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诗歌专题七宫怨闺怨诗

合集下载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闺怨诗含解析2019022012

2019届高考语文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闺怨诗含解析2019022012

古诗鉴赏分类专题精讲专题02 闺怨诗闺怨诗就是写少妇、少女在闺阁中的忧愁和怨恨。

这种诗,有的是女人自己写的,还有一些是男人模拟女人的口气写的。

古来闺怨诗词非常多,多以弃妇、思妇为主要描写对象,以伤春怀人为主题,剖析女子们在特定社会情态、生活遭遇下或悲悼、或悔恨、或失落、或惆怅的复杂心理状态。

一、闺怨诗分类1、闺怨诗闺怨诗主要集中在唐代,因此唐代的闺怨诗比较发达。

比如,张仲素的《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

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这首诗实际上是一首很平常的诗,就是说春天桑叶泛青,一个女人去城外采桑叶,提着篮子心神恍惚,忘记了自己是来做什么的。

这是怎么啦,只因为昨夜做梦,梦见了渔阳。

唐代安史之乱的时候,很多战士去了渔阳。

这位女子的丈夫,想来也是其中的一个,梦见了远赴戎机的丈夫,心里当然是分外的惆怅,也就没心思采桑叶了。

在闺怨诗中,这样的事儿,这样的意境,应当说是很平常的。

唐代闺怨诗里,最值得一提的的还是王昌龄的《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装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本诗采用欲抑先扬的写作手法,名为“闺怨”,却偏偏先铺排出一个不解世事无忧无虑的青春女儿形象。

“凝妆”者,可以看出她在衣容修饰上花了是很花了一番工夫的,“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翠楼”者,古代富贵人家的居所外墙多以青色砖瓦装饰,既然有闲情逸致于大好春光里盛妆上翠楼,可见这个女子年纪尚轻,不曾经过生活的波折,更无须耽温饱之虞。

那么作者是不是看走了眼,用错了主角呢?非也!原来是这女子一番登楼远眺惹出了事儿:游目瞩望,柳色萋萋。

前年今日,我为君妻。

去年今日,折柳雁离。

今夕何夕,相隔千里。

妾为蒲柳,茕茕何倚?君为我故,缰系功利。

久不得归,痛悔无极!游蝶荡莺,君休轻取。

妆楼绿窗,妾意依依。

从“不知愁”到“悔封侯”,变化如此微妙而突然,却又合情合理。

诗人妙用比兴,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将美丽的春景添上了感伤的一笔,浅而不白,怨而不怒。

唐诗闺怨诗

唐诗闺怨诗

唐诗闺怨诗闺怨诗属于汉族古典诗歌,主要集中在唐代这一时期,其中又有特别的一类称为宫怨诗。

闺怨诗主要抒写古代民间弃妇和思妇(包括征妇、商妇、游子妇等)的忧伤,或者少女怀春、思念情人的感情。

《春怨》唐代: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赏析:这是一首宫怨诗。

开篇用汉武帝小时候金屋藏娇的典故来表明所写之人是人世隔绝的深宫,所写之人是幽闭在宫内的少女。

此外,这首诗在层层烘托诗中人怨情的同时,还以象征手法点出了美人迟暮之感,从而进一步显示出诗中人身世的可悲、青春的暗逝。

曰“日落”,曰“黄昏”,曰“春欲晚”,曰“梨花满地”,都是象征诗中人的命运,作为诗中人的影子来写的。

这使诗篇更深曲委婉,味外有味。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王昌龄一系列的闺怨诗中以这首《闺怨》最为突出,唐朝人多以边功封侯,这首诗中少妇的丈夫为建立功业而远在边关,而这位不知愁的少妇独守空闺,在偶尔看到杨柳色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幽怨、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

《秋夕》唐代:杜牧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赏析:这首一首宫怨诗,写失意宫女生活的孤寂幽怨。

首句写秋景,用一“冷”字,暗示寒秋气氛,又衬出主人公内心的孤凄。

二句写借扑萤以打发时光,排遣愁绪。

三句写夜深仍不能眠,以待临幸,以天街如水,暗喻君情如冰。

末句借羡慕牵牛织女,抒发心中悲苦。

《后宫词》唐代:白居易泪湿罗巾梦不成,夜深前殿按歌声。

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薰笼坐到明。

赏析:这首诗是代宫人所作的怨词。

前人曾批评此诗过于浅露,这是不公正的。

诗以自然浑成之语,传层层深入之情,语言明快而感情深沉,一气贯通而绝不平直。

《闺怨》唐代:鱼玄机靡芜盈手泣斜晖,闻道邻家夫婿归。

别日南鸿才北去,今朝北雁又南飞。

春来秋去相思在,秋去春来信息稀。

扃闭朱门人不到,砧声何事透罗帏。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闺怨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闺怨

