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关联理论下《红楼梦》两种译本几段诗词赏析
说 法 ,人们生来是 有罪的 ,所 以要 不断地 赎罪 ,以求上帝 拯救 其灵 魂 ( s a l v a t i o n ) 。杨译 反映了 中国佛 教文化和道教 的思想 ,而霍译则带
有明显的基督教的价值取向。但在这个例子中,从关联理论来讲,没
有 文化背景 的西方人也 能轻 易理解 “ 长 生不老 ” 的概念 。杨译 既保 留 了原文 的含义 ,也介绍 了了 中国的文化 思想 ,从这 个角 度来说 ,要 比 霍 译恰 当。
图。
霍译则不拘泥于原文的字面含 义 ,M i r r o r , ir m r o r o n t h e w l a l , t e l l m e i t ’S n o t t r u e ,这一句中 ,巧妙 的糅 合 了西 方 白雪 公主 的故事 ,符 合 西 方读者心理 ,使译文 的读者也能和原文读者一样 ,轻易地理解 原文 的意
No t h i n g c a n s mo o t h a wa y h e r f r o w n
例 三:冯紫英宴请贾宝玉等人宴席上 的行酒令 。 曹雪芹功力深厚 ,用几首小令 ,准确描画 了几人 的思想面貌 :宝玉 的文采 , 冯紫英 的平实 ,云 儿的风尘气 ,薛蟠 的俗气 ,蒋玉 菡的伶人 气 都表 现的淋 漓尽致 。 以宝玉 的令为例 :女儿悲 ,青春 已大守空 闺。女儿 愁 ,悔教夫婿 觅 封侯 。女儿喜 ,对镜 晨妆 颜色美。女儿 乐 , 秋千架 上春 衫薄 。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
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两种《红楼梦》英译本的对比摘要关联理论的交际观是明示-推理交际观,反对传统的代码交际模式,更多关注非言语符号因素的交际作用。
作为非言语形式,谐音在显化和隐化的研究领域迄今没有成为主要研究对象,但是谐音在文学文本中创造出独特的语境效果,也是文学价值的重要体现。
本文以最佳关联原则为理论依据,对比分析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对不同谐音现象的显化和隐化处理,以期为显化和隐化理论的解释性研究和非言语形式的翻译领域带来新的启示。
关键词:最佳关联显化隐化谐音引言显化和隐化是翻译研究的全新视角,当前对显化和隐化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以词汇为主的言语形式领域,对于谐音等非言语形式的显化和隐化研究可以为译者带来新的启示。
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谐音的主要功能是暗示作者意图和传达语境效果。
本文以小说《红楼梦》作为谐音的语料,对杨宪益夫妇和霍克思、闵福德的两种《红楼梦》英译本进行对比研究。
小说《红楼梦》是反映中国封建社会生活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国文学价值最高的经典作品。
谐音广泛出现于小说《红楼梦》的名称、对话、诗词、情节和谶语等处,体现小说语言的含蓄委婉和独特巧妙,而且与《红楼梦》中诗词的文本类型相契合。
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个案分析,借助关联理论阐释两位译者对小说《红楼梦》中大量谐音的显化和隐化处理。
关联理论的局限性在于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难以准确计算,从而最佳关联的程度也难以界定。
本文认为,关联理论主要用于定性研究,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大小都因翻译目的和读者群的不同而有所差异。
因此,谐音语境效果大小的判定依据是谐音与小说主题的关联程度,处理努力大小取决于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
可知,对语境效果和处理努力的定性都带有译者的主观因素。
在显化和隐化的解释性研究中,本文主要依据三个关联原则:当语境效果较大且最佳关联能够实现时,译者可以直译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大,但最佳关联不能实现时,译者须要显化相关信息;当语境效果较小时,译者可以隐化相关信息,以保证译文的可接受性。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文之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文之浅析摘要:《红楼梦》在中国古典文学里面,是一部了不起的巨作。
该小说现有的两个英文全译本,即霍克斯的《石头记》和杨宪益与戴乃迭的《红楼梦》,风格迥异但各得其所。
本文主要对《红楼梦》第三回的两种英译文进行简要的评析和鉴赏,希望能帮助读者更好的品鉴两种译本的迥异之处,进而把其中优秀的翻译手法和思想更好的运用到文学翻译实践中去。
关键词:红楼梦;语言;文化;翻译方法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11-0-01一、引言《红楼梦》是中华文化的精华,是一部凝聚中国文化精神的伟大小说,其中第三回“贾雨村寅缘幅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在全书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通过这回, 曹雪芹把整个故事的序幕完整呈现给读者面前,《红楼梦》故事的主要人物也将一一地粉墨登场。
我们可以用“豹头虎尾”来形容《红楼梦》的整个故事,那么这一回实际上就是“豹头”,写得非常好,给读者以充分的愉悦享受。
二、语言转换英语作为静态语言,名词与介词应用频率很高,而汉语作为动态语言,多用动词。
汉译英时,词性的适当转换使译文更加流畅地道。
就此而言,霍译似乎略胜一筹,对比第三回第一句“且说黛玉自那日弃舟登岸时”,霍译是“on the day of her arrival in the capital, dai-yu stepped ashore”,而杨译则是“to return to tai-yu, when she disembarked”。
其次,增词是汉译英时必不可少的手段,霍译中增词的多处运用,使得表达更为贴切。
以王熙凤在这一回中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翻译为例:原句为“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杨译为“i’m late in greeting our guest from afar!”。
霍译为“oh dear! i’m late,”said the voice.“i’ve missed the arrival of our guest”。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
简述《红楼梦》两英文译本的比较清代著名小说家曹雪芹,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他生活在我国已有资本主义萌芽的封建末期,早年经历了一段封建大官僚地主家庭的繁华生活,后期因家道衰落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因而对当时社会阶级斗争和思想斗争有较具体的感受。
他主创作的中国著名古典小说之一《红楼梦》中通过描写一个官僚大家庭的盛衰历史,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形象,深刻批判,剖析了当时社会的黑暗腐败,并热情的歌颂了具有异端思想的男女青年。
