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菌珠的管理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

标准菌种管理规程目的:规范药品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职责: QC 主管负责菌种的申购、接受、保存、分发,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检定用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内容:1术语标准菌种是指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传代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
工作用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 代。
2.标准:2.1 检定菌的申购QC主管每年根据检定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交由质量管理部部长审批后,向中检所菌种保藏中心或省(市)药检所购买冻干菌种(标准菌种);也可以直接向省(市)药检所购买传代用菌种,购买时,需询问与确定菌种的代数,以便传代时控制代数。
2.2 检定菌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QC主管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检定菌接收记录》(附表 1)上,内容包括:名称、数量、编号(无编号者按检定菌种的编号原则编号)、代数、来源、接收日期、接收人等,贴好标签并储存于 2-8?C直到需要使用时。
储存期最长不超过 5 年。
2.3 检定菌的保存2.3.1 工作用菌种的保存工作用菌种采用斜面低温保存法。
将菌种接种在适宜的固体斜面培养基上,待菌生长充分以后,转移至2~8℃冰箱中保存。
此法仅用于工作用菌种的短期保存,并应随时检查其污染杂菌和变异等情况,发现异常情况,经应灭活处理后销毁。
保存时间根据菌种种类而不同,细菌: 1 个月;酵母菌: 2 个月;霉菌及芽胞: 3 个月。
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管理制度

1 目的为确保微生物检验室菌种保管安全,避免微生物检验室菌种生物安全事故的发生。
2 范围适用于微生物检验室所有工作人员及管理人员。
3 定义3.1 测试菌株:一组阳性和阴性质控菌株,只能是具有稳定的性能且有代表性的菌株。
3.2 标准菌株:直接从官方菌种保藏机构获得并至少定义到属或种的水平的菌株。
按菌株特性进行分类和描述,最好来源于食品或水的菌株。
3.3 标准储备菌株:将标准菌株在检验室转一代后得到的一套完全相同的独立菌株。
3.4储备菌株:从标准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培养物。
3.5 工作菌株:由储备菌株、转接一代获得的菌株。
4 标准菌株的使用和保管4.1 标准菌株需使用来自认可的国内或者国外菌种收藏机构,并有相应的标准菌株的证书。
4.2 标准菌株的使用4.2.1 标准菌株可作为日常检测质量控制、验证准确度、已知物质验证新方法、评估检验人员能力。
4.2.2 标准菌株的使用过程中,应避免外来污染,以确保标准菌株的溯源性。
4.2.3 先从冻干粉转至纯培养琼脂平板,再从纯培养琼脂平板移接至冻存管作为标准储备菌株;需做检验室中所需要关键诊断指标的确认以加以记录并予以保存,其管理记录中还应包括以下内容。
a)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用菌种的代数;b)菌种生长的培养基及培养条件;c)菌种菌落形态及革兰氏染色。
4.2.4 从储备菌株接种制备成工作菌株作为日常检测的质控菌株。
4.2.5 不再使用时将菌株灭活。
4.3 标准菌株的保管4.3.1 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
保管人负责建立标准菌株目录;目录应包括编号、菌株号、菌种名称、发行单位、购买日期、购买数量等。
4.3.2 标准菌株应做好标识后,应双人双锁保存于专用冰箱中,冻存管保存的标准储备菌株置于-20℃以下冰箱保存。
半固体、斜面等方式保存的标准菌株置于2-8℃冷藏冰箱中保存。
4.3.3 微生物检验人员每个工作日对菌种保存冰箱进行温度监控。
4.3.4 菌种不能随意转接提供给其它单位或个人,需要时须经理批准后方可提供。
实验室菌株的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株的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实验室菌株的管理,保障实验室菌株的安全和合法使用,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具有实验室菌株管理需求的实验室。
第三条实验室菌株管理的目的在于加强对实验室菌株的管理和使用,保障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的安全,维护实验室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
