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带图详解-完整版第二十章--习题答案-(18)

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带图详解-完整版第二十章--习题答案-(18)

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 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 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解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Y t=A t f(L t,K t)式中,Y t、L t和K 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 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1,即G Y=G A+αG L+βG K式中,G Y为产出的增长率;G 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 L和G 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 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解答: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Δk=sy-(n+δ)k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答案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题目参考题.docx

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答案高鸿业第五版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题目参考题.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答案高鸿业主编最终修订版整理版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解答:政府转移支付不计入GDP,因为政府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通过税收(包括社会保障税)和社会保险及社会救济等把收入从一个人或一个组织转移到另一个人或另一个组织手中,并没有相应的货物或劳物发生。

例如,政府给残疾人发放救济金,并不是残疾人创造了收入;相反,倒是因为他丧失了创造收入的能力从而失去生活來源才给予救济的。

购买一辆用过的卡车不计入GDP,因为在生产时已经计入过。

购买普通股票不计入GDP,因为经济学上所讲的投资是增加或替换资本资产的支出,即购买新厂房,设备和存货的行为,而人们购买股票和债券只是一种证券交易活动,并不是实际的生产经营活动。

购买一块地产也不计入GDP, «为购买地产只是一种所有权的转移活动,不属于经济意义的投资活动,故不计入GDPo2、解答:社会保险税实质是金业和职工为得到社会保障而支付的保险金,它山政府有关部门(一般是社会保险局)按一定比率以税收形式征收的。

社会保险税是从国民收入屮扣除的,因此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GDP , NDP和NI,但影响个人收入PL社会保险税增加会减少个人收入,从而也从某种意义上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

然而,应当认为,社会保险税的增加并不影响可支配收入,因为一旦个人收入决定以厉,只有个人所得税的变动才会影响个人可支配收入DPI。

3、如果甲乙两国合并成一个国家,对GDP总和会冇影响。

因为甲乙两国未合并成一个国家时,双方可能冇贸易往來,但这种贸易只会影响甲国或乙国的GDP,对两国GDP总和不会冇影响。

举例说:卬国向乙国出口10台机器,价值10力美元,乙国向甲国岀口800套服装,价值8力美元,从甲国看,计入GDP的有净出口2万美元,计入乙国的有净出口 - 2万美元;从两国GDP总和看,计入GDP的价值为0。

如果这两个国家并成一个国家,两国贸易变成两个地区的贸易。

屮地区出伟给乙地区10台机器,从收入看,屮地区増加1()万美元;从支出看乙地区增加10万美元。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第一部分复习笔记一、宏观经济学的特点1.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即对经济运行的整体,包括整个社会的产量、收入、价格水平和就业水平进行分析。

测量宏观经济运行情况的最重要指标有国民收入及其增长率、失业率、物价水平及其变动即通货膨胀率。

其他比较重要的指标还有政府财政预算赤字及贸易赤字的变动、利率等。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异同(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相同点宏观经济学与微观经济学的主要相同之处就在于它们有着相同的供求曲线形状,它们的交点决定着价格和产量。

(2)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的不同点微观经济学研究的是个体经济活动参与者的行为及其后果,而宏观经济学研究的是社会总体的经济行为及其后果。

微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一个个具体商品的价格和产量,而宏观经济学中的价格和产量是整个社会的价格水平和产出水平,这里价格水平用价格指数表示,产出水平用货币衡量的市场价值(国内生产总值)表示。

具体而言,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研究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单个经济单位,如家庭、厂商等。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则是整个经济,研究的是整个经济的运行方式与规律,是从总量上分析经济问题。

②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的是资源配置问题,即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为谁生产的问题,并最终实现个体效益的最大化。

宏观经济学则把资源配置作为既定的前提,通过研究社会范围内的资源利用问题,来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

③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个量分析,即研究经济变量的单项数值如何决定。

而宏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则是总量分析,即对能够反映整个经济运行情况的经济变量的决定、变动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分析。

因此,宏观经济学又称为总量经济学。

④中心理论和基本内容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其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答案宏观部分高鸿业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答案宏观部分高鸿业