《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英国出版的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译本和1978年出版的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
本文将对《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的两个英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1 称谓语的翻译称谓语和人们的日常生活紧密相连,称谓语的使用是多变的,动态的。
《红楼梦》中称谓语的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揭示小说中复杂的人物关系,体现了语用理论对文学作品的强大诠释力。
称谓的使用在话语层面上是否礼貌由语用距离决定。
语用距离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具有可变性。
以下谈谈本回中“老太太”的使用及其翻译情况: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y dear.杨译: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例1中王熙凤的言辞用杨译本中的Old Ancestress 更加强调了贾母在家族中有权威、受尊崇的重要地位,体现了“老祖宗”所具有的深层含义,比霍克斯的译文“Granny dear”更胜一筹。
称谓语的翻译实际上就是文化的转移。
在文化的转移过程中,由于社会、文化、历史背景、地域、习惯诸多差别的客观存在,译者会遇到种种棘手的问题。
翻译只有从社会文化的视点出发,考虑到语用含义既“语境”(包括上下文语境,具体的交际情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方面)和“言外之意”,译本才可能有成功。
_红楼梦_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
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ream of Red M ansion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
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
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
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
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翻译处理,具体地加以比较和赏析,以期总结其中的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
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
对《红楼梦》两英译本中诗歌英译的比较赏析
p vin 、 ads c” “ er sr ” aio ” “ i o i 、 pal c ̄n 用词精 l cf e 准, 忠实地再现 了原 诗的意美 ;jd dsl e ” ‘ e i ad ' / py a No n e o i ey c n ls ti n ih , ed fr s vr a de s f e ng t l h i 构成尾韵 , 富于音美 。原诗第 四联“ 良宵何用烧 晴彩辉煌映画栏 ” 意思是明月 良 宵哪需点 [ bi t ped u l t p he ane 银烛, t r sl or i s s h g n h g u t pitd b lsa e aut d.渤 宪 益译 ) r 灯燃银烛 , 晴空灿烂映照着雕槛画栏 。 霍译 N o () 2 ne o a p n sc l iu i t e ed frlm s o uh a g r sng / n oo h Wh A c iyrdac r t a on hp , hl ai e bi ,afrru d sae l n h g i ee em d p s i bte i t 解 有 vr ba a ot s a d i lh 理 y n h n g Th o d wh t mo n a g n t e mi d e s y 误 ;但 值 得 称 道 的是 两 个 尾 韵 ( 性 韵 ) e c l i e o h s i h d l k . n 阳 Th o tf r i s ia in s e s h r o t e p e p r to e k e f o n ; n Il t i l i ”使译 文富于 音美 。杨 译 N ed gtg / h o ne Th h me ik ta e e r m h r t r s h s e e e o sc r v f r f l o e u n i y . o ie f svr c de ti i e i lt r t r l y a l hs n ng /s i n s f h I b g h slno rl h p te pit a s ae准确 pe du gt u h a e b ut d i s nd l r Lk a eml rh gn n aoe w l ieajd io a igo zl a, T n - l 地 传 达 了原 文 的含 义 ; “ie ad ” sv c i 、 lr n e y s Lk i fjd upn e rm o i . ieds o aessedd f n hg c o h No e d fr lmp n s c lro s nih , n e o a s o u h a g o u g t i p ne a s ae i a td b ut d ”用词精准 ,忠实地再现 了 l r W h n v r e m a d p s i a h i lg t 原诗 的意美 ; g t r t e e e y b a n o t s b t e n ih . d “h / g ” i n b h 构成尾韵 , i 富于音美 。 ( a ks ) H w e译 3结论 原诗 中“ 月挂 中天夜 色寒 , 清光皎 皎影团 忠实于原诗 内容方面杨 宪益 的译文更胜一 团” 描绘了月挂 当空夜色清冷格外寒 , 月光皎洁 筹 , 或者说达 到了“ 意美” 的境地 。从整体而言 , 盈 满 无 亏 分 外 圆 。 霍 译 A ciyrd ne 两家译文都保持 了原诗的八句格式和固有的平 hl ai c l a 很好地传达了原诗的“ 形美 ”形成 了很 。 bi t a on hp/h od w i on 仄韵律 , r .a frru d saeFecl ht m o h g i e h g i h ide sy理 解 有 误 ,但 是 A 强的乐感 ; 比二种译文 , n a s n e m dl k t 对 霍克斯的译文中平行 eiy rda c r h,a f rru d sae运 用 结构修辞方法的运用贯穿全文 ,更好地达到了 hU ai e bi t a o n hp n g i 平行结构修 辞方 法 , 实现 了“ 美” 形 。杨译 T e “ h 形美 ” 效果 。 音美” 就“ 而言, 两家译文都达到了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原词:梨香园 Y: Pear Fragrance Court H: Pear Tree Court
杨译:Fragrance的意思是香气 霍译:直接将其译成了梨园 观点:杨的版本比较好,表现出了香,毕竟后来 这作为薛宝钗的住所,霍的版本直接译成梨园, 缺少女孩子的文气。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句子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
原句 薛蟠心中暗喜道:“……可知天从人愿。”
Y: It shows Heaven is kind . H:Fortune is on my side.
