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哈尔滨爱建学校徐晓南一、教材分析《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广东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上册第三章第二节内容,是第三章《陆地与海洋》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在学习了大洲和大洋的分布后,会对地球表面的海陆轮廓是如何形成的产生疑问,本节着重阐明了大陆漂移说和板块运动的一些基本观点。
因此本节课是承接上一节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也为学生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二、学情分析学生通过对第三章第一节的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的大致情况,为本节课的学习提供了必备的知识基础,另外,初一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思维活跃,也具备了一定的地理认知能力,但是他们的综合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还不够强,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运用多种教学手段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以达到这节课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知道大陆漂移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海洋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1)通过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2)通过模拟板块运动动画,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培养求真务实的科学探究精神。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列举海陆变迁证据,树立海陆不断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
(2)通过大陆漂移——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变化,进行科学史教育及科学兴趣和探究精神的培养。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大陆漂移学说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2、教学难点:能够对照地图解释世界闻名山系、海洋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五、教学方法多媒体课件法、案例分析法、合作探究法、读图分析法六、教学过程1、创情境引新课学习新课之前先请同学们欣赏一段视频:《冰川时代4》片段。
问:视频中小松鼠把松果放在冰山上,地球发生了什么事情?师:地球因为冰山上的一颗松果引起的蝴蝶效应而分裂成了七大洲四大洋,那地球今天的七大洲四大洋真的是分裂出来的吗?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变化呢?今天让我们来一起学习第三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2、列现象找原因师:首先请同学们阅读三则材料,学生阅读材料一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海洋化石,说明这里原来是?现在变成了?材料二,图瓦卢现在是陆地,未来可能会变成海洋材料三,这个材料又说明了什么呢?那通过刚才的三则材料,我们会发现陆地和海洋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那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引起这三个地方发生海陆变迁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学生连线。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件
陆地的形成与特点
陆地的形成
地球内部的岩浆通过结晶和固化形成 各种岩石,经过长期的风化和侵蚀作 用,逐渐形成了各种地形地貌。
陆地的特点
陆地地形地貌多样,包括山地、平原 、高原、盆地等。陆地上的土壤和植 被类型也各不相同,对地球的气候和 生态系统有重要影响。
保障经济发展
海洋经济在国家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渔业、航运、 旅游业等。保护海洋资源能够保障海洋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为人类带来长期的经济利益。
防止环境污染
过度捕捞、石油泄漏、塑料垃圾等人类活动对海洋环境造 成严重污染。保护海洋能够减少污染,保护海洋生物的生 存环境,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
陆地保护的重要性
响。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是指地球气候系统长期变化的自然现象。
气候变化可以由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引起,如太阳辐射、火山喷发、温 室气体排放等。
气候变化可以导致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负面影响。
人类活动
人类活动是指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求而 进行的各种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
人类活动可以导致土地利用变化、资源 开采、城市化等,从而对陆地环境产生
详细描述
岛屿的消失会对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经济发展产生影响,而新岛屿的形成则可能会 改变海洋的生态环境和地貌特征。这些变化也会对全球气候和环境产生影响,如 影响海洋环流、加剧温室效应等。
05
保护海洋与陆地的措施
海洋保护的重要性
维持生态平衡
海洋是地球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为人类和其 他生物提供食物、氧气和调节气候的作用。保护海洋有助 于维护地球生态平衡,保障人类生存环境。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评课稿
粤教版初中地理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评课稿一、课程背景1.1 课程概述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是粤教版初中地理课程的一部分,总共包含了若干个章节,每个章节都涵盖了与海洋和陆地变迁相关的知识。
