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资产总计
股东权益合计 营业收入 利润总额 净利润
180000
88000 240000 36000 24120
#
要求: (1)如果以资产总额、净资产(股东权益)、营业收 入和净利润作为判断基础,采用固定比率法,并 假定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和净利润的固 定百分比数值分别为0.5%、1%、0.5%和5%, 请代A和B注册会计师计算确定X股份有限公司 2009年度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请列示计 算过程)。
第六章 审计重要性 与审计风险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第二节 审计风险
#
引导案例
无保留意见等于没有错报吗 • 分析:
1. 注册会计师发表无保留意见并不意味着被审计单位 的财务报表没有错报。那么,为什么被审计单位的 财务报表有错报而注册会计师还要出具无保留意见 的审计报告呢?这就是重要性所要回答的问题。 2.错报是否重要的判断对注册会计师得出恰当的审计 结论是非常关键的。 3.注册会计师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就可能承担法 律责任。审计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
重要性运用的步骤
①对重要性作出初步判断
②将重要性的初步判断分配于各账户
③估计每个区段错误总数
④估计联合错误
⑤将联合错误数与初步判断或其修正值作比较
⑥完成阶段的重要性考虑
#
第二节 审计风险
一、审计风险的含义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
三、审计风险模型
四、审计风险的控制 五、审计风险、审计重要性和审计证 据之间的关系
#
理解和运用“重要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3.重要性的确定需要运用职业判断 不同的CPA在确定同一被审计单 位的重要性时,得出的结果可能不同。
#
理解和运用“重要性”需要注意的问题
审计学-第五章--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将重要性定义 为:“能影响有合理见识的报表使用者的决策的 错报金额。”
精选ppt
5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 ★重要性是站在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的 ❖ ★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
精选ppt
32
第一节 审计重要性
(二)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性水平的应用
目的:最终修正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意见类型 1. 对重要性水平的再次判断
随着对企业了解的增加,报告阶段最终确定的重要性 水平往往不同于计划阶段。
报告阶段重要性水平高于(或等于)计划阶段 执行了充分的审计程序
报告阶段重要性水平低于计划阶段 追加审计程序
或常规的报告要求而产生错报的影响; • 4.计算管理层报酬(资金等)的依据。 • 5.由于错误或舞弊而使一些账户项目对损失的敏感性。 • 6.重大或有负债。
精选ppt
8
• 7.通过一个账户处理大量的、复杂的和相同性质的个别 交易。
• 8.关联方交易。 • 9.可能的违法行为、违约和利益冲突。 • 10.财务报表项目的重要性、性质、复杂性和组成。 • 11.可能包含了高度主观性的估计、分配或不确定性。 • 12.管理层的偏见。管理层是否有动机将收益最大化或者
账户或交易项目的性质及错报发生的可能性 ; 账户或交易项目的审计难易程度; 项目受关注的程度 ; 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重要性水平 与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关系
精选ppt
22
第一节 重要性的概念
3.重要性水平分配的报表基础
一般是以资产负债表项目而不是利润表项目为基础进行的。
浅议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6页
浅议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6页摘要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是审计理论和实践中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审计的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出发,讨论了广义与狭义审计重要性的定义,分析了审计风险的构成要素及其产生的技术原因,并具体分析了三种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关系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现代审计中的两个核心概念,二者是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的两个概念,他们互为存在条件,缺少任何一方,另一方的描述都显得毫无意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指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变动关系。
一、审计重要性概述1.广义审计重要性与狭义审计重要性审计是根据相关标准对客观事实的判断,审计判断贯穿于审计工作的始终。
审计判断主要是围绕着有关被审计项目材料的取舍,以及被审计项目的定性工作展开的。
审计的重要性,首先是指审计工作中涉及到的主次之分的问题,即判断哪些问题是重要的,哪些问题是次要的;其次是指《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①第二条所规定的:“被审计单位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严重程度在特定情况下可能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
”广义的审计重要性概念包括上述的两个方面,而狭义的重要性概念仅仅包括后者,指的是被审计单位中财务报表的错报或漏报程度,以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后果。
2.重要性与重要性水平首先,从狭义重要性概念来看,当本审计单位出具的会计报表中的错报和漏报程度足以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做出的决策和判断时,这种错报或漏报即为重要的;反之,则为不重要的。
在这种概念框架下,会计报表中的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是可以定性的,也是可以定量的。
错报或漏报的定性判断是从性质上去判断的,更多侧重于因果分析,判断哪些原因是主观造成的,哪些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哪些属于技术性错误,哪些属于舞弊行为,由此决定错报漏报性质的轻重程度。
至于错报或漏报的定量判断,要具体考虑错报或漏报的金额,但不管原因如何,当错报或漏报的金额超过一定限度是,即判断其为重要的。
第三章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四、计划阶段初步评估重要性的方法