第四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应遵循科学、公正、严谨、规范的原则。
第五条实验室菌株主要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生物材料。
第六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包括菌株来源获取、存放、传递、复制、鉴定、变异、保护、使用和销毁等环节。
第七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应遵循"生物安全第一"的原则,确保实验室菌株不会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和周围环境造成安全风险。
第八条实验室菌株管理应遵循法律法规和相关管理规定,确保菌株的合法获取和使用。
第二章实验室菌株获取与登记第九条实验室菌株的获取应经过实验室负责人或指定人员批准,获取途径包括从合法采购渠道购买、通过国家授权的菌种服务中心获取、从其他实验室或科研单位转入等。
第十条实验室菌株获取应提供相关文献资料和菌株来源信息,并填写菌种来源登记簿进行记录。
第十一条获取的实验室菌株应及时进行分离培养,并制备冻种,保存在冻存物库中。
第十二条实验室菌株应按照标准规范的菌株命名进行分类和登记。
第十三条实验室菌株登记内容应包括菌株名称、来源、分类地点、分离日期、保存人、保存方式等信息。
第十四条实验室菌株的变异信息和相关操作应及时在登记簿中更新记录。
第十五条实验室菌株的姓名登记簿应保存完整、准确,并定期进行备份和归档。
第三章实验室菌株存放与管理第十六条实验室菌株应妥善保存,避免污染和变异。
第十七条实验室菌株应定期进行培养,保持其活力和纯度。
第十八条实验室菌株保存条件应符合各菌株种类的特性和要求,包括温度、湿度、有机溶剂、氧气浓度等。
第十九条实验室菌株的保存应使用专门的冻存设备和保存试剂,并进行定期检验和维护。
第二十条实验室菌株应加强保管,如用金属标签标注,记录存放地点、存放日期、保存人等信息。
标准菌株管理程序

标准菌株管理程序1、目的对微生物标准菌株进行有效管理,确保标准菌株符合要求,保证检测结果。
2、适用范围适用于标准菌株的购置、验收、复活、确认、转代、储存、使用、废弃等。
3、职责3.1主任:负责标准菌株购置计划的审批。
3.2技术主管:负责购置计划的审核。
3.3微生物检测室工作人员:负责标准菌株需求计划的提出盒标准菌株的配制、验收、评估、有效储存盒正确的使用。
3.4监督员:负责对标准菌株的使用进行监督。
4、工作程序4.1供应商的选择:选择有资质的标准菌株的合格供应商,每批标准菌株必须附带有供应商的合格证或检测报告或说明书,来证明所采购的标准菌株是合格的。
4.2标准菌株和验收实验室收到标准菌株,首先应进行符合性感官检查,记录菌株号和标准菌株来源途径信息,确保溯源性清楚,同时还应记录标准菌株名称和数量、生产日期、接收日期和有无破损等情况。
4.3冻干标准菌株的复活4.3.1开启产品包装:先用70%酒精棉擦拭外包装,从凹口处撕开产品外包装,撕掉标签上的拉片,将其贴于菌株保藏管上。
4.3.2复活:选择合适的培养基和培养条件(根据生产商说明或有关技术通则)进行复活。
冻干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标准菌株保藏中心购买的冻干标准菌株为F0代,捏管帽处安瓿瓶(仅一次)使其释放水合液体。
垂直握住安瓿瓶并轻拍之,使液体流入含小球的管底。
通过挤捏压碎小球使其与液体混合,立即将拭子浸于水合液体。
挤压并旋转拭子,接种于初级培养板,接种圈的直径约为25mm,用一无菌接种环在先前接种区域划线10-20次,促使分离出单菌落。
同时吸出部分菌液接种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管,副溶血性弧菌接种3%氯化钠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管。
将接种好的平板和管立即进行培养。
细菌培养温度通常为25℃或37℃。
多数冻干菌株会在几天后长出,但是少数菌会表现出延滞期延长的现象,需要将正常培养时间加倍。
复活后的菌株为F1代。
4.3.3将TSB生长的浓菌液吸0.5ml于菌株保藏管充分混匀后将液体吸出,将保藏管-18℃保存1-3年为标准储备菌株F2代。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

标准菌种管理程序1.目的为对微生物实验需要的标准菌株进行有效控制和规范管理,防止污染、变异、丢失或损坏,以保证溯源性和稳定性,制定本程序。
2.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中标准菌种(原始标准菌种、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申购、验收、保管、领用、使用、传代及存储等方面。
3.职责3.1采购部负责依据采购申请规定的名称、规格、数量执行原始标准菌种申购工作;3.2微生物检测人员负责菌种的验收、菌种的领用、、及传代与保存。