1.2 学科地位地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认识世界、探究地球变迁的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初一地理课程以《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为主题,旨在通过引导学生探索地球的演变过程,从而增加他们对地理知识和综合思维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初一地理上册《海洋与陆地的变迁》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陆地变迁描述了陆地的形成和变迁过程。
通过学习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和地质作用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地球上陆地的变迁是如何发生的,从而加深对地球演变的理解。
2.2 海洋变迁探讨了海洋的形成和变迁。
通过学习洋中脊、洋沟、海底扩张理论等知识,帮助学生了解海洋形成的过程以及海洋对地球变迁的影响。
2.3 环境保护介绍了地球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通过学习环境问题的产生原因和应对措施,让学生认识到保护环境对于维护地球和人类的生存至关重要。
三、教学目标3.1 知识目标•了解陆地和海洋变迁的基本概念和过程;•掌握地壳运动、板块构造、地质作用、洋中脊、洋沟等重要知识点;•了解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相关的环保知识。
3.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能够观察和描述地球变迁的现象;•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能够与他人合作完成一些地理实践活动。
3.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对环境的责任;•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和热爱。
四、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我们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4.1 案例教学法通过对真实案例的分析,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海洋和陆地变迁的过程,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4.2 实地考察法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让他们亲身体验海洋和陆地变迁的现象,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
《第3章第二节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初中地理粤人七上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作业目标本作业设计旨在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1. 掌握地球的海洋与陆地基本构造;2. 了解陆地和海洋的变迁历史及其对地球的影响;3. 提升学生对地理知识学习的兴趣及独立思考的能力。
二、作业内容1. 阅读理解:- 学生需仔细阅读《海洋与陆地的变迁》课文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球板块构造、海陆变迁等基本概念。
2. 课堂笔记整理:- 学生需在课堂上做好笔记,课后整理成电子版或手写版笔记,重点记录海陆变迁的原理和实例。
3. 探究性学习:- 学生需选择一个具体的历史时期或地点,分析其海陆变迁过程,并绘制简单的地理示意图。
- 学生可结合历史资料、地图、现代地理现象等,进行跨学科综合分析。
4. 小组讨论与汇报:- 学生将分为小组,围绕“海陆变迁对人类文明的影响”进行讨论,并准备简短的汇报材料。
- 小组内成员需分工合作,共同完成讨论和汇报准备。
5. 家庭作业:- 完成一份关于“海陆变迁对环境影响”的短文,字数不少于500字。
- 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分析。
三、作业要求1. 作业内容须符合教学目标,重点突出,条理清晰;2. 阅读理解部分需标注重点内容及个人理解;3. 课堂笔记需包括课堂讲授的主要内容及个人补充内容;4. 探究性学习需结合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地理示意图需清晰明了;5. 小组讨论与汇报需有明确的分工和记录,汇报材料应条理清晰、言之有据;6. 家庭作业短文需结合所学知识,表达清晰、逻辑性强。
四、作业评价1. 教师将根据学生完成作业的准确性、条理性、完整性以及个人见解的深度进行评价;2. 对学生之间的合作能力和团队精神的体现给予关注;3. 对学生在作业中展现出的创新思维和分析能力给予肯定和鼓励。
五、作业反馈1. 教师将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并给出详细的评价和建议;2. 对学生的疑问和困惑进行解答和指导;3. 根据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调整后续的教学计划和教学方法。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幻灯片
请务必先停车,等地震停顿后再继续行驶。
• 在山上或海边遇到地震时
•
在山上或陡峭的丘陵地带遇到地震时,要赶
紧躲到平安的地方,以免遭遇崩塌等意外事故。
在海边遇到地震时,
一、填空题
• 1、大陆漂移学说是由〔德 〕国科学家
〔魏格
E D
课堂诊断:
• 1.能说明地表形态发生变化的成语是〔 D 〕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幻 灯片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本课件PPT仅供大家学习使用 学习完请自行删除,谢谢!
我们脚下的大地在 运动,七大洲、四大洋
是不断变化的。
巧合吗?
大陆漂移示意图
世界六大板块
板块边界
• 1、地球表层的岩层圈是由哪六大板块组成? 答: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板块、
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南极洲板块
雄伟的喜马拉雅山脉
喜马拉雅山是怎样形成的?珠穆 朗玛峰为什么还在不断升高?
板块的运动
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
• 喜马拉雅山是由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 块相互挤压、碰撞而形成的。
魏格纳36
从地图上得到的启示
• 大西洋两岸明显的对应性
大陆漂移的证据
大 陆 拼 合 图
看!两块大陆就像被撕破的一张纸,可以拼合在一起。 它们原来会不会是同一块大陆?