杨译:用Heaven表示天。 霍译:直接将这句话用理解的意思表达。
观点:明显这句话是霍的版本比较好。 杨的版本着重于对中国文化的表示,选择了 直译,因此语言的弹性受到了限制,用 Heaven表现天,为了让外国人理解天对中 国古代人民的重要性。 而霍的版本则更注重语言的功能对等。天从 人愿的意思就是自己想的能够实现,就是幸 运,所以他的版本在读起来的时候更为通顺 易懂。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称谓
原词:贾母
H:Grandmother Jia Y:The lady Dowager(贵妇、继承亡夫爵位的遗孀) 霍译:考虑到了贾母王夫人和薛蟠的血缘关系
杨译:更加注重老太太在此语境的尊重之意
观点:虽然是简单的称谓也要考虑到深厚的内涵意义,都从某 一角度恰当的表达了文章的含义。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红楼梦》中《好了歌》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社 会 视 野文 |张 国 颖《红楼梦》中《好了歌》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摘要:《好了歌》是文学巨著《红楼梦》一书中的文眼,它深刻地揭示了全书创作主旨和作者的价值取向。
这一首诗的不同译本体现了不同译者的翻译原则和文学审美标准,更深入影响了读者对原作的理解。
本文从格律音韵、文本内涵、诗歌意蕴三个方面对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戴维・霍克斯译本进行评述,以期得到专家学者的指正。
关键词:红楼梦;好了歌;英译本对比一、引言红楼梦中的《好了歌》是第一回中的点睛之笔,更是全文主旨的重要线索。
它由一僧一道的出场而引出,充满了佛家“色空观”和道家的虚无主义,体现了作者的出世思想。
然而《好了歌》的多个英版本,除了都依照原作,采用四小节十六行以外,在用字、押韵等方面,几乎无一类同[1]。
各个译者对于原文理解不尽相同,译作在文字处理上、表达上和语义阐释上却存在很大分歧。
可见,翻译的确是一种再创作的艺术,诗歌的翻译尤为如此。
篇幅所限,在此仅对传播最广、影响最大的杨宪益、戴乃迭译本和戴维・霍克斯译本进行简要的对比分析。
二、译本对比分析1、格律音韵对比格律是指一首诗的音步类型和数目。
而音步则是指诗行中按一定规律出现的轻音节和重音节的不同组合形成的韵律最小单位,英文诗歌里一共有抑扬、扬抑、扬扬、扬抑抑和扬抑抑五种音步类型,其中以抑扬格最为常见。
《好了歌》原文如下[2]: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娇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戴维・霍克斯的译文如下[3]:Won-Done Song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ambition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Where are the famous ones of days gone by?In grassy graves they lie now, every one.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their riches won’t have done, have done.Each day they grumble they’ve not made enough,When they’ve enough, it’s goodnight everyone!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their loving wives they won’t havedone.The darlings every day protest their love:But once you’re dead, they’re off withanother one.Men all know that salvation should be won,But with their children won’t have done, havedone.Yet though of parents fond there is no lack,Of grateful children saw I ne’er a one.杨宪益、戴乃迭的译文如下[4]:All Good Things Must End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to riches and rank each aspires;The great ones of old, where are they now?Their graves are a mass of briars.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silver and gold they prize.And grub for money all their lives,Till death seals up their eyes.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dote on the wives they’ve wed,Who swear to love their husband evermore,But remarry as soon as he’s dead.All men long to be immortals,Yet with getting sons won’t have done.Although fond parents are legion,Who ever saw a really filial son?为了便于评述,以下两种版本分别称为杨版和霍版。
《红楼梦》中钗黛判词的两种英译本之对比分析
这给译者带来了极大的考验。钗、黛判词中就出现 了双关、对偶、使用典故等修辞格。为了实现艺术 效果的最大化,两种译本竭尽全力保持原文的修辞。
首先来看第一句的翻译。“可叹停机德,堪 怜咏絮才”是有名的典故。
“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 故事说 东汉年间乐羊子远出求学,未久思乡而返回。他妻 子知道丈夫是因为想家而早归后 , 立即拿起剪刀割 断了纺好的绢布,劝诫丈夫学习如同织布不可半途 而废,不应恋家而中止求取功名。这个人物符合封 建道德标准,故此历代一直将其作为贤妻的楷模 ; “咏絮才”出自《世说新语·言语》, 描写晋代名 门才女谢道韫曾用“柳絮因风起”来比拟“白雪 纷纷飘落的场景”。她著有诗、赋、诔,词理无滞, 又辩才无碍,故后人用“咏絮才”指女子聪明而有 文采。这两个典故具有浓重民族色彩 , 很难从字面 上揣度其含义。[4] 杨版使用“Alas”来译“可叹”、“堪 怜”,将“停机德 ”译作“wifely virtue”,又将“咏 絮才”译为“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准 确表达了原文内涵,但是形式却于原文相去甚远, 所谓得“意”忘“形”,是为直译。而霍版将汉 语动态的表述方法化为相对静态的描述,“可叹”、 “堪怜”这一组动词短语省略不译,紧紧抓住黛 玉才女的特点译为“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呼应后文赏菊斗诗夺魁的奇思才情;又将宝 钗频频劝导,希望丈夫考取功名的封建社会贤良妇 女模范的形象译为“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准确 表达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评价。
