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家】复旦大学比较文学概论考前复习(杨乃乔、王柏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文学的本体与视域:

1. 比较文学学科身份的成立在于主体定位

因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作为研究主体,他们所面对的研究客体不是一元的、纯粹的国族文学,而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或介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二元关系。这种二元关系是依据主体——研究者对两种语言文学之间或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汇通性比较研究而成立的,这种二元关系不可能在客观上完全从属于两种语言文学之间的任何一方,也不可能在客体上完全隶属于文学与其他学科两者之间的任何一方,因此,主体的介入对双方学理关系的追寻,有着重要的决定性的意义。

2. 比较文学的研究客体:学理关系及其三种类型的意义

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是介于两种国族文学之间的学理关系,或是介于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之间的学理关系。这种关系包括三种类型: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3. 四个跨越

跨民族:

文学研究的视域一旦跨越了民族的界限,就必然跨越了语言与文化的界限,于是文学研究主体的视域便可能维系在两个民族文学之间的关系上,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是连接在一条意义链上的。

跨语言:

一般来讲,比较文学研究跨越了两种语言之上,也就跨越了民族与文化。但是不跨语言,比较文学研究也可以成立。如加拿大文学、美国文学、澳大利亚文学与英国文学同用英语撰写,虽然不跨语言但是由于在某种程度上跨越了国界、文化与民族,这四个国家的文学仍然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又如海外华文文学的写作虽然操用的汉语,但由于写作是在外域民族、外域国家与外域文化背景下展开的,我们可以把汉语写作的海外华文文学与中国本土汉语写作的中国文学进行汇通性比较研究。

跨文化:

在跨东方西方文化系统下展开的比较文学研究,一定跨越了民族和语言。但是欧洲一些民族和国家在信仰上共同隶属基督教文化系统,那么对这些民族和国家的文学进行双向的比较研究,虽然同属一种宗教信仰文化系统下,但这种比较研究也跨越了民族、语言,比较文学在这里同样可以成立。

跨学科:

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有着自身的学理要求,表现为三个规限:首先,和文学作交叉比较研究的这个领域,必须是一个与文学相关的、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学科有着自己的系统性。其次,跨学科研究必须是把双向只是汇通后,在比较研究的视域与思考中形成一个融会贯通的自洽体系,这个自洽的体系最终呈现在研究成果中,形成汇通双方又不同于双方的第三种学术立场。再次,文学与相关学科的比较研究,也必须是在跨民族、跨语言与跨文化的条件下才可以成立。

4. 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国族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个民族与多个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随着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批评、文学理论、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5. 世界文学:

1)世界文学是在宏观的意义上客观地、综合地、总体地指称五大洲的所有文学。

2)世界文学专指欧洲文学。

3)世界文学史全人类文学史上获取世界声誉的大师性作家之作品。

4)在歌德的憧憬中,世界文学是指全人类伟大的文学综合体。

5)达姆罗什的定义:

①世界文学是不同民族文学的一种椭圆折射。

②世界文学是在翻译中获益的书写。

③世界文学不是文本的一种固定经典而是一种阅读模式。

6. 对达姆罗什定义的解读

达姆罗什关于世界文学的定义,具有如下四个特点:一是强调全球化时代世界文学观念中的传播、翻译与阅读模式的重要性;二是解构了以往世界文学观念中的西方中心主义色彩;三是改变了以往崇尚一成不变之经典的世界文学观念,认为退出语际传播的经典也就不再是世界文学了;四是改变了世界文学不接受当代文学的陈规,世界文学这个观念也因为各个民族当代文学的传播、翻译与阅读二鲜活了起来。

7.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

相同点:两门学科的研究视域与研究语境都是多向度的、多元的。

差异点:比较文学是主体定位,总体文学是客体定位;比较文学研究在历史的时间与空间上不受限制,而总体文学在研究的历史共时性上受到时间的限制;比较文学可以在文学与诗学两个层面上展开,而总体文学局限于诗学。

8. 比较视域

比较视域是比较文学在学科成立上安身立命的本体,是比较文学研究主体在两种国族文学关系之间或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关系之间的深度透视,这种透视是跨越两种以上国族文学的内在汇通,也是跨越文学与其他相关学科知识结构的内在汇通,因此“四个跨越”必然成为比较视域的基本内涵,其中跨民族与跨学科是比较视域中的两个最基本要素,在具体的研究过程中,由于比较视域的展开,使“三种关系”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客体。

9. 文学比较是没有意义的:

1)生拉硬扯、牵强附会,结论过于生硬而简单,并且会产生一些学术结论上的笑话;

2)结论没有普世性,缺乏说服力;

比较文学之境与文学比较之境的区分,前者是内在的自然流露,后者是外表的硬性类比和拼凑。

10. 一个本体、两个学贯、三个关系、四个跨越

一个本体:比较视域。

两个学贯:学贯古今、学贯中外。

三个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11. 可比性

衡量比较文学研究的可比性,应该以研究主体的比较视域为本体,把比较文学研究作为

一个将要发生的或已经发生的整体过程带入进去给予判断,所谓整体过程包括比较文学研究主体、知识背景与研究成果。

研究主体:是否拥有比较视域、是否能把握住事实材料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和学科交叉关系;

知识背景:是否学贯古今中外、足以支撑比较视域;

研究成果:是否对古今中外的知识进行了汇通、重组,并建立一个自洽的新的学术观点。

12. “视域”一词中的“比较”内涵:

1)主体的观看方式与角度必然受到主体自身知识、文化、信仰与情感等诸多因素混杂制约;

2)对象不可能绝对孤立地显现其自身,而必然是依赖于一定的历史、文化与社会背景。

13. 比较视域的特征:

多元性:这是由文化多元的社会历史事实所决定的,也是由学术研究拓深与发展的趋势所决定的。

开放性:这与上述多元性密切相关,同时也是由其主体定位的基本立场决定的。

14.对话机制:

文学对话发生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国足文学相互接触的过程中,双方主体之间有着相互制约的张力。通过对话,双方主体之间完成汇通与融合——这是文学对话中的必然规律。

15.对话平台:

指共同关心的文学问题或话语层面。从学科史来看,比较视域中的文学研究曾经出现过多种平台,如影响研究的平台、平行研究的平台、阐发研究的平台、跨学科研究及文化研究的平台等。

16. 对话过程:模仿——过滤——文化阐释——新文化样式的创造。

模仿:表明的是对异质文化价值的认同,并且希望将异质文化纳入自身,也可以说是对异质文化的接受。

过滤:表明的是一种文化依据自身的价值标准对另一种文化进行的选择性解释。

跨文化阐释:主体在视域融合之下生成的新的意义文本。

新文化创造:研究主体对中西方文化与学术知识进行互动与汇通后的整合,其生成的文本是一种具有当下诠释意义的新文本,也是比较文学研究的具有对话性质的互文本。

17. 比较文学跨学科研究最后必须形成一个具有相对完整体系的结论

避免在中外文学故事的表象上寻找表面的相似性与差异性,进行表面的、碎片的、描述的、硬性的、肤浅的“比一比”。

18. 汉学

汉学即中国以外的学者所做的有关中国的知识或学问。

19. 汉学的学科性质——客体与主体双重定位

从“汉学”的命名本身来看,我们无疑应将其视为“客体定位”。然而,由于其对研究主体(非中国学者)的特殊规定,又必然使其自身具有“主体定位”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