3.3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批准菌种的双人双锁保管管理\领用、使用及销毁,原始标准菌种的接收工作,标准菌种采用双人双锁保管管理。
3.4生物安全责任人负责组织定期的生物安全检查活动。
4.工作程序4.1标准菌种申购本公司购买的原始标准菌种来源于美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ATCC),英国典型菌种保藏中心(NCTC),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ICC),中国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CMCC),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所(IFFI)。
综合部依据《外部服务和供应品采购程序》实施采购工作。
菌种来源机构详见附件一:微生物菌种保藏机构名称和缩写。
4.2菌种分类4.2.1本公司保存的菌种仅包括部分致病性细菌,不包括病毒、螺旋体、衣原体、立克次氏体等菌种。
本公司的标准菌株除了实验所用之外,还应包括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质量控制、方法确认/证实、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质量的保证等所需的菌株。
4.2.2菌种的分类根据其危险性决定(包括实验室感染的可能性,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症状轻重及愈后情况,有无致命危险及有效的防止实验室感染方法,用一般的微生物操作方法能否防止实验室感染、我国有否此种菌种及曾否引起流行、人群免疫力等情况)。
依其危险程度的大小,我国的菌种分为四类。
第一类:实验室感染的机会多,感染后发病的可能性大,症状重并能危及生命,缺乏有效的预防方法,以及传染性强,对人群危害性大的烈性传染病,包括国内未发现或虽已发现,但无有效防治方法的烈性传染病菌种。
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规程(含表格)

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规程(ISO13485-2016/YYT0287-2017)1.0目的规范微生物学检定用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0适用范围适用于微生物实验用菌种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0引用/参考文件ChP2015实用药品微生物检验检测技术指南4.0职责质量控制实验室负责菌种的申购、传代、使用、销毁等工作,QA负责监控和参与OOS调查。
5.0程序5.1术语和定义5.1.1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
5.1.2传代菌株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用菌种,3代后的传代菌株在需要时可以作为工作菌株使用。
5.1.3工作菌株用标准菌种或传代用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5.1.4菌种的代将菌种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干燥菌种为第0代。
5.2菌种来源5.2.1标准菌株由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医学菌种保藏中心(CMCC)或者其他经认可的机构提供的冷冻干燥菌种。
5.2.2质量控制实验室涉及到的菌种种类、代码、保存方法及保存条件如下。
菌种名称菌种代码保存方法保存温度保存期限TSA斜面2~8℃1个月金黄色葡萄球菌CMCC(B)26003冷冻干燥管-20℃1年TSA斜面2~8℃1个月铜绿假单胞菌CMCC(B)10104冷冻干燥管-20℃1年TSA斜面2~8℃1个月枯草芽孢杆菌CMCC(B)63501冷冻干燥管-20℃1年SDA斜面2~8℃3个月白色念珠菌CMCC(F)98001冷冻干燥管-20℃1年SDA斜面2~8℃3个月黑曲霉菌CMCC(F)98003冷冻干燥管-20℃1年TSA斜面2~8℃1个月生孢梭菌CMCC(B)64941冷冻干燥管-20℃1年5.3菌种的申购、验收、保存5.3.1菌种的申购5.3.1.1微生物室QC依据菌种的库存及菌种的使用情况,提出采购申请,申请需明确菌种的名称,标准编号以及申购数量等信息。
菌种管理操作规程

文件制修订记录1.目的规范本中心标准菌种和野生菌种的管理。
2.范围本规程适用于标准菌种和实验过程中分离纯化的野生菌种的管理。
3.职责3.1菌种管理员:负责菌种的申购、接收、保存、分发。
3.2微生物检验员:负责菌种的确认、传代、使用及销毁。
3.3科室负责人:负责指导、监督检验员和管理员对菌种的管理。
4.术语4.1标准菌种(冻干菌种):由国内或国际菌种保藏机构保藏的,遗传学特性得到确认和保证并可追溯的菌种。
4.2标准储备菌种:又称传代用菌种,由标准菌种经一次传代得到的培养物,是指用标准菌种制备的采用特定保存方法长期固定保存的菌种,用于传代及制备工作菌种。
4.3工作菌种:工作菌种是指用标准菌种或标准储备菌种接种至普通琼脂斜面培养后,作为日常工作使用的菌种。