一、引言 《红楼梦》中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只有十一 首,对林黛玉、薛宝钗的预言合为一首判词,共 二十个字。而副册的香菱和又副册的袭人、晴雯均 是每人一首判词,为何对于全书中最为重要的两位 女主人却精简至此?作者此处的“吝于笔墨”绝 非偶然为之,而是匠心独运之所在。十二钗中只有 黛玉、宝钗是情敌关系,将之放在一起恰好突出对 比。 林黛玉、薛宝钗判词原文:可叹停机德,堪 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1] 杨宪益和戴乃迭的译文 [2]: Alas for her wifely virtue, Her wit to sing of willow-down,poor maid! Buried in snow the broken golden hairpin, and hanging in the wood the belt of jade。 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翻译了《红楼梦》 的前八十回,其女婿约翰·闵福德 (John Minford) 翻译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故此第五回的金陵 判词全部为大卫·霍克斯所译。他的的译文如下 [3]: One was a pattern of female virtue, One a wit who made other wits seem slow, T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ood hangs, The gold pin is buried beneath the snow. 下面来看两种译本修辞格的对比分析 , 为了便 于叙述,以下分别以杨版、霍版来分别指代。 二、修辞格的翻译对比 曹雪芹在金陵判词中用了对偶、双关、回文、 拆字、比喻、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加之语言精练,
《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
《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红楼梦》判词英译文赏析判词,又称金陵判词,共十四首,暗含了《红楼梦》中十五位重要女性角色的命运,具有统领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大多数判词本身就是一首谜语,人物性格特点及命运都隐藏在字里行间。
再者判词是中国古典诗歌,具有中国古典诗歌的特点,在节奏、句式和修辞方面表现了音美、形美和意美。
本文将对杨宪益译本和霍克斯译本《红楼梦》中的判词进行对比赏析。
例1、勘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装。
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
(惜春判词)杨译: 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Dark Buddhist robes replace her garments fine;Pity this child of a wealthy noble house,Who know sleeps alone by the dimly lit old shrine.霍译: When you see thro ugh 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A nun’s black habit shall replace your own.Alas, that daughter of so great a house,By Buddha’s altar lamp should sleep alone.解析:1)判词中,“三春”指的是惜春的三个姐姐:元春、迎春、探春。
惜春目睹三位姐姐悲惨的命运,心如死灰,转向佛祖以寻求安慰。
在给定的语境中,译文读者能够较为容易地判断出隐含的意思,所以不论是杨译的“she sees through the transience of spring”还是霍译的“the spring scene’s transient state”都没有对“三春”进行明确解析,而是保留了原文的修辞。
2)“独卧青灯古佛旁”,最后一句宛如一幅画面浮现眼前,妙龄少女,心如死寂,敲打着木鱼。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我们国的四大名著,我们大家有看完吗?接下来,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欢迎大家参考与借鉴。
《红楼梦》中的习语英译比较一、成语例1、黛玉纳罕道:“这些人个个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如此,这来者系谁,这样放诞无礼?”霍译:“Everyone else around here seems to go about with bated breath”, thought Dai-yu. “Who can this new arrival be who is so brash and unmannerly?”杨译:Daiyu thought with surprise, “ The people here are so respectful and solemn, they all seem to be holding their breath. Who can this be, so boisterous and pert?”解析:“敛声屏气”原意是抑制呼吸和声音,文中指贾府的人在贾母面前谨慎小心的样子。
霍译用“with bated breath”,杨译用“hold one’s peace”,虽然二者使用了不同的英语习语,但其意义和用法与“敛声屏气”十分吻合。
例2、宝玉听了,如醍醐灌顶。
霍译:The scriptures tell us that the revelation of the Buddha - truth comes “ like ghee poured upon the head”. Bao-yu must have had some such feeling as he listened to.杨译: Baoyu felt as if Buddha had suddenly shown him the light.解析:“醍醐灌顶”是一个具有宗教色彩的成语,比喻听了高明的意见使人受到很大启发。
《红楼梦》诗词两英译本“三美”翻译比较探析
的把竹 子翻 译 出来 ,完全 适合 原 诗 中 的情 节 。而 霍 译为 :
“Le t n o n e he t c h e c k e r e d s h a d e wi h t v i o l e nc e r ud e . Di s t ur b i n g
亮 , 然而 却 没 有 原 文 的 “ 有谁 怜 ” 的意 思 ,和 原 诗 词要 表 达 的就 不 同 了。 以上 是 通 过对 比、 比 较杨 宪 译 和 霍 克斯 两 种 诗歌 翻 译 意 象传 递 的现 象 ,从 而 知道 杨 氏夫 妇 和霍 克 斯 在翻 译 时所 采 用 的翻 译 策 略有 着 很 大 的 区 别 。杨 氏夫 妇 运 用 了 异 化 的翻 译手 法 ,在 翻译 诗 词 时,尽 量 忠实 原 诗词 形 象, 同时 还采 用 了加 注 、增 词 和 直 译 的方 法 来保 留 中 国古代 文 化 的一 种独 特 意象 ,使 读 者从 译文 中了解 中 国古 文化 ; 而 霍 克 斯 采用 的是 归 化 的方 法 ,翻 译 时 工 整 押韵 ,尽 量 地 想 表 达 出翻 译 的完 美 形 式 ,这样 ,在 很 大程 度 上 就 会 舍 弃 原 文 中 的文 化 意 象 ,虽 然 可 读 性很 强 ,但 却 没 有 保 留原 诗 词 的文 化 特 征 和 诗词 意蕴 。 因此 ,两 者 在 翻 译 时 各有 千 秋 ,要 根 据 语境 的不 同来 做 适 当 的翻 译 ,不 能 一 味地运 用异 化和 归化 。 参考 文献 : [ 1 】 翁显良. 本 色 与 变相— — 汉诗 英译 琐 译之 三 Ⅱ ] .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
