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神经网络概论
人工神经网络
x1
o1
x2
o2
…… xn
输入层
人工神经网络
…
…
隐藏层
… …… om
输出层
第30页
– 第j层: 第j-1层直接后继层(j>0),它直接接 收第j-1层输出。
– 输出层: 它是网络最终一层,含有该网络最大 层号,负责输出网络计算结果。
– 隐藏层: 除输入层和输出层以外其它各层叫隐 藏层。隐藏层不直接接收外界信号,也不直接 向外界发送信号
函数饱和值为0和1。 S形函数有很好增益控制
人工神经网络
第19页
4.S形函数
o a+b
c=a+b/2
(0,c)
net
a
人工神经网络
第20页
联接模式
人工神经网络
第21页
联接模式
• 层次(又称为“级”)划分,造成了神经 元之间三种不一样互连模式:
• 1、 层(级)内联接 • 层内联接又叫做区域内(Intra-field)联接
人工神经网络
第3页
人工神经网络概念
• 1) 一组处理单元(PE或AN); • 2) 处理单元激活状态(ai); • 3) 每个处理单元输出函数(fi); • 4) 处理单元之间联接模式; • 5) 传递规则(∑wijoi); • 6) 把处理单元输入及当前状态结合起来产生激
活值激活规则(Fi); • 7) 经过经验修改联接强度学习规则; • 8) 系统运行环境(样本集合)。
本集来说,误差不超出要求范围。
人工神经网络
第40页
Delta规则
Widrow和Hoff写法: Wij(t+1)=Wij(t)+α(yj- aj(t))oi(t) 也能够写成: Wij(t+1)=Wij(t)+∆ Wij(t) ∆ Wij(t)=αδjoi(t) δj=yj- aj(t) Grossberg写法为: ∆ Wij(t)=αai(t)(oj(t)-Wij(t)) 更普通Delta规则为: ∆ Wij(t)=g(ai(t),yj,oj(t),Wij(t))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
动量法: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引入动量项,加速收敛速 度
添加项标题
RMSProp:在AdaGrad的基础上,引入指数加权移动平 均,提高了算法的稳定性和收敛速度
添加项标题
随机梯度下降法:在梯度下降法的基础上,每次只使用一个 样本进行更新,提高了训练速度
添加项标题
AdaGrad:自适应学习率算法,根据历史梯度的平方和来 调整学习率,解决了学习率衰减的问题
情感分析:分析文本中的情感 倾向,如正面评价、负面评价 等
推荐系统
推荐系统是一种基于用户历史行为 和偏好的个性化推荐服务
推荐算法:协同过滤、深度学习、 矩阵分解等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应用场景:电商、社交媒体、视频 网站等
应用效果:提高用户满意度、增加 用户粘性、提高转化率等
Part Six
类型:Sigmoid、 Tanh、ReLU等
特点:非线性、可 微分
应用:深度学习、 机器学习等领域
权重调整
权重调整的目的:优化神经网络的性能 权重调整的方法:梯度下降法、随机梯度下降法等 权重调整的步骤:计算损失函数、计算梯度、更新权重 权重调整的影响因素:学习率、批次大小、优化器等
Part Four
《人工神经网络》PPT 课件
,
汇报人:
目录
01 添 加 目 录 项 标 题 03 神 经 网 络 基 础 知 识 05 神 经 网 络 应 用 案 例 07 未 来 发 展 趋 势 与 挑 战
02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概 述 04 人 工 神 经 网 络 算 法 06 神 经 网 络 优 化 与 改 进
深度学习算法
卷积神经网络(CNN):用于图像处理和识别 循环神经网络(RNN):用于处理序列数据,如语音识别和自然语言处理 长短期记忆网络(LSTM):改进的RNN,用于处理长序列数据 生成对抗网络(GAN):用于生成新数据,如图像生成和文本生成
人工神经网络技术
BP网络与BP学习算法
❖ BP学习过程可以描述如下: ①工作信号正向传播:输入信号从输入层经隐单元,传向输出层,
在输出端产生输出信号,这是工作信号的正向传播。在信号向 前传递过程中网络的权值是固定不变的,每一层神经元的状态 只影响下一层神经元的状态。如果在输出层不能得到期望的输 出,则转入误差信号反向传播。 ②误差信号反向传播,网络的实际输出与期望输出之间差值即为 误差信号,误差信号由输出端开始逐层反向传播,这是误差信 号的反向传播。在误差信号反向传播的过程中,网络的权值由 误差反馈进行调节。通过权值的不断修正使网络的实际输出更 接近期望输出。
第4页,本讲稿共25页
神经网络基本数学模型
❖ 经过对生物神经元的长期广泛研究,194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卡洛 克(W.McCulloch)和数理学家皮茨(W.Pitts)根据生物神经元生 物电和生物化学的运行机理提出神经元的数学模型,即著名的MP模 型。
❖ 一个典型的人工神经元MP模型如图所示。
x1
第10页,本讲稿共25页
神经网络的学习
②无导师学习 无导师学习包括强化学习和无监督学习。强化学习是模仿生物
在“试探—评价”的环境中获得知识,改进行动方案以适应环境 的特点,具有向环境学习已增长知识的能力。在无监督学习中没 有外部导师或评价系统来统观学习过程,而是提供一个关于网络 学习表示方法质量的测量尺度,根据该尺度将网络的自由参数最 优化。一旦网络与输入数据的统计规律性达成一致,就能够形成 内部表示方法来为输入特征编码,并由此自动得出新的类别。
