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体系与古地理分析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二叠世石盒子期,河流三角洲沉积达到 高峰,在河流入湖处,在盆地的中部定边、靖 边、延长一线形成一系列三角洲,往南则主要 发育湖相沉积。该时期,气候由温湿转向干旱, 植物减少,地层中可采煤不复存在,沉积物颜 色由蓝灰变为紫红。
晚二叠世石千峰期,三角洲-湖泊沉积体系进一 步退化,盆地北部大约在吴忠-定边-安塞-蒲城以北 被冲积平原所占据,平凉-铜川-韩城以北为间歇湖 沉积区,以南为滨海平原,仅在银川-天池一带有 局部河流沉积,乌海地区有小面积间歇湖。早三叠 世,河流-三角洲和干旱湖泊发育,并形成了由粗 到细的正旋回。中三叠世初期河流沉积广为发育,
鄂尔多斯地区晚寒武世岩相古地理图
早奥陶世冶里期,海退持续进行,统一的
鄂尔多斯陆又复出现,只在其东缘、南缘及西 缘为海域,水体较浅,并呈“U”型分布。亮甲
山期的古地理轮廓与冶里期相似,除统一的鄂 尔多斯陆和其东缘、南缘及西缘的“U”型海域
继续存在外,大部分为云坪和云灰坪,在坪的 外围发育着少量竹叶滩。亮甲山期末,由于怀 远运动的影响,海水全部退出本区,从而完成 了从早寒武世辛集期到早奥陶世亮甲山期完整 的海侵海退旋回。
6
早奥陶世马家沟期,先后经历了三次海进和三 次海退,海进和海退规模一次比一次大。三次大起 大落,构成了鄂尔多斯地区中奥陶世马家沟期一套 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除了发育潮坪和开阔海沉积 之外,还有膏湖和膏盐湖沉积。马家沟期末,海水 几乎全部退出了鄂尔多斯地区和整个华北陆块。
中奥陶世平凉早期,新的海侵开始。鄂尔
早寒武世毛庄期,海侵进一步扩大,沉积体系类型鄂尔多斯 陆进一步缩小。在鄂尔多斯陆的西北侧和东北侧分别为砂泥坪和 泥砂坪,而在西南侧则为泥坪。在这些坪的外侧还有桌子山准滩 和耀参1准滩。由于鄂尔多斯陆的进一步缩小,坪环境第一次把这 个陆地完全包围。
中寒武世徐庄期,海侵又进一步扩大。鄂尔多斯陆一分为二 成伊盟陆和吕梁陆,陆地面积更为缩小。在两个陆的周围发育着 大面积的环陆含砂泥坪、泥坪及泥云坪等。与此同时,较高能量 的碳酸盐滩也大量发育起来,滩外为开阔海,再向外仍为深水海 槽。
多斯陆作为华北陆的组成部分,仅在其西缘和 南缘有一个狭窄的“L”型的海域,其中依次发 育着碳酸盐缓坡、高能量的滩和深水斜坡等, 再向外便是深水海槽。这一“L”型的海域正处 于活动强烈的构造断陷带上,同生断裂发育, 其中的各古地理单元正是受着这些阶梯状下陷 的同生断裂的控制。深水斜坡带上重力流沉积 十分发育。平凉晚期的古地理格局与早期基本 相似,只是在西缘已无浅水缓坡,鄂尔多斯陆 直接与深水斜坡接触。在南缘的近陆部分还保 存了浅水碳酸盐台地,向南的深水斜坡带上也 出现了一些重力流沉积。平凉期末,海水全部 退出本区。
扇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
前扇三角洲
辫状河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泛滥平原
辫状河三角洲前缘
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席状砂、河口坝
前辫状河三角洲
三角洲平原
分流河道、河漫滩、沼泽
三叠系延长组地层划分对比表(据长庆油田修改,1974)
地层
油层组
厚度(m)
T3y5
长1
240~350
长2
T3y4
长3
125~145 100~110
三
上
延
长 4+5
80~Leabharlann Baidu00
叠
长
T3y3
长6
系
统
组
长7
105~130 80~110
长8
T3y2
长9
70~100 90~120
T3y1
长 10
250~350
早二叠世海侵范围扩大,祁连、华北海盆连通, 形成统一的以含煤为特征的滨海相沉积。地层明显 向中部隆起区超覆。 早二叠世晚期,海水开始退 出,山西组分布广泛,沉积厚度约为100~200m, 为沼泽煤系沉积间夹浅海相石灰岩,表明为海陆交 互环境。山西组中晚期,海水退出北方大陆,盆地 中央隆起消失,转入内陆河流、三角洲及湖泊沉积。 北部由于蚀源区上升迅速,剥蚀加剧,物源充足, 从而形成数条河流,自北而南伸入湖区,沿湖岸广 泛发育三角洲沉积。其中吴堡-延长三角洲伸入湖 区最远,盆地南部在韩城、平凉附近也有三角洲分 布。除此之外,在盆地南部西至同心,东到富县, 北抵鄂托克前旗,南达彬县的广大地区为湖沼相沉 积。