1.考虑的因素。
2.会计报表层重要性水平的确定方法。(69)
(1)判断基础。(资产总额、净资产、营业收入、净利润 等) (2)计算方法。(固定比率法、变动比率法) (3)实务数量指南。(税前净利润的5%--10%;资产总额 的0.5%--1%;净资产的1%;营业收入的0.5%--1%)
一、重要性的概念及理解
理解点:
1.重要性可视为会计报表中包含错报、漏报,能否影响会计 报表使用者对会计报表全面反映的、整体理解的临界值或临 界点。超过该点就会影响其做出正确判断或决策。
2.重要性概念是针对会计报表而言的。
3.重要性概念必须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来考虑。
4.重要性水平的高低取决于被审计单位面临的特定环境(规 模、性质等),不同企业的重要性标准不相同,同一企业在 不同时期的重要性标准也不相同。
第三章 审计重要性与审 计风险
2021年7月30日星期五
Chap.3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 审计重要性 §2 审计风险
பைடு நூலகம்
§1 审计重要性
一、重要性的概念及理解 二、有关重要性关系的界定 三、重要性的运用 四、计划阶段初步评估重要性的方法 五、审计报告阶段,评价审计结果时对重要 性的考虑
§2 审计风险
英国会计准则委员会(ASB)—错报或漏报可能影响 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即为重要性.重要性可能在 整个会计报表范围内、单个会计报表或会计报表的单 个项目中加以考虑。 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 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 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理解点(6方面)。
2.审计风险的组成要素。(73)
审计风险(AR) 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 (CR)检查风险(DR)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摘要:我国《独立审计准则第9 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中指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中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关系运用自上世纪 80 年代以来,审计风险一直是审计学研究的热点和重点课题,对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研究也日益得到重视在审计实务中,注册会计师在执行审计业务时要准确判断审计重要性水平,这将直接影响到他们自身所负担的审计风险的大小因而,正确运用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的关系以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既而使审计工作符合成本效益原则,同时将审计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是注册会计师必须充分重视的问题。
一审计重要性概述国际审计准则审计重要性指出:重要性指的是如果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具备重要性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 10 号审计重要性第 2 条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这种审计重要性经量化后实质上就成为衡量是否构成错判的具体指标,也就是所谓的审计重要性水平不同企业面临不同的环境,因而判断重要性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对审计重要性的判断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实务中,通常运用以下方法确定重要性水平:根据营业收入或资产总额之中较大者确定一个百分比;净资产的 1%;资产总额的 0.5%1%;税前净利润的 5%10%;营业收入的 5%10%一般有三种不同意义上的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和估计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指注册会计师在考虑被审计单位的审计项目内容单位规模性质业务范围及错报与漏报的性质后,运用自身职业经验对会计报表重要性予以量化的数值,它是注册会计师在编制审计计划时对重要性水平所作的初步判断值,也是将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分配至各账户的基本依据;实际重要性水平是会计报表自身的重要性水平,具体是指相对于每一被审计会计报表而客观存在的,当错报或漏报达到这一水平时将影响大多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理性决策或判断的水平,具有不可确知性和客观存在性其中不可确知性指的是注册会计师只能运用自身职业判断来评估并给出一个相对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区间,而无法确切地知道某一会计报表准确的重要性水平数值;估计重要性水平指的是注册会计师专业判断的结果,是注册会计师在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随着注册会计师对被审计单位了解程度的加深或是因环境的变化等,他们需要给自己提供一个安全边际以减少未被发现的错报或漏报的可能性,所以估计重要性水平可能不同于计划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审计风险和审计证据的关系
重要性与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一、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1、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的关系。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二条指出:“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简单地说,审计重要性就是错报的可容忍程度,其量化标准即重要性水平。
也就是说,在重要性水平之内的错报,是可以容忍,可以接受的。
因此,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2、评估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反向关系,即评估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越低,这样才能保证终极审计风险在一定水平内。
反之,评估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节约审计成本。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审计重要性》第八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的反向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这里的审计风险指的就是评估审计风险。