《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稿、总结报告、合同协议、方案大全、工作计划、学习计划、条据书信、致辞讲话、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peech draft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project plans, work plans, study plans, letter letter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essays,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Want to know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different sample essays, so stay tuned!《红楼梦》英译诗词赏析《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共约170首。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原文:英莲 译文 Y: Ying-lien
H:Ying-lian
原文:贾政 译文 Y: Chia Cheng
H: Jia Zheng
原文:王子腾 译文 Y:Wang Tzu-teng
H: Wang Zi-teng
人名-称谓
原文:贾母 译文 Y: Lady Dowager
H: Grandmother Jia
错译
• 贾母王氏……今年方四十上下年 纪,……(Para2,line4)
• 霍克斯:...she was now around fifty ...(Para3,line4)
• 杨宪益:she was about forty years of age...(Para3,line4)
错译
• 人命官司一事,他竟视为儿戏,自为花上 几个臭钱,没有不了的。(Para3,last line)
地名
原文:出夹道便是王夫人正房的东边了
译文 Y: Lady Wang's main apartment H: Lady Wang's compound
解释:apartment ; compound 理由:王夫人、别院;compound虽有院子意思,但不贴切,apartment更符合 王夫人身份 分析:正房、四合院,H想表达却没能表达好
——H
Meanwhile Lady Wang ,who had learned with relief of the dismissal thanks to Yu-tsun of the charge against Hsueh Pan,had been dismayed again by her brother's promotion to a frontier post,for this confronted her with the lonely prospect of having none of her own family to visit.
《红楼梦》两种译文翻译策略的对比
化 层 面 两个 方 面来 比较 两 种 译 本 的 翻译 策 略 。 ( ) 言层 面 的 比较 一 语 例 1第一个 肌肤 微丰 , 中身材 , 凝新荔 , . 合 腮 鼻腻鹅脂 , 温柔 沉 默 , 之 可 亲 _ 观 l 1 。
霍 译 : h r r w s o d m h i t a d s g t T e s D l a fme i e h n l hl t u g i y
He h e r hetxur fn wl pe e ihe s e o e a rc e kswe et e t eo e yr n d l i c e ,h rn s s se ka o s a.Ge l ndde le sg o eft nt a mur e e.s o ke e p o c - helo d v r a pr a h y
摘
要: 红楼梦》 在《 的众多英译版本 中杨 宪益夫妇的译本和霍克斯的译本相较而言是比较具有代表性 的。对《 红
楼梦》 两种英译本的翻译 策略进行 比较 赏析 , 这 分别从语 言层 面和文化层面来揭 示两种译本 的差异 以及两种译本分别
使 用 了异化 和 归化 的翻 译 方 法 的 原 因及 效 果 。 此 得 出结论 : 部 好 的译 作 , 在语 言层 面上 运 用 归化 的 翻 译 策略 , 以 一 应 而 在 文 化层 面上 应 保 留原 作 的 文 化 背 景 即运 用 异化 的 策略 。
Sh a e l s e .e e v d e h d a g nt e. we t r s r e ma ne .To lok a e s t n r o th r wa O lv e 2 o e h r[. 1
杨 译 : h rt a o e h t lmpado m du e h. T efs w ssm w a pu n f e i h i t i m g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精选文档
《红楼梦》两种译文对比赏析??《红楼梦》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中的传世佳作。
全书通过一个贵族官僚家庭的盛衰历史的描述,塑造了一系列的优秀的典型人物,并对腐朽的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解剖和强烈的批判,堪称中国古代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叙事作品。
从《红楼梦》成书迄今,己有二百余年的历史,期间曾多次被翻译成外国文字。
在众多的翻译版本中,有两版译文尤为读者所乐道。
其一为:The Dream of Red Mansion, 为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所译(以下简称为杨译);其二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为戴卫?霍克斯(David Hawkes)所译(以下简称霍译)。
?杨宪益先生是我国当代成就卓越的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
Hawkes为当代英国汉学家,红学家。
对比品读两位的译文,可以发现,杨先生的翻译视忠实更重;而Hawkes之译文则更倾向于一种“交际翻译”,“旨在使译文读者能够尽可能感受到和原文读者所感受到的一样效果”。
(喻云根 1986: 36)?本文以《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为例,试对比赏析以上两种版本的翻译,品评两位分别在传递文化,语言意义对等转化,以及修辞的翻译三个方面采取翻译策略的差异和各自产生的不同效果。
?首先,从文化传递角度看,杨译较为严格遵守忠实于原著,甚至逐字句试图保留原汁原味。
而霍译本则更侧重于以英文读者的语言习惯为准,在文化含义翻译时多参照了译文读者自身文化中的对等意象,以便于使此些读者更易理解接受文中之义。
以下试举例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描写了小说的女主人公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情景,在这一回里,别父离乡的黛玉初进贾府,投奔其外祖母,作者让读者跟随着黛玉的脚步,以黛玉与贾府众人见面相识的进程为线索,详尽生动的描绘了一幅中国古代贵族大家族的生活画卷。
其间亦不乏生动跃然的人物刻画,跳脱如凤姐,宝玉,于无声处自有感受如黛玉,涵盖全面如探春,迎春,惜春三姐妹。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杨译 :I q u i t e f o r g o t o u r Ol d An c e s t r e s s .