第15页,本讲稿共25页
神经网络工具箱
❖ 在MATLAB的命令窗口键入“nntool”命令,即可进入下图所示 的图形用户窗口界面(GUI)。
第16页,本讲稿共25页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
拟牛顿法
改进牛顿法的不足,使用正定矩阵近 似Hessian矩阵,提高优化效率。
共轭梯度法
结合梯度下降法和共轭方向的思想, 在每一步迭代中选择合适的共轭方向 进行搜索。
遗传算法
模拟生物进化过程的优化算法,通过 选择、交叉、变异等操作寻找最优解 。
正则化技术
L1正则化
对权重参数的绝对值进行惩罚总结词
自然语言处理是利用人工神经网络对自然语言文本进行分析和处理的技术。
详细描述
自然语言处理是实现人机文本交互的关键技术之一,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对大量文本数据进 行学习,可以实现对文本的自动分类、情感分析、机器翻译等功能。
具体应用
在社交媒体领域,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可以用于情感分析和舆情监控;在新闻媒体领域,可 以用于新闻分类和摘要生成;在机器翻译领域,可以用于实现多语言之间的自动翻译。
06
人工神经网络的未 来展望
新型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
持续探索新型神经网络模型
随着技术的不断发展,新型神经网络模型的研究将不断涌现,以解决传统模型无法处理 的复杂问题。这些新型模型可能包括更复杂的拓扑结构、更高效的参数优化方法等。
结合领域知识进行模型设计
未来的神经网络模型将更加注重与领域知识的结合,以提高模型的针对性和实用性。例 如,在医疗领域,结合医学影像和病理学知识的神经网络模型能够更准确地辅助医生进
THANKS
感谢您的观看
文字、人脸等目标的技术。
02 03
详细描述
图像识别是人工神经网络应用的重要领域之一,通过训练神经网络对大 量图像数据进行学习,可以实现对图像的自动分类、目标检测、人脸识 别等功能。
具体应用
在安防领域,图像识别技术可以用于人脸识别和视频监控;在医疗领域 ,可以用于医学影像分析;在电商领域,可以用于商品图片的自动分类 和检索。
人工神经网络基础文档资料
<1> 层次型神经网络
(1)前向神经网络 神经元分层排列,顺序连接。由输入层施加输入信息,通过 中间各层,加权后传递到输出层后输出。每层的神经元只接 受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入,各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反馈。
32
<1> 层次型神经网络
(2)层内有互联的前向神经网络 在前向神经网络中有 的在同一层中的各神经元相互有连接,通过层内神经元的 相互结合,可以实现同一层内神经元之间的横向抑制或兴 奋机制,这样可以限制每层内能同时动作的神经元数,或 者把每层内的神经元分为若干组,让每组作为一个整体来 动作。
41
<2> 神经网络的学习规则
2、纠错式学习— Delta(δ)学习规则
首先我们考虑一个简单的情况:设某神经网络的输 出层中只有一个神经元i,给该神经网络加上输入,这样 就产生了输出yi(n),称该输出为实际输出。
对于所加上的输入,我们期望该神经网络的输出为
d(n),称为期望输出或目标输出(样本对里面包含输入和
1949年,心理学家Hebb提出神经系统的学习规则, 为神经网络的学习算法奠定了基础。现在,这个规 则被称为Hebb规则,许多人工神经网络的学习还 遵循这一规则。
3
一 人工神经网络发展
1957年,F.Rosenblatt提出“感知器”(Perceptron) 模型,第 一次把神经网络的研究从纯理论的探讨付诸工程实践,掀 起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第一次高潮。
在互连网络模型中,任意两个神经元之间都可能有相互 连接的关系。其中,有的神经元之间是双向的,有的是单 向的。
Hopfield网络、Boltzman机网络属于这一类。
35
<2> 互联型神经网络
在无反馈的前向网络中,信号一旦通过某个神经元,过 程就结束了。而在互连网络中,信号要在神经元之间反复往 返传递,神经网络处在一种不断改变状态的动态之中。从某 个初始状态开始,经过若干次的变化,才会到达某种平衡状 态,根据神经网络的结构和神经元的特性,还有可能进入周 期振荡或其它如浑沌等平衡状态。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
人工神经网络简介本文主要对人工神经网络基础进行了描述,主要包括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发展、特点、结构、模型。
本文是个科普文,来自网络资料的整理。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ANN)简称神经网络(NN),是基于生物学中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在理解和抽象了人脑结构和外界刺激响应机制后,以网络拓扑知识为理论基础,模拟人脑的神经系统对复杂信息的处理机制的一种数学模型。
该模型以并行分布的处理能力、高容错性、智能化和自学习等能力为特征,将信息的加工和存储结合在一起,以其独特的知识表示方式和智能化的自适应学习能力,引起各学科领域的关注。
它实际上是一个有大量简单元件相互连接而成的复杂网络,具有高度的非线性,能够进行复杂的逻辑操作和非线性关系实现的系统。
