽管很多学者在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网络课程看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体。

武法提博士(2006)认为:网络课程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综合。

杨开城(2004)从大课程观的角度来看,认为网络课程是个大概念,而网络教学是个小概念;教学对应于课程实施环节,是课程实施的具体手段。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2004)指出,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课程的内涵与界定的文献综述2

课程的内涵与界定的文献综述2

课程的界定与内涵的文献综述摘要:课程是一个随着时代不断演变发展的概念,也是一个仁者说仁智者说智的概念。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课程改革的浪潮此起彼伏,人们对于课程概念的界定也经过一个不断反复发展的过程。

对于课程概念,国内外学者众说纷纭,本文尝试对各种主流的课程概念进行界定分析,并对产生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课程,概念,界定,探讨一、课程的发展及界定在我国,课程”一词最早见于唐宋时期。

唐孔颖达在《五经正义》里为《诗经•小雅•小》的“奕奕寝庙,君子作之”句注疏,说:“维护课程,必君子监之,乃依法制。

”南宋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有“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句。

在国外,“课程”这个词,英语为Curriculum,俄语为Kypc。

从西方教育史的角度看,斯宾塞在他的《教育论》中,已把教育内容的系统组织,谓之“Curriculum”。

1918年,美国著名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课程》一书,一般认为这是课程作为独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

迄今为止教育理论界对课程的定义也是众说风云,可谓仁者见智。

关于课程的概念有着新旧的区分,总体来说,“课程”的原义(轨道),内涵:“教学”------教育目标与内容的规范,作为教学活动的先导。

外延: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课程”的新义(在轨道上运作),内涵:有指导的“学程”。

外延:包括整个有指导的学习活动的课程规范与运作系统。

施滕浩斯列述了三个有代表性的定义:1、尼格利和埃万斯:“学校旨在帮助学生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而准备的有计划的一切经验。

”2、印罗:“学校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获得预期的学习结果而付出的综合性的一切努力。

”3、约翰逊:“在所期待的学习结果的一连串的结构化系列中,所处置的(或者至少是期待的)教学结果。

”美国学者蔡斯和麦克尼尔列举了6种和7种“课程”定义。

[1]蔡斯列举的“课程”的定义:课程是学习方案;课程是学习内容;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经验;课程是在学校的领导下“已经获得的经验”;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的构造系列;课程是书面的活动计划。

论述在线课程的基本要素

论述在线课程的基本要素

在线课程的基本要素1. 引言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线教育逐渐成为一种受欢迎的学习方式。

在线课程作为在线教育的核心组成部分,具有许多独特的特点和要素。

本文将探讨在线课程的基本要素,包括课程设计、教学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支持和评估反馈等方面。

2. 课程设计在线课程的设计是成功实施在线教育的关键。

一个好的课程设计要能够满足学习者的需求,并提供清晰的学习目标和明确的课程结构。

以下是在线课程设计的一些基本要素:•学习目标:明确课程的学习目标,帮助学习者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并为他们提供实现这些目标所需的学习路径和资源。

•课程结构:将课程划分为适当的模块或单元,每个模块或单元都具有明确的主题和学习目标。

同时,课程结构应该合理,使学习者能够逐步建立知识框架和技能。

•教学活动:包括在线讲座、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实践项目等。

这些教学活动可以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所学知识。

•评估方式:设计合适的评估方式,以检验学习者是否达到学习目标。

评估方式可以包括在线测验、作业、项目报告等。

3. 教学内容在线课程的教学内容应该具有以下特点:•清晰简洁:教学内容应该简洁明了,避免冗长和复杂的表达,以便学习者更容易理解和吸收。

•有针对性:教学内容应该针对学习者的需求和背景,提供与他们现实生活和工作相关的实用知识和技能。

•多媒体支持:在线课程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如视频、音频、图像等,来增加教学内容的吸引力和互动性。

•更新和迭代:教学内容应该及时更新,以反映最新的知识和技术发展。

同时,教学内容也应该根据学习者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迭代和改进。

4. 学习资源在线课程的学习资源是学习者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来源。

以下是在线课程的常见学习资源:•课程材料:包括教材、课件、阅读材料等。

这些材料应该是高质量的,有助于学习者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多媒体资源:如视频教程、演示文稿、图书馆数据库等。

