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风吹彻教案自制

合集下载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课文,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课文中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爱,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珍惜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3)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原文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 生字词的学习和运用。

4. 课文主题的探讨和分析。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3)掌握生字词的正确书写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课文主题的深入理解和探讨。

(2)学生运用课文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通过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初步感知课文主题。

2.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共同解决问题。

3. 案例分析: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和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标记生字词。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讨论中的问题进行讲解,解答学生的疑惑。

5. 案例分析: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将课文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6.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课堂教学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7. 课后作业:学生按要求完成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1.1.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文学作品,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1.2.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民的关怀,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1.3.2 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学生的坚韧和勇气。

1.3.3 培养学生对文学的热爱,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寒风吹彻》的内容简介2.1.1 介绍作者和作品的背景信息。

2.1.2 概括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主题。

2.2 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2.2.1 分析并解释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结构。

2.2.2 让学生通过朗读和复述来巩固对这些词汇和句子的理解。

2.3 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2.3.1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3.2 让学生通过写作练习来模仿和运用这些技巧。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通过引入相关的背景信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1.2 引导学生思考与课文相关的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

3.2 阅读与理解3.2.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2.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3 分析与讨论3.3.1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课文,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3.2 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运用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课文中的思想和价值观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包括发言和讨论的积极性。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并掌握作品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生活背景,理解作者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二、教学重点:1. 掌握《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的生活背景。

2.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情节,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作品的内容和意义。

2. 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采用案例分析法,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

五、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寒风吹彻》原文、相关背景资料、教学课件等。

2. 学生准备:预习《寒风吹彻》,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准备参与课堂讨论。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的生活背景,激发学生对《寒风吹彻》的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作品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分析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

4.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

5. 案例分析: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意义。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思考作品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

七、课时安排:本节课计划安排2课时,第1课时用于自主学习和课堂讲解,第2课时用于小组讨论和案例分析。

八、作业布置:2. 选择一个角度,分析《寒风吹彻》中的象征手法和寓意,准备课堂分享。

九、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讨论积极性和表达能力。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提高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审美情趣。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2. 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提高民族自豪感。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2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

2. 深入解读课文主题。

第三章:教学方法与手段3.1 教学方法1.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共同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3. 启发引导: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2 教学手段1. 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背景资料,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课堂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教学过程4.1 课前准备1. 学生预习课文,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 教师准备教学课件及讨论话题。

4.2 课堂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课文作者及背景。

2.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寒风吹彻》,激发学习兴趣。

4.3 课堂讲解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2.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4.4 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2.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学生解读课文主题。

4.5 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课堂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2. 学生回顾学习过程,巩固所学内容。

第五章:课后作业与评价5.1 课后作业1. 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内容,完成课后练习题。

5.2 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寒风吹彻》教案第一节: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寒风吹彻》,使学生了解诗歌的艺术特点,提高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并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第二节:教学重点1. 诗歌及其艺术特点;2. 《寒风吹彻》的背景和意境;3. 诗歌与生活的联系。

第三节:教学难点1. 如何理解《寒风吹彻》中的寒风与主题之间的关系;2. 掌握诗歌的鉴赏技巧;3.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和表达能力。

第四节:教学准备1. 课本:含有《寒风吹彻》的课文;2.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音频;3. 黑板/白板和粉笔/马克笔。

第五节: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与展示(5分钟)1. 老师向学生展示一幅描绘冬天风景的图片,带领学生进入寒冷的氛围。

2. 老师问学生:“你们对冬天有什么印象?能描述一下吗?”3. 学生回答后,老师引导他们思考冬天的特点,如:寒冷、风、雪等。

步骤二:导读(10分钟)1. 老师从课本中找到《寒风吹彻》这首诗,念一遍后让学生跟读。

2. 老师解读诗歌标题,帮助学生理解“寒风吹彻”的意思。

步骤三:诗歌鉴赏(15分钟)1. 老师带领学生分段欣赏诗歌,并引导他们注意诗中的意象、节奏和韵律。

2. 学生读完后,老师用问题引导他们深入思考:作者通过哪些描写使诗歌展现出寒风的凌厉?你们对这首诗的整体感受如何?步骤四:诗歌背景介绍(10分钟)1. 老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时代背景以及创作背景。

