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合集下载

浅谈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浅谈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体 外 预 应 力 加 固 技 术 作 为 结 构 加 固 最 有 效 的 手 段 之 一 , 目 前 正 广 泛 地 应 用 于 旧桥 加
固方面 。体外 预应 力结构 的概 念最 早产生 于 法国 ,体外预 应力 体系 是后张 预应 力体 系的 重 要 的 分 支 之 一, 一 种 使 用 完 全 位 于 构 件 主 是 体 截 面 以 外 的 预 应 力 束 来 对 构 件 施 加 预 应 力 的 结构 体 系 。 体 外 预 应 力 的 特 点
助 配 件 , 如 密 封 装 置 、 防 松 装 置 、 防 护 装 置
等。
2 体 外 索 、
二、体外预应力的组成
图3 箱梁底板索施工工艺流程 4 、箱 内项板索 箱 梁 顶 板 索 是 一 种 应 用 较 为 广 泛 的 体 外 索 布设 形式 。体外索 布置 在箱 内顶板 ,经转 向器 ( 丝 / 体 )和 预 埋 钢 管 穿 过 转 向块 , 分 整 达 到 转 向 和 传 力 的 目的 , 通 过 锚 同 块 锚 固 , 张 拉 完 成 后 成 空 间 曲 线 。 其 特 点 是 顶 板 索 可 以 在 箱 梁 顶 板 靠 近 横 隔 板 的 位 置 设 置 大 尺 寸 的锚固块 ,张 拉大 吨位 的预应 力,可 以很好 的改善桥梁 的工作状态 。
点 , 对 锚 具 及 夹 片 的要 求 很 高 ; 体 外 预 应 力
三 、桥梁体 外预应 力施工 实例 1 梁 腹 板 索 、T 在T 腹板 两 侧对称 布设 体外索 。在T 梁 梁 的 梁 端 腹 板 加 厚 段 设 置 张 拉 构 件 ,在 T 的 中 梁 横 隔 梁 钻 孔 作 为 体 外 束 的 转 向装 置 。 张 拉 端 采 用 钢 锚 箱 的 结 构 形 式 。 利 用 结

公路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

公路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

公路梁桥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方法艾军史丽远(苏州科技学院苏州215011)摘要:体外预应力技术是加固既有桥梁、提高桥梁现有承载能力切实可行的有效措施。

提出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简支梁桥的设计计算方法和加固体系的检算方法。

关键词: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承载能力目前,国道、省道公路网已基本形成,交通运输业日益繁荣。

据公路管理部门大量调查结果分析,现有公路桥梁存在两大方面的问题。

一方面,相当一部分桥梁服务期限已有20年〜30年,梁体已出现混凝土破损、剥落、钢筋锈蚀、产生裂缝的现象,桥梁承载能力受到影响。

另一方面,由于现在交通量增多,车辆载重增大,部分桥梁承载力明显不足,急需采用加固措施提高其承载力以适应交通需要。

加固旧桥将是桥梁工程界一个非常迫切的任务。

体外预应力是一种有效的桥梁加固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对原结构损伤小、不影响交通、节省投资的优点] 1 : : 2],能显著提高结构承载力和抗裂度,有效改善结构的应力状态。

结合实例验证本论文提出的体外束加固计算方法的正确性及加固效果。

1体外预应力筋的设计内容1.1体外束的线形布置体外束的线形有多种形式,为了满足旧桥加固后承载力的需要,一般采用折线形,梁的跨中部分体外束布置在腹板下缘处,满足正截面抗弯强度要求;在约离支座1 /3L〜1 /4L处体外束向上弯起,并锚固在梁两端,满足梁的抗剪强度要求。

体外束材料一般由无粘结钢绞线、粗钢筋与槽钢组合而成。

1. 2体外束的预应力损失计算体外束加固旧桥时,其构造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不同。

因此,体外束的预应力各项损失计算与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梁有较大差异。

在桥梁加固施工中,由于张拉力的读数是在梁体发生弹性压缩的情况下测取的,故分批张拉引起的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 d s4为零,在活载作用下,引起体外束中的拉力增量时,均以考虑了梁体的变形协调及体系的内力平衡,故活载拉力增量也不会引起预应力钢筋中的混凝土弹性压缩损失。

对于全桥整体工作的梁来说,后张拉的各片梁会引起先张拉各片梁变形,产生预应力损失。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现代建筑和桥梁工程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条件的变化,结构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可能会受到影响。

为了增强既有结构的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各种加固技术应运而生。

其中,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作为一种高效、可靠的加固方法,正逐渐受到广泛的关注和应用。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是指通过在结构外部设置预应力筋,并对其施加预应力,从而改善结构的受力性能。

这种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利用预应力筋的主动张拉,在结构中产生反向弯矩和轴向压力,以抵消部分荷载产生的内力,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裂性能。

与传统的加固方法相比,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地增加结构的抗弯、抗剪能力,使结构能够承受更大的荷载。

其次,该技术可以有效地控制结构的裂缝发展。

预应力的施加可以使结构在正常使用阶段处于受压状态,从而减少裂缝的宽度和数量,提高结构的耐久性。

此外,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施工方便、快捷,对结构的正常使用影响较小。

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对结构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只需要在结构外部进行预应力筋的布置和张拉即可,大大缩短了施工周期,降低了施工成本。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

在桥梁工程中,它可以用于加固梁桥、拱桥、斜拉桥等各种类型的桥梁结构。

对于老旧桥梁,由于长期承受车辆荷载和自然环境的侵蚀,其承载能力和耐久性往往会下降。

通过采用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可以有效地恢复桥梁的承载能力,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建筑结构中,该技术也可以用于加固混凝土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砖混结构等。