9.假设GDP为5000万美元,个人可支配收入为4100万美元,政府预算赤字为 200万美元,消费为3800万美元,贸易赤字为100万美元。计算(1)储蓄; (2)投资;(3)政府支出。 答: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4100-3800=300万,即SP=300万 政府储蓄=预算盈余(或赤字)=-200万 根据储蓄—投资恒等式:I= SP + Sg +(M-X) I=300-200+100=200万 又GDP=C+I+G+(X-M) G=5000-200-3800-(-100)=1100万 • 10.储蓄-投资恒等式为什么不意味着计划的储蓄恒等于计划的投资? • 答:略P432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 • •
6.根据上题数据,用1998年作为基期(1)计算1998年和1999年的GDP折 算指数;(2)计算这段时期的通胀率。 解(1)以1998年为基期 GDP折算指数=1(1998年) GDP折算指数=1850/1525(1999年) (2)1850/1525-1=325/1525=13/61
第14章
• • • • • • • • • • • • •
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
1.请对下列各题中可能有的情况作选择并说明理由。 (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1)右移10亿美元; 2)左亿10亿美元; 3)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4)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答案:3)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1)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4)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答案:2)
8.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单位:亿美元 国内生产总值 总投资 净投资 4800 800 30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宏观经济学课后习题答案第十二章西方国民收入核算2.在统计中,社会保险税增加对GNP、NNP、NI、PI和DPI这五个总量中哪个总量有影响?为什么?答:因为社会保险税是直接税,故GNP、NNP、NI均不受其影响,又因为它是由企业上缴的职工收入中的一部分,所以PI和DPI均受其影响。

3.如果甲乙两国并成一个国家,对GNP总和会有什么影响?(假定两国产出不变)答:假定不存在具有双重居民身份的情况,则合并对GNP总和没有影响。

因为原来甲国居民在乙国的产出已经计入甲国的GNP,同样,乙国居民在甲国的产出已经计入乙国的GNP。

在存在双重居民身份生产者的情况下,则GNP减少。

5.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 国民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3) 国民生产总值(4) 个人收入(5) 个人可支配收入(6) 个人储蓄答:(1) 非公司企业主收入(2) 国民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3)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障税+红利+政府和企业转移支付(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6)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7试计算:(1)(4) 个人可支配收入(5)个人储蓄答:(1)国民生产净值=GNP-(总投资折旧-净投资)=4800-(800-300)=4300(2)净出口=GNP-(消费+总投资+政府购买)=4800-(3000+800+960)=40(3)政府税收减去转移支付后的收入=政府购买+政府预算盈余=960+30=990(4)个人可支配收入=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NNP-(税收-政府转移支付)=4300-990=3310(5)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消费=3310-3000=3108.假设国民生产总值是5000,个人可支配收入是4100,政府预算赤字是200,消费是3800,贸易赤字是100(单位:亿元),试计算:(1) 储蓄(2) 政府支出(3) 投资答:(1)储蓄=DPI-C=4100-3800=300(2)因为:I+G+(X-M)=S+T所以:I=S+(T-G)-(X-M)=300-200-(-100)=200(3)政府支出G=1100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答: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不一定为0,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则应该为0。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第三章效用论14 第四章生产论16 第五章成本论36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

(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名校考研真题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名校考研真题 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圣才出品

一、名词解释1.经济增长(江西财经大学2004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3研;北京化工大学2005复试;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答:在宏观经济学中,经济增长通常被定义为产量的增加。

具体理解,经济增长有以下两层含义:(1)经济增长是指一个经济体所生产的物质产品和劳务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持续增加,即实际总产出的持续增长;(2)经济增长是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实际产出(人均实际产出)的持续增加。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总产量,1t Y -表示()1t -期的总产量,则总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11t t t t Y Y G Y ---=若用t y 表示t 时期的人均产量,1t y -表示()1t -期的人均产量,则人均产量意义下的增长率可表示为:11t t t t y y g y ---=经济增长率的高低体现了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出的增长速度,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实力增长速度的标志。