神经网络是一种运算模型,由大量的节点(或称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构成。
每个节点代表一种特定的输出函数,称为激活函数(activation function)。
每两个节点间的连接都代表一个对于通过该连接信号的加权值,称之为权重(weight),神经网络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模拟人类的记忆。
网络的输出则取决于网络的结构、网络的连接方式、权重和激活函数。
而网络自身通常都是对自然界某种算法或者函数的逼近,也可能是对一种逻辑策略的表达。
神经网络的构筑理念是受到生物的神经网络运作启发而产生的。
人工神经网络则是把对生物神经网络的认识与数学统计模型相结合,借助数学统计工具来实现。
另一方面在人工智能学的人工感知领域,我们通过数学统计学的方法,使神经网络能够具备类似于人的决定能力和简单的判断能力,这种方法是对传统逻辑学演算的进一步延伸。
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处理单元可表示不同的对象,例如特征、字母、概念,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抽象模式。
网络中处理单元的类型分为三类: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输入单元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与数据;输出单元实现系统处理结果的输出;隐单元是处在输入和输出单元之间,不能由系统外部观察的单元。
人工神经网络ANN
感谢您:PPT
目录
人工神经网络ANN概 述
01
人工神经网络ANN的 组成结构
02
人工神经网络 ANN概述
什么是人工神经网络ANN
定义:人工神经网络(ANN)是一种模拟人脑神经元网络的机器学习算法 结构: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各层之间通过权重连接 学习方式:通过反向传播算法不断调整权重,使输出结果更加准确 应用领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前向传播:输入信号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计算输出结果
反向传播:根据输出结果调整神经元权重,降低误差
人工神经网络 ANN的组成结构
输入层
定义:输入层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第一层,负责接收来自外界的输入数据 特点:输入层通常由多个神经元组成,每个神经元负责接收一部分输入数据 功能:将输入数据转换为神经网络可以处理的内部表示,为后续的隐藏层提供输入 类型:根据具体的应用场景和任务,输入层可以具有不同的类型和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发展历程
早期阶段:感知机 模型,多层感知器
90年代:BP算法 的提出,多层感知 器的发展
21世纪初:深度 学习的兴起,卷积 神经网络、循环神 经网络等新型网络 的涌现
近年来:自编码器 、生成对抗网络等 新型网络结构的出 现和应用
人工神经网络ANN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模型:模拟生物神经元的基本功能
隐藏层
隐藏层定义 隐藏层作用 隐藏层结构 隐藏层参数训练
输出层
定义:输出层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最后一层,负责将网络的处理结果输出到外部 功能:输出层将前一层神经元的输出作为输入,通过激活函数将输入转化为具体的输出值 类型:常见的输出层类型包括全连接层、softmax层等 作用:输出层的设计直接影响着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或回归任务的准确性
人工神经网络知识概述
人工神经网络知识概述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ANN)系统是20世纪40年代后出现的。
它是由众多的神经元可调的连接权值连接而成,具有大规模并行处理、分布式信息存储、良好的自组织自学习能力等特点。
BP(Back Propagation)算法又称为误差反向传播算法,是人工神经网络中的一种监督式的学习算法。
BP 神经网络算法在理论上可以逼近任意函数,基本的结构由非线性变化单元组成,具有很强的非线性映射能力。
而且网络的中间层数、各层的处理单元数及网络的学习系数等参数可根据具体情况设定,灵活性很大,在优化、信号处理与模式识别、智能控制、故障诊断等许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
人工神经元的研究起源于脑神经元学说。
19世纪末,在生物、生理学领域,Waldeger等人创建了神经元学说。
人们认识到复杂的神经系统是由数目繁多的神经元组合而成。
大脑皮层包括有100亿个以上的神经元,每立方毫米约有数万个,它们互相联结形成神经网络,通过感觉器官和神经接受来自身体内外的各种信息,传递至中枢神经系统内,经过对信息的分析和综合,再通过运动神经发出控制信息,以此来实现机体与内外环境的联系,协调全身的各种机能活动。
神经元也和其他类型的细胞一样,包括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但是神经细胞的形态比较特殊,具有许多突起,因此又分为细胞体、轴突和树突三部分。