3、可接受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是正向关系,即可接受审计风险越高,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越高,这样可以保证审计成本的节约。
反之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所确定的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这样才能保证审计质量的控制。
因为可接受审计风险越低,说明审计人员要求的财务报表错报的可容忍程度越低,则其重要性水平也应越低,才能满足较低的审计风险的要求。
终极审计风险与审计重要性之间也是正向关系。
终极审计风险基本上取决于可接受审计风险。
4、水平与审计风险呈反向变动关系。
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在其中一者既定的情况下,其余两者呈反向变动关系。
注意这里的重要性是指注册会计师最终面临的审计风险,不要理解成注册会计师可接受的审计风险。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如果审计风险为0,则重要性水平为无穷大,注册会计师就不需要查账了;如果审计风险为无穷大,则重要性水平为0,注册会计师就不得不实施详细审计,所有业务全部仔细查一遍。
审计学第五章
精选ppt
4
2. 注册会计师在确定重要性时需考虑的因素: (1)重要性概念中的错报包含漏报 (2)重要性包括对数量和性质两个方面的考 虑 (3)重要性概念是针对财务报表使用者决策 的信息需求而言的 (4)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具体环境
并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评价对重要性的判断是否
仍然合理。注册会计师应当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
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进行评估,以有助于进一步
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
至可接受的低水平。在评价审计程序结果时,注册
会计师确定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可能与计划审计
工作时评估的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存在差异。在这种
情况下,注册会计师应当重新确定重要性和审计风
险,并考虑实施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精选ppt
23
(2)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反向关系。重 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 审计风险越高。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 时间和范围时应当考虑这种反向关系。在确定审计 程序后,如果注册会计师决定接受更低的重要性水 平,审计风险将增加。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 法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2)估计所有账户的错报(或漏报) 汇总数
(3)错报(或漏报)汇总数超过重要 性水平的处理
(4)错报(或漏报)汇总数接近重要 性水平的处理
(5)错报(或漏报)汇总数小于重要
性水平
精选ppt
8
第二节 审计风险
• 审计风险的概念
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的关系
重要性⽔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三者之间两两之间成反向关系。
但这句话有⼀个前提,就是假定另⼀个不变。
这⼀假定在05年王⽼师的精读精讲第106页已明确了,原⽂:重要性⽔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三者两两之间成反向关系,前提都是假定另⼀个不变.以前我⼀直没有正确理解这个前提。
但现在我觉得,这句话实际是指:1.重要性⽔平与审计风险成反向(注意是反向不是反⽐!下同),但假定审计证据不变,这⾥的审计风险是估计的风险;2.审计风险与审计证据成反向,但假定重要性⽔平不变,这⾥的审计风险是指实际的审计风险;3.重要性⽔平与审计证据成反向,但假定审计风险不变,为什么第⼀个审计风险是指评估的审计风险呢⽽第⼆个是实际的审计风险呢?因为审计⼯作是在评估重⼤错报风险的基础上,合理确定重要性⽔平;通过实施审计证据获取充分适当审计证据(这⾥的审计证据是指实质性测试的审计证据),来降低审计风险⾄可接受⽔平。
但这并不是说,是先确定重要性⽔平再确定需要的审计证据数量。
在实务中,⼀般是重要性⽔平和审计证据同时确定。
这⼀思想也符合新准则《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11号——了解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并评估重⼤错报风险》《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第1231号——针对评估的重⼤错报风险实施的程序》的精神,即先评估,再实施!假定很重要,如果假定不成⽴,则这个规律也不⼀定成⽴,⽐如:在以下关于重要性⽔平、审计风险、审计证据数量三者之间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如果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变动关系,则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数量之间必然也呈反向关系B审计证据的数量与重要性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来降低审计的重要性⽔平C如果重要性与审计证据的数量之间呈反向关系,则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就不⼀定成⽴D审计证据的数量与审计风险之间呈反向变动关系意味着注册会计师可以通过增加审计证据的数量来降低审计风险答案:ACD以前我认为,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也⼀定是呈反向变动关系的呀,C项说不⼀定明明是错的,怎么能⼊选?我的答案:AD但剑侠答复: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变动关系是以“审计证据的数量不变”为前提的,当审计证据数量发⽣变动时,这个规律就不适⽤了!当重要性⽔平较低时,如果充分扩⼤审计证据,则最终的审计风险也不⼀定.。
审计学_第五章审计计划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返回
二、重要性的运用
对重要性的评估是注册会计师的一种专业 判断。 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应当运用重要性 原则。 对重要性运用问题要把握两个阶段、两个 标准、两个层次;并需要考虑重要性与审 计风险的关系。
