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合集下载

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

中国少数民族的历史传统与现代发展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民族最多的国家之一,中国拥有56个少数民族,占全国总人口的约8%。

这些民族分布在中国不同的地理区域,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

在中国的长期历史中,少数民族不仅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同时也经历了许多的磨难和挑战。

如今,在中国快速崛起的背景下,少数民族的发展也获得了不小的进展,然而,各种因素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仍然存在。

本文将从历史传统和现代发展两个方面,探讨中国少数民族的现状和前景。

历史传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这其中自然包含了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国历史中的重要印记。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民族逐渐与汉族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和传统。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多个少数民族的政权,如辽、金、元等。

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崛起曾对中国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吸收了大量汉族文化的精华。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有许多是少数民族的杰作。

其中著名的例子有蒙古族的“格萨尔王传说”,藏族的“吐穷”的传说等。

这些传说在许多方面都体现出了中国文化的深厚底蕴,也带有丰富的哲理和道德意义。

此外,在中国的传统手工艺中,少数民族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如云南的苗族织锦,四川的彝族蜡染,内蒙古的蒙古包等等,都表现出了少数民族对于中国文化多样性的贡献。

正是因为这些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特色,使得少数民族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让人们更好地了解和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和文化。

现代发展随着中国的快速发展,少数民族的地位和角色也逐渐发生变化。

在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中,各个少数民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政策和经济支持。

这些政策和措施旨在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和少数民族群众的福利。

例如,在云南省的少数民族地区,政府不仅加大了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还大力建设水电站、公路和机场等基础设施。

在教育领域,少数民族的教育也受到了更高的重视。

许多地方在建设少数民族特色学校,或者为少数民族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条件和辅导。

浅析傣族舞蹈发展中的现代化呈现

浅析傣族舞蹈发展中的现代化呈现

浅析傣族舞蹈发展中的现代化呈现傣族舞蹈是中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表现形式。

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傣族舞蹈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

本文将从傣族舞蹈的传统特点、现代化呈现的形式和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浅析,以期对傣族舞蹈的发展与变化有更深入的了解。

一、傣族舞蹈的传统特点傣族舞蹈是傣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和社会交往中逐渐形成的艺术表现形式,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独特的表现形式。

其传统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舞蹈题材丰富多样。

傣族舞蹈的题材涵盖了傣族人民的生产、生活、信仰、婚嫁、祭祀等各个方面,表现出丰富的生活情感和生活习俗。

2. 舞蹈动作独特多变。

傣族舞蹈以手舞足蹈为主要表现形式,其动作有着独特的姿态和舞蹈动作,如蛇形、象形、鸟形等,每一种动作都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意义。

3. 舞蹈服饰华丽多彩。

傣族舞蹈的服饰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常常以银饰、彩绣、流苏、发饰等装饰为主,给人以华丽、多彩的视觉享受。

4. 舞蹈表演形式多样。

傣族舞蹈的表演形式有集体舞、情景舞、双人舞、独舞等各种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表现方式和流派风格。

二、现代化呈现的形式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多元化交流,傣族舞蹈在传统的基础上逐渐呈现出现代化的趋势,其主要表现形式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融合现代元素。

现代傣族舞蹈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舞蹈元素,形成了具有现代时代感的舞蹈形式,如结合流行音乐、现代服饰等元素进行创新表演。

2. 舞蹈创作风格多样。

现代化的傣族舞蹈在创作风格上更加开放多元化,不拘泥于传统的舞蹈形式和表现手法,注重个性化、时尚化和创新性,更具有观赏性和娱乐性。

3. 舞蹈传播途径拓展。

现代社会的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傣族舞蹈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傣族舞蹈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得到更广泛的传播和推广。

4. 舞蹈演出规模扩大。

现代化的傣族舞蹈在演出规模上更加开放和扩大,不仅在传统民族节庆和婚嫁仪式上进行表演,还更多地参与到各种大型演出和艺术节目中,成为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

云南少数民族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

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着25个少数民族,其中以彝族、哈尼族、傣族和白族最为知名。

这些民族保留了许多独特的传统和习俗,为云南增添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景观。

彝族是云南省最大的少数民族,人口众多。

他们的民族饮食以米饭为主,主要以农业为生。

彝族的服饰华丽多样,男子通常穿着白色或黑色的衣裳,而女子则穿着五彩缤纷的长裙,头上常戴着华丽的发饰。

与彝族相邻的是哈尼族,也是云南省的主要民族之一。

哈尼族是云南的农耕民族,他们擅长水稻种植和制作蜂蜜。

哈尼族的房屋多为土楼,这是一种独特的建筑样式,有着千年的历史。

哈尼族的土楼被列入了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观赏。

傣族是云南省的另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是一个热爱舞蹈和音乐的民族。

每年的泼水节是傣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在节日里相互泼水,以象征洗去一年的晦气,迎接新的一年的好运。

白族是云南省南部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大理地区。

白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的民族,擅长手工艺制作。

他们制作的白族风味小吃非常有特色,如凉粉、糌粑饵、糯米酒等,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品尝。

除了这些少数民族,云南还有藏族、壮族、苗族、纳西族等众多民族。

每个少数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语言、服饰、传统习俗和节日活动。

这些多样的民俗文化构成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

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也受到了现代化的冲击,一些传统文化正在逐渐消失。

为了保护和传承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政府和社会各界致力于推广和保护这些传统文化。

