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学考研题库【课后习题(1-11章)】【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金融机构体系)【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1章金融机构体系1.为什么现代经济社会中需要存在金融机构?答:金融机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因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其在现代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
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1)金融机构是一国资金活动的总枢纽,它通过筹集和融通资金,引导资金流向并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生产要素的利用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2)金融机构是金融产业的载体,它们以自有资本为基础,充分运用社会资本,吸纳各种人才就业,在为社会创造金融工具、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创造价值,获取利润。
它们不仅是第三产业最重要的部分,也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的支柱产业。
(3)金融机构是一国政府调节、管理经济活动的主要对象,是一国经济健康、有序、稳定运行的保证。
2.请列举出金融机构有哪几个基本功能。
答:金融机构是适应商品经济发展内生的多样化金融需求而产生的,因此,金融机构在其产生时就具有服务于经济社会的多种功能。
(1)便利支付结算金融机构提供有效的支付结算服务是其适应经济发展需求而较早产生的功能。
(2)促进资金融通促进资金融通指金融机构充当专业的资金融通媒介,促进各种社会闲置资金的有效利用。
(3)降低交易成本降低交易成本是指金融机构通过规模经营和专业化运作,适度竞争,可以合理控制利率、费用、时间等成本,取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并使得投融资活动最终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的交易成本来进行,从而满足迅速增长的投融资需求。
(4)改善信息不对称由于金融机构利用自身的优势能够及时搜集、获取比较真实、完整的信息,通过专业分析判断,据此选择合适的借款人和投资项目,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专业化的监控。
(5)转移与管理风险转移与管理风险是指金融机构通过各种业务、技术和管理,分散、转移、控制或减轻金融、经济和社会活动中的各种风险。
(6)创造信用与存款货币金融机构在其业务活动中可以创造各种信用工具,中央银行的资产业务可以直接授信给金融机构,负债业务可以直接发行信用货币。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中介体系)【圣才出品】

第5章金融中介体系5.1 复习笔记一、金融中介及其包括的范围1.金融中介的定义与范围(1)金融中介定义金融中介是指从事各种金融活动的组织,也称金融中介机构或金融机构。
其基本功能就是在间接融资过程中作为连接资金需求者与资金盈余者的桥梁,促使资金从盈余者流向需求者,实现金融资源的重新配置。
(2)金融中介范围①在间接融资领域中,与资金余缺双方进行金融交易的金融中介有各种类型的银行。
②在直接融资领域中,为筹资者和投资者双方牵线搭桥,提供策划、咨询、承销、经纪服务的金融中介,包括投资银行、证券公司、证券经纪人、金融市场上的各种基金以及证券交易所。
③各种保险事业。
④从事信托、金融租赁、土地和房地产金融活动的机构。
2.金融中介的国际分类(1)联合国统计署的分类①按经济活动类型分类,把现今世界上的经济活动分成17个大类。
金融中介,是其中的一大类,包括的内容是:不包含保险和养老基金的金融中介机构;保险和养老基金;辅助性金融中介。
②按中心产品的分类,共分6大类。
金融产品属于服务性质的产品。
“金融中介、保险及辅助服务”包括的内容是:金融中介服务;投资银行服务;保险和养老基金服务;再保险服务;金融中介辅助服务;保险和养老基金辅助服务。
(2)国民核算体系SNA对金融业按机构的分类①中央银行;②其他存款公司;③其他金融中介机构,如投资银行;④金融辅助机构;⑤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
3.金融服务业的特点(1)金融资产比率极高在金融中介资产负债表中,金融资产与实物资产相比,具有其他产业不能比拟的极高比例。
(2)高负债率金融业务的自有资本与资金来源相比,所占比例过低。
一般企业的该比例要高许多。
(3)高风险产业高负债率决定了金融业务的高风险。
(4)政府的严格监管高风险和高负债率的特征决定了政府对其的严格监管。
(5)追求利润作为企业这是与一般产业的共同特征。
二、中国的金融中介体系我国目前形成了以银行体系(包括中央银行和各类商业银行)为主体,多种金融机构并存的金融中介体系格局,具体如图5-1所示。
黄达《金融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监管(圣才出品)

第28章金融监管[视频讲解]28.1 复习笔记一、金融监管的界说和理论1.金融监管及其范围(1)金融监管的概念金融监管是金融监督和金融管理的复合词。
金融监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金融监管是指金融监管当局依据国家法律法规的授权对金融业实施监督、约束、管制,使之依法稳健运行的行为总称。
广义的金融监管除主管当局之外,还包括金融机构的内部控制与稽核、行业自律性组织的监督及社会中介组织的监督。
(2)金融监管的范围金融监管的范围涉及金融的各个领域,如:对存款货币银行的监管、对非存款货币银行的监管、对短期货币市场的监管、对资本市场和证券业以及各类投资基金的监管、对外汇市场的监管、对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监管、对保险业的监管等等。
2.金融监管的基本原则(1)依法监管原则一是对金融机构进行监督管理,必须有法律、法规为据;二是金融机构对法律、法规所规定的监管要求必须接受,不能有例外;三是金融管理当局实施监管必须依法行事。
只有如此,才能保证监管的权威性、严肃性、强制性和一贯性,才能保证监管的有效性。
(2)合理、适度竞争原则金融监管当局的监管重心应放在保护、维持、培育、创造一个公平、高效、适度、有序的竞争环境上:既要避免造成金融高度垄断,排斥竞争,从而丧失效率与活力,又要防止出现过度竞争、破坏性竞争,从而波及金融业的安全和稳定。
(3)自我约束和外部强制相结合的原则金融监管不能代替一切,监管应该注意使用有效的监管手段,一方面,消除被监管对象不正当的经营行为,化解其经营中存在的风险,另一方面,要把培养被监管对象自身管理能力作为监管工作之一。
(4)安全稳定与经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要求金融业安全稳健经营是金融监管中心目标,提高金融效率是金融监管的基本要求,金融监管当局要把二者协调起来。
(5)监管内容、方式、手段等要适时调整原则金融监管的内容、方式、手段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金融监管当局要根据不同时期、不同情况及时调整金融监管的内容、方式、手段。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圣才出品】