人均总产出增长率的高低则体现了经济效率的高低。

2.索洛剩余(厦门大学2006研;华中科技大学2007研;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9研)答:索洛剩余又称索洛残差,是指不能为投入要素变化所解释的经济增长率。

具体而言,索洛剩余是指在剥离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贡献后的剩余部分。

一般认为,剩余部分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部分。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A Y N K A Y N Kαβ∆∆∆∆=-⨯-⨯式中,Y Y ∆为总产出增长率,N N ∆为劳动的增长率,K K∆为资本的增长率,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A A ∆为索洛余量。

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量被计算出来。

3.资本深化与资本广化(东北财经大学2011研)答: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k sf k n kδ∆=-+式中,()n k δ+为新增劳动力所配备的资本数量和资本折旧,称为资本广化(即意味着为每一个新生的工人提供平均数量的资本存量);k ∆为人均资本的增加,称为资本深化(即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当()()sf k n k δ=+时,0k ∆=,此时实现经济的均衡增长,人均储蓄恰好等于资本广化的需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章节习题精编详解-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圣才出品】
3.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主要从总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
4 / 57
圣才电子书

【答案】T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解析】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逻辑起点是从技术变化引起生产函数变化着手,故属于从
总供给方面解释宏观经济波动。
4.根据索罗(Solow)的新古典增长模型,储蓄率的提高可能导致实际总产出的增长 率永久性上升。( )
索洛剩余用公式可以表示为:
A Y N K Y 为总产出增长率, N 为劳动的增长率, K 为资本的增长率, 和 分别
Y
N
K
表示劳动份额和资本份额, A 为索洛余量。因此,根据公式,当知道了劳动和资本在产出 A
中份额的数据,并且有产出、劳动和资本增长的数据,则经济中的技术进步可以作为一个余
图 20-1 经济增长的黄金分割律 黄金分割律具有如下两个性质:①在稳态时如果一个经济中人均资本量多于其黄金律的 水平,则可以通过消费掉一部分资本使平均每个人的资本下降到黄金律的水平,就能够提高 人均消费水平;②如果一个经济拥有的人均资本少于黄金律的数量,则该经济提高人均消费 的途径是在目前缩减消费,增加储蓄,直到人均资本达到黄金律的水平。
5.内生增长理论
3 / 57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答:内生增长理论是经济增长理论中的一种,它与新古典增长理论不同,内生增长理论 用内生技术进步来说明一个国家长期经济增长和各国增长率差异,认为经济的长期增长依赖 于储蓄率和其他因素,而不仅仅依赖于劳动力的增长率。其重要特征就是试图使增长率内生 化。根据基本假定条件的差异可以将内生增长理论分为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和垄 断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按照完全竞争条件下的内生增长模型,使稳定增长率内生化 的两条基本途径就是:①将技术进步率内生化;②如果可以被积累的生产要素有固定报酬, 那么可以通过某种方式使稳态增长率被要素的积累所影响。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高鸿业版

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宏观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高鸿业版)1.自发投资支出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10亿美元;B.左移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2.如果净税收增加10亿美元,会使IS( )。

A.右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B.左移税收乘数乘以10亿美元;C.右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D.左移支出乘数乘以10亿美元。

3.假定货币供给量和价格水平不变,货币需求为收入和利率的函数,则收入增加时( )。

A.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上升;B.货币需求增加,利率下降;C.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上升;D.货币需求减少,利率下降。

4.假定货币需求为L=ky-hr,货币供给增加10亿美元而其他条件不变,则会使LM( )。

A.右移10亿美元;B.右移k乘以10亿美元;C.右移10亿美元除以k(即10÷k);D.右移k除以10亿美元(即k÷10)。

5.利率和收入的组合点出现在IS曲线右上方、LM曲线左上方的区域中,则表示( )。

A.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B.投资小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C.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小于货币供给;D.投资大于储蓄且货币需求大于货币供给。

15. 假设一个只有家庭和企业的两部门经济中,消费c=100+0.8y,投资i=150-6r,实际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单位均为亿美元)。