不仅将它们作为旅游资源开发,还通过教育推广、文化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

云南的少数民族是中国民族大家庭中重要的一支,他们保留和传承着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为云南这片土地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走进这片土地,感受少数民族的独特风情,必将使你爱上这片美丽而多彩的地方。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_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_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20 11 年第 2 期 No 2 , 201 1
学 术 探 索 Acade m ic Exp loration
2011 年 4 月 A pr . , 2011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变迁研究
以大理白族自治州鹤庆县新华村白族手工艺品为例
樊泳湄 , 谭藯沁
( 1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文化与科技教研部 , 云南 昆明
件手工艺品 , 首先是下料、 化银、 制银片 ( 开片 )、 拉丝, 然后再注镆、 去铅、 清洗、 焊接、 雕刻、 打磨, 程序非常繁多。而 现在新华村的手工 作坊基本 上是使用半成品来进行加工 , 也就是说 , 传统的 生产加工的程序减少了 , 下料、 化 银、 制银片 ( 开 片 )、 拉丝这些工序基本上都可以取消了 , 根据生 产品种的需要, 生产者购买 银片、 银丝 回来就可 以直接进入到后面的程序了。除了工序的减少, 还带来工艺水平和产量的提高 , 比如拉丝 , 过去 是用木架做成的拉丝板来手工拉丝 , 2 个人一天 只能拉 1. 5 公斤银料, 拉起 来很费力, 而且拉出 来的丝还不一定圆润、 均匀。现在用绞银丝机取 代手工拉丝机, 一天就能拉 一吨银料, 拉出来的 银丝非常圆润、 均匀 , 用起来效果更好了 , 生产效 率也就提高了。 新精细设备的使用不仅是提高了效率, 也使 产品的质量得到很大的提高。如焊接 , 最早是在 地上挖一个坑, 在上面搭上 一个小火炉 , 助火的 风箱是羊皮做成的, 再用一 根管子把火接 出来, 在需要焊接处加热焊接。后来有了煤油灯后, 就 用吹火筒用嘴把火从煤油灯上吹到需 要焊接处 加热焊接。 这比 用地火 方便 一些 , 但 还是 很费 劲 , 吹火的力度很难把握 , 力气大了或 小了都不 行 , 时间的长短 也难以控制 , 是个技术活。现在 使用的是液化气、 鼓风机, 一打开开关火就来了, 只要放好焊药, 把握好火和 焊接点的位置、 时间 的长短就行了, 这样焊接的效率就大大提高了。 新设备、 新手段带来了好的生产效率 , 这在 錾刻图形的设计上表现更加明显。现在 , 新华村 白族传统金属工艺品很多是定单式的生产, 定单 方用现代的精细制图仪器和设备设计 样图后提 供给艺人制作, 这样就丰富 了艺人的创作 灵感, 丰富了传统工艺的技术水平和手段 , 提高了錾刻 的效率。因为过去的艺人是看样做活 , 而现在是 把设计好了以后复印出来的图纸沾在 要錾刻的 做好镆、 灌好铅的器物上 , 按照图纸上 的花色图 案錾刻就好了, 不用刻一下 看一眼, 速 度就快多 了 , 而且批量生产的产品也标准化了。新华村传 统金属工艺品通过新技术、 新工具、 新 元素的灵 活应用 , 多样化、 多 元性已经淋漓尽致 地表现在 工艺品的造型、 装饰上, 风格不尽相同 , 能够满足 不同地域、 不同民族文化、 不同的审美 标准和不 同欣赏习惯的人群的需求。 4 . 品种样式的增加 促进了手工艺 品的多元 化发展和创新 手工艺品的文化属性不是很外显 , 而它的商 品属性恰好很外显、 很直接。随着当代市场经济 49

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

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

◆政经观察云南民族文化转型辨识圃辛其马众所周知,文化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社会变了,文化随之发生变化,直接或间接地映照着时代社会的特征。

世上没有不变的文化,只是变化的程度和形式不同而已。

就文化的比较而言,任何一种文化都不可能摆脱其它文化的影响而孤立存在,任何一种文化都只有在吸收、整合其他文化优秀成果的过程中才能求得自身的持续发展。

以云南的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变化为例,我们看到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社会的进步,各民族文化的日益融合,新一代民族年轻人的成长,特别是现代信息传媒的快速发展,电视、电话、手机、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传媒已经渗透到民族地区的干家万户,由此带来了民族生活习惯和民族心理一些变化。

很多民族群众在追求脱贫致富过程中,把更多的现代元素带进他们的生活中,“民族人”不知不觉中被演变成一个“现代人”。

在有些地方,过去沿袭下来的传统如民族特点、民族语言、传统民居、歌舞艺术、礼仪习俗等,出现了一些被忽视、冷落甚至遭遇抛弃、流失的情况。

在奔现代化的急切心情驱使下,传统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好像也失去了吸引力。

在对外来文化和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双重认同矛盾之间,很多人都选择了前者,从而形成了所谓民族文化自我认同的“危机”。

然而,任何事物都要从两个方面看,只要我们换一个视角,发现这何尝不是社会进步、文明倡扬的的反映呢!这里有两个问题要分清,一是少数民族群众需要走进新时代,随着国家富强需要更好的幸福生活无可厚非;二是欢迎并接受现代的外来的文化就必然要抛弃或对062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创造》杂志立古老的传统文化,这恐怕没有这样绝对。

