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黄帝内经必背内容
![黄帝内经必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f32f3974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13.png)
黄帝内经必背内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
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故天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于六腑;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
![黄帝内经背诵文段](https://img.taocdn.com/s3/m/14ad0df804a1b0717fd5dd4d.png)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阴阳五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sūn)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内经必背内容
![内经必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14b4b23610661ed9ad51f39e.png)
《内经选读》背诵内容:1、《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3、《灵枢•天年》“以母为基础……得神者生也”。
“何者为神?……乃成为人。
”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
”“清气在下……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天气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7、《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8、《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9、《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饮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
”10、《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1、《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五脏不安。
”12、《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如环无端。
” “愿闻中焦之所出……命曰营气。
”13、《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壅遏营气,令无所避,是谓脉。
”14、《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愿闻其会。
”“喜怒不节则伤藏……是谓三部。
”“风雨寒热,不得虚……参以虚实,大病乃成。
”15、《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柔则养筋。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反此三时,形乃困薄。
”16、《素问•举痛论》“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17、《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热。
” “故《大要》曰……此之谓也。
”18、《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湿气胜者为著痹也。
”19、《素问•汤液醪醴论》“其有不从毫毛而生……巨气乃平。
”20、《素问•奇病论》“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除陈气也。
”21、《素问•脉要精微论》“黄帝问曰:诊法何如……决死生之分。
内经背诵篇目
![内经背诵篇目](https://img.taocdn.com/s3/m/4def6f14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39.png)
内经背诵篇目《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阴阳,和於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於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腑。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
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栗悍者,按而收之;其实者,散而泻之。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五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完整版)《内经》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版)《内经》重点背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d65cdcf10740be1e640e9a54.png)
《内经》重点背诵原文《素问。
上古天真论》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2、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3、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4、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气,夏为寒变,奉长者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下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皆疟,奉收者少,冬至病重。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飱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土斥),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5e2a055224c52cc58bd63186bceb19e8b8f6ecc2.png)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导论《素问?生气通天论》1(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气立如故。
2(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浊阴归六腑。
2( 阴味出下窍……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3(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1( 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1( 心者,君主之官也……形乃大伤。
《素问?五藏别论》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故实而不能满也。
2( 气口何以独为五藏主……变现于气口。
《素问?太阴阳明论》1( 阳者,天气也……阴受之则入五脏。
2( 四肢皆禀气于胃……不得主时也。
《素问?经脉别论》1( 食气入胃……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1( 生之来谓之精……因虑而处物谓之志。
2( 肝藏血……实则胀,五脏不安。
《灵枢?营卫生会》1(人受气于谷……至阴而止。
《灵枢?决气》1( 两神相搏……令无所避,是谓脉。
2( 精脱者,耳聋……其脉空虚,此其候也。
第四章病机《灵枢?百病始生》1( 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
《素问?至真要大论》1( 背诵“病机十九条”原文。
《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1( 春生,夏长……以其所胜时者起也。
《素问?举痛论》1( 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
2(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思则气结。
《素问?调经论》1( 夫心藏神……是故守经隧焉。
2( 阳虚则外寒……阴盛则内寒。
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 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
2( 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
《素问?评热病论》1( 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
《素问?咳论》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
《素问?痹论》1( 风寒湿三气杂至……内舍于其合也。
2( 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
《素问?痿论》1( 五脏使人痿……著则生痿躄也。
2( 治痿独取阳明者何也……故足痿不用也。
内经重点
![内经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c838b9f6e009581b6bd9eb99.png)
《黄帝内经》重点1、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2、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3、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4、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6、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7、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8、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府。