文件名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第二节 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概念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在计划审计工作时,CPA应当考虑导致财务报表 发生重大的错报的原因,并应当在了解被审计单 位及其环境的基础上,确定一个可接受的重要性 水平,即首先为财务报表层次确定重要性水平, 以发现在金额上重大的错报。 同时,CPA还应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以及列报 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 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在确定审计意见类型时,CPA也需要考虑重要性 水平。
(2)调整的方法
注册会计师应当选用下列方法将审计风险降 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①如有可能,通过扩大控制测试范围或实施 追加的控制测试,降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 并支持降低后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
②通过修改计划实施的实质性程序的性质、 时间和范围,降低检查风险。
四、终结阶段重要性的评估与运用
(一)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
(2)与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及其环境的关键性 披露;(制药行业研发成本)
(3)报表使用者是否特别关注报表披露中特定 业务分部的业绩。(如新购买)
5、对计划阶段确定的重要性水平的调整
(1)调整的必要性 在审计执行阶段,随着审计过程的推进, 注册会计师应当及时评价计划阶段确定 的重要性水平是否仍然合理,并根据具 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 步获取的信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 和范围。
再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
再论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摘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审计研究领域的热点问题。
本文从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定义和研究背景入手,探讨了重要性水平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审计风险的评估方法、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联性分析以及影响审计风险的因素。
通过案例分析,我们发现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不同的重要性水平会对审计风险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本文总结了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关系的重要性,并展望了未来的研究方向,希望能够为审计理论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审计风险、重要性水平、关联性分析、评估方法、因素、案例分析、未来研究方向1. 引言1.1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定义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是审计领域中非常重要的概念。
重要性水平指的是审计师在进行审计工作时对财务报表中的错误或遗漏的重要性的评估。
在审计中,审计师需要根据重要性水平确定审计程序的范围和深度,以确保审计工作的有效性和准确性。
审计风险则是指在审计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潜在错误或遗漏所导致的财务报表失真的风险。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和检测风险三个方面。
固有风险是由业务本身的性质和经济环境所决定的,控制风险是由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性所决定的,而检测风险则是由审计程序的设计和执行所决定的。
1.2 研究背景审计在企业管理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而审计风险作为审计工作中的重要概念,一直备受关注。
审计风险是指在审计过程中,会计师未能正确识别重大错误或欺诈所导致的审计报告中的不准确性。
而重要性水平则是评价财务信息准确性的重要指标,是审计工作中必不可少的要素。
研究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于提高审计质量和准确性具有重要意义。
研究背景表明,重要性水平在审计风险评估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审计实践中,会计师需要根据企业的特点和财务数据的重要性水平来确定审计程序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更好地识别潜在的审计风险。
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的不断变化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审计工作面临的风险也在不断增加,因此研究如何有效地利用重要性水平来评估审计风险,成为当前审计研究的热点问题。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审计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作者:王永生来源:《经济技术协作信息》 2018年第16期引言:在审计实务工作之中,审计师在审计工作中需要对工作内容进行判定,以便于判断其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水平也会直接影响工作中可能存在的审计风险。
因此,在审计实务中针对审计风险以及审计重要性水平进行分析和评估,以便于保证审计实务满足成本需求,控制审计实务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一、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的概述1.审计重要性。
审计重要性是指被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及相关会计信息错弊的严重程度,该错弊未被揭示会影响信息使用者的决策和判断,以及审计目标的实现。
审计重要性水平在审计实务之中主要用于衡量工作中是否存在误判,在不同企业的经营过程中,由于其经营内容以及经营效益上的差异,其对于审计重要性的判断标准也存在差异,在实务中一般根据企业的收入或是资产总额来对其审计重要性进行判定。
一般在实际的审计实务中,审计重要性水平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计划重要性水平,这一重要性是指审计人员对企业的审计项目、单位规模以及业务范围进行分析之后,借助自身的工作经验来;来对其重要性水平进行量化,以此来将其重要性向账户进行分配。