实际隋况是,现在在云南很多少数民族地区,比如大理白族的“三月三”节庆,楚雄彝族州的“火把节”,红河州少数民族的“长街宴”等,都是很古老而传统的民族节庆活动,如今在当地政府的组织下,虽已增添了不少富有现代经济社会的元素,同样让当地民族群众感受到自己节日的隆重和欢乐,也让外来游客倍感民族节日气氛的浓郁和民族兄弟姐妹的淳朴。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摘要】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

在分析了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在首先介绍了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况,然后分析了传承现状,提出了传承模式构想,探讨了社区参与和教育对非遗传承的重要性。

结论部分给出了模式实施建议,展望了未来发展,并总结了本文的研究内容。

通过本文的研究,有望为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社区参与、教育、实施建议、未来展望、总结。

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随着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云南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和威胁。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危险,传承工作亟待加强和完善。

传统的非遗传承方式往往依赖于口口相传和师傅传徒的方式,随着社会变迁和生活方式的改变,这种传承模式逐渐面临困难和挑战。

对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模式进行深入研究,探索科学合理的传承方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通过对传承现状的分析和对传承模式的构想,可以为未来的非遗传承工作提供借鉴和启示,促进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1.2 研究目的研究目的即为明确本研究的目标和意义,指导研究的方向和深度,有助于确定研究方法和选取研究手段。

本研究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旨在通过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现状进行分析,为建立更加符合实际情况和需求的传承模式提供参考。

通过对社区参与和教育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进行讨论,探索如何将更多人融入到传承中,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研究的目的在于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新思路和实践路径,为保护和传承云南少数民族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贡献力量。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

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在云南省,有着43个民族,占全省总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不乏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被认为是中国十大民族的少数民族。

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现代化的建设逐渐影响着每个角落,少数民族文化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和不可逆行的消亡。

但同时,也有着很多人保护、传承和弘扬这样的宝贵文化遗产。

本文将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为例,探讨如何保护并传承少数民族文化。

一、文化遗产保护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一个最直观的做法是将民族文化遗产进行保护。

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保护公约列出的概念,“文化遗产是人们一代又一代创造、使用和传承下来的符合自身价值体系的物质产物和非物质文化范畴的表现形式。

”云南有很多传统节日和活动,膳食文化、舞蹈、音乐等非物质性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就成为一项重要的事业。

在保护工作的基础上,有必要通过认证和宣传来推广这些文化遗产。

很多节日被更广泛地庆祝,更多的人可以尝试喜爱少数民族饮食。

文化遗产是一份文化财富,缺乏这些宝贵资源以远古遗迹、历史事件、民族服装和工艺品为载体和推广。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文化遗产是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如今,文化作为一种资源被广泛地是用于了经济领域。

对一种发展过程中的产生并且为这个区域美学系统提供样板的建筑在经济和美学层面上的重要价值不言而喻,而在世界各地,包括中国国务院,也开始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并且通过命名与扶植的方式,推动文化产业的多样性和创新性。

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相连,每一个少数民族风情的文化年货集市、文化民俗表演等等,都是将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展示给更多人的有益力量。

这些以文化为载体的商业行为,通过传播,将云南的民族文化在经济基础上保护和传承。

三、民族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作,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它是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教育方面,国家教育标准已经着重强调扎实的民族文化知识,让同学们了解和学习其他民族的文字、历史、风俗和美术。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景颇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景颇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及其周边地区,还有分布在缅甸、印度和泰国等地。

景颇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传统文化包括语言、宗教、服饰、民俗、习惯等多个方面,这些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景颇族人民的责任,也是我们全社会的责任。

景颇族的语言是景颇语,属于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的藏缅语支。

景颇语是景颇族人民的母语,是他们日常交流的重要工具。

然而受到现代化的冲击,景颇语的使用面临着很大的挑战。

许多年轻人更愿意用汉语或英语来交流,使得景颇语的传承面临威胁。

为了保护景颇语言,我们应当重视景颇语的教育、传承和推广。

在学校加大景颇语教育的力度,组织景颇族的文化活动和节日庆典,让景颇语得到更广泛的使用,这些都是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

景颇族的宗教对其文化有着重要的影响,景颇族主要信奉藏传佛教,也有些景颇族信奉原始宗教,形成了独特多元的宗教文化。

在现代社会,宗教信仰逐渐淡化,许多景颇族逐渐丧失了对宗教的信仰。

继承和发扬景颇族的宗教文化,需要我们加强宗教教育和宗教传统的传承,让景颇族的宗教文化在当代社会得以传承和发展。

除了语言和宗教外,景颇族的服饰、民俗、习惯等方面也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景颇族的服饰以“马甲袍”、“长袖衫”、“羊角冠”等为主要特色,这些服饰体现了景颇族的民族特色和审美情趣。

景颇族的民俗和习惯也非常丰富多彩,如婚俗、葬俗、节庆等,这些民俗习惯是景颇族人民传统生活方式的体现,也是景颇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保护景颇族传统文化,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加强对景颇族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对景颇族的语言、宗教、服饰、民俗等方面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建立起完善的保护机制。

其次是加强景颇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工作,我们应当重视景颇族文化的传统教育,将景颇族的语言、宗教、服饰等传统文化载体融入学校的教育课程中,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同景颇族的传统文化。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现状