例如,对于因设计不合理或使用功能改变而导致承载能力不足的混凝土框架结构,可以通过在梁、柱等构件外部设置预应力筋进行加固,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在实施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时,需要进行详细的设计和计算。

首先,要对结构的现状进行全面的检测和评估,了解结构的受力特点、损伤情况以及承载能力等。

然后,根据检测结果和加固要求,确定预应力筋的布置方案、预应力值的大小以及锚固方式等。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8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征求意见稿)8.1 设计规定8.1.1 本方法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的加固,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8.1.2 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0。

8.1.3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

8.1.4 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J 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加固材料进行防护。

8.1.5 在预应力钢绞线端部锚具的支承垫板不小于100×100mm的情况下,当端部锚固区的砼强度不低于C15时,端部锚固区混凝土的局部承压强度可不作验算。

8.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8.2.1 当采用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对梁进行加固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梁的正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2 在作构件强度计算时,应先确定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值;该应力值等于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值加钢绞线在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应力增量值。

计算中,可假定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即为施加预应力时的张拉控制应力,即假定钢绞线的应力增量值与预应力损失值相等。

当采用一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二跨;或当采用两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四跨时,距张拉端二跨以上的梁,其由摩擦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有可能大于钢绞线的应力增量。

此时可采用以下二种方法加以弥补:方法一:在跨中设置拉紧螺栓,采用手工横向张拉的方法补足预应力损失值;方法二:将钢绞线的张拉预应力提高至0.75fptk,计算时仍按0.70fptk取值。

3 跨中截面计算时轴向压力N 近似取钢绞线的预应力张拉值T p ,跨中截面弯矩M 近似取等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去钢绞线张拉力T p 乘以跨中钢绞线至大梁截面形心的距离。

计算偏心距时应计入轴向力在偏心方向存在的20mm 的附加偏心距,并考虑二阶弯矩影响的轴向压力偏心距增大系数η。

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施工技术

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施工技术

桥梁体外预应力加固的施工技术目前我国经济在飞速发展,公路网大体建立,但公路网中一些桥梁还存在很多缺陷,比方承载力以及抗震性较弱,因老化和破损而承载力缺陷等,这严重不利于安全使用,因此必须通过加固手段加强承载力以满足交通要求。

对旧桥开展加固是目前桥梁工程领域急需完成的工作。

体外预应力能大幅提高旧桥承载力,且设备简单,施工快捷,经济效果好,不影响交通,对原桥构造,损伤小,是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

1实例简况有一单跨钢筋混凝土构造的T型梁桥,横向4片T梁,标准跨径为13米,以前设计规定的荷载是拖-60以及汽-10级,多年使用后由于老化及过载出现一些混凝土发生脱落且形成程度不一的裂缝,此外主钢筋也被大大损坏。

拟加固后汽车荷载等级提高到汽-15级。

2施工方法首先将不严密的混凝土去除,再通过钢丝刷彻底清理锈,使用挂模及C40混凝土开展浇筑并修补齐全,然后通过增加一定的体外预应力筋实施加固。

关于T型主梁,其翼缘厚度与宽度分别为12cm以及178cm,而梁肋具有18cm的宽度,受拉主钢筋级别是Ⅱ级,钢筋面积合计到达了44.272cm,转向块L3和支点之间的距离是180cm,转向块之间的间距L2到达了840cm,转向快L1和端锚固点之间的距离是150cm,梁上以及梁下边缘yOu及y0d与中心轴之间的距离分别是19.14cm以及60.86cm,T型梁要和没有粘结作用的预应力钢绞线结合使用,每片T梁需要4根钢绞线,钢绞线合计有16根,为了使全部梁均匀受力,对两端分别张拉,及张拉端和固定端相互交替。

其张拉控制应力要维持在855MPa。

3施工过程3.1碳纤维和钻孔之间的粘贴关于T型梁,在对其腹板钻孔开展施工时要防止损坏钢筋,这就必须在洞口附近粘贴大小为30cm×30cm的碳纤维,这有利于混凝土构造承载力的增强,防止一些构造质量问题的发生。

3.2预应力和穿索之间的张拉施工人员要以无粘结钢绞线的实际情况为依据做好标签,接着在钢栓孔洞内依次放入钢绞线,使钢绞线的具体所在处和要求一致。

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技术—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桥梁上部结构加固技术—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3. 体外预应力的优缺点 与传统预应力体系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简化预应力筋曲线,预应力筋仅在锚固处和转向处 与结构相连,减小摩阻损失,提高预应力使用效率 预应力布置灵活,根据桥梁病害可以全桥加固也可 以进行局部加固 锚固构件尺寸小,自重增加少,可有效的大幅提高 结构承载能力。 与原结构无粘结,应力变化值小,对结构受力有利
承载极限状态下体外预应力结构的抗弯能力小于有粘结 和无粘结预应力结构
体外预应力结构在极限状态下可能因延性不足而产生没 有预兆的失效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3. 体外预应力的优缺点 体外预应力结构亦有其自身的缺陷:
体外索布置在截面外,防腐、保护相对较困难,易受外 界影响
锚固及转向区域容易产生应力集中,局部应力大,对锚 固施工要求高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筋的锚固系统
可更换体外预应力筋的锚具,有钢 绞线束无法放松和可放松两种类型。 若不预留能够再次张拉的长度,钢 绞线束是无法放松的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筋的转向装置
• 体外预应力筋的转向装置由转向结构构造及转向器组成 • 转向结构构造为混凝土结构的一个特殊部分。转向器为直接支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二、体外预应力系统构造
• 钢管外护套较贵且本身有防 腐的问题,故采用较少;
• HDPE 管已被大量应用,但 其与钢管的连接处必须保证 密封性能良好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二、体外预应力系统构造
• 为便于预应力筋内穿、检查、 检测及更换钢绞线,外护套 应做成可伸缩式的构造,并 在各伸缩段的连接部位具有 良好强度与密封性
体外索可调可换,便于使用期间进行维护
7.5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23-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23-无粘结预应力施工工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施工工艺