第2章国际货币体系与汇率制度2.1 复习笔记一、国际货币体系1.国际货币体系的含义一国货币制度问题超出国界时,就成为国际货币制度或国际货币体系的问题。
货币在国际交往之中,主要涉及国际储备资产的确定、汇率制度的安排和国际收支调节方式。
2.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金汇兑本位是一种必须有双边的国际安排才能成立的国际货币体系。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曾短暂存在过金汇兑本位。
金汇兑本位下国际货币体系的特点是:各国货币依然维持金平价,即规定有含金量。
但只是一种不完全的金平价,本币不能自由兑换成黄金,而是通过兑换外汇间接与黄金联系;汇率实际上是一种钉住汇率制度,即与某一特定强国的货币挂钩;一国政府当局或中央银行除持有黄金储备外,还持有大量外汇——与之挂钩的强国货币,以保证本币可以通过兑换为外汇来保持稳定。
金汇兑本位下的国际货币体系是国际货币体系突破黄金结束的开端。
3.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1)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特点是其为双挂钩制度,即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确定黄金官价为1盎司黄金等于35美元,各国政府可随时按此官价用美元向美国兑换黄金;其他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率,各国的中央银行有义务干预外汇市场以维持汇率波动幅度不超过±1%(1971年12月后调整为±2.25%)。
这个体系是在美国在世界经济中占据绝对优势的条件下建立的,因而其盛衰与美国经济实力和地位的变化有着密切联系。
(2)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终结1976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通过了取消固定汇率的决议,并于1978年4月1日起正式生效,这标志着布雷顿制度的彻底崩溃。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美元的中心地位已被否定,因为对于世界各国的货币来说,其汇率浮动的主要依据依然是美元。
(3)浮动汇率制197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临时委员会在牙买加首都金斯敦达成《牙买加协议》,宣布废除黄金官价,实行黄金非货币化,以特别提款权(SDR)作为主要国际储备资产,各国可自由选择汇率制度。
博迪《金融学》第2版课章节练习及详解(期权市场与或有索取权市场)【圣才出品】

博迪《金融学》第2版课章节练习及详解第15章期权市场与或有索取权市场一、概念题1.欧式期权(华南理工大学2011金融硕士)答:按照买方执行期权时对行权时间规定的不同,可以将期权分为美式期权和欧式期权。
其中,欧式期权是指买入期权的一方必须在期权到期日当天才能行使的期权。
期权买方在期权合约到期日之前不能行使权利,在到期日之后期权作废,买方权利随之消失。
欧式期权合约给持有者较小的行使期权选择的机会,缺乏灵活性,因而期权费也相对较低。
2.金融期权(东南大学2012金融硕士;东北师范大学2005研;人大2001研;武汉理工大学2006研)答:金融期权是期权交易中,买卖双方参与交易时签订的合同,规定了买卖双方并不对称的权利和义务。
一般根据合约规定,合约卖方在买方执行期权时,有义务必须履行合约规定,具有强制性,而合约买方有权利选择是否执行、转售、放弃期权,不具有强制性,但为了取得这一权利,买方需要支付一定的期权费。
期权合约的内容主要包括:(1)期权的类型,即选择美式期权还是欧式期权,确定在到期日前能不能交割;(2)交易的金融资产或商品的种类、数量,种类包括股票、国债、商品和指数等等;(3)保证金比率的规定,一般只需卖方缴纳;(4)期权的期限和到期日,期权合约的有效期限一般为3个月,到期日为该月的第三个星期六;(5)协定价格与期权费。
此外,期权合约还涉及交易时间、交易方法、货币选择、结算、价格波动幅度等方面的内容。
3.看涨期权与看跌期权(东北财大2006研;人行1995研)答:根据买卖行为的不同,期权可分为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
看涨期权,又称“买方期权”、“买权”、“敲进”,它赋予买方一种权利,在期权合约到期日或有效期间内可以按照执行价格买进一定数量标的物。
当人们预测标的物市场价格有上涨趋势时,购买这种期权,若该金融资产或商品市场价格超过协定价格,买方会行使期权,以协定价格买入合约标的物,再以市场价格卖出,当差价超过期权费,买方获利。
杨长江《国际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汇率决定理论【圣才出品】

第五章汇率决定理论(上)一、重要概念1.金币本位制答:金本位制最初是指金币本位制,即以黄金为货币制度的基础,黄金直接参与流通的货币制度。
在金币本位制度下,各国都规定金币的法定含金量。
两种不同货币之间的比价,由它们各自的含金量对比来决定。
在金本位制度下,汇率决定的基础是铸币平价。
实际经济中的汇率则因供求关系而围绕铸币平价上下波动,但其波动的幅度受制于黄金输送点。
2.金块本位制答:金币本位制度发展到后期,由于黄金产量跟不上经济发展对货币日益增长的需求,黄金参与流通、支付的程度下降,其作用逐渐被以其为基础的纸币所取代。
只有当大规模支付需要时,黄金才出马,以金块的形式参与流通和支付。
这种形式的货币制度,我们又称它为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依然是一种金本位制,因为在这种制度下,纸币的价值是以黄金为基础,代表黄金流通,并与黄金保持固定的比价。
黄金仍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清算和支付。
3.金汇兑换本位制答: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为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
金汇兑本位制度下,黄金储备集中在政府手中,在日常生活中,黄金不再具有流通手段的职能,输出入受到了极大限制。
黄金只发挥储藏手段和稳定纸币价值的作用。
一战期间以及1922--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为筹集资金以应付战争和刺激经济,大量发行纸币,导致纸币与黄金之间的固定比价无法维持,金汇兑本位制在几经反复后终于瓦解。
4.法币答:在金汇兑本位制度下,纸币成了法定的偿付货币,简称法币;政府宣布单位纸币的代表金量并维护纸币黄金比价;纸币充当价值尺度、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并能同黄金按政府宣布的比价自由兑换。
5.金平价答:金平价,就是两种货币含金量或所代表金量的对比。
铸币平价和法定平价都是金平价的表现形式。
6.铸币平价答:铸币平价是金平价的一种表现形式。
博迪《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及详解(金融学)【圣才出品】