9、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10、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盛则干,寒盛则浮,湿胜则濡泻。
11、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13、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14、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15、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16、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
17、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
18、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
19、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20、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21、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22、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23、余知百病生于气也。
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内经选读第一章需背诵原文
![内经选读第一章需背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2ce6c23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6a.png)
内经选读第⼀章需背诵原⽂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母,⽣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阴成形。
寒极⽣热,热极⽣寒。
寒⽓⽣浊,热⽓⽣清。
清⽓在下,则⽣飧泄;浊⽓在上,则⽣chen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论》)1202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
地⽓上为云,天⽓下为⾬;⾬出地⽓,云出天⽓。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五脏;清阳实四⽀,浊阴归六腑。
(《素问·阴阳应象⼤论》)1203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之男⼥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论》)1204 ⽔为阴,⽕为阳。
阳为⽓,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归精,精归化;精⾷⽓,形⾷味,化⽣精,⽓⽣形。
味伤形,⽓伤精,精化为⽓,⽓伤于味。
(《素问·阴阳应象⼤论》)1205 帝⽈:阳明何谓也?岐伯⽈:两阳合明也。
帝⽈:厥阴何也?岐伯⽈:两阴交尽夜。
(《素问·⾄真要⼤论》)1207 且夫阴阳者,有名⽽⽆形。
(《灵枢·阴阳系⽇⽉》)1208 阴阳者,数之可⼗,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不可胜数,然其要⼀也。
(《素问·阴阳离合论》)1211 夫⾃古通天者,⽣之本,本于阴阳。
(《素问·⽣⽓通天论》)1212 阳⽓者,若天与⽇,失其所,则折寿⽽不彰,故天运当以⽇光明。
是故阳因⽽上,卫外者也。
(《素问·⽣⽓通天论》)1213 阴之所⽣,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
(《素问·⽣⽓通天论》)1214 阴者藏精⽽起亟也,阳者卫外⽽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急,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争,九窍不通。
(《素问·⽣⽓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黄帝内经Ⅰ背诵条文(复习内容)
![黄帝内经Ⅰ背诵条文(复习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4072e70b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63.png)
《内经I》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皆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
![(完整word版)《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https://img.taocdn.com/s3/m/762e57f6de80d4d8d05a4f76.png)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原文第一章哲学思想1.在天为气,在地成形,形气相感而化生万物矣。
(《素问·天元纪大论篇第六十六》)2.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故器者生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第二章藏象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
故无不出人,无不升降,化有小大,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素问·六微旨大论篇第六十八》)3。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素问·灵兰秘典论篇第八》 2.五脏六腑,心为之主,耳为之听,目为之候,肺为之相,肝为之将,脾为之卫,肾为之主外。
(灵枢·五癃津液别)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3.脏有要害,不可不察。
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4。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脾为之使,胃为之市.(素问·刺禁论)4。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c9228e2717fc700abb68a98271fe910ef12dae6f.png)
《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如丧神守,皆属于火.诸痉项强,皆属于湿.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胀腹大,皆属于热.诸燥狂越,皆属于火.诸暴强直,皆属于风.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灵枢.百病始生》风雨寒热,不得虚.大病乃成.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卒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两实相逢,众人肉坚.其中于虚邪也,因于天时,与其身形,参以虚实,大病乃成.第五章.病证《素问.热论》1.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必不免于死.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帝曰:治之奈何.可泄而已.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素问.评热病论》人所以汗出者.虽愈必死也.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素问.咳论》五脏六腑皆令人咳.甚者为泄.为痛.黄帝问曰:肺之令人咳何也?岐伯对曰: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皮毛者肺之合也,皮毛先受邪气,邪气以从其合也.其寒饮食人胃,从肺脉上至于肺,则肺寒,肺寒则外内合,邪因而客之,则为肺咳.五脏各以其时受病,非其时,各传以与之.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者为泄.为痛.《素问.举痛论》1.经脉流行不止.故卒然而痛.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素问.痹论》1.风寒湿三气难至.内舍于其合也.风寒湿三气难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为骨痹,以春遇此者为筋痹,以夏遇此者为脉痹,以至阴遇此者为肌痹,以秋遇此者为皮痹.帝曰:内舍五藏六府,何气使然?岐伯曰:五脏皆有合,病久而不去者,内舍于合也.2.荣者,水谷之精气也.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荣者,水谷之精气也,和调于五藏,洒陈于六府,乃能入于脉也,故循脉上下,贯五藏络六府也.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其气慓疾滑利,不能入于脉也,故循皮肤之中,分肉之间,熏于肓膜,散于胸腹;逆其气则病,从其气则愈,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素问.痿论》。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c698ebee65ce05087732133f.png)
12.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可以视,耳闭不可以听,溃溃乎若坏都,汩汩乎不可止。(《素问·生气通天论》)
31.阳气者,大怒则形气绝,而血菀于上,使人薄厥。有伤于筋,纵,其若不容。(《素问·生气通天论》)