4.4代:菌种的代是指将其接种至一新鲜培养基上或培养基内,每萌发一次即称为一代,从)。
菌种保藏中心获得的冷冻菌种为第0代(G5.程序5.1菌种的申购菌种管理员每年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提出购买计划,经批准后,向菌种保藏中心购买标准菌种(冻干菌种),采购执行《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程序》。
5.2菌种的接收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菌种管理员接收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标准菌种接收记录表》,贴好标签并按照该菌适宜储存条件进行储存(储存期及储存条件见菌种说明书)。
5.3菌种的编号5.3.1标准/标准储备菌种采用字母加数字表示:英文缩写字母-来源编号-代次-传代日期-顺序号。
菌种的英文缩写字母:大肠埃希菌(E.c)、金黄色葡萄球菌(S.a)、枯草芽孢杆菌(B.s)、黑曲霉菌(A.n)、白假丝酵母(C.a)等,来源以购进方编号为准;代数用一位带有下标数字的字母表示;标准/标准储备菌种用G表示;工作菌种用W表示;如G3表示标准菌种第3代;W3表示工作用菌种第3代。
传代日期用6位数字表示:年份取最后两位数,月、日分别用两位数。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的管理

微生物检测实验室——标准菌株的管理标准菌株概念及其应用1.1标准菌株概念GB/T 27405-2023 试验室质量掌握规范食品微生物检测:1、标准培育物:标准菌株、标准储备菌株和工作菌株的统称。
2、标准菌株:至少定义至属或种水平的菌株。
按其特征进行分类和描述,有明确的来源。
3、标准储备菌株:标准菌株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4、工作菌株:由标准储备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1.2标准菌株的应用:各种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企业标准等的相关微生物检测,用于验收培育基(包括试剂盒)、验证方法和评估试验操作。
微生物菌种管理的相关流程2.1菌株的采集:试验室用菌种一是到国家法定机构选购,二是购买ATCC菌种,三是科研中菌种沟通。
不管是哪种来源,均统一采集。
采集中严格根据规范执行。
要求包装牢靠,采集快速,不泄不污染。
保证菌种合格和环境平安。
采集中要有菌种传代标识。
选择有资质的标准菌株的合格供应商,批标准菌株必需附带有供应商的合格证或检测报告或说明书,来证明所选购的标准菌株是合格的。
2.2标准菌株和验收:试验室收到标准菌株,首先应进行符合性感官检查,记菌株号和标准菌株来源途径信息,确保溯源性清晰。
同时还应记标准菌株名称和数量、生产日期、接收日期和有无破损等状况。
2.3冻干标准菌株的复活:2..3.1开启产品包装:先用70%酒精棉擦拭外包装,从凹口处撕开产品外包装,撕掉标签上的拉片,将其贴于菌株接收、保存记序号前面。
2.3.2复活:选择合适的培育基和培育条件(依据生产商说明或有关技术通则见附)进行复活。
菌种的首次活化最好是在非选择性琼脂培育基上,除非特别状况或特殊推举,一般不用液体培育基。
冻干菌株的传代次数不得超过5代,从标准菌株保藏中心购买的冻干标准菌株为第F0代。
捏管处安瓿瓶(仅一次)使其释放水合液体。
垂直握住安瓿瓶并轻拍之,使液体流入含小球的管底。
通过挤捏压碎小球使其与液体混合,马上将拭子浸于水合液体。
标准菌株管理作业指导书

标准菌株管理作业指导书修改记录:1目的规范微生物学标准菌种的管理,最大限度降低变异率,确保菌种的溯源性与稳定性,从而确保微生物学检验结果的准确可靠。
2适用范围本作业指导书适用于微生物学标准菌种的管理,包括菌种的申购、保存(藏)、传代、使用及销毁等。
3工作程序3.1 菌种的申购微生物主管根据菌种的使用情况(包括临时检验需要)按需要购买,填写《实验室设备、标准物质、消耗品采购登记表》提出购买申请,交由技术负责人批准后,由行政办公室向有购买菌种资质的供应商购买原始标准菌种,购买时,须确定菌种的标准号。
3.2 菌种的接收和领用菌种到达实验室后,由微生物主管与一名检验人员两人共同接收和领用菌种,检查其名称和数量,以及每一支的完整性,同时将菌种的所有信息,填写在《微生物标准菌种接收、领用、保藏、传代、使用和销毁记录表》上,内容包括:菌种名称、数量、菌种号、代数、来源、接收和领用日期、人员等,并将其暂贮存于菌种冰箱中,在一周内必须完成转种(即将原始标准菌种复苏传代成标准储存菌株)。
3.3 标准菌株的保存菌种保存(藏)必须由具备相应技能的专业技术人员操作,保存(藏)菌种的容器表面应贴有相应的标签,内容包括:菌种名称、菌种号、传代数、接种日期、人员等。
标准储存菌株是由原始标准菌种经过一代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工作菌株是由标准储存菌株转接后获得的同种菌株。
3.4 菌株的保存方法3.4.1 试验条件按照微生物菌种保存的常规方法规定的条件。
3.4.2 操作方法(1)微生物菌种的冰箱4℃保藏法(斜面传代法)a)将需要保藏的菌种接种于该微生物最适宜的新鲜斜面培养基上,在合适的温度下培养,以得到健壮的菌体。