博迪《金融学》第2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章金融学一、概念题1.金融学(finance)答:金融学是一项针对人们怎样跨期配置稀缺资源的研究。
其主要研究货币领域的理论及货币资本资源的配置与选择、货币与经济的关系及货币对经济的影响、现代银行体系的理论和经营活动的经济学科,是当代经济学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又极为重要的分支。
金融学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诸如货币原理、货币信用与利息原理、金融市场与银行体系、储蓄与投资、保险、信托、证券交易、货币理论、货币政策、汇率及国际金融等。
2.金融体系(financial system)答:金融体系是金融市场以及其他金融机构的集合,这些集合被用于金融合同的订立以及资产和风险的交换。
金融体系是由连接资金盈余者和资金短缺者的一系列金融中介机构和金融市场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体,包括股票、债券和其他金融工具的市场、金融中介(如银行和保险公司)、金融服务公司(如金融咨询公司)以及监控管理所有这些单位的管理机构等。
研究金融体系如何发展演变是金融学科的重要方面。
3.资产(assets)答:资产是指个人、公司或者组织拥有的具有商业或交换价值的任何物品,它能在未来产生经济利益,资产有三个非常重要的特征:①能在未来产生经济利益;②由实体控制;③由过去发生的事项或交易产生。
在国民账户体系中,资产是指经济资产,即所有者能对其行使所有权,并在持有或使用期间可以从中获得经济利益的资源或实体。
资产可分为金融资产和非金融资产两大类。
金融资产是指以价值形态或以金融工具形式存在的资产,它包括金融债权以及货币黄金和特别提款权。
非金融资产是指非金融性的资产,它包括生产资产和非生产资产。
在企业财务会计中,资产是指由过去的交易和事项所形成的,并由企业拥有或控制,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
按流动性可分为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两大类。
流动资产是指企业可以在一年或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者耗用的资产。
非流动资产是指不能在一年或者超过一年的一个营业周期内变现或耗用的资产。
裴平《国际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1~3章【圣才出品】

第1章国际收支1.1 复习笔记在开放经济条件下,一国宏观经济目标是同时实现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
内部均衡目标包括充分就业、价格稳定和经济增长,外部均衡目标是国际收支均衡。
国际收支的理论与政策体系,不仅是国际金融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开放经济宏观经济学的重要内容。
一、国际收支账户分析1.国际收支概念国际收支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国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的全部经济交易的货币价值总和。
国际收支概念的内涵非常丰富,应从以下三方面理解和把握这一概念。
(1)国际收支是一个流量概念。
期限可以是一年,也可以是一个季度或一个月,但通常以一年作为报告期。
(2)居民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领土内具有经济利益的经济单位,包括自然人、法人和政府机构三类。
非居民包括身在国外且代表本国政府的个人,设在该国的外国使领馆和国际组织机构,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以及世界银行等。
(3)国际收支是以交易为基础的,它是居民与非居民之间所发生经济交易的货币记录。
交易包含四种类型:①交换,即指一个经济体向另外一个经济体提供一种经济价值(包括货物、服务、收入等实际资源和金融资产)并从对方得到等值的回报;②转移,即指一个经济体向另外一个经济体提供了经济价值,但没有得到任何补偿;③移居,是指一个人把住所从一个经济体搬迁到另一个经济体的行为;④其他根据推论而存在的交易。
2.国际收支平衡表国际收支平衡表是一国根据国际经济交易的内容和范围设置项目和账户,按照复式簿记原理,系统地记录该国在一定时期内各种对外往来所引起的全部国际经济交易的统计报表。
(1)经常账户(Current Account)经常账户是国际收支平衡表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账户,它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与其它国家(或地区)之间实际资源的转移,包括货物、服务、收入和经常转移四个项目。
①货物(Goods)。
货物包括一般商品、用于加工的货物、货物修理、各种运输工具在港口购买的货物和非货币黄金。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详解-第一章至第十一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及详解第1章生活中的金融:从经济主体的财务活动谈起1.如何理解金融源于社会经济生活?答:金融在人们的经济活动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各经济主体的生产、经营、消费、支付等活动都需要用货币来支付;一些经济主体有资金盈余,他们需要把资金存放银行或投资等,而另一些经济主体存在资金短缺,他们需要通过各种方式融入资金。
与之相适应,有专门的机构发行货币,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有专门的市场融通资金和交易金融产品;有专设的机构进行管理和监督,由此形成金融体系。
可见,金融源于生活,融入日常经济活动之中。
2.如何理解四部门之间的经济金融活动以及开放经济下国内外各部门的经济金融活动?答:(1)封闭经济由居民(亦称“住户”)、非金融企业、金融机构与政府这四大经济部门组成,各经济部门内部及不同的经济部门之间不断地发生着各种各样的经济活动,并引起错综复杂的资金活动。
如果不考虑同一个经济部门内部不同主体之间的经济活动,单是考察部门之间的经济活动与资金流动,可以发现所有的经济部门都无法独立、封闭地生存。
同时,居民、非金融企业、政府三个部门都不可避免地与金融机构发生关系。
居民需要把节余的资金存放银行、投资证券或购买保险等,也需要在资金不足时向银行申请贷款(如住房按揭贷款);非金融企业需要通过银行、进行资金结算,办理存款、贷款、信托、租赁等业务,或在证券市场通过股票、债券等工具融入资金等;政府也需要通过银行来实现资金调度、划拨,其银行账户会形成一定的存款,同时需要在证券市场上发行政府债券进行融资等。
(2)对于开放经济而言,本国各经济部门不可避免地与国外经济部门发生经济关系,产生国际金融活动。
开放部门的对外金融活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外贸易和劳务所产生的国际结算与融资;二是投资活动,包括实业投资或纯粹的金融投资。
3.你能看懂资金流量表吗?试描述表中各栏目的关系。
答:(1)资金流量表是以全社会资金运动为对象的核算表。
黄达《金融学》(第4版)章节题库-第3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圣才出品】