多媒体资源可以提供多样化的学习体验,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

教学网站文献综述

教学网站文献综述

本文由nihaoyangzi贡献 doc1。

摘要: 摘要:网络教学系统是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 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基于 Web 的计算机网络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教学 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 方式的时空界限,使得教学双方可以不受地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 方式的时空界限,使得教学双方可以不受地理环境和时间的限制,从而使得以 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具有教学内容更 新快、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强、教学资源和媒体利用充分、 新快、教学过程的交互性强、教学资源和媒体利用充分、容易提高学生的学习 兴趣、学生容易接受和个性化强等特点, 兴趣、学生容易接受和个性化强等特点,非常适合于高等学校各类课程的教学 [1]。

 作为主要的实现手段。

 [1]。

本文选用了当前比较流行的网络编程技术 ASP 作为主要的实现手段。

本文 简要的说明了教学网站的功能和意义,分析了网站的整体系统构架[2] [2]。

 简要的说明了教学网站的功能和意义,分析了网站的整体系统构架[2]。

 关键词:ASP;功能模块; 关键词:ASP;功能模块;数据库 Teaching database of Web site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Yue Chun, LI Ping Abstract: Teaching is a network system with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generated a new type of education, and Web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 Web-based computer network to break the traditional mode of teaching methods of teaching time and space limits, the two sides can not make teaching Geographical and time constraints, teachermodel so that the teacher-center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 for studentstudent-centered teaching mode with a quick update teaching content, interactive teaching and learning process is strong, teaching resources and the full use of the media, students easily The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students find it easier to accept and strong, and other personalized features, ideal for all types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eaching.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election of popular network programming ASP as a key means to achieve.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teaching function and significance significance of the site, analyzes the Web site of the overall system architecture. ASP;Module; Key words: ASP;Module;Database 前言: 前言: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已经开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随着网络的高速发展和广泛传播, 现代教育已经开始突破传统教育模式, 向网络教育方向发展。

网络课程学习评价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学习评价文献综述

⽹络课程学习评价⽂献综述⽹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献综述摘要:⽹络课程学习评价作为⽹络学习的主要⽅式,是保证学习质量的关键。

本⽂从⽹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内涵、研究趋势、研究内容以及⽹络课程学习评价模型的构建⽅案⼏⽅⾯进⾏了综述。

关键字:⽹络课程;学习评价⼀、前⾔学习评价是学习过程不可缺少的环节,是学习质量的保证,对提⾼学习效果有重要意义。

⽹络课程学习评价既属于学习评价的范畴,⼜区别于传统课程的学习评价,⽹络课程学习评价不仅能对学⽣的学习结果做出“解释”和“判断”,并且还能够利⽤其数字化、⽹络化、动态性的特征实现对学习过程的多元化评价。

⽬前,研究者对⽹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络课程学习评价的设计与实践、⽹络课程学习评价指标权重的定量研究、⽹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具、⽹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理论探讨等⼏⽅⾯。

由于⽹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内容多是描述性的,⽬前也没有统⼀的⽹络课程学习评价标准,⽹络络课程的开发者与评价者是根据⾃⾝的实际研究制定的评价标准,因此⽹络课程学习评价指标的选取上存在很⼤的随意性和差异性。

笔者认为,为了保证⽹络课程学习评价的科学合理,我们需要构建⼀套专属于某⼀个单独学科或领域的评价指标体系,形成⼀套系统的学习评价⽅案。

⼆、⽹络课程学习评价的内涵曹卫真(2002)认为,⽹络课程学习是指学习者运⽤⽹络环境和⽹络课程信息资源,在相应信息及教师的帮助下,主要采⽤⾃主学习、协作或协商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所进⾏的学习活动。

⽹络课程中的学习评价则是在⽹络课程学习的过程中对学⽣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价值判断的过程。

王均霞(2006)指出,⽹络课程学习评价应以有效促进学⽣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各个⽅⾯获得主动、全⾯的发展为评价⽬的的最⾼追求,让学⽣学会更多的学习策略,给学⽣提供各种表现⾃⼰所知所能的机会,通过评价培养学⽣⾃我认识和⾃我教育。