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突起的作用是传递信息。
树突是作为引入输入信号的突起,而轴突是作为输出端的突起,它只有一个。
树突是细胞体的延伸部分,它由细胞体发出后逐渐变细,全长各部位都可与其他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相互联系,形成所谓“突触”。
在突触处两神经元并未连通,它只是发生信息传递功能的结合部,联系界面之间间隙约为(15~50)×10米。
突触可分为兴奋性与抑制性两种类型,它相应于神经元之间耦合的极性。
每个神经元的突触数目正常,最高可达10个。
各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强度和极性有所不同,并且都可调整、基于这一特性,人脑具有存储信息的功能。
人工神经网络绪论ppt课件119页PPT
武汉科技大学
人工神经网络
(Artifical Neural Network)
张 凯 副教授 武汉科技大学 计算机学院
2
第一章 神经网络概述
1. 人工智能与神经网络 2.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概念 3. 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历史 4. 人工神经网络的应用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的提出
▪ 联想、推理、判断、决策语言的能力
▪ 这是智能的高级形式的又一方面。 ▪ 预测和认识 ▪ “主动”和“被动”之分。联想、推理、判断、
决策的能力是“主动”的基础。
▪ 运用进行抽象、概括的能力 ▪ 上述这5种能力,被认为是人类智能最为基本的能力
2021/3/8
10
人工神经网络的提出
3
人工智能
▪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记为AI)最初
在1956年被引入。它研究怎样让计算机模仿人脑从事 推理、设计、思考、学习等思维活动,以解决和处理 较复杂的问题。
智能的概念
▪ 智能是个体有目的的行为,合理的思维,以及有效
的适应环境的综合能力。智能是个体认识客观事物和 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 作为5种能力综合表现形式的3种能力
▪ 发现、发明、创造、创新的能力 ▪ 实时、迅速、合理地应付复杂环境的能力 ▪ 预测、洞察事物发展、变化的能力
2021/3/8
11
人工智能
人工神经网络从以下四个方面去模拟人的智能行为
1. 物理结构:人工神经元将模拟生物神经元的功能 2. 计算模拟 :人脑的神经元有局部计算和存储的功能, 通过连接构成一个系统。人工神经网络中也有大量有局部 处理能力的神经元,也能够将信息进行大规模并行处理 3.存储与操作:人脑和人工神经网络都是通过神经元的连 接强度来实现记忆存储功能,同时为概括、类比、推广提 供有力的支持 4. 训练:同人脑一样,人工神经网络将根据自己的结构特 性,使用不同的训练、学习过程,自动从实践中获得相关 知识
人工神经网络方法
04
人工神经网络的实现
数据预处理
数据清洗:去除异常值、缺失值和重复值 数据转换:将数据转换为适合神经网络处理的格式 数据标准化:将数据缩放到统一的标准范围内 数据归一化:将数据缩放到[0,1]或[-1,1]范围内
网络训练
训练方法:通过有标签数据进行优化 训练过程: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 训练目的:最小化损失函数 训练技巧:梯度下降法、批量梯度下降法、随机梯度下降法等
模型评估与调优
模型评估指标:准确率、召回率、F1值等 过拟合与欠拟合问题:介绍过拟合和欠拟合的概念及解决方法 超参数优化:介绍常见的超参数优化方法,如网格搜索、随机搜索等 模型调优技巧:介绍一些常用的模型调优技巧,如特征选择、数据增强等
03
常见的人工神经网络算法
感知机算法
定义:感知机算法是一种二类分类的线性分类模型 特点:简单、易于实现、训练速度快 应用:模式识别、文本分类、图像识别等领域 局限:只能处理线性可分的数据集
多层感知机算法
定义:多层感知机是一种前馈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由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组成。 作用:用于分类和识别复杂模式。 工作原理:通过反向传播算法对网络进行训练,不断调整权重以最小化输出误差。 应用领域:图像识别、语音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
型
通过训练,人 工神经网络可 以学习和识别
模式
人工神经网络 广泛应用于图 像识别、语音 识别、自然语 言处理等领域
人工神经网络 由输入层、隐 藏层和输出层 组成,通过权
重连接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原理
神经元模型:模拟生物神经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前向传播:输入信号通过神经元网络传递,经过各层处理后得到输出结果 反向传播:根据输出结果和实际值的误差,调整网络中的权重和偏置参数 训练过程:反复迭代前向传播和反向传播,逐渐优化网络性能
人工神经网络概论