第3章 信用、利息与信用形式一、概念题1.信用答: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
偿还性和付息性是其基本特征。
信用的最基本的职能是动员闲置资金并加以再分配,第二个职能是提供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
信用是国民收入再分配环节中的一个范畴,信用分配是建立在社会总资金运动中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基础上的第三次分配。
信用是一种动员暂时闲置资金的行为,在这种借贷行为中,所有权没有发生变化,资金的使用权发生了转让,从而使各主体可支配的资金规模发生了变化,因此,信用没有自己独立的资金可分配领域,而是与企业初次分配和财政二次分配重叠,是建立在前两次分配基础之上的第三次资金分配。
在现代银行制度下,货币供应量的增加主要通过中央银行发放再贷款、办理再贴现和公开市场业务实现;货币供应量的收缩则做相反操作。
流通中的现金属于中央银行的负债,通过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中央银行提款获得增加。
因此,无论是从中央银行层面,还是从商业银行层面来讲,信用活动本身都包含着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的职能,创造货币的职能主要是指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的信用行为。
2.消费信用[北京师范大学2000研;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5研;东北财经大学2006研]答:消费信用是指企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用于生活消费目的的信用。
消费信用与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并无本质区别,只是授信对象和授信目的有所不同。
从授信对象来看,消费信用的债务人是消费者,即使用生活资料的个人和家庭。
从信用目的来看,是为了满足和扩大消费者对消费资料的需求。
消费信用有两种基本方式:分期付款和消费信贷。
分期付款是消费者在购买耐用消费品时,按规定比例支付一部分货款,其余部分要在一定时间内分期偿还,在货款付清之前,消费品的所有权仍属于卖方。
消费信贷是指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直接以货币形式向消费者提供的以消费为目的的贷款,一般是用于购买耐用消费品、住房以及支付旅游费用等。
戴国强《货币金融学》配套题库-章节题库-金融创新【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金融创新一、概念题1.电话银行答:电话银行是指利用现代通信手段和数字语言转换技术发展起来的新型银行。
在银行电子计算机联网的营业网点开立账户的客户,在申请后,不论在家里、办公室里或出差在外,只要拨通电话银行的服务专线,即可获得所需信息和服务。
电话银行可以提供信用卡授权、调拨存款、转账、查核账务、存折挂失、更改密码、查询股票交易等服务。
电话银行是当今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先进的金融交易工具。
2.金融创新(吉林大学2002研)答:金融创新是指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其活动中,为生产、发展和迎合客户的需要对各种金融要素实行新的组合而创造的新的金融产品、新的金融交易方式以及新的金融市场和新的金融机构等一系列的变革行为。
其内容包括:(1)金融业务、金融工具的创新;(2)金融服务的创新;(3)金融机构职能与金融市场的创新等。
3.资产证券化(武汉理工大学2004研;吉林大学2003研;东北财大2001研)答:资产证券化指的是通过对流动性差,或者说不能立即变现,但却有稳定的预期收益的资产进行重组,将其转换为可以公开买卖的证券的过程,它是证券化的高级阶段。
按照被证券化的资产种类区分,资产证券化可以被分为实物资产的证券化和金融资产的证券化。
资产证券化的几个关键步骤是:(1)资产的出售,资产出售须以买卖双方已签订的书面资产买卖协议为依据,出售时卖方拥有对标的资产的全部权利,买方要对标的资产支付对价;(2)信用提高,资产证券化需要对资产支持证券进行信用提高,信用提高可以由发起人,也可以由第三方进行;(3)资产证券的信用评级,信用评级由专门评级机构应资产证券发行人或承销人的委托进行。
评级考虑因素不包括由利率变动等因素导致的市场风险,或基础资产提前支付所引起的风险,而主要考虑资产的信用风险;(4)发售证券,经过信用提高和信用评级后,即可通过投资银行发售证券,获取收入,以向发起人支付购买资产的价格。
4.金融中介创新理论答:金融中介创新理论是西方经济学界探讨金融创新原因的理论之一,格利(J.Gurley)和肖(E.Shaw)认为,金融中介是经济增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部分,金融创新是企业需求与金融部门提供服务相匹配的结果。
博迪《金融学》复习笔记及课后习题详解-第11~14章【圣才出品】

利率风险叏决二经济主体的立场,即经济主体是借款者迓是贷款者。 仅储蓄者的角度(贷款人)看,利率风险是利率下跌的风险。利率保险的形式是有一个 利率的最低限价,即保证最低的利率水平。仅借款人的角度看,利率风险是利率上涨的风险。 利率保险的形式是有一个利率的最高限价,即保证最高的利率水平。
考点四:最小化对冲成朓 经常存在多种决策制定者可以利用的对冲风险机制。弼存在多二一种的对冲风险递徂 时,一位理性的管理者将选择花费最少的那种递徂。
考点五:投保不对冲
3 / 120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规频学习平台
投保不对冲乊间存在根朓的差别。对冲时,通过放弃获利的潜在可能性消除了损失的风 险;投保时,为消除损失风险的同时保留获利的潜在可能性支付了一笔保险费。
圣才电子书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规频学习平台
第 11 章 对冲、投保和分散化
11.1 复习笔记
【知识框架】
远期合约 使用远期合约和期货合约对冲风险 期货合约
关于风险与风险转移的三个重要论点
运用互换合约对冲汇率风险
通过针对负债配比资产对冲缺口风险
最小化对冲成本
对 冲
考点九:作为保险的朏权 朏权是保险合约的另一种普遍存在的类型,它是在朑杢以固定价格质买戒出售一定数量 的标的物的权利。朏权合约和迖朏合约有区别,迖朏合约是在朑杢挄照固定价格买卖一定数 量的标的物的义务。 所有给予合约一斱挄照预先约定的执行价格买卖某物权利的合约都是一项朏权。返里存 在和所买卖物品同样多的丌同朏权合约类型:商品朏权、股票朏权、利率朏权、汇率朏权等。 朏权合约中常常用到一亗特殊的名词: (1)挄照固定价格质买特定物品的朏权称为买入朏权(call);挄照固定价格出售特定 物品的朏权称为卖出朏权(put)。 (2)朏权合约中约定的固定价格称为朏权的执行价格(strike price)戒行权价格 (exercise price)。 (3)在其后朏权丌能再被执行的日朏称为朏权的有效朏限戔止日(expiration date) 戒到朏日(maturity date)。 (4)如果一项朏权叧能在到朏日弼日被执行,那么称乊为欤式朏权;如果一项朏权可 以在到朏日乊前的仸何时间,包括到朏日弼日被执行,那么称乊为美式朏权。
黄达《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金融体系结构)【圣才出品】

第10章金融体系结构10.1 复习笔记一、金融体系与金融功能1.金融体系金融体系的构成要素:(1)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
由货币制度所规范的货币流通可以说是金融体系赖以展开的基座、平台。
(2)金融机构与金融市场。
金融市场和金融机构,是融资运作的两大领域。
人们常常把融资的两种形式——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分别与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挂钩:金融市场是直接融资领域;金融中介是间接融资领域。
这两者是构成金融体系实体的两个互补的部分。
金融体系是由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机构所构成。
(3)金融工具。
没有脱离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的金融工具;也没有不存在金融工具的金融市场和金融中介。
(4)金融制度和调控机制。
金融产品在一定程度上是准公共产品。
因此,国家的管制框架就成为金融体系中一个密不可分的组成部分。
金融市场与金融中介机构相互之间的关系,实际会涉及整个金融体系,是有关金融体系的全局问题。
2.金融功能20世纪90年代初,国外学界提出了金融功能分析框架。
金融功能观是指应当从功能而不是机构分析不同国度、不同时期的金融机构为什么大不相同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原因有两点:①金融功能比金融机构更为稳定;②机构的形式随功能而变化,机构之间的创新和竞争最终会导致金融系统执行各项功能的效率提高。
金融功能框架并非限于金融机构,更着眼于金融市场。
金融系统基本功能可分为六项:(1)在时间和空间上转移资源;(2)提供分散、转移和管理风险的途径;(3)提供清算和结算的途径以完结产品、服务和各种资产的交易;(4)提供了集中资本和股份分割的机制;(5)提供价格信息;(6)提供解决“激励”问题的方法。
二、金融体系的两种结构1.中介与市场对比的不同结构金融功能由金融中介和金融市场的运作来实现。
但在现实世界中,在不同的国家,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这两者在金融体系中的对比却有不同的格局。
例如,在美国的金融体系,资本市场非常发达,而在欧洲大陆很多国家,例如德国和法国,则是大银行在金融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货币与货币制度)【圣才出品】