唐诗三百首-七言绝句:闺怨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 "闺怨 "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王昌龄王昌龄(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 。

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

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

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

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

被谤谪龙标尉。

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

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简析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气的少妇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一位丈夫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束缚妇女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 。

这位少妇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何以称之为“忽见”?其实,诗句的关键是见到杨柳后忽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变化。

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诗歌鉴赏之闺怨诗
诗中思妇因思念丈夫而问卜,得到的是卖卜人 惯用的“好音讯”,因而她在寒灯下整夜频频 回头期盼丈夫归来,看到的却是自己孤独的身 影。所以长夜未眠的女子自然就“恨”卖卜人。 (2分)以对卖卜人的恨来衬托对丈夫的思念 之切。(2分)
细节描写:对人物的性格、肖像、语言、行动、心理及其周围环 境等所作的细腻、具体的描绘。
通过写梅花、桃花和梨花的依次开落来表现时序 变化。
作用:突出等候时间之久,为下文抒发惆怅之情 做铺垫。
2、下片前两句刻画了怎样的人物形象?简要 分析
答:刻画了痴情、娇羞而哀怨的闺中女子形象: 通过时时倚楼望远,偷偷拭泪的细节,表现了 闺中女子的痴情而哀怨。
3、试分析下片后两句的抒情特色及效果
答(1)托物抒情,(2)借埋怨蜘蛛喜鹊多次 误传喜讯,表达了自己久盼不归的失望,(3) 从侧面体现出思念之殷切,委婉动人。
悔教夫婿觅封侯
闺情宫怨诗
闺怨诗以女性心态为描写对象,有浓 重的感伤色调,细腻的心理描写。从 创作特色上说,闺怨诗从整体而言, 都呈现出一种婉约缠绵幽怨感伤之美, 悠长含蓄,有无尽之味。
闺怨诗分为闺怨诗、宫怨诗、征妇怨 诗、商妇怨诗四类。闺怨诗都以女性 为描写对象,“怨”是这类诗的基调。
闺怨诗特征
1、题目:宫、闺、怨、思 宫词 朱庆余
寂寂花时闭院门, 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 鹦鹉前头不敢言。
闺怨 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人物:女子形象
3、常见意象
1、工具类意象:书信、剪刀、边衣、征衣、 更漏、沙漏、水漏、回文机等;
寄夫 陈玉兰 夫戍边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比如《儒林外史》中对严监生临死伸出两个手指这一细节的描 写,就把一个守财奴的丑态表现的淋漓尽致。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宫怨诗

高考诗歌鉴赏----闺怨宫怨诗

3.表现闺中人的别离苦情,及独处的冷清寂寞。
玉阶怨 李 白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用白色大理石砌成,像玉一般的台阶。罗袜:用丝罗 做成的袜子。却下:放下的意思;水晶帘:指用水晶做成的帘子。 玲珑:晶莹剔透的样子。
翻译:玉砌的台阶在寒夜里已滋生了白露,深夜久久伫立,露 水浸湿了我的罗袜。寒冷的我,只好回到室内放下了水晶帘子, 仍然隔着透明的帘子凝望秋夜中那一轮圆月。
菩萨蛮 唐 温庭筠
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 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帖绣罗襦, 双双金鹧鸪。
小山眉的眉妆漫染,叠盖了部分额黄,鬓边发髻蓬松如云,将 我洁白的香腮似雪欲盖未盖。我懒洋洋得起来,画一画蛾眉,整一 整衣裳,梳洗打扮,慢吞吞,意迟迟。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 镜,又对后镜,镜中的鲜花与我的容颜,交相辉映。穿上刚贴上装 饰的绫罗裙襦,我只爱这裙襦上绣着的一双双金鹧鸪。
译:我像长门宫的阿娇盼望重被召幸,尽管约定了佳期,而皇上却一再延 误,都只因太美丽遭人嫉妒。我纵然用千金买了司马相如的名赋,这一份脉脉 深情向谁倾诉?奉劝嫉妒我的小人不要得意忘形,难道没看见玉环、飞燕都化 作了尘土。闲愁折磨人最苦。不要去登楼凭栏眺望,一轮就要沉落的夕阳正在 那令人断肠的烟柳迷蒙之处。
此诗写一位妇女寂寞和惆怅的心情。前两句写久等显示人的痴 情;后两句以月亮的玲珑,衬托思妇的寂寞幽怨。
4、表现思妇怨战、厌战的情绪 秋闺思 张仲素
秋天一夜静无云, 断续鸿声到晓闻。 欲寄征衣问消息, 居延城外又移军。
简译:秋天的夜空一片寂静不见浮云,断断续续的大 雁声直到天亮尚清晰可闻。由鸿声我想要给边塞亲人寄 征衣,但不知寄到哪儿去。一打听,唉,听说居延城外 戍守的丈夫又开始随大军调往别处。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