第二,实际重要性水平,这一重要性水平是指在会计工作中报表自身性质的重要性水平,指其在出现错误时可能会影响会计人员的决策准确性的水平。
第三,估计重要性水平,这一概念是指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进行专业判断的结果,在审计工作的进行过程中,审计人员会对审计单位的结构以及经营环境有更为清楚的认识,使用这一概念以便于减少未能发现的审计错误。
2.审计风险。
在审计实务中,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是审计师认为出现错误的会计报表,其实际上是公允的,其二是审计师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其实际上存在错误。
为了避免出现错误,审计人员需要根据成本效益来对工作中的风险进行控制。
审计风险包括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以及检查风险三部分。
固有风险独立于审计工作之外,是指审计人员在不改变程序和政策的前提之下出现重大错误的可能性,审计人员在审计实务之中无法进行改变和控制。
审计证据与审计重要性、审计风险的关系
审计证据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一、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度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表使用者的判定或决策。
”实际上,重要性可以解释为可容忍错或漏报的最高界限,重要性是影响审计证据充分性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
在审计过程中,编制审计计划时,要对重要性的水平做出初步评估,以确定拟执行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借以提高审计效率,因而影响到审计证据的多少:假如重要性水平定得越低,说明可容忍的错或漏程度越小,就要求执行越充分的审计程序,从而获取越多的审计证据;反之,假如重要性水平定得越高,说明可容忍的错或漏程度越大,则可执行有限的审计程序,从而所需要的审计证据就可以少些。
由此可见,重要性与审计证据之间成反向关系。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审计风险是:指会计表存在重大错或漏,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审计风险是始终存在的,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成相互作用的反向关系。
首先,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就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就越高。
重要性是决定审计风险水平高低的关键因素,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的判定直接影响审计风险水平的确定。
假如审计人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较低,则审计风险就会增加;所以审计人员必须通过执行有关审计程序来降低审计风险。
这里,重要性水平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从会计表使用者的角度来判定的。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定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假如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假如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由此可见,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之间成反向关系,这种关系对审计人员将要执行的审计程序的时间、性质、范围有着直接影响,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证据、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孙保军中石化齐鲁分公司【摘要】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与实务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审计重要性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本文从阐述重要性概念入手,介绍了重要性错报的及其相关概念,并进一步对重要性、审计风险、审计证据三者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
【关键词】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风险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审计重要性是审计与实务中的一个基本概念,审计重要性的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因此重视和加强对重要性原则的研究及相关准则的制定、完善是当前审计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重要性的概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的日益全球化,数字化和信息化,使得审计的内容和范围有了进一步的拓展。
与此同时市场经济变得日益复杂,涌现出了大量不确定性的经济业务,而这些业务需要判断的内容多、难度大。
这就给管理当局利用操纵、隐瞒等弄虚作假的手段提供了庇护的土壤,从而使管理层提供的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使得广大投资者、社会公众等遭受了重大损失,所以大家都希望相关审计人员能够对这些信息的真实性进行披露。
而在披露这些信息中的要点时。
哪些项目是财务报表中需要确认的,这就需要审计人员对其重要性进行判断。
然而审计人员在审计工作中若是可以对重要性的判断快速准确,无疑能合理降低审计成本和审计风险,但是如何判断和把握审计重要性以及其中存在的问题是审计人员值得深思的。
因此审计人员能否合理判断审计的重要性对审计工作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审计重要性概念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1221号———重要性》:重要性取决于在具体环境下对错报金额和性质的判断。
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该项错报是重大的。
1.重要性错报的概念。
判断一项错报是否重大,应视其对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的影响程度而定。
如果财务报表中的错报足以改变或影响报表使用者的相关决策,则该项错报就是重大的,否则就不是重大的。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2. 重要性水平
(3)重要性水平的判定 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判定
a=报表数据×一定比率 通常: 总收入: 0.5~1% 总资产: 0.5~1% 利润总额: 5~10% 净资产: 1%
所有报表的重要性水平应一致,选最低?