这恰恰与风姐爱出风头,居高自傲,喜欢表现自己的性格
极其 吻合 ,这一 露面 的描写 更是鲜 明至 极。在 两个 不同译
都 ”部分 两个译 本进行对 比分析 。
例2 :“ 我来 迟 了 , 不 曾迎接远 客 。 ” 霍译 :“ O h m y d e r! a I ' m S O l a t e . I m i s s e d s e e i n g t h e a r r i v a l
o f o u r g u e s t . ”
杨译 :“ I ’m v e r yl a t e S OI d i d n ’t g r e e t o l l r g u e s t f r o m
a f a r ! ”
这还 是 黛 玉第 一次 见 到外祖 母 ,老 太太 搂着 小 心 肝, 老 泪纵横 ,身边 的人 ,包括 王夫 人 、李 纨和 所有 的大小 姐 们“ 个 个毕 恭毕 敬 ,屏住 呼吸 ”的时 候 , 只有 风姐 的这 句 话 给人 留下深 刻 的印象 。读者 的感觉和 当时 的林 黛玉 的感
本 中 ,霍 克斯 在 使用英 文形 象 习语 , 连 接 习语方 面生 动地 道 ,非常 流畅 的体现 了原文 的本 意。 从 以上 的两个例 子我们 看到 了两种 版本 的异 同,两个 译 者 分别 有 自己翻 译 的特 点 , 并且 都 有深 厚 的文 学 功底 。 在 翻 译 的语 言风格 上 , 杨 宪益 夫妇 趋 向于 直译 , 这样 在 很 大 程度 上 ,翻 译 的语 言受 到 了限制 。而 霍克 斯擅长 的是 语 言的 功能对 等 , 他翻 译 出的文 章更通 俗 易懂 。在翻 译作 品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
杨宪益与霍克斯《红楼梦》译本中诗词英译的差异对比分析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长篇高级小说,描写了中国封建社会和清晰的家庭关系,其中有许多绕口令精彩的古典诗词。
自1958年杨宪益的“宪钥”版本问世以来,他与另一位译者霍克斯的译文仍然被认为是目前最能贴近原文的译文。
当比较了这两种译文中诗词的翻译时,杨宪益和霍克斯在语言表达上具有一定的不同之处。
首先,在翻译上,杨宪益善于用诗词式的句式来翻译,常常以一种节奏感的方式将古典文学的风格突出,并运用典型的和押韵,使英译效果更佳。
例如,杨宪益将“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译成“Spring gone, beauty old, both become dead, never seen the changing bloom of former red”,相比之下,霍克斯的翻译只是“Inspring, beauty fades; In life and death, unknowingly it f ades”,他只强调了文字涵义,而没有使用典型的押韵形式,使译文语言有一种很弱的节奏感。
其次,杨宪益更重视做到传神,也就是保留原句语言的姿态,以表达尽可能清晰的意义。
因此,他的译文不仅可以读起来很押韵,而且有更多的文学层次、更多的修辞功能,更准确地反映了原文的情感。
例如,他译有“桃花宿连理枝,为红颜老去说余语”,而霍克斯则是“Shortly, peach tree twines enchain peony blossom and steals thewords to the old and yo ung lovers”,在两者的翻译中,前者更加准确地把握住原句中强烈的激情和忧愁情感,从而将作者想表达的意义更好地体现出来。
总之,杨宪益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中诗词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杨宪益更注重韵律,突出古典文学的感染力,他的译文更能展示出原文的情感,以及隐含在原文中的文化差异;而霍克斯更关注文字意义,注重准确理解原文,但在表达上往往缺乏充满神韵的感染力,不能充分表现出原文的精髓。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诗词意象翻译的比较研究王 军(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广东广州510405) 摘要:由于意象在诗歌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作用,怎样在诗歌翻译中处理它就成为一个重要议题。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中的诗词篇篇精品,意象丰富,比较杨宪益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两个英译本对诗词意象的处理,发现各有特色,怎样结合两者的长处,是译者应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红楼梦;意象;诗歌翻译中图分类号:H 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754(2005)04-0110-03①参见敦诚《四松堂集》。
昌谷:唐诗人李贺,家居昌谷(今河南省宜阳)。
诗集《李长吉歌诗》亦名《昌谷集》。
破篱樊:《四松堂集》嘉庆刊本及《熙朝雅颂二集》作“披篱樊”。
破,披,义同。
篱樊,亦作“樊篱”,篱笆,喻前人的诗歌境界。
收稿日期:2005-05-06作者简介:王军(1977-),女,四川邻水人,广州大学外国语学院助教。
我国伟大文学家曹雪芹因其未完成之巨著《红楼梦》闻名,然而也正是由于这部小说的巨大成功掩盖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的才华。
其生前好友敦诚曾盛赞曹的诗学禀赋:“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藩篱。