《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闺怨》原文及翻译赏析1寒闺怨寒月沉沉洞房静,真珠帘外梧桐影。

秋霜欲下手先知,灯底裁缝剪刀冷。

翻译清冷的月光洒向宁静的小屋,梧桐的树影映在屋门口的珍珠帘子上。

秋霜欲下,玉手已经预先感到寒冷。

寒灯下,她握着冰冷的剪刀为远方戍守的丈夫缝制着冬衣。

注释洞房:深屋,位于很多进房子的后边,在古代通常是女眷的居住处。

真珠帘:真珠即珍珠,形容帘子的华贵。

赏析此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写情。

其写情,是通过对事物的细致感受来表现的。

洞房,犹言深屋,在很多进房屋的后部,通常是富贵人家女眷所居。

居室本已深邃,又被寒冷的月光照射着,所以更见幽静。

帘子称之为真珠帘,无非形容其华贵,与上洞房相称,不可呆看。

洞房、珠帘,都是通过描写环境以暗示其人的身分。

“梧桐影”既与上文“寒月”相映,又暗逗下文“秋霜”,因无月则无影,而到了秋天,树中落叶最早的是梧桐,所谓“一叶落而知夭下秋”。

前两句把景写得如此之冷清,人写得如此之幽独,就暗示了题中所谓寒闺之怨。

在这冷清清的月光下,静悄悄的房屋中,一帘子里的人还没有睡,手上拿着剪刀,在裁缝衣服,忽然,她感到剪刀冰凉,连手也觉得冷起来了。

随即想起,是秋深了,要下霜了。

秋霜欲下,玉手先知。

暮秋深夜,赶制寒衣,是这位闺中少妇要寄给远方的征夫的。

天寒岁暮,征夫不归,冬衣未成,秋霜欲下,想到亲人不但难归,而且还要受冻,岂能无怨?于是,剪刀上的寒冷,不但传到了她手上,而且也传到她心上了。

丈夫在外的辛苦,自己在家的孤寂,合之欢乐,离之悲痛,酸甜苦辣,一齐涌上心来,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然而诗人却只写到从手上的剪刀之冷而感到天气的变化为止,其余一概不提,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去体会。

虽似简单,实则丰富,这就是含蓄的妙处。

这种对生活的感受是细致入微的。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常对一些事物的变迁,习而不察,但敏感的诗人,却能将它捕捉起来,描写出来,使人感到既平凡又新鲜,这首诗艺术上就有这个特点。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王昌龄的诗词《闺怨》原文及赏析

【导语】《闺怨》是唐代诗⼈王昌龄描写上层贵妇赏春时⼼理变化的⼀⾸闺怨诗。

前两句写不知愁怨,后两句写⼼理忽然转变,全诗没有刻意写闺怨,但怨之深重在这⼀⼼理变化中暴露⽆遗。

先抑后扬,耐⼈寻味。

下⾯就和⼀起来了解下王昌龄的诗词《闺怨》,欢迎阅读! 《闺怨》 唐•王昌龄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赏析】 “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和题⽬“闺怨”偏离,说少妇沉浸在天真⽆邪的⼩⼥⼉情怀中,从来不知离别之苦。

下句“春⽇凝妆上翠楼”是⽤具体⾏动展⽰她“不知愁”的⼼理。

她独⾃⼀⼈赏春,还不忘盛装打扮⼀番,似乎是纯粹的欣赏春⾊,⾃娱⾃乐,还稍带与春花争妍⽃艳的意味。

她之所以“不知愁”,除了少不更事,⽣活条件优渥外,也有时代风⽓的影响,“觅封侯”是当时很多⼈的选择,她当然也会对此充满幻想。

这两句为“抑”笔,写少妇青春的欢乐,正是为下段写怨与悔蓄势。

后两句“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情感猛然⼀转,刻画出少妇从“不知愁”到“悔”的⼼理变化过程,从⽽切合“闺怨”的主旨。

“忽见”⼆字,下得似乎有些突兀,因“陌头杨柳⾊”是登楼最常见到的景⾊,并⽆令⼈惊异之处。

但结合少妇的⼼理,可以看出,那陌头杨柳⾊忽然引发了她的联想与想象,或青春易逝、折柳赠⼈等,这⼀切,都促使她从内⼼深处冒出⼀个以前她未明确意识到过,⽽此刻却变得⾮常强烈的念头——“悔教夫婿觅封侯”。