2. 老师提问:“为什么这首诗选择了寒风作为意象?在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你能想到其他什么意象来表达寒冷吗?”步骤五:诗歌与生活联系(10分钟)1. 老师引导学生思考,寒风在生活中还有哪些表现形式?2. 学生回答后,老师和学生共同整理并分析这些表现形式的特点。

3. 学生分组讨论,将寒风与自己所居住的地方联系起来,写一篇寒风在他们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的作文。

步骤六:诗歌创作(20分钟)1. 老师分发白纸和铅笔给学生,让他们根据自己对寒风的理解创作一首与寒风相关的诗歌。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能够分析并概括课文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课文,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3)通过写作练习,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导学生感受课文中的人物情感,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课文《寒风吹彻》的阅读与理解。

(2)课文中的表达技巧的分析和运用。

(3)学生的写作练习和表达能力提高。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主题思想。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进行写作。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观察和描述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学生对寒风的感受。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寒冷天气的个人经历和感受。

2. 阅读理解:(1)学生自读课文《寒风吹彻》,理解课文内容。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的阅读理解情况。

(3)学生回答问题,进行讨论和思考。

3. 课文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2)学生分享对课文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情况,包括发言和小组合作。

2. 阅读理解能力:评估学生在阅读课文后的理解程度,通过回答问题和讨论。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练习,包括内容、结构和表达技巧的使用。

五、教学资源1. 课文《寒风吹彻》文本。

2. 相关背景资料和图片,用于辅助教学。

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阅读:鼓励学生主动提问,引导他们通过课文寻找答案,促进师生互动和学生之间的交流。

2. 情感体验:通过创设情境,如朗读、角色扮演等,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课文中的情感。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学科领域:语文年级:八年级课时:2课时作者:X二、教材分析《寒风吹彻》是北岛的一篇散文,通过对寒冷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人物内心的孤独和无助。

文章以第一人称叙述,情感真挚,引起读者的共鸣。

本节课将引导学生感受文章的深刻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学会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作者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培养学生的同情心和人文关怀。

四、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分析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难点:理解文章深刻的主题内涵。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北岛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2)提问:同学们在生活中有没有经历过寒冷的环境?寒冷给你们带来了怎样的感受?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学生分享阅读心得,教师点评并引导。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文章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有哪些?(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深入分析(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文章,分析文章主题。

(2)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教师点评并引导。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6. 课后作业(1)背诵文章中的精彩片段。

(2)写一篇关于寒冷环境给自己带来的感受的作文。

六、教学反思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气氛、教学内容的掌握程度等方面。

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以提高后续教学的质量。

七、课后辅导针对学生在课后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问题,教师应提供及时的辅导。

可以采取一对一辅导、小组辅导等形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能力。

八、评价与反馈1. 学生评价: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采取多元化评价方式,如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考试成绩等,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1.1.2 分析并评价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1.1.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2.2 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和解读文学作品。

1.2.3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情感表达。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关怀。

1.3.3 引导学生思考人生意义和社会责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2.1.1 《寒风吹彻》是一篇描写冬季农村生活的短篇小说。

2.1.2 故事发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村家庭,主要讲述了主人公在面对寒冷天气和生活的艰辛时的心理变化和应对方式。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重要词汇和句子。

2.2.2 探讨作者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2.2.3 引导学生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3.1.1 引导学生观察冬季的自然景象,引发对冬季的感悟和情感体验。

3.1.2 提问学生对冬季生活的印象和感受,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关系。

3.2.2 学生通过思考和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3.3 合作学习3.3.1 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和表达方式。

3.3.2 学生通过分享和讨论,互相启发思考故事背后的深层含义和社会问题。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参与度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运用。