相 冲积扇
河流
湖泊
扇三角洲 辫状河 三角洲 曲流河 三角洲
鄂尔多斯盆地上三叠统延长组沉积体系分类表
亚相
微相
扇根 扇中
河道沉积、筛状沉积、泥石流沉积、漫流沉积
扇端
辫状河
河道砂坝、泛滥平原
曲流河
河道砂坝、河漫滩
交织河
河道砂坝、漫滩沼泽
滨湖
砂砾滩
浅湖
滩砂
深湖
浊流沉积
扇三角洲平原
扇根、扇中、扇端、辫状河道、泛滥平原
早寒武世馒头期,海侵范围有所扩大,但鄂尔多斯中央主体 仍为陆地。在此陆地的西侧和南侧为海域,仍呈“L”型围绕鄂尔 多斯陆分布,但海域面积进一步扩大。西侧为西缘环陆含砂泥云 坪,南侧为南缘环陆泥云坪,它们的外侧为泥灰云混合坪。在坪 的外侧有贺兰山准滩、陇县准滩和耀参1准滩。这是鄂尔多斯地区 寒武纪海域中第一次出现的准滩。向西和向南逐渐过渡为开阔海, 并与祁秦海槽相通。
晚三叠世是鄂尔多斯盆地油气形成的重要时期,沉积体系发育
完整,地层出露良好,是观察、研究陆相沉积的典型地区。本区上 三叠统延长组主要为一套灰绿色、灰色中厚层-块状细砂岩、粉砂岩 和深灰色、灰黑色泥岩组成的旋回性沉积。下部以河流相中-粗砂岩 沉积为主,中部为一套湖泊-三角洲-河流相砂泥岩互层,上部为河流 相砂泥岩沉积。在区域范围上,以北纬38°为界,北粗南细,北部 厚100~600m之间,南部厚700~1000m之间。延长组与其上下相邻 地层均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反映了它沉积时盆地基底稳定。上三叠 统延长组第一段(T3y1)沉积之后,盆地地形出现明显分异,以志丹甘泉-宜川沿线为枢纽,南部以明显的斜坡向盆地内部倾没,坡度为 0.0012,北自马家滩、定边,南至旬邑、铜川,东起延安、黄陵, 西达环县、镇原,面积约4×104km2的范围为深湖盆地区,形成厚度 达300~400m的深湖相沉积。枢纽线以北地区为一地势平坦的台地, 地形梯度小于0.0003。北薄南厚的稳定变化,亦表明沉积速率的近 似。为方便生产,长庆油田按油气情况及岩性、电性特征将延长组 自上而下划分为10个油层组.
鄂尔多斯地区早寒武世馒头期岩相古地理图
鄂尔多斯地区早寒武世毛庄期岩相古地理图
鄂尔多斯地区中寒武世徐庄期岩相古地理图
中寒武世张夏期,海侵达到高潮,此时伊盟陆和吕梁 陆的范围进一步缩小。海水由浑水沉积为主转为清水沉积 为主,水体能量较高,发育大量的滩和准滩,成为张夏期 所独有的特征。在台地内部的滩后环境,由于吕梁陆、伊 盟陆和滩的限制,成为台内局限海。滩外为开阔海,开阔 海外仍为深水海槽。
Welcome!
鄂尔多斯地区沉积体系 与古地理分析
1 1. 早古生代华北广阔陆表海盆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体 系 及其演化 3.晚三叠世-白垩纪鄂尔多斯内陆坳陷盆地沉积体 系 及其演化
3.1 沉积发育史 3.2 晚三叠世沉积体系与典型剖面分析 3.3 侏罗纪沉积体系与典型剖面分析 4.新生代沉积特征
晚期则演变为湖沼相为主,气候也由干旱向温湿转 化,再一次形成了由下而上由粗到细的沉积旋回。
位于鄂尔多斯南缘的铜川-耀县地区由于在晚石炭世处 在中央古隆起的南部,因此缺少晚石炭世本溪组和太原部 下部的沉积。早二叠世早期,太原组上部沉积了灰黄色、 灰黑色页岩、砂岩、泥灰岩及黑色灰岩夹煤层,底部风化 壳为杂色铝土页岩。岩层中产网格长身贝及海百合茎等动 物化石。为滨海沼泽夹潮坪沉积。早二叠世晚期,山西组 为深灰、灰、灰绿色砂质泥岩、粉砂岩夹炭质泥岩及薄煤 层,底部为灰黄色中砂岩。岩层中产大量植物化石。主要 为漫滩沼泽沉积。中二叠世石盒子组下部为黄绿色粉砂岩 夹灰绿色细-粗砂岩及少量黄绿色砂质泥岩,砂岩具大型板 状及槽状交错层理,岩层中含大量植物化石。石盒子组上 部为紫红色砂岩夹灰绿、黄褐色泥质粉砂岩和砂质泥岩。 主要为曲流河和滨湖沉积,气候由温湿向干旱转化。晚二 叠世石千峰组为灰绿、紫红色砂岩与紫红色粉砂岩、粉砂 质泥岩、泥岩不等厚互层,并夹少量石灰岩。为间歇湖和 河漫滩沉积。
2
区域沉积体系及发展演化