理由一:显然,重要性水平越高,需查证揭示的错弊越少, 相应地,CPA的工作量越小。同时重要性水平又是CPA 自行确定的,当CPA意识到这一联系后,就会有意识地 高估重要性水平,以减少工作量。
(3) 存在反向关系
练习 单选 1.下列有关审计重要性的表述中,错误的是 ( C )。 A.在考虑一项错报是否重要时,既要考虑错 报的金额,又要考虑错报的性质 B.如果一项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可能影 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 则该项错报是重要的 C.如果已识别但尚未更正的错报汇总数接近 但不超过重要性水平,注册会计师无须要求管理 层调整 D.重要性的确定离不开职业判断
3. 审计风险
(2)审计风险三要素的关系 检查风险 = (DR)
审计风险(AR) 固有风险(IR)×控制风险(CR)
检查风险是审计人员可以控制的风险
重大错报风险的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 审计人员就应实施越详细的实质性程序,以降低检查风险 CPA只有通过对检查风险的控制才能将最终审计风险 控制在可接受水平。
审计学5-重要性和审计风险
或漏报比金额小的错报或漏报更重要。 2、下列情况下,某项错报或漏报从量的方面不 重要,但从性质的方面考虑确是重要的:
(1)涉及舞弊与违法行为的错报或漏报(蓄意比笔误
更重要) (2)可能引起履行合同义务的错报或漏报 (3)影响收益趋势的错报或漏报 (4)小金额错报或漏报的累计 (5)不期望出现的错报或漏报(现金和实收资本帐户 应引起高度关注)
(三)重要性水平包括以下两个层次
1、会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独立审计的总标的是对报表的真实性、公允性及是否
遵守公认会计原则发表意见,所以报表层次的重要性 是个总体的重要性。
2、账户层次的重要性水平
由于财务报表提供的信息由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
报认定层次的信息汇集加工而成,注册会计师只有通 过对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实施审计, 才能得出财务报表是否公允反映的结论。因此,注册 会计师还应当考虑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 次的重要性。
不同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 2、如果评价审计结果时所运用的重要性水平大 大低于编制审计计划时确定的重要性水平,注册 会计师应当重新评估所执行的审计程序是否充分
(二)错报或漏报的汇总
1、已发现的错报或漏报 2、推断的错报或漏报
(三)汇总数超过重要性水平的处理
1、扩大实质性测试范围,进一步确定汇总数是
1、以往审计经验 2、有关法规,准则对会计的要求 3、被审计单位经营规模及业务性质(判断重要
会计政策) 4、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的评估结果 5、会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使用 者关注流动性较高的项目) 6、会计报表各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及关键点例析
【重要性水平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及关键点例析一、重要性与审计风险运用不足的原因我国部分学者就1993年以后历年上市公司年度会计报表的审计意见作过全面细致的统计分析,结果显示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与运用严重不足。
笔者认为,这种不足源于三个方面的原因:(1)实务界、学术界以及管理部门尚未摸索与制订出适合我国情况的、可操作性强的关于重要性的标准;(2)部分注册会计师对重要性概念的理解还不尽全面、深刻;(3)注册会计师迫于环境压力或受利益所趋,对重要性标准的运用属两难选择,大部分CPA最终将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按照对上市公司年度报表审计意见的研究情况,审计报告类型与我国企业的现实情况相比背离太多。
这表明我国CPA对审计风险的认识还远未成熟,一旦经济环境有所变动,遭起诉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应不在少数。
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大致也有三个方面的原因:(1)受我国CPA执业环境(尤其是脱钩改制前)影响,为数众多1/ 6的注册会计师及事务所的法律、社会责任淡薄。
从目前来看,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即一方面审计风险意识有所增强,另一方面却依然迫于环境所限,不得不以高风险换取低收益,或者为获取一定收益而宁愿承担可能的高风险,风险与收益关系被严重扭曲;(2)对审计风险理论的掌握还不够系统,难以有效指导实践;(3)风险导向审计模式的运用在现实环境下尚难得到实务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广,应用性较差。
二、重要性概念理解与运用关键点1.重要性概念为审计模式的转变提供了观念上的支持。
审计模式由详细的帐项基础审计发展为抽样的制度基础审计,这其中是以内部控制作为其制度基础,以抽样技术作为其方法基础,而以重要性概念作为其思想基础。
对于社会公众或报表使用者来说,非重大的会计信息并不足以影响其据以形成的判断与决策,于是对于注册会计师来说,审计目标便逐渐演变成为对会计报表的所有重要方面而非所有方面发表审计意见。
《审计学》第二版课件及习题答案 第5章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 16P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 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成反向关系。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高,可接受的 检查风险越低;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Thank you !