施工方法: 施工特点: 适用范围:
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钢材涂料层外包层锚具
锚具:
高强钢丝预应力束钢绞线预应力束 无粘结筋的存放:
(2)成型工艺
预应力筋铺设顺序:
张拉程序
0 → 103%σ
con
两端同时张拉张拉顺序
多次重复张拉
断裂根数
按设计要求
张拉端处理
无粘结筋锚具凹入式
张拉端凹入式构造
张拉端突出式构造6
油脂B.固定端处理231
5
(b )镦头锚具固定端
1
243(a )挤压锚具固定端1-锚板;2-钢丝或钢绞线;3-螺旋筋;4-挤压锚具;5-镦头锚具。

体外预应力混凝土
☐特点——
加固修建预应力结构
防腐
组成锚具体外预应力索锚固块转向块转向块
体外预应力索锚具锚固块体外预应力索转向块
锚固块
锚具
保护装置防松装置密封装置减震装置
随时换索临时调索
体外预应力索
光面钢绞线无粘结钢绞线平行钢丝成品索防腐措施锚具
锚固块和转向块

☐钢筋混凝土钢结构☐

减震装置
内包橡胶的小型钢结构
•:
•体外索的下料和穿索、体外索的张拉、管道压浆和材料防腐。

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施工工法

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施工工法

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施工工法一、前言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技术是一种针对建筑结构老化、裂缝等问题的有效增强措施,可以提高结构的稳定性和承载能力,延长建筑的使用寿命。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施工工法的特点、适应范围、工艺原理、施工工艺、劳动组织、机具设备、质量控制、安全措施、经济技术分析和工程实例,以供读者参考。

二、工法特点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工法是将预应力钢束或钢板等材料通过土工锚固的方式与受力构件连接起来,在构件上施加向外的张力,使结构在承受外力时受到预应力的影响而达到增强的效果。

该工法具有以下几个特点:1.施工方便:该工法无需打开主体结构,可以在结构外部进行加固,避免了破坏原结构的情况发生,同时施工过程简单,操作易于掌握。

2.加固效果好:预应力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结构的变形和裂缝,提高承载能力和稳定性。

3.适用范围广:该工法可用于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石结构、钢结构等各种建筑类型的加固。

4.耐久性好:采用高强度材料,施工工艺严格控制,保证其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三、适应范围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技术适用于以下情况:1.建筑结构老化导致的裂缝、变形等问题。

2.建筑物的结构设计缺陷或质量问题导致的结构不足的情况。

3.建筑物增加荷载或改变用途等需要加固的情况。

4.维修或改造受损结构的需要。

四、工艺原理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施工工法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步骤:1.构件准备:首先对受力构件进行清理和处理,如清除松散物、脱落的表层和锈蚀的钢筋等;然后,根据加固设计要求,确定需要加固的位置、加固方式和加固材料。

2.施工预处理:在加固部位进行基础处理,如打孔、预设土工锚杆的位置和设置预应力拉杆等,并将这些处理与加固材料的选择和设计密切相关。

3.材料施工:根据设计要求,安装土工锚杆、预应力拉杆、预应力钢束或钢板等加固材料,通过张拉预应力器,使加固材料在正确的张力下工作,最终达到增强和重建结构的目的。

五、施工工艺体外预应力结构加固施工工艺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进行加固工程调查及方案设计,确定加固方案;2. 对加固部位进行现场定位、处理,进行密封处理,确保施工现场无水、无尘、无沙;3. 确认材料选型,预制加固构件;4. 加固构件的安装,根据加固方案现场按预留位置进行开孔或钻孔,安装土工锚杆和预应力拉杆;5. 安装预应力杆,根据设计要求,将预应力钢束或预应力钢板拉紧,使其与结构紧密相连;6. 钢筋混凝土结构加固施工完毕后,进行表面处理和保养工作。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几种工程应用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几种工程应用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几种工程应用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不断发展,预应力技术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加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桥梁、隧道、地铁和高层建筑等工程中。

其中,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一种高效、经济、可靠的加固技术,被越来越多的工程师和建筑师所关注和使用。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探讨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工程应用。

一、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基本原理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一种通过在已有结构体外加固预应力钢绞线,改变结构受力状态,提高结构承载能力的加固方法。

其基本原理是利用预应力钢绞线的张力,使得被加固结构的受力状态发生变化,达到加固的目的。

在实际应用中,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通常采用锚具、张拉器、压板等设备进行施工,具有施工周期短、加固效果好、成本低等优点。

二、桥梁工程中的应用桥梁工程是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主要应用领域之一。

在桥梁工程中,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以有效地提高桥梁的承载能力,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例如,南京长江大桥在经过多年的使用后,由于受到了自然环境和车辆荷载的影响,桥梁结构出现了一定的损伤和变形。

为了加固桥梁结构,采用了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通过对桥梁进行加固,使得桥梁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延长了桥梁的使用寿命。

三、隧道工程中的应用隧道工程是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另一个应用领域。

在隧道工程中,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以有效地改善隧道结构的受力状态,提高隧道的承载能力。

例如,上海地铁2号线在施工过程中,发现了隧道结构出现了一定的变形和损伤,为了加固隧道结构,采用了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通过对隧道进行加固,使得隧道的承载能力得到了明显提高,同时也保障了地铁的安全运营。