人工神经网络概论梁飞(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科09-1班,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神经网络近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神经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解决具有上百个参数的问题,它为大复杂度问题提供了解决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简单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涉及神经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属性、特点和优缺点、网络模型、发展历史及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神经系统1.人工神经网络的简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ANN),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
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掌握两者之间潜在的规律,最终根据这些规律,用新的输入数据来推算输出结果,这种学习分析的过程被称为“训练”。
2.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人脑的处理机制极其复杂,从结构上看它是包含有140亿神经细胞的大规模网络。
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速度并不高,但它通过超并行处理使得整个系统实现处理的高速性和表现的多样性。
因此,从处理的角度对人脑进行研究,并由此研制出一种象人脑一样能够“思维”的智能计算机和智能处理方法,一直是人工智能追求的目标。
人脑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元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它和人体中其他细胞的关键区别在于具有产生、处理和传递信号的功能。
每个神经元都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树突的作用是向四方收集由其他神经细胞传来的信息,轴突的功能是传出从细胞体送来的信息。
每个神经细胞所产生和传递的基本信息是兴奋或抑制。
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接触点称为突触。
从信息的传递过程来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在突触处从其他神经细胞接受信号。
第一章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_PPT幻灯片
3. 进一步对生物神经系统进行研究,不断地 丰富对人脑的认识。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1)高度的并行性 (2)高度的非线性全局作用 (3)良好的容错性与联想记忆功能 (4)强大的自适应、自学习功能
第二节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与模型
人工神经网络
第一节 人工神经网络的概念与发展
T.Kohonen的定义:“人工神经网络是由 具有适应性的简单单元组成的广泛并行互 连的网络,它的组织能够模拟生物神经系 统对真实世界物体所作出的交互反应。”
人工神经网络
历史回顾
➢萌芽期(20世纪40年代) ➢第一高潮期(1950~1968) ➢反思期(1969~1982) ➢第二高潮期(1983~1990) ➢再认识与应用研究期(1991~)
科学发展大趋势
New Society New Education
New Sciences
Info
Bio
Enhancing
Human
Performance
Nano
Cogno
New Industries
New Applications
New Humanbeing
技术创新浪潮的经济长波规律
水力 纺织 铁
人工神经网络
简单神经元网络及其简化结构图
(1)细胞体 (2)树突 (3)轴突(4)突触
人工神经网络
人工神经元模型
输入分量pj(j=1,2,…,r) 权值分量wj(j=1,2,…,r)
激活函数 f(·) 偏差(bias) b
人工神经网络
权值和输入的矩阵形式可以由W的行矢量和 P的列矢量表示:
人工神经网络概述
参考内容二
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简称ANN)是一种模拟人类 神经系统运作的数学模型,由多个简单计算单元(即神经元)组成,通过学习方 式从数据中提取模式并预测未来数据。
一、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结构包括输入层、隐藏层和输出层。输入层负责接收外 部输入的数据,隐藏层通过一系列复杂的计算将输入转化为有意义的特征,最后 输出层将隐藏层的结果转化为具体的输出。在隐藏层中,每个神经元都通过权重 和激活函数来对输入进行转换,以产生更有意义的输出。
根据任务的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分为监督学习、无监督学习和强化学习 三种。监督学习是指通过输入输出对之间的映射关系来训练模型;无监督学习是 指通过聚类或降维等方式来发现数据中的潜在规律;强化学习是指通过与环境的 交互来学习策略,以达到在给定的情况下采取最优行动的目标。