海牛栖息在热带浅 海环境中,鸵鸟生 活在陆地上,而且 不会远飞。按理来 说,他们都没有远 涉大洋的能力,它 们同时生活在大西 洋两岸的同纬度地 带,你能解释这种
• A. 翻天覆地
B. 日新月异
• C. 历久弥新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教案晋教版
3.确定教学媒体和资源的使用:PPT、视频、在线工具等。
教学流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引起学生兴趣,引导学生思考海陆变迁的现象。
2.新课讲授:介绍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板块构造学说等理论知识。
3.实践活动:分组讨论和实验操作,加深对海陆变迁的理解。
作业布置与反馈
作业布置:
1.请学生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等主要知识点,并用自己的话进行阐述。
2.请学生选择一个与海陆变迁相关的实际案例,分析其原因和影响,并撰写一篇短文。
3.请学生进行一次实地考察,观察周边地区的地理变迁现象,并记录观察结果。
-讨论法:组织学生就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展开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环保意识。
-项目导向学习:引导学生参与海陆变迁相关的项目研究,如调查周边地区的地理变迁、设计环保活动等,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2.设计具体的教学活动:
-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等角色,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生动地展示海陆变迁的过程。
2.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教学难点:
1.海陆变迁的原因,特别是地壳运动和海平面变化。
2.板块构造学说,学生可能对板块的运动机制难以理解。
3.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学生可能对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具体影响难以理解。
教学方法与策略:
1.选择适合教学目标和学习者特点的教学方法:讲授法、案例研究、讨论法、项目导向学习等。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作业进行批改,检查学生对海陆变迁概念、原因、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板块构造学说及其对海陆变迁的解释、人类活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等主要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教案 粤教版
3.2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一、教学目标1、能够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3、了解海底地形概况和大陆架的经济意义。
2、知道版块构造学说,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版块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1.地球表面的海陆变迁。
2.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之中。
三、课时安排3课时四、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传说古代有个叫麻姑的仙女,曾经三次看到东海变成桑田。
后人以沧海桑田这种海陆的变更,比喻世事变化很大。
这节课我们就要学习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二、讲授新课1、海洋变迁(1)按运动方向可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水平运动指组成地壳的岩层,沿平行于地球表面方向的运动。
也称为造山运动或褶皱运动。
该种运动常常可以形成巨大的褶皱山系,以及巨形凹陷、岛弧、海沟等。
垂直运动,又称为升降运动、造陆运动,它使岩层表现为隆起和相邻区的下降,可形成高原、断块山及拗陷、盆地和平原,还可引起海侵和海退,使海陆变迁。
地壳运动控制着地球表面的海陆分布,影响各种地质作用的发生和发展,形成各种构造形态,改变岩层的原始状态,所以有人也把地壳运动称构造运动。
按运动规律来讲,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有些升降运动是水平运动派生出来的一种现象。
(2)地壳运动按运动的速度可分为两类:<1>长期缓慢的构造运动。
例如大陆和海洋的形成,古大陆的分裂和漂移,它们经历的时间尺度以百万年计。
<2>较快速的运动。
这种运动以年或小时为计算单位,如地极的张德勒摆动,能引起地壳的微小变形;日、月引潮力不但造成海水涨落,也使固体地球部分形成固体潮,一昼夜地面最大可有几十厘米的起伏;较大的地震可引起地球自由振荡,它既有径向的振动,也有切向的扭转振动。
2、海陆轮廓形成的两大学说(1)20世纪初,魏格纳首先对大陆漂移假说进行了系统的论述。
他认为,地球上原先只有一块叫“泛大陆”的庞大陆地,被叫做“泛大洋”的广袤海洋所包围。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2海陆变迁练习题-普通用卷
初中地理晋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三章3.2海陆变迁练习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0小题,共40.0分)1.如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三根大理石柱升降变化图,石柱上横线部分代表曾被火山灰覆盖,小黑点部分代表被海洋生物钻孔。