”①《红楼梦》前80回中近200首诗词,或铺陈,或衔接,为全书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诗词本身更是光彩夺目,美不胜收。
曹不惜笔墨,大量采用“风”“花”“雪”“月”等意象,描绘出一幅行将没落的盛世图景,读来令人慨叹唏嘘。
在20世纪70年代,《红楼梦》有了两个英文全译本,分别由英国著名汉学家大卫・霍克思和我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先生及其夫人译出。
这两个译本与以往译本最大的不同就是在于充分再现了小说中的诗词部分,处理方法各有千秋,可圈可点。
本文试图从意象的角度对这两个译本的诗词部分做一粗浅比较,以求教于方家。
一、红楼梦诗词中的意象意象(image )是经过诗人审美经验的筛选、再融入诗人的思想感情,用语言媒介表现出来的物象,是主观的意(情思)和客观的象(景物)的有机融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朱 晓 茜 古典文学名著《红楼梦》是我国清代伟大文学家曹雪芹的传世之作,曹雪芹把复杂的生活现象成功地描绘下来,组成了一幅广阔的时代画卷。
《红楼梦》问世二百多年来,在我国广为流传,在世界文坛上也颇受瞩目。
据统计,到目前为止,已有十四种文字的53种不同译文在世界各地发行。
仅英文就有两种全译本,一种是英国大卫・霍克思(译前八十回)和其婿明菲尔德(译后四十回)的T he Sto ry of the Stone;另一种是我国杨宪益及夫人戴乃迭合译的A D ream of R ed M an si on s。
霍克思在译《红楼梦》之前曾译有屈原、杜甫等人的作品。
他的中文修养相当好,不但能用中文写文章,而且还能写中国旧体诗。
为了潜心翻译《红楼梦》,他辞去了牛津大学讲座教授的职务,并且仔细研读过许多红学专家如俞平伯、吴世昌和赵冈等的著述。
杨宪益夫妇是我们所熟悉的老翻译家,他们学贯中西,几十年如一日,密切合作,辛勤劳动。
除《红楼梦》外,还翻译过《阿Q正传》、《老残游记》等著作,共有上千万字的译著。
因此,霍克思、杨宪益这两个译坛高手的《红楼梦》英译本一经问世,便引起了国内外的广泛兴趣和重视,并且受到一致称赞。
他们的译文好在哪里?有哪些不足?本文拟从两位译者对《红楼梦》中诗词曲赋的翻译处理,具体地加以比较和赏析,以期总结其中的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经验与教训,供翻译工作者参考。
《红楼梦》中的诗词曲赋是小说故事情节和人物描写的有机组成部分。
其他小说也有把诗词组织在故事情节中的,比如小说中某人物所写的与某事件有关的诗等等,但在多数情况下,则是可有可无的闲文。
这些无关紧要的附加文字,删去后并不影响内容的表达,有时倒反而使小说文字更加紧凑、干净。
有些夹入小说的诗词曲赋,虽然在形容人物、景象、事件和渲染环境气氛上也有一定的作用,但总不如正文重要,有些读者不耐烦看,碰到就跳过去,似乎也没有多大影响。
《红楼梦》则不然。
它的绝大多数诗词曲赋都是融合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中的。
如果略去不看,常常不能把前后文意弄明白,或者等于没有看到那部分的情节。
以《十二钗图册判词》为例,判词中作者预先隐写了小说人物的未来命运,暗中预示了一些故事情节并表达了作者对这些人物的态度。
如果我们跳过去不看,那么我们顶多知道宝玉做了一个荒唐的梦,甚至自己亦如置身梦中。
《红楼梦》判词的这一特点,要求译者将原文的信息准确无误地传达给译文读者。
我们来看霍克思和杨宪益的翻译。
例一 副册判词之一 霁月难逢,彩云易散。
心比天高,身为下贱。
风流灵巧招人怨。
寿夭多因诽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
(第五回)霍译:Seldom the m oon sh ines in a cloudless sky,A nd days of b righ tness all too soon p ass by.A nob le and asp iring m ind,In a base2bo rn fram e confined,You r char m and w it did on ly hatred gain,A nd in the end you w ere by slanders slain,You r gen tle lo rd’s so licitucle in vain.(V o l.I,P132)《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杨译:A clear m oon is rarely m et w ith,B righ t clouds are easily scattered;H er heart is loftier than the sky,B u t her person is of low degree.H er char m and w it give rise to jealou sy,H er early death is cau sed by calum ny.In vain her loving m aster’s grief m u st be.(V o l.I,P74)这首判词是写晴雯的。
雨后新晴叫霁,寓“晴”字;云呈彩叫雯,寓“雯”字。
第一、二句,杨宪益译得很准确,而霍克思却将第二句的“彩云易散”译为“晴天易逝”了,似乎与原意不符,殊不知这正是霍克思匠心独运之所在。
霍氏在译本中将男女主角音译其名,丫鬟名字译其意,有时照字面,有时照性格。
晴雯则照字面意义译为Sky2 b righ t。
这里原文两句分别寓“晴”“雯”二字,霍克思译文的第一、二句也分别有“sky”和“b righ tness”二词,虽然他的第二句不与原文一致,然而却传达了同样的信息,产生了同样的艺术效果。
相比之下,杨宪益将书中人物全部音译其名的作法,使他在这里无法再现原文暗寓人物姓名的特色。
他的译文虽准确无误,然而译文读者却无法从他的译文中看出判词所暗示的人物,这不能说不是一大缺憾。