(2)另一种方法是境外某会计师事务所采用的方法。
该会计师事务所规定,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 财务报表层次重要性水平的1/6—1/3。假设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为90万元 ,应收账款的重要性水平为这一金额的1/4,存货为1/5,应付账款为1/5,则其 重要性水平的金额分别为万元、18万元和15万元。
(二)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对审计程序的影响
在审计计划阶段,注册会计师在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需要 评估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认定层次的重要性,以便确定进一步审计程序的 性质、时间和范围,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在审计执行阶段,根据具体环境的变化或在审计执行过程中进一步获取的信 息,修正计划的重要性水平,进而修改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
错报对增加管理层报酬的影响程度。例如,管理层通过错报来达到有关奖金 或其他激励政策规定的要求,从而增加其报酬。
错报对某些账户余额之间错误分类的影响程度,这些错误分类影响到财务报 表中应单独披露的项目。例如,经营收益和非经营收益之间的错误分类,非盈利 单位的受到限制资源和非限制资源的错误分类。
相对于注册会计师所了解的以前向报表使用者传达的信息(例如,盈利预测 )而言,错报的重大程度。
二、重要性的确定 (一)确定计划的重要性水平
(1)对被审计单位及其环境的了解 (2)审计的目标,包括特定报告要求 (3)财务报表各项目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4)财务报表项目的金额及其波动幅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作者:周寒愉来源:《商情》2013年第20期【摘要】审计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审计理论的两个核心概念,对它们的判断与运用贯穿于整个审计过程。
能否正确理解并运用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决定审计的成败。
理解和掌握这两者之间的关系,对于理论学习者和审计实务工作者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
【关键词】审计重要性审计重要性水平审计风险一、审计重要性(Materiality)(一)审计重要性的内涵《国际审计准则一审计重要性》指出:“重要性指的是如果信息的错报和漏报足以影响使用者根据财务报表所做出的经济决策,那么该信息就具备重要性。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2条指出,“重要性是指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严重程度,这一程序在特定环境下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或决策。
”通常而言,重要性概念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理解:(1)如果合理预期错报(包括漏报)单独或汇总起来可能影响财务报表使用者依据财务报表做出的经济决策,则通常认为错报是重大的;(2)对重要性的判断是根据具体环境做出的,并受错报的金额或性质的影响,或受两者共同作用的影响;(3)判断某事项对财务报表使用者是否重大,是在考虑财务报表使用者整体共同的财务信息需求的基础上做出的。
审计重要性实质上是从报表不可以存在的错报或漏报的程度提出的对会计报表信息质量的要求,高质量的会计报表不应该存在会影响使用者决策的错报或漏报。
会计工作提供会计信息,审计工作对会计信息进行鉴证,即对会计报表中存在的错报漏报是否超过可以接受的重要性水平予以证实。
所以审计重要性应该以会计重要性为基础。
(二)审计重要性层次(1)从性质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某些情况下,金额相对较少的错报可能会对财务报表产生重大影响。
比如,一项支付并不重大,但是由于该行为违法或没有遵守相关的法律规定,可能导致一项重大的或有负债、重大的资产损失或者收入损失,那么该事项就应该被认为是重大的。
(2)从数量方面考虑重要性。
在这里,需要引入一个概念——重要性水平。
重要性水平是用余额大小来判断会计报表中错报或漏报的数量指标,反映出重要性的数量特征。
在审计过程中存在三种重要性水平:计划重要性水平、实际重要性水平、修正重要性水平。
在审计开始时,就必须对重大错报的规模和性质做出一个判断,包括制定财务报表层次的重要性和特定交易类别、账户余额和披露的重要性水平,这就是计划重要性水平。
计划重要性水平是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计划阶段为确定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而对实际重要性水平初步判断的结果,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
实际重要性水平是指会计报表中客观存在的、会对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产生影响的重要性水平,具有客观性和不可确知性。
二、审计风险(Audit Risk)(一)审计风险的内涵《国际审计准则400:风险评估与内部控制》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当财务报表发生重要错误时,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风险。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一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由此可见,中国独立准则对审计风险的定义与国际审计准则中对审计风险的定义基本相同。
他们对审计风险的阐述实际上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注册会计师审计后认为公允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错误的:注册会计师认为错误的会计报表,实际上却是公允的。
(二)审计风险的构成。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第47号审计标准说明中提出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
而我国的注册会计师协会认为,审计风险取决于重大错报风险和检查风险。
以下论述主要以我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的相关定义为主。
(1)重大错报风险(Risk of Material Misstatement A,RMM)。
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
重大错报风险与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相关,且独立存在于财务报表的审计中。
在设计审计程序以确定财务报表整体是否存在重大错报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财务报表层次和各类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认定层次方面考虑重大错报风险。
其中,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通常与控制环境有关,但也可能与其他因素有关,如经济萧条。
认定层次的重大错报风险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