三根大理石柱的升降变化说明()①地壳变动在持续不断地进行②地壳的升降运动是海陆变迁的重要原因③这里曾经发生过火山活动④地壳变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外部A. ①②③B. ①②④C. ①③④D. ②③④2.漫图不仅生动、形象、幽默,还包含着深刻的道理。
读漫画《原来我们曾是一家人啊!》回答问题。
漫画反映的是()A. 盖天说B. 大陆漂移说C. 浑天说D. 日心说3.下列为海陆变迁的证据:①上海市西部自北向南有一条断断续续的古贝壳沙带,这是大约五六千年前的古海岸线;②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③东海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及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④澳门面积因填海造陆不断扩大。
据此回答问题。
能说明桑田变成沧海的实例是()A. ①B. ②C. ③D. ④4.如图,关于图中甲、乙、丙的说法正确的是()A. 甲与丙大陆轮廓的凹凸吻合说明四大洋、七大洲是固定不变的B. 甲与丙大陆轮廓的凹凸吻合为大陆漂移提供了证据C. 乙大洋两岸都有海牛和鸵鸟是人们进行国际贸易的结果D. 乙大洋两岸都有海牛和鸵鸟说明四大洋.七大洲是固定不变的5.地壳由六大板块组成,板块与板块之间是()A. 陆地和海洋的交界带B. 平原和山地的界线C. 火山、地震多发带D. 地球上风力最大的地区6.读“亚洲图”,回答下列问题。
A国多地震原因主要是()A. 处在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B. 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C. 处在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D. 处在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7.如图为“六大板块示意图”。
读图完成问题。
图中箭头“→”的含义是()A. 板块很稳定B. 板块相互靠拢C. 板块的边界D. 板块运动方向8.如图为“六大板块示意图”。
七年级地理上册 3.2海陆变迁教案 晋教版
课时教学设计首页授课时间:09年11月4日课时教学流程实例导入:1975年,我国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这说明了什么呢?(原来那里曾经是海洋)有人在东海发现了古水井、古河流和人类活动遗迹,这又说明了什么?(原来那里曾经是陆地)由此可知海洋可以变成陆地,陆地也可以变成海洋,这就是我们要讲的“海陆变迁”。
沧海桑田提示:1.读图3.11时,应从赭山位置的变迁,推断某某湾北岸、南岸的海陆变迁。
首先观察第一幅图与第二幅图,赭山的位置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说明什么问题?(赭山的位置由北岸变成水中岛屿,说明在这一阶段某某湾北岸坍塌,没人海中,陆地变成了海洋)关于这部分教学,教师可通过一系列的举证,说明海陆变迁。
也可以借助课本插图,让学生在观察图片中,体会地壳的变动。
接着观察第二幅图与第三幅图,赭山的位置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又说明一个什么问题?(赭山由岛屿到了南岸,说明这一阶段某某湾南岸泥沙淤积,由海洋变成了陆地)2.观察图3.12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说出5 000年前,江阴以东的情况与现在有什么不同?(原来是海洋,现在是陆地)在此基础上,可构建开放式的课堂,教师让学生举证,说出其他的有关海陆变迁的例子。
漂移的大陆20世纪地理科学史上发生了激烈的争论。
机会总是垂青善于观察、思考的人。
正像牛顿坐在树下看到苹果落下建立了自由落体运动定律一样,这一次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气象学家解决了这个问题。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说魏格纳(1880—1930)德国科学家,1910年的一天,他站在世界地图前,仔细观察地图,突然发现非洲的喀麦隆海岸凹进去的部分与南美洲巴西的一块凸出部分形状恰好吻合,难道这两块陆地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吗?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假说过程:魏格纳发现非洲大陆、美洲大陆轮廓吻合后能不能直接提出它们原先是连在一起的?为什么?这部分内容主要是通过史实,进行科学史的教育。
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探究的方法、讲故事的方法、角色扮演的方法或读图(图3.13)的方法演魏格纳发现大陆漂移的过程,让学生体验科学发现的过程。
七上三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2
1.收集著名火山或地震(如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 山喷发、日本大地震、汶川大地震等)及其所造成损失 的数据资料或图片,在小组内进行交流。 2.看图讨论当地震发生时在不同的场合我们该怎 样做才对呢?
地震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1、火山与地震
全球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名称及 分布 火山地震的安全防护知识
2、课后作业:同步精练
第三章 陆地与海洋
第二节海洋与陆地变迁2
教学目标
1、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 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2、掌握世界主要火山的分布及地震的预 报和防灾、减灾。
自主学习
1、说出世界著名的火山、地震主要分布 在哪些地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分布?