张海燕(2005)认为⽹络化学习评价包含三项内容:第⼀,⽹络化学习评价属于教育评价的范畴,即在教育中运⽤⽹络环境,对学习者的学习结果及过程进⾏的评价;第⼆,⽹络化学习评价是依据⼀定的教育⽬标对学习者学习作价值判断的过程;第三,⽹络化学习评价的⽬的不限于鉴别,还应包括发展,即探讨⽹络化学习的“增值”途径。

网络课程

网络课程
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简称MOOC)在2012年日益受到瞩目。以 Coursera为例,这家公司原本已和包括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等全球33所学府合作。公司宣布有另外 29所大学加入他们的阵容。新国大是第一所与Coursera达成合作协议的新加坡大学,它2014年会先通过该公司平 台推出量子物理学和古典音乐创作的课程。
网站特点
1、打破地域和国界 2、教学单元模块化 3、多媒体化的载体 4、人机间的多向互动 5、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的培训体系,从根本上提升培训产出效率。 ◆建立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使培训更具系统性和前瞻性。 ◆建立岗位任职资格体系和职位管理体系,为员工提供职业发展通道。 ◆建立基于能力素质模型并与员工职业生涯发展相对应的课程体系,以便员工在全职业生涯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能够接受相应的培训。
简而言之,网络课程就是通过某种软件在网络上进行的远程课程。
定义
定义一: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WWW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定义二: “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 定义三: “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的学习,基于情境的学习,基于协作的学习”(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 征来定义); 定义四: “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从学习过程 的特征来定义); 上述四种关于网络课程的定义都有各自的根据,也有其合理性,具有较大的影响和应用范围;但是由于它们 都是只考虑网络课程某一方面的特征,所以又都还存在一定的片面性。
平台搭建
要素
流程
网络课程平台搭建包括三个要素:学习地图、行动学习、师文化建设体系,学习型组织是动态培训体系的终 极结果。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文献综述

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的文献综述1.引言现今社会,无论是高校的正规教育还是继续教育机构的成人教育,抑或是企业在职人员的培训,网上教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教学传递模式之一,网上教学成效也日益凸显。

然而,纵使网上教学的实践发展迅速,关于网上教学的研究也日益增加,网上教学的质量保证仍是最受关注,最为担忧的主题。

如何对网络课程进行比较全面评价从而保证其质量已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就要求我们对网络课程的各个部分进行深入研究进而建立科学的网络课程评价体系,保证网络课程能够更加有效地服务于现代教育教学工作。

网上学习有别于传统的课堂学习模式,因而传统的课程评价标准不能直接用于其中。

近几年,国内外的学者在网络课程的评价方面做出了很多的研究,笔者通过査阅相关网络课程评价的文章,对网络课程评价的标准做出以下总结。

2.国外网络课程评价标准目前,国外对网络课程评价标准已经十分重视,对网络课程的评价标准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

苴屮比较有价值的评价标准有三个。

1.(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 (在线学习的认证标准)(E-Learning Certification Standards》是是当前国内外比较集中推广和内容相对完备的评价标准,是由以Lynette Gillis博士为主创者的著名教学设计与适用专业委员会建立的,由美国南伊利诺斯人学的测量专家使用Angoff方法协助开发的评分标准,2001年7月底通过测试并定稿[1]。

我国冃前的研究中,很多学者这一标准草案从三个方面对在线学习进行了评价,分别为:可用性、技术性和教学性。

可用性共包括8个子项,主要针对用户在网上学习时操作的方便性,如导航、界面、帮助、提示信息和素材内容在视觉和听觉方面的质量。

技术性包括6个子项,这部分内容提出了网络课件安装和运行时的技术指标。

教学性在这一标准中所占比重最大,它从教学设计的角度,对目标、内容、策略、媒体、评价、等各个方而提出了18个子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课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的文献综述信息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在教育领域的应用,出现了网络教学,也就有了网络课程这一新生事物。