李健《金融学》课后习题及详解第2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你是如何看待货币在经济活动中的作用与影响的?答:(1)货币在经济中的作用具体表现在:①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降低了商品交换的信息搜寻成本,提高了交换效率,促进了商品流通与市场的扩大;②克服了价值衡量与交换比率确定等交易困难,为顺利实现商品交换提供了便利;③可以通过支付冲抵部分交易金额,进而节约流通费用,还可以通过非现金结算加速资金周转;④提供了最具流动性的价值贮藏和资产保存形式,在财富日益增长的过程中丰富了人们的贮藏手段和投资形式;⑤通过在发挥支付手段时形成的活期存款和发挥资产职能所形成的定期存款等,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集中,使得金融体系能够有效利用社会资金,这是现代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最重要的前提条件。
(2)货币对人类的生产方式、生存方式乃至思想意识的发展也都产生了重要影响。
①货币成为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特殊力量。
因为它的存在使人们的生产活动和生活突破了狭小的天地。
②货币出现以后,人们的活动领域大为扩展.人们的思想也就不再受某地传统习俗及偏见的束缚,激发了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对商品生产的扩大、社会的发展和思想文化的进步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③人们可以利用货币去进行财富的积累和承袭,这就激发了人们创造财富的欲望,随之而来的,也为资本积累和利用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创造了条件。
同样需要重视的是,货币在发挥各种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对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的意识形态产生了一些负面的影响。
①由于货币的出现将交换过程分离为买和卖两个环节,使得商品买卖脱节和供求失衡成为可能。
②货币在发挥支付手段职能时形成了经济主体之间复杂的债务链条,产生了债务危机的可能性。
③货币的跨时支付使得财政超分配和信用膨胀成为可能,货币过多会造成通货膨胀,而货币过少又会影响商品价值的实现,导致价格下跌。
④把货币神化为主宰操纵人生与命运的偶像加以崇拜的货币拜物教,会扭曲人类的思想与行为,祸害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曹龙骐《金融学》(第3版)配套题库-章节练习及详解-货币供给【圣才出品】

第八章货币供给一、概念题1.货币创造(厦门大学1998研)答:又称“信用创造”。
指在整个银行系统利用超额准备金进行贷款或投资的过程中,活期存款的扩大所引起的货币供给量的增加。
商业银行收存一笔现金,其中一部分按法定准备金率保留作为准备金,其余部分(超额准备金)可用来进行贷款或购买有价证券,以增加银行收益。
一般相应增加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在该行户头中的活期存款方式支付,因而创造出一笔派生存款。
借款人或证券卖主可以开出支票使用这存款。
收款人可将支票存入与他往来的另一家银行。
这第二家银行由于存款增加,又可将其中超额准备金部分贷放出去,创造出另一笔派生存款。
如此类推,银行系统将可创造出数倍于原始存款的派生存款。
创造货币的先决条件是有人借款。
由一笔原始存款创造出的派生存款的数量取决于法定准备金比率的大小和现金漏损情况,即借款人在借款中持有现金而不保持活期存款的比例。
2.部分准备制答:指银行对于吸收的存款,不保留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而只保留其中一定百分比以应付客户提现,其余部分则通过贷款等资产业务运用出去的准备制度。
部分准备制度是相对于十足准备制而言的,在十足准备制度下,银行必须保持百分之百的现金准备,这就排斥了商业银行利用所吸收的存款去发放存款的可能性。
只有在部分准备制度下,商业银行才有创造存款货币的能力。
因此,部分准备制是商业银行创造或削弱存款货币的首要条件。
3.原始存款与派生存款(南京理工大学2002研;中南财大2006研、2008研)答:(1)所谓原始存款,是指银行吸收的现金存款或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贷款所形成的存款,它包括商业银行吸收到的所增加其准备金的存款。
商业银行的准备金以两种具体的形式存在:一是商业银行持有的应付日常业务需要的库存现金;二是商业银行在中央银行的存款。
这两者都属于商业银行持有的中央银行的负债,也是中央银行对社会公众总负债中的一部分。
商业银行所持有的这部分中央银行负债,对商业银行来说则是所拥有的一笔资产。
黄达《金融学》(第4版)章节题库-第13章 货币需求【圣才出品】

第13章 货币需求一、概念题1.货币需求函数[中央财经大学2002研]答:货币需求函数是表达货币需求量与决定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之间的关系的方程式,通常将决定和影响货币需求的各种因素作为自变量,而将货币需求本身作为因变量。
建立货币需求函数主要为满足以下三个用途:一是用于分析各种因素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响,包括影响的方向和影响的程度;二是用于验证货币需求理论分析的结果;三是作用于预测一定时期内全社会货币需求量及其变化的方向,作为制定货币政策,调节货币供给的依据。
影响和决定货币需求的变量有多种,所以货币需求函数是一个多元函数。
按照货币需求中自变量的性质及对货币需求的不同影响,这些变量大致可分为三类,即规模变量,机会成本变量和其他变量,其中规模变量是指决定货币需求规模的变量。
这类变量主要有财富和收入两种;机会成本变量即指债券的预期收益率、股票的预期收益率和实物资产的预期收益率,实物资产的收益率可用通货膨胀率来反映;除上述各种变量外,影响货币需求的还有一些其他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可测量和不可测量的两种因素,可测量的因素有货币自身收益率;不可测量的因素有制度因素,宏观经济政策等。
比较典型的货币需求函数有传统货币数量论的交易方程式(MV=PT,式中,M为货币数量;V为货币流通速度;P为一般物价水平;T为商品与劳务的交易量)与剑桥方程式(M=KPY,式中,M为货币数量;K为以货币形式持有的名义国民收入的比例;P为一般物价水平;Y为一定时期内按不变价格计算的实际产出;PY表示名义国民收入水平),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M=M1+M2=L1(Y)+L2(i)=L(Y,i),M1为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M 2为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Y 表示国民收入,i 示利率,L 1表示M 1与Y 的函数关系,L 2表示M 2与i 函数关系),以及弗里德曼的货币需求函数(M =f{p ,r b ,r c ,(1/p )·(dp/dt ),w ,y ,u},式中,M 表示名义货币量;P 表示价格水平;r b 表示债券的预期收益率;r c 表示股票的预期收益率;(1/p )·(dp/dt )表示物价的预期变动率;w 表示人力财富与非人力财富的比率;y 表示货币收入;u 为其他随机因素)。
米什金《货币金融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银行业:结构与竞争)【圣才出品】