四、高层建筑工程中的应用高层建筑工程也是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应用领域之一。

在高层建筑工程中,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和承载能力。

钢绞线加固方法

钢绞线加固方法

•面积架棚,而且在回采前、回采中还要翻修,以保证回采的要求,给国家和企业造成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损失。

因此解决复合顶板的锚杆支护问题是刻不容缓的。

<br>•1巷道顶板破坏机理<br>• 1.1巷道顶板破坏的一般过程<br>•顶板受压变形→岩石局部屈服变形→节理弱面发生破坏→顶板较低层位发生弯曲变形(伴有局部岩块脱落)→岩层发生拉伸或局部剪切破坏→巷道顶板变形破坏。

<br>• 1.2塑性破坏机理<br>•(1)巷道围岩在高地应力作用下,发生应力扩容变形而破坏。

<br> •(2)巷道围岩中含有膨胀性软岩,吸水发生膨胀变形而使围岩发生破坏。

<br>•(3)锚固平衡拱内岩石由弹性体转变为破坏松动体,使锚杆丧失加强锚固平衡拱的约束离层和抗剪切两个基本作用,导致围岩破坏。

<br>•(4)巷道开挖后,巷道围岩是先由压应力引起的挤压破坏,随着挤压破坏向围岩深处发展•引起岩石裂隙扩张和体积膨胀,造成巷道周边岩层弯曲,而产生弯曲拉应力,导致顶板岩层破坏。

<br>•我们一般认为,巷道顶板是由于开挖后失去支承而出现弯曲下沉,在顶板中产生弯曲拉应力,•且岩石抗拉强度很低,所以造成顶板拉伸破坏。

但实际上,围岩先是受压而进入塑性破坏,其后因破坏岩石的碎胀性,而产生岩石弯曲下沉破坏。

<br>• 1.3结构破坏机理<br>•(1)巷道开挖后,岩层抗水平应力的截面减少,在水平应力作用下煤层沿水平层理面向巷道挤入,致使巷道帮顶受水平应力作用而破坏。

<br>•(2)围岩中节理构造面的存在对围岩的承载能力及其稳定性影响很大,尤其是节理面与最大主应力方向斜交时,岩体最容易沿节理弱面破坏而失稳。

<br>•(3)巷道开挖后,围岩受力状态由三轴应力变为单轴压应力状态,由于岩石单轴抗压强度•低,致使围岩产生塑性破坏或沿节理弱面破坏。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在建筑结构的领域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使用条件的变化,许多结构可能会出现承载力不足、变形过大等问题,影响其安全性和正常使用功能。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作为一种有效的加固方法,逐渐在工程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简单来说,就是通过在结构外部设置预应力筋,并对其施加预应力,从而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改善其性能。

这种技术具有许多显著的优点。

首先,它能够显著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

通过施加预应力,可以有效地抵消结构在使用过程中所承受的部分荷载,使结构内部的应力分布更加均匀,从而增强结构的整体承载能力。

其次,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施工相对简便。

与传统的加固方法相比,不需要对结构进行大规模的拆除和重建,减少了施工的工作量和对原有结构的破坏。

再者,这种加固方法具有良好的可检测性和可维护性。

由于预应力筋布置在结构外部,方便进行定期的检测和维护,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问题。

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的应用范围十分广泛。

它可以用于桥梁结构的加固,特别是对于那些长期承受重载交通的桥梁,能够有效地延长其使用寿命。

在房屋建筑中,对于老旧建筑的加固改造,也能发挥重要作用,提高房屋的抗震性能和承载能力。

在具体的施工过程中,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关键步骤。

第一步是预应力筋的布置。

根据结构的受力特点和加固要求,确定预应力筋的数量、位置和走向。

预应力筋通常采用高强度钢丝或钢绞线,其质量和性能必须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

第二步是锚固系统的设计和安装。

锚固系统是将预应力筋的拉力传递到结构上的关键部件,其设计和施工质量直接影响加固效果。

常见的锚固方式有墩头锚固、夹片锚固等,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锚固方式,并确保锚固的可靠性。

第三步是预应力的施加。

这是整个加固过程中的关键环节,需要采用专门的张拉设备,按照设计要求逐步施加预应力,并对预应力的大小进行精确控制。

在施加预应力的过程中,要实时监测结构的变形和应力情况,确保施工安全和加固效果。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一、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基本概念体外预应力是针对体内预应力而言的,即把预应力筋布置在主体结构之外。

当体外预应力索应用于混凝土结构时就被称为体外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体外预应力技术用于桥梁加固称为体外预应力加固。

体外预应力索加固结构的实质,是以粗钢筋、钢绞线或高强钢丝等钢材作为施力工具,对桥梁上部结构施加体外预应力,以预加力产生的反弯矩部分抵消外荷载产生的内力,从而达到改善旧桥使用性能并提高其极限承载能力的目的。

二、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优点(1)能够较大幅度地提高旧桥承载能力。

加固后所能达到的荷载等级与原桥设计标准及安全储备有关,一般情况下可将原桥承载力提高30%--40%。

(2)体外预应力索加固技术所需设备简单,人力投入少,施工工期短,经济效益明显。

(3)在加固过程中,可以实现不中断交通或短时限制交通。

(4)对原桥损伤较小,可以做到不影响桥下净空,且不增加路面高程。

常用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技术包括体外预应力钢丝束加固法和下撑式预应力拉杆(粗钢筋)加固法。

(5)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与梁底增焊(或粘贴)钢筋(或钢板)的加固方法相比,不需清凿混凝土保护层,且损伤梁体程度小,加固时不影响或少影响交通,能恢复或提高桥梁的荷载等级,经济效果较明显。