b)将长好的斜面取出,换上无菌的橡皮塞塞紧,于4℃冰箱中保存。
c)每隔一定时间(根据不同微生物而定,如细菌约一个月左右,放线菌三个月左右)将斜面重新移植培养,塞上橡皮塞4℃保存。
(2)微生物菌种的休眠保藏法(液体石蜡法)a)采用斜面保藏法相同的方法获得健壮的培养物。
标准菌株管理程序

15 标准菌株管理程序1.目的保证标准菌株的安全,防止污染、丢失或损坏,确保其完整性和溯源性。
2.范围适用于对标准菌株(从原始菌株到日常工作用菌株)的接种传代、确认、标识和日常管理工作。
3.职责3.1生化试剂和菌株管理员:负责标准菌株的登记、存储、处置等工作;3.2检测员:负责菌株的使用、确认、接种传代等工作;4.程序4.1标准菌株的采购、验收4.1.1标准菌株的溯源为有效控制微生物检测结果的有效性,实验室必须保存有满足实验需要的标准菌株(标准培养物),还应包括应用于培养基(试剂)验收/质量控制、方法验证、阳性对照、阴性对照、人员培训考核和结果质量的保证等所需的菌株。
标准菌株应溯源至有标准菌株培养和确认资质的单位,应尽可能使用国家法定机构提供的。
4.1.2标准菌株的采购实验室负责人根据检测工作需要,按照《服务和供应品控制程序》的要求,提出采购申请,经部门负责人和技术负责人审核,(副)总经理批准后购买。
4.1.3标准菌株的验收标准菌株到货后,生化试剂和菌株管理员负责验收登记,核对标准菌株证书,统一编号后,存贮到指定低温冰箱中,按规定贮存条件保存。
4.1.4标准菌株的确认生化试剂与菌种管理员应根据标准菌株的使用说明书,对采购的标准菌株取出一支复苏,进行复壮培养,采用平板划线分离法、稀释平板法或涂布法。
并进行染色和生化鉴定,以确定菌种的活力和性能。
4.2标准菌株的保管4.2.1标准菌株管理要求标准菌株实行双人管理规定,双人为生化试剂和菌株管理员与标准物质管理员。
领用标准菌株时需要填写《标准菌株台账表》,生化试剂和菌株管理员需要确认签字。
4.2.2账目管理菌株统一由生化试剂和菌株管理员登记到《标准菌株台账表》中保管;其他人不得私自保管;任何人不得将菌株带出检测区域。
试剂与菌种管理员对每批标准菌株建立菌株管理登记卡,登记标准菌,记录至少应包括:从原始菌种传代到工作菌种的代数;菌种生长的培养条件;菌种保存条件。
实验室菌株管理制度

实验室菌株管理制度1.目的建立实验室菌株管理制度。
2.范围适用于实验室菌株的管理。
3.职责3.1.实验员和实验室管理员负责对本制度实施。
3.2.QA负责监测本规程的执行。
4.规程4.1.菌种管理4.1.3.菌种复活4.1.3.1.冻干菌种若购入的标准菌株是玻璃安瓿瓶装的冻干粉剂则需对冻干菌种进行复活。
首先清洁安瓿,安瓿的表面用75%的酒精擦拭并让其自然干燥;然后用一小砂轮在安瓿的上部划一条线,用手轻轻将安瓿掰开(开启时必须小心,因为安瓿遇热时可能会破裂);再用一无菌吸管移取1-2ml适宜的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到安瓿中;轻轻地旋转安瓿使冻干菌种和胰酪大豆胨液体培养基充分混合并完全溶解;最后将安瓿内菌液转接到相应的液体培养基或固体培养基中在适宜的条件下培养,大肠埃希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沙门菌、枯草芽孢杆菌和生孢梭菌于30-35℃培养18-24小时,白色念珠菌于20-25℃培养24-48小时,黑曲霉于20-25℃培养5-7天。
4.1.3.2.斜面菌种若购入的标准菌株是试管装琼脂斜面则不需要进行菌种复活。
4.1.4.菌种确认取上述冻干菌种(细菌)的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物或斜面菌种(细菌)的斜面培养物划线接种到胰酪大豆胨琼脂平皿上,30-35℃培养48小时,培养结束后观察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的纯菌落,进行革兰氏染色和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
取上述冻干菌种(真菌)的液体培养基中的培养物或斜面菌种(真菌)的斜面培养物划线接种到沙氏葡萄糖琼脂平皿上,20-25℃培养5-7天,观察菌落形态,然后挑取单一的纯菌落,进行染色和镜检,观察其染色特性及菌形。
4.1.4.1.菌落形态A.大肠埃希菌:胰酪大豆胨琼脂平皿或斜面上,乳白色,光滑,薄,蔓延,半透明。
B.金黄色葡萄球菌:胰酪大豆胨琼脂平皿或斜面上,白色至浅黄色,光滑,湿润,全缘。
C.铜绿假单胞菌:胰酪大豆胨琼脂平皿或斜面上,白色,伸展形,边缘透明,不规则,培养基变为浅绿色至暗黑色。
标准菌株的管理制度

标准菌株的管理制度一、标准菌株保存及使用概述:标准菌株是细菌室室内质控工作必不可少的、重要的生物资源,我室的标准菌株主要来自省临检中心的发放和从卫生部临检中心以及国家菌种保存中心购买所得,为了让标准菌株能够得到合理的应用,特制定以下规定。
1.对每批购买的标准菌株要做好登记,包括菌种的菌名、编号、购买时间、保存地点、记录人等2.每次使用标准品都应作好使用记录,包括标准品的名称、编号、使用时间等。
3.购买的标准品初次使用时,应大量增殖,然后分装在含10-15%甘油的胰蛋白胨肉汤中,-20℃以下保存。
4.新的标准菌株复苏最多不得超过三次,如超过三次将不在视为标准菌株使用。
5.标准菌株保存管一经溶化使用后,不得再次冻存。