(1)求IS和LM曲线;(2)求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的利率和收入。

解答:(1)先求IS曲线,联立α+e1-β得y=α+βy+e-dr,此时IS曲线将为r=。

dd于是由题意c=100+0.8y,i=150-6r,可得IS曲线为100+1501-0.8 r= 662501即 r=-y 或 y=1 250-30r 630再求LM曲线,由于货币供给m=150,货币需求L=0.2y-4r,故货币市场供求均衡时得150=0.2y-4r1501即 ry 或 y=750+20r 420(2)当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同时均衡时,IS和LM曲线相交于一点,该点上收入和利率可通过求解IS和LM的联立方程得到,即得均衡利率r=10,均衡收入y=950(亿美元)。

校园网-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答案

校园网-高鸿业主编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答案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五版答案.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高鸿业第五版答案.docx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1•在两部门经济中,均衡发生于()之吋。

A.实际储蓄等于实际投资;B.实际消费加实际投资等于产出值;C.计划储蒂等于计划投资;D.总投资等于企业部门的收入。

解答:C2.当消费函数为=a+by(a>O,O<b<l),这表明,平均消费倾向()。

c4大丁•边际消费倾向; B.小于边际消费倾向;C.等于边际消费倾向;D.以上三种情况都可能。

解答:A3.如果边际储蓄倾向为0.3,投资支岀增加60亿元,这将导致均衡收入GDP增加()。

A.20亿元;B. 60亿元;C. 180亿元;D. 200亿元。

解答:D4.在均衡产出水平上,是否计划存货投资和非计划存货投资都必然为零?解答:当处于均衡产出水平时,计划存货投资一•般不为零,而非计划存货投资必然为零。

这是因为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而均衡产出就是等于消费加计划投资的产出,因此计划存货不一定是零。

计划存货增加时,存货投资就人于零;计划存货减少时,存货投资就小于零。

需要指出的是,存货是存量,存货投资是流量,存货投资是指存货的变动。

在均衡产出水平上,计划存货投资是计划投资的一部分,它不一定是零,但是非计划存货投资一定是零,如果非计划存货投资不是零,那就不是均衡产出了。

比方说,企业错谋估计了形势,超出市场需要而多牛产了产品,就造成了非计划存货投资。

5.能否说边际消费倾向和平均消费倾向总是人于零而小于1?解答:消费倾向就是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又称消费函数。

消费支出和收入的关系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考察,一是考察消费支出变动量和收入变动量的关系,这就是边际消费倾向(可以用公式签或MPC=^示),二是考察一定收入水平上消费支出量和该收入量的关系,这就是平均消费倾向(可以川公式APC=~^示)。

边际消费倾向总大丁•零而小丁• 1, y 因为-•般说來,消费者增加收入后,既不会不增加消费即MPC=^=0,也不会把增加的收入全用于增加消费,一般情况是一部分用于增加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增加储蓄,即+山,因此,签+養=1,所以,只耍鹉不等于1或0,就有0<養<1。

高鸿业第五版宏观经济学18-23课后题答案

高鸿业第五版宏观经济学18-23课后题答案

⾼鸿业第五版宏观经济学18-23课后题答案第⼗⼋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 摩擦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相⽐,哪⼀种失业问题更严重些?解答:⼀般来说,结构性失业⽐摩擦性失业问题更严重。

因为摩擦性失业是由于劳动⼒市场运⾏机制不完善或者经济变动过程中的⼯作转换⽽产⽣的失业。

摩擦性失业的失业者都可以胜任可能获得的⼯作,所以增强失业服务机构的作⽤,增加就业信息,协助劳动者家庭搬家等都有助于减少摩擦性失业。

⽽结构性失业是由经济结构变化、产业兴衰转移⽽造成的失业,是劳动⼒市场失衡造成的失业,⼀些部门需要劳动⼒,存在职位空缺,但失业者缺乏到这些部门和岗位就业的能⼒,⽽这种能⼒的培训需要⼀段较长的时间才能完成,所以结构性失业的问题更严重⼀些。

2. 能否说有劳动能⼒的⼈都有⼯作才是充分就业?解答:不能。

充分就业并不意味着100%的就业,即使经济能够提供⾜够的职位空缺,失业率也不会等于零,经济中仍然会存在着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凯恩斯认为,如果消除了“⾮⾃愿失业”,失业仅限于摩擦性失业和⾃愿失业的话,经济就实现了充分就业。