⼀个“悔”字,正是此诗闺怨之题旨。

王昌龄的这⾸七绝,通篇叙别情⽽不着别字,⾔离愁⽽⽆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

《唐诗摘钞》:先反唤“愁”字,末句正应。

感时恨别,诗⼈之作多矣,此却以“不知愁”三字翻出后⼆句,语境⼀新,情思婉折。

闺情之怍,当推此⾸为第⼀。

此即《国风》妇⼈感时物⽽思君⼦之意,含情甚正,含味甚长。

唐⼈绝句实具风雅遗⾳。

扩展阅读:王昌龄的诗⽂成就 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闺怨》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及赏析

【导语】王昌龄存诗181⾸,体裁以五古、七绝为主,题材则主要为离别、边塞、宫怨。

王昌龄的五古,基本上都写得严正肃然,⾼古劲健,颇有风⾻。

七绝⾄王昌龄⽽体制⼤定,表现⼿法完全成熟,给后⼈以很⼤影响。

王昌龄的边塞诗善于捕捉典型的情景,有着⾼度的概括和丰富的表现⼒。

其诗歌意境开阔,语⾔圆润蕴藉,⾳调婉转和谐,耐⼈寻味,在发情、造景、写意等⽅⾯均有很⾼造诣。

⽽王昌龄的宫怨诗⽤意之深、写景之妙、⽐兴之切、造语之奇,都有独道之处。

因此王昌龄被誉为是成功地⽤七⾔绝句写宫词的第⼀⼈。

下⾯是⽆忧考为⼤家带来的王昌龄《闺怨》及赏析,欢迎⼤家阅读。

闺怨唐代:王昌龄闺中*不知愁,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悔教夫婿觅封侯。

译⽂⼀闺中*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她精⼼妆饰,登上⾼楼。

忽然看到路边的杨柳春⾊,惆怅之情涌上⼼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注释闺怨:*的幽怨。

闺,⼥⼦卧室,借指⼥⼦。

⼀般指少⼥或*。

古⼈"闺怨"之作,⼀般是写少⼥的青春寂寞,或*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作"不曾愁",则诗意⼤减。

凝妆:盛妆。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创作背景 唐代前期国⼒强盛,从军远征,⽴功边塞,成为当时⼈们“觅封侯”的⼀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丈夫”(岑参《送李副使赴碛西官军》),成为当时许多⼈的⽣活理想。

赏析 王昌龄的⼀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不知愁”,紧接着第⼆句⼜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如何在春光明媚的⽇⼦⾥“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于是,⼀个有些天真和娇憨之⽓的*形象跃然纸上。

闺中*果真不知愁吗?当然不是。

读过全诗之后我们知道,这是⼀位丈夫远征他乡,⾃⼰独守空房的*,即使在唐朝封建礼教尚不严格*妇⼥的时代,她平⽇⾥也是不能随便出门的。

闺怨诗84首

闺怨诗84首

闺怨诗84首闺怨诗11、《闺怨》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2、《春怨》唐·金昌绪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3、《十五参军征》汉乐府十五参军征,八十始得归。

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眺望是君家,松柏冢累累。

”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

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

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4、《玉阶怨》唐·李白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5、《声声慢·寻寻找觅》宋·李清照寻寻找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难过,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积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单独,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6、《长门怨》唐·刘长卿何事长门闭,珠帘只自垂。

月移深殿早,春向后宫迟。

蕙草生闲地,梨花发旧枝。

芳菲自恩幸,看着被风吹。

7、《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宋·欧阳修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8、《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

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

9、《春思·莺啼燕语报新年》唐·皇甫冉莺啼燕语报新年,马邑龙堆路几千。

家住层城临汉苑,心随明月到胡天。

机中锦字论长恨,楼上花枝笑独眠。

为问元戎窦车骑,何时返旆勒燕然。

10、《半夜吴歌·秋歌》唐·李白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

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11、《嫦娥》唐·李商隐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

闺怨诗、宫怨诗赏析

闺怨诗、宫怨诗赏析

闺怨诗、宫怨诗《闺怨》作者: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注解】:1、凝妆:盛妆。

2、悔教:悔使。

【韵译】: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春来细心打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新绿,心里难受;呵,悔不该叫夫君去觅取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诗的首句,与题意相反,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春宫曲》作者:王昌龄昨夜风开露井桃,未央前殿月轮高。