四、人工神经网络的未来发展
随着深度学习技术的不断发展,人工神经网络的性能和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 大。未来的人工神经网络将更加注重模型的可解释性和鲁棒性,同时也将更加注 重跨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此外,随着计算机硬件的不断升级和算法的不断优化, 人工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和精度也将不断提高。
三、人工神经网络的种类
根据连接方式的不同,人工神经网络可以分为前馈神经网络和反馈神经网络 两种。前馈神经网络是一种层次结构,其中每个节点只与前一层的节点相连,每 个节点的输出都是前一层的加权输入。而反馈神经网络则是一种循环结构,其中 每个节点都与前一层的节点和后一层的节点相连,每个节点的输出不仅取决于前 一层的输入,还取决于后一层的输出。
反向传播算法是一种监督学习算法,它通过比较网络的输出和真实值来计算 误差,然后将这个误差反向传播到网络中,调整每个神经元的权重以减小误差。
人工神经网络课件
目录
• 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 前馈神经网络 • 反馈神经网络 • 深度学习基础 • 优化算法与技巧 • 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
01 神经网络基本概念
生物神经网络简介
01
02
03
生物神经网络组成
生物神经网络由大量神经 元通过突触连接而成,具 有并行处理、分布式存储 和自学习等特性。
信号传递方式
每次只利用一个样本的梯度信息进行参数更新,计算量小,收敛速度快,但容易受到噪声干扰, 陷入局部最优解。
小批量梯度下降法(Mini-Batch Gradie…
折中方案,每次利用一小批样本的梯度信息进行参数更新,兼具批量梯度下降法和随机梯度下降 法的优点。
正则化方法防止过拟合
L1正则化(Lasso)
01
RNN在自然语言处理领域有广泛应用,如机器翻译、文本生成、情感分析等,同时也可以应用于语音识别 和图像处理等领域。
05 优化算法与技巧
梯度下降法及其改进算法
批量梯度下降法(Batch Gradient Des…
利用整个数据集的梯度信息进行参数更新,计算量大,收敛速度慢,但能找到全局最优解。
随机梯度下降法(Stochastic Gradien…
03 反馈神经网络
反馈神经网络结构
01
02
03
04
神经元之间相互连接,形成反 馈回路。
网络中的每个神经元都接收来 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并产生
输出信号。
输出信号会再次作为输入信号 反馈到网络中,影响其他神经
元的输出。
通过不断调整神经元之间的连 接权重,网络可以学习并适应
不同的输入模式。
Hopfield网络模型与算法
批处理、随机梯度下降等优化策略
人工神经网络及其应用[PPT课件]
4〕相互结合型网络〔全互联或局部互联〕
相互结合型网络构造如以下图。这种网络在任意两个神经元 之间都可能有连接。在无反响的前向网络中,信号一旦通过, 某神经元,该神经元的处理就完毕了。而在相互结合的网络 中,信号要在神经元之间反复传递,网络处于一种不断改变 状态的动态之中。信号从某初始状态开场,经过假设干次变 化,才会到达某种平衡状态。根据网络的构造和神经元的特 性,网络的运行还有可能进入周期震荡或其他如混沌等平衡 状态。
2〕有反响的前向网路
其构造如以下图。输出层对输入层有信息反响,这种网络 可用于存储某种模式序列。如神经认知机和回归BP网络都 属于这种类型。
3〕层内有相互结合的前向网络
其构造如以下图。通过层内神经元的相互结合,可以实现 同一层内神经元之间的横向抑制或兴奋抑制。这样可以限 制每层内可以同时动作的神经元素,或者把每层内的神经 元分为假设干组,让每一组作为一个整体进展运作。例如, 可以利用横向抑制机理把某层内具有最大输出的神经元挑 选出来,从而抑制其他神经元,使之处于无输出的状态。
➢它是由简单信息处理单元〔人工神经元,简称神经 元〕互联组成的网络,能承受并处理信息。网络的信 息处理由处理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实现,它是通过 把问题表达成处理单元之间的连接权来处理的。
❖ 多年来,学者们建立了多种神经网络模型,决定 其整体性能的三大要素为:
❖ 〔1〕神经元〔信息处理单元〕的特性。 ❖ 〔2〕神经元之间互相连接的形式——拓扑构造。 ❖ 〔3〕为适应环境而改善性能的学习规那么。 ❖ 神经网络是人脑的某种抽象、简化和模拟,反映
Ep (t)
dp yp (t) 2
1 2 [d p
yp (t)]2
1 2
e2p
(t)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人工神经网络概论梁飞(中国矿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信科09-1班,江苏,徐州,221116)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神经网络近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因为神经网络可以很容易的解决具有上百个参数的问题,它为大复杂度问题提供了解决一种相对来说比较有效的简单方法。
人工神经网络是涉及神经科学、思维科学、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学科。