4.2 作业完成情况4.2.1 评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分析并解读课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子。

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作文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展示学生的思考和感悟。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案基本信息《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和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体验作品中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思考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1. 理解《寒风吹彻》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

教学难点:1.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思考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

二、教学准备教材:《寒风吹彻》原文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投影仪、教学PPT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寒风吹彻》的作者及其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2. 阅读理解(15分钟)学生自主阅读《寒风吹彻》,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3. 内容分析(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主题思想,如作品中的“寒风吹彻”象征人生的苦难和挫折,etc.4. 讨论与思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思考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

教师总结并引导深入讨论。

5. 作业布置(5分钟)四、教学反思(课后)教师总结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不足之处,为下一步教学做出调整。

五、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读后感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六、教学延伸活动1.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寒风吹彻》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人性问题,如贫困、孤独、助人为乐等,探讨作品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2. 分享与展示(10分钟)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进行分享,展示本组讨论的成果。

其他小组成员可随时补充发言。

七、课后作业2. 推荐学生阅读其他类似文学作品,如《活着》、《平凡的世界》等,加深对人生价值和人性关怀的理解。

八、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课后作业和课堂表现,评价学生对《寒风吹彻》的深入理解和感悟程度,以及对作品所表达的人性关怀和人生价值的思考。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寒风吹彻》的诗句;(2)能够分析并欣赏诗人运用意象、修辞等手法表现的主题和情感;(3)能够了解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读、小组讨论等方式,深入理解诗歌内容;(2)通过分析、比较等方法,欣赏诗人的表现手法;(3)通过写作、分享等环节,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2)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3)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生,培养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背诵;(2)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的分析;(3)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

2. 教学难点:(1)诗歌的深层含义的理解;(2)诗歌表现手法的欣赏;(3)个人情感体验的抒发。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教师简要介绍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知识;(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诗歌,理解诗歌内容;(2)学生查找诗歌中的生词、注释,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3. 小组讨论:(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意象、修辞等手法;(2)各小组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2)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如合作意识、沟通能力等。

2. 作业评价:(1)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如诗歌背诵、课后习题等;(2)评价学生在作业中的表达能力和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包括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等方面,以便于改进今后的教学。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并研究《寒风吹彻》诗歌,理解其内涵和艺术特色;(2)收集与诗人及其作品相关的背景资料;(3)准备教学PPT或黑板,包括诗歌全文、重点诗句、相关图片等。

2. 学生准备:(1)预习《寒风吹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2)查找诗人及其作品的背景资料,了解其生平和创作风格;(3)准备笔记本,用于课堂记录和课后复习。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味刘亮程独有的语言艺术;把握住文章的结构特色;认知文章的深刻意蕴。

二、过程与方法:问题探讨法;情景创设法;阅读体验法;合作探究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生命的苦痛;培育“从苦痛中找寻敬佩”的精神;提升审美情趣和文学学识。

教学流程一、课文预习(形式:自习时间完成导学案)二、导入师:(板书题目1)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三、文本研习(一)认知来到故事师:在这篇文章中,主要写了那些人受到寒风吹彻?主要写了他们的什么故事?ppt (穿插朗读)生:自己淹了一条腿路人饿死在雪地里姑妈没挨过冬天母亲冬天已经到来(二)研析品味炎热师:他们共同的生活体验是?生:寒冷or寒风吹彻师:文中的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大家融合Auron学案,(分成三个大组,各大组探讨一个人物)互相交流、探讨,对自己的答案展开健全,并表明你就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略去的。

生:我??路人??姑妈、母亲??师:我们总结一下,文中的人们遭遇了哪些方面的“寒冷”生:自然的寒冷(天寒);生存境遇的恶劣(贫寒);心理和精神上的寒冷(心寒)。

(板书2)师:文章以“寒风吹彻”为题有何哲理?生:广度――(天寒、贫寒、心寒)吹彻所有的人。

深度――寒风吹彻整个人生。

(第17节)(加插朗诵)(板书3)痛彻骨髓师:“寒风吹彻”告诉我们,从广义的角度,所有的人都免不了被寒风吹彻,从深度的角度,寒风将吹彻我们整个人生,并且痛彻骨髓。