浅析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现状1. 引言1.1 背景介绍云南省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传统文化和体育活动。

作为中国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重镇,云南省不仅保留了大量珍贵的传统体育项目,还孕育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体育文化。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群体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不仅是身体锻炼的方式,更是文化传承和交流的纽带。

云南省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丰富多彩,涵盖了舞蹈、武术、射箭、赛马等多种形式。

这些传统体育项目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传承,是少数民族群体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和城乡发展的差异化,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面临着传承与保护的压力,一些项目甚至濒临失传。

本文将从传统体育的特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形式、传统体育的现状、面临的挑战以及现有的保护措施等方面对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与保护情况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进一步挖掘和传承云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价值,提出推动传统体育传承与保护的建议,探讨未来发展的趋势。

【2000字】1.2 问题提出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民族文化遗产,其中传统体育文化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在少数民族群体中逐渐失去了传承的机会,导致传统体育文化逐渐衰败。

许多年轻人对传统体育文化的了解和兴趣也逐渐减少,传承和发展受到了威胁。

现代化的生活方式和消费习惯也对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压力。

许多传统体育项目需要长时间的训练和练习,而现代社会的快节奏生活很难满足传统体育的需求,使得传统体育文化面临着被遗忘的危险。

如何有效传承和保护云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仅仅依靠个人和地方的力量可能无法完全实现传统体育的传承和保护,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更多支持和关注。

也需要探索出更加适合现代社会需求的传统体育传承模式,使传统体育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文化的融合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文化的融合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文化的融合随着时代的不断变迁,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在不断地进行着。

少数民族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以来都被视为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产。

但现如今,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少数民族文化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尤其是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文化更是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时尚风格和魅力。

本文将探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当代时尚文化的融合,以及这种融合背后的文化潮流和商业发展。

一、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融合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无疑是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源远流长、厚重、文化内涵丰富、艺术形式多样。

然而,长久以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些传统文化遭受到了污名化、忽视、甚至遗忘的命运。

然而在现代时尚文化的影响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又得到了复兴和重新评价。

时尚文化的核心在于追求个性化、多元化,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好提供了这样的素材和灵感。

所以,少数民族文化与时尚文化的融合,成为了时尚界的重要元素,也成为新兴的文化潮流。

这种融合最直观的表现莫过于少数民族服饰。

一些少数民族服饰,通过设计师的改编和创新,变成了时尚、潮流的服装款式。

比如,蒙古族的袍子、藏族的长袍,都被纳入到了现代潮流服饰中,成为了内地所谓“民族风”的典范。

同时,一些传统的手工艺品,比如壮锦、苗族蜡染、彝族刺绣、哈尼族草帽等等,也受到了设计师们的喜爱,不断地被运用到了当代时尚产品中。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元素,被运用到时尚界的其他领域中。

比如,藏族的唐卡,已经成为了现代艺术品与时尚的完美结合。

传统汉族的缂丝,也被设计师们重新演绎,成为了时尚行业的新宠。

另外,在当今全球的纹身文化中,很多人选择了喜欢的少数民族文化元素,用纹身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个性。

二、文化融合带来的商业机会文化融合不仅在时尚界得到广泛应用,而且在商业领域也获得了巨大机会。

少数民族文化已经被商家们发掘利用,不仅成为了当地旅游业的宣传卖点,还成了一些商家们获取巨额利益的途径。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

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模式浅谈彝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区。

彝族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如传统服饰、音乐舞蹈、宗教信仰等。

然而,由于现代化进程和城市化的影响,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从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传承现状、保护模式等方面进行浅谈。

一、彝族传统文化的特点作为一个少数民族,彝族有许多特点。

彝族传统文化在以下几个领域尤为突出:1. 服饰文化。

彝族传统服饰以“六异”为特点,即不同等、不同色、不同形、不同绸、不同花、不同款。

彝族的服饰富有特色,充满了文化内涵,是彝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音乐舞蹈。

彝族人民善于创作和演绎音乐舞蹈,在节日、婚礼等场合中都有着广泛的应用。

彝族的舞蹈舒展大方、华丽多彩,显得生机勃勃,给人以美的享受。

3. 宗教信仰。

彝族人民信仰多元,有本土宗教、佛教、基督教等。

彝族的宗教信仰和宗教节日,体现了其独特的信仰和文化,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二、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现状不容乐观。

随着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彝族人转而去追求城市化的生活方式,传统文化的传承逐渐失去了基础。

1. 土地流失和迁徙。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彝族人离开故土,前往城市寻找发展机遇。

这种迁徙和土地流失意味着传统文化的流失和断层。

2. 社会结构的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传统的社会结构正在被打破,新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秩序不断涌现,这使得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变得更加困难。

3. 教育问题。

彝族传统文化教育和教学资源相对匮乏,而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传承需要有良好的教育基础。

逐渐缺乏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年轻一代逐渐失去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理解。

三、彝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模式为了保护彝族传统文化,我们需要尝试不同的保护模式。

以下列举几种可能的保护模式:1. 建立文化保护基金会。

借鉴国外文化保护的经验,成立文化保护基金会,为彝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云南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转型简议

云南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转型简议

云南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转型简议引言云南是我国西南地区的一个多民族省份,素有“世界民族园”之称。