本文简要介绍了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属性、特点和优缺点、网络模型、发展历史及它的应用和发展前景等。
关键词:人工神经网络;人工智能;神经网络;神经系统1.人工神经网络的简介人工神经网络(Artificial Neural Networks,简写为 ANN),一种模仿动物神经网络行为特征,进行分布式并行信息处理的算法数学模型。
这种网络依靠系统的复杂程度,通过调整内部大量节点之间相互连接的关系,从而达到处理信息的目的。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学习和自适应的能力,可以通过预先提供的一批相互对应的输入-输出数据,分析掌握两者之间潜在的规律,最终根据这些规律,用新的输入数据来推算输出结果,这种学习分析的过程被称为“训练”。
2.人工神经网络的工作原理人脑的处理机制极其复杂,从结构上看它是包含有140亿神经细胞的大规模网络。
单个神经细胞的工作速度并不高,但它通过超并行处理使得整个系统实现处理的高速性和表现的多样性。
因此,从处理的角度对人脑进行研究,并由此研制出一种象人脑一样能够“思维”的智能计算机和智能处理方法,一直是人工智能追求的目标。
人脑神经系统的基本构造单元是神经细胞,也称神经元。
它和人体中其他细胞的关键区别在于具有产生、处理和传递信号的功能。
每个神经元都包括三个主要部分:细胞体、树突和轴突。
树突的作用是向四方收集由其他神经细胞传来的信息,轴突的功能是传出从细胞体送来的信息。
每个神经细胞所产生和传递的基本信息是兴奋或抑制。
在两个神经细胞之间的相互接触点称为突触。
从信息的传递过程来看,一个神经细胞的树突,在突触处从其他神经细胞接受信号。
这些信号可能是兴奋性的,也可能是抑制性的。
所有树突接受到的信号都传到细胞体进行综合处理,如果在一个时间间隔内,某一细胞接受到的兴奋性信号量足够大,以致于使该细胞被激活,而产生一个脉冲信号。
这个信号将沿着该细胞的轴突传送出去,并通过突触传给其他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通过突触的联接形成神经网络。
人们正是通过对人脑神经系统的初步认识,尝试构造出人工神经元以组成人工神经网络系统来对人的智能,甚至是思维行为进行研究:尝试从理性角度阐明大脑的高级机能。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与发展,己涌现出上百种人工神经网络模型,它们的网络结构、性能、算法及应用领域各异,但均是根据生物学事实衍生出来的。
由于其基本处理单元是对生物神经元的近似仿真,因而被称之为人工神经元。
它用于仿效生物神经细胞最基本的特性,与生物原型相对应。
人工神经元的主要结构单元是信号的输入、综合处理和输出,其输出信号的强度大小反映了该单元对相邻单元影响的强弱。
人工神经元之间通过互相联接形成网络,称为人工神经网络。
神经元之间相互联接的方式称为联接模式,相互之间的联接度由联接权值体现在人工神经网络中,改变信息处理过程及其能力,就是修改网络权值的过程。
人工神经网络中,神经元处理单元可表示不同的对象,例如特征、字母、概念,或者一些有意义的抽象模式。
网络中处理单元的类型分为三类:输入单元、输出单元和隐单元。
输入单元接受外部世界的信号与数据;输出单元实现系统处理结果的输出;隐单元是处在输入和输出单元之间,不能由系统外部观察的单元。
神经元间的连接权值反映了单元间的连接强度,信息的表示和处理体现在网络处理单元的连接关系中。
人工神经网络处理信息的方式和人类大脑的工作方式类似。
神经网络通过对示例进行学习,而不是通过编程用于完成某一具体任务。
示例必须经过挑选,否则,会浪费宝贵的时间甚至有可能引起网络不能正常地发挥作用。
而这样做的缺点就是因为网络完全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寻找解决该问题的方法,那么也就是说它的运行时间是不可预测的。
3.人工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从广义上说,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对于人工智能的研究,有实现功能的模拟和生理结构的模拟两种方法,前者即通常所说的人工智能(AI),后者即人工神经网络(ANN)。
人工神经网络是并行分布式系统,采用了与传统人工智能和信息处理技术完全不同的机理,克服了传统的基于逻辑符号的人工智能在处理直觉、非结构化信息方面的缺陷,具有自适应、自组织和实时学习的特点。
人工神经网络具有某些和人工智能相同的目的,两者都试图建立智能机器,都试图模拟人类的思考推理能力,两种技术的研究人员也都试图理解和揭示人类的智能特性。
两者在历史上有过共同的发展,然而两者从不同的方向去研究智能性质问题。
人工神经网络把注意力放在大脑的工作机理上。
它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从基础开始研究,即从生物学角度,由最简单的人工神经元开始,然后将它们按照大脑的基本结构连接组合为层次模型;它通过神经元的兴奋和抑制产生信息,通过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对信息经行处理和传递,通过学习使其具备智能性。
人工智能方法则是自上而下的。
即试图给予心理学的理论建立系统模型。
该系统模仿的是大脑做什么,很少涉及大脑如何做。
最初的人工智能问题就是在计算机上编程实现的,并经常用到像“if-then”这样的规则形式。
人工智能和人工神经网络之间一个重要区别就是自学习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能力很强,一般用于学习所收集的数据越多,学习的就越完全、越精确。