32.汗出偏沮,使人偏枯。汗出见湿,乃生痤疿。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脏腑
15.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16.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17.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素问·六节藏象论》)
内经选读重点背诵
———————————————————————————————— 作者:
———————————————————————————————— 日期:
ﻩ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宝命全形
1.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素问·上古天真论》)
2.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素问·上古天真论》)
3.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素问·上古天真论》)
《内经讲义》详细背诵内容
![《内经讲义》详细背诵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827d4bd65901020206409cb7.png)
《内经讲义》背诵内容第一章导论《素问·生气通天论》1.岐伯曰: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
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是以圣人陈阴阳,筋脉和同,骨髓坚固,气血皆从。
如是则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
2.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月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2.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
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
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
壮火食气,气食少火。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重寒则热,重热则寒.3.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徵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第二章藏象《素问·六节藏象论》1.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内经背诵条文
![内经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1bf898e519e8b8f67c1cb989.png)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2、《素问·上古天真论》“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病安从来。
”3、《素问·上古天真论》“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4、《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治病必求于本。
”“清气在下……病之逆从也。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归六腑。
”5、《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壮火之气衰……少火生气。
”6、《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盛则阳病……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湿胜则濡泻。
”7、《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善用针者……用之不殆。
”8、《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善诊者……以诊则不失矣。
”9、《素问·阴阳离合论》“阴阳者……然其要一也。
”10、《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其宗大危,戒之戒之。
”11、《素问·六节藏象论》“心者,生之本……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12、《素问·五脏生成》“诸脉者皆属于目……指受血而能摄。
”13、《素问·五脏别论》“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14、《素问·经脉别论》“食气入胃……气口成寸,以决生死。
”“饮入于胃……揆度以为常也。
”15、《素问·太阴阳明论》“阳者,天气也,主外……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16、《素问·太阴阳明论》“四支皆禀气于胃……故不用焉。
”17、《灵枢·脉度》“五脏常内阅于上七窍也……六腑不和则留为痈。
”18、《灵枢·本神》“天之在我者德也……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19、《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五脏不安。
”20、《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与天地同纪。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
![黄帝内经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a900879e195f312b3169a560.png)
《黄帝内经》第一单元宝命全形1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
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2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是以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气从以顺,各从其欲,皆得所愿。
故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
是以嗜欲不能劳其目,淫邪不能惑其心,愚智贤不肖,不惧于物,故合于道。
所以能年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者,以其德全不危也。
(《素问•上古天真论》)4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逆之则伤肝,夏为寒变,奉长者少。
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夜卧早起,无厌于日,使志无怒,使华英成秀,使气得泄,若所爱在外,此夏气之应,养长之道也。
逆之则伤心,秋为痎疟,奉收者少,冬至重病。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此冬气之应,养藏之道也。
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5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09dcc0d5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af.png)
《黄帝内经》必背条文一、阴阳五行学说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䐜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2)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脏;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
(3)水为阴,火为阳。
阳为气,阴为味。
味归形,形归气,气归精,精归化,精食气,形食味,化生精,气生形。
味伤形,气伤精,精化为气,气伤于味。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4)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寒伤形,热伤气;气伤痛,形伤肿。
故先痛而后肿者,气伤形也;先肿而后痛者,形伤气也。
(5)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厥气上行,满脉去形。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故曰: 冬伤于寒,春必温病;春伤于风,夏生飧泄;夏伤于暑,秋必痎疟;秋伤于湿,冬生咳嗽。
(6)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列别脏腑,端络经脉,会通六合,各从其经;气穴所发,各有处名;溪谷属骨,皆有所起;分部逆从,各有条理;四时阴阳,尽有经纪;内外之应,皆有表里。
其信然乎?(7)岐伯对曰: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生肝,肝生筋,筋生心,肝主目。
其在天为玄,在人为道,在地为化;化生五味,道生智,玄生神。
内经条文背诵
![内经条文背诵](https://img.taocdn.com/s3/m/aa62548c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da.png)
内经选读条文背诵(完整版)《素问.上古天真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五藏别论》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写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所以然者,水谷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
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