“网络课程”不是一个严格的学术名词,简单理解就是“通过网络组织与实施的课程”。

现实中存在着多种对网络课程的不同理解,理解的差异会影响网络课程的表现形态,也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开发理念与设计思想,进而影响到网络课程的质量。

对网络课程构成要素的认识和研究会直接影响网络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那么网络课程的内涵及其构成要素是什么呢?我下载了一百余篇有关网络课程的文章,研读了二十余篇。

归纳起来网络课程的内涵主要从四个角度来理解:
第一, 从学习的工具、手段来定义。

网络课程是基于web的课程,即在因特网上通过浏览器来学习的课程。

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中提出:网络课程就是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包括两个组成部分:按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学策略组织起来的教学内容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其中网络教学支撑环境特指支持网络教学的软件工具、教学资源以及在网络教学平台上实施的教学活动。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网络课程”是通过“网络”这个工具进行学习的,注重教学支撑环境;局限性在于偏重于教学支撑环境对学生的自主学习重视不够。

第二, 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来定义网络课程是体现现代教育思想和现代教与学理论的课程。

武法提博士(2006)认为:网络课程是在课程论、学习论、教学论指导下通过网络实施的以异步自主学习为主的课程,是为实现某学科领域的课程目标而设计的网络学习环境中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总和。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网络课程所依据的理论,并注重异步学习方式;局限性在于对实践领域表述不明确。

第三, 从建构主义学习环境所涉及的三种特征来定义网络课程是基于资源
的学习, 基于情境的学习, 基于协作的学习。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题组(2004)指出,网络课程是传统课程在现代网络信息环境下的重建,是教师、学习者、媒体教材和网络学习环境四者持续地相互作用的过程与内容的总称。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网络课程的学习环境,并强调了网络课程的四要素;局限性在于对理论与实践“领域”的表述不明确。

第四, 从学习过程的特征来定义网络课程是指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主要特征的课程。

何克抗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和优质网络课程的设计与开发》中指出,网络课程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与学习理论指导下的基于Web的课程,其学习过程具有交互性、共享性、开放性、协作性、和自主性等基本特征。

它的优点是突出了网络课程的学习特征,并强调了网络课程的理论依据;局限性在于范围过大,感觉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包罗万象。

综合上述各种对网络课程的定义,尽管很多学者在对网络课程的理解与定义各不相同,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把网络课程看成教学内容与教学活动的有机体。

本文认为,网络课程就就通过网络表现的某门学科的教学内容及实施的教学活动的综合,就是在internet上表现的课堂教学、课外学习的内容和目标体系,以及网络教与学的各种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

网络课程的构成要素主要分两类:
(1)网络课程由以下三方面的内容构成:为学习者提供的各种学习资料;开展多种形式的教与学活动的交互环境;对所提供的资源、学生的学习情况实施有效管理的工具。

具体来说,网络课程应具有以下功能:提供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浏览;提供沟通途径(工具),包括讨论、观摩、合作与答疑辅导;能进行学习评价;实现教学管理等。

大致可分为课程学习模块、虚拟教室模块、教学管理模块和系统导航模块。

(2)网络课程是网络教育质量的关键所在,因此网络课程的建设尤显重要。

网络课程建设应包含6大核心要素:课程资源、教学设计、在线学习活动、学习过程支持、学习评价与反馈以及技术支撑手段。

我较为认同第二种观点,它突出了教学设计等核心要素,教学设计要根据学习者的特点和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

课程设计方案是否成功主要以学习目标的实现程度为标准。

也就是说教学设计一定要精细到针对不同类型的知识,给予了适当的教学方法与学习资源,做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教师是高校网络教学成功开展的一个关键因素,他们的态度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和制约着高校网络教学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教育部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委员会(2000).CELTS41-
现代远程教育资源建设技术规范[S].
[2]武法提(2006).论网络课程及其开发[J].开放教育研究,(2):68-73.
[3]杨开城(2004).浅论课程开发理论中的角色分析和知
识组件[J].教育理论与实践,24,(5):46-49.
[4] 杨开城(2005).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理论
[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5]陈庚,丁新,袁松鹤等.网络课程要素分析及建设[J].开放教育研究,2008,14(6):73-7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