师:作者通过投影所有生命都难免“寒风吹彻”这一生命体验,实际上想要说我们一个怎样的生活哲理?生:“生命的苦痛”or“苦痛就是人生的常态”ppt(板书4)师:作者说我们该如何直面人生的苦痛?1生:正视苦痛(勇敢地活,平淡地活);胸怀悲悯(心怀温暖地活)提示:把路人让进屋子、第11节最后、第39节ppt (板书5)(三)探究讨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寂寞地过冬。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课文的基本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3. 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及其现实意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课文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象征手法及其深层含义。

2. 教学难点: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理解和思考。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对课文的深入剖析,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3. 采用讨论法,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步骤: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 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如“寒风吹彻”的象征意义,以及它如何揭示了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命运走向。

3. 深入剖析课文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如贫困、孤独、亲情等,并结合现实生活进行讨论。

4.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5. 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内涵,强调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6.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生活,谈谈对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活跃程度,以及对问题的思考和回答的深度。

2. 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作业中问题的理解和思考,以及写作的条理性和表达的准确性。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合作态度和贡献,以及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七、教学拓展:1. 推荐与《寒风吹彻》主题相关的其他文学作品,供学生进一步阅读和探讨。

2. 组织学生参观社会福利机构或贫困地区,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和感受社会问题。

原创精品教案 寒风吹彻1

原创精品教案 寒风吹彻1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过程(一)导入课文下面我们来阅读第十一课,来看看作者对生活对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

(用十分钟的时间默读课文,然后用一句话概括你对这篇文章的看法、评价或者感受。

)(二)学生默读课文。

(三)课文理解1、提问交流:(1)、我静坐在屋子里,火炉上烤着几片馍馍,一小碟咸菜放在炉旁的木凳上,屋里光线暗淡。

提示:这几句写出了我的生活境况是如此的贫穷与困窘,吃的是几片馍馍,就的是一小碟咸菜,生活用具是小木凳,住的是低矮的土屋。

(2)、雪落在那些年雪落过的地方,我已经不注意它们了。

比落雪更重要的事情开始降临到生活中。

提示:我已经习惯了自然界的冬天,一年年的来临,我已经习以为常了。

我深深地感悟到,不仅自然界有冬季,每到冬季,万物凋零,大地萧杀,一些生命会相继死去;人生中也有生命的冬天,人总是要因疾病或衰老而死亡,我虽人才到中年,可我分明感到生命的冬天已经悄然来临。

(3)、每年下雪之前,都会发现有一两件顾不上干完的事而被耽搁一个冬天。

提示:人生总会一些计划做而没有做完,每当回首往事的时候,人生总是会有一些难以弥补的遗憾,令人痛心。

(4)、冬天,有多少人放下一年的事情,像我一样用自己那只冰手,从头到尾地抚摸自己的一生。

提示:指人在中老年时,总要回忆往事,感悟人生哲理,总结一生切肤的经验教训。

(5)、我再不像以往,每逢第一场雪,都会怀着莫名的兴奋,站在屋檐下观看好一阵,或光着头钻进大雪中,好像有意要让雪知道世上有我这样一个人,却不知道寒冷早已盯住了我活蹦乱跳的年轻生命。

提示:我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困难与挫折的力量巨大,总是怀着一种好奇的心情面对困难与挫折,我已变得成熟,我知道储藏温暖来面对寒风吹彻。

(6)、从那个夜晚我懂得了隐藏温暖——在凛冽的寒风中,身体中那点温暖正一步步退守到一个隐秘得有时连我自己都难以找到的深远处——我把这点隐深的温暖节俭地用于此后多年的爱情生活。

我的亲人们说我是个很冷的人,不是的,我把仅有的温暖全给了你们。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与内容1.1 教学目标1.1.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寒风吹彻》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1.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能力。