平阳歌舞新承宠,帘外春寒赐锦袍。

【注解】:1、未央:汉宫殿名,也指唐宫。

2、平阳歌舞:平阳公主家中的歌女。

【韵译】:昨夜春风吹开了露井边的桃花,未央宫前殿明月高照一片光华。

平阳公主的歌女新受武帝宠幸,帘外春正寒皇上特把锦袍赐她。

【评析】:诗写春宫之怨,却无怨语怨字。

作者着力于背面敷粉,以侧面打光的手法,使其明暗清晰。

诗明写新人受宠的情状,暗抒旧人失宠之怨恨。

虚此实彼,言近意远:似乎无怨,怨至深;似乎无恨,恨至长。

实弦外有音的手法。

《春怨》作者:刘方平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

寂寞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宫怨》原文赏析

《宫怨》原文赏析

《宫怨》原文赏析《宫怨》原文赏析《宫怨》原文赏析1原文:露湿晴花春殿香,月明歌吹在昭阳。

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

诗词赏析:和王昌龄“奉帚平明”、“闺中少妇”等名作之同,此诗的怨者,不是一开始就露面的。

长门宫是汉武帝时陈皇后失宠后的居处,昭阳殿则是汉成帝皇后赵飞燕居处,唐诗通常分别用以泛指失宠、得宠宫人住地。

欲写长门之怨,却先写昭阳之幸,形成此诗一显著特点。

前两句的境界极为美好。

诗中宫花大约是指桃花,此时春晴正开,花朵上缀着露滴,有“灼灼其华”的光彩。

晴花沾露,越发娇美秾艳。

夜来花香尤易为人察觉,春风散入,更是暗香满殿。

这是写境,又不单纯是写境。

这种美好境界,与昭阳殿里歌舞人的快乐心情极为谐调,浑融为一。

昭阳殿里彻夜笙歌,欢乐的人还未休息。

说“歌吹在昭阳”是好理解的,而明月却是无处不“在”,为什么独归于昭阳呢?诗人这里巧妙暗示,连月亮也是昭阳殿的特别明亮。

两句虽然都是写境,但能使读者感到境中有人,继而由景入情。

这两句写的不是宫怨,恰恰是宫怨的对立面,是得宠承恩的情景。

写承恩不是诗人的目的,而只是手段。

后两句突然转折,美好的环境、欢乐的气氛都不在了,转出另一个环境、另一种气氛。

与昭阳殿形成鲜明对比,这里没有花香,没有歌吹,也没有月明,有的是滴不完、流不尽的漏声,是挨不到头的漫漫长夜。

这里也有一个不眠人存在。

但与昭阳殿欢乐苦夜短不同,长门宫是愁思觉夜长。

此诗用形象对比手法,有强烈反衬作用,突出深化了“宫怨”的主题。

诗的前后部分都重在写境,由于融入人物的丰富感受,情景交融,所以能境中见人,含蓄蕴藉。

与白居易《后宫词》比较,优点尤显著。

《后宫词》写了“泪湿罗巾梦不成”,写了“红颜未老恩先断,斜倚熏笼坐到明”,由于取径太直,反觉浅近,不如此诗耐人含咀。

诗的前两句偏于写实,后两句则用了夸张手法。

铜壶滴漏是古代计时的用具。

宫禁专用者为“宫漏”。

大抵夜间添一次水,更阑则漏尽,漏不尽则夜未明。

“似将海水添宫漏”,则是以海水的巨大容量来夸张长门的夜长漏永。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

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闺怨诗。

这首诗最绝妙之处在于端庄婉丽中见大唐气象。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昌龄《闺怨》的全诗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闺怨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诗文解释】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妆饰,登上高楼。

忽然看到陌头的杨柳春色,惆怅之情涌上心头。

她后悔当初不该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词语解释】闺:妇女所居内室。

凝妆:严妆。

翠楼:楼阁美称。

陌头:路口。

柳:谐留音,古俗折柳送别。

教:使。

觅封侯:从军建功封爵。

①凝妆:着意梳妆打扮,盛妆、浓妆。

②陌头:路旁。

田间东西路称陌。

③觅封侯:在边疆立下军功,可得封侯之赏。

这里指边疆从军。

简析:这首七言绝句从春日少妇情绪的变化,写出少妇的春怨与离愁——闺中少妇不曾感到什么是愁,春天来了,她着意梳妆打扮,到自家高楼上去观赏春景;忽然抬头看到路边的青青杨柳,想到与夫婿折柳相送,联想蒲柳先衰、青春易逝的现实,不由悔怨交加,当初不该教他去边疆寻求立功封侯。

这首诗的特点,是抓住了闺妇心理发生微妙变化的刹那,作了集中的描写,从突变联想到渐进,从一刹那窥见全过程,留下充分想象的余地,耐人寻味,乃素负盛誉之作。

明代顾逼涝唬“雍容浑含,明白简易,真有雅音,绝句中之极品也。

”【赏析】唐代前期,国力强盛。

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人们“觅封侯”的重要途径。

诗中的“闺中少妇”和她的丈夫对这一道路也同样充满了幻想。

本来要凝妆登楼,观赏春色的她在看到陌头的柳色之后反引起了一怀惆怅:青春易逝,韶华虚度,独守空房的寂寞与无奈,这一切怎能不让她因为让丈夫去「觅封侯」而后悔呢?此诗含蓄细腻,生动地表现出了少妇瞬间微妙的心理变化。

