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古代的水文化
“天生一,一生水,水生万物”(《易经》),水,是生命之源,也是文明之源。水,不仅孕育了华夏民族,而且还影响了中华文明的产生,并在中华文化的演进历程中演绎出丰姿多彩的面貌,形成了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水文化。中华传统水文化的突出代表———中国语言文字中的“水”、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中的“水”、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的“水”等,都流淌着丰富的内涵。
水自古就与中国人密切结合,水在很早以前就体现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以及人与自我关系的处理。水就像一位博学的老师,以它无声的语言教会我们认识世间万物、认识自我,让我们在这个复杂的社会里以最简单的形式保持最真实的自我。
一、中国古代的水文化体现了水与人的和谐关系
在生产力比较低下的古代社会,水一直是人类的灾害,人一直在与水作斗争,但也正因为如此,人类不断探索着水的秘密,寻求着人与水如何达成和谐的方法。因此,中国的水文化重要的内容之一就是人与水的和谐关系的问题。
1、中国古代水文化是中国古代先民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以水为载体的物质财富的总和。
一切与水有关的物质财富都是古代先民认识水、利用水、治理水的智慧结晶。古代先贤总是不断推出成功而辉煌的水利工程,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水利物质财富。战国时期水利家李冰父子,在汲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根据岷江中上游特殊的地理环境,建造了都江堰工程,成为古代先贤成功治水的光辉典范。
公元前214 年,在杰出的水利家史禄的主持下,连接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
运河———灵渠在广西境内凿成通航,由于其设计与布局都很科学,赢得了“世界古代水利建筑明珠”的美誉。此外,还有古老的大型蓄水工程———鉴湖及隋唐大运河等,都是中国古代先贤建造的辉煌水工程,都是中国古代水文化的物质承载者。
2、在这些人与水抗争的物质文化中,孕育了丰富的语言文字文化。
文字产生于图画,而最初的图画则产生于水。《河图洛书》,堪称“古中之古”,是中国第一文献,在中国古文化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诸多典籍都曾有相关记述。《周易》曰:“是故天生神物,圣人则之;天地变化,圣人效之;天垂象,见吉凶,圣人象之;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周易·系辞上传》)墨子曰:“河出《绿图》,地出乘黄。”(《墨子·卷五·非攻下》)《淮南子》曰:“洛出丹书,河出绿图。”(《淮南子·卷二·俶真训》)《河图·玉版》曰:“仓颉为帝,南巡狩,发阳虚之山,临于元扈洛汭之水,灵龟负书,丹甲青文,以授之。”这些关于“河出图,洛出书”的记述都表明,中国第一文献《河图洛书》的产生和河、洛这两条河流有着密切的联系。进一步揭开河图洛书说的神秘面纱,不难看出其真实的核心观念:水孕育了中华文化,初民图绘水物象,以记录语言,说明事理,文字得以产生。
另外,汉字的来源和造型都与人水关系有着密切的关系。“汉”即产生于汉水之滨;“水”字就是先祖取水的流动之貌而造的象形文字。经过数千年的演变,“水”字逐渐演化成现在的造型,虽与古汉字“水”的造型相去甚远,但仍然保留着“画成其物,随体诘诎”的特征。而且“水”也成为汉字的一个部首,许多汉字都从“水”部。不仅如此,在浩如烟海的文学海洋里,也隐藏着丰富的人水和谐的文化,由于水自古以来就被华夏民族视为生命之源和图腾崇拜之物,
人水相依的意象也成为了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意象,成为中国古代文字作品意
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李白在《望庐山瀑布》中吟道:“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
河落九天。”一泻千里的瀑布生动地道出了李白心中的万丈豪情。刘禹锡在《竹枝词》中感叹:“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恋人的伤愁情怀溢于言表。王维在《青溪》中写道:“漾漾泛菱荇,澄澄映葭苇。我心素已闲,清川澹如此。”通过描写青溪素淡的天然景致,诗人恬淡的心境和闲逸的情趣跃然纸上。诸如此类人水相亲、融为一体的文字作品,不胜枚举。水,成为了华夏民族特有的文化认知对象,中国古代的语言文字作品中蕴涵了浓厚的人水和谐的意蕴。
二、中国的水文化体现了中国古人认识世间万物和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我的哲学思想。
水不仅为中国创造了丰富的物质文化、文字文学,还创造了世界上以水为载体的独一无二的道德、哲学思想。
1、水“几近于道”。
老庄哲学带有十分明显的水性特点,甚至可以说,老庄哲学就是水性哲学。当我们深入探求老庄之“道”的精髓和特点时,我们发现老庄多以水或与水有关的物象,甚至以水为道具来比况、阐发“道”的精深和妙用。
老庄哲学均是以“道”为核心而展开的。归结起来,老庄之道有两大含义⑥:一,“道”作为产生并决定世界万物的最高实在。这个“道”既无法被我们所感知,也没有确切的形体和称谓,但它又是真实存在的。二,“道”作用于社会人生时,它就是支配物质世界或现实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规律。
对于“道”是最高实体的宇宙观,老子为了让我们真切地把握宇宙本体的“道”,他以水喻之:“是谓无状之状,是无物之象,是谓惚恍。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老子•十四章》)。从上述文字的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推测出:作为万物之宗的“道”,其“形状”与渊深不可测的江河湖海等水域有着某种惊人的相似之处。江河湖海的广大在古人的直观视觉中是“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的,恍恍惚惚,缥缥渺渺,神神秘秘的。庄子也以水论“道”:“夫道,覆载万物也,洋洋乎大哉。”同样表现出“道”的渊博、广大、无限和绝对。
就“道”作用于社会人生而言,“道”体现出许多规律,而这些规律可以作为我们认识世界的重要指导和为人处世的准则。
老子言:“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老子·八章》)在老子眼中,水,柔弱清静,往低流淌,甘居卑下,默默奉献,滋养万物又不与万物争功,正与“道”的清虚柔弱、处下不争的特点相近,难怪老子断然地说水的品性“几于道”了。
老子还这样借水阐述“道”:“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老子·七十八章》)在老子眼中,世间没有比水更柔弱的,同时也没有比水更具有攻击坚强的品质,正所谓“天下至柔驰至坚,江流浩荡万山穿。”的确,点滴不断的雨水,经过长年累月可以把一块巨石穿破,而洪水泛滥时,更能以排山倒海之势吞没一切。柔能克刚,可以说是自然界的一条重要法则,而老子则将它提炼为一条哲学道理,甚至还引出了更多包含深邃辩证法的观念。
由“水”柔弱胜刚强的规律,我们可以知道:事物往往是以成对的矛盾形式出现的,矛盾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因此,人们一定要着力把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