产品特点菌株保藏管内含特制的小珠(20-25颗)和特殊溶液,只需将培养好的菌株接入溶液中,摇匀成菌悬液,细胞即吸附于小珠上,然后吸出溶液,将保藏管置-70℃可保存10年,置-10℃至-15℃可保存1-3年。
产品使用1.对需要保存的菌株进行必要的纯化,挑取生长旺盛时期的菌落,接入菌株保藏管中,通常需要接入4-7环,对于苛养菌应多接一些;2.拧上盖子,充分剧烈震荡;3.用无菌吸管将溶液吸走,尽可能吸干;4.马上放入冰箱中,温度越低越有利于保存;5.复苏时,只需将小珠在平板上滚动或置肉汤中培养。
注:多数情况下反复冻融是可以的,但对于一些苛养菌和厌氧菌这样做可能会影响保存效果注:推荐使用-70℃超低温冰箱;该方法适用于细菌,霉菌和酵母等,特别适合保存苛养和娇弱的菌株,但不同的菌株保存时间会有所不同;特别注意菌株保存的记录,标签和使用流程;很多情况下,复苏须对菌株进行鉴定,以确认无污染二、菌种接收(1)标准菌株由专人保管,此人须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种保存经验。
(2)根据检验品种的需要,由标准菌株保管员制定购买计划,报中心化验室主任审核、质量部负责人批准。
(3)标准菌株保管员在接收标准菌种时,须填写接收记录,并在保存菌种容器外加贴标签(内容为名称、编号、接收日期),妥善保管。
标准菌株管理规定

标准菌株管理规定标准菌株管理规定1、目的标准用于微生物实验质量控制和操作评估的标准菌株管理与使用程序,尽量减少交叉污染,确保实验结果可靠与实验室平安。
3、接收和传代程序3.1菌株接收3.1.1由科室技术负责人和科室微生物室负责人保管,双人双锁管理,两人须受过专业培训,有足够的菌株保存经验。
3.1.2根据检验工程的需要,由技术负责人制定购置方案,报站长。
3.2 标准菌株的复壮 3.2.1在无菌环境下撕开袋子取出KWIK-STIK。
3.2.3捏住针剂的底部让水合物流出。
3.2.4垂直的握住针剂使小球滑到底部。
3.2.5捏碎小球使里面的液体充分混合。
3.2.6立即把棉签浸泡在液体中。
3.2.7在接种培养皿中,转动棉签作直径大概25mm的圆周运动。
3.2.8用已经消过毒的环在接种区域迅速划线,使其被别离出来。
3.2.9正确的处理用完的药签,防止污染。
3.2.10立即培养被别离出来的菌株。
3.3传代3.3.1从保藏机构获得的菌种干粉是0代,再转接到斜面培养得到第一代。
按此下推。
3.3.2每隔2周进行传代,传代时应接种多支平行管作为备用种;备用种可以每周接出工作种,通常工作种以营养琼脂斜面保存。
3.3.3检测用工作菌种从ATCC标准种算起不应超过5代。
4、储存4.1采购回来的标准菌株需单独锁在2~8℃的冰箱内,每周检查一次冰箱温度。
.2一旦发现有以下情况时不得使用:4.2.1发现包装有泄漏现象。
4.2.2过了有效期。
5、菌种使用与销毁5.1每次使用的菌种必须是培养后健康、生命力强、无变异的菌种。
每次使用菌种均须作记录。
5.2超过传代限度或经鉴定检查不合格的菌种,由技术负责人审报,站长批准后销消灭活〔高压灭菌〕,销消灭活须由技术负责人和质量负责人共同执行,并在记录签字。
菌株保存与管理制度

菌株保存与管理制度一、总则菌株保存与管理制度是为了保护生物资源,促进科研成果的传承和创新,规范菌株的保存与管理工作,提高菌株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率,明确菌株资源的归属与权益保护,维护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的合法权益,保障生物资源的持续利用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的规章制度。
二、菌株保存与管理的任务(一)建立菌株保存与管理工作机构和专门人员负责制;(二)建立完善的菌株样品管理体系;(三)规范和标准化菌株保存与管理工作流程;(四)加强菌株信息管理和数据共享;(五)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提高菌株资源的国际影响力。
三、菌株保存与管理的基本原则(一)科学管理:依据科学规律和管理原则,遵循合理、规范、可持续的原则进行菌株保存与管理;(二)公平公正:保障各方利益,公开透明、公平公正地处理相关事务,依法保护知识产权;(三)严格保密:保护重要科学技术与商业机密,保护受保护的资源;(四)合作共赢:促进产学研用结合,推动相关行业和学术机构的发展,携手共进,共同促进菌株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四、菌株保存与管理的基本内容(一)菌株采集:采集菌株资源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具备相关手续和资质的科研单位才能进行菌株资源的采集工作;(二)菌株保存:菌株资源的保存工作应当符合相关标准和规范,采用适当的保存方法保护菌株资源的完整性和稳定性;(三)菌株管理:建立完善的菌株信息管理系统,对菌株资源进行分类、编号和记录,方便查找、管理和共享;(四)菌株共享:在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菌株资源的共享工作,促进菌株资源的广泛应用和推广;(五)菌株交流:加强国际间的菌株资源交流与合作,提高菌株资源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