2、全球有哪两大火山地震带?
3、如何预防火山和地震的发生? 4、学生阅读课本P47-48.
地壳的运动
1、海陆变迁原因: 海平面的升降
人类的活动
2、大陆漂移假说: 德国科学家魏格纳提出 3、全球六大板块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 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 的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 活跃。
板块是不断运动的
• 板块挤压
• 板块张裂
地中海-喜马拉雅 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 山地震带
地中海—喜马拉雅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和火山地震带 世界的两大火山地震带是: 。
地中海将 会消失
喜马拉雅山的 形成
澳大利亚
红海不断扩张 成为新的大洋
1、全部位于海洋中的板块是? 2、用板块运动解释我国四川地震。 3、我国为什么多火山地震? 4、澳大利亚为什么少火山地震?
5、看图完成下列各题:
(1)目前地中海不断缩小,是由 亚欧 运动所致。
七上三2海洋与陆地的变迁1
4、学生阅读课本P44-46.
话说沧海桑田
地球表河流、 湖泊等等,这些地表形态处 于不断变化之中。
喜马拉雅山的变迁
科学工作者在喜马拉雅山地区进行考察,发 现它的岩层奇特而多样,大部分地区覆盖了层层 叠叠的页岩和石灰岩。在地层里还找到许多古海 洋动植物的化石,如三叶虫、笔石、鹦鹉螺、菊 石、珊瑚苔藓虫、海胆、海百合、有孔虫和海藻 化石等。 这些海洋生物的化石是怎样跑到陆地上的呢? 原来,喜马拉雅山地区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年的 地壳变动隆起成山,从而形成地球上最年轻、最 高大的喜马拉雅山。喜马拉雅山至今还在缓慢升 高。
喜马拉雅山的化石
我国地理工作者在喜马 拉雅山考察时,发现岩石 中含有鱼、海螺、海藻等 海洋生物的化石。
海底古河道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 海底,人们发现了古 河流及水井等人类活 动的遗迹。
1
沧海桑田
阅读以下图片,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沧海桑田 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主 要原因是什么?
化
大陆为什么会漂移?
1.读图3.11,指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主要由哪些板 块组成的? 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印度 洋板块、南极洲板块。 六大板块中,太平洋板块几乎都是海洋,其余板块既 包括陆地,又包括海洋。
2.比较图3.11和第37页图2.26“世界地形图”, 找出喜马拉雅山系、科迪勒拉山系等,说出它们 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板块挤压;太平洋 板块和美洲板块,板块挤压。
地壳的运动和 海平面的升降
海陆变迁
地壳的运动和 海平面的升降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人类的填海造陆活动使海洋变成了陆地
3.2.2海洋和陆地的变迁(第2课时)-七年级地理上册同步精品课堂(中图版北京2024)
04 课堂练习
读“东非大裂谷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3.形成东非大裂谷的原因是( C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该地多地震活动
B.该地多火山活动
C.板块在这里张裂
D.板块在这里相撞
4.东非大裂谷未来的发展趋势是( C )
A.成为山脉
B.形成盆地
C.形成海洋
D.没有变化
04 课堂练习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由岩石组成的地球表层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由板块拼合而成 的。下图为海陆分布和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地中海
喜马拉雅山
03 世界两大火山、地震带
当地时间2023年9月11日印度尼西亚北马鲁古省发生6.2级地震,震源深度为168公里。
印尼多火山因为位于 亚欧 板 块、 印度洋 板块、 太平 洋 板块三大板块的交界处,地壳 运动活跃。
印度尼西亚
03 拓展:防震措施
03 拓展学习:探秘“冰与火之国”—— 冰岛
1.“不安分”的板块是指(A)
A.印度洋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B.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
C.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D.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
2.大圆石中,还能找到不少贝壳、鱼齿、珊瑚碎片等海
洋生物遗骸,说明( C)
B
A.这些生物曾生活在陆地 B.海洋生物进化成陆地生物
C.这里发生过地壳运动 D.这里海平面变化不大
01 探究板块的挤压和拉伸
板块1
板块2
高山
01 探究板块的挤压和拉伸
板块1
板块2
海沟
当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形成海沟, 成为海洋最深的地方。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教学设计