第11章银行业:结构与竞争11.1 复习笔记1.银行体系的历史发展美国在历史上形成了国民银行和州银行并存的双重银行体系,这两类商业银行的审批机构是不同的,国民银行的设立必须经过财政部的通货监理署特许,州银行则须经州银行委员会特许。
筹组银行的人必须向这些机构提交申请,说明他们计划如何去经营银行。
这些机构则通过对银行管理人员资格、注册资本以及可能获得的收益进行审查来决定是否批准他们的申请并授予营业执照。
众多机构同时监管商业银行:通货监理署、联邦储备系统、联邦存款保险公司和各州的银行管理机构。
2.金融创新与“影子银行体系”的发展(1)金融创新的原因金融环境的变化会推动金融机构进行具有盈利性的创新。
新的产品和服务的研究和开发的过程被称为金融工程。
金融创新按其产生的原因可以分为三种:适应需求变化的创新、适应供给变化的创新和规避管制的创新。
①适应需求变化的创新:利率波动性近年来,利率波动性日益增强,这引起了利率风险水平的上升,从而增加了对能够控制利率风险的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
金融机构为应付这种新需求,促进了可变利率抵押贷款和金融衍生工具的相继诞生。
②适应供给变化的金融创新:信息技术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是推动金融创新的最重要的供给变化。
信息技术的影响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它降低了处理金融交易的成本,提高了金融机构通过为公众开发新金融产品和提供新服务所获取的利润;其次,它使得投资者更容易获取信息,从而为企业发行证券提供了便利。
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导致了很多新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诞生。
适应供给变化的金融创新有:银行信用卡和借记卡、电子银行业务、垃圾债券、商业票据市场以及证券化等。
③规避现行监管的金融创新两类监管制度严格限制了银行的盈利能力:一是强制银行将一定比例的存款作为准备金的法定准备金制度,法定准备金事实上是对存款的征税,持有准备金的机会成本就是银行将这些准备金贷放出去可能获取的利息;二是对存款利率上限的规定,即《Q条例》,这导致了存款的流失,即脱媒。
陈雨露《国际金融》第4版课后习题及详解(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圣才出品】

陈雨露《国际金融》第4版课后习题及详解第十一章国际收支与宏观经济均衡一、重要概念1.开放经济的宏观均衡答:在开放经济下,宏观包括内部均衡和外部均衡两部分。
①内部均衡。
内部均衡包括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和充分就业,它可以定义为国民经济处于无通货膨胀的充分就业状态。
②外部均衡。
外部均衡可以定义为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国际收支结构。
简单来说,是指与一国宏观经济相适应的合理的经常项目余额。
外部均衡的标准是:经济理性、可维持性。
2.IS-LM-BP模型答:IS-LM-BP模型是分析开放经济条件下国内外经济均衡的一个重要的经济模型。
该模型表示,由于外贸余额是收入的函数,资本项目是国内利率的函数,假定国民收入上升,则会引起消费增加,接着进口也会增加。
如果出口保持不变,就会产生贸易赤字。
为了消除赤字,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必须减少资本输出,增加资本输入,而资本的输入必须以高利率来吸引。
因此,为了保持国际收支平衡,利率必须同国民收入同升降,于是在IS一LM曲线上增加了一条正斜率的国际收支曲线BP。
该曲线表明:收入上升,利率也上升,从而使资本流入,由此弥补贸易赤字。
3.价格—现金流动机制答:价格—现金流动机制是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人物大卫·休谟1752年提出的,被视为第一个系统分析国际收支运动规律的理论学说。
休谟认为,进出口数量主要取决于国内外商品的相对价格。
于是,就实现了由以下四个环节相互衔接而成的价格-现金流动机制:①物价水平与进出口数量;②国际收支与黄金数量;③黄金准备与货币供给量;④货币供给量与物价水平。
该机制的作用过程可以简要概括为:国际收支逆差→黄金输出→货币供给量减少→物价水平下降→出口增加,进口减少→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出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出,货币达到新的均衡。
国际收支顺差→黄金输入→货币供给量增加→物价水平上升→出口减少,进口增加→国际收支改善→黄金输入放缓,直至国际收支平衡→黄金停止输入,货币达到新的均衡。
黄达《金融学》(第4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至第五章【圣才出品】

第1篇货币、信用与金融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1复习笔记一、初识货币对外交往中的货币(外汇):对于任一国家的居民,相对于其本国的货币,也把一切外国的货币称为外汇。
货币流通体系:以个人、企业、机关团体、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中心的货币收支及对外货币收支构成国民经济的五大货币收支系统,这些收支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了不可割裂的货币流通活动总和。
二、货币的起源研究货币的起源问题就是研究货币的产生问题,关于货币的起源或货币产生的理论可以归纳为三类。
1.马克思对货币起源的论证(1)价值及其形式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商品理论,任何商品都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属性。
商品首先必须是有用物,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不同的物品有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在质上各不相同,但所含的价值是同质的。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价值都是同质的,所以不同商品可以通过彼此体内凝结的不同劳动量即价值量进行衡量、对比。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货币理论中讲到商品有两个属性,相应的也有两种表现形式,即使用价值形式和价值形式。
商品的使用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自然形式,人们可以看得见,摸得着,感觉得到。
商品的价值形式就是商品的交换价值,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通过交换才能表现出来。
为了弄清货币的起源和本质,需要结合商品交换发展的历史进程,分析价值形式发展的过程。
(2)价值形式的发展与货币的产生价值形式的发展是同商品交换的发展历程相适应的。
它经历了简单的价值形式(或偶然的价值形式)、扩大的价值形式、一般价值形式和货币形式四个阶段。
货币形式是价值形式的完成形式,也是货币产生的阶段。
货币产生后,整个商品世界分为两极:一极是各种各样的商品,它们作为特殊的使用价值存在,要求转化为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直接作为价值的化身而存在,随时可以转化为任何一种有特殊使用价值的商品。
2.从交易的社会成本角度比较物物交易与通过货币的交易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黄达《金融学》(第2版)(金融与发展)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圣才出品】