所以充分就业不是指有劳动能⼒的⼈都有⼯作。

3. 什么是⾃然失业率?哪些因素影响⾃然失业率的⾼低?解答:⾃然失业率就是指在没有货币因素⼲扰的情况下,劳动⼒市场和商品市场⾃发供求⼒量发挥作⽤时应有的处于均衡状态的失业率,也就是充分就业情况下的失业率。

通常包括摩擦性失业和结构性失业。

⽣产⼒的发展、技术进步以及制度因素是决定⾃然失业率及引起⾃然失业率提⾼的重要因素。

具体包括:(1)劳动者结构的变化。

⼀般来说,青年与妇⼥的⾃然失业率⾼,这些⼈在劳动⼒总数中所占⽐例的上升会导致⾃然失业率上升。

(2)政府政策的影响。

如失业救济制度使⼀些⼈宁可失业也不从事⼯资低、条件差的职业,这就增加了⾃然失业中的“寻业的失业”;最低⼯资法使企业尽量少雇⽤⼈,尤其是技术⽔平差的⼯⼈,同时也加强了⽤机器取代⼯⼈的趋势。

(3)技术进步因素。

随着新技术、新设备的投⼊使⽤,劳动⽣产率不断提⾼,资本的技术构成不断提⾼,必然要减少对劳动⼒的需求,出现较多失业;同时,技术进步使⼀些⽂化技术⽔平低的⼯⼈不能适应新的⼯作⽽被淘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解答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解答详解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01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06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11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18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27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32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37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42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46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52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60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65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详解

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主编:高鸿业目录第一章引论02 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02 第三章效用论14 第四章生产论16 第五章成本论36 第六章完全竞争市场45 第七章不完全竞争市场55 第八章生产要素价格的决定65第九章一般均衡和福利经济学69第十章博弈论初步75第十一章市场失灵和微观经济政策80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83 第十三章简单国民收入决定理论85 第十四章产品市场和货币市场的一般均衡92 第十五章宏观经济政策分析95 第十六章宏观经济政策实践106 第十七章总需求一总供给模型110 第十八章失业与通货膨胀115 第十九章开放经济下的短期经济模型119第二十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122第二十一章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127 第二十二章宏观经济学在目前的争论和共识134 第二十三章西方经济学与中国139第一章引论(略)第二章需求、供给和均衡价格1。

已知某一时期内某商品的需求函数为Q d=50-5P,供给函数为Q s=-10+5P.(1)求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2)假定供给函数不变,由于消费者收入水平提高,使需求函数变为Q d=60-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3)假定需求函数不变,由于生产技术水平提高,使供给函数变为Q s=-5+5P。

求出相应的均衡价格P e和均衡数量Q e,并作出几何图形。

(4)利用(1)、(2)和(3),说明静态分析和比较静态分析的联系和区别。

(5)利用(1)、(2)和(3),说明需求变动和供给变动对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的影响。

解答:(1)将需求函数Q d=50-5P和供给函数Q s=-10+5P代入均衡条件Q d=Q s,有50-5P=-10+5P得P e=6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需求函数Q d=50-5P,得Q e=50-5×6=20或者,将均衡价格P e=6代入供给函数Q s=-10+5P,得Q e=-10+5×6=20所以,均衡价格和均衡数量分别为P e=6,Q e=20。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题答案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题答案

第十二章国民收入核算1.宏观经济学和微观经济学有什么联系和区别?为什么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却是不合理的,无效的?解答:两者之间的区别在于:(1)研究的对象不同。

微观经济学研究组成整体经济的单个经济主体的最优化行为,而宏观经济学研究一国整体经济的运行规律和宏观经济政策。

(2)解决的问题不同。

微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配置问题,而宏观经济学要解决资源利用问题。

(3)中心理论不同。

微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价格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价格机制的运行展开的,而宏观经济学的中心理论是国民收入(产出)理论,所有的分析都是围绕国民收入(产出)的决定展开的。