三、加固方法(一)外部预应力钢丝束加固法采用外部预应力钢丝束(钢绞线)加固梁式上部结构,一般沿梁肋侧面按某种曲线线形(常用的有抛物线形等)设置预应力钢丝束,通过张拉预应力筋实现体外预应力。

为保证曲线线形并固定钢束位置,在梁底每隔一定间距离(50——100cm)设置一个定位箍圈(由梁底向上兜),或者在梁肋侧面埋设定位销。

钢丝束的两端头则穿过梁端翼缘板上的斜孔伸至梁顶锚固。

为了防止钢丝束锈蚀,预应力钢丝束应放在保护导管内,或者待张拉后在钢丝束周围用混凝土包裹。

(二)下撑式预应力拉杆(粗钢筋)加固法1、预应力拉杆加固根据加固目的及被加固结构受力要求的不同,预应力拉杆加固又分为水平式、下撑式及混合式等拉杆布置方式。

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要点

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要点

体外预应力加固设计要点作者:郝文茜赵斌来源:《装饰装修天地》2017年第18期摘要:本文总结了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适用范围、一般规定、计算公式及构造要求,便于初次接触体外预应力加固的设计人员尽快掌握其设计要点。

关键词:体外预应力;适用范围一般规定;计算方法;构造要求1 适用范围1.1 体外预应力的基本概念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指采用预应力筋对建筑物的梁、板、柱进行加固的方法。

预应力筋可采用无粘结钢绞线、普通钢筋或型钢预应力撑杆等。

1.2 体外预应力的优势及缺点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不仅具有施工简便的特点,而且可在基本不增加梁、板截面高度和不影响结构使用空间的条件下,提高梁、板的抗弯、抗剪承载力,改善其在使用阶段的性能。

传统的加固方法(粘贴碳纤维、粘贴钢板)提高构件的承载力不应超过 40%,当构件的承载力提高幅度较大时,一般只能采用增大截面法;但在抗震加固的情况下,增大截面法会带来构件刚度加大,地震作用相应加大的弊端。

但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不会加大构件刚度,其地震作用也不会加大。

虽然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具有诸多优点,但也有以下缺点:(1)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张拉后,通过锚固端焊接在柱底部的钢抱箍上,钢绞线的预应力会对柱产生附加的偏心弯矩。

(2)预应力钢绞线、转向块、锚固端均需做好防腐、防火处理,由于钢绞线张拉力较大,若钢绞线由于腐蚀或火灾等原因突然断裂,极易对周围人群产生较大的伤害。

(3)对施工质量要求较高,钢绞线的张拉、锚固端的封闭处理等均需施工人员有较高的施工素质,若没有达到设计要求,则加固效果难以保证。

(4)梁上部转向块、锚固端会高出楼板上皮,需采用混凝土叠合层遮盖。

1.3 适用范围及要求原构件截面偏小或需要增加其使用荷载;原构件需要改善其使用性能;原构件处于高应力、应变状态,且难以直接卸除其结构上的荷载。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包括纵向受力钢筋一侧配筋率小于 0.2%的构件)的加固。

—摘自《混凝土结构加固设计规范》(GB 50367-2013)(以下简称《加固规范》)第 7.1.2条。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引言: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通过施加预应力钢束以增强混凝土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本文将详细介绍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原理、施工步骤以及相关的设计和安全注意事项。

一、原理1. 基本原理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利用了混凝土的良好受压性能和钢材的高强度特性。

预应力钢束通过锚固装置和张拉机构施加预压力,使得混凝土梁或板的受压区域受到压力,从而提高其承载能力和抗震能力。

2. 应力平衡原理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依靠应力平衡原理来设计和施工。

通过施加预压力,预应力钢束和混凝土之间形成了一个受压-受拉的力系统,从而实现了结构的应力平衡,降低了混凝土的受压应力,延长了结构的使用寿命。

二、施工步骤1. 钢束布置根据设计要求,在混凝土结构上进行钢束的布置。

钢束的位置和间距应符合设计规范,并考虑到结构的受力情况和加固效果。

2. 钢束锚固采用专门的钢束锚固装置将钢束固定在混凝土结构上。

锚固装置应具有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确保钢束和混凝土的良好连接。

3. 预应力张拉使用张拉机构对钢束进行预应力张拉。

张拉时需注意控制预应力的大小和施加速度,避免产生过大的应力集中和结构破坏的风险。

4. 钢束锚固加固在预应力钢束张拉完成后,对钢束进行锚固,使其保持预应力状态。

锚固装置应能可靠地承受预应力钢束的力,防止钢束松脱和结构的变形。

5. 后张拉钢束锚固加固后,根据设计要求进行后张拉。

后张拉可进一步调整预应力钢束的应力分布,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和稳定性。

三、设计和安全注意事项1. 应根据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设计,包括结构的受力特点、形状和尺寸等。

设计时应考虑混凝土和钢束的材料特性,确保加固效果达到预期。

2. 施工前应进行充分的准备工作,包括检查和清理结构表面、准确测量和定位钢束位置等。

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操作,避免出现误差和质量问题。

3. 安全措施应得到重视,包括工人的安全防护措施、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设备的安全操作等。

实例分析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实例分析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

实例分析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钢筋混凝土大梁由于使用功能改变,遭受外部潮湿侵蚀,温差过大,遭受灾害侵害及耐久性等原因,会出现超出设计规范允许值的结构裂缝,或造成承载能力不足,都应采取加固措施进行补强处理。

非预应力加固法为被动加固法(如加大截面加固法、外包钢加固法),要待大梁的变形继续增加以后才能逐渐起作用,所以加固以后裂缝宽度和挠度仍会继续增加。

而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属于主动加固法,优点是见效快,随着预应力的施加,裂缝宽度随即变小,大梁产生反拱,原有钢筋的应力随即变小。