第6篇专论第23章金融与发展23.1复习笔记一、金融与经济发展1.金融与经济发展概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最初的20年,西方主流的经济发展理论与金融理论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
从20世纪60年代起,一批经济学家先是肯定金融发展对于一国的经济增长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随后又论证了金融部门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密切联系,并指出:发展中国家存在广泛的“金融压抑”现象,从而制约了经济增长。
所以发展中国家应将金融自由化、金融深化作为发展政策的核心。
自此,发展中国家先后推开了以金融发展为目标的金融体制改革。
同时发达国家也相继放松金融管制。
一场在全球范围内的金融自由化运动迅速扩展。
2.金融发展的含义金融发展(financial development),作为一个专用术语,按照戈德史密斯的解释,是指金融结构的变化。
金融结构包括金融工具的结构和金融机构的结构两个方面;不同类型的金融工具与金融机构组合在一起,构成不同特征的金融结构。
一般来说,金融工具的数量、种类、先进程度,以及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效率等的组合,形成发展程度高低不同的金融结构。
金融发展程度越高,金融工具和金融机构的数量、种类就越多,金融的效率就越高。
(2)衡量金融发展的基本指标对于金融发展的程度,一是根据对金融发展的释义,通过对金融结构状态的数量指标来度量;二是通过金融发展状态与经济增长的相互关系指标来度量。
①金融部结构指标:a.主要金融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b.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与非金融机构发行的金融工具之比率;c.在非金融机构发行的主要金融工具中,由金融机构持有的份额;d.主要金融机构相对规模;e.各类金融机构的资产之和分别占全部金融机构总资产的比率;f.非金融部门的内源融资和外源融资的对比。
;g.国内部门和外国贷款人在各类债券和股票中的相对规模。
②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相互关系指标:a.金融相关率:全部金融资产价值与该国经济活动总量的比;b.货币化率:通过货币进行交换的商品与服务的值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货币与货币制度1.钱、货币、通货、现金是一回事吗?银行卡是货币吗?答:(1)钱、货币、通货、现金不是一回事,虽然其内容有所重叠,但这几个概念之间是有区别的。
钱是人们对货币的俗称。
经济学中被称为货币的东西,就是在人们日常生活中被称为钱的东西。
货币是由国家法律规定的,在商品劳务交易中或债务清偿中被社会普遍接受的东西。
通货即流通中的货币,指流通于银行体系外的货币。
现金就是指家庭个人、工商企业、政府部门所拥有的现钞,包括纸币现钞、硬币现钞。
现金是货币的一部分,这部分货币的流动性强,使用频率高,对人们日常消费影响大。
(2)银行卡亦称“塑料货币”,是由银行发行,供客户办理存取款等业务的新型服务工具的总称,包括信用卡、支票卡、记账卡、自动出纳机卡、灵光卡等。
各种银行卡是用塑料制作的,可用于存取款和转账支付。
现在,特别在西方发达国家,各种银行卡正逐步取代现钞和支票,成为经济生活中广泛运用的支付工具。
因此,在现代,社会银行卡也属于货币。
2.社会经济生活中为什么离不开货币?为什么自古至今,人们又往往把金钱看作是万恶之源?答:(1)社会经济生活离不开货币,货币的产生和发展都有其客观必然性。
物物交换的局限性要求有某种商品充当共同的、一般的等价物,而金银的特性决定其成为货币的天然材料。
作为货币的金银等贵金属,便于携带、铸造和分割,大大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随着经济的发展,货币形态不断发生变化。
经历了实物货币阶段、贵金属货币阶段、代用货币阶段和信用货币阶段。
当今货币正朝着专门化、无体化、扩张化、电子化的趋势发展。
但不管货币的具体形态如何,都是媒介商品经济所必需的。
货币节省了社会劳动,促进了市场经济的有效率的发展。
对货币的使用是实现市场对资源合理配置的必要条件,也是市场经济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场经济实际上是一种货币经济:货币方便了市场交换,提高了市场效率;货币保证了社会需求的实现,促进了市场对资源的有效配置。
从交易成本上看,节约是经济生活中最基本的规律。
经济行为的演化与交易成本有紧密的联系:演化的方向总是从交易成本较高的趋向交易成本较低的。
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活动方式之所以这样演化而不是那样演化,最终都可以从社会费用、社会成本的节约找到原因。
人们不论怎样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营造一个经济理想国,其成败利钝最终取决于是否合乎这样的规律而不取决于主观愿望。
通过货币的交易取代物物交易也同样是如此。
(2)货币原本同斧头、猪、牛一样是商品,但由于固定充当与其他商品相交换的一般等价物,因此成为了社会财富的一般性代表。
货币并非财富本身,但有人将其夸大为“惟一的”财富,为了获得它而不择手段,甚至谋财害命,因而货币被看作是万恶之源。
其实货币本身是中性的,它只是交换其他商品的媒介,由于人们对其态度不同,而被赋予了感情色彩。
3.货币种种形态的演进有何内在规律?流通了几千年的金属货币被钞票和存款货币所取代,为什么是历史的必然?答:(1)当货币在生活中的重要性日益加强时,一般说来,作为货币的商品就要求具有如下四个特征:①价值比较高,这样可用较少的媒介完成较大量的交易;②易于分割,即分割之后不会减少它的价值,以便于同价值高低不等的商品交换;③易于保存,即在保存过程中不会损失价值,无须支付费用等;③便于携带,以利于在广大地区之间进行交易。
事实上,最早出现的货币就在不同程度上具备这样的特征。
随着交换的发展,对以上四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使得世界各地历史上比较发达的民族,先后都走上用金属充当货币之路。
充当货币的金属主要是金、银、铜,而铁作为货币的情况较少。
金属货币流通及其以前货币形态的演变基本上遵循了上述四个特征的要求,随着商品交换深度和广度的发展,其形态越来越先进。
(2)金属货币与实物货币相比,有很多优点,但最终还是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信用货币,这是历史的必然,因为:①金属货币的产量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币材的日益匮乏使人们开始寻找可以适应成倍增长的经济量的货币形式。
②金银的国际分布极不平衡,动摇了自由铸造、自由输出入和自由兑换等贵金属流通的基础。
③在金银复本位条件下,金贵银贱引起了“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这极大地撼动了复合金本位的根基,随后的金本位制虽然克服了“劣币驱逐良币”的不良后果,但因银退出了主币行列,所以使得原来就不足的货币金属量更显匮乏。
④货币信用理论的发展和奥匈帝国打破“黄金桎梏”的实践使各国商业银行开始大量发行银行券,公众则因金属货币流通、携带及保存的不方便而逐渐接受了银行券。