原文第六句“寿夭多因诽谤生”,霍克思译为“A nd in the end you w ere by slanders slain”,杨宪益译为“H er early death is cau sed by calum ny”,笔者认为译得都很精彩。
原文有一个双声词“诽谤”,译文则分别有头韵词“slanders slain”和“cau sed(by) calum ny”与之相对,传达了原文的音美。
不过原文中有“寿夭”二字,预示晴雯短命而死,这对人物命运和小说的情节都是很重要的暗示,霍克思的译文中没有体现出这一点,杨宪益则忠实无误。
例二 副册判词之二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第五回)霍译:W hat p rice you r k indness and com p liance,O f s w eetest flow er the rich perfum e?You cho se the p layer fo rtune favo red,U nm indfu l of you r m aster’s doom.(V o l.I,P133)杨译:N o th ing avail her gen tleness and com p liance,O s m an thu s and o rch id w ith her fragrance vie;B u t the p rize is bo rne off by an acto r,A nd luck passes the young m aster by.(V o l.I,P74)这首判词是写袭人的。
袭人原来出身贫苦。
幼年时,因为家里没饭吃,为了换得几两银子才卖给贾府当丫头。
可是她在环境影响下逐渐形成的思想和性格,颇与薛宝钗相似,合乎当时妇道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
作者在判词中用“枉自”、“空云”、“堪羡”、“谁知”除了暗示她将来的结局(嫁给优人蒋玉菡)与初愿(嫁给宝玉)相违外,还带有一定的嘲讽意味。
霍克思和杨宪益的译文将原文的内容都译了出来,只是语气上有些出入。
原文的“堪羡”、“谁知”多是对袭人的讥讽与调侃,而霍克思的“You cho se……”、“U nm ind2 fu l of...”则加入了译者个人的红学观点,多了些谴责的意味;杨宪益的译文语气又太平淡,没有传达出原文的味道。
霍克思对这首判词的翻译同上首一样,也显示了他追求与原文同样艺术效果的努力。
原文用“似桂如兰”暗点袭人之名。
宝玉从宋代陆游《村居书喜》诗:“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第二十三回)中取“袭人”二字为她起名,而兰桂最香,所以举此。
霍克思译其名为“A rom a”,意思是芳香、香味,而译文中的rich《红楼梦》诗词曲赋两种英译文的对比和赏折p erfum e使译文读者很自然地联想到A rom a,从而判断出判词所指。
例三 正册判词之一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第五回)霍译:O ne w as a p attern of fem ale virtue,O ne a w it w ho m ade o ther w its seem slow,T he jade belt in the greenw ood hangs,T he go ld p in is bu ried beneath the snow.(V o l.I,P133)杨译:A las fo r her w ifely virtue,H er w it to sing of w illow2dow n,poo r m aid.B u ried in snow the b roken go lden hairp in,A nd hanging in the w ood the belt of jade.(V o l.I,P74)这首判词合写薛宝钗和林黛玉二人。
首句的“停机德”典出《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远出访师求学,一年后因思念妻子而返家。
其妻正在织绢,就停机拿刀割断了机上的经线,说:“你这样半途中止学业,就象这机上的绢割断经线,前功尽弃了!”此处用以指薛宝钗有乐羊子妻那样劝谏丈夫读书上进的封建妇德,可惜徒劳无功,可见作者对薛宝钗的这种“妇德”并不欣赏。
次句“堪怜咏絮才”,是用晋代谢道韫的故事。
有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道:“白雪纷纷何所似?”道韫的哥哥谢朗答道:“撒盐空中差可拟。
”谢道韫接着说:“未若柳絮因风起。
”谢安一听,大为赞赏(见《世说新语・言语》)。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象林黛玉这样聪明伶俐、红楼梦学刊・一九九七年第三辑才华横溢的女子,她的命运是令人同情的。
这两个典故具有极为浓重的民族色彩,很难从字面上揣度其含义,对古典文学知之不多的中国人恐怕也难理解。
像杨宪益那样将“咏絮才”字对字直译为“her w it to sing of w illow2dow n”,让英国读者去体会,恐怕欠妥。
如果希望借此保留原文的民族特色,也应加注解释。
相比之下,他把“停机德”译为“w ifely virtue”,霍克思译为“fem ale virtue”;霍克思将“咏絮才”译为“a w it w ho m ade o ther w its seem slow”,则是抛开原文形式的活译,可谓得其精而忘其粗,存其内而忘其外,而且也便于英文读者理解。
胡适曾经说过:“宁愿译百分之七十五让读者能看懂,而不译百分之一百让读者看不懂。
”(见《翻译论集》P857)此言极是。
另外,这两句判词分别用“可叹”和“堪怜”表达了作者对薛林两位少女悲剧命运的惋惜之情。
杨宪益注意到了这一点,在译文中用“A las”、“poo r m aid”恰当地传达了原文的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