是闺怨诗中上乘之作。

王昌龄的一系列宫闺怨诗中《闺怨》尤为突出。

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道:“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写出这位不知愁的少妇,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景。

王昌龄《闺怨》赏析: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

王昌龄《闺怨》赏析: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

王昌龄《闺怨》赏析:描写了闺中少妇的心理变化《闺怨》是唐代诗人王昌龄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的心理变化。

诗的首句写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写她登楼赏春:带有幼稚无知,成熟稍晚的憨态;三句急转,写忽见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树又绿,夫君未归,时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写她的省悟:悔恨当初怂恿“夫婿觅封侯”的过错。

诗无刻意写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无余。

诗贵曲而忌直,王昌龄的这首七绝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叙别情而不着别字,言离愁而无愁字,写法极经济,意韵极深婉,可以说以最少的文字容纳了最多的语意。

一、作品原文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二、译文及注释1、译文一闺中少妇未曾有过相思离别之愁,在明媚的春日,她精心装扮之后兴高采烈登上翠楼。

忽见野外杨柳青青春意浓,真后悔让丈夫从军边塞,建功封侯。

2、译文二闺阁中的少妇从来不知忧愁;初春来临细心装扮,独自登上翠楼。

忽然见到路边杨柳新绿,心中一阵忧愁,悔不该叫夫君去从军建功封爵。

3、注释闺怨:少妇的幽怨。

闺,女子卧室,借指女子。

一般指少女或少妇。

古人"闺怨"之作,一般是写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妇的离别相思之情。

以此题材写的诗称“闺怨诗”。

"不知愁"一作"不曾愁",则诗意大减。

凝妆:盛妆。

翠楼:特指妇女居处。

陌头:路边。

觅封侯:为求得封侯而从军。

觅,寻求。

悔教:后悔让。

三、创作背景唐代前期国力强盛,从军远征,立功边塞,成为当时人们“觅封侯”的一条重要途径。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成为当时许多人的生活理想。

王昌龄的这首《闺怨》就是在这种环境下写就的。

开元十五年(727年),王昌龄在此年前后曾去过西北边陲,此诗大约作于其时。

四、作品赏析1、文学赏析题称“闺怨”,一开头却说“闺中少妇不知愁”,似乎故意违反题面。

其实,作者这样写,正是为了表现这位闺中少妇从“从知愁”到“悔”的心理变化过程。

闺怨诗·宫怨诗

闺怨诗·宫怨诗

闺怨诗·宫怨诗作者:来源:《作文周刊·高二读写版》2020年第22期春宫怨◎〔唐〕杜荀鹤①早被婵娟②误,欲妆临镜慵。

承恩不在貌,教妾若为容③。

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

年年越溪女④,相忆采芙蓉。

注释①杜荀鹤:唐朝诗人,出身寒微,中年始中进士,仍未授官,乃返乡闲居。

②婵娟:形容姿容、形态美好。

③若为容:如何去妆饰自己④越溪女:指西施浣纱时的女伴。

译文早年我被容貌美丽所误,落入宫中,我懒得对镜梳妆打扮。

蒙恩受幸,其实不在于俏丽的颜面,到底为取悦谁,叫我梳妆修饰仪容。

鸟儿啼声繁碎,是为有和暖的春风,太阳到了正午,花影才会显得浓重。

我真想念年年在越溪浣纱的女伴,欢歌笑语、自由自在地采撷着芙蓉。

阅读训练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早”字仿佛从心灵深处发出的一声深长的叹息,说明被误之久。

B.三、四句用幽怨的反问语气,进一步写岀了宫女欲妆又罢的心情。

C.后四句写宫女回忆起入宫以前每年在家乡溪水边采莲的欢乐情景。

D.从整首诗来看,诗人不只是在代宫女寄怨写恨,同时也是自况。

2.有诗评家认为这首诗传神地把“春”与“宫怨”密合无间地表现出来。

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一特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菩萨蛮◎〔唐〕温庭筠小山重叠金①明灭,鬓云②欲度香腮雪。