同时各国都意识到金属货币在流通中不断磨损是一种社会财富的浪费,也鼓励和支持银行券的流通。
⑤经济危机使各国在贸易、金融等方面纷纷树起了壁垒。
尤其是在古典重商主义的影响下,人们认为金银即国家财富,因此,各国都把金银作为战略物资管制起来。
另外,连绵不断的战争和财政赤字使各国进一步管制黄金并大量发行不兑换银行券和纸币。
4.就你在生活中的体验,说明货币的各种职能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
如果高度地概括,你认为货币职能最少不能少于几个?答:(1)按照马克思的货币职能观,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五种职能。
在生活中,当货币表现和衡量商品价值时,就执行着价值尺度职能;货币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挥媒介作用时,便执行流通手段职能;货币退出流通,贮藏起来,就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货币作为交换价值而独立存在,并非伴随着商品运动,而是作单方面的转移,其执行着支付手段职能;当货币超越国界,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作用时便执行世界货币的职能。
货币的五种职能并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的,每一个职能都是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的反映。
其中,货币的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职能是两个最基本的职能,其他职能是在这两个职能的基础上产生的。
所有商品首先要借助于货币的价值尺度来表现其价格,然后才通过流通手段实现其价值。
正因为货币具有流通手段职能,随时可购买商品,货币能作为交换价值独立存在,可用于各种支付,所以人们才贮藏货币,货币才能执行贮藏手段的职能。
支付手段职能是以贮藏手段职能的存在为前提的。
世界货币职能则是其他各个职能在国际市场上的延伸和发展。
从历史和逻辑上讲,货币的各个职能都是按顺序随着商品流通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渐形成的,从而反映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历史发展进程。
(2)货币的职能最少不能少于三个,即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购买和支付手段、积累和保存价值的手段。
①现代的经济生活中,作为交易的对象都具有以一定的货币金额表示的价格。
马克思把货币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职能定义为价值尺度。
交易对象如果不具备用一定金额表示的价格,则无从设想交易如何进行;或者说,没有价格的对象就不能称其为交易对象。
②在商品流通中,起媒介作用的货币,被称为流通手段或购买手段。
在赊买赊卖过程中,要以货币的支付结束一个完整的交易过程;这时,货币已经不是流通过程的媒介,而是补充交换的一个独立的环节,即作为价值的独立存在而使早先发生的流通过程结束。
结束流通过程的货币就是起着支付手段职能的货币。
③具备给出价格和交易媒介职能的货币一经产生,便立即具备了用来积累价值、保存价值、积累财富、保存财富的职能。
5.如何定义货币,才能最为简明易懂地概括出这一经济范畴的本质?答:如何界定货币,由于时代背景、观察角度、观察深度、侧重于理论剖析与侧重于解决处理实际问题的需要的不同而不同。
对于像货币这样的经济范畴,如不从不同视角、不同深度来认识其性质,不可能有全面的理解。
(1)马克思从职能角度给货币所做的界定较简明完整。
那就是价值尺度与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
根据马克思论证货币起源的思路及有关行文,可以归结出这样的界说:货币是商品世界中排他性地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特定商品;进行简化,则成为“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商品”。
现在的问题是,各国的货币运动都与最后一个在世界范围内起一般等价物作用的货币商品——黄金——割断了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是把一般等价物拘泥地解释为某种商品,而是解释为某种“等价形态”,那么一般等价物的界说依然可以沿用下来。
至于其不断深化的内涵,无疑需要加以探讨。
上面讲解了两条:其一,货币是普遍被接受的作为购买、支付的手段(隐含着赋予交易对象以价格形态的前提);其二,货币是市场经济中的一般等价形态。
以此来回答货币的界说或定义的问题。
综合以上两点,或许可以达到起码的要求。
(2)自凯恩斯经济理论流行以来,“流动性”几乎成为货币的同义语。
在凯恩斯那里,流动性的概念则仅仅赋予货币。
如果就“流动”的性能来把握,与任何商品比,与任何有价证券相比,货币的流动性都是最高的。
在现在的经济文献中,“流动性”有时指的就是货币,有时指的范围比较大,如包括国家债券等,需注意区分。
(3)将货币看成社会计算工具或“选票”。
这是从货币在“看不见的手”或通常所说的“价值规律”之中发挥作用的角度所给出的界说。
从劳动价值观的视角来看,生产劳动是否是社会分工的有机构成部分,从而是否为社会所需要,必须通过商品与货币的交换来检验:假使商品生产者的产品不能卖掉,即不能用它获得货币,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不为社会所需要;反之,产品能够卖掉,即能够换成货币,则证明这样的生产劳动的确是社会所需要的。
正是这些货币信息,使得不依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指挥着生产要素的重新配置。
列宁特别重视这一点,并把货币表述为“社会计算”的表现形式。
撇开是否遵循劳动价值论的区别,在西方经济学中,从货币信息指挥生产要素配置的视角,把货币界定为“选票”。
一个社会生产什么东西,要取决于货币选票:形形色色的消费者对每一件商品是购买还是不购买,这是投不投选票;是愿意出较高的价格还是只愿意出较低的价格,这是投多少选票。
(4)从控制货币的要求出发定义货币。
通常是从能否充当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职能的角度出发来具体确定界限。
但是在这个大框子里,有的可以立即作为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如现钞、支票存款,有的却不那么方便。
由于存在着区别,所以对能起购买手段和支付手段作用的货币也要划分为若干组。
国际通用的是M1,M2,M3,……系列。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把各国大多采用的M1直接称之为货币,它主要包含通货(不兑现的银行券和辅币)和可签发支票的活期存款;把M1之外可构成M2的称之为准货币,如定期存款等。
(5)从人与人的关系这个角度来考察货币。
货币是根植于商品经济关系,体现并服务于商品经济关系,却不具有任何可能更改商品经济关系潜力的经济范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