1.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增强对生活的感悟能力。

1.2 教学内容1.2.1 文本内容:《寒风吹彻》这篇文章主要描述了一个寒冷的冬夜,作者在雪地中行走的经历,通过描绘自然环境和内心感受,展现了生活的艰辛和美好。

1.2.2 相关背景:介绍作者刘亮程的生平和创作风格,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2.1.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2.1.2 培养学生的文本分析和理解能力,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2.2 教学难点2.2.1 帮助学生理解文章中深刻的哲理和内涵,感悟生活的真谛。

2.2.2 引导学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与方法3.1 导入新课3.1.1 利用图片、音频等多媒体资源,营造寒冷的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境。

3.1.2 简要介绍作者及相关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3.2.1 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大意,感知文本。

3.2.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进行思考,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

3.3 合作探讨3.3.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分析文章的深层含义和表达技巧。

3.3.2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理解生活的艰辛和美好,培养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3.4 课堂小结3.4.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化重点,突破难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4.1.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积极主动性,以及合作意识。

4.1.2 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观点表述,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4.2 课后作业评价4.2.2 评价学生的写作能力,看是否能够运用文本中的表达技巧。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2024版《寒风吹彻》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高二选修)

Chapter
2024/1/29
13
重点词汇、句式及修辞手法
重点词汇
寒风、吹彻、冰冷、颤抖、孤独 等,这些词汇共同营造出一种寒
冷、孤寂的氛围。
2024/1/29
句式
文中多运用长句,通过复杂的句式 结构表现出寒风的凛冽和人物内心 的挣扎。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 得文章更加生动形象,让读者更能 感受到寒风的威力和人物的情感变 化。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形式, 增加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时间安排略显紧张的问题
提高教学效率:通过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课堂教 学效率,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充分展开。
27
分享优秀教学经验,促进交流学习
2024/1/29
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通过创设与文本内容相符合的教学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 本内涵和情感。
14
文学常识、历史背景等拓展内容
文学常识
《寒风吹彻》是一篇散文,作者通过描绘寒风的形象和自己内 心的感受,表达了对人生孤独和苦难的深刻思考。
2024/1/29
历史背景
文章写于20世纪80年代,当时中国社会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 人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同时也承受着巨大的生活 压力。这种时代背景为文章所表达的孤独感和苦难意识提供了 深刻的社会根源。
细腻的心理描写
作者通过对人物心理的细腻描写,展 现了人们在苦难和命运面前的挣扎和 抗争。这种心理描写使得人物形象更 加立体和生动。
质朴的语言风格
文章采用质朴的语言风格,贴近底层 人民的日常生活和语言表达习惯。这 种语言风格使得文章更加接地气,容 易引起读者的共鸣。
2024/1/29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内容和情节。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他们对散文语言和表达技巧的欣赏水平。

3. 通过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4. 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鼓励他们创作具有个性和创意的散文作品。

二、教学内容1. 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三、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4. 认识现实主义文学的创作特点和社会意义。

四、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2. 分析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3. 将课文中的启示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五、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情节发展。

2. 互动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分享对散文的理解和感受。

3. 写作练习法:鼓励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

4. 小组合作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六、教学准备1. 教材:《寒风吹彻》原文。

2. 参考资料:有关《寒风吹彻》的解析、评论及相关背景资料。

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投影屏幕等。

4. 写作纸张和文具。

七、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作者及课文背景,激发学生兴趣。

2. 课文朗读:学生齐读或教师朗读课文,感受语言魅力。

3. 内容解析:分析课文情节,讲解人物形象和故事背景。

4. 文学鉴赏:引导学生关注散文的语言特色和表达技巧。

5. 深入探讨:讨论课文中的象征手法和深层含义。

6. 现实意义:探讨作品所反映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哲理。

7. 写作练习:布置课后写作任务,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创作。

八、课堂练习1. 请学生简要概括课文《寒风吹彻》的主要情节。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浙江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1.1 理解课文《寒风吹彻》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1.1.2 掌握作者及相关文学常识。