1.问题的引出该工程建于一九五八年,为锯齿型排架结构单层厂房,采用预制钢筋混凝土薄腹梁,混凝土设计强度等级C28,钢筋均采用Ⅰ级钢。

据调查,薄腹梁预制时为冬季施工,混凝土采用掺盐法施工;车间内湿度较大,温度较高,有腐蚀性气体产生。

部分薄腹梁锈蚀裂缝严重,锈蚀裂缝位于梁下翼缘侧面,梁底钢筋以上混凝土胀坏,钢筋锈蚀严重,钢筋直径损失最大约1.5~2.0㎜,且与钢筋下部混凝土脱离,已不能共同工作,严重影响结构安全,须进行加固处理。

2.问题的解决2.1关于计算钢绞线数量的确定需通过强度计算。

由于钢绞线与大梁砼没有粘结在一起,在每一截面上钢绞线的应变与截面其它部位的应变不符合平截面假定,所以达极限状态时钢绞线应力增量的计算变得相当复杂,除利用截面上的轴向力平衡和弯矩平衡二个静力平衡条件外,还要利用下述变形协调条件:两锚固端之间钢绞线的总伸长值与钢绞线同高度处截面纤维的总伸长值相等。

通常需根据钢绞线的形状和荷载的作用形式及截面的刚度曲线,利用积分的方法计算。

考虑到加固构件的数量有限,而且钢绞线用量在整个加固费用中所占比例不是很大,所以可采用保守的近似计算方法。

计算中,可以假定达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即为施加预应力时的张拉控制应力,即假定钢绞线的应力增量值与预应力损失值相等。

于是便可以象普通钢筋砼大梁一样作正截面和斜截面的强度计算。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详细完整版)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详细完整版)

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体外预应力加固法是一种常用的结构加固方法,可以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和抗震性能。

一、设计与准备:1.进行结构评估和强度计算,确定需要加固的部位和加固方案。

2.根据设计要求选择预应力钢束的规格、数量和布置方案。

3.准备相关施工图纸和施工方案。

二、钢束的预制与安装:1.预先制造好长度适当的预应力钢束,并确保其质量符合设计和规范要求。

2.在结构中预留锚固孔洞,并按照设计要求进行预应力钢束的安装。

3.将预应力钢束穿过锚固孔洞,并在两端设置锚固装置以固定钢束的位置。

三、钢束的张拉与锚固:1.使用张拉设备对预应力钢束进行张拉,施加设计要求的预应力力值。

2.监测张拉力的变化,并确保达到设计要求的张拉力稳定。

3.在预应力钢束的两端进行锚固,确保钢束与结构之间的连接牢固可靠。

四、确保预应力效果:1.进行伸长率的测量,以确保预应力钢束的伸长率符合设计要求。

2.检查锚固点和防护层的质量,确保钢束的保护措施到位。

五、额外加固措施:1.根据具体情况,可以采取其他加固措施,如增加支撑、设置剪力墙或增加剪力板等。

2.额外加固措施应与预应力加固相结合,共同提高结构的整体性能。

六、检测与监测:1.进行加固后的结构性能检测,比较加固前后的荷载承载能力和变形情况。

2.可以使用传感器和监测仪器进行实时监测,以评估加固效果和结构安全性。

请注意,在实际施工中,应严格按照相关规范和设计要求执行,确保加固质量和施工安全。

如果没有专业知识和经验,请寻求专业工程师的指导。

加固方案的选择和执行应基于具体结构的特点和需求。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工程应用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工程应用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工程应用
何世铁
【期刊名称】《建材技术与应用》
【年(卷),期】2004(000)003
【摘要】介绍了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结构设计及构件强度的计算方法,对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与传统预应力加固法进行了技术上的比较.【总页数】2页(P23-24)
【作者】何世铁
【作者单位】阳江市城乡建筑市政设计有限公司,广东,阳江,5295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746.3
【相关文献】
1.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设计计算方法探讨 [J], 夏建中
2.采用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板 [J], 郭艳茹;鞠树权
3.无粘结体外预应力钢绞线加固梁的分析 [J], 杨洪;张绍武
4.先张钢绞线与后张无粘结钢绞线混合配筋空心板的设计 [J], 杨连云
5.路桥施工中体外预应力加固法的工程应用 [J], 李忠明[1]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征求意见稿)8.1 设计规定8.1.1 本方法适用于对钢筋混凝土受弯、受拉和偏心受拉构件的加固,不适用于素混凝土构件的加固。

8.1.2 被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构件,其现场实测混凝土强度等级不得低于C10。

8.1.3 采用本方法加固的混凝土结构,其长期使用的环境温度不应高于60℃。

8.1.4 当被加固构件的表面有防火要求时,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火设计规范》GBJ 16规定的耐火等级及耐火极限要求,对加固材料进行防护。

8.1.5 在预应力钢绞线端部锚具的支承垫板不小于100×100mm的情况下,当端部锚固区的砼强度不低于C15时,端部锚固区混凝土的局部承压强度可不作验算。

8.2 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加固钢筋混凝土梁8.2.1 当采用无粘结钢绞线体外预应力对梁进行加固时,应按下列规定计算:1 梁的正截面强度按偏心受压构件进行计算;2 在作构件强度计算时,应先确定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值;该应力值等于钢绞线的有效预应力值加钢绞线在构件达到极限状态时的应力增量值。

计算中,可假定达到极限状态时钢绞线的应力即为施加预应力时的张拉控制应力,即假定钢绞线的应力增量值与预应力损失值相等。

当采用一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二跨;或当采用两端张拉,而连续跨的跨数超过四跨时,距张拉端二跨以上的梁,其由摩擦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有可能大于钢绞线的应力增量。