(4)研究方法不同。

微观经济学采用的是个量分析方法,而宏观经济学采用的是总量分析方法。

两者之间的联系主要表现在:(1)相互补充。

经济学研究的目的是实现社会经济福利的最大化。

为此,既要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又要实现资源的充分利用。

微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的前提下研究资源如何实现最优配置的问题,而宏观经济学是在假设资源已经实现最优配置的前提下研究如何充分利用这些资源。

它们共同构成经济学的基本框架。

(2)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都以实证分析作为主要的分析和研究方法。

(3)微观经济学是宏观经济学的基础。

当代宏观经济学越来越重视微观基础的研究,即将宏观经济分析建立在微观经济主体行为分析的基础上。

由于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分析问题的角度不同,分析方法也不同,因此有些经济活动从微观看是合理的、有效的,而从宏观看是不合理的、无效的。

例如,在经济生活中,某个厂商降低工资,从该企业的角度看,成本低了,市场竞争力强了,但是如果所有厂商都降低工资,则上面降低工资的那个厂商的竞争力就不会增强,而且职工整体工资收入降低以后,整个社会的消费以及有效需求也会降低。

同样,一个人或者一个家庭实行节约,可以增加家庭财富,但是如果大家都节约,社会需求就会降低,生产和就业就会受到影响。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五版(课后习题 宏观经济政策实践)圣才出品

1.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通过哪一个因素对国民收入产生影响?()A.政府转移支付B.政府购买C.消费支出D.出口【答案】C【解析】政府的财政收入政策(税收和公债)通过个人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支出,进而影响国民收入。

2.假定政府没有实行财政政策,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可能导致()。

A.政府支出增加B.政府税收增加C.政府税收减少D.政府财政赤字增加【答案】B【解析】在税率不变的情况下,政府税收随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而自动增加。

3.扩张性财政政策对经济的影响是()。

A.缓和了经济萧条但增加了政府债务B.缓和了萧条也减轻了政府债务C.加剧了通货膨胀但减轻了政府债务D.缓和了通货膨胀但增加了政府债务【答案】A【解析】扩张性财政政策对总需求起刺激作用,从而能缓和经济萧条。

扩张性财政政策包括增加政府购买,或减少税收,因此政府债务T G将增加。

4.商业银行之所以会有超额储备,是因为()。

A.吸收的存款太多B.未找到那么多合适的贷款对象C.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D.以上几种情况都有可能【答案】D【解析】形成超额准备金的原因有多种:银行找不到合适的贷款对象、吸收的存款太多以及向中央银行申请的贴现太多等。

5.市场利率提高,银行的准备金会()。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答案】B【解析】市场利率提高,说明市场对资金的需求增加,银行会让更多准备金(特别是超6.中央银行降低再贴现率,会使银行准备金()。

A.增加B.减少C.不变D.以上几种情况都可能【答案】A【解析】再贴现率降低,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借款就会增加,意味着商业银行准备金增加,进而货币供给量也会增加。

7.中央银行在公开市场卖出政府债券是企图()。

A.收集一笔资金帮助政府弥补财政赤字B.减少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C.减少流通中的基础货币以紧缩货币供给D.通过买卖债券获取差价利益【答案】C【解析】控制流通中的基础货币数量是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的重要目的之一。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17章)【圣才出品】

高鸿业《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5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5~17章)【圣才出品】
4 / 109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