1.1.3 提高学生朗读和表达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1.2.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点。

1.2.2 学会欣赏文学作品,培养文学素养。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3.1 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独特见解,理解作品所传达的人性关怀。

1.3.2 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人文精神。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介绍课文《寒风吹彻》的作者、背景及作品主题。

2.2 教学重点2.2.1 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

2.2.2 探讨作品中的主题思想和人物形象。

2.3 教学难点2.3.1 理解作者运用的一些特殊修辞手法。

2.3.2 引导学生从作品中发现生活的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通过图片或故事引入《寒风吹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

3.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要段落和语句,分享各自的阅读感悟。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课堂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重点分析作品的主题思想和修辞手法。

3.5 情感体验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品所传达的人文精神。

第四章:作业设计4.1 课后作业4.2 拓展作业推荐学生阅读作者的其他作品,或观看相关影视作品,加深对作者及作品的理解。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朗读等方面的表现,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

5.2 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单元测试等方式,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5.3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启发式教学教师通过提问、设疑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一: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本课的背景和主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2 教学内容:简介作者及作品背景,概述文章主题。

1.3 教学步骤:1.3.1 简要介绍作者刘亮程及其作品《寒风吹彻》。

1.3.2 引导学生关注文章,思考与文章内容的关系。

1.3.3 让学生自由发言,谈谈他们对“寒风吹彻”这一主题的理解。

章节二:文学鉴赏2.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理解并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2.2 教学内容:分析文章的语言特色、形象描写和思想内涵。

2.3 教学步骤:2.3.1 让学生通读全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

2.3.2 分析文章中的形象描写,如寒冷的气候、孤独的景象等,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心情。

2.3.3 探讨文章的思想内涵,引导学生思考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章节三:文本解读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把握文章的主旨。

3.2 教学内容:解读文章的关键句子和段落,揭示文章的主题思想。

3.3 教学步骤:3.3.1 让学生重点阅读文章中的关键句子和段落。

3.3.2 引导学生分析句子和段落的意义,解释其与文章主题的联系。

章节四:创意写作4.1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文字表达情感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4.2 教学内容: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创意写作练习。

4.3 教学步骤:4.3.1 给学生发放写作素材,如寒冷的景象、人物形象等。

4.3.2 引导学生发挥想象,以“寒风吹彻”为主题进行写作。

4.3.3 让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评价、学习。

5.1 教学目标:使学生对本文的主题和思想有所感悟,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5.3 教学步骤:5.3.1 教师简要回顾本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

5.3.2 学生分享自己在本文学习中的感悟和收获。

5.3.3 教师给予点评和鼓励,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寒风吹彻》教案(教师)章节六:拓展阅读6.1 教学目标: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

《寒风吹彻》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真谛的独特感悟。

2、品味文章质朴而隽永的语言特色。

【教学步骤】一、导入著名作家周国平在《直面苦难》中说:“人天生是软弱的,惟其软弱而犹能承担起苦难,才显出人的尊严。

……只有以软弱的天性勇敢地承受着寻常苦难的人们,才是我的兄弟姐妹。

”今天我们学习青年作家刘亮程的《寒风吹彻》,看看作家是怎样看待人生中的“寒风吹彻”的。

二、作者简介(一)走进刘亮程刘亮程,1962年出生,新疆沙湾县人。

他种过地,当过乡农机管理员。

劳动之余写点文字,几乎所有文字都在写自己生活多年的一个村子。

在这个村子里,房子被风吹旧,太阳将人晒老,所有树木都按自然的意志生叶展枝。

作者在不慌不忙中努力接近一种自然生存。

著有诗集《晒晒黄沙梁的太阳》,散文集《虚土》《一个人的村庄》《在新疆》《一片叶子下生活》等。

《一个人的村庄》首版后,在全国引起巨大反响,《天涯》《大家》《北京文学》《散文选刊》《南方周末》等报刊都作了隆重介绍,作者本人亦一鸣惊人,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后一位散文家”和“乡村哲学家”。