自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同时也经历了一系列文化转型的过程。

本文将对云南现代化发展与文化转型进行简要分析和讨论。

云南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云南地处边疆,历史上一直受到地理环境和交通条件的限制。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和交通网络的完善,云南逐渐融入全国的发展大潮。

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云南启动了一系列现代化建设项目,包括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农业现代化等。

这些举措为云南的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保障。

云南现代化发展的成果由于长期的努力和不懈的追求,云南在现代化建设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显著的成果。

首先,云南的交通基础设施显著改善,高速公路、铁路等交通网络不断扩大和完善,进一步加强了云南与全国各地的联系。

其次,云南的工业发展迅速,特别是以能源、化工、机械制造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和以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为云南的经济增长提供了强大动力。

此外,云南在农业现代化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通过科技和管理手段的引进,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结构调整逐渐推进。

云南文化转型的背景云南是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代表之一,拥有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资源。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云南的传统文化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挑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现代化思潮的渗透,一些传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逐渐被置于边缘。

云南文化转型的影响云南文化转型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方面,传统的民俗文化正在逐渐衰退,许多传统节日、习俗正在失去活力。

另一方面,云南的现代文化正在兴起,电影、音乐、舞蹈等现代艺术形式逐渐深入人心。

这种文化转型既带来了新的机遇,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云南文化转型的挑战与机遇在文化转型的过程中,云南面临着一些挑战和机遇。

首先,如何保护和传承本土的民族文化成为云南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需要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工作,同时,还需要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来促进传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云南景颇族传统图案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云南景颇族传统图案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

艺术探讨云南景颇族传统图案对现代图形设计的启示周星照(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设计系,湖北武汉 430072)摘 要:我国的云南地区,居住着我国45%的少数民族。

其中,景颇族作为云南少数中的一种,有着历史悠久的民族传统文化以及令人惊叹的织锦手工艺术。

随着社会的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年轻人逐渐走出深山,跨入现代化地区。

而传统织锦手工艺面临即将失传的局面,如何在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传统民族文化,是当今文化面临的重要问题。

本文从云南景颇族的织锦图案进行研究,介绍了景颇族的传统图案文化,探讨其在现代图形设计中的应用方式。

关键词:少数民族;景颇族;现代图形设计;传统图案一、景颇族传统图案的起源我国景颇族主要居住在在云南地区。

信奉万物有灵为的宗教文化,有着独有的形式对追思祖先,敬畏自然,并由此获得自然的庇佑。

景颇族的祖先在民族的发展历史中,凝结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开阔了多样的手工艺术形态,其织锦图案反映了当时的民族生活与民族信仰。

景颇族的传统图案源自其民族服饰上的织锦纹饰。

在服饰上,景颇族男女的装饰造型基本上是类似的,在各地区不同分支上存在细微的差异,但整体来说,其民族服饰的风格整体统一。

由于居住地区的的气候一年四季没有较大差异,故其民族传统服装的搭配也少有变动。

在同一地域的支系中,不同性别、不同等级的人们在服饰类型上有着细微的区别。

不同地域的支系,在服装图案种类方面也基本趋同,仅在图案大小与结构上存在细微差异。

景颇族的织锦工艺精湛、图案丰富、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基于景颇族传统织锦纹样的设计具备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文化意义。

二、景颇族传统图案的特征(一)图案的工艺特征景颇族丰富的织锦工艺文化,不仅是本民族的文化识别符号,在中国的传统织锦艺术上也具有不可忽视的研究价值。

与大部分少数民族织锦工艺不同的是,景颇族织锦的经纬向分别为不同材质的纱线。

通常以羊毛线打纬,以棉纱织经。

布料由白然印染。

织花纹样的线形曲直相间,通过抽象的几何纹,组合出了具象的物态化形象。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

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构想的研究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拥有丰富多样的少数民族文化,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承载着这些民族传统智慧和价值观念的载体。

随着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本文旨在探讨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模式的构想,以期为其保护和传承提供一些思路和建议。

一、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况云南省是中国的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之一,有25个少数民族自治县(区),占总县区数的58%。

其中有哈尼族、彝族、傣族、白族、傈僳族等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彩,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手工艺品、传统节日等。

二、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由于现代化的冲击和全球化的影响,云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面临诸多困难。

一方面,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传统的村落生活方式日渐消失,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的风险。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方式和手段也面临着现代化的挑战,比如语言、音乐、手工艺等传统技艺的失传,使得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形式愈发复杂。

1. 教育传承:加强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包括在学校加大对传统民族文化的宣传和教育力度,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理解。

2. 社区传承:建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社区传承机构,鼓励民众自主参与传统文化的传承活动,如举办传统节日庆典、手工艺品展览等。

3. 数字传承: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数字媒体等,记录和传播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图书馆,方便人们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

4. 政府支持:加强政府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出台相关政策和法规,扶持传统手工艺产业,保护民俗文化,鼓励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和交融。

五、结语云南省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财富,保护和传承工作任重道远。

只有通过教育传承、社区传承、数字传承和政府支持等多种手段的综合运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使之在现代社会继续焕发光彩。

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

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

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传承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美丽城市,是白族等少数民族的聚居地。

在现代化的浪潮中,如何传承和保护少数民族文化,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课题。

少数民族文化是大理独特的魅力所在。

白族的三道茶、扎染技艺,还有他们独特的建筑风格,都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和民族情感。