《素问.经脉别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
《灵枢本神》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
所以认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灵枢.营卫生会》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与肺,五藏六府,皆以受气,其清者为营,浊者为卫,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
内经选读必背内容
![内经选读必背内容](https://img.taocdn.com/s3/m/3b6f6038eef9aef8941ea76e58fafab069dc44c7.png)
内经选读必背内容一、《素问•上古天真论》1、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①虚邪贼风:泛指异常气候和外来致病因素。
②恬恢虚无:思想闲静,没有杂念。
恬恢,安静淡泊的意思。
虚无,心无杂念和妄想。
③德全不危:懂得修身养性之道,并身体力行之,即可免受内外邪气的侵害。
德,谓修养有得于心;全,全面实施养生之道。
不危,不会有内外邪气干扰和侵害。
2、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写,阴阳和,故能有子; 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竭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天癸竭,精少,肾藏衰,形体皆极;八八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①天癸:天癸是肾气充盛产生的促进生殖功能发育、成熟、旺盛的精微物质。
二、《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清气在下,则生飨泄;浊气在上,则生嗔胀。
故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膜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①飨泄:大便泻下,不消化食物,又叫完谷不化。
②嗔胀:此指胸膈胀满。
③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人体吸入的自然之气和饮食水谷之气化生的清阳出于头面官窍,产生声音和嗅、视、听觉等功能。
产生的浊阴变为粪、尿由前后二阴排出体外。
上窍,指耳、目、口、鼻等头面部七窍;下窍,即前后二阴。
④清阳发滕理,浊阴走五藏:清阳之气发散于肌肤、脏腑间隙以温养之。
浊阴之气趋向五脏贮藏而濡养之。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_内经_伤寒_金匮_温病](https://img.taocdn.com/s3/m/6f6bbc57de80d4d8d15a4f95.png)
中医经典背诵条文《黄帝内经》选读背诵条文素问.上古天真论第一岐伯曰: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三七,肾气平均,故真牙生而长极;四七,筋骨坚,发长极,身体盛壮;五七,阳明脉衰,面始焦,发始堕;六七,三阳脉衰于上,面始焦,发始白;七七,任脉虚,太冲脉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坏而无子也。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二八,肾气盛,天癸至,精气溢泻,阴阳和,故能有子;三八,肾气平均,筋骨劲强,故真牙生而长极;四八,筋骨隆盛,肌肉满壮;五八,肾气衰,发堕齿槁;六八,阳气衰于上,面焦,发鬓颁白;七八,肝气衰,筋不能动;八八,天癸竭,精少,肾脏衰,形体皆极,则齿发去。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泻。
今五藏皆衰,筋骨解堕,天癸尽矣,故发鬓白,身体重,行步不正,而无子耳。
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因于寒,欲如运枢,起居如惊,神气仍浮;因于暑,汗,烦则喘喝,静则多言,体若燔炭,汗出而散;因于湿,首如裹,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因于气,为肿。
四维相代,阳气仍竭。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精。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绝,精气乃绝。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
浊气在上,则生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
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
味厚则泄,薄则通;气薄则发泄,厚则发热。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https://img.taocdn.com/s3/m/b1086a004a35eefdc8d376eeaeaad1f3469311ae.png)
内经选读背诵条文《内经选读》背诵条文120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气生浊,热气生清。
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胀。
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1214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脏气争,九窍不通。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5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两者不和,若春无秋,若冬无夏,因而和之,是谓圣度。
故阳强不能密,阴气乃绝。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121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1306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2101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2104 岐伯曰: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少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太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阴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
1《素问。
上古天真论》
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肾者主水,受五藏六府之精而藏之,故五藏盛,乃能写。
2.《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
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第二单元阴阳应象
1.《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故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寒气生浊,热气生清;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浊气在上,则生腹胀,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壮火之气衰,少火之气壮,壮火食气,气食少火,壮火散气,少火生气。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故曰: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
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
2.《素问阴阳离合论》
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第三单元藏气法时
1.《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大肠者,传导之官,变化出焉。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2.《素问·六节藏象论》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夏气。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为阳中之太阴,通于秋气。
肾者,主
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其华在发,其充在骨,为阴中之少阴,通于冬气。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以生血气,其味酸,其色苍,此为阳中之少阳,通于春气。
脾、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名曰器,能化糟粕,转味而入出者也;其华在唇四白,其充在肌,其味甘,其色黄,此至阴之类,通于土气。
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
3.《素问·五脏生成》
诸脉者皆属于目,诸髓者皆属于脑,诸筋者皆属于节,诸血者皆属于心,诸气者皆属于肺,此四支八溪之朝夕也。
故人卧血归于肝,肝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
4.《素问·五脏别论》
所谓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5. 《素问.经脉别论》
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
食气入胃,浊气归心,淫精于脉。
脉气流经,经
气归于肺,肺朝百脉,输精于皮毛。
毛脉合精,行气于府,府精神明,留于四藏,气归于权衡。
权衡以平,气口成寸,以决死生。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
合于四时五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