五、菌株保存与管理的工作流程(一)菌株采集:科研单位根据需求和研究目的,开展菌株资源的采集工作,按照要求完成采样、鉴定和记录工作;(二)菌株保存:采集到的菌株资源经过检验和鉴定后,进行菌株保存工作,通过冷冻、冻干、低温等方式进行保存;(三)菌株管理:建立菌株信息数据库,对存储的菌株资源进行分类、编号和记录,定期进行菌株资源的检验和更新;(四)菌株共享:科研单位在保护知识产权的前提下,开展菌株资源的共享工作,与科研单位和合作伙伴进行菌株资源的交流与合作;(五)菌株交流:积极参加国际性的菌株资源交流与合作活动,开展国际间菌株资源的共享与合作,提高菌株资源的国际交流与影响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rocedure for Maintaining and Handling Reference Microorganism标准菌株的管理与控制1. Aim 目的To maintain and handle stock cultures of reference strains for quality control and performance testing purposes. This procedure will minimize the opportunity for cross contamination, mutation and alteration of typical characteristic of the reference strains.规范用于微生物实验质量控制和操作评估的标准菌株管理与使用程序,尽量减少交叉污染确保实验结果可靠与实验室安全。
2. Scope 范围The working instruction applies to maintaining and handling of reference microorganism in the microbiological laboratory本工作指引适用于微生物实验室所有标准菌株的管理与使用。
3. Reference 参考1. LI 00.703 Performance Test of Culture Media.2. Microbank Advance Microorganism Storage System Package Insert4. Contents 内容4.1 Procedure 程序1. Resuscitate the reference microorganism strains by:标准菌株的复壮a. Ensure that the appropriate liquid medium containing 0.5 – 1.0 ml (e.g. TryptoneSoya Broth or Buffer Peptone Water) is at room temperature将复壮所用的0.5-1.0ml液体培养基 (如TS或BPW)至于室温。
b. Remove the loop from the refrigerator and warm it to room temperature.将标准菌株从冰箱取出至于室温。
c. Remove the sheath from the loop aseptically.无菌操作去处菌株的包装物。
d. Put the liquid medium in the strain container or Cut off the loop shaft from thehandle using a pair of sterilized scissors into the liquid medium.无菌操作将液体培养基倒入菌株容器;或者无菌操作剪开菌株包装物,将菌株倒入液体培养基。
e. Incubate the tube in a 37°C incubator long enough just for the film to dissolvecompletely out of the loop.将试管在37°C下放置一段时间后,使菌种完全溶解到培养集中。
f. Shake the tube gently to suspend the microorganism.轻轻摇动试管形成悬浮液。
g. Inoculate several drops of the suspended microorganism using a Pasteur pipetteonto the appropriate medium (e.g. Nutrient agar slant) and streak in the usualmethod.从菌种悬浮液中接种几环到培养基平板(如营养琼脂)划线培养。
h. Incubate the plates in an appropriate atmosphere and temperature for the optimalgrowth.将接种过的平板置于合适的温度和条件下培养复壮。
2. Take a few colonies from one of the slant and streak onto the test media as per LI for eachmicroorganism.从培养过的平板或斜面上挑取几个菌落,按照相应的LI接种到选择性培养基上。