《海洋和陆地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知道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能够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一些地理现象。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地图、模拟实验、分析资料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推理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理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索精神,增强学生对地球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内容,海洋和陆地变迁的原因。
2、教学难点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直观演示法、小组讨论法、探究法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图、板块拼图模型、实验器材(蜡烛、软木板、塑料泡沫等)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展示一些海洋和陆地景观的图片,如美丽的海滩、雄伟的山脉、广阔的平原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景观是一直不变的吗?海洋和陆地的分布有没有发生过变化?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二)新课讲授1、海陆变迁的实例(1)展示喜马拉雅山发现海洋生物化石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高山上会发现海洋生物的化石?(2)展示我国东部海域海底发现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遗迹的图片和资料,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遗迹说明了什么?通过以上实例,让学生认识到海洋和陆地是在不断变化的。
2、海陆变迁的原因(1)地壳的变动展示地壳运动的图片和视频,讲解地壳的上升和下沉会导致海洋和陆地的变迁。
例如,地壳上升可以使海洋变成陆地,地壳下沉可以使陆地变成海洋。
(2)海平面的升降展示海平面升降的图片和资料,讲解海平面的上升和下降会影响海洋和陆地的分布。
例如,海平面上升会淹没沿海陆地,海平面下降会使陆地面积扩大。
(3)人类活动展示人类填海造陆、围海养殖等活动的图片和资料,讲解人类活动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海洋和陆地的面貌。
3、大陆漂移假说(1)展示世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非洲和南美洲的轮廓,发现它们的边缘似乎可以拼接在一起。
七年级地理上册3.2海陆变迁
两块大陆继续靠近,相互挤压的力量(lì liɑng)使地面不断隆起。
第二十三页,共三十二页。
两块大陆(dàlù)相互挤压和在一起,古地中海消失。
第二十四页,共三十二页。
根据卫星(wèixīng)图片制成的喜马拉雅山脉 三维立体图片
第二十五页,共三十二页。
印度洋板块挤入亚欧板块的下方(xià ,板 fānɡ) 块碰撞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第七页,共三十二页。
大陆漂移假说(jiǎ 的提出: shuō)
1910年的一天,年仅30岁的魏格纳躺 在病床上,目光正好落在墙上的一幅世界 地图上。“奇怪!大西洋两岸大陆轮廓的凹凸,
为什么竟如此吻合?”他的脑海再也平静不下 来:“非洲大陆和南美洲大陆以前(yǐqián)会不 会是连在一起的?只是后来因为受到某种力 的作用才破裂分离。大陆会不会是漂移的?”
第三十页,共三十二页。
填空题:
1:地壳的( )和海平面的( ),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
)变动也会引起海陆变化。升降
2:大陆漂人移类(n是bg活i)à由动ndò(
)引起(àsn的hgē)n,gji由岩石组成的地球( )并不
是整体一块,而是板块由运动( )拼合而成的。全球可划分(表)面板块。
3: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属于板(块 属于
沧海桑田,原意是指海陆(hǎi lù)变迁。
第三页,共三十二页。
海陆变迁(biàn qiān)的原因:
1、地壳(dìqiào)的 变动
例如(lìrú):喜马拉雅地区曾经是一片汪洋。而如今却 是屋脊。
第四页,共三十二页。
海陆变迁(biàn qiān)的原因:
2、海平面的升降
(shēngjiàng)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
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海陆变迁教案优秀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地球上的海陆变迁》。
主要内容包括: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实例及对我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具体章节为3.1节《海陆变迁的证据》和3.2节《海陆变迁的原因》。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海陆变迁的概念,掌握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 通过实例分析,培养学生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增强学生的地理素养,激发他们对地理学科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难点:理解海陆变迁的动态过程,运用地理知识分析实际问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地球仪、地图、多媒体课件。
学具: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上的海陆变迁现象,如冰川融化、大陆漂移等,引发学生思考。