手中,这样,如果货币当局想用增加货币供给来降低利率以刺激投资,是不可能有效的。水 平的 LM 曲线即“凯恩斯陷阱”,这时候政府用增加支出或减税的财政政策来增加总需求, 则效果十分大,因为政府实行这类扩张性财政政策向私人部门借钱(出售公债券),并不会 使利率上升,从而对私人投资不产生“挤出效应”。这就是说,在凯恩斯陷阱中,即使 IS 曲 线不垂直而向右下方倾斜,政府实行财政政策也会十分有效。
(2)极端古典主义情形(垂直的 LM 曲线) LM 曲线垂直,说明货币需求的利率系数等于零,就是说利率已高到如此地步,一方面 使人们持有货币的成本或者说损失极大;另一方面又使人们看到债券价格低到了只会上涨而 不会再跌的程度。因此,人们再不愿为投机而持有货币。这时候政府如推行一项增加支出的 扩张性财政政策而向私人部门借钱的话,由于私人部门没有闲置货币,所以只有在私人部门 认为把投资支出减少一个等于政府借款数目是合算的时候,政府才能借到这笔款项。为此, 利率(政府借款利率)一定要上涨到足以使政府公债产生的收益大于私人投资的预期收益。 在这样的情况下,政府支出的任何增加都将伴随着私人投资的等量减少。显然,政府支出对 私人投资的“挤出”就是完全的,扩张性财政政策并没有使收入水平有任何改变。 IS 接近水平或呈水平状,说明投资需求的利率系数很大或无限大,利率稍有变动就会 使投资大幅度变动。因此,政府因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而需要向私人部门借钱时,利率只要 稍有上升,就会使私人投资大大减少,使“挤出效应”达到完全的地步。 总之,在古典主义极端情况下,财政政策完全无效,可是如果实行增加货币供给的政策, 则效果会很大。 (3)极端凯恩斯主义——流动性陷阱情形(水平的 LM 曲线) 一方面, LM 曲线为水平线,说明当利率降到如此低的水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为无 限大。此时,人们持有货币而不买债券的利息损失是极小的,可是,如果去买债券,则资本 损失的风险极大(由于利率极低时债券价格极高,人们会认为这样高的债券价格只会下跌不 会再涨,从而买债券的资本损失风险极大)。因此,这时人们不管有多少货币都只想持有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其中,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既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以表示为人均产量。

经济发展的内涵比经济增长丰富,它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而且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各个不同方面的总体进步。

因此,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来看,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基础和核心,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就不会有经济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不等于经济发展,人均产值或收入的增长并不一定意味着发展,经济高速增长也不一定意味着发展。

20世纪60~70年代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验证明,经济增长并不一定带来经济发展,即使在经济增长速度很高的情况下,许多发展中国家并没有取得社会经济的普遍进步,反而出现了“有增长无发展”或“没有发展的经济增长”的现象。

虽然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都指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但经济增长一般是指经济发达国家人均实际国民收入的增加。

而经济发展理论则专门研究一个国家如何由不发达状态过渡到发达状态,因而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答: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t t t t Y A f L K =式中,t t Y L 、和t K 顺次为t 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t A 代表t 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Y A L KG G G G αβ=++式中,Y G 为产出的增长率;A G 为技术进步增长率;L G 和K G 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的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另外,与其他学派研究角度不同的是,制度经济学则认为,制度因素在经济增长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也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它有什么含义?答:(1)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k sf k n k δ⋅=-+式中k 为人均资本,s 为储蓄率,y 为人均产量,n 为人口增长率,δ为资本的折旧率。

(2)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f k 减去()n k δ+项。

()n k δ+项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 ,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k δ。

总计为()n k δ+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人均储蓄超过()n k δ+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 的上升,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上式表明:若其他条件相同,储蓄率或投资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富裕,在这些国家中,劳动力人均资本量较高,因此人均产量也较高。

相反,根据新古典增长模型,人口增长率较高的国家通常比较贫穷。

在这些国家,面对人口增长,为保持资本—劳动比率不变,需要把更大比例的收入用于储蓄和投资。

这种资本广化的要求使得资本深化变得更为困难,从而使得人均资本量减少。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答: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的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储蓄率下降的结果则反之。

另一方面,稳态意味着:Y N K n Y N K∆∆∆===所以,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在图20-1中,经济最初位于C 点的稳态均衡。

现在假定人们想增加储蓄,这使储蓄曲线上移至()s f k '的位置,这时新的稳态为C '。

比较C 点和C '点,可知储蓄率的增加提高了稳态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图20-1储蓄率增加的影响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到的结论是储蓄率的增加不能影响到稳态增长率(因为这一增长率是独立于储蓄率的),但确实能提高收入的稳态水平。

5.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答: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 增长,但当把n 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图20-2人口增加的影响如图20-2所示,经济最初位于A 点的稳态均衡。

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 增加到n ',则图20-2中的()n k δ+线便移动到()n k δ'+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A '点。