另一个巨大的差别就是速度和实时处理能力。
人工神经网络的并行结构对此有极大的优越性,它可以迅速作出判决响应,同时它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
而人工智能技术在解决某些问题时遇到了困难,如视觉问题、连接语音的识别与综合问题、机器人的学习问题、单处理器的运算速度限制问题等,有些任务的算法太复杂以致无法实现。
虽然人工智能的研究目标仍未改变,但人工神经网络却使某些陷入困境的人工智能项目得到了帮助。
人工神经网络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将具有巨大的潜力。
4.人工神经网络发展历史1943年,心理学家W.S.McCulloch和数理逻辑学家W.Pitts提出了第一个神经元数学模型—MP模型,从而开创了人工神经网络研究的时代。
1948年,John V on Neumann研究比较过人脑结构和指令存储式计算机的联系与区别,提出以简单神经元构成自再生自动机网络。
1949年,心理学家D.O.Hebb提出神经元群、突触和返响回路的概念。
1958年,F.RoSenblatt提出具有学习能力的“感知机”模型,完成了从单个神经元到三层神经网络的过渡。
1960年,Widrow和Hoff提出自适应线性元Adaline网络,人工神经网络的到了进一步发展。
1961年,Caianiello发表了关于神经网络数学的理论著作,提出了神经元方程,用布尔代数模拟机能的动力过程,分析并研制细胞有限自动机的理论模型。
1969年,美国人工智能学家M.Minsky和S.Papert出版了《Perceptron》(《感知机》)一书,证明了单层神经网络甚至不能解决像“异或”这种简单的运算问题,并且不能训练已发现的许多模式。
1981年,Kohonen提出了具有竞争的自组织特征映射(SOM)网络。
1982年,美国加州工学院物理学家J.J.Hopfield提出了Hopfield神经网格模型,采用全互连型神经网络模型,应用能量函数的概念,成功地解决了数字电子计算机不善于解决的经典人工智能难题—旅行商最优路径(TSP)问题。
1984年,他又提出了连续时间Hopfield神经网络模型,为神经计算机的研究做了开拓性的工作,开创了神经网络用于联想记忆和优化计算的新途径,有力地推动了神经网络的研究。
1983年,Sejnowski和Hinton提出了“隐单元”概念,推出大规模并行处理的Boltzmann机,使用多层神经网络并行分布改变个单元连接权,克服了单层网络的局限性为神经网络进入非线性处理领域奠定了基础。
1987年6月21日至24日,第一届神经网络会议在美国SanDiego市召开,标志着ANN研究已遍及全世界。
20世纪90年代后,ANN再现热潮,产生的各类模型已达几十种,与之相伴的是大量出现的边缘交叉学科。
人工神经网络的研究受到了各个发达国家的重视,美国国会通过决议将1990年1月5日开始的十年定为“脑的十年”,国际研究组织号召它的成员国将“脑的十年”变为全球行为。
在日本的“真实世界计算(RWC)”项目中,人工智能的研究成了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5.人工神经网络的四个基本属性(1)非线性非线性关系是自然界的普遍特性。
大脑的智慧就是一种非线性现象。
人工神经元处于激活或抑制二种不同的状态,这种行为在数学上表现为一种非线性关系。
具有阈值的神经元构成的网络具有更好的性能,可以提高容错性和存储容量。
(2)非局限性一个神经网络通常由多个神经元广泛连接而成。
一个系统的整体行为不仅取决于单个神经元的特征,而且可能主要由单元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连接所决定。
通过单元之间的大量连接模拟大脑的非局限性。
联想记忆是非局限性的典型例子。
(3)非常定性人工神经网络具有自适应、自组织、自学习能力。
神经网络不但处理的信息可以有各种变化,而且在处理信息的同时,非线性动力系统本身也在不断变化。
经常采用迭代过程描写动力系统的演化过程。
(4)非凸性一个系统的演化方向,在一定条件下将取决于某个特定的状态函数。
例如能量函数,它的极值相应于系统比较稳定的状态。
非凸性是指这种函数有多个极值,故系统具有多个较稳定的平衡态,这将导致系统演化的多样性。
6.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及优越性ANN具有如下主要特点:(1)能较好地模拟人的形象思维、人脑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对信息进行并行分布处理。
(2)具有大规模并行协同处理能力。
(3)具有较强的容错能力和联想能力。
(4)具有较强的学习能力。
(5)适应性集成。
(6)硬件实现。
ANN具有如下明显的优点:①信息处理是并行性的;②知识的存储是分布的;③具有联想、模糊处理、自适应或自学习的能力,可以通过训练自动总结规律;④局部错误对整体不会带来严重的影响,能够处理不完善的问题;⑤能够很好地完成多变量模式识别⑥能从部分样本中学到的知识推广到全体样本;⑦能通过直接的数值数据进行训练并能自动地确定因果关系此外,ANN还存在着很多问题:如训练时间长,需大量训练数据,不能保证最佳结果和完全可靠,容易陷入局部极小,不具备增量学习能力,联想存储网络容量小,所存储的信息相互干扰和退化,不适合高精度计算,没有很完善的学习方法,经验参数太多等。
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着难以设计通用的神经网络芯片,大量的、动态的神经元互联实现困难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