2. 知识讲解(1)海陆变迁的概念(2)海陆变迁的原因: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3)海陆变迁的实例:喜马拉雅山脉的成因、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变迁等3. 实践情景引入(1)展示我国某沿海城市地图,让学生分析该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
4. 例题讲解(1)列举地壳运动对海陆变迁的影响。
(2)分析气候变化对海陆变迁的作用。
5. 随堂练习(2)根据所学知识,解释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
强调海陆变迁的原因、实例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六、板书设计1. 海陆变迁1.1 概念1.2 原因1.3 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简述海陆变迁的概念及其原因。
(2)分析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
2. 答案:(1)海陆变迁是指地球表面海洋和陆地的位置、形态发生变化的现象。
其原因包括地壳运动、气候变化、人类活动等。
(2)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海陆变迁的原因主要有地壳运动、海平面变化、河流冲积等。
其影响包括海岸线变化、土地资源变化、生态环境变化等。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例分析和随堂练习,使学生掌握了海陆变迁的概念、原因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2海陆变迁
太平洋板块
高山
板块1
板块2
裂谷和海洋
(板
运块
动 方 向
运 动
不
同
)
使地表隆起抬升 使地表发生断裂
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两大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 地带;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带。两大山系:科迪勒拉山系; 阿尔卑斯—喜马拉雅山系。
活动 运用板块构造学说解释地理现象
亚欧板块
印度洋板块
喜马拉雅山脉是__亚__欧___板块和_印__度__洋__板块相 对运动,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板块处在不断碰撞 之中,珠穆朗玛峰就会不断增高。
亚欧板块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地中海在_亚__欧___板块和_非__洲___板块相对运动, 相互碰撞挤压下不断缩小,最终将消失。
非洲板块
印度洋板块 红海是__非__洲__板块
和印__度__洋__板块张裂 运动形成的,最终 会形成新的海洋。
亚欧板块
2011.3.11日本大地 震是_亚__欧____板块和 _太__平__洋___板块相互
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海洋生 物的化石说明了什么问题?
地壳的变动
我国东部海底发现古河道水井等人类活动遗 迹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什么状况? 海平面
的升降
• 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的百年中为什 么在不断扩大? 人类活动,如填海造陆
小结
海 陆 变 迁 的 原 因
地壳变动 自然原因
(主要) 海平面的升降
第二节 海陆的变迁
填图:填出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称:
北美洲
北冰洋 ④
欧洲 亚 洲 太
太① 平
洋
大非洲
南西
美 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01 话说沧海桑田 有人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发现大量古老的海洋生物化石,从 中你能推断出什么变化?
地壳的运动使海洋变成陆地
01 话说沧海桑田 有人发现台湾海峡海底有森林遗迹和古河道,你又能推断 出一个什么变化?
因海平面的上升,由陆地 变成海洋
01 话说沧海桑田 思考:读图3.11,指出地球表层的岩石圈主要由哪些板块组成?
01 话说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证据1 ——非洲和南美洲轮廓的拼合
非 洲 南 美 洲
非
南
洲
美
洲
01 话说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证据2——动物的相似性
海牛生活在热带海洋, 鸵鸟不会飞,它们都没有 远涉大洋的能力,为什么 会有这样的分布特点呢?
01 话说沧海桑田 大陆漂移假说的证据 证据3——古老地层的相似性
01 话说沧海桑田
思考:比较图3.11和第37页图2.26“世界地形图”,找出喜马拉雅山系、 科迪勒拉山系等,说出它们位于哪些板块的交界处,讨论它们形成的原因。
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 板块挤压
太平洋板块和美洲板块, 板块挤压
碰撞挤压→山脉 张裂拉伸→海洋或裂谷
环节三:小组合作探究
探究一:有人认为未来地中海最终会消失,红海会成为新的大洋,你 认为他们想法有可能吗?能不能用板块漂移假说解释?(5分钟)
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 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 板块的交界的地带,有 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 挤压,地壳比较活跃。
02 认识火山、地震
思考:你知道全球两大火山地震带是哪两个吗?它们位于哪里?
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 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
02 认识火山、地震
02 认识火山、地震
思考:发生地震时,我们应该如何保护好自己?