然而,现代化的进程带来了诸多挑战。

首先,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

许多年轻人为了追求更好的经济收入,纷纷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谋求发展。

这导致了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减少,一些传统技艺面临失传的危险。

其次,现代文化的冲击也不可忽视。

流行文化的盛行,让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吸引力逐渐下降。

比如,现代的娱乐方式让年轻人对传统的歌舞、戏曲等逐渐失去兴趣。

那么,在这样的背景下,如何传承大理的少数民族文化呢?教育是关键。

学校应该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的教育,开设相关的课程,让孩子们从小就了解和热爱自己的民族文化。

不仅要传授理论知识,更要注重实践,让学生亲身体验传统技艺的制作过程。

比如,可以组织学生学习扎染,从设计图案到染色,让他们在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和保护的投入。

提供资金支持,用于修复和保护古老的建筑、文物等。

还可以设立专门的奖项,鼓励传承人和年轻人投身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工作。

社会各界也应该积极参与。

企业可以与当地的少数民族合作,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品,既推动了经济发展,又传播了民族文化。

媒体要发挥宣传作用,通过电视、网络等渠道,展示少数民族文化的魅力,提高公众的认知度和关注度。

此外,要注重创新。

将少数民族文化与现代元素相结合,创造出更具吸引力的文化产品。

比如,将白族的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服装设计中,让传统与时尚相融合。

还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的培养和保护。

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保障和发展空间,让他们能够专心传承技艺。

对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

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

中国式现代化的云南实践
云南省作为中国的西南边疆地区,具有丰富的多元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路径和经验具有一定的特色。

以下是一些云南实践的方面:
多元文化融合:云南省拥有丰富的少数民族和传统文化资源,因此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多元文化的融合和保护。

通过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文化传承和教育发展,促进各民族和谐共处,实现多元文化的共生共荣。

生态环境保护:云南省地处青藏高原、亚热带、热带三大地理环境的交汇区,生态资源丰富。

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云南注重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倡导绿色发展理念,积极推动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等产业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云南省地域辽阔,东部地区相对发达,西部地区相对落后。

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云南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扶贫开发力度,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

跨境合作交流:云南省与东南亚国家接壤,具有独特的地缘优势。

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云南积极推动与周边国家的经贸合作和人文交流,发挥云南省对外开放的桥头堡作用,推动共建“一带一路”,促进区域互利共赢。

总的来说,云南在实践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注重保护和传承多元文化、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协调发展和跨境合作交流,形成了一系列独具特色的做法和经验。

这些做法和经验对于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关系亲密融洽的云南经验

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关系亲密融洽的云南经验

民族文化推动民族关系亲密融洽的云南经验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最为集中的省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

在云南,不同民族之间的交流和交融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和自然状态,这对于维护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产生了极为积极的作用。

那么,云南是如何通过推动民族文化来促进民族关系的呢?首先,“文化自信”是云南推动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理念。

各族人民都应该有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同时也应该尊重和欣赏其他民族的文化,这样才能构建一个和谐的多元文化社会。

云南省政府通过实施“加强少数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等政策,鼓励各族人民传承和弘扬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鼓励跨民族交流,在相互学习和共同发展中推动民族关系的融洽。

其次,云南省注重创建民族文化交流平台。

当代云南少数民族文化是建立在数千年以来的自然生态、现代社会和外来文化的基础上的,这就需要一个民族文化交流平台来实现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交流。

云南各级政府重视发展跨民族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如玉溪南华山世界民族文化村、昆明世博城等,这些都是推动少数民族交流、促进民族关系融洽的重要平台。

再次,云南省提倡多元文化的包容性。

“多元文化共生共治”的理念,也是云南省宣传的方向之一。

在一个多元文化的社会中,文化的包容性和融和性是非常重要的。

云南省表现出的包容性,将使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播和交流,从而增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最终实现民族关系的亲密融洽。

最后,云南省通过对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促进了家庭的文化传承。

在云南省,各族人民不仅要推广自己的民族文化,同时也要将现代化与传统文化融合在一起,使得新的文化成为一代人传给下一代的珍宝。

家庭的文化传承,是保持文化多样性和民族团结的重要途径之一,也是云南省的一项长期任务。

总之,云南在推动民族文化方面做出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令人称赞。

云南省的民族文化多样性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和发扬,各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和交融也得到了有效的促进,而这一切工作的最终目标,都是为了维护民族关系亲密融洽,促进民族团结发展。

传统与现代: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及其传承和保护——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壮族为例

传统与现代:民间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变迁及其传承和保护——以麻栗坡县猛硐乡丫口村壮族为例
要在婴 儿 的手 上拴 3根红线 ,表 示驱 邪纳 吉 。