华北陆块在震旦纪沉积基础上,早古生代广泛发育寒武-奥陶 纪碳酸盐岩,夹有一部分砂、页岩组成的细碎屑岩。沉积厚度巨 大,出露完整,本区震旦系与寒武系具有形影相随的显著亲缘关 系(叶连俊,1983)。可以认为,本区早古生代沉积实际上是在震旦 纪拉张断陷,其南部的秦岭区裂陷扩张向洋发展的区域构造背景 上形成的。自早寒武世辛集期开始,来自秦岭洋的海水自南而北 大面积侵漫超覆,开始了华北陆块早古生代的陆表海和华北陆块 南缘陆缘海的稳定沉积发展阶段。
早三叠世刘家沟组下部为紫灰色砂岩夹灰紫色粉
砂岩、紫红、棕红色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砂岩 发育槽状交错层理。刘家沟组上部为灰白、紫灰色厚 层-块状细砂岩、灰紫色粉砂岩、紫红色粉砂质泥岩, 细砂岩具槽状交错层理。主要为曲流河沉积。早三叠 世和尚沟组主要为一套桔红、棕红、紫红色泥岩、砂 质泥岩为主的沉积,夹少量紫红色砂岩。主要为干旱 湖泊沉积。中三叠世纸坊组下部为黄绿、灰绿色中厚层状砂岩夹紫红色粉砂质泥岩,砂岩发育槽状及板 状交错层理,底部含泥砾。纸坊组上部为紫红色粉砂 质泥岩与浅红色砂岩不等厚互层,向上部灰绿、黄绿 色粉砂质泥岩夹灰绿色细砂岩增多。主要为河湖相沉 积,气候也由干旱向温湿转变。
华北古陆块震旦纪-早古生代的广阔陆表海沉积因 受加里东运动影响而终结,而后经历了长期的抬升侵 蚀夷平过程,自晚石炭世开始,又发生沉降作用,开 始了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的沉积演化过程。晚石炭世 早期在鄂尔多斯地区形成由中央古隆起分割的东西两 个海盆(华北海和祁连海),发育向中央隆起超覆沉积。 其中,西部沉降幅度大,上石炭统厚400~800m,局 部达1100m,为潮坪泻湖相沉积。东部沉降幅度小, 上石炭统一般厚度不足100m,为滨浅海沉积。古隆起 两侧均为重要的含煤岩系。
晚奥陶世背锅山期,又一次海侵开始,但
海水仅局限于本区的西南缘。在这一范围的有 限的海域中,近陆地区为浅水碳酸盐台地,向 外为深水斜坡,与平凉期基本相似。晚奥陶世 末期,海水全部退出鄂尔多斯地区,本区整体 上升为陆,从而结束了鄂尔多斯地区早古生代 的海相沉积历史(冯增昭等,1991)。
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华北克拉通坳陷盆地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鄂尔多斯地区是华北陆块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寒武世辛集期, 本区最初海水从西、南两个方向侵入本区西缘和南缘,形成了“L”
型的海域,并沉积了含磷碎屑岩,以后逐渐过渡为碳酸盐岩。辛 集期鄂尔多斯主体是陆地,其西侧和南侧发育了西缘环陆泥砂坪 和南缘环陆砂泥坪。在泥砂坪和砂泥坪的外围又发育着西缘含砂 泥云坪和南缘泥云坪。向西和向南逐渐过渡为西缘开阔海和南缘 开阔海,并与祁连海槽和秦岭海槽相连。
晚三叠世-白垩纪鄂尔多斯内陆坳陷盆地沉积体系及其演化
沉积发育史
晚三叠世延长期,由于印支运动的影响使得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的华北克拉通拗陷盆地逐渐向鄂尔多斯盆地转化。 可以说,印支运动在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史发展中是一次重 大变革。在沉积上实现了由海相、过渡相向陆相的转变, 使盆地自晚三叠世以来发育完整和典型的陆相碎屑岩沉积 体系。盆地演化进入了大型内陆差异沉积盆地的形成和发 展时期,结束和取代了晚古生代以来克拉通坳陷的发展历 史。上三叠统延长组是在鄂尔多斯盆地坳陷持续发展和稳 定沉降过程中堆积的以河流-湖泊相为特征的陆源碎屑岩系, 它的发展和演化客观记录了这个大型淡水湖盆从发生、发 展到消亡的历史。湖盆发育到延长组第三段(T3y3)初期达到 鼎盛,湖进范围可到达盆地北部横山-乌审旗一线。之后, 随着河流的不断注入充填,湖盆走向萎缩。
晚寒武世,海水开始退缩,陆地面积有所增大,虽然 吕梁陆沉没了,但中部地区出现庆阳陆。区内分别出现了 庆阳云坪、中阳及彬县云灰坪。此时,已不再发育鲕粒滩, 而发育竹叶滩。这些竹叶滩大都分布在坪的周围,个别滩 孤立地分布在开阔海中。开阔海之外则为祁连海槽和秦岭 海槽。
鄂尔多斯地区中寒武世张夏期岩相古地理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