懒起画娥眉③,弄妆梳洗迟。

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襦,双双金鹧鸪④。

注释①金:指唐时妇女眉际妆饰之“额黄”。

②鬓云:像云朵似的鬓发。

形容发髻蓬松如云。

③蛾眉:女子的眉毛细长弯曲像蚕蛾的触须,故称蛾眉。

④鹧鸪:贴绣上去的鹧鸪图。

译文眉妆漫染,额上的额黄半明半暗的闪耀着,鬓边发丝散漫将掩未掩那雪白的面颊。

懒懒的,无心去描弯弯的眉,迟了好久才起身梳理晨妆。

照一照新插的花朵,对了前镜,又对后镜,红花与容颜交相辉映。

刚刚穿上的崭新的绫罗裙襦,上边绣着一双双金鹧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析如何表现“怨情”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抒情方式和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 步骤三:概括作用,落在情感或人 物形象上。 分析这两首诗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A诗 步骤二:B诗 步骤三:必要时要综述
王昌龄 《闺怨》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 这首绝句的诗眼是哪一个字?表现了女主 人公怎样的复杂心情?
• 二是描写美人,晚唐词人温庭筠的《菩萨蛮》小山重 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峨眉,弄妆梳洗 迟。照花前后镜,花月交相映。新帖绣罗襦,双双金 鹧鸪。
• 三是借思妇闺情寄寓作者自己的人生感慨的。晚唐词 人温庭筠的《菩萨蛮》
宫怨诗
元稹的小诗《行宫》
寥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 此诗无一“情”字,而无处不含“情”。请从 三、四句中找出最能体现诗人感情的一个字, 并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简要分析诗人 在这两句诗中是如何营造意境的。
• 【答案】“凉”。“凉”字既写天凉,又写心 境的孤寂(或心凉)。由床上之月写到天上之 月,过渡(顶针)巧妙;愁情、凉床、月影和 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离愁别怨)的意境。 (答“缺”字,言之成理亦可)
• 2、运用了反衬手法。落花能够飞出宫墙,无人 禁止,而宫女们却身锁重门,人不如花。这里以 落红飞舞出宫墙反衬宫女的身不由己。
手法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手法。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 步骤三:概括作用,落在情感 或人物形象上。
•宫 词
武衍
• 梨花风动玉阑香,春色沉沉锁建章。
• 唯有落红官不禁,尽教飞舞出宫墙。 • [注]建章:宫殿名。
• 1、你认为这首诗第二句中“诗眼”是哪个字? 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赏析。(4分)
• 2、这首诗三、四两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 什么作用?(4分)
• 1、“锁”字是诗眼。“锁”字形象地表明了满 庭春色闭锁在高墙之内,无法泄露;而宫女的年 华,也锁于重门之内,白白消逝。
长”等。
①表现夫妻之间相濡以沫的深厚感情。
内容
②孤苦幽寂的命运之悲,此类情感主要体现在宫怨诗中。 ③思妇空闺、思念亲人、盼夫早归、渴望团聚的哀伤之情。
情感 ④阴阳两隔的悼亡之痛。
⑤别有寄托,以美人自喻,美人迟暮壮士暮年,怀才不遇等
①比兴(托物起兴)。先从自然之物写起,然后用比喻、象征等
手法引出所要表达的事情或情感,物的描写起烘托感情、渲
言绝句,刘诗是七言绝句。题材上都是闺怨诗。
• B.金诗塑造了一个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 女子形象,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
• C.金诗的思路不是惯常的起承转合,四句小诗, 句句设疑,句句作答,犹如撕蕉剥笋,正符合所谓 “一篇一意”“摘一句不成诗”。
• D.刘诗从时间布局看,先写时间之晚,后写季节 之晚。首句写纱窗日暮,引出次句窗内独处之人; 第三句写空庭春晚,引出末句庭中落花。
《唐诗别裁》说它:“只四语已抵一篇长恨歌矣。”
诗人只是选取了白头宫女“闲坐说玄宗”的细节组成全篇 。按说,这些宫女从红颜到白发,在冷宫痛苦熬煎了一 生,其罪,非玄宗而谁?她们应该怨玄宗、怒玄宗、恨 玄宗,然而,诗人抛开了许多激烈的事情不用,只是让 这些宫女,闲坐无聊,数说玄宗昔时的繁华,谈资以消 磨时光。如今,她们既不愤激,也没有感叹,只是麻木 地说说而已,甚至谈起自己的过去,像谈论别人的故事 一样,心如死水,无怨无恨。
“闲坐说玄宗”看似轻笔带过,然而,厚积薄发,蕴含了 诗人多少不胜今昔之感慨!所以,沈德潜赞曰:“只说玄 宗,不说玄宗长短,佳绝!”
• 以细节描写为中心组织全篇,显得摇曳多姿,昭畅述情,各显其 妙:
• 鸣铮金栗柱,素手玉房前。 • 欲得周郎顾,时时误拂弦。 • ——李端《听筝》 • 《听筝》,以“时时误拂弦”的细节,传达出人物微妙的心理情态