此时可采用以下二种方法加以弥补:方法一:在跨中设置拉紧螺栓,采用手工横向张拉的方法补足预应力损失值;方法二:将钢绞线的张拉预应力提高至0.75fptk,计算时仍按0.70fptk取值。

3 跨中截面计算时轴向压力N 近似取钢绞线的预应力张拉值T p ,跨中截面弯矩M 近似取等于外荷载产生的弯矩减去钢绞线张拉力T p 乘以跨中钢绞线至大梁截面形心的距离。

计算偏心距时应计入轴向力在偏心方向存在的20mm 的附加偏心距,并考虑二阶弯矩影响的轴向压力偏心距增大系数η。

η值按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确定。

4 支座截面计算时,轴向压力N 和截面弯矩M 的计算方法与跨中截面的相同,计算偏心距时也应计入20mm 附加偏心距,但可不考虑偏心距增大系数η。

5 正截面强度计算也可采用简化计算方法——“弯矩平衡法”进行计算。

假定支座和跨中需要补足的弯矩(换算成简支梁弯矩),全部由预应力钢绞线提供的反向弯矩来平衡。

反向弯矩值等于钢绞线的预应力张拉控制值乘以钢绞线在支座和跨中位置的高差值。

钢绞线的根数近似由下述公式确定:Zt M M M n p b a ⋅∆+∆+∆≥05.05.0 取整数 式中:a M ∆、b M ∆——梁两端需要补足的弯矩;0M ∆——梁跨中需要补足的弯矩;p t ——每根钢绞线的预应力张拉值;Z ——钢绞线在支座和跨中位置的高差值。

6 大梁加固后斜截面强度的计算方法:钢绞线在支承垫板处要产生向上的集中力,该集中力要减小支承垫板与支座之间梁段的剪力,在作斜截面强度计算时应取减小后的剪力值。

如果钢绞线的支座处有一水平段,在水平段处的剪力没有减小。

如该区段的斜截面强度不满足现行设计规范要求,则应采取粘贴钢板的方法进行加固处理。

8.2.2 采用横向手工张拉时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当无法采用纵向千斤顶张拉时,或当连续跨的跨数超过二跨(一端张拉)和超过四跨(二端张拉)时,须采用横向手工张拉或纵向千斤顶张拉与横向手工张拉相结合的方法。

采用横向手工张拉时,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如下:1 钢绞线和铁件的布置:钢绞线的规格一般采用极限强度为1860N/mm2的UΦj15.2(7Φs5)低松弛无粘结钢绞线。

钢绞线的形状近似与弯矩图形相一致,成对布置在大梁两侧的受拉区,跨中水平段必须在梁的底部。

当钢绞线数量很多时可排成数排。

图8.2.2–1为一排钢绞线时的示意图,图8.2.2–2为布置二排钢绞线时的示意图,图8.2.2–3为一排时的仰视图。

图8.2.2–1 一排钢绞线采用横向手工张拉时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图8.2.2–2 二排钢绞线采用横向手工张拉时的体外预应力加固法图8.2.2–3 钢绞线张拉后大梁仰视图每跨钢绞线被支承垫板、中间撑棍和拉紧螺栓分为若干个区段。

中间撑棍的数量应通过计算确定,对一般跨长的梁(如6~9m),可设置1根中间撑棍和两根拉紧螺栓;当梁的跨度不大时(如小于6m),可取消中间撑棍,仅设置1根拉紧螺栓;当梁的跨长很大时(如大于9m),一般需设置2根中间撑棍、3根拉紧螺栓。

2 中间撑棍数量的确定方法:钢绞线的应力是通过拧紧设在梁底的拉紧螺栓进行横向张拉,使钢绞线伸长而建立起来的。

若不考虑转折点处的摩阻力,其应力值为钢绞线的总伸长量除以总长度,再乘上弹性模量值。

为了达到要求的总伸长量,必须设置一定数量的拉紧螺栓和中间撑棍。

伸长量利用三角形的几何关系计算。

3 拉紧螺栓位置的确定:在确定拉紧螺栓位置时,应使拉紧螺栓两侧的钢绞线应力尽量均衡,减少钢绞线在拉紧螺栓处的纵向滑移量。

4 预应力施加方法:施加预应力时利用U形拉紧螺栓,用手工旋紧螺帽,使梁侧的钢绞线向梁底中间位置靠拢,从而使钢绞线伸长,建立起所需要的应力。

在进行横向张拉前,先将梁底转折点处的支承垫板向外侧敲紧,对钢绞线进行初张拉,然后再通过拉紧螺栓横向施加预应力。

为节省U形拉紧螺栓的工料费,在开始阶段先使用工具式U形拉紧螺栓,待张拉至一定程度后再换上较短的、直径较细的U形拉紧螺栓继续张拉。

在各跨拉紧螺栓拉紧时,需尽量保持同步。

为此,必须同时缓慢拧紧螺栓,用量测两根钢绞线中距的方法进行控制。

当钢绞线应力达到要求值以后,在每一根拉紧螺栓上应以双螺帽固定。

5 钢绞线应力测试方法:为控制钢绞线的应力值,应在每跨梁梁底水平段的钢绞线上各设置一对铜头测点,用500mm或250mm标距的手持式引伸仪测试钢绞线的伸长量,进而推算应力值。