3. When the cultures are plated out, checked for correct morphology. Gram stained for cellmorphology and purity and run through the whole biochemical or confirmation tests tocheck for purity of culture strains. Record all observation on the reference culture check worksheet.将挑选出的菌落按照相应的LI进行菌种确认。
进行革兰氏染色或者镜检,并纯化后按照相应的LI进行生化试验确认。
记录下所有的现象。
4. Reference strain check as in step 3 should be done yearly or when ever a new lot ofreference strain is purchased.在每年复壮或者买入时都要进行菌种确认试验。
5. If test on culture purity is satisfactory, preserve the reference stock culture using theMicrobank Frozen Beads system as follow:菌种确认达到要求后,使用Microbank Frozen Beads标准储备菌株。
a. Take a generous inoculum (18 – 24 hours) from the reference stock and transfer tothe vial containing frozen beads and broth aseptically. Close vial tightly and invert 4– 5 times to emulsify the organism. DO NOT VORTEX.取一定量的标准菌株培养物(18-24小时),无菌操作接种到装有小珠的小瓶内并加入肉汤(BPW)。
关紧小瓶并颠倒4-5次乳化培养物。
不要剧烈摇晃,避免液体撒出。
b. The excess cryopreservative should be well aspirated leaving the inoculated beadsfree of liquid if possible. Close the vial finger tight.将多余的液体吸出。
关紧小瓶。
c. Label with permanent marker the vials as reference stock cultures with date ofpreparation.在小瓶上贴上标签,标明菌种名称和准备日期。
d. The vials are frozen (approximately -20°C) for storage in the freezer for a year.小瓶在冷冻条件下(大约-20°C)可储存一年。
e. To prepare the working cultures from the Microbank: A single bead is asepticallyremoved from the vial and rolled across the surface of a non- selective agar plate orslant or may be placed into appropriate liquid medium. After removal, beads shouldnever be returned to the vial for any reason. The vial is returned to the freezerimmediately.从Microbank中准备工作菌株:从小瓶中无菌操作取出一个小珠,接种到非选择性培养基平板或斜面,或者放入液体培养集中。
小珠从小瓶中取出后决不可以再放回。
立即将小瓶放回冷冻。
f. The inoculated plate, slant or broth is incubated at 37°C for 24 hours – 48 hours.Plate/ slant or broth should be taken out from the incubator once growth (e.g. turbid)is observed接种过的平板、斜面或者肉汤放在37°C 培养24-48小时。
一旦发现平板、斜面或者肉汤有微生物生长后立即从培养箱取出。
g. Label the plate, slant/broth with the cultures’ name, date of preparation and expirydate. Store in the refrigerator about 4°C.在平板、斜面或者肉汤上粘贴标签,注明菌种名称、准备日期和有效期。
放在冰箱大约4°C储存。
6. Issue a working culture plate/slant/broth as use frequency, usually as each week. Discardand use a new working culture if there is evidence of contamination. Working cultures can not more than 2 weeks in the refrigerator每次使用一支工作菌株,频率按照工作需要,通常为一个星期。
一旦发现菌株有污染现象后立即处理掉并使用新的工作菌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