三、文本讲解(一)初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问题:1、这篇散文写“我”在一天下午围抱着火炉,烤几块馍馍,就一小碟咸菜,在大雪纷飞中散漫的回忆着过去的哪些人和事?在文中找出相关的描写并简要概括。

(1)“我”在成长历程中被寒风吹彻。

那个冬天我十四岁,赶着牛车去沙漠里拉柴禾。

我的一条腿却被冻僵了,失去了感觉。

像一根根针刺在骨头上又狠命往骨髓里钻-------这种疼感一直延续到以后所有的冬天以及夏季里阴冷的日子。

(2)“路人”在跋涉路途中被寒风吹彻。

一个寒冷的早晨,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我给他倒了一杯热茶;第二天下午,他彻底地冻僵了。

“姑妈”在等待春天中被寒风吹彻。

姑妈年老多病。

她总担心自己过不了冬天。

天热了让你妈过来喧喧。

多少年过去了,姑妈那句话中的“天”一直没有热。

姑妈死在几年后的一个冬天。

寒风吹彻教案自制

寒风吹彻教案自制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

【教学步骤】1.导入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

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

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

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

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

二.作者简介“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

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现在写小说。

”——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

(寒冷,悲凉)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

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时间上:人的一生空间上:所有地点程度上:痛彻骨髓广度上:所有的人四、理顺课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寒风吹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顺文章的思路和结构特点,体会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文体特点。

2、理解并体会作者所表达的对生命生活的严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认识体验。

3、品味作者的质朴而隽永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对文本中“寒冷”含义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学习的方式,对本文作者的人生体验进行思考点评
3、引导学生体悟对苦难的真切认识,其实是一种生命的升华。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直住在南方的我们,对寒风、寒冷缺乏深刻的体验。

有谁去过北方体验冬天吗?(学生谈感受)
北方的冬天,平均气温达到零下十几二十度。

寒风凛冽、冰雪覆盖,万物肃杀。

很多事情只能暂时搁置,人们呆在屋里围抱火炉取暖,当然条件好的地区会通暖气。

作家刘亮程对寒冷有深刻的体验和感悟,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寒风吹彻》。

二.作者简介
“我出生在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边缘的一个小村庄里,在那里度过童年和少年时期。

长大后种过地、放过羊,当过十几年乡农机管理员。

在乡下写了很多年诗。

到乌鲁木齐后开始写散文,出版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

现在写小说。

”——刘亮程自述三.朗读感知,解题
1、请用词语形容一下你读完全文的感受。

(寒冷,悲凉)
2、解题。

文章题目是“寒风吹彻”。

“寒风”在文中有何含义?“吹彻”在文中又是如何体现的?
【理解】这里的“寒风”包括“冬天”和“雪”等意象,有着丰富的内涵,既实指北方自然环境的艰苦恶劣,也虚指人生旅途中的种种磨难,还指在生老病死规律中的脆弱和无奈,也有生活的冷漠和困苦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生命悲歌的一种心境。

“吹彻”两个字含义非常丰富,可从四个层面上分析理解:①时间上指人的一生被寒风吹彻,作者说他过去被寒风吹彻,现在被寒风吹彻,预示自己和其他人的余下的岁月也将被寒风吹彻。

②空间上每一个地方每一个角落都被寒风吹遍,我们无法逃避。

③程度上寒风吹得人“痛彻骨髓”,逼向生命的极致即死亡。

④广度上,寒风几乎吹彻所有的处境窘困的人。

时间上:人的一生
空间上:所有地点
程度上:痛彻骨髓
广度上:所有的人
四、理顺课文思路和结构特点。

1、本文的时间跨度比较大,时空交错是本文的结构特点。

文章叙述了哪些年龄阶段的“我”?
方法指导:寻找标志时间的词语,如“以往”、“那年冬天我十四岁”、“三十岁的我”“我其余的岁月”。

2、作者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对寒冷有不同的认识,请找出相关的语句仔细体会一下。