固有风险(Inherent Risk,IR)是指在考虑相关的内部控制之前,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易于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的可能性。
例如,复杂的计算和受重大计量不确定性影响的会计估计发生错报的可能性较大,固有风险较高。
控制风险(contro]Risk,cR)是指某类交易、账户余额或披露的某一认定发生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但没有被内部控制及时防止或发现并纠正的可能性。
控制风险取决于与财务报表编制有关的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
由于控制的固有局限性,某种程度的控制风险始终存在。
(2)检查风险(Detection Risk,DR)。
检查风险是指如果存在某一错报,该错报单独或连同其他错报是重大的,注册会计师为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而实施程序后没有发现这种错报的风险。
检查风险取决于审计程序设计的合理性和执行的有效性。
检查风险产生的原因包括注册会计师通常并不对所有的交易、账户余额和披露进行检查,注册会计师可能选择了不恰当的审计程序,审计过程执行不当,或者错误解读了审计结论等。
因此,检查风险不可能降低为零。
(3)重大错报风险与检查风险的关系。
在既定的审计风险水平下,可接受的检查风险水平与认定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的评估结果呈反向关系。
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水平越高,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低;反之,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越低,可接受的检查风险越高。
用数学模型表示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
这个模型也就是审计风险模型。
实务中不一定用绝对数量表达这些风险水平,也可以选用“高”、“中”、“低”等文字描述。
三、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通过以上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定义的对比,可以知道这两个概念是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的:审计重要性强调从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以衡量会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程度,而审计风险强调的则是从注册会计师的角度考虑会计报表中未被查处的重大错报和漏报影响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虽然考虑角度不一样,但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有着客观且紧密的联系。
通常认为,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反向变动的关系。
《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8条指出:“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关系。
重要性水平越高,审计风险越低:重要性水平越低,审计风险越高。
”这里的重要性水平高低指的是金额的大小,而且是注册会计师从财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进行判断的结果。
比如,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5000元,则5000元以下的错报或漏报不会影响到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只需执行有关的审计程序查出5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如果实际重要性水平是3000元,则3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就会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判断和决策,注册会计师不仅要执行审计程序查出5000元以上的错报或漏报,而且要查出30005000元之间的错报或漏报。
显然实际重要性水平为5000元时的审计风险比实际重要性水平为3000元时的审计风险低。
审计风险越高,越要求注册会计师收集更多更有效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是正向变动的关系。
现实情况中,审计人员除了要考虑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要求和审计风险的大小,还需要考虑审计工作本身的效益与成本。
一般来说,审计人员在执行过程中所判断的审计重要性水平越低,那么他所面临的审计风险也就越小。
这是因为,审计人员在遵守准则相关规定及谨慎性原则确定了报表层次的重要性水平后,他必须尽全力增加审计程序,付出较多的时间、精力和审计成本,以尽可能全面地搜集足以支持其将发表的审计意见的审计证据,进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可能面临的审计风险。
例如,注册会计师认为某被审计单位的重要性水平为2000元,而实际情况却是1000元的错报和漏报就可能影响会计报表使用者的决策与判断,这时注册会计师实际执行的审计程序要比应当执行的审计程序少一些,这些未被考虑部分必然会影响审计报告的有效性,同时会增加注册会计师的审计风险。
其次,在一定程度上,审计风险水平的高低又反作用于重要性水平。
审计人员在对重要性水平进行初步判断时,应当考虑审计风险这一因素。
《独立审计准则第10号一审计重要性》第11条就指出了审计人员对重要性水平做出初步判断时,应当综合考虑的重要因素,其中第3款就是考虑“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的结果”,如果内部控制越差,评估的审计风险越高,确定的重要性水平就应越低;反之,如果内部控制行之有效,审计风险综合评估水平较低,则重要性水平可以确定得高一些。
因此审计人员应当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综合考虑各种因数,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四、两者之间的关系对审计实务的指导意义在审计实务中,重要性和审计风险是紧密相关、相辅相成的,两者必须同时考虑。
重要性用来确定错误的程度,使那些错误必须审查出来,而审计风险则用来确定这些错误审查不出的可能性,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必须审查出来而未审查出来错误的可能性,理解起来就有了实际的意义。
值得注意的是,审计人员不能为了使审计风险达到可接受的低水平,便将重要性水平定得很高,因为审计风险不是决定重要性水平的唯一因素。
审计人员不仅应考虑重要性与审计风险之间的反向关系,还应当保证应有的职业谨慎,合理确定重要性水平。
注册会计师要站在会计报表使用者的角度并遵循“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评估结果”的理论依据来确定重要性水平,同时兼顾成本效益的实务操作原则,通过增加实施审计程序,修订实质性测试的范围、时间和性质以扩大审计范围,以进一步降低检查风险和审计风险。
参考文献:[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审计[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2]马晓峰.论审计重要性对审计风险的影响[J].中华女子学院学报,2006,(18).[3]刘金雪.审计重要性与审计风险的关系研究[J].当代经济,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