• 禁门宫树月痕过,媚眼惟看宿燕窝。 • 斜拔玉钗灯影畔,剔开红焰救飞蛾。 • ——张佑《咏内人》 • 《咏内人》,以“剔开红焰救飞蛾”的细节,表现了宫女幽居深宫
的哀怨;
• 谒金门 冯延巳 •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闲引鸳鸯香径里,
手捋红杏蕊。 斗鸭阑干独倚,碧玉搔头斜坠。终日望君 君不至,举头闻鹊喜。
染气氛的作用。 常用 ②衬托。具体分为正衬和反衬。寒月孤灯、冷衾泪枕、月落
手法
星稀、凄风苦雨、漏声雁影等凄凉之景往往正面衬托主人公 的孤寂与幽怨,青青杨柳、斜燕双飞、春风浩荡等充满活力
生机之景更能反衬闺中思妇的悲伤与幽怨。
③先扬后抑。
• 其中思妇闺情诗,主要有三种情况。
• 一是抒发别离苦情的。五代词人李璟的《摊破浣溪沙》 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韵光共憔悴, 不堪看。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 珠无限恨,倚栏干。
步骤一:明确语言特色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
步骤三:概括作用,落在情感或人物形象上。
比较阅读
• 春 怨 金昌绪 •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
不得到辽西。
• 春 怨 刘方平 • 纱窗日落渐黄昏,金屋无人见泪痕。寂寞
空庭春欲晚,梨花满地不开门。
•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这两首诗的体裁都是绝句,不同的是金诗是五
• 答案 B • 解析 “白天睡觉、无所事事、泼辣的女子形象,
打黄莺的举动显得粗鲁且不可理喻”错,金诗塑造 了一个纯真娇憨、思念丈夫的女子形象。
• (2)两首诗均以“春怨”为题,但诗中都没有 “怨”字,请分别分析这两首诗是如何表现 “怨情”的。
• 答:①金诗借事抒情:女主人公将枝头莺儿 打起,因为它的啼叫声惊醒了自己的美梦, 使她没能在梦中到辽西与丈夫相会,诗歌在 对一个生活细节的记叙中,寄寓了一份闺 “怨”(或通过动作展现:用女主人公被黄莺 儿惊醒,起来打黄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表 现了女主人公不得梦到辽西的悲苦,体现了 女主人公对远征丈夫的思念,诗歌用生动活 泼的语言含蓄而蕴藉地表达了“怨”的主题)。 ②刘诗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诗中借落日、 空庭、满地落花等景物表现主人公孤独、落 寞的愁怨心情。
爱 情 闺 怨 诗
题材 主要描写男女爱慕之情和爱情生活,或抒发离别相思之苦。 特征 主要有闺怨诗,赠内诗和悼亡诗。
①标题中多含“怨”“怀”“思”“别”“忆”“望夫”“
常见
妇叹”“闺怨”“幽恨”或直接用“无题”等字眼。②常见 意象:“眉锁”“翠楼”“碧纱”“白发”“秋风”“夜雨
标志
”“寒月”“寒衣”“残梦”“泪如雨”“春风杨柳”“雁 声月明”“红妆对镜”“喜鹊报枝”“雨燕双飞”“临笺泪
• 诗眼是‘悔’字,这里既有对夫妻分离的 不满,又有难以排遣的错教夫婿‘觅封侯’ 的内疚,还有自己对铸成大错的醒悟与追 悔。
炼字,诗眼题的答题步骤: 步骤一:明确字词或诗眼。 步骤二:结合诗句分析。 步骤三:概括作用,落在情感 或人物形象上。
秋夜
朱淑真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Fra bibliotek当堂练习
当堂练习
春怨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请分析此诗的语言特色。
答:此诗语言特点是清新自然,口语化(步骤一),“黄莺儿” 是儿化音,显出女子的纯真娇憨。“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 西”用质朴的语言表明了打黄莺是因为它惊扰了自己思念丈 夫的美梦(步骤二)。这样非常自然地表现了女子对丈夫的思 念之情(步骤三)。
• [鉴赏提示]这是一首抒情短词,刻画的是 一位上层社会妇女空虚无聊的生活,原因 是“终日望君君不至”。
• “风乍起,吹绉一池春水”是写景,也是 在描绘女主人公波澜起伏的内心世界。
• 凭栏人·寄征衣 姚燧
• 欲寄君衣君不还,不寄君衣君又寒。寄与 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 [鉴赏提示]这首小令写一位少妇对出门在 外的丈夫的思念,通篇以少妇的口吻说出。 她对亲人刻骨的思恋和关怀,在特定的情 境下,竟形成了如此的矛盾冲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