丫 口村 壮 族 民 间传 统 文 化
( )部 分 文化 习俗 一
邻 里相 帮 的习俗 :村 里特 别 注 重 血缘 、亲缘 关
系 ,举 凡一 家有 事 ,全 村 人都 会 出面 相 帮 。 比如谁
染 红鸡 蛋 的习 俗 :村 民凡 家 里 有喜 事 ,都 要 用 植 物原 料直接 提 取 的红 色 颜 料将 鸡 蛋 染 成红 色 。婚 宴酒席 一般每 桌 要摆 放 一碗 染 成红 色 的鸡 蛋 。在 产
天 ,在 新娘 进男 方 家 的家 门 时 ,先 行 交 “ 门钱 ” 进 才进 家 。在 男方 家祖先牌 位前 举 行 “ 告祖 先 ” 的 报 仪式 ,地上 摆放 一 床席 子 ,新 郎 、新 娘 一 起跪 在 席 子上 ,贡桌 上摆 放 一 个猪 头 、三 碗 饭 、三碗 菜 、三 杯酒 ,点燃 三柱香 ,由麽 公 主持 献祭 仪式 。 家有产 妇 ,需 在 门外 挂 一 顶 帽 子 ,警 示外 人 不
2 5
பைடு நூலகம்
第2 3卷
文 山学院 学报
21 0 0年
第 4期
来 出席 的亲戚 朋 友。在 自家子 女考 取初 、高 中 ,或 是 考取 大 中专学校 时 ,也要染 红鸡蛋 祝贺。 寿礼习 俗 :壮族 有 为 自家 父 母 办 寿 筵 的习 俗 , 以示 回报 父母亲 的养育之 恩 。2 O世 纪 8 0年 代 以前 , 寿礼 为糖 、糯米粑粑 、米 、鸡 和 红米 饭 ;8 0年代 以 来 ,寿 礼为 鸡 和 礼钱 。 寿筵 的长 寿 吉 祥 物 为 寿木 、 米和鸡蛋 。
中图分 类号 :K 9 . 4 文 献标识 码 :A 文 章编 号 :17 822 6 4—9 0 2 1 )4— 0 5一o 20【0 0 0 0 2 3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的困境及对策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的困境及对策

3、个人措施
个人可以从自身做起,支持和参与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的保护与传承工作。 例如,可以购买手工艺品、参加相关活动、学习制作技艺等。
总结
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面对工业化生产、经济压力 和传承问题等困境,我们应该采取有效的对策加以保护和传承。短期对策包括加 强宣传教育、政策扶持和建立数据库等措施,长期对策则包括建立产学研合作模 式、创新发展模式以及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等。通过政府、社会和个人的共同努 力,我们相信云南少数民族手工文化将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五、未来发展方向
未来,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非遗助力云南乡村振兴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具体而言,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深入探讨和发展:
1、拓展融合领域:进一步拓展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融合领域,推动文化、 旅游、农业等产业的深度融合。
2、提升非遗价值:通过深入挖掘非遗资源,创新非遗传承方式,提升非遗 在旅游文化产业中的价值。
3、加强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和文化自信。
谢谢观看
(2)政策扶持: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年轻人从事传统手工艺品的 制作和传承工作,对手工艺企业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和资金支持。
(3)建立数据库:通过建立云南少数民族手工艺品数据库,将各类手工艺 品的制作技艺、传承人信息等进行数字化保存,有利于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 化遗产。
2、长期对策
(1)建立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高校和企业可以共同建立产学研合作基 地,将传统手工艺品制作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提高生产效率和品质,降低生 产成本,使手工艺品更具市场竞争力。
云南位于中国西南部,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省份。这里不仅拥有丰富的 自然资源和独特的地理环境,还拥有丰富多彩的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以 下简称非遗)。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与非 遗在云南乡村振兴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本次演示将探讨少数民族旅游文化产业 与非遗助力云南乡村振兴的情况。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对云南少数名族的看法和感受

谈谈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看法和感受。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精神财富。

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影响、相互交融,不断丰富和发展着云南文化的内涵,提高了云南文化认同感和向心力。

云南省历来高度重视和关心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取得了历史性的重大成就。

繁荣发展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事业,是云南省一项长期而重大的战略任务。

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本民族独具特色和风格各异的文化。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差异较大,具有不同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表现在服饰、饮食、居住、婚姻、礼仪、丧葬等多方面。

国家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少数民族享有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

在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政府对少数民族保持或改革本民族风俗习惯的权利加以保护。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尊重和保护,各民族都可以自由地保持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

我省一直坚持各民族平等的原则,不断推动少数民族文化发展。

既继承、保护、弘扬少数民族文化,又推动云南各民族文化相互借鉴、加强交流、和谐发展。

然而,现代化的推进过程中必然伴随着对传统文化的冲击,这是世界现代史和当代社会发展中极具普遍性的问题;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占人口多数的民族还是少数民族,都是如此。

在我国改革开放引导的现代化进程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交流空前扩大,各种现代传媒的传布速度和传布范围达至空前,各种传统文化受现代文化的冲击也都达至空前。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当然也已面临危机:一些民族歌谣、曲艺、传说等开始失传;一些精湛的民族工艺和建筑开始衰微;一些灵验有效的民族医药失去了市场;一些有利于培养人类美德的传统礼仪和习俗被逐渐废弃等等。

时至今日,这种状况有增无减。

对此我省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进行了着力弘扬。

我国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是促进民族繁荣的政策。

这种繁荣既包括政治、经济、科技教育和思想道德水平及人口规模和素质等方面的全面提高,也包括各民族优秀文化的充分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
在社会转型时期,少数民族面临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冲突、调适的重大问题。

在这种历史性的文化变迁大潮中,如何传承少数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被誉为少数民族之乡。

有26个世居民族,由于它独特的地理位置、自然环境以及历史悠久的文化背景,创造了多姿多彩、博大精深的云南少数民族文化。

少数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各民族、各地区的具体条件不同,所以,文化的发生或早或迟,发展或快或慢,各有所长又各有所缺。