在贴铜片时,先用角向磨光机将钢丝的圆面磨成小平面,然后用502胶水粘贴。

这项工作在钢绞线安装就位并将支承垫板向外侧稍加敲紧时进行。

初读数在支承垫板向外侧敲紧前进行。

待横向张拉拧紧螺栓感到吃力时,再开始用手持式引伸仪测量伸长量,然后逐步使伸长量达到设计要求(应力值等于伸长量除以标距,再乘钢绞线的弹性模量值)。

6 张拉应力控制值:根据设计规范规定,钢绞线的张拉控制应力可取0.75f ptk。

考虑到进行横向张拉时钢绞线的应力值是由应变值按弹性模量推算得到的,如果应力过高,钢绞线的塑性变形增加,推算得到的应力值就不能反映实际情况,而且钢绞线经转折后抗拉强度要降低,故张拉控制应力不宜过高,一般取0.6f ptk。

8.2.3 用纵向千斤顶张拉时的设计和施工方法:对可以采用纵向千斤顶张拉的大梁,应优先采用本方案。

其设计和施工方法如下:1 钢绞线的布置:钢绞线一般采用极限强度为1860N/mm2的UΦj15.2(7Φs5)低松弛无粘结钢绞线,成对布置在梁的两侧,钢绞线的形心至梁侧的距离一般约为40mm。

钢绞线的形状应与需补足的弯矩图相似。

一般情况下,采用二根钢绞线便能满足要求。

当需要补强的钢绞线数量很多时可以排成数排。

为了不影响净高,可以把钢绞线在跨中的支承点设在梁底以上的位置。

钢绞线可采用连续跨布置,以加强结构的整体性,并简化节点构造。

如图8.2.3–1所示的四种做法。

图8.2.3–1 钢绞线的几种布置方法2 铁件的设置:为了形成设计要求的钢绞线的形状,应在钢绞线的转折点处设置支承垫板或钢吊棍等铁件,在两端应设置钢垫板或钢销棍。

3 预应力施加方法:当钢绞线采用连续跨布置时,应尽可能采用两端纵向张拉以减少摩擦力损失;当采用一端纵向张拉,跨数多于两跨时,应在第三跨及后面的各跨的跨中设置拉紧螺栓进行手工横向补张拉,以补足由摩擦力引起的预应力损失值。

纵向张拉的工具采用穿心千斤顶和高压油泵,张拉力直接从油压表中读取。

张拉时应采用交错张拉的方法:先在一端张拉,把第一根钢绞线张拉至一半张拉控制值,再张拉另一侧钢绞线至张拉控制值,然后再把第一根钢绞线张拉至张拉控制值。

如有数排钢绞线,也采用同样方法。

一端张拉后再到另一端把钢绞线的张拉力全部补足。

4 张拉应力控制值:当采用千斤顶纵向张拉时,钢绞线的张拉应力控制值一般可取0.70f ptk,当连续的跨数较多时,可采用0.75f ptk。

f ptk为钢绞线抗拉强度标准值。

8.2.4 预应力钢绞线节点做法1 端部锚固节点做法:钢绞线端部的锚固宜采用圆套筒三夹片式单孔锚,端部支承可采用图8.2.4-1中的几种方法。

当边柱侧面至梁侧面的距离大于50mm时,可将柱子钻孔,将端部锚具通过钢垫板支承于边柱外侧面;在边柱侧面至梁侧面距离不大于50mm时,将锚具通过钢垫板支承于柱侧梁的外侧面上;当柱侧无梁时要将锚具通过槽钢垫板或钢垫板加销棍支承于柱的外侧面。

当无法设置钢垫板时,可用取芯机在梁端上部截面或柱子上钻孔,设置圆钢销棍,将锚具通过圆钢销棍支承于梁端或柱子上。

圆钢销棍可采用Φ60的45#钢制作,锚具支承面处要加工成平面。

当梁的混凝土质量较差时,可设置内径与圆钢销棍直径相同的钢管垫,用快硬水泥砂浆或堵漏剂坐浆。

施工时端部钢垫板接触面处的混凝土面必须平整,如果不平整则应用快硬水泥砂浆或堵漏剂找平。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方法5 方法6 方法7 方法8图8.2.4–1 端部锚固方法示意图当有较多数量的钢绞线锚固在梁端横梁上时,如果横梁比较薄弱承受不了时,应在一部分钢垫板上加钢销棍,由钢销棍承受钢绞线的拉力。

2 中间连续节点做法:中间连续节点可采用图8.2.4–2的四种做法。

当中柱侧面至梁侧面的距离大于50mm时可将钢绞线直接支承在柱子上;当中柱侧面至梁侧面的距离不大于50mm时,可将钢绞线支承在柱侧的梁上;柱侧无梁或梁的截面较薄弱不能承受钢绞线的拉力时可用钻芯机在中柱上钻孔,设置钢吊棍,将钢绞线支承在钢吊棍上;如果支座负弯矩承载力也需要补强,中间连续节点处的钢绞线应设置水平段,转折点处设置钢吊棍,水平段的长度按计算确定。

当采用多跨连续张拉时,为了减少中间支座转折点处的摩擦力,应在中间支座设置钢吊棍;当连续跨的跨数不多时,则中间支座可不设钢吊棍,钢绞线直接支承在柱子或柱侧的横梁上。

钢吊棍采用Φ60或Φ50(仅一侧钢绞线为斜向时)厚壁钢管制作,内灌细石混凝土。

此时若梁端抗剪承载力不足,可采用粘贴钢板的方法解决。

方法1 方法2 方法3 方法4图8.2.4–2 中间连续节点做法8.2.5 防腐和防火措施:防腐和防火措施可采用以下两种方法:当无外观要求时,可将无粘结钢绞线用Φ80直径的1:2水泥砂浆包裹,铁件用C25细石混凝土包裹;当有外观要求时,将钢绞线和铁件均用C25细石混凝土包裹,如图8.2.2–1和图8.2.2–2所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