不同年龄阶段的“我”经历对寒冷的认识
十四岁以前的我站在、观看、钻进兴奋、好奇(体现了初生牛
犊似的勇敢和生命的热力)
十四岁的我独自一人赶牛车去沙漠拉
柴火,冻坏一条腿“我对寒冷的认识是从那些夜晚开始的。

”体会到了寒冷、孤独、疼痛和冷漠,学会了隐藏温暖和独自品味自己的伤痛。

三十岁的我围抱火炉“抚摸自己的一
生”“明白自己再躲不过雪”,平静、坦然地面对冬天,并做了大量的准备。

三十岁以后的我与“我”“隔着三十年这样
的人生距离”的姑妈和母亲
(暗示着“我”的未来)冬天慢慢蚕食人的生命,没有人能够逃脱,能够幸免。

3、作者以“三十岁的我”作为叙述的起点,回忆过去,叙述现在,预想未来。

除了自己的成长历程,还穿插了哪些人和事?
人事作者的感悟
路人雪地冻死生命的旅程只能凭着自己
的毅力,艰辛地走完。

对于
人生中所有的寒冷,别人的
温暖只能是杯水车薪。

姑妈抱憾离世低劣的生存状态也最大限
度地驱散了人际的温情,使
生命饱受冷漠和孤独的煎
熬。

母亲生命的冬季来临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无法
抗拒。

4、回扣寒风的含义。

(1)对路人来说,寒风是人生旅途中的磨难,他没有熬过去。

(2)贫寒使亲人间的温情消遁于无形,所以年老多病的姑妈一直没有等到母亲带来的温暖。

对姑妈来说,寒风带来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寒冷,还有亲人的冷漠带来的凄苦心境。

(比贫穷与寒冷更可怕的是自私、孤独与冷漠。


(3)对母亲来说,冬天意味着衰老,甚至死亡。

小结:这些人的经历让我们感受到了生命的冷峻、沉重甚至残酷。

五、探究、升华
1、作者在文中分别写了“我”、“路人”、“姑妈”、“母亲”分别被寒风吹彻,让人感受了作者独特体验的生命悲歌,你觉得作者是在强调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观吗?文中有没有一些让你感到温暖的句子?
“我才三十岁,肯定能走过冬天。

”——直面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我曾在一个寒冷的早晨,把一个浑身结满冰霜的路人让进屋里,给他倒了一杯热茶。

”——帮助弱者的善心
“每拉柴火,都是母亲半夜起来做好饭,装好水和馍馍,然后叫醒我。

”——竭尽全力的母爱
“多年前的那些个冬天,我们兄弟几个常手牵手走过封冻的和去看望她。


“告诉自己,不管天冷天热,我们都要常过来和母亲坐坐。

”——孝心、亲情的温暖2、全文表达了怎样的人生观?
人难免孤独。

→学会关怀
贫穷、苦难常会打乱甚至吞噬我们的生活。

→懂得承受
衰老和死亡无法抗拒。

→珍惜当下
总结:作者把生命的本质活生生地撕裂给我们看,我们读出了一股彻骨的悲凉。

本文在苍凉的底色上,又有一些明亮和温暖。

面对生之无奈,死之必然,作者的感情并不是恐慌、沮丧的,而是在平静的叙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那种历经世事以后的平静与豁达。

六、拓展阅读
推荐书目:《风把人刮歪》、《对一朵花微笑》、《狗这一辈子》、《走向虫子》、《人畜共居的村庄》、《永远欠一顿饭》
附:教师心得
苦难不应该让我们的心变冷、变硬,而是更强大。

强大到能自己面对苦难,并且能够关怀他人。

一个人在年少的时候说“我什么都不怕“,是一种不经世事的无知无畏。

在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苦难,认识生命的苍凉的本质以后,还能如此地平静、豁达,这才是真正的强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