比较A '点与A 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A k 减少到k '),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

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得出的一个重要结论。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这是因为A '点和A 点都是稳态均衡点,稳态意味着:Y N K n Y N K∆∆∆===所以,当人口增长率上升,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也上升。

另一方面,由于A 点和A '点都是稳态均衡点,故人口增加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6.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这三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答:由于Y y N=,两边同时取对数得:ln ln ln y y N =-。

两边同时对t 求导:d d d d d d =y t Y t N t -有:y Y N g g g =-。

式中,y g 为人均产量的增长率,Y g 为总产量的增长率,N g 为人口增长率。

上式说明,人均产量增长率可以表示为总产量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

7.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答: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源是实际因素(如技术、政策、自然灾害、战争等),其中尤为重要的是技术冲击,而不是名义因素(如货币量等)。

它强调技术的变化是收入和投资变动的根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代表性的论文都把技术冲击作为波动源。

它接受新古典增长理论对技术变化的定义,即,技术变化包括任何使生产函数发生移动而不涉及投入要素数量变化的因素。

例如,管理的成功与失败也构成技术冲击,也会带来技术变化。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为:(1)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决定了投入(劳动与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

技术冲击可以是正向的,也可以是反向的(如石油价格上涨、恶劣的天气、自然灾害等,它们可以降低投人变为产出的能力)。

就是说,技术可能进步也可能退步。

当技术进步时,产出就会增加,经济趋向繁荣。

当生产技术退步时,产出就会减少,经济走向衰退。

(2)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 对潜在GDP 的背离,而是潜在GDP 本身的变动。

(3)即使在短期,货币也是中性的,即其对产出和就业等实际经济变量不产生实质的影响。

货币供给是一个内生变量,货币供给量决定于产出量,产出量的变化决定了货币量的变化,而不是货币量的变化决定产出量的变化。

当实际部门产出增加时,将增加对货币的需求,银行就会增加货币的供给来满足这种货币需求的增加。

(4)政策无效。

既然货币是中性的,那么,刻意运用货币政策去干预经济不仅是没有必要的,而且可能是对经济有害的。

经济波动是生产者和消费者面对技术冲击合理地调整自我行为的一种最优反应。

经济周期不是对经济均衡的一种偏离,而是经济均衡本身发生了暂时性波动。

因此政府花费大量的成本,采取许多政策措施来稳定经济是没有必要的。

8.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220.5y f k k k ==-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 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解:(1)经济均衡增长时,()sf k nk =。

将0.33%s n ==,代入,有:()20.320.50.03k k k-=解得: 3.8k =。

(2)按黄金分割律要求,对每个人的资本量的选择应使得资本的边际产品等于劳动的增长率,即()f k n '=。

于是有20.03k -=,解得 1.97k =。

即为与黄金率相对应的稳态的人均资本量。

9.设一个经济的人均生产函数为y k =。

如果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速度为2%,折旧率为4%,那么,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如果储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长率上升到4%,这时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解:(1)稳态条件为:()()sf k n g k δ=++。

代入数值得:()0.280.010.020.04k k =++。

解得:16k =,从而4y =,即经济的稳态产出水平为4。

(2)如果0.10.04s n ==,,则根据()()sf k n g k δ=++,得:11k y ==,。

10.已知资本增长率2%k g =,劳动增长率0.8%l g =,产出增长率 3.1%y g =,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0.25α=,在这些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解:由题意,资本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为0.25α=,则劳动占国民收入的份额为:10.75βα=-=。

根据经济增长理论,资本和劳动这两种要素供给的增加取得的增长率为:··0.252%0.750.8% 1.1%K l g g αβ+=⨯+⨯=而实际的产出增长率为: 3.1%y g =。

二者差额为:3.1%1.1%2%-=。

实际产出增长率与资本和劳动取得增长率两者的差额即为因要素生产率的提高而取得的增长率,即因技术进步提高了要素生产率而对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

因此,在本题中,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2%。

11.设一个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t t t t Y A f n k =其中,t t Y n 、和t k 分别为t 时期的总产量、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t A 为t 时期的技术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