有可能,板块的相互运动,使得红海面积不断扩大,地中海不断缩小。
地中海位于非洲板块和亚欧板块的碰撞挤压处,所以面积会越来越小, 而红海则位于非洲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张裂地带,所以会不断增大。
02 认识火山、地震
地震:指地壳岩层在运动的过程中,引起地面的震动现象。 火山:是由火山口喷发的物质堆积而成的高地。
沧海桑田
海洋与陆地的变迁
环节一:学习目标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的变迁及其原因。 2、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和基本观点。 3、说出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及两大火山、地震带 的位置。
环节二:自主学习
一、话说沧海桑田 科学家在喜马拉雅山上发现了海洋生物的化石,这说明了喜马——海陆变迁
海陆变迁主要原因:地壳运动、海平面上升 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学说
全球六大板块 碰撞挤压→山脉 张裂拉伸→海洋或裂谷
二、认识火山、地震
板块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的交界地带比较活跃 发生地震时,保护好自己的方式
环节四:当堂训练
1.下列关于沧海桑田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时期这里曾经是海洋 B. 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 东海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D. 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2.是哪位科学家观察世界地图之后引发了思考并提出“大陆漂移学说”( ) A. 魏格纳 B. 哥白尼 C. 哥伦布 D. 麦哲伦 3.下列选项中,属于海陆变迁的自然原因有( ) ①气候变化 ②人类活动 ③地壳运动 ④海平面升降 A. ③④ B. ①② C. ②④ D. ①③
和 地震 。
板块的运动方向有两种: 碰撞挤压,形成 山脉
张裂拉伸,形成海洋或 裂谷 。
01 话说沧海桑田
地球表面的形态千差万别,陆地上 有山地、丘陵、盆地、平原、高原、 河流、湖泊等等,这些地表形态处 于不断变化之中。
山上怎么会有海洋生物的化石? 沧海桑田:大海变成农田;农田变成大海
缓慢的地表形态变化
1620年英国人培根提出了西半 球的陆地曾经与欧洲、非洲连接的 可能性。
01 话说沧海桑田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912年,德国科学家魏格纳(1880-1930)结合他的考察经历形成了一个大 胆的假设,正式提出了大陆漂移假说,并在1915年发表的《海陆的起源》一书中 作了论证。由于不能更好地解释漂移的机制问题。当时曾受到地球物理学家的反对。 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随着古地磁与地震学﹑宇航观测的发展,一度沉寂 的大陆漂移假说获得了新生,并为板块构造学说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使人类对地球 的认识更加深入。
不同的运动状态中,造成 海陆位置 和 地表形态 不断变化。
环节二:自主学习
在右图中全球板块分布图中标出七大板块名称,并在图中适当位置标出全球
两大火山地震带位置和名称。
二、认识火山、地震
板块的内部比较 稳定,而板
块边缘 地壳运动 比较活跃,
通常表现为 张裂拉伸、俯冲碰撞 、
断裂错动等,容易形成火山活动
01 话说沧海桑田
阅读课本44页知识之窗,结合课本文字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造成沧海桑田的原因是什么? 海陆变迁
2.海陆变迁的原因是什么?(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主要原因:地壳的运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次要原因:人类活动
01 话说沧海桑田 魏格纳与大陆漂移假说
19世纪以前,人们尚未开始系 统地研究地球整体的地质构造,对 海洋与大陆是否变动并没有形成固 定的认识。
1.正在上课时,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下。 2.在操场或室外时,可原地不动蹲下,双手保护头部,注意避开高大建筑物或危 险物。 3.在家里时,躲在室内易于形成三角空间的地方,如:炕沿下、坚固家具附近; 内墙墙根、墙角;厨房、厕所、储藏室等开间小的地方。 4.公共场所避震:听从现场工作人员的指挥,不要慌乱,不要拥向出口,要避免 拥挤,要避开人流,避免被挤到墙壁或栅栏处。
一片汪洋大海,由于地壳 运动 形成了年轻高大的喜马拉雅山。 在我国东部海域的海底,发现古河道遗迹,这反映了该海域过去是曾经是陆
地,由于海平面 上升 而形成海洋。 荷兰的国土面积在过去由于填海造陆不断在扩大,这说明人类活动 也会引起
海陆的变化。 大陆漂移假说是德国科学家 魏格纳 提出来的。 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整体一块,而是多个板块拼合而成的,这些板块处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