但都独立创造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特色文化,并归属于中华大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文化发展多元化日趋明显的当代社会,民族文化受到空前重视。

然而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空前的冲击,正面临消逝的危机。

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飞速消逝的情况下,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已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云南是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也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

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尊重差异,解决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传承与发展问题,形成文化多样性已成为和谐社会题中应有之义。

一、现代化进程中,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一)对少数民族现代化的界定
1.现代化概念的界定
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前进的步伐不断加快,但对现代化这个概念的界定还存在一定分歧。

大多数人对现代化的理解与描绘较模糊,尚未呈现一个清晰的认识。

每位学者对现代化的含义都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做出不同的解说。

我国现代化理论家罗荣渠教授认为现代化不是一个自然的社会演变过程,它是落后国家采取高效率的途径,通过有计划的经济技术改造和学习世界先进,带动广泛的社会改革,以迅速赶上先进工业国和适应现代世界环境的发展过程。

严英龙研究员认为现代化就是以市场原则为取向,以工业化为主要表现形式的现代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代替,并引起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适应性变革的过程。

厉以宁教授认为,现代化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下,经济、社会、文化、习惯以及人们的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等方面发生重要变化的过程。

随着这一进程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得以不断的改善,社会运行效率得以不断提高。

马崇明认为所谓的现代化就是工业革命以来随着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广泛应用而导致的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以及社会机构的根本变化。


2.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的界定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是指: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文化与社会发生同质、同向的变迁。

“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包括物质层面、制度层面和行为层面的现代化。

简单的说,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可以理解为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

在现代化进程中,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变迁,不是用别的文化去代替传统文化,不是让少数民族舍弃传统而另就,而是用传统文化的积极力量推动现代化,通过现代化发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现代化对于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既是机遇也是挑战。

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能够适应新的历史条件,在现代化进程中传承与发展,创造出新的少数民族文化。

另一方面,少数民族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可避免的要和其他文化发生交流和碰撞。

(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的界定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历史上创造的文化的总和,包含着有形的物质文化,但更多体现在精神文化方面。

“进入现代社会后,传统文化作为历史的积淀仍在各民族中不同程度的传承了下来。

传统文化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拢聚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生命在现实生活中的延续”②这部分少
数民族的传统文化经过了长时间形成,积淀并传承下来。

并且在现实生活中继承,仍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

从古至今,学者们普遍认为应该保护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并且都积极的为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出谋划策,各抒己见。

当前学术界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较大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是原封不动的保留,侧重于原生态的保护,原汁原味的保留。

这些学者认为如果保护措施和手段改变了传统文化的原貌,实际上是对文化的变革甚至是异化,就背离了保护的原意。

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意义
(一)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对文化多样性观念的本质把握
古往今来,人类社会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始终面对着文化差异和社会生活多样的客观现实。

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之于民族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建设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在长期发展过程中沉淀的产物。

只有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尊重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差异性,才能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和汉族文化在交流中走向融合,促进文化共同繁荣,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建设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有利于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和谐社会当然包括各民族和谐相处。

在一个多民族国家,各民族的和谐相处,是减少社会矛盾,建构和谐社会的前提。

而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正是实现少数民族文化之间、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文化之间的和谐,最终将建设“精神家园”落到实处,共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

(三)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需要
“文化的生命在于传承,文化的繁荣在于发展,传承的过程本身就包含了发展,而发展的过程本身就体现了传承。

因此,文化的活力只能在发展中得以展现和延续。

相对于变化发展的世界,停滞也就意味着失去了活力”③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是少数民族自身发展的需要。

如果没有结合当代实际的传承,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最终将因为落后于社会发展进程而被遗弃。

(四)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能促进少数民族经济社会的发展,加快现代化进程的步伐
“民族传统文化作为民族这种社会共同体特有的实质“内核”不仅在历史上为维系民族的认同与团结,生存与发展起到过重要作用,对于民族地区经济建设活动,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成为决定许多重大经济活动能否取得预期效果的重要因素”[5]民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社会力量,有着浑厚的社会基础,构成了一个社会发展的起点,影响着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且与社会现实生活相交融。

因此,文化之于社会现实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五)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存亡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地大物博、少数民族众多,不同民族有着各自的历史,文化、心理,各民族的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各自的特点,使得现代化发展呈现出很多特殊的、复杂的问题。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显得异常的复杂和艰难。

现代化的推进必然引起民族文化的变迁,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受到了冲击,它的传承面临着更大的难题。

加上外来文化的冲击以及国家行政的干预,机遇与难题并存,形成诸多急剧复杂的变异。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现代化进程驱动着各民族为获得更多的物质利益而奋斗。

由于经济社会发展长期落后,生产力水平低,一些民族对本民族的传统文化丧失信心,导致很多文化都出现了流失加剧的危机。

这个危机有可能使少数民族历经数千年历史发展积淀下来的珍贵
文化遗产在一段时间后大部分丢失。

因此,在少数民族传统文化面临危机的时候,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显得尤为重要。

总之,云南各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给云南乃至中国的传统文化增添了奇光异彩,是发掘和弘扬传统文化的一块风水宝地。

因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联结着民族的历史、现实和未来,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宏伟大业,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保护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具有重大的意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